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陳岳峰/文 零售業回暖了?
一些媒體根據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各地零售企業的銷售數據做出了這一判斷。
節日期間,北京市130家重點商業企業實現銷售71.6億元,同比增長13.6%;青島10家零售企業7天實現銷售14.6億元,同比增長16.8%;武漢商業社消品零售額約100億元,同比增長18.3%;四川省節日期間社消品零售額276億元,同比增長18.5%。
不可否認,儘管經濟減速,有些地區的零售企業在兩節期間業績仍有增長。
據稱,蘇寧、國美、大中在北京市場的節日銷售額共超過20億元──連受影響最嚴重的傳統家電零售都表現不錯,也難怪業界覺得形勢開始變好。因為就在不久前,北京市商委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實體店客流明顯下降,部分高端百貨銷售甚至出現負增長。
不過,僅憑一個假期或是部分數據就覺得行情已轉暖未免太樂觀。如蘇寧、國美在北京表現不錯,但在其他地方卻出現下滑,在廈門,兩家企業「雙節」的銷售分別為4681萬元和3367萬元,同比下降了16.01%和18.44%。
長假本就是個消費引擎,增長才屬正常。而判斷業績是否真正增長,還要看這個月剩下的20多天以及未來幾個月的數據,如果接下來仍在下滑,那只能表明這是節日期間的集中消費,並非持續回升。
與此同時,在CPI一直下行、民生商品價格卻處於上升期時,老百姓消費支出增加,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所獲得的同等商品並沒增多,也就是說,在扣除物價上漲、擰乾商品提價和增加的各項運營成本的水份後,商家的實際增長率可能更低。
況且,節日期間銷售同比下降的地區和企業也不在少數。
根據上海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395家大中型商業企業「雙節」共銷售64.30億元,比今年春節黃金週、「五一」小長假的銷售增速分別下降4.8個、2.4個百分點;廣州假日辦的統計也顯示,廣州12家主要零售企業黃金週吸金9.12億元,同比下降8.86%。
杭州零售業更是被形容過了史上最慘淡的一個黃金週。杭州大廈、杭州百貨大樓、銀泰武林店、銀泰西湖店、解百等6家商場累計銷售4.43億萬元,同比下降8.68%,居然與廣州的情況相差無幾。而杭州11家超市累計銷售1.28億元,同比增長也僅4.73%。
這些數據都在表明,零售業的下滑勢頭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長假期間部分區域的增長很可能只是短暫的好光景。國信證券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今年黃金週一線城市消費增速下滑和業態分化明顯,其中百貨業銷售萎縮。儘管二三線城市仍能暫時維持高位,但短期不構成消費主力。
這意味著消費需求不足很可能將比較長期地存在。必須要重視的是,消費萎縮是經濟下行過程中的必然結果,而零售企業的業績和宏觀經濟關聯度非常高。至 少目前來看,形勢依然很殘酷,四季度整體行情也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零售業仍將在一片飄綠的業績中苦撐,惟有耐心等待拐點到來。但經濟環境太過複雜,拐點 何時才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