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urface銷量低迷,微軟轉型受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48.html

8月5日,微軟將Surface Pro根據64GB和128GB型做了不同的降價。降價地區覆蓋五個主要市場。

此前,微軟剛將Surface RT價格下調150美元,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微軟Surface很是坑爹,上季度微軟在Surface RT上出現9億美元減值虧損。微軟表示,Surface平板電腦從發佈以來獲得8.53億美元收入,但Surface RT存貨調整支付了9億美元,為Windows8和Surface打廣告花費了8.98億美元。

8.98億美元的廣告費可謂大手筆,原因是微軟對於Surface寄予厚望:蘋果在平板電腦上如此成功,微軟希望Surface能夠分得一杯羹。

微軟這一判斷當時看似十分正確,在微軟推出Surface前的2011年,筆者採訪很多OEM硬件廠商,比較一致的判斷是「在七寸以下的小屏(智能手機)市場,iOS、安卓兩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形成,微軟沒有機會;在七寸以上的大屏(平板電腦、超級本等)市場,機會屬於微軟。」

這一判斷有兩個理由,一是包括平板電腦上的大屏應用是PC的延伸,微軟在PC端擁有絕對統治地位;二是平板電腦領域蘋果iOS佔據超過95%以上的市場份額,屬於競爭不充分,極度不穩定的市場結構。

微軟也是基於這一理由進軍平板電腦市場。當然,微軟進軍電腦市場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微軟OEM合作夥伴推出的平板電腦大多粗製濫造,市場口碑極差,長此以往,微軟Windows的平板市場就要斷送了。

兩年後往回看,當時的兩個判斷都錯了,一是平板不是PC應用的延伸,而是觸控體驗的大屏化,優勢在iOS與谷歌安卓;二是在市場格局由不穩定的單級向穩定的多級發展過程,機會屬於谷歌安卓,而不是微軟。

不僅坑爹了,還坑了親戚。在Android、iOS的打壓下,微軟surface原本是微軟生態圈中開發商們的希望,現在這一希望落空了。OEM廠商、開發商是微軟生態圈的夥伴,算是微軟的親戚,微軟Surface也坑了他們。

微軟Surface失敗,微軟生態圈中也有人高興,特別是OEM廠商。當微軟決定推出硬件產品Surface時,PC品牌廠商很不高興:這不是和我們搶飯碗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很多PC品牌廠商倒向Android,推出Android平板。

沒撈到錢,還失去了合作夥伴,微軟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PC廠商卻似乎被微軟逼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在平板電腦市場,Android正在蠶食iOS的市場空間,一批PC廠商實現快速增長。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本週二發佈的數據,聯想今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上升至150萬台。

在「新PC」市場(即台式機+筆記本+平板市場),佔據12.9%的市場份額,逼近這一市場的老大蘋果,排在三、四、五位的是惠普、三星與戴爾。

微軟為什麼要搞這個坑爹的Surface?微軟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戰略卡位,二是由一家軟件公司向一家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

戰略卡位這一目的算是部分實現了。在平板電腦市場,Surface RT在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之外,獨自創立了一套Windows+ARM的生態系統,鑑於平板電腦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處在高速增長期,且有可能繼續衝擊微軟所在的傳統PC市場,所以微軟必須要在此領域有自己的位置。

去年10月,微軟宣佈向「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在這一轉型戰略中,Surface與Xbox是兩大支柱,Xbox是傳統硬件業務,Surface是硬件業務的新希望。Surface折了,微軟向「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還能繼續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4

快播關閉QVOD服務器 或將導致電影市場短期低迷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17
2014年4月16日晚,快播在微博上表示:快播將啟動全新的商業模式,正版內容將成其未來發展核心,存在大量盜版低俗qvod服務器就此關閉。


自此,無數宅男的神器快播神力大大減弱,盜版視頻界從此再無大佬,這樣標誌性的決定事件必將記錄在中國互聯網史上,和快播互利互生的大批盜版網站將出現大規模倒閉,中國草根互聯網群體在網絡上的力量也將被進一步削弱。


隨著今年互聯網打黃掃非活動的進行,國內已經有大量網站主動或被動更改,快播關閉QVOD服務器必然受到了此次活動的影響。有部分觀點認為,在此前2013年網絡視頻盜版多起糾紛當中,主流視頻網站內容正版化已成趨勢,並被其落實到行動。在影視產業以及已經初步走上內容正版化的視頻網站的共同作用下,此次快播作為最後一家主流盜版視頻聚集地,關閉QVOD服務器,會對影視產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


對此,小謙認為如果要將電影和電視劇兩大產業分開來考慮的話,快播關閉QVOD服務器,從短期來看,電影產業不僅不會因為此次事件,就步入付費視頻時代,並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益,獲得更大的收入,反而還會因為盜版市場的萎靡,導致線下市場的萎縮,減少收入。


盜版視頻之所以一直存在,和背後「權益」被侵害卻默不吭聲的視頻內容所有者的默默支持有很大關係。盜版視頻所提倡的免費主義,降低了用戶觀看視頻的成本,對視頻的營銷傳播有著不可磨滅的成績。通過線上讓更多的人傳播電影相關方面的信息,吸引用戶去電影院體驗更加優良的觀影體驗,視頻內容方相當於在互聯網上「免費」地獲取流量,然後再通過內容、影視演員陣容等因素對流量進行轉換,這在視頻互聯網化的免費互聯網環境的中國當中,並非一個錯誤的決定。


但電視劇和電影不一樣,電視劇不會在線下的電影院收門票盈利。電視劇播放週期長,高達數百萬(至少幾十萬)一集的網絡視頻獨家播放權,令電視劇內容所有者大大減輕了投資回報壓力,如若盜版現象更少,獨家的授權費用勢必也將獲得更多,這對於電視劇內容所有者來說是好事。


而電影觀看時間相對較短,相當於「試看」或者「代看」的盜版視頻被嚴厲打擊之後,原本能夠依靠盜版視頻進行轉換,獲得更多收入和口碑的電影營銷也將變得更加艱難。「網絡電影看的是免費,電影院觀影重的是體驗」,長線釣大魚的電視劇前面數集的試看,可以讓更好的把用戶代入電視劇的節奏之中,更容易吸引用戶付費。


僅僅只有幾分鐘的電影試看,看的人少了,傳播該話題的人少了,基於互聯網做電影營銷傳播的壓力不斷增加,出現在社會化媒體的電影信息用戶自主傳播的變得更少,營銷市場團隊組織生產傳播的跟多,要直接通過電影前奏把用戶吸引得付費,要比電視劇吸引更難。這樣一來,付費視頻的收入不及電視劇,之前能夠通過線上進行轉換的線下市場也會有所萎縮,電影市場短期低迷。


從短期來看,我相信此次快播的妥協,是無數宅男無數文藝女青年們,以及很多電影產業人都不願看到的事情。但推動我國網絡內容正版化,在線上和線上高度融合的商業社會當中是有利的。至於那些拿快播低俗內容說事的看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和盜版聚集地會轉移的情況一致的是,互聯網的大開放決定了無論是青少年還是老年人,都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找到的內容,死了一個快播,還有千千萬萬個快播。要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構建更厚的壁壘,並非一意孤行地按自己意願教育青少年,給青少年成長過程當中掃清一些對他可能並不是很重要的障礙。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還需要放得更開,跟換教育策略,更加主動地傳播結合社會發展的性知識,別把青少年們打傻子教,別以為青少年還是十年前的青少年,可控的換被動為主動教,你們敢不敢?


但綜合來看,隨著盜版視頻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付費視頻市場變得更大,擁有對視頻付費的習慣的用戶越來越多,盜版視頻的消亡最終還是可以對電影產業產生很積極的影響。此次快播的決定,將促使電影產業從業者研究更多更好的商業模式以及信息傳播模式,縱容會遇到小低迷,創新突破轉型,對電影產業來說也許並非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56

「專注投資」的困惑:你專注的行業低迷三五年,該怎麼辦? 西點老A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150661
提出這個問題是由於Julian-Z上週建議,感覺很好,這幾天一直在思考,昨天方同學的話題「股市與賭徒」也頗有感觸,於是今天想聊聊這個話題。
(「股市與賭徒」:http://xueqiu.com/1955602780/30147669
Julian-Z的建議原文是:
---------------------------------
Julian-Z:專注有專注的好處,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優點。如果專注於某一領域或個股進行投資的話會出現兩個問題:

一是如果這個領域遭遇整體性滑坡後怎麼辦?比如你之前要是專注於鋼鐵股的投資,而行業又恰逢多年的不景氣,投資者是選擇不離不棄還是選擇其他深度研究的行業領域可以頂上?如果選擇進入其他領域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在專注的同時還是需要適度的分散?

二是「專注」不能與「準確」劃等號,我可以說我專注於某一行業或個股的研究,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的研究結果一定是準確的。有時恰恰因為你對行業或個股研究太過深入,因此會在不經意間愛上這個股票,你的結論反倒不如其他未做深入研究的旁觀者來得準確客觀。

-------------------------------------

    對於走「專注投資」道路的朋友來說,這是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如果專職做研究不交易,倒好辦,對於更多人而言,研究是為了實戰,如果你專注一個行業持續低迷三五年怎麼辦?
   比如這幾年的鋼鐵,機械,券商等傳統強週期行業,比如塑化劑和禁酒令之後的白酒行業,專注這些行業的話,這段低迷的日子怎麼辦?要不要換到其他行業?換的話會不會偏離「專注投資」的理念?

思考了很久,我的想法是:

1 「專注投資」,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有個比例劃分的問題,比如我主倉就是七分倉位在軍工北斗,三分倉位在消費醫藥,「軍工北斗高波動性 + 消費醫療穩健性」是我認可的今後比較好的投資組合。七分精力聚焦在熟悉的行業,三分精力聚焦在簡單易懂型業務的公司上;

2 對於能力圈外的行業和公司,如何儘可能達到專業的程度,一是自己儘可能多學習,而是想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請教,比如我的配置的醫藥消費類股票,是我長期看好的大行業,對於該類股票,除我自研外,主要參考身邊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意見。很多機構的組織形式也是這樣思路,每個研究員負責自己的領域,基金經理綜合把關,實現「專注基礎上的有限分散」;


我的回答很膚淺,想請教雪球的朋友們是怎麼做的,怎麼看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和建議很有代表性,要想做好「專注投資」,就必須想通想透這個問題,否則就容易「打著專注投資的旗號,不干專注投資的事情,就像很多號稱價值投資,實際卻幹著投機的活,專注投機的人,套住了,就號稱價值投資死扛了」,就像@不明真相的群眾 昨天的「股市與賭徒」的討論一樣,不論你用什麼理念,關鍵是堅持你的理念,言行一致才是重點。採用的思路,提出的理念,自己都不相信,做不到,那還有什麼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13

未來銀行股長期低迷的投資價值 東博老股民

來源: http://xueqiu.com/9528220473/31633168

未來銀行股長期低迷的投資價值

銀行股長期低迷是個事實,與創業板的風生水起相映成趣。這一切來自於我國精英人士對銀行業資產質量與經營業績的不信任,來自於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不信任,說白了就是對政府的不信任,對經濟發展路徑的不信任,認為這一切都是假的,人民依然生活在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水深火熱之中。08年以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往情深的看空經濟、看空銀行股。

同時,由於這幾年銀行股長期低迷,與看空銀行的觀點形成彼此印證,彼此加強的怪圈,銀行業一如既往優秀的財務報表與看空人士形成彼此打臉的節奏。形成了一面說銀行業暴利不正常,一面說銀行業即將崩潰的奇談怪論。

我知道,這些人的看空思維來自於西方發達國家,他們用市場經濟理論來衡量我國經濟發展軌跡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改革開放30多年來,看空我國經濟的觀點層出不窮。殊不知,市場經濟的理論只能解釋市場經濟的國家或地區,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只能解釋發達國家的經濟運行,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不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我們的投資空間還有很大,我們的政府控制力相當強大。如此,采用市場經濟理論來分析我國經濟而得出離譜結論也是很正常的,這就是精英人士們所犯的低級錯誤——采用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運行。

嗯,我們的老祖宗把這叫著“水土不服”。就算如此水土不服,但在崇洋媚外人的心里,偏偏就信這個邪。

一晃,五六年過去了,不知道他們能堅持看空觀點多久,會不會至死不渝呢?我,不知道,只能讓時間來說話了。

去年以來,相對於過去不可持續的極低不良率,步入銀行正常或稍許偏高的不良率,有人就興高采烈,你看你看,銀行的不良貸款爆發了不是?言下之意還是我正確嘛。實際上,就經營信用、經營風險的銀行來說,目前出現的不良是正常的,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正常的,這是銀行正常經營中的成本,還有個專有名詞,叫做“信用成本”。畢竟,我國並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嘛。

如此,考慮到目前的銀行相對於過去極低不良率的“大幅爆發”,“被我說中了”的等待心理,我個人估計銀行股一時半會兒難以走出像模像樣的行情,只有在未來的某個時點,不良率產生雙降拐點的時候,銀行股才有可能價值回歸,隨著銀行業績的平穩增長,走出波瀾壯闊的大行情。這一點,長期持有銀行股的朋友們要有個心理準備,我們的希望(股價上漲),還需要等待。

如此,可能有人會問:那麽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拋棄一下下,等待著銀行不良率雙降的時候再進入?我個人覺得,沒必要,沒必要拋棄。理由有三:

一,銀行股太便宜,在我國近幾年不會爆發經濟危機的環境下隨時隨地會上漲,或者說至少會被不斷提高的凈資產推著走。
二,我們已經堅持了那麽久,不能倒在黎明前。
三,市場是個不可預測的瘋子,假如他明天就讓銀行股漲起來咋辦,不但讓自己陷入被動,且會被他人笑掉大牙。

說起投資於銀行股,由於銀行經營業績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所以判斷會不會發生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是首要問題,在我個人看來,在未來的七八年或者說2020年前不太可能,因為政府的控制能力依然強大,因為投資空間依然很大,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沒什麽太多問題。

同時,在這里有必要重新說一下的是:銀行業過去的高速增長不能持續,未來也只能以高於GDP+CPI的速度平穩增長。就銀行整體來說,我估計年均增長也就在10%左右或以上。對於我所關註的這四家優秀股份制銀行來說,未來的七八年年均增長15%左右是合理的預期。一般來說,假如股市複蘇銀行股價值回歸,可以進行股權融資;隨著不良率雙降,信用成本的相對降低,那麽還可以提高一點增長速度。

在此,我就以興業銀行為標的,以目前年初凈資產收益率25%,逐年下降1個百分點,至2020年為19%;現金分紅率為25%,市場價一直處於凈資產附近波動,每年現金分紅再投資,計算一下到2020年的投資收益。順便說一下,以這個增長率為基礎,興業銀行不需要股權融資就可以滿足業績增長,同時也不考慮由優先股發行所帶來額外10%左右的業績增長。

附件一:未來股價相對應凈資產的投資收益




從上表中可以看見,現在投入一萬元,買入972股興業,通過每年的分紅再投資,期末持有興業1289股,屆時每股凈資產31.76元,那麽股價也是31.76元,期末市值為40953元,收益率310%,投資七年的年均收益為22.31%。我個人覺得這也是個很不錯的收益,最起碼可以跑贏上證指數,可以跑贏市場上95%的投資者。當然,假如真的如此,那麽實驗賬戶的第二階段計劃就懸了。

然後,然後我就以銀行股價值回歸或進入大牛市的環境下來看一下,假設銀行業從2016年初開始形成不良率雙降拐點,銀行股從16年開始價值回歸,至2017年市場估值達到15倍市盈率,並且,市場就此走向牛市的瘋狂,至2020年銀行股市場估值達到25倍市盈率。

附件二:牛市環境下的銀行股收益


從上表中可以看見,當2017年銀行股價值回歸,市盈率達到15倍時,興業的股價是58.10元,包括紅利再投資持有興業1120股,市值65057元,收益為551%,按四年的年均收益為59.71%。很顯然,這是個很不錯的收益,也能實現了實驗賬戶的第二階段計劃。

假如市場在2020年達到牛市巔峰狀態,銀行股市盈率達到25倍,那麽,屆時興業的股價就在131.56元,通過紅利再投資持有興業1157股,市值為152235元,收益率為1422%,七年的年均收益為47.55%。當然,這個就需要大牛市的配合,否則銀行股難以達到25倍市盈率。

另外,我們通過以上兩個表的不同數據就可以發現,股價低迷的時間越長收益就越高,換句話說,牛市來到的時間越晚獲利會越高。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股價低迷,通過紅利再投資的買入數量多。一個是由於企業業績的逐年增長,導致在同樣市場估值的情況下,股價就越高。

$浦發銀行(SH600000)$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SH6011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28

奢侈品業全面低迷 歷峰集團銷售跌回金融危機水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5

20140918cartier

由於以亞洲為主的消費者減少奢侈品購買,全球最大的珠寶商歷峰集團(Richemont)銷售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歷峰在昨天的聲明中表示,在包括8月的過去五個月中,公司的銷售增長僅4%(未計入匯率變動),為2009年以來最慢同期增長。過去一年中,歷峰的股票下跌了4.3%。

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是銷售下滑的重災區,日本今年4月上調消費稅也限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這些地區的低迷銷售令亞太區業績慘淡。去年,亞太區市場的銷售占歷峰集團的40%。在中國政府的強力反腐下,另一家奢侈品巨頭路易威登銘軒也表示亞洲的銷售額開始走低。

據彭博,法國巴黎銀行奢侈品行業分析師Luca Solca稱:“(奢侈品行業)要做好全年銷售低迷的準備。”

不過卡地亞集團全球執行總裁兼CEO Bernard Fornas表示,中國消費的下滑之勢短暫的,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旅遊的增加,中國的消費會重新回升。他指出,目前中國的遊客正在推動澳大利亞市場的銷售。

歷峰表示,公司在中國的直營店銷售額有所增長,但經銷商渠道的銷量回落比較嚴重。

歷峰集團是瑞士奢侈品公司,它由南非億萬富翁安頓·魯伯特於1988年建立。公司涉及珠寶、手表、附件以及時裝等四個領域。旗下有江詩丹頓、積家、卡地亞、登喜路、萬寶龍、Giampiero Bodino等知名品牌。

擁有歐米茄、浪琴等品牌的瑞表集團CEO Nick Hayek昨天也表示,公司今年的銷售增長可能會跌至2%至6%。

分析師預計,蘋果新近推出的Apple Watch也將對奢侈品巨頭的傳統業務——手表,尤其是中低端表業造成沖擊。花旗預計到2018年將有50億美元的手表市場被智能手表搶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2

經濟低迷時穩增長優先 中國利率市場化恐延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6

因中國經濟下行未見明顯好轉,多位西方分析人士預計,央行行長周小川到2016年3月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目標將無法如期兌現。 

彭博本月3-5日對23位分析師的調查結果顯示,將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將無法達到周小川今年3月設定的上述目標。12位受訪者預計能如期取消上限,9位受訪者認為到2017年3月才會取消限制。

巴克萊駐香港的中國銀行業分析師May Yan認為,過快地去利率監管可能釀成金融危機,銀行可能持有過多風險。法國興業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姚煒認為:

“中國政府關切經濟急劇下滑的風險,這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取得進展稍顯不那麽優先。取消利率的限制可能意味著,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會更高。而政府一直在竭力降低這類融資成本。”

今年3月,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放開。同月,央行副行長易綱稱,今明兩年央行將重點推進人民幣存款利率的改革,利率市場化方面將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最近的經濟數據體現出,中國政府目前面臨比金融改革更緊迫的任務:穩增長。

上周末公布的8月數據普遍不及預期,“李克強指數”之一發電量年內首次負增長,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創68個月和13年來新低,主要行業工業增長均放緩。

糟糕的數據顯示出,二季度中國政府一系列微刺激措施的積極影響大概只持續了一個月。6月中國經濟短暫企穩後7月開始下行,8月下行風險繼續加大。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曾援引《華爾街日報》報道的觀點:中國政府面臨抉擇,金融改革可能輕易為實現GDP增長目標讓路。該報道認為,當經濟增速放緩時,中國央行的首要任務無疑是刺激經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利率市場化,存款利率,金融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4

中國褐皮書:經濟低迷 為何決策層不願推出大規模刺激政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43

0022190fd33014e7a3541b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盡管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有所改善,但隨著零售業仍在困境中掙紮,住宅房地產市場下行,中國第三季度經濟仍以“低速擋”前行。

紐約研究機構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發布的《中國褐皮書》顯示,中國投資進一步放緩,借貸成本攀升,企業從銀行申請和獲得貸款的規模處於低谷水平。不過,雇傭水平有所上升,企業利潤改善,暗示政府不太可能推出廣泛的刺激政策

該機構總裁Leland Miller在公開聲明中表示:

多數公司情況並未惡化,招聘和企業利潤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北京不願意推出更多大規模刺激政策。

真正的問題是,強效刺激政策不起作用。過去兩年,流動性過度,但信貸參與度卻比較有限。有供應,但需求卻不足。

該機構調查研究表明,並非是缺乏中國小企業苦苦尋求的廉價信貸。截至到三季度,中國企業今年的新增貸款僅為2012年第一季度的一半。而這項對2100家中國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有不到20%的企業第三季度根本沒有申請任何形式的貸款。

盡管中國銀行業的貸款變得更為昂貴,從上個季度的6.95%上升到三季度的7.47%,但整體貸款需求放緩的大趨勢卻與二季度以來的系統性因素正發揮作用相一致:私營企業在努力償還債務,而國內消費卻仍疲軟。零售業增長較為緩慢,工資增長也是如此。

不過,在該機構的實地調研中,接近一半的銀行人士都表示,他們的商業貸款總規模是上升的,高於第二季度的35%。但是,他們並不向新客戶放貸,只有1%的銀行業者表示其30%左右的貸款流向了新的貸款申請者。

自從8月中國工業增加值等主要宏觀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以來,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和巴克萊在內的部分銀行調降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估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月曾表示,政府仍將著眼於定向寬松,中國不會再依賴貨幣刺激來提振經濟。

華爾街見聞網站近日提及,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周末在G20峰會上稱:“在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上,中國不能依賴政府開支;不會因單個指標做大的政策調整。”。與此同時,北戴河會議顯示中國最高領導層並接受了經濟增幅可能低於7.5%目標的“新常態”,這意味著大規模刺激近期不太可能發生。

中國經濟刺激希望落空,引發昨日全球股市下挫,恒指大跌1.44%,創近兩個月新低。滬指大跌1.7%,失守2300點。標普創8月初來最大日跌幅。VIX暴漲13%。中概股全線下挫。銅、原油、鐵礦石等對經濟敏感的大宗商品近全線下挫。

今日,匯豐9月中國制造業PMI將公布,這將為中國經濟狀況提供更多指引。8月的PMI曾跌至三個月低點,官方PMI同樣出現下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88

樓市低迷業績承壓 首創置業四季度加快"出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9/4023476.html

日前,鉅大國際(01329.HK)發布公告稱,根據聯交所上市規則,其收購首創置業(02868.HK)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並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前,鉅大國際(01329.HK)發布公告稱,根據聯交所上市規則,其收購首創置業(02868.HK)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並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首創置業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稱,未來,首創置業發揮鉅大國際的融資功能,並將其定位為以商業地產運營為主的平臺。而關於未來住宅業務的銷售策略,該公司稱,將聚焦重點城市剛需項目,積極定價,加速出貨,在京津等城市土地市場進行“補倉”。

註資殼公司

鉅大國際原為一家化工企業,總部與生產設施設於福建廈門。去年11月,首創置業斥資3.46億港元收購鉅大國際65.1%股權。關於收購的目的,首創置業對外稱,“為首創提供從事房地產業務開發及投資的另一平臺”。

彼時,分析人士預計,首創置業入股鉅大國際後,或將在短期內出售鉅大國際原有的化工主業,轉而註入地產物業。

今年8月18日,首創置業發布公告稱,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僑恩將以約9.38億元,購買新加坡Reco Ziyang Pte Ltd.所有的西安首創新開置業60%權益。根據公告,在僑恩有限公司完成西安首創新開置業有限公司的股權收購後,該西安項目100%股權將註入鉅大國際。

按照首創置業的計劃,西安項目將成為鉅大國際所發展的首個物業項目,是其“拓展至中國房地產市場所邁出的第一步”。

被註入首個物業項目後,鉅大國際日前再次發布公告稱,其收購首創置業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而由於註資距首創置業入股鉅大國際尚不足24個月,將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首創置業資本管理中心總經理秦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去年12月份完成對鉅大國際的收購後,首創置業開始向其註入物業項目,將其定位為以商業地產運營為主的平臺。

“商業物業要擴大規模,需要相對長期的資金支撐,首創置業希望未來充分發揮該平臺靈活高效的融資優勢。”秦怡說道。

關於鉅大國際的定位以及首創一系列資本運作的動因,盛富資本國際有限公司CEO黃立沖對本報記者分析稱,H股公司如果要發行新股或發債,需經中國證監會、外管局等部門批準,審批過程複雜,而鉅大國際對於首創置業的意義,在於突破融資限制,提高現有平臺的融資效率。

另外,由於首創置業與鉅大國際都在香港上市,關於如何處理好同業競爭、區分業務,是業內頗為關心的問題。為此,據秦怡稱,首創置業劃定了西安、杭州、南京、濟南、長沙等17個城市業務範圍給鉅大集團,進行分地域運營,首創置業承諾不進入該17個城市。

積極出貨

以開發住宅為主、高檔商用物業開發為輔的首創置業,2003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今年以來,在樓市承壓的大環境下,這家以京津為大本營的國有企業也感受到了沖擊。

財報顯示,首創置業2014年的銷售目標為280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累計簽約面積約73.1萬平方米,簽約金額67.7億元,截至2014年8月底,該公司簽約金額約124.9億元。

首創置業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胡衛民對本報記者表示,首創置業的大量存貨將安排在四季度推出,在途貨值約為140億元,另還有貨值60億元的保障房項目,他認為,首創置業仍有可能通過四季度的出貨來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在首創置業管理層看來,北京、上海、重慶等重點城市,明年樓市可能向好,未來首創將進一步縮減三四線城市項目投入,聚焦京津滬等主要城市。該公司在產品上的計劃是,聚焦重點城市通勤方便的“高性價比”地段,以奧特萊斯+住宅的配置,抓住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的客群,並采取積極定價的策略,回籠更多現金用來儲備土地,為明年備貨。

根據胡衛民給出的數字,首創2014年的拿地計劃是250億元,目前已經花費的金額為140億元。

一方面,加快住宅出貨,在土地市場補倉,另一方面,首創置業也開始在融資手段上尋求突破。記者了解到,首創置業總資產負債率約為71%。關於首創置業的財務現狀,胡衛民稱,目前首創置業的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占比為62%左右,境內外債融資占比為23%,其余15%是非標類融資。

除此之外,首創置業已發行了40億元永續債,這被業內解讀為“試圖通過永續債降低凈負債率”。對此,胡衛民回應稱,2013年發行的美元永續債8.375%的融資成本,遠低於10%至13%左右境內信托融資成本,與刨除隱性成本的房地產開發貸成本相近。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81

債務激增+經濟低迷=新一輪全球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21

shutterstock_155371700 [Converted]-01 copy

一項重磅研究報告指出,創紀錄的債務和緩慢增長這對“有毒組合”,意味著全球經濟可能正走向另一次危機。

第16份年度《日內瓦報告》(Geneva Report)預測,全球利率將不得不在“很長很長”時間內保持低位,以求讓家庭、企業和政府得以償債,並避免另一場危機。

該報告受國際銀行及金融研究中心的委託,由資深經濟學家組成的一個專家團隊撰寫,其中包括三名曾擔任央行高級職位的銀行家。

報告作者之一,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全球首席策略師Luigi Buttiglione指出:

“我在職業生涯看到了許多所謂經濟奇跡:比如1960年代的意大利、日本,亞洲四小虎、愛爾蘭、西班牙、或者是現在的中國,但到頭來都以債臺高築收場。

這一警告發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周華盛頓年度峰會之前。人們目前越來越擔心全球複蘇力度減弱,而美聯儲有可能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始加息。

《日內瓦報告》的一個主要發現,是當人們都在討論全球經濟如何“去杠桿”,即減輕債務負擔之際,實際債務水平卻在持續增長。

盡管金融業部門,特別是美國金融業債務正在下滑,同時發達國家家庭債務占收入比率停止上升。但是《日內瓦報告》發現,富裕國家公共部門債務,以及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私營部門債務繼續快速增長。

報告警告:“居高不下且日益增加的全球債務正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日趨放緩有害地結合在一起,這是由實際增速放緩以及通脹下滑造成的。”

全球債務總負擔(包括私人部門債務和公共部門債務)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從2001年的160%,升至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的近200%,到2013年更是達到215%。

這份報告的作者們還預測,全球利率水平將繼續低於市場預期,因為債務增加意味著借款者無法忍受更快的加息。報告建議如果借款成本處於低位,想要防範債務快速累積的話,全球政府將采用更直接的措施限制借款。

報告對債務高企且增長持續放緩的經濟體的擔憂最為嚴重。這些國家包括位於南歐的歐元區外圍國家,以及中國。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兩位數降至7.5%。

盡管報告指出資產的價值傾向隨著債務增長而提高,這可能會讓資產負債表看上去不會顯得特別緊張。但報告作者們擔心,資產價格可能會在“下一個全球杠桿危機階段”遭遇惡性循環,資產價格逆轉會造成信貸緊縮,給資產價格帶來下行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13

經濟低迷縮影:“全球最忙航線”費率創一年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65

往返亞洲與北歐的全球最忙碌海運航線費率連跌四周,截至昨日,本周已大跌10.2%。繼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同比下跌50%後,這是全球經濟低迷的又一縮影。

路透報道稱,消息人士由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的數據得知,上述全球最忙碌航線的費率跌至每20英尺集裝箱738美元,為2013年10月25日以來最低水平。今年費率有11周上漲,29周下跌。

體現全球貿易不景氣的還有今年一跌再跌的BDI,目前該指數重回1000點下方,接近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如下圖所示,BDI同比降幅高達約50%。

BDI,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GDP

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環境下,BDI和航運費率大跌不算意外。本周IMF再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認為全球經濟“複蘇仍在繼續,但疲軟且不平衡”。如下圖所示,兩年來共識增長預期仍未持續回升。

BDI,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GDP

但如果看一看今年美股和美債的表現——它們價格雙雙走高,和BDI的低迷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就會覺得此前市場似乎根本沒有考慮全球的基本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BDI,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美國股市,美國國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