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城市脈搏 新媒體 旺hit未旺財

http://tvb4life.pixnet.net/blog/post/174242859-%E5%9F%8E%E5%B8%82%E8%84%88%E6%90%8F-%E6%96%B0%E5%AA%92%E9%AB%94%E3%80%80%E6%97%BAhit%E6%9C%AA%E6%97%BA%E8%B2%A1



新媒體群雄並起,劉細良的《主場新聞》、盧永雄的《巴士的報》及游清源的《 852郵報》,燒銀紙、鬥長命、控制成本、創造自家特色,才有機會殺出,且看最終誰能成為大贏家。 

城市脈搏

新媒體 旺 hit未旺財

近期傳統媒體嗌晒救命,中資機構、港資銀行抽廣告;空降外勞老總;名嘴即日炒魷,更有人可能報導開罪人被斬。新聞空間愈收愈窄,要找新出路,新媒體似乎是一線曙光。搞新媒體,投資人力、資金較少,但最終問題是如何持續營運?
美國《 The Huffington Post》珠玉在前,被互聯網公司 AOL以三億幾美金收購;一二年贏得美國新聞界奧斯卡稱譽的普立茲獎,名利雙收。本刊訪問四間新媒體公司,既想賺錢又想實踐理想,且看他們的經驗,能否複製美國的網媒神話。

 


「低頭族」造就新媒體發展,賺點擊率很容易,賺錢尚未有一條成功方程式。(曾春南攝) 

中央政策組前全職顧問劉細良一二年離開政府後,跟夥伴創辦《主場新聞》。「我喺政府六年,所有嘅良政善治都冇制度保障,以往靠總督、 AO(政務官)、香港人同傳媒,當呢啲制度都冇晒保障嘅時候,唯一就係得番新聞自由。」
《主場新聞》力銷本土言論自由的空間,在香港即時新聞加入新觀點作賣點,另提供大量博客文章,點擊率超過《明報》、《信報》網站。《主場》開設欄目講佔領中環,又開放平台講港獨、台獨,「重口味」挑戰網民,更向中國「晒冷」,「我哋知道敏感,例如關於新疆、西藏嘅新聞,好多人會問為咗少少(言論)空間值唔值得啫?錯,對於唯色(專寫西藏問題)一篇文章,唔係多咗幾多人睇,而係能唔能夠喺香港出現,嗰個意義遠遠大過得十個 like。」

近期廣告少

佔中、港獨等敏感議題,小眾之餘,更有機會嚇走廣告,「聖誕農曆新年係高峰期,我哋要睇復活節,如果仲未有(廣告)就係政治原因。」新媒體同樣面對抽廣告魔咒,劉細良說要以「車房創業」精神迎戰,《主場》辦公室設於觀塘工廈,「 Office開支細、慳印刷費發行,最核心競爭力要保存。」十三名全職員工,兩個主編、七名記者包辦時事、副刊、藝術;其餘人手負責設計、攝影、找廣告。劉細良強調,不會刻薄記者,會給予市場薪金。
劉細良強調要控制成本,才能長期作戰。但這場仗要打多久才能見到賺錢的一天?「動新聞將會成為《蘋果日報》最大收入,動新聞成功就係新媒體成功,我哋會跟住呢個勢上。」劉續說:「寫鱔稿收廣告,咁嘅媒體嘅性格同期望,人家會對你改變,新媒體嘅特色喪失,你只不過係翻版嘅主流媒體,你嘅靈魂冇咗,人哋點會追隨你呢。」
《巴士的報》社長兼總策展人盧永雄帶記者入辦公室,這是向《星島》租用的一個房間,但連水牌也沒有,「好多工作要做,水牌唔係首選。」盧續說:「我哋個 logo,『報』字係反轉,希望有啲新意念。」「巴士的」( bastille),是借用法國大革命的起點巴士的監獄,寓意打破局限。不設水牌也是一種革新。
五十歲的盧永雄,離開年薪九百二十五萬元的星島報業集團行政總裁崗位,投身新媒體,他形容「有少少癲癲哋」。盧永雄曾任職收費及免費報紙、電視、雜誌,搞網媒源於看到 iPhone 3G,「我係一個傳媒狂熱者,好鍾意搞唔同媒體……碰到移動媒體潮流,好有衝動去搞嘢,簡單嚟講,身痕。」
《巴》登場不久,即爆出王維基密會王征的獨家新聞,由盧永雄親自主理,「我成單新聞有參與,部署點安排狗仔,點去影。」跟《主場》路線不同,《巴》除了賣獨家新聞,還要革新新聞概念,「兩年前特首選舉,有日我個女來問我,喂,你哋唔好十幾日都用選舉做頭版啦,佢而家讀中二,嗰時十歲……簡單嚟講,就係睇到悶。」


《主場新聞》有欄目討論疆獨、港獨議題,劉細良說傳統媒體逐漸妥協,不敢觸及這些議題,主流媒體後退,更能突出新媒體的批判性。(網站圖) 

《巴士的報》嘗試將網民討論熱點放搶眼位置,例如全城討論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大結局,放在頭條成功提高點擊率。(網站圖) 

韓劇做頭條

「報紙慢慢同現實偏離……其實咁多人鍾意睇韓劇,點解唔可以報多啲?」於是網媒成為他的實驗場,「少女時代(韓國女子組合)其中兩名成員(允兒及秀英)各自宣布拍拖,小朋友覺得大件事,傳統報紙報唔報都係一個問題……結果我哋只係做咗頭條隔籬,都好頭,但叫我做頭(條),我都冇乜心魔。」
盧永雄跟《主場》劉細良同樣強調要控制成本,「控制唔到成本,好難賺錢。」他已訂立三年後收支平衡的目標。《巴》由星島及盧永雄合資,總投資額一千四百二十九萬,盧永雄自掏四百多萬,其餘由星島出資兼提供低息貸款,他「搞嘢」代價不菲。「新媒體風險高,成敗與做嘅人有關,同決心開始,要去盡啲,逼自己多啲先至成功。」《巴》跟星島如此親密,會否予人先入為主的印象?「同星島合作,肯定係一個 PLUS。」他說:「無論我哋有咩好壞印象,如果我啲嘢唔得,都會唔得。」
游清源帶領《信報》專欄「紀曉風」原班人馬,在網絡開新天地。「當時『紀曉風』班人默契好好,而且佢哋都覺得好難再做落去,與其各散東西,不如諗吓可唔可以聚番埋做少少嘢啦……網上似乎係出路,人手可以少啲,空間同自由度可以大啲,亦都開始成咗氣候,尤其係「動新聞」真係好成功,已經形成咗一個 criticalmass(群聚效應)。」
《 852郵報》除灣仔辦公室數萬元裝修費外,開支包括租金、工資,每月約三十萬元,主要由游清源出資,「我今年五十二歲,三、兩百萬都無就呃你㗎啫。亦有問人支持啦,支持者有啲係無償奉獻嘅,不過都係好奀㗎啫,咁有啲就係借嘅。」對於外間有傳游清源離開《信報》後,曾收取李澤楷資助,游清源以四個字「絕無其事」回應。
《 852》二月起實行贊助人制度,每月一百至一萬元不等。如果每月有三千人捐款,最少一百元,足夠一個月支出。游清源亦計劃本年底開始接受廣告,他聲稱《 852》每月點擊率已達一千萬,有足夠能力爭取廣告。


劉細良到成立十年的網台 Ragazine做嘉賓兼取經,小小斗室,幾支咪、兩部電腦,低成本的網上電台就可以運作,也是劉細良口中的「車房創業」。(黃雲慶攝) 

游清源與同事打成一片,稱下屬熟悉年輕人如何使用網上資源,訪問當日更試用同事的健身器材。(王偉洪攝) 

網絡媒體發展蓬勃,但未獲政府認同,早前七個網媒表達政府拒絕讓他們採訪官方活動的不滿。

自由度更高

「真係自由度高好多,講真話嘅顧慮細好多。」經營了網上媒體約三個月,游清源有上述感想,但認為影響力仍不及主流媒體。《 852》記者曾被拒進入政府總部採訪,但游清源認為最重要是要經營者自身的影響力,到時就不能夠忽視你。他亦相信多些有分量的網上媒體,整件事便會由次流變成主流。
相比《主場》、《巴士的》、《 852》,網台 D100率先進入收費時代,本週一開始收費,每年七百八十元,可以收聽較多自家製節目的「香港台」,例如:梁繼璋、李麗蕊主持的「開心快活人」;吳志森、余若薇的「風波裡的自由」;顏聯武「霎時衝動」等。免費收聽的「大聲台」,仍然有小量自製節目,其餘時段轉播「美國之音」的節目。大班鄭經翰主持的「風波裡的茶杯」,安排在兩台聯播,所以仍然可以免費收聽。
經歷一年零三個月後,大班表示,新媒體不可能靠廣告,「有啲生髮(產品)呀、幼稚園話嚟贊助節目,我哋要搵人陪住佢做節目,但又俾得少錢,呢啲我哋唔會做,免得聽眾以為我哋認同呢啲產品。」大班續說,新媒體燒銀紙,「睇吓可以捱到幾耐,好似 WhatsApp咁,要捱十年八年先至發達。」他稱現有一萬個會員,希望訂戶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的三萬大關。


鄭經翰的 D100守了一年零三個月,終於開始收費,預計三月底完成訂戶手續後,便告別免費午餐的年代。 

拍攝社會運動片段的 SocREC,上星期日安排記協主辦發起「企硬•反滅聲」遊行時,被警方干涉。(羅國輝攝) 

《主場新聞》

http://www.thehousenews.com 
成立: 2012年 7月
主腦:梁文道、蔡東豪、劉細良、宋漢生
財政:主要股東資助,有廣告收入,尚未收支平衡,正研究贊助及籌款模式。
人手:約 13名受薪員工,及大量博客供稿
香港排名*: 104

《巴士的報》

http://www.bastillepost.com 
成立: 2013年 12月
主腦:盧永雄
財政:每月開支至少 50萬元;正研究以廣告或銷售產品開源
人手:現時 16人,目標 20人。
香港排名: 3598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成立: 2013年 12月
主腦:游清源
財政:每月約 30萬開支,收入靠捐款,將來會有廣告。
人手:約 10名受薪員工
香港排名*: 323

D100電台

http://www.d100.net 
成立: 2012年 12月
主腦:鄭經翰、何國輝
財政:每月支出 200萬元;本月起收取年費七百八十元
人手:五十個全職職員,另有時薪計節目主特人
香港排名*: 294

外國新媒體成敗

美國「 The Huffington Post」:○五年成立,一○年盈利有三千萬美元,一一年被互聯網公司 AOL睇中,以 3.15億美金收購。一二年憑着受傷退伍軍人的報導,奪得有美國新聞界奧斯卡稱譽的普立茲獎,名利雙收。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 

馬來西亞「當今大馬」:九九年創辦,最初只有十四個員工。基於馬來西亞大部分主流媒體都被政團控制,「當今大馬」以無黨無派成為賣點,並吸引美國著名基金經理索羅斯主持的開放社會基金會,收購 29%股權。它們現有獨立辦公大樓,網站有中、英、馬來西亞、泰文爾語版本。除廣告收入,也收取訂閱費,基本內容免費,每年付四十美元可瀏覽所有內容。
http://www.malaysiakini.com 

韓國「 OhmyNews」:二千年創立,全盛時期有韓、日、英語版本,由公民記者提供新聞。○二年新任總統盧武鉉當選後,首先接受 OhmyNews專訪,足證網媒影響力。以廣告收入為主,不過○三年始有盈利,○八年又虧損,在日本設的分社已經關閉。
http://international.ohmynews.com 


撰文:陳健佳、馮普賢 
插圖:祝健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