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的體驗:這些年,我放棄訂閱的紙質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7948.html

這篇,是從個人經驗出發,談談科技歷史變遷所帶來的個人閱讀體驗。

下班回到家,換鞋彎腰抬頭的瞬間,看見了放在餐桌角落的一摞雜誌,好多本連包裝塑料膜都沒有開拆,不禁滿懷歉意。作為媒體人,每天閱讀大量的資訊已形成職業習慣,但我多久沒有看過這本雜誌了,唔。。。1個月?2個月?我已記不清楚。訂閱期到今年6月,結束之後我將決定不再續訂。

這是一本週刊,某某財經週刊,我曾一度為它的內容讚歎,因此這本雜誌創刊不久,我就訂閱至今,四年有餘。今天它的內容水平雖然下降,很多公司報導也被斥為平平淡淡的公關稿,但在一眾媒體中依然還算不錯,它的主編堅持的品格獨樹一幟。

我把它放醒目的餐桌上也是希望提醒自己:記得看它,記得看它。但卻一直沒有看它,哪怕簡單地翻一翻。因為,我已沒有時間看它。沒有時間不是因為更忙,我每天仍然閱讀大量信息,但我更多的閱讀時間在最近兩年中已經慢慢被分攤到手機上、iPad上,紙質的雜誌它終究沒有移動端那樣可以被方便地攜帶、隨時隨地閱讀。我再勤奮,1天也只有24個小時,閱讀的時間始終有限,我只能放棄紙質閱讀。

一年前,同樣被我放棄的還有新某報,我訂閱這個報紙是因為這個報紙的早期所堅持的新聞品格。(我又提到了品格這個詞兒,這是所謂新聞理想的餘毒)這個報紙本該早於兩年前就被我放棄了訂閱的,但這個報紙負責我居住區訂閱的發行組長老張跟我打過交道,有些熟,有一年我都明說了不續訂了,但禁不住老張的上門乞求——訂閱量關聯其績效下降會影響工資之類的理由(老張是北漂農民),我心一軟,又續了兩年,但從來不看,悉數送給隔壁做淘寶生意的鄰居做包裝紙。去年訂閱期結束時,老張終於不來找我了,我也就不訂了。

兩年之前,被我放棄還有某某創業雜誌(我訂閱它也是因為它有一位牛逼的主編,放棄它是因為我感覺主編不再用心做內容了)。

更早之前,我還訂閱過某某人物週刊、某某週末等等十數種主流報刊,甚至還有專門探討媒體業務的某月刊。我訂閱紙質媒體最多的時期,經常能把我家收信箱塞滿,物業的一個阿姨看見過幾次,終於忍不住問我,先生你好有錢啊訂那麼多報刊。我支支吾吾半真半假地撒了個小謊,我是做記者的,這些都是兄弟媒體贈閱的——其實我哪有那麼大面子,屌絲記者一個。

歷年來放棄訂閱這些紙媒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結為:這個媒體的內容質量下降或是品格不在、風骨不存(起碼在我看來的)從此我不再關心。可是我今年准備放棄碩果僅存訂閱至今的某某財經週刊的原因和往年截然不同,是因為受到了移動端的閱讀時間擠佔!

十幾年前,在PC、手機逐漸普及開來的時候,就有過不止一陣關於電子閱讀的討論。我的朋友往往會告訴我類似的內容:「我還是不習慣在PC屏幕上、小小手機屏幕上看書讀新聞,新的閱讀形式遠遠沒有捧著書本、報紙閱讀的感覺舒適」。這種用戶體驗應該不佔少數,於是,產品家們推出了專門迎合閱讀需求的電子閱讀器(或稱電子書)。電子書較之PC和手機,屏幕更合適,攜帶也更方便,廠家們還紛紛以「電子墨水」、「不傷眼」、「紙書感覺」為賣點,以至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看好電子書產業,以為那就是閱讀的未來。

直到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體驗又發生了變化:智能手機的屏幕變得更大,平板電腦變得很流行,電量可以持續很久,而且這些移動端跟互聯網是保持聯通的。於是,無論是從閱讀舒適度還是碎片化時代特徵來講,閱讀習慣都在向電子移動端轉移。每天通過智能手機、iPad讀書看新聞已成為我的習慣。電子書的產業依然在,但無疑已是明日黃花,逐漸消解。

事實上,電子閱讀背後所關聯的產業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拿新聞媒體來說,十年前,網絡媒體是很低端的媒體,甚至不被當成媒體來看。在網絡媒體工作,即使你有原創採訪,但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新聞工作者。今天,版署(改名了)依然不承認網絡媒體有原創採訪權,但事實上所有的網絡媒體都在做著原創的工作。受眾開始尊重網媒,網媒不再被視為非主流。

這個十年左右的PC互聯網時代,隨著閱讀體驗的變化,網媒倒逼平媒,逐漸壯大,這個時代成就了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等幾大信息門戶。

至於古老的紙質媒體,在時代的迭替中,衰敗已經成為必然。這種變化,已經由外國媒體應驗。

最早的消息,2009年3月17日,有著146年歷史的《西雅圖郵訊報》停止發行印刷版,成為美國首家以網絡版替代紙質版的全國發行的報紙。

最近的消息,2012年12月31日,美國《新聞週刊》停止發行印刷版,轉而專注於網絡內容《環球新聞週刊》(Newsweek Global)的發行。

可是紙質雜誌改成網絡版就可以了麼?如果僅僅止於PC端的話。不難看到,近年開始在過渡切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出現了移動端在倒逼PC端。即使是新浪,曾經的門戶之王,它的傳統構架,也不例外地受到威脅,門戶衰敗已經有些跡象。

誰不發展移動閱讀端,即使還有相當的緩衝期,發展下去,也終將衰敗。目前最顯著的趨勢是,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閱讀端將侵蝕傳統門戶網站。我們每天通過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在獲取最熱門的信息。

在中國,關於媒體未來變化的類似思考其實已經不甚新鮮。但是,今天,當我聽到一個主流雜誌主編在他的會議上談到,他最近正在思考準備何時放棄它的紙質雜誌出版而專注於做移動端時,我還是感到驚訝,我希望他說的不是虛話。

我的驚訝是有理由的。儘管有關紙質媒體的危機已經成為身處其中者的共識,但都尚在思考討論階段,大多數媒體主編可能存著僥倖(差異化內容可能不死)或者是賭一個緩衝期(還遠著呢),有勇氣準備做決策的媒體當家人還沒出現。從外國先鑑的種種案例來看,紙媒在網絡時代中,先倒下的是往往是報紙,至於雜誌,按照資深媒體人申音的說法,雜誌起碼還有十年的好時光。

因此在當時,我很想對這位主編說,去做吧!這是一個聰明的決定!在中國的傳媒發展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最終我沒有當面和他說,恐有拍馬溜須之嫌。

不過,移動端的媒體時代,需要做出種種嘗試,並非轉換就能成功,它需要和舊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流程、思想做出徹底的告別,重新建立起適合的生產方法,否則,先驅往往會變成先烈。如何做,已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贅述。

回到開頭,我開篇所提到的那本財經週刊的主編也不失為一個敏銳的主編,至少在兩年以前,它們就推出了適合於Pad閱讀的付費電子版,價錢更便宜、保存更容易。或許,我會在結束紙質版的訂閱後去嘗試訂閱它的電子版,只要它的內容水平還在我的容忍範圍之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8

Moleskine:年銷售8700萬歐元的紙質筆記本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8/144490.html

人不再僅僅為產品買單,而是為感覺買單。這個感覺很微妙,就是我覺得值就值,我覺得不值就不值,商業就是這樣。有一家以生產紙質筆記本聞名的上市公司,單本筆記本售價超過400元人民幣,對我沒有打錯,但是在2013財年,他完成了8700萬歐元的銷售額。今天的看世界欄目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本文由CBN記者 牙韓翔原創。

圓角長方形黑色硬皮封面,無酸紙內頁,中間夾著一根書籤,封底有一個可以拉開的摺疊紙袋,一根黑色的鬆緊帶從側邊將這些牢牢箍住。這就是標準的Moleskine筆記本。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每一本Moleskine的封面內側都有一行預留了空格的英文小字,顯示如有遺失,人們如何聯繫本子的主人,並且會得到多少酬金。這幾乎是在告訴每個使用者,Moleskine對你來說是特別的。

如果考慮到它的售價,在扉頁留下聯繫方式和酬金也就顯得不那麼煞有介事了。一本Moleskine的小號日記本通常要近100元人民幣,對於那些擁有特別設計或者功能的款式,每本售價近400元人民幣也很常見。

但在Moleskine看來,如果你按照售價來填寫酬金,那簡直太庸俗了,因為它壓根不把自己當成一個賣筆記本的。「Moleskine是一個記錄人們想法和創意的平台。」Moleskine亞太區品牌經理Consuelo Romeo說。

19世紀後半葉,這種樣式的筆記本在法國一家家庭作坊裡誕生。但那時它還沒有任何品牌屬性,「Moleskine」的含義只不過是一種筆記本樣式而已。梵高在巴黎的那段日子裡,用過7本這樣的筆記本繪畫。此外,畢加索和海明威也是它的愛好者。但在1986年,作坊被賣掉,它開始停產。

「再也沒有真正的Moleskine了。」在巴黎Comedie大道的一間文具店裡,售貨員對Bruce Chatwin說。Chatwin是一位旅行作家,每次回到巴黎,他都要去文具店裡買這樣的筆記本。

也就是他把這一類型的筆記本命名為「Moleskine」。Chatwin把自己對於它的熱愛寫進了作品《歌之版圖》(The Songlines)中,直到1995年被意大利人Maria Sebregondi發現。

現在已經成為Moleskine副總裁的Sebregondi帶著重新生產這種樣式的筆記本的想法,找到了意大利出版商Modo& Modo(2006年,這家公司也更名為Moleskine)。隨後他們將「Moleskine」註冊為品牌。

1997年,第一批5000本Moleskine筆記本抵達米蘭,被賣給了意大利的經銷商開始發售。

也就是說,Moleskine作為一個筆記本品牌的歷史是從1997年開始的。但這家公司的所有宣傳資料都直接追溯到19世紀後半葉,並和梵高以及海明威等傳奇人物聯繫起來。Sebregondi刻意模糊了這中間的曲折。

另一個被弱化處理的事實是,Moleskine的代工廠位於中國,而從2012年開始,Moleskine的部分生產被轉移到了越南。

如果用鋼筆書寫,Moleskine的紙張會出現嚴重的滲墨現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只要互聯網上隨意搜索都能看到這樣的評論。有人抱怨哪怕中性水筆也是如此,只能使用油性筆。

Moleskine對這些評價只是照單全收,但不會做什麼改進。當遭遇投訴時,它們的做法跟大多數奢侈品牌類似——不惜代價地從米蘭給你寄一本全新的Moleskine。「我們更願意在品牌價值上下功夫,這也是其他人無法複製的東西,包括我們呈獻給大家的品牌文化與內容。」Sebregondi說。2013年Moleskine在米蘭完成了IPO,成為近兩年來繼Salvatore Ferragamo、Brunello Cucinelli和Prada之後第四家上市的意大利奢侈品公司。

「奢侈品品牌」是Moleskine在招股書中對自己的定位。畢竟同「文具品牌」相比,這個定位對於投資人來說更有吸引力。Moleskine的CEO Arrigo Berni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很明顯我們不只是賣筆記本而已,我們同時在販賣好故事。」根據Moleskine2013年的財報,它的年收入為8700萬歐元,較上年增長了11.5%。

從決定重新生產Moleskine開始,Sebregondi把目標用戶定在富有創造力的這群人裡。沒有什麼文具品牌會把自己的目標用戶定位得如此具體。「比如日本一些文具廠商,或者德國的Leuchtturm,它們做各種各樣的紙製品,但沒有定位為某一種特定的人群去設計和生產產品。」文房具社創始人、Moleskine代理商徐司晨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他提到的那個名字拗口的德國品牌成立於1971年。比Moleskine早20多年,Leuchtturm就開始生產類似樣式的筆記本,但如今它的知名度遠不及Moleskine。

為了強化Moleskine與創意之間的關係,它們每年都會邀請一些著名的設計師、藝術家、電影導演和插畫師在Moleskine的筆記本上創作。這些本子隨後會被收集起來,用來舉辦Detour展覽。這個展覽從2006年開始已經在倫敦、紐約、巴黎和北京等多個城市開展。

展覽是時尚大牌常用的營銷手法。Louis Vuitton還曾經把展館建在富有政治意味的紅場。Moleskine想通過Detour展現的從來都不是它的本子,而是要讓人們看到最精彩的創意是如何在Moleskine上實現的,製造「想要變得跟他們一樣嗎?用Moleskine吧」的憧憬。

在Detour展覽的現場,Moleskine筆記本被放進透明的盒子裡,參觀者可以自行翻看。「通過近距離的體驗,我們想讓人們知道Moleskine筆記本是一個能和你產生強烈個人情感的物件,它伴隨著你,記載著你的個人想法,創作和記憶。」Moleskine活動經理Giovanni Pesce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有人對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優越感嗤之以鼻。小布什總統的高級顧問Karl Rove在耶魯大學演講時,說自己從未見過比這裡更浮誇的地方了。「你猜我怎麼知道的?因為這裡的學生社團主席用Moleskine,而且是兩本,其中一本還是紅色的。」

這絲毫不會影響Moleskine和它的粉絲之間保持密切互動。和許多奢侈品品牌的做法類似,Moleskine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為愛好者們建立了一個互動社區。人們可以將自己寫在Moleskine上的隨意塗鴉拍照上傳到這裡。而在Facebook或者Instagram上,這種分享也很常見。此外它們還會定期和一些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筆記本,引發搶購熱潮。

現在,Moleskine希望把品牌的光環從筆記本擴展到其他品類中去。除了筆記本,Moleskine還售賣其他周邊產品,從筆、背包到閱讀燈甚至眼鏡和手機保護殼。這些統統都陳列在Moleskine開在高端商場的專賣店裡——這家公司計劃在上市之後開設更多類似的專賣店。過去,它只在書店或者文具店裡設立櫃檯。

和Moleskine的野心勃勃不同,全球最大的辦公文具零售商Staples在2014年3月剛剛宣佈關閉旗下200多家實體店的消息。在一個人人都用電子通訊工具進行交流的時代,全球文具產業已經停止快速增長。

面對類似Evernote這樣的數字記錄平台的興起,Moleskine絲毫不感到如臨大敵,反而興奮異常。「紙張和數字的結合會非常有趣。它們可以提升彼此的功能,使用也會變得更加高效。」Consuelo說。

在Moleskine看來,同樣作為記錄想法和創意的平台,紙張和數字化終端之間應該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人們可以在兩者之間自由轉換。

這裡面的最新實踐成果就是EvernoteBusiness Notebook。購買這本筆記本的顧客可以在3個月內享受Evernote高級用戶的各項服務。你可以隨時將筆記本上的內容上傳到Evernote中。如果在同一頁的其他區域有不方便共享的記錄的話,你甚至可以選擇只上傳這一頁的左上角。

這已經是Moleskine和Evernote合作推出的第二代產品了。未來它們的合作還會繼續。「互聯網公司對待紙張這樣的實體產品往往顯得不屑一顧,但這就是人們的生活。人們會繼續使用實體產品,人們對於美和質感的追求沒有消失。」Evernote的CEO Phil Libin在接受Fast Company採訪時說。

Sebregondi最近告訴《紐約客》,她發現Moleskine的圓角造型和現在最流行的那些電子產品的設計美學非常接近。

好吧,它們已經設計出了能讓人們把智能手機嵌入封面內袋的Moleskine筆記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09

产业 | 纸质支付的医疗行业out了吗?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18

产业 | 纸质支付的医疗行业out了吗?

作者:John Tozzi

从电费、电话费,到退税、停车费,几乎所有项目都已经在数年前开始采用电子支付方式,然而,美国规模达2.9万亿美元的医疗保健业却仍然固执地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就 像等待有线电视维修工上门服务,或者购买一辆二手车一样,处理医疗账单也常常让消费者火冒三丈。从电费、电话费,到退税、停车费,几乎所有项目都已经在数 年前开始采用电子支付方式,然而,美国规模达2.9万亿美元的医疗保健业却仍然固执地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当所有其他行业的邮寄支付都在大幅减少时,通 过美国邮政服务系统寄送纸质支票来支付的医疗费用账单居然出现了增长。本世纪初以来,医疗费支付是唯一一个纸质单据出现增长的领域。

通 过邮寄方式进行支付的不光是消费者。普华永道健康研究所上个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有15%的商业保险公司通过电子方式处理对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支付。最大的保 险公司通常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不过,拥有1450万客户的信诺保险公司(Cigna)只有39%的支付采用电子方式进行。发言人乔·蒙蒂(Joe Mondy)说,这是因为许多医生没有注册接收网络转账的服务。相比之下,安泰保险公司(Aetna)和美国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roup)表示,约80%的支付是采用无纸化方式进行的。

医院、诊室和保险公司需要大量 人力来处理这些单据,这些单据通常还需要由开账公司和票据交换所等中介机构经手。索赔票据交换所Emdeon为许多健康计划客户处理纸质账单,财务文件显 示,该公司在2015年前三个月光邮资就花费了870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近四分之一。联邦政府的数据显示,这些繁琐工序在2013年将私人保险的管理 成本推高到了1730亿美元。

此外,当人们还在从疾病或手术当中恢复期间,向他们发送大量难以辨认的文件也显得很不人道。“你很抓狂,心烦意乱。你不明白,为什么都是纸张和电话,你浪费了时间,脑子都糊涂了,一切都让人崩溃,” Simplee的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托梅尔·绍瓦尔(TomerShoval)说。Simplee是几家试图简化医药费单据处理的企业之一。

那 么,医疗费支付电子化为何迟迟没能实现?惰性是一个主要原因。医生们和健康计划需要投资开发电子支付技术,而小企业——个体从医者或者地方健康计划——可 能觉得不值。许多医生直到最近才开始使用电子健康记录。在银行和电信等许多其他行业,企业需要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以争夺消费者,而医疗服务商和健康计划 长期以来一直能够把效率低下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且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

这就导致了医疗 体系的碎片化。成千上万的医院、诊所、健康计划以及其他机构都自行其是,缺乏协调一致的动力。Athenahealth为6.2万名医生提供健康记录软 件。这家公司开发了一个系统,让医生可以在病人离开诊室之前,通过网络向保险商提交索赔申请,进而确定病人还需要支付多少费用,让患者可以当场支付。不 过, Athenahealth的首席医疗官托德·罗森豪斯(Todd Rothenhaus)说,只有一小部分医生试用了这个系统,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只有少数保险商参与其中。

一些人称,处理医疗账单的繁琐程序令保险商受益:因为索赔收集信息越难,医生就越有可能放弃索赔。“秘而不宣的规则制造了这样一种情形,那就是医生们会认为,不值得为索赔浪费时间,”罗森豪斯说。

还有一些人正在尝试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高效。《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限制了保险公司在医疗成本之外的所有花费。如果他们把太多费用花在了运营成本上,就必须返还消费者一些折扣。这部法案要求,各项健康计划应在2014年1月底之前能够用电子转账的方式向医生支付费用。

政府还要求收治医保病人的医生接受电子支付方式,目前,四分之三的医保索赔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支付的。随着高免赔额健康计划变得更加普遍,患者们越来越需要负责支付更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这些费用越容易支付,医生们需要减计的坏账就会越少。

初 创企业也在努力研究解决方案。Simplee与250家医疗提供商合作,让账单更加容易辨认和支付,与此同时,InstaMed公司也打算用一个安全网络 把医疗服务提供商、患者和医疗保险计划联系起来,通过这个网络实现电子支付。健康计划需要为该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不过,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克里斯·塞布 (Chris Seib)说,打印和邮寄方面省下来的钱就够用了。“无纸化支付就是为了节省成本,永远只有这一个理由,”塞布说。

许多医院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麻省大学纪念医疗保健中心(UMass Memorial Health Care)在马萨诸塞州拥有四家医院和1700名医生,在过去10年已经把多数支付转移到了网上。该机构最近还为患者提供了多种网上支付方式,而且正在尝试为支付速度较快的病人提供打折优惠。这所医院负责营收周期管理的副院长约翰·扎尔茨贝格(John Salzberg)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为了使理解和支付医疗账单变得更容易,我们做了些工作,这对他们有好处,对我们也有好处,”他说。唯一的输家是邮局。(彭博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89

央行欲2至3年內“消滅”紙質票據 曾發函征求意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364.html

6月1日早間,一則關於央行將在兩年內取消紙質票據的新聞引發票據圈廣泛關註。

報道指出,針對多家銀行發生的虛假票據等違規案件,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用2到3年時間,取消現行的紙質匯票,通過電子匯票系統、網上清算系統,降低票據業務與資金清算中的風險。

這則新聞源自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謝眾5月30日在湖南一場論壇上的講話。謝眾在會上表示,目前紙質票據交易的真實性和票據的真實性都容易發生問題。紙票克隆、複制等票據案件非常多。但電票系統截止目前尚未發生一筆案件或欺詐。電票從“出生”一直到“死亡”,每個點所在的位置都非常清晰。

發函征求意見

第一財經記者從商業銀行處獲悉,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曾下發《關於就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開展書面調研的函》(銀支付函[2016]273號)。

文件中比較關鍵的兩條調研內容包括:第一,可否強制要求一定金額以上商業匯票必須使用電票辦理?金額起點應該如何設置?第二,可否強制要求金融機構作為紙質商業匯票轉貼現(含買斷式、回購式)買入方時,如交易對手未在電票系統中登記其取得相關票據的業務信息,不得買入該票據?

一位商業銀行票據運營中心業內人士向記者確認,截止目前央行尚未強制商業銀行一定簽電票,同時也尚未下發新規定文件。

據了解,目前紙質票據使用比較普遍。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電票規模在整個商業匯票出票量中占比僅占28.4%。但2016年以來,農業銀行、中信銀行與天津銀行先後爆發的票據風險事件都是紙票,且累計涉案金額高達56.7億元。

雖然監管層年內已經兩次發文規範票據業務,但對於紙質票據交易和管理的諸多亂象,市場有觀點認為,只有票據徹底實現電子化,消滅紙票,才能從根本上防範風險。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由央行主導管理的全國電子票據交易系統(ECDS)利用效率並不高,主要原因是紙票才有“灰色收入”。同時企業也更傾向於開紙票,原因他們不能提供真實的貿易背景。

此外,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導致電票市場占有率低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電票的利率比紙票要高,企業從融資成本角度考量,更願意開紙票,不願意開電票。

而市場上最影響票據利率的則是占貸款規模成本,這是一個機會成本,由於票據占了貸款規模而無法發放其他貸款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可以用票據消規模的通道成本來衡量。在這一項成本上,紙票由於其操作的靈活性和不易被監管的特性,導致其占貸款規模成本很低。同時由於電票容易被監管,導致其消規模的方式較少,使得其占貸款規模成本通常要大幅高於紙票。這就是電票利率高於紙票的原因。

籌建票交所,落地上海

目前央行除了發函就推動電票發展征求意見外,已經開始籌備牽頭組建全國統一的票據交易中心。謝眾指出,下一步人民銀行已經開始在上海籌建票據交易所,可以通過票據交易所平臺做票據的交易和買賣,充分發揮票據的支付功能和融資功能。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5月25日,票交所的籌備小組正式成立,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徐忠將任總裁。同時,籌備組還借調了包括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的票據產品創新部人士。

在籌備過程中,有商業銀行建議通過公司制形式組建票交所,由央行牽頭,再由幾大商業銀行入股。某商業銀行票據運營中心人士認為,未來票交所可以考慮將ECDS系統納入票交所的接入端口,或先由央行牽頭建立票交所平臺,紙票電子化以後也可以接入該系統,電票也可以接入該系統。

票據圈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證券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還是票交所,其結構一般都應該分為前臺的下單系統,中臺的撮合系統以及後臺的登記結算系統。

其實由央行主導管理的全國電子票據交易系統(ECDS)已經成立多年,對於這個主要以電票為核心的交易中心業內人士指出,已經具備較完善的登記結算功能,只需要小改。

但票據前臺下單系統,以及中臺撮合系統目前距離票據交易所的搭建還相差甚遠。業內人士認為,下單端口未來可以結合各行的電票系統,但需要央行牽頭規範結構。此外,撮合系統需要從CEDS現有的系統中剝離並進行重構。某商業銀行票據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各行現有的網點互補也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48

紙質書已“死”?大多數美國人不這麽認為

美國日前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與流行觀念相反,紙質書不但沒“死”,還活得挺好,多數美國人仍會優先選擇閱讀紙質書。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9月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電子書和音頻書市場的快速發展,並未削弱人們閱讀紙質書的意願。在今年3月7日至4月4日受訪的1520名成年美國人中,65%的人去年閱讀了至少一本紙質書,與2012年調查結果持平。聽音頻書和閱讀電子書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14%和28%,均較2012年上升了5%。

調查還發現,很多人讀書“不拘一格”,2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兼讀電子書和紙質書,38%的受訪者只閱讀紙質書,僅6%的人只讀電子書。

皮尤研究中心互聯網和科技研究部主任李·雷尼認為,數年前,電子書市場“騰飛”時,很多人認為紙質書大限將至,但調查結果表明並非如此。他說,讀者希望到哪都有書讀,並且會通過各種形式進行閱讀。

奧地利電子書專家魯迪格·威辛巴特今年4月發布的《2016全球電子書報告》顯示,全球整體圖書市場企穩,電子書增長乏力。對於發達國家市場,價格、稅率及定價模式等存在爭議;對於新興出版市場,移動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拉動市場增長。

從2015年整體市場看,紙質圖書仍占核心地位,是教育、科研和娛樂的重要載體,其市場總規模為1480億美元。在英語國家電子書市場份額停滯甚至衰退,而紙書市場出現反彈;在非英語國家,電子書在整體圖書市場的份額均不超過10%,大部分不超過5%,電子書仍處於增長階段,但增速放緩。

2015年美國五大出版商的電子書收入占比與2014年相比變化均不大。從格式上來看,截至目前,全球的電子書格式已形成Kindle、ePub以及PDF三分天下的局面。但中國是例外,以起點網為代表的在線自出版與閱讀平臺代表了主要的模式及市場。同時,數字閱讀逐漸向智能手機轉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07

銀保監規範跨省票據業務:限制風險較大的跨省紙質票據交易

據銀保監會網站,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的通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進行規範。《通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進行了界定,並針對業務存在的問題提出規範要求。

《通知》將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分為授信類業務和交易類業務,並對兩類業務分別進行了界定。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已有監管要求、加強重要環節風險控制、加強員工管理和培育合規文化等。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票據市場基礎設施開展跨省票據交易,限制風險較大的跨省紙質票據交易。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異地授信內部管理制度、實行嚴格授權管理以及建立內部協同控制機制等。要求各級監管部門加強業務監測與檢查,對發現的問題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整改問責,並依法依規予以處罰。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的通知》

近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進行規範。

《通知》共5條,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進行了界定,並針對業務存在的問題提出規範要求。

一是對跨省票據業務進行界定。《通知》將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分為授信類業務和交易類業務,並對兩類業務分別進行了界定。

二是對票據業務主要風險隱患提出監管要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已有監管要求、加強重要環節風險控制、加強員工管理和培育合規文化等。

三是針對跨省交易類業務提出監管要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票據市場基礎設施開展跨省票據交易,限制風險較大的跨省紙質票據交易。

四是針對跨省授信類業務提出監管要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異地授信內部管理制度、實行嚴格授權管理以及建立內部協同控制機制等。

五是強化跨省票據業務監管。要求各級監管部門加強業務監測與檢查,對發現的問題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整改問責,並依法依規予以處罰。

《通知》的實施有利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合規穩健經營,降低跨省票據業務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有利於減少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