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堅定而通變,對財稅問題瞭然于胸,新任財長被寄予 改革財政體系的厚望 ◎ 本刊記者 王長勇 邢昀 文樓繼偉卸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出任財政部部長,是一件人們期待了很久的事情。 樓繼偉現年63歲,身材高大,思維敏捷,極為自信。作為堅定的改革者,樓繼偉承載著推進中國財稅體系改革的重任。執掌中投之前,他曾在財政部任職多年,對財稅體系的情況瞭然于胸。 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樓繼偉擔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長達九年,期間參與推動了公共財政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推進了部門預算、國庫管理體制等預算管理改革。 盡管長期身居要職,樓繼偉行事低調,所以公泷對其瞭解程度不深。人們在猜測,在這個新財長的領導下,中國的財稅體系將呈現如何不一樣的面貌。 學者型官員 樓繼偉擁有中央機關和地方政府工作經驗,是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研究者和執行者。他是典型的學者型官員,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分析、財稅、金融等。 樓繼偉生于1950年12月,浙江義烏人。198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1984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經濟學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完成學業後,樓繼偉成為中央經濟體制改革和宏觀政策研究部門的一員。 1984年至1988年,他擔任國務院價格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國務院體制改革方案領導小組財稅組成員、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 1985年9月, 35歲的樓繼偉發表《關於進一步完善稅制的建議》一文,提出將產品稅、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和消費稅,並減少間接稅比重 ;將調節稅改為資源稅和固定資產租金,開征個人所得稅,並擴大直接稅的比重 ;實行中央和地方按稅種分稅; 遠期向所得稅制過渡。 事後的改革進程,證明瞭當時這些建議的遠見,其主要內容在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得以實現。減少間接稅比重、擴大直接稅比重,中央和地方按稅種分稅等原則,目前也是政府和學界具有共識的推進方向。 樓繼偉很早就展現了他對宏觀經濟的理解。1986年, 就宏觀管理體制改革,他撰寫研究報告提出,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為主轉向間接管理為主,需要對財 政、稅收、銀行、外貿外匯、價格等管理體制進行配套改革。報告詳細闡述改革的目標、重點和措施,並提出了時間進程表。 樓繼偉的文風平易、直白、精煉。 “讀他的文章,就像他在對著你說話一樣。 ” 《比較》雜誌主編吳素萍評價道。 樓繼偉是《比較》雜誌的編委,吳素萍對他頗為熟悉。樓繼偉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學術與政策的影響都很大。其中《建立一個規範、有效的財政新體制》一文,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成果之一,獲1994 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文章提出改革財政預算管理制度的三個要點:要把經過調整的所有政府收支統一納入預算管理之中,增加預算的統一性和清晰度 ;要加強預算支出的反經濟周期的調節功能; 推行複式預算方法。 在研究了當時南斯拉夫分權模式的發展過程後,樓繼偉認為,南斯拉夫最不該做的事情是削弱中央的宏觀管理,強化地方分權。他提出警告,中國不要再走強化地方分權的老路。 正是由於這些見解,樓繼偉得到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朱鎔基的賞識。朱鎔基出任上海市市長後不久,樓繼偉調任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朱鎔基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後,樓繼偉調任國家體改委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 與吳敬璉、 周小川、 郭樹清等人一道,為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貿易等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研究準備方案。 在從事經濟體制改革和宏觀政策研究十年後,樓繼偉于1995年9月任職貴 州省副省長,1998年3月任財政部副部長。2007年2月,樓繼偉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秘書長(正部長級) 、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2007 年9月,樓繼偉任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直至今年3月獲任財政部長。 改革鬥士 長期從事財政工作,樓繼偉對公平與效率問題有深入的思考。 2006年,時任財政部副部長的樓繼 偉參加中央黨校進修班時,主筆完成課題研究《關於效率、公平、公正相互關係的若干思考》 。文中指出,目前中國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的基尼係數為0.46,而城鄉差距造成了基尼係數的擴大。相對於收入分配來說,更為嚴重的是起點不公平,公共政策對起點的不公平關注不夠,各方面改革不到位引發過程的不公平,已經造成了增長質量不高。 樓繼偉強調,追求社會公平不僅是再分配的責任,如果追求效率的同時不努力實現過程公平,那麼巧取豪奪效率最高,解決因此而引發的收入不公代價極大,面對初次分配的紊亂,再分配是無法入手的,在推進發展的長過程中都要注重社會公平。 他認為,社會不公很多是同體制機制問題相關,解決體制機制性的問題要通過改革開闢道路。改革必須觸動既得利益,既要保持相對穩定,又要敢於觸動利益,特別是對於機構的既得利益要敢於觸動,使得改革不斷進展下去,社會更趨公平。 2008年,他在回顧與展望中國30年財稅改革時總結認為,與中國總體的市場化改革道路相一致,財政體制從行政性分權走向經濟性分權,稅收制度從側重于對流轉稅轉向偏重于對要素征稅,預算管理從高度機密逐步公開透明。 他認為,財稅改革觸及的問題很多,幾乎涉及各個方面利益關係的調整,但改革的主線和根本落腳點仍是資源配置問題。財稅改革必須配合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經濟社會才能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 對於過去幾十年改革的感受,樓繼 偉曾回顧說,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 是危機推進了改革,試驗開闢了市場取向的改革道路,而且是成功的改革為自身開闢著道路。 ” “危機推進改革,沒有危機就缺乏改革的功力。當然我不希望製造危機來推進改革,我們希望通過好的調整來減少危機,來實現中央政府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 ”樓繼偉性格直率,有時易得罪人。 在擔任財政部常務副部長主管預算司時,在全國“兩會”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預工委組織的預算座談會上,面對預工委一位官員提出的異議,樓繼偉直言回應, “你不懂預算。 ”場面一時頗為尷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評價稱,樓繼偉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具有豐富的經驗, “對目前財稅體制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如何改,他很懂。 ”而且也不怕得罪人,敢於觸碰既得利益,這在當下對推進改革尤為重要。 前路艱辛 就任財長後,樓繼偉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就是和全國人大一道完成預算法修訂。自2004年開始,全國人大和財政部兩度擧動預算法修訂,均因爭議過大沒有完成。其中一項重要爭議就是做實人大審批預算的權力,也就是明確人大代表提出預算修正案的權力。目前,如果人大代表對預算案中某項安排有異議,不能就具體事項提出修正議案,只能對預算案整體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過去五年,全國人大對政府預算案的表決結果,反對票數逐年上升,2009年 -2013 年 依 次 為315票、317票、362票、438 票和509票。政府預算案被人大否決的可能性逐年上升,壓力不言而喻。 預算法修訂過程中,要不要給地方政府公開發債的權力,也是預算法修訂的焦點之一。此外,隨著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的逐步完成,中央和地方收入不得不重新調整。作為收入劃分的重要依據,政府事權和支出職責的劃分更為緊迫。 財政、國稅、地稅機構的整合問題,也提上日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共對財新記者說,這幾年的財稅改革,大多是對1994 年改革的修修補補。因為實質性改革很少,積累了很多矛盾,推進改革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現在財稅改革的關鍵是中央和地方支出責任和收入的劃分,這項 改革已不能再拖下去了。 樓繼偉早已認識到這一問題是關鍵。他說,僅僅依靠修補性的調整,已經不能解決目前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必要對政府間財政關係進行一次基礎性改革,其中的根本是科學合理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政府職能。 下一步的改革,很可能沿著這個方向推進。在樓繼偉看來,政府應當下大決心,由中央層面來管理社會保障等全國福利性事務。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由地方管理,出現支付問題後中央又承擔了很大部分責任,這種混亂的局面亟待解決。 樓繼偉提出,在職能劃分後,還需要對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一次大調整。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小的中央政府,中央公務員僅占全部政府僱員的6%,而世界平均水平在三分之一。如果把社會保障等職能劃歸中央,必須相應調整中央地方人員結構,使管理組織結構和職能劃分相匹配,同時調整財政支出責任和保障機制。樓繼偉認為,現在的做法是維持現有不合理的事權,多給地方政府資金,讓它們辦本應由中央政府辦的事項,這樣做沒有出路。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樓繼偉能產生多大的改變呢?一位接近樓繼偉的人評論說,他堅定而不失靈活,善於找到變通之策,因此, “對他抱有很大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