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獵取十多國股市行情 二千四百萬次粉絲點閱


2013-04-29  TCW  
 

 

當SOHO操盤族已經十年的「獵豹財務長」郭恭克,悠哉的走進個人辦公室,拉開窗簾秀出無敵淡水河景。不像一般從事證券金融業的人,一早就緊張、肅殺,他的第一個小時是從二十幾只心愛的手拉坯茶壺中挑了一只,再講究的沏上濃濃的烏龍茶而緩緩展開。

茶泡好坐定,他拿出筆記型電腦,畫面秀出前一晚歐美股市收盤與當前的台股行情,上班的第一個小時,是獵豹從大草原上尋找可口獵物的關鍵。他用氣定神閒的態度,面對快速、變幻莫測的市場,反而看得更清楚。「急躁走捷徑不會成功,養成習慣才能建立長期敏感度。」他說。

他連上CNN、新浪美股、StockQ等網站,瀏覽包括英、美、德、法、金磚四國、亞股等十多個主要國家股市行情,半個鐘頭後,再改讀台灣財經新聞,一邊看、一邊熟練的抓取螢幕畫面,貼到個人臉書與部落格專頁。「這是我的雲端筆記,」他解釋,不論人在哪裡,都能上網找到所蒐集資料,還能分享給粉絲與書迷看。

「重要的是,不要看新聞主觀分析,而是看客觀數據,」郭恭克說。看到報紙寫著某家公司股價看漲,他立刻抓出該公司基本財務營運數字,用電腦在重點處畫紅圈,到網站上一貼,不只提醒自己,眾家粉絲也立刻知道獵豹在「吐槽」了。靠著勤於筆記,他累積出版八本暢銷書,部落格點閱數已逾兩千四百萬次。

每天一早的這項功課,讓他領先投資界嗅出趨勢變化,不只成功避開二○○八年金融海嘯,也在去年提早看出美股長多走勢。

做完筆記後呢?「我沒什麼行程耶!」原來有了筆記幫忙抓重點,他早就不用時時盯盤,平常或找朋友聚聚、或喝下午茶,相當優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60

美國組建反IS多國聯盟 克里放言三年內滅掉I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79

伊拉克,北約,NATO,恐怖組織,伊斯蘭國

出席威爾士舉行的北約峰會期間,美國國務卿克里透露,美國正組建一個“核心聯盟”,旨在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武裝分子,但排除了動用地面部隊的可能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克里還說,國際聯盟正在發展壯大,它能在三年內擊敗IS:

“我們確信,未來我們有能力摧毀IS。可能花一兩年,也可能三年。但我們肯定它必然會發生。”

克里稱,為成功擊潰IS,聯盟的戰略將包括:

·“全軍事層面”的策略,包括給予敘利亞政府軍援。“這方面顯然對敘利亞有影響”,但克里未透露在敘利亞的具體軍事戰略。

    · 化解人道主義危機。美國、法國、澳大利和英國均已在伊拉克多個地區提供人道主義救助。

    · 制止國外武裝分子流入伊拉克與敘利亞。北約將組建多國特遣部隊,共享國外武裝分子流入的信息。

    · 打擊IS的融資與籌資,包括石油產品貿易。

    · 從更廣義的範圍還擊IS,讓IS的意識形態失去合法性。

此次出席北約峰會的間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土耳其、意大利、波蘭和丹麥的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共商對策,以求解決IS武裝肆虐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問題。

據路透報道,克里在上述十國的會議上說,該聯盟采用的方式要能避免IS武裝占據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領土,能增強伊拉克的治安部隊和該國其他準備打擊IS的力量,但不會動用他們自己的軍隊。

克里強調:

“顯然,我覺得大家在這方面的紅色警戒線是:不要在陸地作戰。”

本周IS又公布了斬首美國記者的視頻,距離上月公布將一名美國記者斬首的視頻還未滿半月。視頻中,IS武裝分子點名挑釁“我回來了,奧巴馬”,並聲稱此番行動是因為奧巴馬對IS傲慢的外交政策和堅持繼續轟炸。

視頻中,IS還威脅將殺害一名英國人質David Cawthorne Haines,說如果美方繼續空襲,“我們的刀將繼續割破你們人民的脖子。”

奧巴馬此後表示,不會被嚇倒,承諾會同他們較量到底,直到他們不再對美國和敘伊兩國構成威脅。他說,美國將繼續帶頭讓IS的幻想破滅,組建今後需要的地區同盟。

美國副總統拜登表示,悼念了兩位死難的記者後,就要讓劊子手為自己的罪行負責。

“他們應該知道,我們會窮追不舍,把他們追到地獄的門口,直到將他們繩之以法。”

對於IS在視頻中威脅將處死本國國民,英國首相卡梅倫稱,英國不會向恐怖主義屈服,正考慮加入伊拉克空襲。法國總統奧朗德也表示不排除采取軍事行動。

 
伊斯蘭國, 恐怖組織, 伊拉克, 石油, 敘利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23

日元持續貶值 多國央行擔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18

20140124015131_nWFBX.thumb.600_0

日本央行的寬松推動日元不斷走低。自10月底以來,日元/美元已下跌逾7%。澳洲聯儲警告稱,日本央行的寬松加上GPIF投資海外市場可能讓澳元走高,高於其經濟基本面所能支持的匯率。而韓國央行則擔憂,疲軟的日元將影響韓國的出口。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12月的提前選舉作為民眾對安倍經濟學的信任投票。投資者認為,無論日本政壇發生什麽變化,貨幣政策將保持不變,這意味著日元將繼續走低。

自10月底以來,日元/美元匯率已經下跌逾7%。美聯儲結束QE,而日本央行則擴大了購債力度,以求重振經濟。

安倍決定推遲上調消費稅,市場預計,安倍將於近期加大財政刺激,這將進一步推動日元走軟。

基於兩大原因,分析師削減了日元的長期預期。這兩大原因分別是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可能於明年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而日本投資者正追隨日本政府養老基金(GPIF)的腳步將資金轉移至海外。

對沖基金SLJMacro Partners分析師Stephen Jen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

日本央行推動通脹的堅定決心將會推動市場波動。黑田東彥能否在明年4月達到2%的通脹目標並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他持續努力推動通脹。

在上月擴大寬松規模後,黑田東彥警告稱,日本通脹或將在明年跌破1%。他的表態將日元送至了每117.65日元兌換1美元的7年低點。

日本和美國貨幣政策的背道而馳使得投資者一致相信,日元將繼續對美元貶值。

許多人相信,年底前,日元將下跌至每120日元兌換1美元的低位。

一些地區的央行擔憂,日元的貶值將會使他們的貨幣變得不那麽具有競爭力。

澳元和新西蘭元是傳統日元套息交易的幣種。本月,澳元和新西蘭元對日元分別上漲了5.5%和8%。澳洲聯儲本周警告稱,日本央行的寬松加上GPIF轉向海外債市和股市可能讓澳元走高,高於其經濟基本面所能支持的匯率。不過,分析師表示,下跌的商品價格加上貨幣市場的波動性限制了澳元和新西蘭元的上漲空間。

日本的寬松可能讓其出口對手韓國擔憂。韓元在過去3年內對日元上漲了近60%。雖然韓國央行還沒有因此降息,但是其已經在最新的政策聲明中強調了匯率問題,並可能采取行動,限制韓元進一步上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41

新興市場大潰敗:多國貨幣暴跌 資金大規模流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03

currency-contagion-emerging-markets-2014-crash-dollar-option-trading-technical-analysis-sentiment-etf-education-forex-currency-sector-active-investor

繼俄羅斯盧布、馬來西亞林吉特等新興市場貨幣創下多年新低後,印尼盾/美元周一盤中創下十六年新低。

路透數據顯示,印尼盾/美元周一一度報12,685印尼盾,為1998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以該匯價計算,印尼盾日內跌幅為1.9%,年內跌幅為4.3%。

彭博社報道稱,隨著美國開始加息的概率增加,抑制了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資產的需求。印尼財政部的數據顯示,截止12月11日,海外投資者本月已拋售了10.09萬億印尼盾(約7.95億美元)的印尼國債。

瑞穗銀行亞洲和新興市場交易團隊首席交易員Shigehisa Shiroki告訴彭博社,“企業年末對美元的需求,加之近期債券市場的拋售,拖累了印尼盾的表現。”

印尼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Bank Mandiri 的公債部門主管Royke Tumilaar告訴路透社:

美國繼續發布正面經濟數據,這進而打壓了印尼盾匯率,由於外資在印尼資本市場中的占比較高,導致我們真真切切曝露於美元走強的風險。

印尼10年期政府公債收益率周一升到8.203%,上周五報8.087%。

大崩潰

不僅是印尼盾,近期新興市場貨幣幾乎全線崩潰。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彭博追蹤20種新興市場貨幣關鍵匯率的指數於上周一跌至2003年4月以來最低點,今年跌幅達10.2%,以此速度繼續下滑可能創2008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彭博調查策略師的預測結果顯示,23種新興市場貨幣之中明年有15種下跌,其中領跌的是阿根廷比索和捷克克朗。

管理1.6萬億美元資產的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駐倫敦新興市場債券主管Pierre-Yves Bareau 12月初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

新興市場正遭受增長放緩、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和出口疲弱之苦。我們預計(新興市場貨幣下跌)不會改變。

俄羅斯央行上周四晚宣布加息100個基點至10.5%,屬於市場預期範圍之內。然而,盧布不僅未漲,反而暴跌,並創下歷史新低。當前美元/盧布交投於58.3的歷史高位:

QQ圖片20141215141708

同樣受累近幾個月油價暴跌的還有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馬來西亞是亞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收入減少。投資者擔心不斷走低的油價損及該國出口收入,林吉特本月初的跌幅創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之最。

印度盧比周一盤中下跌0.7%,至62.7100,刷新10個月新低。

實際上,自中國央行11月下旬宣布降息後,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也在凸顯。上周三人民幣開盤價格偏離定盤價達1.1%,為6月來最大跌幅。上周四,央行公布人民幣中間價為6.1153,升至2月20日以來最高,連續第5個交易日上漲;但當日美元/人民幣即期匯率收盤在6.1886,創出5個月收盤新高(人民幣的5個月新低)。

截止上周四,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2%,為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 人民幣兌美元今日收盤報6.1912,為7月25日以來最低,較上周五收盤價格6.1869下跌0.05%。

匯豐貨幣策略師Ju Wang上周表示,“中國並不想介入貨幣戰爭之中,因此選擇較強的人民幣定盤價。但是市場認為,在一系列基本面數據疲軟的情況下,中國最終還是將被迫選擇人民幣貶值。”

資本外流

華爾街見聞網站10月介紹過,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的數據顯示,10月份里投資者(非本國居民)從非洲、拉美、東歐、亞洲股市合計撤出90億美元。

因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及美國貨幣刺激政策臨近結束,投資者對全球增長失衡的緊張情緒增加,對新興市場的熱情也逐漸降溫。

FTSE新興市場指數包括中國、巴西、印度等國,自9月初以來下跌了超過10%。

“總體來說,新興市場流入資金停滯,”IIF首席經濟學家Charles Collyns稱,“最近幾天市場有逐漸穩定的跡象,但是我們預計因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存在,市場避險行為將繼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90

歐元區多國國債收益率創新低 5年期德債收益率首次為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84

周五,歐元區12月制造業PMI不佳、德國商報刊登了德拉吉鴿派采訪稿,投資者對歐央行在今年早些時候推出QE的預期增強,歐元區多國國債收益率創紀錄新低,5年期德債收益率歷史首次為負。歐元創29個月新低。

qeecb

周五早些時候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2月制造業PMI終值50.6,不及預期和前值的50.8。其中,輸入價格和出廠價格進一步下滑,法國、意大利繼續呈下行趨勢,德國維持適度擴張。制造業PMI終值和服務業PMI初值意味著歐元區四季度GDP僅能增長0.1%。

歐元區制造業PMI持續疲軟,投資者對歐央行采取更多行動預期增強,歐元區多國國債收益率走低。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10年期國債收益率再度下挫,創歐元區成立以來新低。

20150102_EU1_0

5年期德國國債收益率歷史首次為負;10年期德債收益率首次跌破0.5%,創歷史新低。

20150102_5Y

同日,德國商業日報Handelsblatt發表了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的采訪稿。德拉吉表示,預計歐央行將低利率維持更長時間。2015年早期,歐央行在改變政策措施的力度、節奏、內容等方面作準備。歐元區面臨的物價穩定風險較六個月前有所上升。歐元區政府需要進行改革,經濟增長在不進行改革的情況下將繼續維持低迷。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法巴銀行經濟學家Luigi Speranza表示,盡管人們確信隨著油價走低,歐元區經濟活動能逐步複蘇,但制造業PMI數據支持歐央行采取更多貨幣刺激政策。預計歐央行將於1月22日會議上宣布更廣泛意義的資產購買,包括購買政府債券。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德拉吉此番言論是在暗示歐央行可能開啟量化寬松。受德拉吉講話影響,歐元創29個月新低;歐元區多國國債收益率顯著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12

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7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CFP/圖)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後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於“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於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沈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是自2009年央行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與此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創下2007年底以來的月度新低。

這一增一減,意味著國內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匯儲備,正從金融機構賬戶轉到企業等私人部門,並可能形成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流出的方向,正是因經濟複蘇和加息政策而步入強勢上升趨勢的美元市場。

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在這一熱錢流出的趨勢推動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則提出了人民幣貶值趨勢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當局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關註,將是影響中國政府管理人民幣匯率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貿易加權匯率”,實質上就是指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和歐元等貨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及其間的相對匯率價格。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由於美元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強勁升值,與美元匯率保持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因此而出現了對一攬子貨幣“有效匯率”飆升的情況:短短半年內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了9.5%之多,已經對中國出口乃至制造業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對於正處於結構調整關鍵階段,而且經濟複蘇形勢遠不如美國的中國而言,因長期“釘住美元”的匯率管理慣性下而被迫呈現的“貨幣強勢”,不僅正在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而且令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著日益沈重的“匯率護盤”壓力。

張明的觀察顯示,在2014年下半年,盡管人民幣已面臨顯著貶值壓力,但央行依然在匯率市場中持續進行反向幹預:這體現在央行所影響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不斷升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斷逼近匯率浮動區間下限的反向走勢上,而這一“逆勢護盤”的代價,則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金額連續數月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下滑。

“央行行為的拐點大致發生在2014年12月上旬與中旬之交”,而人民幣匯率跌幅的加劇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張明認為這表示央行開始降低幹預規模,從過去的“反向操作”變成了更多的“順勢而為”。

從“出口導向”向“雙重目標”轉型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在全球通縮的陰雲下,各國推出寬松政策自救,以此引發的“匯率大戰”一觸即發。而中國央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也迅速被市場各方做出了種種解讀:從資本外流的壓力,到政府當局對經濟局勢判斷的變化,每一家機構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都試圖從種種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中國央行的下一步舉措,並做出自己可能的應對。

出於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負債成本的擔憂,碧桂園、恒大等地產企業紛紛發行新的融資票據以“置換”或償還前期的短期美元融資;而在近期的中國平安的大宗交易中,以外資為主的QFII席位成了最大的賣家。

國際投資機構的主管們也開始擔憂,一旦央行流露出不再為人民幣匯率“護盤”的意向,短期內資本外流的加劇會對股市和債市帶來新的沖擊。

然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趨勢變化有著多年觀察與研究的張明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看來,外資機構之所以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走勢感到恐慌,關鍵在於並不理解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底線”。

“自2009年央行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取向之後,在匯率管理上的政策思路就發生了重大轉變。”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此前20年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下,央行傳統的人民幣匯率管理目標是“適當低估人民幣匯率,以保證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確立,使得人民幣匯率管理的目標從過去主要為出口競爭服務的“適當低估”,變成了註重出口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重的“雙目標戰略”。

在這一雙目標的政策取向下,簡單的匯率貶值雖然能夠增加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並無益於人民幣在動蕩的全球貨幣體系中,建立起自身獨特的“貨幣信譽”——而這一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之一。

與此同時,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無論是從前期的“出口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型,還是對過剩產能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限制與約束等現實需求,都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再度大規模“開閘放水”,並通過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推動匯率貶值趨勢。

基於以上分析,張明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會根據國際貨幣環境的變化,而對現有的匯率管理目標進行適當貶值的“微調”,但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強勢,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推動力。”張明認為,中國經濟7%增長及相應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以及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都會成為人民幣在2015年“相對強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他同時坦承,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背景下,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相對強勢代價同樣很大,“可能對出口增長和就業方面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央行去權衡其中的利弊。”

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與“相機決策”

央行將實現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2015年對於匯市來講必然是“不平靜的一年”。大波動、超預期,仍是後量化寬松時代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在這一“兼顧內外”的雙重政策目標背景下,央行降息、降準等一系列在常規政策環境下被視為“貨幣寬松”的政策取向,也因此而被貨幣政策當局貼上了“中性政策”的標簽。

在這一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思路下:央行一方面因外貿順差放緩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的現實變化,通過降準和再貸款等形式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則通過降息等政策繼續推動金融體系內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變革;同時順應市場趨勢引導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維系長期依賴於出口增長而形成的經濟增速,並重塑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合理匯率比值。

這意味著“調結構”“保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再定位”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均須在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籃”中加以實現,同時央行還必須時刻關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內的最新變化,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國內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隨時做出有效應對。

為此,貨幣管理當局不僅充分調動起過去數年中所創設的大量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而且在貨幣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路徑依賴”。

就在本屆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副行長易綱對人民幣雙向波動“新常態”下匯率穩定的判斷,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對M2增速“不必過分強調”的提示,均顯示出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對貨幣政策和匯率管理機制不同於過去的新思路。

而這一政策思路,按照熟悉央行管理理念與思路變化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說法,就是在確定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後,央行將根據貨幣供應量增長和社會利率水平等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工具,並進行“相機決策”。

綜合各方信息判斷,這一“中介目標”,很可能是央行近年力主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並取代M2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在這一新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介指標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破了過去“內外有別”的國內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分離的管理模式,變成了“內外打通”的一盤貨幣棋局。

而在這一新的“貨幣棋局”中,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之間,不再是過去央行必須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一道兩難選擇題,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政策雙翼”。

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因應國際貨幣環境的複雜變化而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和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形成的貨幣價值穩定,將成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態之一。

在這一新型的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一個更加穩定而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也將更能夠像史蒂芬·羅奇所寄予厚望的那樣,在因動蕩而失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起比1990年代末更加重要的“穩定匯率”的大國角色,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1

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7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CFP/圖)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後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於“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於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沈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是自2009年央行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與此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創下2007年底以來的月度新低。

這一增一減,意味著國內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匯儲備,正從金融機構賬戶轉到企業等私人部門,並可能形成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流出的方向,正是因經濟複蘇和加息政策而步入強勢上升趨勢的美元市場。

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在這一熱錢流出的趨勢推動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則提出了人民幣貶值趨勢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當局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關註,將是影響中國政府管理人民幣匯率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貿易加權匯率”,實質上就是指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和歐元等貨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及其間的相對匯率價格。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由於美元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強勁升值,與美元匯率保持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因此而出現了對一攬子貨幣“有效匯率”飆升的情況:短短半年內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了9.5%之多,已經對中國出口乃至制造業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對於正處於結構調整關鍵階段,而且經濟複蘇形勢遠不如美國的中國而言,因長期“釘住美元”的匯率管理慣性下而被迫呈現的“貨幣強勢”,不僅正在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而且令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著日益沈重的“匯率護盤”壓力。

張明的觀察顯示,在2014年下半年,盡管人民幣已面臨顯著貶值壓力,但央行依然在匯率市場中持續進行反向幹預:這體現在央行所影響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不斷升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斷逼近匯率浮動區間下限的反向走勢上,而這一“逆勢護盤”的代價,則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金額連續數月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下滑。

“央行行為的拐點大致發生在2014年12月上旬與中旬之交”,而人民幣匯率跌幅的加劇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張明認為這表示央行開始降低幹預規模,從過去的“反向操作”變成了更多的“順勢而為”。

從“出口導向”向“雙重目標”轉型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在全球通縮的陰雲下,各國推出寬松政策自救,以此引發的“匯率大戰”一觸即發。而中國央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也迅速被市場各方做出了種種解讀:從資本外流的壓力,到政府當局對經濟局勢判斷的變化,每一家機構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都試圖從種種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中國央行的下一步舉措,並做出自己可能的應對。

出於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負債成本的擔憂,碧桂園、恒大等地產企業紛紛發行新的融資票據以“置換”或償還前期的短期美元融資;而在近期的中國平安的大宗交易中,以外資為主的QFII席位成了最大的賣家。

國際投資機構的主管們也開始擔憂,一旦央行流露出不再為人民幣匯率“護盤”的意向,短期內資本外流的加劇會對股市和債市帶來新的沖擊。

然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趨勢變化有著多年觀察與研究的張明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看來,外資機構之所以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走勢感到恐慌,關鍵在於並不理解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底線”。

“自2009年央行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取向之後,在匯率管理上的政策思路就發生了重大轉變。”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此前20年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下,央行傳統的人民幣匯率管理目標是“適當低估人民幣匯率,以保證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確立,使得人民幣匯率管理的目標從過去主要為出口競爭服務的“適當低估”,變成了註重出口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重的“雙目標戰略”。

在這一雙目標的政策取向下,簡單的匯率貶值雖然能夠增加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並無益於人民幣在動蕩的全球貨幣體系中,建立起自身獨特的“貨幣信譽”——而這一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之一。

與此同時,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無論是從前期的“出口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型,還是對過剩產能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限制與約束等現實需求,都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再度大規模“開閘放水”,並通過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推動匯率貶值趨勢。

基於以上分析,張明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會根據國際貨幣環境的變化,而對現有的匯率管理目標進行適當貶值的“微調”,但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強勢,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推動力。”張明認為,中國經濟7%增長及相應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以及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都會成為人民幣在2015年“相對強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他同時坦承,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背景下,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相對強勢代價同樣很大,“可能對出口增長和就業方面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央行去權衡其中的利弊。”

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與“相機決策”

央行將實現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2015年對於匯市來講必然是“不平靜的一年”。大波動、超預期,仍是後量化寬松時代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在這一“兼顧內外”的雙重政策目標背景下,央行降息、降準等一系列在常規政策環境下被視為“貨幣寬松”的政策取向,也因此而被貨幣政策當局貼上了“中性政策”的標簽。

在這一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思路下:央行一方面因外貿順差放緩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的現實變化,通過降準和再貸款等形式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則通過降息等政策繼續推動金融體系內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變革;同時順應市場趨勢引導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維系長期依賴於出口增長而形成的經濟增速,並重塑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合理匯率比值。

這意味著“調結構”“保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再定位”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均須在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籃”中加以實現,同時央行還必須時刻關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內的最新變化,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國內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隨時做出有效應對。

為此,貨幣管理當局不僅充分調動起過去數年中所創設的大量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而且在貨幣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路徑依賴”。

就在本屆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副行長易綱對人民幣雙向波動“新常態”下匯率穩定的判斷,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對M2增速“不必過分強調”的提示,均顯示出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對貨幣政策和匯率管理機制不同於過去的新思路。

而這一政策思路,按照熟悉央行管理理念與思路變化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說法,就是在確定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後,央行將根據貨幣供應量增長和社會利率水平等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工具,並進行“相機決策”。

綜合各方信息判斷,這一“中介目標”,很可能是央行近年力主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並取代M2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在這一新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介指標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破了過去“內外有別”的國內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分離的管理模式,變成了“內外打通”的一盤貨幣棋局。

而在這一新的“貨幣棋局”中,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之間,不再是過去央行必須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一道兩難選擇題,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政策雙翼”。

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因應國際貨幣環境的複雜變化而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和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形成的貨幣價值穩定,將成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態之一。

在這一新型的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一個更加穩定而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也將更能夠像史蒂芬·羅奇所寄予厚望的那樣,在因動蕩而失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起比1990年代末更加重要的“穩定匯率”的大國角色,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3

震央解讀》除了台灣,多國和美元脫鉤 全球2016將調整一年 拚跟上美國升息

2015-12-28  TCW

美國利率走高,勢必導致全球多數市場貨幣趨貶,甚至通縮,質疑聯準會的聲浪沒停過,但其實,大環境正默默在好轉。

向來是全球央行決策領頭羊的美國聯準會(Fed),決定啟動二○○六年以來首次升息,但這次在全球經濟成長步調七零八落的情況下,卻很難引起多數國家一致性響應。

從大格局來說,升息事件可以算是全球政經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未來三年國際經濟成長火車頭將再度交回美、日、歐、英等成熟國家市場;而新興經濟體過去十年崛起的兩大題材:豐富天然資源和龐大人口紅利,在這波大調整後,資產價格穩定性早已不存在。美國升息的動作已正式揭示,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十年黃金期,明星光環殞落。

對於已開發市場來說,觀察經濟是否已經步入正向循環,未來最重要的焦點將擺在消費力是否持續成長,觀察指標包括消費者物價能否朝向官方預定的年成長率二%邁進,以及民間消費能否持續超越整體經濟成長率。

至於未來新興市場,未來三年經濟波動大將變成新常態,一旦油價帶動原物料價格反彈,經濟也將出現落底彈升,資金會再度湧入,反之則會持續面臨外逃。因此可以把焦點放在不以出口原物料為主的新興國家,像是印度、中國、菲律賓、墨西哥等。

新興國分兩塊景氣回升組和觀察組

這次選擇跟進美國升息的國家中,包括香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巴林等國家,考慮因素多半是為了匯率,擔心匯率續貶造成通膨,選擇宣佈升息。

扣除這些美元掛鉤國家後,多數國家多半選擇按兵不動,但從經濟數據上來看,這些目前採取觀望態度的國家,在新年度選擇降息的機率事實上極高。

以俄羅斯為例,截至十二月底,俄羅斯央行是第三度將利率維持在目前一一%水準,但這並非意味俄羅斯平淡無事。從經濟表現來看,俄羅斯正處於暴風雨中心,因 為過去一年以來油價下滑,使得俄國政府財政收入將減少約四百二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四千億元),GDP成長率負五%,加上歐盟延長對俄羅斯制裁,整 體經濟幾乎無亮點,未來勢必得選擇再度降息刺激經濟。

俄羅斯的情況,就是許多新興國家今年來的寫照,像是巴西、馬來西亞、委內瑞拉、中東產油國等,都面臨同樣困境。一方面因為美國升息導致資金外逃,一方面因為原物料價格創歷史低點,使得這些國家出口收入大幅縮水,影響財政,又回過頭來加深匯率貶值的基本面隱憂。

從去年三月初至今年十二月初,美元兌盧布累計升值七二.二%,歐元兌盧布累計升值五一.七%,俄國物價通膨率高達一五%,使得央行被迫升息來穩住匯率,但高利率又葬送經濟復甦力道,形成兩頭空的困境。

不過,大破之後才是轉機的開始。高盛集團策略分析師崔維迪(KamakshyaTrivedi)認為,貨幣貶值加上降息刺激成長,將有助於逐步減輕經濟失 衡問題,高盛將新興市場分為兩個集團,目前已知印度、俄羅斯與波蘭等國元氣明顯回復,醞釀展開反攻;另一方面,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南非、土耳其與馬來西 亞等國,因經常帳赤字有待解決,則還須再觀察。

已開發國回溫英復甦力道比美還強

雖然新興市場分歧表現,但事實上,美國選擇升息的確有其大環境因素支持。除了自身失業率已創下七年半以來新低外,全球已開發國家經濟也同步好轉。例如,歐 洲經過央行貨幣政策強烈刺激後,終於逐漸爬出泥淖,歐元區十二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升至五三.一,創二十個月新高。

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與美國隔海相鄰的英國,復甦力道竟比美國還強。

根據湯姆森路透統計,從

二O一三年第二季至二O

一五年第三季這段期間,英國經濟產值累計增幅超過六%,優於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日本及義大利,失業率今年十月底為五.二%,創二OO八年五月以來新低,因此被市場點名是下一個可能跟進美國升息的已開發國家,時間點將落在明年第二季。

就連被外界最看衰的日本,也交出好成績。根據日本官方統計,日本今年零售銷售金額截至十月底,已連續七個月年增率上揚;同時失業率也降至

三.一%,創二十年來最低水準。加上到日本觀光人數屢創新高,大城市飯店入住率也高,例如中部大城名古屋酒店入住串平均高達九成,帶動建築業、警衛與卡車司機短缺問題,部分行業薪水更因此上揚。

從英、美、日、歐元區好轉,顯示已開發國家民間消費和投資加溫。對於全球出口影響,可以從汽車市場和房市看得出來,像歐洲和美國車市都在今年創下金融海嘯 以來新高,汽車工業是產業的火車頭,同時又是中期消費信心的指標(餐飲是短期指標),而歐美房地產(長期信心指標)今年不論是價格漲幅和銷售都同步上揚, 吸引全球資金投入,顯示整體消費信心並沒有外界那 悲觀,正從黎明迎向曙光。

Fed太急躁?是領先市場而非盲動

當然,每個政策總有反對聲音。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美國前財

長桑默斯都在暗示,美國這次升息,是一項「錯誤」。

簡言之,這些專家擔心美國

會不會出現跟二O一一年當時

一樣,許多國家(如歐元區、瑞典、加拿大、澳洲)央行因為

看到通膨衝破三%,就率先宣佈升

息,結果之後一年又開始降息的老路。因為這樣的做法,將嚴重威脅到聯準會在市場的威信,也會加深投資人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但,聯準會真的是太急躁,所以才逆勢升息?還是它已經預見未來?細數近十年聯準會戰績,每當它做出與其他國家央行不同選擇時,事後證明幾乎都是聯準會正確。

例如,金融海嘯爆發後,各國開始積極撒錢刺激經濟,加上新興市場在大宗物資價格飄漲下,成為全球新消費動能,進而推動物價快速飛漲,在二O一O年到二O一 一年間,當時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通膨率動輒超過五%,已開發國家也有三%以上,因此不論是歐洲央行或新興市場國家央行們,都選擇持續升息因應。但有趣的是, 撒錢最多的美國央行,不但文風不動,還逆勢數次加碼量化寬鬆(QE),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奇還被共和黨議員罵是偷光定存戶的利息錢。

但結局是,天價大宗物資不到一年就崩盤,此後四年新興市場陷入嚴重通縮,即便如中國也面臨經濟大幅放緩,成長率創數十年來新低,更不用說其他金磚小國,如巴西、俄羅斯等,資本外逃導致的經濟困境。

反倒是美國經濟成長率這幾年平均下來雖然只有二%上下,但民間消費和民眾薪資成長卻一路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美元更成為全球投資市場當下最看好的貨幣,聯準會替美國民眾運籌帷幄的能力,又再添一筆戰功。

因此,投資人此刻該做的不是質疑,而是順著聯準會的判斷邏輯,去尋找受惠美國經濟加速的投資機會,才是當務之急。

撰文者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192

中國連續兩年保持在德國投資項目最多國家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1/1006663.html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20日公布的2015年對德投資報告顯示,中國再次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又創歷史記錄。緊隨其後的是美國252個,之後排名為瑞士203、英國127與荷蘭105。

______.thumb_head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20日公布的2015年對德投資報告顯示,中國再次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又創歷史記錄。緊隨其後的是美國252個,之後排名為瑞士203、英國127與荷蘭105。

報告指出,這是中國連續兩年名列該項指標全球第一。與2014年相比,中國2015年在德投資項目數量增長了37%。

上述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在德投資主要領域為機械制造(15%)、電子與半導體(13%)、汽車(11%)及信息通訊和軟件(8%)。中企在德從事的主要商業活動為銷售與市場支持(52%),其後為服務業(19%)和物流與交通(7%)。

“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國之一。2015年它再次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最多的國家,這顯示了德國作為投資地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投資部負責人Achim Hartig表示。

報告稱,2015年德國共有超過2300家外國投資項目入戶德國,其中1900多個項目是綠地投資項目、企業再擴張和再投資。這個數字與去年相比增長了60%,創造了新的紀錄。所計劃的投資金額將達到62億歐元。三分之二的企業已給出數據,將在德國創造3萬個就業崗位。

除綠地投資外,並購亦成為中國在德國投資的亮點。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屢屢刷新在德國單筆並購金額的記錄。

今年2月,北京控股宣布以約14億歐元收購德國最大的垃圾發電企業EEW,創下中企在德並購規模紀錄。5月,中國美的集團又宣布擬以40億歐元持股德國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30%以上股份,刷新了該紀錄。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是德國聯邦政府對外貿易和對內引資的機構。該機構為進入德國市場的外國公司提供咨詢和支持,並協助在德成立的企業進入外國市場。

  • 中新社
  • 張喜威
  • 彭大偉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07

移動醫療新生意:越來越多國人海外就醫,今後不是土豪也能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302.html

21歲的魏則西死於滑膜肉瘤。如果魏則西的父母足夠有錢,帶他去美國的腫瘤治療中心就醫,他是否會有生機?

業內人士稱,癌癥患者赴美就醫的平均花費為15萬美元。盡管代價不菲,到歐美發達國家旅行就醫早就是很多高凈值人群的選擇:到韓國做整形、到泰國做試管嬰兒、到日本做高端體檢等非患病服務。

如今,移動醫療平臺借助自身互聯網優勢,讓海外就醫跨入新時代。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近一年來,除了傳統的中介服務機構外,一些移動醫療平臺成為海外醫療領域新晉角逐者,春雨國際、就醫160、好大夫在線等移動醫療平臺相繼進軍國際醫療市場。

2016年移動醫療的關鍵詞是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移動醫療是否可以通過國際醫療找到盈利模式?各家移動醫療玩法到底如何?未來海外就醫市場是否可能由此從高端消費走向平民化?

跨境醫療需求高增長

今年3月1日,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就醫160正式推出國際醫療平臺,上線伊始推出韓國整形美容、日本精密體檢、美國重癥治療三類服務,對接了全球60多家知名醫院,近期又推出泰國試管嬰兒項目。

另一家移動醫療公司春雨醫生進軍國際醫療則更早。2015年7月22日,春雨國際醫療正式上線,項目也涵蓋出境就醫、生育輔助、海外體檢等方面。

“基數小,增速快是跨境就醫的特征。”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夥人湯衡對本報記者分析,由於國內醫療資源有限、設備和技術水平差距和藥品安全等問題,跨境就醫越來越得到富裕人群的青睞。2011年,富裕人群中僅有3%意識到去海外就醫,2015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40%。2015年四季度中國患者赴海外就醫數量比2015年年初增加了三倍。

國內移動醫療平臺也正是看中了跨境醫療的需求和增長性。就醫160CEO羅寧政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分析,通過就醫160的平臺可以看到患者的轉診訴求,一些患者會在深圳醫院間流動,甚至到北京、上海就醫。同時,國際醫療資源對國內是很好的補充——歐美在腫瘤治療、心內科、高端體檢等方面有優勢,國內需求也很強烈,比如去美國進行腫瘤治療的中國患者近年來以幾倍的速度增長。

海外醫療作為高端醫療,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易觀智庫的報告總結,2000年-2010年是海外醫療的原始探索階段,極少數患者以治療為唯一需求,自發去海外就醫;2011年到2014年,會所式海外醫療機構興起,比如盛諾一家、厚樸方舟等公司,吸引具有高消費能力的用戶為其提供定制化的海外醫療旅遊服務;2014年至今海外醫療進入了平臺發展階段,移動醫療機構通過平臺化策略溝通國內外醫療機構。

基石資本高級投資經理李佳寧對記者表示,國內從事跨境醫療服務的公司估計超過上千家,大多數以中介機構形式存在,同時質量也參差不齊。

無疑,移動醫療平臺的介入,有其獨特的優勢。易觀智庫醫療健康行業中心研究總監姜昕蔚對第一財經表示,移動醫療平臺改造了原有的產品價格結構和信息傳播渠道,通過互聯網方法,降低了獲客和渠道成本,把跨境醫療推向了更多中高收入的年輕人,並試圖代替原有的純高端“75前”的用戶結構。因此,移動醫療有三個優勢:市場(獲客)成本相對低;依托原有品牌,市場渠道成本有優勢;互聯網方法使運營成本和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湯衡也認為,移動醫療平臺的優勢明顯,可以實現電子病歷的傳輸、國外專家遠程會診,以及遠程治療方案。移動醫療能夠把患者、醫療機構進行資源的對接和整合,使得匹配更精確、價格更加透明、服務更可靠,相比傳統方式也更具備價格優勢。

優勢與風險並存

移動醫療進軍海外醫療有哪些玩法?作為對移動醫療持續關註的投資人,湯衡向記者分析了當前一般移動醫療跨境就醫的商業模式。第一種是構建平臺,讓國外醫療機構入駐,平臺相當於一級批發商;第二種則是整合國外醫療資源,對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從中獲取相應的盈利。與針對國內就醫的移動醫療不同的是,由於客戶人群為中高端,海外醫療更註重服務質量,相對價格不敏感,因此盈利潛力頗為可觀。

羅寧政表示,就醫160采用醫院“直連”+海外服務供應商模式,直接與國外政府相關部門合作,拿到正規醫院授權。外語流利、具備海外獨立生活能力的用戶,可以在就醫160官網選擇直接與海外的醫療機構預約。對於需要得到進一步落地與個性化服務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選擇海外落地的供應商在本地提供服務。與此同時,就醫160的呼叫中心,可以全程跟蹤用戶狀態,對供應商的服務進行持續評價。

在此過程中,選擇和什麽樣的醫院簽約就很關鍵。羅寧政對記者說,他們會挑選中國人喜歡去的目的地,同時,選醫院時註重資質甄別:有沒有醫療事故、在當地醫院的排行,以及在不同區域的相關調查。

目前,移動醫療推出的國際醫療服務領域大體相似,集中在中國人需求較大的領域,多涉及腫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生育輔助(試管嬰兒)、醫美抗衰、海外體檢等。此外,春雨國際也提供通過遠程會診等技術為支撐的海外名醫問診。

人生地不熟,何況前往海外就醫。市場確實存在許多混亂和不規範現象。比如到韓國整形,下了飛機入住酒店,就會有很多人請求加微信,或者小中介蜂擁而至,中介從醫院拿回扣的現象非常常見。

移動醫療的優勢就在於,用互聯網的方式使得中介服務透明化。羅寧政說,患者和國際醫療機構獨立結算,服務中介費也很透明。不同國家的落地服務有不同的定價標準,翻譯、車輛對接、是否需要住宿……每個產品都有明確的價格。

機遇和風險並存。專業人士認為,移動醫療平臺涉足跨境醫療領域,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湯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政策監管層面,各個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各不相同。我國關於國際醫療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平臺需要謹防各國政府政策變動對於行業的風險。其次,在跨國醫患糾紛方面,由於海外醫療針對的大多是重癥、難癥,醫療本身所具有的個體差異性和風險性,如果發生跨國醫患糾紛,將大大增加取證成本與難度。同時,跨境就醫準入門檻低,任何有出境遊資質的旅行社都可以開展醫療旅遊。傳統中介途徑轉型移動醫療海外醫療將會導致行業混亂和過度競爭。

李佳寧表示,在質量管理風險方面,一般患者對於海外醫療機構缺乏了解,存在信息不對稱、語言障礙,移動醫療平臺參與其中後,如果不能對醫療服務進行整體把控,提供標準化、安全化的流程,患者海外就醫的服務質量就難以得到保障。在法律風險方面,一些重病患者到海外就醫需求迫切,看中的是國內沒有的藥品和治療手段,比如美國新藥上市比中國早,印度因專利強制許可擁有很多廉價仿制抗癌藥。但如果由跨境醫療平臺進行類似藥品的代購和銷售,非自用目的又難以合法的報關,存在法律隱患。

如何規避醫療糾紛帶來的風險?就醫 160 副總裁兼國際醫療負責人劉其超表示,平臺作為服務方的提供者,不提供具體醫療行為,如果患者在就診時出現問題,幫助他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據報道春雨醫生正籌備線下診所,未來這將會是春雨國際醫療的線下和視頻問診的落點,也是外國醫生引入中國的落腳點。

對此,姜昕蔚分析,海外醫療的安全問題是所有機構都必須考慮的,目前大部分的機構都是在做安全成本比較小的轉診等業務,建立自己的線下醫療機構安全風險會相對較大。

海外醫療成為贏利點?

毫無疑問,移動醫療進軍海外醫療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

劉其超在向記者描述就醫160要實現的國際醫療願景時說,“中國人可以通過Booking訂酒店,但是訂醫院是很困難的,讓中國人在網上隨時訂醫院,這是就醫160推出國際醫療的願景。”

劉其超團隊希望,三年內實現現有發達國家醫院可預約,同時也要服務於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使就醫160成為國際化的醫療平臺,並實現國際醫療的盈利。

春雨國際則對外宣稱,未來將獨立上市。春雨國際估值已接近1億元人民幣,已獲得春風創投的1500萬元A輪投資,春風創投是春雨醫生旗下的投資公司,報道稱目前春雨國際正在尋求B輪融資。

那麽,開拓海外醫療市場會成為移動醫療的盈利模式之一嗎?專業人士持不同態度。

李佳寧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移動醫療平臺出海會是盈利探索的方式之一,未來還有很多新的開拓點,如跨國就醫的反向流動,可以將美國患者輸送到國內就醫從而減少醫療費用開支。

姜昕蔚則認為,跨境醫療屬於小眾市場,不會成為移動醫療的主要盈利渠道。移動醫療主要目標還是在國內市場,主動參與改造現有就醫流程,通過努力來做公立醫院的有效工具或未來的重要參與者,以及社會醫療的有效補充。

湯衡的看法是,目前由於海外醫療市場相對小眾,還處在市場布局階段,大部分企業尚未盈利,但隨著市場的逐步壯大、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核心競爭力(競爭壁壘)的提升,有望實現盈利。

湯衡同時對本報透露,高特佳目前也在具有獨特創新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的移動醫療項目上做戰略性投資布局。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則期待移動醫療的介入可以適當降低海外就醫的門檻和價格,使更多人可以消費。李佳寧說,癌癥患者赴美就醫平均花費為15萬美元。從高端消費向普通市場過渡,一方面需要擴大疾病種類,比如拓展至慢性病領域。另外需加強跟國際保險公司的合作,提升與海外醫院的議價能力。還有一點,移動醫療平臺的加入,有助於跨境醫療的體系化、透明化,降低中介成本,對跨境就醫向大眾領域的發展也有幫助。

“如果醫保和商業保險能夠有效覆蓋,將為普通市場提供機會。當前時點唯一可能存在進入普通市場機會的是,跨境醫療初期階段的遠程會診。”湯衡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