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潘石屹百亿豪赌前门改造项目遭质疑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925/1701534364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

夏草质疑:国美电器业绩恐被操纵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81125/0320554727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2

深圳华强定向增发惹质疑 高买低卖的亏本买卖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201/05035571961.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1

中国矿业6.4亿港元收购茶业公司遭质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22/08205790343.shtml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2/LTN20090112541_C.pdf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福建武夷山

在矿产开采、提炼业务遭遇巨亏后,中国矿业(00340,HK)决定挥师进入茶叶市场。中国矿业1月8日发布收购公告,将以6.4亿港元,间接 获得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80%股权。该项目立即招来质疑。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反映,中国矿业以6.4亿港元收购星愿(中国)可能 有猫腻,“星愿(中国)出现了大幅溢价。”

星愿(中国)真的值8亿港元吗?《每日经济新闻》赶赴福建武夷山展开实地调查。

【交易】

中国矿业宣布进军茶业

在百慕达注册成立的中国矿业全称为中国矿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资料显示它主要从事钼、铜及锌开采及提炼。其报告披露,去年上半年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截至2008年6月30日,亏损8.699亿港元。

1月8日,中国矿业宣布,已与卖方及担保人在2008年12月22日订立协议,中国矿业将投资6.4亿港元

(现金5亿港元,其余部分以增发股份的方式交易),收购KingGold(2008年11月11日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并无任何营运)的 80%股份。作为协议的条件之一,KingGold将实行重组,注册成立星愿(香港)公司,以收购星愿(中国)(持有中国大红袍茶业的全部已发行股本)。 另外,卖方保证KingGold在2009年除税后的纯利不少于8000万港元。

公告显示,中国大红袍茶业于2007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目前并无活动。

可见,KingGold的成员公司主要从事茶叶产品的栽培、研究、生产及销售。据悉,在完成上述整合以后,KingGold将成为中国矿业占股80%的附属公司,其主要资产其实就是在福建武夷山的相关茶叶产业,其中重点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红袍。

中国矿业董事会秘书梁丽明8日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中国矿业欲借投身茶业实现多元化拓展,但主业还是矿产。

何氏父子套现5亿港元

据悉,目前,星愿(中国)由何一心和何豪威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份。公开信息显示,他们是父子关系。如果交易完成,他们将获得5亿港元的现金。

何一心是知名商人,1955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到香港创业,1989年成立香港星愿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到内地,先后从事过汽车零配件以及医疗器械生产,2001年10月注册成立星愿(中国)。

星愿(中国)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主要从事乌龙茶、绿茶、茉莉花茶、黑茶和特别是武夷岩茶之栽培、生产、销售及研究。

据中国矿业称,星愿(中国)通过向农民租赁茶田,与种茶区农民订立了分包安排,星愿(中国)有权经营租赁而来的茶田,有权出售来自茶田的所有农产品(13.81,0.16,1.17%,)。此外,许多其他当地农民也一直将其农产品出售给星愿(中国)。通过这些方式,估计星愿(中国)在29500亩茶叶产量(相当于武夷山种茶区总面积约28%)取得茶叶供应。

另外,星愿(中国)在武夷山拥有一项占地约228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包括全套精制加工机器、3个初制加工厂及一个称为 “产品开发及管理中心”的茶叶研究所。目前,星愿(中国)在中国拥有超过30个注册商标,旗下的“武夷星”及“武夷”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武夷山市茶业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收购当然是好事,星愿刚开始的时候经营困难,这两年发展得很好。”星愿为何在经营状况很好的情况下卖掉?他表示,“那是私人企业,他们的事我们不了解,也管不着。”

【质疑】

疑问1星愿(中国)值那么多?

对于上述交易,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提出质疑:星愿(中国)大幅溢价,这里面可能有猫腻。

该人士指出,“据我所知,当年(最多5年前)这个茶厂的价值不超过1000万元,可能就是三五百万元。然后,星愿追加投资,根据其市场运作,投 入最多不会超过2000万元。再考虑近年来其市场品牌商誉增加、土地增值,现在最多也只值6000万元,已经是翻了一番。而现在,他们加了个‘零’卖给上 市公司。”

对于上述疑问,中国矿业和星愿方面都没有给出回复。但中国矿业一位负责财务的人士表示,香港上市公司一般在收购后能完成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市盈率。他们按照10倍计算,如果星愿(中国)保证能完成8000万港元的利润,他们就投资6.4亿港元(按80%股份计算)。

上述人士甚至认为,中国矿业的股权分散,个别持股不多的大股东控制了企业运营。理论上有这么一种可能:“这家上市公司有很多现金或贷款能力,控 制人找一个题材好的资产(如大红袍茶叶),内外勾结,把资产高价卖给上市公司,套取现金,然后与卖方坐地分钱”,通过这种方式曲线套现。

在武夷山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茶叶专家表示,虽然星愿不是小企业,但6.4亿港元的收购价格,还是让他感到十分惊讶。

当地另外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厂房与星愿差不多大,注册资金只有几百万元)负责人则笑着向记者表示:“这是好事啊,要是它(指星愿茶业)能值8个亿,我的也可以卖7个亿了。”

疑问2农民茶园成企业资产?

记者在武夷山市郊的旗山科技工业园区看到,在武夷山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安静地躺着星愿(中国)的“5座半”楼房,其中两座的楼顶挂着“星愿”及“武夷星”的牌子。按照星愿(中国)办公室主任刘喜钰的说法,“其中一座正在建,工人放假回家,只能叫半座楼房。”

星愿(中国)的厂区内厂区面积不大。厂房门口的道路坑洼不平,碎石子与黄土堆垒成小山包,路口斜插着 “道路施工,车辆绕行”的指示牌。

刘喜钰向记者介绍,上述5座楼房当中,3座三层楼房分别为行政楼、员工宿舍楼、茶叶精制/包装楼;另外2座为初制楼。

他透露,星愿茶业现有员工200多人。在两个多小时观察期内,记者在整个厂区并没有见到这么多人,刘喜钰称,“员工均在厂房内作业。”

记者来到厂房区,看到精制厂房内有数十名员工正在工作,另外两栋厂房大门紧闭,记者透过窗户观察,没有见到里面有员工作业,只有5名员工在门口空地聊天。

中国矿业公告称,星愿(中国)通过分包安排以及与农民合作,估计拥有武夷山市29500亩茶园的茶业供应。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星愿(中国)大 约拥有2000~3000亩自有茶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许多茶园属于当地农民自有地,并不能算为茶厂资产。“这和租来的房子不能做抵押一个道理。星愿基 本没有茶园,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所以,为其提供茶叶原材料的茶园也不是他的资产”。

疑问3“大红袍”是独有资产?

上述证券业资深人士指出,星愿(中国)所说的无形资产“大红袍”,其实并不是他们独有的资产,而是社会资产。

“大红袍是一个茶业品种,属于武夷山市共有品牌,并不是归为某一个企业所拥有,”武夷山市知名茶文化人黄贤根向记者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武 夷山当地原有6棵大红袍母树,后经茶人扦插、栽培,繁衍出现在武夷山接近4万亩大红袍茶园。 “凭什么?凭什么?”当地一家大型茶业公司老板在看到中国矿业的公告后表现激动,他认为,大红袍这个品牌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独享,因此, 不能宣传为“独家拥有”。

据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茶包销售快速增长。近年,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的茶包市场份额亦迅速上升。然而,中国茶包市场尚未开发,仅占中国茶叶市场总销量的一小部分。自2008年2月起,星愿(中国)开始生产大红袍茶包。

中国矿业:“限制不了他人的看法”

“对于他人的一些猜测和非议,我们限制不了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中国矿业财务总监杨先生表示:“香港公司和内地公司的收购原则和眼光不尽一样, 我们看重的是其市盈率的高低。星愿(中国)保证在2009年实现8000万港元的利润,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则会按照比例相应减少投资。另外,我们还看中它 在行业中的地位。”

对于上述疑问,星愿(中国)的高层则通过其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9

问题奶粉迟到曝光 康师傅剥离味全时机遭质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203/04002651562.shtml


有市场人士质疑,如果当时就把台湾味全奶粉的问题曝光,康师傅控股还能卖得出这样一个受负面消息困扰的品牌吗?

从2008年10月17日到2009年2月2日,在这近3个半月的时间里,“阪崎肠杆菌”这样生僻的名词并未进入公众的视线。

不过,一则关于进口味全奶粉被检出阪崎肠杆菌的消息,一下子搅乱了人们节后的好心情。这种可致新生儿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病菌,危险性似不亚于三聚氰胺。

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信息显示,被检出致病菌的3种“味全”奶粉分别为味全婴儿配方奶粉、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均产自中国台湾,制造商为“味全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湾味全”),检出时间为2008年10月17日。

还有一事同样发生在这3个月内:2008年11月24日,康师傅控股(00322,HK)以739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旗下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味全”)剥离。

“阪崎肠杆菌”阴影

对上述负面消息,总部位于台北的台湾味全代理发言人陈文敏昨日回应《每日经济新闻》称,受污染的奶粉已按规定及时销毁,并未入境,“经过初步调查,我们怀疑奶粉是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杭州味全副总吴瑞勋则表示,该批问题奶粉去年10月份被海关拦截后就已全部就地销毁,并没有流入大陆市场。

吴瑞勋还告诉记者,“由杭州味全生产、并在大陆销售的味全奶粉,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都跟台湾味全没有任何关系。目前杭州味全所生产的产品经由国家质监局检测,批批检验合格。”

吴瑞勋表示,他不太清楚台湾那边针对此事的调查结果,但他怀疑问题很可能是出在生产环节。

事实上,这已是台湾味全奶粉第三次被检出阪崎肠杆菌。公开资料表明,在2006年10月与2007年8月,产自台湾味全的较大婴儿配方奶粉也同样被深圳检验检疫局抽检出阪崎肠杆菌呈阳性。

国家质检总局昨日也就上述事件发布澄清公告,新闻发言人李元平表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早已对该批奶粉依法进行了退运处理,不合格奶粉并未进入国内市场。李元平就此特别强调,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的进口奶粉,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

信息发布存在“真空期”?

尽管问题奶粉是在去年10月被检出不合格的,但目前可以查到的信息,却是在今年1月20日才被公布的。

对此,李元平也在昨日澄清强调:“质检总局已于2008年11月7日就发布进口食品不合格信息进行过说明。”但是记者并未在质检总局官方网站上找到2008年11月7日所发布的相关信息。

也正是在这段信息的 “真空期”里,康师傅控股于2008年11月24日以739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旗下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剥离,卖给了台湾味全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味全(BVI)有限公司。

对此,有市场人士质疑,如果当时就把台湾味全奶粉的问题曝光,康师傅控股还能卖得出这样一个受负面消息困扰的品牌吗?康师傅控股剥离杭州味全的时机是否经过“精心选择”?

针对这些质疑,记者昨日致电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公关部负责人称,味全现在不属于康师傅控股,无法回答记者提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

亚洲铝业要约回购海外债务遭质疑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06/110113868.html


一些境外债券持有人与分析人士对其目前财务状况提出质疑,并认为如果这一条件苛刻的要约获得通过,将可能严重打击亚洲企业高收益债券市场的信心

  【《财经网》专稿/记者 吴莹】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一些面向海外发债的中国民营企业近期因盈利状况下滑,向其海外债权人发出要约重组债务的情况并不鲜见。
然而,一家中国铝制品生产企业向海外债权人发出的债券回购要约,令持有近12亿美元面值债券的境外债权人困惑不已,并提出质疑。一些境外债券持有人与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这一要约获得通过,将可能严重打击亚洲企业高收益债券市场的信心。
2月13日,地处广东肇庆的亚洲铝业控股有限
公司(下称亚洲铝业)向海外债券持有人提出期限至5月18日的要约收购,回购面值金额合计约11.8亿美元的两类债券——优先无担保债券(优先债)与实物支付债券(下称PIK),收购价分别为债券面值的27.5%与13.5%。
亚洲铝业表示,如果本次要约收购无法完成,公司将面临破产,债券持有人的损失会更大。对此,海外债券持有人发出了强烈的不满之声。
标普公司评级部的副董事廖强介绍,当前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下,发出要约要求重组债务的企业并不鲜见。但像亚洲铝业这样要求债权人不接受要约便可能破产的情况尚不多,多数企业只是为了改善现金流状况而重组债务。

要约被指过度苛刻
截至2月14日,该公司未到期的优先债和PIK本金金额分别为4.5亿美元和7.28亿美元。
亚洲铝业称,因销售下滑,流动资金吃紧,公司须再融资,而当地银行再贷款条件包括要求公司回购所有海外债券。若境外债券持有人不接受要约,则公司将面临破产。
随后,该公司发布要约修改条款指出,在破产情况下,如公司重组,债券持有者只能获得优先债面值的16%、PIK面值的0.9%;若公司清盘,停止所有业务,债券持有者只能获得优先债面值的3.82%、PIK面值的0.06%。
上述公告意味着,债券持有人除选择接受要约,已没有更好的选择。对此,不少债券持有人纷纷表示困惑,甚至质疑。
“亚洲铝业似乎有意让要约条款更为苛刻,迫使债券持有人接受这一高折扣的回购条款,”一家持有PIK的海外基金人士向《财经》记者称,由于海外债权人的权益有该公司大股东股权作质押,中国当地银行将回购海外债券作为再融资先决条件的做法并不合理。
阿联酋个人投资者Sami Caracand亦表示,目前要约条件非常苛刻,且感觉亚洲铝业的运作不够透明,更像是多方合谋让海外债券持有人承担损失。
Caracand称,目前债券投资者正积极联合起来,希望在表决前能够与肇庆政府、贷款银行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进行共同商议。Caracand持有比例高达5%的亚洲铝业优先债。
有分析人士认为,与此前的玖龙纸业等公司相比,本次亚洲铝业的回购条款相当苛刻,确为近年少见。
标普分析师符蓓指出,由于境外债权人无实物担保,而境内银行有土地设备担保,因此境外债券持有人与当地银行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美国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的律师David Kidd表示,鉴于过去几个月亚洲铝业的大量
资本支出,债券投资者觉得难以接受目前的苛刻要约条件。根本上,该要约颠覆了债权人与股权人的优先顺序,将股权人利益置于债券持有人之上。
Kidd表示,在其长期从事亚洲企业债务重组法律事务经历中,亚洲铝业可能是中国发行高收益债券企业中,迫使境外债权人接受高折扣要约回购的第一例,该公司不愿协商的强硬态度,对于亚洲企业高收益债券市场将可能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
法律分析人士指出,在2007年起实施新破产法的背景下,境外债权人在类似破产债务纠纷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财务状况的质疑
更多的质疑之声指向亚洲铝业的财务状况:该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究竟如何?是否真的面临破产威胁?如果该公司财务困难,为何公司近期仍大量进行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与并购非核心资产在内的资本支出(Capex)?
符蓓认为,亚洲铝业的资金流动性的确存在问题,为了上马新铝板材项目,最近四五年该公司财务状况一直较为被动,杠杆率过高。然而,虽有风险,但该公司的高收益债券在2006年的市场条件下对海外投资者仍有吸引力。
本次亚洲铝业要约发布后,标普将其债券评级连降五个等级。
瑞士

信贷
第一波士顿的亚洲信用分析师Damien Wood则认为,亚洲铝业的财务状况与前景并没有回归要约中所描述的那么糟糕,去年9月底公司财务数字显示,该公司运营状况正常,挤压铝件业务一直以来盈利稳定,新上马平板铝项目也具有相当盈利潜力。
Wood认为,公司2006年大肆举债进行私有化以及固定资产投入,由于市场环境原因,成本费用高企,项目不断拖延,公司也许有些流动资金问题,但更大 的问题在于公司举债过度,股东想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情况更像是,公司控制人决定让债券投资人为他的错误商业决定负责。
2月13日,亚洲铝业在要约公告中称,公司去年下半年销售量同比下滑20%,以及为投产铝板带项目导致支出高企,现金流遭遇困难。
3月5日,亚洲铝业销售部门一位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2008年11月投产的铝板带FRP项目目前销量良好,2009年前两个月单月的铝板销量大概是500吨至600吨,预计今年的年产值可以达到40万吨。
不过,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12月底,亚洲铝业共有124亿港元债务,母公司高达177亿港元债务。
截至发稿,亚洲铝业主席、创立人和大股东邝汇珍及其他亚洲铝业管理层人士未对《财经》记者发出的采访请求给予回应。该公司发言人称,管理层有关人士“因出差与会议缠身”无法接受采访。
根据Dealogic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发债在2004年到2005年达到高峰,总量分别为40亿美元与30亿美元,2006年到2008年稳定在每年约20亿美元的发债总量。
符蓓认为,目前须要重组债务改善资金状况并可能面临公司违约风险的企业,除亚洲铝业这样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在房地产行业也相当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43

五粮液巨资炒股失陷亚洲证券 投资者质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317/02285983648.shtml


  一家上市公司5500万资金长期失陷亚洲证券,为何却在年报中毫无披露?上周末,本报记者收到一中小投资者投诉,指上市公司五粮液(15.03,0.54,3.73%)大量资金失陷亚洲证券,长期未披露。在2008年年报中,五粮液披露了部分资金失陷中科证券,未收回资金8294万元,但这笔款项未做计提处理。

  记者获得的一份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显示,五粮液的子公司五粮液投资公司与一家名为“智溢公司”的公司合作炒股,存入亚洲证券的7500万资金中,5500万被转做委托理财资金。由于亚洲证券破产,这笔巨资至今没有追回。

  一场官司牵出五粮液投资公司

  2009年1月21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原亚洲证券经纪人向晓卫在亚洲证券成都营业部担任客户经理期间,以购买可转债为名让智溢公司到 亚洲证券成都营业部开户,并存入7500余万元资金,向晓卫为获取与亚洲证券成都营业部约定的275万元佣金,未征得智溢公司及其委托代理人尹启胜的同 意,向亚洲证券提供了盖有伪造的智溢公司印章,构成合同诈骗罪。

  尹启胜并非智溢公司职员。公开资料显示,尹启胜2002年时任五粮液集团办公室主任兼公关部部长,2004年时任五粮液投资公司总经理。

  据悉,亚洲证券是一家全国性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全国拥有48家证券营业部和12家证券服务部。其前身为三峡证券,成立于 1993年,当时仅为一家注册资本为5000万的小证券公司。1997通过增资扩股,三峡证券将注册资本增至1.5亿元。2002年3月,三峡证券更名为 亚洲证券,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增至近10亿元,当时在证券公司中名列前茅。

  2005年,证监会调查出亚洲证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挪用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挪用客户证券等严重违规行为且数额巨大,在委托理财业务上也出现了巨大漏洞,随即取消了其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

  5500万系五粮液与智溢合作炒股

  1月21日的判决书显示,时任五粮液投资公司董事长的冯光兴在法庭上证实,2002年五粮液投资公司和智溢公司共同出资用于炒股,以智溢公司名义开户,尹启胜负责操作。

  2004年初,尹启胜在接受智溢公司委托炒股期间,亚洲证券经纪人向晓卫到宜宾找到尹启胜提供了一份亚洲证券内部书写的可转债项目投资意向书,建议购买丰原可转债。

  2004年5月双方将7500万元转入该账户,其中5500万元作为委托理财金。2005年亚洲证券破产,这笔资金作为破产资产尚未追回。

  昨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五粮液董事会办公室,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笔钱与五粮液股份公司和五粮液投资公司都没有关系,五粮液投资公司是五粮液股份公司的子公司没有错,但是智溢公司跟五粮液没有关系。

  根据五粮液年报,五粮液投资公司是五粮液股份公司持股95%的子公司,这家公司在2002年由五粮液股份公司和五粮液集团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另外5%的股份由五粮液集团持有。

  五粮液历年年报显示,五粮液炒股的历史由来已久。在2002年年报中,五粮液账上就有1.39亿元“其他货币资金”;2003年这笔钱增加到 1.44亿元;2004年末“其他货币资金”没有增长,仍为1.44亿元。2004年五粮液在年报中注释,“其他货币资金”是指存放在证券公司的存款。

  从年报数据来看,2001年到2004年,即五粮液资金陷入亚洲证券之前,股票投资都是亏损的,存放在证券公司的资金余额总体上变动不大。根据报表计算得出,五粮液投资股票的资金一直占存放在证券公司资金的5%以下。

  本报记者 吴敏

   链接

  智溢与五粮春控制人一致

  和五粮液投资公司合作炒股,资金却全盘交付五粮液投资公司的员工。这家公司是什么背景?

  法院判决书显示,这家公司全名为“成都市智溢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谢军。工商资料显示,2001年后谢军转让了在该公司的全部股份。

  据尹启胜证实,当时购买丰原可转债也征得了谢军的同意。

  五粮液的经销商们都知道另一个“智溢”,那就是“五粮春”系列白酒的全国总经销商。根据工商资料,智溢酒业的法定代表人也是谢军,其背后还有一家“智溢实业”的公司。

  据五粮液一位经销商透露,智溢酒业的两个老板,一个是谢军,另一个是五粮液前任某高管的胞弟。但这一信息未见工商资料确证。

  (吴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9

巴菲特公司回应郭台铭质疑:对比亚迪无疑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90505/16326184695.shtml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5月5日早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说服巴菲特投资大陆比亚迪公司的伯克希尔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长芒格(Munger)3日说,他对比亚迪公司与公司领导人王传福都毫无疑虑。

  巴菲特:比亚迪投得太少

  一名台湾记者在伯克希尔股东会后的记者会上提问,比亚迪被控侵害他人专利,涉嫌偷窃商业机密。芒格(Munger)回答说,他对比亚迪与其董事 长兼总裁王传福毫无疑虑,也对比亚迪的企业伦理与能力感到“很满足”。芒格(Munger)说:”我认为这个人(王传福)正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伟大的事情。 ”

  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宣布入股比亚迪10%,使这家中国大陆的电池与汽车厂商成为国际焦点。这桩投资出乎市场意料,而芒格(Munger)正是促成巴菲特决定投资比亚迪的主要推手。

  台湾鸿海集团旗下富士康,正在控告比亚迪窃取多项商业机密。郭台铭接受台湾一家媒体专访时,公开质疑巴菲特的投资,”敢开比亚迪的车子上班吗”?

  查理·芒格简介

  查理•芒格是沃沦·巴菲特的黄金(200,2.47,1.26%)搭档,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在外界的知名度、透明度一直很低,其智慧、价值和贡献也被世人严重低估。

  芒格1924年1月1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直接进入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编入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

  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芒格此后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却不做房地产投资。从1978年起,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木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56

梳理股权铺路南京新百重组 金鹰系掌门王恒回应市场质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0/HTML_GTOPPEDN24DL.html


公布重组预案近3个月后,南京新百(600682.SH)控股股东南京新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百投资”)及其关联方开始着手理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

6月9日,南京新百公告称,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下称“金鹰商贸中国”),在5日通过大宗交易将持有的全部股权407.5252万股,转让给关联公司南京金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鹰国际”)。

此前公布的重组预案中,金鹰国际计划以持有的上海富得世纪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富得世纪”)等7家商业地产类公司的股权,认购南京新百不超过4.46亿股,帮助南京新百实现从零售百货向商业地产的转型。

不过,重组方案公布后拟注入的7家商业地产类公司估值遭到部分市场参与者质疑,8日下午,金鹰国际董事长王恒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一一回应,“最终,我们希望香港的金鹰商贸的零售百货业务和南京新百的商业地产业务,形成互补态势。”

6月9日,南京新百收于8.79元,涨1.97%;较7.35元/股的增发价高出近20%。

理顺股权

金 鹰系通过4家关联公司新百投资、金鹰申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申集团”)、南京华美联合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美营销”)和金鹰商贸中国,分别持有 5429.8556万股、2788.1625万股、2119.2342万股和407.5252万股,合计持股比例处于要约上限的29.99%。

其中,前三家公司隶属于王恒直接控股的南京金鹰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鹰投资”),金鹰商贸中国则是香港上市公司金鹰商贸(3308.HK)全资子公司。

南京新百6月9日公告,金鹰国际通过大宗交易以8.48元/股受让金鹰商贸中国持有上市公司1.14%的股权,金鹰商贸和南京新百将不再有直接持股关系。

事实上,转型商业地产后的南京新百和从事百货零售的金鹰商贸之间的关联交易必不可少。金鹰商贸控股的金鹰商贸中国,退出南京新百股东也在情理之中。

按南京新百今年3月公布的重组预案,金鹰国际还将通过上海富得世纪等7家公司认购上市公司不超过44576.4626万股,其将持有上市公司约56%的股权,算上3家关联公司新百投资、金申集团和华美联合,金鹰系将合计持有南京新百68.8%的股权。

相对应的,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南京国资”)持有的5638.26万股,由原先15.74%的持股比例被稀释为7%左右。

和南京新百不同的是,南京中商(600280.SH)的控股股东江苏雨润集团则选择受让南京国资持有的部分股权,减持后,南京国资持有南京中商5%的股权。

回应质疑

南京新百重组预案显示,上海富得世纪、南京珠江壹号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珠江壹号”)等7家子公司的预估值合计约32.76亿元,前两者合计29.45亿元的预估值占比近九成。

方案披露后,市场质疑则主要集中在位于南京市珠江路和上海市南京西路的这两处物业身上。

珠江壹号前身南京国际同仁发展有限公司(同仁发展)曾是南京新百控股子公司,上市公司2003年联合子公司南京新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资1.39亿元,购得同仁发展的股权和债权,而同仁发展主要资产就是搁置多年的同仁大厦项目。

“当时经过商贸局协调,把项目从交家电资产包里作为抵债给了新百。”王恒告诉记者。

调查显示,截至2002年末,南京新百为交家电集团担保达8000万元,2003年增至1亿元。

“当时新百唯一的房地产项目赔钱,主持开发珠江壹号烂尾楼项目可能更困难。董事会意见非常明确,尽早将烫手山芋解决掉,把精力放到新百主楼的加层工程上。”王恒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2006年5月30日和2007年8月24日,南京新百先后将其持有珠江壹号70%和30%的股权,转让给泰州新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转让价分别为8378.53万元和4500万元,分别为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带来1949.04万元和1780.53万元的股权转让收益。

据王恒介绍,金鹰国际拿到珠江壹号项目后,“前后投入差不多10个亿资金。”

重组预案显示,珠江壹号南楼“增值较大是由于项目公司成立时即取得南楼土地,时间较早,属于自行建设项目,故账面体现的房地产成本较低,账面原值7.60亿元,而当前南楼周边已售均价及同类房地产市价较高,所以与其账面成本相比增幅很大”。

与此类似,计划注入的另一块资产上海富得世纪100%股权,也因为去年曾计划注入香港上市公司金鹰商贸,成为关注焦点。

去年11月7日,金鹰商贸公告计划以9.98亿元购入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金鹰购物广场的物业(即上海富得世纪),但最终该项计划被取消。

而此次上海富得世纪的100%股权被预估为13.1亿元,较4.13亿元的账面值增值不少。

王 恒表示,去年下半年装修到今年5月28日重新开业,投入改造的费用在1.5亿-2亿元,“商业价值的发生不仅从投入资金看,也可以从产出效益看。例如为引 进的GUCCI品牌在装修店面方面投入3500万元,换取了营业额2个点的提成,这个店面的定位也从原先的中国旗舰店上升为亚洲旗舰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5

中海地产回应土储保守质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HTML_H22D91LQCHBM.html


楼市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敏感期。

从7月份以来,深圳的成交一直呈下降趋势。北京、上海等重镇也是类似表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63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8%;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27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4%。

从二级市场看,内地地产龙头企业中海地产(00688.HK)从8月初的19.8港元一度下挫到15.6港元,9月1日收盘于16.2港元。中渝置地(01224.HK)从月初6.6港元的高点一度“速滑”到3.85港元,9月1日收盘于4.24港元。

投 资者对地产企业的信心是否还能一如既往?8月26日,2009西部机会全球投资者大会在重庆举行,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亚洲首席执行官威尔逊·卡玛、涌金 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刘易军、SAC资本顾问公司威廉姆·梁等20余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出席。对于开发商而言,这更是一次难得的自我推介的机会。

中海地产董事会主席孔庆平回应了投资者的质疑,同时也不忘为投资者打气。“我们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已经和去年的大致相当。”

中渝置地与中海地产相比没有规模上的优势,不过其董事总经理林孝文却将自己的成本优势完整地向机构投资者一一道来。恒隆地产(00101.HK)主席陈启宗则从全国布局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战略。

不一样的情况,只为同一个目的——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俘获”机构投资者的信心。

中海回应土储质疑

孔庆平一上来就给投资者提振信心:“房产与经济是正相关的,从长期看,经济是向上的。”根据中海地产的内部研究,房产周期的牛市是从2000年到2050年,而在2035年前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孔庆平认为,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其次是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高峰是1962年到1978年,而这一代人现在恰好进入消费高峰。

“我们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已经和去年的大致相当。”孔庆平说。

这似乎也能从财务数据得到印证。中海地产财务报告显示,其半年度总利润为港币53.8亿元,折合人民币约47亿元,增加21%。每股收益为港币0.37元,折合人民币0.32元,同比升25.3%。

不过,有投资者质疑,中海地产的毛利和土地储备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

孔庆平解释,2007年中海地产的毛利率为40%,2008年更是达到了45%,中海地产对投资者的承诺是毛利率不低于30%。

此外,中海地产今年上半年结算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2008年的销售结转,而众所周知,2008年是一个地产的冷淡期,因此对价格做了调整。“无论如何,我们的毛利率能保持30%的水平。”孔庆平对台下的投资者说。

对于土地储备,孔庆平则认为,中海地产每年的土地储备计划一般是上一年开工面积的120%。2008年,中海地产的开工面积为4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2009年中海地产应该完成48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计划。

此前有报道称,今年中海地产集团资本开支约326亿元,其中134亿元将用于土地收购,包括新增土储、已购入土地余款等。不过,今年以来中海地产一直在土地储备上小心翼翼,并没有出手。直到8月19日,中海地产才耗资38亿元,在山东拿下三幅土地。

“土地储备没有变化,不代表不超过。现在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不会参与地王的拍卖,现在的土地市场比较热,政府可能会增加土地供应,明年3月再看我们的数据,可能不是增加了400万平方米,或许是双倍。”孔庆平说。

中海地产目前在内地及香港、澳门共22个城市拥有土地储备约2480万平方米,实际拥有权益约为2180万平方米。“这可满足未来四年保持盈利每年20%以上增长幅度的开发需要。”孔庆平说,“2008年的痛苦很短暂,但是不要忘得太快。”

中渝置地大秀土地成本优势

与中海地产相比,中渝置地则是主场作战,这家发轫于重庆的开发商则希望通过成本优势的阐述“俘获”投资者。

根据中渝置地的研究,重庆人的房贷只占收入的16.7%,成都则刚刚超过20%,“这与无法承受的价格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中渝置地董事总经理林孝文说。

此外,2008年很多开发商减少了开工量,导致供应减少。“我们做好了准备,迎接指数式的增长。”林孝文似乎更有信心。

不过,中渝置地最为明显的优势是低廉的土地成本。中渝置地每平方米的土地成本平均仅为1100元平方米,“仅仅是土地价格优势就会使每股盈利有很大的空间。”林孝文说。

中渝置地一人士举例说,拿地的时候就要求毛利率至少要是20%,拿地的成本一般为1100元/平方米,加上建安成本2200元/平方米,成本大概为3300元/平方米。而销售价格能达到5500元,毛利率至少在30%以上。

此外,中渝置地也没有在最疯狂的时候争夺地王,这减轻了其在2008年地产清淡期的负担,得以轻装上阵。

2009年,中渝置地拿下了3块土地。其中在都江堰的一幅土地面积为18.7万平方米,每平方米的价格仅为678元。林孝文介绍,两年之前在同一地段拿地的价格为7000元/平方米,中渝置地的价格只有两年前的10%。

中渝置地还在成都以2159元/平方米的价格拿下一幅21.7万平方米的土地,在重庆大学城则以657元/平方米的价格拿下了35.6万平方米的土地。目前,中渝置地的土地储备有16块,主要分布在重庆和成都。

对此,有投资机构质疑,如此低廉的价格取得土地是否有可持续性。

林孝文表示,中渝置地在当地的人脉关系不错,有时不是以拍卖而是收购公司股权的形式获得土地。“我们在收购前会进行一些调查,不会存在法律上的风险。”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