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繼偉理財政

2013-03-25  NCW
 
 

 

堅定而通變,對財稅問題瞭然于胸,新任財長被寄予

改革財政體系的厚望

◎ 本刊記者 王長勇 邢昀 文樓繼偉卸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出任財政部部長,是一件人們期待了很久的事情。

樓繼偉現年63歲,身材高大,思維敏捷,極為自信。作為堅定的改革者,樓繼偉承載著推進中國財稅體系改革的重任。執掌中投之前,他曾在財政部任職多年,對財稅體系的情況瞭然于胸。

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樓繼偉擔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長達九年,期間參與推動了公共財政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推進了部門預算、國庫管理體制等預算管理改革。

盡管長期身居要職,樓繼偉行事低調,所以公泷對其瞭解程度不深。人們在猜測,在這個新財長的領導下,中國的財稅體系將呈現如何不一樣的面貌。

學者型官員

樓繼偉擁有中央機關和地方政府工作經驗,是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研究者和執行者。他是典型的學者型官員,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分析、財稅、金融等。

樓繼偉生于1950年12月,浙江義烏人。198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1984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經濟學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完成學業後,樓繼偉成為中央經濟體制改革和宏觀政策研究部門的一員。

1984年至1988年,他擔任國務院價格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國務院體制改革方案領導小組財稅組成員、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

1985年9月, 35歲的樓繼偉發表《關於進一步完善稅制的建議》一文,提出將產品稅、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和消費稅,並減少間接稅比重 ;將調節稅改為資源稅和固定資產租金,開征個人所得稅,並擴大直接稅的比重 ;實行中央和地方按稅種分稅; 遠期向所得稅制過渡。

事後的改革進程,證明瞭當時這些建議的遠見,其主要內容在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得以實現。減少間接稅比重、擴大直接稅比重,中央和地方按稅種分稅等原則,目前也是政府和學界具有共識的推進方向。

樓繼偉很早就展現了他對宏觀經濟的理解。1986年, 就宏觀管理體制改革,他撰寫研究報告提出,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為主轉向間接管理為主,需要對財 政、稅收、銀行、外貿外匯、價格等管理體制進行配套改革。報告詳細闡述改革的目標、重點和措施,並提出了時間進程表。

樓繼偉的文風平易、直白、精煉。

“讀他的文章,就像他在對著你說話一樣。 ” 《比較》雜誌主編吳素萍評價道。

樓繼偉是《比較》雜誌的編委,吳素萍對他頗為熟悉。樓繼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學術與政策的影響都很大。其中《建立一個規範、有效的財政新體制》一文,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成果之一,獲1994 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文章提出改革財政預算管理制度的三個要點:要把經過調整的所有政府收支統一納入預算管理之中,增加預算的統一性和清晰度 ;要加強預算支出的反經濟周期的調節功能; 推行複式預算方法。

在研究了當時南斯拉夫分權模式的發展過程後,樓繼偉認為,南斯拉夫最不該做的事情是削弱中央的宏觀管理,強化地方分權。他提出警告,中國不要再走強化地方分權的老路。

正是由於這些見解,樓繼偉得到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朱鎔基的賞識。朱鎔基出任上海市市長後不久,樓繼偉調任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朱鎔基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後,樓繼偉調任國家體改委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 與吳敬璉、 周小川、 郭樹清等人一道,為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貿易等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研究準備方案。

在從事經濟體制改革和宏觀政策研究十年後,樓繼偉于1995年9月任職貴 州省副省長,1998年3月任財政部副部長。2007年2月,樓繼偉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秘書長(正部長級) 、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2007 年9月,樓繼偉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直至今年3月獲任財政部長。

改革鬥士

長期從事財政工作,樓繼偉對公平與效率問題有深入的思考。

2006年,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的樓繼 偉參加中央黨校進修班時,主筆完成課題研究《關於效率、公平、公正相互關係的若干思考》 。文中指出,目前中國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的基尼係數為0.46,而城鄉差距造成了基尼係數的擴大。相對於收入分配來說,更為嚴重的是起點不公平,公共政策對起點的不公平關注不夠,各方面改革不到位引發過程的不公平,已經造成了增長質量不高。

樓繼偉強調,追求社會公平不僅是再分配的責任,如果追求效率的同時不努力實現過程公平,那麼巧取豪奪效率最高,解決因此而引發的收入不公代價極大,面對初次分配的紊亂,再分配是無法入手的,在推進發展的長過程中都要注重社會公平。

他認為,社會不公很多是同體制機制問題相關,解決體制機制性的問題要通過改革開闢道路。改革必須觸動既得利益,既要保持相對穩定,又要敢於觸動利益,特別是對於機構的既得利益要敢於觸動,使得改革不斷進展下去,社會更趨公平。

2008年,他在回顧與展望中國30年財稅改革時總結認為,與中國總體的市場化改革道路相一致,財政體制從行政性分權走向經濟性分權,稅收制度從側重于對流轉稅轉向偏重于對要素征稅,預算管理從高度機密逐步公開透明。

他認為,財稅改革觸及的問題很多,幾乎涉及各個方面利益關係的調整,但改革的主線和根本落腳點仍是資源配置問題。財稅改革必須配合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經濟社會才能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

對於過去幾十年改革的感受,樓繼 偉曾回顧說,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 是危機推進了改革,試驗開闢了市場取向的改革道路,而且是成功的改革為自身開闢著道路。 ” “危機推進改革,沒有危機就缺乏改革的功力。當然我不希望製造危機來推進改革,我們希望通過好的調整來減少危機,來實現中央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 ”樓繼偉性格直率,有時易得罪人。

在擔任財政部常務副部長主管預算司時,在全國“兩會”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預工委組織的預算座談會上,面對預工委一位官員提出的異議,樓繼偉直言回應, “你不懂預算。 ”場面一時頗為尷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評價稱,樓繼偉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具有豐富的經驗, “對目前財稅體制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如何改,他很懂。 ”而且也不怕得罪人,敢於觸碰既得利益,這在當下對推進改革尤為重要。

前路艱辛

就任財長後,樓繼偉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就是和全國人大一道完成預算法修訂。自2004年開始,全國人大和財政部兩度擧動預算法修訂,均因爭議過大沒有完成。其中一項重要爭議就是做實人大審批預算的權力,也就是明確人大代表提出預算修正案的權力。目前,如果人大代表對預算案中某項安排有異議,不能就具體事項提出修正議案,只能對預算案整體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過去五年,全國人大對政府預算案的表決結果,反對票數逐年上升,2009年 -2013 年 依 次 為315票、317票、362票、438 票和509票。政府預算案被人大否決的可能性逐年上升,壓力不言而喻。

預算法修訂過程中,要不要給地方政府公開發債的權力,也是預算法修訂的焦點之一。此外,隨著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的逐步完成,中央和地方收入不得不重新調整。作為收入劃分的重要依據,政府事權和支出職責的劃分更為緊迫。

財政、國稅、地稅機構的整合問題,也提上日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共對財新記者說,這幾年的財稅改革,大多是對1994 年改革的修修補補。因為實質性改革很少,積累了很多矛盾,推進改革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現在財稅改革的關鍵是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和收入的劃分,這項 改革已不能再拖下去了。

樓繼偉早已認識到這一問題是關鍵。他說,僅僅依靠修補性的調整,已經不能解決目前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必要對政府間財政關係進行一次基礎性改革,其中的根本是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政府職能。

下一步的改革,很可能沿著這個方向推進。在樓繼偉看來,政府應當下大決心,由中央層面來管理社會保障等全國福利性事務。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由地方管理,出現支付問題後中央又承擔了很大部分責任,這種混亂的局面亟待解決。

樓繼偉提出,在職能劃分後,還需要對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一次大調整。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小的中央政府,中央公務員僅占全部政府僱員的6%,而世界平均水平在三分之一。如果把社會保障等職能劃歸中央,必須相應調整中央地方人員結構,使管理組織結構和職能劃分相匹配,同時調整財政支出責任和保障機制。樓繼偉認為,現在的做法是維持現有不合理的事權,多給地方政府資金,讓它們辦本應由中央政府辦的事項,這樣做沒有出路。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樓繼偉能產生多大的改變呢?一位接近樓繼偉的人評論說,他堅定而不失靈活,善於找到變通之策,因此, “對他抱有很大信心”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82

樓繼偉:原則上不再出台新區域稅收優惠政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195

據新華社11月21日發佈的消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財稅體制改革做出詳細解讀。

樓繼偉表示,當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一些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執法不嚴,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製造「稅收窪地」,嚴重影響了國家稅制規範和市場公平競爭。下一部,將清理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今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窪地」影響市場公平

此次《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

樓繼偉表示,當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

樓繼偉透露,據統計,已經出台實施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共有30項,還有一些正在申請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項目。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製造「稅收窪地」,嚴重影響了國家稅制規範和市場公平競爭。

樓繼偉表示,國家下一步將清理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執行到期的應徹底終止不再延續,對未到期限的要明確政策終止的過渡期,對帶有試點性質且具有推廣價值的,盡快轉化為普惠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樓繼偉表示,區域發展規劃應與稅收優惠政策脫鉤,今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同時,嚴格禁止各種越權稅收減免。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有國稅系統工作人員表示,加工保稅區、物流區,還有地方政府的一些土政策,共同形成了目前稅收優惠政策。其中招商政策中地方優惠更多,「這些地區有企業專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不斷修改註冊地址,搞稅收返還、財政補貼,形式多種多樣。」

而據新華08網報導,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介紹,地方政府建五花八門的開發區,發改委將區域規劃上報到國務院時,往往都有優惠政策扶植,其中不乏這類稅收優惠政策。這些地方在規劃中都要求稅收優惠政策,這樣的優惠就造成區域之間稅負不公平,對企業的公平競爭、市場統一是非常不利的。

北京市華稅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天永認為,區域稅收政策對稅法有極大損傷作用。「這種區域優惠與國家財政沒有關係,不僅降低了稅法的權威性,也降低了稅法的公平性。從全球來說,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都是受約束和管理的。」

劉天永表示,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個區域尚未發展起來的時候還有些作用,但是當地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很多企業為了優惠到該區域去註冊,但經營地點並不在這個地方,這對其他企業並不公平,比如稅率在別處是15%,但在區域內就變成了5%,這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水平。

將推進營改增和消費稅改革

此外,樓繼偉還提到,未來將進一步進行營改增和消費稅改革。房產稅方面,將減少房產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費。

樓繼偉表示,我國目前正在推進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營改增。從增值稅角度看,也是增值稅的轉型和擴圍,轉型就是從過去的生產型增值稅變為消費型增值稅,擴圍就是將增值稅引入服務業,建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規範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清除重複徵稅問題。

此外,樓繼偉稱,下一步還將推進消費稅改革,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環節、稅率,進一步發揮消費稅對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的調節力度。《決定》還提出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其中包括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下一步,房產稅改革方向是減少房產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費,增加保有環節稅收,配套推進清費立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37

樓繼偉:社保改革不能再等 做實個人賬戶已無法持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31

養老保險,樓繼偉,個人賬戶,名義個人賬戶,NDC

本文系一財網發布的《第一財經日報》文章,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作者郭晉暉。

導語:真金白銀積累的個人賬戶試點13年難以為繼,去年空賬3.1萬億元,未來支付壓力加大,名義賬戶制重回決策者視野。中國財長樓繼偉認為,“記賬式”的名義個人賬戶(NDC)是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可選模式,“改革不能再等,要快。”
NDC模式是指,個人賬戶中沒有真實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把繳費和收益都計入賬戶,作為未來發放的依據。

中國運行了17年的“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制度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隨著自2001年開始的做實個人賬戶試點難以為繼,名義賬戶制重回決策者視野。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昨天表示,做實個人賬戶已經無法持續,名義個人賬戶(NDC)是下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可選擇的模式。

樓繼偉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國際論壇2014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4》發布式——‘三中全會的理論突破與名義賬戶研討會’”上發言時做出如上表述的。

在“統賬結合”的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是做“真金白銀”的積累型個人賬戶,還是“記賬式”的名義賬戶,一直都在理論界和政府部門中充滿爭議。

過去17年,“做實”為主流,如今,承認空賬的名義賬戶制獲得了更多的共識。樓繼偉以學者身份“力挺”名義賬戶制,更是加重了名義賬戶制在養老保險頂層設計中的權重。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在做實個人賬戶13年未果的情況下,及時轉向名義賬戶制,輕裝上陣,把精力放在加強個人賬戶多繳多得的功能上,以期在制度結構上徹底解決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

從“做實”到“完善”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養老保險改革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賬戶”。鄭秉文說,從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向完善個人賬戶制度轉型,意味著個人賬戶功能定位的重大改變。

樓繼偉認為,中央不提“做實”而提“完善”,為個人賬戶轉向名義賬戶制提供了改革的空間。“名義賬戶制並不等於是欠賬,並不等於空賬運行,它是一種可選擇的模式。”樓繼偉說。

中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結構,本質上是創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混合型部分積累制(現收現付制加個人積累制),其初衷是將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優勢發揮出來,目的是實現預期穩定和多繳多得。

在制度的實際執行中,由於政府沒有承擔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的轉制成本,個人賬戶繳費不得不用於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形成了“空賬”。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3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已經達到了3.1萬億元。

雖然為解決規模越來越大的空賬問題,2001年中央決定由遼寧省實施個人賬戶試點,但各省做實的積極性並不高。2008年盡管已經擴大到了13個省份,其中一些省份還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了委托運營協議,但此後再也沒有省份願意加入。

試點運行13年來做實賬戶額與空賬額的差距越來越大,空賬規模從2007年的1.1萬億元擴大到了2013年底的3.1萬億元,做實賬戶額則從790億元提高到了4154億元。

樓繼偉表示,早在遼寧試點兩年之後他就發現個人賬戶難以做實,一是因為代際成本無法化解,二是面臨高成本和道德風險,做實之後若是選擇像智利完全市場化的運行模式,管理的費用非常高,而且一旦有投資項目破產,政府必須為道德風險買單。

個人賬戶成為了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塊“心病”。鄭秉文說,做實賬戶試點曠日持久,進展並不順利,制度長期不能定型,空賬成為影響參保人信心的一個軟肋,當初建立個人賬戶調動參保人積極性的目的基本落空了。

“做實”走到盡頭

自2008年之後,再沒有任何一個省份願意加入到做實個人賬戶的行列中來。一方面是由於轉型成本的解決沒有法制化、力度有限,中央財政僅對少數幾個省進行數量有限的配比補貼,東部發達地區的試點省份完全由地方財政解決,大部分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

上海人社局數據顯示,上海每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本來就收不抵支,缺口很大,財政補貼成為常態。2007年~2013年共補貼538億元,主要用於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其中,2007年~2008年,擠出102億元做實賬戶,此後均未做實。截至2013年,做實賬戶基金僅為123億元。

鄭秉文說,不僅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積極性也在消退。各級政府都意識到將財政資金存在個人賬戶,將變成永遠都不可能收回的“沈沒成本”。擴大補貼規模等於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置於貶值風險之中。

宣告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失敗的標誌性事件,是2010年以來中央財政對遼寧做實試點的補貼處於暫時中止狀態,當期發放的缺口由遼寧省閑置的個人賬戶資金補足,從而提高宏觀資金運用的效率。

人社部社會保險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在昨天的會議上稱,面對養老保險基金發放的當期缺口,中央特批遼寧省向已經做實的個人賬戶基金借支發放養老金,如今借款額已經達到了700多億。

唐霽松說,做實個人賬戶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

遼寧試點的困境,促使樓繼偉從關註積累制的智利模式,轉向了以瑞典為代表的名義賬戶制。

名義賬戶制度的學名為“名義繳費確定型”,其本質有兩點:在融資方式上實行現收現付制,在給付方式上采取繳費確定型。簡而言之,就是以後個人賬戶中沒有真實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把繳費和收益都計入賬戶,作為未來發放的依據。

鄭秉文認為,在目前統賬結合框架內,個人賬戶部分從做實賬戶轉向名義賬戶,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賬戶從實賬到空賬的轉變。“這輪改革是制度升級,是結構調整,目的是增強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強化精算中性因素。”他說。

“改革不能再等,要快”

樓繼偉認為,當前統賬結合的制度應該堅持,但有巨大的改進空間,有非常不完善之處,在公平性和持續性上都有問題。

“改革不能再等,要快。”樓繼偉說,因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越來越嚴重,近年來已經出現了給付增長大於繳費增長,2013年兩者差距仍在擴大。

2013年出現的一個新情況是,養老保險征繳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總收入的增長率為13.40%,總支出增長率為18.69%,後者比前者高5.29個百分點。

“這不是老齡化能夠解釋的,說明參保單位、地方政府都趕在全國統籌之前‘放水’,政府主動要企業個人少交費,甚至把一些不符合的人也加入到制度中來,所以必須盡快進行改革。”樓繼偉說。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4》稱,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壓力越來越大,當期結余比上一年減少了200多億元,備付月數也比上一年減少了0.10個月。黑龍江省已經嚴重收不抵支,當期結余為-40.43億元。

該報告還顯示,如果只考慮征繳收入,不含財政補助,2013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只有163.17億元,比2012年減少了742.45億元。全國只有12個省份征繳收入大於支出。

樓繼偉表示,由於社會保險的碎片化,各地財政已經對社保共計付出1.7萬億元,占社會保險總盈余的6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47

樓繼偉:2015年財政政策力度適當加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03

20141230loujiwei

在穩增長的壓力下,財政部長樓繼偉表示明年財政政策將會進一步加碼。

財政部網站,12月29日至30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樓繼偉出席會議並講話。

樓繼偉對2014年財政部門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和肯定,並對2015年工作提出了要求。樓繼偉強調,2015年財政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適當加大力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快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強化風險防控。

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提到,2015年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該提法被分析師普遍解讀為政府將加大財政刺激,此次樓繼偉的表態確認了市場的推測。

樓繼偉指出,做好2015年財政工作,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各項措施。要切實把工作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正確把握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加強政策預調微調,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發揮投資拉動增長的關鍵作用,優化投資結構,切實提高投資效率;發揮消費穩定增長的基礎作用,努力擴大就業,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促進提高有效供給能力,打造多點支撐的消費增長格局;發揮出口促進增長的支撐作用,完善促進外貿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大項目實施,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

二是確保完成各項改革任務。繼續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對國務院已決定取消、下放的審批項目,加強後續監管。對現有審批事項,加強制度建設,規範管理、優化審批流程,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擴大預決算公開範圍,進一步細化公開內容。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推進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優化轉移支付結構。積極盤活全國財政存量資金。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加快推進營改增、消費稅、資源稅、個人所得稅等稅制改革。加快制定非稅收入征收管理辦法。深入研究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紮實做好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推廣運用PPP模式、支持國企國資改革等其他重要改革工作。

三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深入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支持加快推進科技重大專項工作。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以流域為單元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建立對新能源汽車的全方位支持推廣機制。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支持開展水汙染防治,加大對大氣汙染治理的投入。

四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要以推進“三個1億人”為切入點,以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抓手,建立健全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和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生產激勵機制,繼續做好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試點工作,深入推進扶貧開發,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五是支持社會事業發展。落實就業優先戰略,進一步完善政府促進就業創業的財稅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加強政府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教育經費可攜帶支持機制,保障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繼續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落實和健全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就學。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建設,推進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發展。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完善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相關制度。紮實做好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等工作。創新機制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利用PPP模式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盤活存量房,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推動文化改革發展。

六是加強財經對外交流合作。深入參與G20、10+3、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推進WTO環境產品協定以及中日韓自貿區等對外關稅談判工作。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成亞投行、金磚開發銀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等籌建工作。

七是加快內部控制建設。盡快研究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牢固樹立內控理念,引導幹部職工將內控意識貫穿於日常工作中,增強財政部門落實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的執行力,有效防範各類業務風險,確保財政幹部廉潔和財政資金安全。

八是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結合推進預算管理和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加強民生資金整合和統籌使用。提高政策信息的透明度,使財政資金陽光運行。堵塞管理漏洞,嚴防違法違紀行為發生。切實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嚴格執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對於違反條例的行為嚴懲不貸。

九是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增強紀律意識、責任意識、主動接受監督意識、對腐敗零容忍的政治意識和廉潔自律意識,切實抓好職責範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持續深入加強作風建設,鞏固和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體系,抓好制度規定的執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23

財政部長樓繼偉調研路線圖:省委大員“哭窮”成常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78

本文由微信公號“掃雷小組”(ID:saoleixiaozu007)授權發表

擔任財政部長近兩年,樓繼偉調研了哪些地方?調研時說了什麽?調研方又有哪些訴求?

根據掃雷小組的梳理,自2013年3月擔任財政部長以來,樓繼偉共前往五個省份調研:

地圖

調研圖

掃雷小組總結:

 

1、調研對象:

三次調研對象是地方政府,一次是財政部派出機構專員辦,一次是民營企業正泰集團

 

2、陪同調研人員:

除調研河北專員辦外,當地的財政廳(局)長均陪同調研。此外,當地的省委書記、省長(福建)、分管財政工作的副省長(河北、安徽)等省部級官員陪同。值得註意的是,在調研正泰集團時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恒陪同。

 

3、調研主題:

 

1)五次調研中,三次涉及稅收政策(福建、廣東、上海)。

 

其中福建平潭實驗區和廣東珠海橫琴新區都享受財稅優惠政策。在上海考察的正泰集團提出的訴求實際上是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公平稅負的要求,也屬於規範財稅優惠政策的範疇

 

2)專員辦調研(河北)

 

目前財政部在30個省份(除西藏)及5個計劃單列市設立財政監察員辦事處(簡稱專員辦)。這35個專員辦是財政部的組成部門,但除北京專員辦外,其他部門均在異地,是財政部的派出機構。

 

此前,專員辦的主要職責是對中央財政收支的監督、審核“一行三會”派出機構預決算,職責上註重事後監督。樓繼偉調研河北專員辦發表前述談話後,多地專員辦撰文稱講話明確了專員辦的改革方向。

 

一些具體方式是:由事後檢查向事前事中控制為主轉變,嵌入財政主體業務,從源頭上參與中央財政重大政策的前期調研,幫助財政部收集匯總相關信息資料,融入財政管理。

 

4、表述:

 

1)樓繼偉與財政相關的表述主要圍繞著預算改革和稅制改革兩大改革方向展開,基本沒有涉及央地關系改革的表述

 

其中,五次調研中樓繼偉兩次提到專項轉移支付的清理整合和保障民生支出(福建、安徽)。

 

2)關於落實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表述的變化

 

2013年8月,樓繼偉調研平潭的一個內容是落實平潭稅收優惠政策,而在五個月後調研橫琴新區時強調原則上不再出臺新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其中的一個轉折點是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規範財稅優惠政策

 

3)在安徽調研(主題是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時,樓繼偉闡述了群眾路線與財政的關系。

 

樓繼偉說,抓作風建設要強化黨員領導幹部對制度的敬畏之心從財政來說,新的《預算法》為硬化預算支出約束、建設良好從政環境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懷遠縣委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對預算制度懷有敬畏之心,增強預算執行剛性。”他說。

 

5、調研方反饋

 

1)福建省財政廳廳長陳小平提出的財政政策考慮地方實際較為中肯;

 

2)省委大員“哭窮”是常態不止福建省書記、省長向樓繼偉“哭”窮,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河南省委書記郭茂庚、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此前亦有此舉動。有趣的是,他們理由各異:廣東是人均財力較低,河南是助力中原經濟區發展,河北是底子薄、人口多、財力緊張,福建是財力弱。各種理由總結為一個詞:沒錢。

 

3)去年各地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明顯(詳見本期2條《個位數時代?2014財政收入幾省歡喜幾省愁》),預計今年財政增速會更低。在此情況下,地方“哭窮”可能更加頻繁,如何做好平衡將考驗著財政部。

 

最後,掃雷小組一句話總結:這個“財主”不好當。

 

*掃雷小組 | SWEEPING ANALYSIS 是一個開放的中國政府信用研究群組。

小組提供基於城投平臺、PPP、地方債券、財政部門動向、開發性金融等系列數據庫的輕量化分析。

歡迎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掃雷小組”,或掃取以下二維碼,關註我們。

qrcode_for_gh_52a9b222e0f1_25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64

樓繼偉:財政政策必須適度擴張 地方債可借新還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13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3月6日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必須采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此外,地方債風險總體可控,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地方歷史債務可以通過發新債還老債來解決。

被問及中國財政政策時,樓繼偉稱,

全球通縮的趨勢在加重,複蘇的趨勢不明朗,包括美國。對中國的影響會很大。“三期疊加”造成的一些問題在今後一段時間內要解決,我國經濟的增長動力發生改變,這時候就是新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穩步地去杠桿化,但是又不要造成經濟的“斷崖式”下落。頂住這些下行的壓力,所以必須采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

華爾街見聞提及,國務院在2月25日由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常務會議上認為,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加力增效。

現場記者提問稱,2014年地方債甄別結果尚未公布。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把存量債務認定為地方債的機會。因此,融資平臺可能會傾向於多報賬。那麽,去年的地方債是否將出現同比激增?是否會出現局部地區的地方債危機?

樓繼偉回答稱,

地方報完以後,我們還要再審核,審核的過程還沒有結束。結束之後,我們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地方債的問題是一個客觀現實。預算法在修訂之前,地方是不得舉債的,而事實就產生了這麽多。那麽,必須開前門、堵後門,同時還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開前門,大家已經知道了,今年的預算是6000億地方債。後門的問題,就是歷史形成的這些債務,我們必須正視它們,逐步消化解決。

按照地方債務的甄別工作要求,省級部門應該在1月5日之前就把地方債的甄別結果上報財政部,但目前結果仍未公布。

此外,對於地方的歷史債務,樓繼偉表態稱,

地方的歷史債務,從今年開始轉為余額管理。還本部分去年是993億,不必測算今年多少了,肯定超過1000億。可以通過發新債還老債來解決。

他還指出,按照不同口徑,今年的實際赤字率要比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3%赤字率大一些:

去年的赤字率是2.1%。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按照預算收支的口徑,全國赤字率是2.3%。但按當年實際收支差額的口徑看,赤字率要大一些。不是說有兩筆賬,賬擺得明明白白。

如果大家仔細看,財政部代表國務院提交的預算報告,調入了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有1124億元結轉資金用於今年的開支。去年地方債務的還本部分是993億元,今年肯定超過1000億元。所以,在口徑變化之後,就有2000多億可安排的支出,這些支出如果按當年的收支差額計算赤字率的話,實際上差不多是2.7%。但在預算中無法表達,因為結轉資金都已經列過支出,只是還沒有花出去,現在我們重新花了,但不能第二次列為支出,那就重複列支了。所以,報告中的赤字率仍是2.3%。當年收支差額是2.7%,這個力度是比較大的。對於支撐經濟的發展、抵禦下行壓力,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樓繼偉同時表示,目前對地方債務正在審核,審核結束後要向人大常委會報告。而對於局部地區債務比例過高的問題,有解決思路:

一方面,要把那些有一定收益或者可以改造成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比如可以收費。如果收費不足,可以給予適度的補貼,轉為所謂“PPP模式”,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和經營基礎設施包括其他事業的方式,轉為企業債。

另外,對一部分完全公益性的平臺借的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我們已經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預工委,對一些歷史債務予以承認,通過發債替換原來的平臺債務,這樣可以使債息降下來。

另外,一些由銀行貸款形成的歷史債務,按照契約原則,貸款的合同不能廢除,借人家的錢還是應該還的。如果融資平臺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需要進行一些債務重整,那是雙方談判,所以要采取一些過渡性的辦法逐步解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0

樓繼偉透露了哪些與總理報告不同的信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16

本文作者劉杉為中國工商時報副總編、南開大學國經所客座教授。文章亦刊發於微信號:劉杉評論(Liushan_comment)。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在中共部級幹部里,財政部長樓繼偉是個性比較突出的一個,這與其成長環境和學術背景有關。因為自信和開放,樓繼偉回答問題就坦誠專業,而不是繞來繞去“講政治”。

樓繼偉調侃說,他除了帶副部長做助手,還帶了一個大包,里面裝滿了材料,準備回答各種問題。雖然是玩笑話,但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這體現了高級官員的敬畏心理,既敬畏專業責任,也敬畏人民的知情權。

當然,小報告不是要對樓繼偉進行表揚,而是要解讀一下樓繼偉的記者會透露了哪些政策信號。

信號一:財政政策比總理報告講的要積極。

李克強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到財政政策時,提到2015年財政赤字規模是1.62萬億元,赤字率為2.3%。僅從這個數據看,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並不激進,甚至與經濟下行壓力相比,還顯得頗為保守。但樓繼偉稱,按照2015年實際預算支出和收入計算,赤字率是2.7%,而非2.3%。因此,2015年赤字率實際增加了0.6個百分點,大大高於總理報告設定目標。

這里的奧秘在於,2014年存在的財政支出結余,轉為2015年的財政支出,但沒有列入預算支出範圍,這在賬面上表現為減少了赤字規模,但實際赤字規模更大,應該在1.8萬億以上。這樣看,2015年的財政支出規模大於政府報告提出的目標,因而財政政策會比總理報告要積極。

信號二:不會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在經濟調整過程中,減稅呼聲較高,這也符合中央政府以供給促需求的宏觀調控原則。但實際情況是,簡單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並不能體現公平原則,因為一個人減稅與一個家庭減稅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從財政部角度看,所得稅改革最終要實現綜合所得稅改革目標,即以家庭為征稅對象。由於這一改革目標需要以私人信息登記系統完善為基礎,因而需要一定時間過程。

當然,在這一過程完成前,再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也有利於民生和刺激消費,或許考慮到了財政收入的增長困境,政府也是能不減就不減了。但盡可能加快所得稅改革,應該是樓繼偉要做的事情。

信號三:地方債實際規模比審計數量大,中央給地方“開口子”。

地方債統計改為余額統計,但在統計過程中,地方政府一改審計時隱瞞債務總額的心態,拼命擴大實際上報財政部的債務總額,可以預見,實際債務總額一定高於審計數目。盡管如此,中國這樣的政治制度不會任由地方財政破產。除了萬不得已要進行債務重組外,允許地方政府通過銀行“借新還舊”,就是中央給地方開的政策口子。

從這點看,地方債不可能出現實際發生的債務違約,更不可能出現系統性債務風險,這不是因為債務安排沒有問題,而是政治上有要求,技術上有辦法。

信號四:稅收清理要緩一緩。

長 期以來,地方政府存在為招商引資隨意減免稅問題,在財稅改革背景下,統一稅收政策也在清理之中。聯合國貿發會議研究成果也顯示,各國吸引直接投資的方法進 入更高階段,即普遍放棄稅收優惠,而是通過改善整體投資環境來吸引投資,當地是否存在產業集聚效應,是外商投資的重要決策依據。由於大環境要求地方政府放 棄稅收優惠,避免地方惡性競爭,中央要求清理稅收政策,就是自然而然事情。

不過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此時若急於清理稅收政策,可能加重地方經濟壓力,因此緩一緩,就是不得不向現實壓力低頭的做法。

樓繼偉的記者會幹貨不少,但這四條信號,更應引起投資者和消費者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5

澳財長將晤樓繼偉 是否加入亞投行宣布在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363.html

澳財長將晤樓繼偉 是否加入亞投行宣布在即

一財網 李興仁 2015-03-27 15:25:00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科曼3月27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將在當天會晤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澳大利亞是否決定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的決定宣布在即。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科曼3月27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將在當天會晤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澳大利亞是否決定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的決定宣布在即。

科曼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籌建亞投行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倡議,對此澳大利亞表示歡迎也非常樂意成為亞投行的一份子,官方決定宣布在即。

“你不會等待太久了。”他說。

澳大利亞也對這個多邊機構如何治理等因素表達了關切,科曼稱,很高興兩國官員就相關議題展開了坦誠的討論。

澳大利亞國庫部長喬·霍基3月25日表示,澳大利亞將盡最大努力在3月31日最後期限前就是否加入亞投行作出決定。有英國媒體援引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的話表示,該國與中國就亞投行如何治理適中保持溝通,決策會在“幾天內”作出。

目前,已經有36個國家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最新加入的是韓國和土耳其。日本的態度依然不明,表示仍在審慎觀望。

編輯:李興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66

樓繼偉“經濟高層演講”: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途徑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59

樓繼偉在“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講壇”的發言速記: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及實現途徑
作者:樓繼偉

樓部長剛剛參加了WB和IMF會議

經濟改革方面的研究經歷和改革經歷:一直是重要的參與者,評論波浪式發展,雖然有時落入循環往複的軌道,但最終是前進的。公財、稅制改革。建立規範有效的財政體制。研究生期間:價格討論在高層展開,與周小川撰寫文章,強調改革的目標與過度。又寫了匯率、利率。2011年,孫冶方經濟獎。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營改增,預算透明化,加強政府預算體系統籌,規範地方財政,政府間財政關系。改革的邏輯性與邏輯性的改革。財政稅收研究所,與有關部門合作,持續進行稅式測算。定期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

考入計算機系,但是一邊學一邊覺得,有前途的是經濟學,因為經濟學需要拓寬思維,經世濟民,士大夫精神。和錢院長都是提前畢業,他提前畢業是留洋了,我是國內學的經濟學。當時學經濟學的時候沒有教科書,薩繆爾森的原版還沒有翻譯,其他的教科書更少了,好像有姚宇慶的金融學,人大的一位老師的財證學,但是一直在琢磨。當然不是說計算機系沒有感情,論文全是數量經濟學。和官員有點不同:是學者型官員。只能說自己踏上脈搏了。最近的事情,可以說,三中全會對於財稅方面的任務很明確,也是我們力主推動的。今天不講這方面,更加宏觀的。大家都很關註,原來是高速增長,現在是中高速增長,可能嗎?什麽路徑去實現。對同學有點啟發,因為很多問題都可以變成研究的題目。財稅今天基本不講。

國際經濟學會,到場講了六個問題:中國與其他大國的不同,與姓資姓社無關。今天只是做點啟發。

今天講3個方面,簡單的回顧一下到目前為止的經濟增長的特征。著重從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增長的關系上談。

從改革開放開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這時是工資增長大於勞動生產率增長,是成本真實化的表現。當時我掙70、80塊錢,廣東打工的掙200、300。之前是把工資壓得低,利潤很高,增加利潤交給國家。早期有一個成本真實化過程,到90年代中早期。

90年代中期開始,把壓抑的工資基本上解決。由於勞動生產率增長得很快,剛開始有點快。之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改革,之前不反應在工資中,反映在企業的其他成本中,現在變得真實化了。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確定,十四大,之後多元所有制興起。這段時間勞動力釋放,勞動釋放率得到釋放。人口紅利釋放充分。早期是鄉鎮企業,這個時候基本上垮掉了,因為市場放開,鄉鎮企業競爭不過,勞動力真實流動。人口紅利大規模進入制造業。一直到2007年,工資低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前面的兩個階段,經濟增長達到9-10%,基本健康,當然也有很多扭曲,比如養老、醫療、住房都有很多毛病。我只從工資講,其他方面的成績和毛病也很多,總的來說是健康的。存在扭曲但是被巨大的人口紅利沖銷,使得經濟增長比較快,除了中間的挫折和外部重擊造成的通脹或緊縮。

07年是個拐點。07年在討論勞動合同法。這個法很有弊端,這樣說很多人不高興。從2001到2006年,農民工的工資年均增長6.7%。07到12年12.7%,超過勞動生產率了,弊端比較大。弊端在於:一方面是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雇傭靈活性,工人可以炒雇主,雇主無權炒工人。推行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了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是可怕的。美國說:你們的勞動合同法非常好,在美國都做不到。美國講負面清單、勞動權利,我們把法律給美國看看,美國人不說話了。底特律就是福利太高,最後垮臺只好往回走。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老齡化社會即將當來,勞動力增速減慢,農民工是第二代了不同於第一代,需要盡快的調整政策。什麽叫盡快調整?如果不調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自然要落,而且很多。恰恰在這個時候,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四萬億出臺,大規模投資驅動,掩蓋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刺激之後到現在,問題是三期疊加:換擋期,是必然換擋: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11年的時候是8.1,現在是10.1,進入老齡化;勞動階段的人口開始凈減少,12年開始減少了300萬(16至59歲),以後還要減;工資增長大於勞動生產率。人均GDP去年是7500美元,比馬來西亞低,跟泰國差不多,但是上海是吉隆坡的1.16倍。工資沒有靈活性,加上被勞動合同法削弱。光是這些,如果勞動生產率,如果適齡人口減少,GDP就上不去。光看這一點就是換擋期。

我的看法是: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措施,GDP增長率會小於5%,這已經考慮了最近兩年工資增長快,沿海地區機器換人。一半以上的機器人,中國來用;一半的機器人由中國生產,但是程序、精細控制不是中國的。

第二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在經濟學上講是structural reform。我後邊說。

先說前期政策消化期:造成了我們的杠桿率居高,最近彭博社說是280,也有說230,最簡單的說,M2/GDP是193。拿這個比較其實不合理,美國只有80多,因為他們是以資本市場為主而非銀行為主。真正可比的可能是M2,只有歐洲,但是歐洲不過160,我們是193。在08年以來,提高了4、50個點。增加的杠桿有40%是地方政府大規模搞的。現在地方政府債務,直接由政府償還責任的是15萬億,間接的,搞不好就是20萬億。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消化期消化的是杠桿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設備投資回報下降,大量投資在於地產,造城。還有就是過剩產能。穩妥的去杠桿:去大了,像美國08年至10年快速去杠桿,失業率10幾(實際是16),中國沒有政治基礎接受這個事情,所以得緩慢的穩妥的消化產能、去杠桿化,還要恢複勞動生產率,這樣經濟增長恢複不是很樂觀。

第二期:如果我們在結構調整期,改革開放,下大力氣,中期增長可能在6.5至7之間。另外一半的可能是在下邊。

今後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五五開。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們在中等偏上。是個停滯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滯了很多年,四小龍也在停滯。為什麽我們會這樣?我們老齡化、勞動力下降,我們的劉易斯拐點來得太快。現在勞動人口的絕對數量下降。65歲以上占比,7%到14%,世界平均是40年,我們23年,14%到25%,世界17年我們11年(數字不詳)。勞動力人口下降以每年2、300萬的速度。怎麽滑入這個陷阱?農業人口轉入非農,如果政策上講求有效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提升,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如果我們沒有當時先鼓勵生育再計劃生育一折騰,可能就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資本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就可能脫離停滯陷阱。從農業人口轉入非農的過程,沒有完成就是陷阱。此外還要靈活流動的勞動力市場,產權保護,要素流動尤其土地,開放的經濟環境。拉美的問題:經濟不開放,勞動力市場僵化,民粹主義。東南亞法制化更差一些。還有一條鐵律:正常情況下,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80年代是工資真實化的過程。一般規律:政府收入占比(宏觀稅負/GDP)逐步提高,提供再分配。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滑入陷阱。往往是在綜合的,特別是民粹之後社會浮躁、法治消失。

我們來說:還沒有這麽悲觀,已經有了一些條件:開放是一直有的,是開放的受益者,進入WTO的受益者。現在我們自己不說,歐美都認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國。財政能力應該說是比較強且謹慎的。勞動力的流動性在下降但並不是很嚴重,靈活性下降但並不是很嚴重,因為有法不依。之前在談行業經濟談判和區域談判,是不是想進入歐洲啊?馬上就不能幹。一個企業內部,雇主和企業主談判,但不能有行業和區域談判。南歐被幹掉,是區域的集體談判。銀行工資全漲,通貨膨脹,債券利率20%,怎麽增長?這是巴西。但是我為什麽不樂觀?在其他國家可能有20、30年的過程,但中國未富顯老,我們只有5到10年的調整期。三中全會定的任務是到2020年。有些任務寫得不明確,財政這快還不錯,任務很明確。做那麽多事情,在這麽短的時間,要必須完成,同時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疊加,有些改革是從消化期來,可能造成風險,需要權衡。比如房產稅立法,按照原來的進度現在應該進入一讀了,現在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反應。三中全會講到加速房地產稅立法,改革個人所得稅,在時間順序上,稅的邏輯上也是個稅在後面,所以個稅也在後面。三期疊加:換擋期是客觀的,不用環境約束,只說人口就要換擋;消化期,是杠桿率、全要素生產率下跌、產能過剩。進入停滯陷阱的可能性是五五開,一點都不矛盾,搞不好就大於50%。

這是我們不作出很有作為的調整就會落入停滯陷阱。

不落入陷阱,怎麽樣的途徑?

第一,最大的潛力在於釋放農業人口。14年的城鎮化率比相近的人口低10%。12年是52.6。但是戶籍人口很低。日本,老齡少子化根本不可能。怎麽辦?第一個是改革農業。從種子到餐桌,全程補貼,幹預了資源分配。東北:大豆高粱。最低收購價代替了市場,最後都去種玉米了。實際上6000億斤糧食就夠口糧,剩下的是工業的。退耕還林。如果回到承包制。現在是國家用經濟杠桿配置資源,而非市場配置國家補充。怎麽辦?把價格放開。保護輪種,休耕補貼,放開價格,進行進口。我們總有戰爭思維,如果說別人卡我們怎麽辦?拜登只有一件事:中國人什麽時候買他的牛人?阿根廷:你可得買我的大豆。他們會卡著不給我們嗎?現在進口大豆最多的是美國、阿根廷、巴西。阿根廷出口大豆還征40%關稅。其他的,東南亞大米就讓東南亞種,互相補替,把農民釋放出來。留庫存就可以了。農民如何征收?種其他的東西比糧食都是4、5倍的收益。土地流轉,現在已經開始了。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國有土地在用途管制的情況下,每個省選一個市去試點,大戶就越來越多。我們可以適當的對糧食補貼,但不要補助全過程。現在連用什麽樣的拖拉機都管。實現農機械補貼後,工業生產值增加了3000多億,其中一半是補貼。實際上做後補助,愛怎麽種怎麽種,把標準卡住,農藥殘留是多少的就不要。現在我們用了世界1/3的化肥,造成汙染,分解為氮氫化合物。這樣釋放出了勞動力和農地,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民增收。

第二,戶籍改革。公共服務,特別是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要隨著人的流動而流動。現在跟教育部合作,終身學籍支付。上次給了亞行的行長面子,考慮了常住人口因素,沒有全部安裝常住,因為受不了。100個人小學,農村就不錯,教師配6個。走掉了50個,難道只剩下3個?不太現實。所以轉移支付要根據人口流動而流動。戶籍制度必須改革,但是不理想。去年七月份,國務院發了文件,現在十四個省市出臺了落實的方法,但是人們最願意落戶的省份,一個也沒發。

第三,是合理的城鎮化是我們巨大的內需。必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帶,才有就業機會。從設計、品牌、物流、生活服務、制造業。西部地區圍繞省會和一兩個重要城市。過程中出現農業人口進入非農時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十四個省市出臺的政策。我們必須打破勞動力流動的阻力。各地都有很多限制。實際上人是有自由遷徙權的,但是58年之後就逆轉了,因為解決不了糧食問題,實際上沒有了。在勞動力充分流動方面,正文中,我們沒有改過,導言、總綱上略加一點。因此就有,某些城市,必須有產權才能落戶,租房為什麽不能落戶?德國人80%是租房。改這些東西需要修改憲法,是市場經濟的東西。勞動力要去的地方就讓他去,當然要有一些限制。去紐約也有限制,比如交稅時間、學校貴,但是人家沒有戶籍。對於服務業和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

第四,市場解除管制,國務院在推動簡政放權,也有一定的效果。總理一直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看到,企業的創新能力要差一些,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創新能力要上來。適當的要向高端引導,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基金,FOF,引導社會上的基金做引導性的工作,減少腐敗機會。當然這里面有稅制改革和財政改革。房產稅是必要的。土地財政被誇大,之後農地變為農民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建設用地分為:宅基地、副業、經濟用地,符合用途管制下的要同等入市。現在說土地財政有很多收入,實際上地方在土地方面的凈收入只有20%,因為還要拆遷補償等成本。同等入市後收一筆錢。總之地方財政收入會少一點,但不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用地來解決問題。最近的七八年,建設用地增加了70%,常住人口增加了50%。同樣的城市,比世界平均的人口密度低得多,而且交通還更擁堵,說明激勵機制不對。今後應該有好的激勵機制,房產稅是好的激勵,做一個好的城市。還有財政改革,該做的事情都要做。

社保制度改革:必須要改成國家直接管,否則要流動怎麽辦。管,不需要對每一個人都直接做,讓制度做成勞動力自由流動。我們必須要改制度,現在是負激勵,不改成正激勵,提高統籌梯次就是災難。社會保險精算平衡、投資收益。需要重新調整,否則就過不去,當下過不去,快速的老齡化也過不去。

醫療保險問題更多。醫療改革,隔壁大學都錯了。要重新考慮怎麽改。

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三中全會都講了。四中全會的依法治國改革,沈陽設立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深圳。全國還得設立,處理跨區域問題。中央財政占比提高,處理跨區域制度。兩個地方試點,之後繼續,就可以市場統一和公正。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確定下的任務都完成,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現在的時間非常關鍵,我們只有10年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上去,走出停滯陷阱。最大的難題還是去杠桿化,不能再積累了,不然之後風險爆發無法收拾,而又不能失速,地方債務。新的預算法,只能是發債方式,但是只有1萬1千的,地方融資平臺是國務院在08年發文搞的。4萬億中,財政花的1萬億,其他的是銀行。間接稅是跟PPI掛鉤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很快。但是現在問題出來了。現在如何去掉杠桿,只有新發債的方式。老的債務怎麽辦?得認賬。發了一萬億替換額度,還有繼續的;做PPP項目,我也很害怕,全國已經有了1萬億的了,馬上要出規範文件,怎麽是真的PPP。企業方面,股本市場好的時候,應該發展PE\VC,資本加大。不大可能很快壓縮債。美國出問題的時候,銀行死活就不貸款了。我們不能讓泡沫破滅。去杠桿,不失速。改革需要規範,清理稅收優惠,行政性的各地優惠政策競爭。但是清理的厲害了,企業就跑了。所以有些措施就在於權衡。社會穩定和改革進度,改革進度與改革力度直接的平衡。08年的法律是超前的法律。11年出的勞動保險法,規定個人賬戶可以繼承,還叫保險嗎?保險是大數定律,是互濟原則,短壽補長壽,短壽的人繼承了,長壽的誰來做啊?這是儲蓄了。醫療保險是一輩子交保費,退休後也要繳費。這些是老齡化面對的問題,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老百姓理解嗎?要權衡。難度比20年前大多了。

我們可以不采取措施,5以下的速度,改革,6.5%到7%。兩個一百年目標,2020年全面小康,從現在開始要6.6%的人均GDP速度。如果沒有真的措施達不到。

這次比94年那次難多了,94年是抑制通貨膨脹,現在是通貨緊縮,三期疊加。而且現在社會觀念在發生變化,勞動致富不像以前那麽受到認可了。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按照習近平主席親自起草的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的要求,全力推進。現在我們也在研究十三五規劃,不僅要提出發展指標,更是要落實措施。

Q:我最近看到豐田的股價已經又漲到140元了,所以說下一個經濟危機是不是又快來了?而且我很懷疑,下一次是不是在中國開始?

A:第一,不太可能是從中國開始危機,因為比中國糟糕的地方多的是。第二,我們現在起草十三五規劃的時候,上層的認識大體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人采取的應對方法可能不同,有的偏當前,有的看得長遠。就像總理講的,我們工具箱里的工具還很多,比如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還可以帶來勞動力的釋放。第三,現在我們的要求是降杠桿、不失速,所以我們推廣PPP,這是一個當下、長遠都有用的方式。不論如何,我們要先混過當期。至於說經濟的風險點,我想主要還是在於歐洲,問題很多。

Q:我想問一個關於土地財政的問題,最近讀了一篇新聞報道,他們說土地招標出售和交付現金有先有後,不知道是不是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壓力?

A:哦我剛才說的誇大,是指那些認為土地轉讓的凈收入是我們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的說法。當然了,把土地整熟是建設過程。有些人拿毛收入來討論是誇大了土地的貢獻,我們在討論時必須列收列支。對於土地出讓,第一是補償的力度越來越大,我們征地後給農民補償。第二,在統計上,我們遵循了IMF的方法,是國有資產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外一種形式,不算收入。第三,對於地方財政,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問題,那麽多建好的工程能賣出去?

為了保增長,我們在做棚戶區改造、低收入保障房,基本上采用PPP的方式。可是對於那些房子,問題在於沒人要,是周期問題。

Q:我想問一個關於社保的問題。您剛才提到要提高繳費,具體的參數能透露一下嗎?另外國企資產補貼是什麽樣的形式?

A:哦我剛才只是講精算平衡原則,繳費率是其中一個參數。我們國家的繳費率,8+20,是偏高的,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在97年之前的人,沒有繳納過養老金,只能靠後人提高繳費率來彌補,是個欠賬。這部分錢因為成本沒有真實化,變成了國企利潤,最後上繳政府,一部分用於投資,另外就是支出了。我們現在要補充,可以,那我就要加稅,所以最後還是要拿出資產。第二,如果我們維持當前的替代率,美國是37%,8+8(實際上是14%,2個點給了醫保),而中國是40%,8+10,就夠了。第三,有負激勵問題,沒有實現三中全會中的多繳多得的願望,最後就是傻瓜多繳納。各個地方的情況也不同:東北是8+20,不夠,所以在費基上做文章;山東是8+18,深圳是8+13,浙江是8+16。

Q:樓部長,您說沒有高增長了,是說我們就要過上苦日子了嗎?現在我們連房子都買不起,以後是不是更買不起了。

A:我們要鼓勵租房,這個觀念要變。現在是姑娘沒房子不嫁,小夥子沒房就不算成家立業,不行。房價現在太高,租金要上漲。而之後我認為房價會下跌。

Q:大眾創業能帶來多少GDP的增長?我是指在需求上。

A: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根據國際的統計慣例,只要半年有工作就算就業了。

Q:對於放開二胎,之後會不會有更加大幅度的政策出臺?

A:二胎雖然放開,但是生育率上升比有關部門的預計要低。據研究,收入到7000美元的時候就不願意生了。我懷疑,很快計劃生育政策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了(笑)。

(來自央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41

樓繼偉G20上談增長:7%的增速可能持續4到5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313.html

樓繼偉G20上談增長:7%的增速可能持續4到5年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09-06 16:33:00

來自財政部官方網站的消息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在人口紅利消失、資本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著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改革紅利對沖人口紅利的消失,使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

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舉行。

來自財政部官方網站的消息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在人口紅利消失、資本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著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改革紅利對沖人口紅利的消失,使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

7%左右的增速還可能保持4-5年的時間

樓繼偉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並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

作為中國財政部門的“掌門人”,樓繼偉在歷次G20會議上的發言都引發市場關註。特別是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在增大,市場也更關註中國高層官員的聲音。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樓繼偉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增速不可持續和中國經濟周期的變化。

他表示,中國過去依靠政策刺激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並導致產能過剩和庫存大量增加,必須逐步消化產能和去庫存,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樓繼偉稱,今後5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包括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也要在2020年前完成。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將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這將是一個艱難的調整過程。

確認中國進入了去杠桿階段

另外,樓繼偉稱,中國經濟周期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

他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普遍啟動了去杠桿進程,但中國則從2009年到2010年開始了快速的杠桿化,並實現了10%左右的經濟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50%以上。目前中國也進入了去杠桿階段,經濟增速降至7%左右。但即使這樣,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30%左右。

對於去杠桿階段的經濟特點,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曾表示,當前經濟實際處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過程中。

祝寶良分析,受外需持續低迷、國內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和人口增長減慢等因素影響,我國需求結構從以工業為主逐步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對傳統商品的需求萎縮,與之對應的產業產能出現相對過剩,有的甚至絕對過剩,去產能將是今後兩三年的重要任務。近期,雖然房地產市場銷售有所回暖,但由於住房庫存量較多、在建規模較大, 房地產仍處於減庫存之中。產能過剩企業、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在前期快速擴張中積累大量債務,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地方債的積累速 度,但面對經濟下行和風險偏好降低,銀行慎貸、斷貸現象增加。

但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樓繼偉表示,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也出現一些可喜變化。這包括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工業;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國際收支更加平衡;上半年新增就業700萬以上,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全年中央預算支出增速將在10%左右

市場註意到,今年政府在財政政策上加速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舉措。這包括推出債券置換、降低投資資本金比例要求、推出一系列專項投資基金等。

瑞銀證券宏觀分析師胡誌鵬表示,過去一個月決策層不斷加碼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比如,央行再次“雙降”,通過降低實際利率、抵禦資本外流來維持寬松的貨幣信貸條件。財政部正式將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額度提高至3.2萬億,以降低地方政府每年利息支出約1500億元等等。另外,鑒於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異常波動,國務院在近期召開的專題會上重申了寬松的宏觀政策基調,並著重強調金融穩定,要求以更精準的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樓繼偉在上述會議上再次明確,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預計全年中央財政支出增速在10%左右,高於年初預算財政收入7%左右的增速。中國正通過提高特定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等方法彌補財政缺口,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支持推進結構性改革。

他強調,中國政府不會特別在意季度性的短期經濟波動,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定力”。中國正按照既定部署,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和開放。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