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險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業 石頭169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6019
http://xueqiu.com/5649506512/25472526
標籤:保險投資股票分類: 投資漫談

這是一篇很早就想動筆的文章,一直沒去完成。在博客潛水了接近一年多,關注了很多價值投資的前輩,如小兵,風中散發,安全投資,熊熊等等,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投資的知識,他們也很耐心的回答著我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使我覺得自己也應該把想法和見解多多分享出來。前幾天熊熊兄發私信說為什麼不寫點對平安和人壽的看法,於是我想應該動筆把這篇文章寫完,它並不是專注於人壽和平安,更多的是說這個行業,人們都說保險業複雜,那麼它到底複雜在哪裡呢?

筆者目前在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從事產品設計和營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根據渠道和客戶需求,結合行業趨勢,設計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形態,再協調技術部門,如精算,運營等將產品開發完成,最後包裝,上市,推廣。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幾年,我想我對保險業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至少,在這個行業我的能力圈要比一般人會大一些,所以巴菲特描述保險業的一些金句,我聽起來特別有感觸。我非常瞭解在對保險行業的分析上有很多高人,比如MC總的人壽系列文章,實在是歎為觀止。筆者的以下內容,都是很淺顯的一些分析,沒有太多的數字和技術層面的內容,有些也許已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從業者的真心認同,希望不會貽笑大方。

在我看來,許多投資於保險業的投資者,或者說,投資於保險業的巴氏投資者,他們已經違背了巴氏的重要投資原則之一,即能力圈範圍外的事情不去做。能力圈因人而異,比如銀行股可能是個好的投資標的,但如果你看不懂,你不去碰它,你做的就是對的,因為它在你的能力圈外。同樣,投資保險股的投資者們,真的看懂了自己所買入的公司嗎?或者說,很多人以為自己看懂了。

我們都希望買入有護城河的行業,形成護城河的方式有很多,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本身有護城河。在我看來,這是最讓人放心,也是最讓人舒服的一種護城河。比如說茅台的商業模式,糧食和水經過發酵和釀造,價格就可以上萬倍的增長,還讓消費者趨之若鶩,毛利奇高,隨心提價,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不需要多麼精明的管理層都能經營好的公司。這種護城河,本身就是不可踰越的深淵,競爭對手難以超越。還有些商業模式,其本身是辛苦的,操勞的,比如說沃爾瑪,或者格力電器。零售業和製造業本身是髒活,累活,到頭來還可能賠本賺吆喝的行業,買入這樣商業模式的公司,其實很危險。然而,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有些公司脫穎而出,靠一雙手挖出了自己的護城河,沃爾瑪和格力就是如此。但是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必須不犯錯誤,努力把護城河不斷挖深挖寬,才能繼續維持自己的競爭力。

金融行業裡,讓我們看看保險和銀行的商業模式。銀行的商業模式是很完美的,我非常能體會老巴所說的銀行是一座金礦,前提是不考慮風險管理的因素,或者說管理者不主動去做傻事情。在貸款業務方面,存款者獲得2%的利息,貸款者支付4%的利息,銀行穩賺其中的2%,嘿!世界上還有這麼美妙的事情嗎?中間業務方面,因為我的工作主要就是為銀行保險渠道開發產品,就拿保險來說,我深知銀行的強勢,渠道為王在這裡並不是說笑。代銷保險,銀行賺取的是無風險的超高額佣金,並且每年還在不斷擠壓保險公司的利潤。沒有辦法,保險公司,尤其是小保險公司基本沒什麼談判籌碼。人們可能聽說過去十年保險業每年高速增長的保費數字,卻不知目前的保險市場80%的業務是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傳統的個險業務佔不到20%。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大家可以猜一猜銀行每代銷一款產品可以獲得多少佣金,佔首年保費的比例是多少,那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總之,保險和銀行的關係,很像製造商和賣場的關係,也許就像某電視生產商和蘇寧的關係。

說回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更具體來說,壽險公司,在我看來,其商業模式根本就無法形成護城河。如果說銀行只要不主動犯錯誤就能賺錢,那麼保險就是一個很難不犯錯誤的行業。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角度,就是保險產品的設計來探討一番。

保險產品的設計不是那麼神秘,精算師也不是多麼可怕的一群人,事實上,精算師也經常犯錯誤。基本上,保險產品玩的就是概率,終值(Future Value)和現值的遊戲(Present Value)。用一句話說,客戶所需支付的保費等於未來保險公司可能需要支付的保險利益的折現再加上保險公司的運營等相關費用。這裡面,折現率是預測的,保險利益支付的可能性是概率統計的,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是估算的,我想,大家可以想像出這裡面的難度有多大。尤其是壽險動輒幾十年的保障期,讓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會發生的事,而低估了未來十年可能發生的事。難道不是嗎?大家可以想想去年的自己,前年的自己,差別很大嗎?但是再想想十年前的自己和這個世界呢?那時候的高利率保單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嗎?十年後呢,各位真的能想像出十年後自己的樣子嗎?精算師做得事情,卻在用現在的視野去揣摩三十年後的世界來設計產品。

讓我們看一個非常簡單的保險形態,比如說,該產品在未來5年內,為30歲男性提供10萬元的身故保障。如果5年後未身故,該男性可得5萬元。所以,在這個產品裡保險公司至少需要假設的幾個數字是,該男性5年後獲得5萬元滿期金的概率A,5年後的5萬元折現至今天所需的折現率B,該男性5年內身故的概率C,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D,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E,假設了這些費用,結合該男子的保額,年齡,性別(男性),折現至今計算出該產品現行的費率,當然,實際的精算模型會更複雜。

在假設這麼多條件的情況下來設計費率,很可能最後所得到的就是一個不虧錢就不錯的結果。有人會說,我們會選擇儘量保守的精算假設,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笑話,你怎麼保守?保險產品的複製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很難產生差異化,這就導致了保險業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保守意味著非常簡單的結果:同樣的產品比別人貴很多。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折現率保守0.1%,通過幾十年的複利會使得現值比同業貴多少。有人說,那我們就往貴了賣,把價格抬的高高的,靠銷售忽悠賣一筆是一筆,針對不差錢的客戶。很遺憾,各項假設保監會也會給出統一標準和上限的,你即使想加價也不能無止境的往死裡加。有人說,那我就投資強,錢圈進來一年翻幾十倍,且不說是否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於三差,也就是死差(實際死亡率與預計死亡率的差額),費差(實際費用率與預計費用率的差額)和利差(實際投資收益和預期投資收益的差額),而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產品類型之一是分紅險,分紅險意味著每年至少70%的三差盈利需要分給保單持有人,這是保監會規定的,留給股東的是很有限的。幸運的是,大家可以看到在設計產品時有一項是運營費用,意味著我的工資可以分攤給客戶,畢竟精算師也不會為難自己,馬明哲老總也不會為難自己。在保險公司工作,可能收入還不差,但成為保險公司股東,可能沒那麼美好。

總之,讓我們看看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真不是什麼吸引人的買賣。保險公司每賣出一張保單,前幾年都是在虧錢的,所以保險公司的盈利需要十年甚至更久,去看看那麼多外資保險公司有幾家盈利了吧。第一步你要設計出不虧錢的產品,第二步你要賣的出去,第三步你要忍耐前幾年虧錢的日子(每賣出一張保單),第四步你要投資賺到錢不是反而虧更多的錢。做生意是為了賺錢,可是賺錢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如此多的假設之上,競爭還這麼激烈,每賣出一個產品還要先虧幾年錢,這樣的生意你會做嗎?我反正不做,我寧願去開一個奶茶店。

最後讓我們瞧一瞧看好保險公司的主要觀點:

1. 保險業還是朝陽行業,未來行業增長巨大。

2. 中國的保險深度多麼多麼差,保險密度多麼多麼差,跟發達國家沒得比,增加一個點,那得多少保費啊。

3. 養老缺口大,醫療缺口大,稅收政策出來,那得多少保費啊。

……

這類問題,我統一使用一個答案,如果這篇長長的文章你沒心思看完,只需記住這一句話:保險業規模不等於利潤,全世界也許只有這一個行業,賣得越多,可能虧得越多。記住這句話,才能明白巴菲特為什麼當初會停止發放保單,才能明白巴菲特這麼做有多難,有多大的壓力。記住,保險業的本源是公益慈善事業。這一點,可能連史玉柱老總也不一定明白。

4. 巴菲特就是保險業起家的。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起家靠的是財產險,財產險和壽險是不一樣的,更加短期,而且巴菲特也只能做到財產險業務勉強不虧錢,然後靠這些浮存金投資賺錢。靠壽險來賺錢,複製巴菲特的模式,你首先還是要通過非常保守的假設使你的產品不虧錢(當然我會懷疑這樣的產品是否賣的出去),然後再有非常牛的人能幫你投資賺錢,並祈禱投資經理不要幫你虧錢。另外,還有一點,保險業的投資限制是非常嚴格的,這又是一個非常長的話題。

5. 平安,明日之星,交叉銷售,OMG。

其實平安的確給人描繪了一幅美妙的藍圖,我也很衝動差點買入平安。最後,在我使用彼得林奇一分鐘自言自語法之後,我選擇放棄(買入一個股票和賣出一個股票前,都要跟自己說一分鐘的話,陳述你的理由,這樣你就不會因為衝動而毫無理由的買入賣出,我非常喜歡這個方法)。我的一分鐘自言自語是:

「平安極可能成為上證衝破萬點的龍頭,被眾多大師看好,其亮點是我國保險業未來極大發展空間與混業經營帶來協同效應。但我認為保險業盈利極難,其發展空間和巨大規模不代表高利潤;協同效應也只是藍圖,即使牛市中其盈利會被放大,也無法估算何時應該拋售。綜合結論:放棄平安。」

簡單來說,平安的主業還是壽險,壽險就是很難賺錢,而平安混業經營的東西,沒一個是好賺錢的。在保險業裡,保守的人壽和太保更讓人放心一些,事實上,人壽的老總看起來更懂保險業,而從產品角度,太保的產品設計的更有吸引力(對客戶來說)。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銀行,這麼多民營資本要衝進這個圈子裡來做保險,或合資,或收購,成立保險公司,最後可能都是暗淡收場。保險公司賺錢真的很難,而且賺得都是看不到的錢。銀行的商業模式跟保險業完全不一樣,銀行成立保險公司,與其嘔心經營小心謹慎勉強不虧錢,真不如找幾個保險公司做小弟來得舒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能看懂保險公司,反正我是看不懂。我想許多保險公司無論是總經理還是總精算師,可能他們自己也都很難說出自己的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到底會不會虧錢。看不懂就不碰,也許平安未來翻十倍,跟我也沒什麼關係,這是一個保險從業人員的心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