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春雨醫生:國內Mhealth概念拓荒者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22/226081.html

大屏幕上閃出一張照片:一個漂亮的女孩抱著一隻小狗,美好、淡然,沒有痛苦。這是創業邦主辦的創新中國DEMO CHINA2012北京分賽的現場,正在進行項目展示的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CEO張銳。他告訴在場的觀眾和評委:「屏幕上的女孩是我的愛人和她的小 狗。她遺傳了迄今為止在醫學領域還沒有根治的疾病,叫偏頭痛。偏頭痛的時候大概有5至10個小時待在床上,不能做任何工作。每當這個時候,她覺得她的生命 彷彿比別人少了一些。我聽到這裡很心痛,應該有這樣一個公司,有這樣一個產品,幫助人們延長他們的時間,減少在病床上的時間。」這就是張銳當初開發春雨掌 上醫生這款應用的初衷。

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mhealth(即Mobile Health)為業務方向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主要提供用戶「自診+問診」兩大功能。據張銳介紹,該公司第一款手機客戶端於2011年11月份上線至今5個月時間,已經取得了180萬的下載量,每天用 戶日活躍量五萬左右,日問診量600個。目前已發佈了iphone、ipad及android三個版本,目前已開設婦科和兒科兩個專業科室的在線問診服 務。

健康醫療應用是錢多人少的領域

春雨醫生公關總監畢磊介紹了他們開發這款應用的具體考慮,首先非常看好移動互聯網這個領域,它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擺脫傳統的移動客戶端,可以直達用戶,這是技術上的很大的革新。

其次公司在選擇項目上用的是反向的思維模式,首先認為社交不能做,因為這個領域的運營成本非常的高,小企業沒有很強的資金上的優勢,所以在推廣上沒 有優勢。而遊戲又是一個競爭非常積累的領域,產品的週期非常的短,疊代非常的快。最後鎖定了教育和醫療這兩個領域,經過調查發現醫療健康這個領域做的人很 少,而且沒有做的比較大的公司。用畢磊的話講這是一個「錢多人少」的領域,所以選擇了這個競爭小、前景光明的領域。

高門檻APP:專業化的隊伍和服務

春雨醫生的專家團隊要求很高,在級別上要達到主任或副主任醫生以上的級別才可以,而3甲級醫院的醫生要具備5年以上的臨床經驗,或是博士以上學歷。 在與專家交流方式上,目前有三種方式,即圖片、文字、語音,用戶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方式來和醫生進行在線問診,全科醫生的免費問診保證在30分鐘內回答,通 常情況下第一個回答會在5分鐘之內就有回覆。

「免費+收費」的雙重模式

春雨醫生公關總監畢磊介紹說,目前移動醫療健康這個領域國內基本上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所以從整個領域的切入點上看還算是獨闢蹊徑的。其次為了保證 用戶可以很精確的查詢到相關病理的數據,公司在自己的數據庫的基礎上嵌入了美國FDA40萬樣本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可以查到美國近五年來此種病在美國是 怎麼醫治的,是用什麼藥物醫治的等詳細信息,這些診斷的信息可以很好的幫助用戶進行前期的病症深入瞭解。據其稱,這個數據庫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機構 引用過。

除此之外,春雨掌上醫生還結合了現在非常流行的LBS功能,用戶可搜索到附近離自己最近的醫院、藥店及醫療服務機構,用戶可以非常方面及時的查詢自己所需的信息。

目前公司的首要任務是積聚廣泛的用戶量,在商業模式方面,春雨掌上醫生採取「免費+收費」的雙重模式,但是每天會有200個免費線上問診,超過數量 則通過增值收費的方式滿足用戶個性化和進階的問診需求。但是絕不會採取和醫生分成模式,他認為分成模式做不大。醫療和健康領域最有錢的是藥廠,公司會將採 集到數據進行處理,提供給藥廠、藥店、醫院,這才是商業價值的最大來源。張銳強調,春雨掌上醫生是一家數據的公司,不做掌上醫院,公司會像淘寶那樣做一個 平台,這個平台上可以像包括營養師、美容師、

與PC端相比Mhealth的優勢

移動互聯網才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與傳統的PC端相比,Mhealthd 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全球共有1億手機用戶,超過PC用戶量。「春雨掌上醫生堅決不會做PC端。移動端有很多東西是PC端無所比擬的。

PC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之間的關聯有兩點,一是互聯網,整個地球是人類的大腦,每台PC和手機都是大腦裡的一個神經元,互聯網是連接神經元的通路。另一個關聯是用戶,PC用戶是成長起來的,移動的用戶是PC互聯網用戶移民移過來的。

第二,及時的在線問診服務。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在線交流,在傳統的PC醫療健康領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病人問診時醫生不在,醫生回答時病人不在。常常是問答過程沒有結束,病人的病已經治癒了。春雨醫生希望徹底克服這方面的壁壘。

第三,巨量數據傳輸和處理能力。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不同,所有人拿著手機進行數據交換,結點數量變多,存在巨量的數據傳輸。

不擔心被抄襲

CEO張銳表示:「開拓這個市場,沒有競爭對手。對於這個領域來說,不是競爭對手,是友軍,是競爭夥伴,我們這個市場現在還是太少。」

和友軍相比,優勢在哪裡?張銳說:「對於我們來說,巨大的優勢我們是一個互聯網公司,而目前在做很多的血統是醫療的血統。我們的團隊以前很多都是網易的,基因是互聯網很重的基因。具體的優勢在數據的採集、分析和處理。」

目前春雨掌上醫生花費最大的地方在線下的資源上,春雨掌上醫生新客戶端正進行「您希望開設的博士診所」投票調查,將按用戶需求引入三甲醫院醫生,增設醫療科的博士診所服務。

春雨還將陸續發佈針對不同人群的多款mhealth方向的移動客戶端產品,例如養生、減肥、營養等領域的移動客戶端產品。並且計劃推出藥店搜索比價功能,以及與有資質的藥店合作,用戶可直接通過春雨掌上醫生搜索藥店、比較藥價、下單買藥。

據資料顯示,在2010年美國最值得投資的10個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中,mhealth公司佔有3席,其中zocdoc、drchrono的融資金額都超過千萬美金。今年公司計劃年底前達到一千萬的下載量,活躍用戶達到20萬。

創始人檔案:

CEO張銳:

資深媒體人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原網易副總編輯、《新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教研室主任。網易公開課和網易新聞客戶端負責人。

公司名片

公司名稱: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

創始人:張銳

成立於:2011年11月

團隊規模:26人

融資規模:獲得藍馳創投的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投資人點評:

創新中國北京分賽評委:

我覺得現在國內老齡化很快,國內對醫藥的知識的需求成長速度非常快,我覺得貴公司在一個非常好的產業裡,這明顯看得到的。上線五個月就那麼多的使用 者。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贏者通吃的產業,都有自己的垂直的應用的地方。我覺得你們做得很好,可能一些很細的東西不好在這裡問了,但你們做得不錯,很明顯的看 到在市場上的成長。

風和投資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炯:

我覺得這是我今天看到最好的項目。

起點創投創始合夥人查立:

補充一點,現在很多人覺得互聯網公司很厲害,延伸到移動互聯網變成大網,可能性很小。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移動互聯網上,不要管網站的東西,把他做成最好,我覺得你也是我今天看到最好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86

互聯網醫療全數據報告:不站隊的春雨醫生底氣何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04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12 13:50 編輯

互聯網醫療全數據報告:不站隊的春雨醫生底氣何來?

作者: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 顧貝妮 李大韜 莫人英 王正坤


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在其年度報告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論斷:


有關一切的最大的重新想象就是人們使用移動設備和傳感器上傳海量可以尋找和分享的數據,事物之間的即時分享/通訊有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和安全。同時,更多的數據和更高的透明度,將帶來更多模式和複雜性,未來數據/形態驅動的問題解決方式初步崛起。


互聯技術已經革新了諸如銷售、通信、支付等多個行業,而現在,最保守的醫療領域在技術的沖擊下也開始發生巨變。各類創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優化就診流程、便捷掛號、快捷支付、醫患社區/醫患遠程便捷溝通、患者社區、遠程醫療、慢病管理。而國內最熱的無疑是8月份融資5000萬美元的春雨醫生、9月份融資7000萬美元的丁香園以及10月份融資1億美元的掛號網。


資本無疑是最為敏銳的。今年上半年,Rock Health對143家數字醫療公司的調研發現,互聯網醫療領域今年以來的融資額已達24億美元,遠超2013年全年19億美元金額,而這一數字也較2007年的2.4億美元翻了近10倍。


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投融資數據庫統計,2013-2014近兩年國內互聯網醫療創業投資事件66起,關註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投資機構共58家,投資機構活躍次數總計91次,披露融資額5.8億美元。


國內互聯網巨頭BAT、360、小米也都瞄準醫療健康產業,騰訊向丁香園、掛號網分別砸了7000萬美元和1億美元,阿里大健康計劃推進的如火如荼,小米註資2500萬美元占九安醫療旗下iHealth股份20%。


但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認為,即便不與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合作,春雨醫生也將成為移動醫療行業最牛的公司之一。從外部觀察,成長為第一梯隊的春雨醫生走入了自我生長的軌道, 百度指數顯示,從今年年初其搜索指數已經翻了一倍,春雨對外宣傳今年的目標是有10萬名醫生註冊。


不站隊的春雨醫生,其底氣究竟來自何處?


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動用了近10人花費了一個月時間,將春雨醫生平臺上的數據全部整理了下來,共涉及18個科室20196名醫生,每位醫生錄入了包括名字、科室、醫院及醫院等級、性別、職級、免費咨詢次數、私人醫生單價、私人醫生購買人數、圖文咨詢單價、圖文咨詢購買人數、電話咨詢單價、電話咨詢人數、門診預約單價、門診預約人數在內的15個數據,總計錄入30多萬條數據。


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以上述原始數據為基礎,經過近兩個月的時間對數據進行清洗、核對、分析,最終形成了近百頁的分析報告,該報告從兩個大的維度、9個二級項、50個小項對數據進行詳細的剖析,全方位的展示春雨上的醫生與用戶的生態圖譜。


兩個大的維度為綜合分析、單項分析,其中,綜合分析維度下又分成了醫生、性別、收入、醫院四個二級項,單項分析維度則是對空中醫院和免費咨詢兩大類五小項展開。兩個維度共包含49個小項。第50個小項是對春雨醫生APP上數據瑕疵的分析。


我們試圖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1、有哪些醫生註冊了帳號,他們來自什麽醫院,來自哪些地區,又提供了哪些服務,春雨醫生是否如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被大量的非三甲醫院醫生所占領?


2、在各類平臺激烈爭奪醫生資源時,春雨醫生平臺上的醫生的粘性如何,即活躍度或者流失率如何?


3、春雨巨額融資加大補貼醫生的力度,那麽醫生在其平臺上所獲得收入的大體結構如何,春雨支付占醫生收入的比例如何?


知名商業財經媒體《21世紀經濟報道》摘編了報告里的部分內容,並在12月8日版的23版整版刊發,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在線問診對傳統醫療行業帶來的沖擊、春雨醫生所形成的護城河、未來的挑戰等。

一、理想改變現實 在線問診改變醫療

Brain Arthur認為,技術的演進塑造了人們的世界觀,同時也塑造了符合技術特征的社會形態與社會制度。看似無解的難題,往往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得不再困難。


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認為,在線問診平臺如春雨醫生、紫色醫療等創業項目利用如淘寶上的好評機制等其他領域成熟的規則構建了一個理想中的醫患國:在這里,醫生的的經驗與知識價值、服務能力與獲得的收入是正相關的,而與其推薦的藥品銷售則沒有任何關聯。


春雨等類似的創業公司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好評機制等其他領域成熟的技術、方法引入醫療領域,有效的降低現有的醫患之間存在的巨大溝通成本。在線問診平臺的諸多創業項目中,究竟哪家真正蘊含了成長為偉大企業的基因,還尚需觀察,但互聯網醫療公司已經開始在改變某些事情,他們的戰略選擇、戰術動作都在對傳統的醫患溝通模式帶來更多的革新。


1幹幹凈凈賺錢:醫生們在春雨上共獲得2077萬元收入


春雨醫生上各科室的收入來源情況,這些收入均得益於醫生們的專業技能和熱情服務。


數據證明,春雨醫生上構建了一個良好的生態圈,醫生可以通過專業技術和服務水平獲得公平的報酬,優秀的醫生和良好的態度,可以得到市場的歡迎並認可。根據公開報道,春雨上已經出現一批月收入過萬的醫生。


動脈網將醫生的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醫生回答的用戶的免費咨詢所獲得收入,該部分收入由春雨醫生支付,按照一條回複春雨支付醫生1.5元來統一計算;第二部分是空中醫院的醫生自我定價部分,該部分設定為醫生獲得全部的收入由用戶支付,不考慮定價折扣、春雨分成等因素。


2年輕改變未來:主治醫師成為在線問診的主力,人數與收入均在前列


未來隨著年輕醫生逐步成長,他們將會把新的診療模式、醫患溝通模式快速的普及開。年輕醫生的線上收入一旦達到臨界點,譬如說線上收入超過了線下的主任醫師收入,那將對醫療行業職級制度、收入制度形成挑戰。


年輕醫生成為在線問診平臺的主力。


醫生的四個職稱從低到高分別是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按照一般的情況,大學畢業的醫學院學生最快要到33歲才能獲得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一般年齡在45歲左右。


副主任醫師以後多數都成為各個科室的骨幹力量,而主任醫師則由於年齡和經驗的累積,多數是類似領域或科室的領頭人,業務繁忙,同時,主任級醫師由於年齡較大,往往對新技術的掌握並不是第一波。


而主治醫師則是年輕人為主,在成為副主任醫師之前要經歷較長的時間,這也意味著他們對新的手段、技術更容易抱有開放的心態。


從上述醫師的分布情況也能看出類似的狀態,主治醫師的數量達到了9730位,占全部醫生數量的49%,而級別最高的主任醫師數量僅有1349位,僅占7%。


3單病種的重度垂直:婦科、兒科、皮膚科、泌尿科需求活躍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在線輕問診最適合的科室是婦產科、兒科、皮膚性病科、男性泌尿科、整形美容科。從春雨離職創業的盧傑所創辦的紫色醫療即是從皮膚科切入。


春雨最初是從單病種切入,然後過渡到全科問診,隨著用戶數量達到數千萬的級別,他們轉頭重新推出優勢科室,強化單科的競爭優勢。從數據看,上述幾個科室在人數、總收入、個人最高收入、活躍度上均居前列。


而未來,上述這些科室將有可能誕生一批擁有巨量粉絲群體的網絡醫生,而他們的出現將有希望對傳統帶來巨大的沖擊。


婦科、兒科和皮膚科是在線問診的明星科室


在全部20196名醫生中,有7個科室的醫生超過1000名,分別是內科、外科、心血管、骨科、婦產科、腦神經科、兒科。


春雨醫生上各科室的總收入情況。


按照科室排序,收入超過百萬的大科室分別是內科384萬元、婦產科299萬元、兒科248萬元、外科230萬元、男性泌尿科156萬元、皮膚科148萬元。

二、春雨的護城河有多深 收入前20的醫生數據揭秘

作為在線問診的先行者,春雨醫生已經憑借自身的先發優勢積累起足夠的品牌知名度,並且在上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圈,並且逐步形成了其平臺的個性或氣質。在上面,醫生的活躍度可以達到20%、不同級別的醫生形成了各自群體的定價策略、年輕醫生主導著平臺的方向、醫生之間的競爭開始從專業向“專業+服務”層面演進。


醫庫軟件CEO Dr.2認為,春雨在獲得巨額融資後,繼續擴大醫生的數量和質量,用各種手段擡高全行業獲取普通用戶的成本(全面下沈式地推+小區海報+分眾傳媒+網絡營銷)。春雨同時利用手中的現金與競爭者們打起一場爭奪醫生的現金消耗戰。


同時,由於春雨的先發優勢及對醫生的補貼,使得春雨的醫生活躍度較高,對用戶也形成較大粘性。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數據統計,通常認為的春雨醫生大多是非三級甲等醫院醫生的印象事實上並不成立。換句話說,春雨醫生已經網絡了相當多的優質醫生資源。


而春雨醫生的產品除了健康咨詢和自查的各種檢索外,同時還加入了春雨計步器等健康工具和微信支付等,新用戶註冊後贈送的金幣可以順向為收費模式帶了部分的引流。


對於春雨而言,護城河雖然足夠深,但未來仍然並不確定。據一些三甲醫院的大夫告訴動脈網,部分醫院明確要求醫生上班期間不得使用移動端在線問診平臺,這無疑是所有在線問診項目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


1醫生活躍度20%


相較於其他平臺一年數次的打開率,春雨醫生平臺的打開率較高,據媒體報道,每天產生的問題已經達到4萬條以上。隨著春雨向可穿戴設備開放接口、與藥店、保險公司對接等運作模式的開展,春雨已經開始通過各種上下遊的合作增加用戶黏性。


作為核心資源的醫生,其使用頻率或者活躍度代表的是醫生對該平臺的認可程度。春雨醫生的活躍度在業內同類產品中表現相對較好。


動脈網采用了寬窄兩種統計口徑來計算醫生活躍度:


一是窄口徑,僅統計空中醫院中四項服務,只要任一項有單價及購買人數,即為活躍。此項統計將如下情況的醫生排除在活躍度之外,即曾經提供過“私人醫生、電話咨詢、圖文咨詢、門診預約”的服務但在動脈網統計數據時將服務取消的醫生定義為非活躍醫生。


二是寬口徑,空中醫院四項服務、免費咨詢,上述五項中只要有一項有收入即為活躍。寬口徑考慮了部分醫生註冊春雨醫生的服務後,嘗試性使用春雨的情況。


春雨醫生的活躍度為兩成,相對較好,但也還有很大空間。


上圖可以看出,寬口徑下,醫生活躍度最高的是二級丙等和一級乙等,均超過了66%,活躍度最低的則是三級丙等醫院的醫生,活躍的僅有20%,而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活躍度擇接近38%。窄口徑下,各個等級的醫院的醫生活躍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一級乙等醫院的醫生活躍度仍然有33%,但較寬口徑下的活躍度下降了50%。(說明:標註為一級、二級、三級的醫院,是通過各種信源無法最終確認具體級別的醫院。)


任何一款工具類軟件,從知曉、下載、打開到重度使用這四個環節上都有大量的漏出或流失,對於春雨醫生而言,醫生註冊春雨到嘗試提供服務,這個階段的轉化率可以用寬口徑的醫生活躍度來估算,動脈網統計的活躍醫生數量7512位,對應的活躍度為37.2%,即每100位註冊春雨的醫生里,有超過37位的醫生嘗試使用春雨為用戶提供服務。


而從嘗試提供服務成為重度使用,即第二個階段的轉化率則會更低,這個轉化率可以用窄口徑的醫生活躍度來估算,動脈網統計的活躍醫生數量為4169位,活躍度數據為20.6%,即每100位註冊春雨的醫生里,有接近21位醫生成為相對重度的使用者。


各等級醫院的醫生的流失率等數據分析在報告的完整版中有詳細說明。


2占領春雨:三甲醫院的醫生占主導地位


動脈網與很多人溝通時發現,人們對春雨最多的直覺判斷是:非三甲醫院的醫生數量占據了主導。但我們的數據統計顯示,春雨醫生上最活躍的、數量最多的群體恰恰來自三甲醫院。


開通空中醫院四項服務的醫生,來自三甲醫院的更多。


如上圖所示,開通空中醫院中四項服務的醫生人數分布中,來自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數量遠遠高於非三甲醫院的醫生。春雨醫生中的空中醫院共分為四項,分別是私人醫生、圖文咨詢、電話咨詢、門診預約。


和很多人想象不一樣,三甲醫院的醫生正是春雨的主流。


三甲醫院的絕對數量占比為42.6%,來自三甲醫院的醫生數量則居於絕對的多數。寬口徑下,來自三甲醫院的活躍醫生數量為4680,占全部活躍醫生數量7511的62.3%;窄口徑下,三甲醫院醫生數量為2599,占全部4169的62.3%。


3定價策略:好醫生更值錢,普通醫生靠數量和服務


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在春雨平臺上數量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活躍度較其他醫院的醫生活躍度偏低,這也與三甲醫院的醫生工作節奏較快有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的醫生沒時間,普通醫生的時間相對富裕,平臺參與度高。


對於這兩類醫生,其在春雨平臺上也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三甲醫生更傾向於設定較高的單價,而普通醫生更樂意於花費時間回答用戶免費咨詢來獲得收入,通過便宜的收費和更好的服務來贏得用戶。如私人醫生定價最高的是協和的劉炳巖,為9999元。




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們通過空中醫院所獲得收入是其免費回答問題獲得收入的2.28倍,而二級甲等的醫生則只有0.8倍。也就是說,三甲醫生更傾向於設定較高的單價,而普通醫生更樂意於花費時間回答用戶免費咨詢來獲得收入,通過便宜的收費和更好的服務來贏得用戶。


4醫生的競爭:不僅比拼專業名聲,更比拼服務


名醫院、名醫生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在線問診領域,良好的形象、口才、甚至幽默感,都可能讓你超越專家、教授成為明星醫生,獲得更高的收入。這里不按職稱收費,而是按醫生的受歡迎度來獲得收入。


在春雨醫生上收入排名前20的醫生中,既有國內頂級醫院的醫生,也有來自地方性醫院的普通醫生,他們憑借好的服務也獲得了用戶的認可。




如上圖所示,收入最高的為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劉炳巖,為461754元,分析收入結構可以發現,主要的收入來自於私人醫生一項,劉醫生的私人醫生單價定為了9999元,是春雨醫生上面最高的定價,僅此一項就獲得了459954收入。


春雨醫生上的明星醫生,來自廣州的兒科大夫歐茜共獲得120906.5元的收入。收入最低的是來自河北的婦產科大夫尹建新,共獲得67852元。這20名醫生總計獲得了2743668元,占所有醫生收入的13.2%。


5爭奪醫生的資金消耗戰:近四成醫生收入來自春雨


各個醫患溝通、在線問診平臺都在爭奪醫生,給予醫生補貼是一個不二的選擇。這將是一場資金消耗戰役,小的玩家將無法參與遊戲。


根據公開資料,春雨通過對醫生的補貼來獲得更多醫生入駐並轉化為活躍醫生,尤其是在其獲得C輪的5000萬美元之後,會加大補貼力度。


我們將醫生收入分為兩部分,醫生回答的免費咨詢部分設定為春雨補貼,空中醫院部分為醫生從用戶獲得的收入,這部分我們不考慮會員折扣和春雨的可能的分成因素,僅按醫生定價進行計算。那麽,春雨在歷次融資中有多少用於支付補貼醫生的費用,我們統計如下:




截至9月底,春雨支付的總金額為784.4萬元,占醫生總收入的37.77%。按支付總金額排序,婦產科、兒科超過了100萬元,具體金額分別是195.65萬、137.3萬元。支付金額超過10萬低於100萬的科室有12個,其中內科、皮膚科、男性泌尿科的支付金額分別是88.2萬、77.2萬、52.2萬。低於10萬的有4個科室,最低的支付科室是腫瘤科7.2萬元與營養科的7.5萬元。


在支付比例上,低於30%的有9個科室,耳鼻喉、腦神經、整形美容、內科、內分泌、心血管、外科、心理科與腫瘤科,最低的支付比例為腫瘤科的15.79%。剩余的9個科室,春雨支付比例高於30%,婦產、兒科等6個科室支付比例超過50%。適合做在線問診的幾個科室中,春雨支付比例都比較高,如兒科、皮膚科、男性泌尿科,支付比例分別是55.32%、52.31%、33.51%。



按照支付金額來計算,支付金額超過100萬的地區有2個,分別是山東207萬元、河北145萬元,支付金額低於100萬高於20萬的地區有8個,最低的是福建104.3萬元,高於50萬的地區有6個,低於10萬的地區有15個,其中雲南、寧夏、西藏、青海支付金額不足萬元。


從支付比例上看,超過50%的地區有西藏90%、河北70.77%、貴州55%、山東53%、內蒙50.3%,在30-50%之間的地區有14個,最低的支付比例分別是雲南17.88%、福建16.97%、青海5.64%。


這就是護城河,小玩家慎入。

三、互聯網醫療面臨諸多挑戰 入駐過百人醫院僅8家

市場人士預估春雨醫生今年的營收將達到3000萬,成本消耗接近4000萬。對於春雨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鞏固護城河,盡快找到盈利模式。


DR.2認為,春雨試圖重構醫患關系,把春雨用戶分成不同的社群後,反向跟藥企等企業議價,也就是反向定制模式,通過對定價權的爭奪,實現在客戶群里做長尾和環形收割。這種做法將會引起渠道的對立。這是對春雨執行能力和戰略抉擇能力的考驗。


現在,據稱春雨有激活用戶3300萬,註冊認證醫師4萬多名,每日提問超過4萬條。未來,如何爭取更多的醫生、更高的活躍度都將是擺在春雨面前的挑戰。


1環境勝負手:在線問診的發展期待政策松綁


在政策明朗之前,在線問診平臺和醫院、醫生達成協調非常重要,也是現在各家在線問診平臺重點攻克的對象。而醫院如何應對這個強勁的趨勢,自我開放與被動適應未來將是兩種局面。我們已經看到了有些醫院在擁抱新技術上的努力,如阜外心血管醫院、濰坊市的兩家三甲醫院。




各醫院的醫生在春雨上註冊的人數,從上圖可以看出,僅有一位醫生註冊的醫院有1690家,有2位醫生註冊的醫院數量有593家,有5-10位醫生的醫院數量為420家,10-20位醫生的醫院有358家,超過100位醫生的醫院僅有8家,這8家醫院分別為阜外心血管醫院324名醫生、福建省立醫院132名醫生、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119名醫生、武警總醫院118名、河南省人民醫院107名、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106名、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104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02名。



里環是各地三甲醫院數量,對應外環是該地區三級醫院數量。動脈網所統計的數據則顯示,在所有的三級醫院中,三甲醫院的占比超過70%的地區有22個,僅有一個地區三甲醫院的占比低於50%。春雨醫生等在線平臺如何規避政策紅線,並獲得醫院的認可,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雖然沒有醫院明確抵制春雨醫生,但我們接到反饋稱,有醫院禁止醫生上班時間使用春雨醫生。


2購買偏好:電話<圖文<私人醫生


從大數據來看,電話問診的使用頻率幾乎降到了冰點,更多的使用是私人醫生和圖文咨詢。早期部分醫生將電話問診價格定的過高,而將包含了電話問診的私人醫生一項價格定的偏低,也使得電話問診業務變成了雞肋。


在實際的數據統計中,動脈網也發現許多醫生的價格制定變化很大,甚至有超過十倍變化的情況出現。


醫生的定價還沒有比較明確的規律。


從上圖可以看出,用戶最願意購買的是包含圖文咨詢和電話咨詢的私人醫生服務,三甲醫院醫生的私人醫生購買數量是後兩者的6.5倍。


3付費習慣待養成:平均收入偏低


整體來說,醫生的在線收入還是偏低,這主要源於用戶付費的數量和習慣都沒達到一定高度,在線問診行業還需要更多投入來把整體規模做大,光憑春雨醫生一家顯然是不現實的。




春雨之前曾經嘗試過向用戶收取會員費,後發現幾乎行不通。從上圖可以看出,免費咨詢次數幾乎是私人醫生購買人數的10倍。從平均收入來看,活躍醫生的平均收入並不高。



如果將全部醫生計算在內,男性醫生的平均收入為1858元,女性醫生的平均收入為1811元,所有醫生的平均收入為1028元。如果僅考慮到活躍醫生的比例(寬口徑定義),男性醫生的平均收入為3594元,女性醫生的平均收入為3806元,所有活躍醫生的平均收入為2765元。註:文中所使用的數據時間截止2014年9月底。(來自動脈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41

春雨醫生今年開設300家診所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8/149785.html

黑馬說:春雨醫生又一次語出驚人:今年開設300家診所。在中國,似乎從未有過這麽大的線下連鎖醫療機構,而且還要在一年內開出。如同往常一樣,春雨的這一舉措再次遭到質疑,創始人張銳也再次用跳出現有體制的思維解釋了這件事:醫院只有閑置資源與非閑置資源之分。如同把醫生搬到網上,他只是又一次充分利用了閑置資源。

\文 | i黑馬
編輯 | 王冀


5月7日,春雨醫生宣布,將在全國5個重點城市開設25家線下診所。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透露:首批25家診所位於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到2015年底,春雨將在全國50個大中型城市開設300家診所……

按照新聞通稿,春雨的診所應該是這個樣子:邀請來自三甲醫院的副主任及主任醫師坐診線下診所,並提供基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私人醫生服務,打造on line+off line的全流程就醫體驗。

從線上走到線下,這是繼完成5000萬美元融資後,春雨醫生的又一“壯舉”。自2011年成立以來,這家公司說了很多新的概念,其中有很多略顯超前,但隨著產品的推進,很多概念開始被人們慢慢接受,比如一些人在遇到小毛病時先在春雨上問醫生。發布會上透露的數據顯示:春雨已積累將近5800萬用戶以及10萬名以上醫生

但診所哪有那麽好開呢?2012年成立的卓正醫療至今只有7個服務網點;今年4月剛開出的北京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其CEO知名女醫生於鶯前後忙活了近10個月。比之春雨,這兩家機構都是線下出身,有著天然的優勢。另一家線上出身轉做線下的丁香園,CEO李天天說起診所時一肚子苦水,線下線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麽春雨憑什麽做診所一個診所里多少醫生開這樣一間診所需要多少時間出了事故怎麽辦

據春雨醫生CEO張銳透露:診所采用的是眾包合作的模式與線下的醫院采取合作,醫院提供就醫的物理場所和設備,春雨提供醫生和用戶,雙方資源相互匹配,因此能在短期內在全國快速開設多家診所。春雨未來也不排除投資建設一批旗艦店至於更詳細的合作形態張銳表示因為牽涉到很多合作夥伴,暫時不方便透露,但會在之後的時間里跟大家說明。而談及醫療風險,張銳表示,在與醫院合作的模式清晰的情況下,醫療糾紛的界定更加明確,同時春雨還會引入第三方保險公司,確保醫療糾紛不再是個難題。

至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私人醫生服務打造online+offline的全流程就醫體驗到底是什麽會給就醫者帶來怎樣的新體驗這個謎底據說下個星期會揭開春雨線下診所會向媒體開放而黑馬哥屆時將第一時間去體驗一下

雖然線下服務還沒有體驗但春雨移動健康CMO劉成平描述了一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私人醫生的產品故事“980塊能買什麽買到一個醫生朋友買到全年不間斷的醫生跟蹤服務將疾病控制在萌芽中我們不是為了治病重要的是讓你不生病……”這款面向B端客戶的私人醫生產品4月的預售款已達2000萬人民幣而針對C端的產品有望在6月底推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從春雨醫生倒閉傳聞,看移動醫療行業之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8/152401.shtml

i黑馬 王根旺 周路平 10月18日報道

春雨醫生今日被一則聳人聽聞的傳聞所纏繞。微博博主“一醫一世界”發表文章《論春雨醫生的倒掉》,論調悲觀,立場鮮明,直指移動醫療的弊端。文中對春雨醫生的唱衰,主要闡述了兩大理由:

一是入錯行。醫療本身很大,市場卻很小;看病需要信任,建立信任需要時間,資本等不起;丘壑縱橫,資本想一統市場阻力很大。

二是模式行不通。線下診所的本質依舊是“中介”,而這個中介又區別於打車中介,政府在醫療中是主導角色,任何想進入醫療行業掙錢的資本都會面臨一種道德指責。

由此文章斷言,春雨以前嘗試的模式已經很多,剩余的可信故事已經不多,必然走向失敗。

春雨醫生官方今日晚間做出回應,表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創新的道路上,最開始會有鮮花和掌聲,當然也少不了冷眼和質疑,只要沒有惡意,我們都歡迎。”誠然,從春雨醫生的發展路徑和模式變革,大抵也能看到移動醫療所面臨的困境和質疑。

春雨醫生的苦苦探索

春雨醫生曾經作為改革先鋒出現在世人面前。2011年起家於遠程問診,涉及健康咨詢、家庭醫生、預約掛號、健康資訊等功能。春雨醫生一共經歷了三輪融資,2011年11月獲得藍馳創投300萬美元A輪融資;2013年3月獲得貝塔斯曼亞洲基金、藍馳創投800萬美元B輪融資;2014年8月19日,獲得中金公司、如山創投、Pavilion5000萬美元C輪融資,A、B輪投資方藍馳創投跟投,彼時成為移動醫療領域數額最大的單筆融資,風光無限。這也在醫患矛盾突出的當下,給了人們一絲希冀:通過醫療的互聯網化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只是這點美好或許將要遭受赤裸裸的現實考驗。

根據春雨醫生首席市場官(CMO)劉成平在近期一場沙龍上分享的數據,經過4年時間的探索,春雨醫生平臺總用戶量8600萬,平臺醫生36萬名,每日解決超過27萬個問題。劉成平特意回顧總結了春雨醫生的三條發展路徑。

第一的階段是輕問診,做眾包搶答,平均每個問題在兩分鐘以內響應,用戶免費在春雨醫生咨詢,使得春雨獲得第一手健康大數據,醫生則能夠獲得平臺的補貼。這是市場初期純賠錢的買賣。

隨後是“空中醫院”的定向問診,讓醫生在春雨平臺開店,售賣自己的服務:包括圖文咨詢、電話咨詢、掛號預約、買斷醫生一定時間的私人醫生服務。醫生對自己的服務進行定價,用戶選擇其所需要的醫生以及購買其所需要的服務。不過這種電商做法依然不盡如人意。

再者是私人醫生。一方面是線上的家庭醫生:建立健康檔案,包括所有與健康相關的數據,長期的服務一個客戶,充當私人醫生的角色。另一方面是線下服務,包括分診服務、預約線下簽約的醫院專科專家,線下的春雨診所會把收集的相關數據和檔案匯集到線上。然後希望將采集到數據進行處理,提供給藥廠、藥店、醫院以換取利潤。2015年5月7日,春雨醫生宣布,將在全國5個重點城市開設25家線下診所,到2015年底,將在全國50個大中型城市開設300家診所。而診所的建設除了傳統自建診所,還有合作模式、加盟模式、托管模式,以快速複制發展線下春雨診所。

春雨的思路大抵如此。前兩個階段的做法已經漸漸被放棄,所有的商業模式探索開始進入到了第三階段,只是這依然不被看好。

線下診所沒有想象得這麽簡單。2012年成立的卓正醫療至今只有7個服務網點;今年4月剛開出的北京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其CEO知名女醫生於鶯前後忙活了近10個月。比之春雨,這兩家機構都是線下出身,有著天然的優勢。另一家線上出身轉做線下的丁香園,CEO李天天說起診所時一肚子苦水,線下線上完全不是一回事。

春雨醫生的試錯探索還在繼續。劉成平表示,春雨將連接藥品、醫院、醫生、患者、保險,前四者都需要共同的買單方——保險公司,“未來將整個這五方串聯起來,可能將來春雨醫生就是個保險公司。”

移動醫療困境

關於移動醫療,美國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HIMSS)給出的定義是,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比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等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不難發現,移動醫療多指通過移動互聯網提供診斷和治療服務,而移動健康則是一個更為寬泛的詞匯,它另涵蓋了非診治環節的健康監測,比如健康手環、心率監測設備。

從發展脈絡上看,移動醫療大致可分為“墻內”和“墻外”兩類。“墻內”移動醫療,指的是醫院醫療信息化從PC端到移動端的延伸,用戶多為醫生,適用範圍局限於醫院內,使用過程偏“診中”和“療中”。簡言之,“墻內”是針對醫院和醫生的2B生意。

“墻內”移動醫療給醫院和醫生帶來了很多變化。上海京頤投資人、弘暉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暉曾向i黑馬講述了他的親身感受。王的父親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今年68歲。在王父行醫的年代,下班回家的醫生,沒有任何工具可用來監控患者病情,因此一旦病人情況危急,接到電話後他就得騎自行車匆匆返回醫院。

現在,這位老院長的新同事們,在這方面已便利得多。隨著醫院信息系統與雲端的連接,這幫30多歲的年輕人通過大屏手機上的App,可以查看包括病例、檢驗報告、影像資料等病人所有信息。他們還可以通過手機與值班護士互動,然後遠程下達醫囑,而該醫囑將同時被傳送至護士站、配藥房以及主任醫師的手機或PC上。

“移動醫療,實現了診療流程的進一步規範化、簡單化和實時化。”在王暉看來,這種能夠幫助醫生更為有效地工作、使之獲得更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工具一定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事實的確如此。目前,國內各家醫院對“墻內”移動醫療基本持開放和擁抱的態度。諸如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丁香園等等。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醫院已對移動醫療創業者敞開了大門。相反,創業者依然面臨重重壁壘。

首先,門檻極高。一般而言,在行政壟斷領域,任何一個新項目的引入,都需要相關權力部門的評估,至於該項目技術水平的高下,似乎並不那麽重要。對於希望打入“墻內”的創業者說,“搞定醫院一把手”才是最關鍵的一環。不過,隨著醫療服務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這一門檻或將被逐步削低。

其次,數據壁壘。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曾對i黑馬說:“公立醫院擁有大量數據,但不能給你,不能開發,不能商業化,所以什麽都不能做。”如今醫院不對外開放電子病歷(EMR)數據,患者自己也沒有。因此很多創業者只能為患者另做一套數據,但這套數據能否拿來用,能否作為醫生的診療參考,都存在很大疑問。

第三,標準的不統一。由於中國醫療行業信息化缺乏頂層設計,加之國內醫院體系龐大,此類產品進入醫院時,都要重新做一個系統接口。舉個例子,如果A醫院的五個系統接口是由5家不同公司開發的,而B醫院的情況是一家公司的接口連著另外四家,這造成的結果是,醫療IT產品複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極高,這也同時限制了企業的生產能力。

第四,醫保也是創業者們需要克服的難關之一。國內多個城市已在實施“智慧城市”戰略,醫保卡與交通卡、老年證及銀行卡綜合在了一起。未來,為醫院做一個App並不難,難的是你能否對接醫保入口。如果創業者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則成功近在咫尺,不然只能繞著這堵墻原地打轉。

由於醫療資源具備稀缺性,許多創業者甚至認為,“墻內”是否移動無所謂,因為這一市場更多由醫院主宰,而非網絡平臺。因此這群懷有再造醫療行業理想的創業者,選擇了站在“墻外”,用脫離體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務,他們通常切入的環節是問診。比如好大夫就是一個提供院外醫患交流的平臺,而春雨掌上醫生則可以讓患者在就醫前查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並向專業醫生提問。

“墻外”創業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邏輯。首先,由於大多數患者90%以上的時間都待在醫院外,其間基本得不到任何醫療服務,而移動互聯網可以補上這個缺口。“墻外”創業者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將過去醫生只能在院內提供的服務延伸至院外。相對而言,面向2B的“墻內”生意更容易做,因為醫院資金充裕,他們也已開始重視信息化。

正如中衛基金合夥人李文罡所言,目前該領域的根本問題還是商業模式,技術倒是次要的。“醫療健康產業相對保守,很難一下子出現一項顛覆性技術。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如能找準用戶需求並架設好商業模式,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這恰恰是行業的普遍困境,很多從業者坦言,這個行業太難做了。正如春雨醫生,深耕多年,積累了一批用戶,卻始終無法實現價值變現。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根旺、周路平,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不要流量不洗用戶 每天回答33萬個問題的春雨醫生“開放”在線問診了

8月3日下午,國內最大的在線問診平臺春雨醫生宣布開放在線問診平臺,進一步挖掘其在線問診服務能力,免費為有這一需求的硬件廠商、App、網站、微信公號等,接入春雨醫生的在線問診服務。

這意味著,公眾今後無需下載、登錄“春雨醫生”App,便可在接入了春雨醫生在線問診服務的任意網絡平臺中,享受在線問診服務。

“不要流量,不洗用戶,共享在線問診的豐厚收益。”談及這一新戰略,春雨醫生CEO張銳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線問診或成為繼PC端搜索引擎之後,更具生命力和商業潛力的互聯網醫療入口,促使互聯網醫療服務從“連接人與信息”向“連接人與服務”遷移。

國家衛計委最新公布的《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7.0億人次,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5.6次。

醫療需求大、資源緊張是我國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日趨成為獲取醫療信息、醫療服務的重要渠道,但在“魏則西事件”發生後,民眾對於醫療健康信息的辨別能力有所提升,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更為垂直、專業的互聯網移動醫療平臺進行咨詢,獲得真實醫生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的數據顯示,在春雨(醫生)平臺上問診的患者中,有50%需要進行藥品購買,有20%需要到醫院做檢查化驗確診,剩下的30%患者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線問診解決。”張銳告訴記者,中國每天各網絡的健康搜索每天1億次,患者需求的進一步精細和開發仍有巨大空間。

事實上,在線問診服務已是各家移動醫療企業的“標配”之一,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

春雨醫生發布的《在線問診能力報告》顯示,春雨醫生累計入駐醫生數量近50萬,醫生活躍度為20%,也就是說,春雨醫生平臺每天有近10萬的醫生回答33萬個問題,覆蓋全國9200萬用戶,這一數字已經遠超全國任何一家醫院。隨著在線問診平臺入口地位的提高,這一比例還可能進一步提高。

數據顯示,醫生來源覆蓋除港澳臺以外的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覆蓋了65個二級科室。大多數醫生年齡集中在25~45歲之間,男女性別比為6:4左右。職稱方面,春雨醫生平臺的高級以上醫生占比24%,中級和初級均為38%,高級和中級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春雨醫生副總裁王建國在會議現場表示,基於春雨醫生平臺的醫生數量、質量,以及醫生對移動互聯網的熟悉和接受程度,春雨醫生還可以釋放出若幹倍以上的問診能力。也正是具備了這一能力儲備,加上互聯網正在加速進化,春雨醫生推出在線問診開放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從春雨方面獲悉,隨著“萬物互聯”的快速發展,春雨醫生將把在線問診服務接入到更為多樣的應用場景中。比如選購藥品時,可能在藥店掃描二維碼,即可得到春雨醫生平臺上專業的醫生的指導建議;隨著智能硬件的發展,一臺智能血糖儀,就能直接聯通春雨醫生的問診服務。

此前,春雨醫生已與一些手機硬件廠商、搜索引擎、食品企業進行了類似的探索。王建國透露,目前,已有百度醫生、阿里健康、華為、三星、中英人壽、中意人壽、陽光保險等多類企業、平臺接入了春雨醫生的在線問診服務。


韓春雨基因編輯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0萬元資助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查詢發現,韓春雨作為項目負責人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及應用探究》項目已經獲批100萬元,項目起止年月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國家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捐資。中央財政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經費列入預算。

韓春雨課題組5月2日在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介紹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可以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被認為在醫藥等領域有很大發展前景。然而,該技術近日再次陷入輿論漩渦:多國科學家因實驗無法重複而質疑NgAgo的真實性。

《自然·生物技術》今年5月初發表了關於NgAgo的研究成果。國內外生命科學界都對這把基因新“魔剪”充滿興趣,很多實驗室向韓春雨團隊提出了合作意向。然而,幾乎從6月開始, 便陸續有同行“抱怨”NgAgo的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離世 享年44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06/159063.shtml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離世 享年44歲
i黑馬 i黑馬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離世 享年44歲

據知情人士透露,張銳過世主要因過度勞累,誘發心肌梗塞。

i黑馬訊 10月6日消息,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於今日淩晨三點因病去世,享年44歲。據知情人士透露,張銳過世主要因過度勞累,誘發心肌梗塞。

張銳,出生於1972年,安徽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2011年,張銳從網易副總編的崗位上離開,並於當年創立移動醫療平臺“春雨醫生”。此前他曾擔任《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教研室主任。他將自己的創業選擇形容為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

春雨醫生是國內首批移動醫療企業,主打的功能是在線問診,已經接入醫藥電商、硬件廠商、搜索服務商、垂直類app等多種平臺,據悉去年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但張銳的移動醫療之路卻走得異常艱難,經歷了多次轉型調整。

春雨醫生副總裁畢磊回憶,為了融資,張銳在兩個月內見了一百多位投資人。完成B輪融資時,張銳已因壓力太大引發斑禿,左邊的頭發全白了。盡管C輪融資請專業機構做了前期的梳理,但後期依然是張銳親自與投資人談。

去年底接受《博客天下》采訪時,張銳曾表示,“我確實很焦慮”,且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麽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麽多人的痛苦,這麽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最終,資本寒冬沒能打敗春雨醫生,但長期的勞累和焦慮卻在身體上擊垮了張銳。

張銳的突然離世引發圈內震驚和惋惜。創業尤其是互聯網創業大都處於高壓狀態,加班成為常態,焦慮更是貫穿創業始終,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融資上市的喜悅和榮譽,鮮有人能體會到每一位創業者背後承受的壓力和焦慮。

張銳的離世也給所有的創業者們敲響了警鐘:創業之路激情燃燒而又萬般艱難,對創始人的磨礪及“磨損”都很大,大家多多珍重。

附春雨醫生官方訃告:

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於2016年10月5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44歲。

張銳先生是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先行者。從《京華時報》到網易再到春雨醫生,張銳先生準確把握住了兩次互聯網革命機遇,成功實現從“連接人與信息”到“連接人與服務”的跨越。就在今年8月,張銳先生還把眼光放到了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

張銳先生也是中國移動醫療行業的開拓者。創立春雨醫生五年來,張銳先生一直走在數字醫療創新領域的前列,開創性地用互聯網的手段,解決了醫療資源錯配的問題,用在線問診的方式,使互聯網醫療的效果首次可以媲美線下醫院的首診。通過調配醫生時間增加醫療資源供給的同時,也提升了醫療系統的效率。

張銳先生還是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最積極的探索者。從“輕問診”到“空中醫院”到“電子健康檔案”再到“在線問診開放平臺”,張銳一步步讓春雨醫生成為互聯網醫療入口和平臺級的應用,並藉此整合醫療行業各環節資源,使互聯網醫療逐漸從看病升級到治病,並有望在降低整體醫療花費的同時,實現各環節共同贏利。

春雨醫生目前正走在整體贏利的路上,張銳先生的突然離去,不僅是春雨醫生的巨大損失,更是對創業者、特別是中國互聯網領域創業者的巨大不公。

目前,春雨醫生的一切業務正常,張銳先生的相關職責,暫由聯合創始人李光輝先生代為履行。

春雨醫生全體員工,對張銳先生的逝世,表示最沈痛的哀悼!

張銳先生遺體告別儀式的時間、地點,將另行通知。屆時,請張銳先生的生前友好、業內同行等各界人士前往送別。

謹此訃告。

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6

春雨醫生 張銳 去世 勞累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春雨醫生”張銳:創業就像打麻將, 很累卻很爽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006/159062.shtml

“春雨醫生”張銳:創業就像打麻將, 很累卻很爽丨黑馬薦文
博客天下 博客天下

“春雨醫生”張銳:創業就像打麻將, 很累卻很爽丨黑馬薦文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

本文由博客天下(微信ID:bktx2012)授權i黑馬網轉載。

面對鏡頭,張銳顯得有些緊繃,攝影師鼓勵他笑一下,他擺擺手說,“不能笑,一笑眼睛就沒了”。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現在度過了難關的張銳自比創業就像是打麻將和抽煙。

“現在錢很多,暫時不需要,謝謝。”

與中關村很多創業者一樣,張銳喜歡穿著休閑外套和牛仔褲出入各種創投圈,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他面色紅潤,表情松弛,絲毫覺察不出創業者身上常見的焦慮。“春雨醫生”是一款以網絡診療為主業務的移動醫療APP,自從2014年8月C輪融資5000萬美元以後,張銳幾乎每天都收到各種投資者伸來的橄欖枝,與《博客天下》記者聊天期間,一家業界非常有實力的投資公司發來一條態度足夠誠懇的微信,希望能夠參與D輪的融資,而他用以上12個字禮貌地回絕了對方。

他太了解投資人了,來來回回見過“不少於700個”,在過往的融資經歷里,張銳甚至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辨別標準,“那些一開始就泛泛而談的,總是刺探你商業模式的,理念不一的,明明是一個投很大額度的公司卻來跟你創業公司談的……都沒譜。”

他調侃說自己要有時間,寫一篇怎麽找到合適投資人的幹貨,肯定比朋友圈那些轉載量高的有料。

有料來源於過去4年他跌跌撞撞的融資經歷。尤其是2012年B輪的時候,最難熬的兩個月,他常常失眠,半夜兩三點給人發郵件,探討產品設計或者商業模式。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資現場,唾沫橫飛地跟人闡述春雨的商業價值。同樣的內容,每天至少要講兩遍,還要回答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我確實很焦慮。”他說,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麽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麽多人的痛苦,這麽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精神上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兩邊的鬢角全白了,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在張銳的理解里,創業如果需要咬牙切齒的堅持,一定是不對的,他更信奉內心的驅動力。現在度過了難關的張銳自比創業就像是打麻將和抽煙。以前,每次看到他母親打麻將,一打打到半夜兩點,坐得腰酸背疼,他看著都嫌累,但母親高興,“創業也是這樣,很累,但你很爽,你說抽煙有什麽好,這麽難聞,對身體不好還花錢,但是我高興。”

2011年的春天,身為網易副總編的他每天還在辦公樓里,開著沒完沒了的會,公開課、微博、新聞頻道,各個部門都等著他決策,也包括當時正開始起步的網易新聞移動客戶端。在流量為王的門戶時代,數據是衡量一個產品最關鍵且唯一的指標,“移動端的(數據)變化是一個指數性的增長,你就會預感到這個環境,春江水暖鴨先知,你是要跳河里。”

媒體人敏銳的特性,讓他感覺到“這是10年以來移動互聯網最好的一個機會”,錯過了太可惜,他決心創業。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合夥人,負責有道字典的曾柏毅和自己的發小李光輝成為他第一批拉下水的人,三人第一次見面是在清華附近的一個咖啡館里,張銳用整整兩個小時向兩位闡述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跟他們說,“有前途有前景的事我們自己幹。”

當時,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浪潮機會的人不在少數,微博、微信的迅速崛起正在改變整個創業格局,在可以看得見的浪潮里,如何找到正確的方向成了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三個人研究了美國APP商店里下載量排在前十健康類的產品,發現排名前十的多一半有關於減肥飲食,減肥類產品成了他們的首選。磕磕碰碰一個多月下來,他們轉向了在線診療,中國複雜的醫患關系以及不均衡的醫療資源讓張銳覺得這是個機會。

7月,三個人湊了幾百萬,在海澱區768創意園里租了一間120平米的辦公室,正式開始研發春雨醫生。曾柏毅完全沒想到,短短三個月,就租了個辦公室、簡單裝修了下、做了一些簡單的推廣,一百多萬就沒了,“你那會兒才知道什麽叫錢不值錢”。

當時產品還沒上線,張銳每天去跟天使聊,此前因為在媒體的經歷他接觸過很多投資人,但人脈資源並沒有幫他帶來一些便利,他所選擇的在線醫療在很多投資人眼里沒有任何商業價值。

產品預計在11月上線,但上線需要一筆不小的推廣費。轉機出現在一次朋友間的飯局。飯局上,張銳遇到了陳維廣,藍馳創投的創始人,他跟對方闡述了自己的商業版圖。真正觸動陳的,除了張銳足夠自信的講述,更多是他自己對中國醫療的觀察和判斷。

陳維廣有一次去醫院檢查身體,跟大夫閑聊間,對方跟他吐槽說自己的病人一半都不需要來看他,“那些真正看病的人都沒法及時看病,你知道嗎?”當張銳說能線上診療身體輕微不適的時候,陳維廣當即決定投他。

一周後,張銳簽訂了A輪300萬美元的合約書。拿到合同後,他自拍了一張照片,傳給曾和李,張銳“很欣喜”,覺得這300萬美元是對自己所選擇行業的一種鼓勵。

張銳開始布局產品發展,將春雨定位成一款以網絡診療為主業務的移動醫療APP,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可以有“自診+問診”兩種形式。當時,這種線上醫療模式並不為市場看好,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M-Heath(移動健康)”這個概念。

市場遠比他想象中艱難。2011年11月上線後,春雨在盈利模式上一直找不到切入口。張銳想過很多,比如電話診療收費、醫院隨診等等,但都還沒通過內部測評就夭折了。

當時,外界對春雨的模式也充滿質疑,在資本市場向來以數據論成敗的評價體系里,基於活躍度的DAU(Daily Active User,每日活躍用戶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張銳覺得有些委屈,以航班管家為例,“我是商旅人士,出差的機會已經是非常多了,但即便如此,我一周用一次吧,也不過是周活躍用戶”,而問診更是基於身體不適的低頻應用,投資人總用DAU 去衡量這個體系並不公平。

APP推廣、醫生付費需要大把的錢,300萬美元燒得很快。到2012年5月,張銳和團隊開始著手B輪。

接下來的整整4個月,張銳每天都要去見很多投資人,參加很多可能為融資加分的創業大賽。很多時候,張銳要花費很大力氣跟投資人普及基本的移動醫療常識以及行業趨勢。陳維廣記得,產品剛上線那兩年,沒有多少人相信張銳,“大家都覺得他是瘋子,他說的這個東西不靠譜,甚至有人說,有一天給政府抓牢里也有可能,因為這個是有一點政策風險的。”

聯合創始人曾柏毅對那段時間記憶深刻,公司賬面已經沒法支撐多久,在線提問量還在快速增長,一天2000多,一個問題補助給醫生6元,算下來一個月就得30多萬,還不算工資。每次張銳從外面回來,都會說,“跟那誰談的特別好,那個什麽什麽基金對我們很感興趣,哪個大的投資機構要投我們呢,結果過兩天就沒信了,後來他說的時候我都不當真呢。”

張銳也常犯嘀咕,“他們都說好了,怎麽這樣呢”,後來想想,“哦,原來人家就是給我個面子啊”。一直到9月,在一次創業演講中,張銳在臺上闡述中國未來的醫療問題以及面臨的老齡化困境,貝塔斯曼的一個合夥人被打動了,當場決定投他。

從會場出來,張銳第一時間撥通了陳維廣的電話,激動地說,“我們找到一個願意投我們的投資人、相信我們的投資人。”

9月底,春雨終於完成了8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在這一輪資本市場遇冷後,曾經深信自己產品能解決醫患矛盾的張銳一度有些自我懷疑。融完B輪沒多久,他的東家貝塔斯曼與真格投資了一款女性經期產品――大姨嗎,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短短4個月後,大姨嗎又獲得了幾家知名公司1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大姨嗎只比春雨晚上線一個月,兩年里日活躍用戶數高達320萬。有一次,在自己開的咖啡館里,張銳跟陳維廣抱怨,“為什麽一個經期產品都能這樣?那我不白幹了這麽多年。”

陳維廣能理解張銳的失落,一心想搭建國內最大線上醫療平臺的張銳,甚至想要借此助力調整中國不均衡的醫療資源,“他是一個有點理想主義的人,他常說春雨要變成一個讓中國人免費看病和低價買藥的公司,但別人都覺得這太虛了,你得拿出數據來。”

B輪融資以後,張銳一直在尋找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他一度以為答案是“會員制”,這個自信來自於此前400個樣本的電話訪談,92%的人表示願意付費。2014年初他真正力推線上會員服務,8元包月,可不受次數限制向二甲、三甲醫院醫生問診,結果一個月間,平臺問題量從過去每天30000降到了3000。時至今日,張銳一直覺得這是他犯過的最愚蠢的錯誤,“高估了用戶的付費意願”。

用戶的增長還是沒有帶來變現的可能,春雨還在繼續燒錢,想要做大也需要更強大資本的支持。近一年半之後,2014年1月,張銳又開始準備C輪。隨著國家政策對移動醫療的放開,資本市場的目光開始投向這個領域,張銳對C輪保持比較樂觀的心態。但他沒想到,從1月開始準備,一直到8月才談妥。春雨當時面臨著非常大的財務壓力。李光輝甚至跟張銳說,實在不行他就賣了自己的房子,手里拿個五六百萬,至少能維持公司兩個月的運轉。

陪著張銳每天跑投資市場的公關經理徐研妮回憶,到6月的時候,張銳開始密集約見投資人,每天3到4個是常態。張銳在此次融資時的態度比較強硬,他的預期估值是2億美金,對於想要降低估值的投資人,他一律拒絕。

8月19日,春雨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國內移動健康領域最大的一筆單筆融資。

從2011年11月上線,到2014年11月3日,整整三年,春雨線上用戶終於突破3000萬大關,而且此後用戶每天以10萬級的數量平穩增長,目前每天平臺上的醫患溝通問題接近5萬,超過中國最大線下醫院的門診量(廣東省中醫院)。當天,公司舉辦了慶功會,一向情緒克制的張銳站在桌子上,回顧起他們過往3年的創業歷程,突然開始落淚。

創業四年多來,他最焦慮的事似乎都跟錢有關,不是在找錢,就是在愁怎麽賺錢。現在42歲的張銳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在龐大的用戶基數的前提下,怎麽實現穩妥的平臺變現?

張銳 春雨醫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突發|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去世 公司正籌劃IPO

10月6日下午,多位醫療投資及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春雨醫生創始人、CEO張銳因突發心梗已於今日淩晨去世,享年44歲,春雨醫生方面亦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該消息。

張銳曾先後擔任原網易副總編輯、《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教研室主任,網易公開課和網易新聞客戶端負責人,2011年辭職創立春雨醫生。

張銳的最後一次媒體公開亮相是在數月前的春雨醫生戰略發布會上,彼時春雨醫生宣布開放“互聯網醫療新平臺”:用戶無需下載“春雨醫生”APP,在微信、APP、網頁版享受在線問診服務,在那次采訪中,他透露自2011年春雨醫生成立後,“被倒閉”的傳聞此起彼伏,而在目前,春雨醫生已實現盈利,金額近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為張銳的去世感到惋惜,而在另一方面,張銳的去世恐將會給春雨醫生已經宣布的上市進程蒙上一層陰影。

6月24日,春雨醫生方面宣布,現在確實在為Pre-IPO做準備,目前融資正在操作過程中。據此前媒體報道,春雨醫生已完成12億融資Pre-IPO環節,2015年線上問診業務實際收入1.3億元,盈利3000萬,計劃分拆打包上市,目前A股並購或者新三板兩大方案尚在踟躕。

根據公開資料,目前春雨醫生主要股東包括多位自然人及投資機構,數量高達20位。而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張銳亦透露出了關於春雨醫生上市的無奈,他表示作為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和管理者,他並沒有上市意願。

“上市是資本方需求,對我而言是還債,畢竟春雨醫生核心業務盈利的結果是投資人支持促成的。” 面對此前媒體的求證,張銳的回應是有關上市一事“現在沒有定論”。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與丁香園、微醫集團(掛號網)同屬移動醫療第一集團的春雨醫生就一直備受業內關註,甚至數次上了移動醫療創業公司“被死亡”名單。

“創立初期,春雨醫生是想做一個輕資產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但是線下診所業務讓運營模式變重了,從輕資產向重資產轉換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是一個不易成功的挑戰。”此前,一位投資人士在評論春雨醫生的轉型時如此表述。

於春雨醫生而言,線下診所只是其轉型的多個方向之一。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今年以來,春雨醫生已開展了包括海外就醫、藥企合作在內的多項新的業務,試圖在衛計委的“線上限診令”後嘗試多元化平臺。


韓春雨實驗事件發酵 打口水仗不如用論文說話

11日,13位中國科學家發表實名聲明,稱他們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

事件最初緣起於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稱格氏嗜鹽堿桿菌中的蛋白質NgAgo具有核酸內切酶活性,能夠被利用到基因編輯中,成為一種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樣一個發現很快被媒體稱作“諾獎級”的科學發現。

但在此後的三個多月時間里,過多科學家紛紛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在受到此質疑下,最初發表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聲明稱,將對韓春雨論文展開調查。與此同時,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也在今年8月份表示,將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後采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結果,並有權威第三方作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聯系到其中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盡管他的課題組實驗也無法得到陽性的結果,不過李勁松仍然十分謹慎,他表示:“韓春雨事件我們還是主張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決,他說再過一兩周會有相關信息公布,我們還是等他的回複,等第三方的調查,希望能夠盡快有結果。”

大多數人已經放棄

據李勁松介紹,他的課題組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實驗:一個是在Oct4-EGFP的小鼠受精卵中進行NgAgomRNA和gDNA的註射,嘗試了不同的濃度組合,在囊胚的時候也有看到不亮或者發光很弱的情況,但是測序發現序列並沒有突變;另一個是在細胞水平,我們最初是在Oct4-EGFP的單倍體細胞共轉NgAgo和gDNA載體,分選雙陽性的細胞直接測序或者培養後測序,均沒有突變。

“我們開始懷疑NgAgo的表達窗口比較窄,就改造載體建立了穩定表達Ago的細胞系,依然沒有突變。後面我們就完全按照NBT(《自然·生物技術》)文章里的實驗,在293T細胞中打靶hDYRK1基因,gDNA的長度位置都和文章一樣,還是沒有能突變。”李勁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此次發表聲明的13名科研人員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李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黃誌偉,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

這些科學家認為,韓春雨應該公開所有原始數據,韓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學及其他相關單位,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應該啟動學術調查。

不過迄今為止,相關方面都沒有公布調查結果。不過韓春雨本人仍表示,他向《自然·生物技術》亞太通訊員DavidCyranoski提供了一份5人的名單,並稱這5人是能夠重複其實驗結果的科學家。

證明還需時間?

雖然記者沒有直接聯系到韓春雨本人,但是兩個月前,記者曾經了解到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院有實驗室依然在試圖重複韓春雨的實驗,並即將在近期公布實驗結果。當時接近該實驗室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同事的實驗室里韓春雨的實驗已經被再次證明,確定無誤。很多人不願意相信,等我們的文章正式發表吧,不會超過兩個月。只有科學的論文才具有說服力。”

這位知情人士還對記者表示:“根本沒有人給《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寫過完整的質疑報告,包括實驗細節,這是非常可笑的。而且該雜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給過韓春雨任何的質疑郵件。”

此後,記者聯系該知情人士時,被告知“實驗仍然在進行中”。不過現在兩個月已經過去,該實驗室的驗證結果並未公布。而在昨天公布的13個課題組的實名聲明名單中,記者發現了中科院生命科學研究所神經所的楊輝課題組也赫然在列。楊輝發表聲明稱:“我們針對小鼠胚胎的GFP基因、Tyr基因分別設計了四個gDNA(在三家公司都試過合成了),NgAgo用了三種不同版本(密碼子優化或者NLS在N端、C端),操作幾百個胚胎,生了三百多只小鼠,都沒有檢測到敲除。之後我們又在細胞水平針對猴的Tyr基因、293的GFP基因、N2A的Tyr基因進行操作,也沒有檢測到任何基因編輯。最後我們完全按照韓春雨文章中fig4的DYRKIA基因進行操作,也完全沒有效果。”

對此,記者再次聯系上述知情人士,他對記者表示:“我昨天就知道他們會發表聯名聲明了。我們的實驗仍在繼續,請多給我們一些時間。”

此前有媒體報道,上兩周在哥本哈根舉辦的CRISPR基因編輯大會上,來自美國、丹麥、德國頂尖的基因編輯領域實驗室參會,但是幾乎無人提及韓春雨的諾獎級的NgAgo技術,這或許意味著該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

在相關調查結果尚未出爐的背景下,韓春雨及河北科技大學已經榮譽加身。在論文發表後,韓春雨本人相繼收獲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等稱號,並在近期正式成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候選人之一,而且河北科技大學還推薦韓春雨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與此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經批準韓春雨作為項目負責人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及應用探究》項目100萬元的研究經費,項目起止年月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是第三方調查由誰來完成。事實上,學術期刊一般沒有權力、能力,也沒興趣對科學家的科研成果進行調查,除非論文遭到同行的高度質疑。比如,有的雜誌會委托第三方進行重複,而更多的則是讓科研機構自己來處理。

真正有責任和權力對成果開展調查的,是作者所在的單位,以及為課題提供經費的資助者。一般情況下,作者所在科研機構或資助者會指定領域內公信度高的幾個課題組,對實驗進行重複。在此過程中,受質疑課題組應配合指導完成實驗,如果不配合,就必須接受調查。如果指定課題組重複出實驗,則同行認可該成果,繼續向前推進;如果無法重複,至少從科學上給同行一個明確信號,避免大家無謂的投入。至於其中原因,可以留給機構和資助者去仔細調查,並妥善處理。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