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企業要永續 社會責任與賺錢孰先?


2011-12-12  TCW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 EMBA執行長黃崇興問(以下簡稱問):近年雖然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台灣企業越來越多,但泰半還是從宣傳或是慈善出發,把CSR視為皇冠上多鑲一朵花,那種額外附加的概念。

然而,CSR不只是做好事、捐捐錢,而是像知名的策略學者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講的, 是核心競爭策略的一環。

CSR要從慈善跳到競爭策略,其實是從一個軌道跳到另一個軌道,企業經營思維完全不同。

對許多台灣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已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更多兩難取捨在於「為什麼做?」「怎麼做? 」

二○一一年,3M在「全美最受尊崇的企業」(America's Most Visible Companies Ranking)調查中排行第三名,在受調查的六十家知名企業中僅次於Google與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3M 在CSR上的耕耘成效明顯回饋到品牌。因此要請你分享,3M如何發展出CSR策略?

3M台灣董事長趙台生答(以下簡稱答):3M明年就一百一十年了,我們講永續經營,怎麼與社會產生長久關係?怎麼把顧客、員工、股東、社區照顧好?

首先,我們對CSR的定位是EHS(environment, health and safety)──環境、健康與安全。怎麼樣保護環境?一方面我們配合客戶需求,一方面我們不斷領導需求,告訴產業,告訴社會說,該怎樣做。

在一九七○年代,3M就有一個很好的主張叫作3P計畫(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污染防治回報計畫,將環保概念貫穿整個生產活動),例如,怎樣在一開始產品設計的階段,就想到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材料對環境比較友善,不要造成二 次污染等。

品牌信譽優先?還是財務獲利優先?

3M對環境的保護有很強烈的責任。最有名的案子是在(一九)九○年代,全球暖化這個議題越來越強,Ca氟化物是化學裡面常用的東西,紡織品、電子化學、很 多這類東西,非常廣泛運用,不只是3M,大家都在運用。

當時3M很有名的(明星商品)Scotchgard也有,但後來研究以後發現,Ca氟化物對環境不友善,比較麻煩的是一旦進入人體,很難把它排出去,經過 好幾年的討論後,3M在二○○○年決定全面放棄了Ca氟化物。要放棄是很辛苦的,因為(短期)沒有新技術可以取代,我記得當年營收就掉了六億美元吧!

問:用高標準履行CSR,常理上來說,至少要取得財務上的正當性,不然行不通?

答:剛開始,一定會在收入上有些損失,好在3M有很多的技術跟創新,比如說我不用Ca氟化物,我可以重新做一些東西來取代這個應用。

當然,短時間內會有些困難, 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3M這個品牌,在一百多個國家行銷,必須讓任何消費者信賴;當時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改掉Ca氟化物配方),可能今天 Scotchgard也早就被消費者唾棄了。

幸運的是,二○○九年,美國聯邦政府將3M競爭對手抓去付了一大筆罰金,但3M沒有事,因為我們早在二○○○年就放棄Ca氟化物。

問:學理上將CSR的發展,分為慈善(Philanthropy)、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與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等不同發展階段,從剛剛的例子,可以看出風險管理絕對出現在3M的CSR演進過程, 就是說,3M當時就看到了消費者意識高漲,氟化物今天不禁以後還是要禁。

就像在一九八○年代,你講「品質」誰在乎?

幹嘛要做品質管理(Quality Built In)?但是今天,品管還需要談嗎?

今日道德標準,會是明日法律風險?

問題在於,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可能會想,我的EPS(每股盈餘)不高,如果我真的去做這件事,今天就虧死了,不如賺錢再回饋社會,不必像3M發展什麼污染防 治3P計畫?

答:坦白講,社會責任最後還是離不開「錢」,公司的生存要有經濟活動的支持,就要客戶埋單,像電子產品流行PVC Free(無可塑劑,PVC被視為戴奧辛污染重要來源)上,老實說,我們還沒有做到百分之百。

我們領導客戶,但(同樣)也希望客戶同意。因為最後客戶不埋單,你所有講的東西都是假的。

相對來講,時代變遷,環境在變化。今天你對他(客戶)負責,是我這個東西不該有瑕疵, 但這不夠,到第二天,你要做到不只沒有瑕疵,還要沒有副作用;(接著)沒有副作用還不夠,你不能夠產生污染,到第四天,不只要不產生污染,連貨物的供應來 源都要沒有污染……。

今天一家小公司,做十塊錢的生意,我賺兩塊錢,其中一塊錢是要拿去捐掉,還是把這一塊錢拿去做出更好的商品?七○年代,3M發展EHS時,其實規模遠不如 今天,但若善小而不為,就永不會去做了。

3M的企業永續經營計畫,一開始的價值就講得很清楚,我們要尊敬我們所處的社會與環境,長期以來,它已成為我們的企業文化。

時至今天,我們不把品牌識別度直接與社會企業責任投資畫等號,但是我們的品牌識別度一直在加強;更重要的是,3M每一年(營收)還是繼續成長,連續五十幾 年,每一季都發股利給股東,而且淨利率穩定。

管理精華如果將企業比喻作一個人,CSR其實就像是它的道德觀與價值觀,是從企業文化裡長出來的行事準則。

早在一九七○年代, 「社會企業責任」這個詞,還是大眾陌生的概念時,3M就直接跳過慈善捐錢那個階段,將環保貫穿在企業策略與管理活動,進入創造價值的階段,而當企業經營所 追求的價值與公共價值相結合,獲利、成本與企業社會責任就不必是兩難議題。

企業要有智慧,不只是創造正利潤,更要創造一定比例的正利潤投資在無形、但有根本價值的議題。

【延伸閱讀】3M商業結合公益的社會責任學

說明:在當前全球反資本主義風潮之下,消費者對於企業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標準越來越嚴格。其實,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敏感度可以視為一種掌握趨勢的反應能力。 當企業忽略社會公益,只是花錢想贏得知名度,反而容易招致偽善的批評,最聰明的做法是像3M等知名的國際企業,將商業模式與社會責任結合,讓它成為企業新 的市場與營收的來源。

1.4個象限的社會責任矩陣

2.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2%3M依據環保防治回報計畫,從1990年起設定全球減碳目標,有系統的以數字管理,透過配方重擬、製程改善等方法,3M全球 溫室氣體排放量,1990年到2010年間減少了72%。

3.4400件污染解決方案3M鼓勵員工創新,重新規畫產品、改善生產流程、廢料利用等,根據統計,在2005年,3P(污染防治回報計畫)實施30年 後,全球3M員工提出了4,400件的污染解決方案,節省7億5,000萬美元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0

品牌深度與成本效益孰先?

2012-4-16  TCW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近年管理潮流講多通路策略,虛實整合變成很時髦的名詞。我對雄獅集團的興趣在於,雄獅一九九○年跟上網際網路浪潮,成功因應網路起家的競爭者挑戰之後,近年再大舉往店面投資,這個移動顯然違反許多人對於經營成本效益的思維。你們在考慮通路布局時, 同時還涉及兩個很關鍵的概念:一是市場重定位(reposition),再者是價值提升(value up)。虛實之間的選擇,你顯然有個企業藍圖?

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以下簡稱王):產業其實是因為環境變化而變,因為工具變了,生產模式變了,成敗要件變了,交易鏈就改變。

追溯雄獅集團通路的選擇,第一個關鍵點,是(一九)九○年開始走了十年資訊自動化,將產品、銷售、行銷、管理、人資等連結,建立了內部網絡。這十年功,讓我們建立了對航空業者或是供應鏈的批發品牌。但是,即便我們覺得我們的商品好,下游的旅行社比我們權力還大,通路就是不在我的手上。

(一九)九九年,我們打進網際網路,那時我們一年營收三十三億元,可是從九○年之後投入IT迄今至少花了四至五億元,小股東也是很擔心呀。但在二○○○年後,市場完全洗牌。網路浪潮之前,長程旅遊品牌至少有五十、六十家。但現在看起來就是兩、三家瓜分了八○%的市場。有搭上網際網路浪潮的,和沒有搭上的,命運完全不同。

投資網路通路,須以消費者行為做品牌基礎

黃:在這段時間,你們與網路上的消費者直接接觸,學會了什麼?又是什麼讓你們決定進軍實體店面?

王:二○○四年、二○○五年是我們開始覺得應該考量實體通路的時候。

大家都會質疑,投資門市成本高,效益不好衡量,其實網路上的投資才不好衡量效益。那時,從包括代理商給我們的生意、消費者的訪談,讓我們知道,八○%或九○%的消費者是在網路上做過研究,然後再打進來call center或是到我們樓上的辦公室解決問題。真正在網路上從接觸資訊走完交易流程(payment)的,只有三%。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如果沒有liontravel.com這個網,我再加一千人也是沒有辦法(做到今天的規模),因為這些人如果通通湧到門口問你問題,你不是就崩解了?

網路的好處在於,我們建立豐富的產品資訊,可以與消費者直接接觸,這是傳統媒體沒有的效益。

黃:但即使是在網路上建立品牌, 也有資源配置的問題?

王:我在二○○八年、○九年,停掉了知名入口網站的廣告,一年(省下)新台幣兩億多元。為什麼?為什麼我要從網路上買一個廣告欄位,然後讓他點進雄獅網站?換個角度來講,我是內容提供者, 是入口網站要付我錢吧?

省下這個廣告費用,我們大概三個月內,網路排名就從第一開始下滑,大家都很急,但我說就買關鍵字,果然沒有一個月,排名就再回來。

我們省下了廣告費,可是我加碼把這筆錢拿到門市去展店,做其他通路的發展費用。

這模式與策略其實不能隨便抄。(我敢)是因為,第一我確信我們的品牌是消費者熟悉的,消費者只要做網路搜尋,應該就會跳在前面;第二是現在還有新的工具呀,像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資通訊科技)。現在我們公司的IT部門技術團隊有一百一十人呀,就員工比率來講,我們每二十個人就有一個IT,這些人可以創造網路流量,我不用花廣告費呀!

黃:到這個階段,雄獅算是成功的靠網路與資訊的投資,在網路虛擬世界建立了品牌力,但接下來的實體通路布局你又如何思索它的定位?

做產業領導者,通路也要跟著產品多元化走

王:虛擬成功之後,我如果要再擴充市場占有率,我要擴充哪一些通路?企業、獎勵旅遊、標團、駐廠、工商服務?各種通路中,retail(零售)門市其實是最struggle(掙扎)的決定。因為,旅遊業是消費者打個電話,你(旅遊業者)騎摩托車就來跟我服務了,為什麼要有一個店面?

做產業,特別是消費品牌,大概只有兩條路,不是走利基市場,就是做產業領導者。要發展多元通路, 是因我們的產品線就是全方位的,從「原料」(像機票)到「半成品」(像自由行)到「客製化商品」(像企業旅遊),你的產品與服務須對應到通路上。

就是說,必須研究消費者行為,或消費者光譜(consumer spectrum,即多樣化消費者分眾組合就像光譜)。要做產業的領導者,就不能只從某一個分眾市場來得到目標客戶,當雄獅越來越全產品化的同時,通路的多元化就得跟著走,所以你講虛實並進也對,可是(這樣想)不夠深。

黃:你的邏輯就是設法加深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engagement(接觸), 這個模式不管是虛是實,engagement越深越好?

王:講得更透明一點,如果賣一張機票,我們賺六%到八%,但是,如果你可以幫某個產業做加值,在三天兩夜裡幫他做team building(團隊凝聚)、做gala dinner(餐酒會,通常只為特定團體聚會舉辦), 還有講座,這樣的獲利率可不可以到二五%?這就是說,獲利來自於分眾,來自於差異化。

但虛擬世界的品牌效益,可不可以在實體中延伸?

當我(二○○七年)決定在忠孝東路租每坪平均租金五萬元、月租百萬元的店面,所有員工都問呀,反對呀!我自己為了下這個決定,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忠孝東路來來回回走了不知多少趟觀察。

最後下定決定,是我到香港,當地的朋友帶我到灣仔去玩,地鐵的隔一條街,一個大概只有我這個辦公室四分之一大的地方,賣什麼?現榨果汁、冰品,一個月(租金)港幣二十五萬元。如果真的虧損,但如果去用紐約、香港、上海、東京,這些城市黃金店面的招牌效應來衡量, 那就當作淨費用的損失好了。結果我錯了,我們那個店試營運沒多久損益就平衡了。

品牌效益越高,虛實整合才能產出更大綜效

黃:消費者在虛擬網路上研究,到實體門市消費,這趨勢在零售業的消費行為是非常清楚的趨勢,但這還沒解釋你如何產出虛實整合的綜效?

王:(回頭來看),在網際網路建立的品牌與營收模式,支撐了我們敢去試第一個這麼貴得不得了的店,我們那時的營收獲利和基礎品牌效益,我覺得已經有一點信心,如果是在二○○○年(網路建立的營收還不成熟),要我下這個決定,我是不行的。

這五年來,到二月為止,我們門市已有六十個,我還會繼續下去;有個店我們花了一千萬元裝潢(新的店型),有咖啡廳、人文空間,還可以辦party(派對)。但我希望把門市做為發展領導品牌深度的空間,(辦)講座、展示活動等,店租等於是別人幫我們付的(笑)。

以後,是講生活形態的時代,我們要往這個方向走。所以回到基本的,虛實掌控其實讓我們品牌跟未來的發展,都到了一條很明確的路底下。

管理精華

雄獅集團的轉變過程,顯示做品牌是重要的事。第一階段,它在網際網路時代初期,受到網路業者與傳統旅行社擠壓,因堅持服務和產品品質仍能夠存活,然後靠網路建立的營收模式,第二階段再回頭往實體走,(這)一樣也是需要品牌。不然就算你開店,消費者為什麼要駐足?或要走進那個店裡呢?

但更有啟發性的是,它能做這樣的轉型,是因為有資訊科技的基礎支持。從雄獅的經驗來看,最初因應網際網路競爭,是被動因應市場變化,不變,就會被市場淘汰,然而在因應變化過程中,資訊系統也協助它建立它在這個產業的domain knowledge(領域知識)。

例如,ICT讓它可分析消費者行為,如果是在二○○○年前,沒有這套資訊系統提供消費者行為分析,那雄獅的決策就只能靠直覺判斷,能見度不會這麼高。

【延伸閱讀】名師觀點:虛實整合,應是手段而非目的

台灣企業常見的迷思是跟隨科技的潮流,而去建虛擬通路,虛實整合成為目的而非手段,僅把虛擬當成宣傳工具或者把實體的產品放到網路上而已,面對著已經習慣網路虛擬空間的消費者,企業必須先問,科技運用如何更有效解決消費者問題?

對企業來說,多通路的策略抉擇,早就不是在虛實整合要不要做,而是怎麼做才能產出虛實整合的綜效,達到策略目標?

舉例來說,當一家在實體占有絕大市占率的零售超商,決定要開網路商城時,它如何確定受到打擊的是它的競爭對手,而不是自己既有的實體通路?再舉例來講,當一家企業要做虛實整合,資源要放在哪裡,才算是有效?如果都思考清楚,虛實整合才是企業重新定位和增加附加價值的契機。

【延伸閱讀】實體店面營收貢獻增至33%97%的消費者習慣在實體店面完成交易,讓雄獅實體店面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從2007年18%增至2012年33%。

【延伸閱讀】毛利率5年成長至9%以虛擬通路增加和消費者的接觸,引導到實體店面購買客製化高毛利產品,讓雄獅5年內毛利率由3%成長到9%,增加6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