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旺旺中時為何遭抵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32_all.html

 自從《旺報》創辦人、旺旺中時集團(下稱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涉足台灣媒體產業開始,企業老闆如何維持新聞自主、集團擴張如何避免言論壟斷等爭論就從未平息。

  7月25日,台灣的「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以附帶條款方式通過旺中集團併購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集團後,更將這波反旺中集團的風潮推向高點。

  新聞傳播學者、公民團體出面要求NCC駁回重審;旺中集團旗下報紙、網站的作家們出現出走潮;700多位學生到中時集團總部前抗議。文藝界方 面,台灣導演王小棣發起了「無力者結盟運動」,希望每個人能勸身邊十個親友拒看中視、不買《中國時報》,終止蔡衍明在台灣操控媒體。

  媒體巨獸

  旺中媒體集團到底有多大?在有線電視市場中,旺中控制包含中天新聞台在內的11個頻道,市場佔有率約24%;它還擁有台灣三家無線電視頻道其中 之一——中視及次頻道,佔該市場的19%;報業市場方面,旺中擁有台灣四大報之一的《中國時報》,以及《工商時報》《旺報》,約佔報業市場7%;網絡市場 中,《中時電子報》則佔該市場的9%;另外還有市佔率3.56%的《時報週刊》雜誌等。

  旺中集團若再併購收視戶佔全台灣27%的有線電視系統中嘉集團,將擁有水平跨媒體資源,以及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控制權。

  台灣大學新聞系教授張錦華擔心:「旺中掌握上游的有線系統後,對頻道上下架的權力足以控制言論自由,其他媒體可能迫於壓力而集體噤聲。」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施俊吉的研究,NCC已發出的電視節目頻道執照有200多張,而目前每家有線系統平台僅可容納約100家。

  這種供需極度不等的現況,賦予系統商極大的市場力量。

  以往經驗顯示,有線電視系統可以透過頻道上架的費率、頻道所在位置,每年換約與否等複雜微妙方式,影響所有希望爭取上架的電視頻道。

  爭議NCC

  台灣的NCC是倣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而成立,為附屬於「行政院」的獨立機關,七位委員多來自學術界。此次批準有三項條件:須出售旺中旗下24小時播出的中天新聞台、中視新聞台變更為非新聞頻道,以及中視應設立獨立新聞編審制度。

  即使如此,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以德國對媒體併購的審查標準,質疑NCC縱容了旺中媒體集團的擴張。

  德國媒體集中調查委員會將不同媒體市場的市佔率按不同權重予以加總。「在德國,媒體集中度指數若超過30%,則媒體併購案將被駁回;但旺中集團 併購後的集中度指數高達140%。」張錦華則認為,從旺中集團在2008年開始大量收購媒體以來,NCC遲遲沒有修訂跨媒體併購的法規,導致規定不明、審 理程序不公,「NCC長達四年不作為,是失職的表現」,造成今日NCC、業者、受眾三輸的局面。

  當然也有人替旺中集團說話。國民黨籍「立委」蔡正元認為,企業入主媒體是資本社會的趨勢,報業老闆也能擁有自己的言論自由。

  《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也認為,現行法律無法阻止旺中併購中嘉,因此,NCC許可此案沒有錯,附加條款反而違反財產權自由。

  倒退之憂

  蔡衍明20歲開始食品事業,1987年繼承父業,成為旺旺食品集團主席,2011年以80億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台灣富豪榜之首,集團九成營收來自大陸。

  蔡衍明在2008年買下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天電視以及中視等媒體的「中國時報系」。2009年初,他再以私人名義入股香港亞洲衛視,成為第三大股東,儼然成為兩岸三地新興躥起的媒體大亨。

  不過,蔡衍明多次控制新聞言論的行為,讓他受到強烈抨擊。2012年初,蔡衍明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明,他調動記者職務是因為其「冒犯了許多人而傷害到我」,「記者下筆前應考慮其後果」。

  7月25日,審查案通過後,當《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將報導集中在NCC的審查瑕疵、新聞修法、蔡衍明的集團背景時,「中國時報系」卻以斗大標題,質疑反對併購案的學者黃國昌花錢請學生到場抗議,更整版放了黃國昌在街頭抽煙、丟煙蒂畫面。

  在許多學者們眼中,這位媒體老闆的經營理念難以令人苟同,特別是與《中國時報》創始人余紀忠相比,學者們無不懷念起文人辦報的理想時代。

  「余紀忠自視是一個知識分子,蔡先生本身則是商人辦報,主張學位無用,而且是反智的。」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瞿海源說,更重要的對比還有兩人辦媒 體的理念,余老先生認為「要傳遞信息,滿足人民之權利,並捍衛一套文明進步的價值體系」。蔡先生辦報呢?「他說與其被其他媒體罵,不如自己買下媒體,針對 不實報導罵回去。」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同樣對換老闆以後的《中國時報》感到失望。他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國時報》是一個可以讓多元的聲音可以在台灣社會出現的平台,與台灣民主化是有密切互動的」。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亮雅表示:「報業老闆會因為商業利益考慮,而限制言論,把媒體當成私人工具,要求編輯揣摩上意,造成言論自由緊縮的連鎖效應。」

  包含瞿海源、顏厥安、劉亮雅等數十位台灣教授學者,因此聯署發起拒絕中時運動。「今後,我們將拒絕在中時媒體發表文章,直到它重拾媒體資格的那一天。」他們在聯署聲明中,呼籲更多知識界的朋友加入拒絕中時的行列。

  「拒寫運動讓大家開始思考:中時是什麼樣的媒體,中時和這個民主社會的關係。這個信息的釋放,是最重要的意義。」顏厥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