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萬公頃煤礦廢地:從「棄兒」到「寵兒」 中國式復墾隱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遺留了沉重的生態包袱——廢棄礦山。幾乎一夕之間,廢棄工礦地變成各地爭相復墾的「香餑餑」。劇變,由中國式的土地財政催生,而以追逐建設用地為目的的復墾模式,開始劍走偏鋒。

黃金十年,欠賬無數

100萬公頃土地,如果全部種植水稻,按照畝產600公斤、人均年消耗大米100公斤計算,它可供北京2000萬常住人口吃上4年有餘。

然而,這個可觀的數字只是世界煤礦產量第一強國尷尬的一面:截至2011年底,中國井工煤礦採煤沉陷損毀土地已達100萬公頃。儘管其中只有60%是耕地或其他農用地,但這足以令人感到觸目驚心。

尷尬在延續,煤礦損毀的土地面積每年還在以7萬公頃的速度飆升。而我國目前耕地與保有煤炭資源的復合度為10.8%,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巨大。

這是2012年底在「北京國際生態修復論壇」上,中國煤炭學會透露出來的信息。礦山開採對耕地的破壞集中發生在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過去十年的開採量為歷史高峰,對生態的破壞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胡振琪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復墾」成為急迫的課題。然而,另一個尷尬的信息是,國土部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羅明曾透露,中國的復墾率只有25%。歐美國家則普遍維持在80%左右。

1980年代以來,白中科便開始在山西研究礦區復墾。這位國土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表示:「土地復墾的第一個春天是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的頒佈。」而另一個春天是在《土地復墾條例》和《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頒佈之後。前者於2011年2月獲國務院通過,後者將在2013年3月開始實施。

不過,兩個「春天」相去24個寒暑,而「復墾」土壤收穫的只有一堆尷尬的數據。

在國內煤炭主產區山西省,復墾歷史欠債異常繁重。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曾表示,山西採煤形成的采空區達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西八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而僅2010年因礦山開發導致的地面塌陷及採礦場破壞土地就達20.6萬畝,其中12.99萬畝是耕地。

自2006年起,中國人民大學周珂教授便呼籲,出台一部全面的礦地復墾法,尤其要解決相應的激勵機制。

政策指揮棒

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礦被視為國內礦區復墾的典範。現已完成土地復墾3.1萬畝,礦區復墾率達50%以上,排土場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累計投入資金達20億元。

自1980年代,白中科便參與該項目,在他看來,20億元用於復墾,這在很多煤礦都不敢設想。尤其在2001年之前,煤炭價格持續低迷,「煤都賣不出去,還談什麼復墾」。

不過,即便煤價在過去十年大幅上漲,復墾率並未相應提高。然而,不經意間,這一轉變悄然發生。

2007年4月,國務院同意在山西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的方案。根據該方案,所有礦山在開採之前,必須向山西省環保廳提交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2007年開始搞煤炭整合,耽誤了一段時間。2010年重新開始,現在方案編制了一半,三百多家的修復規劃已經通過審批。」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呂步云對南方週末透露,修複方案中有一部分就是耕地復墾。

在2010年左右,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明顯感覺到,自己變得更加忙碌,接的項目比以前多。

《土地復墾條例》規定,復墾的職能監管機構為各級國土部門,「歷史欠賬由政府承擔,新債由企業承擔」。面對「歷史欠賬」,地方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

這源於《土地復墾條例》的激勵措施。其第三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將歷史遺留損毀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作為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內進行非農建設佔用耕地時的補充耕地指標。

更大的突破發生在2012年3月。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河北、陝西、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山西十省份開展試點,通過對歷史遺留廢棄地的復墾利用,與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

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已經在不同程度地試水。2008年,江蘇省做出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決策,其規定,塌陷地復墾成耕地後可等面積置換為建設用地指標。

這一試點頗為大膽。其時,當時國土部的增減掛鉤試點還剛開始在重慶、成都等地開展。而在被納入試點之後,江蘇省推出了巨量的工礦廢棄地復墾計劃。以徐州為例,該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技處副處長李佔江曾對外透露,全市共有工礦廢棄地總量約27萬畝。目前,這27萬畝工礦廢棄地的整治已拉開帷幕。

儘管有來自耕地紅線的壓力,但工礦廢棄地復墾成為用地機制的新口子,這是在土地飢渴症之下,地方政府與國土部的討價還價的結果。

土地飢渴症

「山西沒有很好地利用土地政策,現在要用地了,才發現遠遠不夠。」一位接近山西省發改委的人士透露。

南方週末從山西國土廳獲得的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山西全省用地總量達到150萬畝以上,而國土部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70萬畝左右,此外,還可爭取國家重點工程使用國家預留的計劃指標15萬畝左右。這也就意味著,用地缺口高達65萬畝左右。

山西60%以上的國土面積為山地,「沒有土地,招商引資什麼的都是充饑畫餅。重慶這幾年發展這麼快,還不是仗著儲備的地多,招商引資最終拼的就是誰地價低。」上述人士透露。

1997年,浙江、深圳等地開始土地儲備制度。太原地處中西部,直到2001年才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且儲備規模遠遠小於其他城市。而在被納入首批覆墾利用試點的晉中市,直到2006年才建立土地儲備中心。

而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徐州,土地飢渴程度並不亞於山西。徐州方面人士透露,「十一五期間,徐州全市每年用地需求不低於5萬畝,正常下達的計劃僅有6000畝左右」。

於是,向國土部討要差異化的土地政策便成了江蘇、山西共同選擇。山西把目標指向了以前的「棄兒」:獲得對採煤沉陷區、廢棄工礦地、劣質土地的使用和審批權;通過土地置換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

此後,國土部和山西省政府簽署《創新礦業用地管理機制合作協議》,支持山西省創新三項用地機制,即:創新礦業存量土地整合利用機制、露天採礦用地機制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

2011年7月28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全省領導幹部大會上透露,關閉了近1600座小煤礦,能開發整理13萬畝土地。中央支持對廢棄工礦地整理後等量置換。

山西成績不止如此。南方週末記者從山西省國土廳獲悉,2012年,國土部追加山西省2萬重點建設工程用地指標。時任山西省副省長李小鵬偕國土廳廳長劉建功一同赴國土部協商,維持了山西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的政策扶持。

而在工礦廢棄地利用上,江蘇則成為最大的贏家。據當地官員透露,2011年9月份,國土資源部調研探討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政策時,試點地區並無江蘇省。而在2012年2月份,江蘇省成為全國首個獲得一次性審查通過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專項規劃的省份。

而相比山西,江蘇工礦廢棄地復墾的胃口也遠比前者大。僅以徐州為例,徐州全市共有工礦廢棄地總量約27萬畝,在2015年之前完成16萬畝復墾利用面積。而山西在「十二五」期間也才安排20萬畝。

土地財政,劍走偏鋒

而對於擁有眾多廢棄工礦的城市而言,復墾不僅能為招商引資騰挪出更多的空間,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也意味著真金白銀。

2011年,徐州市經營性土地成交均價為196萬元每畝。如果16萬畝工礦廢棄地能置換的建設用面積為10萬畝,給徐州帶來的收益近千億。而2011年,徐州的財政收入為555.33億元。

在土地財政催生下,以追逐建設用地為目的的復墾模式,已經開始劍走偏鋒。

南方週末採訪時得知,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屢屢試探政策底線。「如果你把地級市復墾置換出來的指標拿到省會城市來用,地級市復墾還有什麼積極性?這兩地地價還不同,利益很難平衡。」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透露。

國土部曾明文規定,工礦廢棄地復墾掛鉤指標重點用於試點縣、市的工礦發展、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不得跨縣級行政區域使用。

周珂曾提議,礦地復墾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設立統一的權威機構,既能「溝通礦業和環境兩方面信息和標準」,又能協調和平衡各方利益。《土地復墾條例》規定國土部門為復墾的主管單位,山西省環保廳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透露,儘管業務上有交叉,但二者溝通甚少。

工礦復墾涉及業務部門眾多,「水利廳在修築淤地壩時,沉積下來的土地不少復墾成了耕地。環保部門編制礦山環境恢複方案時,要求按原貌恢復的,其中一部分也有耕地」。

「九龍治水」導致工礦復墾數據並不一致,上述人士透露,各部門統計的口徑不一致,「不知道國土有沒有把我們的數據彙總上去」。

此外,各地置換到「真金白銀」的建設用地之餘,急需復墾的耕地卻是一個漫長的工程,但各地多以三至五年完成復墾目標。而以平朔煤礦安太堡礦為例,其從1984年開始規劃,歷經近30年才完成50%的復墾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6

國土部稱下半年將重點查處閒置土地 全國房地產閒置土地過萬公頃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431

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國閒置土地3.55萬公頃,其中房地產閒置土地1.07萬公頃,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5成。7月11日,在全國土地利用動態巡查工作會議上,國土部透露了上述信息。

據《經濟參考報》7月12日報導,7月11日,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的全國土地利用動態巡查工作會議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強調,清查閒置土地將是國土部下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胡存智稱,企業「囤地」、「圈地」的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採取措施進行預防,對違規行為必須進行嚴肅查處。

胡存智介紹說,當前的土地市場存在著供地者和用地者達成「默契行為」,「通過違規出讓等手段,導致大量土地囤積在用地者手中,長期不開發或開發不足。其中既包括房地產用地,也包括其他用途的土地」。

他說,國土部已經選擇了可能存在上述情況的「特殊」地塊284宗,正在對這些地塊進行調查分析。

據國土部2012年6月頒發的《閒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出讓後未動工開發滿一年的建設用地可被視為閒置,並可按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價的20%征閒置費;未動工開發滿2年的,可無償收回使用權。

胡存智稱,國土部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土地利用動態巡查制度,並計劃於2014年1月1日起正式運行。

據《常州日報》7月12日報導,土地利用動態巡查制度就是通過建設項目信息公示、開竣工預警提醒、開竣工申報、現場核查、跟蹤管理、竣工驗收、閒置土地查處、建立用地誠信檔案八項措施,實現建設用地批後開發利用的全程監管。

消息還透露,早在2012年6月,國土資源部就全面開展全國土地利用動態巡查試點工作,確定了常州、海寧、合肥、瑞金、臨沂、東莞6個試點城市,常州是首個正式啟動試點工作的城市。

本次會議上,國土部還要求,閒置土地處置的每個環節都要錄入監管系統,向社會公開,及時抄送金融監管等部門。

國土部的資料顯示,《閒置土地處置辦法》下發以來,各地國土部門對閒置土地進行了全面梳理,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處置方案。

在7月11日下午的媒體通氣會上,國土部土地利用司市場處處長王薇透露,截至今年5月31日,全國閒置土地3.55萬公頃,其中房地產閒置土地1.07萬公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五成。

事實上,近期亦有多起政府收回「地王」的情況發生。

7月5日,據南京市國土資源局公告,總價56.2億的中冶置業南京濱江2號地被終止出讓。該地去年11月30日被中冶置業控股公司以56.2億元高價拿下,成為當時南京市的「地王」。

6月底,雅戈爾宣佈退出杭州城西申花板塊兩幅地塊。這兩塊地是2010年杭州市的「地王」項目之一。當時,雅戈爾分別以12.56億元和11.65億元的價格拿下。

5月份,武漢市國土局也發佈公告,宣佈無償收回4宗黃金地段地塊。其中,位於精武路一商業服務業用地合同簽訂時間長達近20年,至今仍是一塊「淨地」。

《新京報》11日報導,業內人士稱,持續的樓市調控政策擠壓了房地產業的利潤率,一些開發商資金壓力加大,如果開發出來,虧損可能遠超過預付定金,所以甘願地塊被收回。

儘管如此,但也有市場人士介紹,面對政府的嚴控政策,開發商仍有「對策」。有開發商拿地後,找來另一家公司,虛構債務關係,以土地作為質押,債權方再提起訴訟,地塊就作為標的物被凍結無法開發,或找出拆遷遇阻、規劃變更等理由,就輕鬆地申請到延期開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15

去年全國房地產供地12萬公頃 創五年新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4899.html

去年全國房地產供地12萬公頃 創五年新低

一財網 葉開 2016-02-28 15:13:00

2013年全國房地產供地達到20萬公頃的頂點,此後便開始一路下滑,2015年的12萬公頃僅僅相當於2013年的60%

在樓市“去庫存”的背景下,全國房地產供地規模又一次下降,2015年總量為12萬公頃,同比下降超過20%。

國土資源部27日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53.4萬公頃,同比下降12.5%。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2.5萬公頃,同比下降15.2%;房地產用地12.0萬公頃,同比下降20.9%;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28.9萬公頃,同比下降7.1%。

12萬公頃也是過去五年來的房地產年度供地量新低。

2014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1萬公頃,同比下降25.5%。2013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0萬公頃,同比增長26.8%。2012年供應房地產用地16.03萬公頃。2011年這一數據為16.72萬公頃。

從上述數據也可發現,2013年全國房地產供地達到20萬公頃的頂點,此後便開始一路下滑,2015年的12萬公頃僅僅相當於2013年的60%。

從近年來的樓市地市表現來看,樓市走勢會直接影響土地供應,但也會有一定的滯後性。當樓市銷售火爆時,土地供應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少,究其原因,一是房地產企業購地需求減少,二來土地供應方——地方政府也並不情願在土地市場低迷之時大量低價出售土地。

因近年房價漲多跌少,作為影響房源供應的主要因素,房地產用地供應一直為外界關註。一旦土地供應減少,憂慮未來房源供應減少的觀點就會增多。

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281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7%;土地成交價款7622億元,下降23.9%。

前述國土部公布的房地產用地其涵蓋範圍更廣,除房企購置的土地外,還包括保障房用地,出讓方式除招拍掛公開出讓外,還包括劃撥和協議出讓的部分。所以它與統計局方面公布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會有所差距。

房地產供地連年下降,一方面是房地產企業根據市場形勢放緩了拿地節奏,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有意為之”。

國土部和住建部在2015年初便曾要求,住房供應明顯偏多的市、縣,或在建住宅用地規模過大的市、縣,應明顯減少住宅用地供應量直至暫停計劃供應;住房供求矛盾比較突出的熱點城市,應根據市場實際情況有效增加住宅用地供應規模。

而在2016年初,國土部門也曾要求綜合考慮房地產去庫存和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實施有保有壓的用地政策。

房地產供地的下降也相應減少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

今年1月29日,財政部發布“2015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2015年1至12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2547億元,同比減少8840億元,下降21.4%。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00

一季度全國房地產供地2.36萬公頃 同比繼續下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620.html

國土資源部近日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國土資源主要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36萬公頃,同比下降4.4%。在樓市去庫存的背景下,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已經持續下降。

2015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2.0萬公頃,同比下降20.9%。12萬公頃也是過去五年來的房地產年度供地量新低。

2014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1萬公頃,同比下降25.5%。2013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0萬公頃,同比增長26.8%。2012年供應房地產用地16.03萬公頃。2011年這一數據為16.72萬公頃。

從上述數據也可發現,2013年全國房地產供地達到20萬公頃的頂點,此後便開始一路下滑,2015年的12萬公頃僅僅相當於2013年的60%。

從近年來的樓市地市表現來看,樓市走勢會直接影響土地供應,但也會有一定的滯後性。當樓市銷售火爆時,土地供應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少,究其原因,一是房地產企業購地需求減少,二來土地供應方——地方政府也並不情願在土地市場低迷之時大量低價出售土地。

因近年房價漲多跌少,作為影響房源供應的主要因素,房地產用地供應一直為外界關註。一旦土地供應減少,憂慮未來房源供應減少的觀點就會增多。

主要城市地價監測情況顯示,第一季度末,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商業、住宅、工業地價分別為3668元/平方米、6767元/平方米、5554元/平方米和766元/平方米。四類用地價格環比增長率分別為0.96%、0.57%、1.27%和0.73%,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55%、2.60%、4.66%和2.50%。

國土部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帶動了土地市場回暖及地價小幅回升。第一季度內需逐步回升,消費、投資、工業均表現良好。高端制造業、新能源、快遞物流業等戰略新興行業逐步釋放需求,對沖了部分傳統工業用地需求萎縮。

數日前,國土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型城鎮化建設土地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住房用地供應政策。綜合考慮房地產去庫存和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有保有壓、優化結構,因城施策、分類調控,合理安排房地產用地供應。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戶區改造用地應保盡保,房地產庫存壓力過大的城鎮要減少或停止商品住房供地,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較快、房地產去庫存成效突出的城鎮,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面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46

資金饑渴:河北就有412萬公頃沙地荒地待投資治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775.html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對生態環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的作用,還只是初步的。目前,京津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沙化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還存在惡化和反複的隱患,治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另一方面,由於資金、技術等缺乏,治理任務仍十分艱巨。

河北省林業廳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馮長虹介紹,“十二五”期間,河北省財政安排用於防護林建設資金4.8億元,地方各級政府也加大了防沙治沙造林綠化資金投入。

不過,河北省林業廳給記者提供的一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基本情況》稱,“工程建設所取得的成績還只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生態狀況還很脆弱,治理形成的大面積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穩定性還比較差。如果不能保護好,國家耗費巨資的治理成果就將毀於一旦。”

該報告稱,河北省目前還有210萬公頃的沙化土地和202萬公頃的荒漠化土地需要治理。隨著防沙治沙的推進,條件相對較好、治理相對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下一步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防沙治沙的任務非常艱巨。而現行造林補助標準偏低,建議國家進一步提高投資標準。

“投資標準偏低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遇到的最大困難和問題。”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工程處調研員江天法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工程補償標準最早是每畝100元,後來才逐漸漲到400元,2016年漲到500元。但投入與需求相比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前幾年苗木價格不斷上漲,基層非常困難。

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大田窪鄉官廳村村民王會才正在為杏樹噴灑農藥。攝影章軻

“根據我們測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每年的中央投資總量應不少於40億元,但實際投資與規劃相比差一半。我們擔心,如果按目前的投資水平,可能到期完不成二期目標。”江天法說。
一些林業大戶也產生了擔憂。在張家口市陽原縣,站在剛平整好的山坡上,當代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軍說,在陽原縣規劃建設占地2萬畝的荒山綠化園區,建成後搞生產觀光旅遊等。

“到目前為止已經投入了1.2億元,還通過民間借貸借了1000多萬元,利息是1.5分,到期就得還。從銀行貸不到款,因為目前林地還不能抵押。”劉海軍有些擔憂地說,“如果項目未來5年不見效益,那就麻煩了。”

張家口市林業局給記者提供的防沙治沙情況匯報也稱,按照張家口市規劃,到2022年全市需新增森林面積775萬畝。近年來,立地條件較好易造林的區域優先得到了治理,剩余宜林地綠化條件很差,加之常年幹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僅380毫米),無霜期短(僅110天),土壤瘠薄,造林綠化進入啃骨頭的攻堅階段。

“但資金嚴重短缺。據測算,新增775萬畝森林面積需投資228億元,目前能納入國家工程造林補助資金約9億元,資金缺口巨大。”該情況匯報說,張家口市縣財力都非常緊張,雖然通過貸款融資等措施解決了當前部分資金難題,但也面臨著巨大的還款壓力,急需國家層面給予扶持。

除了資金緊缺外,還有綠化用地不足的問題。張家口市林業局反映,全市現有宜林地522.7萬畝,完成新增森林面積775萬畝目標必須調整土地利用規劃新增295.8萬畝林地。張家口市的部分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不能納入退耕還林範圍。此外,近幾年大規模造林形成的中幼林面積達到1000多萬畝,密度大、長勢弱,急需全面撫育,特別是灌木林,急需更新改造。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的有關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成效分析報告也表示,“要想完全實現京津地區無風沙危害,消除生態死角和逆轉隱患,不是一個十年就可以實現的,只有一代一代幹下去,才能最終實現天藍、水清、林茂、民富的目標。”

本報記者在風沙源治理工程區采訪時,許多當地政府官員表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作為國家大型重點生態工程,其建設目標應納入國家整體生態建設目標體系,特別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舉辦冬奧會的關鍵時期,國家應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並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46

沒水用,照樣能蓋26公頃度假村? 打臉小英 東部最大開發案闖關內幕

2016-07-11  TCW

新政府上台後,環保署首個通過的大型開發案,竟無具體供水計畫,七月七日若環評補件通過,將讓蔡英文三大承諾破功。

桌上擺著檳榔、香菸飲料,七月一日的台東縣東河鄉公所很熱鬧,縣議員、ATT吸引力集團代表,三、四十名鄉民,都在現場。

這是「東河鄉都蘭段渡假村開發計畫」(簡稱都蘭案)環境影響說明會,開發基地占地近七公頃,營業後每日接待最大旅客量一千人,將成為短短十公里的都蘭灣中,第五個飯店開發案、也是最新的一個。

爭議一:與民搶水

遭嗆不是有錢延管線就好

六月二十九日,一座二十六公頃、五百五十個房間、東海岸最大的開發案──棕櫚濱海渡假村開發案(簡稱棕櫚案)有條件通過環評,引發軒然大波。上述「最大」以及「最新」,相隔僅五公里,而最爭議的美麗灣度假村,則坐落在這兩案的下方。(詳見第四十三頁地圖)

《商業周刊》記者來到都蘭案說明會現場,記錄與會者的爭執點。這些爭執點,也是上述開發案的縮影。

會中,開發案主ATT的代表,重複強調是來當鄰居的,當地居民、水利會、自來水公司,卻直接從交通、環境、供水、就業面,要他們放棄。

「為什麼要在山上蓋六層樓飯店?你們對面的地塌三次哎!」 「你知道我們夏天都缺水嗎?只能洗井水!整個東海岸水是不足的,不是說你有錢延管線就好,是水不夠!」當地部落居民紛紛發言。

自來水公司代表也提醒開發單位,若要從成功鎮埋設管線引水,至少需要三億元,按現況,水公司以民生用水優先,無水可給。

業者強調開發是為了在地發展,在地年輕人立刻反駁,旁邊二十幾分鐘車程的台東市,光是飯店職缺就有兩百多個,現在台東是「事找人」,他問:「為地方帶來利益?是都蘭需要還是你們需要?」

目前台東旅館房間數已超過六千間,還不包括大小民宿,觀光局去年特別對都蘭灣做了永續發展評估,發現都蘭灣既有開發案房間數已遠超過需求,十公里灣區有超過一千四百間房間,建議改建舊屋、翻修既有飯店,取代開發。

爭議二:制度漏洞

所有問題用「補件」通過

七公頃的都蘭案已受到在地壓力,那二十六公頃的棕櫚案,為何能在環保署長李應元主持、十七個專家學者投票下,決議「有條件通過」?它難道沒有都蘭案關於水、部落同意、環境承載量等問題?

這正是棕櫚案「有條件通過」的爭議之處,當天在台北環保署超過四小時的會議,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七次要求與會委員、開發業者回應爭議,但最後敵不過表決,會議結論把最爭議的問題,包括用水、原住民、國有地使用,都以「補件」報告方式通過。

這不僅凸顯環評制度的缺陷,也一舉戳破了蔡英文政府的三大承諾——為東海岸發展盡速實施觀光承載分析、政策性環評(見小辭典),以及從傳統領域開始展開對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

首先,是部落同意權。原住民立委高潞以用指出,棕櫚案位於都蘭、加路蘭、刺桐三部落的傳統領域,須三部落同意。都蘭部落早已發出反對聲明,開發方後來只列刺桐部落同意。據了解,所謂刺桐部落同意,也是在部落慶典時突然出現,要求大家簽名,不如原民法要求的正式說明會形式。

總統蔡英文在大選前來到東部的青年座談時,曾對著當地青年承諾,要盡速為東海岸開發進行觀光政策環評與觀光承載分析;八月一日,她也將對原住民族正式道歉,做為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卻放任此案未取得開發範圍內的原住民部落同意就通過。

第二,都蘭灣區開發案密集,總體環境承載風險未知。觀光局所做「都蘭地區觀光永續發展評估案」已發現此灣區不適合新增大型飯店,卻沒進一步展開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性環評和環境承載量調查,即使在地民眾提出塞車、缺水、魚類病變等情況,也無法直接影響環評結果,讓都蘭灣至今沒有符合現況的永續發展政策。

更嚴重的是,民生用水。

棕櫚案將為當地帶來龐大的資源排擠。二〇〇〇年,自來水公司曾發文開發單位,無水源可供給使用,如須從台東系統引水,必須花費四千三百萬元。二〇一三年水公司第二次發文,雖多出「原則同意」四字,但強調無剩餘水量提供,須開發單位發文提出開發時程,才能進行實質評估。

兩次發文都表示水源不足,也要求業者提出進一步說明,水公司才能提出供水的具體同意及計畫。水公司內部人員表示,開發業者遲遲沒有提出確切申請,當時估算的四千三百萬成本早已失效,聽到棕櫚案有條件通過,他大聲澄清,水公司絕對還沒有同意具體的供水計畫,環評委員卻已經通過環評。

攤開開發業者環評說明書,上頭卻說自來水公司已同意供水,連管線設備費用都談好了。而當詹順貴現場問起自來水公司是否已同意供水?業者當場卻以水公司在一九九四年、也就是二十二年前的延長管線計畫來敷衍回應。

問題點:等不到政策

花一年立法,業者早上壘

即便如此,環評委員仍要求業者七月七日補件的方式,有條件通過此案。「業者補件送來的資料,屆時端看環評會議怎麼解釋,」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解釋,有條件通過後,環評委員等同表態,即使業者補件資料不完備,只要委員點頭,也很難對決議翻案。

一位不願具名的環評委員表示,在過往環評失效的判例中(指美麗灣度假村),法院認為環評不能以要求補件方式通過,凡有爭議之處,必須先補足文件、釐清事實,經過會議討論、審議之後,才能通過。可惜的是,棕櫚案只要求業者補件報告,等於無視先前的美麗灣環評的判例。七月七日是業者補件的期限,若是業者無法出示文件,「外界會怎麼看待我們的決定?」這位環評委員說。

有條件通過,可能減低環評委員的負擔,卻可能永遠傷害都蘭灣。

蔡英文對東海岸許下「政策性環評」承諾,是因現有環評採個案環評,不足以理解每個開發案加總起來,對環境的影響。沒有政策環評,東海岸開發有如蒙上眼睛。

就在本刊截稿前,行政院長林全七月五日召開緊急會議,由政務委員張景森要求觀光局立刻展開東部觀光發展政策性環評。但等到政策出爐,可能還要一年以上。這一年之中,東海岸還有五個已拿到環評的老案,都有闖關的能力。

不只老案,最新闖關的都蘭案已經透露東海岸開發的蠢蠢欲動,台東縣府也一路從海岸法管理範圍劃定、美麗灣開發案是否再重啟環評,都在試探新政府的態度。

小英政府的三大承諾難道真的只能破功?有條件通過環評的棕櫚案,有可能在七月七日前喊煞車嗎?

解方:程序把關

小英承諾,靠三部會來守

答案,在觀光局、內政部、原民會手上。

原民會根據原基法,如果強力把關,能主動要求各開發案取得相關部落同意,並發文觀光局影響計畫核定。小英總統口中「為原民守護權益」,絕不只是如同棕櫚案會議現場,把法條念出來、隔天發個新聞稿就算。海岸法的主管機關、內政部營建署,若積極,也能盡早公告海岸法各級管理範圍,減少不當開發造成的永久傷害,也能幫助業者準確的投入開發資源,符合林全口中對環評「效率」的要求:「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而做為所有觀光旅館業的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局,更是台灣近年所有觀光開發案爭議的核心。過去數年,觀光局已經多次錯失主動實施政策環評的機會,如今在林全要求下可能總算行動,但短期內,以棕櫚案為例,觀光局可以在興辦事業計畫定稿之前,主動要求原民會、內政部、環保署等,在各行政程序上把關,為小英政府守住承諾。

一個十四年老案,意外成為新政府考驗。環保署對東海岸最大開發案「有條件通過」,已經為沉潛許久的開發案們吹起號角,各部會若是繼續選擇消極,既有法律都放著不用,未來再多新法條,可能也守不住台灣的環境,東海岸則將繼續籠罩在馬政府時代至今的陰影裡。

開發程序多走一步,「整包易主」喊價空間更多

要理解棕櫚案的意義,必須了解開發案的「投資學」。東部土地仲介告訴我們,當地開發案的投資術,至少有三種:

第一,開發案背後,股東就像投資一般公司,環評許可、建照有無、開發案大小、房間數,都影響股權價值,這讓開發計畫一開始都以最大量體試圖闖關。

第二,開發案除了是投資,也是集團多角化經營方式,有助拉高母集團想像空間與地方合作籌碼,甚至成為母集團對外籌資題材。

第三,開發案每走完一步程序,就多了「整包易主」的喊價空間。

當地仲介表示,開發案如經營企業,各種方法都有,不變的是必須確保有商機,而制度、社會氛圍轉變,都導引著開發者判斷。棕櫚案與都蘭案的闖關,不只測試小英政府對承諾的堅持,也是對東海岸十一個開發案的信號。 (文 劉致昕)

小辭典

政策性環評

環境影響評佔可分:

個案環評:評估單一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做為審查及對外說明用

政策性環評:是對政策至其他替代方案全面性評估,包括累積性、潛在不受制度規範的影響,讓政府在環境管理及人為開發中取得平衡和最大效益

撰文者劉致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97

每人一公頃!2017年起所有俄公民都將獲遠東地區土地

據俄羅斯衛星網22日報道,俄羅斯遠東發展部長加盧什卡在接受《消息報》采訪時表示,自2017年起,能獲得“遠東一公頃”土地的將不僅有俄遠東居民,還有所有俄羅斯公民,另外自今年10月起,發放的土地不僅局限於之前的9個地區,還將包括整個俄遠東地區。

加盧什卡說:“2016年10月1日起,能發放的土地將覆蓋整個俄遠東地區。自2017年起,能獲得‘遠東一公頃’土地的將不僅有俄遠東居民,還有所有俄 公民。國家對此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土地在5年內應該得到開發,否則將被國家收回。與此同時,開發土地者將無償獲得土地的所有權。”

他還指出,今年10月前將制定30種使用土地的方案。他說:“這將是開發土地的商業計劃方案。”

半數“遠東公頃”申請集中在濱海邊疆區

根據6月1日生效的法律,俄公民可以在遠東地區:雅庫特、堪察加邊疆區、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州、馬加丹州、薩哈林州,以及猶太自治州 和楚科奇自治區,一次性無償獲得一公頃土地。土地提供期限為5年,其應該不被第三方所有,並處於自由流通狀態。5年後可以辦理租賃或轉為私有財產,但若土 地未得到利用,將被沒收。

俄羅斯副總理兼總統駐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尤里·特魯特涅夫表示,自法律開始實施以來的2個月內共審查了2292份申請,超過50%的“遠東公頃”申請是為獲得濱海邊疆區的土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59

美軍宣布向日本歸還沖繩面積4000公頃

駐日美軍12月21日宣布,已經準備將沖繩一直用於美軍軍事演習的土地歸還日本管轄;據共同社報道,向日方移交4000公頃土地的儀式定將於12月22日舉行;這將是1972年沖繩歸還給日本管轄後,美國移交給日方的最大一塊土地。

據此前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本月6日在官邸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舉行會談,就22日把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美軍專用設施“北部訓練場”(位於沖繩縣東村、國頭村)的一部分歸還日本達成了協議。

報道稱,日本政府希望強調旨在減輕沖繩基地負擔的具體成果,有助於促進今後美軍普天間機場(位於沖繩縣宜野灣市)搬遷至名護市邊野古的。會談上,安倍感謝美方的合作,要求“希望22日實現”。卡特回應說:“能夠完成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歸還。我們也承諾22日能夠實現。”

據悉,日本政府計劃22日在該縣名護市舉行“北部訓練場”歸還儀式。預計官房長官菅義偉、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肯尼迪等將出席。

據了解,“北部訓練場”占地約7800公頃,部分歸還的是其中的4000公頃左右。據悉,位於歸還區域內的直升機起降帶轉移至不歸還部分被視為歸還條件。日本防衛省正在推進施工,預計年底前完工。

這一部分土地位於沖繩縣,為二戰後美國歸還日本的面積最大的土地。此舉同時也將把沖繩縣內的美國軍事設施所占土地面積減少17%。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進攻沖繩本島。兩年後,聯合國通過《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美軍接管沖繩群島的施政權,並在此設立北方訓練區,上述4000公頃用地就是其中一部分。

1972年,美國開始向日本移交沖繩群島的施政權,同時沖繩縣成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61

北京未來5年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 可建150萬套住房

4月7日北京發布《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和《北京市2017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明確未來5年全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以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

據新華社報道,從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獲悉,根據計劃,未來5年,北京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其中國有建設用地5000公頃,集體建設用地1000公頃,以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2017年,北京住宅供地計劃也相應調增,此次計劃供應住宅用地1200公頃,其中國有建設用地1000公頃,集體建設用地200公頃,以保障3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其中產權類住房20萬套,租賃住房10萬套。

今後5年全市住房建設需求150萬套,其中產權類住房100萬套,租賃住房50萬套。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產權類住房中定向安置住房計劃供地1230公頃,自住型商品房計劃供地1020公頃,普通商品住房計劃供地2450公頃,租賃住房計劃供地1300公頃。

在供地空間布局上,北京市將嚴格落實“中心城區、中心城區以外的平原地區、生態涵養區”的區域功能定位,中心城區的土地供應量不高於全市土地供應總量的20%,中心城區以外的平原地區土地供應量不低於全市土地供應總量的65%,生態涵養區土地供應量不高於15%。其中,城市副中心、新城、“三城一區”等範圍內土地供應量占土地供應總量的70%以上。

“計劃編制堅持需求導向、以需定供,穩定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說,北京市將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優化完善住宅用地供應結構。未來5年加快供地新建住房中產權類約占70%,租賃類約占30%。產權類住房中,商品住房約占70%。商品住房中,自住型商品住房、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約占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95

創歷年之最 廈門今年保障安居工程用地供應88公頃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獲悉,今年廈門將加大保障房供給力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量將達歷年之最,用地總面積達到88公頃,建築面積約281萬平方米,比去年增長超過90%。

據介紹,結合翔安新店、海滄馬鑾灣、同安祥平、集美巖內的4個地鐵社區建設,廈門新規劃配套建設約6.48萬套保障性住房,從今年起分期分批建設。保障房地鐵社區用地征收工作已在進行。

目前,廈門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保障性租賃房、公共租賃住房和保障性商品房。2006年至今,共竣工交付4.9萬多套。去年以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提速,僅今年在建和開工的項目將達到4萬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