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戲派:《回憶中的瑪妮》成告別作米林作反逆宮崎駿意

1 : GS(14)@2015-03-27 08:47:43





【《蘋果》東京專訪】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與鈴木敏夫等人創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去年傳出「解體」消息,隨住宮崎駿引退,其得意門生米林宏昌原來已在去年底離開吉卜力,趁新作《回憶中的瑪妮》將在港上映,米林與擔任同片監製的西村義明、作畫監督安藤雅司在東京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談到這套告別作,米林受訪時難免心情複雜,還透露把宮崎駿的意見當作耳邊風。撰文:吳家偉香港上映日期:4月2日



■米林炮製《回憶中的瑪妮》時,竟敢推翻宮崎駿的種種建議。攝影:吳家偉

■米林預祝本報20周年。


■米林宏昌為記者即席手繪瑪妮的肖像畫。


記:記者 米:米林宏昌記:《回憶中的瑪妮》原著是英國長篇小說,故事舞台由英國改成日本,當中最困難的地方是甚麼?米:當初從鈴木敏夫口中知道要接這項工作,把故事地點改寫成日本沒大問題,反而想到瑪妮究竟是日本人還是英國人卻被考起,由於她擁有金色頭髮,所以最後也設定她是個外國人。開拍前,我曾去過北海道視察,覺得用該處的濕地取代英國是最適合不過,可是宮崎駿好像不太滿意這個部份。記:那最後把故事中既神秘又古老的大宅設定在北海道沿岸的濕地,如何說服宮崎駿呢?米:其實沒有去說服宮崎駿,最初他是想把故事舞台改為瀨戶內海,宮崎駿更主動畫了很多幅圖,不過我們覺得瀨戶內海比較溫暖,而且降雨量極少,而《崖上的波兒》亦是發生在這個地方,當我走訪北海道視察後,發現很切合原著,北海道亦從未出現過在吉卜力動畫中。記:當知道要把這個故事拍成動畫,看完原著後有甚麼感受?米:看完這個故事覺得好感動,宮崎駿都有同感,小說把杏奈的內心描寫得好細緻,可是要把文字形容出的內心感受變成動畫,由於實在太困難,所以當時我推辭這個工作。不過鈴木敏夫堅持要我接手,經不斷思考,想了又想如何表達每一個場面,最後才有信心繼續。記:無論是《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抑或《回憶中的瑪妮》中的杏奈,兩者主角都是有心理障礙,而且喜歡繪畫,與主流格格不入,有否投射了自己感受?米:片中開場時杏奈講過,這個世界有個看不見的圈,她永遠是在圈外,加入成圈子內的人群是很困難,這個心情我很明白,我與杏奈一樣是站在圈外。記:宮崎駿對《回憶中的瑪妮》有何評價?米:沒有直接聽到宮崎駿對這套作品的評價,但從其他人口中得知他也頗滿意,但又聽聞他認為瑪妮不應該是金頭髮的外國人。記:對於吉卜力暫時不會再製作長編動畫電影,你覺得可惜嗎?米:吉卜力會否繼續製作動畫,這條問題最好都是問宮崎駿吧!我自己就有很多idea,連續兩套作品都比較平靜,希望拍一套完全不同風格的動畫出來。


■親手建立吉卜力王國的宮崎駿(左起)、鈴木敏夫和高畑勳,同屬動畫界大師。

自封是小矮人

記:有否從炮製舊作《借東西的小矮人》時的經驗放在新作中?米:每次完成一部作品,總會認為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借東西的小矮人》的主角對我來說很易產生共鳴,大家都知吉卜力很多巨人(大人物),我就像一個小矮人走進大世界,由於太投入,所以忽略了很多因素。不過今次我以旁觀者角度去對待杏奈這個角色,反而顧及到怎樣去感動觀眾,雖然未必是改善,但就是另一種處理方式。記:瑪妮的出現,為杏奈填補了心靈上的空虛,你有沒有如杏奈一樣,幻想有一個如瑪妮的朋友呢?米:有!支持我的家人及朋友,他們全部都是我心目中的瑪妮。



故事大綱

少女杏奈一直介懷自己孤兒的身世,天性內斂沉默,在學校中幾乎沒有朋友。由於杏奈的哮喘發作,養母賴子送了她到北海道的親友家中暫住。杏奈來到新環境後,當她到岸邊寫生時發現有一座曾經夢見過的大屋,杏奈遇上了神秘的金髮女孩瑪妮,兩人一見如故,最後杏奈終解開瑪妮的真正身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27/190913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026

蘋影話:《回憶中的瑪妮》蒼白漂亮的夢與真實

1 : GS(14)@2015-04-09 19:20:02

前數年某一個夏日,獨個兒走在京都的街是因為太早起床而仍然意識矇矓?還是忽然走了神,當時的街道上人不太多,一個又一個男或女的影子,在我的面前飄過。很奇怪,總覺得十多二十年前的日本不是這個樣子,好像有甚麼東西失去了,也許當時剛發生福島事件不久,意識上突然將兩者連繫起來:顏色,日本少了很多的顏色,或者京都是古城,不會有人穿得像東京街頭那些公主病少女那樣鮮艷得虛假。《回憶中的瑪妮》在我心中是一部京都式的動畫電影,你會以如歌的行板的速度來漫步觀看各個身穿簡約服裝的男女,你看到的是沒有閃亮燈光的白日廟宇。我總覺得人頭湧湧的清水寺是京都內的一座繁華孤島,當你離開清水寺步行十分鐘,會發現整個京都不是清水寺那幅景象,而是《回憶中的瑪妮》。大概因為背景是參考北海道的風光,電影散發着沉鬱而明亮;無色而多彩的背景,說不出的優雅和細膩,更加凸顯了宮崎駿式的動畫電影追求的光影效果。改編自外國兒童小說的故事,其實我絕不喜愛,總是描寫一個古老的豪華大宅內,一個孤獨的小女孩,背負着某些破敗了的歷史,然後由一個外來的過客去解開這個謎,而這個過客,最後總能在經歷中找到了自我。太多這類資產階級無病呻吟的作品了。不必爭論這部電影內兩個小女孩:杏奈和瑪妮之間接近脫軌的愛情是同性戀呢?還是普通深厚的友情。看你是站在甚麼樣的立場,而且我總覺得導演米林宏昌也拿不定主意,在杏奈和瑪妮相遇之後,杏奈的打扮漸漸變得中性化,相反,有不同頭髮顏色的瑪妮,活像永遠長不大的漂亮洋娃娃,這段感情無論是同性,或者異性,大概都是愛情吧?當然,最後你會明白這是一段甚麼樣的愛情。孤獨會不會是如今日本女性的心態?不論從任何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杏奈的孤獨性格,都是一種只存在於她自己內心的病態,世上的其他人都沒有拒絕她進入廣大的圈子內,相反,這個圈子很明顯是由她自己建築而成,在我成長的文化中,總是看到日本男人刻意地把女性描寫為一個漂亮的娃娃,除此以外甚麼都不是。杏奈的孤獨到底來自本身還是有社會意義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她們是那麼的被歧視和寂寞。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09/191053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