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書評] 《再危機:泡沫破滅時,我會通知你》 貝樂斯 Barrons

http://barrons.blog.caixin.cn/archives/24873

理性的聲音 ---評謝國忠先生的《再危機》

 

2010年7月

    《再危機》是謝國忠先生過去幾年文章的彙總。可以看到,他有的判斷與預言並不一定完全準確,但他的思路與分析卻是可取的。他思考問題的深刻程度與洞察力並不會因為其預測的準確性而改變。


由於《再危機》一書是謝先生過去文章的彙總,因此沒有一個貫穿所有文章的綱要。所有文 章都靠他的思路與內在的邏輯聯繫在一起。謝先生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就是:效率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為了保持增長就必須提高效率。提高效率並不能僅依賴投 入,而是要靠系統與激勵機制的改變。歷史與現實證明,在提高效率方面,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預最能起到作用。


縱觀謝先生的諸多文章,很多都圍繞著他對效率的根本觀點而展開。他推崇市場,但並不是 原教旨主義式的唯市場論,而是來自於他對於效率,以及如何真正提高經濟效率的理性思考。他反對應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的過度刺激和流動性氾濫,因為這種方式 會帶來低效率,無助於結構的改善,更無助於長期效率的提高。


謝先生另外一個重要的觀點是關於泡沫的危害性。大多數人都享受泡沫,無論是樓市的快速 上漲,還是股市的牛氣衝天,都讓人興奮不已。但是,謝先生卻一直以理性的思考,反覆強調泡沫的危害。他的言論在資產市場瘋狂的時候顯得「不和諧」而不受歡 迎,而在危機過後一片狼藉時則顯得悲觀而逆耳。


其實,謝先生對泡沫的警惕還是來自於他對效率的認識。資產泡沫,無論是樓市還是股市, 都會對資源產生嚴重的錯配,最終降低效率。泡沫的高漲吸引了很多資金投入其中,讓投機盛行,實業失血。凱恩斯說「當投機只是實業穩定發展的洪流中的泡沫, 投機者並沒有危害。但是,當實業變為投機漩渦之中的泡沫,形勢就嚴峻了。當一個國家的資本發展變成了一個賭場活動的副產品,事情肯定變得糟糕。」我相信謝 先生雖然不讚同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但一定認同凱恩斯對投機與泡沫的論述。


對通貨膨脹的警惕是謝國忠先生一貫的觀點。因為通貨膨脹是一個緩慢移動的變量,當通脹 被察覺時,再想抑制它可能已經為時過晚。無論是政府刺激經濟所引入的巨額流動性,還是不斷擴大的樓市泡沫,都會推動通貨膨脹的發展。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更 讓通脹不可避免。通脹對公眾是一種稅收。在和平時期,通脹是一個政治問題,並不是經濟問題。絕大多數政客都強烈反對通脹,但他們都堅定支持製造通脹的政 策。通脹能在短期內解決很多表面上的問題,給政府帶來一系列短期的好處,但卻會造成深層次的問題,給未來增加巨大的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通脹具有摧毀資 本的巨大作用,讓「資本」這一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源變得更加稀缺,最終降低經濟的效率。


對待通脹,是用揚湯止沸的價格管制,還是釜底抽薪的提高利率?謝國忠先生的觀點是明確的。他認為價格管制從長期看將對經濟產生嚴重破壞,提高利率才是正確的辦法。


由於存在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而政府卻不願加息應對並消滅泡沫,因此這個隱患將一直持 續,直至美元恢復強勢。一旦美國加息,中國就不得不被動跟隨,被動地刺破巨大的泡沫。可能在2012年,中國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像在亞洲金融危機 期間一樣,遭遇雪崩。謝國忠先生的預言,很多人覺得危言聳聽。他們寧願相信自己處於5000年裡最好的時代,而不願意去傾聽真實而理性的聲音。但在一個狂 熱的泡沫投機時代,只有理性的聲音才能讓我們更加清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4

轉載:書評:威權統治轉型的發生學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u/1783949674
20 世紀後期以來,全世界最壯觀、最持久、波及面最廣的政治浪潮莫過於從威權專制政權向自由民主政體轉型的民主化浪潮。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在自由民主 世界中的人們對民主政治疑竇叢生、信心殆盡的時候,以西班牙的康乃馨革命為標誌,拉丁美洲與南歐的威權國家紛紛垮台,民主化大潮瞬時襲來。

這場擺脫威權專制的民主化轉型浪潮,用《威權統治的轉型•關於不確定民主的試探性結論》作者的話來說,是「神聖的驚喜」。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也因此被進一步改變,自由民主進一步取代威權專製成為人類文明的方向。

對於如此難逢而又巨大的浪潮,世界各地的學者們當然不會置身於外。《威權統治的轉型》一書就是早期民主化研究的一本重量級著作,該書是一套四卷本叢書的最 後一卷。該叢書是一群歐美知名學者研究南歐與拉美民主化進程的成果。如果說亨廷頓的《第三波》是寫給民主派的實戰手冊,那麼《威權統治的轉型》一書則是對 威權如何垮台、民主如何興起以及體制內外各派力量在轉型中的作用與作為的實況分析。它探討的是威權垮台與民主轉型的發生學。


隨著民主化浪潮的推進,「轉型」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大關鍵詞。何為轉型?根據該書,所謂轉型是指由一種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向另一種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過渡。轉型還意味著由壞的制度向好的制度的過渡,由好制度向壞制度的過渡不叫轉型。在經濟領域,轉型是指由計劃經濟公有制向市場經濟私有制過渡;在政治領域,轉型是指由威權專制政體向自由民主政體的過渡。政體轉型啟動於威權政權開始衰微、崩潰、解體,這個過程的長短因國家不同而異。

說到轉型,不能不提及自由化。在關於轉型的民主化研究中,自由化有其特定的含義。根據該書,所謂自由化是指在威權政權走向衰落的大背景下,公民的自由與權利開始擴張的過程,其中也伴隨著自由主義基本理念的傳播。在自由化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乘數效應。「一旦少數參與者敢於公開行使這些權利,卻沒有像在威權統治最強盛時期那樣被嚴加懲罰,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也公開行使自己的權利」。在大多數情況下,自由化常常是民主化的先聲。

關於民主化的大多數研究,通常都把焦點放在轉型的社會條件和轉型後的民主鞏固上。該書則不同,它把焦點放在考察威權體制內的裂變並觸發轉型的動態過程上,其對威權體制內強硬派與溫和派之間互動的分析很有見地。 由威權統治向民主政體的轉型之所以能夠發生,與一個普遍而重要的現象相關,即在威權統治集團內部存在著強硬派(hard-liners)與溫和派 (soft-liners)的分野。他們之間的良性與非良性的互動,都加速了威權的解體,同時為民主力量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威權體制裂變的過程正是強硬路 線衰落與溫和路線興起的過程。

強硬派通常主張用暴力手段堅決維護威權統治,不對民主化的要求作絲毫的妥協。強硬派中的成分並不單一,其中有許多是機會主義者,他們並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不關心長期的政治目標。這些人有奶便是娘,誰提拔重用他們,他們就堅決追隨誰。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體制內繼續陞官發財,關心舊體制給他們帶來的從醫療到用車到住房的種種特權待遇。尤其是那些在威權體制內獲得很多特權並且即將退休的人,他們因不願意看到他們的待遇隨著威權的垮台付諸東流而成為堅決的強硬派。

強硬派的核心是那些發自內心痛恨自由民主,並深知自己與自由民主不共戴天不能並存的人,他們也是堅決的鎮壓派。他們篤信民主的潮流是可以抗拒的,只要壓制得力,穩定是可以維持的。強硬派並不甘心喪失權力,他們仍然寄希望於通過強力鎮壓來延緩壽命。像台灣發生的那樣,強硬派會準備一份最後鎮壓名單,但是蔣經國告訴他們,這個名單已經用不上了。甚至在民主政治初創之後,這些人還常常夢想「變天」。如果威權政權內只有強硬派,民主轉型將變得艱難得多。然而,溫和派終將出現。

就溫和派而言,在威權統治堅如磐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們與強硬派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不僅不反對甚至附和強硬派的鎮壓主張。然後,當威權統治出現危機的時 候,他們開始意識到,現在自己所享有的特權位置與既得利益可能不保,他們的立場便出現鬆動。其中的一些溫和派甚至也承認民主的潮流不可能抗拒。這是他們與 強硬派的一個重要區別。這些溫和派與主張民主的反對派也不同,他們對民主政治到來的時點上有不同的看法,前者更審慎,後者更樂觀。溫和派對民間的民主化要 求抱有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在強硬派對民主要求粗暴壓制時,他們常常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在威權政權內部往往是少數派。其中的一些明智的有遠見的溫和派,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一旦機會成熟,很可能會加入到民主派的行列,甚至成為其中的領袖。這時,人們很難判斷他們是順應潮流,而是投機應變。

書中還提到一群獨特的人及他們的命運。這些人就是處於威權政權崩潰時期的關鍵人物。「他們就像古希臘悲劇裡的角色一樣,雖然已經預見到他們的命運,但卻仍然走向苦澀的盡頭,無力改變他們的忠誠度、同盟者和行事風格,也無法控制導致政體崩潰的國際、宏觀經濟與社會因素以及制度因素」。

作者注意到,民主轉型的開始,往往不是因為民主派多強大,而是因為威權統治集團內部強硬派和溫和派之間的分裂和最終的決裂。巴西與西班牙就是這種情況。其實,只要有溫和派與強硬派的分立,分裂是必然的結局。而溫和派與強硬派之間縫隙的存在,也為民間的民主派和反對派向體制施加壓力提供了機會。

當威權政體病入膏肓、住進重症監護室並進入彌留之際,不止是反對派,甚至連體制內人士都認為威 權統治即使按照其自身的標準也是糟糕的、失敗的。統治集團、包括軍方也越來越沒有信心,同時又因互相推卸責任而分裂。這時,掌權派急於尋找政治出路。溫和 派發現自己的機會正在到來,擺脫威權統治集團的風險越來越小,他們與其與舊體制一損俱損,不如背叛威權政權來與民主新政體一榮俱榮。這時,他們會與民間主張民主的反對派做出「歷史性的妥協」。

書中還有一些很有意義的發現,比如,民主政治不僅需要業餘的公民,而且需要專業的政客,在轉型完成的初期,後者比前者更稀缺。這個觀察是很有啟發性的。對轉型國家來說,轉型前缺的是公民,轉型後往往缺的是政治家

在威權體制裂變前,大家總覺得要啟動轉型實在不易;等轉型發生後,如作者發現,實現民主轉型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難。其實,沒有永遠不衰落的強權,因而也沒有永遠不可替代的強權。

《威權統治的轉型》一書距首次出版已有四分之一世紀了。然而,對那些尚未轉型的國家而言,該書完全沒有過時,甚至恰逢其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4

書評:社會革命,還是憲政革命?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g2s.html

7/25的吐槽裡特意寫過這段。看來《舊制度與大革命》要紅

 

王岐山薦書《舊制度與大革命》


劉軍寧

──讀《法國革命論》(柏克著)與《舊制度與大革命》(托克維爾著)

徹底的、半途而廢的改革在刺激大革命的爆發。不過,跟常人想像的有些不一樣的是,革 命並不會發生在經濟蕭條時期。實際上,革命前是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期。政府為了促進公共繁榮,鋪設社會保障網絡,實施公共工程,這樣與政府有金錢關係的人 數驚人的增長,這也激發了他們投機的慾望。但是,因為政府向來財政管理不善,此時由於國家財產與私人財產混合得如此緊密,以至於原來的公共劣跡此時成為了 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但是,隨著繁榮變成泡沫,民心卻顯得更不穩定,更惶惑不安,公眾不滿在加劇,人們對這些問題比以前敏感得多,體制內外的人士都公開討 論政治弊端。執政者屢屢聲稱要減輕下層民眾的負擔,卻任意侵犯民眾的私有財產,這些口惠而實不至的改革只是起到了喚起民眾不滿情緒的作用。 那些與政府關係最密切的、最熱愛現存政府的工商業者也最堅決地急於改革。總之,對一切舊體制的仇恨在增長。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 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會將它猛烈的拋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國民明顯地走向革 命。

上面的場景說的並不是中國,而是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舊體制與大革命》中描述的大革命前夕的法國。這個似曾相識的場景與今日的中國類似嗎?極其類似。法國發生革命了嗎?的確發生了。一場革命正在來到中國的路上嗎? 我以為,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革命,而是革命是否可以避免,如果不可避免,那它應該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歷史上的革命類型說起。 革命有兩種性質上截然不同的類型:一類是英國的光榮革命和美國革命的現實主義革命,另一類是法國大革命式的烏托邦革命。表面上看,英美革命與法國革命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民主革命,都聲稱追求「自由」與「平等」。但這兩類革命之間的差別遠遠大於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

以美國為例,美國革命的領袖們認為,公民的自由比民主和平等更重要,自由對政府來說也是更容易實現的目標,不像後者那樣,只有通過對社會加以全面徹底地改 造才能實現。此外,即使對平等的強調也只是指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平等(平均)。在法國革命中,對平等、自由和正義的追求則是靠斷頭台的刀刃來實現 的。正如美國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家李普曼所斷言的,這樣的烏托邦革命,越是試圖去建立一個人間天堂,結果卻越是把地球變得更像地獄。

在美國革命家們眼中,政治追求與價值的實現需要靠制度而非靠多數人的「公意」。所以,他們把民選政府置於共和的、憲政的、自由法治的制度框架之中,而非靠 單純的「多數決定」來治國。勝任的政府需要有如下的品德──穩定、遠見、審慎、公平。所以,這種政府既紮根在民意之中,又與表面上的民意保持了一定的距 離。在法國雅各賓派這些烏托邦革命家的想像中,惡的根源在社會結構之中,只要消滅了這些制度結構及其階級化身,罪惡就會消失,美德就會盛行。現實主義革命 家認為,人類惡的根源在於自我,推翻惡的制度並不能保證有一個更好的制度取而代之。

美國革命既是一場自由的革命,因為它為當地民眾爭取到了實實在在的自由,也是一場保守自由的現實主義革命,因為這場革命沒有觸及革命前的社會結構、生活方 式、宗教文化和道德風尚,沒有試圖將社會與(從英國繼承來的)傳統徹底打碎後再進行全盤性的改造。其精神與光榮革命是一致的,與法國革命是相左的。所以, 柏克支持美國殖民地人民的要求,卻譴責法國國民議會的專橫。柏克之所以站在北美人民一邊,是因為他反對英王所擁有的「專橫的權力」。柏克和托克維爾都贊成 前一種革命,反對後一種革命。

柏克反對法國雅各賓派及其領導的大革命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他發現,雅各賓派在對其同胞及法蘭西傳統中行使「專橫的權力」。他指責法國的革命家們摧毀被其 視為惡之來源的家庭、教區、地方社區、行會、社會等級、教會等這樣的中介結構,因為高度集權的政府毀掉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上述「緩衝區」。在柏克看來,傳統對於社會秩序與自由是至關重要的,而摧毀上述舊制度並不能真的除掉惡的源泉,卻給人們帶來白色恐怖。他也沒有認為傳統是盡善盡美的,只是認為全盤取代傳統的「新生事物」可能危害更大。他敏銳地洞察到,既然大革命消滅了舊制度,本由舊制度所承擔的社會凝聚職能只好由軍隊和暴力來執行。用暴力來製造凝聚力,必然要造成暴力的濫用,侵犯人的自由。1790年以後在法國和其它走法國革命道路的國家所發生的事件,一再證明了柏克在1790年作出的預測。

柏克的睿智在於他在法國大革命一開始就預見到了其慘烈的後果。柏克甚至認為,法國革命所具有的神秘性會使這種烏托邦革命不斷蔓延、傳染到亞洲和非洲。雖然後來的事實不出柏克所料,但是,作為一位賢德之士,對政治災難的先見之明卻使他因為自己的卓見而更加感到嘆惋和悲哀。

法國革命是人類政治史上空前而有後的事情。這場革命企圖按照理性主義的原理對社會進行全盤徹底的改造。在法國,雅各賓派的革命者以平均代替平等,以專橫代 替自由,以人民的名義實行極權和專制。雅各賓主義的目標是在以「公意」象徵的、全新的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建立集中的、不受約束的權力。雅各賓派把法國大革命 變成對傳統及道德的征服。他們以為,通過對群眾進行說服和教育,必要時可以借助強力和恐怖去改造人性,從而就能實現對市民、知識分子、農民以及對社會的徹 底改造。這樣的革命企圖通過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和思想改造來鍛造一代代「無私的」、「有道德、有理想的」新人。只要這些目的一日沒有達到,革命就沒有完成。在實踐中,這樣的革命是以平等名義的平均,以自由名義的放縱,以人民名義的專政。

柏克和托克維爾認為,人類社會中的罪惡來源於人類自身,革命的目的在於找到必要的制度途徑來約束人的本性、尤其是政治家本性中潛在的惡,在於找到一種個人 能夠享受空前自由的制度安排。現實主義革命家們認為,推翻萬惡的舊制度並不能保證必然造就一個更好的新制度。既然惡的來源不在要被推翻的制度和代表這些制 度的個人身上,那麼,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存在能夠杜絕一切罪惡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只要在自由權和財產權沒有得到落實、在人的尊嚴與價值得不 到尊重與保護的地方,就存在現實主義革命的必要性。但這種革命在手段上完全不同於烏托邦。從歷史上看,它可以是英國的「光榮革命」,可以是1974年發生 在葡萄牙的「石竹花革命」,也可以是1989年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還可以是近年來發生在中東的阿拉伯之春。

最好的革命是最不徹底的革命,對社會的健康肌體觸動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輕的革命,傷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帶來個人自由與有限政府的革命。最壞的革命是最徹底的革命,把整個社會與道德秩序徹底摧毀的革命,最暴力的革命、奪命最多的革命、帶來專政與集權的革命。

如果說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是一場烏托邦革命,那麼21世紀的中國則需要一場現實主義的憲政革命。面對中國可能出現的變局,應該將暴力最小化,避免將整個 社會推倒重來。革命的權利永遠不能放棄,但是絕不是要翻天覆地。如果革命不可避免,就把它轉化成隻影響到政體層面的憲政革命,從而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 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作者劉軍寧,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保守主義》、《共和·民主·憲政》、《權力現象》等。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個人觀點,您可以通過新浪微博與作者聯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4

價值投資的「大道理」之作——《投資最重要的事》書評 江怡曼

http://xueqiu.com/3423164541/23092046
在我看來,巴菲特的粉絲總是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將巴菲特親切地稱呼為「老巴」、對巴菲特的經典投資案例熟悉得滾瓜爛熟、言銀行股必提巴菲特買富國銀行的「傳奇」故事等。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將價值投資奉為「名門正派」,而把「技術」、「投機」、「短線」之類堅定地歸為「旁門左道」。

鑑於資本市場上自稱為價值投資者的人數量眾多,出版社也懂得投其所好,《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此類著作,作者是橡樹資本的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

至於書的內容,我覺得更像是作者的心得手記,就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將自己的感悟總結起來,上升到一個高度,形成了理論。所以,這本書讀起來似乎都是「大道理」,而鮮有看到真刀實槍的鮮明案例和詳細細節。

比如,「記住,你的投資目標不是達到平均水平;你想要的是超越平均水平。因此,你的反應與行為必須與眾不同。簡而言之,保持正確可能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加正確……其中的含義是,你的思維方式必須與眾不同。」

作者把這種思維稱為是「第二層思維」,「第一層次思維單純而膚淺,幾乎人人都能做到,第二層思維深邃、複雜而迂迴。」

還有該書中非常有名的「鐘擺理論」——「證券市場的情緒波動類似於鐘擺的運動,雖然弧線的中點最能說明鐘擺的『平均』位置,但實際上鐘擺停留在那裡的時間非常短暫。」這個比喻相當生動,但它想說的無非是我們在中學政治課上學到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對於此類「大道理」,我想也有幾個特點——首先,它肯定不會是錯的;其次,看得到的是結果,看不到的是過程和細節,而對一位想學習的人來說,細節才是最重要的;再次,你就算知道了、明白了、領悟了,基本上也派不上用場。

就像一位年輕人初出茅廬去向一位名師學劍,名師告訴他「手中無劍勝有劍」這樣高度凝結的智慧,可是年輕人會知道接下來到底該怎麼練劍嗎?

說到價值投資,我之前也躍躍欲試了一次,大概是兩年之前。我選中的標的是交通運輸板塊,當時想這些公司的資產多豐厚啊,估值多低啊,現金流多充沛啊,關鍵是多有價值投資的范啊,於是人舍我取,人走我進,並為自己的「逆向投資」操作深感自豪。

後來,這只股票沒什麼動靜,我就賣了它。現在,兩年過去了,我去看了下那隻股票的價格——5元左右,居然還是5元左右,和兩年前相比,幾乎是一模一樣,紋絲不動!如果持有這只股票兩年,它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撕心裂肺的下跌之痛,但卻會帶來秋至落葉滿地的無限惆悵和鬱悶之感。

而我近期做得比較好的股票還是煤炭股,它的上漲是那麼幹淨、利落、理所當然,當然很重要一點是乘了大盤上漲的「東風」。這讓我想到曹仁超在《論勢》中提到的核心思想——投資,就應當「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和《投資最重要的事》裡提到的逆向投資差距似乎有點遠,但對大部分投資者而言,逆向投資畢竟太難把握,順勢而為相對來說就更容易把握一些。

當然,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也並非此書無價值。看書的標題,我認為作者既然取名「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中文名既然也叫做「最」重要的事情,作者只需要告訴讀者「一件」事情就可以。而其實作者很有誠意地寫了幾十條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情,答案就在第240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93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一)中國和日本篇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3677
我檢驗一個投資大師的標準非常簡單:就是看他說話准不准。

這文章是5年前給一個財經網站寫的書評,關於他寫的《環球旅遊投資》,當時就是想看看羅傑斯1990-92環球旅遊時做的那些投資判斷,在08年看時,到底准不准。當時查了巨多中英文資料去驗證羅傑斯90-92年那些判斷到底准不准,神馬裸鑽50年價格圖,南非紅寶石20年價格圖都查了。。。

反覆查完這些資料後,就羅傑斯90-92年對幾個國家的一些投資機會的判斷情況看,羅傑斯肯定有判斷錯誤(比如上邊說的紅寶石),但整體正確率還是不錯的,比如現在中國未來有水務問題,他20年前就說了,10年也說了,5年前也說了,現在是大家都在說了。以及他是在91年左右,就判斷中國未來經濟會崛起,當時這樣判斷的投資者數量其實很少。

羅傑斯在中國被人說到連續中槍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在轉述他的話時有不少翻譯錯誤,而且有斷章取義的情況。所以,我現在看羅傑斯的採訪,一般都是直接看英文,也推薦大家直接看英文原版。羅傑斯在英文裡更多說了自己這個不懂,那個不懂,而這些內容在中文裡好多都沒了。。

羅傑斯有點我覺得做得還挺好的,一個就是他不懂的東西,就直接說自己不懂。另外就是,他的持倉和他的判斷基本是一致。

看到雪球今天有報名參加羅傑斯現場講座的活動,才想起5年前寫過這文章,翻出來又看了一下。。。
雖然我覺得那時寫這文章,水平很有限,但是工作態度真的很好。

下邊是書評的其他部分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二)歐洲篇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3802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三)南非篇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3951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四)智利篇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4028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五)美國篇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4102

開場白

從某些角度來說,這篇文章是對吉姆羅傑斯《環遊旅遊投資》一書的摘評。寫文章的起因是對這位投資先驅者的遊記的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是對這位投資先驅或者的預測準確程度非常感興趣。本文是對這位對中國未來十分看好的新興市場投資先驅的投資遊記的論述,我希望能在文章中給讀者帶來相關的情況:
(1)       總結吉姆羅傑斯對各國證券市場和經濟情況的描繪。
(2)       通過一些常識判斷的途徑,對這位大師十幾年前的預測的校對。
(3)       介紹一些國家的經濟和股市的情況。

我對於證券分析師一直有一個判斷傾向,就是熟悉歷史,地理,人文的證券分析師的趨勢分析好於個股分析,吉姆羅傑斯就是這個分析風格的典型代表。吉姆羅傑斯在開始環球旅遊投資以前,除了和索羅斯創辦量子基金以外,一直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教授,他最常教授學生的分析投資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歷史事件分析各國的經濟情況的變化,並從判斷不同商品,事業的價值變化,以找出投資機會。他在教學後期,對美國商學院教育界,言辭頗多,指責教授跟風,缺乏實踐精神,教給學生很多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所以他鼓勵學生不要來念商學院,可以考慮拿幾萬美元的學費去創業或投資,哪怕是失敗了,經驗都比在學校學習划算的多。

吉姆羅傑斯的環球旅遊投資是一次對於新興市場的實地調研,他和他曾經的學生,也是他現任的妻子一起用了2年半的時間環遊世界一週。他對去過的很多國家進行歷史和經濟以及證券市場進行分析,並且重新審視了很多記者報導失誤的地方。

本文將對吉姆羅傑斯在《環遊旅遊投資》中對各國經濟,證券市場的描繪進行總結和評述,並會介紹吉姆羅傑斯在進入一個國家時,這個國家股市的情況,也將用這些國家現狀和吉姆羅傑斯十幾年以前的對該國的預期進行對比,我對於投資界的大師充滿了敬意,但我也對投資界的大師的光環充滿了質疑。

中國篇
環球旅遊投資

第16站 中國;1990年5月12日到1990年6月4日
路線:伊寧-吐魯番-敦煌-九泉-武威-蘭州-平良-西安-洛陽-鄭州-石家莊-北京

吉姆羅傑斯到日本時,當時中國股市情況:中國股票交易在八十年代末以債券和股票形式進行櫃檯交易。1986年,北京,上海,深圳一些大城市企業伊發行股票方式開始募集資金。1990年到1992年之間,上海和深證證券交易所成立。

吉姆羅傑斯對中國經濟的評述
吉姆羅傑斯把中國喻為一條正在甦醒的巨龍。他的旅行基本路線是從哈薩克斯坦邊境進入中國,路線是由西向東行進。在這次中國之旅以前,吉姆羅傑斯仔細研讀過中國的近代史,也曾經到過中國一次。他己經察覺到了,他再次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的信貸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己經有所放鬆了。

除了發現西部的基礎設施增多,而遊牧數量減少,和西部的旅遊資源將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價值凸顯以外,他對中國的西部地區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分析。中國人在西部非常荒蕪的地方有著設計精良的灌溉系統,這些系統是在沙漠下運作,可以把山上的水引到天然綠洲裡,然後在綠洲附近建城市,而城市的供水系統還可以把城市裡的水供給到城市裡需要的地方去,他將這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形與同樣居住於荒蕪之地的蘇聯人有著鮮明的對比,他把這個情況的原因歸結為中國人獨創性和對財務的愛護。

這樣事例在他在中國的遊記中,數不勝數,在敦煌地區的養魚技術,中國人的養蜂業,西安的兵馬俑,等等。他從這些情況中看到了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和生產率,據他遊記稱,這些是他看好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和一些在中國開公司的朋友接觸,他認為中國將在十幾年後出現一批優秀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將會在世界聞名,在20世紀末中國經濟總量將位居世界第三。

當時在中國的投資機會
他認為和中國企業聯手在中國一起開拓中國的市場是一個好機會。但是他並不看好一個外國公司獨立在中國拓展業務。如果一家打算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可以和海外華人開的公司聯手,並且這家公司在中國市場己經成功,他在外國股票市場的股票一定會成為搶手貨。

今日中國
從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逐步放寬,而中國西部繁榮程度也逐年升高,在2007年末,中國開始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後,西部的固定資產投資比東部有明顯的增長加快,而中國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企業家。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跨國公司開始逐步加強與中國公司針對中國市場的合作,許多合資公司誕生,而且很多合資公司在中國創下了高額的利潤,比如合資的汽車公司。中國的經濟總量在2007年位居世界第四。


日本篇
環球旅遊投資
第17站 日本;1990年6月6日到1990年6月10日
路線:東京-新潟-橫濱

吉姆羅傑斯到日本時,當時日本股市情況:日經指數從1984年的10000點上漲到198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38957點,也是日經指數迄今歷史上的最高點,1989~1990年日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60~70倍左右,市值為630萬億日元,是當年日本GDP的1.5倍。從1990年到2003年左右,日經指數開始13年的熊市,一路下跌到7607點。

吉姆羅傑斯是在日經29000點進入日本,也是熊市的初始。
查看原圖日本日經指數K線圖

吉姆羅傑斯對日本經濟和證券市場的評述
日本人工作勤勞努力,素有耳聞,吉姆羅傑斯在遊歷日本時候,也對日本工作人員普遍的認真勤勞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他覺這是這個國家戰後逐步走向富裕的一個原因。他提到了一個日本經濟復甦的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看到了顧客的需求,然後通過技術革新和產品改良的方式製作出物美價廉的商品,這個發展方向為日本迎來了1957年到1970年的每年10%的增長,也給日本帶來了大量貿易順差,積蓄了大量外匯儲備。

他也敘述了日本在經歷金融泡沫的一些情況,比如當時一個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籍價格到了100萬美元,房地產價格高入雲霄,皇宮所在地的價值據說超過了佛羅里達州的價值。當時,日本政府己經開始緊縮貨幣政策,但是普遍民眾依然認為牛市當頭。日本當時剛剛經過牛市的頂峰,開始有了熊市和經濟衰退的端倪,吉姆羅傑斯的判斷是:日本的大量外匯儲備會給減少金融危機對日本的傷害,而中國和俄羅斯現在也是採用這個方法。

他覺得日本是一個不錯的地方,但是也又它自己的問題:日本的青年一代不再如他們父輩一樣努力了。而日本戰後人口的迅速增長給他們帶來了巨大好處,但是現在卻迎來了老齡化和勞動力問題。而且日本以工業為支柱的國家,卻沒有堅實的自然資源基礎,頻繁的地震也是不利的因素。

當時在日本的投資機會
他還提到了日本有投資價值商品的一個細節。

吉姆羅傑斯在回答日本記者的問題時候,回答一些上述問題,但是有一件事是當地記者沒有問到的「就是哪一種金融資產價值被低估」。

他的答案是:日本期貨的交易所席位。

他的分析是:日本的資源限制導致對於農產品原材料的需求強勁,比如日本需要支付6倍的價格去獲取大米。隨著日本不斷的期貨交易增加,會迎來爆發性的上漲,日本的股市席位價格是600萬美元,而期貨交易所的價格僅為50萬美元,在美國期貨交易所席位和股票的交易席位價格幾乎一樣。這個投資也符合他的投資理念中的基本原則。
(1)    我們發現了廉價的商品
(2)    這種物品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今日的日本
日本經濟指數現今保持在13000左右。在90年到08年的18個年頭裡,日本經濟保持低增長,1990年日本GDP為440萬億日元,而2007年日本GDP為515萬億日元,增長17%。

日本從1985年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而中國在2005年接替日本成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日本外匯儲備的絕大部分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日本人多有長壽的秘訣,但日本也己成為世界上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日本全人口的20%以上。而日本在90年代的股市達到頂峰後泡沫破裂,同時日本也迎來了13年的熊市,並且日經指數在未超過30000點。

日本期貨交易從90年開始,到現在了有了長足的發展。日本現在有兩家金融期貨交易所,七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其中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商品交易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12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二)歐洲篇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3802
歐洲
環球旅遊投資

第1~6站歐洲;1990年3月28日到1990年4月12日

路線:愛爾蘭-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
吉姆羅傑斯到英國時,當時英國股市情況:FTSE100(英國富時100指數)從85年1000點左右開始穩步攀升,在1990年達到2000多點,從1990年到1995年,FTSE100穩步攀升致3000點。現在FTSE100達到了5000多點。
查看原圖英國FTSE100指數K線圖

吉姆羅傑斯到法國時,當時法國股市情況:法國CAC40指數是2000點左右,從1990年開始一直盤整到1996年,現在CAC40達到了4400點左右。

查看原圖
法國CAC40指數K線圖

吉姆羅傑斯對奧地利股市的投資

吉姆羅傑斯與奧地利股市頗有淵源,他是首批發現奧地利股市投資機會的人。1984年,吉姆羅傑斯希望投資奧地利股市,於是他給奧地利信貸銀行駐紐約辦事處打電話,諮詢投資奧地利股市的程序,而奧地利銀行答覆是奧地利沒股票市場。吉姆羅傑斯聽到一陣狂喜,因為他知道奧地利確實是有一個股市,而銀行經理對本國股市的漠視,蘊藏這個國家股市巨大的投資機會。奧地利政府當時推出了一系列鼓勵股票市場投資的稅收政策。

在他投資的幾週後,他參加了一年一度的《巴倫週刊》舉辦的圓桌會議(每年由美國著名財經雜誌巴倫舉辦,邀請美國的數位投資大師預測明年的股市和經濟,彼得林奇,吉姆羅傑斯都是常客)他介紹了他自己在奧地利股市投資的情況,幾天後,奧地利銀行工作人員接到了全世界各地的要求購買奧地利股票的電話,奧地利股市開始瘋長。

但是,當1990年吉姆羅傑斯再度去奧地利的時候,奧地利股市己經過於成熟,瀕臨崩潰,比如當時所有奧地利大學生都想進入股市,低股息率,高市盈率,飄忽不定的交易量,在這次旅行的時候,奧地利人邀請他來奧地利做一次演講,羅傑斯表達了自己看空股市的情況。

當然,他那一天是奧地利股市最不受歡迎的人。

吉姆羅傑斯對英國,法國經濟的描述
吉姆羅傑斯在遊記中描述法國和英國都遇上了相同的問題,經濟重建以後,無法恢復到二戰以前的情況,由於這兩個國家缺少競爭力,英國貨幣和法國貨幣都面臨著貶值。英國不願意承擔貨幣升值帶來提升競爭力的變革之痛,這樣英國可以穩定物價,保證就業人數,消除貧困,其中他提到的一個例子就是:英國在70年代末,首相卡拉漢提議發展半導體業,並建立硅谷產業區,但是英國政府否決了這項決議,因為他們擔心硅谷的建立會導致英國人民財富分配不均。

而法國也在戰後遇到了和英國一樣的問題,但是法國人採用另外一種發展方式。他們開始遇到了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法國人將很多銀行和大型工業機構國有化,採用價格管制,限制高額利潤,並對法國的百萬富翁收重稅。但是法國的經濟發展卻停滯,並且失業率上升。隨後,法國政府開始緊縮的貨幣政策,開始關注資本成本和投資效率,法國的工作價值開始提升,他們的企業競爭力也得到了強化。很多世人並不認為法國比德國更有競爭力,但是吉姆羅傑斯並不這麼看。

今日英國和法國
英國在90年代以後,繼續私有化進程,他們也在劍橋大學附近建立了硅谷(美國人在斯坦福大學附近建立硅谷),英國硅谷的規模現在是美國硅谷十分之一左右,而且缺乏創造力,從業人員也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並且大多數人是在為跨國公司打工。法國則堅持國有化進程,從80年代,開始法國國有化比率和深度逐漸升高,同時法國也不斷優化自己國有化管理體制。

下面作者將列出1970年,1990年,2007年,英國和法國GDP總量。如果僅從GDP總量上來看,英國發展速度略稍快於法國,兩國發展速度沒有太大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13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三)南非篇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3951
南非
環球旅遊投資

第44站 南非;1991年4月6日到1991年4月22日
路線:約翰內斯堡 (當地股票交易所所在地)-金伯利 (南非中部城市)- 開普敦(南非立法首都)-克尼斯納 (擁有山峰和海洋的旅遊勝地)-格雷厄姆斯敦(擁有40多所教堂、有聖城之稱)-約翰內斯堡

吉姆羅傑斯到南非時,南非經濟的情況:
查看原圖圖為摩根斯坦利的MSCI南非新興市場指數

南非在1994年以前的10個年頭裡,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少於1%。南非1990年GDP為1017億美元。(2007年這個數字是2005億美元,增長了幾乎100%)

吉姆羅傑斯對南非經濟的評述
吉姆羅傑斯將南非比喻為非洲的加利福尼亞,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他認為南非在1991年,擁有黃金和鑽石資源,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文化傳承,和資本技術,同時擁有許多技術知識出色的工人,非洲這裡沒有第二個國家擁有南非這樣的潛力可以成為非洲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令投資者望而卻步的種族問題,也並沒有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

他對當時的南非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論調,他認為南非在90年代初正處在一個變革的十字路口,南非有可能會發展為當時的阿根廷一樣的國家,物價暴漲,政府印製鈔票,政府用錢買選票,南非也有可能變為一個開放,理性的國家。如果南非經濟飛速增長,南非周圍的非洲各國都會受益,就像美國經濟騰飛,加拿大受益一樣。

1 南非戴比爾斯的壟斷鑽石生意,吉姆羅傑斯對於鑽石和紅寶石的錯誤判斷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來自南非戴比爾斯(De Beers)鑽飾公司極為成功的廣告策劃。

羅傑斯到了南非的金伯利後,提到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做鑽石生意的戴比爾斯公司。戴比爾斯公司誕生於1870年,從事鑽石的生產和銷售,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公司。戴比爾斯將婚姻和情感巧妙的和鑽石聯繫在一起。而且戴比爾斯控制了南非所有的鑽石礦,通過政府合資公司和簽訂獨家市場協議,戴比爾斯控制了世界上過半的鑽石生產,通過壟斷,戴比爾斯將鑽石提高的天價,一些銀行甚至將鑽石作為給戴比爾斯貸款的抵押物。

但是羅傑斯認為鑽石並不適合投資,他的分析是,從供求關係來看,戴比爾斯將鑽石價格定的太高,導致企業獲得經營的暴利,而過高的定價刺激更多人來提供鑽石,為了維持高價,戴比爾斯必需將鑽石從新生產者手中買入,如果不買入,面對從六七十年代就己經炒高的鑽石價格,鑽石價格將下降,而戴比爾斯的存貨將大幅貶值,而當時有些銀行己經考慮將鑽石作為抵押是否是一個騙局了。

據羅傑斯介紹戴比爾斯的壟斷早期是100%,在1991年是80%左右,他判斷這一數據將持續下降,人民日報在2003年刊登的數據是60%。戴比爾斯拒絕向美國潛在的消費者遞送年報,以掩蓋他們的財務狀況,羅傑斯對鑽石投資建議很簡單:「趕快賣掉鑽石,買入紅寶石,綠寶石和藍寶石。」

今日的鑽石生意
鑽石的價格從1991年開始雖然升值速度很慢,但並沒有按羅傑斯預測的那樣貶值,據一篇美國鑽石專業網站的報導稱,裸鑽的價格指數從1991附近的1400點左右,攀升到2004年的2200點左右,從03年後鑽石價格仍然在上漲。鑽石升值的原因是由於鑽石儲量的減少導致的供應緊張。而據《價格表目指南》統計,3~4克拉(一克拉為0.2克)的藍寶石價格從1984年到2003年幾乎沒有變化,如果你在1991年買入藍寶石,你還將經歷藍寶石的貶值。如果羅傑斯堅持自己的判斷,賣出鑽石,買入藍寶石,並執行這個買賣,他將不如1999年投資中國B股那樣底氣十足。

個人認為吉姆羅傑斯對於鑽石和有色寶石生意判斷的失誤主要是兩個原因。
(1)    習慣,人類早己經習慣了鑽石和婚禮的聯繫,而寶石對於鑽石的更替並非是在功能上的革命性的更替,所以缺乏變更的動力
(2)    有色寶石行銷的略勢,有色寶石等資源主要掌握在非洲的一些小國家裡,比如津巴布韋的綠寶石,這些國家對於有色寶石的行銷遠遠落後於行銷鑽石的戴比爾斯,即便是今日這些國家的公司對於有色寶石行銷依然沒有什麼投入。
查看原圖紅線是:裸鑽價格指數 ( 裸鑽是指未經加工的鑽石)
藍色柱狀是:裸鑽價格攀升百分比

查看原圖《價格表目指南》統計的藍寶石價格
紅線:Good 3-4 ctsapphire :5~6級別3~4克拉的藍寶石
藍線:Fine 3-4 ctsapphire :7~8級別3~4克拉的藍寶石

2 南非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
南非是吉姆羅傑斯非洲旅行的最後一站,在飽受非洲各國不景氣的基礎設施帶來的旅行煩惱後,他發現南非道路完好,電話線正常,而加油站,餐飲,五金裝備等現代化生活的供應充足。並且,高速公路,電力,供水設施都很健全。而正是堅實的基礎設施建設在19世紀後的美國經濟騰飛帶來不可磨滅的功勞。

吉姆羅傑斯將基礎設施的修建功勞歸功於Cecil Rhodes ( 西塞爾 羅德斯:19實際的英國商人,通過剝削非洲資源獲利的風險投資家,統一戴比爾斯鑽石資源的堅定設計者和執行者,死後創立世界性獎學金羅德獎學金,得獎者可以去牛津攻讀,克林頓是獲獎者之一) 等投資探險家。 這些資本家進入南非發現鑽石和黃金後,為了獲取利潤不得不修建基礎設施,而這一點與美國淘金熱的情況非常相似。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他認為企業家修建的基礎設施比起世界銀行的修建項目更有經濟價值,一個是拿自己錢,聲譽,機會去冒險的企業家,另外一個是年薪75000美元的金融機構官員,企業家會深思熟慮,考慮的問題會比世界銀行的官員多百倍。

今日南非
得益於1994年的制度改革,南非經濟從1999年開始騰飛, 現在南非擁有世界級的商業體系, 2007年南非GDP增長率為5.1%,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內需。為了迎接2010年世界盃,南非計劃投入1509億南非幣(約合195億美元)來興建基礎設施。礦業是南非的重要產業,2007年佔了南非市值的45%。

南非現在面臨和中國經濟相似的問題,由於持續發展帶來的能源供應不足,在2008年1月,南非電力供應出現赤字(南非是非洲電力大國,長期像領國輸送電力),南非在增加電力供應和限制電力需求上做著雙向努力。而南非也在經歷著通脹,2008年6月CPI達到12.2(其中食物價格從年初上漲約25%),PPI達到1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南非經濟現在正在面臨著失業加速的挑戰,失業率在2007年達到24.2%,南非經濟增速也開始滑落。

南非的股票在03年開始攀升,在2008年末5月達到30000點以上,六月份開始回調,現在在25000點左右,市盈率在15倍左右。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14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四)智利篇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4028
智利
環球旅遊投資


第51站 智利:1991年8月31日~1991年9月5日
路線:聖地亞哥(智利首都,全國經濟中心)-扎巴亞(海灘城市,旅遊勝地)-巴耶納爾-Antofagasta(港口城市)-阿里卡(智利北部港口城市)

吉姆羅傑斯到智利時,智利經濟的情況:

智利人均GDP和南美平均人均GDP對比圖 (美元)
查看原圖藍線:智利人均GDP
紅線:南美人均GDP

智利90年代初以經濟改革而著名。而改革後的顯著效果在當時被稱為經濟奇蹟。 在1976年,智利實施自由市場化改革,建立可行的貨幣政策,並提高利率,取消最低工資,降低稅收,智利在80年代經歷了一陣痛苦的改革時期,從80年代後期,智利通過經濟改革,情況開始好轉。智利從70年代經濟最封閉的國家在90年代變為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

吉姆羅傑斯對智利經濟的評述
我個人讀過這本書後的判斷是:吉姆羅傑斯在環球旅遊投資後,給了全世界兩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高的評價,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智利。他一直嚮往可以去這兩個國家。

智利的經濟改革
吉姆羅傑斯對智利的興趣源於70年代智利堅定的經濟改革,政府降低關稅,智利的關稅從1973年的105%,下降到現在的3%,出售國有企業,智利的公司被迫參與全球競爭,而工資由勞動供需來決定,經濟改革使得智利市場全面開放,國內的公司需要和外國公司在同一平台上競爭。然而,這次經濟改革造成的債務危機也讓智利在80年代幾近崩潰,GDP在80年代初不增反降,僅82年一年GDP下降14%,大量企業倒閉,大量國民失業,83年失業率達到22%,實際工資水平下降40%,救市呼聲漸起,而政府繼續改革。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政府的改革初見成效,GDP增速加快,出口增加,智利甚至在與日本的貿易中出現順差,政府在財政政策大力投入下,仍然留有盈餘,失業率下降,貧困人口在大量減少,教育也大有改進。美國的許多跨國公司開始加大在智利的投資。

吉姆羅傑斯在遊歷各國時候,對於很多政府沒有決心去進行經濟改革表示失望,他們不願意讓自己執政的時期,面臨經濟重挫,很多政府迴避問題,貶值貨幣,以便增加出口,暫時拉高經濟,英國,美國都是這麼做。而像智利這樣堅持深遠的經濟改革的國家,少之又少。但是在他看來,這樣的經濟改革帶來的效果,卻又十分顯著。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很多媒體和學者願意把智利的經濟改革分為兩個階段,即86年前和86年後,他們認為86年前的經濟改革作用是不顯著的,智利政府也犯了很多錯誤,基本上是失敗的,而86年後的成功是因為86年後智利政府的調整。吉姆羅傑斯則認為智利的經濟改革並不用劃分,深入的改革必定帶來痛苦,經歷痛苦後的改革會有出人意料的良效。86年前經濟增長不顯著是改革的必經之路,這段時間必將是痛苦的,但是這段時間也為86年後的經濟改革做出了很多必要的嘗試和鋪墊。這也是很多政府和飽學之士最終迴避深入的改革的原因。

今日智利和智利股票市場
智利在90年代後經濟開始了飛速發展,己經和其他南美諸國拉開了很大差距。2007年智利人均GDP達到了13900美元,成為南美的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智利人均GDP在1991年為5300美元,增長2.5倍。這個數據中國是4倍,巴西不到2倍,阿根廷是1.3倍。

查看原圖圖上為智利5年的聖地亞哥IPSA指數

智利的股票市場和中國股票市場一樣從2006年初開始拉升指數,也和中國股票市場一樣在2007年11月左右,開始下跌,當時智利股票市盈率為22,大盤調整幅度僅為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15

吉姆羅傑斯《環球旅行投資》書評(五)美國篇 Conan的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3934102
美國篇
美國篇主要吉姆羅傑斯在環遊旅行後對美國的反思
環球旅遊投資


第62站 (最終站)美國;1991年10月25日
吉姆羅傑斯回到美國時,美國股票市場的情況:
查看原圖圖為道瓊斯指數

道瓊斯指數在1991年在3000點左右,也是在這一年道瓊斯指數首次超過3000點,而在十幾年以後道瓊斯指數幾乎接近15000點。(去年上證綜指首次超過3000點)

吉姆羅傑斯對美國經濟的評述
雖然是美國人,但吉姆羅傑斯對美國並不樂觀。他的原話是「在實地參觀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後,看到這個國家還是這麼毫無希望的偏狹和孤立,真是讓人感到痛苦,令人感到恐懼的是,沒有一個政黨己經或者將來願意來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

傲慢的美國人的狀態:他們陶醉於成功中,美國人把錢投資在了非生產性消費上,這是他們為什麼20年沒漲工資的原因,而很多國家可沒有這麼做。

吉姆羅傑斯在去其他國家時,不止一次提到,美國現在過於的幾百年裡己經被寵壞了,他們因為在戰後超越日本和德國而揚揚得意,他們有時候認為自己超越了自然規律,甚至你在和他們說經濟學規律和社會規律時,他們會告訴你「這是在美國,這的一切都不同。」

而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做法可大不相同,他們以頑強的精神重新開始,不再驕傲輕敵,在生傳流程和產品設計方面突飛猛進。

美國人繼續不思進取,他們開始寡頭壟斷產業,並且傾向保護主義,美國的汽車企業就是寡頭壟斷的一個,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壟斷了美國的汽車生產,因此廠商提供給消費者價格高昂,品質一般的汽車也是很自然的了。

而美國以民族大熔爐而聞名,民族大熔爐也最終使得美國滋生了分離主義。羅傑斯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父母讓他們孩子學習自己的母語,一個多種族的國家,語言是一個重要的維繫,他認為美國應該向加拿大的法語者融入英語學習。

美國的體制不利於美國經濟發展
吉姆羅傑斯認為美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多年來都在實行貨幣貶值政策,貶值的速度快的驚人,他說美國人貨幣貶值的速度,羅馬人用了400年,西班牙人用了200年,英國人用了75年,而政府根本不關心這個問題,美聯儲更願意拯救政府並不是貨幣,而環顧世界以後,他看到了很多貨幣貶值之後的後果,他認為美國的處境將繼續惡化。

政府為了得到選民的支持,而使用保護主義,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人在當時每年要用50億美元補貼去維持糖生產,這個事情除了造成浪費以外,還使美國民眾要以比世界高2~3倍的價格去買糖。美國政府這麼做的原因是要得到製糖企業背後一批選民和贊助者的支持。

美國的財政政策的弊端
在吉姆羅傑斯眼裡,美國有許多財政政策的弊端。第一個就是美國的稅制,美國稅制鼓勵消費而不鼓勵儲蓄和投資。而日本,德國,新加坡全世界很多地方都不是這麼做的,日本當時的儲蓄率是20%,而美國是4%,日本比美國有更多的錢去投資。

另外美國的稅法非常繁瑣,按照他的思考,美國努力的想獲得2%的經濟增長時,最少要花1%在避稅上。

最後,美國債務問題非常嚴重,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借債還偏偏多投向了軍事,權力,福利,夕陽產業補貼,大多不能促進美國生產力的項目上。美國政府在軍事項目上的浪費非常嚴重。

今日美國
美國從90年的接近3000點,上升到現在的11500點。美國的GDP由59959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38438億美元。美國的製造企業從90年代以後一直承受嚴重打擊,但是美國在90年代末至今的高科技產業的增長有目共睹。而高科技領域也是令許多投資界大師不願碰及的領域,當然也包括吉姆羅傑斯。

從1991年以來,美國的負債問題日益嚴重,美國因為大量舉債,又將債務寬鬆的借給國內金融機構,輔以對於高增長的渴望,終於在2007年因此次級債危機。而美國的公民也開始大幅度關注美國的負債問題。接替格林斯潘的美聯儲新官伯南克,是一位認為美國在一定不不的低水平的通貨膨脹下仍能穩定發展的堅定者,2008年,伯南克還是沒有防守住通貨膨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16

非主流書評(3):林園炒股秘籍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book3/

近期上升股票集中在中字派股票,但另類風險亦是值得記取的。對於「創作式」投資項目/商業模式、「意識流小說形」賬目,是投資中國股票不可或忘的風險。有「中國股神」之稱的林園先生,其投資心得似有一點啟示。

確定性:林園對於難以理解的95%股票,連研究的興趣也沒有,其餘的5%若不能確定未來三年的收益,林園也不會買入。買入了的他也會定期追蹤賬目報告以至廠房生產情況等。賣花卉賺大錢值得懷疑,難道賣瓜菜的不用懷疑?古靈精怪的股票,研究來幹甚麼?

無風險套利:林園否定「有效市場理論」,認為市價不能有效地反映價值,可利用可換股債券及認股權換股,以及上市公司發行的認估權價來定價套利。市上流傳「清貨入call輪,滿城盡帶價內輪」的傳聞,就是類似的焗爆倉現象。「掂三萬殺光熊證」又何嘗不能是類似的操作?

避假賬:林園計算資產值,是撇除不能產生利潤的無效資產,不依賴賬目上的紀錄。計數著重現金存量及現金流,應收賬可免則免,最好能有預收賬。大家會問,何來這樣「著數」的生意?茅台、五糧液固然是這種「先錢後貨」的生意,香港地產商如果能在入伙前清貨,何嘗不是這樣?

追求不公平競爭:壟斷行業、老字號、龍頭企業、巨人的品牌/嬰兒的股本,是林園選擇的標準,大家看看升得最多的股票,如中移動、中人壽、中石油、港交所、神華、廣船等是否如此?

泡泡吹大時賺錢才最爽:林園鼓勵滿倉持股,動用財力耐性「堅決」持股,相對於其他人迴避泡沫,林園認為有泡沫時有貨才能賺大錢,寧願高位跌三成才賣,遠勝胡亂估頂清貨。比照於目前的股市情況,大家以為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