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面讓專業掌權 一面培養家族成員 解析台達電鄭崇華的接班布局

2010-7-19  今周刊 




在高揭「傳賢不傳子」為圭臬的科技業裡,台達電是少數讓二代進入的企業,鄭崇華給了兩個兒子從基層做起的門票,給他們證明自己能力以及與專業經理人相同的 競爭舞台,這正是他的智慧接班設計。

撰文‧賴筱凡

說到接班,科技業裡最容易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的,就是台達電。

在上市櫃七百家科技公司中,能像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兩個兒子鄭平、鄭安都進入自家公司磨練的,實屬少數。雖然早年鄭崇華將兒子安排進入台達電,曾受到老臣 毅然離開、外界質疑的衝擊;但隨著鄭平、鄭安進入台達電將近二十年,且表現可圈可點,顯示鄭崇華的接班布局智慧。

從工廠搬運工開始做起

帶著台達電中國區總裁、也是大兒子鄭平,鄭崇華在台達電的江蘇吳江廠慶上,一一向貴賓敬酒;喝得滿臉通紅的鄭平有些靦腆,陪著父親在廠慶午宴酒會穿梭。

而一年前的廣東東莞廠慶,負責擔綱慶典要角的,則是鄭崇華第二個兒子鄭安;目前他在集團內主管視訊產品的達創,並擔任總裁職位。

鄭平目前負責掌管台達電在中國的工廠。從廠務開始做起的他,前些年負責專案的執行,去年一度執掌台達電重要命脈的電源供應器;今年,他轉到新事業群,負責 將台達電太陽能與LED(發光二極體)兩大新產品量產,擔任開創者角色。

鄭安負責的達創,曾風光的在香港掛牌,是台達電的重要轉投資公司。學電機出身的鄭安,靠著技術研發能力,在台達電視訊產品部門磨練後,讓達創更加閃亮是他 現今的重要任務。

據認識鄭平、鄭安多年的台達電員工表示,鄭平、鄭安從年輕時就在台達電幫忙。鄭安在美國念書時,就在台達電美國分公司打工,從搬貨工讀生做起,不因是鄭崇 華的兒子而有特殊待遇。

然而,在鄭平、鄭安進入台達電集團內參與營運多年後,若說鄭崇華對兩個兒子接班安排沒有布局,是很難說服人的。了解台達電內部運作的會計師雖曾透露,「就 算是鄭平、鄭安已經在台達電幫忙這麼多年,但到現在,接班梯隊都不見得有鄭平、鄭安的名字。」但仔細觀察仍會發現,鄭平與鄭安已經默默撐起兩根大柱,一根 是製造生產,另一根則從研發開始下手。

儘管早在二○○四年,鄭崇華就已經將台達電的營運棒子交給海英俊,實權也都落在海英俊手上,但這並不意味鄭平、鄭安未來就不會接班。

對此,「鄭崇華的厲害在於,他很早就讓兩個兒子進到台達電磨練,給他們與其他專業經理人一同競爭的機會,卻又從未給他們特殊的待遇。」一位業內人士這麼 說。

即使海英俊接班已經六年,但鄭崇華始終未把鄭平、鄭安不接班的話說死;按照鄭平從基層到現在的總裁職位,甚至逐步進入董事會,每個階段都看見鄭崇華的用 心。

五月的台達電吳江廠慶後,在海英俊的揭示下,鄭平接下了台達電要發展品牌的最重要關鍵——出任品牌長。

令人玩味的,鄭平今年開始負責LED與太陽能兩大新產品線,如今又接下品牌長一職,攸關台達電未來發展的重責大任,幾乎全落在他的肩上,賦予他的任務似乎 太沉重些了。「點名鄭平的人,其實是海英俊。」台達電詳知內情的人士說。

挑鄭平的原因海英俊說得斬釘截鐵:「不是因為他是鄭先生(指鄭崇華)的兒子,而是因為他合適;他在品牌上有很多想法,我們也都一起去上課,鄭平絕對是下了 很大的工夫。」能力掛帥 沒有傳子傳賢問題在鄭平、鄭安參與台達電營運將近二十年後,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們從未因為姓鄭,就有特殊待遇。「他們與其他經理人沒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人給他們幫助,也是因兩人個性,讓其他主管很願意協助。」或許,站在起跑點時,鄭平、鄭安曾有優勢;至少比起其他專業經理人更早進入公司歷練,鄭崇華 也讓他們能有到各部門學習的機會。但在海英俊接下執行長的那一刻起,就表明了,台達電依舊是能力掛帥。

在科技業「傳賢不傳子」的不成文慣例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認為,其實外界都過度將「接班」給窄化,「企業不管是交給專業經理人,或是創辦人 的家族成員出線,重要的還是能力,是否有繼續替企業創造獲利的能力。」而鄭崇華更是明白這個要點,所以才讓兩個兒子進入集團內磨練,讓他們有與其他專業經 理人競爭的機會,但能否出線接班,就是修行在個人。

對於台達電這麼龐大的公司來說,即使鄭崇華要安排二代接班,也得先過外資這一關,「鄭平、鄭安必須拿出成績單來,才說服得了人。」台達電公關處長周志宏 說。

兩位少主在台達電服務將近二十年的成績單端出來,﹁傳賢還是傳子?﹂鄭崇華的人生智慧,似乎已做了最好的回答。

鄭平 Profile

出生:1962年

現職:台達電中國區總裁兼品牌長學歷:美國加州Hayward大學企管系職掌:台達電新事業群製造端管理

鄭安 Profile

出生:1964年

現職:達創總裁

學歷:Santa Clara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職掌:達創網通產品研發、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18

杜雙華的萬言書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9.html

杜雙華反擊了!昨天在網上公佈了他的萬言書: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719/005810167164.shtml

我就奇怪,杜雙華原來不過是首鋼集團的一個司機,短短二十年,能成為中國第二首富,而且從事的是最艱難的鋼鐵業,必有過人之處,怎會如之前媒體描述的如此不堪。

萬言書,是我喜歡的。估計是杜雙華身邊的才子執筆,把他描述得有情,有義,有血,有淚,立論和文筆,都是高手。如此一來,反而變得不堪的是前妻宋雅紅。

我想,這種事如果發生在香港,幾百億的糾紛,當事人所要做的,必然是聘請公關公司和律師團體,在外操作。

打個比方說,你能想像陳振聰也來寫一個萬言書嗎?或者說,如果他寫了,效果又會如何?

杜雙華,或他身邊的才子,深諳國人的心理,創造出「宋雅紅背後的利益共同體」這個概念,一下扭轉了局勢。宋雅紅那邊的故事,我也看過,驚訝於語言的表達,可以讓人對事情的觀感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宋雅紅那邊沒有寫萬言書,能寫萬言書的,不會是壞人。

這一下子,我真的很佩服杜雙華,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了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5

程定華的演講(轉載)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4h0a.html
  程定華:大家上午好!

    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們在策略方面的一些看法,講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我起了一個題目叫「望梅止 渴」,現在有人認為梅就是政策,我們的意思並不是完全是這樣的意思,我們只是想跟大家說如果走在沙漠裡覺得很難受,但是你想想走到時候總是有水喝,我們基 本意思就是這樣的情況。我跟大家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一、中長期底部形成的條件。二、風險偏好:長期的變化。三、ROE:供給端調整還是需求端調整?四、 行業配置。

    一、中長期底部形成的條件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中長期底部 形成有三個比較重要條件:第一,利率見頂回落;第二,企業ROE見底。第三,風險偏好回歸常態,在這三個條件下形成的底部應該是比較可靠的中長期的底部。 利益水平,非常確定的是利率水平在中短期已經見到底部,去年9月份就已經看到國債收益見到了底部,去年12月份全部票據貼現率出現那樣大的下降,現在如果 看貸款利率和民間拆借利率,都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降,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我們看中長期底部,第一個條件就是利率水平,這點已經具備;另外兩個條件:風險偏好 和整個企業盈利,底部還差的遠一點。

    二、風險偏好:長期的變化

    中國風險偏好正在發生一個非常 長期的變化,中國原來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國家,現在正在轉向風險偏好比較低的國家,中長期風險偏好正在下降。中國是高風險偏好國家,現在跟大家說明一下怎 麼知道中國是高風險偏好國家呢?在實踐能力中看相對容易一點,我們看一下中國股票市場裡的一些股票,溢價非常容易一些,中國股票有的在境內上市,有的在境 外上市,溢價水平是一條向上的斜線,不是直線,不是平行線,一個公司在境內和境外的定價是不一樣的,肯定不是因為企業盈利有什麼差異;第二,有的是因為利 率原因,如果中國利率水平比較高,那中國所有股票估值都比境外低一點,如果中國利率水平比境外低的話,估值水平整體就會高,不應該是向上的斜線,如果你看 向上的斜線,越是波動比較大的公司,越是持續經營能力比較長的公司,在中國國內的估值就比國外的估值貴,反之,如果公司相對比較穩定,盈利波動不大,在國 內的估值跟國外的估值就一樣,簡單地說,中國喜歡風險比較高的、波動比較大的,所以在股票市場上可以非常容易的知道整個中國是風險偏好非常高的市場。在國 外,一般低信用等級的債券收益率很高,像拉美等國家,經濟不好時候,收益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三十,中國一般在七、八個點,如果考慮到國債,中國信用債和國 債利差是最小的地方之一,美國投資人喜歡國債,不喜歡信用債,中國投資人不喜歡國債,而喜歡信用債,所以利差就會很小。簡單地說,在債券市場也非常容易看 到中國人相對比較喜歡低信用等級的債權,我們喜歡波動比較大的股票。不管看股票,還是看債券,都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市場。如果進一步看其它的資產,比如如 果你們看房子,過去十年間,如果你買房子的話,假定你在北京或者在上海買房子,一定不是在市中心買房子賺錢最多,如果十年前在金融街買房子,到現在漲幅估 計也就7-10倍,但是如果到北京通縣或者到東五環、東六環買房子,漲幅遠遠大於這個數字,如果你十年前在上海陸家嘴買房子,漲幅大概8-10倍,但是如 果在遠一點的地方買房子,漲幅基本在15倍左右,簡單地說,中國人買房子時候喜歡買邊遠地區的。同樣道理,如果搞藝術品收藏,過去十年中,如果搞藝術品收 藏,一定不是買青銅器能夠掙大錢,因為青銅器的漲幅其實很小,相反是當代藝術品漲幅最大,你買你們不大聽說的畫家的作品,他們的畫作從幾千塊漲到幾百萬的 都有,中國是高風險偏好的國家,所有人都是這樣,是風險偏好很大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裡我們如果做投資,其實是很容易的,比大家想像的要容易很多,舉個例 子來說,如果投股票,從2005年到現在為止,非常金蛋的一種投資方法,我這樣說肯定很多研究員都會很傷心,簡單地說,如果你投ST股票,收益率是最高 的,你什麼都不用預測,按照標準配置做ST股票,如果有70個ST股票,每個股票都買70分之一,就這麼簡單,都按照同等份額弄,上面指數收益率94%, 如果買ST股票,591%的收益率,這時候你發現直接買「垃圾」比什麼都好,研究在其中不起什麼作用,我這樣說很多研究員肯定非常傷心,買債券是同樣道 理,買最垃圾的債券收益率最高,屬於你買房子,很簡單,拿北京市或者上海市規劃圖一看,在比較遠的地方,有地鐵修過去,那就可以直接買,買藝術品也是這 樣,買一個八九十年代才出名的畫家的作品,比買青銅器強多了,在高風險市場裡做投資就是這樣,以買「垃圾」為主,不管買藝術品垃圾,還是買債券垃圾,還是 房地產垃圾,收益率都比高的東西高。

    這樣一個狀況會不會永遠延續下 去呢?比如中國以後是不是只要買垃圾就賺錢呢?肯定不會,不要把過去十年的成功經驗直接複製到未來十年,我們認為未來十年間會發生巨大變化,先說為什麼中 國是一個高風險偏好國家呢,然後我們說為什麼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高風險偏好的原因,在股票市場裡,2007年之前幾家公司退市,2007年之後沒有公司 退市,為什麼退市呢?一退市股民就去銀監會鬧,2007年之後沒有人退市,既然沒有人退市,2塊錢股票和20塊錢股票有什麼差異呢?反正可以重組,那為啥 不買2塊錢公司呢,從來沒有一個債券違約,10%的收益率和3%的收益率,為什麼不買10%收益率呢,買房子非常容易,比如十年前買金融街的房子,那時候 已經有地鐵,已經有非常高檔的學區,已經有非常高檔的商業配套設施,十年前就已經包含這些東西,如果到通縣買房子,十年前一片荒地,沒關係,政府會把地鐵 修過去,由於地鐵修過去,房子就升值,政府會再建幾個學校,附加值又上升了,金融街只有地價上升,你只享受地價帶來的上升,通縣就不一樣了,除了地價升值 以外,還有人幫你修地鐵、修商業小區,還有人幫你建學校,但是如果沒有政府替你做這些事情,通縣的房子能漲的比金融街還快呢,總體來說政策原因是最重要的 原因。第二個比較大的原因是長期負利率,自2003年以來,中國總體維持負利率,正利率日子屈指可數,凡是出現有正利率的苗頭,國務院一定要降息,長期的 負利率使你投資一個正常的資產,正常資產收益率總是相對比較低的,所以跑不贏CPI,賭博的心理越來越強,大多數人都想跑贏CPI,所以找高風險資產,高 風險資產才有高收益率。第三個原因,跟人口有滾系,不是我們做的研究,是耶魯大學做的研究,耶魯大學說40-50歲的人風險偏好較高,而且有錢,20歲的 人風險偏好也高,但是他們沒錢,所以一個國家中40-50歲人口占比如果在上升週期通常這個國家資產泡沫比較高,日本在1965-1990年前後 40-50歲人口上升比較厲害的時候,股票跟地產表現都相對比較好,50-60歲時候投機心裡不那麼強了,總體來說,隨著年齡上升,風險偏好會下降,中國 40-50歲人口很大上升週期是1988年到2012年,以後40-50歲人口會出現大比例的下降,這三個重大原因導致中國是高風險偏好國家。這個過程目 前正在進行高風險向下的拐點,所以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在不停的下降,跟風險偏好出現拐點有關係。

    為什麼我們認為會出現拐點呢? 很簡單,第一,政策干預,政策有可能兜不住那麼多,如果看股票市場,現在已經上市的公司有2000多家,明年、後年應該到3000家上市公司,按照經濟現 在的狀況,以後每年長年會保持300家以上的ST,10%左右,政策想幹預,證監會每天審一家都來不及,以後每年會有一二十家公司將退市,這時候突然發現 如果炒ST,風險就變得非常高,證監會來不及給你做重組,這麼多上市公司,誰能把每家都組掉,這個東西干預不掉。第二,債券,目前證監會和銀監會正在鼓勵 發中小企業債或者高風險債,以後發債券的公司會越來越多,當到1000家時候,你認為每個地方政府都能把還不起的錢還掉嗎?那地方政府得多少錢,以後債券 違約事情一定會出現,比如買房子,以前你買多遠的地方都有政府拆遷掉,修地鐵、修學校,如果買到河北區,政府能把地鐵修過去嗎?北京市政府現在沒有那麼多 錢修地鐵,地鐵修到河北的時候,成本是很高的,而且越遠的地方人流量越少,當北京市地鐵修到河北時候,北京市政府要破產,現在拆遷成本那麼高,也隨便拆遷 了,你如果到很邊遠的地方買房子,政策兜不住了,這方面因素要消失掉。第二個重要因素,關於負利率,肯定是有些爭議的,有些人說政府可以讓你維持負利率, 這是他可以做到的,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們基本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政府不是那麼無恥,在這種情況下,負利率很快就會消除掉,比如最近負利率就沒有那麼嚴 重,為什麼沒有那麼嚴重呢?因為有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一出來負利率就被消除掉了,你如果給我很低的存款利率,我通過買理財產品就解決問題了。這次中央銀行 公佈降息措施裡,允許存款週期向上浮動,允許商業銀行做競爭,哪家銀行就通過負利率吸收存款呢,一旦競爭,利率就會升到CPI以上,負利率就會消失掉,如 果政府足夠無恥,既不讓你搞理財產品,也不讓利率上浮,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長期維持負利率呢?也不能,在這種情況下存款可以往境外跑,大家都知道現在資金 往境外跑還是很嚴重,如果利率不讓漲,也不允許搞理財,那就把錢倒到國外去,把錢擱在這邊跟擱香港沒有什麼大的差異,過去幾年裡,人民幣多少還升值一點, 現在方法已經很多了,負利率因素慢慢會消除掉。第三,關於人口危機,剛才介紹過了。中國正在經歷長期的風險偏好下降過程,這時候投資人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跟之前完全相反,從前你買垃圾ST,現在應該賣掉,從前買最垃圾債券,現在應該賣掉,從前你在邊遠地方買房子,現在如果你家裡還有好多套房子,應該把邊遠 房子先賣掉,保留好的學區房和品質最好的房子,假如你有很多收藏片,把當代藝術品都賣掉,像萬山紅遍毛主席去延安那種東西是很靠不住的,沒有什麼很高的藝 術價值,只是在目前狀態下發生的特殊的東西,整體估值水平下來在下降。你發現ST股以及小股票今年以來越來越難以戰勝大盤,跟過去的歷史是完全不一樣的, 過去歷史上ST股跟小股票戰勝大盤是非常輕鬆的事情,現在越來越難以戰勝大盤,因為風險偏好在下降。

    三、ROE:供給端調整還是需求端調整

    趨勢主導者:從風險偏好過渡到 ROE。風險偏好對市場的影響是非常有意思的,在過去歷史上,出現過風險偏好比較長期的主導市場,也出現過風險偏好比較短期的主導市場,我先舉風險偏好比 較長期主導市場的兩個例子,最近很多人問我你們為什麼最近不大強調流動性,我的回答基本是強調流動性的時代正在過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因素變得越來越 重要,有些因素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分佈並不是那麼均衡的,我的看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動性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企業的盈利和ROE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什 麼隨著時間推移會是這樣呢?我們先看一下日本市場,日本1980-1985年時候,企業盈利下降,下降的非常厲害,股票市場漲的挺好,是很典型的由流動 性、由風險偏好主導的市場,1980-1985年企業ROE從30%一直掉到20%以下,但是股票市場是上升趨勢,由於當時流動性和風險偏好主導市場,在 那個時點上,名義GDP增速下去了,但是貨幣增速一直在上升,流動性非常非常寬鬆,持續時間差不多有5年,在那個時候日本當時股票規模很 小,1980-1985年日本股票規模大約只有1萬億美金,而且很多是由大公司交叉持股的,實際流通數量很小,相當於我們現在六七萬億左右的總市值,在三 四年時間裡都保持好的上升趨勢。中國歷史上也有非常典型的時代,就是1996-2000年,中國企業盈利下降的非常嚴重,但是1996-2000年中國股 票市場很好,差不多有四五年時間是牛市,那時候整個市場規模有多少呢?整個市場規模大概只有2萬億人民幣左右,那個時候貨幣處在極度寬鬆時候,M2增速比 名義GDP增速快很多,所以資金非常非常寬鬆,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基本上已經很難看到,過去的時代不會簡單的重複,流動性以及風險偏好對於股市的影響目前遠 沒有從前那麼大,你在研究中對它的關注程度就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讓它慢慢下降,現在市場規模已經20多萬億的市值,靠降一次息資金稍微寬鬆一點就能把這麼 大市場推動起來,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已經不像從前,但是不是風險偏好對流動性沒有影響,原來可以主導整個市場好幾年,現在一般主導市場3-6個月,在 3-6個月之內得改變市場短期的趨勢,但是不能改變市場終極趨勢。

    在短期裡怎麼改變市場趨勢的 呢?這是風險偏好圖,我們知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一次非常大的風險偏好的下降,下降原因是什麼造成的呢?有人說由於歐洲債務危機造成的,我們 認為歐債危機對中國本身有問題,但是中國國內經濟減速和比較高的通脹並存,也導致了風險偏好出現一次非常大的下降,當風險偏好下降時候,投資人的行為是什 麼呢?投資人的行為就是把所有高風險資產都賣掉,所以去年下半年股票跌的很厲害,然後垃圾債跌的很厲害,所有風險比較高的資產大家都不願意持有,所以要賣 垃圾債和股票,股票跟垃圾債都屬於風險偏好比較高的資產,這時候信用債會跌、比票會跌,今年1月份出現了一次逆轉,在這個時候大家突然發現歐洲債務危機沒 那麼嚴重,尤其今年1月份時候,大家又預期中國經濟會見底、利率水平下降,大家心裡又緩過來了,這時候大家又喜歡高風險的資產,當大家喜歡高風險資產時 候,風險偏好就會上升,上升時候信用債半年漲的又很好,去年下半年跌下去了,今年1、2月份時候又漲回來,股票市場去年下半年跌的很厲害,今年1-6月份 時候總體來說是上漲的。如果看歐洲或者美國,那就更清楚了,去年10月份之前歐洲股市跌的一塌糊塗,也出現了一次非常嚴重的風險偏好下降,因為歐洲債務危 機影響,所有人都在賣出歐洲資產,歐洲股票、歐洲債券拚命拋售,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歐洲資產又出現了很大的反彈,3月份之後又出現了風險偏好的下 降,最近這段時間歐洲股票和債券又跌的很多,短週期裡影響很大,這種週期一般不會超過6個月,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恐慌跟狂熱都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如果讓我 判斷或者猜測一下,我認為希臘選取結束之後不管左派執政還是右派執政,我認為歐洲和香港的股市或者美國基本能夠見到相對比較低的低點,跟去年10月份情況 是一樣的,去年10月份時候大家炒的很嚴重,過後恢復的非常快,6月17號之後隨著希臘選舉的結束,歐洲風險偏好下降過程會告一段落,整個市場包括債券和 股票都會出現反彈。

    國內A股在這種情況下會是什麼 樣子呢?A股最近二季度走出了跟歐洲相反的趨勢,歐洲是風險偏好下降,所以股票跟信用債跌的很厲害,國內是反過來的,國內4月份經濟數據特別不好,但是國 內信用債也漲了,國內股票也漲了,總體來說沒有跌,為什麼國內會跟歐洲走出相反的走勢呢?非常簡單,因為歐洲人知道他們沒有超級政府,如果出事了,都得靠 自己,自己有什麼辦法呢?自己就是跑,一旦出事了,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把風險資產減持掉,但是中國人不是這麼想的,中國人4月份經濟數據特別差,一出來之 後大家第一反映就是這下可以不用跑了,為什麼不用跑了呢?因為政府會來救我們,經濟層面變差,政府總不可以不救我們,中國人風險偏好反而會在這個上面上 升,這時候中國人想到我應該趁機買一些高風險資產,政府政策一出來之後我就賣給別人,把別人套在那兒,大家是這麼琢磨的,這就是我們和他們的差異。隨著時 間的推移,歐洲那邊基本已經對整個希臘事情或者對西班牙退出歐元區有充分預期了,所以肯定會回升,但是我們這因為政府掉在半山上,政府一會說出,一會說不 出,一會說弄,一會說不弄,弄得大家目前不知道怎麼弄,賣掉吧,政府弄了;如果不賣吧,政府不弄,目前左右為難,總體來說,即便政府弄了2萬億政策,肯定 是一個禮拜的行情就結束了,因為這是每個人都預期到的事,中國風險偏好目前處在比較高的位置上,即便政府出台政策,也不會產生持續的行情,如果政府不出台 政策是什麼樣子呢?政府一直把你吊著,不說出,也不說不出,意味著中國風險偏好慢慢向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不相信你,或者認為不會再出政策了, 那些人會走掉,風險偏好會向下,歐洲股市見不見底對我們沒什麼影響,萬一政府出干預政策,那就是賣出,基本一個禮拜之內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我對於風險偏好 以及在短期和長期對市場的影響。

    以後長期看什麼東西呢?如果風 險偏好隻影響短期,因為長期看什麼呢?看盈利,當一個國家股市成熟之後,這個國家的股市就是跟盈利相關的,這時候研究盈利比什麼都重要,日本1987年之 後股市波動基本和盈利相關,1987年之後日本利率水平一直降到0,如果流動性起作用,如果利率水平下降有用,為什麼日本利率水平降到0股市都不停的跌 呢?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水平降到0都沒有用,流動性起的作用越來越弱,只要看企業盈利、看ROE就能搞清楚市場。如果我們看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很早很 早以前就是由ROE決定的市場,如果看美國市場走勢,幾乎跟ROE就是完全相同的,流動性在裡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弱,因為在這種時候資金是全球流動 的,ROE起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你研究重點是越來越重視企業盈利,而不是越來越重視流動性。

    既然ROE在裡面起這麼重大作 用,ROE在中國什麼時候能見到低點呢?其實我是不知道的,如果讓我現在拍腦袋說ROE什麼時候見低點,宏觀經濟學家告訴你三季度見低點,所以我非常非常 佩服宏觀經濟學家,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算出來ROE三季度見低點,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測算出二季度經濟見低點,我始終沒有搞清楚他們怎麼推算出來的,ROE 和經濟增速的關係有多大?大概是什麼情況?先跟大家講一個例子,有個摩根斯坦利的人在美國,他想了一個投資方法,他跟中國人的思維其實很接近,他認為經濟 增速快的國家股市一定好,經濟增速慢的國家的股市一定不好,因為美國可以作空,所以多了一條東西,所以他選擇全世界增速最快的十個國家和全世界增速最慢的 十個國家,在增速最快十過國家做多,增速最慢十個國家做空,十年之後基金關閉了,說明這個方法不起作用,國家經濟增長如果今年在前十名,明年大概在前十 名,因為經濟增長動量是長期動量,印度去年前十年,今年也是前十名,但是用這樣的方法做投資就失敗了,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因為經濟的增速和企業的盈利之 間的關係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緊密,因為企業的盈利的增長不是看GDP絕對數,去年美國經濟增速是2%,標準普爾企業盈利增速是16%,中國去年經濟增速是 9%,中國算商銀行所有企業盈利增速是15%,在去年時候中國企業盈利增速比標準普爾盈利增速慢,股市表現比它差一點是正常的,經濟增速和企業盈利之間的 關係沒有想像的那麼強。

    ROE和企業盈利和什麼東西有 關係呢?就和兩樣東西有關係:第一,和產能利用率有關,第二,和產品價格有關,如果產能利用率比較高,產品價格漲了,這時候企業盈利比較好,如果產能利用 率比較低,產品價格是跌的,企業盈利就不好,企業盈利和供求有關係,不是和經濟絕對值有關係,如果看供求關係,把整個國家供求關係加總起來,需求端由出 口、國內居民消費和政府支出構成,供給端是什麼呢?國內私人投資和部分政府投資,你要研究這兩者之間匹配的關係,對中國來說,最嚴重的問題是需求端在下 降,第一個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國內居民消費增速在下降,如果看過去十年,大約有三個平台:第一個平台2002-2005年,基本在 11-13%;2006年之後出現一次非常大的飛躍,基本上把平台上到18%;最近大概又掉到14%,如果你要判斷中國經濟會恢復到歷史上的增長水平,你 就要判斷增速平台會回到2006-2011年的平台,所以宏觀經濟學家大膽預測說他們認為能夠恢復過去,但是依據是什麼呢?依據是我們不知道,我本人不太 相信這個平台能夠回去,為什麼我不相信這個平台能回去呢?因為非常簡單,消費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相關的,為什麼2006年之後中國出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的飛躍呢,因為居民增速很厲害,2006-2011年是中國居民收入增速最快的5年,我們家的保姆在2006-2011年工資水平翻一倍,從1500、 1600元漲到3200元、3300元,居民收入增速年均20%幾,現在已經掉到只有10%多,回到2002-2005年增速平台,如果你相信中國消費以 後還會有18%以上的增長,你就要相信中國整個居民收入增速還能維持18%以上的增速,我本人不太相信這種情況會發生,為什麼我不相信這種情況發生呢?因 為如果再過四年時間,我們家保姆工資由翻一倍,一個月要支付6400元,那還不如我自己回家當保姆算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隨便聽聽就行了,千萬別當真,就 像你自己給自己設定壽命,我期望值是活120歲,難道就真的能活120歲,雖然怎麼努力,也不能對抗客觀規律,所以你不能肯定中國經濟就能維持20%幾的 增長,不太像是能夠符合客觀規律的事情,我認為消費增速這個平台回不去。第二個增速是出口,如果我們看平台,2008年之前中國出口是非常高的增速,基本 在25%左右,現在是7%左右,我相信很多公司還幻想著現在歐洲、美國經濟不好,等歐洲、美國經濟好了以後,我們的出口又回到以前的平台,我勸你打消這個 幻想,想都不要想,你以為歐洲和美國經濟一旦稍微好一點你的出口就能跟重新一樣,我認為不會回到原來的平台,為什麼呢?我先介紹一下關於週期性因素,週期 性因素是可以回去的,比如歐洲現在經濟不好,歐洲不可能永遠經濟都不好,總有一天經濟會好,由於週期性因素導致的出口下降是可以恢復的,美國經濟現在不 好,不會永遠不好,總有一天會好,但是中國出口增速的下降,一定不是簡單的週期因素,我們看一下結構性因素,這張表格是美國進口商品中中國所佔的份額表, 份額和週期是沒有關係的,從1991年中國出口商品佔美國進口商品的份額是3.1%,20年間一直上升,沒有下降,一直到2010年達到19.1%,最高 峰,2011年下降到18.1%,2012年下降到16.3%,你們會認為這種下降是因為週期性因素引起的嗎?清楚的告訴大家中國整個商品出口競爭力的頂 峰出現在2010年,之後由於勞動成本的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等等各方麵價格的上升,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在下降,你應該很容易能夠看出來,如果我們再看中 國對歐洲出口的情況,是不是跟美國一模一樣呢?1999年中國對歐洲出口商品佔歐洲進口商品的份額是4.8%,然後一路上升,上升到2010年達到 13.6%,之後2011年12.4%,2012年11.6%  。隨著匯率和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已經開始 下降,這種下降是不能恢復的,所以你不要以為只要歐洲和美國經濟稍微回升一下你們的出口就立馬好轉起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從前如果美國進口份額是 10-15%,因為中國份額要上升,所以中國出口份額會上升到20%,我們可以搶別人的份額,現在如果美國進口從10%升到15%,中國出口增速有可能下 降10%,為什麼呢?因為份額在下降,這是不可恢復的,所以我並不相信中國出口增速平台還能恢復到過去的增速平台。這時候只能寄希望於第三塊,就是政府支 出,當需求下降時候,企業盈利是什麼樣呢?ROE下降,為什麼ROE下降呢?需求下降是比較領先的,當整個需求下降時候,企業供應仍然按照過去的慣性在供 應,所以產能利用率就會下降,原來的破產計劃照樣做著,比如汽車行業,按照2010年銷售情況還是做破產計劃,2011年突然發現汽車增速下去了,也沒有 出現負增長,因為2010年安排30%投資增速,導致大量產能擴張,2011年雖然汽車銷售沒出現負增長,但是產能利潤率大幅度下降,這時候ROE就下去 了,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沒有人救你,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如果沒有政府支出填補,這個領域的利潤率就會不停下降,如果政策干預是什麼結局呢?政府干預很簡 單,政府採用大量投資和支出,把你剩餘的產能都買過來,比如汽車,通過政府補貼,讓別人買車,然後把剩餘的產能開起來,如果沒有政府投資,其它東西不起作 用,降息或者降準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政策投資的對充才能在短期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當經濟不景氣時候大家眼睛齊刷刷看著黨中央的原因,黨中央有什麼招 呢?有些人現在天天盯著發改委網站看,看到發改委批了以後項目以後就問我們有沒有壓力,我們說沒有壓力,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有人說今年房地產不太好,你 說資金去哪兒呢?過一陣子他們又說今年實體經濟也不好,你說資金應該去哪兒呢?又過一陣子他們又說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了,你看資金去哪了呢?他們希望 我回答資金會來股市,但是我就不回答,為什麼我不回答這個問題呢?因為傻子才猜這個東西,你根本不用猜,你觀察就能觀察到,假定房地產不好,資金來到股 市,你認為房地產資金來到股市不需要買股票嗎、不需要交易嗎?如果有交易,沒有交易量嗎?如果實體經濟也不好,資金又來到股市,你認為不需要買股票嗎?那 麼不需要有交易量嗎?你看交易量就知道了,從今年2月份到現在為止,你們認為交易量變大了嗎?所以不研究都知道沒有資金來股市,就是這麼個簡單的事情。反 之,為什麼我對發改委這塊沒有壓力呢?你認為發改委批項目之後他們就自己回家湊錢把項目幹了嗎?這種事情可能會發生嗎?不用向銀行貸款嗎?你觀察銀行中長 期信貸就知道,非常簡單,無論發改委批了一百個項目還是兩百個項目,你都不用關心,批這個項目也好,批那個項目也好,最終都要從銀行借款,他們一借款,中 長期信貸上升,你只要觀察中長期信貸佔比就知道了,中長期信貸佔比和絕對量的變化就是你觀察整個國家投資項目中變化最為重要的項目,否則發改委的批文就是 一紙空文,所以我只要看中長期信貸就可以了,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中長期信貸起來,你們就誰看到中長期信貸起來了嗎,所以我沒有壓力,什麼時候中長期信貸 起來了,那我就有壓力,我就認為政府的投資起作用了,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看到。

    如果黨中央不替你干預,那最後 就要看你自己,如果產能過剩了,又靠我自己,方法是什麼呢?方法就是投資增速下降,需求下降多少,投資下降多少,簡單說從前有25%需求,有25%投資, 現在只有10%需求,那投資就降到10%,然後就是匹配的,需要在投資端和供給端做大的調整。我不知道投資會掉到多少,因為跟需求下降過程相匹配的,所以 實際上是非常難以預測的,有誰告訴你說18%的投資是中國的底線呢?我告訴大家說,請大家查一下數據,1999年當時企業ROE只有5%或者 6%,1999年固定資產投資掉到多少呢?掉掉5.5%,為什麼體認為這次就不會掉到5.5%呢?掉到5.5%天就塌了嗎?1995年掉到5.5%,我也 沒看到天塌了,所以你不要認為20%就不大可能跌破,跟4000點不大可能跌破是一樣的,但是是能跌破的,而且3000點還能跌破,2000點還能跌破, 不要拍腦袋說我認為這個事情怎麼樣,你認為怎樣不重要,是跟企業盈利相關的,因為企業說我不願意投資,投資就會不停的往下掉,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看企業盈 利,只有當企業ROE掉到很低的低點以後開始反彈時候投資才能反彈,那時候才能看到經濟增長見底回升,之前只要看就行了,要不停的觀察,這是最好的方法。 所有的子行業都是一樣的,如果看百貨、服裝業,需求量下去了,如果還拚命建百貨店和服裝店,肯定不是這樣。如果房地產銷量下去了,投資就會下去,難道說房 子賣的越不好越蓋房子嗎?肯定不是這樣,投資是跟著需求走的,本身不是獨立週期,中國ROE什麼時候見到低點?我本人不知道,但是我認為沒有見到低點,見 到低點時候我應該能夠大致看出來,現在肯定不是合適的時候,不管做上市公司也好,還是做投資人也好,你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跟過去一樣,低迷時候趕緊破產,破 產有可能弄死你,因為跟過去是不一樣的,不是簡單的週期性因素,如果你破產,你會發現兩年之後還沒沒有需求起來時候你就死掉了,你就沒有機會了,大家要保 持更為謹慎的判斷,而不是輕率的下一個結論說我覺得三季度好,那誰都不知道,這是ROE見底的過程還沒有達到。

    我認為中國整個風險偏好還在下 降,同時ROE下降的過程也沒有結束,但是利率水平的底部已經出現了,對於A股來說,指數性的機會其實相對較小,你不要以為指數能有大的行情,這是可能性 非常小的,因為不存在這種條件,但是因為整個過程是相對比較緩慢的過程,所以也不是暴跌的過程,也不是一不行然後三天、五天就跌到位,這是不會的,是非常 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接近2002-2005年的過程,非常非常緩慢,下面我要跟大家介紹行業的配置,並且從行業角度給大家介紹為什麼類似於 2002-2005年。

    四、行業配置

    關於行業,對於行業這邊,我們 目前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如果你是傳統的過剩行業,你想都不用想,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縮供給,收縮供給是目前最為合適的,只有收縮供給才會有出路,你不收縮 供給是沒有收路的,天天把供給維持的高高的,然後等著政府提供需求,這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好的策略是收縮供給,然後由政府救你,本身這個行業供給收縮了, 政府如果再來一把需求,那就非常好,水泥情況2009年遇到的情況跟這個比較接近,2009年為了節能減排,把產能限制住了,政府搞4萬億投資,然後日子 非常好過。對於傳統行業來說,供應收縮是最好的。另外一個問題,對於不過剩的產業,比如新興產業,如果我們這個行業沒有過剩,那還是看需求,這個過程跟 2002年和2005年有什麼相似之處,2002-2005年是需求擴張週期,邏輯和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正好完全相反,100%反過來 的,2002-2005年週期裡,當時2002年就有行業金花,2003年有五朵金花,2004年也有金花,2002年金花是電力,當時香港電力股大 漲,2003年金花是所謂的鋼鐵、石化幾個行當,2004年金花是煤炭,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每年都有金花呢?因為那是需求擴張週期,有些行業的需求出來的比 較早,有些行業的需求出來的比較晚,電力2002年已經出來了,供應相對比較少,缺口比較早的體現出來,所以2002年就有電力金花,2003年鋼鐵、石 化出口出來了,2003年鋼鐵和石化有金花,2004年煤炭缺口出來,所以有煤炭金花,現在反過來,現在是供應收縮週期,不是所有行業都是在同一時點上收 縮的,誰收縮的早誰就是早開的那一朵花,稀土行業2年前開始收縮,那是國家強制收縮的,所以稀土行業是開的第一朵花,今年房地產行業的表現超乎所有行業, 因為房地產行業已經出現了收縮,房地產行業是第二朵花,香港火電今年漲幅巨大,香港火電行業是第三朵花,明年一定還會有別的花開出來,但是邏輯跟 2002-2005年是反過來,是供應收縮,等所有行業都收縮到低點時候,比如2002-2006年所有行業開始上升時候,2006年一季度市場裡上升週 期就開始,同樣道理,如果所有行業都收縮,全部收縮到低點時候,那時候就是市場最低點,股市最低點,經濟盈利最低點,企業盈利最低點,我認為這個過程目前 肯定沒有到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朵一朵的花開,比方說房地產,今年房地產漲幅指數已經超過了30%,跟2003年看到的石化行業和鋼鐵行業當時五朵 金花的漲幅非常接近,至於國家政策你根本看都不用看,愛放鬆也好,不愛放鬆也好,有需求也好,沒需求也好,我們都不理它,比如看火電,一季度末的時候,我 來北京做路演時候我曾經說你看香港正在炒電力,大陸正在炒煤炭,肯定有一邊被證明是錯誤的,結果證明炒煤炭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相信火電收縮最終 能把煤炭弄死掉,如果你看香港市場,火電股今年超額收益率最高,股70%的超收益率,為什麼香港火電股超收益率最高呢?因為香港火電股比我們這邊便宜一 半,我們這邊火電雖然很好,可是股價很貴,中國和高風險偏好國家,火電股從前都是垃圾,凡是垃圾估值就高,導致國內火電股比香港貴一倍。香港和大陸地產估 值差不多,今年地產有非常高的超額收益率,很多人都在買地產,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要相信有越來越多的行業進匯入到供應收縮,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行業 就會成為下一朵花,肯定大家還要不停的觀察,但是如果拒絕收縮,不管你從前是金花,還是銀花,人到中年統統都得減肥,你想不減肥,原來金花、銀花地位就沒 了,所以減肥是最重要的,誰減肥了,我們就把誰列為金華、銀花,像鋼鐵、化工這樣的行當現在居然還在擴張產能,你想想,這個行當能有希望嗎?比如鋼鐵現在 還在湛江那邊建,像這種行當,什麼時候減肥我們什麼時候考慮,不減肥我們就不考慮。

    在新興行業,我主要給大家介紹 兩個行當,一個是醫藥,一個是環保,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二季度醫藥表現是不好的,嚴重落後於市場,最近已經開始扳回劣勢,我對這個行當的看法仍然是正面的, 原因在於醫藥目前醫療體系改革一定會轉向,現有醫療體制改革一定維持不下去,為什麼維持不下去呢?如果醫療體制改革做到醫生不滿意、醫院不滿意、老百姓不 滿意、藥廠不滿意、政府也不滿意,你不宣傳這個改革失敗其實已經失敗了,所以我認為搞不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四年之後中國老齡化人口比例會猛烈上 升,現在都搞不定,三四年之後怎麼辦?醫生現在看病跟殺豬沒什麼兩樣,病人對待醫生也是用殺豬的方法,也是拿刀捅,如果這樣,這個國家醫療衛生事業以後還 有希望嗎!醫療體制改革日後肯定轉向,我對這個行當仍然相對比較看好,而且我認為時間一定不會很長。第二個行當是環保,環保這個行當,我們覺得是相對比較 好的行業,原因在於什麼呢?和文化傳媒等等行業相比,這個行業實在很多,因為文化傳媒是可替代性很多的,如果中國做不出好遊戲,我們玩日本有意就行了,而 且文化傳媒涉及的因素很廣,北京空氣質量惡劣,難道你能把管子接到紐約呼吸嗎,當它弱化時候,跟所有人都有關,所以你必須得搞,如果中國的水污染了,你能 從日本接水嗎,而且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環保並不造成我們造宇宙飛船和航空母艦,這個行當又不是過剩行業,容量很大,我覺得這個行當的希望還是比較高的。 其它一些子行業都是我們研究員推薦的,報告上都列出來了。

    總的來說,我就跟大家介紹這麼多,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3

明天帝國 影子金融大亨肖建華的資產版圖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304/t20130407_426444.htm

  肖建華,被稱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後的梟雄」。他神秘而行蹤不定,關於他的傳聞在「資本江湖」從未間斷過,但外界卻鮮有人見過其真身。

  

  他麾下的「明天系」,留給外界的印象是——龐大、分散、隱蔽,其規模究竟到何等程度,從來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此,《新財富》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調查,查詢了幾十家相關企業的工商檔案,最終得以部分揭開明天系資產版圖的神秘面紗。即使之前有過充分的預估,但當這個「明天系全圖」(詳見第51-54頁)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眼前時,依然令人震撼。當年名震海內的德隆系,較之今天的明天系,已然是小巫見大巫。

  

  何謂明天系的「龐大」?《新財富》的調查結果是:明天系掌控、左右9家上市公司,控股、參股30家金融機構。這30家金融機構,具體包括12家城商行、6家證券公司、4家信託公司、4家保險公司、2家基金公司、1家期貨公司、1家資產管理公司,這些機構資產總規模近萬億。明天系儼然是一個全能型的混業金融巨鱷。並且,我們至今也不能肯定,這就是明天系的全貌,沒有任何遺漏。

  

  何謂明天系的「分散」?這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明天系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特別是金融機構,多數是由分散的中間持股公司持有,而且是中間多層持股,明天控股則隱藏在頂層;其二,即使是其中某一家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也是由多家中間持股公司分散持有,令外界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終。

  

  何謂明天系的「隱蔽」?其一,《新財富》遍查明天系公司的當前股東名單,從未見有「肖建華」出現。其二,逐級追溯明天系所控制的金融機構的上層股東,其中絕大部分跟明天控股或肖建華都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股權關係,但通過種種蛛絲馬跡反覆查證可見,這些中間控股公司實際上是作為受明天系控制的「影子公司」存在,並且由肖建華的團隊代表那些「影子公司」,進入目標金融機構出任董事、監事等高管。其三,明天系所控制的「影子公司」,經常頻繁地更名與遷址,以防止被外界識別、追蹤。

  

  明天系是如何玩轉金融機構的?明天系的運作經歷了怎樣的蛻變?明天系又是如何形成當今版圖的?「隱身人」肖建華的代理人團隊究竟有多少人?這一系列的謎題,我們通過調查將逐一揭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9

淺談進口葡萄酒在華的銷售模式 mika

http://xueqiu.com/8517287188/23827332
進入夏季實在太多事,利用中午時間來和倆位朋友 @renjunjie @閒來一坐s話投資 聊聊關於進口葡萄酒在華的銷售模式問題。

銷售從來都是企業的頭等大事,而銷售模式創新往往也是商業模式創新中最重要的一環。製造類的企業,如格力,他的直營店模式開闢了自身獨享的一塊市場空間,小米的互聯網直銷方式降低了成本,讓我們瞭解到了事件性行銷,口碑營銷,飢餓營銷的威力,在新經濟時代,蘋果的app軟件聚合平台,淘寶天貓的商品聚合平台創造的驚人壟斷利潤也使得各行各業嚮往不已。包括最近最熱門的tesla,也是通過實體店展示,互聯網銷售的方式實現銷售,與傳統的4s銷售方式有大不同。

葡萄酒銷售我僅熟悉波爾多模式,他們經歷了百年的磨合,形成了現在的緊密產銷分離模式。酒莊注重於釀酒和酒莊品牌文化的形成,銷售則由波爾多大大小小數百間酒商來完成。年長的葡萄酒愛好者一定記得,90年代以前買到的葡萄酒,往往有酒商裝瓶和酒莊裝瓶兩種,在酒瓶上看到mis en bouteille au chateau的標誌,總覺得心裡舒服一點。
也正是因為波爾多酒莊多,酒商多,市場大,大家並不太擔心有些酒商你只顧賣自己親戚家的酒,不努力賣我的酒,或者對外市場推廣不利等情況,你不行我就換人唄,貨不齊的酒商過幾年就被淘汰出市場了。(張裕用聚合平台的模式是否看好?我真不知道,也沒有同業聊過這個話題)

在國內的進口酒銷售模式,我比較看好的下面幾種:
1、華潤模式,華潤商業零售板塊實在太厲害,高端的ole 和BLT(這個是託管的?),專業酒窖voila,大型商超的華潤萬家,住宅區附近的華潤社區店,人流密集區域的便利店vingo,幾乎是全覆蓋(農村暫未列入目標市場),他利用自身近乎完美的數據系統,在各種類型的零售店中配送最適合的酒類品種,而且因為體量大,價格往往也很有競爭力,(半夜你在7-11買瓶黑牌,那一定不便宜嘛)這種方式高效,經濟,利潤率和周轉率都非常好看。
2、互聯網銷售模式,網商的便利,低成本什麼的就不說了,但是前海正在醞釀的創新制度,會給在香港有平台的網商帶來極大的競爭優勢。(洗牌,很多傳統的經銷商會被迫去弄電商平台,要不然成本會被拋下一大截,但消費者無疑更開心,能少花錢喝好酒囉)
3、大型企業的酒水後勤。大家看了可能咧嘴一笑,但是華為,平安,保利都在用下屬的貿易公司直接從法國進口葡萄酒供集團消費用,集團客戶的流失,對以前的經銷商無疑是衝擊很大的。最近高調退休的那位廣東家電鉅子,他們也在弄這個,話說是重新創業,不和原來的公司有任何牽連,在全國要開500家零售店(好熟悉的話啊,呵呵)估計背後集團消費的力量更強大吧。

建發,駿德這些在國內佈局多年,有自己的客戶積累,庫存的積累(這個很重要,不是你拿一把錢去買100箱2000年拉菲,就馬上有人賣給你的),有一定自身的優勢,但是現在連鎖零售的問題和其他貨品一樣,成本高(人力和鋪租),終端消費不太暢旺。
至於王朝進口酒這部分,我始終說,人不行,酒沒選好,當然在國內做得不好。

匆匆忙忙就寫這麼多,請兩位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87

馬蔚華的招行人生

http://www.xincaijing.com/html/201306/12679.html

對媒體來說,銀行是最難採訪到的機構之一,銀行高管似乎就更神秘,很少在媒體面前露面。而馬蔚華是個異類,他是國內銀行中任職時間最長的行長,也是最高調的銀行行長,經常出現在各種會議、論壇、展會、慈善秀等活動中,像明星一樣被媒體追逐著。

馬蔚華退休的消息一出,媒體報導鋪天蓋地,記者在兩天內就看了大約10萬字的報導。14年來,馬蔚華的名字與招商銀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儼然是招行的一個明星招牌。他帶領招行一步步壯大,功不可沒;他眼光獨到並具前瞻性,眼下最流行的互聯網金融、私人銀行、小企業貸款等業務,都是招行先行先試。

如今,後發制人的同行們已快馬加鞭,直追招行,讓馬蔚華倍感「壓力山大」;而來自大股東招商局集團方面的壓力,也讓馬蔚華感到再做改變,有心無力。

也許,64歲的馬蔚華,真的該好好歇歇了。

走在時代前面

到2009年,招商銀行已經完成了成立22年戰略「三步兩轉」中的「三步一轉」,即業務網絡化、資本市場化、發展國際化及始於2004年的第一次轉型。那一年,馬蔚華在招行已經整整幹了10年,馬蔚華說:「我從學校畢業後去過很多地方,也當過官員,但直到來到招行,我才覺得終於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願意心無旁騖地去經營招行。」

1999年3月,馬蔚華正式擔任招商銀行行長。彼時的招行只有1000多人,全國只有100多個網點,與龐大的國有銀行相比,網點簡直少得可憐。馬蔚華上任後,在全國不斷擴大網點的同時,將互聯網變成了招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構建了「水泥+鼠標」的業務服務網絡。

1999年9月,招行推出了「一網通」,率先在全國啟動網絡銀行服務。同年11月,招行經人民銀行批准開展網上個人銀行服務,成為全國首家開展在線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

如今,電子銀行、網上銀行、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已經遍地開花,此時回頭看招行,不得不佩服馬蔚華前瞻性的眼光。馬蔚華說:「當初我們通過網絡銀行,還篩選了一批高端客戶,由於招行網點少,低端客戶都不願意選擇招行,都跑到大銀行辦業務。而十幾年前就開始用網絡銀行的那些人,大多是城市白領、有錢人,所以招行通過網絡銀行積累了很多高端客戶。」

業務網絡化的第一步走出去後,招行於2002年4月和2006年9月分別在深交所和港交所掛牌上市,實現了第二步——資本市場化。而招行的第三步——發展國際化走得異常艱辛。馬蔚華剛到招行,就已經開始規劃國際化路徑,他說:「走國際化我第一個瞄準的就是華爾街,因為在大家心目中,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代名詞,是實現財富的夢想天堂。」

然而,走進這個全長只有500米的金融王國,馬蔚華花了整整9年時間。因為自1991年美國實行《加強外資銀行監管法》後,外國銀行進入美國幾乎成了不可實現的夢想。9年來,馬蔚華輾轉於深圳和紐約之間,用了4年時間設立了招行美國代表處,又用了5年時間才叩開了華爾街的大門,設立了招行紐約分行。

招行在「三步走」的同時,於2004年開始了第一次轉型,致力於加快發展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當時,大多國內銀行還是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主。現在來看,無論從監管層還是大、中、小銀行,都已經意識到轉型的必要,各家銀行都在削弱傳統業務,增加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同業業務、小微貸款等,而招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最好的零售銀行。從這一點來看,馬蔚華的決策仍是超前的。

被追趕的招行

然而,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怕產生新事物,被市場看好的東西,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別人複製甚至超越。近幾年,馬蔚華在不同場合不斷地強調商業銀行轉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並在《財經》發表文章《銀行轉型關乎生死》。

當然,其他銀行也早已意識到轉型的必要,各行行長們雖然沒有馬蔚華那麼高調地去暢談轉型,但個個都在暗地裡付出了行動,最猛的應該是民生銀行。近年來,民生集全行之力做以「商貸通」為代表的小微企業貸款。民生抓住了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旺盛,加之小微貸款利率彈性高,一般都上浮30%〜40%,還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民生的快馬加鞭已使招行岌岌可危。

3月28日,招行和民生同時發佈2012年年報,兩家銀行業績數據的同時呈現,二者不斷縮小的差距使投資者看得更加真切。2012年,民生淨利潤大增44.1%,而招行淨利潤增加25.31%;2009〜2011年的3年間,民生淨利潤增速分別為53.51%、46%、58.81%,而同期招行的這一數據分別為-13.48%、41.32%、40.2%。

而從下面的數據,我們更能感受到民生追趕招行的步伐有多快。2008年,招行實現淨利潤210.77億元,民生為78.85億元,民生的淨利潤只是招行的37.41%;而到了2012年,招行實現淨利潤452.73億元,而民生的淨利潤為375.63億元,已經是招行的83%。從2008年至2011年9月,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民生的淨利潤已經從1/3個招行升至3/4個招行。

再看興業銀行,2012年度實現淨利潤347億元,同比增加36%。與民生的「商貸通」特色相比,興業是以同業業務為特色。到目前為止,在興業的各類資產構成中,同業業務增速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貸款業務增速。截至2012年年底,興業銀行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利息收入同比大增285.7%。在收益大增的同時,也助推了資產規模的增加,2012年,興業總資產為3.25萬億元,超越民生和浦發,更是逼近了招行3.408萬億元的規模,在股份制銀行中位居第二。

這樣的追趕速度,不得不讓馬蔚華感到危機。從2009年開始,馬蔚華在每年7月左右的各分行行長年中會議中,要求各家分行行長不必匯報業績,直接說各自的問題和障礙,講完後行長、副行長隨機點評。

到2011年年底,招行又在內部推出了《那些追趕我們的銀行》的危機報告,馬蔚華告訴他的員工:「危機感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現實。」

馬蔚華帶領招行經過10多年的快速增長後,如今盡顯疲態,還想保持之前的狀態,他已有心無力。

招行未來挑戰

招行在馬蔚華帶領下走過了10年的輝煌後,2009年,馬蔚華在大股東、銀監會和外部融資約束的共同壓力下,提出了招行的二次轉型,即以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貸款定價、控制財務成本、增加價值客戶和確保風險可控為主要目標,並重點發展綜合金融平台。

但面對強大的對手,馬蔚華提出的二次轉型並沒有將「處於生死存亡時刻」的招行拉回到安全的境地,馬蔚華已顯疲態。

國內的商業銀行,大多有國有背景和政府背景,而招行卻不具備這樣的靠山,必須靠自己通過市場化路線打拚,但在很多地方還要受制於大股東招商局集團。

1999年,馬蔚華上任招行行長;2001年,秦曉上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和招商銀行董事長。兩人合作10年,互稱「夢幻組合、黃金搭檔」,兩人都為能合作而感到幸運。馬蔚華對秦曉非常賞識,秦曉退休後,馬蔚華在評價秦曉時說了三句話:「他是一個非常合格的董事長;作為學者,秦曉是個合格的老師;我們在一起相處親如兄弟。」2010年,秦曉退休時,馬蔚華也想和秦曉一起退休,表達了馬蔚華對秦曉的不捨。

2010年8月,比秦曉小10歲的傅育寧接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和馬蔚華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傅育寧對於馬蔚華的欣賞也不如秦曉,所以,兩人在一些決策和經營理念上難免有分歧。

在2011年4月的業績發佈會上,馬蔚華表示,由於監管部門提高了監管要求,招行會考慮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外部融資補充資本,爭取達到監管要求。而傅育寧則稱,未來招行是否會通過外部融資補充資本未有定論。

在補充資本問題上,馬蔚華受到了監管層和大股東的雙重壓力。自2010年開始,招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已連續3年低於監管紅線。而招商局集團推動招行以節約資本為主旨的二次轉型,主要是為了省錢。招行在2010年完成200億元配股後,2011年再次推出了350億元的配股方案,頻繁地向股東伸手要錢,也讓招商局集團倍感壓力。

近年來,馬蔚華已變得穩健有餘、進取不足,而傅育寧卻是一個相當進取的人,加快招行發展的意圖很明顯,此時的馬蔚華已很難達成股東的意願。

有媒體報導,2012年年底,一位接近傅育寧的核心人物在不公開場合透露過,馬蔚華離職的事基本定了,已經開始找人替代。

也許,這些不動聲色的變化,馬蔚華早有心理準備。記者也從兩次接觸馬蔚華的過程中,隱隱感覺到他的變化。

第一次是在2010年5月,吉林大學北京校友會的論壇上,馬蔚華作為吉林大學的成功校友,被邀請做主講嘉賓。他講述了招商銀行紐約分行開業的曲折故事。記得當時的馬蔚華因為感冒,嗓子沙啞,還不停地咳嗽,但他堅持講了3個小時。那一次,馬蔚華留給記者的印象是平和、睿智、有激情,但沒有一點明星行長的架子。

而記者第二次見到馬蔚華,是在2011年10月的一次鐘錶展上,招商銀行是那次展會的贊助商,主辦方安排《新財經》對馬蔚華進行一個專訪。專訪安排在活動結束後的一個會談區,記者早早等候在那裡。活動結束,馬蔚華及陪同人員來到會談區,他與周圍的人談笑風生,並商量晚上去哪裡消遣。記者一直坐在馬蔚華旁邊的位置等待採訪。等候許久,馬蔚華才在工作人員的幾次提醒下,簡單與記者聊了一會兒。

儘管才時隔一年多,但記者感覺馬蔚華與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他似乎更熱衷於參加各種講座、出席會議,忙著與名人明星做慈善秀。記者也梳理了一下馬蔚華發生變化的時間點,2010年8月,秦曉離職、傅育寧上任,記者見到馬蔚華的兩次時間就是在這個時點的之前和之後。

由此看來,招行被同行步步緊逼的危機讓馬蔚華已無力再領跑,而來自大股東對他態度變化產生的落差和重重壓力,也讓馬蔚華心存無奈,也許,馬蔚華真的該好好歇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005

中國一重澄清:未制定有關與新興際華的重組方案

中國一重2016年8月3日發布公告稱,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註意到,2016年8月2日一些媒體的報道,“彭博援引不願具名知情人士稱,作為央企結構調整與重組的一步,中國正在考慮將新興際華集團與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合並。報道稱,該計劃尚未最終確定,可能存在變數。”公司對報道內容高度重視,並對報道中涉及事項進行了核查。

公司表示,公司及時就有關報道內容咨詢控股股東---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得到答複如下:1、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已知悉相關報道內容。2、央企重組整合相關事宜由上級有關部門決定,截至目前,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未接到有關文件。3、截至目前,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沒有制定和上報過與傳聞有關的重組方案。4、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沒有在任何場合與政府部門匯報、研究、討論過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與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重組事宜。

附公告全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75

剛入華的橋水遭巨虧 “詭異新常態”重創對沖基金

今年以來,神秘、高高在上、追求純收益的對沖基金紛紛遭遇業績的“滑鐵盧”。全球低增速、流動性泛濫、市場波動頻繁、“黑天鵝”事件頻發,這一“詭異新常態”正在重創對沖基金行業。其中,全球最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下稱“橋水”)便是一例。

截至6月底,橋水旗下核心基金產品純阿爾法策略基金(Pure Alpha)今年以來跌幅超12%,這是自1995年以來,橋水遭遇的最大下挫,同時也是自2000年以來,該基金首次未獲正回報。今年5月,橋水剛剛在上海註冊投資公司。

在CFA協會舉辦的“2016中國投資峰會”期間,道樸資本董事長、在美國從事量化投資工作長達16年之久的王紅欣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眼下,全球環境已經截然不同,全球央行的貨幣寬松使得資本市場重新定價,對沖基金的操作模式、價值公式都面臨挑戰,需要重新適應。但是,轉變需要新的穩定環境才能進行。”

對沖基金紛紛虧損

截至6月底,純阿爾法策略基金今年以來跌幅超12%;此外,傳奇對沖基金Tudor今年上半年遭撤資17億美元,已經裁員近15%。

在英國脫歐公投前後,盡管橋水的純阿爾法策略基金正確做空了英鎊,但同時也做多了歐股和日股,兩市在脫歐結果宣布後相繼下跌。“這只基金只看到了央行寬松,但並未看到這兩地區貨幣寬松的邊際效應已經減小。”鉅派投資集團鉅派研究院研究員畢良寰對本報記者稱。

就橋水的純阿爾法基金而言,其采用的是傳統的對沖基金策略,“通過預測宏觀經濟走勢,積極押註各種證券的方向,包括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貨幣。該基金管理規模超過800億美元,且策略基礎建立在將歷史細分為非常多的因素研究其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歷史重演。因此對於上半年頻發的‘黑天鵝事件’,並無過多‘規律’可循。”畢良寰告訴本報記者。

一般而言,投資組合的收益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市場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超越市場的收益,也就是對沖基金追尋的阿爾法(Alpha)收益。然而,在這輪牛市中,相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對沖基金的似乎並不理想。

早在今年前3個月,對沖基金的投資總額下滑至2.86萬億美元,這是自2009年以來該行業首次遭遇連續兩個季度的凈流出;此外,由於對沖基金收取較高傭金(2%的管理費以及20%的收益分成),對此收益極度不滿的投資者撤出了逾150億美元資金。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橋水的倉位也變動劇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此前公布的季度持倉報告F13文件顯示,橋水在一季度大幅調整科技巨頭的股票,其不僅幾乎清空了亞馬遜的股票,而且狂減蘋果持倉達2/3,並將Facebook倉位腰斬。同時,橋水選擇大量買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並大幅增持英特爾公司股票。

“詭異新常態”的挑戰

不難發現,今年市場的詭異事件之多令人措手不及,極端事件甚至被正常化,這也向對沖基金行業提出了空前的挑戰。

例如,在去年12月預計2016年加息4次的美聯儲,至今沒有任何動靜;1月29日實行負利率的日本央行沒能打壓日元,反而使得日元狂飆,成了今年全球表現最強勢的貨幣,美元/日元更是一度跌破100,央行貨幣政策邊際效益遞減的後果令人匪夷所思;6月23日英國脫歐可謂是今年的一大“黑天鵝事件”,英鎊因此而產生的波動百年難得一見,而後央行提供流動性的預期竟又使得全球股市歸於平靜,美股甚至連連創出歷史新高。

“一般而言,市場波動性擡頭之時,對沖基金反而應該盈利。然而,基金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各種歷史因素之上,但今年的市場走勢和歷史完全無法匹配,這的確對這些基金的策略調整提出了巨大挑戰。”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投行交易員馮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對沖基金人員流動較大,如Tudor的全球利率研究主管Tiffany Wilding就跳槽去了前全球最大共同基金PIMCO,上半年Tudor的客戶贖回投資合計約17億美元,而其管理資產規模不過110億美元,Tudor裁員近15%裁員也是受到客戶贖回影響。據悉,橋水今年也出現了一定的人員流動。

CFA協會亞太區金融分析研究總監曹實則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一般做基金調研時,要了解其投資過程以及投資團隊每個人在過程中的作用,所以一旦有人員流失就可以相應估計對基金的影響。”

永恒的“規模詛咒”

對於諸如橋水等大型知名對沖基金,要長期守住自己的“皇冠”實屬不易,該行業往往會面臨一種“規模詛咒”。

交銀國際宏觀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師洪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基金初露鋒芒之時,投資者甚至會搶著向其砸錢,但當市場規模擴大後,基金本身就好比成了一個市場,隨後的超額收益就會越來越少。”一般而言,基金越大便會越發保守,被動型指數成分可能就越高,而把基金的整體收益再扣除管理費和收益費後,這就註定了對沖基金會跑輸市場。

數據也可以證明,在動蕩的市場中,海外對沖基金業績分化明顯,小型對沖基金跑贏大型對沖基金。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李海濤分析稱,全球對沖基金行業2016年上半年平均月度收益率從2015年的0.07%提升0.15個百分點到0.22%,但加權平均月度收益率從2015年的0.12%降低0.08個百分點到0.03%,兩個指標走勢明顯背離,表明上半年全球對沖基金行業業績分化明顯。

此外,執行單邊做空策略的對沖基金表現不佳,CTA策略贏得了最高的超額收益。而投資的主要區域在動蕩市中重要性凸顯,上半年表現靚麗的大型基金多投資於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而墊底的大型基金主要投資於日本和歐洲市場。

相比主動型管理,近十年來,被動型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飛速發展,“有時哪怕股市下挫,海外ETF仍保持增長。當前與其把資金交給毫無特色的對沖基金經理,投資者還不如投資ETF。”東英金融集團總裁張高波告訴本報記者,考驗對沖基金經理搜尋阿爾法能力的時候到了。如果市場趨勢很好,投資者並不會對高傭金如此敏感,但現在卻截然相反。

張高波稱:“近年來更是出現了‘Smart Beta ETF’ (智能貝塔),顛覆了ETF被動型的印象,投資者為此付出的代價比一般對沖基金傭金小得多,可見對沖基金競爭壓力加劇。”智能貝塔是一種介於主動管理和被動投資之間的新的基金投資策略,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關註。

盡管對沖基金行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王紅欣對本報記者稱:“需要謹記的是,任何一只基金都不可能一直賺錢,總有一些策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會被淘汰,投資大鱷索羅斯也遇到過類似情景。”他表示,不能偏重短期收益,更不要迷信大機構,關鍵在於基金經理的視野和不斷創新、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否則再知名的基金也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70

曾俊華的「先易後難」為第23條立法

下面是曾俊華參選政綱有關第23條立法的概述:

28.香港特別行政區按《基本法》第 23 條規定自行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是必須履 行的憲制責任,也是全國性的國家安全法不在香港實施的前提和條件。 

29.特區政府在 2002 年提出《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在社會上遇到 強烈的反對,最後被迫宣布撤回,其後歷屆特區政府並未有重新提出有關立 法。 

30.至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實施已接近 20 年,特區政府實在 沒有理由繼續拖延第 23 條立法。我認為,問題不在於要否為第 23 條立法, 而在於法例的具體內容和範圍,以及立法的正當程序。我們會汲取 2002 至 2003 年立法不成功的經驗,盡力推行 23 條立法,完成一項維護香港和國家 安全,並為港人接受的法例。

具體措施 

31.充分諮詢 ─ 必須經過充分的公眾諮詢,包括發表建議條例的「白紙草案」 進行諮詢。 

32.消除合理疑慮 ─ 重視政界、傳媒工作者和公眾人士的合理疑慮,在維護國 家安全的同時,充分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33.先易後難 ─ 立法可按「先易後難」的原則分階段進行,首先處理較少引起爭議的問題。

曾俊華的政綱有關23條立法部份就在上面幾段, 他用了「先易後難」為口號, 卻沒有解釋甚麼叫「先易後難」, 所以我叫那句話做口號。在訂立法例時, 沒有先易後難的固有概念, 所以我對他這講法完全不明白。我只看到曾鈺成對此的呼應。根據《立場新聞》的報導, 曾鈺成認同曾俊華的取態, 粗畧講了他的概念: 條文中分裂國家、顛覆等行為,是可以界定到不牽涉以言入罪,社會較容易有共識,至於竊取國家機密等,港人會較敏感。假設雙曾為此溝通過, 曾鈺成的闡釋可代表曾俊華的看法, 究竟能否稱得上「先易後難」呢?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為23條立法真的可以根據曾鈺成的「易」與「難」來分嗎? I doubt very much. 假如第23條立法, 條文針對具體行為, 就不會以言入罪, 加上《人權法》和《基本法》都提供了保護言論自由的條文, 所以決定因素是第23條所述各範籌立法的條文怎樣訂定那些具體行為, 而不是單純定出不能以言入罪的條文。假如第23條訂出以武力推翻國家政權是違法行為, 鼓吹/提倡/煽動別人這樣做無疑也屬違法, 你斷不能把後者視為以言入罪。我相信曾鈺成所講的「不涉以言入罪」是指那些單純批評而不涉具體暴力/武力行為的言論, 譬如叫「打倒共產黨」, ⅩX下台之類的言論, 那屬言論自由的範籌, 沒有刑責。

為第23條立法實質上怎樣立呢? 其實有兩種方法。一, 獨立訂定一章法例, 二, 修改現存相關法例及加入新的條文。2002年試圖為23條立法引致葉劉下台, 當時就發表了《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 這份諮詢文件第14段這樣寫:

純粹發表意見, 或就意見或作為作出報導或評論, 均不會列為刑事罪行; 除非這些意見、某報導或評論煽動他人以發動戰爭、武力、威脅使用武力、或嚴重非法手段達到某指定目的。這符合《基本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 該條保障發表自由。

根據雙曾「先易後難」的概念, 假如重新把2002年《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搬出來再演一次, 現今的港人收貨嗎? 曾俊華講為第23條重新諮詢市民, 我想知他是新瓶舊酒重演一次, 抑或有所創新? 我根本覺得「先易後難」整個概念是錯誤的。不論這立法是新訂一章抑或修改增訂現有法例, 都應該提出完整一套的立法概念, 而不應斬件上枱, 為第23條立法是件艱難的苦差事, 當年大律師公會認為無需立法, 社會充斥着正反意見, 此時與那時比較, 經歷了打沉了的港獨言論及旺角暴動, 社會人士對第23條立法的認受性可能比以前多了, 立法會非建制議員人數在DQ了及命懸一線行將DQ的議員的影響下, 第23條立法的氣氛比十多年前有利, 加上4個不同程度建制的候選人都承諾為第23條立法, 暫時民望最高的鬍鬚更是最前衛地訂下立法時間表, 最忠心地表態, 不過, 在我看這「先易後難」的講法, 是跟胡官提倡為第22條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都是老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93

微軟前CTO 牽手特斯聯 Mylio入華的雙贏玩法

珠海橫琴,室外下著小雨,室內鎂光燈閃成一片。

微軟前CTO David Vaskevitch(大衛·瓦什科維奇)和特斯聯副總裁賈洪坡握了握手,至此,戰略合作達成。

一個是Email郵箱和Office辦公軟件的設計者,見證了微軟1986~2009年輝煌年代的科技大佬,一個是2015年獲得A輪融資的中國初創企業,致力於智慧交通、智慧建築的物聯網應用,兩者緣何會牽手成立合資公司?

圖片化的生活日歷

在一個人人都會拿起手機隨手拍的年代,我們能夠記錄下許多生命里的特別時刻。回望過去,那些遙遠而模糊的畫面重新出現時,總會給人們帶來更多感動。

但是如何在海量圖片中找到你需要的那一張成為一種挑戰,成為了新的商機。身為一名攝影愛好者,David在離開微軟三年後設計了圖片管理軟件Mylio,他說他有一種使命感,“改變世界記憶的方式。”

接受采訪時,David穿著白襯衫、淺色牛仔褲和黑色皮鞋,左右手的無名指上分別戴了一枚造型誇張的戒指,看上去精神抖擻。在介紹離開微軟之後的新公司Mylio的時候,他拿出的不是微軟的Surface,而是蘋果的iPad和iPhone。

“在我十三歲那年,我的爸爸去世了。我對他唯一的記憶就是,我和他曾一起坐在海邊。有一天,當我坐在飛機上玩iPad的時候,我突然淚流滿面,因為我找到了一張照片,那就是我記憶里的畫面。” David向第一財經記者展示了iPad上的一張黑白照片,一個年輕的男子摟著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坐在海邊笑得很開心。“幸好我還曾經把這些照片保存在了硬盤里,如果它們是以紙質照片的形式出現,我也不知能不能從哪個箱子里把它找到。” David說。

他向媒體展示了存儲在Mylio上的5萬多個項目,照片可以根據日期顯示,也可以根據關鍵詞進行檢索,這些關鍵詞既可以是當時上傳照片時所附加的標簽也可以是通過圖像識別後得到的文字信息。他還展示了在飛行模式下可以打開圖片的過程。

“即便沒有網絡,我也可以打開任意一張圖片並進行編輯,等到有網絡的時候,再通過網絡上傳,並同步傳輸到其他的終端設備中。”這與微軟的OneDrive等其他雲存儲服務並不相同。沒網絡時,你無法從雲端下載或打開文件編輯,但是在Mylio上可以。為了加強圖片的編輯管理功能,Mylio還收購了Befunky圖片編輯器。

Mylio的商業模式非常簡單,主要是針對C端的用戶。免費用戶可以在三個終端設備上共享管理25000張圖片,付費用戶根據價格不同可以進行10萬張或50萬張的圖片管理,增加了編輯管理功能,還可以用亞馬遜進行雲端備份。

之所以選擇現在進入中國,David表示,這是因為Mylio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產品,他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而現在,對於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公司,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進入中國之後,擔心的是規模的問題。我們在美國已經有了1500萬的用戶,這相當於美國1/6的人口,看上去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是這在中國可算不得什麽。另外的一個難點就在於如何尋找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因此我們選擇與一家中國的公司進行合作。”David說。

另辟蹊徑的技術路線

“模仿一個已經別人有了優勢的項目,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你可能會做得更便宜,還有一個很多人說但是難以做到的,就是我們去試著做一些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去做人們真正需要的。”David說,去中心化而不是把越來越多的資料放在雲端就是Mylio獨特的價值。

與在雲端備份不同,Mylio采用的是另外一種技術路線——Mesh網絡。Mesh網絡也稱為“多跳網絡”,它是一個動態的可以不斷擴展的網絡架構,並能有效地在無線設備之間傳輸。無線多跳網絡中,源結點到目的結點之間由多跳的無線鏈路組成,任意結點既可充當端結點產生或接收數據分組,又可充當中間結點(路由器)對來自其他結點的數據分組進行轉發。無線多跳網絡是自組織、自生成和自管理的,容許結點發生故障以及結點隨意的加入或離去。這意味著與以雲為中心不同,可以實現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傳輸以節約時間、提升速率。

第一財經記者在百度學術上搜索發現,2016年以來,關於該技術的研究已經上升到算法層面的完善和應用。無線Mesh網絡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資助的分組無線網絡研究,最初的動機就是滿足戰場的需要。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一些技術的公開,Mesh網絡成為移動通信領域一個公開的研究熱點。

David表示,雲技術的確讓用戶在分享數據時更加便捷,但是仍存在三個問題:首先,雲並不總是常在的,當你坐在飛機里的時候,就沒有辦法使用雲服務,其次,以雲端為中轉的傳輸速率太慢,最後,這也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

“現在矽谷所有的技術出發點都是以雲為主,但我們不是。”David認為Mesh網絡的去中心化傳輸應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合資公司的雙贏玩法

正是Mylio在技術上的另辟蹊徑吸引了特斯聯。

特斯聯副總裁李楊表示,Mylio的底層技術核心是Mesh網絡,可以與目前公司采用的Lora技術相結合,在改進低帶寬、低功耗、遠距離、大量連接的物聯網應用設計上有更大的發展。“技術這一塊的內核是相通的,之前都是采用放更多的傳感器來監測機運轉。移動物聯網的建設可以讓每一個點變成一個路由器,讓它們相互連接。樓宇的節能開啟之後,可以進行一個動態的反向設計,教育通過機器學習和管理實現節能的優化。”李楊說。

按照負責公司戰略、運營的特斯聯副總裁賈洪坡的說法,“成立合資公司將會實現一個技術上的融合,這是雙方的共同利益起始點。”

不僅宣布與Mylio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特斯聯也參與了Mylio 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本輪其他投資方還有比爾蓋茨,Salesforce創始人Marc Benioff。

而David表示看好特斯聯的一點,就是在美國很多公司做智慧建築的一些設計,也會細分到電梯、空調等某個部分,而特斯聯在嘗試給出一套綜合的解決方案。他本人將成為特斯聯的戰略技術顧問。

事實上,資本、技術、運營推廣成為了這次合作的關鍵詞。

“想要形成真正的創新能力,需要的是,有一個偶像級的領導,能夠做出好的產品,同時還有強大的文化,解決問題只是我們的開始。在大公司工作的話,我們即便看到了未來,也需要滿足當時用戶的需求,而現在做這個並非偶然,這會是一個面向消費者和面向企業的融合。”David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