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谁动了土地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22/100219982.html

地方与地产商合流,圈地运动勃兴;中央是纵有意愿约束也鞭长莫及;底层是难以抗拒。出路何在?

  2008年3月,世纪金源以每平方米不到52元的价格在美丽的云南古镇腾冲拿下了5571亩林地,两年后将这里变成了一个高尔夫度假村。

  这是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2010年公布的违规批地清单中的一项,也是国土部督办大案之一。2011年1月,这张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新面孔——中国海外集团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重庆大观至黎香湖以租代征违法占地747亩。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相关规定,省国土厅有权批准的是590亩以下的建设用地。然而,类似规模宏大的“圈地运动”在中国屡禁不止。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的资源属性日益凸显,价值日益提升。每一块土地资源的背后,都是一个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至少包括中央政府、地 方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四个层面。但在其中,地方政府谋求经济体量迅速膨胀的冲动与房地产勃兴的浪潮迅速结合,构成“圈地”最强大的推动力。

  大片的土地,通过地方政府少批多征、先征后批、分拆批地、拍卖作弊等方式,化整为零,再转手与作为地方政府合作伙伴的房地产开发商。手法隐蔽而谨慎,既有以既成事实倒逼合法认证,亦有巧设心思规避法律红线。

  为谋地方经济发展而招商引资,往往是地方政府做土地文章的源动力。尤其在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政府用以吸引外来投资的“好牌”并不多,无外土地 与附着其上的优惠政策。在以“土地换发展”的思路下,地方政府热衷于推动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公用事业园区以及庞大的城市更新计划,继之以庞大的用地规划。

  在四川成都温江区永宁镇,镇政府向取得集体土地统一经营的村庄“租用”土地,并开发房地产或建设工厂,镇政府通过支付一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 安置费,消弭了村民的承包经营权。当地镇政府将这种做法叫“下清”。这一切均不按征地程序,而土地已从村民手中腾挪至政府控制之下。同样在温江,以工业园 区“圈地”,以及以公共事业园区名义兴建的地产项目,仅举数例,已占整个温江面积的20%以上。

  具有实力的投资者则有挟政府以争土地的便利。海尔集团在落户重庆时即是如此。2005年7月,海尔和当地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书》,当地政府 表示将约1440亩的宗地,协议出让与海尔,用于建设以公司命名的工业园区,同时约定将土地价款全额返还。之后,地方政府如约出让并返回土地出让金 5431万元,但海尔却中途提出将其中一块地(约284亩)用于做房地产,亦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默许支持。

  更多的故事类似于世纪金源在腾冲的经历,商业地产开发以新的地方经济支柱的名义出现,并获得地方政府护航。这样的项目通常仍以“招商引资”引进,然后再冠以土地整理的名号,跟这些公司签订土地整理和整体开发合同,即通常所说的土地一、二级开发联动。

  在这些项目中,政府为供地,而不惜在拿不出征地批文之下,以租代征、少报多征,或者先征后报、分拆报批;进而不经“招拍挂”程序或者在“招拍 挂”中做手脚,将大片土地分割出让,使开发商以“蚂蚁吃大象”的方式,一举揽得数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土地,坐享资源价值,或以开发获利。

  而在地方政府看来,这种种“圈地”只是为地方发展而身不由己的“突破”规范,介入其中者甚至是拉动当地经济建设和财政增长的功臣。即使在因违规 批地而被罚之后,多数项目也会在地方多个多级政府部门的串联包庇下,安然过关。腾冲世纪金源项目即是一例——从2010年8月就被责令停售的项目至今仍在 对外销售,相关部门均视若无睹。而失地农民们一个家庭拿到10万元补偿的都不多见,之前虽曾有过“安排工作”的口头允诺,最终却不见下文。

  成都温江的农民不甘沉默,开车围着地块绕圈,估算周长,据此测量温江区没有征地批文而被“圈”的地块面积,并向官方举报,也无下文。

  那些急于凭大项目开发拉动当地GDP的地方主管官员们,则或以政绩迅速升迁,或以利益输送曝光而迅速坠落。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上演着。不在这里,便在那里。

  这正是上述提及的四方博弈的鲜明写照,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流,居于主导;中央政府纵有心约束也鞭长莫及,各种约束和监管被地方逐渐消化分解,效 用递减;最底层的农民,博弈能力缺乏系统有效的法律支持而无法形诸于实。这最终构成了中国征地与用地博弈结构中两头小中间大的失衡现实。其代价不仅是土地 资源的批量流失,还包括随之而来的基层激烈对抗。

  在当下,寄望于地方政府改变“以土地换发展”的路径并不可能。对于中国而言,改变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结构方是解决之道。中央的监查风暴或将陆续袭来,而赋权农民亦须提上日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5

誰動了我的短信?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08/t3772750.htm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通訊錄的挖掘同步晉陞至手機。儘管「幹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並不妨礙手機IM衝擊傳統短信業務,也不妨礙其中冒出下一個MSN或騰訊。

  PC時代,即時通訊(IM)在電腦上的使用已經相當頻繁,QQ、MSN等通訊軟件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手機進行 IM交流的瓶頸被打破,3G網絡的成熟和WiFi的大面積鋪設更是讓手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短信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桌面通訊軟件紛紛推出手機版的同時, 更多的競爭者加入了對手機通訊錄的價值挖掘中,手機終端商、第三方開發和運營商三者在這個市場共同博弈。
蘋果在2011年的WWDC開發者大 會上推出了即時通訊軟件iMessage,作為全球最大手機終端商的蘋果也來插足,手機IM市場的混戰即將上演。對手機IM的開發商而言,儘管盈利模式尚 不清晰,但在互聯網時代,誰都清楚先行一步、綁定用戶的優勢所在。雖然就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幹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對傳統短信業務的衝擊在 所難免。更何況,一如當年依靠QQ起家的騰訊一樣,隨著對手機通訊錄的深度挖掘,以及搭載的增值服務越來越多,難保在如今廝殺的陣營中不會出現明天的騰訊 或MSN。

  「我是米聊」
  其實,在蘋果推出iMessage之前,市場上早已存在著各種類似的免費應用。由 第三方開發的Kik Messenger是較早面市的一款專注於移動平台的免費即時聊天程序,與短信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通過IM工具發送短信,僅需支付由此引發的較低 的流量使用費。憑藉更便捷更有趣更廉價的特色,Kik Messenger推出僅3個月就在全球吸引了300萬用戶。2011年4月,Kik Messenger獲得了首輪800萬美元的融資,並且因為「太過流行」,惹上了官非—黑莓製造商RIM公司對其提出了侵權指控。
和其他受歡迎的應用軟件一樣,迅速躥紅的Kik Messenger吸引了國內一大批的跟風模仿者。它們在「前輩」Kik Messenger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實用功能,除能發送普通的文字短信外,通常還支持發送照片、視頻、地理位置、通訊錄和群聊等。
「愛免費,更愛實時狀態,比短信方便,不愁話費賬單。新奇的溝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飛信,我是米聊。」這是國內第一批模仿者小米科技推出的「米 聊」的廣告詞,也頗為直接地描述了「米聊」們的特點。作為一款跨平台、跨運營商的手機端短信工具,「米聊」目前支持iPhone、安卓 (Android)、塞班(Symbian)手機平台,除了同行們都具備的基本功能外,還搭載了轉播消息功能,集成新浪微博。其最基本的添加好友方式是通 過「米聊號」來完成,還提供郵箱搜索、MSN好友、搜索個人信息三大方式來添加好友,而綁定手機的用戶還能通過手機通訊錄匹配尋找使用「米聊」的好友。
借助先入為主的優勢加上良好的用戶體驗,上線半年以來,「米聊」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200萬,它的使用模式被年輕一代用戶廣為接受,被稱為時下最酷最潮 的語音對講機。並且,在「米聊」基礎上,小米公司推出了手機操作系統MiUI,再有了現在的小米手機。而早在2010年底,米聊就完成了首輪4100萬美 元的融資,市場估值高達2.5億美元。米聊之後,跟風者甚眾,同樣由第三方開發的個信、友信、速聊等手機應用軟件紛紛上線,騰訊、盛大和開心網也不甘人 後,分別推出了類似的應用「微信」、「有你」和「飛豆」。不過,對它們而言,類似應用的推出似乎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例如,開心網就是希望借由「飛 豆」,實現從桌面互聯網向移動社交領域的延伸。

  「不務正業」的手機品牌
  對製造手機終端的各大品牌來 說,這場以手機為載體的盛宴更是不容缺席。除了即將推出iMessage的蘋果之外,黑莓的Blackberry Messenger早已使用多年。原本Kik Messenger支持在黑莓平台上使用,但因為與黑莓自帶的Blackberry Messager存在競爭關係,被黑莓以涉及用戶隱私為由從App World中下架。不僅步履維艱的諾基亞宣佈將要推出「諾基亞IM」(IM for Nokia),谷歌也開始為安卓系統著手開發自己的專屬軟件。
與第三方開發的跨平台「米聊」們相比,由上述這些手機終端製造商開發的即時通訊 軟件由於只支持本手機的系統,因此無法實現與其他手機平台用戶的互通。但手機製造商的優勢在於,由於軟件被內置於系統中,類似蘋果的iMessage理論 上一經發佈就能為全球億萬蘋果用戶所知曉,而無需任何推廣—要知道,當年微軟IE能在瀏覽器市場獨佔鰲頭,制勝的法寶並不是比對手更優秀的技術,而在於直 接內置於電腦當中—僅憑這一點,擁有iPhone、iPod Touch、iPad等多條產品線的蘋果所覆蓋的用戶數量就足以讓第三方開發商們難望其項背。換個角度來看,專注於IM的第三方則在技術和功能上都優於蘋 果等手機終端製造商。
衝擊傳統短信業務
  過去十年,是全球手機短信業務爆炸式增長的黃金時代, 成本低、利潤豐厚的短信風光無限,類短信應用的出現改變了它的上升軌跡。近似免費的類短信應用,支持後台運行,並且搭載智能手機能實現消息實時推送,使得 接收方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由非運營商推出的這些類短信應用,正在慢慢改變行業格局。儘管Kik Messenger的創始人泰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揚言的「幹掉短信」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最近一年來,第三方開發和手機終端商的集體發力,已經讓傳統短信業務感受到了明顯的衝 擊。
Kik Messenger在歐美地區能迅速走紅,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短信資費相對較高,而WiFi覆蓋面廣且3G業務相對成熟,使得以數據形式發送的短信備受歡 迎。也正是因為如此,傳統短信業務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在美國市場,手機用戶數維持穩定,短信的使用量增速則開始放緩。根據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 (CTIA)的報告,2010年下半年,美國手機用戶的短信收發量超過1萬億條,但同比上半年增長8.7%,是過去十年的最低增幅。而在用戶量相對較少的 荷蘭,短信業務甚至已經出現負增長,荷蘭皇家電信表示,由於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手機IM,該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短信量同比下降了8%。
在 中國,儘管手機IM的第三方開發商來勢兇猛,但短信的先天生存環境相較歐美要優良得多。一方面網絡流量費用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短信資費卻相當平易近人,這 讓「米聊」們在價格方面的優勢不甚明顯。此外,短信極高的普及率決定了其商務應用無法代替,而許多習慣多年的年紀稍大的用戶更不會輕易舍其而去。然而,即 便如此,也無法抵擋傳統短信業務的日漸式微。中國移動的年報數據顯示,2007-2009年,短信使用量增幅從42.26%減少至2010年的4.4%, 呈現明顯遞減之勢,並且短信使用量增幅遠低於新用戶數量的增幅(附表)。短信收入更是出現下滑,2010年短信業務收入為526億元,略低於2009年的 535億元。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的短信使用量1841億條,增幅僅為 3.3%。


不過,就此判斷傳統手機短信將進入末路還為時尚早。在易觀國際分析師胡志輝看來:「目前還不 能下定論說短信會退出歷史舞台。無論是手機短信還是移動IM,都有其固定的使用人群,比如50歲以上的手機用戶大部分不發短信,只打電話;而類似QQ、飛 信或者米聊這些移動IM,受到了更多青少年的熱捧。短信和移動IM兩者在近幾年還會在各自的領域內有所發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移動IM和短信在未來將 可以共生共存。而一旦類短信業務的規模大到足以引發運營商的反攻,也許故事又會發生轉折性的變化。就現階段來說,在競相逐鹿、各出猛招的手機IM開發商集 體圍攻下,傳統短信業務受到衝擊已成定局。只是誰也不知道,這些開發商中,誰會成為最後的王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10

誰動了我的8000萬存款?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044.html

8000萬「存款」的不翼而飛,正將一家國有大行的東部某支行推上風口浪尖。

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同屬地的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在上述國有大行東部某支行連續兩次存入共8000萬元存款,然而一個多月後,該公司利用網銀查看賬戶時,卻發現該賬戶資金僅餘1萬元,巨額存款神秘失蹤。遂報警。

記者從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瞭解到,最近上述國有大行相關分行為處理該事已經有所行動,事件已經有當地相關政府機關介入調查。

這已不是記者第一次接觸類似案件。就在今年中,該行另一家支行還曾發生過一起類似的糾紛。

銀行支行負責人屢被爆出與「存款」有關的各類糾紛,且多數案件撲朔迷離,儲戶與支行負責人又各執一詞,前者通常稱「存款被挪用」,後者則認定是「委託理財」。無論事件背後是單方面的無辜,還是某種情境下的默許與合謀,一部分資金在銀行支行機構負責人的操作下,在銀行體系外循環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誰動了8000萬?

今年9月25日,前述上市公司子公司在一家國有大行東部某支行開設了企業一般賬戶,並於當天存入現金5000萬元,因為是T+3模式,該賬戶應該在9月28日正式啟用。

後因9月29日臨近「十一國慶」假期,賬戶順延至10月10日方才啟用。兩週後的10月25日,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前往該大行支行查賬,支行拖延未予查實,同時告知該負責人,如果再向賬戶存入3000萬元,存款利率水平將提高一倍。

於是,該負責人再次存入3000萬元現金,至此賬戶存款合計應達到8000萬元。10月26日,該負責人用網銀查賬,卻發現賬戶餘額只剩1萬元。

次日,該負責人急忙趕往銀行瞭解情況。一番爭執後,該銀行當天歸還了1800萬元,但未告知之前的款項全部劃向何處,也未告知剩餘的6200萬元何時償還。

該負責人對銀行的處理很是不滿,之後數次溝通未果。11月3日,該公司決定報警。據前述知情人士稱,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該公司這筆巨額存款會選擇在9月末存入銀行,其中中間人(資金掮客)的作用不可忽視。為該國有銀行支行沖季末存款,利息較一般存款高不少,正是在中間人的撮合及高息利誘下,才有了上述糾紛。據知情人士稱,該中間人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被刑拘前,中間人給上述公司負責人發過幾條短信。根據知情人士向記者提供的短信內容,中間人承認銀行讓他做了個假的印章。若事情果真如此,8000萬巨款被轉走,「早有預謀」的成分似乎大於偶然。

前述知情人士向記者提供了該賬戶的網銀轉賬記錄佐證其說法。該記錄顯示,資金存入銀行當天(9月25日)即被轉走,但轉賬未發生任何手續費。

按照銀行的通用規定,企業一般賬戶轉賬資金,需扣除轉賬手續費,但網銀轉賬沒有相關手續費的扣除記錄,且一次轉移完畢。照此推理,若是儲戶本人行為,銀行通常會從賬戶中扣除該筆轉賬手續費。

事發後,該企業曾用1000萬元進行轉賬測試,確實產生了手續費,前述知情人士稱,並表示公司從未在該銀行購買轉賬支票,網銀明細同樣可以證明這一點。

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在對案件進行偵查,事件的進展和真相目前尚難得知。但知情人士稱,上述公司代理律師和銀行已經進行了多輪溝通,目前6200萬仍未償還。

  儲戶無辜還是共謀?

事非偶發,記者此前也接觸到兩起類似案件。

一起發生在浙江金華,目前當地一家醫藥公司仍在為5年前的一樁舊案奔走。事情要從2007年說起,當年初,該醫藥公司負責人陳天民多次收到當地一家上市銀行分理處主任壽某的請求,將公司存款全部存入其分理處,完成其吸儲任務。

但由於該醫藥公司地處開發區,辦理公司財務結算交通不便,故未予同意。

此後,該醫藥公司旗下開始組建一家賓館,由於賓館建設和裝修馬上開始,包括醫藥公司和其他股東的股本金陸續到位,加上向當地一家地方銀行的貸款,一共沉澱資金接近1000萬元。

彼時,壽某的丈夫劉某就在該醫藥公司上班,通過丈夫迅速得知此事的壽某,再次找到了醫藥公司負責人陳天民,經過再三懇請,陳天民同意將800多萬元存入該分理處。陳某代理律師向記者出示了800多萬元轉到陳天民在該分理處新開設賬戶的相關證據。

時隔半年之久,據上述醫藥公司人士稱,2007年6月,在醫藥公司工作的劉某利用工作之便,以銀行卡升級更換磁卡為由,掌握了陳天民的銀行卡,而壽某之前已獲取陳天民的銀行卡密碼。

此後,根據上述律師提供的證據,壽某分別將850萬元打入「鄭捷」等多人賬戶。根據鄭捷證詞,壽某借款給他,利息較高。

但壽某對此的說法是,應陳天民請求幫其介紹客戶,賺取高額利息。雙方各執一詞,5年過去了,相關部門仍遲遲未下結論。

另一起案例是今年早些時候,本報記者曾報導的涉及工行某支行負責人挪用900萬存款的案件。案情與上述浙江金華案件相似,儲戶張菊花900萬元存入上述工行支行後,發現資金被轉走。上述工行支行負責人承認將900萬用於發放高利貸,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無法收回,但堅稱是張菊花主動將銀行卡和密碼給了他,讓其代為理財。

據記者獲悉,相似的報案四年後,截至目前,相關機構也未對該案給出確切結論。相關代理律師仍在奔走尋找證據,但資金是否可以追回仍不得而知。

紛繁的利益面前,儲戶究竟是無辜還是一定程度上與銀行形成共謀,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存款的體外循環

拋卻上述錯綜複雜的案情,一個明晰的事實是,存款在銀行外循環,正成為部分銀行支行負責人在風險口上掘利的慣用手法。

幾種可能的利益線條,一個是儲戶主動要求銀行「代為理財」,一個是不知情的資金被挪用,也或者是錢存入銀行後,在儲戶告知銀行人員密碼等形式下,銀行支行負責人利用廣泛的人脈和銀行的信用背書「運籌帷幄」,坐收資金使用利差。

南通一家股份行信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銀行存款的體外循環,始於過橋墊資,「貸款資金到期後,如果續貸,一般需要先還後再貸出,也稱為還舊借新。在還款和新的貸款下來前,中間往往會有10天甚至更長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就提供了生財機會」。

據他介紹,掌握著企業貸款信息的銀行支行負責人,有機會幫助貸款企業介紹一筆資金,用於應對這個過渡期,也就是過橋。

作為中間人,收益總是有限,長期介紹做過橋生意的支行負責人們,有的膽子大一點,就可以有新生意。

「前兩年,銀行貸款收緊得厲害,民間資金成本很高,本來短期做過橋的生意,變成了長期有獲利空間的買賣,於是支行負責人的上述中介生意和短期挪用,就變成了代客理財的長期生意。」上述股份行信貸負責人稱。

於是,存款在銀行體外循環,也就不是新鮮事兒了。然而,根據商業銀行的員工規範,任何集中的代客理財均被視為違規,然而巨額利潤下鋌而走險者不乏其人。

事實上,一些支行負責人自己就是一個大客戶經理,在擁有廣泛資源的同時,業績導向的銀行也在權力上給其開了小灶。

記者曾接觸過一家股份行某縣級市支行行長。據他介紹,在該縣級市還沒有建成支行時,他就被分配來做業務,現在全支行的主要客戶全部集中在他手上,一個人做了大半個支行的業務,「擁兵」當然「自重」,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我認為現在很多股份制銀行做的條線化改革,對公業務集中到分行,支行做零售的調整,或許可以在體制上約束支行負責人。」上述股份制銀行信貸負責人稱。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33

誰動了三星和蘋果的“奶酪”?小米已成世界第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83

rtr3zn49

盡管三星和蘋果仍然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霸主,但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正不遺余力的搶食全球市場份額。

多個市場研究機構的周四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受中國廠商生產的低成本手機不斷沖擊,三星和蘋果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在第三季度加速萎縮,它們的行業領導地位被繼續削弱。

以出貨量為標準的全球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三星的市場份額,在7月到9月間,已從35%下跌到了24.7%。根據數據提供商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這是三星自2011年第三季度成為行業領頭羊以來的最大跌幅。後起之秀——中國手機生產商小米的市場份額從2.1%上升到5.6%,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商,其全球手機出貨量翻了三倍。

蘋果保住了第二的位置。由於其新款設備受生產能力限制,其最新款產品的出貨量受到影響,其市場份額由13.4%下降到12.3%。

由IDC和Counterpoint Research周四發布的市場份額數據結果與上述結果相仿。這些最新的數據是在三星周四發布其凈利潤數據後發布的。

由於來自中國智能手機生產上的競爭,韓國科技巨頭的移動業務大受打擊,因為更低的價格,三星移動業務的利潤率下降到7%。第三季度,三星的凈利潤陡降49%至40億美元。

三星移動高級副總裁Kim Hyun-joon表示:“我們專註於獲得可持續的10%以上的利潤率。”為了不再讓中國的廠商再動三星的“奶酪”,三星高層表示,明年他們將更努力地使他們的設備不同於競爭者,包括采用更靈活的屏幕和金屬邊框。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Linda Sui預計,第三季度小米的利潤達到全球第四,緊隨蘋果、三星和LG電子。小米以其市場營銷的精明而著稱,偏好低成本在線分銷渠道的,而不是“一磚一瓦”的打造出貨渠道。這對小米的利潤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擴大其海外業務,去年小米聘請了前谷歌安卓業務主管Hugo Barra。其業務現已擴展至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報告,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已超越三星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

為支持其海外擴張,小米已從29家銀行獲得了貸款。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小米雖然在本土市場很出名,但在海外其知名度還很低。如何在這些市場使消費者熟悉它的名字將是小米未來的一大挑戰。

無論如何,蘋果和三星必須接受的事實是,小米已經盯上了全球智能機市場這塊“大奶酪”。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13

誰動了我的“扇貝”?獐子島驚爆“黑天鵝”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92

獐子島

10月31日獐子島最新新聞發布會:

公司董秘孫福君先發言道歉,稱這次事件為20年未遇,主要原因是冷水團。

孫福君表示公司已經采取積極措施挽回損失。預計未來幾年會穩定。政府正在想辦法,幫公司爭取政策,如降低海域使用金等,此前是60元一畝,現在正在爭取10元一畝。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給股東道歉並表示:"此事給公司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包括公司、政府在內的各方已經在第一時間行動,盡量降低損失。"同時公司會加強O2O等營銷模式的轉型,爭取在電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並加強團隊建設和內控制度,力爭2015年實現穩產。
華會計師事務所做專項說明,稱他們也進行了實地查驗,對多個點位監測,發現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

10月30日晚間,獐子島爆出黑天鵝,幾年前在海里播下的蝦夷扇貝都不見了,計提近8億壞賬。因此前三季巨虧8.12億,而公司去年凈利才0.9億。海里養了個泡影,重倉的社保基金、平安壽險、人保壽險全部“躺槍”。

“詭異冷水團”來襲,獐子島業績大變臉

獐子島公告,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海洋牧場遭遇滅頂之災,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萬元轉而變為虧損約8.12億。

據公告表述,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公司於10月14日向交易所申請了停牌,並邀請海洋科學家和會計師到現場進行系統調查。

公司稱,根據公司存量抽測結果、中國科學院近海觀測研究網絡黃海站監測數據及開放航次調查數據,以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會議紀要》,綜合判定公司海洋牧場發生了自然災害,災害主要原因為北黃海冷水團低溫及變溫、北黃海冷水團和遼南沿岸流鋒面影響、營養鹽變化等綜合因素。

這場“詭異”的冷水團讓獐子島蝦夷扇貝遭受了滅頂之災。根據公司抽測結果,公司決定對105.64萬畝海域成本為73461.93萬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放棄采捕、進行核銷處理,對43.02萬畝海域成本為30060.15萬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28305萬元,扣除遞延所得稅影響25441.73萬,合計影響凈利潤76325.2萬,全部計入2014年第三季度。而對於放棄采捕原因,公司稱因為畝產過低,所以放棄本輪采捕。

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大幅變臉——前三季實現營業收入19.93億元,同比增長6.7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8.12億元,同比下降1388.60%;基本每股收益虧損1.14元,同時,公司預計全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7.7億—8.6億,而公司2013 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694.28萬元。

對此,有網友評論,公司等待這個冷水團已經很久了。同時也有很多投資者認為這是“藍田事件”的又一次爆發。

QQ圖片20141031081207

555

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常盛不衰的績優神話。這家以養殖、旅遊和飲料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顛覆了行業規律和市場法則,1996年發行上市以後,在財務數字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9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5年間股本擴張了360%,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

當時最動聽的故事之一就是藍田的魚鴨養殖每畝產值高達3萬元,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武昌魚的招股說明書的數字顯示:每畝產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這個比同行養殖高出幾十倍的奇跡的破綻。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最終引爆了“神話”的破滅。

鑒於此次事項對公司影響非常重大,獐子島決定10月31日繼續停牌,11月3日開市起複牌並發布海洋牧場災情說明會主要內容。

行業分析師:驚呆了,不科學

據中證網采訪一位長期跟蹤獐子島的行業分析師稱,“農業分析師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我們也都驚呆了。

這位資深分析師表示令人吃驚的理由有三個:“第一,這件事情肯定不正常,以前都沒出現過這種事情,怎麽一瞬間就出來了?第二,此次出事的海域中有2011年就底播的種子,到今年已經3年了,為什麽到了收獲期突然出現?此前公司的監測制度哪去了?這讓人非常不解。第三,到底是因為自己養殖不當,還是確實是天氣的原因?”

底播技術顆粒無收VS全球化

在漫無邊際的海面上總是暢想這碧波之下的豐碩,如今換來的是大幅減值計提,讓人無奈和無能為力。被傳播的神乎其神的底播技術如今看來幾盡顆粒無收令人噓噓不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種相對粗放型的經營方式水到底有多深,誰也無法講明白。

然而就在不就之前,公司還宣布“全球化”戰略邁出新步伐。加拿大當地時間10月20日上午,獐子島集團北美合資公司“CAPITAL SEAFOOD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ED”舉行開業慶典。,10月29日,“獐子島集團·豐海通商股權轉讓簽約儀式”在大連舉行,集團宣布並購日本豐海通商90%股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17

獐子島的巨虧謎團:究竟是誰動了我的扇貝?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43

113472565

本文來源騰訊財經,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獐子島位於大連港向東56海里,這個距離換算成乘船時間,需要3個小時。

偏遠的海島因為上市公司獐子島(002069.SZ)發布的2014年三季報,被推上風口浪尖。10月30日,獐子島稱其2011年和2012年播種在海里的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影響遭遇滅頂之災,105萬畝海域“受災”,計提壞賬近8億元,前三季度虧損8.12億元。

市場一片嘩然。媒體與投資機構紛紛踏上這片島嶼,開啟“尋貝之旅”。隨著調查的深入,獐子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逐漸被揭開。

一股“冷水團”激起資本市場的註意力,同時也在揭開海島與企業的往昔,翻起獐子島內部的種種沈屙。

2012年的一次舉報

自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蝦夷扇貝品種後,獐子島便開啟了30余年養殖歷史。但獐子島至今仍沒有形成完全閉環的產業鏈,雖然擁有自己的苗種基地,但部分蝦夷扇貝苗種依然需要向外采購,才能滿足自身底播養殖的數量需求。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對騰訊財經表示,在2011年,80%到90%的苗種是由公司采購而來。

由於掌握著每年高達數億元的苗種采購經費,負責采購的人員責任重大。

2012年3月,獐子島內部人士舉報,稱有員工在蝦夷扇貝苗種收購過程中收受賄賂。當年3月28日,大連市長海縣公安局立案調查此事。

多位獐子島內部人士向騰訊財經確認,被舉報對象是時任獐子島集團養殖事業一部副總經理的吳厚記,此人常年負責在海洋島收購苗種。

在吳家三兄弟中排行老末的吳厚記,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吳記”,他大哥為吳厚敬,二哥即為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

舉報發生後,吳厚記被公司內部處理。他手下的至少兩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至少一名會計,被移交司法機關,並於2012年7月被宣判入刑。獐子島董秘孫福君未向騰訊財經透露這些工作人員的罪名。

據了解案情的人士透露,其中一名會計跟隨吳厚記前往海洋島收購苗種,負責記賬。“吳厚記和苗種老板談好之後,他檢查每箱苗種數量,然後計入賬本。”一個問題在於,由於收購的苗種太多,無法做到每箱都檢查。

吳厚記負責采購多年,“一般都是他和賣苗業戶商量好價錢,然後他(吳厚記)說有多少苗,會計就記多少苗。”另一位熟悉案情的人士告訴騰訊財經,收苗過程中,最不可控的問題不是種苗的數量不對,而是“死亡率”帶來的操作空間。當年收苗是在11月份,溫度較低,扇貝苗會出現死亡情況,因此公司會允許種苗存在一定的死亡比例,但“死亡率很難準確認定,所以操作空間非常大。”

在采購完苗種之後,帶有活水艙的播苗船載著苗種,行駛向指定底播海域,把苗種撒向茫茫大海。

“這期間播的是啥東西,誰知道?”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在接受騰訊財經采訪時表示,吳厚記已經在2012年因被內部處理,而離開公司。對於受到處理的原因,孫福君稱,這是源於2012年的那次內部舉報,公司認定其在整個收苗和播苗上負有管理責任。

此次導致獐子島巨額虧損的蝦夷扇貝種苗,於2011年和2012年進行底播。在三年前,恰是吳厚記帶領的團隊負責蝦夷扇貝苗種采購。

2012年撤換掉吳厚記之後,獐子島開始對采購環節進行改進。

孫福君對騰訊財經表示,目前每年收苗的人員都要輪換,“避免一個人長期在一個地方,而且組成的組織相對是隨機的,這樣加強了我們人和人之間的監督。”

同時,獐子島開始加大自育苗種力度。董秘孫福君介紹,2012年開始,外購苗種占比開始下降到60%到70%。

孫福君稱,現在每筆苗種采購都通過銀行走賬。但對於2011年獐子島購苗合同,孫福君表示,財務雖有留底,但無法向公眾展示。

他表示,每年春季和苗種供應商簽訂意向合同,到11月份收苗時,需要稱重量,同時抽檢苗種質量,最終的采購依據是以收苗環節的發票來定。

“這些發票財務都會留底,作為原始記錄。”孫福君表示。

但當騰訊財經詢問是否會展示這些原始采購憑證,孫福君回答:“從一個公司來講,它有自己的規則,也有一套內部和外部管制機制,請大家放心。”他表示,獐子島的財務部門會履行驗證采購憑證的職責。

u11400p31dt20141104003326,w_640

冷水團之謎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吳厚記團隊成員當年的違法行為,與獐子島此次蝦夷扇貝“受災”有直接關系。獐子島的官方解釋中,自然氣候成為罪魁禍首。10月31日,獐子島關於海洋牧場災情說明會的公告稱,本次災害的主要原因是北黃海冷水團溫度異動。長海縣作為蝦夷扇貝的主養區,浮筏養殖以一齡貝為主,重要原因是到了二齡時,因水溫波動、高溫等因素會導致大量死亡。即:從生物特性來看,蝦夷扇貝越大的個體對水溫異常波動的耐受力越差。

公告中提到,2013年進行底播的蝦夷扇貝未受影響。

騰訊財經註意到,“冷水團”這一名詞曾在獐子島2012年年報中出現。獐子島具體解釋了這一名詞,稱其為“存在於北黃海深底層溫度較低的那一部分水體”。同時,年報把“冷水團”列為底播蝦夷扇貝產量的影響因素之一。

不過,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在接受騰訊財經采訪時稱,冷水團並不是導致巨虧的唯一原因。他表示,此次巨虧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冷水團、底播深度以及海洋容量等。

“冷水團會導致海水變溫、低溫、營養鹽變化,蝦夷扇貝生長周期縮短。”孫福君表示,此次冷水團異動全部發生在水深大於45米的海域,而這個深度對於蝦夷扇貝的生長風險更大。

據獐子島鎮政府趙姓工作人員介紹,蝦夷扇貝是從日本北海道周邊海域引進,在當地的養殖水深為30到40米之間。但獐子島在底播養殖過程中,逐漸從30米等深線一步步推進至45米以上水深。

根據獐子島集團出示的海洋牧場底播深度表,隨著公司確權海域面積的逐年擴大,底播的深度也在不斷推進。2007年以前,底播的深度一直在30米以內,2008年開始推進至30到40米深度,大躍進發生在2010和2011兩年,底播深度在45米以上的分別為40萬畝和68萬畝,分別約占當年蝦夷扇貝底播面積的31%和53%。

孫福君對此的解釋是,2010和2011年兩年公司確權海域面積一直在擴大,新增加的海域便成為該年底播的選定區域。“在確定這個水深之前,我們都經過了調研和論證,判斷這個區域是適合蝦夷扇貝的。”

孫福君表示,此次折戟冷水團,跟底播水深存在很大關系。獐子島目前已經放棄了受災區域的捕撈,因為“不夠成本”。

多位曾在獐子島從事底播工作的島民對騰訊財經表示,蝦夷扇貝的底播主要分為兩個區域,一是靠近島嶼的30米以內深度,二是較遠的深海區域,這部分深度都在30米以上,前者靠潛水員到水底捕撈,後者則是捕撈船拉網打撈。

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拉網打撈帶來的問題便是,傷害海底植被。“橫桿一起,帶著海底表皮的植物、砂石就上來了。”董秘孫福君也承認,這種捕撈方式傷害了海洋底部生態,不利於增殖。

管理的粗放還體現在購苗環節,多位島民表示,往年購苗多放在11月份,由於天氣寒冷,蝦夷扇貝苗種采購時暴露在外,很容易死亡。

人為因素對獐子島業績的影響,並不是秘密。

騰訊財經拿到了一份獐子島集團2013年底播動員大會講話稿,其中鎮黨委書記石敬信講到,“近兩年,集團的效益明顯下滑,這種局面的形成固然有海底地質、臺風災害等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不利影響,但是紀律不夠嚴明,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所造成的人為因素絕對不能低估。”

被質疑的第三方

三季報發布以後,獐子島出示的巨虧解釋,受到多方質疑;同樣,由於獐子島從事行業的特殊性,投資者也很難去核實公司說法的真實性。

第三方機構成為厘清事實的關鍵,但這一環節,同樣存在著困局。為獐子島的“冷水團”說法,提供監測依據的中科院海洋所,自2009年以來與獐子島一直保持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導致其中立立場被質疑。在信任的困局中,獐子島內部工作人員反問騰訊財經,“中科院的解釋你不信,你還信誰?”

而據騰訊財經了解,在獐子島巨虧事件中扮演第三方角色的大華會計事務所,其在盤點時的中立性也值得商榷。

據大華會計事務所出示的監盤說明顯示,在10月18日、20日和25日三天的盤點中,盤點人員包括盤點船只的船長、船上作業人員、獐子島公司的財務人員,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盤人員。獐子島鎮政府工作人員向騰訊財經證實,盤點所用的船只和船上的工作人員皆來自獐子島公司,工作人員操作捕撈,而大華會計事務所進行監盤。獐子島解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獐子島工作人員對於“確切海域的點,經緯度的位置都很清楚。” 大華會計事務所會計師董群先在災情發布會上曾描述監盤情況,“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

10月31日的災情說明會上,在回答此次冷水團異動,是否僅有獐子島受災時,獐子島大股東代表石敬信表示,“長海縣全部遭遇了(冷水團)。” 11月6日,騰訊財經就此向大連海洋島水產集團有限公司求證,接電話的女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公司上下已下禁令,不得談及此次事件。在騰訊財經再三追問今年產量情況後,該工作人員表示“與往年相比,並沒有出現減產。”該公司位於獐子島東面,同處於北緯39度,從事蝦夷扇貝養殖等業務,與獐子島的主營業務類似。

市場的疑問還在於,共計105萬畝海域、價值8億元的蝦夷扇貝顆粒無收,為何“死不見殼”?

獐子島營銷中心總監助理孫坤對騰訊財經表示,“死亡的扇貝無法打撈上來。” 他解釋,底播蝦夷扇貝在海底生長,顏色較深、較為粗糙的一面位於底部,較淺顏色的一面位於上面。而當蝦夷扇貝死亡後,喪失上下殼之間的咬合能力,“阻力增大,水一來,就給沖跑了。” 死亡的扇貝殼容易被水流沖走,這一說法並未得到相關專家的認可。在大連市專門從事第三方評估事務的孫姓主任告訴騰訊財經,蝦夷扇貝死亡後雖然喪失咬合能力,相比活扇貝更易流動,但“那麽大的海域面積,總不可能全部被沖跑吧?”

盡管獐子島高管一再表態,稱歡迎第三方機構前來調研,“參與盤點都沒問題”,但獐子島投資證券部一位閻姓工作人員告訴騰訊財經,雖然公司有此打算,迄今沒有更進一步的部署。

被企業捆綁的海島

對於獐子島居民來說,“獐子島”至少有三種含義:它是上市公司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也是公司的所在地,從行政區劃上來分,它又是獐子島鎮下轄的四個島嶼之一。

2001年獐子島變更為股份公司後,獐子島鎮成立四個集體所有制企業,分別為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長海縣獐子島褡褳經濟發展中心、長海縣獐子島大耗經濟發展中心和長海縣獐子島小耗經濟發展中心,四者均位於獐子島十大股東之列,股權總占比為60.64%。

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職位,一直由鎮黨委書記石敬信擔任,其他三個經濟發展中心總經理,則為三地村委會主任兼任。

據多個信源講述,石敬信和吳厚剛為初中同學,兩人共事多年。而吳厚剛在出任獐子島集團董事長一職前,則為獐子島鎮黨委書記。

政府和企業在輿情風暴來臨之前,就做了大量工作。

據鎮政府講述,獐子島10月30日晚間公告了虧損信息,在11月1日和2日兩天,吳厚剛、石敬信等獐子島高管和政府官員接連在獐子島開了三場會議,“主要針對老幹部、老職工,還有鎮里各層領導”,對於開會內容,“一是通報受災情況,二是號召大家穩定情緒。”

多位島民則表示,會議的內容經過層層傳達,他們在11月2日被召集起來,看吳厚剛等人的開會視頻,並被要求“不能隨意對媒體講話”。

11月4日下午,海洋牧場執行總裁梁駿也給獐子島職工們開了大會,普及冷水團知識,同時要求職工們團結一致。

但這些工作並不能抵消島民心中累積的不滿。

對島民來說,他們既是獐子島的股東,又大多是公司的職工。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與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工作關系的戶籍人口,約占全鎮人口90%。

自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以來,獐子島一直以集體經濟的模式存在。以至於1998年長海縣推行產權制度改革時,獐子島成為全縣唯一一個依然保留集體經濟體制的鄉鎮,而周圍的海洋島、大長山、小長山等島嶼,都把海域承包到個人。

與過去相比,獐子島地位的滑落也讓他們有了很大的心里落差。經歷1998年海洋確權後,周圍島嶼的個體戶們荷包慢慢鼓了起來,而對於獐子島居民來說,海洋是公司的,飯碗也是公司給的,所做的只能給公司打工,靠工資吃飯顯然不能和附近島嶼的商人們的收入相提並論。

“過去,獐子島人出去都是昂首挺胸的,現在沒法比了。”

多位島民告訴騰訊財經,獐子島近兩年效益不好,一線工人平均每月拿到手不到兩千塊錢。“每天出海捕撈,起早貪黑,工資卻比公司後勤人員少。”一位在獐子島內部工作人員向騰訊財經抱怨。

作為獐子島的股東,每位獐子島戶籍人口人均持有6000股的收益權,但是近兩年公司效益不好,分紅並沒有落實到位。多位島民向騰訊財經證實,去年的分紅只發了一半。此前,每逢年底,島民都會得到臨時性生活補貼。而在2014年底臨近之時,大隊幹部向他們傳達,“由於公司受災虧損,(發不發放)鎮政府正在研究中”。

失落還存在於獐子島集團對於海洋的壟斷,西獐子社區一位島民告訴騰訊財經,由於擔心島民開船進入扇貝養殖區域,公司在海邊架設起多個攝像頭,這讓在海邊生活了一輩子的他心里很不舒服。“總有種被監視的感覺”,而且攝像頭的作用並不大,“如果真有人偷扇貝,攝像頭能看見水下嗎?”

11月10日,騰訊財經離開獐子島時,刮了一夜的大風停了下來,海平面上陽光折射,一切顯得風平浪靜。但對於獐子島集團來說,輿論的風暴還遠未離去。夜晚,獐子島連發兩公告,稱因正在進行自查公司股票繼續停牌,與此同時,公司決定延期召開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

在吳厚剛的微信上,卡通頭像旁寫著“笑口常開”,不知道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在這次輿論風暴的風眼之中,是否看到了獐子島困局的出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65

福州小夥“單挑”中國郵政EMS:誰動了海外代購包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833

(何籽/圖)

代購包裹丟失、損壞等現象多發生在從入境海關到收件人之間的環節。至於已造成多大經濟損失,尚無法統計。而由此引發的消費維權,也尤為艱難。

林龍輝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夜之間,他也成為了微博上轉發量過萬的“網絡大V”。

讓林成為網絡紅人,源於他自日本寄回中國的EMS包裹在投遞過程中憑空消失了價值5000元的化妝品及食品。

短短一周的時間,“林龍輝單挑中國郵政”的話題便登上了微博的熱門話題榜,截至發稿時,其話題閱讀量已超過2400萬。

誰為我的損失負責?

2015年1月24日,已在日本生活五年的林龍輝通過日本郵政速遞EMS,從日本琦玉縣向福建龍巖市寄出一個重量為7.73公斤的包裹,內有日本產的化妝品和食品。2月3日,包裹到達龍巖,由收件人所在小區的保安代為簽收。

當收件人賴小姐拿到包裹後發現少了近3公斤。經林龍輝確認,賴發現少了價值近5000元的化妝品和食品,從包裝上看,還有二次包裝痕跡。但進一步確認,賴排除了小區保安之嫌。

“就像是有一只老鼠在包裹里面,把里面的東西吃掉了。”林龍輝說。得知包裹少了物品的當天,林向龍巖郵政投訴,郵政方面表示會調查此事。此後,再無進一步答複。

經過多次投訴無果後,林龍輝決定將自己的遭遇公布在網上,同時也希望能引起中國郵政EMS的重視。

林整理網友爆料後發現,這些國內早已發生多起的案例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出現問題的包裹以來自日本的EMS居多;第二,投訴之後,網友得到中國郵政EMS回複均是責任在寄件方日本郵政EMS。

據了解,中國、日本均屬於萬國郵政聯盟的成員國,根據《萬國郵政公約》規定,EMS是屬於萬國郵聯管理下的國際郵件快遞服務。

在日本上學的華小姐也是受害者之一,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於2014年12月通過日本郵政EMS向浙江嘉興寄出一個包裹,包裹內是她在日本購買的iPhone手機。通過快遞單號的物流追蹤查詢到包裹於2015年1月6日就已到達杭州,直到1月底,包裹還沒有送到嘉興收件人的手中。

華小姐聯系嘉興郵政獲知,“包裹確認遺失,但是杭州郵政不負責任,是寄件局日本郵政EMS的責任。”鑒於華小姐事先購買了相關保險,日本EMS決定賠償1萬日元(折合人民幣527.1元)。

2015年1月23日,日本郵政EMS官網發表一篇針對寄往中國包裹遺失的聲明稱,近期發往中國的包裹發生多起遺失現象,包裹內多為iPhone、iPad等貴重電子產品。提醒各位顧客註意防竊,並且為包裹買好保險。

日本郵政EMS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他們不是此類事件的負責方,發生包裹遺失或者損壞,應該找收件地的EMS討要說法。

EMS包裹丟失頻發

通常情況下,經日本郵政EMS接收寄往中國包裹,通過海關之後統一發往中國郵政EMS的分揀中心,再由中國郵政EMS從分揀中心發往全國。

根據林龍輝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八十余件網友爆料顯示,EMS包裹丟失、損壞等現象已是家常便飯。至於已造成的經濟損失,尚無法統計。

因為工作需要,重慶市民楊健已多次通過日本郵政EMS郵寄在日本購買的電腦等高檔電子產品。從2013年起,發生在楊身上的EMS包裹遺失就有三起。“選其他的快遞商太慢,還要提供一系列通關手續和證明,通關慢,也麻煩。如果選擇EMS,就無需提供這些手續和證明。”楊健說。

因中國、日本均加盟了萬國郵政聯盟,這使中國郵政EMS在成員國與成員國之間的貨物運輸海關、航空等部門享有優先處理權,其運送的周期天數比一般的快遞公司要快。楊健還說:“中國郵政是國企,旗下的EMS國際快遞業務信賴度高。”

通過林龍輝提供的快遞單號,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1月29上午9點56分,顯示“上海海關放行,發往廈門”。2月6日上海郵政告訴林龍輝:“該包裹到達上海是完好的,沒有問題的。”

也就是說,林龍輝的包裹問題環節最有可能發生在由上海郵局發送龍巖途中,或收件人簽收之前。就此,南方周末記者嘗試聯系福建龍巖郵政,但均回複“還在調查”。

海外代購郵寄有風險

林龍輝的代購包裹遭黑手後,就擔責一事,日本郵政EMS、中國郵政EMS互相推脫。

就此,北京京潤律師事務所韓驍律師對此表示,在林龍輝等網友遭遇的事件中,無論丟失事件發生在日本或者國內,消費者應以國外運輸的承運方日本郵政EMS為主體進行相關維權工作,如確能證明快件是在快遞服務過程中發生的損毀和內件不符是在到達國內之後,依據國際經濟法規定,要求國內運輸的承運方中國郵政EMS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是,由於國際快件涉及多個國家或地區,從業務流程上來說責任的確定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出現監管盲區,一旦出現快件丟失、毀損而無法確定丟失、毀損責任的情況,會給賠償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韓驍所說的“監管盲區”,同時也是消費者在選擇國際郵寄時需要格外註意的地方。

根據《海關總署公告》相關規定,個人寄自或者寄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物品(物品不包括毒品、毒藥、危險性武器或者彈藥、易燃物品等限制進出口的物品),每次限值1000元人民幣。倘若查出超過規定範圍,海關會通知寄件人辦理退運手續或者按照貨物規定辦理通關手續,根據貨物超出的範圍繳納稅金。

在派送的過程中,不排除因承運方工作人員的失職和疏忽,將貨物遺失在某地或者惡意占有。

另外,不同國家的EMS對違禁品和受限物品的界定也有不同。日本郵政EMS所規定的違禁品主要包括國家法律法規禁止流通的物品、動物、反動報刊或者淫穢物品、貨幣、軍火及易燃物品、毒品等。而中國郵政EMS所規定的違禁品除了包括日本郵政EMS所規定的違禁品,還有易碎類古董、石棉、皮草、珠寶等,對酒類、藥物類等也存在數量的限制。如果存在有違禁品或者超出受限物品範圍內的寄件包裹,EMS是不予受理快遞業務的。

林龍輝從日本寄回國內的化妝品和食品不屬違禁品,但其貨品總價值超過海關限定的每單1000元人民幣。若按正常程序,針對這起超過規定限值的包裹單,海關方面會通知寄件人林龍輝,要麽由林支付郵費,將該包裹寄回日本;要麽繼續通關,但需林補足超額貨品的稅款。但林龍輝表示,他並未接到這種通知。

律師韓驍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國際快遞郵寄的過程中,盡量對郵寄貨品外包裝拍照,再將照片發給收貨方。收貨方在收取包裹時,若發現包裹破損,或包裝與照片不符時,一定要當場開箱驗明貨物。如果發現貨物有問題,收貨方有權拒絕簽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64

讀書札記170310不當行為(十八)誰動了我的Energy Bar?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310%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8d%81%e5%85%ab%ef%bc%89%e8%aa%b0%e5%8b%95%e4%ba%86%e6%88%91%e7%9a%84energy-bar%ef%bc%9f/

讀書札記170310
不當行為(十八)誰動了我的Energy Bar?
朝日執筆

上集介紹了「計劃者」和「行動者」的互動模式,是以「委託-代理人模型」為基礎的。與公司的老闆一樣,「獎懲系統」是「計劃者」影響「行動者」行為的其中一種手段。不過,正如上集所說,這手段也有失效的時候。這時候「計劃者」還有另一套工具可以使用,這就是「直接制定規則」,以限制「行動者」的選項!

我們用以下的一個小故事,去闡述這套機制究竟如何運作。
情境18a:缺乏求生技能的你,不知怎的參加了一個「荒山野嶺自我挑戰」的遊戲,主辦者把你送到深山野嶺一個與外界徹底斷絕通訊的小帳幕,並約定九日後來接你。帳幕中有足夠的食物,附近也有清澈的河流。豈料在主辦者離開不久,一隻飢餓的熊造訪你的帳幕,把幾乎所有食物都吃光了,只餘牠大概認為最難吃的兩樣東西—你本人和九條「能量棒」(即傳說中的Energy Bar,根據「隨便抽樣」調查,認為它難吃的並不只 朝日和那隻熊。不過近年來的新出品,口味好像改善了不少)。很明顯,現在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靠那九條「能量棒」撐到九日後「救兵」到。面對這種「生死關頭」,你靈魂中的「計劃者」,當然會盡她所能,為這九天內的九個「行動者」(為方便討論,這裏定為「每天一個」)作出最好的「計劃」。

我們之前說過,「計劃者」關心的,是所有「行動者們」可以獲得取大的「效用總和」。為了簡化起見,我們不妨假設,「計劃者」對未來九天中每一個「行動者」的「消費價值」都是一視同仁的。換句話說,她不會為距離較遠的「行動者」的「消費價值」打上「時間折扣」。對於「行動者」而言,則存在「邊際遞減」,即對同一個「行動者」,第二條「能量棒」產生的效用會低於第一條,如此類推。

由於「行動者」的「自私」本質,即使「效用遞減」,他還是會繼續吃下去,(例如連續吃了三條,)直到再吃下一條「能量棒」對他的「效用」跌至零。不過,如果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行動者」都「盡情地」吃三條才停手,那接著的六天就……

「計劃者」則會認為,讓未來的九個「行動者」每天吃一條「能量棒」,才是對「大家」最好的結果。在這個故事中,「計劃者」的想法,不正正就是莫大先生的「生命周期假說」嗎? 只不過這個「生命周期」只有九天而已。

帳幕中大概不會有那種,可以預設逐天打開的九格「時間鎖糖果盒」吧?不要緊,沒有物理的鎖,我們還有心靈的鎖。大家還記得小時候,令堂是如何對你施以管教(控制)的嗎?

情境18b:要求你「唔準打機,即刻做功課」,(不同的)阿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她可以「強硬地」把你的遊戲機鎖起來,也可以向你許諾,如果六點前做完功課,今晚就有燒鵝髀食,諸如此類。 不過,更多的時候,她只消以不怎麼嚴厲的態度,向你發出簡單、清晰又直接的命令:「熄機!做功課!」你就已經乖乖地把遊戲機收好,拿出習作本了。

這種「控制」得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無他,「聽阿媽話」本是「天理」也!同樣道理,在沒有其他工具的情況下,「計劃者」的終極武器就是「道德」!「計劃者」利用父母親,以至整個社會多年來的教育,令「行動者」對於「未來的行動者很慘」這檔事產生「罪惡感」!

170310_a.jpg

然而,「罪惡感」的產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培養情緒」的。因此,為了讓「行動者」在吃完第一條「能量棒」時,能夠產生足以停止其繼續進食的「罪惡感」,「計劃者」必須在「行動者」吃第一口時,已令他「心有戚戚然」!

圖表18呈現了「罪惡感」運作機制。最淺色同時也是最高的那線曲線,顯示出如果吃「能量棒」不會有任何「罪惡感」時,任一「行動者」會早午晚合共吃了三條「能量棒」,也就是「效用最大化」時方才停止,因為再吃的話,他也許會感到噁心,反而會降低其自身的「總效用」。最低的曲線,則顯示出若要「行動者」吃下第一條「能量棒」,便立即停止進食,就必須對其施以「深深的罪惡感」!

使用「自我道德」以制定規則,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效的。唯一的問題只是,這會讓我們時刻都活在不快樂的陰影之中。為了確保制約能「適時生效」,我們必須一開始便減低自己消費行為的快樂。按照「節食餐單」,飯後本來還可以吃一小塊蛋糕,但每咬下一小口都覺得自己「罪大惡極」,這顯然不是一種快樂的生活。

況且,「天人交戰」還需付出相當多的額外努力,這也許可以稱為「自由的代價」。因此,若果可能的話,最好還是成龍那一句:「XX人是要管的!」從外部強加一些規則限制—例如定時糖果盒和把花生拿走,有時人生還會更快樂一點。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外部強加規則」並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少以朝日所知,「定時糖果盒」(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並不是一件常見的產品—這大概與我們不肯承認自己的「自制力問題」有關。即使把花生收得妥妥當當,不代表不能「大費周章」的把它再挖出來;在「衫碌擰超市」按節食計劃買一份「健康午餐」的同時,亦無阻你「順便」多買一杯雪糕。反過來說,若那些規則當真是設置得極難衝破的話,也有另一個問題的存在—僵化!

在同樣以「委託-代理人」模式運作的機構內,若老闆明確知道員工在每一種情境下應如何處理的話,她可以制定一套「絕對不能違反」的規則。不過,所有曾經當過打工仔的人,都應該遇過這樣的沮喪—作為小薯仔的我們,必須遵守十九幾萬條守則,因此很多明明「正常人」都會覺得非常合理的事,也只能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放棄。原因?就是「不準」!同樣因「規則僵化」而產生的「悲劇」,也見於個人的「自我控制」行為。

情境15c:你從歐羅巴買回來了幾粒味道無與倫比的「極罕」朱古力,為了讓自己可以每天一粒慢慢品嘗,你製造了一個「高科技超重型時間鎖糖果夾萬」,把朱古力分格鎖住,如果強行開鎖,整個櫃就會發熱,把裏面的朱古力溶成糊狀,萬無一失,哈哈哈哈哈!正當你把「今天的一粒」放進口中,享受著幸福的感覺時,心儀女神竟突然出現在眼前。原來那款「極罕」朱古力正是她的「飛佛」(身為士卒竟不知娘娘的「偏好」,殊為死罪!),故此在「非時蔔」看到你鋪出來的「朱古力照」,決定在上飛機去日本「血拼」前,恩賜你一個請她吃朱古力的機會…..星爺說:「塵世間最痛苦嘅事,莫過於此!」

除了「制定絕對規則」這件「終極武器」外,在規則之外保留「必需的彈性」也是一法。追蹤收入和支出就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控制手段」了。在公司或機構內,這種手段稱為「會計」。對於個人而言,一如之前提到的那樣,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口袋」、「餅罐」,以至「退休儲蓄基金」等不同的「心理帳戶」來抑制「行動者」的任意妄為。這其中最巧妙(或者最諷刺)之處,在於正正就是因為我們並非「理性經濟人」,故無法將全身所有口袋中的錢視為「可替代」,這種「心理帳戶」的策略才能發揮「控制」的效果。而且,與那個「會自爆的糖果盒」不同,「會計」和「心理帳戶」的「僵化」是有限度的—應該沒有公司在已遭遇信用破產危機時,仍會堅守各部門的「年度預算計劃」;也沒有一個人在失業了幾個月,快要「冇飯開」時,仍然堅持要等那筆「定期存款」到期才去取吧?

(未完待續)

18集關鍵字:
制定規則
道德制約
時刻痛苦
絕對規則的僵化
必需的彈性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90

讀書札記170310不當行為(十八)誰動了我的Energy Bar?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310%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8d%81%e5%85%ab%ef%bc%89%e8%aa%b0%e5%8b%95%e4%ba%86%e6%88%91%e7%9a%84energy-bar%ef%bc%9f/

讀書札記170310
不當行為(十八)誰動了我的Energy Bar?
朝日執筆

上集介紹了「計劃者」和「行動者」的互動模式,是以「委託-代理人模型」為基礎的。與公司的老闆一樣,「獎懲系統」是「計劃者」影響「行動者」行為的其中一種手段。不過,正如上集所說,這手段也有失效的時候。這時候「計劃者」還有另一套工具可以使用,這就是「直接制定規則」,以限制「行動者」的選項!

我們用以下的一個小故事,去闡述這套機制究竟如何運作。
情境18a:缺乏求生技能的你,不知怎的參加了一個「荒山野嶺自我挑戰」的遊戲,主辦者把你送到深山野嶺一個與外界徹底斷絕通訊的小帳幕,並約定九日後來接你。帳幕中有足夠的食物,附近也有清澈的河流。豈料在主辦者離開不久,一隻飢餓的熊造訪你的帳幕,把幾乎所有食物都吃光了,只餘牠大概認為最難吃的兩樣東西—你本人和九條「能量棒」(即傳說中的Energy Bar,根據「隨便抽樣」調查,認為它難吃的並不只 朝日和那隻熊。不過近年來的新出品,口味好像改善了不少)。很明顯,現在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靠那九條「能量棒」撐到九日後「救兵」到。面對這種「生死關頭」,你靈魂中的「計劃者」,當然會盡她所能,為這九天內的九個「行動者」(為方便討論,這裏定為「每天一個」)作出最好的「計劃」。

我們之前說過,「計劃者」關心的,是所有「行動者們」可以獲得取大的「效用總和」。為了簡化起見,我們不妨假設,「計劃者」對未來九天中每一個「行動者」的「消費價值」都是一視同仁的。換句話說,她不會為距離較遠的「行動者」的「消費價值」打上「時間折扣」。對於「行動者」而言,則存在「邊際遞減」,即對同一個「行動者」,第二條「能量棒」產生的效用會低於第一條,如此類推。

由於「行動者」的「自私」本質,即使「效用遞減」,他還是會繼續吃下去,(例如連續吃了三條,)直到再吃下一條「能量棒」對他的「效用」跌至零。不過,如果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行動者」都「盡情地」吃三條才停手,那接著的六天就……

「計劃者」則會認為,讓未來的九個「行動者」每天吃一條「能量棒」,才是對「大家」最好的結果。在這個故事中,「計劃者」的想法,不正正就是莫大先生的「生命周期假說」嗎? 只不過這個「生命周期」只有九天而已。

帳幕中大概不會有那種,可以預設逐天打開的九格「時間鎖糖果盒」吧?不要緊,沒有物理的鎖,我們還有心靈的鎖。大家還記得小時候,令堂是如何對你施以管教(控制)的嗎?

情境18b:要求你「唔準打機,即刻做功課」,(不同的)阿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她可以「強硬地」把你的遊戲機鎖起來,也可以向你許諾,如果六點前做完功課,今晚就有燒鵝髀食,諸如此類。 不過,更多的時候,她只消以不怎麼嚴厲的態度,向你發出簡單、清晰又直接的命令:「熄機!做功課!」你就已經乖乖地把遊戲機收好,拿出習作本了。

這種「控制」得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無他,「聽阿媽話」本是「天理」也!同樣道理,在沒有其他工具的情況下,「計劃者」的終極武器就是「道德」!「計劃者」利用父母親,以至整個社會多年來的教育,令「行動者」對於「未來的行動者很慘」這檔事產生「罪惡感」!

170310_a.jpg

然而,「罪惡感」的產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培養情緒」的。因此,為了讓「行動者」在吃完第一條「能量棒」時,能夠產生足以停止其繼續進食的「罪惡感」,「計劃者」必須在「行動者」吃第一口時,已令他「心有戚戚然」!

圖表18呈現了「罪惡感」運作機制。最淺色同時也是最高的那線曲線,顯示出如果吃「能量棒」不會有任何「罪惡感」時,任一「行動者」會早午晚合共吃了三條「能量棒」,也就是「效用最大化」時方才停止,因為再吃的話,他也許會感到噁心,反而會降低其自身的「總效用」。最低的曲線,則顯示出若要「行動者」吃下第一條「能量棒」,便立即停止進食,就必須對其施以「深深的罪惡感」!

使用「自我道德」以制定規則,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效的。唯一的問題只是,這會讓我們時刻都活在不快樂的陰影之中。為了確保制約能「適時生效」,我們必須一開始便減低自己消費行為的快樂。按照「節食餐單」,飯後本來還可以吃一小塊蛋糕,但每咬下一小口都覺得自己「罪大惡極」,這顯然不是一種快樂的生活。

況且,「天人交戰」還需付出相當多的額外努力,這也許可以稱為「自由的代價」。因此,若果可能的話,最好還是成龍那一句:「XX人是要管的!」從外部強加一些規則限制—例如定時糖果盒和把花生拿走,有時人生還會更快樂一點。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外部強加規則」並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少以朝日所知,「定時糖果盒」(或其他類似的東西)並不是一件常見的產品—這大概與我們不肯承認自己的「自制力問題」有關。即使把花生收得妥妥當當,不代表不能「大費周章」的把它再挖出來;在「衫碌擰超市」按節食計劃買一份「健康午餐」的同時,亦無阻你「順便」多買一杯雪糕。反過來說,若那些規則當真是設置得極難衝破的話,也有另一個問題的存在—僵化!

在同樣以「委託-代理人」模式運作的機構內,若老闆明確知道員工在每一種情境下應如何處理的話,她可以制定一套「絕對不能違反」的規則。不過,所有曾經當過打工仔的人,都應該遇過這樣的沮喪—作為小薯仔的我們,必須遵守十九幾萬條守則,因此很多明明「正常人」都會覺得非常合理的事,也只能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放棄。原因?就是「不準」!同樣因「規則僵化」而產生的「悲劇」,也見於個人的「自我控制」行為。

情境15c:你從歐羅巴買回來了幾粒味道無與倫比的「極罕」朱古力,為了讓自己可以每天一粒慢慢品嘗,你製造了一個「高科技超重型時間鎖糖果夾萬」,把朱古力分格鎖住,如果強行開鎖,整個櫃就會發熱,把裏面的朱古力溶成糊狀,萬無一失,哈哈哈哈哈!正當你把「今天的一粒」放進口中,享受著幸福的感覺時,心儀女神竟突然出現在眼前。原來那款「極罕」朱古力正是她的「飛佛」(身為士卒竟不知娘娘的「偏好」,殊為死罪!),故此在「非時蔔」看到你鋪出來的「朱古力照」,決定在上飛機去日本「血拼」前,恩賜你一個請她吃朱古力的機會…..星爺說:「塵世間最痛苦嘅事,莫過於此!」

除了「制定絕對規則」這件「終極武器」外,在規則之外保留「必需的彈性」也是一法。追蹤收入和支出就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控制手段」了。在公司或機構內,這種手段稱為「會計」。對於個人而言,一如之前提到的那樣,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口袋」、「餅罐」,以至「退休儲蓄基金」等不同的「心理帳戶」來抑制「行動者」的任意妄為。這其中最巧妙(或者最諷刺)之處,在於正正就是因為我們並非「理性經濟人」,故無法將全身所有口袋中的錢視為「可替代」,這種「心理帳戶」的策略才能發揮「控制」的效果。而且,與那個「會自爆的糖果盒」不同,「會計」和「心理帳戶」的「僵化」是有限度的—應該沒有公司在已遭遇信用破產危機時,仍會堅守各部門的「年度預算計劃」;也沒有一個人在失業了幾個月,快要「冇飯開」時,仍然堅持要等那筆「定期存款」到期才去取吧?

(未完待續)

18集關鍵字:
制定規則
道德制約
時刻痛苦
絕對規則的僵化
必需的彈性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65

菜鳥VS順豐,誰動了誰的奶酪?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086

(東方ic/圖)

2017年6月1日兒童節,中國市值最大的快遞物流企業順豐控股(002352.SZ),和最大的物流及供應鏈平臺菜鳥網絡,打了起來。順豐在前一天傍晚通知菜鳥網絡說要關閉智能自提櫃“豐巢”的數據接口服務。第二天淩晨接口果然關閉,消費者無法直接從淘寶、天貓後臺查看豐巢的物流信息。中午過後,在淘寶、天貓發貨的物流選項中,也就沒有順豐了。

菜鳥網絡在6月1日下午14點32分發布《關於順豐暫停物流數據接口的聲明》稱,順豐主動關閉了豐巢自提櫃和淘寶平臺物流數據信息回傳;四個小時後,順豐回應稱是菜鳥單方面切斷信息接口。

菜鳥和順豐打架,驚動了作為郵政企業和快遞企業主管單位的中國國家郵政局。2017年6月1日晚間23點20分,國家郵政局官方微博發聲,稱“要講政治,顧大局,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決不能因企業間的糾紛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和負面效應。”此時距離菜鳥網絡在當天下午14點32分發表《菜鳥關於順豐暫停物流數據接口的聲明》,不到9個小時。

菜鳥急了

菜鳥網絡的全稱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大數據物流協同平臺,成立於2013年5月,創始股東包括阿里巴巴、銀泰、複星、富春投資、順豐和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其中,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出資21.5億,占股43%;銀泰集團投16億,占股32%;富春集團投5億,占股10%;複星集團投5億,占股10%;順豐、圓通、中通、韻達、申通各出資5000萬,各占股1%。

不過,目前在菜鳥網絡官網的自我介紹中,關於股東情況提到了三通一達,卻沒有順豐。工商資料顯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是Cainiao Smart Logistics Network (Hong Kong) Limited(菜鳥智能物流網絡(香港)有限公司)。南方周末記者從香港公司註冊處查詢顯示,該公司註冊成立於2015年6月17日,截至2016年7月15日,公司唯一股東為註冊於英屬維京群島的Cainiao Smart Logistics Network (BVI) Limited,股東變化情況不得而知。

在菜鳥網絡成立之初,作為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就強調,“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巴巴是永遠不會做快遞的。”菜鳥網絡試圖通過大數據的能力,幫助商家和物流企業提升物流效率。

它的具體做法是,在現有物流業態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物流基礎設施平臺,接入快遞公司、倉配服務商、日日順、落地配公司等,打通跨境、快遞、倉配、農村、末端配送的全網物流鏈路,“打造社會智能物流骨幹網,建立開放、透明、共享的數據應用平臺”。

按照菜鳥物流官網的介紹,截至2015年11月,中國超過70%的快遞包裹、數千家國內外物流、倉儲公司以及170萬物流及配送人員都在菜鳥數據平臺上運轉。假如順豐真的和菜鳥網絡分道揚鑣,意味著菜鳥網絡這張大網撕開了一個巨大缺口。

2016年3月,菜鳥網絡宣布了一項約100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啟用BVI架構、融資,市場猜測菜鳥網絡有海外上市的考慮。順豐撕開的這個缺口若做實,菜鳥網絡的上市故事很可能要打折扣。

首先是豐巢智能快遞櫃。2015年4月,深圳市順豐投資有限公司、申通快遞、中通快遞、上海雲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雲韻是韻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孫公司)、蘇州普洛斯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建豐巢科技,註冊資本5億元。

智能快遞櫃解決的是物流配送“最後100米”的倉儲問題。豐巢科技官網介紹,截至2016年底,豐巢在70多個城市有超過4萬臺快遞櫃,與全國100多家物業公司達成合作。從數量上看應該是僅次於行業先行者速遞易。2017年1月,豐巢宣布完成25億元A輪融資時披露,其格口數量達300萬,日均包裹處理量已達快遞櫃行業第一。

可以想見,接到順豐方面暫停數據接口的通知,對菜鳥是一大打擊。而隨後順豐速運在淘寶、天貓的物流選項中消失,則很有可能是菜鳥網絡的反擊。畢竟,如果說豐巢主動斷開數據接口是出於數據安全考慮,而順豐速運斷開淘寶、天貓業務,對順豐來說不合商業邏輯,順豐集團在回應中所稱的“不會因為任何商業利益或脅迫而損害任何用戶利益”,此舉更像是被動而為之。

對於菜鳥網絡來說,順豐速運主動或被動的離開,比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離開給菜鳥平臺造成的缺口都要大。在菜鳥網絡和順豐集團兩份公告的微博留言中,圍觀者明顯傾向於順豐的更多。有網友感嘆,“快遞公司分兩種,一種是順豐,一種是非順豐”。

順豐控股2017年初完成借殼上市,其2016年報顯示出這家公司在中國快遞行業的地位:2016年度快件業務量25.80億票,同比增長 31.00%;速運物流不含稅營業收入571.41億元,同比增長21.7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1.80億。

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為312.8億件,收入規模達到3974.4億元。粗略估算一下,順豐速運的快遞業務量占全行業的8%、收入占14%。順豐控股堅持中高端電商快遞市場定位,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的快遞業務票均收入分別為23.61 元、23.83元和22.15元,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順豐為什麽要走

盡管吵架的雙方對於誰率先發難各執一詞,不過,雙方所指矛盾焦點一致,那就是物流數據。

菜鳥網絡稱,此事發生前,為保護消費者隱私、電話信息安全,菜鳥根據安全團隊的建議,正在對全網物流數據進行信息安全升級,加強對海淘、快遞櫃等物流數據的多重交叉驗證,但順豐及豐巢等出於各種原因並不配合。

順豐則稱,菜鳥網絡要求豐巢提供與其無關的客戶隱私數據,此類信息隸屬於客戶,豐巢本著“客戶第一”的原則,拒絕這一不合理要求。

數據對於物流行業的重要性,馬雲曾經一再提及。一年前,馬雲在“2016全球智慧物流峰會”的演講中稱,中國未來的快遞行業肯定是基於數據技術。未來的快遞行業,不僅要有人的力量,要用技術、數據的、共享的力量,把全世界的物流聯合起來。

順豐顯然也認為數據非常重要,而且也在數據業務方面有所嘗試。2016年5月,順豐推出了一款數據增值服務“數據燈塔”。這款產品融合了順豐內外部數據,覆蓋3C、服裝、鞋靴、母嬰、美妝、生鮮、家電等多個行業。通過智慧物流、智慧雲倉,指導商家更好地分倉、備貨、庫存管理,通過智慧商業助力商家優化產品運營,調整營銷策略。

2017年5月22日,由菜鳥網絡主辦的“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雲在演講中再次強調,未來的物流公司的成長,要靠數據、技術和人才。馬雲這次還呼籲企業要聯合作戰,才能應對未來每天10億包裹的業務體量,“互相作戰永遠沒有未來”。

顯然,順豐並不想在數據方面讓步,繼續“聯合作戰”。在順豐與阿里巴巴若即若離的合作中,憑借運送優勢,順豐曾多次嘗試電商業務。從“順豐E商圈”、順豐優選、嘿店、到風趣海淘等,盡管目前都不算成功,但“物流+電商”、與阿里巴巴“電商+菜鳥”,還是有著殊途同歸的意味,順豐在數據業務上的敏感也可想而知。

2017年5月29日上午,包括順豐在內的15家郵政快遞企業與菜鳥網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承諾進一步推動數據開放連接,深入運用大數據能力來提升服務品質。根據協議,這15家企業與菜鳥將基於雲計算服務,通過電子面單、雲客服等產品上的合作來推動行業的信息化升級。

但三天後,菜鳥網絡和順豐的矛盾還是爆發了。

遠離菜鳥網絡的,也不止順豐一家。2016年7月,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做客央視財經欄目《對話》時,他稱菜鳥網絡本質還是要在幾個快遞公司之上搭建數據系統,說得好聽一點是提升這幾個快遞公司的效率,說得難聽一點,最後,幾家快遞公司的大部分利潤都會被菜鳥物流吸走。

作為阿里巴巴電商業務的競爭對手,京東曾經堅決禁用支付寶作為在線支付方式之一,一方面是基於手續費,另一方面也是基於用戶數據爭奪的考慮。

順豐在回應中呼籲,“希望所有快遞行業同仁警惕菜鳥無底線染指快遞公司核心數據行為”。更有意思的是,在順豐集團的微博回應發出一個小時後,2017年6月1日19點41分,騰訊雲也微博發文稱,騰訊雲贊同“開放的雲計算”理念,全力保障數據安全,更保障客戶業務安全。騰訊雲助力順豐布局雲端,無論多麽重視順豐的數據與業務安全都不為過。

時值櫻桃、荔枝、楊梅、芒果等生鮮時令農產品寄遞業務需求正旺的時候,作為有著36架自營全貨機、15架外包全貨機,無論從全貨機數量、航線數還是運力能力都領先行業的生鮮快遞小能手,順豐在淘寶、天貓忽然不能用了,確實給商戶造成了不小麻煩。國家郵政局也發聲,並協調“郵政企業和其他快遞企業組織運能,努力保持生鮮農產品外運渠道暢通。”

菜鳥網絡在公告中稱,“我們希望合作夥伴始終堅守客戶第一,不能因為一己的商業決策,影響商家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並表示“菜鳥願意與所有合作夥伴進行數據連接、分享,提升物流體驗。”

順豐則回應稱,公平、公正、合作、共贏是商業合作的基礎。不會因為任何商業利益或脅迫而損害任何用戶利益,繼而阻礙政府大力倡導的數字經濟發展。

菜鳥網絡應該也清楚,強扭的瓜不甜。而且,雖然承諾永遠不做物流,但是菜鳥網絡仍然無法回答網友微博評論,“菜鳥如果壟斷了物流,以後包裹郵費它一家說了算,誰來保證消費者利益?”

就在順豐與菜鳥爆發沖突之前,京東早已與順豐開始了合作。

6月2日,騰訊科技發文稱,京東物流的相關負責人對其表示,京東與順豐旗下的豐巢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了業務對接,並在2017年5月底正式開始全面合作。目前雙方的合作已經覆蓋了13個城市,日均訂單超過5萬單。雙方計劃在年底之前將合作範圍擴展至全國26個城市,接入一萬臺的豐巢智能快遞自提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