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英九上台後,台商冀盼內地推出優惠政策,大家等呀等……那邊廂的旺旺主席蔡衍明,早已於二十年前衝出台灣,殺入大陸。 這家全中國以至全球最大的米果商,市值達四百六十億港元;由北京、上海的大型超市,到黑龍江或新疆農村內的小士多,都見旺旺踪影。要深入全中國十幾億人口,蔡衍明認為,只需簡單一個字——上! 那 些日播夜播、狂嗌「旺旺!」口號的廣告,固然令人噴飯;而戴上「旺旺」襟章及手錶、在大小場合均衝上台大唱旺旺社歌的員工亦着實「頂癮」;蔡衍明還購入全 中國第一架私人飛機,髹上鮮紅色及大大隻「旺旺公仔」,飛來飛去宣傳,又免費招待客戶及各方好友;甚至乎記者問及成功之道,蔡衍明繼續洗腦:「呵呵,因為 『天天吃旺旺,運氣會旺哦!』」問你死未! 經常將「旺旺」口號掛在嘴邊的蔡衍明,隨時隨地也「搵到位」宣傳。早前公司來港上市,蔡衍明便在西裝別上鑽石旺旺別針,手戴鑽石旺旺手錶,來到港交所不斷對來賓祝福:「運旺、財旺、身體旺!」在接受傳媒訪問後,他想起還未在鏡頭前喊口號,結果不理大家的攝影機已收下依然大喊:「你旺、我旺、大家旺!」 現 時旺旺集團的市值達四百六十億港元,蔡衍明身家亦達一百五十億港元,進身福布斯排行榜,是台灣第六大富豪,但他的「土」味依然濃郁。記者到他位於上海閔行 區的總部參觀,蔡衍明的辦公大樓掛上了一幅兩層樓高的大畫像,畫內的是一隻黑色小狗。原來這是蔡衍明小時候養過的寵物Happy,「我特別懷念牠,因為牠 的戰鬥力超強。Happy從小就找大狗咬,較牠小的狗,Happy都不放在眼裡。有兩次咬得被送進醫院,回來後還是要找大的咬!」 拜神悟商機 今年五十一歲的蔡衍明,戰鬥力與Happy一樣旺盛。他出身台北,父親經營戲院等娛樂事業;及後接下朋友的宜蘭食品廠。二十歲不到的蔡衍明,自告奮勇出任公司總經理,並將食品廠由外銷加工轉型為內銷。「結果,是賠了一億台幣。」蔡衍明訕訕地說。他坦言:「還好老爸有錢」,再想發圍機會,這次選中的是當時過剩的台灣稻米。他跑到日本找上前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岩塚製果,學習當地技術再回台生產米果。 當 時在台灣有一個敬奉狗隻的十八王公廟,蔡衍明經常拜祭,於是將米果品牌命名「旺旺」(酷似狗吠聲),貪其易記又好意頭。「當時我推銷旺旺為「拜拜」(即拜 神)祭品,台灣人很受落,初一、十五,旺旺都特別旺!」旺旺憑此攻下台灣八成半米果市場。心雄的蔡衍明決定硬攻潛力更龐大的中國大陸,然而首仗即遭滑鐵 盧。 免費試食攻入大陸 旺旺早於八九年已在內地註冊商標,是台商的第一人,到九二年再在湖南開設廠房。旺旺在全國展銷會推銷 時,一週內接到高達一百個貨櫃的訂單。蔡衍明高興得連忙日以繼夜趕工,結果限期來到,竟然沒人來提貨!「原來他們只是貪訂貨時送的那幾包仙貝。」由於只簽 意向書難以追究,蔡衍明望着幾百萬包囤積貨倉的仙貝,為怕過期浪費,決定把心一橫分送給上海、廣州及南京等學校讓學生試食,結果誤打誤撞下,打進了學生市 場。 旺旺仙貝受到中小學生熱烈歡迎,「後果」可想而知——內地一下子出現了二百家小廠跳進市場抄襲,讓蔡衍明又迎上了第二場硬仗。 論質素,旺旺仙貝採用中國黑龍江優質大米,配以秘製醬料烘焙,成品輕身、香脆,帶有濃濃的醬油味;而那些劣質貨,質感硬而無味,卻因價錢極廉,一樣有市場。蔡衍明遂想出以平制平,趕盡殺絕。 超低價撼劣質貨 「我 們以不影響『旺旺』信譽的前提下,推出四個不同名字的副品牌,如『大師兄』、『米太郎』等,以超低價迎戰,每公斤殺到只賣五元人民幣。」雖然每公斤貨因此 要蝕一、兩元人民幣,但蔡衍明仍擲下數千萬,將生產線一口氣擴充到十條,大量生產。結果花五、六年,才總算將大部分的劣質貨殲滅。 現時旺旺出產的米果,年耗十五萬噸稻米,已佔大陸米果市場的六成八,遠遠拋離第二位、市場佔有率只百分之三點二的同行「米老頭」。近年國際米價上升,但因旺旺的原材料都採自價格相對穩定的中國東北方,對總成本影響不大。 而 旺旺亦不斷拓展其他食品領域;如早於九六年開發「旺仔牛奶」等風味奶(即可存放較久的牛奶)產品。人家賣人民幣五毛,蔡衍明定價三元八角,並以加入 「DHA」招徠;結果該品牌現時佔市場四成多份額,成績比內地「老大哥」蒙牛推出的風味奶更好。而九七年開發的「QQ軟糖」,銷量亦比另一品牌「大白兔」 為佳。去年食品總營業額達八十五億港元,純利十六億港元。 愈鬥愈平拖累業績 除了食品,蔡衍明還發展房地產、酒店、保險,以至 醫院等業務。他不諱言,旺旺比台灣以至外國行家更早打入大陸,發的是「先機財」;但現時內地各行業,尤其食品,競爭極度激烈,要企穩陣腳,靠的還是「管 理」。他坦言:「這環節最弱!」旺旺每年的純利,都因不斷研發新產品成功而有所增長,唯獨○二及○四年出現倒退,分別比對上一年下跌百分之十六及二十七。 蔡衍明激動地說:「我們以為自己做得夠好,自信太高,就懶了下來!」 業績倒退原因,是旺旺忽略了價格管理。旺旺的產品,向由一萬多個批發商分銷到全國各地的零售商戶,但由於疏於監管,個別地區出現惡性競爭,部分零售商因無錢賺而退賣旺旺產品,連帶批發商亦轉入其他利潤較高的牌子。 私人飛機冧客 蔡 衍明發現了問題,於是採取嚴格的價格管理,並派人四出訪查,有胡亂定價者嚴懲處理。蔡衍明同時加強與批發商關係;○六年他以二億多港元買下灣流 (Gulfstream)G200私人飛機,是全中國第一架的私人飛機。飛機髹上鮮紅色,繪上大大的旺旺公仔圖案。他坦言自己坐的機會不多,主要還是招呼 批發商等客戶。「他們來上海匯報,我就給他們驚喜;邀請他們坐這架私人飛機,到湖南的旺旺醫院作免費全身檢查,對此他們都高興得不得了!」 除 了依賴批發商鞏固銷售渠道,旺旺還自行聘用了數千個銷售人員。他們要走進山區,深入每個農村的網吧、士多及學校,提高旺旺的滲透率。蔡衍明為賞罰銷售員 工,還想出「紅旗」和「黑旗」制度。「成績好的,我會在大會中頒贈紅旗,還跟他合照。成績最差的,一樣上台,不過是拿黑旗拍照,公司會將那張照片送回給他紀念。」 台式管理火併同行 現時旺旺有員工達三萬五千人,百多家工廠分布全國,業務已上了軌道;蔡衍明的角色,既是最終決策者,亦是公司的 「精神領袖」。為凝聚員工的「向心力」,他最愛將印有旺旺公仔圖案的禮物如手錶、皮帶以至內衣,送給員工;除了是身份象徵,亦代表了蔡衍明的心意。他又會 將閩南歌《愛拼才會贏》改為旺旺社歌《大團結一定贏》,及另創《友情》和《一家人》兩首歌,並自度舞蹈,在大小場合拉來員工一同歌舞。這種台式風格,員工 都很受落,故他們大都工作了十數年,十分「長情」。 而旺旺為與國際「接軌」,早於九六年已在新加坡上市。但蔡衍明眼見在香港上市的同行康師傅,市盈率有四十倍,而旺旺則只有二十倍,激起了他的戰意。「市值輸人家這麼多,有失落感嘛!(公司)做到一個程度,就是在拼這個!」他遂以私人名義籌集八點五億美元,將公司私有化轉戰香江,「我每日的利息開支,可買一架保時捷呀!」可惜旺旺在今年三月上市時,遇上港股低迷,跌破三元的招股價,蔡衍明不忿地說:「旺旺狗被打成落水狗!」而近日旺旺已重上招股價,本週二收報三元四角多。 蔡衍明對不少事情,都有一番妙論。例如股價回升,他未感滿意:「經營業務就好像藝術,設定滿意價就是對此藝術品(公司)沒信心,就算市盈率一百倍我也不滿意!」他的兩個兒子紹中和旺家,高中畢業後即被召回公司工作,蔡衍明怎樣也不讓他們上大學。他解釋:「學校老師永遠有,但我這個老師不是永遠有!」又例如旺旺的宣傳及包裝,常被譏為老土及不合時宜,但蔡衍明依然堅持:「這是直接!二十年前還是二十年後,我們的廣告及包裝仍然會一樣!」 旺旺社歌 《大團結一定贏》(改編自歌曲《愛拼才會贏》) 有緣相聚團結旺旺 努力工作精神旺旺 絕對發揮自己 拿出自信心 滿杯激情共創未來 旺旺是我的人生大舞台 旺旺人大團結 有心用心 大家要合心來打拼 緣分天注定 自信靠自己 大團結一定贏 嗌口號:旺旺 旺旺公仔大解構
蔡衍明小檔案 1957︰生於台北 1976︰20歲不到出任宜蘭食品廠總經理 1983︰與日本米果製造商岩塚製果合作,在台灣生產旺旺仙貝 1987︰成為旺旺集團主席 1992︰帶領旺旺攻入大陸,於湖南設廠 1996︰旺旺於新加坡上市 2004︰相繼在江蘇、安徽、河南發展地產 2005︰於湖南開設旺旺湖南醫院 2006︰以二億港元購入全中國第一架私人飛機 2007︰購入台灣友聯保險公司,進軍保險業 2008︰進身全台第六大富豪,市傳會購入台灣的東森電視;同年旺旺轉於香港上市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4/3ONDEzXzM3MTU3OA.html
成立55年之久的亚洲电视台(以下简称亚视)12日被第三大股东旺旺集团老板蔡衍明申请破产,该申请由蔡衍明控股的NorwaresOverseasInc公司提出。资料显示,该公司亦持有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17.64%的股份。
2009年1月29日,旺旺集团兼中国旺旺主席蔡衍明以私人名义买入亚视股票,持有23.31%的股权,成为仅次于查懋声的第二大股东,随后其向亚视提供了接近2亿港元资金。
此 次NorwaresOverseasInc公司提起申请亚视破产的依据,正是亚视未在有限期内发行债券并偿还2300万港元,因此申请对其进行清盘。亚视 方面对此公开回应称,蔡衍明公司的1亿5000万港元可转债及利息已于去年全部偿还,此次2300万可转债为蔡衍明公司去年向法庭申请禁止令禁止发行的。
亚视同时表示,同意在法庭判决前赎回有关款项。
蔡衍明与亚视对簿法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0年蔡衍明就曾正式控告查懋声违反董事诚信,根源则是亚视的股权之争。香港媒体猜测,此次亚视被破产正是上次股权之争的延续。
当 时双方爆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则是,2010年3月亚视引入北京荣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征,并于随后的9月份王征远方亲戚黄炳均购入亚视52.4%的 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对受制于香港广播条例 “非通常居住香港的人士属于受限制表决控股人”的蔡衍明来说,其在亚视的话语权进一步被削弱。
蔡衍明对于媒体机构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分析人士认为,蔡衍明绝不会轻易放手亚视。
蔡衍明的代理律师富而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阮葆光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其表示,此次是纯粹追债,不代表有意退出亚视,即使亚视还钱,仍会保留作为亚视股东的权益,不会做出任何让步。
近年来,亚视一直深陷资金不足的传闻当中,而其节目长期不更新的现状也为外界所诟病。
2011-12-1 NM
中國旺旺在業績報告中,把二○一一定為「旺旺年」,皆因「一」「一」的英文one one與旺旺的國語拼音want want近似。事實上,中國旺旺今年由頭旺到尾,最近還爆冷鍊贏賭業股,「升呢」入選恒指成為藍籌。 正當這賣幾毫一包的小米餅成為股票新焦點時,五十四歲的旺旺主席蔡衍明卻宣布半退休去玩玩:「年紀大,體力差了,讓我可以再玩十年。」廿歲開創米餅事業,至今發展成一千億元的零食王國,這位獲《福布斯》選為今年度台灣第四大的富豪,已逐步將旺旺集團交棒給兒子。 米餅的衣鉢,預計可無風無浪留給下一代。但蔡衍明近年另起爐灶搞的傳媒生意,則仍在碰壁,向來最愛面子的他,還是放心不下:「做媒體令我最不快樂。」
蔡 衍明在台北開設的神旺大飯店接受訪問,他曾說開設酒店可以請人家食飯,很有面子。酒店擺放跟人個子一樣大的旺旺公仔,房間內也擺放了旺旺小食,視覺、味覺 瀰漫米餅的味道。他特別安排在酒店餐廳宴客,足有八道西菜。 中國旺旺最近獲列入恒生指數成分股,十二月五日生效。消息公布後,中國旺旺在過去兩星期間,由七元一仙,上升一成至七元七角四;恒生指數同期卻倒跌半成。 ○八年三月中國旺旺來港上市時,市場反應一般,上市首日更跌破三元招股價,收報二元九角二仙,連累基礎投資者之一的華置主席劉鑾雄「坐艇」。三年後中國旺 旺市值翻一番至逾一千億元,持股四成八的蔡衍明身家也升至近五百億。 旺旺剛進入新紀元,冷不防蔡衍明說:「我五十幾歲了,我十幾歲出來工作,我想半退休,想玩多幾年。」五十四歲的蔡衍明,比六十一歲的馬英九年輕,但十多歲 便入行工作,樣子較為蒼老。這位精力充沛的老闆,也有倦的時候,「有時候看人家什麼地方都玩過,我什麼地方沒有去過。」他經常飛來飛去,主要是往來大陸、 日本工作。「我連歐洲也沒去過,因為不懂英文。」 縱然他想瞓身環遊世界,但他未能即時辭去主席一職。「一講退休,股價會跌,我仍然要對股東負責。」他稱會繼續做旺旺的「橋王」,旺旺由食品種類,到「娘 味」十足的廣告口號:「你旺我旺大家旺」、「黑白配,男仔女仔配」等,從來都由他親自主理。
實習勝過讀書
蔡衍明有十 個子女,但很少談及家庭,他以往接受訪問時,曾透露離婚一次,有五個女朋友。他很早便開始訓練子女接班,長子蔡紹中和二子蔡旺家,都是在新加坡的加拿大國 際學校高中畢業後到公司實習。只有高中學歷的蔡衍明曾說過:「你讓他們讀那麼多書,我怕他們太自傲,應該有些事輸給人家,有點自卑感,對人家客氣一點。」 蔡衍明至少有四名子女幫忙他管理生意,他將孩子調派到不同部門實習,例如:長子蔡紹中過去十一年,調派旺旺多個部門,如物流、人力資源、資訊科技等。蔡衍 明屬意,將在香港上市的米餅生意交由廿七歲的次子蔡旺家打骰。而台灣的媒體事業,包括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天電視組成的中時集團,就由三十歲 的長子蔡紹中打理。蔡氏還在台灣及大陸有共六間酒店,會交由專業團隊管理,「不要把我的錢虧掉就好,賺少一點沒關係,有錢大家一起分,會不會擴充酒店業 務,由他們決定好了。」
米果大王變身傳媒大亨
不想跟可口可樂比
蔡衍明廿歲開始在父親經營的宜蘭食品 出任總經理,八三年推出旺旺品牌,九二年旺旺攻入大陸市場,去年度中國旺旺錄得盈利近四億美元,較○九年增加一成半。行將半退休,蔡衍明已定下旺旺未來的 發展方向。「旺旺的優勢是太多產品,這也是弱點。」市場上看到的旺旺米餅、糖果、牛奶,只是旗下生產的小部分,集團還有很多未全面推出市場的產品,包括: 杯麵、紫菜、米酒。「我們還可以做健康食品,現在大家提倡健康,我有糖尿病,有些代糖食品並不好吃,可不可以做好吃的?」最近旺旺與日本森永乳業簽署技術 合作協議,開發乳業產品,旺旺奶粉是項目之一。 跟旺旺一同染藍的康師傅,最近跟百事可樂結盟。旺旺會否跟外國品牌合作,跳出內地呢?「百事可樂也跟我們談過,但談不出接合點。兩間公司要結合沒有那麼簡 單,外國公司跟本土公司的員工想法,薪水怎麼算?沒有那麼簡單,康師傅可能要做飲料大王,要跟可口可樂拼過,但我並沒想跟可口可樂比。」
亞視——最挫敗一役
米餅以外,蔡衍明在三年前起開拓傳媒版圖,但他的傳媒算盤,至今仍未打得響。○九年,他來港入股 連年蝕錢的亞洲電視,當時也沒想到投資拍檔會過橋抽板。他的噩夢源於亞視前大股東查懋聲。他稱是查懋聲介紹他入股亞視,「查跟我說內地部門支持我買亞視, 我覺得很proud(驕傲)。我八三年來港幫旺旺搞廣告時,也是去亞視,所以很有緣。」但查懋聲去年九月將亞視股份賣給王征的親戚黃炳均,黃炳均其後一併 買入其餘股東劉長樂、陳永棋及中信集團的股份,一躍成為亞視大股東,令蔡衍明的香港傳媒夢碎。 外界傳王征又開始找買家,蔡衍明立即振奮起來,「他不要我要呀。」現在還愛亞視?「這是面子問題。」他形容王征「很皮」,意思跟賴皮差不多,「我要亞視的 財務報表也拿不到,這是我第一次碰上這種人。」他投資亞視的金額不多,因為他以可換股債券形式入股,有部分已經套回款項了,他投資亞視埋單估計約一億五千 萬港元。
蔡衍明王國
大舉收購台灣傳媒
在台灣,他有勝有負。○七年競投台視, 但投標失敗。○八年他擊退壹傳媒,以約五十億港元搶走經營包括《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及中天、中視兩大電視台的中時集團。近期他又斥資一百七十多億港 元,買入台灣第二大中嘉有線系統。有關交易仍在審批中,但數十名學者聯署反對,批評旺旺操控台灣媒體。 事件在台灣沸沸騰騰,蔡衍明開腔要為自己辯護。「如果我要利用傳媒,(買中時後)這三年來早就看得出來,不會等到現在。」但為何接連都要投資媒體?他稱都 是緣分。「○七年台視投標後,每次有媒體賣盤,都將我的名字放進去。○八年中時賣盤,大家傳我有興趣,將我當真,由黑馬(買家)說到灰馬。」他指中時的老 闆余建新受到外界壓力擔心賣給壹傳媒,中時會蘋果化,「大家給余老闆壓力,而我出的條件又相若,於是余老闆選擇賣給我。」 蔡強調他最近收購中嘉,全因兩位合夥人:東森媒體集團王令麟及台灣金融機構國泰金融前副董事長蔡鎮宇的游說,「前者稱有錢賺,每月有現金收入;後者是銀行 家,看過賬目後稱合理,我有現金便去投資。」
遭打成共產黨
有人指他連番收購傳媒是收了共產黨錢。一向大情大性的蔡衍明稱要發動「人格保衞戰」反擊,「無論這次交 易成功與否,我會公開解釋,你不能隨便這樣搞我。要是我真有哪裡對不起台灣,我會向大家道歉。」 「我的錢都可以查證出來,未去大陸前(九二年到大陸),八三年我開始賺錢,那時一個台灣立法委員我都不認識,我不會官商勾結。我以前在台灣不會,現在在大 陸怎會?我現在已經算有錢,更不會做這些事。我認為兩岸好,台灣人民才會過得好。」 蔡衍明的樣子跟飾演台灣黑幫大哥的陳松勇有點似,說到政治的問題,他老是氣憤得嗶啦嗶啦。他稱現在自己被打成共產黨。「民進黨形容我『深紅』(有共產黨背 景),連國民黨也形容我是『粉紅色』。」「有國民黨人說我是共產黨派來,國民黨這樣說頭腦壞掉。」他強調自己沒有共產黨撐腰,又指台灣人對共產黨的恐懼, 是被塑造成的,「我們小時候,一天常聽到『阿共』打過來。台灣人就是這樣被嚇大的,對共產黨印象不好,就是國民黨嚇的。」他年幼時家庭有錢,在恐共的陰影 下,家人將兄姐送到外國去,又將錢匯給他們,好讓他們日後可接濟在台灣的蔡衍明。
做媒體最不快樂
蔡衍明接二連三搞傳 媒,但原來沒有錢賺。他特別為台灣投資大陸的商人辦《旺報》,以介紹大陸政策為主,每年要蝕幾億台幣。埋單計數,電視賺錢,報紙蝕錢,勉強收支平衡。他指 報紙發展尤其困難,「我跟他們(中國時報)說,你文章要寫得好,對台灣公義要有幫助,不然我就會關掉,因為我對《中國時報》沒有感情。如果你們寫得好,可 以第二、第三代接班,不然,報紙發展沒有未來。」他稱自己本來不喜歡看報紙,只愛看電視,但買中時集團時一併將報紙及電視買過來。而他逐漸發現,很多新聞 在電視已報導,平面媒體不能只做新聞,要深度分析才有出路。 至於會否到大陸搞媒體,蔡衍明大叫怕怕,「不會做這種事情,這不能怪中國,但要怪大陸的人口沒那麼簡單,筆一下去,不小心就煽動,太可怕。」 搞媒體賠錢之餘,蔡衍明自嘲連名聲也賠上:「我做小孩子生意時,大家都讚我是好人,現在做媒體就被人罵。我要做帶來歡樂的生意,米餅成功了,但做媒體令自 己最不快樂。」
蔡家富過三代
蔡衍明家族顯赫,祖父在台灣三重經營著名的「合源製紙工廠」,是日治時期台灣北部最大的 紙廠。 蔡衍明父親蔡阿仕曾創立台北「中央戲院」及「麗都游泳池」。蔡衍明的母親蔡陳招則來自台灣老牌上市公司大洋塑膠家族。蔡父育有二子六女,蔡衍明為家中幼 子,高二便肄業。76年蔡父接手朋友的「宜蘭食品」經營,19歲的蔡衍明加入公司,20歲任公司總經理,宜蘭食品原是做罐頭出口生意,蔡衍明認為利潤少轉 做內銷,推出自家品牌「浪味魷魚絲」,結果一年虧損一億多元新台幣,還得了抑鬱症。後得家人資助渡過難關。26歲時蔡衍明看準台灣稻米過剩,加工成米果 (即仙貝)有利可圖,便到日本跟「岩塚製菓」合作,在台推出「旺旺仙貝」,創立現時過千億的米果王國。蔡衍明的兄姊亦有參與其生意,如胞兄衍榮為神旺大飯 店董事;胞姊澄江是旺普建設董事長;姐夫鄭俊達任湖南旺旺醫院董事長。 蔡衍明20歲結婚,3年後離婚,至今單身的他傳聞至少有5個女人,現時育有10名子女,最年幼的在09年出生,對子女教學採取不上大學着重實踐。現在有4 名子女與他共事,長子紹中及次子旺家中學畢業後便跟隨蔡衍明實習,兩人現為中國旺旺的非執董及執董;長女紹云亦在中國旺旺工作。 ####
|
||||||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購併中嘉案最近進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討論,因為該案,意外點燃「壹傳媒」和「旺旺中時」兩大媒體集團戰火,兩媒體隔空交火已漫天延燒開 來。 撰文‧鄭淳予 四月二十日,馬英九公布台灣首份國家人權報告書,其中指出:「財團以雄厚資金及各種方式不斷擴大媒體版圖,將嚴重導致媒體所有權集中化的不良後果。」這份 宣言,看在「旺旺中時」與「壹傳媒」兩家媒體高層眼裡,真是如人飲水。 事實上,就在馬英九公布報告書的前兩天,也就是四月十八日,《蘋果日報》以頭版全版的篇幅登出標題為﹁台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旺旺﹂的報導,大肆抨擊旺中 購併中嘉案。 蘋果嗆旺中恐將成媒體巨獸一般讀者對於這場媒體雙雄的戰火,未必清楚,但是敏感的媒體人,早已嗅到不尋常的味道,尤其這個月以來,雙方隔空交火激烈。 早在四月初,出現一則令人震撼的消息:「黎智英要以五億美元,將所有在台灣的媒體事業全數打包賣出。」中時報系趁機大幅報導,令人不解的是,黎智英並未出 面澄清傳言;這位從香港來台發展,顛覆國內媒體生態的大亨,恐怕有難言之隱。 黎智英投資的壹電視的確連連虧損,首先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執照前後,就被要求補件多達七十餘次,好不容易拿到了執照,與系統平台的上架談 判卻又破局。 《蘋果日報》四月十日A3版的「老總手記」中,以一篇名「老白兔摔跤記」為黎智英叫屈。文中提及:「黎智英以為只要守法,只要做出品質好的節目,就可以順 利拿到電視台執照,就可以順利上架播出,實在太傻太天真。」暗批中嘉系統不讓壹電視上架,讓黎智英慘遭滑鐵盧。 從四月十一日開始,《蘋果日報》一連四天大篇幅報導旺旺中時購併中嘉系統一案,直到十八日,更直接做出頭版報導,除了諷刺旺中恐將成為媒體巨獸外,更將 NCC委員姓名照片刊於頭版,重申此案的爭議性;更直指《中時》總編輯發給員工的一封信會造成寒蟬效應,讓報社言論走向一言堂。 對於《蘋果日報》嗆聲,旺旺中時也不甘示弱。四月十四日,︽中國時報︾電訪人在上海的寶來集團前總裁白文正的長子白介宇,他表示:「我及我的家人對壹傳媒 恨之入骨。」○八年,︽壹週刊︾封面報導「政商勾結,爆張俊彥受財團供養醜聞」,出刊後不久,白文正就在澎湖自殺身亡。 四月二十日,︽工商時報︾又專訪遠雄建設董事長趙藤雄,趙藤雄表示,○四年︽壹週刊︾以「揭地產大王趙藤雄……十天坑殺內幕」、「揭露趙藤雄成為『賴皮』 天王的內幕」為題,讓他氣到連續三天晚上睡不著,︽工商時報︾還評論:「︽壹週刊︾這種毫無根據、像瘋狗咬人的報導。」︽工商時報︾專翻︽壹週刊︾陳年舊 帳,硝煙味十足。 諷刺的是,大罵《壹週刊》狗仔文化的旺旺中時集團,旗下《時報周刊》竟大舉招兵買馬成立狗仔隊,部分人士認為恐增加社會亂象。根據了解,兩集團高層曾通電 話,甚至有休兵之說,但未達成共識。 旺中翻舊帳大罵狗仔文化 耐人尋味的是,在雙方你來我往的過程中,《蘋果日報》在所有相關報導下,均以「編按」註明:「壹電視正向旺中購併的中嘉系統台申請上架,壹電視與《蘋果日 報》同屬壹傳媒集團。」似是不打算迴避相關報導涉及集團利益。 至此,號稱台灣兩大媒體集團的﹁壹傳媒﹂和﹁旺旺中時﹂,完全不顧社會觀感,把媒體公器私用,旺中併中嘉固然攸關公共議題,但當這兩大媒體吵來吵去之際, 讀者不禁要問,他們是為了集團私利,或是公眾利益?在他們互相攻擊對方之際,媒體被賦予的「第四權」何在? 對於兩大媒體口水戰,交大傳播所副教授魏玓表示,不管是旺中或蘋果對於對方的批判,都不是基於社會公共性的立場,「我們也可以發現,旺中購併中嘉案之所以 一拖再拖,就是因為NCC沒有明確的政策根據,樹立台灣整體媒體業者的發展方向,以致爭議不休。」他強調,主管機關應確立我們國家的媒體發展政策,﹁讓所 有的管理都於法有據,這才能創造政府、媒體與大眾三贏的局面。」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也指出,這起事件不能單看目前現狀,旺旺中時集團購併中嘉案的消息, 去年十月就受到許多學者關注,「但是當時關心這件事的媒體卻很少,連現在炮火全開的壹傳媒,當時也只有零星投書。」她表示,在這場大戰中,讀者最終也會認 清「各擁其主」的言論,雙方公信力大減,也是傷害。在壹傳媒與旺中集團互相批判對方的過程中,NCC和所有媒體也都該趁機自省一番。 硝煙味十足! 《蘋果日報》與中時報系4月隔空交火事件簿中時報系(未標示報刊名者皆為《中國時報》) 《蘋果日報》4/6 A2全版「五億美元打包,黎智英出售壹傳媒?」 老總手記「一封罵我的簡訊」4/7 A7「馮光遠:只是文字遊戲」 A6「壹傳媒:市場揣測不予置評」A7「中時馮光遠扮錢衷時」4/10 老總手記「老白兔摔跤記」4/11 A3全版「旺中購併中嘉『NCC搞黑箱』」B2「壹傳媒澄清不賣台灣業務」4/12 A3全版「NCC獨厚蔡衍明買中嘉」4/13 A4全版「壹電視狂燒錢,黎智英陷窘境」 A10半版「蔡衍明與老共超麻吉」4/14 A8全版「白介宇:我對壹傳媒恨之入骨」 A10半版「拒中時 反購併,學者監督到底 」4/18 A1全版「台灣不能只剩一種聲音,旺旺」A2「中時總編發信 員工寒蟬」A3老總手記「讀書人的風骨」A17讀者投書「旺中併購案,全民反抗」4/19 A3全版「壹傳媒施壓NCC,嘴臉現形」《工商時報》總編輯特稿「我所認識的蔡衍明董事長」 A2全版「NCC決議開公聽會,邀蔡衍明說明」A2老總手記「此地有銀三百兩」4/20 A1半版(廣告陳情)「請政府支持我們 收復國土」 A4全版「旺中:蔡衍明願意出席公聽會」A2社論「豈能以適格為由行思想審查」《工商時報》「趙藤雄痛心,媒體道德淪喪」 A4半版「限NCC公聽會後兩周決定購併案」4/21 A3全版「NCC行政怠惰,拖16個月凌遲旺中」 A1全版「媒體集中財團,後果嚴重」A2全版「學者憂媒體聯合沉默很可怕」 |
||||||
自從《旺報》創辦人、旺旺中時集團(下稱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涉足台灣媒體產業開始,企業老闆如何維持新聞自主、集團擴張如何避免言論壟斷等爭論就從未平息。
7月25日,台灣的「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以附帶條款方式通過旺中集團併購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集團後,更將這波反旺中集團的風潮推向高點。
新聞傳播學者、公民團體出面要求NCC駁回重審;旺中集團旗下報紙、網站的作家們出現出走潮;700多位學生到中時集團總部前抗議。文藝界方 面,台灣導演王小棣發起了「無力者結盟運動」,希望每個人能勸身邊十個親友拒看中視、不買《中國時報》,終止蔡衍明在台灣操控媒體。
媒體巨獸
旺中媒體集團到底有多大?在有線電視市場中,旺中控制包含中天新聞台在內的11個頻道,市場佔有率約24%;它還擁有台灣三家無線電視頻道其中 之一——中視及次頻道,佔該市場的19%;報業市場方面,旺中擁有台灣四大報之一的《中國時報》,以及《工商時報》《旺報》,約佔報業市場7%;網絡市場 中,《中時電子報》則佔該市場的9%;另外還有市佔率3.56%的《時報週刊》雜誌等。
旺中集團若再併購收視戶佔全台灣27%的有線電視系統中嘉集團,將擁有水平跨媒體資源,以及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控制權。
台灣大學新聞系教授張錦華擔心:「旺中掌握上游的有線系統後,對頻道上下架的權力足以控制言論自由,其他媒體可能迫於壓力而集體噤聲。」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施俊吉的研究,NCC已發出的電視節目頻道執照有200多張,而目前每家有線系統平台僅可容納約100家。
這種供需極度不等的現況,賦予系統商極大的市場力量。
以往經驗顯示,有線電視系統可以透過頻道上架的費率、頻道所在位置,每年換約與否等複雜微妙方式,影響所有希望爭取上架的電視頻道。
爭議NCC
台灣的NCC是倣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而成立,為附屬於「行政院」的獨立機關,七位委員多來自學術界。此次批準有三項條件:須出售旺中旗下24小時播出的中天新聞台、中視新聞台變更為非新聞頻道,以及中視應設立獨立新聞編審制度。
即使如此,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以德國對媒體併購的審查標準,質疑NCC縱容了旺中媒體集團的擴張。
德國媒體集中調查委員會將不同媒體市場的市佔率按不同權重予以加總。「在德國,媒體集中度指數若超過30%,則媒體併購案將被駁回;但旺中集團 併購後的集中度指數高達140%。」張錦華則認為,從旺中集團在2008年開始大量收購媒體以來,NCC遲遲沒有修訂跨媒體併購的法規,導致規定不明、審 理程序不公,「NCC長達四年不作為,是失職的表現」,造成今日NCC、業者、受眾三輸的局面。
當然也有人替旺中集團說話。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認為,企業入主媒體是資本社會的趨勢,報業老闆也能擁有自己的言論自由。
《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也認為,現行法律無法阻止旺中併購中嘉,因此,NCC許可此案沒有錯,附加條款反而違反財產權自由。
倒退之憂
蔡衍明20歲開始食品事業,1987年繼承父業,成為旺旺食品集團主席,2011年以80億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台灣富豪榜之首,集團九成營收來自大陸。
蔡衍明在2008年買下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天電視以及中視等媒體的「中國時報系」。2009年初,他再以私人名義入股香港亞洲衛視,成為第三大股東,儼然成為兩岸三地新興躥起的媒體大亨。
不過,蔡衍明多次控制新聞言論的行為,讓他受到強烈抨擊。2012年初,蔡衍明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明,他調動記者職務是因為其「冒犯了許多人而傷害到我」,「記者下筆前應考慮其後果」。
7月25日,審查案通過後,當《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將報導集中在NCC的審查瑕疵、新聞修法、蔡衍明的集團背景時,「中國時報系」卻以斗大標題,質疑反對併購案的學者黃國昌花錢請學生到場抗議,更整版放了黃國昌在街頭抽煙、丟煙蒂畫面。
在許多學者們眼中,這位媒體老闆的經營理念難以令人苟同,特別是與《中國時報》創始人余紀忠相比,學者們無不懷念起文人辦報的理想時代。
「余紀忠自視是一個知識分子,蔡先生本身則是商人辦報,主張學位無用,而且是反智的。」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瞿海源說,更重要的對比還有兩人辦媒 體的理念,余老先生認為「要傳遞信息,滿足人民之權利,並捍衛一套文明進步的價值體系」。蔡先生辦報呢?「他說與其被其他媒體罵,不如自己買下媒體,針對 不實報導罵回去。」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同樣對換老闆以後的《中國時報》感到失望。他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國時報》是一個可以讓多元的聲音可以在台灣社會出現的平台,與台灣民主化是有密切互動的」。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亮雅表示:「報業老闆會因為商業利益考慮,而限制言論,把媒體當成私人工具,要求編輯揣摩上意,造成言論自由緊縮的連鎖效應。」
包含瞿海源、顏厥安、劉亮雅等數十位台灣教授學者,因此聯署發起拒絕中時運動。「今後,我們將拒絕在中時媒體發表文章,直到它重拾媒體資格的那一天。」他們在聯署聲明中,呼籲更多知識界的朋友加入拒絕中時的行列。
「拒寫運動讓大家開始思考:中時是什麼樣的媒體,中時和這個民主社會的關係。這個信息的釋放,是最重要的意義。」顏厥安說。■
再牛的超級單品也有增長乏力的那一天,旺仔牛奶也不例外。
2014年,中國旺旺(00151.HK)總營收37.75億美元,與2013年38.18億美元的峰值相比,業績首次出現下滑。其中,占乳品及飲料近90%的旺仔牛奶營收17.85億美元(當時約折合11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0.8%,是18年來首次下滑。
“在整體消費需求呈現疲態的背景下,乳制品行業促銷活動異常激烈。”中國旺旺方面稱,公司遇到提價後的銷售放緩,以及短暫的渠道庫存增加。但在多名乳業人士看來,消費者對新鮮營養的追求以及競品增多,是旺仔牛奶走到拐點的主要因素。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從旺旺集團了解到,公司2014年年底確定轉型方向,2015年大力推行改革。除了旺仔牛奶,旺旺已經開始向酸奶、乳酸菌及奶粉領域進軍,正在構建完整的乳制品版圖。
遇挫
2008年,旺旺集團將旗下米果、乳品及飲料、休閑食品等業務整合在一起,並成功登陸港交所。時至今日,旺旺集團相關負責人仍對“中國旺旺”這個上市公司名稱,感到格外自豪。
然而,中國旺旺上市以後,卻沒有如同名字一樣一直“旺”下去。
2014年,中國旺旺旗下超級單品旺仔牛奶營收首次下滑,從2013年的18億美元降至2014年的17.85億美元,下滑幅度為0.8%。再加上米果類食品春節旺季縮短影響,中國旺旺2014年總營收同比下降1.1%,也是多年來首次下滑。
“為保證終端產品的貨齡,公司放慢了第二季度的出貨,並推出不同形態的促銷,通過與經銷商的共同努力,逐步穩定了乳品銷售節奏。”盡管中國旺旺做出了努力,卻仍然沒有延續業績增長神話。
如果把原因簡單歸結為“整體消費低迷”,似乎過於草率。對於中國臺灣在中國大陸註冊的第一個商標,“旺旺”伴隨了80後、90後一族的成長,如今出現增長乏力,是否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向記者分析稱,旺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後,起點和開局都是非常順利的。首先,名字就非常討中國人喜歡,“旺旺大禮包”也成為過年過節送禮的選擇。“旺旺品牌力和產品力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早期,是非常厲害的。上世紀90年代,旺仔牛奶、旺旺大禮包一度供不應求,甚至出現炒訂單的現象。”朱丹蓬表示。
市場經濟向來沒有永恒的王者。在多名食品行業人士看來,旺旺擁有一流、過硬的產品,但是營銷上創新力稍遜一籌,主要在靠產品力驅動營銷,這也被評價為“吃老本”。
這種觀點在中國旺旺2015年半年報中也得到了印證:“旺仔牛奶在中國大陸18年的精耕細作,始終是兒童風味乳細分市場的領導者。”公司相信,唯有新鮮的貨齡、深耕的分銷渠道以及靈活多樣的終端展示,才能健康、長久地維持一個品牌的成長。
“如今都已經到了營銷4.0時代,旺旺似乎仍停留在2.0時代。”朱丹蓬稱,對於老產品而言,旺旺憑借超強的品牌力和渠道,仍然會贏得不錯的市場。但是,對於這兩年推出的新品,僅靠老套的營銷方式,是很難迅速脫穎而出的。
95後、00後們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樣化,僅靠電視節目廣告投放和終端市場展示,是遠遠不夠的。以乳品行業為例,現在處於產品同質化、供大於求的發展階段,除了品質上無可挑剔之外,還要在品牌文化上下足功夫,並且要借助互聯網玩法來走近年輕消費者,提升消費體驗。
謀變
旺旺不是一成不變的。2014年以來,這家企業正在酸奶、乳酸菌和奶粉新領域開疆拓土。
2011年11月2日,旺旺與日本森永乳業一拍即合。中國旺旺旗下南京大旺食品與森永乳業訂立了一份技術使用許可協議,森永同意許可南京大旺使用生產某些冷藏食品,包括酸奶和其他冷凍乳制品所需的相關技術。
森永乳業是日本一家以生產銷售乳制品為主的大型綜合食品公司,產品主要包括牛奶、飲料、冷鏈咖啡、酸奶、甜點、冰淇淋、奶酪、黃油、嬰幼兒奶粉、嬰兒輔食、高營養流食等。
2014年11月6日,旺旺與森永經過潛心研發,決定推出兩種低溫連杯酸奶:旺旺BB536酸奶和旺仔優酪乳。這兩款酸奶產品已經於2015年2月正式上市,目前銷售以華東市場為主。
對此,乳業專家陳渝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不管是常溫酸奶還是低溫酸奶,旺旺都具備兒童食品市場運作、渠道資源優勢,並且多年來對兒童消費心理和習慣都有深入了解,發力酸奶這類營養價值更高的產品業務,還是很有發展空間的。”
事實上,旺仔牛奶一直以來都被當成營養功能性飲料,尤其是前些年乳業市場產品過於單一的情況下,大受消費者的青睞。如今,乳品行業產品極大豐富,巴氏鮮牛奶、低溫酸奶等新品不斷推出,常溫奶都在追求到貨消費時間更短,產品更新鮮營養。
這種消費習慣和趨勢,也是旺旺謀變的原因之一。
“酸奶產品講求的是獨特專一,也就是說,產品所宣傳的菌種有不可取代性,所以我們與森永合作BB536,口感及產品特性上也著重濃郁厚實順滑的特色。”當記者問到,在上海及華東市場,旺旺如何與光明、味全、新希望等乳企抗衡時,旺旺集團相關負責人稱,在酸奶銷售渠道方面,旺旺相比其他企業來說稍弱,但是旺旺可以借助品牌力、風味上的優勢以及與大廠的技術合作,讓產品能夠自己跑動。
該負責人稱,產品生命力就是種自我營銷,同時旺旺還會在終端CVS或KA冷櫃上挨著競品去比拼,一步步侵略這塊市場份額。
不僅如此,旺旺還盯上了奶粉市場。2015年10月16日,旺旺集團旗下浙江明旺乳業與森永乳業在上海成立了合資公司,預計2016年年初,合資公司將正式開展森永奶粉進口、銷售業務。
事實上,森永乳業2011年就在上海成立獨資公司,在中國銷售日本國內及日本以外的國家及地區生產的產品,包括森永嬰幼兒配方奶粉。但由於受東京電力福島核事故影響,來自日本的產品進口受到限制,因此森永一直委托歐洲企業生產奶粉,再與旺旺集團合作,通過營業網點進行銷售。
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後,意味著旺旺除了零售奶粉外,集團已經從奶粉的進口階段就開始參與其中了。“未來是否有機會在中國大陸進行開發,都有待於我們建立起成熟的牧場管理及溯源系統。”從旺旺集團方面對於未來規劃來看,目前公司在奶粉業務板塊邁的步子還不算大。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從浪蕩青年、敗家子到如今的臺灣首富,蔡衍明的創業生涯並不平坦,但最終他用事實證明,自己不會輸。
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蟬聯臺灣首富,而大名鼎鼎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再度位居其後。
靠賣米果這樣的零食,蔡衍明實現了百億夢想。從浪蕩青年、敗家子到如今的臺灣首富,蔡衍明的創業生涯並不平坦,但最終他用事實證明,自己不會輸。
文 | 嚴睿
“我祖父很有錢,我爸爸也很有錢,我也有一些錢。”蔡衍明說。
只是,蔡衍明遠比他的祖父、父親有錢。在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蟬聯臺灣首富,而大名鼎鼎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再度位居其後。
和許多出生貧寒、在飽受人生苦楚後奮發圖強的富豪們迥然不同,從小不愛讀書,浪蕩於花花世界的蔡衍明,只因自尊心受挫,怕看到別人瞧不起自己的眼神,因而“性情大變”,一夜之間開悟又開掛,自此開始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先來說說蔡衍明起家的故事。蔡父蔡阿仕本是臺北富甲一方的大商人,1976年時接手了友人經營食品代工與外銷的宜蘭食品廠。或許是看到自己的老幺整天無所事事,想調調其脾性,蔡父便將食品廠甩手塞給了蔡衍明。
時年19歲的蔡衍明,當慣了公子哥自然是心高氣傲,雖然沒有任何商業和管理的經驗,也根本看不懂財務報表,但蔡衍明卻做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決定——不再做代工外銷,要做自己的品牌產品。
“代工要看別人的臉色,要被壓價,甚至隨時都可能踢你出局。”蔡衍明決定做自己品牌的邏輯就是這麽簡單,後來紅遍天下的“旺仔”形象正是在那個時候設計出來的。不過,照葫蘆畫瓢學別人打品牌、做內銷,蔡衍明沒有迎來預料中的成功,相反還賠光了宜蘭食品廠的全部家底。
人生中的初嘗失敗讓蔡衍明情緒極度低落,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都不敢與周圍、家族的人對視,他怕看到在他們眼中那個被看扁了的自己。“敗家子”這個標簽在蔡衍明心中已無異於插在死囚腦後的草標。
某夜,深睡中的蔡衍明夢見有狗沖自己汪汪叫,冥冥中像是在召喚自己。天尚未亮,蔡衍明便一骨碌爬起來,跑去當地供奉靈犬的八王公廟祭拜。自此以後,曾經招搖過市的蔡衍明收斂心性,像變了一個人。
一直想向世人證明自己不是敗家子的蔡衍明,在米果生意上發現了機會。足足花了兩年多時間軟磨硬泡,年輕的蔡衍明終於從屢次給他吃閉門羹的日本“米果之父”楨計作手中,獲得了米果制造技術。
就這樣,宜蘭食品廠變作了“旺旺”食品廠,蔡衍明的米果生意發達之後,去那家八王公廟祭拜的香客便絡繹不絕了起來。
兇猛的“旺仔”
幼年時,蔡衍明就說過“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
或許正是因為從小就喜歡站在街上,站在人流中觀察世界,沒有多少定式思維的約束,才讓蔡衍明在商業領域一出場就敢打出不同的牌,又能在敗績中一念覺悟。
其實,無論米果起家的故事怎麽傳奇,以及“旺旺”在征服臺灣市場和後來席卷大陸市場的過程中的順遂,從根本上都源於蔡衍明在機會洞察力上的天賦異稟。
1980年代是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繁榮的一個階段,也因此休閑食品在這個年代背景下就如同今天大街小巷的咖啡館一般,成為一種時尚潮流。
蔡衍明在觀察到米果進口生意好賺,同時臺灣又有良好的原材料——稻米資源的時候,立刻決定從上遊制造端入手,而不是先賺快錢做大米果的進口貿易。雖然,在米果制造技術和旺旺這個自創品牌上頗費周折,但卻很好的捕捉到了市場機會,更是為日後的價格競爭鋪墊了基礎。
1983年開始,憑借師承米果之父的技術優勢,大手筆的營銷投入,快速的渠道入侵,印著“旺仔”標誌的米果熱賣全臺灣,而蔡衍明更是利用先發優勢和成本優勢,主動發起價格戰,甚至將可口、義美等競爭對手擠壓出市場,而旺旺則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一番鯨吞蠶食之後,蔡衍明的目光投向了數倍量級的大陸市場。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不斷強調大陸市場要進一步開放,這讓蔡衍明嗅到了其中機會,立刻決定投入“更刺激”的市場。
投資大陸市場,蔡衍明盡顯商人的精明,先是落子更多優惠政策的內陸省份——湖南,成為其第一家臺商企業,投產之後又將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學校,給學生試吃,大受歡迎。緊接著,蔡衍明便發起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伴隨著“你旺我旺大家旺”廣告詞的家喻戶曉,旺旺在投產當年就創收2.5億元人民幣。
此時,米果這種類型的休閑食品在大陸幾乎就是待開發的藍海市場,眼見旺旺米果大賺特賺,康師傅等臺企以及上百家大陸企業,紛紛開廠,1994年時竟有200多家廠商加入“米果大戰”,也使得米果價格開始下跌。
眼見競爭者的一擁而入,蔡衍明一邊再度祭出價格屠刀,推出四個副品牌迅速砸低米果的市場價格,使米果從最初的一公斤50元,驟降到1公斤5元錢。這種慘烈如“割喉”式價格戰非常奏效,對手來的快,腳跟未穩就被旺旺“斬草”出局。
另一邊,為了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旺旺必須擴大在大陸生產基地的布局,蔡衍明利用彼時各個地方政府高漲的招商引資熱情,低成本的完成了制造端的快速擴張。更是大大增強了旺旺的市場控制力。很快米果價格又基本恢複到了剛開始的水平,旺旺的市場地位從此再也無人能撼動。
2007年,中國旺旺營收突破了百億元人民幣。彼時,我在中國旺旺上海總部拜訪蔡衍明,蔡算過這樣一筆賬:隨便挑一個美國的米果品牌,在美國市場就能做到差不多80億美元。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人的胃不比美國人的小吧?未來中國的米果市場就可能是世界第一大。所以,對於旺旺來說,百億不是起點,千億不是終點。
2015年,根據胡潤全球富豪榜的資料顯示,旺旺集團蔡衍明坐擁610億元人民幣的總資產。靠賣米果這樣的零食,蔡衍明許下的“千億”夢想,並非不可能兌現。
“荒腔走板”的跨界
2008年,對於旺旺來說,更像是一個發展方向上的分水嶺。
此前,蔡衍明一直專註於休閑食品行業,雖然旺旺集團也投資了醫院、酒店、物流等產業,但食品主業的強勢印記從未在旺仔形象中褪色過。
直到2008年11月,米果大王蔡衍明畫風突轉——以個人名義出資收購了臺灣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和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臺、中國電視公司,成為媒體大亨。
在食品行業闖蕩30年,功成名就的蔡衍明跨界投資傳媒產業,立刻引來無數的解讀,有人評論這是蔡老板荒腔走板的一次跨界玩票,做得了好廚子,但能做得了文人,賣得了字嗎?
更何況,中時集團是臺灣最大的傳媒集團之一,且不論行業的敏感性,單就這筆生意來說,彼時已經搖搖欲墜的中時集團恐怕就是行業內的頂級高手也難回天,蔡衍明自己也說這筆投資肯定是虧錢,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份公益事業。
不過,生意還是生意。面對在前東家受傷連續巨虧的中時集團,商人蔡衍明先是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內部整合,打通了原本各自為政的旗下媒體,極大調動起了旗下媒體的聯合作戰能力,一改此前的“自由之風氣”。
雖然並沒有在專業上有多少幹預和改變,但蔡衍明在經營管理上大大加強了管控,一切以財務優先,並要求采編部門重視盈利。通過業務部門與編輯系統的整合,采編部門主管可以身兼運營部門總經理職務。通過如此這般的舉措,蔡衍明一再沖擊中時人過去的思維模式。
很快,這家擁有報紙、雜誌、電視、網絡媒體等多業態的老牌傳媒集團,在名稱前面加上了“旺旺”二字之後,終於擺脫了連年的巨額虧損。蔡衍明跨界傳媒不但沒有如外界評論的荒腔走板,反而越做越有感覺,連續並購傳媒資產且處處緊跟行業的風向變化。
“過去,傳統媒體掌握著十足的話語權,如今因為互聯網的發達和社群媒體的興起,讓話語權有機會下放給一般百姓,有時一篇有影響力的網絡文章,就有可能等同於一篇紐約時報專欄的份量;一則有爭議的微信或微博的內容,也常會引發社會的熱烈討論。”
在去年烏鎮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蔡衍明在“兩岸四地互聯網發展分論壇”上的演講,對於“小蝦也可以鬥大鯨魚”的互聯網時代的描述,不難聽出,傳媒大亨蔡老板仍在借勢新興領域和中國大市場,期望尋找更多的機會。
不論未來旺旺能否在食品和傳媒雙主業的驅動之下,攀上“不是終點”的千億規模,至少對於年近六旬的蔡衍明來說,他早已證明自己決非浪蕩敗家子,富可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