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何濼生﹕如何平衡保育與發展?

1 : GS(14)@2016-09-13 00:07:48

【明報專訊】筆者最近看過一個介紹新加坡用垃圾焚化爐的灰燼填海的紀錄片。紀錄片指灰燼完全消除了毒性,並以新加坡海岸的物種多樣性作佐證。片中見到學生在紅樹林旁的爛地觀察海星、海參、螃蟹、小螺、彈塗魚。一位年輕人對記者說:如果灰燼有毒,就不可能見到那麼多的物種繁衍和活躍地生活。

新加坡填海造地十分積極,迄今已把陸地面積提升了17%。這個過程淹埋了很多海岸邊的海洋。海旁的紅樹林從1820年佔總面積的約13%大幅下跌至最近的0.5%。原有的60多個小島和礁石早已變成填海區的新大陸的一部分,自1986年以來65%的珊瑚亦已消失。可見發展是有代價的。

然則這算不算失衡呢?損失了那麼多的生態資源又是否值得呢?

先為發展定限度 再改善生活方式

問題是:新加坡的人口在60年代低於200萬,今天卻逾550萬。世界人口1965年是33億;今天已是74億。人類是天然資源耗用最多亦是最破壞環境的動物,除非我們的人口不再增加,或我們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否則我們必定要為生態系統受損付出代價。

我們明知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發展不具可持續性,人類必遭滅頂之災。但是即使現在,我們不發展也不行。香港人口還在增加,世界人口還在增加,即使大家甘於相對樸素的生活,只要求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文娛康樂,冬暖夏涼,恐怕仍要開發更多的土地、威脅更多物種的生存空間。何况大部分人還希望可以旅遊觀光、住好啲食好啲揸靚車?

事實是:我們要發展,就要犧牲。但我們更需要可持續發展。這意味着縱然要發展,始終還是要有限度。我們要思考長遠發展的限度,再思考在人口控制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適應,從而踏上平穩持續發展的均衡狀態。香港人口自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生效以來由450萬上升至730萬,郊野公園的面積卻從未減少而反而增加了。近年住在劏房的人口亦沒有減少的迹象,能確定的只是劏房租金升幅驚人,已「媲美」豪宅租金。已「上了岸」有房子住的人,為保育不須付上雖繳貴租卻只能住狹小而空氣又不流通的劏房的代價。是不是應想一想,保育雖重要但發展惠民的路仍須多走一段?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55&issue=20160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