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蘋果CEO來中國幹什麼?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151

  52歲的蒂姆·庫克(Tim Cook)正在履行任何一位CEO都必須履行的職責—接受投行分析師的質詢,向股東派息,關心戰略合作夥伴的利益,以及訪問被大多數美國公司認為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中國。


  作為現任蘋果CEO,庫克在2012年3月最後一週的訪華被外界賦予太多含義:2011年,蘋果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達130億元,比2010年增長超過4倍,中國成為蘋果的第二大海外市場。更何況,中國是庫克擔任CEO之後出訪的第一站,這讓一些觀察者猜測:蘋果正在改變對中國的「傲慢」立場,不得不熱情擁抱中國消費者帶給它商業上的機會。


  這種樂觀更像是對喬布斯從未到訪過中國的一種報複式假想。事實上,喬布斯的「傲慢」並不僅僅針對中國:從1997年重返蘋果直至去世,喬布斯幾乎從未以蘋果CEO的身份對任何一個國家進行過商務訪問—包括他鍾愛的日本和印度。


  另一方面,蘋果在中國內地已有4家直營專賣店,今年底可能擴張至25家,但在喬布斯曾「朝聖」的印度,一家直營專賣店也沒有。


  庫克並非首次訪華,此次行程更像是在延續他擔任首席運營官期間的標準動作。會見中國三大運營商高層,考察直營專賣店,以及深入他最擅長的供應鏈系統末端—蘋果代工廠。這些一直都是他的重要職責。


  但庫克這次的訪問內容似乎更深入。這是因為蘋果最近面臨的一系列麻煩都與中國相關。唯冠科技對iPad商標侵權的訴訟仍未完全結束,美國公平勞工協會(FLA)對蘋果在華代工廠富士康勞工權益問題的調查也正在提速。就在庫克結束訪華行程前後,FLA公佈的報告聲稱富士康蘋果生產線存在多項違反勞工權益的行為。


  作為蘋果供應鏈系統的締造者,庫克需要盡快解決這些問題—用更具競爭力的薪資和工作環境激勵那些辛勤的流水線工人們持續滿足全世界的消費者第一時間體驗到蘋果產品的需求。而這一切幾乎不可能在美國本土,甚至不可能在印度尼西亞、巴西和越南,而只能在中國的珠江三角洲沿線和若干個內陸城市完成。


  對蘋果直營專賣店的考察則是庫克與中國蘋果消費者和擁躉們的第一次象徵性的互動;而對中國三大運營商的拜訪則更是一項例行的工作—庫克曾多次拜訪中國移動的高層,但iPhone迄今仍不支持中國移動的TD-SCDMA網絡制式。


  不過,這場「超規格」的訪問也得到了相應規格的接待:庫克在北京期間被安排與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會見。這是近年來跨國公司高管受到的最高級別待遇。一些觀察人士最直接的反應是,在與唯冠的官司中,蘋果將因為這場高規格的會見獲得更多籌碼。


  也許對庫克和蘋果來說,中國還真的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儘管中國仍可能被排除在新產品的首批上市國家之外—與被宣稱的強大消費能力和複雜莫測的用戶消費習慣相比,它在蘋果全球生產鏈條中的地位,是更特殊、難被替代和隱患叢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5

沒有辦法讓自己不幹什麼

2012-12-03  TCW
 
 

 

我喜歡熱鬧,週末經常有客人。有一天,一位任職心理諮商工作的鄰居問我,你工作這麼忙,為何假日不休息?我說,我從小就在一個很熱鬧的環境長大,五個小孩已經夠吵,好客的父母總沒有讓餐桌空閒的時候,家裡總是絡繹不絕。所以,是習慣也喜歡吧。她接著問,你有獨處的時候?

這句話問倒我了。我反問:「為何要獨處,這很重要嗎?」我回想自己的成長,從小沒有個人的房間,七個人共用浴室,唯一能獨處的空間也不敢用太久。是否因為沒有獨處的機會,也就不習慣獨處?

我再問:「一個人叫作獨處嗎?」她說,不完全是。如果一個人看電視、一個人上網、甚至一個人看書,都未必算是。所謂的獨處,就是安靜的跟自己對話、感受自己、覺察自己的一切,或者接近大自然。這時候會有很多念頭跑出來,譬如忌妒、貪婪、不好的回憶……。此時,是一個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機會。

在加拿大的一個小島上,有一門獨處課程,那幾天,斷絕所有的外界(現代化)聯繫,甚至吃飯都很簡單,因為不該花費注意力於飲食,縱然碰到人也都不該有眼神的接觸。把自己想像是孤島上的現代魯賓遜。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時候有些人潛意識的逃避與自己相處。我從沒想過獨處的意義,但是假日的早晨會習慣打赤腳蹲在院子裡拔草,我不知道,這算獨處嗎?

我喜歡這種感覺的原因是,喜歡在山嵐中看樹,喜歡四季的消長,喜歡停止大腦運轉的時刻。山上的韓國草皮很難養,不消兩個禮拜,雜草就會反客為主,必須夠勤勞的除草。拔草很無聊,同樣動作反覆做,但時有驚喜,有時候草地會冒出來小野菇、貓臉小紫花,這樣的草地客人我就會留客。我享受這停機的片刻、享受「動手不動腦」的獨處,也很沉浸在不經意處有發現的歡喜。跟大自然對話、觀察大地生態,時有所獲。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凸顯現代人「不能、不敢、不想」獨處的現象。所謂的低頭族即是此現象的象徵,表面上一個人,但更忙碌了。沒有辦法讓自己不幹什麼。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去爬山,真是好山好水,但見他一直忙於拍照上傳到自己的臉書,身在山中但心在滾滾紅塵。難得離開都市但感受當下的時間不多,兩天都是如此,讓我甚為詫異,也讓我看到他內心深處的慌亂。人皆有慌亂、煩躁、逃避時,我亦然。原來,練習與自己對話,也就是獨處,是有意義的。但這不是說不該學習「與人相處」,而是「與人相處的能力」與「獨處的能力」同樣重要。忙碌的我們,何不試著讓自己不幹什麼,何不讓自己離開手機一天,邁出獨處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4

金山想幹什麼?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4318556
金山軟件發公告,溢價3成發CB募13億多港幣,可轉換8000萬股普通股。與此同時,雷軍、求伯君、騰訊,三大股東聯手借出4666萬股票給大摩,公告說「借出股份數佔所涉股份之約58.28%」。

顯然,三大股東借貨給大摩和高價發CB,放在同一個公告並標示出比例關係,說明這兩者是有關聯的,那麼這兩事件背後的真實意圖又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3888為什麼要高價發CB,它現在缺錢嗎?答案當然是不缺,因為當初IPO的錢到現在都沒地方花,而且還越來越多,年報時已經高達24億元,可以說金山的錢多得要命;

第二:買CB的人只看中3%的年利率不?肯定不是,現在買美債都有3%了,也沒什麼套利空間,3%的收益率沒有人看得上眼,所以只可能是想轉股,但為啥轉股價定得那麼高呢?畢竟現在金山的股價正處於歷史最高位,並且在2016年後上市公司是有權贖回CB的,所以轉股得在2016年前完成,否則那3點的利息就食之無味了;

第三:幾大股東借4600多萬股出去,為啥要選在這個發CB的時刻?不早不晚,還放在一個公告裡?如果大股東覺得股價現在高了,又不想賣股,所以借出去收點利息改善生活,而對沖基金覺得有沽空機會,兩者一拍即合。那麼,花13億多港幣高價買CB的人,豈不是冤大頭?並且,大股東把自己的貨借出去,如果真是給基金去沽空,那是要被市場遣責的,得一點小利而被人懷疑它操縱市場或不看好自家公司,得不償失。所以,三大股東借貨肯定不是為了做空金山,而市值5600億的騰訊借出股票,也絕對不可能為了一點幾百萬的利息錢。

那麼,金山在手持24億現金且現金流非常好的情況下,又高位圈來13億多港幣,很有可能是在醞釀一個大的收購行動,總不可能是想做金山餘額寶吧?[大笑]大家認為金山想幹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075

賣方分析師是干什麼的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um.html

高善文

  

對於賣方分析師,譽之者贊為「金手指」,毀之者斥之為「算命先生」,評價殊途,勢如冰炭不能同爐,這大約都反映了觀察者的感受,其依據又多是股價的短期漲跌,這無疑是樸素和有道理的想法,但可能很片面。

 

 

其實分析師職業在中國古已有之,在民間最負盛名的非諸葛亮莫屬,只是當時人們以「謀士」、「軍師」等稱號冠之。

 

 

諸葛亮以而立之年,在野之身,即料定未來天下三分的大勢,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確定了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其卓越的洞察力令人歎服。民間推崇諸葛亮,主要是因為其料事如神,這當然與演義小說的誇張渲染很有關係。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諸葛亮如此睿智,為何不在青年時期自立山頭,割地稱雄,而要抱膝吟嘯、待價而沽?又為何在劉備死後困守西南,勉力維持,而不能師出祁山,收復舊都?

 

 

個人以為,在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上,諸葛亮是賣方分析師,劉備是買方投資者,買賣雙方的角色對人的性格和才能的要求完全不同。

 

 

成功的買方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準確地識別和判斷,並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二是網絡和聚攏人才的能力,三是敢於接受巨大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備長阪坡上摔阿斗,對於收攏趙云的人心肯定有作用。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表演能力(假摔而不是真摔)、快速的行動能力(說摔就摔)、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萬一摔死了怎麼辦)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至少諸葛亮未必能夠。

 

 

成功的賣方分析師也需要三方面能力:一是善言雄辯的表達能力,二是全面客觀的觀察能力,三是縝密細緻的推斷力。

 

 

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證明了其雄辯的口才;判斷孫權可聯,劉璋可代,證明了其客觀的觀察能力;料定天下三分,而不是群雄並列,證明了其縝密的推斷能力。

 

 

但是如果劉備諸葛亮易地而處,扮演對方的角色,恐怕都會很失敗;至少諸葛亮會很受挫。

 

 

首先,諸葛亮缺乏冒險精神,注定獨擋一面時難成大事,比如其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均無功而返,毛主席也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

 

 

其次,諸葛亮籠絡人才的能力似乎不突出,晚年所用都是劉備舊部,這些人「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北伐時「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證明其識別和提拔人才方面欠賬很多。

 

再次,諸葛亮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可能也是存在疑問的。

 

 

數年來,一直有人好奇我為何不「私奔」募資,轉戰市場,而要寄身券商,碼字謀生。以年近不惑的我來看,主要是認為自己「好疑而寡斷」,不適合買方角色。好疑者,凡事不輕信,偶可見人所未見;寡斷者,臨機不決,瞻前顧後,難任方面。

 

 

所以,賣方分析師和買方投資者是非常不同的人,賣方分析師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斷趨勢、為人設謀」;買方投資者的角色是「察言納諫、採取行動、面對結果」。

 

 

從買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師當然是能夠正確預言趨勢的人。然而以我們現在的知識和理解來看,人類的經濟社會系統十分複雜,未來無法準確預知,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成功的預言多少都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否則何來承擔風險之說。

 

 

絕大多數分析師都無法持續準確地預言趨勢,這是現實情況。然而,無論是割地稱雄的豪強,還是佔山為王的毛賊,殺伐決斷的時候,都要找一些分析師一起商量利弊,從來不諮詢謀士的帝王將相似乎沒有。即使以毛主席用兵之明,淮海之役的構思部署也多賴粟裕將軍面折廷爭。

 

 

既然分析師很難正確預言趨勢,他們的作用是什麼呢?個人理解,主要是拾遺補缺、完善買方的決策思路,幫助買方儘量周全地考慮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從而爭取最有利的情況,並在風險出現時有所應對。賣方並不對買方的結果承擔最終責任,項羽飲恨烏江,並不能抹殺項良仍然是一個出色的分析師。

 

 

所以,現實地來看,評判賣方分析師好壞的標準應該是:他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見人所未見,是否能給買方的決策帶來啟發、補充和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89

美聯儲主席究竟幹什麼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399

下一任美聯儲主席是誰為何如此重要?耶倫擔任主席和其他人擔任的不同之處在哪?更進一步,美聯儲主席的工作是什麼?他或她擁有那些實際的權力?

眾所周知,美聯儲主席需要召開新聞發佈會,在國會發表證詞,並且也是管理金融系統的關鍵人物之一,但是在制定貨幣政策方面呢?這些貨幣政策將影響美國,甚至全球的經濟和金融。

Joe Gagnon曾在美聯儲工作了近20年,現在是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他解答了我們問題: 

美聯儲主席實際做哪些工作?

主席的主要工作就是起草政策議案,並主持貨幣政策會議

絕大多數重要貨幣政策都由FOMC決定。在FOMC會議上,所有的政策議案都由投票決定。主席僅擁有一票的權力

主席主持這些會議,並觀察委員們對議題的態度。

僅此而已?

這是一項重要的權力

主席決定這些議題,他擁有更大影響力。通過決定議題的方式,主席真的能夠影響FOMC的決定。如果委員在會議上提出其它的政策觀點,主席將對這些觀點進行挑選。他有權決定哪些政策議題可以讓FOMC進行投票

格林斯潘召開FOMC會議的時候,他會首先發表演講,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委員們瞭解他的觀點。FOMC委員們也不希望與格林斯潘的觀點相差太多,而後者也會提出一些議題讓大家討論。

但是,伯南克不同。他更傾向於最後發表演講。他首先傾聽其它委員說些什麼,然後將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最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

注意,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演講都發生在投票前

主席起草政策聲明,然後舉行投票。他能夠先起草一個令多數投票委員支持的議案,然後根據自己的觀點稍微修改這個議案通過對議案不同程度的修改,他可以得到想要的支持票數。因此,這是主席的一個非常重要權力。

這跟國會通過一項法案相似,只不過起草法案的國會議員只有一個,對嗎?

很正確。但是,與國會不同的是,美聯儲的投票議題沒有修正案。因此,主席提供的議題只有兩種命運:通過或者否決。但是,如果投票反對,你可能也不會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28

【專欄】美聯儲的研究團隊都幹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779

本文作者王韜,就讀於康乃爾大學,研究經濟和金融政策。以下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爾街見聞立場。央行研究局最近成了新聞關鍵詞,先是德意誌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被傳將出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又有消息稱廣州金融學院院長陸磊即將擔任央行研究局局長。兩位體制外經濟學家若真被央行委以重任,向外界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貨幣政策的決策體系,日漸向體制外的智力資源打開大門。經濟政策制定與學術研究向來不能分家。這一點在美聯儲尤為明顯。整個聯儲系統內,學術研究與政策制定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研究為決策提供支持,而另一方面,政策實踐也激發新的理論成果。雖然美聯儲與人民銀行同為央行,但二者在組織的屬性和運作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美聯儲並非一個從中央延伸到地方的層級行政機構,而是相對較為松散的區域銀行聯盟體系。按照《聯邦儲備法案》的規定,美聯儲的決策獨立於美國聯邦政府,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方面有較大的獨立性。通常所謂的美聯儲,是指聯邦儲備局,而聯邦儲備銀行系統由12個區域性銀行組成,這些區域性儲備銀行都是由商業銀行作為股東,近似於一個地方性的非營利性組織。地方儲備銀行和聯邦儲備局無直接隸屬關系。但無論是地方儲備銀行還是聯邦儲備局,都有一大批從事研究工作的經濟學家。以美聯儲儲備局為例,其網上公開的研究和統計部門有130多名經濟學家,算上分布在其他部門的經濟學家,總人數達到300多人。與美聯儲類似,12個區域性聯儲銀行也都設有不同規模的研究團隊。紐約聯儲最大,達到70人左右。波士頓儲備行的研究團隊則大約有21位經濟學家,外加其他各個部門的研究人員,大約有40人左右。其他銀行的研究團隊規模如下圖所示。    波士頓21芝加哥 36紐約 72聖路易斯 23費城24明尼阿波利斯 13克里夫蘭36堪薩斯28里士滿27達拉斯32亞特蘭大30舊金山30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體系監管機構,聯邦儲備局需要大批政策研究者是很好理解的,但區域性的儲備銀行為什麽也要養這麽多經濟學家呢?既然有這麽多經濟學家,為什麽不將他們都聚在華盛頓美聯儲總部呢?其實,無論是區域聯儲銀行在自身轄區內的工作需要,還是區域聯盟主席參與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決策,都需要高效準確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決定美國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是聯儲總部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由12名成員組成,除7名聯邦儲備理事會成員外,剩下5個席位留給各區域聯儲主席。紐約聯儲主席地位較高,在FOMC自動獲得席位,任期與理事會成員一樣,剩余的四個席位由其余紐約以外的11個區域聯儲主席則輪值擔任,任期為一年。FOMC每年召開8次會議,基於經濟決定實施貨幣政策。對采取什麽樣的貨幣政策,輪值的區域聯儲主席的態度至關重要。區域聯儲的經濟學家們所從事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為本銀行主席提供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政策建議。在這種機制下,各區域聯儲研究人員的規模也部分地反映出其在整個聯儲系統中的地位和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力。紐約聯儲地位高,其主席常駐FOMC,這當然是紐約聯儲具有龐大研究團隊的原因之一。美聯儲系統獨特的貨幣政策形成機制,決定了研究機構在各個區域銀行必不可少。這背後是通過信息多元化而分散決策失誤風險的制度設計。FOMC的的成員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基於各自的分析,不同的學術背景,自然形成不同的政策意見。不同成員間的異議雖部分地犧牲了決策效率,卻保證了政策的相對正確。研究團隊對區域的聯儲銀行必不可缺的原因還有另外一點,那就是經濟政策研究對區域聯儲自身的工作相關。如上文所說,聯儲區域銀行帶有社區性非營利組織的屬性,在推動公共服務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轄區內銀行機構的行業協會,區域聯儲還承擔著區域內的金融監管職能。有效的金融監管對於研究工作的要求,自然不必多說。除此之外,地方聯儲在整合學術資源、促進經濟學研究方面也積極有為。比如,大多區域聯儲銀行與本地大學合作開展經濟學教育,舉辦學術比賽、提供訪問學者機會,扮演著學術機構的角色。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聖特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聖特路易斯分行所主辦的IDEAS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學文獻和學者資料庫。數據庫對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更新,還有所有經濟學家的個人資料等等。IDEAS基於文獻引用所發布的經濟學研究者排名成為評價世界經濟學家們最為權威的榜單。國內的鄒衡甫教授之所以宣稱自己是國內最好的經濟學家,就是根據這份榜單。綜合上述種種分析不難看出,政策和學術研究在美聯儲整個決策體系中居於十分中心的地位。規模龐大的研究團隊,不僅為聯儲系統的種種決策提供了紮實的支持,也將經濟學理論研究和真實世界的經濟運行實現有效的對接。此外,各個區域聯儲銀行還成為帶有社區公益性質的學術機構,與學術教育實現了良性的互動。所有這些方面,都值得國內的政策制定者借鑒和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90

馬云要用文化中國幹什麼,我眼中的文化中國(二)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28379916
前文探討了關於文化中國的背景與發展,後文我看到有觀點說到兩件事,這裡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1.有小夥伴說文化中國未來是要幹什麼不清楚,目前只是先炒股票;
2.有小夥伴說,關於文化中國,政治背景複雜的問題,建議要先搞清楚;
因為這兩個觀點也恰恰是目前媒體們也討論最激烈的,其實娿恰恰是文化中國的幾個糾結問題。這裡做下集中回覆。
第一個觀點,我認同,過去幹什麼的我清楚,未來要幹什麼我有幾個拙見。不過,文化以前要幹什麼不少人都看到過,但是為什麼沒買入呢?是因為不認同還是因為股價長期沒表現?還是因為股價低於1元所以認為就是仙股?
那麼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是因為股價低於1元就是仙股,還是因為企業老總出千而成為仙股?如果是前者我認為投資有問題,如果是後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價值認同不同所以才有了投資結局差異。
港股裡有不少股價低於1元的個股,全部都是仙股?如果你實在不好挖掘,那麼如果還有了騰訊和紅杉全都來背書了,會不會保證性更強一些?
這些都不該是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我研究企業最不願意看的是股價,這貨純粹欺騙人玩的玩意,沒有實際投資價值。
我研究企業,最願意看的首先是市場佔有率,以至於有段時間我跟瘋了似的,抽人就調研問人家這東西,目前全國有多少人用,市佔率是多少。這樣不好,我們要用發展眼光看問題,不過我還是喜歡用市佔率先來看看。
其次,我喜歡看看行業領頭人是誰。有時候,我甚至看領頭人要高於公司治理。這個用在其他行業絕對是淚大喜奔,包括一些跟我關係不錯的某某首席,某某研究員等等,愛研究行業都要高於研究領頭人,很是不理解你信人能信多少?
我不知道我這個觀點有沒有問題,但我因為投互聯網企業投多了,最願意先調研的就是這些互聯網的領頭人,有了某某,我可能主觀上都願意多投一點。
比如李彥宏的公司,周鴻禕的公司,雷軍的公司,沈南鵬的公司,馬化騰的公司,馬云的公司,張朝陽的公司,姚勁波的公司;再往下一級是莊辰超的公司,古永鏘的公司,龔宇的公司等等。互聯網內部,誰靠譜誰不靠譜,大家心裡其實都有桿秤,認識差異決定股價堅挺程度。我愛投人不愛投公司的習慣,從最早跟球友們頂風探討空中網的時候已經是初露端倪。
2.政治因素。
我個人沒有任何政治背景,也之所以把倉位都從A股轉移到H股、美股的初衷也是因為不喜歡在經濟環境下談政治背景。我始終認為籠罩在這個背景下投資,有脫離投資本身屬性。在美國是經濟決定政治,在中國是政治決定經濟。前者會給人暴富的機會,後者命運始終掌握在別人手中。董平的事情是打了擦邊球,但我認為沒問題。留下證明考察過關了,沒留下有騰訊和沈南鵬接著,出不了大問題,出問題了也是壞事變好事,甚至我最早還認為出事了更好,可以烏鴉變鳳凰了。

我其實認為,未來的文化估值,要靠資產評估而不簡單的是馬云、沈南鵬因素,目前的文化就純投資論來說,缺少了其中一個投資指標,就是不少價值投資者們堅持的財務指標和投資數據,目前已經不再有參考價值了。
1.行業前景沒問題。文化產業的大方向具備投資價值。以前沈南鵬曾經說過一些 關於紅杉的投資方法,我十分認同,現在用在文化中國上更合適不過。
做PE外國是在選賽道,紅杉有限選選手。選手選對了,賽道還不清晰,清晰以後,這位選手就是未來賽道上的領軍者。
我們在我們自己的知識儲備上當然都會認為自己很專業。但是我們在面對大勢的時候就需要獲得大佬們的認同,這個認同不是認同我們的觀點,而是大佬們的觀點也能和我們的觀點維持在一個路徑。
風來了,豬都會飛起來。前提是這隻豬在風道上,和已經有人認為這隻豬應該飛起來。
2.看到不少媒體說文化是仙股,我始終不認同,這種補認同給了我不計一切買入的核心價值。如果是為了投機,那麼一股都不要買入。不認同文化是仙股的原因我已經說了,在我進倉的時候我列出過一些核心數據:
企業沒有虧損,且因為控制成本有效和具備行業前瞻,還賺了一些錢。買入後翻倍後小夥伴們還驚訝的說:這貨竟然才18倍PE?
是的,這個PE對於文化傳媒行業的平均估值來說,尤其對於A股和包括我投資的美股博納來說,我都認可。
投資博納從5刀到7刀,博納也才剛剛準備扭虧而已。
3.港股的文化傳媒行業,這幾年走過不少彎路,市值普遍不高。為什麼?因為不少港股內的文化傳媒股,其主要發展還是除內地以外的市場,沒有內地市場,大陸人誰會炒你?內地今年影視的火爆有目共睹,你不發展內地產業,在內地影視沒地位,吹到天上去大家也不會給你高估值。但是文化中國在內地傳媒界的背景深入,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文化傳媒股。這麼說不準確,但是不是沒有道理。

港股有一批文化傳媒股都是1元以下的,這一點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華爾街,都不會有人太認可。包括美女股神也是對做電影的普遍預期不高,也許光景好會掙一些錢,但是由於電影本身的極大不確定性,那麼只要文化還在電影這條車道上跑,估值就不應該給更高。

市場總是對的,我之前給小夥伴們截圖,0.63的時候還有巨資做對手盤做空文化,但是據我所知,現在已經完全爆倉,停牌兩週後被馬云收購的那一刻,全盤爆倉,我認為這是投機心理帶來的巨大虧損,同樣的,如果上市以後你在繼續買入,我認為同樣是賭性不小,輸贏全憑運氣,任馬云隨便折騰了...我有個提醒的事情,當前馬云是做過以發行價回購股票的事情的,撕破臉的事情馬道長不是沒做過,市場認為馬道長是騙子的主因,也在於此。
所以我始終認為,等待莊家拉高股價的行為,正如同道長求雨一樣,是聽天由命,跟求的人是誰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如果非要給文化更高預期,我認為有3件事:

1.    預期阿里巴巴借殼;2.文化的其他視頻牌照和資產;3馬云用文化做文化的事情。

其中第一個我之前說過,不管未來有沒有,但我始終不建議對1報以期待,持有這部分觀點的恐怕是3元左右加倉的小夥伴,我認為賭性太大,隨便30%的振幅,基本就是止損認虧出局的結局,我個人也不樂觀;

2.    文化的視頻牌照和資產原來沒有被給予太高估值,但我不認為不值錢,至於以前為什麼沒人發現?港股裡沒被發現的資產多了去了,否則你認為馬云、騰訊、沈南鵬為什麼扎堆了?如果還是看不清楚的,大可以研究一下樂視網的發跡歷史,再研究下華誼兄弟和文化中國的董平,誰在文化界是老大?

3.   馬云用文化做文化的事情。這一點馬云自己也在說,他用文化不僅僅是賣幾張電影票。但如果他真的只是賣電影票,或者什麼移動電影票,我會拋出持倉的全部文化股票,儘管對於文化的大股東可能算不了什麼,但我不會給予一家仍然在做電影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各位小夥伴們可以繼續堅持。

4.文化傳媒在線化、移動化,目前這個市場認這個理念,個人不認同不能影響大勢的認同,跟市場作對沒好處。
現在傳統行業就是低PE,互聯網行業就是高PE,互聯網行業裡的低PE,多多少少都是存在了被顛覆或者被看空而帶來的,也許存在困境反轉,但起碼投資人普遍認為你已經不再符合當前的方向。
擔心你被淘汰,所以才不願意買你,所以才給你低PE。
其他的就不說了,有新的心得了再討論。至於馬云到底要用文化做什麼,目標清晰,觀點明確:
1.移動時代流量分散,需要視頻導流;
2.互娛內容裝殼;
3.提升IPO估值。且看後效,以上如果聯繫上以前的幾篇文章,基本是我投資文化的前因後果了。希望沒有誤傷,算不上研報,細的不說了就,算是統一答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117

低調的奢華——“華爾街二代”們都在幹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95

華爾街的人似乎也總是生活在社會的聚光燈下,他們或是光鮮亮麗風度翩翩,或是奢靡貪財飽受詬病。無論如何,他們創造出的財富,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他們的子女。他們含著金鑰匙出生,他們貌美顏贊,他們出沒於哈佛、耶魯、斯坦福,他們擺脫了父輩的光環、把自己的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華爾街二代”們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呢?Alexander Soros (29歲)對沖基金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兒子2009年從紐約大學畢業之後,目前Alexander在加州伯克利攻讀歐洲現代史博士學位。但他的身份遠遠不只是學生這麽簡單,他是個慈善家,也是政治捐款的熱衷者,他還以自己的名義建立了一個社會公正基金會。Brian Tepper (27歲)對沖基金巨頭David Tepper的兒子Brian從事電腦遊戲行業,是一位軟件工程師,畢業於弗羅里達的福賽大學(Full Sail University)遊戲開發專業。Caroline Gorman (18歲)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的女兒Caroline在音樂領域發展自己的職業,有一支兩人樂隊,名為Madness and the Film,她在其中彈吉他和鋼琴。去年,該樂隊出了一張專輯叫Scrapbook。Caroline Jones (23歲)對沖基金巨頭Paul Tudor Jones的女兒這位Caroline也投身於音樂事業了,她是歌手,也是作曲人和吉他演奏家。Caroline的音樂風格是民間音樂,目前已經制作並出版了4張專輯,也在麥迪遜廣場、卡耐基大廳里面表演過。Chelsea Prince (26歲)橋水基金(Bridgewater)首席投資官Robert Prince的女兒畢業於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曾參與創建了社交媒體網站InternCircle,幫助年輕人尋找實習。隨後,她加入了女性著裝日報,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出版公司Chelsea Print & Publishing。Katie Dinan (20歲)約克基金創始人Jamie Dinan的女兒Katie是一名優秀的年輕騎師,馬術界的一位後起之秀,屢獲殊榮。與此同時,她還是一名哈佛大學學生,在那里學習人類發展與再生生物學專業。Laura Dimon (27歲)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的二女兒最近,Laura剛剛得到《紐約每日新聞》的工作,在新聞行業做得風生水起。2013年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她的文章出版於各大報紙,她還擁有自己的博客。此前她曾經在克林頓基金會(Clinton Health Access Initiative)做過項目分析師,還曾在美國外交關系理事會實習。Matt Dalio (30歲)橋水基金(Bridgewater)創始人 Ray Dalio的兒子Matt目前是一家制作智能手機軟件的公司CEO,公司名字叫Endless Mobile,主要面向新興市場。他16歲的時候,在一個中國孤兒院做暑期實習,隨後遍創立了一個與中國相關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專門籌集資金來幫助中國有特殊需求的孤兒。2004年,他曾被ABC新聞評為每周人物。2006年他從哈佛畢業,後來還獲得了斯坦福的MBA。Nell Diamond (25歲)巴克萊銀行前CEO Bob Diamond的女兒兩年前,Nell從德意誌銀行離職,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MBA。她父親此前在巴克萊卷入LIBOR操縱案期間辭職,她隨後發了一條推特炮轟對一名英國政客稱“hold my d***”,因此而成名。Alex Blankfein (28歲)高盛CEO布蘭克梵的大兒子他去年秋天進入貝恩咨詢公司就職,還贏取了哈佛MBA同學 Cristina Ros。又一位人生贏家。Rachel Blankfein (20歲)Rachel是上面說的Alex的妹妹,現在也就讀於哈佛大學,目前致力於一個為不能受教育的女性提供受教育機會的項目。Tess Druckenmiller (21歲)前Duquesne資本公司總裁Stan Druckenmiller的女兒她目前也是一個歌手兼曲作者,今年3月剛剛出了專輯Storyteller。之前她畢業於布朗大學數學計算機系,而且她還是一位跆拳道黑帶Georgina Bloomberg (31歲)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的女兒她是一位成就頗多的騎師,Ariat是她的贊助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62

百度直達號五大問答:想幹什麼與能幹什麼2014-09-03 陳中 炒飯鍋鍋

來源: http://xueqiu.com/1791226104/31300482

$百度(BIDU)$

百度直達號五大問答:想幹什麽與能幹什麽2014-09-03 陳中


百度在今天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發布了一個叫做“直達號”的產品。很多人在詢問這是個啥玩意,與微信公眾號有啥區別,甚至還有表示看了N頁PPT都沒看明白直達號是個蝦米玩意兒。

百度官方給直達號的定義是為傳統服務行業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提供解決方案,是傳統服務企業在百度移動平臺的官方服務賬號,可基於移動搜索、@賬號、地圖、個性化推薦等多種方式讓顧客隨時隨地直達商家服務。

好了,官方的信息基本上說明白了,你可以高大上的解讀為服務企業的移動化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解讀是百度O2O戰略的方案,甚至你也可以套上百度輕應用的戰略級體現。

但普通用戶又不一定能聽懂,行業里說的關鍵詞不接地氣,神馬框計算,神馬輕應用,神馬直達號,這是從百度大廈分發出來的語言,普通用戶關心的是,它和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哪些產品差不多,以及能幹什麽,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剛剛打開電梯,我建議先看一下這個流程是怎麽展開的,然後我再開始舉例。



在瀏覽器打開百度,搜索框里輸入@,會提醒一些已經開通直達號的企業,一些提供生活服務的企業已經率先成為案例。



點擊海底撈後,進入一個頁面,微網站,提供訂座、點餐等功能。這其實就是一個輕APP。



可以選座、可以點菜。



還有一些實用信息。



點好菜之後可以選座付款。



支付方式目前只有百度錢包。如果你沒有綁定銀行卡,那你需要去綁定,然後就是支付,blablabla。

這便是一個企業直達號的大致體驗過程,根據需求,進入實際企業,選擇服務,然後可以提前支付。

一些疑問與一些我的解答。

1、別看百度的解釋,通俗的說,你覺得直達號到底是什麽?

答:你可以理解為百度為企業在瀏覽器上建立的一個微網站,也可以理解為百度托管了企業的一個店鋪。很多企業可能並不能很好的做好移動端的適配,同時也可能沒有人力物力去開發APP,直達號相當於托管在百度移動端的專區。你無需付出服務器與運維成本,只需要開放服務接口給他就可以。

在PC時代,企業都有自己的官網,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需要流量,流量從哪里來,向百度購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的便攜性使得對服務的要求和體驗更加提高,你是否能提高快速與高效的服務,決定著客戶是否會選擇留存。

2、直達號與微信公眾號的區別是什麽?

答:微信公眾號可以分為個人微信公眾號、企業微信公眾號與企業微信服務號。個人公眾號與企業公眾號是以內容為導向,吸引用戶關註品牌。企業微信服務號與直達號屬於同一個範疇,類比性更強,本質上,我認為兩者都屬於一種企業“官網”。直達號能夠提供的體驗,在微信服務號一樣可以提供,比如順豐的微信服務號可以直接下單快遞,可以查詢,如果順豐有直達號,提供的功能和體驗不外乎這些,所以,直達號與微信服務號更類似。

3、直達號能挑戰微信服務號嗎?

答:直達號基於流量,服務號基於用戶,用戶在搜索框輸入某項生活服務,證明他對此項服務確實很渴求,如果引導進入直達號,成交的可能性更大。微信服務號也是想基於微信大平臺連接企業,甚至連接企業內部的人和事。百度是信息檢索的流量入口,微信是關系檢索的用戶入口,使用百度不要求登陸和培養用戶關系,但微信必須登陸,並且留存你的信息,從強弱關系來講,我認為微信服務號更強,從效率角度來說,我認為直達號更直接,有需求你就會進去,體驗更好,為什麽不在直達號里完成你需要的服務呢?

同為巨頭,都在想法設法用最新的產品和玩法去和企業一起玩耍,企業還是那些企業,但玩法一定要新,不管是服務號,還是直達號,有競爭總是好事,一家獨大對企業和用戶都不好,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我願意看到直達號強大,與微信服務號形成牽制。

4、百度推直達號的意義在哪?

答:百度第二季度營收近20億美金,移動端貢獻比例30%左右,但百度的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於搜索廣告收入。百度在倡導人與服務互聯,所以你其實可以看到百度想在營收模型有一些嘗試。

百度的收入模式來自點擊付費,根據關鍵詞的不同,價格也不一樣,但一般來說,平均下來,一個關鍵字能超過100元的我估計不會太多,除非太熱門的詞匯。這就導致了百度只是賺了流量的錢,而用戶根據百度的推薦進入到企業的內部,其實消費了500元,百度看著這錢眼饞但卻無從下手。

你是願意只賺100元的流量費,還是想介入交易收取傭金?按照20%的傭金計算,一單500塊的生意,百度能收到100塊的傭金,你說這不差不多嗎,不對,除了收取傭金,這個直達號還能管理用戶的行為,並且培養用戶使用百度錢包支付的習慣,一旦用戶形成這樣的習慣,百度既為你企業導入流量和用戶,還實際介入了線下服務。

傳統企業萬萬億,這想象空間大得嚇人。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模型。

5、直達號面臨的困難是什麽?

答:這有幾個維度來看。一,我覺得企業不會拒絕,企業可以和大眾點評合作,可以和美團合作,為什麽會拒絕與百度直達號合作呢,所以在企業端不會有任何問題,對於企業來說,消費他服務的用戶越多越好。

二,從用戶維度來說,用戶的習慣會不會改變,直達號的知名度也決定著用戶是否會使用這樣的服務,比如你得投入多大的推廣,才能讓數億用戶都知道在輸入框里要輸入一個@才能享受直達號的服務?這個真的好難啊,用戶是這個世界上最懶惰的一個生物群體,這麽多年他們只習慣輸入想要查詢的信息,如今卻要記住一個@,這個推廣需要巨大的成本。再說了,每一個對應的生活服務領域,都有至少兩家知名的移動APP,所以,直達號要蓋住他們的名氣,你得花大力氣去推廣。

百度這幾年喜歡拽新詞,什麽框計算,什麽輕應用,什麽大數據,什麽直達號,普通用戶其實不會去關心這個東西,他只關心,需求驅動下的習慣,如何準確找到自己想要的,就夠了。

直達號其實就是輕應用的一個馬甲,不過這個馬甲夠大,想象空間夠大。當然,有競爭絕對是好事,有挑戰才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怎麽去培養用戶的新習慣,這是直達號面臨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04

美國最奇葩公司Craigslist到底在幹什麽?年入3億美金不上市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31/148677.html

i黑馬註: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天有家年收入3億美金的公司邀請你加入他們,然後你懷著興奮和小激動沖過去看他們的網站,隨後你看到的是這個:

\ 

你一定在懷疑自己的瀏覽器是不是壞掉了,圖片加載不過來。其實你的瀏覽器沒有壞,這就是可能是世界上最奇葩的互聯網公司Craigslist的一貫風格。

這世界上總是存在這樣的公司:與常規理念格格不入,走的是出人意料的路線,根本不會按照在商言商的規律來辦事,Craigslist絕對做到了這一切。

如果你創建了一家網站,會怎麽做呢?首先得是站穩腳跟吧,生存下來,與各方搞好關系,接受一些投資後擴大市場份額。賺不賺錢倒是無所謂了,先把份額做上去,最好份額能大到可以上市,手里有了錢才好想賺錢的事情。

當然,對網站的UI、風格設計、運營等等是需要關註的細節,做不好的話用戶體驗不好,有可能會失敗,一些創新技術也要引進來吧,總不能別人有的你沒有,那用戶就更不願意來了。

只是,以上所說的都是常理,大家都能想到的事情。這世界上總是存在一些這樣的公司,與常規理念格格不入,走的是出人意料的路線,根本不會按照在商言商的規律來辦事。例如Craigslist,美國科技界對這家公司的分析極少,因為不敢碰。所有的媒體、科技公司、投資商,這些年都在問一個同樣的問題:Craigslist到底這是在幹什麽?

 
\Craigslist從1999年開始就沒換過界面

在美國,Craigslist是一家極其怪異的公司,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個謎。這家網站起於1995年,發展至今頁面始終采用最簡單的純文字鏈接,沒有圖片,不做特效,拒絕加入創新元素以提升用戶體驗,例如LBS定位這種技術。這使得Craigslist的頁面倒是輕輕的,非常適合手機訪問,一不小心該網站還成了美國網民在無線端訪問最多的網站了。

可訪問多有什麽用,人家不做廣告,以前測試過一次橫幅展示廣告,最終也沒有放上去。有一年愚人節,倒是放過一次橫幅,但那只是搞笑,毫無商業利益。 Craigslist本來就是廣告平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分類目錄,接受用戶免費上傳一些租房、招聘、交友等小廣告,並對其中一些小廣告收些錢。

Craigslist目前只對美國17城市的招聘廣告收費,非常便宜的價格,此外還對紐約市的租房廣告收錢,也是親民價。以前還有一些妓女攬客的小廣告,後來在各州檢察官的施壓下,也取消了。

Craigslist在全球50多個國家都有分站,年營收過3億美元,卻從不尋求上市,也很少采取擴大營收的舉措,雖然多收點錢對這家公司來說不是問題。有分析機構預測,如果Craigslist明天開始全面收費,其年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重要的是,這10億美元中有90%都是利潤,利潤率之高是任何一家公司也比不了的。可人家CEO就敢開新聞發布會宣布,Craigslist對擴大利潤毫無興趣,在我們看來,這是非常2的行為。

在Craigslist的歷史中,接受過一筆來自ebay的投資,占總股份的25%,可這不是一個有發言權的份額,因為公司創始人紐馬克占盡了幾乎其余股份。ebay在董事會中毫無地位,說了也沒人聽,也做不了任何事情的主。

不上市ebay就無法套現,可如果ebay對此有怨言,紐馬克非常願意回購這些股份,ebay又不願意把這些股份交出去,只好打官司,打來打去也打不贏,只好那麽將就著。

當別人都在喊著向前跑、向前跑的時候,Craigslist卻一直在往下挖,往下挖。過去十年時間,Craigslist拋棄甚至拒絕的創新機會簡直太多了,別管誰試圖自外而內對該網站的易用性體驗作出努力,都會遭遇無情的拒絕甚至起訴。對於這樣的公司,不用奇葩來形容它真是可惜了,但這朵奇葩是怎麽形成的,為什麽會有這朵奇葩呢?很多人也有相同的問題。

人們都喜歡從資本和利益角度來分析Craigslist,這不對,但也對。我過去也嘗試從另一方面去想紐馬克,他是第一代程序員,有理想的,而且還做慈善,網站收入的1%捐出去,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去做公益勞動了。

他可能就是想給大家提供一個方便,弄一個最美的互聯網出來,讓所有人受益,從而實現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精神。我甚至還想過,這家夥是個互聯網原教旨主義者,因為就連比爾·蓋茨,也是不會和自己的錢過不去的。後來我發現,這麽想他也許有對的地方,卻不全面,無法完全解釋造成這種奇景的原因。

可以解釋的一個原因是,Craigslist通過先發優勢在互聯網上占領了一塊土地,築起了獨一無二的堅固護城河。紐馬克希望能保持這個獨立王國的文化及生態,不允許外部勢力的滲透。因為這里的生態非常脆弱,一旦開啟與外部融合的口子,這個獨立王國將被摧毀。

 
\這就是這家覆蓋十幾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的總部

Craigslist是輕公司,人員到現在也只有30多人,人均產出卻驚人,超過谷歌排第一。互聯網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事實證明,輕公司多數時候只存在於理想中,但Craigslist卻做成了。這30多人的主要任務是反垃圾,根本不需要出去開拓市場,銷售訂單。對廣告訂單,他們的態度是願者上鉤,絕不強求。當然,廣告價格也低得誘人,幾十美元不等。

換句話說,Craigslist是為那些微小公司服務的,或者是介乎於小公司與個人之間的一種經濟形態。Craigslist搶的,是傳統報紙末版和中縫廣告欄的生意,這是谷歌和Facebook這類公司覆蓋不到的角落,卻也並不是不能做的業務。

只要Craigslist引入創新型的第三方服務,就意味著其長期培養下來的客戶習慣將被逐步轉移出去,用戶習慣了外面的世界後,完全可以放棄Craigslist,因為這個網站本來就醜陋無比,缺乏創新性元素。

設想一下,一個有先發優勢的網站,在本領域內幾乎沒有對手,第二名Backpage同其相差絕不止幾個數量級。重要的是,該網站提供的廣告價格超級低,易用性非常強,這使得競爭對手幾乎沒有可能擊敗它,只要它固守城池,不被那些迷惑人的創新引蛇出洞。Craigslist所呈現出的怪異現象,背後其實是其固守藩籬,力圖保持壟斷優勢的心態。

國內有好多模仿Craigslist模式的網站,但不論在年收入還是世界影響力上都差得好遠

支撐這種壟斷地位的,絕不是創新,而是低價+易用性,這給普通網民和微小公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廣告平臺。在這里,醜陋的頁面和設計可以由較輕的頁面和較快的加載速度所彌補,垃圾橫行所付出的代價,早已被網站低廉的廣告價格所補償。

Craigslist並不是不可以將收費面擴大,把網站外觀弄得更好,派出業務員去做線下推廣,但它無意那麽做,因為做這些事情會增加人力成本,影響本已形成的用戶習慣,進而破壞其壟斷地位。Craigslist對自己唯一的股東兼對手ebay極不友好,似乎是在預示著,ebay鼓吹的所謂上市和資本運作,在Craigslist心目中是破壞自身壟斷地位的邪惡之手,必須扼殺在萌芽中。

\當然,除了這些經濟和利益方面的因素外,紐馬克本人也還是具備一些理想主義色彩的,他曾在電視上面對外界對其坐擁巨大財富的傳言時哭過窮,把主持人搞得痛苦不堪,他說:“我已有了一所小房子,餵鳥的器具,衛生間也有了水壓很強的淋浴器,還有什麽更多的要求呢?”

紐馬克也許是真的想做一個最美的互聯網,實現自己心中的終極夢想。但在強手如林創新叠出的當代互聯網海洋中,始終保持Craigslist的壟斷地位,卻一定是他的另一個夢想,這事實上更實際一些。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