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5009.html
在过去的文章和各种公开言论中经常提到对于企业选择的严格和苛刻,比方说“投资股票要像找老婆一样的精挑细选,要选择最好的企业来投资”,但究竟为 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与股票投资获利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说到这,对于那些短线交易投资者或者是技术派的朋友,你可以不用再浪费时间往下看了,因为下 面的内容更适合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
要知道为什么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首先我们要明白投资股票获利的根本原因是股票的估值变化和股票价值成长(由于股息收入较少暂不考 虑)。而实际上,股票估值变化收益是有限的而且不确定性很高,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股票价值成长的收益,而股票价值成长的根本,特别是放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 间周期来考察的话,是因为企业利润的成长导致的企业价值的增加,进而表现为股价的不断上涨(不考虑拆股情况)。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利润不断成长的企业的 观点必然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虽然很多企业利润并没有持续上涨,但是它们的股价却不断创新高,特别是在中国股市这种同涨同跌的背 景下并不稀奇,但是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是偶然的、不确定的、短期的,而且是最终一定会打回原点的上涨,所以做这样的投资与赌博无异,即使赚到钱也只能说明 一时运气较好。
为什么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那是因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业绩能够成长的重要保证(不是唯一条件),而业绩成长才是股票能够获利 的根本原因。对于企业而言,竞争是永恒的主题,特别是非垄断的自由竞争行业,大多数都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商业领域里,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遵循二八定 律,即20%的企业分享着行业内80%的利润或市场,而剩余的80%的企业只占有着行业内20%的利润或份额,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只 有最好的企业能够持续保证赚钱,而且赚得越来越多。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世界企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不易的,没有持续竞争优 势的企业很难长期盈利,竞争的结果使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被市场淘汰。美国超市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沃尔玛股价上涨了上千倍,而在上世纪 70年代销售额是沃尔玛的20倍的现代连锁超市业鼻祖凯马特(Kmart)公司,2002年则宣布破产保护。
我们都听说过长江实业和新鸿基地产这两个香港地产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众多房地产公司扎 堆上市,而到1997年的时候,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被六大地产商垄断,其中属长实和新鸿基最为突出和优秀,其余地产商不是倒闭、破产,就是被收购和兼 并。1977~1997年的20年间,长江实业的利润增长了204倍,股价增长了248倍;新鸿基地产利润增长了138倍,股价增长了186倍,这就是选 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的回报,短时间来看,可能差距不大,但是作稍微长期的比较,投资收益就会有天壤之别。试想为什么只有极少的人能在20年间赚到这么 多倍呢?所以,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不能保证企业利润一定成长,也有可能是下降的,因为企业在商业社会中并不是单独体,还要受到行业状况和经济前景的制约,即使是竞争优势绝佳的企业,在一个全行业不断走向衰落境地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衰败。
当然也有很多行业中的企业,虽然它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由于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增长,其业绩也会与行业最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一样高速成长,甚至通过激进 的扩张策略反而超过最优秀公司的成长速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行业竞争处于初级阶段,远没有达到激烈竞争的地步,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缺乏竞争力的 企业在市场中一点一点地被有竞争力的企业挤压,最终被市场淘汰。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乳品行业高速发展,但时至今日,市场份额和利润主要集中在 蒙牛、伊利等少数竞争力强的企业中,很多地方小乳品企业不仅没能分享行业的成长,反而不是倒闭就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此时对于企业的选择更需要专业的研究 和判断,这也是很多投资人盲目选择企业而失败的原因。
进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即使表面风光无限,可能也只是昙花一现,这也恰恰验证了那句经典“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在行业面临激 烈竞争和周期波动时,这些企业往往会最先被淘汰,表现在业绩上就是利润下滑,甚至亏损、被收购或破产倒闭,这就是大部分企业的结局,而在股价表现上,如果 你没有在企业发展的最辉煌的时候撤出投资,那么无论你前期有多少倍的收益都仅仅是“纸面财富”,最后仍会让你血本无归。
我们都看到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微软、思科等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伟大企业,进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大牛股,却不知在它们背后还 有多少被淹没甚至失败的小企业。“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本应用在战场的警示之言,我觉得一样可以用在商业领域,纵观A股市场,那些高估值并仍在不断上演创 新高神话的创业板、小盘股里的企业,难道真的值得广大投资者倾注如此之多的期望吗?殊不知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才出现一家,上万个竞 争公司中才能成就一家。而在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里又有多少企业具备这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呢?该到大家冷静思考的时候了!(作者为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 经理)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5/1529706.shtml
每经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自今年5月初燕京啤酒 (以下简称燕京)、雪花啤酒(以下简称雪花)在北京发生业务员互殴事件以来,近日雪花又被爆出恶性竞争事件。全国多地均有啤酒企业表示,雪花采取多种不正 当手段进行竞争。最近,河北省承德市工商局已针对雪花在市场上出现的行为,给予其两万元罚款的处罚。
8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雪花以核实此事件,公司公共关系部经理韩晓菲的电话却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据了解,青岛、雪花、燕京是目前国内啤酒品牌前三强,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因此愈演愈烈。雪花频繁的违规动作显示出其不惜代价抢市场的策略。
承德:“挑战者”旧瓶装新酒
近日,承德市的消费者在饮用雪花啤酒的时候发现一件怪事:不少雪花外包装的啤酒,其瓶身上却铸有“青岛啤酒”字样。对此,有消费者曾咨询雪花的经销商,但被对方以“这就是雪花的啤酒”应付过去。
本是竞争对手,为何雪花的啤酒灌进了青啤的酒瓶?
青岛啤酒方面认为,这是雪花在使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8月23日,青岛啤酒承德大区销售经理杜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一家啤酒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啤酒 瓶总数有限,如若企业的啤酒瓶数量急剧减少,终端就会因啤酒瓶数量不够而难以向经销商提货,继而影响到啤酒的最终销量。
“从去年开始,雪花就开始回收部分青岛啤酒的酒瓶,但由于是淡季,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夏天旺季的到来,我们很多经销商都因为酒瓶不够而提不到货,”杜平说,“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据青岛啤酒方面提供的数据,除了不可回收酒瓶的高档啤酒之外,目前青岛啤酒在承德地区的年销量接近400万箱。而事后经承德地区工商部门在市场监测时发现,约有20%的青岛啤酒受到了雪花的影响,即约80万箱的青岛啤酒受影响。
事实上,啤酒瓶引发的青岛、雪花双方的“混战”反应了两家公司激烈的竞争。作为承德地区传统的优势啤酒企业,青岛啤酒曾占据该地区65%以上的市场,而 随着雪花啤酒的强势进入,青岛啤酒在当地的优势已不再明显。“预计雪花今年的年销售量也有300万箱左右。”杜平表示。
事发后,青啤第一时间 向当地工商局公平交易科进行了举报。科长吴添才向《每日经济新闻》确认了此事,他说:“尽管我们不能肯定雪花啤酒方面存在恶意,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对 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还是对雪花处以了2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吴添才还透露,过去也曾出现青啤灌入雪花瓶的情况,只是没有雪花那么明显而已。
武汉:“地头蛇”强换燕京啤酒
“挑战者”雪花在承德“客场”上充满了攻击性,给青啤很大压力;而在雪花的“主场”武汉,也与新对手燕京产生了摩擦。
近期,武汉地区的燕京啤酒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遭到雪花啤酒的 “不正当竞争”。而双方争议的焦点,依然是“换酒”。
“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来了一帮人直接就把我们的酒换走了。”8月23日,燕京啤酒湖北区经理吴成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诉苦。他说,前不久,一些雪花啤酒的经销商跑到燕京在武汉市江汉区、江岸区的部分终端零售点,强行用雪花啤酒换取正在销售的燕京啤酒。
“他们(雪花)通常使用恶意收购的方法换我们(燕京)的啤酒。”吴成干表示,这些人自称是雪花啤酒的工作人员,一出手就是6箱燕京换5箱雪花,不管零售 点的老板是否愿意,搬了啤酒就走。“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货在这些地区没了身影,这对我们品牌在武汉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吴成干估计,约有 300~400箱燕京被雪花强行换走。
相比雪花在武汉市场上已畅销多年,燕京啤酒近年来才逐渐进入该市场,“尽管进入没多久,但我们的啤酒卖得还不错,他们(雪花)看我们做得可以,就想打压我们。”吴成干推测。
记者从华润雪花啤酒武汉分公司的网站上了解到,雪花啤酒于2003年4月登陆武汉之后,市场表现良好。该公司自称,目前已占武汉中、高档啤酒市场60%以上的份额。
另外,燕京方面表示,雪花的行为也对燕京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啤酒瓶比啤酒贵,我们一箱啤酒才卖18元,而一箱啤酒瓶就值25元。”
吴成干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燕京已经向公安报案。
雪花“凶狠”为哪般
近年来,啤酒业界不正当竞争的新闻一直不断,有业内人士表示,啤酒业是品牌忠诚度很高的产业,也是经营上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行业。虽然目前产业集中度较 高,但这一行业仍旧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恶性竞争层出不穷,企业皆以占据市场为主要目标。销售的压力会促使经销商在各地以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市场竞争。
事实上,雪花今年的“动作”已经引起业内不少企业人士侧目。“业内有一个共识:每当雪花进入一个新市场,其攻势堪称‘十分凶狠’。”一位啤酒业内销售人 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投入往往很大,甚至可谓不惜成本,这让其他竞争对手吃不消。”据该人士判断,雪花这几年疯狂扩张市场份额,显示出其不惜 代价抢夺市场占有率的策略。
面对多地有关雪花啤酒不正当竞争的消息,截至记者发稿时,虽经反复联系,雪花方面还未予以回复。
同步播报
燕京拟2.27亿收购月山啤酒90%股权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北京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燕京啤酒(000729,SZ)获悉,该公司拟以2.27亿元收购河南第三大啤酒企业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90%股权。这是继8月16日,青岛啤酒欲收购杭州西湖啤酒45%股权后,啤酒业巨头的又一新动态。
“我们规划2010年产销量达到500万吨。下一个五年(2011~2015年)计划准备要达到800万吨,进入世界啤酒行业的前六名。”燕京啤酒集团党委副书记丁广学表示,此次收购是为了完成集团下一个五年800万吨产销量目标。
月山啤酒总部位于河南焦作,原有焦作博爱、驻马店遂平、山西榆次3个子公司。2006年山西榆次的子公司被华润雪花以1.39亿元收购,此次燕京收购的是剩余两家工厂。
燕京方面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月山啤酒2009年完成啤酒产量22.7万吨,今年产能有所增加。收购完成后,将使燕京啤酒在河南地区拥有40万吨啤酒生产能力。燕京将利用月山原有的销售渠道、零售终端推广自有品牌。
据悉,此次收购价格为2.27亿元,是燕京啤酒首次进军河南市场,也是全国布局的重要一环。对于其余10%股权归属问题,燕京没有回应。
目前此交易正处于资产清理阶段,双方已经签订了第一份收购协议,正待相关部门审批。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河南啤酒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是燕啤进驻的原因之一。燕啤收购月山,可借助后者自身的产能、销售渠道等优势开拓河南新兴市场,符合公司进军全国的战略。
周思然表示,河南是啤酒产销大省,战略布局上,雪花、青啤等几大啤酒巨头已经对河南形成了包围之势,只要在河南建厂或收购,就可以实现版图的连接。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02/1623782.shtml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代工巨头富士康自决定内迁后,瞬间成为各目标地的座上宾,但在地方政府的热情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其新一轮招工过程可谓喜忧参半。在湖北襄樊,经过多方艰辛努力才送40余位少年南下深圳,而这离富士康在当地的2000名招工计划差距尚远。
普工难招成常态
用工大户富士康的北上计划搅动了各地政府的心,也搅乱了各地用工企业的心,掀起一场场“抢人大战”。
“哪里应聘的人多,哪里就是富士康的展位。”河南省就业促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省年内要为富士康招聘培训员工10万名。在湖北,随着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新项目即将投产,“年内急需招普工2.8万名。两年后,员工人数最终达到6万人。”
之所以大量招聘普工,富士康武汉招聘人员给《每日经济新闻》的解释是“就是基层员工,也就是说能干活就行”,要求年龄为16岁~35岁,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裸眼视力不低于0.6。
“我们企业在两年前就已经遭遇了用工荒这个问题”,武汉某大型服装企业行政人事袁经理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富士康本来就是个用工量非常大的代工型企业,它的到来对我们肯定有影响。”据其介绍,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他所在的企业已经在提供基 本工资的基础上,“为每位员工都购买了基本的保险,还有节日福利。”
不仅在项目所在地武汉,湖北襄樊的一家机械制造厂招聘负责人金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自富士康来襄樊招人后,我们现在更难招到人。为增强优势,我们已经将工资上调至每月1500元。”
湖北襄樊市鄂西北人力资源市场主任沙鸿表示,“现在普工确实不好招,不只是富士康一家企业,所有的企业都遇到招工难这个问题。”
950元底薪被指无吸引力
截至昨日(9月1日),富士康派驻襄樊负责招聘的三人工作组在一周时间里只“抢”到了40余位合适的年轻普工,这距离招够2000名普工并送往深圳总部培训的任务还差得太远。
“我们专门为富士康设置了一个招聘窗口,他们工作人员就住在这里”,据沙鸿介绍,湖北省政府在8月10日专门为富士康招工的事情召开全省人力部门会议, 但各地工作成绩还并不乐观。“根据富士康工作人员提供的各地招聘数量统计,黄石招了2个人、咸宁有5个人、天门有2个人、仙桃和潜江都还没有招到人,就武 汉的情况最好。”在沙鸿的印象里,“以省里面下派任务的形式来为企业招工还是第一次。”
除适用型人力资源缺乏这个客观因素外,富士康所提供的薪酬“确实也没有什么吸引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地人告诉记者:“我们襄樊的普工月薪现在都有1200多元了,富士康只给950元的底薪,还是在武汉生活,我们肯定不愿意去。”
对此,沙鸿坦言:“客观地说,富士康给出的待遇也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解释道,目前,由于襄樊招商的引资力度比较大,有很多沿海企业都纷纷来襄樊投 资建厂,“他们都需要普工,有的企业都开出了每月1400元、甚至1600元的工资。”此外,他还认为 “很多人也想进富士康,但就是不想去深圳培训。”
企业软环境成重要标准
对于此次富士康招工遇冷的事实,某网站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姜永杰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个情况的出现,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之前发生的富士 康跳楼事件形成比较恶劣的舆论影响;其次,富士康庞大产业园的工作环境与已经不太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频繁加班的工作状态,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接 受的。”
喜得龙(中国)人力总监李婷婷也表示:“可能是深圳那几次事件的影响,再有就是工资的问题。”据其介绍,现在的普工一般都是初中、高中毕业,大都是在1989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对以后的目标不明确,他们也不会把金钱看作是唯一的标准。”
在湖北省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关于“你会去富士康工作吗?”话题调查中,选择“不考虑”的人数比例是59.21%,考虑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工资水平、企业氛围、发展前途。
上述袁姓经理就对《每日经济新闻》直言:“企业的软环境已经成了求职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多员工在乎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金钱。在我们这 种制造企业中,虽然员工素质不是很高,但待遇也不错,他们当下关心的是工作够不够舒心、有多少休息时间,而且考虑自身的问题也很长远。这是我接触制造型企 业员工后了解最多的想法。”
尽管进展不如人意,沙鸿仍表示:“工作再难也要做,下一步,我们将为富士康召开一次专场招聘会,全都是免费。”
|
||||||
聖誕節將至,2010年又快過去,臨近年尾,收到一些內地公司查詢,有關在美國納斯達克OTC、德國DAX及倫敦AIM上市的詳情。 聞說在深圳或上海上市,最少需要排隊3年,公司可能已經過了最佳的盈利增長時期。3年真的太久,只爭朝夕。 因此,不少內地公司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地區;香港上市亦十分麻煩,美國納斯達克暫時是這些內地公司的首選,原因是PE比其他市場高。 國際股市資金可自由出入 不過,內地公司在美國上市絕不是一個好選擇,主要是時差問題,investor relationship很難做得好,往後配股就會相對困難。 另一個問題是,內地企業對美國的法律系統完全不熟悉,美國法律對小股東的保障,以及打擊內幕交易的力度,與內地的一套南轅北轍,從李國寶寧願就內幕交易的指控,與美國證監會庭外和解便可知一二。 上海及深圳的股市一直希望追上香港,成為國際股票市場,不像現在塘水滾塘魚。從倫敦、紐約到香港,主要的金融市場都是以英語系國家為主,資金自由出入、法治健全,這些都是先決條件。 上星期,上海宣佈再以3年時間準備國際板,鼓勵外國企業到上海上市,今年年初時雄心萬丈,到現在一拖再拖,相信上海國際板跟港股直通車的結局一樣,以目前的體制,上海根本不可能跟香港競爭。 Uncle Ray |
|
||||||
與地產S傾完 偈,得到啟發,就是經濟學概念好有用,在沒有中央規劃、指令的經濟體系,企業行為是可以預測的,法規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也是可以預測的,只有那些相信精英思 想可以改變市場的左傾人士,才會以為競爭法可以增加效益,最低工資可以保護低技術勞工,以及最高工時可以增加就業。大家可曾留意到,自從有咗地監局監管地 產代理業,代理要考牌、每年進修之後,香港嘅地產代理業務愈來愈集中於中原、美聯兩大代理集團?連地產發展商推銷新樓,都要與兩大集團拍膊頭。如果話香港 新樓係求過於供嘅話,九七前咪一樣?但九七前,新樓樓盤發售,往往見到排隊黨,賣樓唔使倚靠地產代理;依家呢,有三個因素相同:負利率,供應少,遊資多, 故此樓價上升,炒風熾熱,但是今天新樓盤發售,排隊黨不見了,站在街上向行人包圍嘅,就係地產代理,做乜發展商賣新樓要畀代理佣金,自願賺少啲?一個顯然 嘅答案就係兩大代理集團雄霸市場,掌握大量炒家,換樓客,新買家嘅名單,有能力幫助發展商銷貨,而且九七前係冇地監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地產代理業 嘅。地監局懷着好心好意進場,為地產代理業樹立高門檻,增加entry barrier,於是地產代理嘅競爭反為少咗,明益中、美兩大集團。 監 管當局、立法會議員一定以為上述言論只係「市場原教條主義」,不用理會,故此有議員話如果競爭法不獲立法會通過,一定會「反枱」。「反枱」唔知係乜嘢意 思,大概係發動上街示威啩,不過最低工資有工人覺得息息相關,為立法上街義不容辭,但誰人會為競爭法上街?一時諗唔通。實際上,競爭法點樣會增加地產代理 業嘅競爭呢?如何打破中、美兩大集團半壟斷局面呢?都係施老闆最聰明,中原買入利嘉閣之後,不再收購,只追求Organic growth(內部增長),中原經紀與利嘉閣經紀雖然有同一老闆,但爭生意爭到打交,內部已有激烈競爭,競爭法怎奈他何。 |
|
||||||
「有沒有什麼問題,現在讓你晚上睡不著覺?」這是二○一○年十二月中旬,國際動態競爭理論大師陳明哲向台下一群國內知名大型金控高階經理人的提問。他喜歡用簡單易懂的問題,帶領聽眾思考:「什麼是競爭?」 商場如戰場,問什麼是競爭,對每天都要思索如何與競爭對手打仗的企業領導人來說,豈不是太過簡單? 問題簡單,解答卻不容易。這個讓陳明哲花了整整三十年,尋求答案的問題,使他成為近年最紅的策略學說「動態競爭理論(Competitive Dynamics)」的先驅研究學者,不僅成為國際間第一位三度獲得國際策略管理學會最佳論文獎,以及頂尖學術期刊《管理評論》最佳論文獎的人,目前更擔 任全球有兩萬名會員的國際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準主席(即將在二○一二年上任)。 就像是武俠小說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子在苦練多年後成為一派宗師,這位在台東出生長大,自稱「野孩子」的台灣學者,以一家之言站上國際學術殿堂的崇高地 位,成為全球著名的企業策略專家,他經常應邀與大前研一、朱利安尼(Ruby Giuliani)等國際級的名人同台演講,並應全球五百大企業之邀提供諮詢。 第一課 如何辨識競爭對手? 想拉開差距,反招新敵人 動態競爭理論,是過去二十年來,策略管理學說最重要的三大研究主軸之一,之所以受到重視,在於它突破了一九八○年代,以策略競爭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為主流,以產業與優勢競爭為核心的分析方法,將動態競爭的概念,引入研究領域。 如果說,波特在相對靜態的產業環境下解答了,「企業面對競爭對手,怎麼做得更好,或更不一樣。」那麼,陳明哲鑽研的動態競爭理論則進一步回應了,在急遽變 遷的商業環境之下,「企業可以怎麼做,來快速回應環境與對手。」因而重新定義了企業競爭最核心的三堂課:「如何辨識競爭對手」、「如何分析競爭對手」以及 「如何掌握競爭對手動態」, 追求最後的成功。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陳明哲難得回到台灣,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為讀者講授動態競爭策略的三堂課,第一課就是:「如何辨識你的競爭對手?」 陳明哲拿知名的刮鬍刀品牌吉列(Gillette)在九○年代面臨的兩場商戰為例,說明競爭對手並不經常如企業所設想的,那麼容易辨認。 吉列刮鬍刀在一九八○到一九九○年初期,因為發明可抽換刮鬍刀刀片的明星商品Mach,而成為市場贏家。當時它的主要競爭對手舒適牌(Schick)刮鬍 刀,只能扮演市場後進者。這場戰役,看來吉列是占了上風,然而,吉列沒有想到,當它決定在一九九六年購併金頂電池(Duracell)後,卻為它引來事前 完全沒有想到的競爭者──勁量電池(Energizer)。 一九九六年正是吉列最為賺錢之際,當時全球一年要用掉兩百億片的刀片,其中的三○%是吉列公司生產的,滿手現金的吉列公司開始思索多角化經營,以七十八億 美元收購金頂。當時的吉列年報指出,兩個品牌有高度國際市場互補性,購併案可以擴大兩個品牌的銷售通路,帶來更大的經濟規模優勢。 有趣的是,這一回合的競爭,在吉列的設想之中,無非是拉開與對手舒適牌的實力,所下的一手棋,不料,卻引來金頂電池的競爭對手勁量的疑慮。勁量接著回頭購 併了舒適牌刮鬍刀,第二回合捉對開打的,變成了吉列與勁量,本來是單點競爭的局面,頓時變成了多點競爭,完全是料想之外。 陳明哲再以台灣面板廠遭到歐盟重罰,南韓三星卻全身而退的事件為例。 第二課 如何解讀競爭對手? 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是關鍵 ○九年十一月鴻海購併奇美電時,當時媒體報導的焦點都是對友達的影響,鮮少有人注意到,鴻海購併奇美電在價值鏈整合上,直接威脅了三星。站在三星的角度看,是它被打了一拳,日後勢必要反擊,問題只是何時反擊,在哪裡反擊。 有趣的是,如果回顧二○○九年十一月十四日,群創與奇美電合併記者會,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談起合併效應時,曾經表示:「李在鎔(三星集團第三代接班人,現任 三星電子總裁)明天一定會送e-mail給我。」顯示鴻海並不是沒有預料到,三星從此之後會將奇美電視為競爭者,然而卻沒有料到,三星回擊的方法,竟然是 向歐盟告密。 陳明哲指出,動態競爭理論講的就是,競爭是你來我往的,有動態與相對性,「當我打一拳出去,對手會不會回擊,如何回擊,是一拳?還是一拳加一腳?是打同一部位?還是不同部位?是現在反應?還是以後反應?」 三星與奇美電帶給CEO的啟示是,不僅要自問,是否已經成功辨認出競爭對手;更要問,你是否成功解讀了對手。 就像外界直接將奇美電與友達視為對手,一般說來,企業辨認同業的競爭對手,遠比辨認潛在的競爭對手來得容易。 然而,「如果從資源的角度來看,FedEx的對手,不只是UPS,或是DHL(知名快遞業者)等,而是在物流系統具有全球優勢的沃爾瑪(Wal-Mart)。」陳明哲說明,隨著觀點不同,競爭者定義自然也有所不同。 因此分析對手的第一步,是先就市場的共同性,以及資源的相似性,界定出競爭者。 第二步則是針對競爭者做捉對的分析,就驅動競爭行為的關鍵因素「對手是否覺察到競爭?」「對手是否有動機競爭?」「對手是否有能力競爭?」這三個要素,是驅動對手採取行動的關鍵,缺一不可。重點是,分析這三大要素時,必須站在對手,而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 接下來,第三步才是分析對方發起攻擊,以及己方做出反應的可能性。最好,能夠在這個過程裡,降低對方的競爭意識,或建立起自己的反擊能力,換句話說,就是 建立「反擊障礙(Response Barriers)」,讓對方低估你的實力,或高估競爭的困難,而降低回擊意願。 有太多成功企業,都是利用「反擊障礙」,降低對手敵意,為自己爭取建立競爭優勢的時間。 第三課 如何掌握對手動態? 讓強者沒動機回應最高招 陳明哲指出,一般說來,廠商對於直接競爭對手的察覺程度很高,例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賓士與BMW,對實力差距很大的企業,不會投以太大關注。然而, 美國最大的市調資料庫Market scan曾經詳列各個產品別主要廠商的市占率, 結果發現,原本市占率小到僅有○.五%到五%,被列為「其他」、連名字都不受關注的小廠業者,經常在幾年之後,大廠才忽然發現,其他類中的市占率已經達到 二○%。 像是全球零售巨擘沃爾瑪,在一九六二年創立初期,到一九八○年中期,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都避開K-mart等主要零售商布局的大城市,不直接衝突,同時, 著力於物流與資訊系統的實力。等到K-mart等競爭對手注意它時,沃爾瑪已經憑藉資訊與物流的優勢,建立了對手無法趕上的「每天最低價」競爭門檻。 「不管是Apple(蘋果電腦)的第一代iPhone或是宏達電的阿福機,一開始推出時並沒有受到主要手機大廠立即而重大的回應,原因並不是沒有察覺,或 是沒有能力回應,而是沒有動機去回應。因為當時智慧型手機並不是市場主流,但是Apple一推出第二代iPhone,卻打破了高階與低階手機的疆界,引爆 了一場原本就一觸即發的產業競爭。」陳明哲以企業案例說明,企業在實力較弱時,如何壯大競爭實力的心法。 他的動態競爭理論 融合東方思維、西方實證法 聲東擊西、避實擊虛、暗渡陳倉……,陳明哲分析企業競爭的思維,帶有中國人的競爭策略觀。這套不同於西方的觀點,讓他得以在中國市場崛起的今天,成為東西管理學界的橋梁。西方企業常向他求教東方觀點,而在兩岸的企業,則借重他對西方思維深入的闡述。 「競爭讓我著迷,」生長於台東海邊小鎮,陳明哲愛上打棒球時,正是紅葉少棒小球員崛起之際。在物質貧乏的鄉下揮棒練習的他,大學搬到台北,常著迷的看著球場的大燈一盞盞亮起,又一盞盞熄滅, 「成王敗寇、優勝劣敗,」然而,隔天又是新的比賽開始。 大學畢業之後,陳明哲到美國念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競爭領域做為研究主題。一九八四年,他的博士研究指導教授Frank T. Faine啟發他進入動態競爭研究,兩個月後,指導教授中風,他卻要與同事上台報告這項研究,而他手上握著的,僅有一頁的摘要。 之後近三十年的時間,他繼續投入動態競爭領域研究,從沒有改變方向。為了從學術新鮮人的邊緣地位打入學術殿堂核心,整整七年,不管是下雪還是雨夜, 他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利用三點到中午十二點的時間專心投入思考與寫作。「我每天都必須說服自己去做這件事,」陳明哲回憶,這是他研究生涯中,最為挑戰的 事。 他伏案用美國航空業累積二十年的資料庫,建構動態競爭理論架構。用的雖是西方實證科學法,然而在大學時,蹺課去上的國學課,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卻悄悄發酵,「年輕時不懂,但現在我覺得,談組織變遷,沒有比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更好的了。」 「我現在可以感受到潮流,但以前沒有,我只是在摸索,就是相信,這是我要走的道路。」學術研究是一條寂寞的路,對陳明哲來說,熬過研究初期被退稿、批評, 到成為西方學術界接受的一家之言,就如同他描述那些原本不見經傳,後來厚植實力的企業一般;舞台,並不光來自客觀環境變化帶來的機會,更多是來自己身的求 勝意志。 【延伸閱讀】向自己發問! CEO必學8道練習題1.我有多了解自己? 認識對手前先定義自己,界定你的營運範疇與主要市場。 2.我認識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 有相同市場或相似客戶的企業才會捉對廝殺?看看麥當勞賣咖啡讓星巴克措手不及,再想想自家企業的對手是誰! 3.我有多了解自己與對手的市場? 已占據的市場或想進去的市場,先分析每個市場的重要性,接著把每個對手拿來與自己做成對的兩兩比較。 4.我和對手掌握的資源有多相似? 與競爭對手要比的不只是有形資源,更要比品牌、知識、創新、產業關係等無形資源,並盡可能量化。 5.競爭對手跟我有多接近? 市場與資源重疊性高,是最明顯的對手,而資源相似、市場重疊性少的可能是潛在對手;資源與市場重疊性都低,即使處於同一產業,也不見得就是競爭對手。 6.對手了解我多少? 當對手看不見、看不懂或看不起你時,你的競爭行為比較不會引發反擊。 7.當我採取某一行動,對手會如何反應? 把你和對手兩兩捉對,分析洞察力、動機與能力,除非對手具備這3項驅動要素,否則它不會採取競爭行動。 8.對手如果反應,我應該如何回擊? 保持低調,跳出對手視線或與競爭對手合作、開拓新市場。目的在讓對手忽略自己時,建立己身優勢。 資料來源:改編自陳明哲教授《動態競爭與華人企業的永續發展》 |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6425440125/
作为个人投资者,我觉得这个调研报告写得非常好,罗欣是好企业,很有代表性,所以转过来。
--------------------以下为转贴,原作者不详----------------
最近,8058(罗欣药业)走得很牛,并且在众多新入场机构的哄抢下,不惜高举高打,以获得该公司筹码。要知道,这只股票流通股的原始成本极低,并且被一个松散的投资团队所控制,部分股东的获利率至少在十倍以上,能够如此坚挺,实在出人预料。
在 现今的投行业务队伍中,许多研究人员都想在这类公司中找出一个概括的公司赢利模式,以利总结后人复制模仿。但据我对8058长达四年的跟踪调查走访,在这 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药品仿制行业里,简单的盈利模式或者说管理者高超的治理水平来解释似乎都行不通的。记得四年前引起我对8058重视的起因,还是在网上查 到上市之前的一篇文章,该文称这家公司的创业人刘保起“资产从1988年的两万元起家,八年资产翻了一万倍,绝不是偶然的”,不过文章也没有说出个根本的 道道来。几年的内部探访、外围调查、横向比较、时间消耗,总可以对8058有个只能算是很粗略的概括模式,一句话,这家公司的持续盈利增长,有其多方面难 以简单复制的综合性竞争力,以致市场如要再找到类似公司难上加难,所以,高举高打获得筹码就只能是那些机构的唯一选择了。以前还可以通过低价(在不详细了 解之前,2.60--3.60都应该视作高价)增发,但飘忽的港股市场和民企的出身一直都在难产,今年8058在美国柜台市场ADR挂牌和公司现金实力大 增后,这种机会也更渺茫了,二级市场的买盘难度加大了,于是,上述局面的出现顺理成章。
两年前,我曾经两次绕道去过鲁南的另一家港股市场上市公司 0546,这是家用玉米生产味精的民企,在仓库看到生产的味精竟然能像化肥一样使得庞大的库房钵满罐满,当时原料玉米价格高涨,味精竞争激烈价格下降,超 市中味精全都标着降价蓝标,加上该公司年报盈利大幅下滑,本部停产,再询问公司应对策略回答含糊不清,于是放弃投资,后来的实际证明错了!公司转移产能到 内蒙,成本(玉米和煤炭)优势极大,挤垮了许多老牌企业,连味精的的始祖“味之素”“红碗”也用其产品贴牌销售,超市反而不见降价,真令我大跌眼镜。由此 反思,成本控制应该是企业竞争力最直接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环,长期投资者对这一点必须引起极大的重视。
回到8058,我在2006年去公司考察时参观车间,对其紧凑型恰到好处的厂房印象深刻,后来我又去苏州吴中区在网站上看起来规模宏大的同类港股上市公 司,以其车间内设备安置空间的宽阔就立即能够明白同样的公司。生产几乎相同产品,为什么前者比后者成本低了很多。在吴中那家公司向我介绍计划新上的项目投 资一个亿,周期要两年,可同时8058在建的投资8700万产能扩一倍(销售收入增长两个亿)的项目,时间周期只要7个月。孰优孰劣让我明白8058的投 资效率是与刘本人长期从事售药和制药,非常注重成本与效益的相互关系有直接联系。
供需关系是研究行业和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对8058来说,其生产的头孢类药品并不是什么紧俏商品,国内很多大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大量生产, 可是能够低成本并且品种齐全,销售对路能够应付大量扩产造成的供需失衡的厂家并不多。以我误判的0546来说,味精是中国人家庭,尤其是餐饮业必备的主要 调味品,可以说必不可少,全国产家有数千家,但大多数是在家门口生产并以品牌销售,不会有谁想到,也不敢将如此巨大产能搬至内蒙去生产,可0546想到并 做到成本的大幅度压缩,我所担心的巨大产能非但没有被金融危机击倒,相反在一轮较量后,其他厂家被迫缩减产量,改由贴牌包装以维持市场份额。实际供求总体 上并没有很大改变,可0546成本及盈利的支持改变了总体市场格局。在这里,我不由想到在九十年代曾经多次深入探访看好的一家A股公司600727鲁北化 工,也是由于成本产业链条优化低廉,利润率奇高,以当时国内进口磷酸二铵的45%比例的需求来看,应该可以发展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大公司,与8058有异曲 同工之妙,但是,由于早先创业人将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不是再接再励利用当时资金和声誉优势优化产业链,而是劣化(过度贪图降低设备成本和企业自我循环)本 以形成的独创生产链,并拒绝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结果伦落为垃圾企业,盈利的优势完全丧失。由此可见,需求与供给、成本控制与市场竞争之间应该还有其他的因 素可以探究。
对一个企业来说,每个领导者都知道要以最低的成本去扩大和占领市场,这是企业的内功;对某一些企业来说,行业的供需变化大都只能凭借掌握的信息度来感受和 分析,这是企业的外在市场竞争能力;对中长期投资者来说,分析一家企业的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可控制战略的难度相当大,企业自身做起来也不是每到市场 竞争激烈时才想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是在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想到做到成本的最优化。这是一种观念或者说是企业经营者过去在实际创业时就已 经非常熟练地掌握或注意到了它的极其重要地位。
8058就是这样一种企业,一个连续十多年长期保持很高速度增长的企业,无论是过去规模很小时,还是成为某个药品领域(如头孢冻干粉针)的最大企业;无论 是过去名不见经传、偏处一隅,还是上市后名声大噪,成为本地区令人瞩目的创利明星,企业的发展思路其实总是围绕着低成本运营的思路在稳步健康的快速发展:
最早发现的当然是企业的厂房设备规模从不贪图大洋齐全,每新上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都能恰到好处,以最经济适用的方式建设运营,既紧凑又没有空间浪费;在 基建时,严格按照计划进度招标和付款,使施工安装企业适应其短工期要求,既提高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又可以缩短资本资金占用时间,使得施工和供货企 业和企业自身三方信誉度都得到满意提高。
随后发现的是8058的营销策略最基本的其实就是诚信、互利、以及品种多样适销性。在我与8058的各地 总代理了解后总能发现都是长达几年的合作伙伴,虽然这些代理并非一些声名显赫的大型医药公司,但与8058的长期合作总是有钱可赚,大家共赢。有一次我们 在深圳问一家代理,如果国家政策压缩中间利润怎么办,得到的回答是因为该公司与代理方的诚信互利良好关系,毛利再低也会继续做下去,因为质量好价格低品种 多并且适销对路,不做没有理由。有一次我无意中知晓一位在南京读研刚毕业的山东女孩,其家里竟然就是鲁南一个地区长达8年的代理商,一直经销8058和鲁 南制药的产品,据称其产品一直销路不错。这样看起来很平常却非常稳固而经济的长期销售渠道网络不是一家药企能够短期轻易地建立起来的。
第三是企业 掌门人刘保起的个人品质和战略策略思路可以说非常优秀。2006年我第一次去山东临沂该公司,为了避免接待麻烦,我在开车还只剩一小时能到才给公司打电 话,告知我是小股东,想上门了解并看看。在董秘接待我们谈了几个问题后,出去一会儿的董秘进来告诉我,公司董事长要见见我,回答我关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问 题。在半个小时的谈话中,刘董事长没有一点架子,极其清晰地解答了我提出的可以说是很尖锐的质疑。最让我放心的是刘非常直接地跟我们说;“你们小股东的钱 都是来之不易的血汗钱,作为上市公司只有兢兢业业的为你们打工,才能不辜负你们的信任和支持”(以后在开股东大会时又多次跟法人股东这样说过),这也是我 在证券公司总部搞研发跑了几十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A股公司),唯一一次单独与企业掌门人交流发展战略思路,并得到最大股东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可见刘董 事长个人人格的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偶然树立起来的。后来我还了解到,这位身价在当时已经过几亿的老板,2008年还和家人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至于说到在港 股创业板市场上市,这里面更有些内幕可以说说。2005年,港股市场因为接连爆出大陆在港上市民企造假丑闻,几乎所有大陆民企公司股价都跌的面目全非,主 承销商也有些担心,极力压低发行价,首募只能有三千万,还大部分为主承销商自己和其客户所包揽。当地政府劝刘董不要在港发行上市,嫌价太低(0.34元 股),但刘却很坚定认为,在港上市能够有效引入信息、技术、扩大企业知名度,有利于扩展市场影响,而不是上市的目的在于圈钱或自己捞一把。
在上市之前和上市之后,除了首发募集的那三千万资金,8058没有再从资本市场中拿过一分钱,甚至于连银行贷款也很少贷,当然也分红很少,世界金融风暴以 后就没有过任何负债。只是有一点,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再及管理,都是稳扎稳打,围绕主业盈利这个根本目标在努力。时至今日,刘董事长的战略远见,终于在资 本市场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得到了市场认同。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和药业同行注意到了这家过去极不起眼的小药厂,公司也已经走上了大步阔步前进的大道上。(未 完)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696108.html
如果以高工資留住工人,汪秀華必須提高出口價格,手裡的訂單可能就會飛到孟加拉國等其他國家的工人手裡,汪秀華說:「現在是內外交困,服裝外貿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21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華交會)昨日在上海舉行,一家參展的企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內有通貨膨脹,外有其他國家的競爭,服裝外貿業務毛利潤僅有3%~5%,大量資本流出服裝紡織業,做服裝不如炒棉花掙錢。
汪秀華說現在招工人要比招大學生難得多,她說一個字不識、沒有經驗的車工,一個月的工資要1500元;工廠管理崗位招大學生,前面幾個月的試用期, 工資只有1000元。目前她的工廠普工每年的收入在2.5萬~3.5萬元,相當於每個月2500元~3500元,比幾年前漲了一倍,再這樣漲下去,工廠就 得關門。
浙江凱喜雅集團的一位人士說,勞動力成本與2009年相比,保守估計上漲了30%,以前很多工人沒有交養老保險,現在基本上都交了,工廠另外還提供住房補貼、用餐補貼,過年前還要給個紅包,希望工人按時返工。
棉花的價格也在上漲,浙江步森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業務員說,現在棉花的價格又突破了每噸3萬元,而且還有上漲的趨勢。
服裝出口價格上調幾乎成了所有中國服裝外貿企業的「救命稻草」。但是,外貿企業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格外小心。浙江凱喜雅集團的一位人士說,提價既要看 客戶的接受程度,也要看競爭對手的出價,該公司的提價幅度平均控制在10%左右,T恤等大路貨提價幅度小一些,檔次高的產品提價幅度稍高,但也儘量控制在 20%以內。浙江步森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業務員說,提價10%以上不少海外客戶就接受不了,而10%的提價幅度並不能消化企業成本上漲的壓力。
汪秀華說:「要消化工資和棉花漲價的壓力,服裝出口價格至少要提50%,但是客人只能接受20%的漲幅,我們今年訂單的價格與去年比只上漲了15%~20%。」
不止如此,業內人士還說,土耳其、巴基斯坦的綜合成本要比中國低不少,只有我們的60%~70%,柬埔寨、越南勞動力成本低,水、電、棉花等資源價 格也比中國低,他指出:「這些國家的報價低,一開始我們也不相信,後來通過瞭解,確實如此,雖然他們在質量及設計方面比中國差,但是車工的技術和機器設備 提升起來是比較快的,將來對中國企業的挑戰將越來越大。」
江蘇國泰國際集團是國內出口金額較大的企業之一,該公司一位業務員告訴記者,今年目前為止訂單並不是很好,國內的價格上漲,很多外商還在觀望,世界 範圍內的服裝訂單依然是很大的,但是這些訂單仍然在飛,還沒有落下來,該公司的訂單價格今年上漲了15%~30%,很多單子就外流到印度、孟加拉國等價格 更低的國家。
除了「內外交困」的情勢,業內人士更擔心的是服裝紡織行業的產業基礎在日漸動搖,該人士說:「我們現在資金不是沒有,但是回到服裝產業的很少,做服 裝產業太辛苦,風險又大,服裝企業現在很少開新的工廠,都是在維持老廠。服裝行業投幾十億元,每年利潤回報可能只有幾百萬元,與房地產等行業相比,資金回 報率差很多。服裝產業積累的資金本來應該是擴大生產能力,提高員工素質,或者更新設備,實際上的情況是服裝企業什麼都不干,只是維持原狀,維持現狀的目的 是為了找銀行貸款,拿到貸款然後又去做其他的行業,把棉花等各種資源的價格炒起來,做衣服遠遠不如炒棉花賺錢,中國的產業經濟基礎將越來越差。」
| ||||||
去年6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競爭條例草案》,正式展開本地《競爭法》的立法程序。 很奇怪,自從去年10月立法會開始審議《競爭條例草案》,我們絕少聽到大財團和大地產商的反對聲音。取而代之是一群所謂代表「中小企」的議員和商家,高調地跑到台前,質疑《競爭法》的內容,擔憂中小企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不錯,政府提交的草案,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須要在正式法例中,作出具體說明和清楚闡釋,避免企業誤墮法網,或者無故被競爭對手指控。例如「市場」一詞如何界 定?市場份額要有多少才算具有相當程度的市場權勢(market power)?如何判斷哪些政府機構及法定團體應受到《競爭法》所規管?政府如何決定豁免及豁除某些私人協議和行為,免受《競爭法》規限?百分之十的營業 額罰則是否過嚴? 《競爭法》的制定,目的是為了預防及制止濫用市場權勢的行為,禁止企業透過協議及經協調做法,去妨礙、限制或扭曲市場競爭,確保各市場參與者可以在一個對等和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競爭。 既然《競爭法》是要確保市場公平競爭,便不應偏袒,或者針對某一特定行業和某一特定企業。現時政府的競爭政策,只針對特定行業引入類似《競爭法》的條款, 當中包括電訊業和廣播業,要求持牌公司不能作出某些反競爭行為。到近10年,公眾不時關注本地油價「加快減慢」,質疑油公司是否串謀操控價格,要求政府立 法規管油公司。油公司的回應是,政府若要立法,必須一視同仁,引入跨行業的《競爭法》。 《競爭法》亦不應單單針對私營企業,而豁免其他政府機構及法定團體,免受《競爭法》規管。香港不時被人視為一個自由市場,政府很少干預市場運作。但實情是 政府的「有形之手」無處不在,介入不少行業,從房屋、教育、醫療、交通、食水等市民基本服務,到旅遊(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及西九文化區)、創新科技(數 碼港和科技園)、物流航運(機場及郵輪碼頭)、會議展覽(會展中心及機場展覽館)等經濟產業,都見到政府積極參與。現時共有500多個法定團體和60多個 政府部門,若完全不受《競爭法》的規管,肯定嚴重扭曲市場的運作,製造不公平競爭。 此外,《競爭法》不應單單針對規模較大的企業,而豁免中小企。企業規模擴大,市場佔有率上升,佷多時候是因為投資者眼光獨到,經營有道,而非出於反競爭行為。《競爭法》要防止的不是市場權勢,而是濫用市場權勢,損害消費者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 中小企若然合謀抬高產品價格,損害買家的利益,或者投標時互相串通,壓低入標價格,損害賣家的利益,都應受到制裁。過去傳媒便不時報導這些行為,只不過因香港還未有《競爭法》,被控告的中小企才能夠脫罪。 因此,《競爭法》理應跨行業而非針對個別行業;涵蓋所有市場參與者,不論是私營公司抑或是政府機構和法定團體;亦應對大中小企業一視同仁。現時眾多立法會議員和商界人士,突然同一口徑,擔憂《競爭法》對中小企不利,希望是出於良好動機。 倘若他們擔心中小企受害,何不爭取立法後初期,《競爭法》只適用於大型上市公司,營業額或利潤超越某個水平的公司才受到規管。筆者真希望這些為中小企請命 的人士,目的不是為了拖延立法,令今屆立法會會期(直至2012年7月)無法完成立法程序。到明年由小圈子選出的新特首,便可以把一切立法工作推倒重來, 變相幫大財團一把。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 ||||||
|
||||||
說到「企業倫理」,可謂「價值連 城」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政大企管信義CEO論壇」所邀請的各行業CEO以自身經驗詮釋「企業倫理」,首場已經在三月十六日登場,由信義房屋董事長周 俊吉、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打頭陣,來看兩位大老闆如何交鋒。 撰文‧林讓均、鄭淳予 三月十六日,「政大企管信 義CEO論壇」正式開課!這個由「政大企管系」與「信義房屋」合辦、《今周刊》協辦的論壇一共將舉辦六堂「倫理教育課」,當天在信義房屋總部「信義學堂」 登場的第一堂課||「倫理競爭力」,由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擔任首場的主談CEO。 論壇一開始,就有八位身穿古裝、 分別來自八個國家的政大企管系學生,循古禮向周俊吉、張明正兩位「老師」拜師,並以自己國家的語言念出「倫理教育」四個字,師生間的逗趣互動引起滿堂笑 聲,也為「政大企管信義CEO論壇」熱鬧揭幕!與會貴賓還包括擔任主持人的台灣評鑑協會榮譽理事長許士軍、經濟部長施顏祥、政大企管系主任蔡維奇等人。 由 於日本剛發生過世紀強震,與會貴賓不約而同都以「日本大地震」為開場話題。去年才剛進軍日本展店的周俊吉,他注意到即使在震後的大逃難中,馬路上仍然沒有 車子占用路肩車道,因為這是要留給救護車用的;而雖然大排長龍才能買到麵包,但許多日本人也只買一條,就是怕後面的人買不到。 倫 理教育影響國家競爭力 「從日本的例子來看,倫理教育真的是對國家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也可說是企業競爭力的根本!」周俊吉話鋒一轉,提到二 十多年前剛進入房仲業當業務員時,發現當時房仲公司「騙很大」,經常把房屋坪數說多、屋齡說少,對此深惡痛絕的他,因此在兩個月後以菜鳥之姿斗膽創業,並 且領先業界首創「不動產說明書」,主動向買方揭露房屋物件資料。雖然短時間看來,製作說明書耗時、耗成本又不討好賣方。但隔年在股市崩盤的情勢下,信義房 屋居然因做對了這件事,營收大漲五成! 周俊吉巧妙舉了一個公式:「三十萬乘以多少等於三十六億」,問現場聽眾此算式中的乘數是多少。他笑 說,答案不是一萬兩千︵倍︶,而是「信義」兩字。他解釋,以他一個不會賣房子的人卻能夠去創業,而且這二十四年來股本從三十萬變成三十六億元,靠的正是信 義為本的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要禁得起考驗 說話一向直接、風趣的張明正認為,談企業倫理不能只靠自我宣稱,還得 看能不能通過考驗。 他一開場就自爆五年前的祕辛。場景同樣在日本,當時一個周一早晨、交通正要開始繁忙時,突然間七百輛新幹線列車開不出去 了,原因竟是趨勢科技的防病毒程式出了問題。一追查下去才發現是趨勢科技一名工程師設計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病毒更新碼,只是審查流程中沒有抓出問題就放上網 路,才會引發連環大錯。 「當時趨勢科技的股價跌了二○%、損失數億美元,但我們不但沒有Fire︵開除︶這位工程師,還大大表揚他呢!」張 明正笑說,平時趨勢科技很鼓勵員工「創新」,但如果員工因創新而出了錯,公司擋不住壓力而回過頭來處罰他,這不但有違企業文化,更是悖離企業倫理。 他 同時也學中文系的老婆、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說文解字」了一番,表示要討論企業倫理,可先從一個「善」字說起,而把善拆開來解釋,就是「大口吃羊肉」的 意思,也可解釋為「有利於生」。也就是一個好的企業倫理可以有利於員工、社會,乃至於整個大自然的生存。 在整場座無虛席、約數百人出席的盛 況下,現場提問也顯得踴躍而尖銳。爆料自己正苦惱要不要聽從某位員工母親的話、把她女兒從日本災區調回台灣的張明正,就被問及要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應 該要讓這名專案經理自己決定,看她要在這關鍵時刻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扮演什麼角色?」張明正解釋,趨勢科技專門對付病毒,工作時間經常很緊急,在日本大地 震時,許多日本員工就算搭不到車,走五個小時路都還來上班,但如果只是因為輻射疑慮就依經理媽媽的請求,把這位經理調回台灣,這無疑是讓日本團隊「陣前換 將」,公司對員工、對客戶都難以交代;但經理媽媽的請求,其實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他應該會把決定權交給這位經理。 在被問到最近熱門的「過勞 死」議題時,篤信電影﹁蜘蛛人」名言「能力愈強、責任愈重」的張明正也帶來另種思考。他反問聽眾,如果看到一位音樂家一天彈十多小時的琴,那大家怎麼不會 說他「過勞」,反而會欣賞他熱情洋溢。「所以面對工作,最重要的可能是『熱情』!有了熱情,有些人覺得做到死也沒關係!」張明正說,這又得回歸自由意志的 選擇,當然,照顧好員工也是企業的責任。 周俊吉則說,信義房屋過去這兩年力倡「樂活工作」,期許同仁快樂工作,而非一味強調績效。因此,信 義房屋所褒揚的「信義君子」並非績效最佳的,而是對客戶最好、最有責任感的那些同仁。 至於消費者最關心的,房仲業可否降低抽佣比率的問題, 也有人直接提問周俊吉,引起現場一陣交頭接耳。 「我們收費一降低,馬上就會成為同業公敵!」周俊吉笑說,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反映在收費低廉 上,而是服務品質與用心。例如信義房屋這幾年買了很多海砂屋,就是一個替消費者「保險」的概念,希望有效管理海砂屋,讓消費者不會誤觸風險,「這才是對社 會負責的(企業倫理)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