📖 ZKIZ Archives


2015年智能電視行業,誰將執牛耳?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28

2015年智能電視行業,誰將執牛耳?

作者:康斯坦丁



智能手機與平板在IT市場風生水起,讓幾歲小孩到大爺大媽們都對玩手機、平板樂此不彼。曾經輝煌幾十年的電視行業,如今又重新融合了智能系統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多家互聯網企業對這一“翻新”的市場虎視眈眈,並推出了多款智能電視。但是,市場反響卻是應者寥寥,銷售並不甚理想。


在中國智能電視2014年用戶排行榜出爐後,高調進入電視市場的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卻沒能占據鰲頭,反而是海信等傳統電視廠商繼續領跑智能電視市場。原因也許方方面面,但路在腳下,未來也許也會非常美好。不過由誰來走出去,到達天堂彼岸,也許已有端倪。




智能電視用戶和移動設備用戶需求迥異


毫無疑問,需求是內容設計的先決條件,而智能移動設備和智能電視在軟件層面上其實是相通的。這一點盡人皆知,無論是硬件層面還是操作系統均是雷同。可為什麽在移動互聯網產業呼風喚雨的小米等企業,到了電視行業就水土不服?數據顯示,智能電視上用戶關註的內容和移動端大有不同。智能電視用戶關註視頻、遊戲以及教育方面的內容。而移動設備用戶關註的內容以社交、新聞為主。


內容不同決定了體驗方式的不同。在移動設備上有充足開發經驗的互聯網廠商,面對電視端系統和應用開發時,實際上和傳統電視廠商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誰能顛覆誰,其實答案一目了然。因此,無論是傳統廠商也好,互聯網大佬也好,都需要在摸索中前進。




內容為王,可內容有何不同?


誰都知道,內容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智能電視的激活率和使用率。其實,這就是互聯網大佬們長期叫囂的“內容為王”。此話一點不假,但內容從哪里來?這是個問題,目前真正掌握內容話語權的企業並不多且分散。無論是傳統電視廠商還是互聯網廠商都能獲取到內容支持,CNTV、華數以及百事通等企業樂於與各大終端銷售商展開合作。因此,實質內容各家其實區別不大。


也許有人說有些互聯網企業會做自有版權內容,會極大地增強競爭力,這一點是普通電視廠商所難以企及的。事實也許是這樣,不過中國電視市場的政策變化極為迅速。前不久廣電的一紙批文,直接就把各大盒子打了個半死。某些同時做終端和內容的企業,很容易因為政策的變動並導致前期的大筆投資化為烏有,甚至還將導致投資分散。在硬件方面,這些互聯網大佬們也只能夠推出寥寥兩三款產品,根本無法形成產業鏈和有效的生態圈。




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今後的市場對大屏幕電視的需求更多,2014年50寸以上的電視需求量達到了33%以上,這個數字未來也會持續放大。沒有豐富的大屏幕電視產品線,互聯網大佬們其實難以與傳統電視廠商展開競爭。


用戶越來越多,牛耳在誰手?


目前,智能電視的激活率大大上升。僅2014年3月,激活率就已經達到了77%以上。中信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智能電視年銷售量已由2012年的1,090萬增長到2014年的2650萬,接入互聯網從而被“激活”的電視機累計總量也由2013年的1,645萬增長至2014年5000萬。


根據智能電視用戶數量最大的海信提供的數據,其智能應用終端平臺顯示:海信智能電視激活用戶占比已經超過80%;其中,月活躍用戶占比已超過60%,用戶平均在線點播視頻時長達到150分鐘,僅次於電視的170分鐘,並遠超PC和PAD和手機的用戶使用時長。這些數據說明,在過去的2014年中智能電視的普及率已經大大上升且前景十分看好。




但有些讓人意外的是,一向在互聯網領域呼風喚雨的廠商們在推出了電視產品以後,智能系統用戶數卻遠遠地被傳統電視甩到了後面。以傳統電視廠商占據了國產前五強,海信和TCL的智能系統激活量分別達到了800萬和650萬。實際上,海信還預計未來這個數字將從800萬躍進到3000萬。而雷聲十分大的小米居然排在了10強最後,僅為30萬。


各大廠商比較高的激活率顯示:智能電視的實際銷量仍然被傳統大佬們所占據,真正的話語權仍然被牢牢握在傳統電視廠商手里,毫無松動的跡象。這些數據同時說明,電視行業相比移動行業有自己的獨特性。一方面,傳統電視企業在轉型。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想把自己的運作方式加到傳統的電視市場內。而兩種企業的最終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占領入口。現在的傳統電視企業也並不是把硬件的盈利擺在絕對的第一位。


誰都能產智能電視?


小米在生產電視,樂視在生產電視、聯想也在生產電視。看起來似乎電視硬件很好做,只需要找個代工廠,貼上我的牌子,於是我就是電視生產廠商了。可事實真是如此嗎?國際大廠花上數十億美元投資研究OLED,IPS技術。松下也因為投資PDP失敗而痛失電視市場話語權。國內廠商如海信也花大力氣研究ULED技術以及激光電視技術,當這些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爆發式效應。而畫面效果、采用畫面投射的激光電視以及交互式體驗,甚至一些現在看來有些奇幻的VR式體驗都需要技術積累。


實際上,傳統電視廠商在硬件開發方面有相當大的優勢。互聯網企業由於涉足未深,他們不喜歡把大量資金花費到技術研發上,因為技術積累不僅需要資金,還需要大量時間。而互聯網企業的優勢項目卻是看得見摸得著。饑渴營銷等手段看似奇效,卻很容易被複制。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也許能說明一切。目前的智能電視市場已經被傳統電視廠商牢牢掌控,互聯網廠商大力推銷自己的產品以及生態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是為別人做了嫁衣。以2014年的發展態勢來看,當全部廠商都開始生產智能電視以後,智能電視必然是未來的絕對主流。而點播等功能,也會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視直播的領先地位將會被點播功能所代替。而與此同時,在智能電視市場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傳統電視廠商,很可能在接下來的數年內繼續領跑市場。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30

史上最強降準有多強:誰將受益 為何降幅那麽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2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0 15:40 編輯

史上最強降準有多強:誰將受益 為何降幅那麽大?
作者:蘇曼麗、郭永芳


穩增長政策再次加碼。央行昨天宣布,今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此外還定向對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額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2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預期,上一次下降1個百分點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2008年11月26日。
  
今年以來,央行已經三次出手,在之前的2月5日和3月1日,央行先後進行了降準、降息。
  
釋放資金超萬億

  
受房地產下滑、工廠產能過剩和地方債務問題拖累,中國一季度GDP增速放緩至7%,創六年新低,重回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水平。市場對央行再度出手早有預期。
  
“市場對此次降準早有預期,但直接調降1個百分點,同時配合以一系列定向降準顯然大幅超出市場預期。”恒豐銀行戰略與創新部總經理婁麗麗說。
  
中信證券分析師鄧海清則把此次降準比作“史上最強,力度跌破市場眼鏡”。
  
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此次下調之後,金融機構普遍的存款準備金率為18.5%,也就是說銀行100元的存款中,有18.5元需要存放到央行,剩余的81.5元才可用來放貸,比之前多了1元錢。
  
據統計,3月份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24.89萬億元,下調存準率1個百分點相當於釋放1.2萬億資金。此外,央行還對部分金融機構有0.5至2個百分點的額外降準,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預計,此番降準將釋放基礎貨幣1.3萬億元。

專家呼籲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降準主要為增強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助力穩增長。”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在普遍降準的同時,仍對部分金融機構采取了額外定向調低存款準備金率,這體現了結構性支持、定向調整的意圖,以增強對薄弱經濟環節的金融支持。
  
但資金是否真的如願進入實體經濟也有待考察。光大證券研究報告近期表示,寬松態勢並未傳遞至實體經濟,反而進一步推升股市熱度,股市走牛又分流了實體經濟資金,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降準主要還是為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但降準的同時也要給股市降溫。尹中立認為,股市太過火爆,導致市場流動性趨向股市,這並非降準初衷。所以要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還是要給股市降溫。
  
■ 分析
  
降準將提振樓市成交量價

  
4月19日,央行宣布自4月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是今年自2月5日降準以來的第二次降準。
  
業內表示,從過往歷史來看,降準與降息是房地產發展的助推器。降準執行必定將會提振樓市成交量價。
  
“降準之後,增加了二套房貸降首付落地的可行性,改善型需求後續持續釋放得到保障。”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
  
今年3·30樓市新政後,擁有1套住房且貸款已結清的居民家庭,購買二套房時首付可降至3成。但據了解,目前北京地區各大銀行對二套房貸首付比例統一執行5成,利率仍保持上浮10%。
  
張宏偉介紹,可以動用的資金規模受到存準率的限制,或許是各大銀行二套房貸降首付政策落地不徹底的原因之一。降準之後,銀行可動用的資金明顯增多,也增加了二套房貸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下調的可能性。
  
張宏偉也認為,全國樓市在接下來幾個月成交量勢必會短期反彈,價格有可能會逐漸堅挺。尤其是對於一線城市及樓市庫存去化周期在15個月以下的城市來講,接下來幾個月勢必會出現漲價的現象。他建議降準後,房企應當積極調整推盤節奏,積極去庫存,快速實現銷售業績回升。面對市場成交上漲,捂盤惜售的結果只能是錯過放量的“窗口期”,錯過企業扭轉局面的機會。
  
另一方面,面對樓市成交量價增長的預期,購房者也將迎來購房窗口期。“購房者應該把控好降準降息等‘救市’政策短期紅利帶來的購房窗口期,趕在短期市場還沒有完全複蘇好轉,開發商資金面仍然相對緊張的購房高性價比時機入市購房。”張宏偉介紹。
  
■ 三問降準
  
1、為何降幅那麽大?
  

“一次降準一個百分點,屬猛藥,側面印證經濟比想象的困難。”評論人士馬光遠稱。新京報記者查詢數據顯示,上一次下降1個百分點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2008年11月26日。
  
就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的前後,李克強總理開始頻繁問計宏觀經濟,調研東北三省、視察工行和國開行。七天內,李克強多次提及“穩增長”。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一季度GDP增速進一步下滑到7%,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均不樂觀,特別是投資增速持續下降。盡管一季度貸款增加較多,但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增速有所下降,融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足;3月M2增速11.6%,在外匯占款持續低迷、資本有流出壓力的情況下,M2增速實現預定目標有一定難度。
  
“在此背景下,準備金率再次普遍下調主要為改善銀行信貸投放能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此外,存款保險制度將於5月1日正式實施,此次降準且幅度超預期也是為保證存款保險制度順利實施所采取的前瞻性安排。”連平說。
  
事實上,財政部、住建部等部門近期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申萬宏源最近的報告直接指出,要實現保全年7%的目標,保增長需要出重拳。
  
2、降準之後誰將受益?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央行的本意還是為支持實體經濟,降準將有利於小微企業融資。
  
民生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溫彬稱,這次降準重點是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可執行較同類機構法定水平低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有利於發揮大型銀行在支持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
  
溫彬表示,降準還有兩個利好,一是有利於間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釋放會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鼓勵銀行降低貸款成本;二是有利於銀行擴大資金運用規模,銀行除了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支持外,還會加大對債券的配置規模,對於當前發展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表示,降準對於小微企業融資環境是一大利好。但另一方面,銀行在資金偏緊時,會收緊對中小企業的放貸力度。政府還需要通過財稅政策、創新金融產品等方式給予小微企業更多支持。
  
3、未來還有什麽動作?

  
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歷來在我國貨幣政策中屬於重量級別,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市場對預期未來政策仍有進一步放松的空間。年內降息、甚至是再次降準均有強烈預期。
  
目前,外匯占款趨勢性放緩,加上金融脫媒加快、股市繁榮分流存款,銀行存款增速不斷下降,負債成本上升壓力不減。連平預計,在準備金率水平依然較高的情況下,預計年內準備金率仍有可能下調0.5-1個百分點。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也表示,降準還有一次空間,考慮上次降準規模,在外匯占款全年0增長假設下,全年基礎貨幣缺口約兩萬億,本次釋放流動性資金1.5萬億,未來還有一次50基點準備金率下調空間。同時管清友認為,降準主要針對銀行間利率,降息對降低實體利率更有效,預計降準之後,降息將很快出現,而且降息的空間比降準更大。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預計,6月份或將降息25個基點。民生證券也預計,降息將很快出現,而且空間比降準更大。
  

如果這樣大規模的行動,貨幣政策是要走向全面寬松嗎?央行行長周小川昨天在華盛頓表態,中國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根據經濟和通貨膨脹走勢進行適應性調整。

(來自新京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54

國產手機將打專利內戰?誰將會被圍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979.html

國產手機將打專利內戰?誰將會被圍剿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6-14 21:43:00

近日,長期接觸國產手機廠商的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透露,在本月內,一家知名本土手機品牌的專利代理公司將於近期起訴另一本土知名品牌。在他看來,隨著發改委反壟斷調查高通的結束,大陸手機專利戰真的要來了。

“高通反壟斷”案件引發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

近日,長期接觸國產手機廠商的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透露,在本月內,一家知名本土手機品牌的專利代理公司將於近期起訴另一本土知名品牌。在他看來,隨著發改委反壟斷調查高通的結束,大陸手機專利戰真的要來了。

“目前尚不方便透露雙方的名字。”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發改委對高通反壟斷調查客觀上迫使高通取消了之前的免費反授權,為本土手機品牌之 間的專利戰掃清了障礙,之前由於大陸手機被迫向高通免費反授權,也就失去了利用手中專利起訴競爭對手的權利,如今打破枷鎖,專利內戰是早晚的事。

專利價值重估

高通專利案結束後,由於專利本身的複雜性,對於中小手機廠商來說,仍處於較為被動的狀態。

“現在的狀態就是等待一個清晰的局面出現,但在那之前需要一段時間的博弈和談判。”一位品牌手機廠商的負責人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的高通系列報道中曾經描述過手機廠商與高通之間的合作過程:一家配合調查的手機企業與高通簽署的標準合同中,相關條款非常複雜,但大致包含兩大塊內容:每部手機需要支付的費用;一次性支付給高通的許可費。

前者分有大約十個價位比例檔次,按照賣出手機數量來計算收取比例,算法非常複雜。後者由於每個企業實力不一樣,所具有的專利重要性不一樣,對高通的價值不一樣,所需要付給高通的許可費用也有所不同。

簡單說,就是比如A公司有10個專利,B公司有同樣重要的5個專利,那麽A與B之間簽署交互許可協定,B僅需付給A公司5個專利的使用費用。但是高通強勢的原因在於,持有的所有專利是最基礎的專利,因此在談判中,有很強的話語權。

顯然,對於像華為、中興這樣在專利上有較強儲備的國產手機廠商來說,話語權會得以加強,而更多的中小企業則處於等待過程中。

有知識產權相關的律師此前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新的談判中,如何確立新的交叉授權條款,評估中興、華為這類專利儲備較多企業的專利包所占比重,是判斷本次反壟斷處罰是否能夠真正改變高通生態鏈的關鍵所在。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華為獲得的專利授權量近3萬件。截至2013年底,中興通訊在全球專利擁有量超過5.2萬件,累計專利授權量已超過1.6萬件。但強勢的高通方在交叉許可合同中,對華為、中興兩家廠商所擁有的專利包的價值評估幾乎為零。

目前據本報記者了解,華為已經與高通重新簽訂了授權協議。

誰會成為圍剿對象?

事實上,專利從去年開始就成為國產手機廠商圈內熱議的話題之一。目前國內手機市場放眼望去,拼外形、拼工藝、拼配置、拼價格的硬件戰已經越來越沒看點,當產品同質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時,廠商亟需一個新的營銷點,而專利則是一把利器。對於在專利上逐漸獲得話語權的廠商來說,是否會針對專利問題在未來發起訴訟,實際上暫時仍未有明確態度。

中興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尚未聽到內部有關於向本土廠商訴訟的說法。但對於是否會發函針對專利問題開打,中興實際上並無正面回應。

有接近中興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有知識產權的公司應該享受專利紅利,而專利缺失的公司也必須為自己的短板買單,當然,專利領先者也不能放松,競爭才剛剛開始。言下之意,未來中興並不會放棄專利訴訟的權利。

而中興旗下品牌努比亞總裁里強則講得更加直白:關於專利技術,國內廠商打個招呼,學習、借鑒都沒有問題,但是國際廠商打了招呼也不行。

“我們對國內手機廠商的態度是比較寬容的,抄襲一項技術可能會比較簡單,看一看參數就可以,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將我們所擁有的技術進行制約,這樣也不利於行業的發展。比如我們做了無邊框,圍繞無邊框它的交互和後續布局了500多項專利,但真的會把國內其他廠商無邊框的路堵死嗎?我們最重要的是抓住這個機遇把中國手機做起來。”里強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華為相關發言人14日對本報記者表示,華為IPR的首要任務是保衛自身業務安全,構築公平健康的商業環境,不會因為高通條款的問題而向國內廠商提起訴訟。

前不久,小米突然對外宣布引進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被業內視為專利攻防戰的一步。

對此,王艷輝認為專利訴訟近幾年未曾間斷,不過真正來自大陸手機品牌之間的專利戰一直沒有發生,如果本土手機專利戰真的爆發,對中國手機產業將產生重大影響。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58

新北京,新首都,新通州:谁将受益?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30

作者:任泽平 韦志超 张彩婷


本报告导读: 

预计北京市政府将东迁通州,2015年动工,2017年完成整体搬迁。通州周边的房地产、交通和基建受益,京津冀一体化预期重燃。

 

摘要: 

核心观点:新北京,新首都,新通州。预计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京津冀一体化预期重燃。首先有利于通州当地房地产、交通和基建;其次,相关的文化产业、教育和医疗等将受益。同时,将提升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提速的预期。新北京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开。

 

新通州将迎来突破发展。1)中央首都特区在二环内,北京新城在通州。(2)区域功能定位已然明确,一核五区三带四组团;(3)通州的基础设施已有基础,将加快建设;(4)新城区新产业:未来的通州一方面将承接北京市主城区的功能和产业进驻,另一方面又向周边的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转移未来不会重点发展的产业;5)通州未来在医疗教育上将下大工夫,医疗国际高端合作,教育迁入优质资源,通州的短板将被补上,吸引力将明显上升。

 

产业受益依次是:房地产、交运、基建、建材、环保、医疗、教育、旅游度假等

 

京津冀一体化提速:通 州南部和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均有交界。通州未来能够进一步与武清、廊坊深化合作,区域规划对接将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将加大。同时,新北京市政府临近廊坊的 燕郊和大厂,未来可能纳入新北京一体化发展。北京市政府东迁对京津冀一体化有破口效应。预计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 待将重新升温。

 

预计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将落地,2015年动工,2017年完成整体搬迁。以此突破,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1.   通州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肩负双重使命

 

京津冀一体化是新时期国家战略重点之一。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一环,通州将迎来发展的春天。20144月北京市政府首次明确了通州首都副中心的发展定位,表示将在2020年之前,集中力量将通州打造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北京市政府东迁是通州成为首都副中心的重要一跃,有望引爆通州的大发展。

 

1.1. 通州区位优势

 

通州的发展,首先具有的是优越的区位优势。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交界。通州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北距首都机场10公里,距离北京二机场40公里,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图1),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地处京津冀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如果我们将通州的地理位置放大了看,通州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图2)。它距离天津市110公里、唐山市150公里、保定市180公里、秦皇岛市250公里,与这些重要城市的车程都在3个小时以内,与一些邻近省份的大城市如沈阳和济南等也在6个小时车程以内。通州与天津和河北交界,在未来的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中处于桥头堡的地位。



1.2. 通州副中心四次提出终定调

通州副中心一共四次被提出终于定调(表1)。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201444日 在通州区调研时明确表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的位置”。通州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 通州新城的发展定位为“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新磁极”体现了通州是全北京相对于城市中心区之外,最重要的要素集聚地,“功能新载体”意味 着既要注重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又要建设和完善体现世界城市水平的新城市功能。


 

1.3. 通州肩负的双重使命

 

在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近期,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通州区调研时指出,要举全市之 力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要积极融入首都发展大局,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担起承接与疏解的双重使命,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担起产业发展 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担起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多做贡献。

 

1承接与疏解的双重责任:深入贯彻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规划方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桥梁作用。

 

2       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重责任:全面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3)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双重责任:合理定位城市功能,促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2. 通州未来发展将迎来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启动从顶层设计到推进实施的第二波,通州也将不例外。关于通州的规划已经几经修改,较为成熟,未来重在落实,北京市政府东迁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预计未来的通州发展将在以下几大领域率先突破。

 

2.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方案将落地

 

通州区是京津冀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是京津冀发展的战略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方案即将出台,京津冀的顶层设计必将对通州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2.2. 区域功能定位已明确

 

按照未来的规划,中央首都特区在二环内,北京新城在通州。通州区的规划已经相当明确,就是“一核五区三带四组团” (表2)。下一步通州的推进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加快一核五区的建设,重点谋划以一核五区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图3)。

 



2.3. 交通发展是排头兵

 

交通问题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也是政策率先推动的重点。2014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目前,国家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各省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正形成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机制。通州也不例外,因此交通依然是通州发展未来着力的重点。

 

通州境内已经拥有密度较高的公路路网、轨道交通以及重要的铁路大动脉。截止2014年底,通州已经初步形成“九横十纵”的对外联络通道,包含京通快速路和广渠路2条快速路,京哈高速、京沈高速、京津高速、六环路、京秦高速、密涿高速共6条高速公路。

 

未来,通州新城内一共规划8条轨道交通,包括M1M6M6支、S6R1R1支、S3S5线,通州轨道交通的密度将超过中心城区(图4)。

 

此外,通州还将规划3个交通枢纽、3条大容量快速公交和1条准快速有轨电车。

 


 

2.4. 产业大腾挪:产业功能承接和转移同时进行

 

作 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未来的通州将经历产业功能的大换血。北京市政府给通州未来的产业定位是:坚持总部经济路线,着力引入汽车零部件、精密设备等高端装备 制造企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支 柱、现代服务业为有力支撑、新兴产业为战略引擎”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从一核五区的规划中看得非常明显。

 

因此,未来的通州一方面将承接北京市主城区的功能和产业进驻,并发展未来规划的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又向周边的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转移目前有但未来不会重点发展的产业。这将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医疗教育:医疗国际高端合作,教育迁入优质资源

 

为了全力打造副中心,通州未来在医疗教育上将下大工夫,提高通州的吸引力。

 

医 疗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它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核五区”之一,是经国内外知名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际一流机构规划设计的集“医、 教、研、养、康”为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园区,也是国家卫生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社会办医新模式的重要基地,发展优势明显。另外,通州还在建5个新医院。每个医院的体量在10万平方米左右,配备8001000张床位。

 

在教育方面,通州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教育资源薄弱,重要原因就是与昌平等郊县相比,没有像样的大学,也没有在全市有名气的中小学,这一点在未来将有很大改变。未来几年通州区将引入5所示范高中入驻,具体是人大附中东校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北京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北京五中通州校区(图5)。另外,未来几年将新建改扩建20多所中小学,新增学位4万余个。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在未来几年在通州建立校区,2016年开始使用。

 


 

3. 通州发展,谁将受益?

 

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首先将明显有利于通州当地的发展,另外,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通州的发展在微观上和宏观上对京津冀一体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北京市政府东迁将为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3.1. 受益产业

 北京市政府东迁通州必然需要兴建相关的办公场所以及住宅,这将直接与当地的房地产相关;交运基建也不会缺席,建材相关的需求也将上升。另外,随着政府东迁的落实,市场将提升对通州其他规划落地的期待,参照通州未来的规划,与 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医疗、教育和环保等也将受益。

 

1.  房地产:未来的通州新城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地产的繁荣不会缺席;

 

2.   交运基建:轨道交通、地铁、公路等。

 

3.    建材:交通一体化促进当地建材、钢铁的需求上升。

 

4.   环保:生态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地污染问题。

 

5.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公共服务一体化。

 

6.      旅游度假:通州新城将打造北京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打造成为汇集科技娱乐、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内容的区域。

 

3.2.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通州南部和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均有交界。通州未来能够进一步与武清、廊坊深化合作,区域规划对接将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将加大。同时,新北京市政府临近廊坊的燕郊和大厂,未来可能纳入新北京一体化发展。

 

北京市政府东迁对京津冀一体化有破口效应。预计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期待将重新升温。


(国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86

在線電影票第一陣營已成,誰將成為銷售漏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31/151251.shtml

最近一年巨頭們都愛上了電影,尤其是立誌要將O2O這事兒做成的百度糯米、美團和大眾點評。美團在2012年2月便已推出貓眼電影,大眾點評與百度糯米同期推出電影票業務,三者之間明爭暗鬥。微信、支付寶等入口級應用同樣推出了電影票頻道。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各家份額如何?未來走向何方?易觀近日發布的一份關於在線電影票的專題報告,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在線電影票市場。

大盤增長改變不了中小廠商出局的命運

 在線電影票市場依然還在高速增長,全國80%電影院已支持在線訂票,今年底這一數據有望達到85%。從收入來看,2014年線上出票135.7億元,占到該年總票房的45.8%,同比上漲179.07%。2015年第1季度中國在線電影票務市場收入為60.8億元(包括團購和在線選座),占據63.42%市場份額,同比增長95.69%。從用戶數據來看,2014年電影在線票務市場的用戶規模達到0.93億人,較2013年同比增長45.3%,今年將達到1.22億人。互聯網已成為電影票主流渠道。不過,快速增長的市場正在被大廠商收割。

在線電影票市場玩家多達七類、數十家。入口類、團購類和專業類是最主流的三類玩家,入口類即指擁有海量用戶的超級App,微信、支付寶、手機百度、百度地圖,它們正在成為生活服務的入口;團購類則是美團網、大眾點評和百度糯米,它們從電影票團購起家,現正轉型在線選座;專業類則是格瓦拉、蜘蛛網等玩家為代表的第一代在線電影票玩家,它們在電影票領域深耕多年。這幾類玩家各有所長。而影評網站、院線自有、社交網絡和電商平臺等類型的在線電影票玩家,在市場的存在感較低。

在最主流的三類玩家之中,競爭同樣異常激烈,絲毫不遜色於用車服務市場。從春節到現在的半年多時間里,9.9元看電影這類營銷活動屢見不鮮,正是因為各家電影票平臺的補貼營銷大戰,競爭激烈到相關部門已對此類營銷叫停。要肯定的是在線電影票玩家競爭對市場的拉動作用,中國每天新開張3家電影院的供給下,全國影院上座率不足16%,利用率嚴重不足,在線電影票起到了很好的拉動作用,甚至對票房都產生了提升效果,中國票房和觀影人次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6.67%。

巨頭每一次血拼都會有中小玩家被擠出局,電影票市場同樣將上演這樣的結局。該報告顯示,在線電影票正在進入新的階段,團購、在線選座都已不再是核心競爭力,結合生活服務場景的交叉銷售才是眼下的競爭焦點。2016年將迎來在線票務市場整合,集中於多場景化入口,中小廠商被擠出格局,去到電影院便能明顯感受到這種更叠,過去五花八門的取票機正在逐步被替換為少數幾個大型玩家。

在線電影票市場第一陣營已成

 百度糯米、淘寶電影、微信電影,作為BAT三家電影業務的代表,進軍在線電影行業後,對美團&貓眼、格瓦拉形成了不小的沖擊。易觀報告顯示,百度糯米的影院覆蓋及城市覆蓋已趕超美團&貓眼。以美團&貓眼、格瓦拉為代表的在線電影票的第一陣營里又多了一些資金實力、業務能力更強的來自BAT的對手。

目前來看,第一陣營的各個玩家各具優勢,在前期廝殺階段,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美團&貓眼:電影票團購還在繼續,7月27日貓眼獨立,在電影業務領域,美團和貓眼未來是資源共享還是競對不得而知。根據美團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貓眼電影上半年交易額達到60億元,超過2014年全年,貓眼已形成先發優勢。而美團的劣勢是團購起家,用戶價格偏好性強。

百度糯米:百度糯米電影入局較晚,采取了一些差異化的玩兒法。投資院線、與各大院線發行聯名會員卡共享用戶、推出“會員+”計劃以圖改良團購弊端等等。最核心優勢則是技術+入口能力的場景化銷售,即根據用戶位置、用戶屬性等特性,用戶在搜索、在貼吧、在消費其他生活服務時,分析他可能感興趣的電影並進行推薦,實現結合場景的交叉銷售,拉動增量需求。百度糯米的劣勢則是進入行業時間較晚。

大眾點評:大眾點評要連接一切吃喝玩樂,它正在將吃喝玩樂用戶轉化為電影票用戶,在一些餐廳就可以看到點評布置的電影推廣易拉寶,還與商家合作推出包含電影票的“聚會大禮包”。其優勢是從各種吃喝玩樂導入增量用戶,劣勢則是影院資源上還處於下風。

格瓦拉:作為專業的票務網站,格瓦拉的強項是線下資源,用戶資源與商家資源的聯動,長於舉辦各種低價搶票品牌推廣、明星見面活動,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和平臺吸引力。電影社區也已形成氣候,其影院資源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巨頭們燒錢越演越烈,格瓦拉跟進難度增加。

微信:微信在電影票業務上主要與萬達等第三方合作,自身沒有進行過多運營,這是騰訊在O2O和電商上大的戰略,重點做好入口。微信電影票優勢明顯,用戶基數巨大,且具有獨有的社交能力,朋友圈、公眾號與電影票業務都很好地進行聯動。劣勢則是入口太深了,作用相對有限。

淘寶:淘寶是互聯網巨頭中最遲進入電影票市場的,去年10月姍姍來遲。淘寶做電影的思路跟菜鳥、天貓都類似,即平臺化。淘寶電影想要打造一個虛擬院線,未來聯合各大影院開展類似於雙十一這樣的大促活動,與支付寶、娛樂寶、阿里影業、淘寶眾籌等業務都有結合空間。淘寶電商優勢能否適配到O2O服務上還需觀察。

上述玩家構成了在線電影票的第一陣營,它們之間的交鋒還在繼續。最終贏家必將在大公司中誕生,格瓦拉最終或許會進入某家巨頭的懷抱。

 誰能成為最好的電影票銷售漏鬥?

銷售漏鬥是市場營銷中一個經久不衰的模型,它反映了銷售促成的規律,潛在客戶一步步變為最終成交客戶,整個過程可以映射到一個漏鬥上。漏鬥從上到下體現了公司的客戶資源從潛在客戶階段,發展到意向客戶階段、談判階段和成交階段的比例關系,或者說是轉換率。正如前文所述,在線電影票第一陣營的巨頭玩家在影院覆蓋和城市覆蓋上差距越來越小的時候,關鍵比拼就是如何獲取訂單。誰的漏鬥效率越高,誰更有可能勝出。

每家在線電影票玩家都有自身的漏鬥。美團的漏鬥頂部是團購用戶,團購用戶中對電影票感興趣的用戶構成中間部分,再通過低價促成這些用戶下單。大眾點評的漏鬥頂部則是吃喝玩樂用戶,這些用戶在聚會等場景中順道有觀影需求,便有望在點評下單。微信的漏鬥頂部則是日活躍近4億的海量用戶,頂部非常之寬,不過要找到有潛在意向的並不容易,盡管可以通過社交等行為進行精準定位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微信推送電影票廣告,而且用戶分享一個關於電影的朋友圈,並不意味著他想去電影院,所以微信電影票是一個上寬下窄的胖漏鬥。

百度的業務特征使之在電影票業務上具有更高的漏鬥效率。漏鬥頂端是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的用戶,通過搜索、地理位置、本地生活服務等數據精準定位到想看電影的人。這些有看電影需求的人,或者通過手機百度搜索電影票,或者通過百度地圖搜索周邊影院,又或者在百度糯米有過購買行為,向其推送電影票信息的轉化率自然會更高。

Google也被公認為是漏鬥效率最高的營銷平臺,這是搜索引擎的先天優勢,它們精準把握用戶此時、此地、此景的需求。在這一點上,百度與Google並無本質不同,只不過百度正在將重心放到移動生活服務上,漏鬥模型依然適用。從這一點來看,百度做電影票也好,做其他本地生活服務也好,優勢還是很明顯的。不過,漏鬥效率最高只是表明百度先天適合做這個,最終還是要靠執行,用好這個漏鬥。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羅超,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73

外賣饑餓遊戲白刃相接 誰將成為終結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2/152891.shtml

導讀 : 如果誰也無法滅了誰,拋開資本的遊戲,最終比拼的還是誰的用戶忠誠度最高,誰的盈利能力更強,誰的商業模式更健康。

電影《饑餓遊戲》迎來了“最後一戰”,而外賣領域的“饑餓遊戲”在經歷了“大逃殺”式的競技比拼後,也將進入到更加殘酷的白刃戰。這場遊戲走向幾何,誰又將成為遊戲終結者?

外賣是一個大市場,但是誰也無法形成壟斷,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目標用戶都有不同的機會。外賣也是一場資本遊戲的拉鋸戰,不同的戰略、不同的打法都有不同的結果。既然難以靠燒錢耗死對手,那麽只能看誰更有技巧,戰略和戰術將成為這場“饑餓遊戲”勝出的關鍵。

在這場“饑餓遊戲”的較量中,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口碑外賣、到家美食會、黃太吉等都是不同的代表。從規模資本和品牌影響力上說,前四個無疑是互聯網外賣界的“四大天王”,後兩個則是新一極的典範。大家狹路相逢,必定是勇者勝出。但是誰會是最終的勇者呢?不妨從它們的戰略打法與技能上一窺究竟。

戰略打法飆升 點燃遊戲之魂

餓了麽與美團外賣以性價比著稱,客單價20元左右為主,用戶消費能力位於中低端,主要用戶為高校學生,其次是白領人群。二者一直以來相恨相殺,在全國幾百個城市攻城略地,因為目標用戶重疊嚴重,均采用巨額補貼的模式請全國人民吃飯,培養了廣大人民群眾占便宜的壞習慣,用戶忠誠度極低。唯一的欣慰是二者的日均訂單量雙雙突破200萬單,笑傲群雄。但是隨之而來的困擾是——訂單量越大,虧損也越大,用戶忠誠度還很低,所以很難想象補貼一旦停止的狀況會是怎麽樣。

百度外賣、口碑外賣和黃太吉外賣主打品質白領外賣,客單價30元左右為主,消費能力位於中高端,主要用戶為白領人群。三者的補貼力度相對比較節制,前兩者背靠百度與阿里兩大親爹,肩負著扛起本地生活服務的大旗,一個要實現連接人與服務的願望,一個要占領線下支付場景的通道,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黃太吉外賣則是半路出家,從賣煎餅果子轉型而來,無需合作餐廳,甭管是煎餅果子還是第三方快餐品牌都從自己的中央廚房來加工和配送,但目前品牌定位的局限性和口味的硬傷也成為其發展的絆腳石。

技能絕招比拼  戰鬥指數升級

餓了麽與美團的技能可就多了。為了追求訂單量和交易額的老大地位,一直是你追我趕,燒錢大戰一直沒有停歇,那就是——燒錢、擴張、幹仗。這二位堪稱是互聯網外賣界最上鏡的“明星”。而且這兩位還非常擅長炒作,前段時間美團外賣放風新夥伴傳聞,讓大家紛紛猜測誰將被它合並,餓了麽、達達、樓下100紛紛躺槍,可最後宣布的結果居然是一只袋鼠(美團外賣新logo),也是醉了。餓了麽也沒閑著,之前對滴滴示好這次終於上位,獲得滴滴戰略投資,但也被認為是缺錢的無奈之舉。另外,除了打架最狠,最出風頭以外,這兩兄弟一直背負著外賣“黑作坊”的罪名,並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媒體的曝光,最近還接連被上海市藥監局、深圳市市場稽查局立案調查,因為餐廳問題率同樣位列前兩位,也算是同病相憐。

百度外賣背靠百度,最大的技能就是技術流,並且把技術能力投入到了物流的相關技術研發上,還向國家主管部門申請了18項專利,算是學霸一枚。前段時間百度外賣還和藥給力合作還推出送藥,但資質與監管也是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口碑外賣雖然背靠阿里,財大氣粗,但是技能基本沒看點,完全缺乏創新,從未被超越,一直在模仿,就連物流團隊也懶得搭建,純粹采用第三方的,除了燒錢還是燒錢。而且阿里巴巴已經不再跟投新美大最新一輪融資,並將退出。還有最近海底撈、外婆家、西貝蓧面村三家餐飲企業投資入股口碑網也讓人頗為意外,不知不差錢的阿里是不是已經把它當成了下一個來往?

到家美食會的主要技能是專註,認準了做中高端服務,然後走自建物流的道路,任巨頭們高歌猛進的燒錢漲訂單,自己一心盤算著怎麽不虧錢的謀發展。

黃太吉外賣雖是新兵,但它有個超級技能是會騰挪轉移,還有個口活好會講故事的BOSS,縱使千夫所指煎餅不好吃,門可羅雀,那索性說老子主要訂單靠外賣,而且還要改造傳統餐飲的供應鏈,降低成本結構。靠一個好故事就拿到了巨額投資。

健康的商業模式成KO對手的終極必殺技

想如今的外賣市場玩家林立,不僅有巨額的融資,還有幹爹與親爹們的力挺,巨頭之外不乏一茬茬的新生代力量崛起,並且都擁有獨門絕技,熱鬧非凡。但是熱鬧的背後,是遊戲過程的激烈與殘酷,保不準那一刻就會能量耗盡而亡,想要成為最終的王者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必須使出平生絕學,合縱連橫,把頭系在褲腰帶上去馳騁殺敵。

不過說一萬道一千,在互聯網外賣的饑餓遊戲中怎麽樣活得更久肯定是最終極的出路。用一味的靠燒錢補貼去獲取用戶規模和銷售額的獲得的第一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也不是一個持續健康的商業模式。外賣配送很難像其他互聯網產品模式一樣能夠做到邊際成本為零,那麽想要盈利就必須從客單價上想辦法。要不然,各種成本根本無法被覆蓋,最終只會陷入持續虧損的黑洞之中。

目前來看,互聯網外賣的這場搏殺遊戲似乎還難以看到終點。雖然格局暫未變化,但是局勢卻很明朗。如果誰也無法滅了誰,拋開資本的遊戲,最終比拼的還是誰的用戶忠誠度最高,誰的盈利能力更強,誰的商業模式更健康。這麽來分析,其實也就能大概看到未來,必定是誰活得最久誰才能活得最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4

電商2.0颶風來襲:誰將成為下一匹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1/153035.shtml

導讀 : 近年來,隨著電商企業交易額的持續攀升以及電子商務自身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升級,電商行業總體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

近年來,隨著電商企業交易額的持續攀升以及電子商務自身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升級,電商行業總體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2014年末到2015年初,蜜芽、洋碼頭、貝貝網等第一梯隊跨境電商相繼拿到A輪、B輪一億美金級別融資,跨境電商跳脫電商固有模式,成為又一攪動時代的風口。

站在風口卻難以自我把控

國人購買力的爆發、政策的利好,令跨境電商領域瞬間湧入大批探路者,不光天貓、京東等實力派電商企業果斷加入戰局,連步步高、大商、大潤發等傳統零售企業也都紛紛上線了自己的跨境進口模塊。

然而傳統跨境電商也並非無懈可擊,首先,由於要考慮與傳統一般貿易的利益平衡問題,稅收不會長期高度傾斜跨境報稅。因此,各相關部門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邊試點邊探索,政策環境的任意變動對各個電商皆有影響。

其次,傳統跨境電商的轉運物流價格高、時效慢。海淘商品的售後服務和退換貨在大部分情況下無法得到保障。物流時效體驗及售後服務成為傳統跨境電商面臨的最大困境。

第三,海淘產品的供貨渠道不穩定是傳統電商面臨的又一問題。現有的模式是由於海外爆品品牌商與國內平臺直接簽約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平臺為保證爆品供貨,通常采用複合渠道,這使得價格難以控制,利潤趨近於零。但即使是這樣,部分跨境電商平臺仍舊時常出現斷貨或者無貨的情況。

因此,部分傳統電商平臺縱然有可觀的流量,也仍然難以掌握自身命運。

創新模式下找準痛點,打造商業閉環

2015年的另一大風口,就是隨著微信億級別流量探索商業化而爆紅的微店,微店的低門檻、易操作成為承載萬眾創業最好的土壤,孕育出了估值超過65億美金的微店,估值超過20億人民幣的萌店,還有知名互聯網人白鴉創建的有贊。

而新生的分紅全球購不但站在了移動大風口里,還精準的站在了跨境和微店的二級風口中,將這些看上去沒有關聯的領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一個移動端的跨境直購B2C2C平臺。

“進入分紅全球購的平臺,第一不需要大量懂中文的團隊,我們的後臺系統直接對接韓國、日本各國的語言,國外品牌商直接用本國語言進行商品的操作管理就可以;第二,我們的門檻比較低,入駐京東是1.5萬美金入駐費+1000美金的使用費,天貓是3.5萬美金入住費+3%-6%的傭金,我們只要1500美金保證金,1000美金平臺使用費;第三,我們有微店分銷系統,可以幫助國外品牌商建立在中國的微商分銷渠道,不需要品牌投入大量的營銷成本。”

據了解,跨境直購電商——分紅全球購平臺將於12月3日正式升級上線。平臺通過吸引國外海量優質品牌貨源入駐,為任何想開微店的人提供便捷的營銷工具,並通過分享傳播賺取傭金。經過反複演練和摸索,創始人劉方明找到了分紅全球購獨特的跨境電商模式,讓其從紛繁同質化競爭的跨境電商平臺中脫穎而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38

誰將成為跨境電商綜試區下一批試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545.html

誰將成為跨境電商綜試區下一批試點

一財網 秦夕雅 2016-01-08 15:03:00

新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試區要符合五個標準:一是複制推廣杭州“六大體系兩大平臺”經驗做法的基礎和條件; 二是全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排名前10位的省市; 三是跨境電子商務規模較大; 四是提交的工作方案具有創新的特色; 五是這些省市正式以省市政府的名義向國務院提出過申請。

1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部署新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在1月8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表示,這次新設立的城市將在眾多城市中選擇,具體的城市要等國務院批複以後正式公布。

此前,有消息稱,申報了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城市有十多個,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試點城市基本上均參與了申報。

篩選五大標準

盡管名單要等國務院批複,但是新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試區的選擇標準是明確的:

一是複制推廣杭州“六大體系兩大平臺”經驗做法的基礎和條件;

二是外貿進出口規模,原則上重點考慮的是全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排名前10位的省市,同時兼顧中西部的發展,考慮到東中西部的合理布局;

三是考慮有關的省市跨境電子商務和國內電子商務的規模,希望規模是較大的;

四是申請城市所在的省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外貿工作,提交的工作方案具有創新的特色;

五是這些省市正式以省市政府的名義向國務院提出過申請。

從2015年上半年的外貿進出口的規模看,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地排名全國居前。

張驥表示,下一步在國務院正式批複以後,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與已經獲得試點資格、正在進行試點的城市共同做好試點前期的準備工作和試點以後的政策對接工作,其中包括:盡快建立省市和部門的聯系機制,學習、借鑒、複制杭州經驗;指導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提出實施的方案;參照杭州綜試區的做法,相關部門將一對一地對這些開展試點的城市提出的方案進行政策對接,完善方案之後,由省政府和市政府批準以後實施。

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方案不是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好之後交給地方試點,而是由地方和企業共同探索形成,方案中需要解決什麽問題再和部門來溝通。

“總之,通過大膽的探索、通過試點,為跨境電子商務在制度創新方面提供有利的借鑒,使管理制度更好地適應和支持跨境電商的發展。” 張驥稱。

跨境電商的杭州經驗:“六體系兩平臺”

與國內電商相比,跨境電商需要解決諸如物流、通關、檢驗檢疫、電子支付、外匯收結、退稅等眾多問題。

率先試點的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下稱杭州綜試區)在2015年3月7日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複。

經過10個月的試點,杭州綜試區總結出 “六體系+兩平臺”建設。

“六大體系”是指信息共享體系、金融服務體系、智能物流企業體系、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統計監測體系、風險防控體系。“兩大平臺”是指“單一窗口”平臺和線下的綜合園區平臺。

其中,線上的單一平臺堅持了一點接入的原則,與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外匯管理、商務、工商、郵政等政府部門進行數據交換和互聯互通,在實現政府管理部門之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同時,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物流、金融等全套供應鏈方面的服務。

線下的綜合園區平臺,主要是采取一區多園的布局方式,有效承接線上“單一窗口”的平臺功能,優化配套服務,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圈。

數據顯示,經過半年多的試點,杭州試點情況總體進展順利:

跨境電子商務的規模快速增長。據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杭州市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從2014年不足2000萬美元已經快速增至30.4億美元,增長的幅度相當大。

上線備案的外貿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在“單一窗口”平臺上備案的企業增至4000多家。新建的各類跨境電子商務園區12個,引進企業330家。

2015年1~11月份,杭州市出口399億美元,增長3.8%,明顯高於浙江省和全國出口的平均速度。杭州市去年前三個月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0.2%,位居長三角經濟帶城市行列的前列。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62

創業孵化器迎來大洗牌,誰將留在牌桌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7/155439.shtml

導讀 : 真正屬於專業運營機構,回歸孵化器本質的運營新時代正在逼近!

當下,雙創大潮下,各種泡沫論、資本寒冬論在我們的周圍不斷被提起,泡沫過後我們見到的是價值的回歸,資本的回歸以及商業本質的回歸,相較於資本的泡沫,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孵化器泡沫風潮至今還影響著創投圈內圈外的關註著,孵化器的倒閉潮,或者是被倒閉潮背後究竟有何玄機?

孵化器是否一定要經歷倒閉潮?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準確的說不是倒閉潮,而是重新洗牌。

那些在政策紅利以及運動式的雙創號召下,幾乎所有的參與主體都蠢蠢欲動。該來的,不該來的都將自身的資源和資本投入到了以孵化器空間為主要載體的產品之上,導致的是市場供給的嚴重過剩,以至於在享受了政府補貼紅利之後,一批不知深淺的盲動型的創業孵化器將必然被淘汰。

而另外一個層面,市場上的有效需求,會因為過多的增量供給的湧入,使得本來相對容易去運營的孵化器也變得經營緊張起來,本來回報周期可以更短的項目卻被無限制的拖長了回報周期,以至於當下,當孵化器面臨重新洗牌的當下,我們環顧四周,卻未曾發現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典型的,成功的孵化器,可以被廣泛認同,成為行業學習的楷模。

盲動的參與者要離場,真正孵化器運營的主角正在伺機而動開始進入到這一個正在被重整的市場,或許是孵化器倒閉潮背後的真正邏輯。一方面存量市場的混亂局面驅動的自我升級,另外一方面存量市場的混亂讓真正的孵化器運營主體選擇的謀定而後動的策略,在泡沫即將破滅的當下選擇進入,推動孵化器向良性健康方向發展。

新主體,新氣象之下的孵化器運營生態

隨著孵化器重新洗牌的開始,一些伴隨左右的新氣象正在發生。

其一,專業投資機構、大型地產商和擁有較強軟服務生態搭建能力的主體正在進入到創業孵化器市場。市場多元主體正在不斷進入,正在催生孵化器運營的專業水平提高。

其二,孵化器正在從單體物理空間向綜合性的服務生態演進,從同質化的物理空間向個性化的生態載體演進。

其三,孵化器的價值實現方式正在被更多的參與主體所認同,孵化器價值回歸,以及商業變現通路上的共識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普遍接受。

新氣象的出現,標誌著一個全新的孵化器2.0時代正在加速到來。真正屬於專業運營機構,回歸孵化器本質的運營新時代正在逼近。

洗牌之後,誰將勇立潮頭

在整個創投生態體系中的四個服務元素,圍繞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四個方向的主體,包括媒體(入口)、平臺(載體)、服務(支撐)、資本(驅動),能夠實現較大商業價值的基本上只有兩個主體,那就是資本和平臺。其中資本就是投資機構,這也是當下創業孵化器之所以誕生的核心原因。

當下的創業孵化器概念,從本質上或者說書本層面的解釋來說,是創業投資機構將自己認定優秀的將進行早期種子或者天使投資的項目,集中到一個地方進行辦公以方便對創業項目進行後期的投後輔導和管理,同時促進同一基金投資項目之間的同業或者異業的合作關系的建立,以確定創業項目的最終發展方向,提高創業項目的成功率,最終通過創業項目的估值溢價來實現整個孵化器硬成本的回收。

從本質上說,創業孵化器本應該是為創業投資機構進行項目投後管理而生,是進行投後服務的平臺,其商業變現是通過創業項目的回報來補償。因此,資本方才是創業孵化器這樣的一個載體成本的最大買單方,也是其最終收益的最大受益方。所以,資本(投資基金)進行孵化器運營,是更加名正言順的行為,屬於內行人做內行事情。

而另外一個主體——平臺,通常理解為物理空間的平臺,由於其涉及到固定資產投資者說或空間的實體運營,本質上是一種資產的投資行為。其自身的商業模式比較清晰,那就是通過租金回報來實現收益,因此作為物理空間平臺提供方,地產商或者擁有實體空間所有權的當事方,進行自身資源的投入到創投生態圈的服務體系中,通過回收物業租金進行回報。這樣真正的地產商進行創業孵化器的投入就顯得無比正常。

另外一個層面,作為擁有超級連接能力,包括服務能力、資本連接能力、空間連接能力的媒體,也具有了一定的進行虛擬平臺服務提供的能力。特別是當其具有整體協同的生態服務能力以及閉環的商業價值變現能力的時候,媒體作為資源的總和連接器切入到孵化器的運營也顯得再自然不過了。

投資基金、地產商、媒體平臺,三個主體,在自身品牌和影響力形成之後,介入到孵化器的運營,其自身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更顯得主體角色的回歸。而那些非以上三類基因出身的企業投入進行的孵化器,將因為其非專業的背景出身,或者是政府的純正公益屬性,或者是純正的商業地產二房東模式,不具備核心資源的議價能力或者不具備總和服務能力和資源的連接能力等,都將被正規化軍團的標準化的服務、成熟的且生態化的服務所取代。

以投資基金為例,洪泰基金進行的孵化空間;以商業地產商為例,華夏幸福集團投資的太庫以及擁有深厚房地產企業背景的毛大慶的優客工場;以媒體為例,36氪的氪空間孵化器和3W孵化器。這些都是創投生態圈打造的正規軍,也是真正能夠擔當起一個創業孵化器運營的真正主角。

當我們在談論孵化器泡沫,在談論孵化器倒閉潮的時候,那些不具備某種基因出身的所謂趕時髦、具有投機行為的孵化器投入方,或許成為眾矢之的。那些真正屬於創業孵化器運營的第一主題,包括投資機構、地產商、媒體服務機構等的謀定而後動,真正切入到這個市場,才真正帶動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成就孵化器運營整體層次和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孵化器泡沫褪去,那些真正的孵化器運營主體、那些圍繞孵化器而生的創投生態圈中的各種主體的價值將真正體現出來,並且擔當起孵化器運營整體水平提高,以及優化和提升創業孵化器水平和質量的重任,也是未來孵化器運營的真正主角。

孵化器倒閉潮,或許是存量的投機類型的孵化器的重新洗牌,以及全新核心主體進入這個領域的增量孵化器的新生的過程。二者共同形成的創業孵化器生態的2.0階段,運營主體回歸,孵化器核心內核回歸的過程,這或許是孵化器倒閉潮,或者說孵化器重新洗牌後的最終歸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898

SUV駛入紅海:戰火不斷,誰將加冕為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984.html

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是當前汽車行業繞不開的最大熱點,戰火不斷升級。

全球第一大SUV品牌Jeep正在華發起猛烈的攻勢,半年多時間里已分別於長沙與廣州兩座工廠各自推出一款SUV車型,如此快的節奏,在跨國品牌中極為罕見。

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下稱“廣菲克銷售”)總經理鄭傑,5月28日在SUV全新Jeep自由俠上市發布會上的發言,多少彌漫著彈藥味:“入門級SUV,可以說是目前最火熱的一個細分市場,看似門檻不高,每一個品牌,似乎都可以輕松地在小型轎車上做一個增高手術,迅速把產品推向市場,入門級SUV在今天的市場,似乎意味著沒有門檻。”

不過,鄭傑強調,一輛專業的入門級SUV,不是“小型轎車+SUV外殼”的單純物理疊加,而應該是融合小型轎車的操控性和專業SUV能力的化學反應。

在某種程度上,Jeep品牌突出其“根正苗紅”,將更具優勢在中國SUV饕餮盛宴上搶食。自由俠是尺寸最小的Jeep車型,Jeep品牌欲借助這款國產SUV,向眾多入門級SUV車企發出“戰書”。

由於種種原因,Jeep品牌在中國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而此前,眾多車企已在SUV領域展開多輪激戰,熟悉中國國情和消費者喜好的自主品牌,趁早在SUV產品上布局,一度在SUV戰役中處於上風,但因為目前合資品牌猛增“彈藥”,頻頻向SUV市場發起進攻,戰局又在開始發生變化。

自主逆襲

SUV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今年以來熱度不減,依然是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汽車銷量為865萬輛,同比增長6.11%,其中乘用車銷量為744.81萬輛,同比增長6.69%。同期,SUV銷量為257.31萬輛,同比增長46.3%,在乘用車市場中的占比上升至34.55%,而2014年和2015年在乘用車中的占比分別是20.70%和29.42%。

SUV市場異軍突起,讓自主品牌找到救命稻草。曾慘遭“十二連降”的自主品牌,趁著合資品牌還未來得及在中低SUV布局的情況下搶先一步進攻SUV產品,並因此於2014年9月開始成功逆襲,步步為營。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873.76萬輛,同比增長15.27%,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3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2.86個百分點。值得註意的是,這一年SUV銷量為622.03萬輛,同比增長52.39%,其中自主品牌SUV以313.3萬輛的銷量占到半壁江山。

“得SUV者得天下”,2015年中國品牌主流車企表現充分驗證了這一點。《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自主品牌去年銷量發現,包括長安、長城、奇瑞、江淮、廣汽傳祺以及北汽等自主品牌的銷量中,SUV都占有絕對的支撐性作用。其中長城的乘用車銷量中有90%是由SUV貢獻,旗下哈弗H6以37.32萬輛年銷量穩坐SUV市場頭把交椅;長安自主乘用車銷量去年銷量突破100萬輛,自主板塊經營首次扭虧為盈,這與長安CS35和CS75兩款SUV的拉升密不可分,這兩款SUV占比超三成;江淮得益於瑞風S3、S2、S5等SUV車型熱銷,以75%的增速成為2015年自主品牌陣營增長最快的車企,其全年35萬輛的銷量,超過七成是由SUV車型貢獻。

嘗到SUV甜頭的自主車企,紛紛加快推出SUV產品。較早嗅到SUV商機的廣汽傳祺,憑借SUV車型GS5的熱銷迅速扭虧為盈,並乘勝追擊於去年推出GS4。2016年4月,上市剛滿周年的GS4躍升SUV銷量榜的第二名。今年1~4月,廣州乘用車銷量為9.95萬輛,同比增長144.92%,其中廣汽傳祺GS4銷量為9.87萬輛,占比超過九成,廣汽投重金打造的GA6等轎車則難以有起色。《第一財經日報》在廣汽乘用車工廠內看到,生產線上基本是清一色的GS4車型。

在SUV火爆的大背景下,自主車企都頻頻推出SUV新車。以北汽紳寶為例,從2015年3月推出首款紳寶SUV車型X65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又推出X25以及X55兩款SUV。據北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峰透露,在2015年至2016年,紳寶品牌主要工作是把SUV布局擴大化,而為了保證SUV車型的供應,北汽已經在調整產能,將銷量較差的車型讓位於銷量較好的車型,搶占市場先機。

吉利也在加快推出SUV。此前,吉利由於車型布局方面存在疏漏,從SUV市場獲利不大,但從今年開始,吉利密集對SUV布局。在博越之後,吉利又推出了帝豪GS。吉利汽車總裁安聰慧稱,在這兩款產品之後,吉利今年還將推出兩款SUV產品,包括一款跨界SUV和NL-4。未來吉利SUV要形成A0級、A級、A+級和B級的全系布局。

長安繼CS35和CS75之後,今年4月推出小型SUVCS15,今年內還將推出CS95。而比亞迪也在4月推出全新小型SUV元,與已上市的比亞迪唐和宋一起組成“三叉戟”矩陣,共同征戰中級、緊湊級及中小型SUV市場。“多生孩子好打架”,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打造SUV陣隊。

搜狐汽車的數據顯示,2015年有超過40款自主SUV車入市,而這些車都集中在小型和緊湊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數據,2013年,自主SUV市場車型僅為60款左右,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110款,而在2016年還將有超過20款全新SUV加入自主SUV陣營。

合資反擊

就在自主品牌在SUV車道上努力奔跑時,形勢卻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6年1~3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255.33萬輛,同比增長11.1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5.04%,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77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89.17萬輛,市場占有率為43.38%,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9.17萬輛,環比增長39.37%,同比增長8.50%,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38%,占有率比上月下降3.10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這是15個月以來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首次同比下跌。到4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74.76萬輛,環比下降16.1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02%,占有率比上月再下降1.35個百分點。

自主品牌開始遭遇合資品牌阻擊。經歷戰略及產品調整後,合資品牌正在打響反擊戰。據中汽協的統計,今年第一季度SUV市場銷量前十名的車型依次是哈弗H6、寶駿560、傳祺GS4、長安CS75、瑞風S3、途觀、昂科威、長安CS35、瑞虎以及中華V3,自主品牌占八個席位,且包攬了前五,並將去年排名第二的大眾途觀擠至第六名。

然而,到了4月份,局面卻迅速被反轉。SUV市場銷量前十名的車型依次是哈弗H6、傳祺GS4、寶駿560、昂科威、途觀、XR-V、本田CR-V、繽智、CS35和奇駿,在長安CS75、瑞風S3、瑞虎以及中華V3被擠出前十之後,自主品牌車型僅剩四個席位。4月,上汽通用昂科威同比大增68.3%超越途觀,而日系車型XR-V、CR-V、繽智、奇駿等四款車型也快速躋身前十榜單,其中XR-V、CR-V的增幅都超過50%。排名的更叠,被業內解讀為開始出現不利於自主品牌的苗頭。

緊湊型SUV是國內SUV主流的細分市場,起初由本田CR-V、大眾途觀、豐田RAV4、日產奇駿等合資車型占據。但隨著自主品牌依托高性價比以及更懂得國內消費者需求的優勢,迅速從合資品牌口中奪食,向合資品牌發起一場防不勝防的SUV襲擊戰。長城哈弗H6、長安CS75、傳祺GS4等車型快速蠶食緊湊型SUV市場。

但是,合資品牌也並非省油的燈,也在快速加緊布局緊湊型及小型SUV。其中,本田2014年底在華一下推出繽智和XR-V兩款小型SUV,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孕育後,正快速蠶食年輕消費者市場。韓系現代起亞也在不斷加大在華SUV產品在總銷量中的比重。今年1~4月,現代起亞在中國市場SUV銷量約為18.74萬輛,占同期現代起亞在華銷量的36.3%,創歷史最高,而2005年這一比重僅為2.6%。

目前,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皆在推出SUV新車型上火拼。繼今年4月多款SUV密集上市之後,5月依然勢頭不減,粗略估計大約平均3天多就有一款全新或改款SUV車型上市,這其中不乏之前被市場普遍看好的華晨寶馬X1和Jeep自由俠。

此前,廣汽集團和菲亞特克萊斯勒雙方在Jeep品牌國產問題上曾存在一些分歧,但為了趕上SUV熱潮最終相互讓步,使Jeep品牌國產化落地。Jeep品牌自去年11月首款SUV車型自由光國產以來,迅速拉動合資公司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銷量激增。今年1~4月,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以高達211%的增幅成為廣汽集團旗下增速最快的子公司。Jeep品牌於5月推出第二款國產SUV自由俠,14萬元的起步價,相比起步價20萬元的自由光在沖刺銷量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自主品牌之所以在SUV市場上快速成長起來,與抓住合資企業在10萬元左右SUV這個區間存在產品空檔有一定關系,使得部分原本打算購買合資企業A級轎車的消費者,轉而購買自主品牌SUV。其中,品牌較弱的韓系品牌就被自主品牌分流走一些客戶。

不過,合資品牌也已逐漸意識到價格問題並放下身段。從去年開始,韓系SUV開始利用低價的手段,向自主領地碾壓。早在2015年7月,現代就將旗下的聖達和途勝的價格調低了10%左右,緊接著在8月,起亞又將智跑和獅跑的價格分別下調了2萬和5萬元,由此使得獅跑的價格逼近自主品牌10萬~15萬元的領地。今年4月中,廣汽三菱SUV車型新勁炫ASX全系調整售價為10.98萬~17.98萬元,相當於在市場指導價下調了1.5萬~3.9萬元不等。這被視為今年合資品牌向自主SUV反擊的信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多款合資SUV都紛紛加入降價潮,北京店繽智裸車近日全系降價3.5萬元,北京本田CR-V最新優惠5萬元,而福特翼搏、東風標致2008等車型在上海促銷力度達到15%甚至更高。

與自主品牌相比,合資品牌具有更強的品牌力優勢,而一旦後者在價格上變得更“親民”,必然會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不僅如此,多家合資品牌都計劃將在中國推出低價SUV進一步擴大地盤。韓國現代起亞日前宣布,未來兩年內,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三款廉價SUV車型,售價將在10萬元以內。大眾和通用也公布推出廉價SUV的規劃。

鹿死誰手?

隨著自主車企和合資車企蜂擁推出SUV新品,這一細分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最早飽和的緊湊型SUV市場價格戰越演越烈,而原本還是小藍海的小型SUV市場,現在促銷力度也不小。

面對合資品牌步步緊逼,以及自主品牌陣營內部競爭加劇,2016款哈弗H6、2016款長安CS75等熱門SUV車型在價格上也難以扛住,在今年3月剛上市時就罕見地采取官降的方式,直接參與削價競爭。因為競爭加劇,長安CS75今年4月銷量比去年同期減少3719輛,同比下滑25.86%。鑒於銷量承壓,一些長安4S店近日甚至推出CS75降價4萬送大禮包的促銷活動。

目前,SUV在乘用車市場占比已達到1/3,在整體車市中占比也已逼近30%,而SUV市場占比最高的美國市場不過是30%~35%。國內的SUV市場熱潮還能持續多久備受關註。

“SUV市場雖然還會增長,但增速已放緩,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SUV市場已經是紅海一片。”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如是說。

泰博英思汽車行業總監孫木子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從目前SUV車型持續升溫的情況看,不久的將來,SUV在中國乘用車中所占份額將沖破40%,很快與轎車平分秋色。不過,孫木子也指出,未來SUV將出現分化,並非像這幾年一樣普漲。面對年輕消費者的小型SUV尚有一定空間,加上油耗政策日益嚴格,連奧迪、寶馬、奔馳等豪華車都紛紛加速推出A0級小型SUV。已全面放開的二孩政策,也將給7座中大型SUV帶來不少商機。此外,限購城市越來越多,這些城市的消費者往往力爭以一輛車來滿足更多的需求,對多功能車型的SUV需求也更旺盛。

汽車分析專家張誌勇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談到,SUV市場未來還將保持一定增長,但隨著眾多車企密集投放SUV,這一細分市場未來將會像當下轎車市場一樣競爭格外激烈,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全線交鋒不可避免。

此前,合資品牌主要集中在15萬元以上的中高SUV市場,而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15萬元以下的中低端SUV市場。不過,隨著市場逐漸趨向飽和,原先無形的“三八”線將會被打破,合資品牌已開始圍剿自主品牌的中低端SUV陣地,而長安、廣汽也將分別推出CS95和GS8等中高端SUV產品來力求品牌向上。對於兩大陣營將再次全線短兵相接,一些業內人士擔憂自主品牌是否會在SUV領域遭遇類似在轎車領域的悲慘命運。

起初,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在轎車細分市場也是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但之後合資逐漸采取產品價格下探和渠道下沈等戰術,逼得自主品牌節節敗退。2010年,中國市場上自主品牌汽車的占有率最高峰時曾經達到45%,但隨後一路下滑,A級轎車市場被合資品牌快速蠶食,直至2014年底憑借SUV產品才開始扭轉占有率跌跌不休的窘境,但至今在轎車市場依然未收複失地。今年1~4月,轎車銷量排名前十基本被合資品牌車型包攬,除了吉利帝豪排第九名。經過多年精心布局,合資品牌在轎車市場已經形成家族式矩陣,部分車型價格由此前10萬元左右進一步下探至6萬元左右,產品線基本上是全價格區間覆蓋。

至於這一幕是否會在SUV細分市場上演,張誌勇分析認為,最近幾年日系車通過加快對小型車和SUV產品布局,成為當下車市發展勢頭最強勁的陣營之一,合資品牌的品牌力和技術不容小覷,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在品牌力上還是相對吃虧。不過,整體而言,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在SUV產品上還是有所區別,自主品牌優勢在於將轎車SUV化,合資自主強項則在於專業性SUV,在越野運動性能等方面占據優勢,從目前情況看,城市家用SUV市場空間更大些,而且隨著新能源技術不斷發展,未來新能源SUV數量將會猛增,自主品牌在國內新能源車市上也已比合資品牌搶先一步布局。因此,SUV市場未來鹿死誰手不好判斷,但可以預見的是,向下容易向上難,自主品牌在SUV領域上攻難度非常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