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84685.html
本 周,Linkedin已經為自己的IPO做了定價,區間在32~35美元,預期募集資金2.71億美元,估值 在30億~33億美元。這個所謂主打高端人群,74%會員受過高等教育,被譽為「職場SNS」的網絡公司,擁有1億用戶,2010年營收2.43億美元, 利潤1500多萬美元。據公司聲稱,在Linkedin上,有200萬個公司頁面,73%的財富100強公司用過它的招聘解決方案,世界500強則全數成 為它的會員。至於搜索各種人士:一年20億次的搜索規模。
Linkedin是2002年創辦的,根據C2C(copy to China)的中國網絡傳統,2004年國內就有一個名為若鄰的網站,並得到維眾的投資(該公司成功投資了分眾)。但這個網站的發展一度相當遲滯,甚至還 出現過創始人出局的狀況。今天更有了一些模仿者,比如剛剛上市的人人,就搞了一個經緯網,目標也是職場人群。
但就筆者個人而言,相當看淡職場SNS在中國的發展。因為職場SNS的重要作用:找工作以及找人才,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很難長出參天大樹來。
早期找工作,在網絡上更多的是招聘類網站,比如前程、智聯之類。這類網站的特點有二:其一相對低端化,主要供具體執行層面的崗位應聘以及應屆畢業生 海投使用。其二則呈現出廣告化態勢,很多企業並無真實招人需求,弄個logo上去當廣告做了。這類網站後面還有跟隨者,最近的就是百度人才。但我把百度人 才更傾向於視為百度需要詳細用戶數據,做社交網絡基礎使用。
對於很多中高端人才而言,招聘類網站的不給力,職場SNS就應運而生。但西方能亮的東西,未必在東方能亮。Linkedin的理論基石在於:弱關係理論。
美國學者格蘭諾維特在他一本名為《找工作》的書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弱關係在尋找職業機會中非常有用(他稱之為弱紐帶)。因為弱關係更能夠在不同 的團體間傳遞非重複性的信息,使得社交網絡中的成員能夠獲得更豐富的信息資源。比如說一個搞公關的想跳槽去做程序員(假定此人會這門技術),而由於長年搞 公關,走動得勤快的朋友多是同行,便很難為此人提供程序員工作的機會。
弱關係理論,最近大有取代「六度理論」的勢頭,數字巨頭的掌門人動輒會提到這個名詞。不過,事實上這個理論是很古老的社交網絡理論(1973年),也是很典型的西方理論。在1999年,華裔學者邊燕傑就認為,在中國內地求職,強關係更有用。
中國人的「關係」這個詞的研究,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脫離學者費孝通當年樹立的一個概念:差序格局。費氏用這樣一個比喻來形象地說明:中國人的社交格局 就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我們對身邊的人會盡力去處理社交事務,隨著關係的逐漸傳遞(也就是像水紋一樣),會越推越薄,越 遠越不當回事。指望很弱的關係來幫助你完成人生那麼重大的事:求職,顯然有點奢望了。
互聯網世界中的職場SNS,就是一種弱關係。在西方,弱關係能生效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人以及公司使用類似Linkedin的服務。但由於中國依然是個 強關係發生效用的社會,中國的職場SNS所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就減弱很多。而這種功利性質很強的SNS,一旦最大目的達不成,就會變得無人問津。若鄰網發展 數年,現在幾乎快成了一個散發各種營銷活動信息的網站了。
對於長期以來的C2C傳統,筆者以為,門戶時代、搜索時代都沒有問題,因為無論是門戶還是搜索,都是處理客觀的信息,與該國的文化關係並不大。而到 了社交網絡時代,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文化差異就變得至關重要。到底,社交網絡是處理人的關係的網絡。某種意義上講,與美國正好相反,中國為什麼微博強於 SNS,文化上也算一個原因吧。
(作者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新媒體、互聯網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