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磅】繼放開公募後,保監會放開險資投香港創業板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5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 08:55 編輯

【重磅】繼放開公募後,保監會放開險資投香港創業板
作者:格隆匯評論員

一、再次突發!5萬億公募後,10萬億保險資金接踵南下

港股要瘋!港股中小盤股要瘋!港A股要瘋!香港雞血不能停的節奏!

在上周五中國證監會剛剛放行5萬億公募資金投資港股後,剛過去短短三天時間(其中還包括周六周日兩個休息天),中國保監會送出更大厚禮:放行10萬億險資投香港創業板(截止15年2月末,險資運用余額為9.55萬億元)!

3月31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通知》核心內容一條:拓寬險資境外投資範圍。具體包括:

1、首先,拓展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受托投資範圍,將險資投資境外的市場,由香港市場擴展至45個國家或地區;
2、其次,擴大境外債券投資範圍,將可投債券等固收品種由BBB級以上評級,調降為BBB-級以上評級品種;
3、增加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這是這次《通知》險資新政亮瞎眼的地方!

保監會對此的解釋是:2012年發布的《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放開了險資投香港主板市場,經過兩年多的運作,保險機構境外股票投資取得了一些經驗,此時,放開香港創業板投資,能夠給予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有助於優化境外股票資產配置。同時,由於香港創業板很多上市公司的實際業務在境內開展,放開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也符合黨中央及國務院關於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要求。

以上政策,傳統解讀不外乎反應了國家對資本開放的態度和方向,鼓勵資金全球配置,分散風險,以及保險資金認可港股中小盤股票珍珠白菜價的估值優勢的認可。

夠嗎?當然不夠。

以上政策的行業層面直白解讀應該是:

既然港股遍地黃金,就不能讓公募基金這個呆瓜獨吞好處。險資必須急行軍去搶,這樣不僅“有助於優化境外股票資產配置”,而且"也符合黨中央及國務院關於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要求"。不僅搶主板,連老千股橫行的創業板也不要放過,徹底擼它一遍;

更高大上的廟堂層面的直白解讀其實是:

如果受各種基金合同、契約嚴格監管約束的公募基金(陸軍)的子彈威力還不夠,那就讓更粗魯更彪悍的保險資金(海軍)接著上!讓子彈接著飛——我們有的是子彈,宜將剩勇追窮寇,不拿下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誓不收兵;

風向已經再明確不過了。如果把放開公募基金投資港股看做類似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吹響戰略反攻的號角,那麽,放開保險資金投香港創業板,則無疑就是1948年林彪四野百萬大軍入關:從此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一年後,一個全新的中國誕生!

在證監會放開公募的時候,格隆匯評論員曾經做出如下評論:在香港股票便宜如白菜,A股已明顯產生泡沫的背景下,當A股資金的節操遇上港股的性感,可能只有巴菲特那句經典名言能夠反映目前情況:簡直就像一個許久未嘗女色的男人進了美女如雲的後宮一樣!

這確定是一個經年難遇的歷史性投資機會,格隆匯再次呼籲:務請珍惜,及時行動!

請再次重溫格隆匯3月25日向全市場發出的號召:

從今日起,面朝大海,出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二、這次行動與上次(三天前放開公募)行動有何不同

1、強烈的政治暗示:再次明確了中央對香港這個熊孩子的不舍不棄與厚愛。

中央不但沒有拋棄香港,甚至允許國家隊投資香港接近邊緣化的創業板,這背後的意味,稍微有點敏感性的人都應該清楚;所謂中央會拋棄香港,香港會邊緣化,這些杞人憂天的驚人之語可以休矣;

2、中央在下一盤資金閉環流動的大棋

已經非常明顯,證監放開公募,保監放開險資,看似互不相關的行業個案,實則是廟堂層面自上而下刻意為之的戰略棋局。為了避免A股過度暴漲導致的市場波動,以及資本獲利離場出逃,最合理的辦法當然是施展各項政策,通過一定渠道(滬港通與深港通)引導資金在A股與港股之間相互切換,以此留住資本,同時銀行外匯也不出表——這是一個完美的閉環。格隆匯評論員大膽預測:放開公募,放開保險只是第一波,第二波的攻擊,不出意外,未來深港通100%會提速!

炒股跟黨走,賺到沒朋友!

3、這個東西(險資投香港創業板)的暗示性比實質性利好更大

這是官方在背書香港市場的投資價值,官方背書香港小票和創業板:連老千和熊橫行出沒的創業板都能買了,更何況港股的中小盤股呢(當然,創業板也有一些貌似性感票,比如TMT中的IGG(8002)、中國信貸(8207)、中國創新支付(8083)、中國支付通(8325)等)?請大膽買,放心買!這個和格隆匯號召大家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的中心思想不謀而合。

4、這次行動(放開險資投香港創業板)遠比放開公募更激進

這體現在三點:

A、險資金額比公募大;
B、如前所述,與脫光褲衩站在陽光下的公募基金不同,險資更粗魯更彪悍(如有不服,請找安邦單挑);
C、不像公募基金要修改合同,或者發新基金才能進軍港股,放開險資是即時生效。公募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他們是真正的“解放軍”;
三、怎麽辦:繼續、堅決無腦做多“港A股”
1、港股必將A股化,港股原有的節操將粉碎成渣,很多性感的中小票股價會漲得讓人不敢相信(關鍵,漲了一倍,回頭一看,還比A股便宜N多)。請,請積極響應格隆匯號召,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2、絕對遠離毒品,適當遠離大票。香港大票一直都是外資的天下,大票鬼子手里拿的多,你敢買,他就敢賣。絲毫不建議去解放他們。讓他們看不懂我們的節奏和邏輯吧,讓他們躲在角落哭泣吧;

3、這是一次經年難遇的歷史機遇,是港股全面重新定價的系統性機會,請務必、務必珍惜。如果你這個時候還在糾結有焦糊味的A股是不是還有大牛市,還在猶豫要不要買港股,你會從此喃喃自語:——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

4、請鎖定格隆匯——這個全中國唯一專業定位港股專職深度研究的中國人海外投資平臺!

風已起,風力在逐漸加大。做一頭幸福的豬吧,趁國家隊入場之前,去搶錢吧,盡情偷跑吧,掠奪吧!



附:《通知》原文


保監發〔2015〕33號


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為加強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進一步擴大保險資產的國際配置空間,優化配置結構,防範資金運用風險,同時為適應相關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政策的變化,我會決定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相關規定,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對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保險機構)開展境外投資的專業人員數量和資質的要求,調整為應當配備至少2名境外投資風險責任人,風險責任人包括行政責任人和專業責任人,其責任內容、資質條件、履職和培訓要求、信息報告和處罰事項等參照《關於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13〕28號)及相關規定執行。

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機構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的資產管理機構受托管理集團內保險機構的保險資金開展境外投資時,投資市場由香港市場擴展至《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保監發〔2012〕93號,以下簡稱《細則》)附件1所列的國家或者地區金融市場。

三、保險資金投資境外政府債券、政府支持性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公司債券和可轉換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時,計價貨幣不限於國際主要流通貨幣,應具備的信用評級由“發行人和債項均獲得國際公認評級機構BBB級或者相當於BBB級以上的評級”調整為“債項獲得國際公認評級機構BBB-級或者相當於BBB-級以上的評級”。

四、保險機構投資境外的股票由《細則》附件1所列國家或者地區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掛牌交易的股票擴展為上述主板市場和香港創業板市場掛牌交易的股票。

五、保險機構申請境外投資委托人資格應當具備的“具有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條件,調整為“具有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相關資格”;申請境外投資委托人資格需要提交的“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複印件”相關材料,調整為“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相關證明材料”。

六、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自有資金開展境外投資參照《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細則》和本通知的相關規定執行。

七、本通知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國保監會
2015年3月27日     


答記者問:
近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通知》出臺的背景是什麽?

答:2012年10月,我會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發布以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投資規模持續增加。截至2014年12月末,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余額為239.5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465.8億元),占保險業總資產的1.44%,比2012年末增加142.55億美元,增幅為146.96%。保險機構逐步開始保險資產全球化和多元化配置,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活躍度與影響力日漸提升。

2014年8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險業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力度,拓展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範圍。同時,經過兩年多的實際操作,保險機構對境外市場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把握,也積累了一些境外投資經驗,培養了境外投資團隊,適當放寬境外投資範圍條件基本成熟。為加強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進一步擴大保險資產的國際配置空間,優化配置結構,防範資金運用風險,中國保監會制定了《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調整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有關規定。

問:《通知》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通知》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一是在風險管控方面,調整境外投資專業人員資質要求。由於保險資金境外投資采取了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投資的模式,該專業機構投資團隊資質已有較高要求。因此,《通知》將委托人的境外投資專業人員數量和資質要求,改為保險機構應當參照《關於保險機構投資風險責任人有關事項的通知》實施境外投資風險責任人制度,至少配備2名境外投資風險責任人,落實境外投資業務風險責任。

二是適當拓寬境外投資範圍,給予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配置空間。《通知》拓寬了境外投資範圍:首先,拓展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受托投資範圍,將其受托集團內保險資金投資境外的市場,由香港市場擴展至《細則》允許的45個國家或地區金融市場;其次,擴大境外債券投資範圍,將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應具備的信用評級由發行人和債項均獲得BBB級以上的評級調整為債項獲得BBB-級以上的評級,以符合國際投資慣例;再次,增加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2012年發布的《細則》放開了香港股票主板市場投資,經過兩年多的運作,保險機構境外股票投資取得了一些經驗,此時,放開香港創業板投資,能夠給予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有助於優化境外股票資產配置。同時,由於香港創業板很多上市公司的實際業務在境內開展,放開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也符合黨中央及國務院關於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要求。

問:《通知》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答:當前,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保險資金更多的海外布局。在這樣形勢下,中國保監會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有關規定,拓展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範圍,有利於推動保險機構在全球範圍內實施資產多元化配置,分散投資風險,獲取更穩定的投資收益,體現了進一步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政策意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13

風口上的H股:險資如何看待2015年港股投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98

風口上的H股:險資如何看待2015年港股投資


在上周五中國證監會放行公募資金投資港股後,本周二晚間,中國保監會放行險資投中國香港創業板。那麽,以穩健投資和負債匹配為特征的險資,今年會在港股市場怎樣施展拳腳?


《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公司總裁陳東。該公司在香港管理了1200億港幣的資產,目前在香港中資背景資產管理公司中位居首位。


港股IPO要擇優參與


上海證券報:打新股,無論境內外市場,都是慣用的穩妥投資方式。您如何看待?


陳東:回顧過去8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歷程,參與港股IPO是保險機構出海投資的第一站,投資股票二級市場是第二步,第三步才是配置其他。今年,這些方面投資都存在良機,應提早進行戰略布局。


但與A股IPO不同,港股IPO的盈虧機會對半,並不是穩賺不賠,如果在IPO個股研究方面下工夫,還是可以獲取穩定收益的。如2014年阿里巴巴、中廣核等大型優質公司的IPO。


目前,一些先知先覺的保險資金已經進入香港IPO市場。最近廣發證券H股的IPO基石投資者中,除了其他投資者,也有保險公司,並首次出現了中小保險公司的身影。如華夏人壽保險、前海人壽等。


香港的批股(placement)有兩種形式,一是增發或定向增發,二是老股的大宗交易。目前看,2015年港股的批股會有很好的投資機會。1月份就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銀河證券三大券商宣布在香港進行定向增發,相信會有更多H股公司在香港進行定向增發或者是非定向增發,這些機會對於險資境外投資而言,都是不錯的選擇。


今年H股也在風口上


上海證券報:去年滬港通後,今年還會有深港通落地。去年A股大漲50%多,但恒生指數只漲了1.3%。今年在政策利好推動下,港股會後來居上嗎?
陳東:除了參與IPO,積極參與二級市場投資也是險資海外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個人非常看好2015年H股市場,應該積極參與。
我認為今年南冷北熱的局面有望均衡化。截至3月底,滬股通和港股通使用額度占總額度比例分別為40.7%、13.9%,A股資金流入更多。但近期情況有所逆轉,尤其是上周以來。


保險資金除了通過IPO投資香港市場外,還有兩條路徑:一是參與AH價差明顯的公司投資;二是參與“港A股”的投資。


同一家公司的AH股套利,是比較省心的投資方式。3月27日,AH股的溢價指數創出三年來的新高,達135.7。我們統計了最近10年AH股倒掛的情況,其中,A股股價超過H股股價30%的,有三次,這是第四次。過去三次AH股最終都回歸到了相同的價格水平附近,而且,股價收平的時間大都在一年左右。
值得註意的是,通過滬港通參與港股投資,不是所有的港股,而是284只股票。除了H股以外,還可以選擇以下兩類股票:一是內地公司以紅籌形式在香港上市的,如騰訊;二是香港本地藍籌股公司,如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重組後, 新成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還有一類股票,就是現在流行的“港A股”。即市場人士定義為:“小市值、夠性感、有業績、非老千”。通俗地說,就是A股投資者最喜歡的,代表未來經濟發展預期的,有業績支撐的新興成長性股票,如TMT、互聯網+等等。盡管這類股票還沒有在滬港通股票名單中,但保險資金可以通過境外投資額度參與。而且,隨著下一步深港通的開通,A股資金不斷流入,這類股票的價值重估趨勢會更加明顯。


風水輪流轉。從兩地股市的表現來看,去年7月增量資金進入A股市場以來,上證綜指漲幅已經達到82.4%,同期恒指漲幅僅6.5%。3月以來恒生AH溢價指數創下135.7的高位,但近四個交易日在政策利好刺激下港股表現優異,港股流入資金加速、AH溢價有所回落。


我總結下,從A股投資者的估值角度看,H股確實存在非常好的系統性機遇。首先從估值角度來看,無論縱向比較和是橫向比較,H股都是非常便宜的;第二,巨大A/H股差價是最近十年的第四次高點,前三次的差價平均都在一年左右時間抹平,即使A股上漲,差價一時不會收窄,還會繼續帶動H股上漲,取得絕對回報;第三,港股通成為打通兩地投資者參與對方市場的十分便捷的通道,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事情。第四,大多數兩地上市公司的H股流通盤比A股小,推動追漲行情所需資金較低。A股最多的時候一天成交量1萬億人民幣,港股最多的時候一天成交量1000億港幣,A股的流動性通過港股通稍有流入,H股就會有反應。


港股創業板投資不是重點


上海證券報:這次開放險資投資港股創業板,會重點配置嗎?


陳東:港股創業板有望成為險資投資的一個新領域,但不會成為重點配置對象。


全球範圍看,創業板成功案例不多,美國的納市和A股的創業板是成功的。香港創業板由於掛牌公司數量少,規模小,估值較高,交投清淡,一直不為機構投資者看好。


最新統計數據,到4月1日為止,香港創業板個股212只,過去60天整個創業板平均每天成交6億港幣,平均市盈率52倍,平均每只股票的總市值為9億港幣左右。


因此,即便放開保險資金投資港股創業板,至多是選擇其中一些個股進行少量投資,不會重點配置。


上海證券報:您有什麽好的建議?


陳東:隨著滬港通和今年深港通的開啟,香港的大盤藍籌股將成為保險資金選擇對象,特別是低估值、高股息和高AH溢價的公司,恒生中盤股和恒生小盤股指數的成分股的投資熱度也會上升。


就如同過去5年,保險業誰率先在大資管和非標產品布局,誰就能有效提升今天的整體投資收益率一樣。我在這里大膽預測,未來5至10年,保險業誰率先布局H股和全球資產配置,誰就有望奠定未來投資的勝局。


(上海證券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45

風口上的H股:險資如何看待2015年港股投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98

風口上的H股:險資如何看待2015年港股投資


在上周五中國證監會放行公募資金投資港股後,本周二晚間,中國保監會放行險資投中國香港創業板。那麽,以穩健投資和負債匹配為特征的險資,今年會在港股市場怎樣施展拳腳?


《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公司總裁陳東。該公司在香港管理了1200億港幣的資產,目前在香港中資背景資產管理公司中位居首位。


港股IPO要擇優參與


上海證券報:打新股,無論境內外市場,都是慣用的穩妥投資方式。您如何看待?


陳東:回顧過去8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歷程,參與港股IPO是保險機構出海投資的第一站,投資股票二級市場是第二步,第三步才是配置其他。今年,這些方面投資都存在良機,應提早進行戰略布局。


但與A股IPO不同,港股IPO的盈虧機會對半,並不是穩賺不賠,如果在IPO個股研究方面下工夫,還是可以獲取穩定收益的。如2014年阿里巴巴、中廣核等大型優質公司的IPO。


目前,一些先知先覺的保險資金已經進入香港IPO市場。最近廣發證券H股的IPO基石投資者中,除了其他投資者,也有保險公司,並首次出現了中小保險公司的身影。如華夏人壽保險、前海人壽等。


香港的批股(placement)有兩種形式,一是增發或定向增發,二是老股的大宗交易。目前看,2015年港股的批股會有很好的投資機會。1月份就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銀河證券三大券商宣布在香港進行定向增發,相信會有更多H股公司在香港進行定向增發或者是非定向增發,這些機會對於險資境外投資而言,都是不錯的選擇。


今年H股也在風口上


上海證券報:去年滬港通後,今年還會有深港通落地。去年A股大漲50%多,但恒生指數只漲了1.3%。今年在政策利好推動下,港股會後來居上嗎?
陳東:除了參與IPO,積極參與二級市場投資也是險資海外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個人非常看好2015年H股市場,應該積極參與。
我認為今年南冷北熱的局面有望均衡化。截至3月底,滬股通和港股通使用額度占總額度比例分別為40.7%、13.9%,A股資金流入更多。但近期情況有所逆轉,尤其是上周以來。


保險資金除了通過IPO投資香港市場外,還有兩條路徑:一是參與AH價差明顯的公司投資;二是參與“港A股”的投資。


同一家公司的AH股套利,是比較省心的投資方式。3月27日,AH股的溢價指數創出三年來的新高,達135.7。我們統計了最近10年AH股倒掛的情況,其中,A股股價超過H股股價30%的,有三次,這是第四次。過去三次AH股最終都回歸到了相同的價格水平附近,而且,股價收平的時間大都在一年左右。
值得註意的是,通過滬港通參與港股投資,不是所有的港股,而是284只股票。除了H股以外,還可以選擇以下兩類股票:一是內地公司以紅籌形式在香港上市的,如騰訊;二是香港本地藍籌股公司,如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重組後, 新成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還有一類股票,就是現在流行的“港A股”。即市場人士定義為:“小市值、夠性感、有業績、非老千”。通俗地說,就是A股投資者最喜歡的,代表未來經濟發展預期的,有業績支撐的新興成長性股票,如TMT、互聯網+等等。盡管這類股票還沒有在滬港通股票名單中,但保險資金可以通過境外投資額度參與。而且,隨著下一步深港通的開通,A股資金不斷流入,這類股票的價值重估趨勢會更加明顯。


風水輪流轉。從兩地股市的表現來看,去年7月增量資金進入A股市場以來,上證綜指漲幅已經達到82.4%,同期恒指漲幅僅6.5%。3月以來恒生AH溢價指數創下135.7的高位,但近四個交易日在政策利好刺激下港股表現優異,港股流入資金加速、AH溢價有所回落。


我總結下,從A股投資者的估值角度看,H股確實存在非常好的系統性機遇。首先從估值角度來看,無論縱向比較和是橫向比較,H股都是非常便宜的;第二,巨大A/H股差價是最近十年的第四次高點,前三次的差價平均都在一年左右時間抹平,即使A股上漲,差價一時不會收窄,還會繼續帶動H股上漲,取得絕對回報;第三,港股通成為打通兩地投資者參與對方市場的十分便捷的通道,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事情。第四,大多數兩地上市公司的H股流通盤比A股小,推動追漲行情所需資金較低。A股最多的時候一天成交量1萬億人民幣,港股最多的時候一天成交量1000億港幣,A股的流動性通過港股通稍有流入,H股就會有反應。


港股創業板投資不是重點


上海證券報:這次開放險資投資港股創業板,會重點配置嗎?


陳東:港股創業板有望成為險資投資的一個新領域,但不會成為重點配置對象。


全球範圍看,創業板成功案例不多,美國的納市和A股的創業板是成功的。香港創業板由於掛牌公司數量少,規模小,估值較高,交投清淡,一直不為機構投資者看好。


最新統計數據,到4月1日為止,香港創業板個股212只,過去60天整個創業板平均每天成交6億港幣,平均市盈率52倍,平均每只股票的總市值為9億港幣左右。


因此,即便放開保險資金投資港股創業板,至多是選擇其中一些個股進行少量投資,不會重點配置。


上海證券報:您有什麽好的建議?


陳東:隨著滬港通和今年深港通的開啟,香港的大盤藍籌股將成為保險資金選擇對象,特別是低估值、高股息和高AH溢價的公司,恒生中盤股和恒生小盤股指數的成分股的投資熱度也會上升。


就如同過去5年,保險業誰率先在大資管和非標產品布局,誰就能有效提升今天的整體投資收益率一樣。我在這里大膽預測,未來5至10年,保險業誰率先布局H股和全球資產配置,誰就有望奠定未來投資的勝局。


(上海證券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79

數萬億險資“狩獵”房地產會被顛覆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4-30/912807.html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如今,越來越多的房企與保險公司“在一起”,這一方面加大了險資在房地產行業的話語權,同時也深刻改變著房地產行業的既有格局。

那麽,險資進入房地產行業,面臨哪些政策壁壘?它們對於合作房企的選擇,又有著怎樣的考慮?本期房產周刊將探討險資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各種路徑及其對行業格局可能帶來的改變。

去年3月,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都在擔心一個問題:房地產會不會被互聯網顛覆?時過一年,他們驚奇地發現,真正威脅行業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來自金融業的保險公司。

4月24日,恒大地產宣布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商業保險、養老產業、健康管理、互聯網資源共享和投融資等方面開展多層次戰略合作。幾乎同時,一直善於資本運作的複星地產也對外宣布,計劃利用保險的資金平臺投資房地產。

在保險公司大規模收購房地產公司股權的同時,房地產商也在打保險公司的主意。4月23日,綠地宣布,在整體上市後,將建立以保險為核心、擁有多種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架構體系。

在此背景下,一些沒有保險資源的中小開發商開始擔心,一旦保險資金大規模進入房地產業,他們面對大房企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受影響。那麽,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9萬億險資找出路

國際金融投資家聯合會執行主席、經濟學家孫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根據保險公司的運作模式,保費一旦流入保險企業,直至保單到期才會被釋放出來。由於保費流入和保單到期的時間間隔往往很長,有些甚至長達幾十年,意味著保險公司手上長期擁有巨額的沈澱資金,這些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

保險公司到底多有錢?保險行業去年全年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元,行業總資產已突破10萬億元。截至2014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高達9.3萬億元。

但與“錢多為患”相對應的是,保險資金普遍存在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過去數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大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均在5%左右浮動,即便在去年A股大漲的情況下,四大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也不過在5.1%~6.1%。“過去數年,由於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限制,以及A股的長期低迷,迫使保險公司將絕大部分可投資資產都投到銀行存款、長期國債、企業債等固定收益類資產中”,孫飛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利率進入下行通道,固定收益類資產回報率下滑,這意味著保險公司將面臨更嚴峻的投資收益壓力。

在以往房地產突飛猛進的日子里,險資進入房地產受到政策嚴格監管。在此背景下,多數保險公司都是打著“自用”的旗號收購城市核心區的商業、寫字樓用於投資,不動產投資在險企的資產占比非常低。以中國平安為例,截至去年末,投資性物業在公司總投資資產中的占比僅為1.4%。

直至去年5月,保監會開始實施新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理論上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比例提高至30%,險企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才獲得松綁。

“在我國,高收益資產配置主要為股票與房地產,A股的特征是牛短熊長且波動性大,而房地產在過去十年基本處於穩定發展狀態,更適合保險資金對風險控制與波動性的要求”,孫飛說,房地產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本身也有對低成本資金的渴求,因此兩者可謂一拍即合,險資加大房地產配置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

進入樓市的三大途徑

盡管國家逐步放開險資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限制,但根據《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與《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的規定,保險公司不得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不得投資開發或者銷售商業住宅,這意味著險資更多是以投資者的角色分享房地產的利潤。

孫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險資進軍房地產主要有三種途徑:一,直接投資上市房企的股權;二,收購整棟商業物業獲取租金回報;三,通過債權、股權投資的方式介入房地產開發。“從去年股市處於底部時開始,部分保險機構已經在趁機吸納上市房企的股權”,孫飛告訴記者,大型上市房企的經營安全度很高,但多年的大熊市讓其股價遠低於賬面價值,收購股權比直接購買物業更劃算,加上股票的流動性遠高於不動產,這也是金地集團、金融街、碧桂園等地產股頻頻獲得險資青睞的主要原因。

以中國平安入股碧桂園的增發價計算,碧桂園的凈資產回報率超過18%,稅前股息率已經高達6.6%,超過中國平安去年5.3%的凈投資收益率,單是財務投資已經擁有可觀的收益。

與此同時,隨著保監會提高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上限比例,險企購置商用物業以獲取穩定租金回報的情況也在增加。以中國平安為例,公司在去年年中斥資44億元收購上海綠地中心二期的兩棟辦公樓,成為去年上海寫字樓市場成交金額最大的大宗交易之一。截至去年末,中國平安的投資性房地產物業公允價值達到323.6億元,租金收入為14.11億元。

在海外房地產市場,根據倫敦房地產顧問公司萊坊的統計數據,去年國內三家大型保險公司共斥資150億美元在海外購置商用物業,投資金額環比增幅超三倍。安邦保險於去年末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大樓,更是刷新美國單個酒店成交價格最高紀錄。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區主管陳仲偉告訴記者,保險機構熱衷於收購營運成熟、租約較長的商用物業,以達到和保險資金到期兌付的現金流形成匹配。但他們對租金回報率的要求至少要達到7%,國內能提供這麽高租金回報率的物業並不多,這也是保險公司頻頻在海外市場展開大宗收購的主要原因。

孫飛向記者表示,不少保險機構通過資管計劃、信托甚至設立子公司的方式“繞道”介入房地產項目開發層面,保險資金大多是以債權或者“明股實債”的方式與項目合作,從而獲取遠高於普通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回報率。

近年來,以平安不動產為代表的企業更是以股權投資者的角色介入拿地環節,然後引入開發商進行後期開發建設。截至2014年8月,平安不動產的資產管理規模接近500億元。

險資帶來更多新玩法

險資的大舉進入,會否對房地產行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無疑是所有房企巨頭都關心的問題。但在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看來,險資作為財務投資者,它與房企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合作而非競爭。險資的進入有利於推動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化進程,並帶來更多新的玩法。“對於房企而言,在行業利潤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融資成本的高低已經成為決勝的關鍵;對於險資而言,在白銀時代,龍頭房企的安全性也更高,更能滿足保險公司對於穩定收益的需求,所以在龍頭房企與保險公司頻頻結盟的背後,是雙方在直接融資層面存在的合作需求”,歐陽捷說。

根據歐陽捷的預計,在傳統投融資領域,險資與房企會在優先股、企業債、信托等領域展開合作。像中國平安的陸金所等互聯網金融平臺還能為房企提供P2P或者眾籌等新的融資模式。

在孫飛看來,保險機構的進入有利於推動房企向輕資產轉型。“比如說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平安不動產擔當資金與土地提供方的角色,碧桂園則負責開發與銷售,這改變了房企以往全產業鏈‘通吃’的重資產模式。對於商業地產開發商而言,在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仍未放開的情況下,房企可以將經營成熟的商用物業出售予保險機構,這為房企投資持有型物業提供了一條新的資金退出路徑。

近年來,包括綠地、複星、珠江投資等房企都試圖通過自建或參股保險公司的方式,尋求低成本的融資渠道。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日前宣布了複星地產的“保險+”新戰略,要把保險思維融入複星地產的未來布局中。

但孫飛認為,近年來,國內監管部門一直在嚴控少數控股股東將保險公司作為融資平臺套取保險資金的現象,保險公司對於股東的融資也屬於關聯交易,受到保監會的嚴密監管。如複星並購的境外保險公司投資區域就受到嚴格限制,那麽,如何在合規的情況下利用低成本的保險資金,是房企共同面對的難題。

《《《

政策解讀

涉足房地產開發險資需繞道

◎每經記者 白亞靜 楊羚強 發自上海

保險資金的成本很低,但開發商想利用保險資金大規模開發,難度卻很大。

根據保監會的有關規定,保險資金不能直接開發房地產。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如果要用保險資金開發房地產項目,需要通過投資金融產品、項目公司股權或債權等方式“繞道”進入。

成本優勢有限

險資的融資成本並沒有外界認為的那麽低。以平安產險為例,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平安產險保費收入1428.57億元,綜合成本率為95.3%。

資深財經評論員黃立沖表示,險資的融資成本只是賬面低,在現有財務指標的規則下,因為很多保險公司都將保費的營銷費用算作支出,而沒有算作融資成本。

他認為,由於承諾了一定收益的未來回報,而險資投資中很大一部分均是低收益的存款,所以保險公司的投資壓力最大。如果市場放開,它們將迫切希望進入高回報項目,偏愛不動產投資。

數據顯示,2014年平安集團的保險資金投資組合總投資收益為637.29億元,收益率為5.1%。考慮到保險公司的營銷成本,上述收益率很可能和部分大型地產商的有息融資成本接近。綠地方面就表示,去年公司的所有有息負債平均成本在6.3%左右。

在較高的融資成本壓力下,很多險資熱衷於不動產投資以獲取穩定高回報。

政策有禁區

近幾年,政策層面上也對險資投資不動產開始放松。

按照去年5月開始實施新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險資投資不動產類資產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該公司上季度末總資產額度的30%。

不過,要想通過保險資金解決一部分房地產開發的融資需要,仍然有很大難度。

保監會2010年9月發布的《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和《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規定,保險資金采用債權、股權或者物權方式投資的不動產,僅限於商業不動產、辦公不動產,以及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不動產及自用性不動產。不得變相炒地賣地,不得利用投資養老和自用性不動產(項目公司)的名義,以商業房地產的方式開發和銷售住宅。

投資單一不動產投資計劃的賬面余額,不高於該計劃發行規模的50%,投資其他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的,不高於發行規模的20%。此外,禁止投資開發或者銷售商業住宅;禁止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包括一級土地開發);禁止投資設立房地產開發公司,或者投資未上市房地產企業股權(項目公司除外),或者以投資股票方式控股房地產企業。

仍有變通方法

雖然政策嚴格限制保險資金流向房地產開發,但五牛基金投資副總裁呂偉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保險資金還是可以通過信托、資管計劃等通道業務“繞道”進入。

在廣深等地的拍地現場,時常能看見深圳聯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身影,這是平安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去年,該公司投資了招商地產的南京項目,平安通過增資入股項目公司並提供股東貸款的方式,合法享有房地產開發權益。

黃立沖稱,險資可以通過保險公司背書、架設有限合夥等一系列合法操作,撬動房地產項目。

但在這些項目中,平安不能操盤,只作財務投資。比如,今年1月,華潤、首開、平安聯合體以86.25億元拿下北京豐臺區白盆窯地塊後,首開董事會秘書王怡表示,該項目將由華潤、首開主導,平安只是同股同權益。

從金融產品過渡也是險資進入地產開發項目的途徑之一。

仍以平安為例,旗下陸金所就是平安間接投資房地產的一個平臺。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吳衛明撰文稱,陸金所彩虹系列的部分產品,被包裝成了債權分拆轉讓,最終目的就是向社會融資。在這種模式下,可由平安集團下屬的兩家公司進行對手交易,通過平安銀行的委托貸款,形成合法債權。然後,債權人將債權在陸金所分拆轉讓給投資人,如“彩虹-盛銘81A號”產品。

《《《

案例1

平安大舉投資房地產背後:撬動更多金融業務

◎每經記者 白亞靜 發自深圳

相比開發商大規模收購保險公司,業內更關註的是保險公司對開發商的參股。

4月1日,碧桂園通過向中國平安發售新股的方式,引入後者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而在此前,平安還參與了海外項目的投資和收購,那麽類似平安這樣的保險企業會不會通過涉足房地產,顛覆目前已經存在的房地產行業格局?

馬明哲的“算盤”

4月27日,北京在“3.30”樓市新政後首次拍地,競買情況並沒有預期的火爆。

其中,被規劃為商業金融性質的麗澤地塊以起始價50.4億元成交,唯一一次報價的是深圳平安旗下的深圳市平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不只是拍地,平安近期的一系列動作,都難免會讓人以為平安系掌門人馬明哲將大舉進入房地產。

但對於從核心業務保險起家的金融帝國平安來說,其首要任務是為險資找投資方向,其次或者說更為關鍵的是協調內部多項金融業務,現在看來,這個落腳點或許是互聯網金融。而平安在地產領域一系列的投資舉動不過是為互聯網金融搭建線下場景。

一位平安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馬明哲多次在內部會議上提到“金融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區別,表示要做社交金融、互聯網金融。

在馬明哲看來,金融互聯網的邏輯是從“金融”到“服務”再到“產業市場”,而互聯網金融是由“體驗”到“產業、市場”再到“金融”。兩者截然不同,前者只是被動地找客戶,而後者可以構建市場,將客戶在平安構建的不同金融產品中流轉。

早年,平安曾多次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個人金融服務提供商,即為一個客戶提供一個賬戶、多個產品的一站式服務。當時,馬明哲成功把保險客戶遷徙到平安旗下的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業務。

如今,馬哲明則是通過陸金所、平安好房、平安好車、萬里通等垂直平臺,為其金融帝國里的客戶構建起醫食住行玩等多個線下生活場景。在互聯網金融中,平安的同一客戶在不同產品中的遷徙越來越快速、便捷。

馬明哲的野心是,在衣食住行玩幾大場景之間實現無縫鏈接,而支撐這一戰略的是四大市場,房產金融市場只是其中之一。

為何選擇碧桂園

與碧桂園合作,正是平安搭建線下場景的傑作之一。

4月1日,平安斥資約63億港元持股9.9%,成為碧桂園第二大股東。當日,碧桂園新聞發言人稱,引入平安有助於優化碧桂園股東結構,拓寬融資渠道,雙方將結成緊密的戰略同盟,以中國城鎮化和社區需求為基礎,在社區金融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上述平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吸引馬明哲投資碧桂園的原因,正是最後一點,碧桂園在三四線城市有很多項目,平安可以在這些項目的基礎上提供社區服務,進而搭建線下場景,提供社區金融服務。

4月13日,綠地集團發布其首款互聯網地產金融產品“綠地地產寶”。據了解,該產品旨在為個人投資者提供理財投資服務,以及為中小房企提供資金解決方案,平安旗下的陸金所也參與其中。

上述平安內部人士稱,嚴格來說,陸金所並不屬於房產金融平臺,它有著比P2P或房產金融平臺更重要的位置,可以被視作平安集團內部資源整合的利器。

除此之外,馬明哲在地產圈的動作還包括設立平安不動產投資、平安好房,與前者相比,房地產電商性質的平安好房網有更明顯的互聯網金融色彩。

目前,平安好房相繼推出了“好房寶”、“好房貸”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業務涉及“好房金融”、二手房買賣、租房、房產眾籌、管家服務,涵蓋地產領域的諸多方面,正在打造O2O模式的“房地產金融”閉環生態圈。

平安好房CEO莊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平安好房的互聯網屬性強,因而獲得馬明哲關於拋開編制、預算快速發展的首肯。

馬明哲曾公開稱,騰訊從社交通訊、遊戲開始進入各行各業,再到金融;阿里從電商開始進入各行各業,再到金融;平安則要從現實的生活金融開始,最後定位到社交金融。

截至目前,平安已完成在商業、住宅、養老、房地產電商、P2P平臺的布局。

不動產投資占比不高

事實上,平安對投資不動產並不太感冒。雖然保監會在去年修改了保險企業投資不動產的上限,允許最高達到總資產的30%,但平安在不動產領域的投資比例並不高。

截至2014年末,投資性物業僅占平安全部險資投資的1.4%,約為203.01億元,相較2013年203.49億元、1.7%的占比,反而有所下降。

在這些項目中,商業項目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如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廈、廣州金融城等。

高力國際研究及咨詢部董事陳厚橋表示,險資同樣有投資回報率考核,在諸多投資中,核心地段商業地產保值能力強,經營不複雜,所以更受險資偏愛。

但相比互聯網金融,馬明哲的不動產投資更傾向於財務投資,或許正是因此,他在2015年新年致辭中,對平安不動產只有寥寥數語。

《《《

案例2

險資鐘情大型房企 中小開發商望洋興嘆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保險資金正在大舉進入房地產行業,但是要想從數萬億規模的保險資金里分一杯羹,卻並非易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大房企尤其是年銷售400億元以上的房企才更有可能獲得險資青睞,中小房企只能“望洋興嘆”。

險資“可遇不可求”

四川花好月圓房地產董事長樊義波向記者表示,當前房企的最大問題就是缺錢。

在此背景下,恒大與中國人保合作,碧桂園聯手平安的舉動,引來很多房地產人士艷羨的目光。

不過,並非所有房企都能入險資的法眼,這得取決於企業的投資回報率。

據地產金融界資深人士朱萬芬介紹,“泰康人壽的融資成本在3%~4%,生命人壽也應該在3%左右。如果險資的融資成本為3%,它進來後可能需要拿到6%、7%的回報率。”

“其實更多時候,不是房企在找險資,而是險資找到了房企,而且一般都是以股權合作方式進行合作。這樣一來,房企解決了資金問題,險資找到了回報率更高的投資渠道。”朱萬芬表示。

去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明確要拓展險資的服務功能,發揮長期投資優勢,鼓勵設立不動產等專業保險資管機構,允許設立夾層基金、並購基金、不動產基金等私募基金。

但對於多數房企來說,與險資合作仍遙不可及。

“哪有那麽多機會?保險公司本身比較少,只有大房企才能玩這些東西。”全國房地產商會理事、西南交大房地產金融總裁俱樂部副會長李驍表示。

一家年銷售額上百億元的上市房企投資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境外資金要的回報率比險資還低很多,我們都用不了,想不想用與能不能用是兩碼事,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一些一線偏下、二線偏上的房企,他們年銷售額在400億~500億元左右,土地拓展和期間費用所需的資金量非常大,而開發貸和信托融資成本較高,因此對險資的渴望度很大。”上述房企負責人表示。

多以股權合作方式介入

那麽,險資與房企合作,到底會以什麽形式介入?

朱萬芬介紹,房地產本身的金融屬性會越來越強,資產證券化是大趨勢,險資往往會找一家優質的企業開展股權合作。像恒大與中國人保合作,碧桂園聯手平安等基本上是從集團層面展開股權投資合作。

那麽,險資又是如何介入房地產開發的呢?

朱萬芬介紹,每個企業的操作路徑不同,很多企業會從集團層面的財務杠桿方面去平衡。如果雙方開展集團層面股權合作,所融資金如何落到項目上,這中間還有具體的約束條款。“險資一定要求項目風險可預測、可控制,還要保證投資收益不會降低,險資也不是長期的入駐,一般三五年就會退出。”朱萬芬說。

在她看來,目前土地價格逐年上升,年均漲幅不低於5%,如果開發貸融資成本持續在8%、9%的高位,那麽尋找一筆低成本資金,比如險資,將有利於房企消化地價的上漲,從而使得房企利潤率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

《《《

案例3

綠地投資保險 並非為了向地產輸血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如果今後運用保險資金投資商業地產,投資標的並不僅限於綠地自身持有的,市場上優質的商業地產都會成為投資標的。這也是國際上保險資金配置長期項目的投資慣例,綠地也將會依法合規地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及穩健投資。”

這是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以下簡稱綠地金控)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采訪時的明確回應。綠地集團內部人士向記者進一步強調,綠地的金融業務並不歸屬於房地產業務,而是一個獨立的分支。

而在綠地金控上述表態背後,是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投資、開發的嚴格限制。綠地的案例說明,房地產開發企業想要通過保險資金提升其競爭優勢並非易事。

受複星啟發?

在整體上市獲批當天,綠地表示,公司將順應金融業改革和金融管制放松的市場導向,依托房地產主業優勢,在細分領域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通過投資並購,著力獲取核心金融資產,建立以保險為核心、擁有多種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架構體系。

這不禁讓人想起今年1月,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在談到金融業務時對保險業務的看重。張玉良當時提出,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對保險行業的一系列觀點,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啟發,使其格外看重保險業務的戰略價值。

在複星國際2015業績發布會上,複星的管理層提出了一個獨樹一幟的“1+1+1”模式——保險+產業優勢+蜂巢城市。

複星方面表示,對於地產企業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要能逆周期和跨周期實現發展。複星地產將依托複星集團的保險板塊作為支撐,一面發展國內地產業務,一面整合全球優勢產業,實現全球布局,對沖周期性風險。

實地上,和信托、銀行貸款、私募基金相比,保險行業的規模更大、成本更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保險行業的總資產已經突破10萬億元,而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大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只有5%左右。巨大的資金規模和較低的投資收益,顯然讓融資成本高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垂涎”不已。

保險與地產相互獨立

不過,保險公司在直接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時,仍有諸多限制。

保監會不僅明確,保險公司不能直接涉足房地產開發,對於保險公司對外投資關聯企業的股權交易行為,也有諸多限制。

也許正因為此,綠地金控在籌劃保險業務時,並不希望將後者置於房地產開發的從屬地位。

在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綠地金控強調投資保險業務並不是為了滿足綠地房地產開發融資的需要。

綠地金控表示,綠地目前的融資成本並不高,去年公布的所有有息負債平均成本在6.3%左右。收購保險業務並不是看重後者低廉的資金,而是要打造核心金融資產。綠地集團正在著手進行“大金融”戰略,未來金融業將會成為綠地繼地產之後的第二支柱產業。

綠地內部一位負責宣傳方面的人士介紹,金融和房地產開發是綠地的兩個獨立自主的業務,雖然未來可能會有所交叉,但相互之間並沒有從屬關系。

上述定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地直接利用集團保險業務為房地產開發主業融資的可能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還是比較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014年綠地房地產業務全年實現預銷售收入2408億元,其中住宅只占46%,其余54%來自商辦類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來自保險部門的意見,能夠幫助綠地有效開發適合保險公司投資的商辦類投資產品,而保險公司正是綠地商辦產品的一個重要的潛在買家。與此同時,房地產部門所擁有的商業地產投資和運營經驗,又可以幫助保險業務更好地篩選投資的商業地產項目。

另外,綠地的房地產開發部門,還有可能通過保險公司控股、參股的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融資,完成企業的輕資產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17

3000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確定設立 險資“活水”註入實體經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866.html

3000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確定設立 險資“活水”註入實體經濟

一財網 楊芮 2015-06-24 23:36:00

隨著險資運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投資渠道的放開及資金運用方式創新正在打通保險資金直接對接實體經濟的經脈。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更是為實體經濟註入了一流“活水”。

保險業資金的活水正源源不斷流向實體經濟。

隨著險資運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投資渠道的放開及資金運用方式創新正在打通保險資金直接對接實體經濟的經脈。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更是為實體經濟註入了一流“活水”。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基金采取有限合夥制,規模為3000億元,按照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和商業可持續原則設立。基金主要向保險機構募集,並以股權、債權方式開展直接投資或作為母基金投入國內外各類投資基金,主要投向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交通設施等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重大項目等。用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打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新引擎。

保險業“新國十條”(《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始落地時,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曾於瑾就曾給出“保險資管3.0”的概念,指向險資高效對接實體經濟。在保險業“新國十條”中,險資長期投資定制的投資領域擴大,險資更多地參與到國家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和新興產業中。“新國十條”中還明確,要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獨特優勢。

昨日,國務院會議稱,保險投資基金的設立是為改革商業保險資金運用方式,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需求,有利於保險業創新增效,也可以帶動社會有效投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保險投資基金的設立是為了促進保險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目前險資在投資實體經濟上亦有諸多嘗試。”

截至去年6月的數據顯示,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已經達到3.6萬億元,最新數據尚未公布。另據保監會最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59%。

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新國十條”中明確的是通過投資股權、債權、基金以及探索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支持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服務城鎮化方面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前,保監會原副主席王祖繼還曾公開表示:“保監會將研究制定保險資金直接投資實體經濟的便利化政策,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方面,為經濟轉型升級作出貢獻,並將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支持市場主體創新資金運用方式,在重點投資領域發揮保險資金的作用。”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73

消息人士:險資救市可能還有更多政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3130.html

消息人士:險資救市可能還有更多政策

第一財經日報 楊芮 2015-07-09 12:29:00

7月9日保監會發文明確保險資管公司不得強制要求券商提前還款,主要針對與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債權收益權轉讓及回購業務。有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透露:“接下來險資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相關政策出臺穩定市場。”

繼7月8日放寬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後,保險資金一改低調形象,7月9日保監會發文明確保險資管公司不得強制要求券商提前還款,主要針對與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債權收益權轉讓及回購業務。

有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透露:“接下來險資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相關政策出臺穩定市場。”

此次發文針對的業務主要是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通過發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募集資金,與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債權收益權轉讓及回購業務,保監會明確:“可以協商合理確定還款期限,不得單方強制要求證券公司提前還款。”

“這可能意味著兩融收益權業務的展期,不過現在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試點開展上述業務,並不屬於保險資管產品開放範圍內。”一名保險資管人士如是分析。據第一財經記者此前了解,保險資金參與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尚處於試點階段,截至2014年末,實際規模387億元。據記者了解,銀行在開展上述業務時一般的還款期限是在一年內,券商會設置130%左右的預警線,券商還要承擔動態和靜態的差額補足義務。上述保險資管人士並未透露保險開展相關業務的還款期限。

目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發行以券商融資業務債權收益權為投資標的的資管產品是保監會試點開展的合法合規業務。據報道,泰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去年7月就曾推出穩健1號資產管理產品,該產品把券商融資收益權作為一個資產包,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一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將該資產包作為投資標的。通常,兩融債權資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8%-6.5%之間。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7月11日,創新型產品泰康資產穩健1號債權收益權資產管理產品成功募集。而除泰康外,華泰、人保亦參與上述業務,不過整體規模較小。

針對市場影響,記者采訪的多名資管人士表示實際影響較大,不過在整體規模中保險資金在上述業務中的占比較小。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底,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各類資產管理產品累計規模超過1.1萬億,占保險機構總資產的比重約11%。

另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7月8日透露:“目前,業內有21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0余家專業資產管理公司、10家香港子公司管理著業內外資產近13萬億元。目前,保險資產質量優良,風險可控,安全性高。”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50

險資“護盤”在行動:單一藍籌比例由5%提至1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862.html

險資“護盤”在行動:單一藍籌比例由5%提至10%

一財網 楊芮 楊倩雯 2015-07-09 00:41:00

在21家券商“輸血”逾1280億元“救市”的同時,保險資金其實也已默默入隊,有保險資管人士曾透露:“此前幾個交易日一直在加倉,標的主要是藍籌股和藍籌ETF。”

A股“救火隊員”隊伍正不斷擴大中,繼券商、基金紛紛發聲表態以實際行動投入到這輪“救市”行動中後,一直低調沈默的保險資金終於在7月8日開盤前傳出官方聲音。

7月8日,A股開盤前40分鐘左右,保監會突然拋出“重磅”消息——《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上限,投資藍籌股的余額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提高到40%,單一藍籌股的比例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提高到10%,以十分罕見的早晨發布新聞的舉動,宣告了保險資金加入“救市”隊列。

在21家券商“輸血”逾1280億元“救市”的同時,保險資金其實也已默默入隊,有保險資管人士曾透露:“此前幾個交易日一直在加倉,標的主要是藍籌股和藍籌ETF。”

藍籌股投資上限提高

藍籌股一直是保險資金的心頭所愛。在個股標的上,金融股是險資最基礎的配置,在保險、銀行、券商、信托等各類金融股中,險資最偏愛的是銀行。數據顯示,2014年底,險資前10大重倉股中有7只都是銀行股。

此次發布的《通知》中將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的監管比例進行了放寬。新規將保險公司投資藍籌股的余額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提高到40%,單一藍籌股的比例上限由上季度末總資產的5%提高到10%。

上周末,從監管層到金融機構透露出來的消息都顯示,藍籌ETF或成為“A股保衛戰”的核心地帶。

其中包括證券業協會公布的信息:21家證券公司以2015年6月底凈資產15%出資,合計不低於1200億元,用於投資藍籌股ETF。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從多個渠道獲悉,近期保險公司也在行動,“自6月26日以來,保險資金已連續多個交易日進場抄底。險資更加偏重絕對收益,在不同的點位可能考慮不同的波段操作。”有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稱。

7月8日,有媒體消息稱,本周一中國人壽與中國人保各出資500億元認購藍籌ETF基金,同時加倉凈買入部分權重藍籌股。不過,本報記者就上述消息未獲得中國人壽與中國人保方面確認。

根據保監會近日公布的1至5月保險統計數據來看,保險資金入市規模正在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也是今年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在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中的占比首次突破15%。

另據招商證券的測算,5月份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規模為16554億元,僅占2015年一季度末保險業總資產的15%,距離30%的投資上限尚遠。按照新規40%的投資上限,保險業的股票和基金投資規模可達4.3萬億元。

招商證券非銀分析師洪錦屏分析稱:“在滬深股市巨幅震蕩的背景下,保監會的新規可以被解讀為監管層穩定股市、增強投資者信心的舉措。理論上,保險公司可以增持藍籌股的規模達到26927億元。逆周期增持,短期可能承受浮虧,但中期來看,是獲得便宜資產的有利時機。保險公司資金成本低,久期長,將充分受益於逆周期投資。”

底部在眼前?

“在《通知》下發之前,險企就已經在大手筆加倉藍籌了。《通知》更多的是險資‘護盤’的態度。”一位小型保險公司資管人士如是表示。

在多位保險資管人士眼中,信心仍是十足的。“底部就在眼前。”一位中型保險公司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A股市場是由於缺乏流動性造成的“大甩手”,“現在是進場掃貨的好時機,”他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我們公司權益倉位比較高。”

針對保監會昨日發布的《通知》,上述中型保險公司投資總監表示,是否藍籌股的投資余額比例會突破30%,還要看具體品種,不過當被問及接下來總體上是否會繼續加倉,他的回答很幹脆:“肯定會。”

多家保險機構紛紛透露出對市場的信心,“最黑暗的時點已經過去。”另一名大型險企資管高管也對本報記者表達了對市場的信心。他表示,目前大型資管的權益類資產比例雖然不低,但都遠遠沒有用足30%的監管比例上限,“估計倉位普遍在15%左右。”

盡管如此,上述高管仍然認為《通知》具有積極意義。“為進一步加倉藍籌股留下了空間,一些風格較為激進的公司可能會用足。”

針對是否只會配置藍籌股,一位大型險企人士亦向本報記者透露:“不僅僅是藍籌。”另據一位市場人士分析:“保險資金對個股的青睞必然有作用,今天的盤面能看出有險資進入中小票的痕跡。”

不過,亦有悲觀主義者表示:“保險機構的子彈可能不足,想靠保險公司‘救市’有點杯水車薪的感覺。而保險公司被動加倉可能帶來什麽樣的結果並不可知。”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64

圖解:這一年險資頻頻舉牌 他們為什麽這麽有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685.html

圖解:這一年險資頻頻舉牌 他們為什麽這麽有錢?

一財網 2015-12-30 07:22:00

2015年,有著“野蠻人”之稱的險資頻頻出手舉牌上市公司。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寶萬之爭”更是將險資推上風口浪尖,也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關註。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23

【房企篇】“寶萬”之爭,險資兇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473.html

【房企篇】“寶萬”之爭,險資兇猛

第一財經日報 吳斯丹 2015-12-29 21:56:00

“寶萬之爭”無疑是2015年房地產行業最重頭的大戲之一,這場爭奪戰的結果將對中國的地產行業與資本市場的未來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寶萬之爭”無疑是2015年房地產行業最重頭的大戲之一,這場爭奪戰的結果將對中國的地產行業與資本市場的未來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從7月開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寶能系迅速在二級市場連續舉牌萬科,一躍成為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截至12月18日,也就是萬科停牌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寶能系在萬科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4.26%。

萬科創始人、董事會主席王石在12月17日公開宣布不歡迎寶能系,一場寶能系與萬科管理層爭奪萬科控制權的爭奪由此暴露在大眾面前。

企業文化的不同是萬科管理層抵制寶能系的根本原因,萬科管理層認為萬科文化、經營風格是萬科品牌、信用的基礎,如果萬科的文化被改變,那麽萬科將不再是萬科,萬科可能失去它最寶貴的東西。

目前,萬科A股、H股均處於停牌狀態,王石正在到處拜會機構投資者,以爭取更多支持,同時尋求市場重組方案,以更好地抵禦寶能系的進攻。

持有萬科6.18%股權的安邦已經聲明會積極支持萬科發展,希望萬科管理層、經營風格保持穩定。但寶能系舉牌萬科的背後卻也有安邦的身影,局勢仍然複雜。

萬科控制權爭奪的走向在短期內尚難見分曉,但這一事件折射出的“險資兇猛”值得業內思考。

除了寶能系,安邦、生命人壽等險資近年來也不斷在二級市場舉牌地產、銀行等上市公司。金地集團、金融街、遠洋地產、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股權分散、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都成為了險資狩獵的對象。

險資追逐房地產的背景,是中國正處於經濟下行周期,寬松貨幣政策下的流動性充裕,帶來“資產荒”下的資產配置壓力,股權分散、估值低、分紅高的地產股票對險資充滿了吸引力。某種意義上,險資鐘情於地產股是經濟金融形勢、保險監管政策與會計準則合力形成的結果,這種趨勢在“資產配置荒”環境下未來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對於地產上市公司而言,如何應對險資的不斷舉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將是一個重大課題。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34

民營銀行、險資舉牌、萬能險……尚福林、項俊波今天說了這些幹貨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3-12/990732.html

3月12日下午16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和保監會主席項俊波。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實習記者 袁園

3月12日下午16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和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三會”領導同臺回答記者提問,除了股市話題成為輿論最為關註的熱點,對於銀行和保險行業,尚福林和項俊波也拋出了不少“幹貨”,比如說關於民營銀行,再比如關於去年以來引發廣泛關註的險資舉牌潮和萬能險問題。

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

近兩年商業銀行經營的外部環境遇到了一些挑戰,凈利潤增速逐年放緩,現在又處在去產能、去杠桿的過程中,整個銀行業信用風險管控壓力在逐漸增大。

對此,尚福林表示,今年的重點工作:首先要促進銀行業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包括推動投貸聯動試點等。

其次,要提高銀行的資產質量,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收益權的轉讓試點。

“我們現在貸款的總量是比較充裕的,但是貸款的周轉速度在逐年下降。通過開展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和不良資產轉讓,希望可以提升銀行貸款的周轉速度,這樣可以提高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而且,還要提升銀行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再次,支持壓降銀行運營成本,提升銀行的運營能力,推動“僵屍企業”重組、整合,或者是市場化退出,降低信用杠桿,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尚福林表示。

對P2P業務,銀監會繼續加強監管

今年來,監管層加大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力度,以防止外部風險向銀行業傳染。

“當前,非法集資的形勢比較嚴峻,案件處於高發和頻發階段,作案的方式和花樣也在不斷翻新。比如像e租寶這樣一個公司,打著互聯網和P2P的幌子,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涉嫌非法集資,目前有關部門已經立案查處,正在追繳資產,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尚福林表示。

他還特別指出,對P2P業務,銀監會也會繼續加強監管,與有關部門共同開展互聯網金融的專項治理。

尚福林提示,在參與社會金融活動的時候,必須十分審慎,要著重做好“三看”:一是看對象。看它是不是面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在籌集資金。二是看回報。看是不是承諾超常的高利回報。現在的企業情況、經濟發展情況大家都清楚,動則高達百分之十幾、甚至百分之二十幾的回報,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有涉嫌非法集資之嫌。三是看營銷。看營銷是否公開宣傳,以公開宣傳的形式募集資金。總之,看清三點以後再做審慎的投資決定。

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是誤判 

目前銀行業不良風險攀升,利潤不斷下滑,同時行業還面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和下行的壓力,這引發了各界對於中國銀行業是否會爆發系統性風險的擔憂。

值得註意的是,國際評級機構巨頭之一的穆迪日前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穩定轉為負面,同時還將30多家中國國有企業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這25家金融機構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12家中資商業銀行、3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賃公司、3家證券公司和1家資產管理公司。

“防範系統性風險是銀行業監管所必須堅守的風險底線。目前,銀行業總體運行平穩,風險還是可控的。”尚福林表示,“也註意到最近有一些評級機構下調了中國的主權評級和部分金融機構的評級展望,我們感覺這是目前對中國銀行業運行情況的誤判。”

他還進一步指出,到去年底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13.45%,比年初有所提高,總體水平較高;不良貸款率1.67%,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是同國際水平比較低;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181%,也就是說1塊錢的不良資產有一塊八毛一的支出,撥備充裕;行業利潤增速下降,但是盈利絕對額較高,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較強;銀行資產利潤率比較高,是1.1%,資本利潤率14.98%,高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12家新民營銀行在路上

銀監會此前表示,民營銀行會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不過,目前已經有5家民營銀行開業,但是近來並沒有新的民營銀行獲批。

對此,尚福林回答記者稱,對於新設的民營銀行,把審批權限下放給各地監管局,已經全面受理申請,並盡調審查,已經有12家進入論證階段,下一步加強政策輔導和與政府的會商等。後面還是要按照成熟一家就設立一家的原則,來推進新設的工作。

他還指出,發展民營銀行受到民間資本的高度關註,到目前為止還是按照審慎積極的原則推進試點工作,現在進入正常的審批程序。2014年試點的5家情況,運行總體平穩,為傳統的市場帶來新的活力。由於民營銀行數量規模較小,整體效果還不明顯,但取得較好的反響。

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末,5家民營銀行資產總額794億元,負債總額651億元,各項監管指標基本達標。

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最終還是到了實體經濟

據了解,近幾年銀行開發了一些理財類的金融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利息收入會比一般的存款利息收入高,不過,在吸引投資者同時,也被人質疑存在監管套利。

“這些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最終還是到了實體經濟。這類產品當中有沒有套利的、躲避監管的?這個不排除,個別的有這種現象。但是對這種情況,我們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對於新的創新產品,我們也要要求它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準則來計提撥備。目前整體情況看,撥備還是比較充足的。”尚福林坦言。

他進一步解釋道,根據相關規定,一是金融企業承擔風險和損失的資產應該計提準備金。現在理財實際也分很多種情況,有的理財是向大家公開發售的,有的是對高凈值客戶發行的,就是所謂私人銀行業務,完全是委托業務,這類是不需要計提風險撥備的。因為這個風險完全由委托人承擔,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方式來處理這類業務。第二,商業銀行全部的表內風險和表外風險,這些資產風險都需要按照要求計提資本,在資本計算時這部分都要計算進去。

險資舉牌:風險整體可控

保險資金舉牌潮後,受到各方關註。今年年初股市的大跌,一些在二級市場舉牌的保險資金被套入其中。保險資金舉牌的風險到底怎樣,對整個保險行業的影響究竟如何,受到了各方的關註。記者會上,項俊波也就此問題給出了答複。

項俊波表示,監管部門也一直在高度關註險資舉牌問題。這兩年保監會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關於保險資金改革的監管政策。由於改革,保險資金投資的收益率從2012年的3.4%提高到去年的7.6%,達到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的最好水平。在放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同時,保險資金的運用依然保持了安全穩健,目前的整體風險還是可控的。

首先,險資資產結構比較好。現在保險資金的運用余額達到了11.4萬億,其中固定收益類的資產占比達到75%;二是資產質量比較好,持有債券的信用等級有90%達到AA級以上,股票、股權等權益類投資以藍籌股為主,基礎設施等投資AAA評級的占比達到了92%,有擔保的資產占到了88%,而且其中42%是商業銀行提供的擔保;三是資產流動性比較好,債券、股票還有基金等流動性比較高的資產占比達到56%,其中有34%是高流動性資產。

談到舉牌的問題,項俊波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舉牌是二級市場普通的股票投資行為,國際上保險資金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保險資金都是長線資金,包括舉牌在內的投資行為,對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大家都知道,在國外的資本市場上75%都是機構投資者,75%的機構投資者里面有70%是保險機構,因為是長線資金,需要找很好的出口。

從目前的情況看,國內險資的舉牌行為總體風險是可控的。我們有一個數字,到去年年底,一共有10家保險公司累計舉牌了3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余額是3650億元,占整個保險資金運營的余額是3.3%,5%都不到,是很小的比例。平均持股比例是10.1%,涉及的36家公司中有21家是藍籌股,投資余額占全部被舉牌股票的93%。

當然,每個問題都有兩個方面,對於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的股票,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一方面加大股權投資是今後一段時期國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降低宏觀經濟杠桿的大方向,這是一種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要對少數公司舉牌行為可能引發的風險保持警惕,防止投資激進所帶來的流動性和期限錯配等潛在風險。下一步我們會持續關註和監測險資的舉牌行為,強化監管措施,加強風險預警和管控,確保在規則允許和法律法規的框架下來進行操作。

萬能險:將展開風險排查

對於2015年聲名鵲起的萬能險,能險作為保險的一個產品能夠引起熱議和關註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說明大眾對保險業的認識在提高、廣大消費者保險需求的增強。萬能險在國際上是成熟的和主流的產品,同時兼具財富管理和保障的雙重功能。萬能現在美國已經有37年的歷史,中國是在2000年引入的,去年57家人身險公司開辦萬能險,占人身保險總體份額28%,和國際40%的占比仍是有差距的,相差10到15個百分點。

項俊波認為,萬能險在中國發展這麽快的有三個原因。第一,萬能險的功能比較多,具有保障和投資功能,比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保障性能更強一點,比如我國的風險保額和保單的價值比例是20%,韓國和香港大概是5%左右,高出15個百分點;第二,繳取比較靈活,投保人繳納保費以後,可以不定期、不定額的繳納保費,而且賬戶資金可以在靈活的條件下支取;第三,收益保底,通常設定的是最低保證利率,定期結算投資收益。正是因為有這三個特點,萬能險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

不過,項俊波同時表示,雖然萬能險在我國發展平穩,風險可控,但由於其繳費靈活、流動性比較強,資金在運用方面可能會出現錯配,進而引發資金流通風險。項俊波表示,對於這款產品,保險會是比較重視的,並從償付能力、產品報備、信息披露等方面實施了重點監管。而且從2014年以來,保監會先後18次對萬能險結費利率較高、存在銷售誤導等問題等15家保險公司采取了監管措施,近期保監會也會在系統內開展萬能險的風險排查,出臺規範中短期產品的監管措施,近一步發展長期儲蓄和風險保障率的業務更好地服務民生和社會保障建設,守住行業的風險底線。

  • 每日經濟新聞
  • 柴剛
  •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實習記者 袁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