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砸2,800億買《部落衝突》開發商,史上最高價 「購物狂」騰訊 翻身全球遊戲霸主

2016-07-04  TCW

騰訊天價收購年營收破七百億的手遊公司,震撼全球玩家,這個中國網路大亨,如何靠「爆買」深入你我手機、電腦遊戲?

全球遊戲玩家們,不能不認識這位新霸主了——來自中國的網路巨頭:騰訊。

它敢買,近十年買35家

上週二(六月二十一日),全球線上遊戲史上最大一筆收購案誕生了,騰訊斥資八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八百億元)收購全球最賺錢的芬蘭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

這家成立只有六年的公司,至今只開發四款App遊戲,以《部落衝突》最受歡迎,全球每日活躍玩家有一億人;全公司員工不過一百九十多人,卻創造出二○一五年二十三億二千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百六十一億元)的營收,每人平均創造的產值是新台幣四億元,可說是遊戲產業中最「小而美」的公司。

Supercell為搶進中國這全球最大手機遊戲市場而出售自己,非常合理。但騰訊拿去年全年遊戲事業營收人民幣五百六十九億元,買下這家八千公里之外的小公司,更引人關注。

「這筆交易,將使騰訊成為一個真正全球化的競爭主體。」《紐約時報》如此評論這筆交易背後的意義。

事實上,大多數你最喜歡的遊戲,都和騰訊有某種程度的連結。如果納入Supercell最新玩家數一億人,粗估全球每月至少有五億人在玩騰訊旗下的遊戲,其中也包括台灣的六百萬玩家。

敢買、會買,是騰訊短短九年翻身全球遊戲霸主的關鍵。

中國網路圈的致勝密碼有別西方市場邏輯,廣告增長緩慢,網路公司要賺錢得另覓管道,因此,有人依附電商賺抽成,有人靠支付賺手續費,但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卻認為,「遊戲,會成為移動互聯網變現的最強商業模式。」

因此近十年來,騰訊進行了三十五件海外遊戲公司收購案,總額逾人民幣五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像個購物狂,從遊戲研發商買到技術底層,從韓國、新加坡,買到美國、歐洲(見表)。「它都挑最好的買,不是市占最高,就是某領域最賺錢的公司。」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遊戲分析師李易鴻說。

最著名的就是是入股頂尖遊戲研發公司暴雪母公司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以及買下全球最受歡迎電競遊戲《英雄聯盟》,這讓騰訊因此坐穩PC遊戲市場的龍頭地位。

它敢放,讓收購公司自主

然而,買和經營,卻是兩回事。《紐約時報》肯定騰訊的不只是買得好,而且「相比之下,中國大部分數位和媒體公司,往往沒有能力收購和經營有價值的外國產品及服務。」

「騰訊海外名聲非常好,因為它讓收購公司保有獨立自主權,不像傳統『土豪』買了就要插手經營。」遊戲資歷超過二十年、有「東南亞最強臉書」封號的migme產品研發副總經理暨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徐志瀟說。

不插手收購公司經營方向,對騰訊來說,更多時候是「不能」。騰訊靠聊天軟體QQ和微信起家,二??七年涉入遊戲產業後,一路靠與外部聯盟或是收購壯大。

這與馬化騰的核心管理思維有關:只專注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交給其他人做。「大家以為我們騰訊什麼都會做,我們也走過一些彎路……,現在把越來越多業務砍掉,交給其他人來做。」馬化騰說。

擅長的事就做到極致,騰訊內部甚至可以容許QQ和微信兩項同性質產品「左右手亙搏」。「騰訊放手讓內部競爭,QQ和微信兩BU(事業部)至今沒有擦槍走火,是因為騰訊長期以來強調尊重異類的文化。」徐志瀟說。

它敢衝,全賴神秘購併部

不擅長的就交給別人做,技術出身的馬化騰在騰訊內部設有二十人團隊的「投資併購部」,這個團隊以神秘著稱,招聘成員一律要求「北大清華以及海外名校」,成員多有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國際投資公司背景,領軍的總裁劉熾平本身也出自高盛。

這回,就是劉熾平親自飛去芬蘭和Supercell首席執行官帕納寧(Ilkka Paananen)談判。令人意外的是,劉熾平本身就是Supercell全球前百大玩家,這讓帕納寧更願意相信騰訊會信守承諾,維持自主獨立。

中國經驗向來被視為走不出中國,騰訊則擺脫了宿命,靠「聰明花大錢」站上國際舞台。但當務之急,是它接下來能否聰明串聯中國七億多的QQ和微信用戶與Supercell的遊戲,畢竟對他而言,賺人民幣,絕對比賺外幣快又輕鬆多了。

撰文者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42

金融雲端:購物狂的受難曲

1 : GS(14)@2012-08-15 18:49: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5/16604849
「當我購物時,世界好像變得美好,但慢慢又不再那麼好了,所以我又要再購物。」這是電影《潮拜購物狂》中女主角的對白。在商業世界中,其實也有不少購物狂,他們的世界也不見得會隨收購而變得美麗,隨時越見黯淡。我說的是利豐(494)與惠普( HP)。
利豐上週公佈中期業績,核心盈利勁跌22%,遠差於市場預期,結果被基金洗倉,上週五跌近兩成,為上市20年來最大跌幅,本週跌勢仍未喘定。市場關注,利豐近年收購不絕,單單今年已斥資逾20億元收購六家公司,但上半年銷售額僅升4%,竟然低於過去五年的14%複合年增長率,如果不計自然增長的部份,新收購帶來的果實,可謂相當有限。
惠普與利豐 血拼多碰灰
同一時間,科技股惠普上週表示,要為四年前收購的 EDS,作出80億美元的巨額撥備,相當於收購價的六成,金額大出市場意料之外,意味昔日出價太高。
惠普與利豐恍如難兄難弟,近年一樣密密掃貨,收購交易一宗接一宗,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惠普共斥資670億美元來作收購,差不多是惠普現市值的兩倍。不過,連年東征西討的惠普,不時碰得一鼻子灰,2010年以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商 Palm一役,便因為一年後便決定終止開發其手機操作系統 WebOS,變相承認失誤。去年底再重鎚百億美元收購數據分析公司 Autonomy,誰料未幾公司已發盈警,轉勢之快,連惠普高層也難掩失望之情。
分期付款 遠勝大額撥備
本來併購交易是會工多藝熟的,掌握了竅門之後,執行風險及整合能力均會有所改善,有助減少買回來的公司出現水土不服、併購者消化不良的情況。可是利豐與惠普的經驗都顯示,購物狂也會有陰溝裡翻船、入錯貨的時候。
惠普過去三年,自 Mark Hurd因為性醜聞離職開始,已三易行政總裁,公司政策不斷轉變,削弱了整合新收購業務的力度,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利豐,本想在淡市出擊執平貨,誰知歐美經濟低迷之深之久,令人吃驚,導致新收購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等收穫要花更多耐性。
暫時看來,利豐的情況要比惠普為佳,始終利豐用分期付款,而且作價可按業績調整,即使物無所值,也可以變相減價來彌補損失,減價部份甚至可以當盈利入賬,比起惠普以大額撥備來清瘀血,明顯更懂得保護自己。
股價殘礙融資力 響警號
不過,即使財政上仍有餘力,但見勢色不對仍然勇往直前,始終有碌爆卡的一刻。利豐之前訂下,2013年核心營運溢利要達到15億美元的目標,但今年上半年只有2.2億美元,主席馮國綸對傳媒表示對達標仍抱有希望,並會繼續動用彈藥併購。我不明白,利豐近年倚賴收購來揠苗助長,效果並不顯著,繼續依法施為,為何又可以否極泰來?
利豐及惠普,股價都處於低位,已是市場給予公司的警號,因為低股價等於發新股的成本高,用股本融資收購的能力弱,相當於被 Cut了 Credit Line,希望這個訊號,能讓管理層心癢掃貨時,可以忍忍手。
丘亦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