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何濼生:佛教經濟學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 GS(14)@2016-06-20 05:25:53

【明報專訊】上周五在港大聽了一個有關可持續發展和佛教經濟學的演講。講者提到市場制度的不足,指生產者乃至消費者都過分專注於物質產品,這份專注則源於對自我的執著。為了追求自我的欲望,我們耗用太多資源。他引用很多學者的著作,包括舒麥克(E. F. Schumacher)的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舒麥克是佛教經濟學的鼻祖。他批評只顧增長,忘記知足的心態,提出凡事適可而止,往往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小規模經濟從宏觀的角度反而更有效益。

舒麥克提出的佛教經濟學對全球分工、大規模生產的經營模式大力鞭韃,催生了近年以本土生產本土消費為核心的運動。Helena Norberg-Hodge和她的團隊製作了題為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電影,大力推動以當地人傳統文化和傳統經營模式的經濟,認為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提升人類幸福之道。

提倡知足心態

然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實在於了解人類的需要為何,以及尋求最有效率的滿足這些需要的方法。過去不少人把需要(needs)和欲望(wants)分開來,認為前者才是真正的需要,後者卻是源於貪念。印度聖雄甘地就曾說地球的資源足以解決全球人民的需要,但不可能解決人類因貪婪而起的欲望。筆者認為這是不了解人類的需要。

其實人類的需要涵蓋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物質上的需要容易明白,大概就是甘地所指的Needs。但人類仍確有心理上的需要。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跟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同樣重要。滿足不了心理上的需要,一個人甚至可自殺或殺人。心理上的需要包括自我形象、家人的關愛、別人給自己的尊重和接受、成就感、安全感等等。

物質心理需要 同樣要滿足

要解決心理上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其採用的方法跟其文化背景、特別是人際網絡和社會風氣大有關係。這些方法目的完全相同、效率卻差天共地。有人要有遊艇和私人飛機才覺得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有人卻因愛護大自然、常用公共交通而覺得自豪。有人為表達對辭世愛人思念動巨資建泰姬陵;有人卻珍惜愛人的書信,不時翻閱。可見我們一方面要確認人類有心理上的需要,一方面要培養有效率滿足心理需要的文化。這才是持續發展之道。

嶺南大學兼任教授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53&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