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世茂股份欲联手险资做局REITS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6/wMMDAwMDE5NDMwMQ.html

“世茂股份正与国内大型的保险公司接触,共同探索打造旗下商业地产REITS。”在上周末世茂股份(600823.SH)的“苏州、昆山、常熟、徐州四城市世茂广场联合招商大会暨商业地产项目推介会”上,世茂股份总裁许薇薇向本报记者透露。

对于这家截至2010年年中总资产规模已超过200亿元的国内商业地产公司来说,世茂股份对REITS的期待可能不比目前涉足这一领域的任何一方低。许薇薇坦言,保险资金需要相对安全的房地产投资目标,同时在REITS层面拥有地产公司所需的优势,双方的合作是可行的。

不过目前,万事俱备,只欠政策东风。

做大资产规模

继续做大资产规模,是世茂系打造商业地产旗舰要做的关键一步。此举的最大目标在于为日后对商业资产的下一步资本运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2009年5月,世茂股份完成资产重组后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商业地产领域,专门负责世茂系的商业地产开发和经营。目前已形成商业地产开发、世茂广场、世茂百货和世茂影院四个核心业务板块。

“2010年世茂广场战略已经在上半年启动。”许薇薇告诉本报,5月1日,作为重组后世茂股份的代表项目——绍兴世茂广场的开业,以及2010年底苏州、昆山、常熟等地世茂广场的陆续开业,标志着世茂广场全国战略的正式启动。

据介绍,世茂广场已在中国内地十多个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厦门、济南、武汉、绍兴、苏州、徐州、常州、昆山、常熟、嘉兴等,开发了20多个世茂广场项目,土地储备规划总面积超过800万平米。

长三角是世茂股份典型商业地产领域地位的战略要地。目前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商业土地规划已近500万平方米。许薇薇透露,世茂股份除了继续消化此前资产重组注入的大量资产外,还计划继续拿地新增项目。重组完成至今,新增土储已近约200万平方米。

引入险资图谋REITS

不断做大资产规模的长远目标,世茂股份将REITS作为重点。但在这一计划最终实现之前,需要面临的是商业地产不断扩张对资金长期占用的挑战和由此带来的融资压力。

许薇薇表示,成熟商业地产的稳定收益和持续增值能力,是相对其他类型物业的巨大优势,商业物业抵押贷款也因此更受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世茂股份手持大量商业物业,在其他融资渠道逐步收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抵押贷款作为常规融资渠道,保证持续发展。

世茂股份CFO陈汝侠曾告诉本报,公司30%的物业持有,70%的物业用于销售。“利用销售的现金回流,来支撑持有物业的开发。将销售的利润投入到持有商业的再开发中,稳健发展。”

但不断提高持有比例以快速做大商业资产规模,依然是世茂股份期待的。陈坦言,未来世茂股份还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整租售比例,譬如,随着资金的丰厚,持有物业的比例可能调高到35%-40%等。

在 世茂管理层看来,REITS产品有望实现商业地产企业继续经营物业并获取物业增值收益,同时能够收回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在加大信托、与基金合作等其他融 资方式的尝试外,REITS是另外一个重点。”许薇薇透露,和保险资本的合作,目前考虑的方式主要是在世茂的商业项目层面,引入险资,让保险资本持有项目 的小部分股份,与世茂股份一起推动相关项目最终实现发行REITS。

“我们已经在接触相关的公司,具体信息尚不便透露,但双方的意愿和需求是契合的,技术层面也可行,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在政策层面的限制。”许薇薇说。

据了解,目前央行、地方政府等层面牵头的国内REITS试点,已酝酿较长时间,但至今未能最终成行。尤其是纯商业地产的REITS产品,则可能还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

世茂股份CFO陈汝侠曾告诉本报,公司30%的物业持有,70%的物业用于销售。“利用销售的现金回流,来支撑持有物业的开发。将销售的利润投入到持有商业的再开发中,稳健发展。”

但不断提高持有比例以快速做大商业资产规模,依然是世茂股份期待的。陈坦言,未来世茂股份还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整租售比例,譬如,随着资金的丰厚,持有物业的比例可能调高到35%-40%等。

在 世茂管理层看来,REITS产品有望实现商业地产企业继续经营物业并获取物业增值收益,同时能够收回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在加大信托、与基金合作等其他融 资方式的尝试外,REITS是另外一个重点。”许薇薇透露,和保险资本的合作,目前考虑的方式主要是在世茂的商业项目层面,引入险资,让保险资本持有项目 的小部分股份,与世茂股份一起推动相关项目最终实现发行REITS。

“我们已经在接触相关的公司,具体信息尚不便透露,但双方的意愿和需求是契合的,技术层面也可行,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在政策层面的限制。”许薇薇说。

据了解,目前央行、地方政府等层面牵头的国内REITS试点,已酝酿较长时间,但至今未能最终成行。尤其是纯商业地产的REITS产品,则可能还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3

險資集體投資西氣東輸

2013-07-08 NCW
 
 

 

繼京滬高鐵項目之後,保險資金第二次大規模集體股權投資,惟中國平安缺席◎ 本刊記者 王申璐 文wangshenlu.blog.caixin.com 6月中旬,以泰康保險牽頭的九家保險公司與國聯基金確認參與投資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項目。這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繼2012年引入全國社保基金等外部投資者投資西氣東輸三線(下稱西三線)管道項目建設之後,第二次以股權融資的方式引入外部機構投資者。

這也是中國保監會2012年下半年實施保險機構投資新政以來,首個重大股權投資項目。各大保險公司時隔五年後,第二次集體進行股權投資。

6月底,中石油與泰康保險旗下的泰康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泰康資產) 、另一外部投資人北京國聯能源產業投資基金(下稱國聯基金)等正式簽訂合資合作戰略協議,引入共計600億元外部資本。此次引資,中石油將包括西氣東輸一線西段、二線西段(下分別稱西一線、西二線)等在內的五條天然氣管線、五條原油管線和五條成品油管線的50% 的股權出讓給保險、銀行、產業基金等外部投資者。

其中,以泰康資產牽頭的九家保險公司共出資360億元,認繳合資公司註冊資本120億元,占股30%;以國聯基金牽頭,工行(601398.SH,01398.HK) 、農行(601288.SH,01288.HK)、建行(601939.SH,00939.HK) 、長江養老、中國清潔發展基金等出資者共同參與合計出資240億元,認繳註冊資 本80億元,占股20%。

與2007年底由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牽頭組建保險團隊集體投資京滬高速鐵路項目的方式類似,一位接近中石油此項股權轉讓項目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泰康資產牽頭發起此次股權投資計劃,中國人壽(601628.

SH,02628.HK) 、人保集團(01339.HK) 、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 、 太 平 洋 保 險(601601.SH,02601.HK) 、太平人壽、陽光保險、合衆人壽、中意人壽等共計九家保險公司參與認購。

其中泰康資產出資100億元,並擔任其他保險公司的資金受托管理人,其他保險公司對該項目的持股比例均體現在泰康資產名下。

比照今年初鬧出投資人要求退出風波的京滬高鐵項目,對外部投資者而言,此次中石油的西氣東輸項目是否更透明更有保障?

據財新記者採訪瞭解,和原鐵道部類似,中石油在引資談判中仍處於相對強勢地位,但保險公司集體出擊,最終雖然未獲得股權回購條款,但也在中石油決定拿哪些資產打包用于股權融資等問題上,獲得話語權;而中石油給予該項目的內部投資收益率從最初的6% 提高到預計不超過8%。

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出席簽約 儀式時說,保險公司可動用的資金餘額已達到7萬多億元,對國民經濟和重大長期性的項目支撐能力不斷增強。這次保險公司投資中石油,是國家能源建設與社會資本融合的重要嘗試。 “目前保監會對資金運用的監管政策正在逐步放開,步子是比較大的。 ”“既無驚喜, 也無問題”“這個項目和保險資金的安全性、收益性相匹配。投資油氣管道就好像投資高速公路,只要有油氣通過就會有收入。 ”一位保險公司的投資人士稱。

西一線于2004年12月正式運行,總投資336億元 ; 2008年2月西二線開工,于2012年完成各支幹線並投產,至今已運營三年,總投資約1422億元。

一位熟悉西氣東輸項目的投資人透露,西一線前三年運營虧損,但現在已有18% 的股本回報率,西二線運營三年來雖未完成實現整體盈利,但已基本保本。 “總的說來,股本回報率應該會超過10%。 ”“這是個好項目,收入比較穩定。

既不會有驚喜,也不會有問題。 ”上述保險公司投資人說。西一線、西二線管道項目已經建成並且運營正常,氣源和用戶都不成問題。作為管道的投資者,其收益只和天然氣的管輸費用掛鈎,與天然氣價格的波動或者進銷價格無關。

隨著進口氣量連年擴大,管道輸送的收益也將逐年提升。

從費用的角度,雖然投資和收益分配模式和高速公路投資相似,但與高速公路不同的是,油氣管道除了折舊費外基本沒有費用。

不太會有驚喜的原因在於,中石油給予投資者的股權回報內部收益率(IRR) ,即項目實際可望達到的收益率不會超過8%。

“雖然實際收益率能在10% 以上,但中石油理想的 IRR 是6%,在和保險公司談判的過程有所提升,但不可能超過8%。 ” 一位熟悉西氣東輸引資項目的人士透露,按照發改委的要求,油氣管道的投資回報率最高也只能到8%。

“這相當于保險公司在西三線的合資公司里持有的是有固定回報的優先股。 ”有保險公司投資人士分析認為,這是非常適合保險公司的投資項目。

上述接近中石油此股權轉讓項目的人士指出,從最終的投資情況來看,對項目的估值和投資溢價不算特別高, “還在合理的範圍,如果投資回報率有個帽子,溢價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據接近中石油西氣東輸項目的一位人士透露,2012年中石油在轉讓西三線部分股權時,泰康資產就曾積極備戰,想要參與其中。但西三線于2012年10月開工,全線建成預計將在2015年。泰康資產未能參與西三線的投資,此番選擇 了已完成建成、有穩定收益的西一線、西二線項目。

“除了西三線尚在建設期間、具有一定不確定性的緣故,去年西三線股權轉讓是中石油第一次面向民營資本融資,但西一線、西二線的融資是在西三線成功引入外部機構投資者之後,有一定經驗了。 ”接近泰康資產的一位人士稱,由此可見險資進行股權投資的謹慎態度。

另一投資方國聯基金,其背後管理人李如成作為雅戈爾集團董事長身份亦為人所熟知。國聯基金于2012年5月參與中石油的西三線項目的股權投資,和社保基金、寶鋼集團共同出資300億元購買西三線48%的股權。

談判誰更強勢

雖然是公認的好項目,也沒有保險公司投資長期在建項目時需要考慮建設期收益如何保障的擔憂,但是從中石油向各大保險公司推介西一線、西二線管道項目到最終敲定,已逾半年。

“監管層很支持這項股權投資計劃,主要是保險資金運用對風險控制的要求比較高。 ”另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說,除了價格談判,需要考慮的因素和條款很多,比如劣後股權的比例有多高,有沒有股權提前回購條款,擔保裡面的基礎資產質量等。

為了保障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有些險資傾向于投資能給予5% 的保底股權回購條件的項目,當收益不如預期或退出受限時,可以有一定的保護措施。

但在此項目中,雙方最終未能簽訂股權回購協議。

中石油與泰康資產等簽署的合資協 議顯示,該合資期限為20年,泰康資產 和國聯基金等投資者在10年內不得退出合資公司。10年之後,中石油有權向泰康資產及國聯基金收購其持有的全部股權,後二者必須接受。若投資者想主動轉讓股權,只能轉讓給中石油或者其認可的第三方。

2007年底,以中國平安牽頭的保險公司集體投資京滬高鐵項目之時,認為 項目風險較大,希望當時的鐵道部能夠回購股份,但是鐵道部十分強勢,最終未能簽署股權回購協議。2013年初,以中國平安和社保基金為代表的投資者提出要退出京滬高鐵項目,希望重新談判,改善合資公司的治理和增加透明度。

同樣的情境也出現在中石油項目上。與原鐵道部類似,中石油仍主導項 目的一切,包括最終給投資者的收益率。

盡管有前車之鑒,和市場上大部分的信托產品相比,中石油的油氣管道項目對保險公司來說,仍具有較大的投資潛在價值。 “中石油的信用背書保證了項目的收益。收益率和市場上主流的信托差不多,但風險肯定比大部分信托產品要小。 ”一位保險公司投資人士認為。

談判中,對優先、劣後比例的討論 亦是一個重點。 “一般比較保守的保險資金傾向于選擇劣後比例相對比較高的結構,這樣安全性更高。 ”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介紹,因為一旦出了虧損或其他問題,會先損失劣後部分,損失完再損失優先股權部分。

股權投資中,收益分配和資產配置都是優先分配給優先股權持有者,劣後股權一般由融資方自己認購,或者一些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也願意認購劣後股權, “一般險資肯定是投優先了,但也有激進的險資說不定喜歡劣後比例低的,因為劣後的收益比優先部分高,比例占的小,分走的利潤也少一點” 。

“還要看擔保資產,如果為中石油提供擔保的中石化,提供的是一塊盈利比較差的資產,也會影響投資意向和條件的談判。 ”上述投資人表示。

有投資人透露,在中石油意圖通過轉讓項目股權來融資的初期,在與保險公司溝通的過程中,中石油曾嘗試過將 一些國內外項目打包賣,或者好壞搭配,把效益不好的煉油項目綑綁著賣,但都遭到了保險公司的反對,或因項目收益不清晰,或因受限于保險資金投資海外地區的嚴格限制。這與此次保險公司在保監會協調下,堅持集體投資並提升了談判地位不無關係。

集體投資第二彈

引起業界注意的是,引領京滬高鐵投資項目的中國平安,此番缺席了中石油的西氣東輸項目。

“中國平安認為京滬高鐵的公司治理不規範,原鐵道部一股獨大,外部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上沒有任何話語權,不確定性太多,風險較大,有了收益投資人也無法分享。因此在中石油這個項目上,中國平安採取了謹慎態度。 ”一位接近該交易的人士分析。今年年初,中國平安在投資京滬高鐵五年之後提出要退出,目前原鐵道部負責該項目的高層正在協調解決此事。

自2010年保監會開閘保險資金進行股權投資以來,保險公司公開進行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的案例較少,目前為止被公衆所熟知的項目,只有中國平安等投資京滬高鐵、中國人壽投資南方電網、廣發銀行等零星投資。

此前保險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均須通過“一事一議”方式,報送保監會審批備案,影響了投資效率,其間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也獲得保監會批准,在監管規定的投資額度下可自主選擇股權投資對象,但對於大型、重要的股權投資仍需保監會批准。

中石油開始接觸保險公司,是在成立其下屬的中意資產管理公司之後。 “中意資產準備拿西氣東輸項目做試點投資。 ”上述熟悉西氣東輸引資項目的人士稱。

中意人壽是由中石油與意大利忠利保險有限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合資組建的人壽保險公司,于2002年成立,目前註冊資本33億元,2012年底保費總額約45億元。

接近保監會的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最初是中意人壽提出了投資西一線、西二線項目的意向,保監會表示支持,並鼓勵更多的保險公司參與該項目的投資,泰康人壽於是走向前台。

“保監會鼓勵保險公司採取集體投資的方式。 ”他說,這樣可以避免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方面的一些不必要的競爭,尤其是在大型的股權投資項目上,多家保險公司集體投資也可以較好地分散風險。

2012年11月,中石油與數家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召開了融資啓動的推介會。

此後,2013年3月,中石油正式向投資人提交詳細的項目情況,保監會從中亦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

2012年七八月間,保監會出台了險資投資新政,在該項目談成之時,相關的配套實施細則尚未出台,因此中石油與保險公司談判的過程中,保監會針對 這一項目也在逐步探索實施細則。 “這個合資公司正式運營之後,對保險資金進行股權投資配套細則的制定和實施也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接近保監會資金運用處的一位人士說。

本刊記者于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12

核心團隊仍掌控董事會 金地與險資或有「桌面下」協議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4/3738968.html

口的「野蠻人」對金地集團(600383.SH)連番叩門,這場資本遊戲似乎才剛剛開局,但由此引發的所謂「陰謀論」早已成為地產圈難以繞開的話題。

生命人壽和安邦系的不斷舉牌,引發外界關於金地集團控股權之爭的種種猜測。事實上,生命人壽和安邦系未來仍有望繼續增持金地集團股票。

但從《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掌握的情況來看,兩大險資集團持續舉牌金地集團意在爭奪控股權或遭到外界誤讀,本質上這更像是一場戰略投資。

平安集團入局未能成行

從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21日,生命人壽通過二級市場累計持有金地股份數達8.86億股,佔總股本比例為19.808%。而與之伴隨的是,截至4月8日,安邦人壽保險和安邦財產保險通過二級市場合計持有金地集團10%的股份。

在股權關係上,生命人壽一舉成為金地集團第一大股東,安邦繫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原第一大股東福田投資持股7.85%退居第三位。

遊戲依然在繼續,4月22日,金地集團股票當天獲融資買入1.33億元,創該股單日融資買入額新高。此前一天,一神秘機構席位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買入金地集團4100萬股,為此支付了3.12億元的巨額資金。

目前,金地集團的股權結構已經出現顛覆性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福田投資及現有管理層對金地集團實際控制權的旁落,以董事長凌克為代表的核心經營團隊仍控制著金地集團董事會的大部分席位,主掌經營運作大權。

像萬科A(000002.SZ)一樣,金地集團的股權結構頗為分散,並沒有實際控制人,福田投資幾乎不過問日常經營,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使公司得以保持經營戰略上的連續性。

關於險資舉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金地集團某高管處獲悉,金地集團此前早有意引入保險資金,金地集團在此之前曾與平安集團進行過接觸,欲借助外部資金共同發展養老地產,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與凌克還進行過直接溝通。「當時,馬明哲提出要絕對控股,被凌克拒絕,雙方合作最終未能成行。」

此後,金地集團連續出現高管變動,公司原總裁張華綱及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先後離職,金地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隨之擱淺。

黃俊燦接任金地集團總裁之後,金地集團加速模式之變,不斷從房地產開發商向複合型房地產企業演變,加大在商業地產和養老地產領域的佈局,尤其是地產金融地位更加凸顯,專注於房地產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穩盛投資隨之誕生。

對於這場資本收購,黃俊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生命人壽僅作為財務投資人,對方暫無對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主動調整的具體計劃。

但耐人尋味的是,在兩大險資的不斷舉牌過程中,生命人壽和安邦系分別成為第一、第二大股東的進程顯得非常順利,原大股東福田投資既無增持,又無採取其他保衛措施,在此過程中並沒有做出任何抵抗行為。

有券商人士分析認為,險資爭相入局看似激烈但並無硝煙,這場遊戲的背後至少意味著福田投資、現有管理層與外來者在「桌面下」事先達成某種協議。

生命人壽增持是大概率事件

總部設於深圳的生命人壽是一家全國性的專業壽險公司,截至2013年末,生命人壽總資產為1956億元,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57億元。

從生命人壽資本運作軌跡來看,奪取金地集團控制權並無現實必要,至少短期內不會改變金地集團的現有管理層構架。

2014年4月18日,生命人壽召開公司董事會執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會議決議在符合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及公司投資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同意公司繼續增持金地集團,持股比例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30%。

這意味著生命人壽未來繼續增持金地集團是大概率事件,而持股30%是其第一大股東地位的重要保證,因為曾一口氣能籌資136億舉牌招商銀行的安邦保險不容小覷,生命人壽不斷增持更像是為阻擊安邦系。

在業界看來,生命人壽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其在資本市場的投資佈局更讓外人深感不解。在連續加倉金地集團的同時,生命人壽還同時成為農產品(000061.SZ)的二股東,但原來受其重視的銀行與白酒行業則被減持或調倉,去年三季度甚至清倉了浦發銀行與光大銀行,貴州茅台也遭遇其大幅減持。

目前,生命人壽持有、控制境內外其他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公司還包括必美宜(00379.HK)、首鋼資源(00639.HK)、中煤能源(601898.SH)、農產品和佳兆業(01638.HK),生命人壽對這些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8.2%、28.22%、7.88%、22.06%和15.47%,均未控股。

從行業分佈上來看,生命人壽的投資佈局總體上並無明顯規律,涉及能源、農產品、房地產、銀行和白酒等領域。

在業務上,生命人壽的發展有點像平安集團的發展路徑,開始走集團綜合化的路子,形成以保險為主業的多元化經營,正在向綜合性金融控股公司邁進。

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看來,生命人壽在地產行業的大手筆,有點像產業資本的運作。「比起資本市場看短期市場,產業資本看中的是行業與企業長期的發展潛力。」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亦認為,自從2013年下半年以來,長線資金不斷舉牌增持金地集團股權,意味著產業資本持續看好金地集團,同時亦說明產業資本從長週期角度判斷該公司價值存在絕對低估。

該研究報告稱,對於既可以買樓,又可以買股票的,具備實業思維的投資者來說,當前買地產股的確比買樓合適。此外,只要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估值水平不發生系統性改變,類似金地集團的事件就可能再次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98

中國險資“購房團” 全球地標買買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82

上月,全球酒店巨頭希爾頓全球控股有限公司6日宣布,同意以19.5億美元的價格將曼哈頓最負盛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出售給中國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收購價格創下美國酒店業史上最高成交紀錄。

13741655

自去年7月中國平安以2.6億英鎊買下了倫敦勞合社大樓,開創險資投資海外不動產第一單後,生命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便拿到海外投資資格。今年以來,險企海外投資動作頻頻。除了安邦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之外,中國保險公司在法蘭克福、悉尼、倫敦等地頻頻出手,投資不動產。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中國平安提交了對法蘭克福The Squaire大樓的收購報價。

2007_grundsteinlegung-the-squaire

The Squaire是一座集寫字樓與酒店於一體的綜合建築,外觀為船型,位於法蘭克福機場火車站上方。知情人士透露,The Squaire的要價可能高達10億美元。2011年耗資逾10億歐元(12.4億美元)建造這座大樓的IVG Immobilien AG聘請世邦魏理仕管理這筆交易。

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平安上個月派了一個團隊前往法蘭克福對The Squaire進行考察。這位人士說,為了這筆潛在收購交易的融資事宜,該公司一直在與德意誌銀行保持著聯系。

陽光保險上周對外宣布,公司以4.63億澳元(約24.5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悉尼喜來登公園酒店,並已與喜達屋集團在10月10日正式簽訂收購協議。目前該筆交易已獲得澳洲政府批準,已經完成所有的交易程序。

4807_190_z

據英國《地產周報》(Property Week)報道,泰康人壽和基匯資本(Gaw Capital Partners)打算以2億英鎊(約19億元)購買倫敦金融城的地標性建築Milton Gate,目前他們正在對這項交易進行簽約前的盡職調查。

26823_l

Milton Gate的所有者AGC Equity Partners於2014年5月將大樓掛牌,獲利目標為5%。2009年和2010年,這棟樓經過了兩次倒手,交易價格分別為12億人民幣和16億人民幣。據估計,如果按照2億英鎊的價格成交,該物業的年收益率約為5%。

一位保險研究所研究員表示,海外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以後是新常態了,一方面因為許多保險公司有這方面的投資戰略,比如之前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安邦保險以及陽光保險都先後出手海外房地產;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收益率的要求,“這或許也是為泰康人壽上市做準備”。

伴隨著人民幣持續快速升值預期的不斷減弱,海外投資正不斷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環節。海外的房地產市場有望成為我國險資機構投資的熱點,而且主要集中在高端地產領域。對此,橡樹資本負責人指出,隨著歐美經濟的不斷複蘇,一線城市的頂級地產投資收益可觀,甚至被作為債券的替代品。一位分析人士對此指出,除了歐洲以及美國的房地產正處在複蘇的過程,投資前景可觀以外,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放寬也是重要原因。今年國務院發布保險業新“國十條”,再度提出要鼓勵中資保險公司嘗試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95

地產估值低迷加速洗牌 險資大鱷潛入28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8142.html

今年以來A股和H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股東為險資的數量達到28家,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17家。

2008年、2011年以後,房地產行業的第三個冬季正在逐漸蔓延。

“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集中度相比前幾年幾乎翻番,那些多元化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基本上都開始退出了”。對於此次調整,分析師們如是認為。

數據顯示,僅2 014年12月22日當天,A股市場共有256家公司停牌,房地產行業停牌13家,僅次於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位居第三;A股市場中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的公司有112家,地產行業有8家,占據7%比例。

今年以來A股和H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股東為險資的數量達到28家,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17家。

從萬科總裁郁亮的“白銀時代”論點,到而今不少上市房企高管一致認同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可以發現:房地產行業的分化與整合,開始加速。

市場集中度18%,並購是新常態

“實際上房企整合一直都在蔓延,但今年以後變化可能會更明顯一些。”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張化東表示。

根據億翰智庫此前跟蹤地產行業銷售金額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今年前十一個月以來,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前十大的銷售金額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13%提升到如今的18%,而該數據在2010-2012年期間一直位於10-12%比例之間。

“今年市場大行情下滑的情況下,大型開發商還是有10%-20%的增長,跟整個市場是完全反過來的。”其總結道。

明源地產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周孝武持有類似的看法,“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我預計今年前十大的份額至少15%,甚至會到15%-17%之間”,其認為,前十強在目前幾萬家開發商的市場環境之下,已經擁有了不少資源,這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的表現之一。”

集中度提高的其中一個表現,便是行業整合。

今年以來明顯表現出的大規模行業整合,是“因為今年的房企,整體來說比去年過得要艱難得多,就是日子不好過導致的並購進一步發展。周孝武表示。

根據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14年12月25日,房地產行業完成並購和正在籌劃並購的案例有203起,根據不完全統計涉及交易金額達1886億元。而在2013年有200起籌劃並購的案例,涉及金額1083億元,今年同比2013年並購金額增長七成。

這一數據在2012年以前,都並未過千億,在2012年當年,出現152例並購,交易總計453億元。

面對這一現象,前述研究員平靜道,“今年可能確實出現的次數多一點,但這應該是一個常態,也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新常態。”“我們總裁之前也一直談過,地產行業隨著現在的發展,市場分化、企業分化、城市間分化,房地產集中度應該會越來越高。目前來看已經看得到這個趨勢表現出來。”華南一家中型房地產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回憶道。

其繼續表示,在早期,房地產行業沒有門檻,任何企業都可以進入,而隨著現今這一行業趨勢的出現,專業化、產品差異化的企業會更有優勢,這也是中型房企的競爭基礎。

第三波並購浪潮可能會更持續

回望今年的房地產並購市場,在年初市場下行的情勢下,房企間整合的形式、目的各異,也算是一番波瀾壯闊。

根據前述資深研究員周孝武表述,在此前2008年、2011年兩次地產行業寒潮中,就已經陸續出現行業性調整。

“並購潮應該是在2008年就有了,就是每一次行業陷入低谷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地產企業退出、調整、轉移。那麽一些優秀的房企從中看到機會,就會出手。所以每一次行業下行都會出現並購調整的大浪潮,但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

今年的行業調整不同往次,這是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

“這次下行通道的並購可能跟前幾次不一樣。往年來說,大部分的主動權在賣方企業,就是賣方有選擇地退出,並非全盤抽離。但今年大部分要並購的企業,出發點是覺得在地產行業的發展空間不大了,所以選擇全面退出。”張化東認為。

前述人士綜合分析,往年主要的並購方式,是收購方為了進入比較看好的區域市場,通過收購,以相對便捷快速的方式介入。

以龍頭房企萬科為例,在2005年3月,萬科在浙江市場受讓當地頭把交椅的南都集團通過中橋基建持有的在上海、江蘇南都70%權益,和浙江南都20%權益,共耗資18.58億元,當時創下國內房地產企業最大宗購並案例紀錄,正憑借於此,萬科打入此前尚未涉及的浙江地產市場。

而如今,則主要是股權合作形成更好的互補競爭力的模式。

就在前不久,綠城中國[20.98%]長達七個月的出售股權事宜在出現一系列變化後終於落定。原本與綠城合作的融創中國[0.29%]退出交易,收購方此番換成中交集團。

“中交是有資金、有實力,但是地產運營能力尚且不是很強;綠城的班子還是不錯的,尤其在高端產品上的口碑和品質是業內公認的。”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評價道,“中交願意收購,實際上就是跟綠城的進一步合作。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也是未來房企合作的一個方向。”

類似的案例包括世聯行近年來為了開拓P2P平臺,而購買世聯信貸71%股權等跨行業整合行為。

對於前述華南中型房企而言,他們今年有兩起合作開發行為,其中一起與大型地產商的合作,目的在於做財務投資人,將項目開發、運營權利交給大型地產商完成;而另一起則是與地方開發商合作,以大股東的身份主導產品開發。“對我們而言算是一個試水,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關鍵更好地整合資源。”該人士表示。

險資入股28家房地產前十大股東

除前述的跨界轉型之外,不少地產公司也通過引入新股東的方式,進行不同細分領域的布局和轉型。

“現在並購重組有一個比較大的趨勢,是保險公司在股權層面的介入。”張化東總結道。

而險資的入駐,無論是對險企還是房企而言,對於各自在養老領域的擴張都能帶來幫助。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A股與H股上市房企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了險資身影的地產公司共有28家。據記者初步統計,其中中國人壽保險成為8家房企前十大股東,中國人保壽險成為5家房企前十大,為險資企業中進駐地產最多的兩者。包括遠洋地產、榮盛地產、金融街、外高橋等在內的企業也在名單之列。而僅“萬保招金”而言,目前已有8家險企進駐成為前十大股東。

“險資有非常充沛的資金來源,也不會過多幹涉地產企業的運營。近幾年來,平安保險旗下子公司平安不動產的活躍,遠洋地產與中國人壽的合作等,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之後,應該會有更多的房企和險資進一步效仿。”周孝武表示。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就目前險資企業資金投向來看,大多數險資企業都有進軍養老地產的計劃,或者已經開始在養老地產領域布局。不排除今後險資會利用房企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開展養老地產市場的布局工作。


(編輯: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65

華泰證券:保監會叫停險資輸血券商兩融系謬傳 無極88

來源: http://xueqiu.com/4044651243/35100234

        傳保險資管全面停止兩融產品發售,假消息!經我們認真地、多方確認,保監會是約談了與某證券有業務往來的幾家保險資管,了解業務情況,並提醒註意業務合規風險。這一簡單行為,被市場誤讀,並快速放大。

  傳保險資管全面停止兩融產品發售,假消息!經我們認真地、多方確認,保監會是約談了與某證券有業務往來的幾家保險資管,了解業務情況,並提醒註意業務合規風險。這一簡單行為,被市場誤讀,並快速放大。我們提請投資者多關註保監會近年來的政策立意,是在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不斷放開險資的投資渠道。

  保險資金此前因成本過高,券商兩融“避而遠之”。從目前情況看,各券商很少從保險獲取資金,原因在於成本過高。銀行的資金成本5.8%-6.2%,險資成本高達6.5%-7%,從理性角度,券商從保險拿錢的意願極低,我們判斷1.05萬億兩融盤中,來自保險資金不足500億元。

  險資有加大輸血券商兩融的意願。2013-14年,險資快速配置非標,但2015年壓力增大,原因是地方債務平臺問題。作為2015年的開局之時,險資大概率是要加大信用債、權益的配置比例,同時,非標如果維持原有比例,對於新增資金而言,券商兩融無疑是個好出口。據草根調研,某大型保險資管正研究參與力度。據此判斷,2015年險資會適當降低資金成本參與券商兩融,而保監會規範上述行為也就情理之中。

  兩融規模仍將上升。兩融余額從4000億到10000億,用了不到5個月時間,這是券商全力以赴做大資本中介業務的結果,也是市場配合的過程。近期,各家券商資金緊張的局面開始舒緩,短融、短債、收益權轉讓等工具開始募集zi金,後續股權融資計劃更是將引來巨量資金,消除資金供給瓶頸。另外,根據測算,兩融余額可達3-5萬億,目前遠遠未到天花板。

  12月真實盈利狀況符合預期,上證50ETF再添賭具。12月份各家券商的真實盈利狀況環比均出現大幅上升,只是或計提費用或計提減值令數據失真。同時,券商再添賭具,上證50ETF期權li好券商。

  選股要兩極分化。一是大型綜合券商,擁有龐大的客戶和資本優勢,具有豐富的人才儲備,能夠充分受益快速增長的資本中介業務和創新業務。個股上,細看三個維度:改革意願、用戶多寡、資本雄厚,繼續推薦“新大招”和“任我行”組合;二是聚焦互聯網轉型的中小型券商,多民營化機制,轉型成本極低,互聯網業務超預期推進,最看好控股中山證券的錦龍股份。
@今日話題 @雲蒙 @不明真相的群眾 @黃建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15

《中國保險報》:險資參與“兩融”仍正常進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77

保監會主管的《中國保險報》1月10日稱,保險資金參與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處於試點階段,“目前相關業務正常運行”。

該報文章稱,針對“保監會緊急開會叫停險資投資融資融券”的傳聞,《中國保險報》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保險參與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處於試點階段,截至2014年末,實際規模387億元,目前相關業務正常運行。《中國保險報》由保監會主管,是保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體。

1月9日,澎湃新聞報道稱保監會1月9日致電多家國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禁止保險資金為券商融資融券業務提供資金。保監會還通知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於1月10日到保監會開會。

《第一財經日報》,1月10日,保監會小範圍約談保險資管機構,就券商融資業務債權收益權為投資標的的資管產品進行了解。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保監會座談會的主要目的是聽取試點階段各家機構的業務開展情況。”

華泰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羅毅在1月10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也稱,保監會並未停止兩融產品發售。“經我們認真地、多方確認,保監會是約談了與某證券有業務往來的幾家保險資管,了解業務情況,並提醒註意業務合規風險。”

羅毅稱,由於保險資金此前因成本過高,各券商目前很少從保險獲取資金。"銀行的資金成本5.8%-6.2%,險資成本高達6.5%-7%,從理性角度,券商從保險拿錢的意願極低。"

不過,羅毅認為保險資金有加大輸血券商兩融的意願。2013-14年,險資快速配置非標,由於地方債務平臺風險加大,2015年保險資金對配置非標產品態度更為審慎。保險資金2015年很有可能要加大信用債、權益的配置比例,同時,對於新增資金而言,券商兩融無疑是個好出口。"據草根調研,某大型保險資管正研究參與力度。據此判斷,2015年險資會適當降低資金成本參與券商兩融,而保監會規範上述行為也就情理之中。”

羅毅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兩融規模仍將上升。"兩融余額從4000億到10000億,用了不到5個月時間。近期,各家券商資金緊張的局面開始舒緩,短融、短債、收益權轉讓等工具開始募集資金,後續股權融資計劃更是將引來巨量資金,消除資金供給瓶頸。另外,根據測算,兩融余額可達3-5萬億,目前遠遠未到天花板。"

本輪A股暴漲的主因是資金推動,而“兩融”業務則是主要推手。興業全球基金基金經理楊嶽斌此前在接受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采訪時表示,20兩融資金是本輪牛市的主要推動力。當前股市風險已經很大,“資金抽緊信號或值得投資者密切留意。”楊嶽斌認為,券商融資融券的數據。大型銀行在自營業務上的資金部署、官方媒體是觀察資金抽緊信號的重要渠道。

伴隨著兩融業務發展,股市杠桿不斷增加,監管層已多次透露對兩融業務風險的擔憂。2014年12月中旬,證監會已啟動兩融業務四季度現場檢查工作。多家證券公司應聲上調兩融的保證金比例。1月9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兩融業務的現場檢查已經結束,正在匯總梳理情況,若發現問題將嚴肅處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78

中國險資熱炒紐約、倫敦“地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50

201410Hiltons-hotel Waldorf Astoria New York

紐約最負盛名的酒店、全球最古老保險市場英國勞合社(Lloyd'.s)的大廈、英國一流律師事務所的總部,這三大建築有什麽共同之處?它們都由中國的保險公司所有。

自2012年中國政府放寬保險企業投資海外的限制以來,國內保險公司湧向全球市場,掀起收購大型商業房地產的高潮。倫敦房地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數據顯示,去年排名中國前五的三家保險公司斥資150億美元海外置業,幾乎是過去兩年這類投資額的三倍。知名物業管理顧問公司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預計,今年這一數字會突破200億美元。

首段所述三座建築的交易就是中國險資海外投資的實例:

2013年,中國平安保險集團以2.6億英磅收購了倫敦金融城地標性建築——勞合社保險大廈。

2014年10月,中國安邦保險集團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地標之一華爾道夫酒店(上圖),創美國酒店業史上最高成交記錄。

本月,中國泰康人壽正式完成1.98億英鎊收購倫敦金融城辦公樓Milton Gate的交易。Milton Gate是律師事務所Addleshaw Goddard租用作為總部的辦公樓。

仲量聯行的全球資本市場研究主管David Green-Morgan評論稱,只要擁有物業就變成了賣方市場。新湧現的投資者幫助推升了大城市的房價。去年全球商業房產交易額增至約7000億美元,創2008年以來新高,部分原因就是中國保險公司的需求增加。他說:

“中國的保險公司得到政府支持,渴望搶在同行前面達成國際生意。他們更願意報出高價。”

全球最大商業地產經紀公司世邦魏理仕集團(CBRE Group)數據顯示,因中國人壽和平安集團這樣的公司收購推動,去年1-9月,倫敦市中心和紐約曼哈頓的寫字樓價格分別上漲了15%和11%。

彭博報道指出,中國買家競購知名物業的熱潮有如日本企業上世紀大投資重演。上世紀80年代末到1995年,日本投資者豪擲780億美元收購美國物業。而當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後,不少日本買家又被迫將它們出售。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援引保險研究員觀點預計,國內保險公司海外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將成為新常態。這一方面是因為許多保險公司有這方面的投資戰略,比如之前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安邦保險以及陽光保險都先後出手海外房地產,另一方面是出於對收益率的要求。比如上面提到的泰康人壽收購,“或許也是為泰康人壽上市做準備”。

上述文章稱,伴隨人民幣持續快速升值的預期不斷減弱,海外投資正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環節。中國險資機構投資的熱點將主要集中在高端地產領域。分析人士認為,除了歐美的房地產正在複蘇,投資前景可觀以外,中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放寬也是重要原因。去年國務院發布保險業新“國十條”,再度提出要鼓勵中資保險公司嘗試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59

證監會唱罷 保監會登場:計劃開展險資兩融檢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51

201401264851390699871010

據大智慧通訊社,多位保險資管公司人士表示,周四(29日)收到保監會《關於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督導的通知》,稱將開展險資兩融業務檢查,日期未定。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開展兩融檢查應該是為了確保業務合規,此外險資兩融業務規模較小,對市場影響有限。

一位大型保險資管投資經理表示,險資的兩融業務在市場占比中非常小,即便是禁止開展也難以對市場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此前保監會也對禁止險資參與兩融業務進行了辟謠,因此,保監會只是希望業務合規,完善風控。

華爾街見聞網站1月11日援引《中國保險報》介紹過,保險參與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處於試點階段,截至2014年末,實際規模387億元,目前相關業務正常運行。保險資金參與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處於試點階段,截至2014年末,實際規模387億元。

截止1月28日,滬深兩市兩融業務規模達到1.13萬億,險資兩融業務占比不到3.5%。

近期證監會也將開展對第二批證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檢查。

路透周三援引三位消息源稱,中國證監會將於近日再次啟動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檢查。消息人士還透露,多家銀行接獲監管層通知要求加強信貸管理,嚴控信貸資金流入股市。

證監會當晚證實了將對券商融資類業務進行現場檢查的報道,但表示屬日常監管工作,不宜過分解讀。

證監會新聞辦昨日向新華社記者表示:

1月16日,我會曾向市場通報對45家券商融資類業務現場檢查情況。根據整體安排,近期將對剩余46家公司融資類業務開展現場檢查。這屬日常監管工作,不宜過分解讀。

證監會表態後, 新加坡交易的A股期貨新華富時A50指數跌幅大幅收窄,此前一度暴跌5%。

廣州萬隆指出,從監管層一次比一次快的澄清公告可以看出,減杠桿是為了防範未來更大的風險,政策面上並沒有轉"熊"的意圖。不過當前市場的壓力在於,雖然場內資金有惜售意願(縮量),但增量做多資金卻十分匱乏。短期內難以大幅推高股指,先震蕩蓄勢再繼續上行或是後市概率較大的演變方向。

因此策略上,該機構認為,一方面投資者在短期的震蕩調整階段內,宜避免重倉,留意在震蕩上下軌之間的波段交易機會(目前參考3100-3400)。但是另一方面值得強調的是,當前市場仍普遍對改革推進存在較強烈的預期。因此對於受益改革推進的個股,仍然有望受到大資金關註。同時眼下正值年報預告期,投資者可重點關註行業成長前景廣闊、增速超預期的白馬股,特別是與政策結合明顯的穩增長預期(核電、PPP)等政策題材,在震蕩中逢低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703

【重磅】港a股子彈接著飛:公募之後險資也來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4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31 21:54 編輯

【重磅】港a股子彈接著飛:公募之後險資也來了
文/格隆匯
近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通知》出臺的背景是什麽?

答:2012年10月,我會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發布以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投資規模持續增加。截至2014年12月末,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余額為239.5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465.8億元),占保險業總資產的1.44%,比2012年末增加142.55億美元,增幅為146.96%。保險機構逐步開始保險資產全球化和多元化配置,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活躍度與影響力日漸提升。

2014年8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險業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力度,拓展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範圍。同時,經過兩年多的實際操作,保險機構對境外市場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把握,也積累了一些境外投資經驗,培養了境外投資團隊,適當放寬境外投資範圍條件基本成熟。為加強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進一步擴大保險資產的國際配置空間,優化配置結構,防範資金運用風險,中國保監會制定了《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調整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有關規定。

問:《通知》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通知》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一是在風險管控方面,調整境外投資專業人員資質要求。由於保險資金境外投資采取了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投資的模式,該專業機構投資團隊資質已有較高要求。因此,《通知》將委托人的境外投資專業人員數量和資質要求,改為保險機構應當參照《關於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有關事項的通知》實施境外投資風險責任人制度,至少配備2名境外投資風險責任人,落實境外投資業務風險責任。

二是適當拓寬境外投資範圍,給予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配置空間。《通知》拓寬了境外投資範圍:首先,拓展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受托投資範圍,將其受托集團內保險資金投資境外的市場,由香港市場擴展至《細則》允許的45個國家或地區金融市場;其次,擴大境外債券投資範圍,將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應具備的信用評級由發行人和債項均獲得BBB級以上的評級調整為債項獲得BBB-級以上的評級,以符合國際投資慣例;再次,增加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2012年發布的《細則》放開了香港股票主板市場投資,經過兩年多的運作,保險機構境外股票投資取得了一些經驗,此時,放開香港創業板投資,能夠給予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有助於優化境外股票資產配置。同時,由於香港創業板很多上市公司的實際業務在境內開展,放開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也符合黨中央及國務院關於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要求。

問:《通知》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答:當前,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保險資金更多的海外布局。在這樣形勢下,中國保監會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有關規定,拓展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範圍,有利於推動保險機構在全球範圍內實施資產多元化配置,分散投資風險,獲取更穩定的投資收益,體現了進一步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政策意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
附:《通知》原文
保監發〔2015〕33號


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為加強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進一步擴大保險資產的國際配置空間,優化配置結構,防範資金運用風險,同時為適應相關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政策的變化,我會決定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相關規定,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對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保險機構)開展境外投資的專業人員數量和資質的要求,調整為應當配備至少2名境外投資風險責任人,風險責任人包括行政責任人和專業責任人,其責任內容、資質條件、履職和培訓要求、信息報告和處罰事項等參照《關於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13〕28號)及相關規定執行。

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機構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的資產管理機構受托管理集團內保險機構的保險資金開展境外投資時,投資市場由香港市場擴展至《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保監發〔2012〕93號,以下簡稱《細則》)附件1所列的國家或者地區金融市場。

三、保險資金投資境外政府債券、政府支持性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公司債券和可轉換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時,計價貨幣不限於國際主要流通貨幣,應具備的信用評級由“發行人和債項均獲得國際公認評級機構BBB級或者相當於BBB級以上的評級”調整為“債項獲得國際公認評級機構BBB-級或者相當於BBB-級以上的評級”。

四、保險機構投資境外的股票由《細則》附件1所列國家或者地區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掛牌交易的股票擴展為上述主板市場和香港創業板市場掛牌交易的股票。

五、保險機構申請境外投資委托人資格應當具備的“具有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條件,調整為“具有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相關資格”;申請境外投資委托人資格需要提交的“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複印件”相關材料,調整為“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相關證明材料”。

六、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自有資金開展境外投資參照《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細則》和本通知的相關規定執行。

七、本通知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國保監會
2015年3月27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