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人壽和安邦系的不斷舉牌,引發外界關於金地集團控股權之爭的種種猜測。事實上,生命人壽和安邦系未來仍有望繼續增持金地集團股票。
但從《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掌握的情況來看,兩大險資集團持續舉牌金地集團意在爭奪控股權或遭到外界誤讀,本質上這更像是一場戰略投資。
平安集團入局未能成行
從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21日,生命人壽通過二級市場累計持有金地股份數達8.86億股,佔總股本比例為19.808%。而與之伴隨的是,截至4月8日,安邦人壽保險和安邦財產保險通過二級市場合計持有金地集團10%的股份。
在股權關係上,生命人壽一舉成為金地集團第一大股東,安邦繫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原第一大股東福田投資持股7.85%退居第三位。
遊戲依然在繼續,4月22日,金地集團股票當天獲融資買入1.33億元,創該股單日融資買入額新高。此前一天,一神秘機構席位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買入金地集團4100萬股,為此支付了3.12億元的巨額資金。
目前,金地集團的股權結構已經出現顛覆性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福田投資及現有管理層對金地集團實際控制權的旁落,以董事長凌克為代表的核心經營團隊仍控制著金地集團董事會的大部分席位,主掌經營運作大權。
像萬科A(000002.SZ)一樣,金地集團的股權結構頗為分散,並沒有實際控制人,福田投資幾乎不過問日常經營,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使公司得以保持經營戰略上的連續性。
關於險資舉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金地集團某高管處獲悉,金地集團此前早有意引入保險資金,金地集團在此之前曾與平安集團進行過接觸,欲借助外部資金共同發展養老地產,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與凌克還進行過直接溝通。「當時,馬明哲提出要絕對控股,被凌克拒絕,雙方合作最終未能成行。」
此後,金地集團連續出現高管變動,公司原總裁張華綱及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先後離職,金地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隨之擱淺。
黃俊燦接任金地集團總裁之後,金地集團加速模式之變,不斷從房地產開發商向複合型房地產企業演變,加大在商業地產和養老地產領域的佈局,尤其是地產金融地位更加凸顯,專注於房地產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穩盛投資隨之誕生。
對於這場資本收購,黃俊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生命人壽僅作為財務投資人,對方暫無對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主動調整的具體計劃。
但耐人尋味的是,在兩大險資的不斷舉牌過程中,生命人壽和安邦系分別成為第一、第二大股東的進程顯得非常順利,原大股東福田投資既無增持,又無採取其他保衛措施,在此過程中並沒有做出任何抵抗行為。
有券商人士分析認為,險資爭相入局看似激烈但並無硝煙,這場遊戲的背後至少意味著福田投資、現有管理層與外來者在「桌面下」事先達成某種協議。
生命人壽增持是大概率事件
總部設於深圳的生命人壽是一家全國性的專業壽險公司,截至2013年末,生命人壽總資產為1956億元,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57億元。
從生命人壽資本運作軌跡來看,奪取金地集團控制權並無現實必要,至少短期內不會改變金地集團的現有管理層構架。
2014年4月18日,生命人壽召開公司董事會執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會議決議在符合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及公司投資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同意公司繼續增持金地集團,持股比例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30%。
這意味著生命人壽未來繼續增持金地集團是大概率事件,而持股30%是其第一大股東地位的重要保證,因為曾一口氣能籌資136億舉牌招商銀行的安邦保險不容小覷,生命人壽不斷增持更像是為阻擊安邦系。
在業界看來,生命人壽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其在資本市場的投資佈局更讓外人深感不解。在連續加倉金地集團的同時,生命人壽還同時成為農產品(000061.SZ)的二股東,但原來受其重視的銀行與白酒行業則被減持或調倉,去年三季度甚至清倉了浦發銀行與光大銀行,貴州茅台也遭遇其大幅減持。
目前,生命人壽持有、控制境內外其他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公司還包括必美宜(00379.HK)、首鋼資源(00639.HK)、中煤能源(601898.SH)、農產品和佳兆業(01638.HK),生命人壽對這些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8.2%、28.22%、7.88%、22.06%和15.47%,均未控股。
從行業分佈上來看,生命人壽的投資佈局總體上並無明顯規律,涉及能源、農產品、房地產、銀行和白酒等領域。
在業務上,生命人壽的發展有點像平安集團的發展路徑,開始走集團綜合化的路子,形成以保險為主業的多元化經營,正在向綜合性金融控股公司邁進。
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看來,生命人壽在地產行業的大手筆,有點像產業資本的運作。「比起資本市場看短期市場,產業資本看中的是行業與企業長期的發展潛力。」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亦認為,自從2013年下半年以來,長線資金不斷舉牌增持金地集團股權,意味著產業資本持續看好金地集團,同時亦說明產業資本從長週期角度判斷該公司價值存在絕對低估。
該研究報告稱,對於既可以買樓,又可以買股票的,具備實業思維的投資者來說,當前買地產股的確比買樓合適。此外,只要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估值水平不發生系統性改變,類似金地集團的事件就可能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