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長亮科技:蹊蹺的金融軟件新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9

一家行業內排名並不靠前的銀行IT企業正跑步邁向資本市場,它將客戶群瞄準眾多「個別高層說了算」的城商行。而為了達到上市條件,它涉嫌通過不計股份支付費用的手法,使業績「更好看」一些

如無意外,自稱「最熟悉中國的銀行IT專家」的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亮科技」),距離在A股創業板掛牌上市的日子不遠了。2012年3月6日,長亮科技已成功過會。

中國創業板已經讓多個財富神話成為現實,不少企業創始人在上市後「一夜暴富」。但是,長亮科技對公司員工採取了「太公分豬肉」式的股權激勵:在長亮科技的160名股東中,除了僅有的一名法人股東——招商資本,其餘159名都是自然人——這麼龐大的「股東團」刷新了創業板公司股東人數的紀錄,這些股東都是與長亮科技一起「風雨同舟」的員工,儘管少部分已經離職。

然而,長亮科技「有福同享」背後有諸多蹊蹺之處,其在軟件行業的生長路徑也存在不少疑點。

「股份支付」之謎

一位「財務打假」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如果長亮科技按股票公允價值計,其2010年的相關費用為5442萬元,而這一年的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

播種的時刻在2010年。當年7月29日,長亮科技新增了35名股東,他們以每股約0.61元入股——這是股改前的增資;兩個月後的9月28日,111名股東加盟,入股價格約1.9元/股,與當時的每股淨資產值相當——這是股改前增資入股價的三倍。

據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這兩次價格差異的原因在於:股改前增資的股東是長亮科技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骨幹員工,對公司經營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以較低價格吸引其入股」。

不過,至此,當時長亮科技約70%的員工持有了公司股份。雖然近半數股東持股比例都在0.05%以下,但名義上都成為了「主人翁」,一個具有「均富」特徵的「公司社會」形成了。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是通過向員工發行股票,來代替工資的支出,同時作為股權激勵的一種手段。不過,企業應相應增加負債,按照股票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所謂公允價值,是指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和自願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查閱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並未發現因股份支付而確認的費用。

長亮科技創造了創業板「最長限售期」的紀錄:所有自然人股東承諾上市後三年內「鎖定」股票,而離職的自然人股東所持股票限售期最長甚至達到5年。「由於限售的時間太長,所以這兩次入股的價格都顯得『低得合理』。」一位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分析稱,而員工認購股票的價格與公允價值間的差價就是「隱形工資」,應當計算進費用。

如何確定長亮科技股票的「公允價值」?一位「財務打假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應當參照同期PE入股的價格」。2010年12月24日,長亮科技唯一的法人股東——招商資本以每股約8.92元的價格入股,是三個月前1.9元股價的4.7倍。

他認為,兩次新增的股東146人所持有的股份符合「股份支付」條件,第一次35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8.3元,扣除12名老股東新增股權份額,合計為4034萬元;第二次111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7元,合計1408萬元。「兩次合計為5442萬元,而該公司2010年度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2010年度實際虛盈實虧,不符合創業板上市『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

正因為此,不少人開始擔心長亮科技會成為「東南融通第二」。東南融通(LFT)自稱是「在紐交所上市的國內第一家軟件企業」。據研究機構IDC發佈的有關2009年的數據,在中國金融軟件和IT服務業中,東南融通排名第一。不過它在2011年遭到「獵殺」:美國民間調查機構OLP Globle和Citron Reports分別在研究報告中質疑東南融通有「暗中轉移成本虛增利潤」的嫌疑。

東南融通在這一年的5月被暫停交易,最終於8月17日被摘牌並退入粉單市場(最底層的報價系統,好比退市公司的避難所)。而其技術人員也陸續流失,被同行公司所「瓜分」。

對於東南融通和長亮科技的財務情況,上述財務打假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雖然結果都表現為涉嫌隱瞞費用、虛增利潤,但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東南融通是業務層面造假,通過「虛增資產和隱瞞負債」方式支付人員薪酬。而長亮科技是在會計層面進行了技術處理,它涉嫌違反會計準則中關於股份支付的規定,同時根據2011年10月出台的「創業板股份支付確認四原則」,「符合股份支付準則要求的,嚴格執行準則」。

南方週末記者就「股份支付不確認費用」的問題向長亮科技發去採訪請求,但截稿前尚未收到任何回覆。

王長春的「拿單」本領

「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能不能搞定其『高層』成為重要一環。」

長亮科技的董事長和實際控股人是王長春,上市前其持股比例逾35%。若要瞭解王長春,則不得不從其前東家深圳奧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奧尊信息」)說起。

脫胎於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的奧尊信息,曾經在金融IT業盛極一時。2003年,已在金融IT業成名的奧尊信息宣佈進軍電子政務市場,更聲稱「3年後要趕超金蝶,5年後追上用友」。從數據上來看,奧尊的確有這樣的底氣,因為在2002年其銷售收入已達3.5億元,而長亮科技直到2011年的營業收入也不過1.43億,不及當年奧尊信息的一半。

根據工商資料,奧尊信息的實際控制人是「招商銀行工會委員會」,而相當多骨幹人員出自招商系統。

然而,這樣的鼎盛已經成為奧尊人的集體回憶,甚至現在其官網的資料也停留在十年前的數據。奧尊信息一位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2002年,「被輝煌沖昏了頭腦」的奧尊信息管理層出現內亂,時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的王長春受到擠兌,率一群舊部相繼出走。後來,一度掌管奧尊信息的負責人來自招商銀行的食堂管理部。

「在我們這個圈子,王長春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可以拿到很多訂單。」按照他的說法,奧尊信息是金融IT業的「黃埔軍校」,業內很多人都是奧尊出身,但目前看來創業最出色的要數王長春。而從長亮的招股書上來看,除了王長春,長亮科技的高管、董事和監事中,多人都有奧尊信息的工作經歷。

早期的長亮科技帶有濃厚的「奧尊痕跡」。「王長春帶走了不少奧尊的技術骨幹和市場關係,不然根本沒法活下去。」一位鄭州的銀行IT部門人士說,幾年前他看長亮科技一些程序的代碼,居然裡邊還有奧尊信息此前寫的註釋。而且,長亮科技成立後好幾年間都是以年輕的畢業生作為業務的主力。

奧尊信息曾經追究過長亮的知識產權侵用的情況,但後來不了了之。據一位奧尊前員工稱,糾紛沒有繼續下去,也與招商銀行在其中調解有關。

從奧尊信息派生出去的長亮科技之後始終與「招商系」關係密切。長亮科技先後3次、涉及金額4000萬的擔保貸款,均由招商銀行辦理;長亮科技還曾在2008年花2000萬元購買過招商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而日前最受非議的是,長亮科技不僅由招商證券保薦上市,還讓招商證券的子公司招商資本突擊入股——這種「直投+保薦」的模式早已屢屢為人詬病,此前已被證監會所叫停。這讓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愕然。

不過,比起奧尊信息的「江河日下」,長亮科技顯得要爭氣得多。到了2011年,長亮科技核心業務系統在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覆蓋率近20%。長亮主打二三線城市,並瞄準處於轉型期的城市商業銀行。

「銀行與這些外包的IT企業關係很微妙。」一位長亮的內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搞定中小銀行關鍵是要搞定其個別『高層』。有時候,銀行換了領導,就會把IT系統都換掉。」他說。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給銀行返點已成為行規,譬如IT企業拿銀行2萬元,起碼要返還給銀行相關人士5000元。

長亮科技的第一大客戶恆豐銀行,在2010年出現了核心系統宕機事故,持續了接近一天時間。「很難查清楚究竟是恆豐銀行還是長亮科技的責任,但這樣的事故總會影響兩者的關係。」另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在2011年,長亮科技21%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恆豐銀行間的業務。另外,位列前五大客戶之一的煙台銀行,是長亮科技的參股公司。2008年6月,長亮科技以2元/股的價格入股煙台銀行,持股比例為0.25%。

一旦登陸資本市場,長亮科技不僅會發揮「拿單」的本領,還找到了展現財技的舞台。

「狼多肉少」

「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眼下,長亮科技面臨著公司內外的許多問題。

長亮科技與東南融通主業相近,都是金融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而軟件企業最主要支出就是人工成本。如果能夠降低人工成本,就有可能使報表上利潤那一欄的數字「更好看」一些。

給員工報酬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長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在過去三年,長亮科技員工工資及福利支出,佔軟件開發業務成本的59.61%、佔管理費用的58.01%、佔銷售費用的41.99%,是軟件開發業務成本和各項費用的主要部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主營業務的收入水平,則將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

軟件公司們也常給員工們「畫餅充饑」。客戶主要為券商和基金的IT企業恆生電子(600570。SH),在2011年底公佈了股權激勵計劃,擬授予298人不超過1900萬份期權——如行權條件全部達成,則其2012至2014年三年期權股價複合增長率達到26%。

除了需要對內安撫員工,對外,銀行IT企業面對的則是一片混戰的「紅海」。「現在行業裡時常有血雨腥風的廝殺。」來自銀行IT業龍頭企業之一——高偉達科技公司的一位人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據他介紹,同類的項目,以前每個參與者每月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現在只有兩三萬元。目前,高偉達的主要客戶是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銀行。

在這個散亂的市場中幾乎找不到振臂一呼的「帶頭大哥」:根據IDC發佈的「2010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供應商」排名中,位列首位的宇信易誠(YTEC)的市場份額也僅為5.2%。宇信易誠是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商。2010年,其營收為4.1億元,淨利潤只有區區120萬元。儘管在2011年盈利大幅提升,但這種大起大落還讓人看不到「大哥」的風範。

在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市場上,長亮科技排名「老六」,市場佔有率僅為2.05%——但這已經是長亮科技創始人王長春長袖善舞能力的展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