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潤系遐想無限 王雅媛


2010-02-09  HKHL





上星期恒生指數公司宣佈,將華潤置地(1109)納入為藍籌新貴,換言之,連同華潤創業(291)及華潤電力(836),華潤系將佔藍籌三席。

華潤置地及華潤電力市值分別大約是七百多億港元,華潤創業則是六百多億港元左右,三家公司加起來的市值,便有逾二千億港元,也等於一間恒生銀行(011) 的市值。

同系三藍籌市值可比恒生

論市值及比重,華潤系於恒指影響力仍是微不足道,看見華潤系一家又一家地成為藍籌,有人問我華潤燃氣(1193)未來有沒有機會都成為恒生指數的成份股?我認為這個當然是華潤集團的下一個目標。不過暫時來說,華潤燃氣離目標仍是很遠。

要被獲選為成份股,任何公司都要符合以下最基本的準則︰股票市值及成交額必須位列前茅,普通股總市值及成交額也須是首百分之九十。另外一個便是公司必須在 港交所上市滿二十四個月以上。因為這些都是最基本準則而已,故我認為以上準則都不難達到。經甄選合資格後,恒指服務公司會再有最終評選,而最終評選的準則 則會再參考候選公司的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以及它是否能使恒指更好的反映大市。

基本上我認為最終評選是非常人性化的,怎樣才算是健康的財政狀況?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過我們亦可以從現在的恒生指數成份股中,看出多一些它們選成份股的規則。假設現在的恒生指數是沒有嚴重溢價或嚴重低估,要被選中的成份股的市值起碼要在五百億港元左右。

現時恒生指數中市值最細的是中遠太平洋(1199),市值為二百五十億港元,之後的便是多隻五百多億元的公司,如新世界發展(017)及東亞銀行(023)等。

入選恒指也要看代表性

中遠太平洋有行業的代表性,因此即使它市值細也照入選。華潤燃氣屬公用行業,恒生指數裏已經有不少公用行業的代表,如中電控股(002)、中華煤氣 (003)等,它們的市值都是上千億港元的。華潤燃氣現市值才一百五十多億元,連中遠太平洋也不及,要跟其他公用股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華潤系公司有一個好處,便是有龐大的遐想空間。我想十年前,也沒有人會想到華潤置地可以成為藍籌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86

銀基集團的分析與遐想 流星524

http://xueqiu.com/2001129767

銀基集團(00886)是我自其上市以來一直關注的企業,股價從2009年4月份上市以外已經有3年多, 一直備受外界爭議,早在2009年IPO不久,就因證券監管部門對五糧液的「調查門」事件而涉嫌「五糧液低價」進貨受到牽連,致使其股價急跌,主要股東兼 主席梁國興更是」為擴闊本公司股東基礎」,冠冕堂皇的減持1億股,減持價格較當時市價3.09元折讓11%的2.75元,從減持價遠低於招股價3.45元 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梁主席真可謂是「菩薩心腸」,大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佛家境界。然而,銀基集團之後卻走出了一波大行情,配之以當然是高業 績、高增長,更令人心動的則是其高分紅,連續兩年高達98%、99%的分紅率,以及不斷引進新代理的白酒新品種,在恆生指數從近25000點跌至 16000多點的2011年中股價始終堅挺,每逢有大幅調整,都是急速回升,可謂是熊市中一朵難得一見的「奇葩」,梁主席更是於2011年期間不斷高價增 持自家股票逾1000萬股,與2009年的低價減持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此「低賣高買」令人費解,然而到了2012年2月下旬,距離2011/2012年財 報截止日的2012年3月31日已經近在咫尺,梁主席從容減持8250萬股,每股配售價為6.18元至6.62元。

從低賣、高買、更高賣的幾次動作來看,是巧合嗎?其實只要是細心的讀者,通過分析定期財報的蛛絲馬跡,就能發現其中奧秘。3年來本人不斷跟蹤其定期報告及公告,今結合其近期公佈的2011/2012年財報,從以下7個方面梳理其上市以來的運作軌跡,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

1、銷售收入(200X年是指截至200X年3月31日的年度數據,200X年末是指200X年3月31日,下同)

銀 基集團的銷售收入從2007年的不到10億元,升至2012年的將近30億元,5年內增加上至升2007年的3倍,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雖然收入節節升 高,但國際銷售佔總收入的比例卻一直在下降,由2008年的55.5%下降至2012年的23.5%,管理層曰是「由於我們有效率地發展中國市場之渠 道」,讀者可能會說是銀基後來新代理了許多新品種的結果,但其實銀基的國際銷售收入的絕對金額也是呈現逐年下降態勢,從2008年的8.25億元下降至 2012年我不到7億元,這是否與2009年的五糧液的「調查門」事件有關就不得而知了。銀基集團的收入分部很有意思,酒類一股獨大,香煙、物業基本忽略 不計,也不知道管理層這麼分類說明有什麼意義,在此懇請HK監管部門,就放過銀基一馬,不要披露這收入分部數據了。

2、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

如 果說2012年的銷售收入上至升2007年的3倍很驚人,那麼應收賬項餘額的增幅則超過了100倍,從2007年3月31日的1500萬元上升至2012 年3月31日的15億多元,2010年至2012年呈現跳躍式的增長,2010年3月31日應收餘額還不足5000萬元,到了2011年3月31日就上升 到了7億元多,2012年3月31日進一步上升至了15億元多。2011年度收入22.2億元的當年收入中有6.7億元是沒收到款項的,2012年度則更 有意思,當年29.7億元的收入對應的應收款餘額高達15.4億元(應收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8.3億元)。如果你觀察2011年9月31日的中報,你會發 現2011年9月31日應收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了6.1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我來解釋一下,就是說上年半年的收入16.1億元中有6.1億元是沒收到款 的。

各讓人費解的是資產負債的應收項目表列示,2011年度的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是合併列示的,合計7.1億 元,做財務的都知道,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的風險是不同的,尤其是經銀行承兌的票據,其風險基本為零,而一般的應收賬款如果未做特別說明均是無抵押無擔保, 其風險是要高於應收票據的。我長這麼大,還頭一次看到這種合併列示的。不知道其後管理層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還是出於其他原因,管理層2012年披露的中報 增列了應收票據科目,並對上年的比較數據即2011年末的應收合計7.1億元作了重新列示(應收款4.7億元,應收票據2.4億元)。

更 有意思的是2012年的中報和年報的應收數據,中報中還顯示應收賬款為7.7億元、應收票據為5.6億元。但是到了2012年度數據,應收賬款增至 14.4億元,應收票據只有區區0.9億元了,應收合計15.4億元中的74%為應收5名客戶的款項,而上年應收合計7.1億元中的54%為應收5名客戶 的款項。應收合計15.4億元中的66%為逾期未超2個月內,29%為6個月-1年,而上年應收合計7.1億元中的92%為逾期未超過2個月內。而管理層 也於2012年破天荒的計提了3500萬元的壞賬準備,

應收合計不斷增加,而且應收合計中絕大部分時應收賬款,應收5名客戶 的款項佔應收合計的比例不斷走高,賬齡在增加,壞賬準備也開始計提了,這說明什麼?壞賬風險出現了?以後風險是否會上升?我不知道。一般來說,應收賬款的 真假及質量決定了銷售收入的真假及質量,從而影響淨利潤的真假及質量。

3、銷售費用

銷 售費用佔收入的比例從2008年的5%上升至2012年的12%,(2007年數據未能獲得,所以引用2008年數據),2012年銷售費用為3.45億 元,比2011年的2.03億元上升了70%,而同期報表顯示的收入增幅為34%,同期公司人員數量增幅為13%,銀基集團稱主要是銷售及市場推廣人員成 本以及廣告及宣傳開支增加。是CPI太高?是促銷力度加大?大家自己判斷。

4、分紅派息

公 司自2009年IPO以來,2010年度和2011年度總計每股派息0.815港元(2010年32.7港元/ 股,2011年48.8港元/ 股),與11.9億股相乘,總共派息9.7億元, 與IPO募集資金相比(3億股X3.45港元/ 股=10.3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實際不到10.35億元),基本把IPO融來的錢分光了。反映到銀行存款餘額來看,2009年末的銀行存款高達9.8 億元,2012年末只剩下1.6億元,1.6億元中的5200萬元還是已抵押受限的。經營來經營去,錢到哪裡去了?分紅去了,計入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去 了。2012年難啊?去年業績上去了,但銀行存款一直在縮水,2012年中期不分紅屬於意料之外,年末分紅5仙則是意料之中了。

5、現金流

一 直感覺銀基集團很特別,不需要投入大額資本開支的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光靠經營就能產生現金流入,賺來的錢全部可以分紅,不需要再投入,多好啊,呵呵。但是 經營活動的前提是收到現金的。2012年中期銀基沒有分紅,美其名曰要為旺季備貨,2012年中期淨利潤4億元多,大家也動動手腳動動腦,看看存貨的上半 年末及全年末餘額增加了多少吧。

6、企業形象

企 業形象大家看看媒體就知道了,1)開店家數:曾幾何時說今年要開店至XXX家,還說到某年某月開店至XXXX家,大家看看現在到底有幾家吧。2)網上電子 商務:連續N期定期報告都提了,千呼萬喚最近一期報告看到了網站地址,網上銷售如何呢?沒看到數據,管理層分析也沒提到,就給了網址,大家自己判斷吧。 3)投資者信心維護:這方面管理層絕對是應對有方,遇到上半年業績差時會說「由於中秋啊,元旦啊,春節啊多是在下半年(會計年度為3月31日,因此下半年 為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因此企業一般下半年業績要好於上半年」;遇到不分紅時會說「備貨應對旺季啊,全年分紅不會少於XX%啊」;遇到分紅少時 則會說「料擴大規模減派息,料帶來更高回報啊」等等。遇到網絡流傳渾水會出報告的名單中有銀基集團時,銀基稱其自己是香港公司,不是內地民企,因此不能一 概而論等等4)形象店電話號:基本上多是XXXX886,,你說NB不NB。

7、投資者接待

最 後再來說說投資者接待,銀基沒有自己的投資者接待部門,委託的是博達浩華財經傳訊(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封電子郵件過去,石頭沉大海。第二封過去,回覆我 說已經轉交管理層,過了若干天回覆來了,內容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她把中報、年報上的數據和文字黏貼給我了。第三封過去要求進一步解釋,回覆我說,已經反映 管理層,管理層說屬於敏感信息,靜寞期。這是我所接觸的上市公司中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

但是在企業宣傳方面,銀基是不乏餘力 的,看看銀基集團網站,你會發現盛事回顧欄和投資者關係欄目中不乏xx酒提價(不好意思,我從沒看到XX酒降價,可能媒體上說的XX酒降價與銀基無關)、 與XX簽訂年度訂貨合同、於XX地會見投資者及分析員、XX投資者會議、XX論壇等等。

8、管理層變動

2010 年9月17日 , 據港媒報導,銀基集團(00886)行政總裁陳升鴻及總財務總監鍾偉文宣佈辭職,下週六(9月25日)生效。銀基當時收市後發出新聞稿,重申二人皆因服務 合約屆滿離任,公司業務將繼續正常運作,並指陳升鴻留任為非執行董事,繼續參與制定銀基業務策略。有機構投資者隨後與陳、鍾兩人接觸,他們稱最初加入銀基 是負責協助公司上市,加上市場有更好發展機會,於是決定離開。銀基委任執行董事王晉東接替鍾偉文,出任總財務總監。陳升鴻留任為非執行董事,原財務總監鍾 偉卻沒成為非執董,是鍾自己決定服務合約屆滿離任還是另有隱情?我不知道,大家自己判斷。

總結及結束語:

從 以上基本面分析,結合股價技術分析,再結合有關銀基集團的各類媒體信息以及大股東的股票買賣行為,不知道讀者有什麼感悟。港股通上有過一篇文章,是由一名 大學教授發表的內容,大概內容是說「凡是最後爆煲的企業,先前總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徵兆」,我當時看到該文,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是觸 動了我的,哪位好心的朋友,可以把該大學教授發表的內容貼出來,以供大家學習。

嚴正聲明:以下只代表個人看法,未通過分析蓄意來謀取違法和任何不當利益,也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特此聲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4

舊文重貼:星空的遐想——「徐星」為什麼?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8eln.html
很多朋友問我,你為什麼叫「徐星」?你是不是不喜歡你的真名?唉,讓我怎麼說呢,父母起的名怎麼能有不喜歡之理?「徐星」之名實在是一個偶然,一個 不能再普通的出現。在95年第一次給《股市動態分析》寫文章之時,我還在政府機關單位工作,「股市」或「股票」在我的單位基本上還是「禁詞」之列,是歪門 邪道、不務正業之詞,於是在文章寫完就要發出去,詞窮字盡時,「徐星」這麼個怪怪的名字就填到了作者名一欄。從此就這麼叫了。

    這些年過去了,回想起來,當時偶然、下意識想到的「徐星」之名也有一定的必然。這當然不是我想借此成為「冉冉升起的明星」(有朋友這樣戲說)。我確實對皓 緲無垠的天空星辰有一種特殊的興趣和敬畏。小時候,我對夜空中的星星最好奇:為什麼它們總在夜晚高高掛在天空而不下來?它們從哪兒來,為什麼永遠都是那樣 動也不動然而又那麼好看?┈。誰的回答都不能讓我滿意。星星發光但不眩目,獨傲但不孤芳,可望但不可及。隨著年齡的增加,隨著對現代科學有關星空深奧研究 的瞭解,好奇好玩的感覺漸漸消淡,但星空那種深邃遠大、崇高莊嚴卻日益加深了我對它的敬畏。在我看來,一切科學和藝術,世界上的一切秘密都和星空有關。星 空便是最高意義的哲學。費爾巴哈就說過,理論是從注視天空開始的。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音樂的慢板樂章也正是注視星空、凝神默想的音樂,「打進我們心坎裡 的東西,必定來自天空」(貝多芬語)。

    股市投資亦然。我不相信對公司的價值的準確認識,對如波浪理論等的創建能夠是那些沒有天空般的胸襟、埋頭於追漲殺跌的人能夠悟出的。我還以為,股市投資有 三種境界:技術、藝術和哲學。對於初始介入的人來說僅僅是一門技術:一門認為可以通過對技巧或財務數據的分析學習就能夠贏得股市的技術。但結果大多是贏輸 對半的擲摋子遊戲,股市給人的是貪婪、恐懼和狡詐。對於那些股市上的成功人士而言,股市投資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把握市場脈搏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市場 感覺藝術。而對於少數真正的投資大師而言,股市則是真正的哲學。造成股市投資差別的最終因素是做人的哲學、世界觀的哲學。一個人是什麼股市世界觀,也就決 定了他能達到什麼樣的投資境界,他能取得什麼樣的投資業績或能犯什麼樣的錯誤。巴菲特就說過,投資成功的最大因素不是別的,而是人的個性。所以股市的真諦 也許正是康德「星空律和心中道德律」的統一。例如,如果對股指走勢圖沒有美的感嘆和深深的敬畏感上的理解,那麼數出來的浪充其量也只是個虛幻的泡沫,被市 場所嘲弄。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的這一格言正是凝望星空當然也是研究投資的最高哲學境界。誠然,她不能使人直接找出明天將要漲停的個股,但她能使人逐漸把股市投資變成成功和快樂的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1

熊市遐想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pmh.html
個人想法:

1、注重有穩定股息分配的公司,如果投資標的與良好股息率結合,則是最佳。這種情況下,越是市場蕭條,投資者未來的盈利能力就越大。目前股息率高的A股中(過去五年持續派息),絕大多數都是主板企業。中小板就幾家:偉星、海利得、三花等。其中還得剔除:剛上市或配股的、2012年業績可能大幅下滑的。股息率高的公司中,大部分都是港口、高速公路、銀行、鋼鐵等過去幾年被投資者拋棄的「殭屍企業」。食品飲料中也有部分品種是不錯的,例如承德露露,儘管它的營銷拓展還是弱項,但是公司的單品已經做到優秀,財報乾淨。如果能在產品品類拓展上取得營銷上的突破,這個公司是有潛力做到成功的。估值如果下來,是個不錯的品種。例如還有廣州友誼,儘管受到MALL的衝擊較大,但畢竟自有物業在廣州的兩個核心商圈裡,派息率穩定,估值較低。A股百貨公司的估值過度反應,相比之下港股反而性價比不高了。

2、券商融資買入對大多數人不是個好辦法。原因包括:融資利率較高,接近9%,且6個月結算一次。還要考慮買入賣出的摩擦成本;儘管股息能覆蓋一部分成本,但期間的價格波動容易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2008年香港的內地投資者被斬倉的慘象還停留在我的腦海。有些投資者認為目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認同一部分,因為上證的確處於歷史機遇,但很大部分股票仍然還未充分消除風險。即便如此,也不能對價格的波動做出確切的判斷。2009年匯豐控股大跌,一位香港券商董事長說:我做股票幾十年,未見過匯豐一天跌15%的!結果短短幾天,先一天跌18%,幾天後再一天跌24%!匯豐的估值,從市盈率,到淨資產,然後到「有形淨資產」(硬淨資產).....最後大行研究員都找不到合適的估值理由了。有些投資者可能會說:我會保持槓桿的比例在合適可承受的範圍。我覺得這個可能忽視了人心理的影響。據我觀察,經常使用槓桿的投資者,很少有堅韌神經,能約束自己的。因為槓桿放大後會不知不覺加重「賭性」。往往很多人都是在無數次成功放大槓桿後,死於某一次黑天鵝事件。如果做融資的投資者,必須時刻進行「壓力測試」,不要因為持股的暫時抗跌或逆市走強而沾沾自喜。2005年的中集集團、04年熊市牛股的湘火炬等等都是血的教訓。

3、現在對個人最好的策略,還是穩定的持股、穩定的買入和穩定的派息再投資。投資的本質並不複雜,但是投資者的心態失衡卻往往導致失去理智。在保持穩定心態之後,犯致命錯誤的概率應該不高。股票方面,很多板塊個股已經和國際接軌,甚至略低,例如零售,網購模式的衝擊被渲染到極致。這種變革導致原有的投資者陷入了混亂,也可能導致整個行業都出現較好的投資機遇。除非你相信網購能完全替代傳統零售業。當然,裡面很多公司的確是會遭遇變革,例如沿海一線城市的傳統百貨業,未來走向衰落的概率挺大,這是整個行業發展規律。這些公司未來的價值可能很大部分在於自有物業的重估。但全國範圍絕不應該是如此。

4、對技術毫無興趣,對產能也毫無興趣。香港、國內很多公司都證明了,技術壁壘是靠不住的。因為國內的專利保護意識、政策和執行都不好,企業對核心技術人員的依賴程度極高。中國這種做法利於技術的擴散和快速降低成本,但是也導致企業技術壁壘微弱,創新動力喪失。國外企業在中國叫苦連天,便是如此。山寨和反向製造能力中國的確全球獨樹一幟。依靠產能規模優勢的企業,多半也靠不住。例如味精行業的阜豐和梅花集團,即便這樣佔據天時地利的規模優勢企業,也阻擋不了競爭對手的進入。一旦行業毛利率接近30%,就是行業潛在進入者蜂擁而至的時刻。原則上,製造業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就應該普遍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下。這些公司的投資時機在於行業毛利率跌到行業普遍虧損時才會出現。其實這兩個就排除了A股很大部分股票,特別是中小板和創業板。

5、對鋼鐵、航運、航空等週期性行業的反轉也沒興趣。不碰航運股,是因為產能的投產、達產週期大於行業景氣波動的週期。在景氣高峰時投入的產能往往要等到行業最蕭條時才會釋放,這是個徹底的悲劇。香港當初也出現不少船王,但最終只有買下港口碼頭、以及附近物業的船王才能生存下來。港口、機場有可能被錯殺,特別是機場。航空公司長期是個悲劇,上游被兩大航空製造商壟斷,下游被機場控制。成本費用又控制不了,例如燃油成本。巨大的負債導致公司幾乎都沒有什麼派息的能力。機場是相對很好判斷的標的。

6、牛市中消費行業的品牌壁壘被市場誇大,那些重金砸廣告,快速跑出來的品牌,往往都是曇花一現。真正的品牌是需要很長時間累積的,而且品牌壁壘的公司少之又少。記住麥肯錫的調查,中國人對品牌的忠誠度全球是靠後的。中國人對「品牌」很追捧,但對某個品牌的忠誠度是很低的。回頭看看,有多少「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品牌」?

7、熊市只有審慎的理性投資者才能安然入睡,離開風起的日子,那些浮躁的「成長股」投資理論都難以經歷時間的考驗。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搞反了比例,可能意味著災難。

8、枯榮被套定理,再一次生效,枯榮被套30%後抄底的成功概率,從2005年至今沒有失敗先例。為我可憐的判斷和投資能力感嘆一下!希望下一次熊市,我能進化的更好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0

京東離亞馬遜多遠(二):市場邊界的遐想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493.html

前段時間i黑馬發布了一篇“京東離亞馬遜多遠”系列文章,《京東離亞馬遜多遠(一):科技和零售公司的爭論》。寫這一系列文章,僅為提供一個有別於純粹財報分析的角度去看京東的IPO。這一篇是從市場邊界的角度對比一下亞馬遜和京東。中國電商企業去跟國外VC談融資時,不約而同的會提及:中國市場廣闊、傳統零售發展不成熟、市場分散(參考數據:2012年中國零售百強銷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11.3%,數據來源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網絡零售發展速度更快,網絡零售商就比傳統零售商有更美好的未來。反觀美國,百強零售企業在2013年的銷售額約為1.9萬億美元,(數據來源:Retailnet Group),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40%;其中前十大零售商又占百強零售總額的50%。另外一個可參考的數據是:美國前十大網絡零售商里面有9家是傳統企業(註:主流的排名沒有把eBay考慮在內)。中國的京東和美國的亞馬遜是同屬網絡零售商,中美兩國零售市場前景都非常廣,這給京東和亞馬遜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不同之處在於,京東所在的中國零售市場相當分散、傳統零售商相當羸弱;而亞馬遜所在的美國市場集中程度高、傳統零售商強大。從中美兩個不同市場的競爭維度看,京東即便能力比不上亞馬遜,但很有可能去快速搶占羸弱的傳統零售商的份額;而亞馬遜要想攻下原屬於傳統零售商的市場,難度相對更大。當然,中國市場過於分散,這對京東也未必是好事;京東的即便比傳統零售商效率更高,但同樣也面臨各不同市場難以整合的問題。很多時候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效率上的小優勢未必能讓京東取勝。美國是集中度高的統一市場,亞馬遜直接挑戰沃爾瑪們,完全市場化競爭,點滴的效率優勢能起絕對性作用;資本市場對亞馬遜的期待是其能戰勝沃爾瑪,市值的標桿是趕上甚至超過沃爾瑪。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增速,未來中國經濟總量和零售市場總額有望超過美國;中國的京東能觸及的市場邊界將非常廣。亞馬遜很早就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2004年通過收購卓越網進入中國,客觀地講,10年下來亞馬遜在中國不算失敗,但確實也沒有在這個最大潛力市場取得領先地位,亞馬遜未來將為它在中國不接地氣的做法付出相應代價。但是,亞馬遜中國不等於亞馬遜;亞馬遜在中國和京東有差距,而京東在國際上遠遠落後於亞馬遜。亞馬遜1995年在美國網站上線,1998年就開始大規模國際擴張,當年10月建立了亞馬遜英國和亞馬遜德國;2000年開通亞馬遜法國和亞馬遜日本。到2011年底時,其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市場都取得強有力的地位。2012年後,亞馬遜開始向新興國家加大擴張力度。2012年2月,亞馬遜印度站上線;12月,亞馬遜巴西站上線。京東把國際化定位2014年的五大戰略之一,其實2012年京東就開始了國際化。2012年10月上線了京東英文站,2013年5月與新加坡iKnow集團合作的京東新加坡站上線。但京東的國際化進展相當不順利,英文站訂單量很小;而新加坡站上線不久之後被關閉。2013年亞馬遜745億美元的營收里面,國際市場(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除外)的占比為40%(299億美元)。亞馬遜是一家全球公司,從市場邊界考慮無限廣,其在世界主要市場的強力存在是其獲得資本溢價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京東目前國際化還未真正起步,國際銷售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和日本樂天(Rakuten)相比,京東也相差非常遠(2012年樂天市場的國際營收占比為13.2%)。中國電商企業過於依賴本土廣闊市場,整體國際化都比較差,對京東求全責備並不公平。無疑,上市後的京東將加速國際化進程。比較尷尬的是中國電商進行國際化非常難:中國文化整體弱勢導致書籍音像產品幾乎沒有國際市場,外貿B2C蘭亭和DX賣電子產品和婚紗的方式做不大且有法律風險,中國電商企業也沒有能力像亞馬遜那樣對外輸出雲計算的服務,要建當地網站相對獨立運營又缺少資金和國際化人才。目前,中國市場處於戰國時期,京東有望崛起成為最強者;憑借中國廣闊的市場前景獲得應有的市場估值。但是,中國京東如果成不了國際京東,它可觸及的市場邊界始終受限,能給出的想象空間也將受到影響。市場承認先發優勢,亞馬遜占領的市場京東進入後要想取得同樣的成績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或許,劉強東去美國期間,除了準備IPO外,還真的學了英語為國際化做了語言上的準備。(完)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黃淵普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31

中國經濟“7 萬億”的遐想與現實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77

中國經濟“7 萬億”的遐想與現實
作者:徐高

【摘要:近日有媒體報道我國政府將在2015 年加快推進總投資額超過7 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7 萬億”的數字讓人聯想到2008 年的“4 萬億”刺激,帶來不小遐想空間。但現實是,這次的“7 萬億”投資其實是正常工作的延續,而並非“4 萬億”那樣的額外刺激。二者所對應的貨幣政策也有巨大差異。而當前正在進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改革,也給 “7 萬億”留下了與 “4 萬億”截然不同的融資環境。所以,所謂的“7 萬億”基建投資不可與之前的“4 萬億”刺激政策相提並論。】

近日,有媒體報道說為了穩定經濟增長,我國政府將在2015 年加快推進總投資額超過7 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報道中還稱,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這些領域。

“7 萬億”這個數字給人不小遐想空間。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09 兩年政府為抵禦次貸危機沖擊而出臺的“4 萬億”政策刺激,因而容易被解讀為又一輪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出臺。

不過,盡管看起來有些類似,這次的“7 萬億”與上次的“4 萬億”刺激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既非宏觀政策的陡然轉向,也很難立竿見影地改善宏觀經濟。

首先,這次的“7 萬億”投資其實是正常工作的延續,而並非“4 萬億”那樣的額外刺激。發改委已對7 萬億的傳聞做了回應,稱這個數字是媒體自行推算,並非是政府要將投資計劃增加7 萬億。事實上,每年我國都會在政府主導下進行大量基礎設施投資。2014 年前11 個月的基建投資總額就已達到了9.8 萬億元,比2013 年同期增長了接近20%。以此增速推算,2015 年全年基建投資總量大致應該在13 萬億左右。媒體報道的7 萬億項目應當是在這13 萬億之中。這與幾年之前的“4 萬億”刺激有本質不同。當時的“4 萬億”可是政府在原有計劃之外,新增的支出安排,標誌著宏觀政策快速轉向大幅刺激。而隨著“4 萬億”刺激給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過去幾年逐步顯現,政府再進行一次“4 萬億”這樣強刺激的概率微乎其微。

其次,雖然聽起來同是“X 萬億”,“7 萬億”與“4 萬億”所對應的貨幣政策有巨大差異。“4 萬億”政策中,真正的大規模刺激來自貨幣政策。2009年新增信貸9.6 萬億元,幾乎是2008 年信貸增量的兩倍。信貸投放的這一年度峰值在2014 年才有望被打破。而進入2015 年,貨幣政策雖然大概率會延續2014 年逐步放松的趨勢,但寬松程度將遠不及“4 萬億”時期。畢竟,就算是2014 年11 月超市場預期的降息,人民銀行也將其解讀為“中性”的政策措施。“中性”一詞精確地體現了當前的貨幣政策基調,相比2009 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定調,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最後,當前正在進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改革,也給這次的“7 萬億”留下了與之前“4 萬億”截然不同的融資環境。過去幾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
基建投資主要的融資來源。隨著融資平臺債務問題的浮現,政府已經開始對其進行改革。按照2014年國務院43號文的精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功能將被剝離,其融資責任由地方政府債、項目專項債、PPP債等方式來承接。不過,財政赤字是否能夠放得足夠大,從而給地方政府債發行留出足夠空間,還存不小變數。項目債和PPP債如何操作、市場接受度怎樣,也還需摸索。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基建投資的融資來源或多或少會受到負面影響,從而拖累“7萬億”投資項目的進度。

所以,2015年所謂“7萬億”投資不可與2008年出臺的“4萬億”刺激政策相提並論。今年的“7萬億”並不意味著當前宏觀政策的重大轉變,而只是去年開始的托底經濟增長“微刺激”政策的延續。而貨幣政策和融資環境的差異,也會讓今年“7萬億”基建投資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指望國內經濟增長在2015年企穩,還得寄希望於房地產投資的複蘇。(來自光大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05

中國移動支付的「蘋果遐想」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501/t20150109_708013.htm
中國銀聯與蘋果支付的合作仍停留在「緋聞」階段,半路殺出支付寶。二維碼支付在政策壓抑下攻城掠地,NFC近場支付卻只是看上去很美。移動支付的迷霧仍未散去,未來,金融政策、各產業巨頭佈局以及市場用戶偏好均會對產業格局造成影響。 張偉靖/文

  2014年11月11日,全民沉浸於阿里主導的購物狂歡節之際,阿里巴巴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對外透露,阿里金融與蘋果支付(Apple Pay)已開始就合作細節進行商討。蔡崇信還介紹了與蘋果支付之間潛在的合作模式:阿里金融服務子公司為蘋果支付系統提供後端服務,將支付寶與蘋果支付相整合,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綜合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此前不久,馬云曾連續數次與蘋果CEO庫克接觸,兩人均表示對支付寶和蘋果支付的合作充滿興趣。中外兩大巨頭的明確表態可能會打破移動支付產業的僵持格局。

  在此之前,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移動支付產業鏈上的博弈均處於複雜的拉鋸狀態。信用卡組織、銀行、運營商、手機製造商、互聯網支付公司以及大型連鎖商戶,鏈條上每個環節都是大佬云集;安全與用戶體驗、技術突破與用戶習慣、政策監管與市場壟斷,種種糾結令產業突破難度極大。

  但對於想從行業分一杯羹的企業來說,「圈地」的速度又異常關鍵,「因為一旦出現某一個移動支付商在規模上取得領先,其拓展新地盤的難度便會大幅降低,其他移動支付商的開拓之路也會愈發艱難(詳見本刊2013年7月號《移動支付決戰實體店 》)。」

  蘋果支付的「中國緋聞」

  蘋果支付在中國最初的「緋聞」合作夥伴並非支付寶,而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中國銀聯。蘋果支付採用NFC近場支付技術,從支付流程來看,與信用卡無異,其本質是把實體信用卡進行了數字化,保存至手機應用中,用手機完成「刷卡」(圖1)。

  從支付流程可以看出,蘋果支付落地最重要的硬件要求是匹配的商舖POS機,而其在全球的合作夥伴包括了維薩(VISA)、萬事達(MasterCard)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信用卡組織,而這幾家恰恰壟斷著大多數銀行卡轉接清算市場,把持著產業的標準。而在中國,目前唯一的清算機構為中國銀聯,佔據著中國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線下的POS機遍佈全國。

  而且,近年來中國銀聯一直著力推廣「閃付」功能,來自銀聯商務的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已有200萬台POS終端支持「閃付」功能。消費者只要將帶有銀聯「閃付」標識的金融IC卡或者NFC手機在相應的銀聯商務POS機上輕輕一「揮」,「嘀」的一聲就能完成付款。這與蘋果支付高度重合。

  而對中國銀聯來說,也有與蘋果支付合作的動力。近幾年網絡支付的興起,直接動了銀聯的「奶酪」。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僅在線上穩佔鰲頭,也開始進軍線下,並且試圖繞過銀聯,直接與銀行對接,蠶食銀聯曾經穩拿的10%分賬。

  2014年3月13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佔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 面對網絡巨頭與創業新軍的來襲,中國銀聯已經開始其移動時代的再次創業。

  從純技術與商業的角度來講,中國銀聯與蘋果支付的合作「緋聞」完全合乎邏輯,但遲遲沒有確切的消息傳出。

  而今,半路殺出個支付寶,儘管在流程上看,兩者的合作似乎不是那麼順理成章,但在其背後的蘋果公司覬覦中國市場,阿里電商也積極進行海外擴張,兩家公司在對方的目標市場中均把握著海量客戶,合作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各取所需(圖2)。

  不過,蘋果並沒有放棄任何與中國銀聯合作的可能。11月17日,蘋果公司宣佈,其App Store針對中國用戶新增了銀聯支付選項,顯示出蘋果欲聯姻中國銀聯的誠意。

  更有趣的是,幾乎同時,銀聯做出了佈局安卓支付的決定,參考蘋果支付的「指紋識別+NFC支付」模式,將其向安卓陣營延伸。有消息稱,安卓支付預計在2015年3月完成商用落地,銀聯在佣金分配上將有更大發言權。

  蘋果支付:維持既有利益鏈條

  蘋果以技術創新領先,在商業策略上更是整合利益關係的高手,通過調和產業鏈上下游、重塑行業標準。蘋果支付也延續了這一特性,在維持現有商業鏈條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服務,使各個環節的對接更為便利,從而獲取利益。

  蘋果支付集合了NFC近場通訊技術、TouchID身份驗證技術以及傳輸加密技術,從而實現從銀行卡到支付終端機的安全信息傳輸,但其在金融領域的創新並不太多。消費者使用蘋果支付付費,支付渠道仍然是通過信用卡公司,零售商戶也依然需要支付傳統的手續費。由於蘋果支付簡化了刷卡行為,因此可以從信用卡公司相應獲得回報。

  針對谷歌錢包試圖通過獲取消費數據賺取利潤的顛覆式商業模式,蘋果重點強調了其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庫克承諾,「蘋果不知道你買了什麼,你在哪買的,以及花了多少錢」。同時,蘋果堅稱絕不出售用戶的個人信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蘋果支付甚至比傳統信用卡支付更安全,因為即便連收銀員都無法看到消費者的姓名、信用卡號或安全碼;也因此更容易獲得銀行、商舖及消費者等多方支持。

  在全球推廣中,蘋果支付遭遇的最大抵制來自於試圖「自立門戶」的零售店,因為它並未能改變信用卡公司在支付鏈條中的利益分成與話語權,而這恰恰是零售業期望改變的。

  零售業和信用卡公司的矛盾早已顯現,星巴克移動支付的成功更給其他商舖樹立了榜樣,沃爾瑪、塔吉特(Target)及其他零售業品牌也共同組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聯盟,寄希望降低對信用卡公司的支付依賴。不過,它們抵制的並非蘋果支付,而是現有的信用卡分成體系。但很顯然,絕大部分零售店並不具備獨立搭建移動支付平台的條件,還是要選擇最為便捷的移動支付提供商。  

  中國移動支付格局複雜

  目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並存兩大勢力。一類是以支付寶為首的二維碼遠程支付,用戶通過手機掃瞄實體店內的二維碼打開支付鏈接支付;另一類則是三大電信運營商旗下支付公司及中國銀聯推出的NFC近場支付,用戶在手機中添加移動支付應用,在實體店中專用的POS機上刷手機進行付款。

  兩股勢力對線下實體店資源的爭奪極為激烈。短期來看,支付寶、財付通發展迅猛,而從長期看,銀聯佈局的NFC近場支付想像空間巨大。眼下,兩者又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整體而言,線下實體店的移動支付依然處於探索階段。

  一方面,二維碼支付遇政策阻礙。二維碼支付不像NFC支付產業鏈那麼長,需要協調的利益少,且推廣成本低,無需對消費場所硬件進行改造,只要安放一個二維碼標識牌,用戶掃一掃就可輕鬆支付,因此發展極為迅速。

  但是,病毒與網絡安全問題一直是二維碼支付的硬傷。2014年3月,央行下發緊急通知,表示為保護客戶的資金和信息安全,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以及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與此同時,央行明確表示鼓勵發展NFC手機近場應用。

  4月,央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再次公開表態,將促進移動金融服務與金融IC卡融合,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中國銀聯的NFC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主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地方性區域性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補充,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

  他還提出,央行對於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一視同仁,但包括一些打車軟件中使用的二維碼支付方式,沒有密碼認證,不能作為一種可信的支付方式廣泛推廣。

  不過,由於市場的偏愛,央行的禁令並沒有完全阻止二維碼支付發展的腳步。支付寶與騰訊微信在拓展二維碼支付業務上仍然不遺餘力,同時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進。傳統商業銀行甚至中國銀聯也在不同程度地跟進。但安全與政策風險仍是懸在二維碼支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同時,NFC近場支付依然踟躕。NFC近場支付在中國演繹著一場至今尚未落幕的「看上去很美」的故事。作為一種短距高頻的無線電技術,NFC技術早在2003年推出時就被寄予了厚望,移動支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10年過去了,NFC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支付產業鏈始終難以打通。

  先是自2009年開始,三大運營商與銀聯的標準主導權之爭持續了近3年。銀聯在商戶網絡、POS終端等基礎設施上佔據優勢,而運營商擁有龐大的手機用戶群和移動網絡、對上游手機、芯片廠商也有相當的影響力,雙方都希望能夠藉機掌控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

  最終,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於2012年妥協,兩大陣營達成統一,中國銀聯建立的13.56MHz移動支付企業標準被確立為移動支付國家標準。此後,產業各方致力於受理環境的改善和技術、服務的籌備,中國銀聯積極推進線下POS機的改造。期間,銀聯、手機芯片廠商、通信運營商以及商業銀行也合作推出了一些產品。

  從技術的成熟到政策的支持,加上標準的統一,所有的資源都在聚攏,NFC支付看上去前程似錦,但市場現狀又如何呢?可以從一個小事例中窺見一斑,2014年7月上市的小米4取消了NFC功能,在產品發佈會上,雷軍如此解釋:「在小米3和小米2A上我們確實嘗試了NFC功能,但是根據反饋,這項功能的實際使用人數並不多,甚至只有1%,以致該功能很難推進,因此在小米4上取消了NFC模塊。」

  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低端市場中的佔有率毋庸置疑,iPhone 6重推蘋果支付之時,小米4卻取消了NFC功能,不得不引人思考。另外,看上去非常合拍的中國銀聯與蘋果支付並沒有成為合作夥伴,而支付寶可能牽手蘋果支付,同時,蘋果仍在向中國銀聯示好,而中國銀聯卻欲推安卓支付並把握主動權。可見,移動支付的迷霧仍未散去,未來,金融政策、各產業巨頭佈局以及市場用戶偏好,均會對產業格局造成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20

通州遐想:“北京”迁出北京?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80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是乾隆南巡时出的著名对联,其中“北通州”指的就是北京通州。很多人对于通州这个名字的印象可能都是由此而来。最近通州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则是因为一个重磅新闻:传北京市四套班子(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将在国庆节前夕全部由城区迁往通州区!

 

这可是大动作。传统意义上的老北京城是二环内的区域,即使现在城市扩张,市区的范围也大致在四、五环左右,而此次传言的搬迁地远在东六环(六环到五环的距离约等于五环到市中心),如果成真,那市政府离河北省的距离比市中心近得多,简直快要搬出北京了。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20多 年的人,本人对于类似的消息实在已经见怪不怪了:通州概念炒了十多年,一直是“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房子盖了一大堆,价格炒了好几拨,始终没有实质 性动作。然而这次的消息是香港文汇报发出来的,多少有点“官方”的意味了,而且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传言不可信,以权威部门正式发布 为准”,可以说没有真正否认。窃以为,本次搬迁消息值得重视。

 

(当然,毕竟还没有官方确认,本人也只是遐想,引各位看官一起做些思考。至于投资决策,在目前的市场中还是谨慎为上。)

 

搬迁之必要性

 

虽然不知道本次是不是一定会搬,但北京的部分功能搬出核心区则肯定是迟早的事。这源于北京糟糕的城市布局和规划。

 

1北京的城区是典型的方格式网状结构,看似整整齐齐方方正正,但非常不利于现代都市机动车的通行(现代都市以放射状为佳)。在人口和车辆密度相似的情况下,通行效率显著低于放射状结构。

 

2北京是典型的单中心布局,以故宫为中心逐渐向外发散,大部分人工作在中心城区而居住在较远的区域。这导致城市上班族通勤路程极长,单程1小时以上的情况很普遍,北师大《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更指出北京是全国通勤时间最长的城市,人们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交通资源也不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


 

种种因素叠加,导致近年来北京的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是人们感受最深的,而这二者其实又有很强的相关性。由于堵车时燃油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浓度是正常行驶的4-8倍。前今天北京终于有几天靠大风刮出了蓝天,基本是全城轰动,我的朋友圈被蓝天照片刷屏数日,实在令人无奈又悲哀。

 

新 中国定都北京时关于使用旧城还是建新城的争论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近些年人们对梁思成的怀念,很大程度上也由于开始体会到他当年提议另建新城的无比英明。 其它几个一线城市虽然也有各自的问题,至少很少出现我每天上班被挤到贴着地铁门这种地步。如果再不做些大动作,很难想象北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纠错 虽然已经有点晚了,但晚纠总好过不纠。

 

通州好在哪里

 

通州区在北京市的东部,传统意义上属于郊区(人们公认的城区除了中心的东城、西城,还包括海淀和朝阳的大部分):


 

早些年的时候,通州还不叫通州区,而是通县,县内只有望不到头的农田草地。现在情况当然不同了,随着城市扩张,通州区已经处于市区的边缘。2004年通州就是北京规划的三个重点新城之一,2012年更是把通州提到“北京副中心”的重要位置。随着政策倾斜和聚焦,这些年通州区的发展建设也的确快过其它郊区,尤其是兴建了大量住宅,由于供给充分,房价反而略低于相似距离的其它区。可以说通州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为政府的搬迁准备的。

 

从地理位置上讲,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多山,不适合城市建设;南部距离河北省东部的唐山秦皇岛都较远,交通便利程度较差,也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开展。而通州区地势较平坦,距天安门广场仅20公里,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北距首都机场10公里,距离北京第二机场40公里,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从多方面因素考虑比较适合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区。

 

通州区处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中心:


 

眼光再放大一些,通州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也处于核心位置:


可能的投资机会

 

其 实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经出来很久了,也一直有零星传言说某某单位可能搬迁,但我之前都不以为意,原因很简单——政府不搬一切都是瞎扯。当今的中国,权力 在资源分配中仍起着核心作用,其它的社会组织都是围绕政府而存在的,政府不搬,让其它事业单位、企业等等搬到偏远的地方,换做是你你能干么?

 

这次不同了。如果北京市政府的几套班子一搬迁,影响是很显著的。与市政府联系紧密的各种组织机构多少都要考虑跟随。而且市政府办公楼不可能孤零零地悬在郊区吧?从北京市中心到通州1个 小时的路程,高峰期坐公交车可能还远远不止,住宅要有吧?人都住下了,配套的商业、医院、学校等等也要有吧?医院、学校搬过来,又有更多的人需要住宅、商 业吧?通州进城的公路也很有限,只有一条京通快速路是主干道,容量远远不够,修路也是必须的。一旦市政府迁入,必然要大兴土木,道路、政府办公楼、事业单 位用房、住宅、商场、娱乐设施,这里蕴藏着大量的机会。

 

以 上这些方面,通州目前只有住宅相对较多,其它的配套还很不完善。配合北京市的规划,很多单位已经开始做在通州发展的准备,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等著名高校,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北京二中、五中等重点中学,人大附小、实验二小、史家小学等重点小学都要在通州建立分校。有5所新医院也在建设当中,每所配备800-1000张床位。还有与长安街平行的广渠路东延工程在拖延多年以后,今年也终于开始加速部署拆迁。

 

对于北京市政府主导的投资,钱不是问题。2014年,北京在省级政府中财政收入排名第6,人均财政收入第1,可谓财力雄厚。一旦有需要,比如这次的搬迁,政府可以调动大量资源推进基础建设。而且参考上海建设浦东的过程,其它地方政府也可能会出资做些支援性建设。

 

通州新城交通规划图:


 

那么有哪些投资标的?港股的标的不太好找,A股倒是有一些。主要的投资线索一是房地产,二是交运基建和建材。在通州项目较多的地产公司有新华联、中国武夷和华业地产,其中中国武夷手中土地的规划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可算是龙头。基建方面由于水泥的区域性比较强,所以附近的冀东水泥和金隅股份可能机会比较大,其中金隅股份是A+H股(2009.HK),且H股折价53%,可以适当关注。

 

必须要说明的是,北京市政府搬迁通州的消息不是今天才出来,而上述个股涨跌不一,表现并不突出,毕竟目前只是传言,不是确定信息,市场对此疑虑较多。而且我现在关注A股相对较少,对具体标的的选择可能并不准确,不作为推荐,主要是为了分享思路。

 

总 之,市政府搬迁通州这件事,我觉得可能是真的。未必如传言所说马上就能完成(毕竟办公楼都没有),但会紧锣密鼓地准备。而一旦确认搬迁,这里面的投资机会 就必定是非常多的,不会像之前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那样难以落实。作为投资者,我们未必要马上介入,但如此重大的事件,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75

熊市遐想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pmh.html
個人想法:

1、注重有穩定股息分配的公司,如果投資標的與良好股息率結合,則是最佳。這種情況下,越是市場蕭條,投資者未來的盈利能力就越大。目前股息率高的A股中 (過去五年持續派息),絕大多數都是主板企業。中小板就幾家:偉星、海利得、三花等。其中還得剔除:剛上市或配股的、2012年業績可能大幅下滑的。股息 率高的公司中,大部分都是港口、高速公路、銀行、鋼鐵等過去幾年被投資者拋棄的「殭屍企業」。食品飲料中也有部分品種是不錯的,例如承德露露,儘管它的營 銷拓展還是弱項,但是公司的單品已經做到優秀,財報乾淨。如果能在產品品類拓展上取得營銷上的突破,這個公司是有潛力做到成功的。估值如果下來,是個不錯 的品種。例如還有廣州友誼,儘管受到MALL的衝擊較大,但畢竟自有物業在廣州的兩個核心商圈裡,派息率穩定,估值較低。A股百貨公司的估值過度反應,相 比之下港股反而性價比不高了。

2、券商融資買入對大多數人不是個好辦法。原因包括:融資利率較高,接近9%,且6個月結算一次。還要考慮買入賣出的摩擦成本;儘管股息能覆蓋一部分成 本,但期間的價格波動容易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2008年香港的內地投資者被斬倉的慘象還停留在我的腦海。有些投資者認為目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認同一 部分,因為上證的確處於歷史機遇,但很大部分股票仍然還未充分消除風險。即便如此,也不能對價格的波動做出確切的判斷。2009年匯豐控股大跌,一位香港 券商董事長說:我做股票幾十年,未見過匯豐一天跌15%的!結果短短幾天,先一天跌18%,幾天後再一天跌24%!匯豐的估值,從市盈率,到淨資產,然後 到「有形淨資產」(硬淨資產).....最後大行研究員都找不到合適的估值理由了。有些投資者可能會說:我會保持槓桿的比例在合適可承受的範圍。我覺得這 個可能忽視了人心理的影響。據我觀察,經常使用槓桿的投資者,很少有堅韌神經,能約束自己的。因為槓桿放大後會不知不覺加重「賭性」。往往很多人都是在無 數次成功放大槓桿後,死於某一次黑天鵝事件。如果做融資的投資者,必須時刻進行「壓力測試」,不要因為持股的暫時抗跌或逆市走強而沾沾自喜。2005年的 中集集團、04年熊市牛股的湘火炬等等都是血的教訓。

3、現在對個人最好的策略,還是穩定的持股、穩定的買入和穩定的派息再投資。投資的本質並不複雜,但是投資者的心態失衡卻往往導致失去理智。在保持穩定心 態之後,犯致命錯誤的概率應該不高。股票方面,很多板塊個股已經和國際接軌,甚至略低,例如零售,網購模式的衝擊被渲染到極致。這種變革導致原有的投資者 陷入了混亂,也可能導致整個行業都出現較好的投資機遇。除非你相信網購能完全替代傳統零售業。當然,裡面很多公司的確是會遭遇變革,例如沿海一線城市的傳 統百貨業,未來走向衰落的概率挺大,這是整個行業發展規律。這些公司未來的價值可能很大部分在於自有物業的重估。但全國範圍絕不應該是如此。

4、對技術毫無興趣,對產能也毫無興趣。香港、國內很多公司都證明了,技術壁壘是靠不住的。因為國內的專利保護意識、政策和執行都不好,企業對核心技術人 員的依賴程度極高。中國這種做法利於技術的擴散和快速降低成本,但是也導致企業技術壁壘微弱,創新動力喪失。國外企業在中國叫苦連天,便是如此。山寨和反 向製造能力中國的確全球獨樹一幟。依靠產能規模優勢的企業,多半也靠不住。例如味精行業的阜豐和梅花集團,即便這樣佔據天時地利的規模優勢企業,也阻擋不 了競爭對手的進入。一旦行業毛利率接近30%,就是行業潛在進入者蜂擁而至的時刻。原則上,製造業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就應該普遍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下。這些 公司的投資時機在於行業毛利率跌到行業普遍虧損時才會出現。其實這兩個就排除了A股很大部分股票,特別是中小板和創業板。

5、對鋼鐵、航運、航空等週期性行業的反轉也沒興趣。不碰航運股,是因為產能的投產、達產週期大於行業景氣波動的週期。在景氣高峰時投入的產能往往要等到 行業最蕭條時才會釋放,這是個徹底的悲劇。香港當初也出現不少船王,但最終只有買下港口碼頭、以及附近物業的船王才能生存下來。港口、機場有可能被錯殺, 特別是機場。航空公司長期是個悲劇,上游被兩大航空製造商壟斷,下游被機場控制。成本費用又控制不了,例如燃油成本。巨大的負債導致公司幾乎都沒有什麼派 息的能力。機場是相對很好判斷的標的。

6、牛市中消費行業的品牌壁壘被市場誇大,那些重金砸廣告,快速跑出來的品牌,往往都是曇花一現。真正的品牌是需要很長時間累積的,而且品牌壁壘的公司少 之又少。記住麥肯錫的調查,中國人對品牌的忠誠度全球是靠後的。中國人對「品牌」很追捧,但對某個品牌的忠誠度是很低的。回頭看看,有多少「那些年我們追 過的品牌」?

7、熊市只有審慎的理性投資者才能安然入睡,離開風起的日子,那些浮躁的「成長股」投資理論都難以經歷時間的考驗。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搞反了比例,可能意味著災難。

8、枯榮被套定理,再一次生效,枯榮被套30%後抄底的成功概率,從2005年至今沒有失敗先例。為我可憐的判斷和投資能力感嘆一下!希望下一次熊市,我能進化的更好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28

穿越熊市遐想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tks.html

如果我們確認現在已經進入熊市周期的話,那麽我們將如何實現穿越?我註意到上善若水的投資總監侯安揚最近的一次演講,這個演講題為《現在是熊市中期》。我認為,這篇演講很符合我的投資思路。在這篇演講里,他講了三個問題:宏觀的經濟環境、A股上市公司的狀況和目前市場交易的情況。
關於第一個問題:宏觀經濟環境。他認為現在的宏觀環境肯定是不太樂觀的。對於宏觀經濟,我沒有研究,但我認為只要我們自己知道現在身在何處就可以了。
關於第二個問題:A股的上市公司情況。A股上市公司以傳統產業為主,但是目前發展可能遇到了天花板,這是考慮到大量的周期性行業跟地產產業鏈相關之後,它甚至有可能進入到一個衰退周期。當然,現在是低谷,未必將來都是低谷。
目前我持有的公司中就有兩個傳統產業,一是偉星股份,一是偉星新材,都是偉星集團旗下的控股公司。
偉星股份從事紐扣拉鏈業務。在紐扣業務,偉星股份做到了極致,成為“世界紐扣大王”,是國內外一些著名的服裝企業的供貨商,典型的“隱形冠軍”企業。隱形冠軍是指那些非常專註、具有全球性或區域性市場領袖地位的中小企業,其產品不易被人覺察,自身低調,公眾知名度較低,但在各自行業內往往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或無可撼動的霸主。最近幾年由於服裝業整體淪陷,使得偉星股份的增速減緩。但是考慮到其優厚的分紅率,即使其股價都不上漲,我仍然每年能夠享受到10%以上的股息率。在熊市里,這是一筆優厚的回報,可以視為現金“奶牛”。
偉星新材,專業研發、生產、銷售PP-R管材管件、PE管材管件、HDPE雙壁波紋管及PB采暖管材管件等系列產品,壟斷了整個華東地區,是典型的區域性細分壟斷企業。市場可能以為偉星新材與房地產的相關度很高,所以一直給與較低的估值,但是卻忽略了僅城市內澇,未來城鄉地下水網大規模的建設,就可以使得偉星新材的前景有無限之廣闊。事實證明,自偉星新材上市以來截止2014年,其營業收入複合增長13.45%,凈利潤複合增長17.94%,完全超出市場預期。與它的兄弟偉星股份一樣,偉星新材的分紅也非常優厚,預計未來每年我都可以獲得9%以上的回報率,也是一只現金“奶牛”。
偉星股份和偉星新材都屬於弱周期公司。侯安揚認為,弱周期的股票非常有優勢,估值目前很劃算。觀察它們的經濟基本面時,比強周期的行業好很多,因為弱周期的比如說消費類行業中,它們跟居民收入是非常掛鉤的。在熊市中期到後期,一些質地好的就會止跌。對此我深表贊同。有兩個類型的公司在熊市的中期到後期還是有不錯的投資價值,一個是有真實價值的弱周期股票,一個是數量很少的有真實業績的高速成長股。我認為,偉星股份屬於前者,偉星新材屬於後者。
侯安揚認為,新興產業最近幾年發展增速很快,從長期因素來看,新興產業無論是需求、供給端都是非常樂見的。但短期因素看,就會發現新興產業因為前期發展速度過快之後,將進入到一個新的調整期。新興產業是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對於新興產業,我了解很少,屬於我能力圈以外的範圍,因為其中多是涉及到了高科技業務。高科技產業日新月異,變化迅速,不大適合長期投資的範疇,所以我只好回避之。
關於第三個問題:目前市場的交易情況。估值兩極分化繼續存在,創業板的估值還是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對整個創業板的利潤增速要求就比較高。目前市場的格局是,便宜的前景不好,前景好的又很貴。
在創業板中,目前我只持有愛爾眼科,同時持有以此相同的股票還有通策醫療和綠景控股,都是屬於醫療服務行業的公司。對於醫療服務業投資的核心邏輯是它的可複制性,類似於孵化器。在我看來,醫院就是醫療服務業中的沃爾瑪。但是,零售業被他人複制容易,因為它們的商業壁壘相對較低,而要複制醫院則相對較難,因為它們的商業壁壘相對較高。
愛爾眼科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眼科醫院連鎖運營企業。從2009年上市後至今,愛爾眼科從19家眼科醫院發展到今天的86家,其中與並購基金共同擁有24家。預計到2020年計劃擴展至200家。醫院經營與其他行業不一樣,通常需要時間進行市場培育和口碑積累,這個過程需要3~5年。並且,因為每個醫院所處的階段不一樣,其盈利能力也不一樣。愛爾眼科2014年盈利前10名的醫院,其盈利占總凈利潤比為68%,而到了2015年中期,前10名的醫院盈利占總凈利潤比竟然達到了90%。這就意味著未來愛爾眼科旗下的醫院盈利不斷爆發。或許愛爾眼科不會呈現高速增長,但是至少也能保持穩健增長。
通策醫療是一家以醫療投資、醫院管理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與愛爾眼科相似,通策醫療從一家口腔醫院起步,發展到今天將近30家醫院,成為全國性連鎖運營企業。最近一年,通策醫療又向輔助生殖業務進軍。目前公司與昆明婦幼保健院合作開展輔助生殖業務(IVF)已經獲批試運行,成為目前國內唯一獲得試運行牌照的上市公司。同時公司還攜手IVF 領域權威機構劍橋波恩診所,引入國際頂尖技術,旨在打造國內輔助生殖第一品牌。我國IVF 市場規模在1000 億元左右,當前稀缺的醫療資源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不匹配,公司進入IVF 領域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未來通策醫療將實現快速擴張,從而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口腔醫療集團和中國最大的輔助生殖醫療集團。
綠景控股原來是房地產上市公司,但是今年3 月與北京兒童醫院簽訂協議,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轉型醫療服務業,並逐步退出房地產業務。公司先後與北京聯創兄弟、北京安好時代、GX MedicalServices LLC.、宣武醫院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布100.54億元定增預案,建設4個醫院:北京兒童腫瘤醫院、北京兒童遺傳病醫院、通州國際腫瘤醫院和南寧明安醫院;1個醫學中心:腫瘤精準醫學中心;2個平臺:兒童健康管理雲平臺和醫療健康數據管理平臺。2015-2016 年綠景控股主要將搭建平臺並實現內涵式發展,2017-2018 年完善平臺並實現外延式擴張,擬收購醫療相關優質資產,完善產業鏈並作為盈利來源,到2019-2020 年全面完成戰略布局,屆時將成為區域性細分壟斷企業。目前的不確定因素在於公司股東大會尚未通過,證監會也尚未核準。
一家公司的股票若是高估值,就得需要拿出與之相對應的利潤增速。從最近幾年醫療服務市場觀察,醫療服務行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醫療健康產業有望成為最具增長動力的投資領域之一。若我們現在能夠確認身處熊市,那麽其持續的時間會相當長,不必在乎是初期或者中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尋找到能夠抗拒經濟蕭條的公司,只有能夠抗拒經濟蕭條,才有可能穿越漫漫的熊市周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