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火鍋,已經成為台灣餐飲業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不稀奇,但是,當市場已經極度擁擠時,大型餐飲集團為何還會爭相的湧入,他們看到了什麼? 接下來,火鍋產業又要增加新兵。燒肉界老大哥乾杯,繼去年和日方合作,引進一風堂拉麵後,現在還要自創品牌跨足火鍋領域,最快今年四月就可開出第一家店。 不僅賣燒肉的。去年底專賣咖啡、蛋糕的85度C(美食達人子公司)進軍火鍋業,成立「這一鍋」,董事長吳政學特地請來統一超前營運長謝健南,負責管理原事業,自己就是要專心衝刺新事業火鍋。目前一家店單月營收已可達八百五十萬元,預計一年約可創造一億元的營業額,五年要在台灣開出二十家店。 此外,國內第一家餐飲上市櫃公司新天地集團,也於去年七月在知名貴婦百貨BELLAVITA(寶麗廣塲)開設火鍋店「合鍋物」,旗下有麻布茶房、元定食等十個品牌的展圓國際集團,也創設「Me狀元」養生無米麻辣鴛鴦鍋。就連專賣高檔日本料理的三井餐飲事業集團也賣起火鍋。 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統計資料顯示,火鍋店是所有餐廳連鎖店當中,品牌和店數最多者,一共有五十六個品牌,總店數達九百八十一家,排名第二的日、韓餐廳只有六百二十六家。 另外,和前一年相比,全數餐廳總和淨減少六十五家,顯示多數的餐飲業種店數都在減少,增加的只有東南亞餐廳八家、牛排館兩家,以及火鍋店的淨增店數為六十九家,是增加最多的餐廳業種。 標準化容易免廚師,工廠做好湯頭就行 為什麼餐飲集團都紛紛進軍競爭激烈的火鍋市場? 「因為這是最容易標準化、最快可以複製的業種。」國立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孫瑜華點出關鍵。 以王品集團的平價火鍋品牌石二鍋為例,四年來一共開出三十一家店,而目前集團十一個品牌中,店數最多的西堤有三十七家,卻是花十二年才達成。王品集團副董事長王國雄表示,火鍋店是最容易標準化的,「對業者來說,幾乎都是前置作業而已,管理上最簡單。」 過去,廚師養成一直是餐館經營難以快速複製的關鍵。以泰國菜餐廳瓦城為例,要養成一個廚師,需要「十一級廚務臂章制度」,從基本、燜炸、控菜、涼拌、站爐,新人得從最基礎的洗米、洗菜開始,每一站都要通過學科和術科考試,才可晉級。因此,成立二十三年的瓦城,前十年只開了十家店,但,火鍋店幾乎不需要這種漫長的蹲馬步時期。 全球餐飲發展有限公司執行長岳家青說,每一家餐廳最難標準化的就是廚師。但是,火鍋店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經營火鍋店根本不需要廚師,客人自己會把料放在鍋裡煮,若煮得不好吃,也多半不會怪罪餐廳。 現在,各家業者差異化關鍵,就在湯頭,而這只需要中央工廠統一處理,就可以確保各店品質與口味一致,基本的食材也由公司統一採購。剩下的現場工作變得簡單,操作容易,也更適合標準化。如此一來,便為大型餐飲集團介入,營造了規模化經營的利基點。 開店成本低籌備期短,省時三分之一 大型餐飲集團還看中,其較低的營業費用。 「這一鍋」營業經理簡朝立說,一般餐廳的學徒至少要訓練半年到一年才能上場,但是火鍋店的小師傅只要經過兩、三個月的訓練期,就可以獨當一面,前場人員也不需要繁複的桌邊服務,培訓速度比一般餐廳快一倍以上。 這讓火鍋店的人力成本也比一般餐廳低,例如以一間中型規模的店來說,只需要二十二到二十四人,而同樣規模的一般餐廳,則是需要至少二十八到三十人。「小師傅」的薪資也只要一般大廚、二廚的一半不到。 除了人力成本,設備費用也較一般低。以石二鍋為例,開一家店的投資金額為數百萬元,是王品開一家西堤牛排餐廳的三分之一。而且,平均開一家「石二鍋」的籌備時間只要二十八天,比集團其他品牌需四十五天,省去三分之一。既然跨入門檻極低,大型餐飲集團自然爭相湧入,以發揮其採購原料的規模經濟。 規模發展快台灣練兵,適合進軍中國 王國雄說,集團切入平價火鍋店,不但有採購優勢,還有其他資源整合優勢,例如裝潢、人力訓練等,即使淨利只有四%到五%,還撐得下去。一旦規格做大,就會墊起競爭門檻。 「之前大家是有吃到肉就好,之後會越來越講究……,青菜要新鮮、用餐環境要乾淨整潔。」王國雄估計,未來兩、三年之內市場淘汰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他比喻,就像當年超商剛成立時,一開始或許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但長期下來,傳統的雜貨店逐漸消失。 最終,餐飲集團看上的,還是中國市場。因為火鍋易於標準化複製、大規模發展的特性,適合其跨足中國。「石二鍋」在中國第一家店已於一月底開幕,「這一鍋」、鼎王集團等也都有西進中國計畫,台灣成為這些品牌的最佳練兵場。 【延伸閱讀】大咖賣火鍋,主攻中高價位! 餐飲集團:王品集團時間(年):2009火鍋品牌:石二鍋類型:套餐式價位:198元 餐飲集團:展圓國際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me狀元類型:單點吃到飽價位:399元至499元 餐飲集團:美食達人(85度C母公司)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這一鍋類型:單點式價位:500元至600元 餐飲集團:乾杯時間(年):2013火鍋品牌:乾杯系列(店名未定)類型:單點式價位:500元至700元 餐飲集團:三井餐飲集團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樂烹火鍋類型:套餐式,另可單點食材價位:480元至1,280元 餐飲集團:新天地集團時間(年):2012火鍋品牌:合鍋物類型:有單點與套餐組合價位:1,000元至2,500元 資料來源:各業者 | ||||||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5月3日,一則關於上市公司淨利潤與當期繳付稅費的微博引起了廣泛的議論。
這條熱議的微博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巴曙松在5月2日23:47轉發。微博稱,201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19544億元,比上年增加不到1%,當期實際繳稅22233億元,比上年增加17%,繳稅額比淨利潤多14%。把A股中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剔除之後,淨利潤變成了8913億元(約減少55%),比上年下降12%,當期實繳稅金16953億元,比上年增加12%。
這樣一條指出賦稅大於淨利潤的微博,截至發稿時,引來8000多人圍觀,包括諸多微博紅人大號。@任志強轉發評論稱「稅遠大於利。」@洪晃ilook則說「什麼事叫搖錢樹?」
經21世紀網查詢,上述微博提到的數據準確無誤。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微博中提到的「淨利潤」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而「繳稅額」則是上市公司現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的各項稅費」。由於部分企業會收到稅費返還,因此,如果更嚴謹一點,理應扣除這一部分金額(本文稱為稅費淨支出/收入)。
據21世紀網統計,2012年,上市公司共收到980.54億元稅費返還。扣除這相對微乎其微的稅費返還後,2012年,所有上市公司當期稅費淨支出21256.27億元,仍高於淨利潤總額8.76%。
具體地看,部分上市公司可謂「不堪稅負」。當期稅費淨支出數倍於淨利潤。從相對指標看,遼通化工是2012年最大的「高負稅」,2012年全年,遼通化工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1963億元,各項稅費支出21.28億元,公司沒有收到稅費返還,稅費淨支出為淨利潤的108.4倍。21世紀網統計發現,稅費淨支出10倍以上於淨利潤的上市公司超過50家。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這5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東,那麼,稅收淨支出是歸屬於你名下淨利潤的十數、數十甚至上百倍。這就是現實,不管你知不知道。
2012年上市公司十大「高負稅」(相對數單位:億元) | |||
公司 | 淨利潤 | 稅費淨支出 | 佔比(倍) |
遼通化工 | 0.20 | 21.28 | 108.43 |
大同煤業 | 0.63 | 38.97 | 62.23 |
云南銅業 | 0.25 | 15.13 | 60.77 |
深康佳A | 0.46 | 19.93 | 43.50 |
東風汽車 | 0.22 | 9.18 | 42.23 |
博匯紙業 | 0.07 | 2.35 | 33.48 |
海得控制 | 0.02 | 0.67 | 30.57 |
雙環科技 | 0.09 | 2.72 | 29.83 |
怡亞通 | 1.25 | 35.68 | 28.43 |
瑞泰科技 | 0.0347 | 0.98 | 28.25 |
如果從絕對數衡量,石化雙雄就是當之無愧的「高負稅」。中石油和中石化2012年稅費淨支出分別為4294.54億元和2924.8億元。而千億稅費淨支出的還有工商銀行。
2012年上市公司十大「高負稅」(絕對數單位:億元) | ||
公司 | 淨利潤 | 稅費淨支出 |
中國石油 | 1153.23 | 4294.54 |
中國石化 | 634.96 | 2924.80 |
工商銀行 | 2385.32 | 1001.03 |
建設銀行 | 1931.79 | 876.96 |
農業銀行 | 1450.94 | 764.49 |
中國銀行 | 1394.32 | 611.98 |
中國神華 | 476.61 | 434.52 |
上汽集團 | 207.52 | 298.88 |
交通銀行 | 583.73 | 291.91 |
中國建築 | 157.35 | 279.25 |
當然,上市公司裡也有真正的「高富帥」。他們獲得了稅費淨收入,即可以靠稅收返還帶來大把大把的收入。海潤光伏就是最得意的「高富帥」,其2012年獲得5.12億稅收返還,而僅繳納了0.33億元的各項稅費,因此稅費淨收入高達4.79億元,為當淨利潤的230.32倍。
2012最輕負稅前十名(相對數單位:億元) | |||
公司 | 淨利潤 | 稅費淨支出 | 比例(倍) |
海潤光伏 | 0.0208 | -4.79 | -230.32 |
中國船舶 | 0.2687 | -13.54 | -50.39 |
華紡股份 | 0.0829 | -1.57 | -18.93 |
華升股份 | 0.0419 | -0.74 | -17.55 |
如意集團 | 0.1577 | -2.50 | -15.83 |
江蘇舜天 | 0.1973 | -2.49 | -12.63 |
拓日新能 | 0.0532 | -0.67 | -12.62 |
廣船國際 | 0.1033 | -1.11 | -10.76 |
匯鴻股份 | 0.3444 | -3.52 | -10.22 |
*ST南紡 | 0.1750 | -1.51 | -8.60 |
像海潤光伏那樣,稅費淨收入10倍以上於自身淨利潤的公司一共有9家。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身淨利潤都不足0.5億元。
而從絕對指標看,中國重工獲得的稅費淨收入最高,為16.44億元。10億級別的還有中國船舶、東方創業、TCL集團等3家。
2012最輕負稅前十名(絕對數單位:億元) | |||
公司 | 稅費支付 | 稅費返還 | 稅費淨支出 |
中國重工 | 20.8482 | 37.2902 | -16.44 |
中國船舶 | 8.1035 | 21.6435 | -13.54 |
東方創業 | 1.0133 | 13.2492 | -12.24 |
TCL集團 | 22.4248 | 32.4923 | -10.07 |
中興通訊')" class="art_links stock_words" loged="true">中興通訊 | 66.0757 | 75.8844 | -9.81 |
中集集團 | 16.8530 | 22.6551 | -5.80 |
振華重工 | 2.4004 | 7.2993 | -4.90 |
申達股份 | 1.0329 | 5.8479 | -4.82 |
海潤光伏 | 0.3282 | 5.1188 | -4.79 |
匯鴻股份 | 0.5814 | 4.1003 | -3.52 |
僅考量稅收返還的話,中興通訊獲得75.88億元居首,中國石油和中國重工分別獲得39.66億元和37.29億元次之。
淨利潤增長率是企業當期淨利潤和上期淨利潤相比的增長幅度,淨利潤增長率=(當期淨利潤-上期淨利潤)/上期淨利潤*100%。
由於PEG估值方法的巨大影響,淨利潤增長率這個指標是必須討論一下的。
先談談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股票的投資價值。
如果淨利潤增長率為0,如果用PEG估值,似乎市盈率應該是0。有些人據此認為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股票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這肯定是錯誤的,經不起推敲的。
假設有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一直保持20%,每年都把所賺利潤全部分紅,淨資產一直沒有增長,淨利潤增長率為0。本來這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市場一直給它一個極低的估值:1倍市淨率,即5倍市盈率。如果投資者把所得分紅全部再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那麼他能獲得的復合收益率是20%。這樣的公司是完全沒有投資價值的嗎?]
淨利潤增長率為0的公司是否有投資價值,得看看它的股息率能達到多少。在今天的A股,很多大盤股淨利潤幾乎不增長,但如果能達到5%以上(最好在6%、7%以上)的股息率,那應該是有一定投資價值的;如果低於3%,那幾乎就沒有投資價值了。
這一節也提兩個公式。
1. 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淨資產
上一節已經提到,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增長率之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正相關關係。
但是,如果在淨資產收益率保持一定並且沒有融資的前提下,淨利潤增長率=淨資產收益率*(1-分紅率),此時成正相關的關係。
如果一家公司能夠保持恆定的很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大多情況下都會有較高的估值),那麼分紅率較少甚至為0對投資者應該更有利,因為這樣會有較高的淨利潤增長率。
如果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只能保持恆定的很低的水平,那麼無論分紅率多少,淨利潤增長率都不會太高。此時,較高的分紅率對投資者可能是更有利的,投資者可以把所得分紅投入到盈利能力更高的公司。
2. 淨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淨利率
而銷售收入=銷量*單價。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通過競爭不斷提升銷量來提高銷售收入,進而實現淨利潤的不斷增長。這些公司無法提升產品單價或者提升很慢,而成本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不斷上升,它們的銷售淨利率一般只能保持在穩定的水平甚至下降。
而有很少一部分公司,它們的產品在某些階段供不應求,能夠在提升銷量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單價,這樣不僅銷售收入得以快速提升,銷售淨利率也因為價格漲幅快過成本漲幅而不斷提高。這些公司的淨利潤增長率在這樣的階段會非常高。
舉個例子:假設某公司只生產一種產品,該產品原來出廠價是100元,成本是80元,一年的銷量是100萬件,所得稅率是25%。那麼銷售收入是1億元,稅前利潤是2000萬元,稅後利潤是1500萬元,銷售淨利率是15%。
該公司決定將產品漲價10%,如果一年還是能銷售100萬件,成本不變,那麼,銷售收入是1.1億元,稅前利潤是3000萬元,稅後利潤是2250萬元,銷售淨利率是20.45%。雖然產品只提價了10%,但淨利潤卻增加了50%。
在A股,最好的例子應該是貴州茅台。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貴州茅台的淨利潤對比情況。
貴州茅台/年份 | 2012 | 2002 |
淨利潤(億元) | 140.1 | 3.77 |
銷售收入(億元) | 264.55 | 18.35 |
銷售淨利率(%) | 52.95 | 20.54 |
茅台2012年的銷量只是2002年的幾倍,但茅台這些年通過不斷提價(2012年9月出廠價提高到819元,2002年出廠價218元),使得銷售收入提高到原來的14.4倍,淨利潤率提高到原來的2.58倍,最終淨利潤上升了37倍,股價也上漲了30多倍。
銷量五年增940%
業內人士:「合生元奶粉出廠價定在188元,到了一級經銷商手裡為278元,僅這一層的收益就有90元。經銷商經過三四層網絡向下銷售,超市賣場的零售價升至三四百元就很正常了。」
合生元總部位於廣州,以研製益生菌起家,2006年開始奶粉配方研發,2008年推出奶粉產品,奶粉收入增長卻超過了50%。其最新財報顯示,合生元80%的業務都是嬰幼兒配方奶粉,奶粉去年的銷售增長61.2%。
與伊利、聖元等國內奶粉大牌相比,2008年才開始正式介入配方奶粉市場的合生元只是個新兵。5年間,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實現了瘋狂增長:從2008年的3.26億銷售,到2012年的33.82億,5年暴漲940%。淨利潤則從2008年的0.35億,攀升至2012年的7.43億,暴漲2022%。
與此同時,奶粉業務迅速成為合生元的主要盈利來源:2011年,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的銷售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77%。據海通國際 分析,以銷售額計算,合生元在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的超高端產品中佔據44%的市場份額,在「第一梯隊」中位列第一。2012年,合生元的毛利率達66%。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曾指出,國內市場上洋奶粉的毛利一般在60%-85%之間,而國產奶粉的毛利多在30%-40%之間。按照這個劃分,本質上是「國產奶」的合生元高達66%的毛利率顯然已與洋奶粉看齊,而將徘徊在中低端市場的國產奶「同胞」們遠遠甩在了身後。
王丁棉表示,合生元在國內的經銷商多達5到7層環節,每層通過返點,利潤維持在10%-15%。「合生元奶粉出廠價定在188元,到了一級經銷商手裡為278元,僅這一層的收益就有90元。經銷商經過三四層網絡向下銷售,超市賣場的零售價升至三四百元就很正常了。」
合生元因為不俗的業績曾被業內人士認為存在暴利。公司在「錢景」光明的情況下,近期傳出擴張計劃。
7月2日,合生元發佈公告稱,公司和法國乳製品生產商ISM簽訂股權投資 與融資的框架協議,以擴大ISM嬰幼兒奶粉的產能,並強化其對合生元嬰幼兒奶粉的長期供應。
通過此次合作,合生元將向ISM所做的股權投資與融資總金額預計合計為2000萬歐元 。股權投資完成後,合生元將持有ISM公司20%股權,同時,從2016年開始,ISM保證每年向合生元供應1.8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
這似乎是合生元首次高調披露的擴大產能計劃。
合生元的高速增長曾引起質疑:從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裡,合生元奶粉的年均增長達160%,奶粉供應商一直都宣稱是法國某工廠。「很難想像法國廠家能跟上這火箭般的中國增速,來及時新增產能給合生元。」
記者查閱合生元上市以來的年報,發現在此次巨額投資擴產公告之前,公司並未詳細披露過法國供應商的產能和產能計劃。
「法國身份」受質疑
廣州合生元1999年8月成立,並於2000年註冊合生元商標。而法國的合生元公司,註冊於2008年7月,註冊資金為1萬歐元,業務為從事兒童營養品貿易。
2008年,三鹿爆出「三聚氰胺事件」,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一夜之間跌至歷史最低點,國產奶粉走進低迷期。
洋奶粉隨即迎來在中國市場上的最大歷史機遇:據中投顧問發佈的《2009-2012年中國奶粉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消費者對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導致進口奶粉衝擊國內市場。「洋品牌」在高端市場的佔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2012年的85%。
2008年,以「法國合生元」旗號、致力於益生菌領域的合生元,轉向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可謂恰逢其時。
「國內奶粉企業固有的品牌形象已經定型,合生元與之相比沒有這個歷史負擔,作為不被大眾熟知的新品牌,以『洋奶粉』的面目半路殺出,大眾的接受程度更高。」品牌研究專家侯軍偉說。
之後的幾年內,「法國合生元」以其洋品牌的形象和堪比洋品牌的高價位,開始了一日千里的增長。用乳業分析師陳蓮芳的話說,「幾乎是一個火箭式的、不可思議的速度。」
不過,滾滾財源同時也帶來了質疑。
合生元公司在宣傳中使用的「法國合生元」的稱號,多次引發了輿論關於其「假洋品牌」的聲討。2005年,網友發佈的一篇關於合生元真實身份的「揭露」文章,曾引起了人們對於合生元「法國籍」的質疑,也引發了一場長達兩年的名譽權官司:合生元提起訴訟,將登載此文的網站告上法庭。不過最後,該案以合生元敗訴告結。
該案當時證實了合生元確實不是法國品牌,所謂的「法國合生元」,是將由法國拉曼公司的某個分廠生產的益生菌,運到國內進行分裝後銷售。
2010年12月,合生元的上市招股書披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合生元國際(01112)招股書顯示,廣州合生元1999年8月成立,並於2000年註冊合生元商標。而法國的合生元公司,註冊於2008年7月,註冊資金僅為1萬歐元,業務為從事兒童營養品貿易。
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羅飛、羅云兄弟在廣州成立了合生元,2000年8月申請註冊合生元商標。自2002年上市銷售開始,合生元就一直以「法國合生元」自稱。但真正的「法國合生元」公司,則成立於2008年。此時的合生元在國內已經遭遇過數次「身份官司」。
根據奶粉行業著名諮詢公司歐睿國際及相關行業機構的定義:本地品牌是指其零售銷售額超過90%來自中國的品牌,外國品牌是指零售銷售額少於90%來自中國的品牌。自稱外國品牌,但零售銷售額超過90%在中國市場,一般被行業人士認為是「假洋品牌」。
精明營銷「黏」住用戶
業內人士:「假如出廠價格都是100元,別的廠家在零售終端賣150元,合生元的零售終端就賣300元,以此形成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品牌研究專家侯軍偉認為,合生元之所以能「暴發」,除了利用國人對洋品牌的信任外,其獨特的營銷模式也是主要因素。
「在產品終端的運作上,合生元的策略要比國內許多品牌都高明。」侯軍偉說,「按照傳統的理解,奶粉作為食品,應該在食品的銷售場所出現。但是在好幾年前,在藥店已經能看到合生元的產品了,這在當時有異於國內許多奶粉的超市渠道模式。合生元在渠道的選擇和創新方面,無疑比國內奶粉企業前瞻了很多。」
除此之外,在終端推廣方面,合生元可謂不遺餘力。一位購買過合生元產品的消費者告訴記者,自己當時選擇合生元產品並非出於對其品質的瞭解,而純屬是被推銷員說服。
據業內人士透露,合生元之所以能夠獲得終端經銷商們的青睞,主要得益於它給予經銷商的高額返利。「假如出廠價格都是100元,別的廠家在零售終端賣150元,合生元的零售終端就賣300元,以此形成了巨大的利潤空間。」有媒體援引業內人士對合生元營銷體系的解讀稱,「合生元巨大的利潤空間和縱向限價的體系讓經銷商更積極推銷產品、更踴躍維護企業形象、更熱情提供服務。」
一位消費者說,本來想買的不是合生元,但是去了母嬰店之後,卻在售貨員的介紹下,站到了合生元的專櫃前。「專櫃人員特別熱情,在她的推銷下,我看見不少顧客最後都選擇了合生元。」她回憶說。「因為從眾心理吧,再加上合生元是法國貨,價格高,我想當然地認為品質好,就跟風選了這個牌子。」
「後來聽說是假洋貨,我也鬱悶了很久。幾百塊錢一罐的奶粉,原來是冒充大尾巴狼。」她說,「但是女兒已經吃習慣了,也沒出過什麼毛病。再換品牌怕對孩子不好,就一直吃到現在。」
她告訴記者,合生元在留住客戶方面「很有一套」:只要購買過合生元的產品後,就成為了合生元的會員,從此可以累計積分,享受優惠。而且,合生元針對會員關於營養健康方面的問題,開通24小時在線答疑服務。
分析人士稱,合生元這種積分制、免費答疑、跟蹤服務的模式,有效增強了用戶黏性,甚至削弱「假洋鬼子」身份的負面影響,很容易使顧客「一旦買合生元,就長期買合生元。」
「不敢動」的終端價
「其他企業的降價有可能最終由中間的經銷商承擔了成本,但合生元的降價是由公司買單,不傷及經銷商的利益。」品牌研究專家侯軍偉分析稱。
2013年6月底,合生元發佈公告稱,公司正在接受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調查源於該公司對其經銷商及終端零售商銷售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進行管理。
合生元並非唯一一家接受反壟斷調查的企業。反壟斷調查持續發酵下,多家外國奶粉企業均相繼宣佈直接降價,降價幅度最高達到20%。
7月9日,合生元發佈公告稱,決定從7月10日起給奶粉消費者額外贈送50%積分,即原積分的1.5倍(每10分價值相當於1元人民幣的合生元產品),最終通過積分回饋,使消費者能夠享受約11%的建議零售價格優惠。此前,多家國外乳企紛紛「服軟」,宣佈降價。
而合生元此次的變相降價亦被指「無誠意」。
業內人士稱,贈送積分等於鼓勵消費者在合生元品牌內進行二次消費 ,並不涉及終端售價,對消費者來說,看似做出優惠讓步,實則無異於一次消費「綁架」。
「合生元的這種變相降價,與其他企業降低終端售價的做法不同。其他企業的降價有可能最終由中間的經銷商承擔了成本,但合生元的降價是由公司買單,不傷及經銷商的利益。」品牌研究專家侯軍偉分析稱,「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保障每一層銷售環節的利潤,保障他們推銷的積極性,維護原有的銷售體系。另一方面,不直接降價也是為維護合生元高端的形象。」
國內某乳企市場主管認為,正是因為合生元對價格管控得非常嚴格,所以它的價格居高不下。
「洋品牌的形象,以及趕超洋品牌的高價,一直是合生元的兩大法寶,現在洋品牌的形象已經被『拆台』過很多次了,合生元維護其價格體系,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高價代表了高級。」分析人士稱,「所以,在價格方面,合生元不敢輕舉妄動。」
對於變相降價引來的質疑,合生元回應稱,奶粉企業只對產品出廠價作出下調,但控制不了經銷商到市場最終端的降價,因而促成零售終端的實施十分關鍵。在合生元的商業模式下,積分就相當於現金,積分可以兌換公司產品,增加積分也就是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合生元模式或存風險
港股 分析人士:「短期的就是發改委的罰款。長期來看,在其他外資品牌都減價的情況下,堅持終端高價的合生元,銷售增長將有可能放慢」。
雖然目前合生元的發展飛速,份額居首。但在侯軍偉看來,此次反壟斷調查已經預示著,合生元以及同類企業,或將面臨未來的政策風險。
「一方面是國家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是國家對於披著外企」外衣「的本土奶企的政策和法規將會不斷健全。」侯軍偉說,此次國家對於外資品牌的反壟斷調查只是開始,雖然現在還不能判斷今後的政策走向,「但政策恐怕只會更嚴厲,而不會放鬆。」
「這次反壟斷調查前,國家已經提到對於奶粉貼牌生產的限制。」他說,「下一步,如何規範和限制,尚未可知。」
一位長期觀察和研究合生元經營模式的人士,也對這家企業的前景持有擔憂。
「合生元的主力產品是所謂法國原裝進口奶粉,會讓人產生一些疑問,比如說奶源地在哪,在國外的生產環節如何,沒人知道。一旦某個牌子的銷售上去了,自然就會有人去考究它後面的故事。」
他說,「目前合生元的銷售,一是靠著其強力營銷鏈條來維持的,二是所謂超高端奶粉迎合了人們對於價高即安全的追求,但到底有多少消費者是真正認可和信賴了合生元品牌的奶粉品質,我也不確定。」他分析說,有朝一日,奶粉企業打洋品牌擦邊球的伎倆被消費者廣泛認知之後,合生元是否能夠依然保持如此飛速的增長很難說。
「一個消費品的長久市場,還是源於實際用戶的接受度,而嬰幼兒奶粉為什麼來來去去都還是那些國際大品牌,為什麼很多國內企業推的奶粉都是曇花一現,不是沒有原因的。」
據海通國際統計,2010年,合生元的78%收入來自會員,而到2011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便已上升至88%。其中,活躍會員人數由2010年底的46.55萬人增加至2011年4月底的63.29萬人。
港股分析人士認為,對合生元來說,發改委的此番整頓最終會對其盈利率造成深遠的影響。「短期的就是發改委的罰款。長期來看,在其他外資品牌都減價的情況下,堅持終端高價的合生元,銷售增長將有可能放慢」。
| ||||||
日本代表物之一的凱蒂貓(Hello Kitty),也在變。 過去,為維護凱蒂貓形象,品牌商三麗鷗對其版權授權嚴加控管。不只與海外企業的聯名款必須送回日本總部、歷經重重審核,肖像使用也僅限於文具、服裝、公仔等特定商品。不過,二○○八年起,凱蒂貓的百變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她不僅化身為怪獸、貞子、長條狀香菇、穿著高衩泳裝的金髮美女,就連隱形眼鏡、甜甜圈、肉包都能看見凱蒂貓的身影。 讓凱蒂貓「放下矜持」的關鍵轉折,來自三麗鷗的經營瓶頸。 下放授權許可,加速海外公司決策 ○八年前,三麗鷗的主要獲利來源為直營店的商品販售所得,但是,隨著凱蒂貓熱潮消退,日本國內超過三百家店面的維持成龐大負擔;當年,三麗鷗甚至交出稅後虧損十四億日圓的慘烈成績、債務攀升,讓創辦人長子、副社長辻邦彥下定決心重整旗下經營模式,找來不到四十歲的鳩山玲人掌管美國子公司,全力衝刺海外授權事業。 鳩山上任的首要改革,便是說服公司高層,大開授權限制,允許旗下卡通明星一定程度的「變裝」、「變身」,徹底告別三麗鷗近五十年的閉門主義。 不僅如此,鳩山也在制度上大開方便門,下放授權許可的權限至各地子公司、撤回派駐當地的總部員工,確保子公司擁有獨立決策的空間,審核時間因此從過往的一個月,大幅縮短至幾小時,並無形間加速三麗鷗的「賺錢效率」;不到三年,海外事業獲利就從九十億日圓成長至一百八十一億日圓,增加整整一倍。 歐美合作廠商也從原本的兩百家,增加超過三倍,包括美國最大量販店沃爾瑪、西班牙服裝零售業龍頭Zara、奧地利高級水晶業者施華洛世奇、法國化妝品業者絲芙蘭(Sephora)等都是凱蒂貓的「聯姻」對象。 目前,海外事業營收雖僅占集團總營收四成,卻貢獻總公司九成獲利,成為最重要的金雞母;再加上近五年,日本國內關閉的直營店超過百家,海外大賺、國內止血,讓三麗鷗在今年重回零負債體質,二○一三年,營收有望再創新高。 三麗鷗奇蹟再起,被許多網友笑稱是凱蒂貓「賣身救父」的結果;但不可否認,合理的讓步、加快決策速度,確實是增加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溝通、審核曠日費時,一直是日本人在海外市場的弱點,」鳩山許下宏願:「未來,希望能和迪士尼一爭高下!」 |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週五公佈季報顯示,受益於汽車保險,能源和鐵路等需求回升以及投資和衍生品收益,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46%。
財報顯示,二季度淨利潤45.4億美元,折合每一份A類股2763美元,這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1億美元,合每一份A類股1882美元的業績。之前的市場調查顯示,分析師平均預期伯克希爾哈撒韋第二季度會有每一份A類股2163.63美元的淨利業績。
截至6月30日為止,伯克希爾每股賬面價值為12.29萬美元,比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每股賬面價值增長7.6%。
伯克希爾二季度收入是446.9億美元,同比增長16%,顯示名下的超過80家子公司有運作良好。其中,二季度保險承保營收為5.3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6.19億美元;保險投資收入為11.4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1.4億美元。第二季度來自於非保險業務(包括鐵路、公用事業和能源業務等)的營業收入為2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億美元增長7.8%。
而有意思的是,二季度,伯克希爾在被巴菲特稱為「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衍生品上獲益豐厚。伯克希爾一直出售全球股值的看跌期權,包括標普500,FTSE100,Euro Stoxx 50和日經225指數。
二季度伯克希爾的這些期權的價值提高了3.9億美元,去年同期則是有11.7億美元的相關虧損。當然,這些都是賬面盈虧,因為伯克希爾將一直將其持有至到期。
伯克希爾的財報寫道:
股指看跌期權合約是基於四大主要股指的歐式期權。未來如果合同到期時,其基準指數低於合約觸發點位,那伯克希爾需要支付差額。伯克希爾在所出售的這些期權開始日已經獲得了全額期權價格,因此沒有任何對手方風險。伯克希爾自2008年2月以來再未出售過新的期權。
全球礦業巨頭必和必拓表示由於商品價格持續下滑,該公司已經連續第二個財年出現盈利下滑;截止今年6月的財年裡,該公司的淨利潤下滑了30%至108.8億美元,營業收入下滑了8.7%至659.7億美元。
必和必拓在週二的講話中表示,
「商品價格下滑使該公司削減成本所取得的成效被抵消。」
必和必拓表示,在截止6月的財年裡,該公司已經削減了27億美元的成本。未來將更加積極的削減資本支出,公司還將考慮引進合作夥伴以幫助必和必拓開發加拿大Jansen鉀礦項目,該項目預計在未來數年裡投資26億美元。
必和必拓在講話中警告稱,
「鐵礦石,焦煤和銅等大宗商品的全球供應量的增加,預計在一段時間內繼續打壓價格。」
但同行業投資放緩將最終使得商品的供求更加平衡。
WSJ評論稱,
必和必拓的上述表態反映出,隨著以亞洲為首的地區對原材料需求的降溫,目前全球各主要的礦產巨頭都處於一種謹慎的態度當中。
疲軟的商品價格使得必和必拓的盈利降低了89億美元,公司表示已經對包括對澳大利亞Nickel West資產等實施了9.22億美元的減記。
必和必拓CEOMackenzie也顯示出了對鉀肥市場的野心。預計Jansen開礦項目有可能成為其「第五大業務支柱」,其它四個支柱分別是鐵礦石、銅、煤炭和石油。
近期國際鉀肥市場消息不斷。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稱,
來自國際行業組織數據顯示,未來5年國際鉀肥市場供大於求,2013年至2017年,國際市場鉀肥需求量分別為2900萬噸、2990萬噸、3120萬噸、 3230萬噸和3320萬噸,而鉀肥供應量則分別達4970萬噸、5040萬噸、5450萬噸、5660萬噸和5960萬噸。未來5年國際鉀肥市場供大於求。
路透社評論稱,
分析師認為必和必拓「押注」鉀肥, 是考慮成本可以低到殺死其他競爭對手。Jansen項目計劃年產出800萬噸,約為2012年鉀肥供應量的15%。如果推進Jansen項目,關注必和必拓支出、債務和股息水平的投資者很可能對此持負面看法。但如果必和必拓決定放棄其投資了20億美元的Jansen項目,則意味著放棄一條未來幾十年可能成為關鍵利潤來源的渠道。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週五公佈三季度財報顯示,每股經營收益為2228美元,低於預期的2403美元;淨利潤為5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9.2億美元增長29%,其中股指認沽期權的收益為5.1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34億美元。
財報顯示:
扣除投資業績,伯克希爾哈撒韋第三季度每股經營收益為2228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057美元,但不及2402美元的預期。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淨利潤為50.5億美元,每股收益為3074美元,好於去年同期。去年三季度,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淨利潤為39.2億美元,每股A類普通股收益為2373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三季度營收為46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其中,三季度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保險、鐵路和金融業務的營收均同比增長。
三季度投資收益為12.1億美元,衍生品收益為2.77億美元。保險業務第三季度承保利潤為1.7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3.92億美元。保險業務投資收入為8.61億美元,同比增長17%。
需要強調,伯克希爾哈撒韋三季度股指期權收益急劇攀升。2008年,在所有市場變得一團糟糕的時候,伯克希爾哈撒韋出售了標普500指數、FTSE 100指數、歐元區STOXX 50指數和日經225指數的認沽期權。買入合約的投資者有權按照合約價格向該公司出售股指產品,同時該公司獲取出售認沽期權的收入。這意味著該公司在2008年的時候看漲這四大股指。
該公司三季度股指認沽期權收益為5.19億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5.34億美元。
下面來自伯克希爾哈撒韋三季度財報解釋:
股指認沽期權合約為歐式期權。若任何股指在合約行權日後跌破行權價,那麼公司就需要進行償付。我們在認沽期權合約生效後就全額獲得了發行收入,因此不存在對手違約風險。2008年2月份之後,公司停止出售認沽期權。
股指認沽期權的內在價值在9月30日和2012年12月31日分別為23億美元和39億美元。然而,在行權日(2018年6月至2026年1月)之前,我們不能單方面終止或結算股指認沽期權。因此,我們在未來數年內都不能確認這些認沽期權的最終收益或損失。截止2013年9月30日,我們距這些期權行權日還剩7.25年。
| ||||||
很多人可能沒料到,被股神巴菲特形容是投資人「死亡陷阱」(death trap)的航空公司,竟然是去年英國富時一百指數股中漲幅最大的前兩名。 第一名是英國的國際統一航空集團(International Consolidated Airlines Group),去年以來股價大漲一一七%,另一家廉價航空易捷(EasyJet)股價漲幅也超過一倍,是最搶眼的兩檔股票。 巴菲特不看好的理由,是認為航空業固定成本高,必須仰賴龐大工會,又不斷砸錢買新飛機,等於賺進來的馬上要投資出去,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低。 但航空業者這幾年仍不斷找生存之道,靠的就是降低成本。 國際統一航空購併+縮編,兩年見效 例如,國際統一航空集團,二○一一年一月時,先將旗下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與西班牙伊比利亞航空(Iberia)合併,成為歐洲第二大航空集團,僅次於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同時在去年四月又收購另一家廉價航空伏林(Vueling Airlines)。 購併後,當然就是開始縮編,尤其是伊比利亞航空員工被裁員超過三千人,同時把部分航線關閉,或轉給伏林來負責。這一來一往見到成效,在已公布的二○一三年前三季累計財報中,國際統一航空集團淨利比二○一二年成長高達三成五,達到七千七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一億五千萬元)。 廉價航空易捷直航+網訂,獲利逾230億 降低成本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廉價航空。例如易捷,這家歐洲第二大廉價航空業者,去年靠著搭載率高達近九成,使得獲利年增率也高達五一%(編按:統計區間為二○一二年九月到二○一三年九月),達四億七千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二百三十三億元)。 其實易捷採用的經營模式特色,可用「簡化」兩字來形容。包括航線採取的是點對點直航,而不是輻射狀的網絡;同時主打短途直飛航線,從而提高飛機的調度效率。還有盡可能租用二級以及區域機場,因為這些機場相對空閒,不僅可以壓縮起降等待的時間,費用也十分便宜。 此外,易捷還完全採用網路訂票和自助登機,不僅節約了人力開支,還降低紙張等原材料成本;同時,取消頭等艙及商務艙,增加飛機座位數。人員方面,傳統航空公司通常需要約一百一十五人的團隊來服務一架飛機,而廉價航空卻只需要八十人。 若控制成本得宜,加上歐洲經濟復甦優於預期,交通往來更多,這兩家航空股的未來仍值得期待。 |
3月19日,借公佈2013年業績之機,騰訊(00700.HK)宣佈現有股份將以1拆5的比例進行分拆,該計劃最快於今年5月中旬生效。
財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騰訊總營收604.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淨利潤155.02億元,同比增長22%,每股基本盈利8.464元人民幣。
根據公告,騰訊目前以每手100股股份的買賣單位進行買賣。股份拆細生效後,拆細股份仍以每手100股股份為買賣單位。今日騰訊盤中股價557港幣,散戶若想購買該只股票,最低需資金約5.6萬港幣(含手續費),拆股後,只需約1.2萬港幣即可入手。騰訊控股稱,此舉將減低每股股份的面值及買賣價,提升買賣的流通性,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並擴大股東基礎。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拆股是為了降低投資者入場成本,以增加靈活性。」有消息稱,19日騰訊CEO馬化騰在業績發佈會上如是說。
通常而言,上市公司拆細股票有利於擴大投資者基礎,吸引更多散戶投資者參與,增加股票的流動性,股東權益不變,公司的總市值也不變。
據財新網消息,一名外資基金人士稱,拆股的行為將在短期對騰訊的股價有不錯的推動作用,不過之後還需要看騰訊的基本面。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騰訊此次拆股令散戶接盤沒有壓力,是股價見頂的信號。
分析人士根據財報數據指出,騰訊的業績增長比較穩定,但是利潤率的情況不太理想。2011年騰訊利潤率為35.81%,2012年該數據為29.01%,2013年該數據為25.65%,連續出現下降。
「毛利下降和營收增長均因為2012年易迅並表,電商板塊大幅提升,但整個電商的毛利只有百分之十幾。」該分析人士稱。
根據財報,截至2013年底,微信及其海外版WeChat的合併月活躍用戶達到3.55億,同比增長120.8%;QQ的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同比增長74%至4.26億。
與此同時,財報披露,從2013年第四季開始,騰訊對手Q、微信,這兩個重要的移動產品的月活躍用戶數,進行了定義變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從每個季度的最後一個月用戶在微信或Wechat上至少發送一條信息,變為:至少發送一條信息,或至少登錄一次微信上的遊戲中心,或至少更新一次朋友圈。也就是說,騰訊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的計入方法放寬了,此前必須發送一條信息才算活躍用戶,現在除了上述,連登錄一次遊戲中心或更新一次朋友圈,也算上了。
根據公告,未來騰訊將深入佈局幾大長期性項目,分別是移動支付、O2O(online to offline)、微信國際市場推廣和網絡視頻服務。
此前,騰訊戰略投資大眾點評網、搜狗,注資電商巨頭京東不難看出其對O2O平台前景相當看好;隨後申請民營銀行,和中信合作試水虛擬信用卡是涉足金融行業的積極表現。不過,虛擬信用卡已被央行緊急叫停。3月13日,在央行下發暫停虛擬信用卡及掃碼支付業務的文件後,騰訊市值一日蒸發超過400億港元。
2013年,騰訊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較2012年增加90%至56.95億元,這項增加主要反映在國際市場加強了微信海外版WeChat的推廣活動以及網絡遊戲、移動工具和電子商務的廣告開支。
早在去年2月底,騰訊即成立微信美國辦公室,負責美國微信用戶的發展及研究、公司客戶關係的建立及拓展合作,這也被視作騰訊國際化戰略的「先遣部隊」。
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援引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聲稱,「在把搜索、電商業務『外嫁』搜狗、京東之後,屢次陷入被賣傳聞的視頻業務仍將獨立發展,以及加碼 WeChat國際化挑戰被Facebook收購的WhatsApp等巨頭;O2O戰略還將會繼續補貼,繼續推進移動支付,直攻阿里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