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繼偉透露了哪些與總理報告不同的信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16

本文作者劉杉為中國工商時報副總編、南開大學國經所客座教授。文章亦刊發於微信號:劉杉評論(Liushan_comment)。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在中共部級幹部里,財政部長樓繼偉是個性比較突出的一個,這與其成長環境和學術背景有關。因為自信和開放,樓繼偉回答問題就坦誠專業,而不是繞來繞去“講政治”。

樓繼偉調侃說,他除了帶副部長做助手,還帶了一個大包,里面裝滿了材料,準備回答各種問題。雖然是玩笑話,但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這體現了高級官員的敬畏心理,既敬畏專業責任,也敬畏人民的知情權。

當然,小報告不是要對樓繼偉進行表揚,而是要解讀一下樓繼偉的記者會透露了哪些政策信號。

信號一:財政政策比總理報告講的要積極。

李克強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到財政政策時,提到2015年財政赤字規模是1.62萬億元,赤字率為2.3%。僅從這個數據看,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並不激進,甚至與經濟下行壓力相比,還顯得頗為保守。但樓繼偉稱,按照2015年實際預算支出和收入計算,赤字率是2.7%,而非2.3%。因此,2015年赤字率實際增加了0.6個百分點,大大高於總理報告設定目標。

這里的奧秘在於,2014年存在的財政支出結余,轉為2015年的財政支出,但沒有列入預算支出範圍,這在賬面上表現為減少了赤字規模,但實際赤字規模更大,應該在1.8萬億以上。這樣看,2015年的財政支出規模大於政府報告提出的目標,因而財政政策會比總理報告要積極。

信號二:不會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在經濟調整過程中,減稅呼聲較高,這也符合中央政府以供給促需求的宏觀調控原則。但實際情況是,簡單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並不能體現公平原則,因為一個人減稅與一個家庭減稅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從財政部角度看,所得稅改革最終要實現綜合所得稅改革目標,即以家庭為征稅對象。由於這一改革目標需要以私人信息登記系統完善為基礎,因而需要一定時間過程。

當然,在這一過程完成前,再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也有利於民生和刺激消費,或許考慮到了財政收入的增長困境,政府也是能不減就不減了。但盡可能加快所得稅改革,應該是樓繼偉要做的事情。

信號三:地方債實際規模比審計數量大,中央給地方“開口子”。

地方債統計改為余額統計,但在統計過程中,地方政府一改審計時隱瞞債務總額的心態,拼命擴大實際上報財政部的債務總額,可以預見,實際債務總額一定高於審計數目。盡管如此,中國這樣的政治制度不會任由地方財政破產。除了萬不得已要進行債務重組外,允許地方政府通過銀行“借新還舊”,就是中央給地方開的政策口子。

從這點看,地方債不可能出現實際發生的債務違約,更不可能出現系統性債務風險,這不是因為債務安排沒有問題,而是政治上有要求,技術上有辦法。

信號四:稅收清理要緩一緩。

長 期以來,地方政府存在為招商引資隨意減免稅問題,在財稅改革背景下,統一稅收政策也在清理之中。聯合國貿發會議研究成果也顯示,各國吸引直接投資的方法進 入更高階段,即普遍放棄稅收優惠,而是通過改善整體投資環境來吸引投資,當地是否存在產業集聚效應,是外商投資的重要決策依據。由於大環境要求地方政府放 棄稅收優惠,避免地方惡性競爭,中央要求清理稅收政策,就是自然而然事情。

不過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此時若急於清理稅收政策,可能加重地方經濟壓力,因此緩一緩,就是不得不向現實壓力低頭的做法。

樓繼偉的記者會幹貨不少,但這四條信號,更應引起投資者和消費者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