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八大难题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731.html


3

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

分析认为,至少有八大难题在等待着“新婚燕尔”的吉利集团。

高昂的品牌运营成本

沃尔沃复活的关键是补充流动资金,保守估计应该在15亿美金左右,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融资方案无需担心,但考虑到2009年吉利的全部收入不 过50多亿人民币,无法不令外界担忧资金链的持续性。

吉利为了维护沃尔沃品牌形象所做的努力是不遗余力的。不仅保留了工厂、全部员工队伍、全部高管团队,还保留了总部和经销渠道。即便吉利的现金流能维 持沃尔沃继续行驶下去,这些“保留”也是十分奢侈的行为。对于一个长期只生产10万元以下车型的企业来说,沃尔沃与吉利及其品牌之间有很大的品牌鸿沟。虽 然维持独立性是保持“品牌特性”唯一途径,然而成本巨大。

债务负担下如何快速盈利

吉利并购英国汽车公司锰铜后,两年来,锰铜控股亏损了2150万英镑。如果在锰铜身上发生的一切延续到并购沃尔沃项目上,将是吉利不堪重负的。

对于沃尔沃而言,与其说其选择了李书福,不如说其选择的是中 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唯有中国市场才可以救沃尔沃。而如何尽快使得沃尔沃国产化,这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

但是,由于在后续投入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吉利在收购成功后需要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虽然可以通过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来分担部分压力,但维持沃尔沃轿 车在海外的部分工厂正常运营仍然会给吉利带来一定的负担。在能否关闭部分海外工厂或者精简员工的问题上,吉利或将很难说服沃尔沃轿车工会。

同时,吉利这样的制造商不可能如同私人股本投资基金那样“为卖而买”,在收购完成后等待市场回升之时以更高价格脱手,从而摆脱并购融资的债务负担。 汇率变动还将进一步放大债务风险。回顾当年雄心勃勃的韩国大宇汽车公司之所以颓然倒下,祸根就埋在景气时期大举海外投资而形成的巨额负债。

人才与技术的流失

如何消化沃尔沃的人才和技术,这个是吉利蛇吞象最难吞掉的部分,对比国内其它行业,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加上之前的波导并购萨基姆等诸 多的海外并购案,无一例外的都遇到了人才大量流失,核心技术无法消化等等问题。

棘手的劳工关系问题

上汽收购双龙汽车艰难的案例横亘在前,劳工关系确实是绕不开的问题。而且,瑞典官方和沃尔沃汽车工会的人士不久之前公开在瑞典报章撰文表示反对福特 把沃尔沃汽车出售给中国汽车公司。

分析认为,北欧国家的劳工关系问题更加值得关注。首先,这类经济体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工人更担心生产向中国转移而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其 次,工人担心他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强大到了不上班跟上班一样,原始积累阶段、创业打拼阶段那种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到一起 的思路,在北欧国家行不通。第三,这类国家实行民主体制不久,尚未形成类似欧美的成熟的社会各阶层相互制衡机制,其国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热情高涨而履行义务 的意识相对淡漠,容易形成极端的群体性行为。此外,对于对这类国家政治经济及其体制演变拥有决定性影响的外部大国而言,这类国家国内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行 事风格好走极端、内斗不休,方才有利于外部大国操纵控制。

管理风格的冲突与整合

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如何流畅运转,吉利收购完成后,在组建国际化的董事会之后,保留了原有的运营团队,这是确保沃尔沃高端和贵族血统的必要选择,但如 何运作,难题多多。同时,沃尔沃缓慢的研发流程,如何与李书福的雷厉风行作风磨合成功,也是一个问题。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跨国并购之中最为艰难的就是文化融合。但是,对于怀疑吉利整合能力、并以联想上汽作为类比的看法,李书福不以为然:“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比的。它 们都是偶然的机会,我们是事先策划的。我的笼子布在那里了,知道鱼是会来的,人家是看到鱼后乱弄的。这是规律呀,整个是在我们的把控之中。”他说,一定要 尊重人家的商业文明,企业文化,创造的价值。

沃尔沃现有国产车型如何处置

在销售渠道上,这两个系列的产品通过长安福特马自达的专营店进行销售。既然沃尔沃在中国采用的是技术转让的方式进行生产,那么在它易主后,吉利可以 通过合同层面的方式接盘。若此,长安福特马自达会否从生产和销售层面退出值得推敲。

长安与吉利 剪不断理还乱

就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长安汽车立刻向外界表态,其代工生产沃尔沃S40和S80L的计划不会变。情势表明,长安汽车不愿主动退出与沃尔沃之间的关 联交易。

长安的态度至少给李书福与他的吉利透露了两种信号。

一种是,长安汽车不愿沃尔沃被收购后,会成为受损的一方。毕竟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对长安而言是有益的补充。一种是,长安汽车有更深远的需求。在世界汽 车工业被金融海啸改变的既定事实下,中国汽车曾被认为是最热门的买家,但至今这种情况并没有如之前的预测那般宏大。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世界汽车工业重组 的过程中,中国国有的整车制造商并没有成为主要力量,这与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并不相符。与此相应的是,2009年,国进民退覆盖诸多领域。长安汽车明确表 示不会放弃与沃尔沃之间的合作,成为标志性的动作。长安汽车希望通过传递这样的信息,表示出其分羹沃尔沃收购的愿望。这样一来,吉利汽车获得了护身符,而 长安汽车则“积极的参与到”跨国收购的潮流中。这样的潜流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出现。

通过强调与沃尔沃汽车现有的合作,长安汽车可以坐等吉利登门拜访。以长安与沃尔沃现在的合作资产(生产设备、配套体系、销售网络)等作为代价,参股 吉利收购后的沃尔沃汽车将是不错的选择。只要吉利汽车接受了类似的合作方式,那么吉利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位置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将不再仅仅是一家浙 江的民营汽车企业。接下来,就看李书福与吉利汽车如何应付徐留平抛给他的这张牌。换言之,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超出了收购案本身。在国际上,这是一起纯粹的 跨国收购案。在中国国内,它是中国国有汽车资本与中国民营汽车资本之间的又一次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