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濼生:人類還可以做什麼?

1 : GS(14)@2017-01-17 01:45:42

【明報專訊】很多專家已預言: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下,大量職位勢將流失。即使是昔日非常吃香的專業,如會計師、律師、醫生、財務顧問、甚至藝術創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機械人和人工智能配合下,差不多沒有工作是非要真人不可的。

機械人將在任何領域勝過人類

我們可以預期,在全球化和高度競爭的催逼下,企業會加速應用機械人和人工智能,追不上這潮流的企業會被淘汰。隨着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很多工種可能不復存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電腦科學教授華迪(Vardi)稱:人類正步入新的階段。機械人即將在差不多每項工作都勝過人類。人類社會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如果機械樣樣都勝過人類,那麼人類可以做什麼呢?

樂觀的人會說:人類歷史見證過機器取代一些工種,但其他工種相繼出現;新的工種需要的僱員比失去的更多。社會因而進步。今天的僱員工作時數遠比工業革命初期少,生活比前改善多了。

然而,今天見證的機械人和人工智能並駕齊驅、相得益彰的局面卻是人類發展史中從未見過的。今天以資訊科技促成的全球化新階段也是人類發展史中從未見過的。人類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全球人口卻仍不斷增加。儘管在先進國家,勞動人口正下降,他們的叫價能力卻未必會站穩。這是因為勞工人口還在增長的國家能透過資訊科技直接搶走他們的工作。

必須指出:工作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十分重要。每個政府都應為國民創造就業機會。基本工作其實比基本收入更為重要。每一個身體健全的人都需要因投入工作自我肯定。

基本工作比基本收入更重要

芬蘭去年12月14日通過法案,由2017年一月一日起為2000個本來領取失業津貼的芬蘭人每月提供560歐元的、不帶任何條件的基本收入。

這個實驗本來的目的是要測試基本收入領取者會不會較領取失業金的人有更高的意欲重覓工作。但它也突出了政府對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而正是這個功能有機會讓人類能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下重拾自信。

只要把「基本收入」改為「基本工作」的工資,而基本工作則是任何以人為本的服務工作,商業性質的工作就讓自動化和人工智能解決,人類社會仍大有進步的空間。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28&issue=201701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02

何濼生:香港競爭力響警號

1 : GS(14)@2017-04-10 23:32:10

【明報專訊】2008年至2015年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開設地區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地區辦事處(Regional Office)及當地辦事處(Local Office)的數目每年都有增長。但是,近年來出現了明顯的,寧以辦事處形式卻不以地區總部進駐香港的情况,造成地區總部比例不斷下降的局面。2016年地區總部的實際數字多年來更首次出現倒退,由上年的1401減至1379個。

財富500企亞洲總部 逾四成選星洲

2015羅兵咸永道的一份報告表示,Fortune(財富)500中的319家在亞洲設有地區總部的大企業,41%選擇設於新加坡,只有34% 選擇設於香港。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亦顯示:香港排名連年下跌。2013年香港仍站於全球第七位,2014、2015、2016分別為第10位、第11位,和第14位。其實香港人不乏創意,但表現出來的創新成果卻不如理想。

香港競爭力確已響起警號!但我們的政府和意見領袖似乎還沒有危機意識。

我們經常以香港的低稅率為賣點。低稅率確實是大企業選擇地區總部的一個重要考慮。但16.5%的利得稅率已沒有從前般吸引。原因是國際間利得稅率不斷下降,多數國家還會給當地註冊的企業種種稅務優惠。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2013年的一份報告就指出﹕美國公司繳交的有效稅率一般只有12.6%。

坊間對減利得稅多不以為然。倡議全民退休保障的「學者方案」甚至建議盈利超過1000萬元的大企業多交1.9%的利得稅,以注入「全民養老金」計劃。殊不知這屬非常危險的動作。大企業若遷走,連原本的稅收也可能溜走,職位也可能溜走,大企業遷走更會影響研發和經濟升級。

建議利得稅減半 改徵一半股息稅

其實,企業的自留溢利(Retained Earnings) 有利投資和研發。相反,派出的股息就只屬股東另一項收入。所收的股息固然也可供投資,但亦可供消費。投資若是以投機活動為主對經濟貢獻不會很大。消費若涉及破壞環境的產品,對社會更可能造成壞影響。我建議利得稅減半,改向一半的股息收入徵稅。由於每納稅人均有免稅額,股息稅不會影響一般市民。

以對一半股息稅取代一半的企業稅,相信不但不會影響政府收入,讓年收以千萬甚至億元計的大股東多交一點稅還會突顯公平。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361&issue=20170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79

何濼生:從前發展至上 現在保育至上

1 : GS(14)@2017-04-25 23:43:44

【明報專訊】筆者應匯賢智庫委託,花了一年半時間完成了香港長遠競爭力報告。結果發現很多對競爭力造成掣肘的因素,其實本來都可以解決的,但事實上卻長期好像無法解決的樣子。譬如因土地和勞工短缺造成的瓶頸,嚴重打擊本港各行各業的發展,本來並非沒法解決。

競爭力與文化關係深

香港房價早已普遍被認為瘋狂的高;但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商業樓和工業樓的租金和售價都比住宅升得更多。

問題是供發展用的土地太少。有人說香港山多,不像新加坡有那麼多的平地可供發展。但以今天的建造技術,山地建樓完全難不倒發展商。但新加坡指定作保育用地不足10%,過去10年和未來20年還會繼續填海造地。

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全港面積四成,此外還有不少其他因特殊原因指定要保育的土地。我們不單不能發展保育地,連農地和綠化地都難發展,即使維港以外要填海也不容易。為官的怕批准農地和綠化改變用途會被指為官商勾結;民間保育人士亦義不容辭強調保育的重要。可見,自上世紀80年代保育意識抬頭以來,土地發展逐漸變得困難。不知不覺地,香港由「漠視保育,發展至上」的文化轉變成「保育至上、漠視發展」的文化。我們由一個極端,在20年間已走到另一個極端。

麥理浩當年發展新市鎮阻力小

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一方面發展新市鎮、積極覓地建樓,另一方面又促成郊野公園條例於1976年成為香港法律。兩者雖然都為香港人造福不淺,但香港亦失去了很多本應保育的珍貴建築。當年開發新市鎮沒有難度,好像沒有聽過村民「不遷不拆」的要求。今天港人維權意識高漲,NIMBY(Not in my backyard)意識高漲:區議員都反對垃圾焚化廠建於本區、很多項目都遭地區人士反對。連公屋項目,即使有地,地區人士亦都多會反對。

在勞工問題方面,強積金對冲問題、標準工時問題、輸入勞工問題等都長期僵持不下。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62&issue=20170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98

何濼生:政府宜實事求是 善用工廈

1 : GS(14)@2017-06-08 00:31:00

【明報專訊】筆者對於特區政府處理工廈違契事件的手法有一些意見,希望當局可以考慮。

工廈違契使用的問題由來已久。工廈地契指明物業只能用作工業用途,但香港傳統工業式微。198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近24%來自工業;2015製造業對本地生產總值僅為1.2%。傳統工業風光不再,但工業大廈仍在,它們絕大部分已不再經營製造業。若真的依法執行地契條款,恐變成是十室九空,於是政府多年來對違反地契用途採容忍態度,即既不嚴厲執法、也不去更改地契。這種隻眼開隻眼閉的政策多年來「行之有效」。一方面善用空間,讓業主仍有租可收,另一方面也給很多經營文化創意產業、或做小買賣的人留下生存空間。

過去「容忍」違契 留文化產業生存空間

有鑑於寫字樓出現嚴重短缺,2009年政府建議活化工廈。整幢工廈可申請活化改建,合乎指定條件的工廈可搖身一變成為商廈。政策甫推出,工廈單位的租金便急升。但由於活化工廈須整幢申請,未能取得絕大多數業主共識,個別業主無法申請。活化工廈政策於2010年4月落實,經中期檢討後曾作出若干更改,政策至去年3月底暫不再接受活化申請。埋單計,政府合共接獲248宗活化工廈申請。據美聯工商董事陳偉志表示,活化工廈令觀塘、葵涌、長沙灣及黃竹坑等傳統工業區逐漸變成新商業區。同時,活化政策令傳統工廈供應減少,推升其租售價格。傳統工廈租金上升,把寄居其中的文化人藝術人逼至搬完又搬,卻仍可能因觸犯地契條款被迫關門。

定合理安全條件 經營者料樂意接受

最近音樂會經營者Hidden Agenda被告上法庭,突顯經營者的無助和政策荒謬。特首梁振英指工業大廈安全考慮至為重要。這當然無錯。但安全是相對的,依足地契要求,單位仍可能出現火警甚至人命傷亡。Hidden Agenda搬完又搬,每次都花不少錢。如果消防署和建築署開出合理可行條件,筆者相信經營者會樂意接受。

事實是:2016年出現了淘大工業村迷你倉火警觸發政府對工業大廈違反地契問題嚴肅處理。但淘大工業村迷你倉的問題主要源於該大廈屬早期建築獲豁免設灑水系統的要求而造成。筆者認為政府宜實事求是善用香港土地資源,靈活適時改變過時的政策。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61&issue=201706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38

何濼生:港可考慮「世界貨幣單位」發債

1 : GS(14)@2017-06-21 07:45:11

【明報專訊】由於一帶一路的國策已如火如荼落實,香港亦已成為亞投行的成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很自然香港應分擔各基建項目和其他有效益的項目融資的責任。其實,這任務既是責任,也是機遇。筆者特別關注的,是香港如何好好利用這個機遇發展債市。

很多人着眼於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債券。推廣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債券,這固然有助人民幣國際化,但筆者認為,更理想的做法是推廣以WCU為計價單位的債券。

WCU即World Currency Unit,或世界貨幣單位。筆者早於2000年在《World Economy》發表了第一篇關於WCU的文章,其後於2008年在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網頁創立了每天報價的服務。2017年網站移到珠海學院,並即將因應人民幣納入SDR而把人民幣亦加到WCU 的貨幣籃子。

可視作穩定全球購買力單位

WCU像SDR(Special Drawing Right)也是一籃子貨幣,但它有三個與SDR不同之處。一是所包含的貨幣較多,加元和澳元這些商品貨幣亦納入籃子。二是以GDP作加權的因子,並每年更新權數(SDR每5年才更新一次,SDR的權數參考各貨幣在國際貿易上的使用量和各中央銀行的儲備組合)。三是每種貨幣會因通脹指數每月調整,藉以確保WCU的購買力不變。因此,WCU可視為穩定的全球購買力單位。

WCU不是一種獨立的貨幣,但它是絕佳的國際計價單位(international unit of account)。不但債券可以以WCU計價,商品買賣亦可以以WCU計價。由於WCU值多少美元、歐元、日圓,或人民幣等均有公價可本,交易可以任何貨幣結算。以WCU報價可以讓交易雙方更清楚知悉實質價錢(real price)的變化,實質價錢的透明度上升,有利經濟效率的提升。

國際結算銀行報價 確保獨立權威

推廣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雖然有利人民幣國際化,但亦不利於提高互信。長期以來,很多國家對美元的超然地位頗有微言,認為是超級大國從中漁利的手段。如果發債轉為以WCU計價,國與國之間非常平等,舉債國可以任何一種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結算,大大有利於「民心相通」和「資金融通」。當然,要以WCU計價,WCU的報價要有權威性和獨立性,最理想的是由國際結算銀行提供。作為學者,我們只是證明報價操作簡單可行,並會對全球金融基建有正面作用。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47&issue=201706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08

何濼生﹕管理一帶一路風險 港商機大

1 : GS(14)@2017-07-03 22:49:24

【明報專訊】網上有很多談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的文章。不少論者認為中國在一帶一路項目加上在亞投行投入大量資金,不易獲得合理回報之餘還可能惹來重大虧損。今年5月福布斯的一篇評論文章就指:自2013年一帶一路開鑼至今新疆與內地的貿易額竟不升反跌,而大家寄以厚望的鐵路運輸效益又遠遠落後於貨櫃船。一艘大型貨櫃船抵得住294班列車。文章引經濟學人指中國官方有消息指在巴基斯坦的投資的損失恐達八成、緬甸五成、中亞細亞三成。

無可置疑,投資一帶一路項目的風險巨大,風險包括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毁約、貨幣貶值、文化衝突帶來的暴力等等。然而,經濟學人所提到的巨大損失也並非必然,一帶一路策略仍有很大機會成功,為中國和人類締造更美好的明天。參與投資一帶一路項目的企業,亦有很大機會獲得滿意的回報。關鍵是能不能預早做好風險管控。

港風險管控業人才多

其實,風險管控本來就是香港的強項。因此,大家愈見到一帶一路項目的風險,香港的商機愈大。

香港參與風險管控的行業,涵蓋法律仲裁、保險和再保險、管理諮詢、會計審計、金融創新、談判策略等等。很明顯,在這些領域香港人才鼎盛。但我們缺乏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能跟不同文化背景和操不同語言的人士溝通的人。這方面的人才,恐怕必須倚靠外援。

風險管控必須由最初的階段做起。首先是要確定適用的法律框架和司法體系。目前直接在一帶一路本區的國家有65個。偏離一帶一路本區,但有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還有遠至拉丁美洲的國家(智利和波利維亞最近加入了亞投行)。可見所謂一帶一路策略,其實是全球化重新啟航的策略,它牽涉多個法制大異,文化大不同的國家。但既然大家有共建繁榮、文化相容、和平相濟等共同目標,大家就要一早定立一致認可的法律框架和司法體系十分重要。香港司法系統聲譽昭著,香港也是著名的國際仲裁中心,可參與建立「OBOR認許司法體系的工作」。

首要確立一致法律框架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應積極研究如何減低投資者貨幣兌換風險,並策略性選擇合作伙伴提供相關服務。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81&issue=20170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68

何濼生:信任的價值 不信任的代價

1 : GS(14)@2017-08-29 01:26:26

【明報專訊】我和南洋理工大學黃有光教授的一個研究發現:最佳的公共支出各各不同,視乎當地的人口結構、發展階段、和公共管治質素,分別可以很大。其公共管治質素的影響更是非常突出。我們用世界銀行的公共管治質素指數及World Value Survey第五和第六輪調查關於整體生活滿意度和其他相關數據(2005至2009年,2010至2014年),結果發現公共管治質素愈高,人民心目中最佳的公共支出比例(相對GDP)也就愈高。居公共管治質素指數中位數以下的國家,各國中只有危地馬拉的公共支出低於18%,最佳公共支出比例無法算出,在18%以上則見政府支出比例愈低,人民整體生活滿意度愈高。

我們推測:公共管治質素指數標示各國政府的問責性,政府的問責性愈高,人民對政府愈信任,因此也就不太介意多付一點稅,享受多一點公共服務。我們發現芬蘭、瑞典,和瑞士的最佳公共支出均逾40%;加納和約旦的最佳公共支出為最低,只有30%。香港和新加坡的最佳公共支出估算為約39%,比實際的支出高於一大截。

公共管治質素指數 反映市民對政府信任

眾所周知,芬蘭、瑞典,和瑞士都屬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地區,它們稅率高,人民卻不介意,因為他們深信政府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支出佔本地生產值分別為50%、53%,和35%。芬蘭和瑞典明顯超支,瑞士則短支。香港和新加坡按我們的估算,則是大大短支了。

公共管治質素指數居於中位數下游的國家,人民根本不信任政府,不信任政府的代價是政府面對施政上的重重困難。應做的不能做。相比之下,有公信力、有問責性、公開透明的政府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由於支出要佔用更多資源,政府支出增加必然意味民間要付出更多。按我們的估算,芬蘭和瑞典都明顯超支,應分析有哪些政策範圍用多了錢。

世銀的公共管治質素指數當然未必全面反映實况。按照世銀的數字,香港的公共管治質素居世界前列,但事實上民間未必真的那麼信任政府。觀乎香港高鐵一地兩檢安排的討論,乃至最近律政司申請覆核雙學三子刑期的討論,政府正面對一個信任危機。政府和市民都要明白政府公信力和問責性十分重要。如果政府有更高的公信力和問責性,它就可以更好地服務市民。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96&issue=201708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384

何濼生﹕虛擬「代幣」弊多於利

1 : GS(14)@2017-09-16 22:29:45

【明報專訊】作為「投資」工具,比特幣是了不起的產品。比特幣始創於2009年,2011年2月價格才首次突破1美元,惟近日已衝破4500美元。升值速度之快,相信沒有任何投資產品能及。對一些人士而言,它具有很多優勝之處。據維基百科稱,「使用比特幣是透過私鑰作為數字簽名,允許個人直接支付給他人,不需經過如銀行、清算中心、證券商等第三方機構,從而避免了高手續費、繁瑣流程,以及受監管的問題」。

預期升值 只會引來洗黑錢

由於毋須清算,由支付方直接支付給受付方,使用比特幣支付的確可以節省手續費。對於要跨境支付的人士而言,只要雙方都接受比特幣,就可免除匯兌風險和成本。然而,要一種貨幣發揮貨幣的3個主要功能,即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價值保存(store of value)和會計單位(unit of account),它的價值必須穩定;比特幣的價值卻非常不穩定。一般而言,如果持有比特幣的人預期比特幣會升值,他是不會以之來換取其他不會升值的貨品。那麼,什麼人會用比特幣購物呢?一是別無選擇的人,像有人電腦中毒資料被鎖,被要求付若干比特幣解鎖;二是要清洗黑錢,或要進行不能見光的買賣的人——做正行生意的人或自由消費者,如果明知比特幣會升值,怎會用比特幣購物呢?

當然比特幣不會長期穩定上升。它自面世以來,大趨勢向上,但也曾大瀉。這樣的「貨幣」,怎能用作價值保存和會計單位的工具呢?比特幣和其他電子加密貨幣升值的原因,主要是它們的供應早設了上限。譬如比特幣在設計當初已篤定數量上限為2100萬。2100萬如何計算出來?為什麼不是3000萬或2000萬?沒有答案。因為2100萬只是一個隨意定下來的數字。

對社會不是一種「投資」

然而,全球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根本不能死守一個供應額便可滿足人類在交易媒介、價值保存和會計單位等功能的需求。有人說:有需求就有供應。比特幣供應設了上限,滿足不了需求,就會有其他林林總總的電子代幣出現,而目前的確出現這趨勢。

但實情是,市場自發的種種代幣都難免價值飄忽。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比特幣和其他控制隨意限量的電子加密貨幣都只是為害怕見光的交易充當交易媒介。可是今天不乏搭順風車撈一筆的人士「投資」比特幣,因此對社會來說,儘管區塊鏈技術有價值,比特幣的發明本身對社會弊多於利,「投資」比特幣或其他類似代幣,社會意義上不屬於「投資」。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55&issue=201709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20

何濼生﹕金融業須由獨立機構嚴控風險

1 : GS(14)@2017-10-01 19:18:47

【明報專訊】對金融業的運作學術界一直有人支持去監管(deregulation)。不少人把次按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歸咎於格林斯潘當美國聯儲局主席時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卻忽略了格林斯潘支持去監管犯下嚴重缺失。其實金融業必須由政府監管,負責監管的人必須由了解金融業但利益完全獨立於金融業的人負責。綜觀過去的金融危機,絕大部分都是和監管失效有關。

巨大利益下 難指望業界自律

支持去監管的經濟學者認為:市場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業界自我監管比由政府的官僚監管更好。官僚思想通常較僵化;業界則還較靈活,亦深知維護投資者信心的重要,因此不會亂來。支持監管的經濟學者(包括筆者),則認為金融業存在巨大利益,巨大利益即是巨大誘因。缺乏外界監管下,內幕交易、造假、操控市場、發放假消息、清洗黑錢、過度槓桿等行為將難免加劇。其中造假和過度槓桿都可能引發系統風險。

監管鬆懈 埋下金融炸彈

業界自我監管在某些範圍內是可行的。像對從業員資格的評審、專業考試的要求、行業人員的操守指引、對違規人員的罰則等,都可交由業界主持。但有些行為對社會影響深遠,涉及刑事的個案當然必須交由執法機構處理;可能引致系統風險的更要防患未然。由於金融市場交投量巨大,對利率、匯率、股價等進行操控圖利,只要價位的波動不明顯,操控的行為不易發覺。近年LIBOR和外匯市場都證實被干擾,暴露了多家金融機構的不法行為,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算是1929年美國股市暴跌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1929年後的幾年內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但自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或稱1933年銀行法,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又加強監管後,幾十年來鮮有銀行倒閉,以致從存款徵收百分之0.1還不到的保費不斷累積,1962年起銀行要向存戶「回水」。但曾幾何時,在監管逐步鬆懈後於1980年代就發生了美國儲貸銀行危機;1989年通過金融機構重建法加強監管後,1999年卻又通過Gramm-Leach-Bliley Act把Glass-Steagall Act廢除。不少人認為這是銀行再度累積風險的肇因。像Cato Institute這些保守派則不認同,但同意胡亂貸款摒棄標準才是銀行出事的原因。但若監管機構做好工作,胡亂貸款摒棄標準亦應不可能。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81&issue=201709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31

何濼生﹕公營房屋如何防炒賣

1 : GS(14)@2017-10-29 22:23:00

【明報專訊】買私樓的人普遍兼有投資與住房兩個目的。要買樓的人士,動用一生最大筆的資金而不考慮物業升值或貶值的機會根本不可能。但公營房屋蘊含公帑資助,納稅人對公營房屋應否防炒有要求,也很合理。他們會問:為什麼要貼錢給人家賺取回報?在仍有30萬戶在輪候公屋、近10萬人口住在條件欠妥的劏房之時,公營房屋如何防炒便成了重要的公共政策議題。大家設想:如果申請公營房屋是致富之道,是不是會引來大批投資客?有迫切住樓需要的人會因他們被迫忍受更長的輪候期。

租者置其屋計劃1997年底推出,2002年底喝停,期間為買入單位的人士帶來巨大資本增值。有鴨脷洲利東邨單位原業主在13年間勁賺逾11倍。原業主於2004年4月以約21萬綠表價購入單位,持貨約13年帳面獲利約239萬,單位升值1138%。

貼錢給人賺回報 納稅人介意

7月底一則新聞顯示,利東邨東茂樓高層18室,實用面積296方呎,本月中登記由房委會以56.56萬元賣出,估計買家是原來單位公屋租戶。該租置屋,呎價較屋苑目前居二市場呎價平近七成。據稱按現行政策,現居於租置屋邨的租戶仍可選擇購買其租住單位。由於每個公屋單位建造成本(未計地價) 早已逾120萬,房委會這個政策相當令人費解。

特首林鄭現積極推動綠置居,又提出要為不符合居屋資格的中產家庭構建「港人首置上車盤」。有指為遏止投資客入市,此等居屋的禁售期會加長。

租賣限制 更勝延禁售期

然而禁售期作為遏止投資客入市的機制代價大收效小。結果是追求回報的人照入市,禁售期意味自用需要不存在時仍得保留不沽售。這樣有損於效益的政策早宜檢討,如今把禁售期加碼是倒行逆施。

筆者認為,更有效杜絕投資客的方法是買入公營房屋的人士只容許自住,不容許租出(除以公屋租金租出外);又不容許直接或透過空殼公司擁有其他物業,同時又只能向合乎申請買入該等公營房屋的人士轉售。這些限制遠勝禁售期。希望政府考慮。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230&issue=20171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