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微軟將Surface Pro根據64GB和128GB型做了不同的降價。降價地區覆蓋五個主要市場。
此前,微軟剛將Surface RT價格下調150美元,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微軟Surface很是坑爹,上季度微軟在Surface RT上出現9億美元減值虧損。微軟表示,Surface平板電腦從發佈以來獲得8.53億美元收入,但Surface RT存貨調整支付了9億美元,為Windows8和Surface打廣告花費了8.98億美元。
8.98億美元的廣告費可謂大手筆,原因是微軟對於Surface寄予厚望:蘋果在平板電腦上如此成功,微軟希望Surface能夠分得一杯羹。
微軟這一判斷當時看似十分正確,在微軟推出Surface前的2011年,筆者採訪很多OEM硬件廠商,比較一致的判斷是「在七寸以下的小屏(智能手機)市場,iOS、安卓兩分天下的格局已經形成,微軟沒有機會;在七寸以上的大屏(平板電腦、超級本等)市場,機會屬於微軟。」
這一判斷有兩個理由,一是包括平板電腦上的大屏應用是PC的延伸,微軟在PC端擁有絕對統治地位;二是平板電腦領域蘋果iOS佔據超過95%以上的市場份額,屬於競爭不充分,極度不穩定的市場結構。
微軟也是基於這一理由進軍平板電腦市場。當然,微軟進軍電腦市場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微軟OEM合作夥伴推出的平板電腦大多粗製濫造,市場口碑極差,長此以往,微軟Windows的平板市場就要斷送了。
兩年後往回看,當時的兩個判斷都錯了,一是平板不是PC應用的延伸,而是觸控體驗的大屏化,優勢在iOS與谷歌安卓;二是在市場格局由不穩定的單級向穩定的多級發展過程,機會屬於谷歌安卓,而不是微軟。
不僅坑爹了,還坑了親戚。在Android、iOS的打壓下,微軟surface原本是微軟生態圈中開發商們的希望,現在這一希望落空了。OEM廠商、開發商是微軟生態圈的夥伴,算是微軟的親戚,微軟Surface也坑了他們。
微軟Surface失敗,微軟生態圈中也有人高興,特別是OEM廠商。當微軟決定推出硬件產品Surface時,PC品牌廠商很不高興:這不是和我們搶飯碗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很多PC品牌廠商倒向Android,推出Android平板。
沒撈到錢,還失去了合作夥伴,微軟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PC廠商卻似乎被微軟逼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在平板電腦市場,Android正在蠶食iOS的市場空間,一批PC廠商實現快速增長。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本週二發佈的數據,聯想今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上升至150萬台。
在「新PC」市場(即台式機+筆記本+平板市場),佔據12.9%的市場份額,逼近這一市場的老大蘋果,排在三、四、五位的是惠普、三星與戴爾。
微軟為什麼要搞這個坑爹的Surface?微軟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戰略卡位,二是由一家軟件公司向一家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
戰略卡位這一目的算是部分實現了。在平板電腦市場,Surface RT在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之外,獨自創立了一套Windows+ARM的生態系統,鑑於平板電腦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處在高速增長期,且有可能繼續衝擊微軟所在的傳統PC市場,所以微軟必須要在此領域有自己的位置。
去年10月,微軟宣佈向「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在這一轉型戰略中,Surface與Xbox是兩大支柱,Xbox是傳統硬件業務,Surface是硬件業務的新希望。Surface折了,微軟向「服務與設備公司」轉型還能繼續嗎?
由於以亞洲為主的消費者減少奢侈品購買,全球最大的珠寶商歷峰集團(Richemont)銷售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歷峰在昨天的聲明中表示,在包括8月的過去五個月中,公司的銷售增長僅4%(未計入匯率變動),為2009年以來最慢同期增長。過去一年中,歷峰的股票下跌了4.3%。
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是銷售下滑的重災區,日本今年4月上調消費稅也限制了人們的消費能力,這些地區的低迷銷售令亞太區業績慘淡。去年,亞太區市場的銷售占歷峰集團的40%。在中國政府的強力反腐下,另一家奢侈品巨頭路易威登銘軒也表示亞洲的銷售額開始走低。
據彭博,法國巴黎銀行奢侈品行業分析師Luca Solca稱:“(奢侈品行業)要做好全年銷售低迷的準備。”
不過卡地亞集團全球執行總裁兼CEO Bernard Fornas表示,中國消費的下滑之勢短暫的,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旅遊的增加,中國的消費會重新回升。他指出,目前中國的遊客正在推動澳大利亞市場的銷售。
歷峰表示,公司在中國的直營店銷售額有所增長,但經銷商渠道的銷量回落比較嚴重。
歷峰集團是瑞士奢侈品公司,它由南非億萬富翁安頓·魯伯特於1988年建立。公司涉及珠寶、手表、附件以及時裝等四個領域。旗下有江詩丹頓、積家、卡地亞、登喜路、萬寶龍、Giampiero Bodino等知名品牌。
擁有歐米茄、浪琴等品牌的瑞表集團CEO Nick Hayek昨天也表示,公司今年的銷售增長可能會跌至2%至6%。
分析師預計,蘋果新近推出的Apple Watch也將對奢侈品巨頭的傳統業務——手表,尤其是中低端表業造成沖擊。花旗預計到2018年將有50億美元的手表市場被智能手表搶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因中國經濟下行未見明顯好轉,多位西方分析人士預計,央行行長周小川到2016年3月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目標將無法如期兌現。
彭博本月3-5日對23位分析師的調查結果顯示,將近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將無法達到周小川今年3月設定的上述目標。12位受訪者預計能如期取消上限,9位受訪者認為到2017年3月才會取消限制。
巴克萊駐香港的中國銀行業分析師May Yan認為,過快地去利率監管可能釀成金融危機,銀行可能持有過多風險。法國興業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姚煒認為:
“中國政府關切經濟急劇下滑的風險,這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取得進展稍顯不那麽優先。取消利率的限制可能意味著,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會更高。而政府一直在竭力降低這類融資成本。”
今年3月,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很可能在最近一兩年放開。同月,央行副行長易綱稱,今明兩年央行將重點推進人民幣存款利率的改革,利率市場化方面將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最近的經濟數據體現出,中國政府目前面臨比金融改革更緊迫的任務:穩增長。
上周末公布的8月數據普遍不及預期,“李克強指數”之一發電量年內首次負增長,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創68個月和13年來新低,主要行業工業增長均放緩。
糟糕的數據顯示出,二季度中國政府一系列微刺激措施的積極影響大概只持續了一個月。6月中國經濟短暫企穩後7月開始下行,8月下行風險繼續加大。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曾援引《華爾街日報》報道的觀點:中國政府面臨抉擇,金融改革可能輕易為實現GDP增長目標讓路。該報道認為,當經濟增速放緩時,中國央行的首要任務無疑是刺激經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盡管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有所改善,但隨著零售業仍在困境中掙紮,住宅房地產市場下行,中國第三季度經濟仍以“低速擋”前行。
紐約研究機構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發布的《中國褐皮書》顯示,中國投資進一步放緩,借貸成本攀升,企業從銀行申請和獲得貸款的規模處於低谷水平。不過,雇傭水平有所上升,企業利潤改善,暗示政府不太可能推出廣泛的刺激政策。
該機構總裁Leland Miller在公開聲明中表示:
多數公司情況並未惡化,招聘和企業利潤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北京不願意推出更多大規模刺激政策。
真正的問題是,強效刺激政策不起作用。過去兩年,流動性過度,但信貸參與度卻比較有限。有供應,但需求卻不足。
該機構調查研究表明,並非是缺乏中國小企業苦苦尋求的廉價信貸。截至到三季度,中國企業今年的新增貸款僅為2012年第一季度的一半。而這項對2100家中國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有不到20%的企業第三季度根本沒有申請任何形式的貸款。
盡管中國銀行業的貸款變得更為昂貴,從上個季度的6.95%上升到三季度的7.47%,但整體貸款需求放緩的大趨勢卻與二季度以來的系統性因素正發揮作用相一致:私營企業在努力償還債務,而國內消費卻仍疲軟。零售業增長較為緩慢,工資增長也是如此。
不過,在該機構的實地調研中,接近一半的銀行人士都表示,他們的商業貸款總規模是上升的,高於第二季度的35%。但是,他們並不向新客戶放貸,只有1%的銀行業者表示其30%左右的貸款流向了新的貸款申請者。
自從8月中國工業增加值等主要宏觀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以來,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和巴克萊在內的部分銀行調降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估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月曾表示,政府仍將著眼於定向寬松,中國不會再依賴貨幣刺激來提振經濟。
華爾街見聞網站近日提及,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周末在G20峰會上稱:“在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上,中國不能依賴政府開支;不會因單個指標做大的政策調整。”。與此同時,北戴河會議顯示中國最高領導層並接受了經濟增幅可能低於7.5%目標的“新常態”,這意味著大規模刺激近期不太可能發生。
中國經濟刺激希望落空,引發昨日全球股市下挫,恒指大跌1.44%,創近兩個月新低。滬指大跌1.7%,失守2300點。標普創8月初來最大日跌幅。VIX暴漲13%。中概股全線下挫。銅、原油、鐵礦石等對經濟敏感的大宗商品近全線下挫。
今日,匯豐9月中國制造業PMI將公布,這將為中國經濟狀況提供更多指引。8月的PMI曾跌至三個月低點,官方PMI同樣出現下滑。
前,鉅大國際(01329.HK)發布公告稱,根據聯交所上市規則,其收購首創置業(02868.HK)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並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首創置業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稱,未來,首創置業發揮鉅大國際的融資功能,並將其定位為以商業地產運營為主的平臺。而關於未來住宅業務的銷售策略,該公司稱,將聚焦重點城市剛需項目,積極定價,加速出貨,在京津等城市土地市場進行“補倉”。
註資殼公司
鉅大國際原為一家化工企業,總部與生產設施設於福建廈門。去年11月,首創置業斥資3.46億港元收購鉅大國際65.1%股權。關於收購的目的,首創置業對外稱,“為首創提供從事房地產業務開發及投資的另一平臺”。
彼時,分析人士預計,首創置業入股鉅大國際後,或將在短期內出售鉅大國際原有的化工主業,轉而註入地產物業。
今年8月18日,首創置業發布公告稱,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僑恩將以約9.38億元,購買新加坡Reco Ziyang Pte Ltd.所有的西安首創新開置業60%權益。根據公告,在僑恩有限公司完成西安首創新開置業有限公司的股權收購後,該西安項目100%股權將註入鉅大國際。
按照首創置業的計劃,西安項目將成為鉅大國際所發展的首個物業項目,是其“拓展至中國房地產市場所邁出的第一步”。
被註入首個物業項目後,鉅大國際日前再次發布公告稱,其收購首創置業資產事項構成公司的反收購,而由於註資距首創置業入股鉅大國際尚不足24個月,將被視為新上市申請人。
首創置業資本管理中心總經理秦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去年12月份完成對鉅大國際的收購後,首創置業開始向其註入物業項目,將其定位為以商業地產運營為主的平臺。
“商業物業要擴大規模,需要相對長期的資金支撐,首創置業希望未來充分發揮該平臺靈活高效的融資優勢。”秦怡說道。
關於鉅大國際的定位以及首創一系列資本運作的動因,盛富資本國際有限公司CEO黃立沖對本報記者分析稱,H股公司如果要發行新股或發債,需經中國證監會、外管局等部門批準,審批過程複雜,而鉅大國際對於首創置業的意義,在於突破融資限制,提高現有平臺的融資效率。
另外,由於首創置業與鉅大國際都在香港上市,關於如何處理好同業競爭、區分業務,是業內頗為關心的問題。為此,據秦怡稱,首創置業劃定了西安、杭州、南京、濟南、長沙等17個城市業務範圍給鉅大集團,進行分地域運營,首創置業承諾不進入該17個城市。
積極出貨
以開發住宅為主、高檔商用物業開發為輔的首創置業,2003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今年以來,在樓市承壓的大環境下,這家以京津為大本營的國有企業也感受到了沖擊。
財報顯示,首創置業2014年的銷售目標為280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累計簽約面積約73.1萬平方米,簽約金額67.7億元,截至2014年8月底,該公司簽約金額約124.9億元。
首創置業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胡衛民對本報記者表示,首創置業的大量存貨將安排在四季度推出,在途貨值約為140億元,另還有貨值60億元的保障房項目,他認為,首創置業仍有可能通過四季度的出貨來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在首創置業管理層看來,北京、上海、重慶等重點城市,明年樓市可能向好,未來首創將進一步縮減三四線城市項目投入,聚焦京津滬等主要城市。該公司在產品上的計劃是,聚焦重點城市通勤方便的“高性價比”地段,以奧特萊斯+住宅的配置,抓住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的客群,並采取積極定價的策略,回籠更多現金用來儲備土地,為明年備貨。
根據胡衛民給出的數字,首創2014年的拿地計劃是250億元,目前已經花費的金額為140億元。
一方面,加快住宅出貨,在土地市場補倉,另一方面,首創置業也開始在融資手段上尋求突破。記者了解到,首創置業總資產負債率約為71%。關於首創置業的財務現狀,胡衛民稱,目前首創置業的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占比為62%左右,境內外債融資占比為23%,其余15%是非標類融資。
除此之外,首創置業已發行了40億元永續債,這被業內解讀為“試圖通過永續債降低凈負債率”。對此,胡衛民回應稱,2013年發行的美元永續債8.375%的融資成本,遠低於10%至13%左右境內信托融資成本,與刨除隱性成本的房地產開發貸成本相近。
(編輯:李燕華)
一項重磅研究報告指出,創紀錄的債務和緩慢增長這對“有毒組合”,意味著全球經濟可能正走向另一次危機。
第16份年度《日內瓦報告》(Geneva Report)預測,全球利率將不得不在“很長很長”時間內保持低位,以求讓家庭、企業和政府得以償債,並避免另一場危機。
該報告受國際銀行及金融研究中心的委託,由資深經濟學家組成的一個專家團隊撰寫,其中包括三名曾擔任央行高級職位的銀行家。
報告作者之一,對沖基金Brevan Howard全球首席策略師Luigi Buttiglione指出:
“我在職業生涯看到了許多所謂經濟奇跡:比如1960年代的意大利、日本,亞洲四小虎、愛爾蘭、西班牙、或者是現在的中國,但到頭來都以債臺高築收場。
這一警告發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周華盛頓年度峰會之前。人們目前越來越擔心全球複蘇力度減弱,而美聯儲有可能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始加息。
《日內瓦報告》的一個主要發現,是當人們都在討論全球經濟如何“去杠桿”,即減輕債務負擔之際,實際債務水平卻在持續增長。
盡管金融業部門,特別是美國金融業債務正在下滑,同時發達國家家庭債務占收入比率停止上升。但是《日內瓦報告》發現,富裕國家公共部門債務,以及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私營部門債務繼續快速增長。
報告警告:“居高不下且日益增加的全球債務正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日趨放緩有害地結合在一起,這是由實際增速放緩以及通脹下滑造成的。”
全球債務總負擔(包括私人部門債務和公共部門債務)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從2001年的160%,升至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年的近200%,到2013年更是達到215%。
這份報告的作者們還預測,全球利率水平將繼續低於市場預期,因為債務增加意味著借款者無法忍受更快的加息。報告建議如果借款成本處於低位,想要防範債務快速累積的話,全球政府將采用更直接的措施限制借款。
報告對債務高企且增長持續放緩的經濟體的擔憂最為嚴重。這些國家包括位於南歐的歐元區外圍國家,以及中國。中國經濟增速已從兩位數降至7.5%。
盡管報告指出資產的價值傾向隨著債務增長而提高,這可能會讓資產負債表看上去不會顯得特別緊張。但報告作者們擔心,資產價格可能會在“下一個全球杠桿危機階段”遭遇惡性循環,資產價格逆轉會造成信貸緊縮,給資產價格帶來下行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往返亞洲與北歐的全球最忙碌海運航線費率連跌四周,截至昨日,本周已大跌10.2%。繼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同比下跌50%後,這是全球經濟低迷的又一縮影。
路透報道稱,消息人士由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的數據得知,上述全球最忙碌航線的費率跌至每20英尺集裝箱738美元,為2013年10月25日以來最低水平。今年費率有11周上漲,29周下跌。
體現全球貿易不景氣的還有今年一跌再跌的BDI,目前該指數重回1000點下方,接近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如下圖所示,BDI同比降幅高達約50%。
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環境下,BDI和航運費率大跌不算意外。本周IMF再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認為全球經濟“複蘇仍在繼續,但疲軟且不平衡”。如下圖所示,兩年來共識增長預期仍未持續回升。
但如果看一看今年美股和美債的表現——它們價格雙雙走高,和BDI的低迷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就會覺得此前市場似乎根本沒有考慮全球的基本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