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寫精品文章需要更多資料-致黃偉康先生


今日看都市日報,閱到黃偉康先生的專欄,確實文筆不錯,文章錄之如下:

不進則退 時日無多  
 
 

溫總一句「不進則退」迴響極大,粗略計算,昨日有近30篇專欄以此作文章主線,其中一篇是來自本人。雖則如此,但有多少投資者會反思?尤其是當中信泰富(267)昨日急升16%,而市場仍不知所為何事時,溫總的肺腑之言似乎已被投資者拋諸腦後。

以中信泰富作為印證香港金融市場不進則退的例子,絕對是不二之選。還記得02年摩根大通發表了標題為「Time is running out」,中文可譯為「時日無多」的研究報告,內容指不少紅籌公司業績不佳,已令投資者失去耐性,報告指如果各紅籌公司不進行大規模改革行動,最終紅籌股 會步向沒落。

紅籌股在90年代開始在香港的股票市場出現,而高潮則在北京控股(392)招股的時候,創下1200倍超額認購的紀錄時出現,但很快紅籌股亦步向失落的八年,直至2005年才重新展現色彩。

最具特色,同時在90年代最吸引投資者的紅籌股,為一些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紅籌公司,先把不同種類的業務包裝在一起,再以地方政府的對外融資窗口作為賣 點,令投資者相信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區的業務,將來會源源不絕注入這些公司,所以就算明知管理不完善,企業狀況千瘡百孔,亦會在注資憧憬下,將所有負面 消息忘掉。當然最後不少投資者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結果這些在90年代末期,在香港叱吒風雲的紅籌股紛紛進行改革,結果最先取得成功應該是招商局國際(144)及華潤創業(291),但想不到最失敗的居然 是中信泰富。歸納招商局國際及華創成功的原因,其實簡單不過,就是先定立集團目標,才再借助母公司資源,將企業發展重新納入正軌。

所以,大家不會從招商局及華創的業績中,找到任何因衍生工具投資而錄得虧損的數據,同時到了現在,其股價之升跌,亦不會源於母公司,而是本身業務表現。所 以,當中信泰富仍然活在母公司護蔭下,很難相信可以就此重納正軌。當然,在既有問題仍未解決的情況下,現在去判斷中信泰富是否可以洗心革面,成功地撥亂反 正,仍是言之尚早,但既然如此,股價又有何支持,可以在短短兩日間,急升超過兩成?

與此同時,當大家看到各紅籌股在過去十多年的興衰後,不妨反思,繼續只要求中央給予好處,但又不想辦法提升競爭能力,香港金融市場還有甚麼可取之處?我真 的不希望他朝有一份標題為「Time is running out」的研究報告,主角會是香港金融市場。 (逢周二及周三見報)

灝天金融研究部主管

greatsoup:

看來他真的有花心機去寫一篇文章,有真的找過資料,但是肯定沒看過太多中文資料。

據馮邦彥先生的「香港金融業百年」一書稱,其定義如下:

紅籌股,根據業內人士的定義,是指在香港及內地註冊,由中國資本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本30%以上股份,即中資企業擁有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份,其主要特點是公司的控制權掌握在中資手中,業務則集中於中國及內地,或兩者兼而有之。

其實香港第一隻紅籌股是航天控股(31)。該公司原名為康力投資,在1973年由柯俊文創立,主要是生產電子產品,在1981年8月香港股市高潮上市。其後因負債過多,加上中英前景不明,故陷入財政危機,最後由華潤及中銀注入4.73億港元拯救,換得67%股權。1993年轉讓予現股東,易至現名。

其後紅籌股有嘉華銀行(183,後易名中信嘉華,已私有化)、有聯世界(270,後易名粵海投資)、友聯銀行(349、現名工銀亞洲),方法如康力投資,不敘。


第一隻買靚殼上市的紅籌為購入華盛國際的越秀投資(123)。真正上市是招商局海虹(144),在1992年上市。現時最成功當然是941啦。


1990年代最吸引的紅籌股,當然是首長系及中信泰富啦,是不是地方企業,大家心照。

所以是不是十年吧,大家明白。要多做功課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79

新加坡龍籌造假-中華環保科技、峻煌生化科技(補充韓風先生的文章)


昨天,匿名人告訴韓風先生的文章的公司並不是指這家金迪科技,經多方查證後,海峽時報的文章,實是指以下的文章。


韓風先生文章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030


海峽時報原文如下:


http://www.asiaone.com/print/Business/News/My%2BMoney/Story/A1Story20090505-139444.html



The case of the DWINDLING STAKE

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founder Sun Jiangrong has put the entire company in jeopardy as a result of excessive borrowing.

The waste recycler shocked investors with a belated disclosure last week that Mr Sun, also its chairman, had pledged his entire 56.3 per cent stake in the firm as collateral for a loan in August 2007.

That was 10 months before the company launched a $149 million bond issue in June last year. Back then, it gave bond-holders the option to get their money back should Mr Sun fail to keep control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pany's outstanding shares. This option now threatens to undermine the firm financially, as Mr Sun has lost control of the company. Bond-holders can now ask for their money back.

His stake had been whittled down from 56.3 per cent to 6.23 per cent as the lender - Stark Investments - took possession of the shares and force-sold them on the open market. This was after Mr Sun defaulted on an outstanding $65 million he still owed Stark which was to be repaid in February.

Traders were unnerved by the company's belated disclosure of the situation, following a query from the Singapore Exchange. The company explained that it had not been informed of the share pledge - when Mr Sun first pledged them to Stark and again when the bonds were issued.

Surely, if the board had been aware of Mr Sun's loan arrangement, it would have scrutinised the term-sheet of the bond issue more carefully before allowing the company to proceed, traders noted.

Its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cluded former MP Goh Chee Wee, Dr Wong Chiang Yin and Mr Pan Jinquan. Former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Tan Tar Wuei, who had just quit, has been appointed as a non-executive director.

Mr David Gerald, the president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Association (Singapore), said it was puzzling that the board did not ask its chairman about his financing arrangements before it went ahead with the bond issue.

'The board owes shareholders an explanation,' he said.

But investors got few answers from Sino-Environment. In a reply last week to queries raised by bond-holders, it said Stark had 'insisted on a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 and objected to disclosure to the bond-holders'.

It also said that as of March 6, its cash balance stood at 300 million yuan (S$65 million), all earmarked for capital expenditure and working capital. But this fell far short of the $149 million needed to repay the bond-holders.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FUND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t China Sun Bio-chem Technology have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ov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rn-starch producer.

They complained, in a nine-page announcement yesterday, of the obstacles faced by KPMG Advisory i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first highlighted by auditors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They alleged that China Sun's executive chairman Sun Guiji even objected to the release of yesterday's announcement and had 'threatened to hold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fully responsible for any costs or expenses suffered and incurred' for releasing it without management consent.

China Sun has been suspended from trading since March 23, after PwC said that it could not complete its annual audit and was unable to establish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ank confirmations received on bank balances of 592 million yuan (S$127 million).

PwC added that it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audit evidence to confirm Mr Sun's explanation that the money had been used to buy 'corn raw materials'. It also had difficulties establish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debtors which owed the company about 337 million yuan.

Yesterday, the announcement noted that independent director Lai Seng Kwoon had written to Mr Sun on May 1 asking for 'a full explanation on the whereabouts of the purchased corn or the cash of 592 million yuan'.

It also gave accounts of the problems allegedly encountered by KPMG at China Sun's Suzhou and Tongliao offices. It said KPMG could not access accounting records in the Suzhou office.

The auditors were told by staff that the records had been moved to the company's Shenyang office for auditing purposes.

There was also a mysterious power failure when the auditors tried to access four computers at the Suzhou finance office. Mr Sam Yeh, an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Sun, attributed the electricity supply cut to ongoing refurbishment.

However, KPMG observed that one other computer in the room remained in working condition, and noted that this was 'an unusual phenomenon'.

In Tongliao, KPMG could not assess the records 'as the truck that was transporting the relevant accounting records back to Tongliao from the Shenyang office was stolen on April 1 when the driver was having his dinner'.

China Sun's independent directors also disclosed in the announcement the steps which they had taken to safeguard the company's finances.

這篇文第一家是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中文名稱是「中華環保科技」,其資料如下:


http://sgpfinance.blogspot.com/2009/03/sino-environment-tech.html


  中华环保科技(Sino-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昨天宣布公司主席兼总裁孙江榕面对无法支付债款的困境。这也是继妍华控股之后,近两天来又一家本地上市的中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孙江榕是通过Thumb(中国)控股集团(TCH)持有中华环保科技56.29%的控股权。TCH是他个人的独资公司。

   据公司昨晚发布的文告说,孙江榕在2008年4月以总值约100亿人民币的房地产以及公司股票作为抵押,向两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购买1亿2000万新元 的票据。他在票据到期之前,偿还了5500万新元,其余的6500万新元在2月16日到期,不过,因为目前金融危机的问题,他无法筹足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这 笔债款。

  同时,他与对冲基金公司之间就增加抵押品的磋商也宣告失败。有关的对冲基金公司已经通知孙江榕,它们将会强制抛售他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中华环保科技股票,这可能导致公司股票下跌,同时也会出现不寻常的交易量。

  此外,中华环保科技也表示,因此孙江榕有可能不再成为公司的主席和总裁,而且,目前公司所签定的一些合约也有可能被客户取消。更糟糕的是,这起事件也有可能引发公司多达1亿4900万新元债券的赎回潮,并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中华环保科技股票交易昨日暂停,公司昨晚已向新交所申请于今日恢复交易。


greatsoup:


個網站已經去唔到,看來已經走了。


http://www.sino-env.com/


      現時他的持股量已被Stark Investments 減持至約12%。從上文可見搞房地產搞得太大,資金壓力大,公司現金應被它挪用到所餘無幾,才出此下策。


第二家公司是指China-Sun's Biochem,中文名稱為峻煌生化科技。



據聞這家公司的背景如下:




http://www.zaobao.com/stock/pages11/local091104a.html



  昨天在本地主板市场挂牌交易的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其英文名字是China Sun。公司创办人孙贵吉说,他这个Sun不是夕阳,而是正在冉冉上升的朝阳。

   峻煌生化的核心业务是从事农产品加工,把玉米处理、加工、生产成玉米淀粉(corn starch)、变性淀粉(modified starch)和与玉米有关的产品。淀粉被广泛运用到食品配方、饮料稳定剂、糖果生产、化工、胶粘剂、造纸 以及纺织、药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峻煌生化是第一家到本地挂牌的中国辽宁企业,也是本地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淀粉生产厂家。据孙贵吉讲,变性淀粉是公司的强项,产品占中国变性淀粉市场的10%以上,玉米淀粉则占3-5%。

  公司目前在辽宁的沈阳、内蒙古的通辽、江苏的苏州和广东的顺德有五家生产基地,年产近34万吨的淀粉。其中,70%的产品供应给工业用户,30%供应给食品生产商。

  目前全世界生产3000多种变性淀粉,中国只生产300多种,而峻煌生化生产了200多种。孙贵吉说,同世界相比,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差距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公司已经成功地将淀粉转换成酒精,用于许多领域来部分替代石油,并同汽油混合产生“清洁汽油”,能将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降低30%。这既解决了能源的再生问题,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谈到公司上市后的业务发展计划,孙贵吉首先提出要在通辽市建设一家年产10万吨的酒精厂。他表示,根据目前中国的能源紧张状况,公司有可能在今后把酒精生产发展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公司也计划进一步扩大淀粉产能,并扩大目前在苏州的公司研发中心。

  中国市场对变性淀粉的需求量去年达到了100万吨,国内生产只能提供50万吨,另外一半需要向欧美商家进口,后者的成本要比国产品高出30%至40%。

  孙贵吉说:“在中国搞我们这个行业,市场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扩展我们的生产规模。”

  淡马锡控股不久前专门派员去中国考察峻煌生化,并在这次公司首次公开售股中购买了3000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已扩大资本的5%,是这次售股的最大买家,表明淡马锡控股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孙贵吉曾经是沈阳一家煤矿工作人员,1992年承包煤矿下属的淀粉厂,1995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到去年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人民币5亿1170万(1亿零234万新元),税前盈利1亿4900万元。

  峻煌生化昨天在本地首日上市交易,股价一度攀升至46.5分,最后以39.5分收报,比它的发售价高出4%,交易量达到1亿8990万股,是全场最活跃的股票。

網站:


http://www.chinasungroup.cn/


核數師文件摘要: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Update.pdf?openelement


E-mail 來住及中文版: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AEF927EF2C7B6886482575AC002ABE49/$file/APPENDICES.pdf?openelement


看來這位老闆又是博命搞大之輩,亦有可能挪用公司的錢。


http://www.dqjw.gov.cn/html/zwgk/zt/545731336563411.html


  峻煌生化科技200万吨/年玉米深加工项目,由北京峻煌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厂址位于肇源县新肇粮食产业园区,规划建 设用地1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6亿元,年深加工玉米200万吨,全部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2.7亿元,利润8.38亿元,税金3.4亿元。项目分三 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工,计划投资4.9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年加工玉米6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和淀粉糖,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 值16.9亿元,利润1.71亿元,税金7100万元。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工作已完成,省里的项目环评报告已做完,厂区内现有各种机械40台已进行回填土20万立方米左右。沈阳铁路局已同意在厂区内铺设铁路专用线,已经着手进行具体线路设计,企业注册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http://www.zgzy.gov.cn/zf11_news.asp?id=275

  6月14号,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带领基建、规划等专家团来我县研究、规划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以及厂区建设规划、设备安装、生产能力等具体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站粮食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李同友接待了孙贵吉一行。  在李同友的陪同下孙贵吉一行深入到200万吨玉米生化园厂区建设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查,对厂区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划。  在宾馆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李同友与峻煌生化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孙贵吉以及技术专家一道就企业厂区建设、设备安装、技术流程等9项内容进行研究、论证。
  峻煌生化科技集团在新肇粮食园区拟建的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年加工处理玉米200万吨,产值规模达到50亿元,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冰醋酸等产品。目前,厂区建设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预计年底可投入试生产。

http://finance.nen.com.cn/74310493363240960/20051114/1792082.shtml


 

  据了解,今年4月,峻煌生化科技控投子公司沈阳万顺达集团投资12亿元,在沈阳农业高新区兴建了一个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酒精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食用酒精,并在酒精的基础上进而生产醋酸酯、醋酐、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化工原料。

這家公司真實成份高些,看來只是擴張太快,資金不足而已。


筆者者以下列此文總結,下文三間公司我都找過一些資料的。


http://www.cnwnews.com/html/biz/cn_ckxx/20090321/87428.html

在新加坡,中资上市公司通常被称为“龙筹股”(S-chips),多少有点被投资者宠幸的意思。然而最近,这种“宠幸”却有转淡迹象。

“实际上,富时海峡中国指数从2008年1月就开始呈下跌趋势,尽管在去年11月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炉后有所反弹;但1月开始又急剧下跌。”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四大证券行之一Lim&Tan的首席分析师Buck Koon Tan 告诉本报记者。

数据显示,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在过去一年里下跌62.5%,跌势较同期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的44%跌幅和上证综指39%的跌幅大得多。3月20日,富时海峡中国指数再度下跌3.57%。

大华银行资产管理亚太区总监Mark Tan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股最近下跌得厉害,而且,相比于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上市的大型中资股来说,新加坡龙筹股的股价很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转。他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二线公司。当经济下行时,小公司受到的冲击往往会比大公司要大,因为它们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此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小公司失去市场份额的压力也更大。

其次,环境不佳的时候,基金经理也会选择投资 在流动性更强的大公司,而那些小公司却可能陷入流动性枯竭的境地,而基金经理出于应对赎回压力的原因,也会尽量避开流动性不佳的中小股;此外,Mark 称,最近龙筹股爆出多宗财务问题,而在经济不佳的环境下,这种问题的放大效应就更强,这也让投资者对该板块避之不及。

Mark称,去年10月,中国金属尽管业绩不 错但最后还是破产了,问题是该公司没有足够现金去应对短期债务;化纤科技的CEO被指挪用公款并虚报公司现金状况,东方纪元也差不多,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向董事会承认做假账并夸大公司现金量,令投资者对新加坡中资股多少有些顾忌。

1/3中资股发盈警

“目前,一些中资公司账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谁也不能保证两三天后不会突然爆出问题来。只要几家公司出事情,市场就会担心其它龙筹股是不是也会爆出同样问题。”Mark对记者表示,东方纪元这个新“烫手山芋”的出现,成为压低龙筹股的又一记重拳。

“市场稳定的时候,这些龙筹股价相对比较便 宜,或许还能吸引一些小股民;但是现在是经济危机的非常时期,如果公司管理不善导致公司陷入财务问题,那么投资者肯定会避而远之。”Mark 强调,这些龙筹股之所以容易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大都是成立时间很短的公司,运营时间不长。

“很多投资者最近都极力避开龙筹股,而相对便 宜的估值也不足以把他们吸引回来。”Mark解释说,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的后期,小公司以及龙筹股会开始跑赢大盘,因为那时候流动性充足,投资者也会愿 意青睐知名度不高的中小盘股。“这也就是为什么2006年以及2007年上半年上一轮牛市后期,会成为小盘股、龙筹股的天下,而反过来,2008和 2009年,这些龙筹股就开始剧烈下跌,远远跑输大盘。”

星展报告指出,目前部分中资股的已经低于2倍PB,该报告称,很多龙筹股需要重树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包括恢复分红、成功融资、回购股份以支持股价等。

据称,截至2月底,在新交所挂牌的150家龙筹股中,已有45家发出盈利预警,占总数的30%。

不过,“普遍来看,中资股的资产负债表还算强劲,到去年底我们研究的18只中资股中,11只处于净现金状态,3家负债率超过50%。”星展表示。

其實還有其他案例,起碼仲有多幾件。看來新加坡造假的程度仲勁過香港,可能香港因為近中國,找人都唔太遠,加上捉人都可以找中國公安。但是新加坡就距離遠,且沒引渡法例,所以一上市拿到錢就萬事大吉,搞壞了,走番中國做其土富豪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2

黃玲小姐文章拆解


今日看Wisers,看到黃小姐的文章,她把那些上市公司名隱掉,使得到筆者心生好奇,於是想想拆局。

今日黃小姐的文章如下:

「騎呢」重大非現金交易事件簿第一章

以前師父教落,只看損益表不可靠,一定要看現金流量表,因為賬面利潤並不等於現金。不過,時移世易,可能世界在變,上市公司也在變,只是股民不變。在審 閱近二百家上市公司的年報後,筆者發覺愈來愈多中小型上市公司不用現金,而改用實物資產來做交易,難道在金融海嘯及新流感的陰影下,我們已不知不覺返回 「以物易物」的年代?有見及此,筆者特別從上市公司年報中挑選一些「騎呢」的重大非現金交易(Major Non-cash Transactions),集成事件簿,供大家一齊研究。

兩個出現可能

首先,為何會有重大非現金交易之出現?從上 市公司角度而言,在假設管理層會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的前提下,有兩個可能性:一、公司在當時未有足夠現金進行交易,故要「以物易物」或「以物抵債」,後者 固然是為免「爆煲」,故其情可憫;二、公司有足夠的現金進行交易,但寧願選擇「以物易物」,背後一定有其原因,可能為了美化賬目。

那從審計師角度而言,為何要在年報對重大非現金交易作出披露?原因很簡單,因為此非現金交易「重大」及未能在財務報表(包括現金流量表)反映出來,故須在附註中加以披露,有點兒像「資本開支承擔」(Capital Commitment)。

現在,我們一同翻開這本「騎呢」非現金交易事件簿的第一章。

打頭陣的是上市公司C,是以實物抵銷應付賬款。在年報中,C公司披露其供應商已同意其以物業及機器抵銷相同金額的應付貿易賬項,2008年共抵銷約數十萬元的應付貿易賬項,而2007年所抵銷的數目亦相差無幾。

現金足夠應付賬項

難道上市公司現在流行用實物去償還供應商的貸款?最令人費解的是,C公司於2008年年報披露,其賬目上持有的現金及銀行存款逾十億元,足夠償還其短期 銀行貸款有餘。另外,應收貿易賬款(含應收票據)的金額亦比應付貿易賬款為大。故此,在剔除期限錯配(即如應收貿易賬款要在三個月後才收到,而應付賬款要 在下月償還)的可能性後,公司C的流動性理應還可以;再者,其2008年所抵銷的應付貿易賬相對於C公司的手頭現金,只是九牛一毛。難道這些錢只可以看 到,但用不到?

第二家是上市集團F,是以實物及股票抵銷銀行借款。年報中披露,F集團透過轉讓其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去償還到期的票據,以及透過其系內公司向債權人轉讓若干物業而償還銀行借款。有點兒像上市公司C?回頭看看F集團於2008年年底共有手頭現金及應收賬款(含其他應收賬款)達數十億元,而短期銀行貸款加應付賬款(含其他應付款)共逾160億元。

公司有18.6億美金短期銀行貸款加應付賬款(含其他應付款),及10億現金及應收帳款,估計for 姐轉載她的那篇文章都是這家公司。

最「騎呢」的是,在證券商報告的催谷及投資氣氛的帶動下,F集團的股價自4月份公布業績至今,勁升逾三分一,可能超越恒生指數的升幅。不過,大家都應該 看開一點,在基本因素及環球經濟仍未顯著改變下,恒生指數一樣偷步勁升。「咪住」,獲證券商唱好,股價又勁升,究竟F集團想做什麼?

與C公司及F集團不同,上市公司T是以應收賬款轉換成客戶公司的股權。此做法既幫自己,又幫朋友。根據T公司年報的披露,其在較早前已把某主要客戶的應收 貿易賬款(含其他應收款)合計約數億元用作增加收購其與該主要客戶的合資公司股權。咦!點解咁像聯州國際(048)的「債轉股」?不用驚,筆者估計,T公 司這次可能純粹幫老友,應無瞞騙股民之心!

下周一黃玲會與大家翻閱「騎呢」非現金交易事件簿第二章,並會介紹一個有「義氣」的貸款人給大家認識。


[email protected]  作者為專業會計師,現職上市公司,曾任職歐美投行,經常在香港銀行學會及本地銀行教授課程。

本欄逢周一刊出


greatsoup:


經過幾日在irasia狂啃年報之後,終於找到這幾家公司:
C公司估計是是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Limited 中國製藥集團有限公司,請看年報會計報表附註40。 今年55萬,上年181萬,不過應付款項應該她眼大看過龍,有成14億。

F集團應該是First Pacific Company Limited 第一太平(142)。
.....
主要非現金交易
年內,本集團轉讓PLDT 0.1%股份而償還三百九十萬美元總公司的可轉換票據,及MPIC擁有96.6%權益的附屬公司MetroPacific Corporation向債權人轉讓若干物業資產而償還二億八千九百萬披索(六百八十萬美元)的借款。

公司有18.6億美金短期銀行貸款加應付賬款(含其他應付款),及10億現金及應收帳款,估計for 姐轉載她的那篇文章都是這家公司。

T公司應該是T公司是TPV Technology ,冠捷科技(903),標的為菲利浦蘇州廠,以約2,400萬美元應收款及其他應收款,增購20%,在年報附註37,不是黃小姐所說的幾億吧。

我的方法是用irasia.com以英文字頭逐間逐間找的,所以可能有些東西未能顧及,猜錯請原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

黃玲小姐文章拆解(2)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885


  今天與大家翻開「騎呢」非現金交易事件簿第二章,首先要介紹的是上市公司P與「有義氣」貸款人。

   上市公司P是以應收賬款抵銷銀行負債。P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其於較早時向一名貸款人轉授應收貸款及相應應付利息,以向該貸款人償還貸款及應付利息數千萬 元。由於P公司已轉讓應收款項之絕大部分風險及回報,金融資產及負債因而取消確認,而轉授之虧損亦已計入P公司之綜合損益表內。年報並無透露這位貸款人為 銀行與否,只知道為非關連人士。

「有義氣」貸款人

   看來這一位貸款人都「幾夠義氣」,肯以應收賬款代債之 餘,還幫P公司「做靚」盤數,令該公司的應收賬款與銀行負債都同時大幅減少,其效果就如承做「無追朔權」的應收賬款融資一樣。如果應收賬款「唸住都收唔 番」,仲可以幫P公司省回減值(Impairment),果然一石二鳥!

  不過,如果這位貸款人是銀行,股東就真是「多得佢唔少」。咪住!P公司2008年的虧損比去年擴大八倍幾,至幾億元,而應收賬款亦比去年增加約一倍,不知道今次這位「有義氣」的貸款人會否出手相助?

  上市公司G可以說是2008年度重大非現金交易的表表者,筆者現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的交易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非現金交易是以其固定資產去置換上市公司股票。在年報中,G公司披露其把一些固定資產(包括廠房及設備)出售,作價約數千萬元,而買家則以香港上市證券按市場價值支付。

G公司三大交易

   G公司的第一個重大非現金交易,是用工廠及設備換取香港某上市公司的股票,年報並未有詳細資料披露。在假設有關的管理層會為自己公司謀求最大利益的前提 下,此交易既幫到自己,又幫到買家。對G公司而言,雖然此交易在賬面上並沒有盈虧(因為其是收取同等價值的上市公司股票作對價),但實際上, G公司可能已節省了每年近700萬元的折舊。    除此之外,G公司可以待有關公司之股價上升時錄得賬面盈利或出售吐現。當然,如果預計有關公司之股價 將下跌,G公司可把有關之股票劃分為長期持有(Held-to-Maturity),以減少賬面損失。對G公司而言,既然有關的資產並不能繼續有盈利貢獻 的前提下,承做這個「有賺無蝕」的非現金交易未嘗不是良策。

   那為何買家會願意承做此等交易呢?很明顯,買家想在逆市擴充,在物色到合適 的資產後,當然想據為己用,但可惜2008年金融海嘯淹至,銀行信貸緊縮,資本市場失去集資功能,難得G公司願意接受股票作為對價,毋須以現金支付。況 且,以「以股易物」方式購買固定資產,該買家毋須在投資活動之現金流量表錄得巨大的現金流出,以免在當時的惡劣經濟環境下嚇襯「賓架」。

換取非上市公司股票

   G公司的第二個重大非現金交易是用逾千萬元的可供銷售投資(Available for Sale Investments),去換取同等價值的非上市公司股票。雖然置換金額一樣,但用上市公司股票去換流通性低的非上市公司股票,G公司「咪好蝕抵」?或 者,會否有大股東聯同外人自己圖利之嫌?的確,小妹曾聽聞有一些「蠱惑」的上市公司用一些優良的上市公司資產去置換一些沒有流通性的私人公司股權,而股東 周年會更刻意選址在一些遍遠的地方舉行,務求減低出席的股東人數。

   筆者當然並不知道G公司承做上述非現金交易之背後原因,但想指出一些 觀點供大家參考,如果那些可供銷售投資的股票已經跌了四成,而如果G公司預期將再跌三成,而快手以公平價值置換一些非上市公司股票。因非上市公司之股票並 沒有直接市場價格,故較難做估值及減值,因而G公司可以減少三成的虧損,這樣的話,似乎G公司除笨有精喎!

   第三個非現金交易是「賣 仔」,G公司把自己的附屬公司以數千萬出售,以換取非上市證券。不過,如果個仔「唔生性」,負債又多又蝕大錢的話,狠心小小換出去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 為此舉可減低上市公司的損失及負債,最多等個仔「生性番」或事業有成後再換回來。誰肯幫G公司託管個「衰仔」?自己想啦!

交易三大特點

   最特別的是,對於上述之重大非現金交易,筆者有以下發現:  一、「騎呢」重大非現金交易似乎只發生在中小型上市公司身上;  二、可能因為有大水喉 「射住」的關係,似乎「以物易物」的非現金交易都並未是大藍籌及二線股杯茶;  三、翻查近期的「爆煲股」,包括北泰創業(2339)、德發集團 (928)及佑威國際(627)等,發覺該等公司都沒有做「騎呢」的非現金交易。如果它們一早知道交易可以不用錢,有沒有可能不需要「爆煲」呢?

  所以,筆者勤喻大家除了留意現金流量表外,還要留意附註中「重大非現金交易」,看看有沒有「騎呢」事件!

Bold 了這句是錯的,看來她不知道,等我提醒她吧。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430



2008-07-21  HKET

從事成衣製造及零售的德發集團(00928),上周突然公布收購柬埔寨木材採伐及植林業務40%權益,作價3億元,以公司的應收帳支付。

德發通告表示,木材業務的賣方是一名獨立第三者,與德發並無關連(交易結構見附圖),交易僅屬於需予披露交易,毋須召開股東會由小股東投票。

公司拒對文件作回應

不過,早於德發公布交易前,本報接獲一封匿名信,並附有其他文件,當中有一份聲稱是英屬處女島註冊公司(BVI)的註冊證書及文件,其公司名稱與註冊日期,與德發通告中,用作持有柬埔寨木材的BVI公司Global Agricultural一樣。但列出的股東名字卻不同,叫「Kwok Wing」,與德發大股東兼主席郭榮英文名字串法一樣(見圖)。

對於這個叫人詫異的巧合,本報曾向德發的公關查詢,但回覆指公司方面不會就任何匿名文件作出回應。

德發通告指出,有關的BVI公司成立於2005年11月,至於旗下的柬埔寨公司則成立於2006年5月5日。這段日子期間,BVI的控制權未知有否曾經出現變動,亦不知有否進行公司重組。

指賣方為第三者 毋須過股東會

而德發的通告中,並無披露交易賣方Li Zhong Ming,是何時成為Global Agricultural的實益擁有人,亦無透露柬埔寨木材業務成立及最初營運的融資來源。

有企業融資界人士指出,當有上市公司公布交易,指出交易對手為獨立第三者時,上市科很多時都向公司查問,交易對手過往有否和公司、或者大股東進行業務往來?有沒有曾經成立合營業務?從而了解交易對手是真正的獨立第三者。如果交易對手被列為關連人士,則需要召開股東會由小股東投票通過。

澳門附屬應收帳支付 毋須集資

就德發而言,由向來的成衣製造主業,發展至管理層過往並無經驗的木材業務,德發解釋公司在柬埔寨當地人脈關係良好,故收購有利豐富業務組合及收入來源。

德發今次收購是以澳門附屬公司持有的應收帳支付,故毋須進行任何資本市場活動來籌集資金。根據德發截至去年9月的中期報告,流動資產15.07億元,有7.29億元為應收貿易帳項及其他應收款項。


我也寫過: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402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80715436_C.pdf


從事泳衣製造和零售的德發集圖,無端端去買柬國一森林40%權益,價值三億大元,以公司三億的應收帳作為代價,若應收帳收回的資金少於三億元,公司會補回差價。

公司無林業經驗,且林業公司呈現虧損,未有盈利,那為何要收購之?另外,對方竟接受向他們未打過交道的人收回貨款,他們傻了嗎?

他們絕不是白癡,這是絕對的好橋。

我懷疑這家公司財務吃緊,可能假帳情況出現,這次收購好像大衛先生所稱聯洲之前谷大財政收入,但導緻應收帳有問題,所以以收購掩飾假帳的行為,另外收購可以令公司股價有炒上誘因,便於配股,以集資解決財困。

在出售40%林業的那一方,那個樹林可能不值七億五千萬(三億買40%),可能用幾百萬買個樹林,用間熟悉的估價公司,估到幾億,賣出40%,拿到三億應收帳,雖然大部分可能是假,但是可能有些是真的,或是以關連人士的應付帳,到10%已經回本,所以當然接受收購啦。

由於這家公司曾被七叔推介,一定要blacklist,今次隻是加強blacklist的論據,更顯示公司財政已到非玩財技不可的危險情況,大家要慎防公司陷阱。


更多可看: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5%BE%B7%E7%99%BC&Submit=%E6%90%9C%E5%B0%8B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E5%BE%B7%E7%99%BC&Submit=%E6%90%9C%E5%B0%8B


明天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88

黃玲小姐文章拆解(3)


黃玲小姐文章拆解(2)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888


關於之前德發的買林交易,實際上還沒完成就已經爆煲,難怪黃小姐在年報中找不到,但是只是找年報是不足夠,不過筆者人微言輕,較為有空,但黃小姐的資歷深厚,貴人事忙,能者多勞,難怪沒留意港交所的公告及財經新聞了。


經過兩小時找尋多家公司之後,終於找到誰是P公司及G公司了。


黃玲小姐稱公司P的資料如下:


 


   上市公司P是以應收賬款抵銷銀行負債。P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其於較早時向一名貸款人轉授應收貸款及相應應付利息,以向該貸款人償還貸款及應付利息數千萬 元。由於P公司已轉讓應收款項之絕大部分風險及回報,金融資產及負債因而取消確認,而轉授之虧損亦已計入P公司之綜合損益表內。年報並無透露這位貸款人為 銀行與否,只知道為非關連人士。


 


「有義氣」貸款人


 


   看來這一位貸款人都「幾夠義氣」,肯以應收賬款代債之 餘,還幫P公司「做靚」盤數,令該公司的應收賬款與銀行負債都同時大幅減少,其效果就如承做「無追朔權」的應收賬款融資一樣。如果應收賬款「唸住都收唔 番」,仲可以幫P公司省回減值(Impairment),果然一石二鳥!


 


  不過,如果這位貸款人是銀行,股東就真是「多得佢唔少」。咪住!P公司2008年的虧損比去年擴大八倍幾,至幾億元,而應收賬款亦比去年增加約一倍,不知道今次這位「有義氣」的貸款人會否出手相助?


greatsoup:


關於這家P公司,我從irasia.com加上我的記憶後,終於找到是哪家公司,原來是無軌火車系的母艦,必美宜(379),關於這家公司,甚至該系的背景,在我的博客有好多,如下所述: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29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9/LTN200904291768_C.pdf


在2008年年報,財務報表附註44,有以下一段非現金交易的文字:


 


主要非現金交易
.....
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集團向一名公司外部人士(「貸款人」)轉授應收貸款及相應應收應計利息合共26,519,000港元,以向該貸款人償還貸款及應付應計利息25,988,000港元。


本集團已轉讓應收款項之絕大部份風險及回報,並解除有關並無追索權之負債責任。金融資產及負債因而取消確認,而轉授虧損531,000港元已計入本集團之綜合收益表內。


和她的描述文字非常相合。


公司只虧兩億六千幾萬,但是所謂無三不成幾,應該說是兩億幾,不過四捨五入來說,都可算是幾億呢。


另外,附註25,可以看到其應收款是下降了約482萬,至約6,300萬,不過其他應收款才增加近8,000萬,至約9,502萬,所以才導致「應收賬款、按金及預付款項」增加約80%,至1.5億,所以她稱「而應收賬款亦比去年增加約一倍」應該是不對。


但如果我找錯公司的話,那我自己的話是否真確也成疑。

至於G公司為Grande Holdings,嘉域國際(186),在附註40(c)。
(i) 二零零七年第二次中期股息708,000,000港元以實物派付之方式派付,基準為每持有五股本公司普通股可獲七股Lafe Corporation Limited普通股。


(ii) 於本年度內,出售物業、廠房及設備的代價80,000,000港元乃以香港上市證券按市場價值支付。


(iii) 於本年度內,出售可供銷售投資的價值13,000,000港元是以非上市證券按公平價值支付。


(iv) 於本年度內,出售附屬公司的價值59,000,000港元是以非上市證券按公平價值支付。


(v) 可換股債券26,000,000美元已經於到期日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五日贖回。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日,本公司發行27,600,000美元的新債券。


另外,這家公司的附屬亦因大客停單,被供應商追債,據2008年4月21生果日報稱:

調查報道:嘉域七十供應商追債 大客東芝DVD機停產致周轉不靈




本港工業股嘉域集團(186)其代工生產電子影音設備的附屬企業東茗商事(Tomei Shoji Limited),在主要客戶東芝集團(Toshiba)今年2月19日宣佈撤出高清DVD市場後不久,即傳出拖欠供應商貨款的事件。

討 債不果,日資電子物料供應商Device Service Limited,在3月19日入稟本港高等法院,向東茗商事全資附屬Tomei Shoji(Hong Kong)Limited(下稱東茗香港)索償101.78萬元,金額看來毫不起眼,原來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3月25日及4月10日,日資模具材料商神 榮株式會社,與CG Development Ltd.,分別向東茗香港,索償137萬及866萬元貨款。

部份供應商已入稟

對 簿公堂陸續來。叩門多時的物料供應商,最終在4月8日獲得東茗香港邀請到中山開會,但未出發又取消,會議改於4月11日早上在港舉行。本報記者成功出席會 議,被拖欠的供應商多達70家,來自中、港、台以及遠至日本的代表逾200人,合共追討逾兩億元貨款債務。東茗香港派出兩名代表,分別是嘉域集團執行董事 羅國輝及東茗商事採購部經理劉小姐。不過,二人的認受性受質疑。羅國輝說:「自己一下子失去東芝咁多生意,已在2月29日已辭去Tomei(東茗商事)董 事職務」,卻又以「自己不能代表嘉域董事會」為由迴避表態。至於聲稱負責與供應商安排索償事宜的東茗商事採購部經理劉小姐,竟自爆加入公司只是數月。根據 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東茗香港由東茗商事持有近100%股權,而東茗商事則由嘉域集團持有85%。今年2月29日,羅國輝辭去東茗香港的董事職位。由 Tang Hoi Nam接替。另外,一家英屬處女島註冊的公司Valuable Sum Limited亦出任了東茗香港的董事職位。有資深會計師指出,本港上市公司及其附屬企業,當中董事一職,一律不得由有限公司擔任。

指東芝沒預警停產

羅 國輝在會上向供應商表示,東茗商事2月22日,收到東芝旗下負責DVD業務子公司TIPH通知,立即停止生產高清DVD業務。並指對方沒有特別預警。他強 調,東茗的中山廠房近1400名員工,已全部按例賠足遣散,但因損失慘重,「3月14日我哋準備咗個賠償方案畀佢(TIPH), 但對方願意賠嘅金額,與預期相差太遠。嘉域法律部已接手事件,即將轉向東芝總部追討,要求索償逾3000萬美元(約2.34億港元),若果成功,相信會全 數撥回東茗」。他強調,嘉域的投資損失較供應商為多,但董事會要照顧股東利益,已否決注資東茗。嘉域正在為東茗審計資產,希望兩個月內連債務一併售出。東 茗現時結欠供應商金額兩億元,銀行債務2300萬美元(約1.79億港元),因有機會出現資不抵債的危機。「好大機會賣一蚊。」他補充:「或者 potential interested party(潛在買家)係Toshiba(東芝),呢度打個問號。總之(東茗)兩個月死同生都有答案。清盤就按東茗註冊地BVI(英屬處女群島)公司法程 序賠償。」

東茗商事與東芝在高清DVD項目合作5大疑點

爭議事項:高清DVD交易契約

東茗在會議上的說法:與東芝合作有18年的master agreement,沒有特定高清DVD合同

東芝向本報書面回覆:與東茗交易是根據雙方在01年5月10日簽訂的DVD生產協議

爭議事項:高清DVD何時停產

東茗在會議上的說法:2月22日通知立即停產,事前沒有預告,損失慘重

東芝向本報書面回覆:東芝07年12月向東茗採購高清DVD交易非常有限

爭議事項:建獨立高清DVD廠房

東茗在會議上的說法:東芝要求嘉域建廠

東芝向本報書面回覆:沒有向東茗要求建廠

爭議事項:有意洽購東茗者

東茗在會議上的說法:東芝或潛在有興趣的財團

東芝向本報書面回覆:沒有任何計劃或意圖收購東茗

爭議事項:3月14日索償會議

東茗在會議上的說法:已備賠償方案,但對方願支付的比預期差太遠

東芝向本報書面回覆:當天雙方的確進行商務會議,但會議非討論賠償事宜

 
索償細節 若清盤無抵押獲賠機會低




 

嘉 域集團執行董事羅國輝雖然承認Tomei Shoji Limited(東茗商事)有收到東芝旗下TIPH就已用物料的貨款,但指Tomei正就可能的出售而進行資產審核,無法向供應商還款,而東茗商事副業馬 達業務,雖然與高清DVD項目無關,但因歸屬於同一法人,亦要受到「公平對待」。若東茗商事i最終不幸清盤,其所有業務的債權人亦面臨同一命運。

有企業重組專家表示,一旦有公司因資不抵債而告清盤,債權人能否成功索償的機會,取決於該公司資產值的多少。持有抵押合同的有抵押債權人,按例是首批獲賠償名單(如銀行可領得公司抵押借貸的物業),接着才向員工賠償。

有抵押獲首批賠償

賠 畢才輪到沒有訂立任何抵押品契約、被法律視為普通債權人的索償方。「物料供應商多屬於這個類別,獲賠的可能性相對較少,但最終仍取決於供應商與廠家的合同 細節,倘若當中列明Retention of Title Clause(保障業權條文,下稱RTC),即供應商未收到貨款的話,存放在廠家、未經加工的物料業權,按例仍是供應商所有,即使廠家清盤亦有權攞番。已 加工的話,RTC亦不再生效。」他建議,物料供應商應訂立RTC,為自己設多一重保障。
公司背景 賭王有份創立上市逾廿年




 

賭 王何鴻燊有份創立、其子何猷龍仍持股5.42%、在港上市逾20年的嘉域集團,近年主要分銷品牌音響器材,管理Nakamichi(中道)、Akai(雅 佳)及Sansui(三水)等著名品牌,「粒粒皆星」。公司副業是生產電子產品,該項業務在截至06年12月底止年度全年營業額升10.6%,主因是東茗 商事期內開始生產高清DVD項目,但沒有獨立列出東茗商事的賬目。

核數師提出意見後辭任

嘉域05年全年少賺45.68%,核 數師德勤.關黃陳方律師行提出保留意見,並在業績公佈後一個多月辭任。06年12月底,嘉域向獨立第三方Starcom Inc.減持全資電子產品製造附屬Capetronic 15%權益,作價2.46億元,獲利1.94億元。07年6月底,嘉域向持股64.31%的新加坡上市公司Lafe Technology,以4.18億元出售星港兩項物業,獲利74.1萬元。今年1月9日,嘉域卻向小股東差不多悉數實物分派Lafe Technology權益,完成後權益減至不足1%。

但大股東亦陸續地增持,應該是增加人對其財力的信心,不過他們股份應無放在金融機構。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NoticeSSList.aspx?sa2=ns&sid=23610105&corpn=Grande+Holdings+Ltd.%2c+The&corpndisp=%b9%c5%b0%ec%b6%b0%b9%ce%a6%b3%ad%ad%a4%bd%a5q&sd=01/04/2003&ed=27/05/2009&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01%2f07%2f2009&sc=186&src=MAIN&lang=ZH

我亦相信它會無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

黃國英近年寫得較好的一篇文章-紀念五十萬頁面次誌


前兩天看到這一篇文,覺得十分震撼,所以一定要摘出來,公諸同好。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433

07年滙源果汁(1886)上市,從IPO凍結資金所產生的利息收入逾2億元,而一家在今日IPO熱潮中的公司,這項收入到底有多少?答案是少於 100元。這個強烈的對比,是剛剛在一次公司訪問中,那位主席告訴筆者。上述資料,不外是閒話一句,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其實不然,是反映出公司主席是如 何留心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想像07年的時候,當他看見滙源的風光,是如何心癢癢,想把自己公司也搞上市。公司終於成功上市,對筆者這個外人不說,到底他 是將上市看成新階段的起點,抑或是已經大功告成,是至為重要的一點。見面之後,較為傾向是前者,第一是他曾經拒絕外資入股,不甘於套現幾億元去嘆世界,第 二是公司設備使用率處於低水平,依然準備南征北討霸地盤,明顯是為未來發展鋪路。

公司有鬥心極重要

短短的談話,令人感受他的 雄心壯志,當然執行和理想是兩回事,但如果執行上沒有風險,股價早就不在目前的水平。投資股票的本質,就是去博公司會增長。許多人鑽研股票,心態是希望安 全地賺錢,根本大錯特錯,尤其是誤解價值投資的一批,從長期持有股票所得的回報,正名應該是「風險溢價」。


所以投資股票的真義,是公司是否存在優勢,博得 過會有長期增長。判斷這一點的難度,是公司是否有鬥心,和相馬是頗為相似,馬匹有型格而沒有鬥志,一樣是庸碌之材。所以今次見面,增強了自己在投資這家公 司的信念。


一些行家經常以陰謀論出發,覺得莊家將股票舞高弄低,騙取股民的血汗金錢。其實股市是可以締造雙贏的地方,公司借助資本市場的幫助造大,原大股 東和小股東一齊贏,過去十幾年中,建滔化工(148)便是其中一家表表者,透過配股及分拆,資助擴充以及收購,令公司一路成長,類似的故事一定會陸續有 來。當大家見到一家山寨廠變成市值幾十億的公司,應該稱為一個傳奇,而不一定是一個泡沫,戒除憎人富貴厭人貧的陰謀論心態,才是正確投資態度。


黃國英作者 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其實他所講的那一家,在文末已找到答案,答案就是霸王,前幾日壹仔就「踢爆」這家公司。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992


策劃霸王改革的總舵手,正是一手建立霸王的女當家萬玉華。曾多次與萬玉華接觸的行家楊先生表示,萬玉華緊握大權,事事親力親為,從財務部、市場部、銷售部到人事部,全由其一人話事。楊先生說:「她會直接跟大型經銷商打交道,霸王喺各省、市嘅銷售經理,都會直接找萬玉華,公司中、高層被架空,佢自己一個人做曬,我睇唔到佢身邊有任何得力助手。」楊先生多次以「奇人」形容萬玉華。「她精力旺盛,可以連開二十個鐘頭會議,仍十分亢奮。」霸王改革產品,包裝上每個細節都由她把關,包括紙張、瓶型、材料,都必須由她本人簽字才能生效。

四十三歲的萬玉華,看上去較實際年齡老成,不擅打扮,驟看與一般民企老闆娘無異,然而,大學生出身的她,才是霸王的真正策劃人。她祖籍雲南玉溪市,八四年考入廣州華南農學院,其間,結識當時從事農藥貿易生意,祖籍廣東羅定市的陳啟源。

八八年,萬玉華畢業後分配到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於科研處負責管理科研成果,當時她與陳啟源已經結婚。婚後,兩夫婦決定找研究機構合作搞產品開發。「佢哋初時搵過中山大學及華南理工,但因為公司冇名氣而遭拒絕,最終搭上萬玉華的工作單位,華南植物園。」行家陳先生說。

第一桶金啤酒香波

陳先生表示,當年洗髮水生產公司奧妮,推出一隻名為「啤酒香波(洗髮水英文Shampoo的譯音)」的洗髮水,因黃色透明液體,貌似啤酒而得名,由於價格便宜,風行全國。陳啟源及萬玉華有見及此,萌生洗頭水生意念頭。

於 是,八九年九月,由陳啟源出資,夫婦二人與華南植物研究所簽下五年合同,生產洗髮水等日用品。負責簽約的前研究所所長屠夢照仍記得,當年萬玉華介紹丈夫給 他,說可以幫研究所搞開發。「她說資本則不用你拿,隻有兩個要求,一是給我一間房子做工廠,二是掛華南研究所的牌子,有名氣產品才好銷。」屠夢照表示。

當 時霸王就用研究所大門旁邊,一個數百平方呎的空置實驗車間做廠房,工人連銷售人員,大約三十多人。「陳啟源不懂得做洗髮水,在所內找了個工程師幫他們搞配 方,還向所裡買蘆薈等材料。」屠夢照說。當年研究所曾提議將品牌取名「理想牌」,但陳啟源堅持用「霸王」,說叫出來比較響亮。

每 樽售價三、 四元人民幣的啤酒香波,配方簡單,成本約一元人民幣,批發價兩元多人民幣,毛利逾倍。「霸王啤酒香波的主要市場係東北三省,銷量十分龐大,幾年下來,數千 萬利潤一點不稀奇。」國內行家陳先生表示。根據合同,霸王每年隻需給予研究所五萬元人民幣。「給了四年,第一年是試產,沒算。」屠夢照回憶道。九四年,合 約到期後,霸王脫離華南研究所,改投廣東省中藥研究所,並正式成立廣州霸王化妝品公司。

中國洗髮水市場佔有率

農藥廠家變中藥世家

啤酒香波成功為霸王賺取第一桶金,至九五年左右,據知聲稱是產品始創者的奧妮,曾入稟法院告霸王侵權。官司後來不了了之。之後,霸王始推出以中草藥作主打的霸王洗髮水。

對於霸王的發跡經過及背景,陳氏夫婦向來絕口不提,招股書中,介紹公司的 歷史,也沒有提及產品面世時間或演變等資料,至於廣告中力谷的「中藥世家」口號,在招股書中同樣欠奉。霸王包裝上,在陳啟源的嘜頭下,印有一九二八字樣, 根據網上流傳的霸王宣傳資料,一九二八年時,陳啟源祖輩,「中藥世家」第十六代陳姓掌門,為使更多的民間女子能夠擁有烏黑美髮,成立了小型的手工作坊生產 秘製養顏、烏髮、養髮用品,深得百姓喜愛,名聲大噪雲雲。

為 此,本刊前往陳啟源位於廣東羅定市華石鎮的家鄉,在他長大的三屋村裡,找到陳氏 族譜。根據族譜,陳啟源父親陳敬芳,曾與人合資經營「紅星製藥廠」,族譜中沒有提及藥廠出品,但陳啟源的鄉親均表示,當年陳敬芳的藥廠是生產農藥,以及為 牲畜醫病的藥物,陳父更曾四處擺檔賣藥。「呢條村嘅人都係耕田嘅,佢阿爺陳瓊芝都係,好窮o架,到佢阿爸去咗做農藥,屋企先有錢。」

四十七歲的陳啟源,於華石鎮尖崗中學畢業後,曾往廣東湛江當兵三年,退伍後,便行走廣東一帶做農藥貿易生意。昔日的農藥個體戶,忽然變身「中藥世家」第十九代傳人,過程與霸王發跡史一樣,令人嘖嘖稱奇。

家族一條龍出品

霸王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可謂全家出動打造日用品王國,陳啟源與萬玉華育有一子,名陳正鶴,現為廣州霸王的董事之一。在三兄弟中排行第一的陳啟源,二弟陳啟泉九六年成立廣州倩采化妝品有限公司,主要生意是生產牙博士及白箭牙膏,亦有出品中藥洗髮水,產品的包裝及顏色與霸王十分接近。而早年曾是廣州霸王的股東之一的三弟陳啟文,已退出公司,並於○八年成立廣州晨明紙品有限公司,從事紙品、塑膠、五金用品的生產及銷售,也是霸王的洗頭水包裝盒、塑膠瓶的主要供應商。至於萬玉華,同樣是家中老大,有兩個弟弟,其中,三弟萬保春,○七年在香港成立欣姬國際化妝品有限公司。

未上 市先袋五億

不 過霸王在今年首四個月,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邊際利潤亦由一成八下降至一成一。但在華麗的包裝下,股民仍對霸王趨之若鶩,投資界人士普遍相信掛牌當 日,股價可有逾三成升幅,但當中不少人對霸王前景抱有懷疑。Mirae Asset Securiries高級分析員黃輝直言:「霸王增長最快的年代已過去,未來更缺乏明顯的發展及盈利能力。霸王是單一品牌,單一產品,但公司宣傳支出佔營業額超過兩成,令人嘩一聲,較體育服裝用品公司李寧的一成多,高出逾倍,未來公司的產品銷量一定要維持增長,才可應付。」

霸王前景未明,但大股東陳啟源及萬玉華早已是億萬富豪。○七年開始策劃上市的霸王,由同年七月開始,兩年內派四次息,合共五億六千多萬。今年五月最後一次派息後,霸王現金已剩下不足一千五百萬。公司於本週五上市,二人的身家即暴升至五十億元,成為今年的新股神話。

這文章語多詆毀,我也相信這個老闆實實在在想搞好呢盤生意,但估值太高,導致黃國英所稱的「風險溢價」較高,令一時間回報稍後。


這令我想起蔡東豪先生N年前的文章-小鎮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92

我早期亦寫過一些財技和實業的評論: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21


玩財技唔係唔好,以財技集資,支撐生意擴充是無錯,但亂發新股,賤價發股以擴充生意是不對,如右面好威、飯海等。

但是別以財技為生意,印股票為上市的目的,甚至減少小股東權益,這就不對了,如大零、變醜D和老x系

jackbequick:

財湯,看了你的文章那麼久,你一向贊成公司老闆靠做實業賺錢提升公司價值來為自己製造數十倍財富
。這是明顯淺的道理,但為什麼總是這麼多老千股出現呢?
許多老千股的本業已經無利可圖/微利,又或者一上市已經你假盈利假資產的正宗大老千。前者要維持盈利也艱難,後者更完全不懂做生意,大股東財富增值最快的方法唯有印公仔紙爾!
另外善忘的小股民也是幫凶。永遠唔會記得之前間公司話發展d野而家做成點,齋睇股價上落,唔睇公司管理作風,人地cap水坤你可以再比人坤多次(我見過有人買412供幾次股),大老千除左多謝仲有咩野可以講?
老實做生意為公司增值的股票唔係冇,只係好多時都係要收唔知幾多年息,又要經常留意年報、公司行業訊息,等n年成了基金愛股先有得大升。好彩就買中偉易達、德昌、創科,如果買左龍記、同德仕,公司好又點?小股民曰︰都唔升o既?(我推介過龍記比人,真係比人話佢唔識升唔買)。
o係呢個「一萬年太遠,只爭朝夕」o既股場,老千股「快上更快落」係永不會消失,而且仲會越來越多人參與。

greatsoup:

印公仔紙始終是得出來是cash,cash不用就是死資產,死資產不具備任何價值。

用了來擴產,賺了錢,就是十倍/八倍的倍數效應,但虧了錢,公司會價值降低,但尚有殼價,大股東可能無錢袋(用關連公司買材料、買貨、「聘請」或「租用」母公司資產等則例外),拿錢去不務正業,錢虧掉了,但大股東則發大財(可能有相關協議)。

大股東多數的選擇應該是去不務正業,更甚於擴產,因又有錢袋,又不用無端端不明不白投資在暫時沒未來的生意上面,又可能短期賺大錢,所以老千股卻是形形色色。

始終非常成功的生意萬中無一,不成功的生意,等同無甚盈利或虧損,虧損的公司當然要集資,集資就當然要有賣點,賣點就係似是而非的概念,令股票賣得出去,這就是財技,所以老千股永遠都存在。

不成功的生意是殼股的溫藏,存心騙取上市地位就是老千股泉源,但是有些廠佬就未見過花花世界,被財技高手教壞(如泳衣),這就是不正當。

殼股有好有壞,老千股根本是壞,廠佬case只好給予適當的財務引導就可以避免問題。

有些生意看似成功(如右面好威、米海,金股尚有點財經知識,只是發過少量CB予金人及一次低價供股,另外賣下D金器賺短期盈利),但需要大錢,埋下亂發新股的誘因,大股東在在需財,但銀行不能貸大錢給他們(有些唔想欠銀行錢),所以就用印公仔紙集資,但是dilute了每股盈利,令股價長時間在低位,其實,做好盈利,不亂發新股,每股盈利升,股價就升,盈利好起來後,多善用銀行貸款,有需要時才向股東集資,這樣股價愈做愈好,這樣不用發太多新股就可集資足夠,可以用來搞大生意,如利豐。

我覺得小股東多是寂寞難耐,所以喜歡短炒,但炒之前無做足分析,或是無資源、無時間等去做,但是這是必要的。

在速效的社會上,長線持有是違反香港人(?)的天性,我不是不贊成人去短炒,但是炒之前先用十分鐘去看看多年的股價圖才好決定買不買。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950


上市公司若有盈利能力,應該居安思危,有遠見的(眼光大多數人以為自己有,但可能是以為),多廣置有價值地產/股票,不要做莊,不要投機,若甚麼也不懂的,多派息,多回購,令股價維持,要錢時,以配股融資都容易一點。到自己不行時,儘量不要傷害小股東,令小股東能夠有顏面,全身而退,不要像某等公司故亂控股、配股,令小股東利益受損。

公司虧空公款,由來已久,其實這是短視的做法,假設公司有8倍市盈率,你用服務費名義去拿去一個月10萬元,盈利減少了120萬,公司市值就減少了960 萬,若大股東持股有50%,即少了480萬身家,為120萬少了480萬,又背上虧空公款的罪名,值得嗎?我就覺得這堆董事真愚笨,為自己的利益,偷一元無幾元。公司的錢不是自己的,是股東的;大股東偷了公司的錢,以為自己絲毫無損就可以,但是公司價值是以盈利來衡量,你偷了錢,公司盈利少了,損失最大反而是大股東,即是你本人,你的公司始終不成氣候,就是因為你自己太短視了。

若我是公司主席,我隻拿非常少的人工,又不會用某些原因偷公司錢,因為我雖每年拿少幾百萬/一千多萬,公司市值起碼增值千萬/億元以上,最多派息派多一點,派息多,公司股價升得更多,我身家更上一層樓。

上市公司高層(大股東們)拿少D人工,減少一點明騙公司的關連交易,谷大盈利,派多D息,來抵消人工少了,間公司好D,又可以增加配股,集多D錢,公司的市值多了,財富更多。上市公司是互惠互利的遊戲,不是你贏我輸的遊戲,上市公司主席們,請善用你們上市公司的功能,為你、為股東賺取最大的財富。


由此可見,我不是抱著陰謀論,特別去喜歡講莊家炒股魚肉股民的故事,但如果我不寫這些,都寫甚麼股都值得買,會有人記得我寫這些東西嗎?


尤其在寫小股,小股沒人買,又沒人看,宣傳是非常難的,不寫這些東西,根本沒人會注意。寫這些東西,是為香港股市留下一個小紀錄,令未來的人可以看到這些東西,汲取教訓及用作做一些商業史及某些人物的題材。


其實,我都喜歡公司去做好一盤生意。


我搞這個Blog,寫了兩年多,由無人欣賞,到現時起碼都有一千幾百人聽我亂講,是每日都要花三小時更新,假日更需要六個小時,到處找一些好看的東西,可寫的題材,但犧牲的不只是社交生活、甚至是家庭生活和金錢所造出來的。


我只是搞一個小小的Blog而已,何況搞一盤生意額十億、甚至過百億的生意,讀者可以想到當中的辛酸嗎?所以我很欣賞那些企業家,為了自己的夢想,成就一個商業的王國,亦對一些有理想的創業家有憧憬。


其實,我和天曉小弟一樣,抱著當一個偉大的企業家的夢想呢。


除了建滔化工外,今日公佈業績的呢隻股票都公佈了業績,盈利及營業額都創新高呢。


P.S. 其實個counter 已經過了五十萬頁面次,但都值得紀念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31

斐文、黃玲文章之謬誤


信報6日斐文、黃玲文章

全文不錯,但是有小錯: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9418

參照澤新遊樂(703)2003年的審計報告,因集團與內地一間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失去聯絡,以緻失去實際控制權,所以沒有把該子公司的賬目合併。但審計師認為,澤新遊樂仍持有該子公司的股本權益和控制權,按照香港會計準則的規定是需列入合併賬中,因而發出負面意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17/LTN20080717180_C.pdf

董事會欣然宣佈,自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日起,本公司名稱更改為 「Future Bright Holdings Limited」,並採納「佳景集團有限公司」為中文名稱作識別用途。

自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二日起,本公司股份將僅以新英文股份簡稱「FUTURE BRIGHT」在聯交所買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4

斐文、黃玲文章拆解


近來太多留言回,所以沒時間寫東西,所以大家先做好自己的功課,才過來問問,以省下多一點時間,讓我可以寫多一點較資料的文章。


現在,我就拆解斐黃二人之文章,我知他們非常忙,寫出一文章已經不容易,但是看了幾十家都找不到一個新的事例,真是看來找一個新案例非常辛苦。

現在我這個閒人又來打搞,現在補上一點新的事例,為這篇文增加一點色彩。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9418

 每一間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公司每年均須編制年報及中期報告,其中較重要的一環就是被視為成績表的財務報表,這些財務報表須經獨立核數師作出審計意見(audit opinion)。

   審計意見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來說彷如古代婦女的貞節牌坊,他們均希望能力保不失,獲取毫無保留的意見。筆者翻閱四十多家藍籌公司於2008年度的年報, 所附載的均為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這表示該等財務報表於各重要的範疇上能真實及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true and fair view)。

----------------------------------------------------------------

  但世事無絕對,核數師亦會按不同情況提出保留意見或負面意見。究竟這些意見該如何理解?

審計報告的種類

  下圖為審計報告的種類。

  (1)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  顧名思義,審計師認為財務報表已恰當地進行了會計處理及披露,但因該公司潛在重大不確定事項(significant uncertainty),所以審計師需要增加強調事項段以解釋該等事項,以反映該公司是否存在「隱疾」。

  舉例說,某公司被起訴侵犯專利權,要求其停止侵權行為及作出賠償,法院已經受理但未審判。如訢訟所牽涉的金額對該公司來說是重要的(重要性的釐定可參閱本文末段),則被視為重大不確定事項。


   例如南興(986)2007年的年報。審計師發表了無保留的意見,但加入了二項強調事項。其原因為南興於2007年出現持續的虧損及流動負債淨額,該司 能否繼續經營須視股東和債權人的協調支持及有利的經營環境,這些均存在變數及不確定性。假如南興未能得到各方支持,其賬目便不可用持續經營的基礎來編制, 所以審計師需加以強調。

----------------------------------------------------------------

文中的事例,就是以下這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30/LTN20070730908_C.pdf

該年報第37-38頁:

意見
我們認為,該等財務報告已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真實公平地反映貴公司及貴集團於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的事務狀況及貴集團截至該日止年度的虧損及現金流量,並已按照香港公司條例的披露規定妥為編製。


在不作出保留意見的情況下,我們敬請閣下垂注:
a) 財務報告附註13及16有關貴集團若干物業、廠房及設備和商標及貴公司於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在一間附屬公司之權益之賬面值之事宜。


貴集團之商標及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蘇州之物業、廠房及設備於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之賬面值分別為2,329,000港元及71,742,000港元。

該等資產於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之賬面值之可收回性,須視乎以下因素而定:

貴集團是否有能力取得額外財務資源及足夠訂單開展蘇州廠房(該廠房於截至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年度開始運作)之運作及維持盈利及正現金流量。

誠如財務報告附註16所載, 貴集團上述資產之可收回性對貴公司於Nam Hing (B.V.I.) Limited之權益(與蘇州廠房有關)於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之賬面值100,760,000港元造成直接影響。

財務報告並未包括若貴集團於蘇州廠房之業務無法取得額外財務資源及足夠訂單以取得並維持盈利及正現金流量時,需要作出之任何必要之調整。

b) 財務報告附註2.1有關採納編製財務報告所依據之持續經營基準。

誠如該附註中所作出進一步闡釋, 貴集團之財務報告乃根據持續經營基準編製,惟貴集團於截至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內產生母公司股權持有人應佔虧損36,124,000港元及貴集團 於該日錄得綜合流動負債淨額34,744,000港元。此等狀況均顯示存在可能嚴重懷疑貴集團持續經營能力之重大不確定因素。

結果這家核數的下場就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2/LTN20090602965_C.pdf

但在昨天,有一家讀者熟悉的公司匯多利(607)亦公佈如上的意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0/LTN20090710364_C.pdf

「意見
本行認為,綜合財務報表按照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真實及公平地反映 貴集團於二零零九年四月三十日之財務狀況及 貴集團截至該日止年度之虧損及現金流量,並已按照香港公司條例之披露規定妥為編製。

在不作出保留意見之情況下,本行謹此指出,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2(d) 顯示 貴集團於二零零九年四月三十日之流動負債高於流動資產,且其負債總額超出其資產總值419,000,000 港元。此等情況連同綜合財務報表附註2(d) 所載其他事宜,顯示目前存在重大不明確因素,可能會使 貴集團持續經營之能力產生重大疑問。」

---------------------------------------------------------------

  讀者要注意的是,強調事項就彷如人們患病前的徵兆,假如處理不當,便可能出現大病。為免病入膏肓時才報告病情,審計師通常會盡其職責及早滙報情況, 因此讀者要加倍留意。

  (2)拒絕表示意見

  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如遇到客觀環境或人造限制時可稱為審計範圍受到限制(limitation of scope)。

   譬如說,會計憑證於一場火災中失掉或審計師於盤點時因交通意外未能抵達。當然,審計師亦會與客戶商討其他可行程序 (alternative procedure)。假設因各種原因使審計師無法獲得足夠的證明時,而有關的證明對財務報表是十分重要及影響廣泛的,審計師便會拒絕表示意見,以免口講 無憑。

  翻閱海信科龍(921)2005年的年報,讀者可以發現其審計報告一共有五頁,審計意見涵蓋了第(1)、(2)及(4)種的意見。

   報告指出,因負責人離去,管理層未能確定賬目是否齊全及準確,涉及的賬目包括銀行貸款、銷售成本、其他應收和應付賬等數以億元計,緻使審計師拒絕對其損 益表及現金流量表發表意見。讀者在分析這類報表時須多加注意審計師為何不能獲取有關資料,亦可參閱財務報表附註中的附加說明。

----------------------------------------------------------

關於海信科龍(前稱廣東科龍電器)公司提出的意見如下:

2005年核數師意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822/00921/F112_c.pdf

本行已按照香港會計師公會所頒佈的核數準則進行審核工作,惟本行的審核工作亦受到一定限制,特解釋如下。


審核範圍包括以抽查方式查核與所載數額及披露事項有關的憑證,亦包括評估董事於編製財務報表時所作的重大估算和判斷,所釐定的會計政策是否適合 貴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合稱「貴集團」)的具體情況,及有否貫徹應用並足夠地披露該等會計政策。


本行在策劃及進行審核工作時,均以取得所有本行認為必需的資料及解釋為目標,以便獲得充分憑證,就該等財務報告是否存有重大錯誤陳述作出合理的確定。然而,本行所獲得的證據實存在限制,現列明如下:


a. 綜合財務報表包括江西科龍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江西科龍」)的財務報表,江西科龍的業務由於其資產
於二零零五年八月被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凍結而中斷。

負責江西科龍營運的人員於年度內經已離職,  貴集團管理層無法確定江西科龍賬簿與記錄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因而本所對江西科龍的審核範圍實為有限。由於此一限制,本行無法獲得足夠的可靠證據證明以下 各項重要財務報表部份(經已抵銷集團內部餘額及交易)有關江西科龍的賬面值非存在重大錯誤。

‧ 約人民幣60,000,000元的物業、廠房及設備;
‧ 約人民幣44,000,000元的存貨;
‧ 約人民幣49,000,000元的其他應收賬款;
‧ 約人民幣85,000,000元的應收疑似與顧先生有關連公司(定義見下文(f)段)的款項;
‧ 約人民幣1,500,000元的現金及銀行結餘;
‧ 約人民幣172,000,000元的應付賬款;
‧ 約人民幣18,000,000元的其他應付款項;
‧ 約人民幣13,000,000元的應付疑似與格林柯爾關聯公司(定義見下文(f)段)的款項;
‧ 約人民幣23,000,000元的應交稅項;
‧ 約人民幣151,000,000元的短期銀行借款;及
‧ 約人民幣244,000,000元的本集團應佔虧損淨額。

b. 於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租賃土地及樓宇包括了過往年度所作的資產增值調整,調整的總金額及賬面淨值分別為約人民幣133,000,000元及約人民幣96,000,000元。


該等資產增值調整乃按總額記錄,但未提供足 夠的有關各資產項目的細節。由於本行不能獲取有關總額的進一步資料,故本行無法合理確定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物業、廠房及設備以及重估儲備的賬面值 是否不存在重大錯誤,以及該錯誤若存在又是否會對貴集團本年度及過往期間的收益表構成的影響。


c. 貴公司及其部分附屬公司未就財務報告目的而運行一套可靠、有效的製成品成本控制系統。 


貴公司的若干附屬公司的存貨分類賬當中存在 不少負數數量及負數單位成本。於年結日存貨的賬面值乃基於年結日的實際數量及本年度的加權平均生產成本重新計算。鑒於二零零五年一月一日及二零零五年十二 月三十一日的製成品賬面值對本年度的銷售數字成本具有直接影響,本行無法依靠 貴集團的存貨系統,而執行其他審核程序以確認 貴集團於二零零五年一月一日 存貨的賬面值對本行而言亦不可行,故本行無法獲得足夠資料以評估本年度的銷售成本是否不存在重大錯誤陳述。然而,本行已執行替代審核程序最終確定於二零零 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期末存貨的存在、完整性及估值,本行的意見於此一方面並無保留。


d. 於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流動資產項下之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當中包括集團間應收賬款約人民幣
80,000,000元,而流動負債項下之貿易及其他應付賬款當中則包括集團間應付賬款約人民幣52,000,000元。賬款乃由於貴集團各成員公司間之 餘額於合併時未能對銷所致。由於本行未能獲得有關該等未對賬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之形成時間及性質之足夠資料及解釋,故本行未能評估該筆未對賬應收賬款款項 約人民幣80,000,000元之有效性及可收回性及該筆未對賬應付賬款約人民幣52,000,000元之有效性及完整性,以及倘須作出調整,其可能對貴 集團本年度及過往期間之收益表之影響。


greatsoup:


以上a 項屬於(2)、 (4)、 b、c、d 項屬於(1)、(4)。


這個例子實在太舊,以下就是2008年業績,核數師曾經公佈不發表意見的公司。


另外又有一家輝影國際(630)。該公司也有寫過,公司的回應更是一絕,這個會計師最後的下場又是換掉。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50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6/LTN20090526153_C.pdf

(p.49-54,回應p.11-17)

不表示意見的基礎
(a) 貴集團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營業額及銷售成本包括 貴公司其中一間全資附屬公司所報告的銷售額1.051億港元及採購額1.008億港元。該附屬公司亦報告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分別為1.1億港元及170萬 港元,而這些金額已包括於 貴集團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綜合資產負債表內。


對於這些金額,我們無法就相關產品的交付取 得足夠的審核憑證。我們亦發現,在這些交易中,絕大部分均以現金結算入賬,而其餘部分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則以互相抵銷、與 貴集團其他成員公司(包括下文(c)段所述者)的應收賬款或應付賬款抵銷,或轉入集團其他成員公司的結算方式入賬,但 貴集團並無就此保留足夠的證明文件。

因此,我們無法依賴 貴集團的內部控制系統,或取得足夠滿意的其他審核憑證,以確定該附屬公司聲稱所進
行的銷售及採購、相關的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以及 貴集團其他成員公司的結餘的完整性、存在性及準確性,或確定這些交易所產生的未清付應收賬款是否能夠收回。

(b) 貴集團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營業額包括所報告的 貴公司另外兩間全資附屬公司向某些客戶進行銷售的金額3,000萬港元。

此外,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與這些銷售有關的未清償應收賬款結餘合共2,840萬港元,我們無法就該兩間附屬公司向這些客戶交付貨物取得足夠的審核憑證。


由於目前我們無法取得其他滿意的憑證以確定這些已記入的交易的真實性,因此我們不能確定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銷售金額及相關的應收賬款是否準確地入賬或確定這些交易所產生的未清付應收賬款是否能夠收回。

(c) 於二零零八年, 貴集團訂立了多份合約以收購高技術項目及分銷渠道,總額分別為2,600萬港元及1,580萬港元。管理層聲稱,根據這些合約應付供應商款項是透過抵銷 貴集團一間附屬公司(如上文(a)段所述)的部分應收賬款結餘而償付。


管理層亦就這些項目將攤銷費用130萬港元在本年度的損益中列支。我們無法就管理層所聲稱的收購這些無形資產取得滿意的審核憑證,或確定這些無形資產的供應商、應收賬款的客戶及 貴集團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有)。


因此,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無形資產的成本及應收賬款結餘的相關償付情況的存在性及準確性,以及有關這些無形資產的年度攤銷是否準確地呈列。



(d) 年內增置物業、廠房及設備2,850萬港元包括已入賬的物業、廠房及設備1,560萬港元,而有關資產是 貴集團向一名供應商購買的。該名供應商是 貴集團所聲稱的高技術項目供應商之一(如上文(c)段所述)。

此外,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貴集團向相同的供應商預付了物業、廠房及設備的按金400萬港元。目前我們無法取得滿意的證據以確定這些交易是否按照公平基準進行,或 貴集團向供應商支付的金額是否僅與收購物業、廠房及設備有關。


因此我們無法取得足夠的審核憑證以支持年內物業、廠房及設備及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相關預付款的準確性及估值。


(e) 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存貨結餘包括有關環保再造及銷售電腦打印和影像產品業務分部的存貨總額2.047億港元。


由於存貨的內部成本計算系統存在缺陷,我們無法取得足夠的證據以確定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存貨金額的準確性及估值,以及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有關該業務分部的銷售成本的準確性。


(f) 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頒布的《香港核數準則》第560號「期後事項」的規定,我們必須對在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至本核數師報告書日期期間可能發生的重大交易或事件進行審核程序,到目前為止,有關程序尚未完成。


因此,我們無法對在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至本核數師報告書日期期間發生的重大交易或事件是否已在財務報表恰當地入賬及充分地披露發表任何意見。


(g) 倘若我們能夠確定以上(a)至(f)項所述的事宜, 貴集團的財務報表可能需要進行多項調整,而這些調整將最終影響 貴集團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資產淨值及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淨虧損,並可能引致 貴集團須在財務報表中就這些交易的性質及任何結算日後非調整的重大事項披露更多資料。

(h) 貴集團違反了某些貸款及票據契約。


董事們相信,他們將可在與 貴集團的債權人銀行及票據持有人進行的磋商中,成功游說這些銀行及持有人繼續向 貴集團融資,而董事們亦告知,一名第三方已表示將向 貴集團提供財政支援。財務報表是按照持續經營基準編製,其有效性取決於:

(i) 貴集團與債權人銀行及票據持有人就游說這些銀行及持有人繼續向 貴集團提供資金所進行的磋商的成果;及以


ii) 該第三方會否投入資金,使 貴集團能夠履行到期的財務責任,並為日後營運資金及財務需要提供資金。

財務報表並無包括 貴集團一旦未能獲得銀行及其他債權人的財政支援, 貴集團將需要作出的任何調整。我們認為, 貴集團已就此提供了足夠的披露。


然而, 貴集團與債權人銀行及票據持有人所進行的磋商結果,以及 貴集團能否獲得該第三方的資金,均存在着不確定性因素,令人對 貴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充滿疑慮。


不表示意見:對財務報表提出的觀點不表示意見


基於以上不表示意見的基礎一節所述事宜的重要性,我們不就 財務報表是否已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真實而公平地反映 貴公司和 貴集團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事務狀況、 貴集團截至該日止年度的虧損和現金流量,以及財務報表是否已按照香港《公司條例》的披露規定妥為編製,發表任何意見。





管理層的回覆:


(a) 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的買賣及相關結付本集團為環保再造╱循環再造碳粉匣的著名生產商,一般會採購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作為其產品的組件及元件。


為應付香港、中國及海外市場的廣大客戶基礎的生產需求,本集團一直向大量供應商採購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由於近年大眾的環保意識日漸加強,環保再造業錄得顯著增長,因而衍生對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的需
求。

本集團為透過其與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買賣商 建立的關係而抓緊商機,自二零零七年起透過一間全資附屬公司,展開買賣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的業務,進行此業務。該附屬公司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年度錄得銷售額及採購額分別約105,100,000港元及100,800,000港元。


基於產品型號及採購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的市場渠道繁多,市場上有多名買賣商可向本集團出售特定種類的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作為原材料,並自本集團採購其他種類的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或循環再造產品。


因此,買賣商可一方面為本集團的供應商,另一方面則為本集團的客戶,而本集團與此等買賣商進行買賣所產生的應收賬款及應付賬款會互相抵銷,部份結餘則以現金結付。


本集團已就此業務分部貫徹採用此等結付方 式。本集團已就進行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買賣業務及其列賬採納一套內部監控程序及政策,其很大程度上與本集團的其他業務分部所採納者相同。附屬公司已自二零 零七年起一直貫徹採納該等程序及政策。董事相信,本集團有足夠內部監控措施以監管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買賣的妥善進行,並已就有關交易存置妥善的支持及文件 憑證,其包括(其中包括)訂單、銷售發票、交付單據、付運文件、收貨確認收據及付款記錄。


基於核數師的意見,本公司已委聘獨立專業顧問對本集團有關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買賣業務的銷售及採購週期的內部監控系統進行詳盡審閱,以便改善記錄保存及賬冊存置程序,特別是現金交易方面。


(b) 向若干客戶銷售媒體產品及循環再造碳粉匣


本集團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營業額分別錄得向若干客戶銷售磁碟約24,400,000港元的銷售額及向若干客戶銷售循環再造碳粉匣約5,600,000港元的銷售額。本集團現時為全球唯一生產磁碟的主要原設備製造生產商。


儘管數碼儲存媒體市場發展一日千里,惟中國 客戶基於供應有限仍對本集團的磁碟有所需求。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集團錄得向多名中國客戶銷售磁碟約24,400,000港元的銷售 額。由於該等客戶為小型內資公司或個體,故一般付款需時,而部分採購會以現金結付。


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該等客戶的未結付結餘約為28,400,000港元。本集團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後仍繼續自該等客戶收取款項,並對該等客戶的信貸表現感到滿意。


就循環再造碳粉匣約5,600,000港元的銷售額而言,交易乃按日常業務過程進行,董事認為有關該等交易的未償付結餘不會出現重大收回問題。


董事亦認為本集團已存有妥善賬冊、記錄及文件如訂單、銷售發票、交付單據及收據、付運文件及銀行文件,以為有關交易記賬。將由上文(a)段所述獨立專業顧問進行的內部監控系統審閱亦將涵蓋本集團的這一個業務分類。


(c) 收購技術知識及分銷渠道


為保持競爭優勢,本集團不斷力求生產過程的技術改進,並擴充其分銷網絡及客戶基礎。


於回顧年內,本集團與兩間具備可提升生產過 程效益的若干專門技術知識的公司以及一間擁有龐大客戶基礎的公司磋商。於二零零八年下半年,本集團成功訂立三份協議,以向該等公司收購技術知識(總代價為 26,000,000港元)及分銷渠道(代價為15,800,000港元)。為保留較充足現金,本集團已與彼等商討付款條款,總代價會分期透過抵銷本集團 向彼等各自之關連公司銷售電子廢料及影像產品以及循環再造產品產生的貿易應收賬款而結付。


董事認為收購上述技術知識將大大提高電腦打 印及影像產品生產過程的效益,並可改善產品質素及節省大量成本。收購技術知識的經濟得益已於本年度下半年藉著大幅減少原材料採購總額及收益上升而反映出 來。技術知識供應商將繼續藉委派受培訓及富經驗的可靠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到本集團的廠房而向本集團提供技術支援及培訓。


董事亦認為,收購分銷渠道不但有助本集團擴展其客戶基礎,亦可節省原應支付予分銷渠道供應商的佣金開支。


本公司已委聘用一名技術顧問,該名顧問認為,本集團所收購的技術知識對本集團之生產而言十分寶貴。


此外,本集團已委聘獨立專業估值師按預期將 節省之成本為基準,對技術知識及分銷渠道進行估值。按獨立專業估值師評估,技術知識及分銷渠道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公平價值分別為 51,800,000港元及17,700,000港元。然而,有關價值並未反映在回顧年度的本集團財務報表內。


(d) 收購部分固定資產及有關預付款項


本集團除了獲取專門技術知識外,亦向一家專門技術知識供應商購入機器。由於該名供應商完全了解本集團生產流程的技術要求及中國政府環保事務部門所施加的各種條件,董事認為此名供應商能夠為本集團採購合適之機器。


另外,中國環保監管部門對本集團生產過程中 產生的固體廢物的處理及處置的規定十分嚴格,而該名機器供應商就有關改善的方法提供建議。機器已安裝於本集團位於深圳及珠海的生產廠房,並能明確識別。購 買機器的條款(包括價格及付款細則)按公平原則磋商,並已考慮機器供應商提供的增值服務,以及與核實機器存在及其估值的獨立財務機構訂立的隨後租用安排。


(e) 存貨的內部成本計算系統
本集團設立一個電腦化存貨管理系統,並貫徹地應用加權平均成本計算法就存貨進行估值逾三年。過往,本集團管理層滿意系統的表現,亦無察覺其存有任何重大漏洞。由於回顧年度內原材料及元件價格大幅波動,在審核過程中發現存貨成本系統有若干歧異之處。

本公司隨後已根據加權平均購買成本調整存貨的估值。本公司已委聘一名獨立專業顧問對現有系統下的存貨成本計算進行協定之盡職審查程序,而有關工作之結果在各重大方面均屬滿意。


(f) 結算日後事項
董事認為已於本文就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後至本公佈日期發生的任何重大交易或事件作出足夠披露。


(g) 持續經營


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團的未償還銀行貸款、債券及融資性租賃負債約有287,000,000港元。


按上文綜合資產負債表所示本集團於二零零八 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權益總額之結餘之基準,及根據一項銀行貸款(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及本公佈日期的未償還餘額約為14,000,000港元)及一 份債券(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及本公佈日期的未贖回餘額約為31,000,000港元)的條款,本集團已違反若干與本集團的資本負債比率有關的契 約。債券持有人已向本公司確認,儘管違反有關契約,現時其不會要求償還該等債券。


另外,於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本公司已訂立配售協議,據此,於配售完成後將籌集所得款項淨額約21,000,000港元。有關是項配售的詳情,請參閱本公司於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另外獨立刊發的公佈。


本公司亦與一位獨立第三方磋商,彼有意提供最多10,000,000美元營運資金備用貸款。


於本公佈日期,本集團的銀行及其他借貸總額加上融資性租賃 負債達111,000,000港元。自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來,負債顯著減少了86,000,000港元。本集團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流動 資產淨值約為67,620,000港元。董事信納在並無發生不可預見的狀況下,計及本集團目前可供動用的備用信貸額以及上述的確認書及可能獲取的財務支 援,本集團具備充足營運資金應付未來一年的需要。


下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1/LTN20090611379_C.pdf

另外一間就是浙江玻璃(739)。以下是其歷史及2008年業績: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797

------------------------------------------------------------------------

(3)負面意見

  當審計師與客戶對會計賬目的處理有分歧時,審計師往往按會計準則提出審計調整。如客戶堅持己見不作調整,有關的調整又是十分重要和影響廣泛的話,審計師便會考慮出具負面意見。這代表財務報表並未能真實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

  參照澤新遊樂(703)2003年的審計報告,因集團與內地一間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失去聯絡,以緻失去實際控制權,所以沒有把該子公司的賬目合併。但審計師認為,澤新遊樂仍持有該子公司的股本權益和控制權,按照香港會計準則的規定是需列入合併賬中,因而發出負面意見。

------------------------------------------------------

謬誤已在之前提及,不贅。

補充一點,該公司亦曾稱為盈新遊樂:

上市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802/LTN20020802087_C.htm

易名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611/LTN20040611102_C.pdf


2003年核數師報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906/00703/CWF107.pdf

 公司大股東缺水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47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472


--------------------------------------------------------------------

   (4)局部的保留意見  如因以上第(2)及(3)點所導緻的誤差並不嚴重,審計師便會考慮出具局部的保留意見,隻對相關的賬目作出保留。譬如說,公司 管理層未能配合審計師以獲取應收賬款的確定函、同時該些應收賬款於年結後又沒有清還,使審計師不能確定應收賬款的金額及回籠情況。另外,海信科龍2006 至08年的審計報告亦是一個好例子。

--------------------------------------------


科龍2006年核數師報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02/00921/F112_c.pdf


科龍2007年報(核數師報告pdf 檔第57-58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29/LTN20080429818_C.pdf


科龍2008年報(核數師報告pdf 檔第45-46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7/LTN20090427443_C.pdf


除了科龍外,一個更新的意見,就是中信軟件(29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5/LTN20090415238_C.pdf

(p.26-27)

保留意見的基礎
誠如綜合財務報表附註18及29所闡釋,貴公司之董事並沒有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所頒佈的《香港會計準則》第27條《綜合及獨立財務報表》,把一間已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內出售之附屬公司,於被收購後的業績作綜合計算處理,原因是缺乏該附屬公司可靠的財務資料。

該未經綜合計算業績之附屬公司可能影響本集 團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溢利以及於綜合財務報表內的相關披露。要把此等要求規定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內之相關數據,量化其偏離 的影響並不實際。我們審核的意見在截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之綜合財務報表,已相應作出修訂。

因審計範圍受限制以及披露程度的分歧而發出之保留意見

以我們的意見,除了於截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 之相關數據未能把收購該附屬公司後的業績及出售該附屬公司所產生的收益或虧損如「保留意見的基礎」一段中所述外,本綜合財務報表已遵照《香港財務報告準 則》提供了貴集團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真實及公平的財務狀況及截至該日子的全年度溢利及現金流量情況,同時亦已按照《香港公司條例》的披露規定妥 為編製。


-------------------------------------------

greatsoup:

所以和上市公司核數,如出這些意見,其本上是想打破這些飯碗,但是如果這家公司是好的話,又何須自己不要這些飯票呢?難怪極多人都說,出這些意見之後換核數師,大多數公司都有一定的隱疾,大家要小心啊。

P.S. 寫到最後發覺有兩處地方把保留意見的東西及核數師辭任的資料放在這兒,分別是,我還在憑記憶找出來,真是有點呆,哈哈,至於那兩處地方就是:


保留意見核數師報告:


http://www.hkexnews.hk/reports/auditorreport/sub_index_c.htm


核數師變動公告:


http://www.hkexnews.hk/reports/changeauditor/sub_index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70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955


今天就談首腦。

我 總算是在除David Webb以外,懂得多加上寫得多的華匯系的專家(相信有部分讀者懂得更多,甚至可能是圈內人),甚至知道近年的東西較David Webb多,但是沒有人提過小弟的名,也照引David Webb,可能一來有人以為小弟別有用心,二來他們根本沒見過我(除非我賺到上岸,否則別想找到我),所以不敢引用,怕惹麻 煩。但是我絕對是一片好心,我真是一個25歲以下的人


如果你像經濟 日報地產版的唐榮先生,至少他引一個不具名的博客,但他起碼都說博客兩字,雖然他那次引的文章,其實有部分是馮邦彥先生寫的,但我覺得他真的較大道,但有 些記者及專欄作家連這點都做不到,我只是希望,我運用我的股票知識,幫人補他的不足,然後最少給個credit小弟,並不是為了賺錢。


昨日,壹仔寫了一篇文章,主要談談一位華匯系的首腦,可能因為某些原因,這位記者不肯加上內心的描述,所以我會由最初簡單文筆的資料選材,慢慢用心理角度去寫這一個人。


首先,我們先解釋這位記者為何不肯加油添醋,其實近來據聞該雜誌怕惹官非,所以都少了一些過於刺激的描述,但是這和寫作的文筆有何關係,細看一篇王海翔先生寫一篇估計是寫華匯系首腦的文章:


不過,筆者亦想分享一件真人真事。數年前,筆者到一間上巿公司拜訪。該公司年年虧損,並與同系其他上巿公司有 甚多關連交易,以及股價屬長期向下炒類型,本應招致法律挑戰管理層失當失職。然而,在拜訪時發覺公司老闆有不少保鑣跟身,並聘用眾多法律專才,令公司不會 觸犯上巿規則。這些交易雖沒違反上巿條例,但道理上是否說得通及對投資者公平呢?

所以這記者不敢亂說話,明天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5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2)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4085


(1)


繼續談談壹仔文章及這個人。


其實他聘請這麼多的律師及保鑣,其實一定程度上顯示他的不安感。為何他會這樣不安呢,主要是他令人吃了不少虧,況且他令人吃了不少虧,總會有人想對他不利,所以他也會怕這些事的。


那他為甚麼要人吃這麼多虧呢?我們稍後再談。


另外,近來看國內的文章較多,我發覺了一個規律,就是編採人員愈把採訪對象錄音直接寫的人,這個人應該就是愈是會導致麻煩,會使導致編採人員發生一些預見不了的情況,所以為免麻煩,總是直接抄錄音了事。


所以我也為免麻煩,只是對記者、David Webb以及公開資料作出互相對證,並作出勘誤,表現則在公開報導中對某些人的紀錄中照抄,我是不會直接發表任何意見。

(2)


文章一開始是華匯系首腦介紹:


認為財技人人都識,是否做到就要看有沒有「架生」:「架生就係你有無財務公司、經紀行、朋友幫忙等等網絡!」

關於財技方面,我們這個博客都談了這些財技不少。


至於他們的賺錢的營生方面,其實在談及朱太的時刻,已經有談到這個問題,主要是財務公司用作借錢,證券行就是用來做股票買賣行為,朋友幫忙的話,就是他的人脈。


至於他們賺錢的模式,在此列示圖例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3289


其賺錢過程,即如壹週刊的圖:
27126940.jpg
enlarge
上市公司大股東因財困或個人理由急需現金,遂把股份按予金利豐;如殼(即沒有實質業務的上市公司)價值一億,大股東持股五成即市值五千萬,金利豐只借二千五百萬,年息 13%至 18%不等。

62450903.jpg
enlarge
大股東未能在限期前還錢贖回「殼」;金利豐遂把已抵押的殼沒收

85112442.jpg
enlarge
透過朱太的人脈,找商人將各類型合潮流的資產,諸如賭業、礦業、醫藥等注入公司,把「殼」活化。
22586101.jpg
消息一出,刺激股價上升,炒家蜂擁而至,股價急升,持有公司舊股的朱太可在市場沽貨獲利,隨即甩殼。


而華匯系首腦如是稱:


「人哋以為我借錢俾佢哋(上市公司),係想要咗佢哋個殼,其實(斬倉)係被迫o架,真係諗住借錢去幫佢咋,好多以前有牙齒印嘅,....而家都做咗好朋友。」。

信不信由你。


(2)


關於採訪地點,就是他在上水御林皇府的豪宅:

這間大屋○七年由威利國際以五千七百多萬買入,現由威利及莊友堅女友羅琪茵聯合持有,再以每月廿八萬租予中南證券。


...


根據威利國際(273, 前稱首創、怡南實業、華匯控股、互聯控股)在2007年4月12日的公告稱,該公司控制的業佳投資向信和置業(83)購入該物業,作價5,780萬。

該公告已經稱會開設一家離岸公司名歌德豪宅有限公司,並注入不少於2.5億,作「投資物業及賺取租金收入之用」。

至於根據2009年10月12日的公告稱,稱一位羅琪茵女士向歌德豪宅有限公司注入4.5億元,以認購7.5億股,佔39.43%股權,並錄得出售虧損約90,000,000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