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用大數據 精準預言美股復甦 「三國迷」沈宇青 如何主導貝萊德投資方向?

2016-05-30  TWM

當今華爾街最會運用大數據的一號人物,自信能解讀全球各地消費者的心, 面對龐大的資料庫,他如何去蕪存菁抓出商機,關鍵就在「回歸人性」。

今年初,全球對美國經濟疑慮四起,衰退雜音不絕於耳;市場人士甚至呼籲,美股將進入熊市。但他卻篤定地說,「美國經濟絕對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他建議公司旗下基金對美國的持股部位不須減碼。半年後證明,道瓊指數從二月低點上漲至今已逾一成。

他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科學主動股票團隊主管沈宇青,同時也擔任貝萊德新興市場部門主管;至於他在半年前對美國股市的堅定態度,則是來自於大數據。「美國消費其實還蠻穩定,雖然對大件物品,像汽車、家電興趣微幅滑落,但並非大幅下降。」沈宇青如此「翻譯」著從龐雜數據裡讀到的關鍵訊息。

作為全球資產管理業的龍頭,貝萊德全球員工人數約一萬三千人,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達到四•七兆美元,團隊投資專才臥虎藏龍;但來自中國,今年僅四十六歲的沈宇青,已成為左右集團投資方向最重要聲音之一,內部同事形容,「主動股票投資方面,他可說是集團總裁芬克(Larry Fink)最重要的左右手。」如果說,貝萊德集團是資產管理的霸主,那麼,用數據分析、提供集團投資方向的沈宇青,或許就可說是當今華爾街、乃至於全球投資市場最會運用大數據的一號人物。

天生數據控

好奇心與科技DNA扎根

「我無時無刻都想知道,全世界消費者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透過大數據研究,某個程度來說,就能預知消費者行為,而這樣的購物傾向,放諸四海皆準,我可以解讀全球每個地方。」談投資,沈宇青的情緒多半理性平和,但只要談到大數據,他的神情立刻轉變,既像是個興奮的孩子,卻又像是爸爸在談自己的孩子,話匣子一開就說個沒完。

「我們數據庫越來越大,所有新聞報導、券商研究報告,或全世界交通資訊,一切相關的、不相關的,全放在一起,所有數據我們都感興趣。」沈宇青不否認自己是個「數據控」,但他也強調,只是「數據控」,並不足以挖掘出大數據背後的祕密,更重要的,是「回歸人性」。

完美結合數據與人性,正是沈宇青能用數字解碼世界的真正原因;而所謂的人性,首先來自於他的好奇心,或者應該說,從小,他的父母就積極培養沈宇青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好奇。

「我爸爸是大學教授,他最常跟我說,周末沒有必要再讀課本了,要讀些跟學習不相關的書,鼓勵我多接觸些『野書』。」他回憶,自己兒時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充滿算計、謀略與人性的故事,『三國演義』啊!其中,我最崇拜諸葛亮。」像是命中注定似的,沈宇青現在的工作,倒也有點像是諸葛亮,總是得從各種變化當中「算」出令人拍案的謀略。

當時的廣泛閱讀,開啟了他的另一個世界;但好奇心真正獲得滿足,則是在赴美求學之後。

沈宇青的母親,也是電子工程方面的大學教授,一九八六年,利用赴美國工作的兩個月時間,順便帶著沈宇青去美國拓展視野,「她覺得這樣的開放環境對我更好。」九一年,沈宇青在中國念大學到一半,就決定轉學到美國;之後兩年大學生活,「對我來說簡直眼界大開。」他說,「美國的大學雜七雜八,什麼都學,越學路越寬;跟中國的學科教育體制,越學越窄,形成明顯對比。」

實務與理論融合

定期在紐約大學教書

沈宇青向來不是個「死讀書」型的學生,到美國後不久,便開始打零工,一方面是想賺些零用錢,但更重要的,想藉由這種方式探索這個沒看過的新世界。

他從學校餐廳、保全人員、到中文家教、幼兒保姆,做過十多種不同類型工作。

大學畢業後,他繼續攻讀碩士,取得學位後,九七年踏入金融圈,展開投資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摩根大通避險基金風險管理及總經投資研究。同時,他也持續深造,一路念到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及國際商業博士;「博士學位拿到後,我才發現學歷越高,知道的東西越少。」為避免自己一輩子關在學術象牙塔,他積極走出校園,目的就是希望能將理論與實務充分融合。

「金融投資需要實務經驗,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對理論、數據研究,及實務方面都很有興趣,現在能同時兼顧,定期去紐約大學教書,已是最理想的狀態。」二○○四年,沈宇青離開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當時他已是絕對報酬及資產配置全球負責人;同年他轉戰巴克萊全球投資(BGI),從資產管理核心人物,變身成為投資管理要角;服務對象從基金零售客戶,到專業機構法人,操作獨立性及自主性也更高。

○九年,貝萊德以一三五億美元收購巴克萊,此時沈宇青已擔任巴克萊亞洲及新興市場投資主管;約莫也是在這個時候,沈宇青開始思考大數據運用在投資領域的種種可能,帶領自己的團隊接觸大數據研究。他回憶當時,「看到任何數據都會驚喜,沒有不喜歡的數據!」像是諸葛亮參透了天時地利的玄機,那是一種如獲至寶的心情。

「以前,美國學術機構為了解五十個州的消費者購物傾向,得花一個月時間,打五百通以上電話進行調查。現在要買車,消費者就會上網研究,搜尋汽車評比資料。

這樣的數據運用在投資方面,更快、更全面,也更有用。」沈宇青興奮解釋著大數據對投資判斷,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人腦獨立思考

駕馭大數據會更上手

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沈宇青來說,在此階段,只進入第一重「看山是山」境界,在浩瀚數據中,研究團隊曾因誤用數據,而在投資市場四處碰壁。「大數據資訊量大,但雜訊也多,如何去蕪存菁,才是關鍵。」他舉例,有些員工會在網路上批評公司,如果問題是「公司短期風險是什麼」,那麼,這些資訊並不會被篩選出來,因為員工不滿,並不會立刻造成公司麻煩。但如果你問,影響公司的長期因素有哪些?員工在網路的惡評,就會成為值得注意的資訊。

可能繞了一些彎,或多走了一些路,沈宇青洞察世事後,反璞歸真,現在面對大數據虛懷若谷,但更重視人腦的獨立思考價值,「不要看我是研究大數據的,但我們家裡沒有電視,女兒們很少在滑手機、平板,連『小數據』都沒有。」他坦言,與女兒相比,自己生長環境能接觸更多實際的東西,透過書本,或玩新遊戲,或見新朋友,都能引起他的好奇。

相較於現在的成長環境,數位、單面向的傳輸方式,思想容易受限、不夠寬廣,未來想要駕馭好大數據,也很困難。

小時候,沈宇青總愛幻想著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現在,他則是用電腦蒐集運算資訊、用人腦精準判讀,然後,調度全球億萬資金。在他身上,你會重新認識大數據的運用哲學,只有回歸人的思考主體,大數據才有意義。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