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開發金拚ROE 最後得靠減資?


2012-02-27  TCW




二月十五日,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 鈞帶領一級主管,召開史上首度法人說明會,與滿場的法人面對面溝通。楊文鈞還承諾,未來將每半年舉辦一次法說會,增加資訊透明度,來爭取機構法人認同。

比 史上首屆法說會更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在十五家金控中,獲利吊車尾的開發金,在法說會上喊出未來每年力拚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一○%至一五%,此目標一 出,就連在場法人也打了問號。

結果,法說會隔天,開發金股價不漲反跌,掉到票面十元以下,除了受台股當天大跌百點的拖累,顯然開發金在法說 會上宣告:營運要邁入「第二個黃金十年」,以及ROE一○%至一五%的營運目標,法人並不埋單。

開發金的第一個黃金十年是一九九○年代,當 時年年每股稅後盈餘都在三元以上,吸引許多小股東不斷成為開發金的支持者,現在開發金股東近四十九萬人,是國內上市公司股東人數前三名,等於全台股民中, 每三十三人就有一人投資開發金。

先是高層大地震找來具國際資歷「鐵三角」

過去十年,開發金陷入敵意購併、公司兩派鉤心鬥角等 弊端,造成公司經營績效不彰,股價持續低迷,大股東開發金控前總經理辜仲也是受害者,相較於當初吃下開發金的持有成本約二十元,目前股價已腰斬,在所有金 控中表現倒數第二名,僅高於日盛金。

眼看開發金獲利表現不佳,去年九月,辜仲主導開發金人事大搬風,把當初重金挖來的楊文鈞,由投資長擢升 為總經理,並啟動組織重整。

過去,開發金的定位是協調兩大子公司──開發工銀和大華證券的業務,現在負責營運策略和財務運籌,等於由四十三 歲的楊文鈞直接指揮。在組織再造下,重新劃分為直接投資、企業金融和證券等三大事業群,除了大華證券仍由許道義掌舵,其他兩項業務的主管都換了人。

出 身外資圈的楊文鈞,挖角怡和創投集團前總經理周大任,出任直接投資事業群執行長。另外,找來曾任職花旗亞太區銀行負責人的王幼章,主導企業金融業務。具有 國際資歷、熟悉中國業務的「鐵三角」新官上任,訂定的營運目標,就是比照國際金融機構水準的ROE一○%至一五%。

一○%至一五%的 ROE,標準有多高?去年國內金控獲利創新高,第一名的富邦金全年賺了三百一十億元,ROE達到一三.五%,相反的,開發金去年獲利卻敬陪末座,全年稅後 淨利僅十五億六千萬元,ROE一.二五%。若要ROE達一五%,等於要成長超過十倍!

更何況,開發金是工銀體系,無法吸收成本較低的大眾存 款,資金成本比一般商業銀行來得高。而且,股本高達一千一百多億元的開發金,先天包袱就很重。

再來推成長策略三大業務全壓寶中國市場

到 底大象要如何跳舞?在法說會上,開發金端出了五大成長策略,包括擴展中國業務、增加經常性收入、風險控管及資產活化、擴大營運規模,以及導入新產品等。

這 五大成長策略,追根究柢,重點放在中國業務,並由開發金的新經營團隊兵分三路,從私募基金、租賃、證券三領域來執行。

首先是周大任掌舵的直 接投資事業群,未來將在中國擴展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的管理業務。近來交出與陸資合作募集兩檔人民幣私募基金、合計人民幣四十億元的成績單。

第 二部分是王幼章負責的企業金融,曾出任上海浦發銀行特別顧問,其中國人脈和經驗也深受倚重,籌備多時的昆山租賃子公司,可望於第一季開業。

第 三部分則是大華證券,將透過策略投資或設立合資公司登陸,同時積極尋找海外購併對象,拓展財富管理業務、增加手續費收入。

長期以來,台灣金 融業過度競爭,手續費和利率都殺到見骨,以致「用賣白粉的風險、賺賣白菜的利潤」,楊文鈞坦承,未來開發金要達一○%以上的ROE,只能指望中國和海外市 場的投資及營業收益。

如果獲利救不起?不排除讓千億資本瘦身

此外,去年開發金獲利慘澹,主要就是被「四大慘業」的太陽能、面 板和LED投資給害慘,給開發金一記當頭棒喝,認清台灣市場標的受限。目前手上兩百億元的銀彈,為提高資本運用效益,未來投資重點也將放在中國市場。

近 年,國內金控紛紛搶攻中國,獲利卻寥寥無幾,如果中國布局遲遲無法讓開發金獲利突飛猛進,最後恐怕只能祭出減資,才有機會老牛翻身。楊文鈞不諱言,對資本 額高達一千一百多億元的開發金,減資是提升ROE的選項之一。

這家股東比客戶還多的金控,到底在畫大餅?還是真有機會重新擦亮老字號招牌? 仍待時間證明。當下,國際投資環境依然險峻,開發金如何在衝刺獲利之餘,又能兼顧風險控管,恐怕才是四十九萬名小股東的共同心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1

視頻還得靠拼家底:PPTV何去何從?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50996.html
前有消息稱視頻媒體服務商PPTV資金已出現窘境,有上海方面的視頻從業人士在微博上確認了這一消息,其稱:「業內已經不敢賣劇給他們了。」此外,獵頭市場上PPTV的離職員工也成為生力軍。

PPTV不支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其自2010年至今一直不斷的大規模投入,雖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規模都不斷擴大,但一直未建立起有效的業務回報機制。

相對於搜狐高清和愛奇藝可以拼爹,土豆和優酷可以在納斯達克合併,其他中小視頻網站開始操作遊戲聯運和電商,收入和業務結構的單一成為了PPTV的致命傷。

PPTV原名PPLive,成立於2004年,並於2005年開始商業化運作。2010年1月開始推PPTV品牌,並在當年與其他幾家視頻大佬一同掀起了大規模收購和播出影視劇和長視頻的潮流——當時國內視頻行業幾乎全體由學習Youtube改為學習HULU,該潮流在視頻行業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潮流使得視頻一度成為最燒錢的互聯網業務,且愈演愈烈。多家視頻服務商對於部分熱門電視劇獨播權可以說是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而各互聯網巨頭過去兩年每年年終做來年預算時,視頻採購費用總是因數額驚人而特別抓人眼球。

但事實是,視頻行業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盈利的跡象。雖然優酷號稱在去年第三季度現金流轉正,但鑑於其合併了土豆,而兩者整體在該季度還是虧損了9150萬元。

這種燒錢的遊戲,或許在2013年會有一個大結局。而PPTV或將不支的消息,也許會是引發結局的導火索之一。

事實上,在燒錢和拼家底的道路上,視頻業格局和層次已經較為分明了:搜狐高清和愛奇藝基本屬於拼爹;優酷和土豆依靠上市融資;迅雷業務線較多會員業務也算是成功;而快播已經把主力放在了遊戲聯運上;其他的二線視頻網站,如六間房以及委身給人人的56,也紛紛9158起來。

這樣梳理下來,只有PPTV還在靠最傳統的視頻業務和廣告掙錢。

收入結構單一不是PPTV唯一的危機。大環境的改變同樣令PPTV進退不安。

移動互聯網和家庭客廳娛樂戰略的興起使得長視頻和影視劇的主戰場出現了轉移的趨勢。無論是在移動終端這個更小的屏幕上,還是在智能電視(電視盒)這個更大的屏幕上,都呈現出比傳統PC屏幕更新穎豐富的玩法。雖然PPTV在這些方面跟進迭代都不慢,在移動互聯網端的表現甚至算是優秀,但這些在當前還屬於投資和卡位的階段。在移動互聯網和家庭客廳娛樂領域如何佔據有利的位置,講好自己的故事成為了視頻業的又一個負擔。

對於業務線較豐富的互聯網公司而言,視頻業務在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上的衍伸對自己其他業務亦有裨益,復合分攤下來,其成本壓力要比純視頻服務的公司要小得多。

但對於類似PPTV這樣的純視頻媒體而言,介入這一領域無疑使得燒錢速度翻倍。對於更小的視頻服務商而言,幾乎已經錯過移動互聯網和電視上的機會了。

PPTV在這種「求死與等死」的困局中,把2011年融來的2.5億消耗幾近殆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在視頻行業,PPTV無疑是與傳統電視台網走得最近的一家,但是這種戰略因為外部原因並沒有達到預期。傳統電視行業的強勢渠道並沒有給PPTV帶來營收的飛躍,而在內容上的合作,由於競爭者眾多,PPTV也未節省多少成本。

自2010年以來,整個視頻行業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如PPTV這類業務和收入都較為單一的公司,在2013年可以騰挪的空間並不多了。PPTV在今年第一季度如果確定業務方向做出調整,很可能引發諸多拼光家底的視頻服務商產生鏈式反應。剩下的視頻巨頭們,基本也把電視屏幕和手機屏幕瓜分完了。

在新時代,視頻成為了故事結束最早的行業,而PPTV的困窘,只是這個故事終章的開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4

三星、宏達電打蘋果 全都得靠它


2013-07-29  TCW  
 

 

亞洲科技公司在美國專利戰場老是吃癟,卻造就出亞洲唯一一家「專利FBI」:優比克(UBIC),三星(Samsung)、宏達電、宸鴻等台韓大廠,以及九五%日本科技公司都是它的客戶。

商機正崛起產業規模,明年突破五百億

今年八月,優比克社長守本正宏將到那斯達克交易所敲鐘,宣告公司上市。它不屬於日本見長的電子業或汽車業,而是亞洲唯一一家擁有自有技術、專門從事「數位蒐證」(e-Discovery)的軟體顧問服務公司。

訴訟律師戲稱此類公司為「專利FBI」,在美國,產業鏈趨近完整,有人專做前端技術,有人提供後端審閱資料(review)的顧問服務。調查機構顧能統計,二○一四年e-Discovery全球產值為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零八億元),預計二○一七年會增加到二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六十六億六千七百萬元)。

這是新商機,優比克要來分一杯羹。

為什麼人們需要「專利FBI」?以去年三星與蘋果(Apple)纏鬥案件為例,法院最後以一封發自Google的電子郵件做為證據,初次判決三星敗訴,須賠償蘋果十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一十三億元)。

但要找到這一封電子郵件的難度其實很高。專門打美國專利訴訟的智泉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致豪表示,這類重大案件的蒐證文件數量多到如果印出來,「都是以億頁計算」。

這就是專利FBI的厲害之處,想像一下,它就是專門蒐證的探員,只是它的武器是一套具有人工智慧的軟體,而犯罪現場是一台一台的電腦,找完證據後交由專家(律師和專業顧問)分析、判讀。

二○○六年,美國訴訟制度出現大變革,電子文件可做為呈堂證供,對優比克創辦人守本正宏是關鍵的一年。

在此之前,他的大客戶是日本警視廳(相當台灣內政部警政署),警局只要有需要透過電腦找犯罪證據,都要找他。曾任職海巡自衛隊護衛艦的他,因曾參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調查,因而在二○○三年創辦公司,投入科技鑑識領域。

時間省很大一週工作量,三小時內搞定

這項變革加上美國司法文化特有的「證據揭示」(Discovery)程序訴訟,即被告與原告走向庭審之前,雙方必須「自己蒐集」、「主動公開」相關證據,違者的最壞下場就是「未戰先敗」;兩者相加,促成美國數位取證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打美國專利訴訟不只是智力戰,更是體力戰。」某觸控模組大廠法務長以親身經歷表示,在沒有科技協助之下,一件一千萬美元的官司,有六百萬美元花在找證據上,因為按小時計費的律師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讀資料。

時間就是金錢。專利FBI的出現,彷彿是救星。「一樣的事情(蒐證),以前要三個人整整一星期才完成,現在只需要三小時就搞定,」該法務長說。黃致豪的感受更是深刻,因為客戶會在蒐集證據階段省下五%到七五%的律師費,「我也不用再像以前一天睡不到四小時,省下的時間就專注擬定辯護策略。」

守本正宏看到機會:優比克將轉進商業市場。他鎖定自己最了解的日本客戶下手。

其實,論規模,優比克與全球領先者還有很大差距。全球第一的美國商業顧問服務公司FTI,成立三十一年,全球員工接近四千人,去年營收十五億八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是優比克的三十四倍。

核心技術強人工智慧預測,征服亞洲廠

但,優比克現在讓越來越多亞洲廠商埋單,跟擁有核心技術有關。二○一○年,它推出「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自有產品,預測編碼屬於人工智慧領域,「這項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讓程式仿效人的思維」,優比克目前擁有此技術十六項專利,是繼以色列Equivio和美國Recommind,全球第三家擁此技術的公司。

優比克台灣法律科技顧問林佳瑩說,這項技術連關鍵字都不須設定,它會學習律師思考模式,譬如律師要審閱的文件如果有一萬筆,但他只需要審閱一千筆,並做出「相關」與否兩種判斷,剩餘九千筆就能讓電腦去完成。

全球專利訴訟大增,讓新的產業崛起。而科技與服務業結合的可能性,也從「專利FB I」的故事,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優比克合併營收,4年跳增近5倍!

註1:*2013年營收為預估值,當年淨利還未公布註2:日本會計年度,是以當年4月統計至隔年3月止資料來源:UBIC

【延伸閱讀】優比克

成立:2003年社長:守本正宏業務:數位取證鑑識解決方案成績單:2012年營收46.2億日圓全球員工人數:160地位:亞洲唯一自有預測編碼技術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24

廖燦昌過去戰績亮眼 「公公併」溝通得靠他合庫金新董座 為何讓政院高層放心

2014-07-21  TWM  
 

 

任職台企銀超過三十年,先後擔任總經理和董事長的廖燦昌,任內繳出漂亮的獲利成績單,被擢升為合庫金控董事長。另一方面,一旦推動「公公併」,深諳「人和」的廖燦昌,預料也將背負高層期待,完成艱鉅任務。

撰文‧張舒婷

六月中旬,公股行庫高層人事異動名單出爐,合庫金控董事長沈臨龍任期屆滿,確定由呼聲最高的台企銀董事長廖燦昌接任。對於他被擢升至合庫金控董事長高位,國內公股行庫圈人士普遍不意外,而某位財金首長則私下表示:「廖燦昌『既會做事又會做人』,是他出線的主要原因。」身段柔軟 強悍工會也服氣廖燦昌曾感性指出,「我人生最精華階段,都奉獻給台企銀。」此言不虛,他從台企銀基層行員做起,一路升任分行經理、稽核室主任、總稽核,最後又先後坐上總經理、董事長之位。自他進入台企銀到離開為止,長達三十三年。

談到他「會做事」,可從他接掌台企銀董事長以來的業績數字得到佐證。二○一二年七月接下董事長以來,台企銀的獲利數字一路走高,去年稅前淨利達到三十八.五億元,是近十四年來最高。

在朋友眼中,廖燦昌務實、按部就班、執行力強,台企銀副總經理林增壽形容他:「專業能力強,做事積極、有魄力。」廖燦昌同時擁有台灣、中國會計師執照,每位與他共事過的台企銀主管,談到他掌握財報資訊的精準度,皆印象深刻。

台企銀某高層也透露,廖燦昌不容許絲毫浪費,四年前他檢視採購部門的費用明細,發現某家分行更新全部電腦的作業系統,該分行共三十名員工,卻配置三十二台電腦,確認多出的兩台平日甚少使用後,立即報廢;當年總行加分行的系統主機更新費用,比往年省下超過一千萬元。

務實、注重成本的特質,或許要歸功於他的父親廖同榮。廖家為宜蘭縣員山鄉人,農家子弟出身的廖同榮,是當地知名善心人士,深獲當地人敬愛,三年前因病辭世,消息一傳出,訃聞尚未印好,就收到逾百盆弔唁花盆。廖同榮生前口頭禪之一,就是「好天著存雨來糧」(台語諺語,指晴天即要儲備雨天所需糧食,即未雨綢繆),廖燦昌也深受影響。

除了做事能力,廖燦昌處理「人和」的功力,在金融圈同樣為人津津樂道,「無論對下或對上管理,他都有一套。」某金融圈人士表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任後,推出「金融挺文創」政策,廖燦昌迅速配合,搶下金融挺文創融資案的頭香,給足曾銘宗「面子」,金管會官員誇他「表現得有聲有色」。此外,目前廖燦昌同時擔任金融總會祕書長,一直被金融總會理事長李述德視為左右手。

放手改革 厲行績效考核廖燦昌不只深獲財金高層器重,同時「馭下有道」。舉例來說,八大行庫中作風最強悍的工會,就是台企銀,近年來多次為捍衛員工權益走上街頭抗議;但他總能和工會相處融洽,透過柔軟身段溝通協調,解決勞資爭議。

廖燦昌數度表示,要和工會溝通,必須「脫下皮鞋、換上佈鞋」,放下身段並親力親為。台企銀工會理事長黃進丁則表示:「想和廖燦昌當面討論事情,今天一通電話過去,通常明天就安排好了!」儘管廖燦昌身段柔軟,但對於工會的要求也非照單全收。「我常說,我和廖董每次溝通都好像在跳探戈,一個進、一個退,但總是跳得成。」黃進丁打趣地說。關於與工會溝通達成改革的最佳案例,就是他在董事長任內,大刀闊斧實施全新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制度,成為公股行庫首例。

當時,廖燦昌接任董事長約僅半年,就規畫出新的考核制度:規定全行每年至少兩成員工考績被打「乙」,年終獎金低於兩個月;績優行員則可領到六到八個月。另一方面,在他帶領下,台企銀完成民營化滿十五年後最大規模的優退案,優退人數超過二四○人,同時招募二五○名新血。

在體制老舊的公股行庫中,這些改革可謂困難重重,再加上廖燦昌面臨強勢的工會,形同「不可能的任務」,但雙方再三溝通後,最終取得共識。

經過這番改造後,台企銀不僅每年省下上億元人事費用,台企銀人力資源處高層也證實,KPI制度上路以來,確實有效激勵行員的表現,特別是年輕行員,產能提高不少。「節流」和「開源」雙管齊下,也讓台企銀的獲利屢創新高。

在合庫金控董事長就職典禮上,廖燦昌發下豪語,要改善合庫的資本結構,提高一級資本(包含普通股、資本公積、保留盈餘)適足率至八%以上;但各界解讀,這次政院高層提拔他,另一考量是:合庫金從未在「公公併」名單中缺席,期許他用過去經驗,扮演與工會溝通橋樑的要角。

儘管廖燦昌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從長官要我接任(合庫金董座)至今,從來沒與我討論過公公併,只要求我提升經營績效、多培訓人才」;但「公公併」一旦上路,他的任務勢必更艱鉅,可能需要他發揮更高的智慧,才能達成了。

廖燦昌

出生:1954年

現職:合庫金控董事長、金融總會祕書長經歷:台企銀總稽核、總經理、董事長學歷:輔仁大學會計系、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他啟動改造 老行庫屢創佳績

──近年台企銀獲利表現

年度稅前淨利

201132.69億元201237.28億元201338.50億元

資料來源:台企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4

奢侈品賣得好 就得靠漲價!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2-06/881435.html

對於奢侈品而言,擴大品牌的受眾群就等於稀釋它的價值,因為這會腐蝕精英群體和想法獨到的領導者實現夢想的潛能。傳統的營銷想方設法地使人更容易買到產品,奢侈品則在人們欲望之外設立必要的障礙,包括經濟方面的、操作方面的以及時間方面的。

奢侈品的營銷法則不同於傳統營銷奢侈品的營銷法則不同於傳統營銷

又到聖誕、年底啦,商家們又要想著法子沖業績了,什麽打折促銷、特賣會的,奢侈品牌們一定要慎重啊。這些個傳統的營銷方式根本不適用你們這個高逼格的行業啊。確切地說,在管理一個奢侈品品牌時,必須要舍棄相當一部分適用於普通品牌、高檔品牌卻並不適合奢侈品牌的營銷法則,它們甚至必然會對奢侈品牌產生危害。

比如傳統營銷中價格下降需求就會上升,你奢侈品牌試試? GUCCI[微博]就是醬紫no zuo no die的!今天手記君就來講講那些讓曾經是小作坊出身的奢侈品牌在全世界“發揚光大”的營銷法則,或者說,今天的奢侈品牌們也可以再看看反省一下,在過去的膨脹之路中,你們到底犯下了哪些錯誤。

但不要以為這是寫給奢侈品牌看的,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奢侈品買買買得很開心,那也可以來看看奢侈品牌們是怎樣“處心積慮”地要把東西賣給你們的。當然,看完還是該買啥買啥,反正有錢任性!還要特別申明一下,以下這些營銷法則是手記君根據曾經擔任數個高盈利奢侈品牌CEO的Vincent Bastien所著的《The luxury strategy》一書進行的總結編輯。

1、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在傳統消費品的營銷中,你會發現每一個品牌策略的核心問題都在於品牌的定位、獨特的銷售主張和獨特並有力的競爭優勢等。

在美國,可口可樂一度陷入和百事可樂的大戰,那時可口可樂的形象是“貨真價實的飲料”(這是它最顯著的特點),而20世紀30年代進入市場的百事可樂則將自己宣稱為年輕人的飲料(新一代的選擇),成功地將可口可樂歸入老人家的行列。由此看出,經典品牌總是努力根據市場環境、主要競爭對手以及試圖爭取的客戶群的需求來找到一個關鍵的事實來定義自己。

但是對於“目空一切”的奢侈品來說,自身的獨特性才最重要。它根本不需要也不屑與競爭者進行比較。每一個奢侈品牌表達的是品味、創造性的身份以及創造者內在的激情,它直接宣稱“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所以奢侈品是最優的而不是“可比較的”。

比起總是在與競爭者的比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奢侈品更喜歡忠實於自己的身份。在奢侈品界,一個品牌的身份賦予了品牌強大的獨特性、持久性和正統性,這正統性加強了人們對品牌經久不衰的印象。香奈兒[微博]擁有的是身份而非定位,而身份是不可分割、不可商榷的——它就是它本身的那樣。“永遠不要與他人比較”是奢侈品的座右銘。

2、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搶吧!

傳統的營銷方式熱衷於從其他品牌那里爭奪客戶:銷售增長是衡量營銷成果與否以及經理業績的主要手段。這促使公司不斷推出能夠加強市場滲透度並搶占市場先機的新品。為了擴大品牌的覆蓋面,也就是品牌所吸引的顧客數量,就不能使品牌過於特別或高端。

對於奢侈品而言,要擴大品牌的受眾群就等於稀釋它的價值,因為這不僅會使品牌丟失一些獨特之處,還會腐蝕那些精英群體和那些想法獨到的領導者實現夢想的潛能(不然為什麽說過去大量增加布滿LOGO的低價入門級帆布產品的GUCCI是no zuo no die呢。)

奢侈品就應該專註它的目標客戶——在全心全意與它分享同樣價值觀的群體中實現增長。它品牌的增長是靠打入新的國家市場,而非擴大客戶群體。如果你的目標客戶就是那20%的高端人群,拜托你別看了,另外那80%的人就讓別人去搶吧!

3、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奢侈品是一種掙得的物品,因而得到的阻力越大(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人們想要得到的欲望就越強。奢侈品本身就伴隨著時間的消耗:人們得花時間尋找、等待、盼望……這些都在傳統的營銷理念之外。

因為傳統的營銷就是要想方設法地使人更容易買到某一產品,奢侈品則要知道如何在人們噴薄欲出的欲望之外設立必要的障礙,並保持這些障礙,這些障礙一定包括經濟方面的、操作方面的(如何找到奢侈品門店,所以嘛那些能在沈陽一條大街上開出三家門店的奢侈品牌那肯定是醉了!)以及時間方面的(比如要等待兩年的時間才能得到一個包等,時間因素是奢侈品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所以延伸開來,奢侈品應該不要回應不斷增長的需求。傳統營銷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份額的增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規模的分銷、獲得廣泛的知名度,有了大的銷售量,即使產品利潤很低,公司仍然可以獲利。

但奢侈品相反,稀有性使得銷售更有價值,知道並渴望得到一個品牌奢侈品的人的數量必須大大超過它的購買者的數量。這條法則對全球最成功的奢侈品品牌都是個巨大的挑戰。尤其當它已經成長為一個國際品牌,它就到達了一個瓶頸。這時,你或者堅持自己的奢侈品路線——停止提高銷售量轉而通過提高產品平均價格來增長銷售額,或者放棄奢侈品路線而改走高檔品牌或時尚品牌路線。

4、漲價!無盡無休地漲價!

在標準的市場模型里,當商品價格下降,需求就會上升,但在奢侈品界,這個關系是相反的。對於奢侈品而言,價格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細節問題,奢侈品要靠提價來在這個領域生存。要想生存,你必須要高於別人,而不是做到合理。

要迎合合理的標準,就是把奢侈品降低到它有形的層面而否認了它無形的價值。通過提價,你可能會失去一些次要的顧客,但對於那些可能之前對你的產品都不會看第二眼的顧客,你的魅力就大大增加了。(神馬棉花(13090, 85.00, 0.65%)漲價了、匯率貶值啦,反正我就是要搬出一堆理由來漲價!每年漲、不停地漲!)

價格是改變人們心態的一個決定因素。奢侈品牌不僅要隨著時間推移漲價來提高需求,還要不斷提高產品範圍內的平均價格。一個奢侈品品牌必須一直保持著他與其他產品之間的距離和等級的劃分,就像一個精英管理的化身一樣。當一個品牌只能通過推出平民化的產品來達到銷售和利潤的增長時,它就不再屬於奢侈品範圍了。

5、明星你走開!

在傳統營銷中,電視或舞臺明星經常出現在廣告中。要做太陽眼鏡或剃須膏的廣告,再沒有比貝克漢姆更合適的人選了。但借助明星來推廣奢侈品是極端危險的。就像記者和狗仔隊會給明星帶來麻煩一樣,明星同樣會給奢侈品品牌帶來麻煩。

奢侈品與顧客之間的關系比較特殊,它要尊敬顧客,但同時也要主導他們。尋求明星的幫助無異於在表明,這個品牌需要借助明星的聲望才能得以生存,並且承認自己沒有什麽聲望。對於奢侈品品牌來說,這是嚴重的策略性失誤。

只有像神一樣高高在上的主導權才是行得通的,而不能只表現的像個凡夫俗子,如果請明星做廣告,奢侈品就成了附屬品。(手記君腦海里閃過好多請明星做廣告的奢侈品牌啊!你們好好反省一下吧!百達翡麗什麽時候請過明星做代言啊?!)

6、故鄉啊故鄉就是你生產的地方!藝術,對你愛愛愛不完、不要促銷!等更多奢侈品牌營銷法則請等下一期。(文/新浪財經機構專欄Fashion采訪手記 作者 鄭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13

3D打印行業要爆發?還得靠互聯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669.html

3D打印行業要爆發?還得靠互聯網

一財網 金慧瑜 2015-08-25 11:21:00

“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不要小看普通大眾客戶給你的反饋,產品如果不接地氣,只是所謂的高端或者獨家是要被淘汰的。一定要考慮怎樣通過互聯網讓業內的專家、客戶商家更多參與進來。”

在3D打印領域,低調沈穩的工業巨頭GE做了一件親民溫暖的事:開了一家網上的3D打印店。它在網上銷售3D打印的禮品,包括戒指、手鐲、蛋糕等——你能想到的禮物上面都有,還能把你喜歡的圖案或者名字給加上,關鍵價格還挺低,一律只要5~6美元。

其實想做類似事情的人不少,不論是面對消費者還是工業企業,他們都希望集結這個行業里的參與者,共享知識和技術,交換需求和供給。“使最有利的要素進行最合理的組合,產生經濟價值效用最大的創新。”德稻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卓智表示。

插上翅膀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討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與3D打印等問題。而在這場“講座”的前兩天,一批來自美國、韓國、德國、中國的科研專家和產業人士也匯聚在一個叫做“全球創新網絡”峰會的場合,聊了相同的話題。

他們的一個結論是,3D打印+互聯網將是這個行業爆發的契機和基礎。

在這些專家眼中,國內3D打印的現狀堪憂:規模小——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就在做;分散、各自為政,知識、信息共享少;市場不太健康、不良競爭比較多;也因此產品低端、照搬照抄多;有核心技術、創新的少。

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主席周功耀在德稻集團主辦的這場峰會上表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沒有一個公正、公平、知識和人才共享的平臺來支持其正常發展。

從產業鏈來說,3D打印包含了軟件、掃描、生產、打印、設備幾個環節。

在國際3D打印論壇主席、韓國弘益大學工業藝術研究生院工業設計教授李淳寅的眼中,這幾個細分行業互相的協調合作並不好,各自在閉門造車。

“從3D打印的發展上,從我們十幾年的應用來看,發現國內可能有很多小型的3D打印服務商,但實際上大家都是各居一方。”上海工程技術訓練中心主任胡慶夕也有類似的感慨,他們也在謀劃著做一個網絡化的3D打印。

也因為這個原因,李淳寅他們在韓國推出了一個幫助行業各個主體進行協同合作的平臺,邀請提供內容的主體,包括了學校、設計師、工程師、甚至家庭主婦加入,再邀請這幾個細分行業的人員加入其中。“在韓國很多人買了3D打印機回來不知道印什麽,現在互聯網平臺上有了設計師,用戶就可以在平臺上面交流,這對於中國的行業來說也是一種推動方式。”

“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不要小看普通大眾客戶給你的反饋,產品如果不接地氣,只是所謂的高端或者獨家是要被淘汰的。一定要考慮怎樣通過互聯網讓業內的專家、客戶商家更多參與進來。”德雷斯頓經濟技術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姚豫傑認為。

上海極臻三維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史蒂夫•馬看到,很多美國老百姓不太會買一些專業設計師的產品,而中國市場非常龐大,卻苦於沒有這樣的平臺進行對接。

“不管是工業界還是消費者都要建立起互動。現在3D打印和互聯網將是這個行業爆發的契機和基礎,我們必須要抓住。3D打印技術在不斷成熟,很多創意都可以變成實際的產品,而通過互聯網,實際上完全可以通過遠程實現。”周功耀認為,有些工業級的3D打印機很貴,讓客戶上網來完成3D打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國這麽大的國家,每一個公司都想買一個最好的機器,很多買了幾百萬、上千萬的設備,但使用率又極低。所以怎麽樣讓設備、知識、經驗都通過互聯網來分享,甚至通過這個擴大業務渠道。”

江蘇永年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名人士表示,對於工業生產,不可能一家3D打印企業能夠實現所有材料所有產品的打印,通過互聯網,使用者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者,生產者也可以以業務開發的形式找到匹配的使用者。

大課題

“世界上現在最有名的,也是做得最成功的3D打印的網站在美國,它在全世界有布點,利用所有的而非終極的資源提供服務,產值非常高,這種模式很好。中國有許多創業者、政府也想出錢搞這個,但還沒有人成功。”周功耀表示,中國怎麽做這種大規模、市場性的3D打印服務是一個大課題,必須通過互聯網才能做到,但怎麽做仍是待解的問題。

德稻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卓智表示,他們在這方面已經思考了6年,對於想要針對一個行業做的互聯網來說,怎麽在這個平臺上讓參與者找到知識、信息、評估、資本、法律、數據服務,讓每個參與主體都有一個工作屬性的信譽度評估,彼此之間通過弱關系實現需求,通過平臺進行類似Uber模式的撮合是關鍵。

周功耀認為,這種平臺並不是讓大家到網上去玩一玩,也不是做一般的交易、學習,而是要做高層的制定規範、標準、規則等,讓大家在平臺上都是平等的,共同享用資源。

一個紅極一時的科技教育網站lynda.com做的就是免費的事情:把3D打印技術深入淺出地免費教給兒童。“教育和培訓對於3D打印在中國來說是亟需的,通過互聯網也是很容易,也可以馬上做到的。”李淳寅表示,韓國就已經有類似的網站。

史蒂夫•馬認為,這樣的平臺除了匯聚不同資源、材料、用戶、供應商以外,還應該有教育、培訓的功能,甚至還包括數字模型、知識產權等方面的設置。“中國做的很多平臺都只是想要去模仿那些模型的形狀。很多平臺都邀請我們,但我們拒絕了。”他表示,作為專利商,他們非常關註的是平臺是否提供買賣3D打印的模型版權,是否和律師有合作,這樣他們就可以把產品註冊在網上,把模型賣給3D打印公司,讓他們任意制造和銷售,而自己則不用操心。

還有一名業內人士認為,3D打印的互聯網模式應該分層,第一層做教育,屬於普及層;第二層面向對3D打印技術感興趣的個體,當然包括了專家、科學家、設計人員,他們可以提方案和需求。“類似於海爾做的,通過互聯網發布需求,有興趣的專家都可以來提方案。”第三個層次應該是面向從事3D打印技術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大家都能通過這個平臺利益共享。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81

人才培育供不應求 得靠產學合作補缺口 教育對策》近兩年才起步 落後國外一大截


2015-09-28  TWM

台灣有優勢的科技硬體人才,但物聯網時代,業界需要更多的軟體人才。除了寫程式的工程師外,大數據、機器人都是新興的領域,面對新潮流,學校準備好了嗎?

今年九月,台灣終於誕生第一個以巨量資料為名的學院。「在職專班我們只招收二十人,卻來了一三○位報名!」東吳大學巨量資訊管理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許晉雄說,他們參考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課程做設計參考,以數學、統計、管理、電腦軟體、社會、心理相關跨領域整合為主,訓練整合、運用巨量資料的人才。目前巨量資料學院共有一系、一所、一學程,囊括包含國內巨量資料權威、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林蔚君、IBM資深策略暨技術顧問李智等人。

「常常我腦袋想到後面去了,但是分析人員無法做到我要的東西!」勤業眾信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副總經理曾韵,是今年東吳巨量資料在職專班的新生,學資管出身的她,過去十一年來,工作是針對不同產業的客戶,做企業內部的資訊安全、行銷推薦機制等資料分析。她有感於大數據時代需要跨領域專業,萌生進修念頭。

例如,她想要找出企業內部的舞弊人員,透過分析郵件內容的特定字句,來找出問題;但是這不只需要統計專業,也需要資料探勘等技術,分析電腦的搜尋規則。另外,也有許多客戶擁有大量資料,卻沒有技術來改善。曾韵期待自己進修後,能夠成為連接企業和技術廠商溝通者的角色。

新增系所不易

國立大學多以學程方式突圍除了東吳大學,其他學校也正積極跨出腳步。由於教育部針對新設系所的總量管制嚴格,國立大學要新增系所不易,多數以學程學分方式突圍。

交大將於明年九月起於資訊工程所新設「資料科學」組,主責的資工系教授曾新穆說,交大課程以資訊科學、統計數學和領域知識三大部分,參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資料科學研究所內容,也和聯發科、IBM,以及竹科的半導體、光電、電子公司產學合作,運用大數據技術改善工廠良率、研發產品。

曾新穆說,擁有資料探勘分析能力,也要有創新和想像力,不是短短幾門課可以解決,他會在一○四學年下學期,針對校內學生,開設交大第一堂大數據的總論課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另也將在今年底辦理研討會,讓國內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來進修,分享他的課程教材。

企業保護數據

以機密為由 不願釋出數據分析另外,交大管理學院九月起,也針對大數據開設三階段、共十八周的認證課程,提供業界人才進修管道。曾新穆說,第一階段課程會教怎麼使用、建立和分析各種大數據技術平台;第二階段課程側重應用面;第三階段課程則是針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用大數據來創造新的商業獲利模式。雖然是短期課程,卻可讓不同需求的人建立重點式的知識。

台大在九月起,由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機系教授陳銘憲開授「資料科學」課程,預計後年成立資料科學學位學程。深耕巨量資料多年、曾任資策會執行長的陳銘憲,從一九九九年起,就開授台灣最早的「資料探勘」課程,是大數據的基礎課程,強調「從礦石找金子」,把處理過的數據資料找出有用的知識,例如民眾在超商或信用卡上的消費。

今年開授的「資料科學」比起「資料探勘」,更強調在大數據時代下,對於每筆資料本身的了解與應用,有具體和步驟化的教學。陳銘憲希望這堂課作為打底課程,再來上「資料探勘」進階課程,此一課程非常受歡迎,選課學生已超過百人。

「統計如有明確的分析項目,計算量較不複雜,但是資料探勘是在茫茫物海中找出意義,計算複雜度高」,陳銘憲說,想要做出好的大數據應用,需要具資訊和統計背景的「技術提供者」、企業作為「資料擁有者」,和擁有領域知識的「創新應用專家」。

但是學校教學也面臨到多數企業在商業機密的考量下,不願釋出數據以供分析,因此能保護隱私之探勘在實務上非常重要。

企業資料取得不易,元智大學也面臨同樣困境,元智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主任賴國華說,他發現學校地緣所處的桃園,雖然有大量的製造業,但很多工廠生產線的自動化不足,未有系統化的感測數據,即使有也多以機密為由不提供。學校有技術、業界沒人才,以至於產業在大數據的進展上牛步。

「我們和桃園市政府合作不少項目。」賴國華說,例如工務局、環保局提供市民回報的路不平,元智大學研究團隊會協助分析、整合資料,來作派工修復和追蹤;另交通局的路況資料,也可以透過分析來因應號誌燈的變換。

公開資訊不夠多

健保資料庫不完整 阻礙精準研究大數據可應用的領域眾多,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健康照護也成為顯學,亞洲大學就抓準這樣的趨勢,與鄰近的中國醫藥大學結盟成為「中亞聯大」,三年前開始,在生醫方面合作巨量資料跨校跨領域學程,由五個系所共同設立,總共八門課。亞洲大學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詹雯玲說,過去的醫療僅止於「對症下藥」,如今由於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之成熟,漸漸朝向「個人化醫療」;而累積的巨量基因體資料,透過生物資訊分析,可全面觀察到疾病之致病機轉(造成疾病的原因),未來可朝向「相同之致病機轉,採用共同之治療方式」。

「明年亞洲大學也會有自己的醫院,臨床數據加上基因體定序資料,到時候的數據會更完整好用。」詹雯玲說,健保資料庫的資料是各醫院為了申請健保核銷登錄,有其限制,例如自費項目、醫學影像檔案及臨床檢驗數據等,都不在公開資料庫上,對現在透過大數據講究的「精準醫療」研究,有其阻礙。

放眼國內各校,雖然開設大數據相關學程的不少,但都在近兩、三年才開始,畢業生產出速度,遠遠不及企業現在大量的需求;台灣各行各業在大數據的分析上,相對世界各國的腳步也慢了不少,勢必要參考各國培養人才的作法,除了開設學校課程,找來懂實務的業界講師也很重要,更積極合作交流,才能帶來迎頭趕上的契機。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18

24年後,日本勞動人口缺11% 缺工得靠移民?他們聘機器人

2016-03-28  TCW

24年後,日本勞動人口缺11%譯。缺工得靠移民?他們聘機器人人力越來越少,恐拖累日本經濟成長,有人提議放寬移民規定,但治安隱憂難解,最可能解方是,用機器人填補勞力缺口。

二〇一五年底跨年夜,當德國科隆的市民聚集在中央車站和大教堂歡慶新年,卻遭到暴徒襲擊,多數嫌犯是來自中東或非洲的難民。光是去年,德國就接納了百萬名以上的難民,但這次暴動徹底改變了輿論風向,總理梅克爾的支持率更跌至谷底。

一九六〇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把接受移民政策,定位成人口衰退問題的解方,專家指出,移民的確有效解決勞力不足,並擴大內需市場。但看看最早導入移民政策的歐洲現況,可發現政策並未經過充分討論,也並未凝聚社會共識。目前日本尚未有明確的移民政策,但在人口加速減少的壓力下,檢討移民政策勢在必行。到底要承受治安惡化和社會成本增加的風險,接納移民以維持經濟,還是放棄移民政策,成為「夕陽國家」?日本機器人專家提出了第三條路。

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到了二〇四〇年,日本總人口將從現在的約一億二千六百萬人,減少至一億零七百萬人;勞動力人口也將從七千六百八十萬人,減少至五千七百八十萬人,到時候如果要維持目前的生產力,必要就業人口會短缺約11%。但熟悉機器人產業的T0hmatSu創投公司顧問服務事業部主管瀨川友史卻指出:「11%左右的缺口,能靠機器人填補。」

無人駕駛的曳引機和插秧

機,由操控系統連結多台一起作業;多軸飛行器上的相機從空中確認土壤狀態,決定肥料的成分和使用量,農田中看不到人影......,這可能是二〇四〇年理所當然的田園景象。

農夫不下田,可望全自動化

現階段一級產業的人力已經不足,以農業來說,預估二〇四〇年勞動力將缺少二十萬人。

二〇一五年日本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為六十六.三歲,今後高齡化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就算導入機械化耕作,人類仰賴機器人的作業範圍將逐年擴大。

農機製造商久保田公司的研究開發本部長飯田聰說:「這不是問題。」他表示,到了二〇四〇年,農機會完全自動化,農民主要工作變成擬定銷售策略和分析資訊。果真如此的話,就能解決人手不足和高齡化的問題。

二〇一四年該公司即活用資通訊技術服務(ICT),開發出農業支援系統KUBOTA Smart Agri System,奠定農業全面自動化的基礎。

這並不表示人類完全不用接觸土壤,為了研究新栽培方法或改良品種,還是會保留部分的人工栽培。北海道大學農學部教授野口伸就說:「短短二十四年後,還不能期待農機可以自行發掘並修正農作問題。」即使如此,相關人士仍表示,大規模自動化可確實減少農業所需勞動力。飯田聰說:「法規制度才是問題。不過還有二十四年時間,將來的環境應該會允許農機讓農村自律運作。」只要農業順利自動化,就不須借助大量移民的力量。

工廠作業員,跟機器人共事

二級產業的作業比一級產業複雜,以製造業來說,日本企業的工廠大都已經自動化,接下來只能期待具備人類思考力和行動力的人型機器人問世。

「二一十四年內能否進化到這種程度還是未知數,我想二級產業的自動化方向,與其說取代人類,更可能是導入能和人類一起作業的『協力合作機器人』。」位於東京的機器人新創公司Life Robotics執行長尹祐根說。假設一條生產線需要兩名作業員,分別負責檢查和包裝,如果把包裝交給機器人負責,生產效率自然可以倍增。

但要達到這境界,必須先克服安全問題,預防人類因為和機器人接觸而受傷,該公司開發出揀選機器手臂「Co-RObot CoRo」,即使距離作業員只有六十公分,也無安全顧慮。尹祐根表示,該公司在機器手臂的「手肘」結構下工夫,縮小手臂的工作範圍,同時又經由獨家程武,實現不背叛人類直覺、不出意料之外的動作,讓在一旁的作業員可輕易預測危險性。

而將更複雜的製程如組裝等交給機器人的技術,也如火如茶開發中,機器人新創公司Squse正是領先者,該公司正在開發機器人用的「手指」。

Squse社長清水三希夫表示:「要讓機器人能和人類以同步調做組裝或包裝作業,就必須有可以拿各種工具的手指。」以便當工廠為例,盛飯、放菜等工作必須靠人工,目前大多雇用外籍勞工執行,清水三希夫認為,只要機器人的手指再進化,就能分辨不同軟硬度、不同大小的食材,在不破壞食材的狀態下盛進飯盒。

製造業勞動力到了二〇四〇年,預估將短缺九十七萬人,缺口遠超過農業。不過製造業用機器人的新創公司業者們認為,只要每位作業員都配有「協力合作機器人」屬下,就可以讓產業衝擊降王最低。

餐廳上菜,將不用請工讀生

三級產業的機械化,必須有社會共識才能推動。歐姆龍集團的智庫、Human Renaissance 研究所董事中間真一指出:「當年ATM和自動剪票機問世時,也被社會大眾批評『沒禮貌』。」未來能否出現機器人上菜餐廳、自動駕駛公車、機器人看護的照護設施,讓社會接受生活空間內的全新機械,必須花相當長時間。

正因如此,野口伸預測:「服務業的機器人,應該會從顧客看不到的地方開始普及。」位於奈良的機器人新創公司Activelink社長藤本弘道說:「如果高齡者和女性都擁有和二十多歲男性相同的『肌力』,就能解決服務現場人力不足的問題。」因此,該公司推出商用動力骨骼系統,只要穿戴在腰部,就能輕鬆搬運重物;現在還研發可單手搬運五十至七十公斤重物的動力骨骼系統,預計二〇二〇年代實用化。

醫療、福利事業的被照護者移動輔助,也遲早是機器人的天下.開發機器人及醫療用機器控制系統的Muscle公司,做出了照護機器人「Sasuke」,可協助被照護者從床上移動到輪椅上,看護只要幫忙蓋毯子即可。Muscle社長玉井博文表示,今後還將致力於開發處理臥床患者排泄物的機器人。

支援型機器人還有其他用

途,新創公司UniT'a社長土岐泰之說:「二一〇四〇年的托兒所,將出現機器人助理老師。

未來幼童到校時量體溫、記錄睡眠時間和用餐內容等工作,將由機器人代勞。」二一〇一五年該公司的托兒所用照顧機器人「Meebo」已正式亮相。

如果日本選擇機器人而非移民,來因應人口減少問題,未來,可能出現全新社會形態。

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46

麥肯錫:勞動人口十年內銳減逾一成 日本大復活得靠「民間版」第四支箭

2016-05-02  TCW

今年日本首度人口負成長,優化勞工生產力迫在眉睫,麥肯錫分析,有四帖藥,可帶領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復甦。

日前,日本總務省(相當於內政部)首度證實,全國總人口數開始下彎,這是自一九二○年啟動總人口調查以來,首次減少!日本出生率其實已下滑多年,但在長壽人口增多及外國移民小幅微增下,今年之前,人口總數勉強維持正數,這道防線,終於被打破。明、後年起,勞動短缺衝擊將持續擴大,將使國內生產毛額(GDP)減損二%,約當八百六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兆八千億元)。

這道逆風,去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布《日本的未來:重拾生產力與成長》時便已示警,在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中,人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它預估,日本總勞動人口,將從二○一二年的七千九百萬急降至二○二五年的七千一百萬,銳減逾一成。

「勞力急凍之際,生產力能否提升,是現在到二〇二五年,經濟展望的關鍵!」麥肯錫強調:「只要生產力可以成長兩個百分點,從二%升至四%,GDP成長率就可達三%,跳升不只一倍,人均所得也激漲五成,達四萬八千美元(見左頁圖)。

跳過政府,麥肯錫直接向日本民間企業喊話:「是發射第四支箭的時候了!」呼籲他們破除傳統做生意的模式,鼓勵新創,喚醒新一波的生產力。麥肯錫觀察,日本投入製造研發的經費向來高過全球任一國家,只要聚焦在四大高效益領域,日本將重現領導之姿。這四大領域分別是:高階製造(主要是自動化、工業機械與電子)、零售、金融服務與健康醫療產業。

製造業〉跟上「人機智能」趨勢

高階製造,是日本最容易槓桿出成果的領域,因為它的「三高一低」特徵:高研發含量、高附加價值、高出口比重、低勞力與能源需求,正是日本製造業最擅長。

不過,麥肯錫舉日本汽車業為例,車款設計能兼顧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顧客需求,但隨身裝置整合、車間通訊、操控的智慧化進程相對落後。「在一個『人機智能』崛起的時代,硬體、網路、軟體與能源等產業邊界日益模糊,日本必須重新對焦這道正在快速發展的趨勢。」

零售業〉用物流強項拓展電商

其次,雇員數占全日本九%的零售業,更是生產力低落的代表,最主要原因是,四七%營收源自單點經營的店家,像是7-Eleven等連鎖便利商店也僅貢獻一〇%營收;況且,日本零售業太注重客戶服務體驗,長年來成本居高、效率居下。

麥肯錫比較日本與美國零售業生產力,落差高達三五%,彌補之道之一是仿效國際對手,導入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技術,從客戶體驗、預測需求與庫存管理下手;之二是善用領先世界的物流體系,拓展電子商務市場。若能雙管齊下,「到了二〇二五年,零售業的GDP貢獻額,將從一千零五十億美元,翻漲至一千五百六十億美元,成長約五成。」

金融業〉當新興國家的金主

再來,日本金融業也有進步空間。目前,金融業貢獻日本GDP達五.三%,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三.九%,它的規模在幾年前還是全球第三大,但零利率與殺價競爭的環境,嚴重傷害生產力,平均產值比美國低二二%。

對於金融業的出路,麥肯錫建議,個人金融業務方面,向年輕族群推廣數位金融,除了全面數位化,更要行動化、自動化;向資產都存在現金帳戶的老人族群推廣銀髮金融,包括遺囑信託、年金理財顧問服務等。

此外,麥肯錫更呼籲,現金滿手的金融業,必須擔綱新興國家基礎建設金主,特別是當這些新興國家開始積極進行都市化,這塊肥美的大餅,日本金融業若能掌握,就能提高資產報酬率。

醫療業〉當3D列印、機器人領跑者

最後是健康醫療。日本總人口萎縮,老齡化快速,未來十年,政府在健康醫療的支出,將以每年三.七%的增速成長,到了二〇二五年,占GDP的比重就會從八.一%激增至一〇.七%,排擠消費與投資相關預算。

麥肯錫主張,第一步是落實醫療機構之間的電子病歷,既可避免重複診斷、過度醫療等弊病,提升低落的醫療保健品質及效率,也減除醫護人員的負擔;但更要緊的是,槓桿高階製造的能耐,引領日本成為新興領域領跑者,諸如3D列印用以生產人造器官、機器人與膠囊內視鏡適合輔助複雜手術,精密的居家護理與照護設備更是業界之最。

撰文者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35

未來,Pepper能接待人、倒茶水得靠他 台灣機器人第一把手 成鴻海軍師

2016-05-30  TCW

專攻生活型機器人,解決帕金森氏患者小碎步問題,他投入這個領域三十年,在同行眼中是「台灣最Top的一位」。

這是我走入台灣大學電機系暨資工系特聘教授傅立成實驗室,所見到的景象:

一群「人」,熱烈迎接我。更嚴謹的說法是,一群機器人。

從行走輔助機器人、辦公室機器人和家用機器人等,都排排站著。粉紅色人形外觀的家用機器人Julia站在一旁,我對她招手,聲音甜美的她一邊說「我來了」,一邊滑行而來。她能辨識臉孔、叫名字,還能播報新聞、傳遞物品等。但怎麼看都讓人覺得怪怪的……。

「很不巧,兩隻手正好拿去維修了!」傅立成說。

我忍不住想大笑。眼前這位有點不好意思的學者,最近多了一個身分:鴻海機器人領域的軍師。日前,鴻海公布獨立董事人選,他榜上有名。

台灣機器人學會常務理事宋開泰形容他:「台灣機器人領域中最top(頂尖)!」

29年前就成立機器人實驗室

他如何與機器人共處?傅立成一九八七年從美回台後,在PC未普及的時代,便在台大成立「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

當時,他花最多心思在工業機器人研發,讓這些在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提升生產效率。孰料,政府決定引進外勞的政策,打亂了全局。當有便宜外勞可用,原本的機器人計畫,被驟然喊停。「一切胎死腹中,」傅立成說。

這讓他的人生大轉彎,轉向投入生活型機器人研究,思考如何讓機器人應用到生活中。

放眼全世界的機器人研究,以工業型機器人為大宗,台灣也不例外。「除了美國iRobot的掃地機器人、日本軟銀的Pcpper機器人,全世界幾乎沒有生活機器人的成功應用案例,」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長郭子鑫說,生活型機器人要懂得與人互動,「技術難度比工業型機器人高!」

傅立成解釋,相較工業機器人在工廠生產線作業,要求動作標準、精細,才能將誤差值控制在千分之一英寸以內。對生活機器人而言,「人類生活幾乎沒有一件事情是準的!」他說,光是機器人拿一杯水給人的動作,包含姿勢、方位和速度,就有上萬種可能。

學生設計前,先讀心理學

他幾乎打掉重練。當機器開始要跟人互動,他找社會系、心理學等老師合作,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回憶,初期,「他是科學家出身,專注在技術,一心想用科技取代人力。」

但馮燕提醒他:有些事終究無法被機器人取代,例如親子互動。「如果你是小孩,會希望是機器人哄你睡覺嗎?科技不能破壞情感。」這讓傅立成重新定位生活型機器人:輔助生活、取代人不想做的事。

「研究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傅立成說,為了解決老人行動不便的問題,他閱讀醫學文獻,訪談治療師才知道,原來許多人不喜歡握著助行器走,寧願推著菜籃車,因為前者反會讓行動不方便,「但確保安全是第一要務。」

當時,他設計出行走輔助機器人的雛形,不斷到桃園榮民之家做測試。「試著理解別人,才能找對問題。」當使用者將手握在這款機器人上,就能被帶領前進,並藉由壓力戚測器控制轉彎方向,機器人不僅能協助做復健,還有投射腳步影像功能,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能跟隨步伐走,解決小碎步問題。他知道復健時的歲月漫長孤獨,還加上螢幕,讓患者一邊復健,一邊看影片、聽音樂。

「機器人是門想像力科學,」他說,除了想像使用者的心情,還要想像各種可能,因此他曾鼓勵學生打造酒保機器人等。台大資工所博士生曾士桓說,傅立成在他們設計出新功能時,總問:「這有沒有考慮到人的厭受?」這讓實驗室學生笑稱自己像在念「雙學位」,不斷閱讀心理學等文獻,確保機器人是能為人所用。

懂人性,會看也會聽

兩年前,鴻海找上他,或許是因為,他的機器人能懂人。

當時鴻海旗下十二個次集團,各自接觸多名機器人領域老師,提供技術指導,參加內部「機器人大賽」。傅立成協助研發一款商用服務機器人,能接待、對話,還能提供商品訊息,獲得前三名成績。

有了這次淵源,傅立成與鴻海擴大技術交流,首要任務是讓機器人Pepper提供接待和倒茶水等高階功能。其實光是接待,機器人就須建置多種能力。例如語音辨識,才懂得與人打招呼:決策力,判斷下一步動作,連帶位都有技巧,要懂得使用環境地圖,避開障礙。

「能想像它(Pepper)有天一眼看到你,就知道你的情緒,知道要提供什麼服務嗎?」

比我更聰明與敏感的機器人?我還不知做何反應,這位機器人教授又高興的要我試想:未來,若每個人都能擁有專屬的陪伴機器人,有多好?

我雖然難以想像,卻可以理解這位機器人教授的心情。

三十年前,他選擇投入一個回收期漫長的領域,只是一直想著:讓機器人,真正在人的生活中出現,才有意義。

時光過去,他的想望就像眼前Julia,沒這麼完美,但正真實的朝我們走過來。

傅立成

出生:1959年

學歷: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電腦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主任秘書、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理事長

現職:台灣大學電機系暨資工系特聘教授

撰文者李雅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