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意大利從菲亞特汽車到電信、油氣產業紛紛擁抱被中國“買下”的現實後,澳大利亞政府降低了投資簽證的門檻,明確向中國富豪拋出橄欖枝。全球經濟低迷之時,中國不但要發揮新興市場國家增長領頭羊的作用,富有的中國國民也成為發達國家重振經濟的希望。
今日澳大利亞宣布了加快簽證審批和增加投資渠道等改進措施,還推出了明年7月1日啟動的“高端投資者簽證”項目,為投資額達到1500萬澳元(約合1380萬美元)的外籍人士提供一年的居留簽證。
澳大利亞2012年出臺“重大投資者簽證”要求申請者投資額達到500萬澳元(460萬澳元),兩年來該簽證90%以上的申請者都是中國人。澳大利亞政府期望該項目每年為國內引資60億澳元(55.2億美元)。
由於主要礦產品價格下跌和中國經濟增長繼續放緩,今年澳大利亞經濟前景不佳,二季度GDP年率較一季度下滑0.4個百分點,降至3.1%,為2012年第四季度以來最低增速。澳大利亞央行預計,本國GDP增速將連續幾個季度放緩。
路透報道稱,移民專家認為,今日的澳大利亞簽證新舉措有助於吸引投資,但不太可能引來大量投資者。而且,中國買家並非只帶來正面影響。
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提到,今年6月-8月,澳大利亞大城市房價上漲了4.3%,增速為五年來最快。業內擔憂這種繁榮可能具有很強的投機因素,中國買家在澳洲房貸市場的份額已高達40%左右。澳大利亞央行也一再強調國內房貸和房價未來的風險
和澳大利亞相比,也許意大利人更歡迎中國富豪入住。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介紹,意大利去年出現一家專向當地中國人兜售從店鋪到貨品的網站。意大利的小商家瞄準了當地中國人,意大利的大企業則是直接尋找中國本土的投資者。
今年7月,中國國家電網買下意大利能源網絡控股公司CDP Reti的35%的股權。後者控制著意大利電力網絡運營商,且負責輸送天然氣。
同在7月,中國外管局收購了意大利藍籌股上市公司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2%的股權。外管局還持有意大利電信(Telecom Italia SpA)以及電纜制造商普睿司曼(Prysmian SpA)各自大約2%的股權,並從意大利油氣生產商Eni SpA和基礎設施公司Enel SpA買入了類似比例的股權。
2010年以來,中國調整了購買海外資產的策略,不再僅專註於國外尤其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自然資源,而將購買範圍擴展到了歐洲。因為歐元區債務危機令他們意識到,百年一遇的入手機會出現了,中國人可以去買世界級品牌和發達國家關鍵性基建設施資產的股份。
彭博數據顯示,意大利是今年中國在歐洲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國。截至目前,中國對意大利的跨境並購額已達34.3億美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價的下跌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由此所帶來的經濟停滯最終引發了布爾什維克退出西方政治舞臺。前俄羅斯總理蓋達爾在1985年9月曾公開表示,由於沙特並未在當時抑制油價下跌,導致蘇聯每年經濟損失超過200億美元,最終使得這個巨人崩盤。
壓垮蘇聯最後一根稻草的因素是國庫見底無法進口必須的糧食。即便將黃金儲備全部用於進口食物,長達兩年多的低油價也讓蘇聯政府入不敷出。蓋達爾對此則評價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潰敗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任何政權如果以高油價最為立國之本的話,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本瓦解。”
在普京15年的執政生涯中,經濟增長和高油價、高天然氣和貴金屬價格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可以說,普京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所謂的荷蘭病完全契合。(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2000-2013年大宗商品超級上漲周期之中實際有效匯率上揚了130%掩蓋了所有的潛在問題。
國際金融研究所俄羅斯負責人Lubomir Mitov則相信俄羅斯已經進入了一個“完美風暴”之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俄羅斯有錢人正在竭盡所能的將盧布兌換成國外貨幣。Mitov表示,“目前俄羅斯的經濟缺口已經高達GDP的3%。未來12個月俄羅斯面臨超過1500億美元的債務償還壓力,如果外匯儲備不足3300億美元的話,情況將十分危險。最好的情況就出現類似勃列日涅夫當權的時代,經濟陷入停滯,但是未出現崩潰。更糟糕的情況就難以預測。 ”
放眼望去,俄羅斯最好的工程師在為波音工作;俄羅斯的鐵路技術來自於德國,賴益成名的“蘇聯專家和技術”早已成為歷史。
至今為止,歷史學家對於80年代沙特為什麽放任油價下跌也沒有達成共識,但是有跡象表現,2014年的油價情況和當年十分相近。在過去幾個月中,油價已經出現了十分明顯的下跌,但是OPEC至今為止都未采取任何措施來提振油價。很顯然,對於沙特而言,即便油價在目前水平維持更長時間,該國的經濟狀況也足以安然度過。
而俄羅斯已經顯露出較為明顯的乏力跡象。過去數周市場不斷傳出俄羅斯央行拋售美元以控制盧布跌勢的消息。該國央行行長Elvira Nabiulina則認為需要考慮油價跌至60美元/桶的風險壓力。
能源出口一直是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支柱,俄羅斯52%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天然氣出口,它是俄羅斯最主要的外匯收入和預算資金來源。而俄羅斯今年的財政預算是以油價保持在每桶93美元制定的,而未來3年預算則是以油價每桶保持在約100美元制定的。因此,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無疑將直接打擊俄羅斯的經濟,導致石油和天然氣對於俄羅斯經濟增長的貢獻萎縮為近一半。
另外一個不利於普京的消息則是來源於西方國家的金融制裁。烏克蘭和俄羅斯地緣沖突導致俄羅斯金融和原油公司都受到了大量的限制和制裁。這一點和80年代有所不同,當時里根政府所帶動的軍備競賽嚴重拖累了蘇聯經濟。
俄羅斯盧克公司總裁Andrey Kuzyaev警告稱,“如果西方國家的制裁再繼續2-3年的話,整個俄羅斯的原油產能可能會被迫下降25%。高油價所帶來的福利已經結束了,這就是不得不面對的現狀。”
俄總理梅德韋傑則夫稱,這次是十多年來最困難的,國家處在危急關頭。一貫強硬的普京也不得不承認,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全球經濟可能會因此崩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聯儲結束QE,日本央行擴大量化質化寬松(QQE),歐洲央行準備擴大寬松。
波動性重回各大資本市場:美股近日連續刷新新高;黃金跌破1160美元,創四年半新低;美元/日元突破114,創近七年新高;WTI原油期貨價格近三年來首次收於79美元/桶之下,布倫特油價刷新四年新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應該關註些什麽呢?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從知名經濟學家、分析師、博主和對沖基金經理人手中征集到了數十張他們眼中當今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圖表。
今天的圖表來自Daniel Ivascyn,他是PIMCO的首席投資官之一。
(點擊放大)
Ivascyn指出,遠期利率反映出主要經濟體通脹預期全面低迷:
5年對5年遠期利率(5-year rates, 5-year forward)主要由長期趨勢而非短期的經濟狀況和央行貨幣政策驅動。盡管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利率都是基於低於歷史水平的增長率定價的,但是這種現象在日本和歐洲的遠期利率上尤為明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零售業持續低迷,沃爾瑪被迫在中國裁員數百人,大部分都是工作超15年以上的員工,其中包括30名高級管理人員。
據路透,沃爾瑪表示為了削減成本,公司將在中國裁減多名高級執行官級別的官員。該公司新聞發言人Brooke Bunchanan稱,“多名高級執行官將被裁撤,以便打造一個更加高效的公司架構,增強公司未來的競爭力。”
而據彭博報道,中國沃爾瑪賣場、山姆會員店的30多名總監、副總裁已經被辭退。
《每日經濟新聞》援引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稱:“沃爾瑪還是從削減成本的角度考慮這個事。”為了追求業績,既然在銷售上沒有太大突破,就只能從“節支”上考慮。“到了年底,管理層也要有交代,包括整個年度的業績以及未來的經營計劃也需要對董事會說明。”
在截至10月31日的三季度財報中,沃爾瑪中國的銷售額下降了0.8%。沃爾瑪管理層將之歸咎於通脹降低和政府的緊縮政策。
管理層稱,中國政府控制國有企業“過度消費”的措施打擊了全國的消費信心,導致零售業的禮品卡和月餅銷售大幅萎縮。
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中國前十個月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低於去年同期的13%。
《每日經濟新聞》援引沃爾瑪某部門總監稱:“我在公司17年了,簽署的是無期限合同,公司架構重組要我們走是需要協商的,但是現在也沒有協商,就是給我們一個方案,看我們接不接受。”
該總監表示,公司方面已經明確表示,給出的方案是唯一的、不會修改的,因為涉及到較多人員,而一旦談不攏則只能解除勞動合同,“這就屬於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了。”
沃爾瑪在中國有四百家賣場,去年該公司表示將關閉業績不好的賣場,重組未來的業務。據丁利國稱,在中國,沃爾瑪是“三條腿走路”:大賣場、山姆俱樂部以及一號店。不過目前除了山姆俱樂部的表現還可以,一號店經營並不是太好,而大賣場業務更是進入下滑期,去年全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了14家門店,今年又計劃再關閉20多家。
資料顯示,沃爾瑪近年來已經大幅放慢擴張速度。業內機構統計,2012年之前,沃爾瑪在華每年平均的開店速度是50家左右,但從2013年開始,該速度已經降至3年新開100家門店。
Bracy表示,到2016年底,沃爾瑪在中國的賣場數量將增加至480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08年、2011年以後,房地產行業的第三個冬季正在逐漸蔓延。
“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集中度相比前幾年幾乎翻番,那些多元化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基本上都開始退出了”。對於此次調整,分析師們如是認為。
數據顯示,僅2 014年12月22日當天,A股市場共有256家公司停牌,房地產行業停牌13家,僅次於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位居第三;A股市場中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的公司有112家,地產行業有8家,占據7%比例。
今年以來A股和H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股東為險資的數量達到28家,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17家。
從萬科總裁郁亮的“白銀時代”論點,到而今不少上市房企高管一致認同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可以發現:房地產行業的分化與整合,開始加速。
市場集中度18%,並購是新常態
“實際上房企整合一直都在蔓延,但今年以後變化可能會更明顯一些。”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張化東表示。
根據億翰智庫此前跟蹤地產行業銷售金額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今年前十一個月以來,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前十大的銷售金額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13%提升到如今的18%,而該數據在2010-2012年期間一直位於10-12%比例之間。
“今年市場大行情下滑的情況下,大型開發商還是有10%-20%的增長,跟整個市場是完全反過來的。”其總結道。
明源地產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周孝武持有類似的看法,“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我預計今年前十大的份額至少15%,甚至會到15%-17%之間”,其認為,前十強在目前幾萬家開發商的市場環境之下,已經擁有了不少資源,這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的表現之一。”
集中度提高的其中一個表現,便是行業整合。
今年以來明顯表現出的大規模行業整合,是“因為今年的房企,整體來說比去年過得要艱難得多,就是日子不好過導致的並購進一步發展。周孝武表示。
根據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14年12月25日,房地產行業完成並購和正在籌劃並購的案例有203起,根據不完全統計涉及交易金額達1886億元。而在2013年有200起籌劃並購的案例,涉及金額1083億元,今年同比2013年並購金額增長七成。
這一數據在2012年以前,都並未過千億,在2012年當年,出現152例並購,交易總計453億元。
面對這一現象,前述研究員平靜道,“今年可能確實出現的次數多一點,但這應該是一個常態,也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新常態。”“我們總裁之前也一直談過,地產行業隨著現在的發展,市場分化、企業分化、城市間分化,房地產集中度應該會越來越高。目前來看已經看得到這個趨勢表現出來。”華南一家中型房地產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回憶道。
其繼續表示,在早期,房地產行業沒有門檻,任何企業都可以進入,而隨著現今這一行業趨勢的出現,專業化、產品差異化的企業會更有優勢,這也是中型房企的競爭基礎。
第三波並購浪潮可能會更持續
回望今年的房地產並購市場,在年初市場下行的情勢下,房企間整合的形式、目的各異,也算是一番波瀾壯闊。
根據前述資深研究員周孝武表述,在此前2008年、2011年兩次地產行業寒潮中,就已經陸續出現行業性調整。
“並購潮應該是在2008年就有了,就是每一次行業陷入低谷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地產企業退出、調整、轉移。那麽一些優秀的房企從中看到機會,就會出手。所以每一次行業下行都會出現並購調整的大浪潮,但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
今年的行業調整不同往次,這是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
“這次下行通道的並購可能跟前幾次不一樣。往年來說,大部分的主動權在賣方企業,就是賣方有選擇地退出,並非全盤抽離。但今年大部分要並購的企業,出發點是覺得在地產行業的發展空間不大了,所以選擇全面退出。”張化東認為。
前述人士綜合分析,往年主要的並購方式,是收購方為了進入比較看好的區域市場,通過收購,以相對便捷快速的方式介入。
以龍頭房企萬科為例,在2005年3月,萬科在浙江市場受讓當地頭把交椅的南都集團通過中橋基建持有的在上海、江蘇南都70%權益,和浙江南都20%權益,共耗資18.58億元,當時創下國內房地產企業最大宗購並案例紀錄,正憑借於此,萬科打入此前尚未涉及的浙江地產市場。
而如今,則主要是股權合作形成更好的互補競爭力的模式。
就在前不久,綠城中國[20.98%]長達七個月的出售股權事宜在出現一系列變化後終於落定。原本與綠城合作的融創中國[0.29%]退出交易,收購方此番換成中交集團。
“中交是有資金、有實力,但是地產運營能力尚且不是很強;綠城的班子還是不錯的,尤其在高端產品上的口碑和品質是業內公認的。”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評價道,“中交願意收購,實際上就是跟綠城的進一步合作。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也是未來房企合作的一個方向。”
類似的案例包括世聯行近年來為了開拓P2P平臺,而購買世聯信貸71%股權等跨行業整合行為。
對於前述華南中型房企而言,他們今年有兩起合作開發行為,其中一起與大型地產商的合作,目的在於做財務投資人,將項目開發、運營權利交給大型地產商完成;而另一起則是與地方開發商合作,以大股東的身份主導產品開發。“對我們而言算是一個試水,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關鍵更好地整合資源。”該人士表示。
險資入股28家房地產前十大股東
除前述的跨界轉型之外,不少地產公司也通過引入新股東的方式,進行不同細分領域的布局和轉型。
“現在並購重組有一個比較大的趨勢,是保險公司在股權層面的介入。”張化東總結道。
而險資的入駐,無論是對險企還是房企而言,對於各自在養老領域的擴張都能帶來幫助。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A股與H股上市房企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了險資身影的地產公司共有28家。據記者初步統計,其中中國人壽保險成為8家房企前十大股東,中國人保壽險成為5家房企前十大,為險資企業中進駐地產最多的兩者。包括遠洋地產、榮盛地產、金融街、外高橋等在內的企業也在名單之列。而僅“萬保招金”而言,目前已有8家險企進駐成為前十大股東。
“險資有非常充沛的資金來源,也不會過多幹涉地產企業的運營。近幾年來,平安保險旗下子公司平安不動產的活躍,遠洋地產與中國人壽的合作等,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之後,應該會有更多的房企和險資進一步效仿。”周孝武表示。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就目前險資企業資金投向來看,大多數險資企業都有進軍養老地產的計劃,或者已經開始在養老地產領域布局。不排除今後險資會利用房企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開展養老地產市場的布局工作。
(編輯:張瑜)
在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在紐約舉辦的一個活動上,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Narayana Kocherlakota表示,今年加息將損害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複蘇以及通脹回到2%的信心。
多數央行官員認為美聯儲將在今年中期加息。而許多市場人士也預計美聯儲將於今年夏天加息。
Kocherlakota重申,在目前就業市場仍有進一步提高空間、價格壓力仍然較弱的環境下,加息是一個壞主意。
去年,Kocherlakota擁有FOMC會議的投票權。他在去年三次就加息投出反對票。Kocherlakota今年沒有投票權。他將於明年年初離開明尼阿波利斯聯儲。
Kocherlakota在講話中表示,加息將加大經濟按目前速度創造就業崗位的難度。就業市場目前正處於令人滿意的上升趨勢。如果FOMC不在2015年收緊貨幣政策,我們很有可能延續這種趨勢。
Kocherlakota認為,美聯儲正在和通脹玩一場危險的遊戲。
美聯儲兩年來未能實現其2%的物價增長目標,而暴跌的油價意味著今年年初,甚至在更長時間內,通脹可能為負。
Kocherlakota擔心,如果美聯儲在這種通脹環境下加息,公眾會認為美聯儲實際上並不在意實現其物價目標。Kocherlakota表示:
我自己目前的評估是,通脹將需要數年時間從當前的低水平回到2%。在2015年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只會進一步延緩通脹緩慢的複蘇。
雖然他不認為美聯儲應該采取進一步刺激措施推高通脹和降低失業率,但他表示,美聯儲在過去可以做得更多。
在就業和物價上,FOMC過去三年的表現不佳。通過提供更多刺激,FOMC可以更大程度上的刺激就業增長,而不造成過度通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17 08:42 編輯 12月金融數據點評:融資回升貨幣低迷 貨幣放松短期兩難 作者:姜超、顧瀟嘯、王丹 ![]() 融資回升貨幣低迷,貨幣放松短期兩難――12月金融數據點評 1月15日央行公布2014年12月金融統計數據:12月社會融資總量1.69萬億,同比多增4413億;12月末M2同比增12.2%;當月人民幣貸款新增6973億元,同比多增2149億元。總體判斷——融資回升貨幣低迷,貨幣放松短期兩難。 1)融資總量回升,表外融資短期逆轉。12月新增融資總量1.69萬億,比11月多增5486億,比去年同期多增4413億。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超2000億,人民幣信貸占比從74.4%下降到41.3%。表外融資大幅回升,信托委托貸款同比多增均超1000億,或與43號文規定導致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沖量、理財資金假道傘形信托等渠道入市有關。 2)12月新增貸款6973億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其中企業中長貸同比大增近5000億,反映基建投資加碼影響;降息後地產銷量暫回暖,帶動居民部門新增中長貸回升,同比多增約500億,但與上月相比總量下降,反映地產複蘇進程緩慢;企業短貸票據融資雙雙下降,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疲弱,或與票據利率短期上升有關。 3)新增存款回落,居民存款繼續分流。12月新增人民幣存款7229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少增4281億,住戶企業存款均同比負增。其中新增居民存款9346億,同比少增3681億,居民存款分流持續;新增企業存款8930億,同比少增461億,以企業存款為主的M1增速與上月持平於3.2%。財政放款雖達1.23萬億規模,但力度不及去年同期,財政存款同比多增1946億(對應財政放款減少)。 4)融資總量和信貸回升,而M2不增反降至12.2%,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傳導不暢,貨幣創造萎縮。盛松成表示M2減緩原因主要包括外匯占款同比明顯少增、同業業務監管加強導致貨幣派生能力下降,和存款偏離度新規導致季末存款沖時點減弱等。 5)貨幣放松短期兩難,直融放開在先,貨幣放松殿後。當前通縮風險加大,但短期內融資回升意味著央行貨幣放松或延後。央行已連續七周公開市場無為。我們認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已發生變化,打通資本市場和經濟的紐帶則是各類直接融資,尤其是債券和股票融資。未來政府或會選擇首先全面放開直接融資,然後才會放松貨幣為之保駕護航。 具體分析: 一、融資總量回升,表外融資短期逆轉 融資總量回升,表外融資短期逆轉。12月新增融資總量1.69萬億,比11月多增5486億,比去年同期多增4413億。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超2000億,表外融資大幅回升,委托、信托貸款同比多增均超1000億,或與43號文規定導致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沖量、理財資金假道傘形信托等渠道入市有關。 二、信貸同比多增主因:非居民中長貸大增 12月新增貸款6973億同比多增2149億,完全符合我們7000億的預期。12月人民幣信貸占社會融資總量比例從11月74.4%下降到41.3%。12月新增貸款量高於去年同期但低於市場預期。我們在11月金融數據點評中指出,11月新增貸款量遠超往年同期,與信貸季節性規律不符,持續性存疑。而12月中上旬信貸投放較快,下旬或受到央行窗口指導的調節,2014年全年新增信貸累計9.78萬億。 從貸款結構看,12月貸款結構有所改善。居民中長貸方面,降息後地產銷量暫回暖,帶動居民部門新增中長貸回升,同比多增約500億,但與上月相比下降155億元。1月上旬30個大中城市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由正轉負,一二線城市庫存狀況也因此再度轉差,地產需求複蘇進程緩慢。 12月居民企業短貸、票據回落。12月信貸較11月回落1554億,主因12月已是信貸投放淡季。其中居民部門信貸同比多增504億,企業短貸同比持續負增,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偏冷。票據融資由正轉負,比去年同期少增920億,或因短期銀行壓縮票據轉向中長貸,12月票據利率上升亦對票據需求產生負面影響。 12月新增貸款同比多增主因企業中長貸同比大增,或受基建投資加碼影響。12月新增非居民中長貸5289億,同比大幅多增4987億。10月以來發改委密集批複鐵路基建、特高壓、公用事業等項目,基建投資加速或帶動配套中長期貸款資金需求。 三、新增存款回落,居民企業存款均同比負增 新增存款回落,居民企業存款均同比負增。12月新增人民幣存款7229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少增4271億,其中新增居民存款9346億,同比少增3681億,居民存款分流持續;新增企業存款8930億,同比少增461億,與企業存款有關的M1增速持平於3.2%。新增財政放款12375億,雖超萬億規模,但財政放款力度不及去年同期,財政存款同比多增1946億(對應財政放款減少)。 貸存比繼續回升。12月金融機構總存款余額113.86萬億元,同比增長9.1%,總貸款余額8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央行口徑貸存比升至71.74%,連續7個月上升。但央行將從1月15日起實施新的存貸款口徑,部分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有望降低貸存比,釋放信貸投放空間。 四、M2增速下跌至12.2%,貨幣創造萎縮 融資總量和信貸回升,而M2不增反降至12.2%,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傳導不暢,貨幣創造萎縮。盛松成表示M2減緩原因主要包括外匯占款同比明顯少增、同業業務監管加強導致貨幣派生能力下降,和存款偏離度新規導致季末存款沖時點減弱。 五、貨幣放松短期兩難,先放直融後放貨幣 當前通縮風險加大,但短期內融資回升意味著央行貨幣放松或延後。央行已連續七周公開市場無為。我們認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已發生變化。過去在存款為王的時代,央行放水通過存款影響貸款,直接對經濟產生作用。而在銀行理財為王的時代,央行放水只有1/3通過貸款(非標)渠道作用於經濟,其余2/3則直接傳導到資本市場。 雖然無論從經濟增長下滑、還是從通縮情況來看,當前嚴重程度遠甚於05年,因而貨幣政策存在極大放松空間。但與過去相比,央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已經發生了變化,股票和債券融資的增長變得極其重要,成為增長能否企穩的關鍵因素。在吸取了11月降息以來的經驗之後,未來政府或會選擇首先全面放開直接融資,然後才會放松貨幣為之保駕護航。 |
黃金周五再次大漲,上破1280大關。因美國通脹持續低迷令美聯儲加息預期暫緩,歐版QE預期愈來愈強,且瑞士央行“棄限”引發外匯經紀商等機構損失慘重推高市場避險情緒。
周五,現貨黃金上漲17.80美元,漲幅1.41%,報1280.30美元/盎司。現貨黃金最高觸及1281.90美元/盎司,最低下探1254.96美元/盎司。
美國經濟數據方面,12月CPI環比下降0.4%,創2008年12月以來最大降幅,低迷的通脹降低了美聯儲提早加息的預期。此外,美國12月工業產出數據也自11月高位滑落,因資本支出及汽車生產放緩,表明海外市場疲軟、強勢美元,都對美國制造業有所拖累。
國際市場新聞(MNI)援引歐央行消息人士稱,目前尚未決定QE規模,如果實施的話,規模可能遠超5000億歐元。市場認為,瑞士央行放棄維護歐元兌瑞郎匯率下限,意味著歐央行推出全面QE可能性增大。下周四歐洲央行將公布最新的利率決議。
瑞士央行的意外之舉讓外匯交易商深受重創,股價全線大跌,美國最大零售外匯經紀商福匯市值蒸發超過88%,嘉盛股價重挫逾20%,福匯只得從投資公 司Leucadia National獲取3億美元、兩年期的救助貸款。而Alpari UK及Excel Markets兩家經紀商則宣布破產。
截至1月16日,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較前一個交易日大增13.74噸,為730.89噸。
利好因素:
1.美國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趨緩,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增長0.8%,預期增長0.7%,前值增長1.3%,創2009年10月以來最低。
2.美國12月工業產出數據自11月高位滑落。數據顯示,美國去年12月工業產出環比萎縮0.1%,預期萎縮0.1%,前值增1.3%。
3.歐元區12月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終值年率-0.2%,為2009年10月以來首次下降,雖然與預期相同但歐元區已經確認進入通縮。
4.瑞士央行的意外之舉令外匯市場慘遭屠戮,不僅投資者損失嚴重,甚至外匯交易商都因此深受重創,股價全線大跌, 美國最大零售外匯經紀商福匯市值蒸發超過88%,嘉盛股價重挫逾20%,福匯只得從投資公司Leucadia National獲取3億美元、兩年期的救助貸款。而Alpari UK及Excel Markets兩家經紀商則宣布破產。
利空因素:
1.美國1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98.2,遠超預期的94.1,創11年新高,12月終值為93.6。
後市展望:
◆匯豐認為,黃金價格有望錄得過去10個月以來最佳單周表現,但2015年年初以來的金價反彈趨勢恐怕難以為繼,因為隨著金價走高,全球頭號實物黃金消費國中國的需求或將逐漸衰竭。
◆瑞士MIG銀行周五(1月16日)報告指出,黃金目前成功突破1255關鍵阻力。黃金突破關鍵阻力255(同時為200日均線)。只要保持在支撐位1225(1月14日低點)上方,短線上升動能保持完好。小時圖形支撐位於1244(1月13日高點)。
◆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bank)在當地時間周四(1月15日)報告中指出,從技術面上來看,黃金建議反 彈走高,收於1264.25,金價成功收複在200日移動均線上方1253.52,這為2014年9月初以來首次所見。動能指標加速看漲,RSI相對強弱 指標位於70關口上方。
建議關註9月2日開盤價1286阻力,隨後更遠看向1300美元/盎司。若金價再度回抽200日移動均線,則進而轉向看向9日移動均線1224.27,下一支撐看向1215.40附近。
◆據彭博社周五(1月16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因歐洲央行潛在QE可能以及美聯儲或將放緩升息,黃金交易員、分析師連續第七周看多黃金。
◆Kitco首席技術分析師Jim Wyckoff周五稱,“2月期金多頭近期總體上在技術面上占優,金價觸及四個月高點,黃金獲得更多的上行動能。黃金多頭上行關鍵技術阻力位於1300關口。空頭近期下行關鍵目標位於1217.50。”
Wyckoff指出,“黃金上行初步阻力位於1270.30,進一步阻力位於1275.00;下行方面,黃金的初步支撐關註1255.20,進一步支撐位於1250.00。”
下周關註重點:
周一 16:30 歐盟外長會議
周二 中國 2014年GDP
中國 2014年4季度GDP
09:30 北京 IMF發布最新全球經濟預測並召開記者會
18:00 德國 1月ZEW經濟景氣指數
周三 21:30 美國 12月新屋開工
周四 20:45 歐洲央行利率決議
21:30 美國 上周季調後初請失業金人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油價持續下跌,海灣國家將不再“不差錢”。
IMF周三發布報告稱,受油價下跌沖擊,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的六個海灣國家的整體財政缺口將占到其GDP的6.3%。相比之下,他們去年有11%的財政盈余。
報告稱,雖然許多國家有足夠的存款,不必大幅削減開支,油價對增長的影響也有限。但長期來看,這些國家需要調整支出計劃。
沙特等海灣產油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原油出口。在過去油價高漲期間,這些國家花費了數千億美元創造就業,並維持阿拉伯地區的穩定。
IMF中東和中亞地區研究主管Masood Ahmed表示,海灣國家的外匯儲備充裕,不必大幅縮減開支,“但如果油價長時間處於低位,那麽他們可能要重新考慮開支方案。”
IMF報告預計,GCC國家2015年將損失3000億美元石油收入,其經常性賬戶盈余將萎縮至GDP的1.6%。在所有的中東和北非產油國中只有科威特今年有望實現財政盈余。
報告同時還將中東產油國2015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從3.9%下調至3%。
GCC的六個成員國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曼、巴林、卡塔爾和科威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澳洲聯儲(RBA)稱,本月降息是出於對國內支出能否加速增長和中國原材料需求的擔憂,重申澳元估值過高。
澳洲聯儲今日公布的會議紀要稱,“住房消費和非礦業投資增長的幅度和時間都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也不清楚“中國房地產市場前景以及它對中國對於大宗商品需求的影響”。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RBA時隔17個月再次出手,於2月3日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2.25%,創歷史新低。RBA決策者試圖重振這個失業率創下十二年半新高的經濟體的商業信心,同時鼓勵企業增加雇用。
會議紀要公布後,澳元小幅上漲,因紀要提及委員們對本月還是下月實施降息有過爭論。
摩根大通駐悉尼經濟學家Ben Jarman告訴彭博社:
2月實施就減小了3月實施的可能。似乎RBA認為澳洲經濟出現了一定的惡化,迫使他們采取行動。他們沒有給你一種要重新進入一輪寬松周期的感覺。
在過去7年中,澳大利亞經濟有6年是低於潛在增長率增長的,持續時間為上一輪衰退(1991年)以來最長。RBA會議紀要顯示,該國物價增長仍然受到抑制。
RBA表示:
過去一年中工資和生產力增長步伐受限,抑制了單位勞工成本的上漲,這意味著低通脹可能會持續下去。
大宗商品市場疲軟
澳洲經濟的不景氣伴隨著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而來。據彭博社,單是鐵礦石出口就占到了澳大利亞出口收入的20%。
今天早些時候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1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5.1%,創2011年1月實施現行《住宅銷售價格統計調查方案》以來最大降幅。
中國去年11月實施的2012年以來的首次降息仍然有待重振該國的房地產市場。瑞信駐香港房地產分析師Jinsong Du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更具支持性的房地產政策能否真正地令房地產市場回暖仍是一個大問題。房屋庫存仍然很高。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因鐵礦石全球最大消費國中國經濟需求放緩,本月初62%品位的鐵礦石價格一度跌至61.64美元/噸,創2009年5月以來最低。
前摩根士丹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隨著供應的增加和中國需求的萎縮,全球鐵礦石今年將跌至每噸30美元水平。
高盛等銀行同樣預期鐵礦石將會進一步下跌,盡管沒有謝國忠那麽悲觀。高盛預計鐵礦石今年的均價為66美元/噸,花旗和瑞銀的預期分別為58美元/噸和66美元/噸。
此外,去年原油價格下跌超過50%,可能拖累澳洲能源出口價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