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从万科看中国股市的盈利模式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guw9.html

万科算是中国股市传奇的公司了,1991年上市时总股本只有4124万股,而现在的总股本是109亿股,18年间股本扩大了264倍,期间送现金最多的年份每股0.2元。  再看其他一些曾经是高成长的公司,贵州茅台,苏宁电器,无不是这样通过多次高送配才到今天的规模。  中国股市的盈利模式就是:长期持有小盘绩优股,通过小公司发展壮大,分享其成长带来的财富增长。你要想指望通过分现金获取巨大利益,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中国股市要想长线投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入小盘绩优股。 根据这个原则,长期投资的股票最好在中小板中间选择,不要买大盘股,我很奇怪为什么万科现在这么大股本,还有无数机构长期持有,向贵州茅台,万科,苏宁电器都是廉颇老矣,不值得长线,最多随大盘跌深了,进行波段买卖。
在选择中小板时注意以下: 一:选择行业好的股票买入,比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二:业绩较好,最近几年连续增长,业绩增长明确的 三:价位还是要考虑的,最近的小盘股都炒的比较高,可以在回档中间买入。四:建议选择募集资金已经见效的中小板股票

就是在选择这些良好成长性股票时间也应该波段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7

读亚当·史密斯《超级金钱》--陈理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glu1.html


 “现在就开始改变,麻雀也能飞上青天。”

  6月30日,我国的创业板上市,28只“小麻雀”振翅高飞,直上云霄。据统计,收盘时28只新股平均市盈率高达111.03倍,一日催生了116个亿万富翁。与此同时,当天有近百亿“傻钱”被套。有媒体把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改为“此景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骇然”相形容。

  面对如此景象,除了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在我耳边直回响外,我还想起了亚当·史密斯的名着《超级金钱》里描述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资本市场“沸腾岁月(go-go years)” 和随之而来的可怕惩罚。亚当·史密斯在书中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超级金钱(supermoney),股神巴菲特在该书中第一次浮出水面。

  所谓超级金钱,就是用来“区分我们钱包里的绿色钞票和国家的真正财富——资本化了的收益(或者说利润),它们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场上存在。你在 Google拼死拼活地工作,但与Google公司的股票期权相比,你每周得到的工资实在微不足道。将Google发给你的工资支票兑现,你得到了货币, 而将你手中的股票期权兑现,你得到的是超级货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事实上是在全世界——没有货币、拥有货币和拥有超级货币的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 距。”创业板新上市催生的亿万富翁正是超级货币的拥有者。以华谊兄弟为例,同为电影明星,入股的明星成为了资本的所有者——超级货币的拥有者,没有入股的 明星依然是高级打工——普通货币的拥有者,二者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财富的差距骤然拉大。

  超级货币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企业主们意识到,在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可以达到其利润的很多倍(这是超级货币最简单纯粹的形式),可以通过将企 业转化成超级货币来获取现金。更进一步,超级货币的乘数作用拉大了领取薪水的职员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认识到靠领工资发不了大财 而进入证券市场,将收入转化为资本,在股票升值中成为超级货币的拥有者,从而促进了老百姓的投资理财,也间接推动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亚当·史密斯认 为,超级货币已经成为左右经济的真正力量,除了货币M1和M2外,建议加上M3,即超级货币。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超级金钱也是一把双刃剑。为了追逐和夺取超级金钱,那个时代的投资者乃至整个金融界,渐渐变得弱智,有时甚至完 全丧失了理智:“感性认知凌驾于现实之上,关于利润的短暂错觉战胜了资产负债表和贴现现金流的真相。”人们把‘概念’和‘趋势’看做检验投资优劣的试金 石,而不管支撑这些‘概念’和‘趋势’的数据是否真能站得住脚。感性认知之所以能够击溃现实,财务骗术的花招使得财务报表“马粪表面光”而居功至伟。同时 那些公共会计师却能安坐一边,任由游戏继续。可悲的是,“投资界全盘接受了这样的愚弄,并且深信不疑”。然而,现实最终更顽强并占据了上风,泡沫破灭了, 超级金钱变成了“超级杀手”,酿成了1929年以来美国最大的金融灾难。

  亚当·史密斯在书中公布了“复仇天使”巴布森列出的“恶人名单”——导致投资界遭受40年来最大灾难的11个罪魁祸首。11种罪行中,有4种归咎于投 资经理的过错,而证券行业的另外三种人——合伙人、分析师和推销商也受到了指责,因为“他们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专业人士的责任。

  然而,有一个人不仅夺取了超级金钱,而且在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他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股神巴菲特。但1970年在奥马哈城和格雷厄姆的朋友圈以外的地方,并没有多少人听过他的名字,尽管他已经是那个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资金管理者。

  当时格雷厄姆希望亚当·史密斯能为他的着作《聪明的投资者》创作一个新的版本。“我只愿意把这件事情交给两个人去做,”他说,“一个是你,另一个是沃 伦·巴菲特。” 在格雷厄姆的催促下,亚当·史密斯拜访了巴菲特。令亚当·史密斯拜感到神奇的是,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似乎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没有报价机和股票行情指示 器,也没有服用镇静剂的习惯,他的手头没有市场中炙手可热的‘赢家’,没有科技公司,没有企业集团,没有所谓的‘概念’。他只是严格并持续地实践着本杰 明·格雷厄姆的理念——购买平淡无奇、简单易懂的股票。”

  亚当·史密斯把格雷厄姆的几条重要原则提炼为:要想取胜,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避免失败。而要想避免失败,“你所购买的股票价格一定要处于合理的市场水平——由先前经验得出的明确标准所界定的合理水平。” (格雷厄姆语)在理想情况下,如果你购买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2/3,你就进入了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对价格波动的态度也与众不同:“那些不断被莫名其妙的市场下滑所困扰的投资者是倔强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劣势……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价格波 动仅仅意味着一件事情:当价格大幅下跌的时候,你拥有买进的机会;而当价格大幅上涨,你拥有卖出的机会。在其他时间里,投资者应该忘掉股票市场的存在,专 注于自己获得的股息受益以及所持有公司的经营业绩。”

  格雷厄姆倡导的投资理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那个老古董,”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说,“他是个不错的人,但是他的东西全都是些陈词滥调,再加上一些老掉牙的流言蜚语。”

  然而,有一个聪明的学生——现在的“超级金钱之王”巴菲特——真正领会了格雷厄姆的教诲并付之行动、坚持到底。

  他向合伙人承诺的几条原则,和格雷厄姆的思想相当吻合:

  1、我们进行投资选择的基础是投资的价值,而不是受欢迎的程度; 2、我们的投资要致力于将永久性的资本损失(而不是短期内的报价损失)降到最低;3、我和我的妻子、孩子对合伙企业中属于我的净价值拥有部所全有权。

  “本是对的,”巴菲特说,“市场是一个狂躁抑郁病患者。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按照它的意愿进行交易。你必须在你认为需要的时候买进和卖出。”

  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理念也许还会像以前一样被人们低估,但是“他对这位教父的尊敬和‘忠诚’却丝毫不会减弱。”他写道:“格雷厄姆的教诲让一些人成为了富翁,并且很少有人因为听从了他的建议而遭受贫穷。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让你做出这样的评价,”

  1969年,巴菲特急流勇退,结束了合伙公司的生意,带着沉甸甸的“超级金钱”远离过度兴奋的“市场先生”,躲过了七十年初那场灾难。

  除了详细介绍格雷厄姆的理念、巴菲特的故事外,亚当·史密斯还在书中另外给出了两种途径,指导个人投资者这群“小麻雀”如何夺取超级金钱,如何“上青天”脱离“穷人阶层”。两种途径都排除了投资中的游戏成分,但并不影响它们的趣味性。

  一种途径是寻求消极但安全的投资收益。如可投资免税市政债券,其收益率与大部分商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相差无几;可投资公用事业公司的股票,虽然它们难免单调乏味,但毕竟能确保收入的增长,投资这类股票所获得的收益可以部分免税,而且它们有每年增加股息的传统。

  另一种途径是采取“买入—持有”策略,购进那些所谓大公司的股票,并将它们一直持有在手中。应该寻找具备以下特征的公司:有充足的资金;它的核心产品 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力,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劳动力成本;它的经营范围处在能够持续增长的领域。具备上述特质的公司将能拥有诱人的利润 率,带来高额的收益。此外,假如一家这样的公司还拥有阻止外来者与其竞争的手段,那么你就拥有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投资。

  书中还提到一条古老的原则也许能帮助“小麻雀上青天”:预见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机构投资者就像猎兔犬那样倾向于集体行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这些 猎兔犬将奔往何方。机构投资者钟情于那些利润不断增长并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公司股票。“如果你能找到一家规模较小且迅速发展的公司,并在它逐步成 长起来的时候卖给机构投资者,那么你就跨入了投资机构之间的缝隙”创业板中很可能存在这样的公司。但这种方式有一定的投机和游戏色彩,“一将功成万骨 骷”,风险和回报都可能很大。这些公司本身就是上市公司中的“小麻雀”,并不适合大多数个人“小麻雀”投资者。

  本文2009年11月14日发表于上海证券报书评版投资原典专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8

[思/转]思路一致性是长期稳定复利的关键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gltv.html

举一个最简单的决策的例子:我手中的一个股票现在该不该抛?超短线来看,它是头部,该抛;短线来看,它明后天要大涨,不抛;中线来看,它是波段顶部,该抛;长线来讲,它是更大的升浪的开始,不抛。。。。 所以,股票的操作本身,没有对错,只有从不同操作系统的角度来看,才有对错。 如果你又想短线,又想中长线,或者你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那你抛或者不抛的行为就没有对错。 但一个系统如果结果没有对错,那该系统就不可证伪,反而是非“科学”的系统。 因为,不可证伪系统最致命的漏洞是:它无法学习,演化,提高,最后无法进化成一个成熟稳定的好系统。 当然,极端遵循一种操作法的股民,如果该系统不好,那损失也是很惨重的。这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120万做到10万的雷人的隔日超短。如果系统是错的,那其坚持的后果是使得其资金缩水速度极快。 又比如坚信长线投资而高位买入中石油的人,到目前为止,也是损失极大。
但如果做对了,收益也很厉害。大家都知道超短线和超长线暴利的例子。在股市这个赌场,如果要几十年长期复利增长,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如果想赚大钱, 思路一致是必须的。没有人天生有这个稳定的系统。需要的是不断的试错,经验累积,改进。巴菲特的投资水平也并非数年之功,超短线高手也是经历了千万次交易 的磨砺。投资大师和投机大师,一开始,都很菜。但他们会坚持一种方法,然后不断总结提高。事后来看,他们是天才,殊不知这是坚持一个系统,不断提高的结 果。
 

      
 
      股市如此,人生万事莫不如此!
 
      
 
      要成大事的,思路一定要一致,要坚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9

几个经典的股市法则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h6zz.html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 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8、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 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 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 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10、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11、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12时间玫瑰 蝴蝶效应========================记得 08 12。3 基金扫盘拉极股600079  09/1/15基金扫盘拉极股00073  开始    就是从质优股到概念低价股风格转换  是基金选股历史上少见的 这就是一个经典蝴蝶效应开始回顾大牛的09果真是概念低价股天下近期基金扫盘高价的小盘股如:002315 300048   002296  002095    002273。。。。。。。。。。特别是大规模建仓创业板 对2010年又有何影响?师母以呆 黑天鹅效应 黑天鹅事件指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的影响,而现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鹅所左 右。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 怎样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本书会教你以全新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并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从中受益。 何谓“黑天鹅”?  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人们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就是一个真理,至少可以算是一个公理吧
 
      
 
      ===============黑天鹅效应三要素:稀有、冲击性大、事后诸葛黑天鹅”效应的三个特征  “黑天鹅”有着高度不可能事件所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点是不可预知性;第二点是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点是,在此之后,人们总是试图编造理由来作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随意就发生了,而是事先能够被预测到的—— 通 过这样那样的分析。Google公司所取得的惊人的成功就是这样的一只“黑天鹅”,美国9·11事件也是。黑天鹅无处不在,几乎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基础 ——从宗教的兴起到我们每个人的私生活。通俗点说,这个逻辑问题进一步推进到经验现实上,可以称之为黑天鹅效应,具有下列三项特性: 第一,这是个离群值(Outlier),因为它出现在通常的期望范围之外,因为过去的经验无法让人相信其出现的。也就是说,它很稀有。第二,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第三,尽管少见稀有,可是一旦发生之后,人类会因为天性使然而去捏造解释,让这事件看起来是可解释及可预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00

《Damn right》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h6u9.html




查理芒格传

 


(不怎么喜欢的一个女人写的。该女人不懂投资,但写了很多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吃名人饭的一个所谓作家。吃完老巴,又来吃芒格。难怪芒格开始根本不愿意配合她。)

 

 

芒格说,很少有人值得你多付一点钱以获得和他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投资游戏总是要同时考虑质量和价格,关键就是用付出的价格得到更好的质量。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50年 代芒格用作律师攒的钱,投资了一家变压器厂,由此结识了他人生的第一位正式合作伙伴,埃德。他们苦苦挣扎,削减业务,最后卖掉了工厂,投资回报不算惊人, 但也还客观。他在经商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中他学会了如何界定优良企业:好企业和差企业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好企业里,你会做出一个接一个的轻松决定, 而差企业的决定则常常是痛苦万分的。

 

 

芒格告诫:永远不要和一头猪摔跤。如果你这么做,你们两个都会变脏,但是诸会乐在其中。

 

 

芒格说,在一些行业,经营的本质就是有一家公司会获得压倒性的优势,赢者通吃。这种规模优势非常厉害。比如喜诗和通用。

 

 

芒格回忆:收购喜诗的价格高出账面价值很多,不过还是有回报的。我们收购一个连锁百货店的时候价格低于账面价值,却完全没有效果。这两件事加起来帮助我们转变了投资思路,开始接受为优质资产付出更高价格的观念。

 

巴菲特说,要是我们没有买下喜诗,我们后来也不会买可口可乐。

 

芒格说他和巴菲特早就应该认识到收购优质资产的优势,“我认为我们完全没必要像当时那么傻”。

 

喜诗增长速度不快,却稳定可靠,最棒的是,它不需要额外投入资金。

 

从喜诗身上,芒格说他学到了“思考和行事的方式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喜诗经验让他和巴菲特在其他地方的收购更为明智,作出了更好的决定。

 

 

为芒格和巴菲特管理《布法罗新闻》的利普西说;“要是沃伦和查理相信某件事的基本原理,他们就不会放弃,即使周围所有人都不赞同”。

 

 

芒格说,韦斯科金融公司从存贷业务转型为持有房地美的股票并确定准备长期持有的经验,说明在生命的一些时刻,及时合理的行 动,做一些简单而符合逻辑的事情,常常会戏剧性的改变你的财务状况。像这样显而易见的重大机会,通常会降临在那些不断研究、一直等待的人身上。这些人都很 好奇,喜欢分析牵涉其中的多个变量,然后他所需要做的就只是愿意全部投入,充分利用以前通过节俭和耐心积累下来的所有资源。

 

 

芒格说,韦斯科金融努力地尝试通过牢记那些显而易见的事,而不是去理解深奥复杂的事来盈利。像我们这样着眼长期收益的人,通常尽量不做傻事,也不试图扮演非常聪明的角色,最后获得的收益是非常客观的。

 

 

芒格不喜欢人们将韦斯科与伯克希尔进行对比,他说:韦斯科不是伯克希尔的微缩版,也不因为它的规模小就更容易成长。每一美元账面价值在韦斯科所产生的内在价值远低于伯克希尔,而且,由于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存在质量上的不一致,伯克希尔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对于股市下跌,芒格心平气和,他说:我已经70多岁了,我经历过很多熊市,如果你活得够久,有时你就不会去追赶投资潮流。

1999年,韦斯科股价下跌很厉害,芒格对股东们说:眼下韦斯科持有的一些公司看起来问题相当严重,不过很快你们就会发现这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长期投资回报丰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01

不同类型股票的投资策略(学院派)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h6u3.html


  1、大型股票投资策略

  大型股票是指股本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公司所发行的股票。这种股票的特性是,其盈余收入大多呈稳步而缓慢的增长趋势。由于炒作这类股票需要较为雄厚的资金,因此,一般炒家都不轻易介入这类股票的炒买炒卖。

  对应这类大型股票的买卖策略是:

  (1)可在不景气的低价圈里买进股票,而在业绩明显好转、股价大幅升高时予以卖出。同时,由于炒作该种股票所需的资金庞大,故较少有主力大户介入拉升,因此,可选择在经济景气时期入市投资。

  (2)大型股票在过去的最高价位和最低价位上,具有较强支撑阻力作用,因此,其过去的高价价位是投资者现实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2、中小型股票投资策略

  中小型股票的特性是:由于炒作资金较之大型股票要少,较易吸引主力大户介入,因而股价的涨跌幅度较大,其受利多或利空消息影响股价涨跌的程度,也较大 型股票敏感得多,所以经常成为多头或空头主力大户之间互打消息战的争执目标。 对应中小型股票的投资策略是耐心等待股价走出低谷,开始转为上涨趋势,且环境可望好转时予以买进;其卖出时机可根据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在过去的高价圈附 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中小型股票在1-2年内,大多有几次涨跌循环出现,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行情和方法得当,投资中小型股票,获利大都较为可观。

  3、成长股投资策略

  所谓成长股是指迅速发展中的企业所发行的具有报酬成长率的股票。成长率越大,股价上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投资成长股的策略是:

  (1)要在众多的股票中准确地选择出适合投资的成长股。成长股的选择,一是要注意选择属于成长型的行业。二是要选择资本额较小的股票,资本额较小的公 司,其成长的期望也就较大。因为较大的公司要维持一个迅速扩张的速度将是越来越困难的,一个资本额由5,000万变为1亿元的企业就要比一个由5亿变为 10亿元的企业容易得多,三是要注意选择过去一、两年成长率较高的股票,成长股的盈利增长速度要大大快于大多数其它股票,一般为其它股票的1.5倍以上。

  (2)要恰当地确定好买卖时机。由于成长股的价格往往会因公司的经营状况变化发生涨落,其涨幅度较之其它股票更大。在熊市阶段,成长股的价格跌幅较 大,因此,可采取在经济衰退、股价跌幅较大时购进成长股,而在经济繁荣、股价预示快达到顶点时予以卖出。而在牛市阶段,投资成长股的策略应是:在牛市的第 一阶段投资于热门股票,在中期阶段购买较小的成长股,而当股市狂热蔓延时,则应不失时机地卖掉持有的股票,由于成长股在熊市时跌幅较大,而在牛市时股价较 高,相对成长股的投资,一般较适合积极的投资入。

  4、投机股买卖策略

  投机股是指那些易被投机者操纵而使价格暴涨暴跌的股票。投机股通常是内地的投机者进行买卖的主要对象,由于这种股票易涨易跌,投机者通过经营和操纵这种股票可以在短时间内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润。

  投机股的买卖策略是:

  (1)选择公司资本额较少的股票作为进攻的目标。因为资本额较少的股票,一旦投下巨资容易造成价格的大幅变动,投资者可能通过股价的这种大幅波动获取买卖差价。

  (2)选择优缺点同时并存的股票。因为优缺点同时并存的股票,当其优点被大肆宣染,容易使股票暴涨;而当其弱点被广为传播时,又极易使股价暴跌。

  (3)选择新上市或新技术公司发行的股票。这类股票常令人寄以厚望,容易导致买卖双方加以操纵而使股价出现大的波动。

  (4)选择那些改组和重建的公司的股票。因为当业绩不振的公司进行重建时,容易使投机者介入股市来操纵该公司,从而使股价出现大的变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投机股极易被投机者操纵而人为地引起股价的暴涨与暴跌,一般的投资者需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要轻易介入,若盲目跟风,极易被高价套牢,而成为大额投机者的牺牲品。

  5、蓝筹股投资策略

  蓝筹股的特点是:投资报酬率相当优厚稳定,股价波幅变动不大,当多头市场来临时,它不会首当其冲而使股价上涨。经常的情况是其他股票已经连续上涨一 截,蓝筹股才会缓慢攀升;而当空头市场到来,投机股率先崩溃,其它股票大幅滑落时,蓝筹股往往仍能坚守阵地,不至于在原先的价位上过分滑降。

  对应蓝筹股的投资策略是:一旦在较适合的价位上购进蓝筹股后,不宜再频繁出入股市,而应将其作为中长期投资的较好对象。虽然持有蓝筹股在短期内可能在 股票差价上获利不丰,但以这类股票作为投资目标,不论市况如何,都无需为股市涨落提心吊胆。而且一旦面遇来临,却也能收益甚丰。长期投资这类股票,即使不 考虑股价变化,单就分红配股,往往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对于缺乏股票投资手段且愿作长线投资的投资者来讲,投资蓝筹股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6、循环股买卖策略

  循环股是指股价涨跌幅度很明显,且一直在某一范围内徘徊的股票。

  由于循环股的价格是经常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涨跌。因此,对应的买卖策略是趁跌价时买进,涨价时卖出。实施此项策略的关键是有效地发现循环股。

  寻找循环股的一般方法是从公司的营业报表中,或者根据公司有关的资信了解最近3、4年来股价涨跌的幅度,进而编制出一份循环股一览表。

  循环股一览表能反映出股价的涨跌幅度和范围,投资者据此可确定循环股的买点和卖点。

  采取循环股买卖策略时,应避开以下三种股票:

  (1)股价变动幅度较小的股票。因为波幅较小的股票,纵然能在最低价买进和最高价卖出,但扣除股票交易的税费后,所剩无几,因而不是理想的投资对象。

  (2)股价循环间隔时间太长的股票。间隔时间越长,资金占用的成本越大,宜把股价循环的时间限在一年以内。

  (3)成交量小的股票。成交量小的股票常会碰到买不到或卖不出的情形,所以也宜尽量避免。

  7、业绩激变股投资策略

  业绩激变股是受景气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呈现不规则性极端变动的股票。

  业绩激变股的股价,大多同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呈正方向变动趋势,业绩看好,股价涨升,业绩转劣股价跌落。一般来讲,这类股票的价格涨跌幅度较大,而其涨势与跌势的时间,也比其他类股票为长。

  对应业绩激变股的投资策略是

  (1)待其涨势明显后赶紧买进。有时也可抓住时机,抢其短线生意,以增加利润。

  (2)在跌势明朗时,应将所持股票尽快抛出,甚至将可融券放空。

  采取业绩激变股的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密切注视公司经营业绩变化,如果能抢在公司业绩变动之前进行此类股票的买卖,则投资效果更为理想。

  8、偏高做手股投资策略

  偏高做手股是指由于人为炒作而使股价明显偏高的股票。

  这类股票涨升状况有时脱离常理,因此股价习性也较难以捉摸。有时在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因某项未来利多情况在背后支撑,或是多空之间,已演成轧空的做 手战,也导致股价明显偏高。甚至在股价已明显偏高的情况下,仍有有心人在不断做手买进,使股价继续一路上扬。一旦做手者停止操作,则股价就出现大幅下跌。

  对应偏高做手股的投资策略是;除了熟悉内幕的经验行家之外,最好不要受股价暴涨的诱惑而轻易介入买卖,但在其股价盘整之后的涨升之初,仍可以小额资金 短线抢进,但若遇主力撒离股市使该股转为跌势之时,则要迅速忍痛卖出所持股票。千万不可期望反弹再卖,以免被高价套牢,而蒙受更大损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02

超越金融.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hm5r.html


作者:索罗斯

我在人生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架构,它既帮助我投资对冲基金去赚钱,又指导我根据政策导向、经营慈善事业去用钱。但这个理念架构本身不是关于钱,而是关于一个广为探讨的哲学主题,即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卡尔·波普尔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我影响甚深,他强调人的认知的不完美。但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理论却假定存在完美的认知。 二者的矛盾触动了我,使我开始怀疑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我一直想弄清楚思维方式与现实情况之间的本质关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最终提出了“反射性” (reflexivity)的概念。

  我的反射性理念与当今主导金融市场的有效市场假说截然相反。这种“非主流”的认识让我获益匪浅——不管是在我担任证券分析师还是对冲基金经理期间,我 都能技高一筹。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让我确立了对这种理念的信心,因为正是依靠这种理念框架,我不但预见到了这场危机,还能在它终于到来时有能力应对。

有效市场假说谬误

  有效市场假说宣称,市场总是趋于均衡,发生偏离是由于外来的冲击,且方向是任意的。我完全不同意。

  在谈我的理念框架之前,先介绍几个基本概念:

  —“谬误性”(fallibility)。这是说,在参与者有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总是带有局部性和扭曲性。

  —“反射性”(reflexivity)。这是说这些扭曲的观点可以影响参与者所处的环境,因为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比如,把吸毒成瘾者当罪犯对待,他们就会做出犯罪行为。因为这会导致对吸毒问题的理解错误,从而妨碍对吸毒成瘾者的适当治疗。

  —“反馈环”(feedback loops)。参与者的看法会影响事件的发展,事件的发展又对参与者的看法产生影响。影响是连续的和循环的,形成环状。这一过程可以从看法的变化开始,也从情况的变化开始。

  — “人类不确定性原则”(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这个概念的内涵比反射性的内涵范围更广。反射性不是人类事务中不确定性的惟一来源。除了反射性,还有其他因素可能给参与者的看法和 事情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比如一些参与者无法知道其他参与者所知道的情况;比如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利益,有些利益可能相互冲突;再比如各个参与者的价值 取向可能互不相同。“人类不确定性原则”就是指这些因素的综合。

  这些概念听起来很抽象,但金融市场恰恰是检验这些抽象概念的一个极好的实验室。

  我的两个基本认识是:

  第一,市场价格总是扭曲其背后的基本面。扭曲的程度可能微不足道,也可能十分严重。这与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所有存在的信息针锋相对。

  第二,金融市场不会只是消极地反映内在现实,也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改变其所应该反映的所谓基本面。行为经济学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反射过程的前半部分,即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而忽略了错误定价对基本面的反作用。
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对基本面的影响可以有若干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杠杆的使用,包括债务杠杆和资产杠杆。各种反馈环的作用会让人误以为市场经常是正确 的,但实际上内在的逻辑不是主流理论解释的那样。我认为,金融市场能够改变基本面,改变的结果可能使市场价格与内在基本面更贴近,但并不是市场有效假说宣 称的,市场总是准确地反映现实并自然趋向均衡。


  这两个论点集中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反射反馈环特征。反馈可以是逆向的,也可以是正向的。负反馈是自我纠正,可引发导向均衡的趋势;正反馈则是自我强化,可以造成动态的不均衡。

泡沫的形成

  正反馈环可以在市场价格和内在基本面两方面都引发剧烈变动。一个完整的正反馈环起初是向某一方向自我强化,但最终会达到极点或拐点,此后则向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正反馈的过程不一定能走完,中途可能被负反馈终止。

  根据这个思路,我提出了“暴涨—暴跌过程”或称“泡沫理论”。泡沫有两个必要因素:现实中主导的潜在趋势,和对这个趋势的错误理解。当趋势与错误理解 正向地彼此强化时,就引发了暴涨—暴跌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遭遇带有自我纠正作用的负反馈,但若负反馈力量不足,则趋势和错误观念会进一步相互强化。最 终,市场预期变得与现实相差太远,人们才恍然大悟自己观念的错误。随之而来的是黄昏期,疑虑增加,信心渐失,但主导的趋势出于惯性仍在延续。如花旗集团前 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所说:“只要还有音乐,就要起来跳舞。我们还在继续跳。”直至达到趋势的拐点,才会朝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

  泡沫现象具有典型的形状不对称性。上涨拉的时间很长,起始较慢,逐渐加速,直到黄昏期拉平;下跌则很短很陡,因为它表现为紧急的被迫斩仓。幻灭引起恐慌,金融危机达到巅峰。

  最简单的例子是房地产业的兴衰。助长趋势猛涨的因素是低廉的借贷成本和获得贷款的容易程度;使趋势最终发展为泡沫的错误观念是,贷款抵押品的价值不会 因为信贷量的增加受损。但实际情况是,信贷量与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某种反射性。借贷的成本低廉、门槛较低时,交易活跃,按揭房产的价值就上升,拖延欠付情 况就较少,信贷表现良好,借贷标准也就很宽松。因此,房地产热火朝天时,信贷量逐渐增加达到极限,此后趋势逆转,则造成强制清算,房地产价格暴跌。

  错误观念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1982年的国际银行危机起源于主权债务危机,不涉及抵押品。债务国的资信度是由各种债务比率衡量的,如债务与 GDP的比率、年偿债额与出口额的比率等。人们把这些比率当作客观标准,殊不知它们是反射相关的。上世纪70年代石油美元泛滥,形成了大量的国际游资,巴 西等一些国家大举借入国际资金,负债比率提高。为了偿还债务,它们又要进一步加大借贷,泡沫就这样形成。后来,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提高利率以遏 制通货膨胀,泡沫随即破裂。

  不是只有信贷泛滥才会产生泡沫,有些情况下资产的杠杆操作也会产生泡沫。最好的例子当然是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199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发 表关于“非理性繁荣”的著名讲话,但他对泡沫现象的解释并不正确。事实上,人们看到泡沫即将成形,冲入市场去买,火上浇油,并不是因为没有理性。这就是为 什么我们需要有监管者在泡沫膨胀得太大之前去控制市场。因为无论市场参与者掌握多少信息或是多么理性,都不能指望他们能抵挡这种趋势。

金融体系有待彻底修整

  最重要也最有趣的反射互动,是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市场不趋于均衡,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危机。危机促使金融监管进行改 革。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监管法规的产生和发展,正是这样一个过程。金融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是在不完全认知的基础上行事,这使它们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反射 性关系。
虽然泡沫只是间歇性地形成,但监管机构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延续性的。一方的错误理解一般会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市场的反应会给监管机构提供有 益的反馈,助其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有时,错误可以自我肯定,从而形成恶性或良性循环。这样的反馈环在某种程度上与泡沫现象相似,即最初是自我强化,最终成 了自我毁灭。2007年-2008年的危机我称之为“超级泡沫”的破裂,正是监管机构对阶段性金融危机的干预在“超级泡沫”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认为,2007年的次贷泡沫引起了“超级泡沫”的爆裂,就像一个普通的炸弹引发了核爆炸一样。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惟一不同的是抵押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金融衍生品的泛滥。表面上是房地产泡沫,但背后有一个大得多的“超级泡沫”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膨胀,这是比较独特的。

  这一“超级泡沫”的主导趋势是信贷和杠杆操作的不断扩大。主导的错误观念认为,金融市场可以自我调节,应该听之任之。里根总统称其为“市场的魔力”,这也是在他任美国总统和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的20世纪80年代里主导的信条。但在我看来,这是“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可以自我调节这一错误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如1982年的国际银行业危机,1987年10月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的崩溃,1989年-1994年间的储贷危机(S&L crisis),1997年到1998年初露端倪的市场危机,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每次危机出现后,监管当局都进行干预,将失败的金融机构并入其他机构,或是用其他方法遏制危机,然后采取货币或财政刺激手段保护经济。这些措施使信贷 及杠杆主导的增长模式得以延续,更让人们误以为市场真的可以自我调节。这是错觉,因为其实是政府的干预挽救了金融体系。总之,这些危机的结果是,人们越来 越信任那个其实是错误的观念,“超级泡沫”得以一再膨胀。

  最终,信贷的扩张已经无以为继,“超级泡沫”终于爆裂。2007年次贷危机出现后,各国金融市场次第崩溃,因为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而由于此前 的放松管制政策,各国市场间的“防火墙”也已不复存在。这是这场金融危机不同于此前所有危机的地方。此前的危机一再肯定及强化了“超级泡沫”的膨胀过程, 而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转折点。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了危机的一个高潮,此后金融监管当局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干预。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金融市场靠“人工生命维持器”才能苟延残喘。这不仅对金融业,也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但是“人 工生命维持器”还是成功稳住了金融市场,经济逐渐复苏。一年之后,整个事情犹如一场噩梦,人们希望把它忘掉。现在很多人觉得,这无非就是“又一个危机”, 还想走回危机前的老路。但醒一醒吧,整个金融体系已经坍塌,需要彻底的整修。

监管改革要务

  监管改革十分必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鉴于市场有产生泡沫的倾向,金融监管机构必须负起防止泡沫变得过大的责任。格林斯潘等人已明确地拒绝承担这一 责任。格林斯潘说,如果市场不能识别泡沫,监管者也不能。他说的没错。但无论如何,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为此负责,他们也应该清楚自己难免犯错。但是他们可以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知道是做得太过还是不够,从而纠正错误。
第二,要控制资产泡沫,除了控制货币供给,还必须控制信贷的可得性。单凭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信贷调控措施。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是现有的 两个最好的调控工具。但以往制定这些标准时并没有考虑市场情绪,因为假定市场是中性的,而现在我们看到市场情绪的确存在。需要对以前那些存款准备金率和资 本充足率的标准作出调整,才可能预防资产泡沫。


  监管者也许还需要发明新的办法,或者重新启用已废弃的一些办法。比如,多年前我刚进金融界时,中央银行还会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比如认为某个部门 发展过热,就会限制对这个部门的信贷规模。市场原教旨主义却认为这是对市场机制的粗暴干涉。他们错了。央行进行窗口指导的时代没有出现过什么危机。中国的 监管机构现在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银行业的控制要好得多。

  第三,由于市场有潜在的不稳定性,除了影响个体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还有一种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可能会忽视这一点,以为自己总能找到接盘的买家。但监 管者不能忽视,因为如果太多的投资者一起斩仓,就会引发巨幅震荡,甚至出现崩盘。监管者必须时时关注市场买卖双方的投资头寸,注意是否有失衡的迹象。这意 味着,所有有影响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都要列入监控范围。某些衍生品,如信贷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触碰失效期权(knockout options)等,尤其容易掩盖失衡的迹象,因此必须加以监管,有必要时应加以限制或禁止。发行复合证券也应该像发行一般证券那样,通过监管部门批准。

  第四,监管机构在履行防止系统性崩溃的职责时,实际上是对那些“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机构做出了隐性担保。因为这些机构如此庞大,涉及面如此之广,一旦出现危险,监管部门不可能坐视不理,所以这些机构不用担心破产的危险,也就 更倾向于冒险。因此,有必要通过监管来限制它们的过度冒险行为,避免有一天要为濒临破产的机构兜底。“大而不倒”的银行必须降低杠杆率,利用储户存款进行 投资时应遵守有关限制规定,存款不可用于自营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监管者还应更进一步,监管这些自营交易者的薪酬方案,确保他们的所得与其投资决策的风险性相匹配。这可能会使银行的自营交易无法立足, 只剩对冲基金可能进行自营交易,但事情本来就应该如此。

  各个市场之间也应设有防火墙。像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那样把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开可能不太实际,但必须有一个内在机制把各个市场中的自营交易隔离开来。一些已经形成准垄断地位的银行必须分拆。

  第五,巴塞尔协议犯了一个错误:把银行持有证券的风险等级定得比一般贷款低得多,这忽略了证券集中持仓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是加剧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纠正这一问题,必须提高银行持有证券的风险等级,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贷款证券化。

  我对金融市场的解释,即反射论,与有效市场假说迥然不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范式,而我认为我的理论比现有的其他理论更说得 通。我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还相当初步,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这一理论亦非我独力可就。当然,我的解释是否能成为一种理论范式还有待考验,但有效市场假说的 失败已经可以下结论了。金融市场亟须新的解释框架,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构建基础的市场可自我调节论,必须推倒重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21

飞扬跋扈的小雨。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hzvj.html

今天京城下了一整天的小雨。很阴闷。最烦的就是这样的天气。呵呵,性格使然。 175今天也够杯具的,那么大个题材,被这么个小北给费了。 2119和773继续的很好,各位有心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另外000925可打个短线玩,玩成什么样子,自己观察。再就是这个大三角玩到什么时候,什么 时候有突破性,天才知道。我是不管。继续自己不闻不问的观点。 今天是没什么好说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看点。就此玩吧。飞扬跋扈的小雨。 贴个小文章,观点很好,特别对于技术分析的人非常有意义:好钢用在刀背上 “最好的要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这话果然很哲学。那么,“好钢”的最合适位置是刀刃吗?恰恰相反,是刀背。越是高层建筑,越要有牢固的地基;越是高速 车,越要有灵敏可靠的刹车;越是锋利的“刀刃”,越要有强韧的刀背做支撑。越王勾践剑,两千面出土后,仍能吹毛断发,轻易划开26张白纸,正在于背后精湛 的锻造技艺;“庖丁之刀”,“能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正在于他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綦毋怀文“宿铁刀”,能立 断“铁甲三十扎”,正在于他“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卡尔岑定理”云所有行业都是表演行业。它的潜台词是:要使前台精彩,须下幕 后功夫。这句话今译:要使“刀刃”锋利,须下刀背功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强韧的刀背功夫,支持刀刃的锋芒,才会无坚不摧。为什么程咬金一生只会三板 斧,江淹后来江郎才尽,仲勇会泯然众人矣?皆因他们那点好钢全用在了“刀刃”上,而不是刀背上。人们为什么崇尚这种短、平、快的锻造之法呢?无他,全是急 功近利的心态作祟。好钢,若只用在“刀刃”上,仅靠那点锐利,断呼难永。这样“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是《百喻经》中那个只要三层 不要一二层的土财主的短见。风物长宜放眼量,“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故曰:好钢用在刀刃上,其刀快一时,好钢用在刀背 上,其刀快一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93

蚂蚁和大象打拳击?!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i8jh.html

刚才无聊随机看了好多股票分析类的博客。。。依我个人粗算,大约7成的博还在炒着短线进行基本面分析。我晕,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么?!!!!资产负债表, 什么现金流,什么负债率等等,这些概念以及所反映的是什么?自己估计还没清楚。。。。呵呵,这些都是反映过去一个会计年/季度的会计情况,和股票走势有毛 关系,你做中长线看看也就罢了,做短线也看这个?呵呵,短线注重的是气。操作是什么?一句话:战以胜为主,胜以气为先。明白么?这就是短线。哈 哈。。。。。。。。。是不是很嚣张?这就是谁比谁更会扯淡的事了,说到底,还是收益率是根本。不能赚钱的理论就是把天说下来,也是一毛不值!这就是为什么 专家不能赚钱的原因。。。。A股与H股和N股都有根本的区别。先弄明白这个再谈操作。

很多人会问技术如何?我只说一句:股市里一般性的结果是无效。呵呵,想想是怎么回事吧。不要痴迷于什么指标什么技术类的东西,当然,基本面的东西更扯淡。 一个MA和一个MACD这些最常用的东西就足够你赚的了。

说点别的。2000年的时候,指数波动不大。没有蓝筹牛股。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永远的小盘,用远的科技!今年2010年,一个样子。那个时代是百元“亿 安”与两元“马钢”同时并存,市场并没有埋怨“马钢”太低而科网股太高,也并没有被大象拖低指数,而是顺从小盘科网历史潮流,由蚂蚁带头,引领大象向前 行,。。。。历史是相似的。如今呢?大象屡屡向下打,企图通过打低指数,从而破坏中小,创业板的美事,让“八二”能转换,让“小”能转“大”,但事与愿 违,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升通道丝毫无损。而一旦,大盘稍有安稳,(不用升多大)它们又向上拉,屡创新高,于是210元的神州与4元马钢又一次同时并存。历 史就是这样捉弄人,看清历史,你就会站到强者一边,赚钱也就不在话下。

有些人仍动不动就说,指数大升或大跌到多少点,向上突破多少点就是大牛,向下突破多少点就是大熊,坚决清仓。。。。之如此类的观点,我看他们并没有深谙市 场之“道”。说完了。。。。。

睡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1

黄金牛熊历史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jz0a.html


美国发展历史:
1932-1966 牛市:黄金投资30年,战后婴儿潮繁荣期
1966-1982 熊市:衰退期(美股熊市.美国衰退期.1981CPI年中涨幅达14.5%,美元泛滥)-----不 过商品是牛市
1982-2000 牛市:大牛市(1987:格林斯潘上台,2006下台,所制造的泡沫,历史最大。这期间,实际经济也发达,美国只消费,少生产)
2000-2020 熊市?:(科网泡沫破裂,2003年底利率刺激,反弹到07年10月....继续破裂,03--07的上升由低利率刺激的,正在偿还中...这其中1998---2007商品牛市

可以看到一个周期大概为18年左右,而美国这次的衰退已经由2000年开始----??,但03-06年使用了货币政策,使得本该衰退的周期出现了变 态...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偿还以前的泡沫...从03-07年10月...的4年大反弹!不过应该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大熊市中,也会有那么几年的 反弹...具体周期我再看看)


零散的背景:1979.:雪茄伏,由发债改替印钞
美股大牛市:1982年8月—2007年10月;美债大牛1981年中—2008年12月…

---------------还会补充...!

黄金牛熊历史...
1967年11月18日,英镑在战后第二次贬值;1968年3月17日,“黄金总汇”解体;1969年8月8日,法郎贬值11.11%。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美元挣脱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 场。

1972年这一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原油飙涨达一桶30美元,金价涨到244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500美元。10月,美国通胀率冲破12%。

1980 年元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634美元,美国财长米勒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30美元达715美元,元月21日创850美 元新高。美国总统卡特不得不出来打压金市,表示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当天收盘时金价下跌了50美元。

1980年2月22日,金价重挫145美元。

当代首次黄金大牛市宣告结束,时间长达12年。金价从1968年的35美元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间,每年有30%的获利率。 1980年黄金投资额达1兆六千亿美元,已超出只有1兆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市值。而在1959年,黄金的投资额仅是美国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

1981年,金价每盎司的盘势峰顶是599美元。到了1985年,盘势降到300美元左右。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后,黄金价格触及486美元的峰顶后 便一路下滑。

1981---2000熊
曹仁超告诉记者,金价牛市由2001年12月开始,最大升幅早在2008年3月前完成,当时金价由271美元/盎斯升至1032美元/盎斯。

2008年3月开始,即进入黄金牛市第一期调整期;在2008年11月见670美元完成,然后进入牛市第二期即慢牛期。“牛市二期金价升幅小且十分 慢,因此只宜长期持有、不宜短期炒卖。”

至于黄金到底能涨到何种水平,曹仁超也坦承只有事后才能知道。“一个黄金牛市通常可长达15年到20年,即2016年后黄金才可能结束整个牛市。由 2009年起黄金进入慢牛,短期而言,金价在1000美元之上吸引力十分有限。”
http://finance.ce.cn/rolling/200910/14/t20091014_15047776.shtml

1988年至1999年的有关黄金市场的评论:

1988年2月8日:上周五每盎司金价以439美元收市,令黄金好友捏一把冷汗,因为金价支持点正好在此水平,技术分析告诉我们,此水平一旦跌破,金价就 如入无支持之境,要跌至什么价位才能企稳,技术派已不敢肯定,艾略特理论的指示是180美元。

1988年8月20日:既然投资者忧虑经济衰退迟早来临,那么黄金是不应忽略的投资工具。在30年代股市大崩溃时,最有代表性的金矿股Homestake 的股价从1929年的7美元上升至1932年的46美元(期间道指跌幅达90%)。



1989 年2月1日:金价从1980年1月20日的历史高位850美元计,到1988年年底,美元金价已跌去52%。在这十年内,美国的通胀率升幅 共达 90%,以低通胀率见称的日本也在20%的水平,而黄金的这段走势说明它没有抗拒通胀的能力,黄金应从“保值商品”上除名(有意思的是,若以日元计,这十 年的金价跌幅最历害,达75%。)。
在80年代,黄金无息成本的弱势凸现。因为在70年代,债券及银行利息都低于通胀率,也就是“负利率”,这时黄金无息可以忽略不计,到了80年代,债券和 其他固定利息的投资工具所提供的收益高于通胀率,令黄金的魅力骤然失色。

1989年2月13日:名画和古董与金银一样是无息产品,为什么前者在80年代的价格大涨?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名画和古董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而金银能不断 生产。

1989年11月15日:金价从9月中旬的350美元回升至11月14日的391.5美元收市,两个月升幅达11%,令“金甲虫”兴奋不已,但往上已难有 作为。

1989年12月9日:金价在11月27日见427美元之后,市上传出苏联大量抛售黄金的消息,令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事实上,在过去十多年中,作为世界第 二大黄金出产国的“苏联卖金”传闻,对下降的金价发挥了巨大作用。

金价确实与通胀率无关。1981年,美国通胀率上升8.9%,当年金价却大跌32%;1986年通胀率跌至1.1%,但当年金价上升19%。

1990年5月24日:市场出现18.7吨(每吨为二万七千盎司)黄金的沽盘,是美国清盘官将最近申请破产的储贷银行及财务公司所持黄金集中推出套现,金 价大跌,推低至360美元。

1990年7月12日:1989年新产黄金加上旧金翻碎金整合(铸成金条)等来源,黄金总供应量为二千七百二十三吨。在需求方面,首饰用去一百三十八吨、 电子业用了一百三十八吨,金币消耗量一百二十三吨,其他(主要为实金持有者)购进了六百五十一吨。

首饰金的需求占了黄金总供应量的67%,而且1989年的首饰用黄金较1988年的约一千五百吨增长了23%。尽管如此,金价仍是不振。1988年,各国 央行买卖黄金出现净购额285吨,1989年则为净卖额二百五十五吨。

由于冷战式微,黄金作为政治保险效用也消失了,无利息还得付仓租的黄金恐非精明的投资人所选。
1990 年9月5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金价从370美元反弹至417美元,又往下打回383美元。由于美国财赤日趋严重,美元汇价摇摇欲坠和全球信贷危机呼之欲 出,金价长期看有向500美元的“颈线”靠拢的趋势,一旦升至500美元,最低升幅可令金价见700美元,中间数为850美元,最高可见 1000美元。

1991年1月12日:现在是“现金为王”,这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金是垃圾”,简直天壤之别,黄金已成为“一沉百踩”的商品。但金价仍有可能凌 厉反弹。

1991 年6月13日:金银一齐上升,却有不同的理由。盎司白银价在3月曾跌至4美元以下,不及其最高价的十分之一,原因是大家以为白银供过于 求。但5 月中旬,美国一家机构认为白银恰恰是求过于供,1991年白银产量为四亿八千一百万盎司,需求则达五亿九千万盎司。于是白银大幅上扬,最高见4.64美 元。走势派指出,白银好淡的分水岭在4.22美元,已进入上升轨道。

至于黄金,则是穷极思变。大部份机构投资者组合已没有黄金,美国大规模互惠基金Kemper上月解散属下的黄金基金。买卖黄金矿股票的华盛顿 Spokane证券交易所宣布暂时停业,等等。人们终于开始反向操作,令金价反弹。

还有一个“恐惧指数”也有意思。美国的一位投资顾问根据美联储存金时价与美元(M3)供应量的关系,制成一项恐惧指数。五月底盎司金价 360.75美元,美联储存金二亿六千一百九十万盎司,M3发行量为四十亿七千六百万,等于每百美元含金值226美元,这便是恐惧指数2.26,它已接近 尼克松在 1971年宣布取消金本位创下的恐惧指数2点的纪录。美元含金量2.26%,意味着其余97.7%美元都是无中生有靠美国政府信用支持,而美国政府负债累 累,这97.74美元全是借贷而来。于是,人们抛美元买黄金。恐惧指数的最高点是10点,正在1980年黄金历史天价时。

1994年10月8日:英国著名的裁缝街的西装,数百年来的价格都是五、六盎司黄金的水准,是黄金购买力历久不变的明证。盎司金价若突破396美元,下一 个目标是406美元,此关一破,黄金牛市便告诞生,可看1200美元。

1996年2月5日:上周五盎司金价一度升达418.5美元,打破了1993年高价409美元,技术专家认为,此关一破,金价有机会破445美元。
各国央行不但卖金,而且租金。卖金方面,最高的是1992年卖了六百吨,1995估计为三千吨。金商看淡未来金价,因此设法向储存大量黄金的中央银行租 金,租期三年至五年不等,然后在市场沽出。对金矿主而言,这不过是把三五年后的产金以当前价格卖出,等于把未来利润先行兑现,而央行则“盘活”了资产。据 英伦银行12 月上旬公布的数据,仅伦敦金商就向央行租借一千五百吨。

若不算央行和售金,其它早已供不应求。1995年和1994年其金产量差不多,同为二千七百八十七吨,而消耗量在四万吨水平,黄金赤字在一千一百吨至一千 二百吨之间。

1997 年7月8日:西方各中央银行有秩序地消减黄金储备。资料显示,荷兰央行直接沽金,比利时铸造金币变相售金,瑞士央行计划分期出售约值五十亿美元黄金,建立 “大屠杀黄金”,以示该国二次大战期间大做纳粹生意的悔意。上周四,澳洲公布今年上半年陆续卖出约值十七亿美元的黄金,虽然售金量不大,却占该国黄金储备 的三分之二,说明不再把黄金视为主要货币和储备。澳洲居南非、美国之后,是世界第三大产金国。

结果,盎司黄金美元价在370至400美元之间徘徊约两年之久,上周四突然在纽约市场急挫,周五伦敦跌至324.75美元,为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1998 年3月24日:每盎司金价在1月9日跌至278.7美元的最低价,昨在294美元水平徘徊。黄金盛极而衰,现在其市价已低于平均生产成 本每盎司 315美元,世界有一半金矿亏本,相继停工势所难免,这令过去二年出现新出土黄金供不应求,所提炼的黄金供应比需求少约一千吨,只是由于央行抛金及民间藏 金在金价前景看淡之下纷纷沽出,以致金价下挫之势未能扭转。

加拿大巴烈克金矿计划大规模铸造“创世纪金币”,计划用一千吨至二千五百吨黄金造此币。如果计划落实,将是耗金量最大的金币铸造,因为以往南非克鲁格兰金 币一共耗金一千四百吨,1986年日本裕仁金币用金量一百八十二吨,1991年明仁金币用金六十吨。对黄金市场而言,这是一大利好。去年各国央行售金量是 八百二十五吨,“创世纪金币”将可完全消化。

1999年 7月6日:英伦银行周二以每盎司261.2美元售出二十五吨黄金,筹集得二亿九百八十万美元,这是英伦银行近二十年的首次拍卖,也是该行五次拍卖的第一 次。自英国公布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出售其七百十五吨黄金储备的四百十五吨以来,金价已跌逾一成。消息宣布后金价随即跌破260美元水平,达256.4美 元,创下20年新低。
黄金不会人间蒸发、磨损的“永恒价值”,为市场留下祸根。因为数千年来存世的黄金估计达十二万五千吨,其中约三分之一在各国央行的金库里,其余为私人藏金 和首饰物。

一边是央行大肆抛售(瑞士央行也计划估售一千三百吨左右黄金),另一方面金矿主开采数量有增无减。原因有二:第一是黄金单位生产成本下 降,1998年跌 20%,每盎司平均美元生产成本只有206美元;第二是矿务公司已发展出“产铜为主产金为副”的生产模式,估计副产的黄金1995年占黄金总产量的 9%,2005年将增至17%。黄金随黄铜而来,意味矿场愈来愈不会把黄金产量与价格挂构。

有人已预估下世纪初金价见150美元,目前金价真的不知伊于胡底了。作为贷币商品甚至纯粹商品,黄金已失去“长期持有”的价值,这是投资者不得不承认和留 意的。

市场的供求与市场价格相互作用。

从实际需求看,黄金是供不应求的,每年大约有一千吨的缺口。但各国央行的储备买卖却是追涨杀跌,让黄金市场变得求不应供。“黄金跌得愈低,官金出售的可能 性愈大”的规律。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扬,从1982年的375美元涨到1987年股市崩盘后的500美元左右,就少有中央银行出售黄金。之后,黄金再次转 势,到1992年时降到350美元左右,这段期间各央行总共兑清了五百吨黄金。从1992年到1999年,黄金跌到300美元以下,各国央行总共出售了三 千吨左右黄金,一年约四百吨。各国央行最后发现敌人就是它们自己。只要中央银行持有的官金过剩,每次官金出售就会成为头条新闻,金价就会下跌,出售所得相 应减少。

下跌的金价可能刺激了它的实际需求。1990年,用于首饰和电子工业的黄金比1980年高出50%以上,比1994年高出三分之一左右。单单用于首饰生产 的黄金就比1850年高出一百倍,由于人口在此期间只成长了五倍,因此,平均每人的金饰消费增加了二十倍。

1999年8月26日,每盎司金价跌至251.9美元,创下二十年来低位,在底部横盘两年后,于2001年再次发力上攻,到2003年年底为414美元, 涨幅达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