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靠 這太牛B了 A股電力公司要來大牛市了 Pune的碎片哥

http://xueqiu.com/2915442382/26774435
三中全會後的能源改革_對話_思想頻道_一財網: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步驟
能源行業一些領域有著自然壟斷的性質。改革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自然壟斷和競爭性領域分開,即:網運分開。帶有公益服務性質的自然壟斷領域由政府單獨管理、單獨定價,嚴格監管。其他部分都要實行市場化,放開價格,將市場供需形成價格的機制引入競爭性領域。對此,《決定》的闡述是非常精確的。
電力體制改革理應遵循這個思路。應當看到,2002年的5號文件和現在的三中全會《決定》對此如出一轍。電力行業雖然早已實行了「廠網分開」,但電價改革停滯不前。時至今日,管理部門還要繼續完善對競爭領域電力的成本定價機制,這就有違全會《決定》的改革方向了。5號文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通過的,但這個改革方案不了了之,改革進入到廠網分開就走不下去了。
電力有條件率先改革,那麼下面做什麼?我認為就干兩件事,而且這兩件事一定要有先後次序。第一步,盡快給各個電網企業單獨定價,實現電網企業的收入與發電企業售電和電力用戶購電脫鉤。這件事不做的話,後面的電價改革就沒有條件推行,比如會鞏固計劃內、外雙軌制電價體制,電力市場交易將變成向計劃外電量尋求優惠,這對改革是十分有害的。第二步就是放開電價,政府不再定價,而是由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通過電力市場交易形成電價。
關於第一步,國家對電網企業定價的時候,要按照5號文件確定的6個區域電網經營範圍,作為全國6個區域電力市場基本單元。5號文件對區域電網的描述是「實之又實」,各省級電網公司是區域電網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對電網定價可以「先粗後細」,可先用現有的購售電價差為基礎,形成各電壓等級的輸、配電價。以後逐步過渡到對電網企業按照「資產利潤率」嚴格管理考核的、比較精確的定價方式。
關於第二步,放開電價。大家常說的「大用戶直接購電」是不準確的。我們在英國看到,所謂大用戶直接購電,是英國開始實施放開電價的時候,分為幾個電壓等級,逐級、限期放開電價的做法。不是說大用戶就可以直接購電,而是要從高電壓等級的大用戶開始,逐級放開,直到低電壓的小用戶。放到哪一級,哪一級的用戶必須實行合同購電,否則無電用。
「競價上網」現在完全可以不搞。競價上網是非常好的發明,但是英國2001年實行新電力交易辦法,全部電力都要求通過交易合同購電,競價上網就停掉了。現在購電合同全世界都通行,電力調度就是調度合同,電力價格都在發電廠和用戶所簽合同中做出約定。從大用戶到小用戶,花一年的時間,經過幾個電壓級別的放開,就可以將佔全部發電量85%左右的工業和商業用電改為合同定價,剩下的15%左右的電量(居民生活用戶、農業生產),可以在一段時間裡執行政府指導定價。以後隨著零售環節市場化的深入,再逐步放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79

2014年白銀將迎來大牛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970

金融評論網站Market Anthropology認為,如果參照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的白銀走勢,當全球通脹預期上升、經濟增長加速時,銀價會迎來大牛市。所以,2014銀價將迎來強勢反彈。 從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的走勢中可以看出(下圖),當全球通脹預期上升、經濟增長加速時,白銀上漲了50%。 上圖將2002年至2004年的白銀走勢(紅色)和2012年底之後的白銀走勢進行了對比(黑色)。不難發現,2012年10月至今的白銀走勢與2002年1月之後的走勢基本重合。二者都在長期下跌後有一波小幅上漲並回落。 2003年3月之後,隨著經濟從泡沫中恢複,通脹預期不斷升高,白銀價格從每盎司20美元一路上升至33美元。那麽相對應的,如今全球經濟也顯露出了複蘇跡象,圖中的白銀也正好到了轉折點,如果歷史真的能夠重演,就意味著2014年白銀將觸底反彈,迎來一波大牛市。 按照這一思路,黃金似乎也可以從歷史中找到同樣的參照,這是否意味著明年黃金也會反彈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11

硅谷大牛教你10個步驟,SaaS軟件激活率從2%提高到30%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4072-1.html
1、我們選擇先出一個「私人測試版」

 
Twoodo的頭三個月的工作都用在開發個人測試版。雖然很多人說SaaS公司應該在最開始就開放,但我們通過開發個人測試版堅持自己的控制權,原因是這樣可以在自己的空間裡一步一步發展網站。所以在測試版的頭一個月裡,我們嚴格控制進入的人。
 

2、讓用戶填調查問卷
 
你註冊之後就會受到我們的一封郵件,讓你填一份調查問卷。只有填了之後才能訪問Twoodo。
 
我們故意把這封調查問卷設計得很長,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確定我們准許進入的用戶是真的想使用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法。出乎意料,超過50%的人填了調查問卷,給我們提供的非常寶貴的信息。由此,我們有了用戶的資料庫,也能利用這些信息簡化他們的激活程序,也得以和他們展開真正的對話。
 
在這一時期,我們的激活率是2%,註冊程序十分繁瑣。
 


3、開Skype網絡會議
 
我們之後會又會發一個 「謝謝填寫問卷」的郵件,附上登入網站的鏈接,以及邀請他們做一個十到十五分鐘的網絡會議。這主要有三個目的:一,當時我們的載入程序還不好所以這可以幫助激活用戶;二,我們能受到用戶即時的使用工具的問題反饋;三,可以和用戶建立關係。
 
這些網絡會議帶來的信息過多,促使我們簡化用戶交互體驗。
 
這時我們的激活率是8%。
 
4. 應用內短消息
 
一般人們會試用你的工具一兩分鐘,之後就決定是否用它。所以在這頭兩分鐘裡得到用戶的反饋十分重要。他們喜歡什麼?哪些地方他們不太明白?文字是否太多?等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用戶體驗問題,要提高激活率就必須回答這些問題。
 
為此,我們設置了應用內短消息,只要用戶看完了四頁的介紹短消息就會出現了。用戶只要點擊就可以寫自己的意見了。
 
通過這個渠道我們得知了很多用戶不知道的東西,並做了迅速的改正。
 
經過一個月,我們的用戶獲取率達到了17%。
 


5、加入在線交流
 
另一種得到用戶反饋的方式是使用在線聊天系統。我們借此也收到了大量用戶關於網站的疑問,基於此我們一邊完善了我們「常見問題」板塊。
 
這個時候我們的激活率上升到19%。
 
6. 對未激活用戶發隔天短信

 
81%的用戶在我們的網站上註冊也給了很好的初次反饋,但是還是沒有使用我們的工具。為了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第二天發一個郵件問這些人。
 
7. 郵件轟炸
 
我們得知很多用戶之所以註冊後不激活是因為沒時間。所以我們覺得用郵件轟炸會很有效。我們基本上是一天、三天、十天和二十五天發一次。我們的激活率由此提升到了28%。
 
8. 用我們自己的工具
 
Twoodo是個在線團隊合作工具。 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工具和用戶交流,以此提高激活率。 我們建了一個團隊「twoodo team」回答用戶的問題,這讓用戶有透明感,也讓他們在反饋信息的同時也在使用我們的工具。
 
這時激活率達到了30%。
 
9. 聯繫表
 
像其它網站一樣我們也有聯繫表,放在頁面底端。如果你沒有其它方式,我覺得聯繫表是很好的開始。但在我們用了以上方式之後,聯繫表就用的比較少了。
 
10. 建一個社群
 
我們喜歡像Stackoverflow和Quora這樣的網站。它們是讓人們回答各種問題的社區。所以我們也在想建一個類似的東西。
 
結論
 
每個用戶在和你互動時都有不同的偏好。所以我建議你儘量用多種渠道獲取用戶反饋,用來改善你的工具。你要記住的是SaaS公司一定要傾聽用戶,並提供持續的服務和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98

巴菲特對付大牛市的方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14.html
最近中國股市非常牛(指文章發表時,即2007年),牛得讓許多投資人感到困惑和迷惘。也許經歷過好幾次大牛市的巴菲特會給我們一些啟迪。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決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國股票的交易達到了瘋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達到了1300萬股,比1967年的最高記錄還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買賣單據忙得喘不過氣來,這在它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這般持續了許多天。在1968年12月,道指爬升到990點,1969年又升到1000點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擔心自己陷入對苦難不幸的哀歎,同時也擔心所得的盈利付之東流,他最終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決定,宣佈解散他的私募基金。當市場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時,他卻宣佈退出:「我無法適應這種市場環境,同時我也不希望試圖去參加一種我不理解的遊戲而使自己像樣的業績遭到損害。」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決定是無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種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選擇是賣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國股市又是一個大牛市,股價大幅上漲。當時幾乎所有投資基金都集中投資到一群市值規模大的、企業聲名顯赫的成長股上,如施樂、柯達、寶麗來、雅芳和德克薩斯儀器等等,它們被稱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漲到天文數字般的80倍。

由於股價太高,巴菲特無法買到股價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惱。1972年時,伯克希爾公司證券組合資產規模有1億多美元,巴菲特卻大量拋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資金投資於股票,把84%的資金都投資於債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價大幅下跌,道指也不斷回落,市場搖搖欲墜。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指從1000點狂跌到580點,美國幾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在華爾街非常少見,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

在市場一片悲觀聲中巴菲特卻高聲歡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記者訪問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1%,而巴菲特卻虧損20%,不但輸給了市場,而且輸得非常慘,相差41%,這是巴菲特40多年間業績最差的一年。

從1995年到1999年美國股市上漲近150%,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網路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漲。而巴菲特卻拒絕投資高科技股票,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等傳統行業公司股票,結果在1999年牛市達到最高峰時大敗給市場。

但巴菲特不為所動:「1999年 我們的股票投資組合幾乎沒有什麼變動。這一年有幾家我們重倉擁有的公司經營業績十分令人失望,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這些公司擁有十分出眾的競爭優勢,而且這種優勢能夠長期持續保持,而這種特質是取得長期良好投資業績的保證。偶爾有些時候我和芒格相信我們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沒有長期持續的競爭優勢。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起碼是無法百分之百斷定。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投資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儘管我們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產品與服 務將會改變整個社會這種普遍觀點。但在投資中我們根本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能力判斷出,在高科技行業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擁有真正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1999年度大會上,股東們紛紛指責巴菲特,幾乎所有的報刊傳媒都說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過時了,但巴菲特仍然不為所動。

其實巴菲特早在伯克希爾1986年報中就清楚地表達了他對大牛市的看法:「還有什麼比參與一場牛市更令人振奮的,在牛市中公司股東得到的回報變得與公司本身緩慢增長的業績完全脫節。然而,不幸的是,股票價格絕對不可能無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價值。實際上由於股票持有者頻繁地買進賣出以及他們承擔的投資管理成本,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總體的投資回報必定低於他們所擁有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如果美國公司總體上實現約12%的年淨資產收益,那麼投資者最終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數學定律黯淡無光,但卻不能廢除它們。」

結果證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確的,2000、2001、2003,三年美國股市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而同期巴菲特業績卻上漲 30%以上,人們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長遠眼光,也不得不承認長期而言價值投資策略能夠戰勝市場。因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續,過高的股價最終必然回歸於價值。要知道如何正確應對大牛市,請牢記巴菲特與眾不同的投資信條:「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此文章首次在 2007-12-6 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如果大家主要是留意傳媒的報導,財經評論文章,甚至是到書店逛逛,在牛市時,對於討論股市的讀物都會特別的多。原因十分簡單,股市暢旺,誰都希望集中注意力研究在這段時期如何賺得最多錢,這不是正常的嗎?

這篇文章是止凡在金融海嘯之前所貼的,文章所記錄的是股神一次又一次在大牛市時的類似舉動,即遠離熱騰騰的股市。就算是文章出現之前的最近一次大牛市,是1999年以科技股為題,市場充滿了新經濟的憧憬,當時「這次不一樣」的聲音響遍全城,但股神依然故我,手持一眾當時被人看成是「舊經濟」、「升不起」的股票,在泡沫旁邊靜靜等待股災發生。

出現這篇文章時正值2007年股市大牛市,大家都記得之後金融海嘯的慘況,「慘況」這個詞彙是相對的,相對股神的操作而言,金融海嘯不是一個「慘況」,而是一個機會。因為在2007年股市泡沫時他都沒有亂投資,尤其是金融類股份。到2008年過後,股神在股市上就好像到了大平賣的超級市場,慢慢選購心水貨品。

有時候,多接觸社會上的資訊,大約都能感受整個大市的冷熱度。近幾年香港很有趣,全城熱烈討論樓市,到書店走走就會發現有關香港樓市的書籍多的是,從前這類書籍都不多,但今天就很多而且每本都能大賣,這都是一個另類的「市場寒暑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65

標普1000點到2000點路途中的那些大牛股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101739

本文導讀:標普昨晚第一次突破了2000點。在整個標普從1000點到2000點的過程中,到底出現過哪些牛股呢?從我們的梳理發現,這個過程中,漲幅最大的股票依然集中在醫藥和消費領域。或許對於我們尋找成長股會帶來一些啟示。

昨天晚上對於美股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天,標普500指數歷史上第一次突破了2000點大關。1998年的2月2日,標普第一次突破1000點的大關。之後美國經歷了網絡股泡沫,911恐怖襲擊,安然作假,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在經歷了這所有一切後,標普依然在16年後翻倍。那麽在標普從1000點到2000點的過程中,漲幅最大的股票有哪些呢?

在這個光榮榜上排名第四的是大名鼎鼎的蘋果。以複權價格計算,當年標普突破1000點時,蘋果的股價僅僅為0.63美元,而今天這個價格是101美元,漲幅達到160倍。在這個過程中,其實蘋果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公司,從個人電腦變成了智能手機,硬件創新的互聯網平臺型公司。在這16年中,蘋果是對這個世界改變最大的公司之一。

排名第三的是醫藥生物公司Celgene,股價在1000點時為0.35美元,今天Celgene的股價達到93美元,漲幅高達266倍。公司的增長來自於對於治愈癌癥方面的創新。

排名第二的是另一個著名的公司綠山咖啡。股價在標普1000點時的複權價為0.28美元,而今天股價高達132美元,漲幅達到476倍!綠山咖啡的單杯咖啡機模式是其增長的主要動力,而綠山的商業模式也有“賣刀片”的味道,導致其作為一個消費品公司能出現互聯網公司般的增長速度。當年連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大衛埃因霍溫的看空報告都僅僅讓股價出現短暫的調整。而在可口可樂入股後,綠山咖啡的股價只能一路向北。相信國內也有很多朋友對於綠山咖啡非常熟悉。

排名第一的公司居然也是一個消費品企業,Hansen Beverage。大家可能聽到這個名字一頭霧水,但這個公司在2012年改名成MonsterBeverage,大家可能就了解啦。這個生產所謂能量飲料的公司股價從98年2月2日複權的0.10美元上漲到今天的87美元,市值超過140億,漲幅達到驚人的835倍。事實上,美國股市過去十年功能性飲料都出現了大牛股。紅牛在此期間也漲幅巨大。這也啟發我們不斷去尋找那些細分子行業的龍頭,而行業龍頭可口可樂在這段時間內的漲幅並不大。

下面則是HonorableMention,漲幅5-20名的公司:

第五名: GileadScience, 漲幅87倍

第六名:TractorSupply, 漲幅74倍

第七名:AlexionPharmaceuticals, 漲幅53倍

第八名:BiogenIdec, 漲幅47倍

第九名:RegeneronPharmaceuticals, 漲幅46倍

第十名:ExpressScripts, 漲幅37倍

第十一名:Stericyle,漲幅32倍

第十二名:SouthwesternEnergy, 漲幅28倍

第十三名:O’ReillyAutomotive, 漲幅23倍

第十四名:EOG Resources,漲幅21倍

第十五名:高通,漲幅20倍

第十六名:FossilGroup,漲幅20倍

第十七名:LaboratoryCorp of America, 漲幅20倍

第十八名:CernerCorporation,漲幅19倍

第十九名:Cabot Oil& Gas,漲幅19倍

第二十名:AutoZone,漲幅18倍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95

有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 黃祖斌

來源: http://xueqiu.com/9386038954/31240842#comment_28005109

有沒有能一網打盡類似於香港股市的騰訊,大陸股市的貴州茅臺,美國股市的蘋果、微軟、沃爾瑪,韓國股市的三星等所有大牛股的交易策略或者說是投資策略?這個,其實是有的。

最近一年多,我曾幾次提到自己搞的實驗交易,到底是用哪一種交易策略?其實很簡單,我這里公布出來,這反正也不是我的原創,而且我相信,多數知道這個策略的人,根本不會考慮用於實踐。

一個好的交易策略或是投資策略,先不要管別人的交易結果如何,也不要管歷史數據測試的結果如何,先要看看在邏輯上是不是成立,在原理上能不能講得能。香港股市據說有個丁蟹效應,就是演員鄭少秋演的片子上映,香港股市就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這個在原理上說不清楚,在邏輯上也講不通,所以再多的人扯這個現象,也只能當作笑料。再比如說所謂的世界杯魔咒,即每當足球世界杯開賽,似乎全球股市表現都不好。其實稍微動動腦子,回顧一下歷史數據,所謂的1987年全球股災,和1986年世界杯差了一年多。這個所謂的魔咒,完全就是扯淡,從邏輯上,原理上,也根本不足於令人信服。

我說的這個辦法,就是買入股價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不是說股市中追漲殺跌是一幫失敗的散戶的典型特征嗎?其實這個方法從邏輯和原理上,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1、所有的大牛股必然創出歷史新高,並不斷創歷史新高。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但太多的人忽略了這一事實。許多人在熊市中耐心持股,接受浮虧率不斷擴大的事實,還以價值投資做自我安慰,卻在牛市中稍微有點浮盈就上躥下跳,急於落袋為安。其實如果搞清楚熊市結束前,錯誤的賣點只有一個(熊市最低點),而牛市中正確的賣點只有一個,即牛市最高點。如果能把這個邏輯關系搞清楚,成為自己股市中的一個習慣,則不論牛市還是熊市,戰略上就不會犯大錯誤。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所有創歷史新高的股票,則必然能將所有大牛股一網打盡。雖然必然有一些股票是假突破,很快回落並導致虧損,但股票向下的空間就是100%,向上的空間1000%的股票並不少見。

2、股票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必然有資金沖破了較強的阻力。

一般來說,90%以上的人不敢追高買入持續上漲數個月,漲幅在50%甚至更高的股票。正因為這種心理廣泛存在,所以一般股票如果創了新高,就已經消化了歷史套牢盤和因恐高而獲得了結的投資人的拋售,相對來說,股票繼續進一步上漲的概率較大,潛在漲幅也不小。當然很有可能會有假突破,那就以止損來應對。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平均、滾動買入創新高股票組合,以較大的浮盈率作為觸發止盈的條件,以較小的浮虧率作為觸發止損的條件,則就是一個勝算比較高的投資策略。這相當於用比較少的資金購買了一個實現概率較大的期權。假設止盈和止損分別定為20%和8%,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約20只股票則創新高的股票繼續上漲和轉升為降的概率比達到5:2,不考慮交易費用,仍能實現盈虧平衡。

這種辦法相對於價值投資有什麽好處?我感覺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1、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上市公司的價值被低估,或因為有新的技術突破、新的優勢產品上市,或凈利潤的較大幅度的上升,都是價值類股票上漲的可能的必要條件。很顯然,股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必然上漲的條件。凈利潤上升200%股價卻下跌的例子並不少見,原因可能只是市場預期是增長220%,表現低於預期。茅臺在凈利潤出現負增長之前,股價早就跌得一塌糊塗了。一些事後大漲特漲的好股票,很有可能在一個平臺振蕩好幾年。但只要是觀察股價是否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雖然不能買入接近最低的位置,但卻不必在一只先潛伏較長時間後在短期內大漲的股票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只參與它上漲最快的那個階段。

2、既能抓住價值低估的股票,也能抓住因重組、惡炒而上漲的股票。我小學四年級,即1987年,中國還沒有股市的時候,我就進入了郵票市場。當時看一些雜誌、報紙,或是電臺上的主流觀點,就是集郵是為了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直到後來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一個赤裸裸的說法,就是集郵就是為了高價賣出賺錢。進股市是為了什麽?是為了爭當印花稅納稅100強,還是券商最佳客戶,或是股市勞動模範,股市優秀黨員?都不是,進股市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價值投資者的身份。最近幾年,看到但斌、李馳等全國知名的價值投資者業績停滯不前,甚至所有管理的私募基金全部虧損二三成,這種價值投資者還好意思在那里吹噓?

尤其是那個李馳,我特意到他公司網站上看了發的產品,全部虧損,就這樣還好意思到處旅遊,大發微博。最關鍵是拿著別人的錢在玩。看看林奇,平均每個工作日調研三家企業,每年調研繞地球很多圈,40多歲就滿頭白發了。且不論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回報,就是這種敬業精神,萬一有大熊市,投資人也會心平氣地和接受虧損。更何況林奇熊市中也賺錢。

同樣是價值投資者,美國的彼得林奇從未發生過年度虧損,而巴菲特每年的業績增長都不太高,但幾乎沒有發生過年度虧損。最關鍵是林奇和巴菲特不是以不虧損著稱,而是以長期的高回報著稱。

既然進入股市是為了賺錢,則只要是上漲概率非常大的股票,就是好股票。我曾經在中南重工停牌前幾個交易日買入,停牌幾個月後複停,4個漲停。從基本面上,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要重組。但從走勢上看,小幅穩步上漲,並突破了近1年的4個高點。股價走勢說明了有資金在拉升。這樣的股票,即使並沒有重組,並且突破失敗,形成新的下跌趨勢的概率也不大。

對於普通投資人,不大可能有靈通的內幕消息(內幕交易當然也違法),但只要關註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往往就可能碰上重組股。我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只實驗交易股在停牌,目前還有天橋起重、禾嘉股份在停牌。

3、能發現市場中的熱點。一些板塊業績持續增長,估值卻不斷下跌,這是股市中的常態。典型的就是2009年以來的銀行股。從3478點算起,銀行的凈利潤普遍增長了1倍,但市盈率卻從15倍左右跌到4倍左右。當然,投資這樣的板塊很安全,但何時賺錢,真的很難預測。而創出歷史性或階段性新高的板塊,卻能提示出未來的市場熱點。2013年的創業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久前我的博客中有按買入創新高個股的辦法進行的18個月,100多只股票的交易清單。這個辦法是相當簡單的,這些實驗交易算是初步驗證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得到了一些經驗,鍛煉了心態。

比如我最初是按盈利20%止盈,虧損8%就止損,但最早的兩個股票中,就有鵬博士,在我開開心心止盈後,又漲了一倍不止。但也有很多股票,一到20%的止盈線,就開始轉勢(比如最近的長春一東、方大集團)。所以到底如何處理達到止盈後的操作,就需要經驗,也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知識。

創新高的股票,每天可能都有近百只,如何選擇勝率較大的一組股票,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

這個交易策略的心理建設也非常重要,我的心理素質較差。往往市場下跌了,實驗交易股普遍浮虧時,居然不去看了,也舍不得止損。在市場好轉上漲時,不勞而獲的心又蕩漾起來,結果往往是追高買入。另外一些細節也非常重要。我曾在收盤前一分鐘下單買進江海股份,我想的是一定要買進,就比成交價高一分鐘買入,結果鼠標按錯了,於是沒成交。第二天開盤就漲停了,11個交易日漲了近4成。

以上這些經驗,未必是正確的(其實股市中的正確往往是相對正確,階段性正確),所以不公布。有心的投資人,可以克服恐高心理,適當考慮這種交易策略。

價值投資的辦法其實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有效,但收益率肯定不會太高。歪門邪道,在股市中的收益率很有可能超過價值投資。以我最近發現的那種交易策略來看,建倉時間比價值投資的組合要晚一些,但即使算上9月1日投入的資金來算總成本,19只股票的組合,2個星期也已經有3.53%的總收益率,期間股市略有下跌。而後者,約30只價值投資股,算下來小虧0.3%。有部分網友看了我的實驗交易股票收盤價,來觀察到底是哪些股票,並想發現這個策略的奧秘。其實我對一半以上的股票收盤價做了修改。以前說我所有的交易策略都不是原創,但這個,其實真是原創,目前除我老婆之外,我只告訴了三個人,請讀者不要問我,我不會說的。股市賺錢的辦法成百上千,何必在意一兩種?

總而言之,進股市是為了賺錢,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賺錢就行,要突破各類陳腐的觀念。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是怎麽死的?在衛國卷入了政治鬥爭,本來子路和他的師父孔子一樣是好武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在逃跑的過程中帽子掉了,子路的教育告訴他這樣失禮,沒有議態,於是回頭撿帽子,結果被敵人趕上,亂刀分屍並做成了肉醬。孔子得到消息,一看到醬就難受得讓人拿走。子路因為觀念太落後而丟了性命,中國股市的環境這麽差,更應該突破舊觀念,爭取更高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518

光大徐高:“無風險利率下降帶來大牛市”只是個神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56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今日的報告稱,近期中國無風險利率的降幅相當有限,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很難大幅下降。“無風險利率下降帶來股市大牛市”的邏輯只是個神話。

他提到,從7月初到現在,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接近4.0%的低位上升到了4.3%左右,遠遠高於過去幾年的平均水平。

針對剛兌被打破,無風險利率下降的邏輯,徐高反駁稱,“剛性兌付”被打破實際上只是針對民營企業做非對稱爆破。如城投債這樣的與政府密切相關的資產,“剛性兌付”事實上是被強化了。

他還認為,央行不願全面放松貨幣的態度明確,未來政策放松的過程一定相當緩慢,很難帶動無風險利率快速下降。

在利率水平降幅有限的同時,通脹水平卻因為經濟增長的走弱而下降,導致真實無風險利率上升,這對股票估值絕不是什麽好消息。

本周二,A股遭遇了半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華爾街見聞今日報道,滬指收跌1.82%跌破2300點、深成指跌2.36%下破8000整數關口、而創業板則大跌3.47%下破1500點關口,三大指數紛紛創下半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場恐慌氣氛濃重,A股單日成交量破5000億大關創近四年新高。

以下是徐高的報告全文:

無風險利率是資產定價的基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無風險利率的下降會帶來所有資產價格的上升。反之,無風險利率的上升會壓低資產價格。

進入今年 9 月,上證綜指明顯上揚,創下了一年多以來的新高,與疲態日益明顯的宏觀經濟形成鮮明反差。股指之所以能夠脫離宏觀基本面的惡化而沖高,“無風險利率下降帶來股市大牛市”的邏輯是個重要推手。但如果仔細梳理相關的邏輯和證據,可以發現這一說法不過是一個站不住腳的神話。

有關無風險利率的現實是:(1)近期無風險利率的降幅相當有限;(2)在可預見的未來,無風險利率很難大幅下降;(3)通脹水平的走低將推高真實無風險利率,壓制股市的估值。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無風險利率的近期走勢。國債收益率毫無疑問是無風險利率。從今年 7 月初到現在,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接近 4.0%的低位上升到了 4.3%左右,遠遠高於過去幾年的平均水平。

當然,無風險利率並不局限於國債收益率。諸如銀行理財品、城投債這樣的金融資產由於享受著“剛性兌付”潛規則的覆蓋,因而也被許多投資者認為是無風險資產,支付著無風險的利率。這些資產的收益率的確在近一個多月有所下降。但如果與今年上半年的走勢相比,近期的降幅並不算大,下降的速率也不及上半年。

因此,無論選取哪個無風險利率的基準,我們在近期都只看到有限的下降,降幅完全不可與上半年相提並論。因此,如果說近期 A 股的上揚是來自無風險利率的下降,那今年上半年的 A 股市場就不應該那麽低迷,而應該牛氣沖天才對。

當然,有人可以辯護說,真正重要的是無風險利率下降的想象空間在近期被打開了。有人相信,隨著信用事件的逐漸爆發,“剛性兌付”的預期正在被打破。這會讓之前一些被認為沒有風險的資產變成風險資產,其給出的較高回報率也自然不再是無風險利率。而在今年 7 月 23 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高層領導也提出了降低融資成本的十條舉措。

但這些並不意味著無風險利率在未來會快速下降。沒錯,“剛性兌付”正在被打破。但它只是在針對民營企業做非對稱爆破。而如城投債這樣的與政府密切相關的資產,“剛性兌付”事實上是被強化了。

今年 3 月以來城投債收益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緣於其中風險溢價的減少——城投債的無風險屬性在過去半年為更多投資者所接受。

至於降低融資成本的國十條,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利率市場化的減速來降低利率(因為利率市場化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金融機構變相高息攬儲的行為,因而推高了利率)。而這在短期內是很難見效

對包括無風險利率有更大影響的是貨幣政策。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利率水平的全面下降大部分是貨幣政策放松的功勞。但央行不願全面放松貨幣的態度也已經相當明確。因此,盡管我們相信未來貨幣政策大概率會因為經濟增長的走弱而進一步放松,但其過程一定相當緩慢,很難帶動無風險利率的快速下降。因此,從各個角度來分析,無風險利率都很難在未來實現突破性地快速下降。

最後,在考慮無風險利率對股市的影響時,我們還得記住,真正影響股市估值的是扣除了通脹率之後的真實無風險利率。這是因為如果把股票看成債券的話,它是通脹保值債券——企業盈利會隨著通脹的上升而上升。所以,股票 PE 倒數所對應的是真實利率。

而近期,在利率水平降幅有限的同時,通脹水平卻因為經濟增長的走弱而下降。在生產資料端,通縮的壓力甚至已經重新擡頭。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真實無風險利率正在上升。這對股票估值絕不是什麽好消息。

所以,從多方證據來看,“無風險利率下降帶來股市大牛市”這一論斷在目前只是神話。如果你真的認為這是近期股市的上漲的主要原因,那就應該對後市小心一點。畢竟,空中樓閣式的邏輯註定無法長久。(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26

黃祖斌:有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 投資人黃祖斌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v38t.html


有沒有能一網打盡類似於香港股市的騰訊,大陸股市的貴州茅臺,美國股市的蘋果、微軟、沃爾瑪,韓國股市的三星等所有大牛股的交易策略或者說是投資策略?這個,其實是有的。

 

最近一年多,我曾幾次提到自己搞的實驗交易,到底是用哪一種交易策略?其實很簡單,我這里公布出來,這反正也不是我的原創,而且我相信,多數知道這個策略的人,根本不會考慮用於實踐。

 

一個好的交易策略或是投資策略,先不要管別人的交易結果如何,也不要管歷史數據測試的結果如何,先要看看在邏輯上是不是成立,在原理上能不能講得能。香港股市據說有個丁蟹效應,就是演員鄭少秋演的片子上映,香港股市就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這個在原理上說不清楚,在邏輯上也講不通,所以再多的人扯這個現象,也只能當作笑料。再比如說所謂的世界杯魔咒,即每當足球世界杯開賽,似乎全球股市表現都不好。其實稍微動動腦子,回顧一下歷史數據,所謂的1987年全球股災,和1986年世界杯差了一年多。這個所謂的魔咒,完全就是扯淡,從邏輯上,原理上,也根本不足於令人信服。

 

我說的這個辦法,就是買入股價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不是說股市中追漲殺跌是一幫失敗的散戶的典型特征嗎?其實這個方法從邏輯和原理上,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1、所有的大牛股必然創出歷史新高,並不斷創歷史新高。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但太多的人忽略了這一事實。許多人在熊市中耐心持股,接受浮虧率不斷擴大的事實,還以價值投資做自我安慰,卻在牛市中稍微有點浮盈就上躥下跳,急於落袋為安。其實如果搞清楚熊市結束前,錯誤的賣點只有一個(熊市最低點),而牛市中正確的賣點只有一個,即牛市最高點。如果能把這個邏輯關系搞清楚,成為自己股市中的一個習慣,則不論牛市還是熊市,戰略上就不會犯大錯誤。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所有創歷史新高的股票,則必然能將所有大牛股一網打盡。雖然必然有一些股票是假突破,很快回落並導致虧損,但股票向下的空間就是100%,向上的空間1000%的股票並不少見。

 

2、股票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必然有資金沖破了較強的阻力。

一般來說,90%以上的人不敢追高買入持續上漲數個月,漲幅在50%甚至更高的股票。正因為這種心理廣泛存在,所以一般股票如果創了新高,就已經消化了歷史套牢盤和因恐高而獲得了結的投資人的拋售,相對來說,股票繼續進一步上漲的概率較大,潛在漲幅也不小。當然很有可能會有假突破,那就以止損來應對。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平均、滾動買入創新高股票組合,以較大的浮盈率作為觸發止盈的條件,以較小的浮虧率作為觸發止損的條件,則就是一個勝算比較高的投資策略。這相當於用比較少的資金購買了一個實現概率較大的期權。假設止盈和止損分別定為20%8%,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約20只股票則創新高的股票繼續上漲和轉升為降的概率比達到52,不考慮交易費用,仍能實現盈虧平衡。

 

這種辦法相對於價值投資有什麽好處?我感覺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1、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上市公司的價值被低估,或因為有新的技術突破、新的優勢產品上市,或凈利潤的較大幅度的上升,都是價值類股票上漲的可能的必要條件。很顯然,股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必然上漲的條件。凈利潤上升200%股價卻下跌的例子並不少見,原因可能只是市場預期是增長220%,表現低於預期。茅臺在凈利潤出現負增長之前,股價早就跌得一塌糊塗了。一些事後大漲特漲的好股票,很有可能在一個平臺振蕩好幾年。但只要是觀察股價是否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雖然不能買入接近最低的位置,但卻不必在一只先潛伏較長時間後在短期內大漲的股票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只參與它上漲最快的那個階段。

 

2、既能抓住價值低估的股票,也能抓住因重組、惡炒而上漲的股票。我小學四年級,即1987年,中國還沒有股市的時候,我就進入了郵票市場。當時看一些雜誌、報紙,或是電臺上的主流觀點,就是集郵是為了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直到後來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一個赤裸裸的說法,就是集郵就是為了高價賣出賺錢。進股市是為了什麽?是為了爭當印花稅納稅100強,還是券商最佳客戶,或是股市勞動模範,股市優秀黨員?都不是,進股市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價值投資者的身份。最近幾年,看到但斌、李馳等全國知名的價值投資者業績停滯不前,甚至所有管理的私募基金全部虧損二三成,這種價值投資者還好意思在那里吹噓?

尤其是那個李馳,我特意到他公司網站上看了發的產品,全部虧損,就這樣還好意思到處旅遊,大發微博。最關鍵是拿著別人的錢在玩。看看林奇,平均每個工作日調研三家企業,每年調研繞地球很多圈,40多歲就滿頭白發了。且不論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回報,就是這種敬業精神,萬一有大熊市,投資人也會心平氣地和接受虧損。更何況林奇熊市中也賺錢。

同樣是價值投資者,美國的彼得林奇從未發生過年度虧損,而巴菲特每年的業績增長都不太高,但幾乎沒有發生過年度虧損。最關鍵是林奇和巴菲特不是以不虧損著稱,而是以長期的高回報著稱。

既然進入股市是為了賺錢,則只要是上漲概率非常大的股票,就是好股票。我曾經在中南重工停牌前幾個交易日買入,停牌幾個月後複停,4個漲停。從基本面上,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要重組。但從走勢上看,小幅穩步上漲,並突破了近1年的4個高點。股價走勢說明了有資金在拉升。這樣的股票,即使並沒有重組,並且突破失敗,形成新的下跌趨勢的概率也不大。

對於普通投資人,不大可能有靈通的內幕消息(內幕交易當然也違法),但只要關註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往往就可能碰上重組股。我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只實驗交易股在停牌,目前還有天橋起重、禾嘉股份在停牌。

 

3、能發現市場中的熱點。一些板塊業績持續增長,估值卻不斷下跌,這是股市中的常態。典型的就是2009年以來的銀行股。從3478點算起,銀行的凈利潤普遍增長了1倍,但市盈率卻從15倍左右跌到4倍左右。當然,投資這樣的板塊很安全,但何時賺錢,真的很難預測。而創出歷史性或階段性新高的板塊,卻能提示出未來的市場熱點。2013年的創業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久前我的博客中有按買入創新高個股的辦法進行的18個月,100多只股票的交易清單。這個辦法是相當簡單的,這些實驗交易算是初步驗證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得到了一些經驗,鍛煉了心態。

比如我最初是按盈利20%止盈,虧損8%就止損,但最早的兩個股票中,就有鵬博士,在我開開心心止盈後,又漲了一倍不止。但也有很多股票,一到20%的止盈線,就開始轉勢(比如最近的長春一東、方大集團)。所以到底如何處理達到止盈後的操作,就需要經驗,也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知識。

創新高的股票,每天可能都有近百只,如何選擇勝率較大的一組股票,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

這個交易策略的心理建設也非常重要,我的心理素質較差。往往市場下跌了,實驗交易股普遍浮虧時,居然不去看了,也舍不得止損。在市場好轉上漲時,不勞而獲的心又蕩漾起來,結果往往是追高買入。另外一些細節也非常重要。我曾在收盤前一分鐘下單買進江海股份,我想的是一定要買進,就比成交價高一分鐘買入,結果鼠標按錯了,於是沒成交。第二天開盤就漲停了,11個交易日漲了近4成。

 

以上這些經驗,未必是正確的(其實股市中的正確往往是相對正確,階段性正確),所以不公布。有心的投資人,可以克服恐高心理,適當考慮這種交易策略。

 

價值投資的辦法其實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有效,但收益率肯定不會太高。歪門邪道,在股市中的收益率很有可能超過價值投資。以我最近發現的那種交易策略來看,建倉時間比價值投資的組合要晚一些,但即使算上91日投入的資金來算總成本,19只股票的組合,2個星期也已經有3.53%的總收益率,期間股市略有下跌。而後者,約30只價值投資股,算下來小虧0.3%。有部分網友看了我的實驗交易股票收盤價,來觀察到底是哪些股票,並想發現這個策略的奧秘。其實我對一半以上的股票收盤價做了修改。以前說我所有的交易策略都不是原創,但這個,其實真是原創,目前除我老婆之外,我只告訴了三個人,請讀者不要問我,我不會說的。股市賺錢的辦法成百上千,何必在意一兩種?

 

總而言之,進股市是為了賺錢,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賺錢就行,要突破各類陳腐的觀念。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是怎麽死的?在衛國卷入了政治鬥爭,本來子路和他的師父孔子一樣是好武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在逃跑的過程中帽子掉了,子路的教育告訴他這樣失禮,沒有議態,於是回頭撿帽子,結果被敵人趕上,亂刀分屍並做成了肉醬。孔子得到消息,一看到醬就難受得讓人拿走。子路因為觀念太落後而丟了性命,中國股市的環境這麽差,更應該突破舊觀念,爭取更高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12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辨析「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2gp.html

股市連漲5個月,其中大漲有2個月,有朋友還嫌漲得慢,欲求超常獲利方法!可不是麽,前天,一位同事朋友興沖沖地捧來一篇《有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興奮不已地說,覓到了一個既簡單又可超級贏利的好方法:“有沒有能一網打盡所有大牛股的交易策略或者說是投資策略?這個,其實是有的。這個辦法就是買入股價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
    “哈哈!簡單吧?”朋友笑道,“你怎麽看?”
    我看後,笑曰:“我看這個方法恐怕八字還沒一撇呢!”
    關於這個方法,文章所說理由是:“股票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必然有資金沖破了較強的阻力,繼續進一步上漲的概率較大,潛在漲幅也不小。當然很有可能會有假突破,那就以止損來應對。”因此,“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所有創歷史新高的股票,則必然能將所有大牛股一網打盡。”這樣做,可以“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不必浪費太多的時間,只參與它上漲最快的那個階段。”
    這番說法看似道理充足,完美無缺,但細究一下,問題頗大,實乃似是而非的。我們隨意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作辨析:
    一、“買入股價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這里的“階段性”說法非常模糊,很不明確!這個“階段性”到底是指哪種級別的階段性?是日線級別的,還是周線級別的,或是月線級別的?存在如此不確定性的條件因素,讓人如何操作?這種方法會是簡單可循的嗎?
    如果買入創歷史新高的股票,是不是就一定能夠獲取超常收益呢?且看作者的一段論述:“到底如何處理達到止盈後的操作,就需要經驗,也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知識。創新高的股票,每天可能都有近百只,如何選擇勝率較大的一組股票,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由此可見,對於這個最最關鍵的買與賣的操作,又是一個很不確定的事情,這叫你又如何操作呢?這個所謂的簡單可循的方法究竟怎麽實施?
    由上得知,無論是應對“創階段性新高”的股票,還是應對“創歷史性新高”的股票,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內容,從而沒法固定操作,據此,這會是個確定性可操作的交易方法嗎?
    二、我們再從另個角度來辨析。你想,要是確有這麽個簡單可循的方法存在,難道市場還會發現不了?就你知道?別人都是傻瓜?
    三、我們從作者其他文章中得知,他也只是在模擬盤上運用這個方法試行了一年半的時間而已,而這段時期恰好是中小盤股票的牛市。如果操作真的非常切實可行的話,那他為什麽實盤不幹脆也實施這個方法呢?甚至只要編個炒股軟件不就萬事大吉了?
    顯然,由於這個“一網打盡大牛股”的方法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內容,操作難以固定,對你來講,根本就沒有一套固定可循的依據,所以,你也就根本建立不起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模型的。
    四、說到模型,不由得想起這麽一件事,中國有一位著名投資人士,當時在美國索羅斯旗下工作,他創造了一套股市交易模型,經過一段時間的模擬操作,效果極佳!於是乎,他向索羅斯要求,交給他一部分資金讓他按照這個模型運作,索羅斯當場斷然給予否決,索羅斯的理由極其簡單:任何模型都不能覆蓋市場不確定性部分的。股市實在是一個典型的複雜適應性系統,買與賣難以固定,這也就是為什麽世上從來不曾出現過依靠某款炒股模型而長期獲勝的大贏家的原因。
    五、所謂的“一網打盡大牛股”隸屬於“追漲殺跌”方法,而股市歷經400來年,雖然“追漲殺跌”不失為獲利方法,但至今好像還沒聽到過有哪種“追漲殺跌”法能夠長期奏效並可獲得超常收益的。
    倘若非要“一網打盡所有大牛股”的話,恐怕只有買指數基金才能做到,但這也並不能給你帶來超常收益的哦!
    現在,你還想要這麽個“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0

美元啟動第三輪大牛市 中國等新興市場或遭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74

20140930dollarbull

前瑞銀首席經濟學家Magnus認為美元可能已經啟動了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的第三輪大牛市。前兩輪牛市都伴隨著一些地區的衰落,1978至1985年期間拉丁美洲步入衰落,1992至2001年期間亞洲的黃金歲月終結。這次,遭殃的很可能是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市場。

本文作者George Magnus為獨立經濟學家和評論家。曾在勞埃德銀行、美國銀行、券商Laurie Milban、S G Warberg等機構工作,並擔任瑞銀首席經濟學家。

美元可能已經啟動了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的第三次大牛市。這次牛市可能和前兩次遙相呼應,讓我們來詳細探討一下這對全球經對於濟、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這里,我不想太多的探討東歐、中東和中國東海、南海的地緣緊張局勢對於美元的提振。通常來講,黃金是這些地緣緊張的直接受益者,但投資者也有可能因此拋棄相關地區的資產,購入美元資產避險。

如今,美元指數已經從五月初的79.2強勢上漲了8%,站上了85.6的高位。借助這一波牛市,美元指數有望一舉突破近年來79至85的徘徊區間,回到2010年88.3的水平,甚至更高。

近期,美元對日元飆漲至109,對歐元也上漲了6%。在過去的2年中,歐元對美元一直在1.25至1.40區間震蕩,但美元的強勢已經讓1.25水平岌岌可危。歐洲央行寬松的表態更是助長了這種趨勢。

這次美元的上漲,主要是受到美國經濟回暖,名義或真實利率利率上漲的推動。從某種程度上說,還伴隨著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衰落和大宗工業商品價格的走低。而自2011年美元走弱以來,這兩者都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繁榮。

需要警告的是,前兩次美元牛市都伴隨著一些地區的衰落,1978至1985年期間拉丁美洲步入衰落,1992至2001年期間亞洲的黃金歲月終結。這次,遭殃的很可能是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市場國家。

1970年之後的美元周期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美元經歷了3次下行周期和2次上行周期,平均的長度在7年左右。

1968-1978年下行周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引發了美元最長的一次熊市,最初的征兆出現於1968年的黃金市場危機。這只是美國經濟在全球的份額受到德國和日本挑戰的前兆。隨後的越南戰爭和中東石油戰爭徹底讓美元失去了支撐。

1978-1985年上行周期。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克爾開啟了美元的牛市。1979年時,美國通脹高企,一度逼近15%。為了對抗通脹,沃克爾推出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對美國的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借有大量美元貸款的拉丁美洲國家無法通過融到資金應對油價的上漲。最後1982年墨西哥的違約造成了該地區長達十年的債務危機。

1985-1992年下行周期。第二次美元熊市是由G5國家(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定”引發。為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5個發達工業國家通過協議,聯合幹預外匯市場,幫助美元大幅貶值。

1992-2001年上行周期。第二次美元牛市較前一次時間更長,這次主要是受到美國長時間的經濟繁榮的支撐。信息科技產業的崛起帶動美國的經濟產出大大增加,社會福利不斷提升,政府財政赤字轉為財政盈余。

2001-2008年下行周期。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美元開始步入長達七年的熊市,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其實在此期間,金融危機的種子就開始發酵,經常性賬戶赤字從3%翻番至6%,2006年時規模高達8000億美元。金融危機期間,美元指數創下歷史新低71.5。

上行周期:2008-

自2008年4月的歷史低點以來,你可能會說一個軟弱且不穩定的牛市已經持續了6年。但這期間美元指數一直在74至84內震蕩,並沒有突破這一區間。

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的疲軟表現之後,今年二季度4.6%的GDP增長並不能說明美國經濟已經勢不可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依然,收入水平、收入不平等、私人投資和長期財政賬戶都有待進一步解決。不過相對來講,美國做得比歐洲和日本要好得多。

如今的美國經濟已經讓人看到了起色。銀行又開始充當信貸的中介,至少願意向工商業提供貸款;名義GDP開始以4%的步伐複蘇;通縮的風險遠低於日本和歐洲;房地產開始離開底部;公司開始願意增加開支;非農就業開始回升。到美聯儲10月退出QE時,美國經濟已經有了足夠的起色,而且市場還在熱切猜測聯儲可能會何時加息,以及加息的過程會持續多久。

政府的赤字也從2009年的占GDP 10%降至2.8%。雖然醫保法案的支出可能在未來10年中令財政赤字擴大,但至少目前來看這還不是問題。

外部赤字(貿易赤字)也縮減至占GDP的2.3%。考慮到美國對外有著強大的進口需求,這個數字很難再下降,不過隨著新能源開發和科技的進步,美國的能源對外依賴度正在減小,所以貿易赤字也不會大幅上升。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到2017年,美國將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

歐洲央行將推動歐元走低

很難說歐元還要跌到什麽時候,但我猜測應該會跌至1.15至1.20美元之間,當然也可能會高一點。這主要取決於歐洲央行的政策,因為它才是導致歐元貶值的幕後推手。比如歐洲央行9月初就再次下調了三大利率,還推出了新的工具TLTROs,並將於本周正式公布資產購買計劃的細節。

不過,由於並沒有切到痛處,目前的手段並不會起到太好的效果。市場認為,歐洲央行唯一的機會,就是推出全面QE購買主權債券。但即便這樣也不一定有效。購買德國等核心國家的國債無助於降低收益率,而購買外圍國家的債券又受到種種限制。

不過,無論是否推出QE,歐洲央行都無法僅靠自己的力量扭轉當前歐元區增長停滯的局面。歐元區各國政府都應該為此努力。如果沒有後者的參與,我們預期歐元會持續貶值。在沒有強大經濟做後盾的情況下,僅靠歐洲央行來解決問題只可能有這種結果。

與歐洲不同的是,日元走弱恰恰是安倍經濟學和日本央行的目標。在上調了消費稅之後,日本二季度經濟增長不佳。雖然安倍經濟學承諾會進行結構性改革,但對於通脹繼續上升的前景並不樂觀。同樣的,也沒有證據表明就業市場、收入水平、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的問題有了顯著改善。日元已經跌了不少,預計接下來的一年還會繼續下跌。

新興市場會淪陷嗎?

正好發生在美元第二波牛市(1992-2001年)期間的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1994年人民幣貶值35%是導火索,但實際上這只是官方匯率而已,真正的市場價格並沒有受到太多變化。

還有人認為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的破滅才是真正原因。對於亞洲沖擊最大的,是日元對美元貶值了50%,1995至1997年期間,從1美元兌81日元貶至1美元兌135日元。當時,亞洲各國錯誤地選擇了緊盯美元的策略,導致本幣對日元大幅升值。

不過,這一次美元走強,原有的利率政策已經不再適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顯示出了更多的容忍度,他們允許本幣對美元貶值。

其他情況也發生了變化,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已經占到其總貿易量的45%,高於1990年代的30%。比如,中國目前從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量占其總進口的20%至25%(不含印度和香港),比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10%有了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原來大量湧入新興市場的資金也會受到美元升值和加息的影響。隨著美元融資成本的上升和新興市場資產回報的下滑,借入廉價美元來購買新興市場資產的套利交易趨勢已經開始松動。今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整體已經對美元貶值了6%至7%,預計將來會繼續下跌。

受結構性和政治性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也在下滑。中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其經濟能夠在最小的動蕩下順利實現轉型。名義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依然保持在15%,但已經降到兩年前的一半。

隨著經濟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型,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勢必減弱。中國增長的減速,很有可能將對整個新興市場國家造成負面影響。

那些處於中國進口產業鏈上遊的國家或地區將受到沖擊,受影響最大的將是臺灣、馬來西亞和韓國。那些大宗商品出口國,智利、贊比亞、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和伊朗等國也將受到波及。

當然,中國並非唯一一個面臨經濟轉型的新興市場國家。因為他們已經不再像過去20年那樣有利於後發國家,他們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對於一些相對富裕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說,要維持增長的最大挑戰和發達國家一樣,就是進行結構化和政治改革。除了中國,無論是被稱為脆弱五國的巴西、印度、印尼、土耳其和南非,還是馬來西亞、泰國、智利、墨西哥,這些國家都是如此。

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都面臨著信貸膨脹的問題,比如中國、巴西和土耳其,這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和經濟改革的一大障礙。在亞洲各國,非金融類企業債正在迅速增長,非金融企業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直逼歐盟。直接的結果就是產能過剩,市場定價能力失效。

在此背景下,美元的強勢和加息就更加令人擔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