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2)


華匯首腦文章勘誤: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4085


先談一些題外話,其實我前面做了大量研究,已基本上看出壹仔資料尚有大量不足之處,但是由於想寫得更圓滿,所以先寫一點背景資料。


先談談中南證券的由來及其創辦人。


中南證券,據壹仔所稱,前身為大茂證券,其創辦人為席正林先生,昨日,我從一本接近15年前出版的「香港實業家」找到他的發家過程,加上網上的一點資料,供大家分享一下。


席姓本稱藉,是一位春秋時晉國大夫因整理典藉,故作此姓。直至秦亡後,因避當時霸主項羽的名為藉,故避同音諱,改姓為席。


經過多代的演變後,到戰前,他們成為上海的世家大族,無論在金融及經濟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席 正林父輩從事五金行業,經營萬興隆,因國共內戰,時局不穩關係,席正林在1948年隻身來香港,因當時實行金圓券制度,統制金銀外流,其金銀不能帶出境, 故身無長物,且在香港並無人脈,故為求生計,故經營其老本行五金業務,在香港經營萬興隆,從事銅板、工字鐵、水泥等產品貿易。


據他所稱,因係一人公司,無論在推銷、訂貨、供貨、收數等都是「一腳踢」,在「1948-1950年捱得很辛苦」。


但其後因韓戰爆發關係,五金需求大增,內地和香港對五金材料需求大增,生意愈做愈大,其後因本港經濟繁榮,樓宇銷售因樓花、首期、分層銷售等創新政策大增,故鋼鐵水泥供不應求,業務大幅擴張。


1960年代,他開始承包工程,與建築公司簽訂合同,提供建築工程所需的建築材料,因他對質料的高要求,故生意愈來愈多,最高峰時達80%的建築公司和萬興隆往來,大亞灣核電廠鋼筋、深圳市的早期地標大部分均由其供應五金產品。


其後,他把業務擴張至複合材料、酒店、金融、投資、財務公司等。在金融的分部為大茂證券、大懋金號、大懋期貨、茂興隆財務等,故華匯系首腦應是應是買了這一部分。

據壹仔報導的資料,估計其應屬上海的望族,故他們應份屬同鄉,或就因為這緣份,故此出售給他們。


其大兒子席德倫(Zai Tah Lam Darwin)和令人聞風喪膽、前人人控股(前安利汽車、人人媒體、現天譽置業)現的麥志揚之妻蘇笑顏曾持有Gay Giano(686,現稱太益控股)之股權,該公司大股東像有把股權抵押予金仔之手影。


延伸閱讀:


Gay Giano 股權披露: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SrchCorpList.aspx?sa1=cl&scsd=01/01/1900&sced=28/02/2010&sc=686&src=MAIN&lang=ZH


自是东山称大族——苏州洞庭东山席氏

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249927.htm


Gay Giano股權悄然變天:


http://www.kui.name/event/2008-11-19/GayGiano%E8%82%A1%E6%AC%8A%E6%82%84%E7%84%B6%E8%AE%8A%E5%A4%A9.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8

关于巴菲特文章的几点思考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972.shtml


 巴菲特33年前的旧文《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非常值得一读。我仔细研读了原文许多遍,还 把文章翻译了一遍来加深理解。33年前,巴菲特还只是一个出色的投资者,并没有今天的名声与财富。 但是,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思路与逻辑就已经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股权债券    传统的思维认为股票与债券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根本不可比。但是,巴菲特却认为 这两者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这种看似离奇的观点,实际上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投资问题。        复合增长    虽然巴菲特认为股票与债券在本质上没有不同,但是他却指出了股票的优势,那就 是股票的盈利不会全部分红,留存的收益还可以继续投入,从而产生复合增长。这是普通债券所不具备的根本优势。普通债券只能以单利增长。但股票却可以复利增 长。但是,复利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股票是永远的,没有到期日。而债券却可以到期后重新购买其他东西。        五种方式    ROE相当于股票这种 债券的收益率,也是股票复合增长的速度。为了有好的回报,必须寻找高ROE的股票。而提高ROE只有五种方法:提高周转率、廉价的债务杠杆 、更高的债务杠杆、更低的所得税 、更高的运营利润率。巴菲特在文中非常熟练的运用杜邦公式具体分析了提高ROE的 五种方法。可以看出,在通胀条件下,这五种方法效果都非常有限。        我认为其中提高运营利润率的 部分值得进一步探讨。        巴菲特提到即使是具有垄断地位,具有定价权的企业也无法在通胀条件下提价, 从而提高运营利润率。巴菲特没有具体解释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是因为垄断企业虽然有定价权,却往往要面临向下的需求曲线,因此无法把自己成本的提高100%传递给下游。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从铁矿石谈判看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一文中有详细的 讨论。我的结论是:当需求不变时,由于无法把成本上升100%传递给下游企业,即使是垄断企业也会 随成本上升而盈利受损。        在通胀条件下,只有当成本不变,或者需求上升的具有定价权的垄断企业才能提 高运营利润率。比如铁矿石,每吨的成本不变,一直为20多美元,而需求则随中国的需求不断上涨,所 以几家铁矿石企业一直可以涨价。他们涨价带来的完全是纯利的增长。        资本珍贵    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珍贵资源。如果资本受到破坏,无法继续投入经济中,则经 济的发展必然受到损害。由于高通胀具有消耗资本,减少真实投资的作用,因此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另一方面,我认为大规模的盲目信贷投入也具有破坏资本的 作用。首先,大规模盲目的信贷投入必然带来资本的错配。而且这种错配对资本的浪费与破坏作用只有事后才能发现。其次,大规模的信贷扩张,流动性泛滥最终会 导致高通胀,进一步破坏资本,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通胀是税    通胀税的好处是一般人无法察觉,而且无需任何立法。但是,通胀的效果超过任何 一种税。“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 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 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两种情 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 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 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 税。”        经典的话        “美国的投资者已经只拥有D级 的股票。A、B、C级股票的拥有者是对企业征所得税的联邦、州、市级政府。确实,那些“投资者”并不拥有企业的 资产。但是,他们却获得企业盈利的主要一块。D级 股票拥有者把盈利再投入来积累资本。增加的资本所创造的盈利却被政府收走。”        “绝大多数政客都强烈反对通胀,但他们都坚定支持制造通胀的政策。”        “和平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个经济问题。人的行为才是最关键 的。货币不是关键。”        “对未来的预测通常告诉我们更多有关预测者的信息而不是未来。”        “如果你感觉你可以在股票市场来回买卖来击败通货膨胀税。我愿意做你的股票 经纪人,而不是合伙人。”        “当然,每年有很多年报里有非常精确的缺少资金的养老金义务数字。如果那些 数字可信,一个公司可以把这个养老金义务的数字加上当前的养老基金资产,把整个养老金交给一个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承担养老金义务。实际上,找到一个愿意 听一听这样一个交易的保险公司都不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16

嚴正聲明: 東周刊報導抄襲小弟文章請註明版權

在第366期(2010年9月1日出版)的第80-83頁的「爭發死人財搶購同一墓園中民安園「生人霸死地」?」報導,其中有多處抄襲本文,只有部分訪問為原創,來源是自「失蹤寶地重生記」系列及本網的中民系專貼。

抄襲地方如下:

1.

 

「簡而言之,當時中民實業身份等如中介人,為新醫藥穿針引線,收購內地八個墓園,而是次被爭奪的主角──浙江安賢陵園──就是其中之 一。」

來源: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6819

2.

「其後新醫藥進行一連串動作,包括委任劉京出任公司主席、更換核數師、延發新股、易名中民安園、將每手股數由兩萬股大減至四千股及重新配股,終於在○ 八年七月完成收購北京中民安園投資公司,及以七千二百萬元收購位於新疆、內蒙古、太原及青海四間墓園公司的交易,惟未有交代餘下四間墓園公司「去向」,包 括今次事件中的主角浙江安賢陵園,兩年多來既無宣布收購協議失效,亦無交代過交易進展。而管理層經過數度換班,劉京已離任,由朱漢邦調任公司主席。

時光飛逝,至今年七月另一家上市公司中福宣布,計劃以約一點零五億元人民幣,向施華、施俊父子等人收購浙江安賢陵園逾四成股權,另會注資八千萬元人民幣,增持股權至五成一。」

來源: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6911

3.

「同一個浙江安賢陵園,居然先後出現兩個買家。翻查資料,中民安園在一○年度年報「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款項」中刊載,一○年度及○九年 度「按金、預付款項及其他應收款項內所包括的按金三千九百六十四萬四千港元,與收購浙江安賢陵園有限責任公司有關」,換言之,中民安園一早為收購浙江安賢 陵園支付近四千萬元定金,但交易一直未有完成,又一直未有追討定金。」

來源: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6911

4.

「中民安園其後於八月中刊發的中期報告,表示公司已知悉中福洽購浙江安賢陵園一事,重申「公司已向中民支付約三千六百萬港元之按金,在二○一六年九月十九日之前」仍然有權收購該墓園公司,並正就事件跟向中福出售墓園的賣方磋商,但不會就已付按金作撥備。」

來源: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6667 (4樓)

5.

「朱漢邦百足咁多爪

朱漢邦是次被追問收購浙江墓地不了了之一事時,揚言自己「已半退休,解決呢件事主要由阿Ken(崔光球)負責。」不過,其實朱漢邦一直「百足咁多爪」,雖然○七年十月才加盟新醫藥(中民安園前身),但與新醫藥早有淵源。

朱先生曾任國際免稅店創辦人羅勃米勒之投資旗艦,兆亞集團旗下公司及其他機構的主席及總裁等要職,負責管理集團在中、港投資,於九十年代更為越南首家免稅店集團之創辦人。朱亦曾任新灃(1123)的主席,該公司其後被裕元(0551)收購。

○三年中民安園的前身新醫藥,曾計劃向朱漢邦購入五種保健產品藥方,作價九百萬元,以發新股支付,最後因新醫藥嚴重虧損而取消交易。

到○七年八月,新醫藥公布朱漢邦按每股二十仙認購一點五億新股,較當時股價一點一元大幅折讓超過八成,朱氏帳面勁賺一點三五億。同年十月朱漢邦加入新醫藥的董事局。

其實朱漢邦早年已買賣新醫藥股票。證監會○七年八月檢控Richfair Limited及其大股東朱漢邦,指他們在○五年一月至八月期間,取得及處置新醫藥股份,但沒有向聯交所及新醫藥適時披露,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罰款近六萬元。」

來源: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6819


各位記者請留意:

All material on this sit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accredited, is copyright to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 Media are welcome to quote from articles on this site, provided that such quotation is attributed to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


抄襲或取材是容許,但絕對不可以沒有指出出處就拿取。如果再有抄襲,我會每篇指出抄襲的地方,並公告於此,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5

王雅媛文章的疏失

王雅緩小姐的文章,我幾乎每篇都留意,包括中國的上海證券報、香港的的東方日報及太陽報、現時的投資理財周刊,以及頭條日報,台灣的經濟日報都有留意一下,但是我發覺這兩星期頭條日報的文章,可能做不足資料搜集,導致大量不是太對的資料出現,核稿那位對這些關於常識的東西也不用谷歌(Google)找一找,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1. 「不過大家看到了這裡,可能會問一個問題,那麼為何聯塑的毛利率特別低,是不是它做得很差?我認為這個純粹是因為幾年前聯塑開始把產品打到全國各地,策略剛開始時,因為量不夠大,少不免每件產品的運輸成本自然會提升,影響了毛利率。」

-台灣經濟日報,2010年9月19日、東方日報及太陽報,2010年9月20日

更多的解釋:

其實在近年,聯塑已經向各地鋪開廠房,根據招股書所述,其廠房生產如下:


 

毛利率上升應該是反映產品的價格變動及生產的成本原因變動所致這些費用因為屬於非生產成本,應該是計入銷售及分銷費用,屬於純利率的一部分,並不屬於毛利率計算的範圍之內,況且他們的運輸成本,根據報表,只是約2,800萬至5,000萬不等,佔營業額約1-2%,故此就算運輸成本大降,也不能對毛利有大的影響。

哪甚麼是原因呢?從上圖可見,其廠房不斷地增加產能,正如她在2010年10月4日,介紹的陽光紙業,「當然,總產能多了一倍,並不代表公司營業額能倍升,因為還要看你有沒有本事拿到那麼多定單。」,但如果壓價呢?這就導致他的膠管道的毛利較一般同業低,也解釋她上文的困惑,所以我估計近來毛利回升,一來是因為規模大,採購成本低,二來也因為生產流程改善,另外,去年和本年初的上升,大部分是因為原材料成本穩定所致。

2. 「不過根據公告,奧天○九年盈利才約三百萬港元,它要獨立上市隨時可能要等到二○一三年之後,才符合上市條件。還有搞上市其實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市況不 就,這樣可能會白白浪費幾千萬元的準備上市費用。故此,奧天集團這樣借殼上市是風險最低速度最快的。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 投資理財周刊,2010年10月5日。

正解:

假如它是上主版,它是對的。根據上市規則4.04條,需要提供「於上市文件刊發前三個會計年度每年的業績」,但上市規則根據第8.05A、8.05B及23.06條,如果管理層有足夠經驗,或是其為工程公司或項目的公司亦可以接納少於3年的上市紀錄,但這屬於非常特別的例子。

但是如何它是上創業板,這段話就不對了。其實根據創業板上市規則11.12A(1)條,「新申請人或其集團...必須具備足夠至少兩個財政年度的適當編制的營業紀錄,及且從日常及正常業務經營過程中產生淨現金流入」,其他短於2年的紀錄和主板是差不多,即是說,只要有兩年就所以它能獨立的時期最快2012年就可以了,並不是2013年。

3.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它上市後能否保持高毛利率,一○年上半年華耐的毛利率高達百分之七十。這樣高的毛利率我猜想有幾個可能性,第一是產品價格相比起客戶本身 成本微乎其微。如一包即食麵的味精,可能只是佔不足百分之零點一的成本,那麼味精價格升一倍,即食麵生產商都不會介意。

高毛利率樹大招風

第二是產品重要性強,再用即食麵的例子,沒有味精,誰會吃即食麵?因此味精生產商的議價能力應該是挺強的。不過高毛利率亦可能出現樹大招風的問題。上市後 數據公開,客戶知道你那麼好賺後,可能未來要加價便沒那麼容易。」

問題:

有甚麼錯我就不多說了,在網上找到的資料稱:

 

在方便面總的成本中,調味輔料的成本佔到近50%,對一些貨值較低的袋裝面來說,輔料的成本還可能高達60%以上。

另外,她可能講漏了第三個例子,就是造假數,何況,老闆及CFO之前做的公司中國稀土(769,前宜興新威)還有前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0

王雅媛文章的疏失(2)

小弟近來較忙,加上靈感未到,文章較少,所以近來特別喜歡找別人文章的問題。上個星期,小弟已寫了系列1,本星期,她又寫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或有抄襲之嫌,一齊看看吧。

(a) 首先看看她在2010年10月18日在《投資理財周刊》第48頁的文章:

1.「集團打算以17-18億人民幣收購北海市果香園。果香園有保證利潤2.2億元....以現在市況來說,收購價算是便宜...」

2. 「看看匯源果汁(1886)就知道,作為市場佔有率達40%的龍頭.....可見下游經營困難」

1. 公告已經寫明白了,作價是20.407億港元,折17.51億人民幣(假設美金對港幣及人民幣匯率是7.75及6.65)。

2. 我有以下的資料,請自己參考看看,根據匯源招股書稱可以看到果汁市場分為三種,其中鮮果汁佔市場只是大約20-30%之間,就算全部取得此市場50%,只有10%市佔率,也不能稱為龍頭。。

其 實果汁業整體市場上,根據統一中國(220)的招股書,很明顯看到它不是龍頭,雖然市場情況有變,但看以看到匯源只是第4名,所以不能稱甚麼「作為市場佔 有率達40%的龍頭」,並從上市的康師傅及統一業績可見,其果汁所屬的飲料分部是有錢賺的,所以不存在「可見下游經營困難」,只是匯源自身的問題。




後面的邏輯大致我細想後無大問題,但是其中一句:

3. 「例如當一幢房子還沒有起好時,值錢都只是那塊地,隨著建築進度一直前進,那塊地的價值便愈來愈高....長到大約10歲...那個時候的橙樹值錢多了。而這段豐收期將可保持一段挺長的年期」

(1) 這是錯的,當香港發展商買地時,是考慮到興建後已發水的樓面面積,即是已完全開發的面積,只是在估值師的角度上,才只是「值錢都只是這塊地,隨著建築進度一直前進,那塊地的價值便愈來愈高」。

但 如果別人想買這塊地部分權益時時,都是以發水後的樓面面積計,無人會以估值價去買這塊地。正如南粵物流(3399)購入廣東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的資產時 (全部均為物業時)都有估算過把這塊地重新發展的價值,雖然最終不符發展方法,也可以顯示出土地的價值未必是「值錢都只是那塊地」(詳見公函)。

況且,你買物業時,可以一個單位的買,但是沒人會肯賣一棵果樹給你,一來麻煩,二來買一棵果樹在規模上不化算啊,所以如果是我,不如自己種一棵當消遣算了。

(2) 附加說明: 究竟「而這段豐收期將可保持一段挺長的年期」是甚麼呢?

根據亞洲果業招股書(頁 88/pdf p.93)所稱,一般而言,橙樹於果園種植四年後方可結果。鮮橙產量於5到10年內一般將有所增加。此後,橙樹會繼續結橙約20年,樹齡達到25年至30 年後通常會逐步減產」。但物業來說,在香港的物業一般都有75/99/999年,近來強拍條例更改了,超過50年的物業在取得80%業權後,就可強拍呢, 所以物業存活的年紀多於果樹。


(b) 至於今日在頭條日報在今日(2010年10月19日)的文章,更有過分巧合之嫌,內容竟然和前幾日偉哥投資手札寫的東西差不多:

「經緯紡織半年盈利飆升

行業這麼好自然吸引資金投資新產能,因此有做棉紗的朋友告訴我紡織機器的竟要排到明年底才有貨。上星期專從事製造紡織機械的經緯紡織(350)公佈了第三 季度盈喜,根據該盈喜預告,經緯紡織截至九月底止的九個月業績將錄得淨利潤約九千五百萬元至一點一億元人民幣(下同)。

由於經緯紡織截至六月底止半年盈利 只得三千萬元左右,故表示第三季(七至九月)盈利約為六千五百至八千萬。管理層表示盈利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自今年八月起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已合併入本 公司及公司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較快。

二○一○年初經緯紡織公佈收購中融國際信託百分之三十六的股權,當時市場都說她有點不務正業,明明是搞機械的,卻突然跑去搞金融。其實看回當時的收購條 件,經緯紡織的態度算是審慎的。收購以人民幣十二億元進行,其中一個收購條件,就是中融信託於二○一○財政年度開始其後三年每年淨利潤不得低於四億元

如淨利潤不達標,收購價會相應下調。

假設中融信託二○一○年全年盈利有四億元人民幣,以百分之三十六計算,則全年計盈利貢獻有一點四四億元。因為公司今年八月十七日才完成收購的,經緯紡織第 三季盈利來自中融信託的貢獻只得一個半月左右,按比例計,就是一千八百萬元。那代表了第三季盈利中有四千七百萬至六千二百萬元,是來自紡織機械業務。」

根據偉哥投資手札在2010年10月15日的文章顯示:

「先說第一點,根據公司的通告,公司於8月17日完成收購36%的中融國際信托股權,即是說第三季只有一半時間計入中融國際信託的盈利貢獻。那中融國際信託的盈利能力究竟有多強?

讓我們看看公司於1月26日宣佈以12億元人民幣收購中融信託36%股權的通告。該通告裡談及其中一個收購條件是中融信託於2010財政年度的經審核淨利 潤不少於人民幣4億元(「表現目標),不然的話經緯紡織的收購價會相應下調。

假設中融信託2010年全年盈利有4億元人民幣,以經緯紡織持股36%計算, 則全年計盈利貢獻有1.44億元,即平均每月有1200萬元。以此推算的話,經緯紡織第三季盈利來自中融信託的貢獻只得1800萬元左右,即第三季的 6500-8000萬元盈利當中,有相當大的比重是來自本身業務盈利的改善。

如果今日這篇真的要給稿費的話,請給一半偉哥,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23

湯財文庫的文章將會改成繁體字

湯財文庫現存中港台博客及雜誌文章超過一萬,估計是現在香港最多財經文章的博客。

為方便大家搜尋,故把文字改成繁體字處理會較好,如果各位國內的網友想以簡體字閱讀的話,請下載Firefox或Chrome通用插件同文堂便可解決繁簡轉換問題。

如果國內的朋友變得較多,我會考慮把湯財手記和湯財文庫的文章變成簡體字,以方便國內的股友使用。

湯財文庫網址: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3

關於Realblog 及 Realforum 轉載報章及雜誌文章的規則

昨日,我們再次接獲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投訴,要我們在7天內把侵權文章刪除,故以後不許轉載於香港非壹傳媒的新聞,如真的想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希望大家自律,只顯示改編節錄部分,謝謝。

因上次湯財文庫事件,我已無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但我不知道論壇討論及轉載博客內有報章的文章也有此問題,所以只是無心之失。

現在,我再次向香港複制授權道歉,並承諾不再全文全放在報章上,如果複制授權協會有甚麼想要我們刪除,我們會立刻合作,現時我們立刻關刪除新聞區的文章,人物區及轉移創業區部分文章。

另外,如果轉載文章新聞區文章,希望大家開一新標題,並在標題標明是貼哪隻股票,謝謝。

(節錄「討論區轉貼網上新聞罪成 海關首檢控同類侵權」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p.html

(節錄「轉載節錄出處可減風險」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q.html

 

「....網民在討論區原汁原味轉載網上新聞,「相安無事」多年後出現首宗檢控案例。大律師陸偉雄直言「(一直沒檢控)係睇嚇人口地做唔做口野」,他認為海關    忽然「做口野」,反映討論區轉載新聞達失控階段,惹來報館投訴,對網絡大眾響起警號,「報館擁有文章版權,若未得報館授權,不作剪輯照抄上網,當然犯法」。

他又指網民轉貼大多旨在討論,可節錄部分原文加上出處,減低犯法的風險,「不過法例也有不清晰地方,沒指明轉載多少百分比便不屬違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40

黃瑋傑的文章不小心在哪?-太平洋實業(0767)

關於這家公司的故事,在論壇的專區已經貼了不少公告新聞,不談這樣多,主要都是因為財困賣殼。今天主要是談黃瑋傑說錯些甚麼,這是鄭家華先生教我們寫文的一個方法,就是用一篇文寫寫別人錯甚麼。

他指出,該公司股價在除權後的星期五(4月15日)升至91仙,較理論除權價14.6仙,上升了5倍以上,但是股東不應開心太快,因為:

1. 「....假設你以2.13元買入了1股,現在你持有的1股僅0.91元。換句話說,如果你現時把這一股出售,你只能收回0.91元,即時虧損」

2.「...當然,你在供股後會收到30股新股,就要看到時的股票價格。假設你現時沽出1股,收回91仙的成本,那餘下的成本就是1.22元,除以30股,即屆時你的打和價是0.407元。

也就是說,你將來是否有錢賺,還是新股出籠後其股價是否高收於0.407元...」

首先我們談談供股,其實供股方法可分為兩種,就是「供股」和「公開發售」。

供股英文名稱是「right issue」,即指新發行股票的購買是只給股東的權利,這權利是可以買賣,這個權利就是俗稱「威士」(rights)的供股權。

公開發售的英文名稱是「open offer」,顧名思議,即是開放給所有人購買這批新發行股的權利,不僅限於股東,除了股東有優先權認購股票外,其實和配股無分別。在此情況下,股東並無特別的權利,故此並無供股權。

至於今次的供股方法,公告很明顯的說明,其實就是「供股」,即是今次是有供股權的,可能因為截稿時間關係,可能不知道供股已於4月13日通過,並在15日除權,故此以上兩段話,其實肯定是有錯的,正解如下。

1. 因為在4月15日出售股票已知供股通過,況且本次為供股,所以應有供股權,故未必會即時虧損。

以 今日價格76仙計,及供股價8仙,不計當中的時間值,理論供股權價格是68仙,但以其文中意馬的例子來計,供股權價大約折讓64.61%(0.4/ (1.2-0.07),以此計算,供股權價格為24.1仙,如果以理論價當時售出該30份供股權,不計手續費,應有獲利6.02元(0.241 x 30 + 0.92 - 2.13),獲利率182.63%。

2. 你可以選擇即時出售供股權,且成本價非為0.407元。

就算你不想供股,你可以取得30份供股權,故文章意思應該是等供股權出籠,根據公告,那天應為4月29日。因為黃先生可能除了3,不是除30,或是忘記了移位,故此成本價應為0.0407元,不是0.407元。

況且如果供股,成本價是0.1203元(2.13-0.92 + 0.08 x 30)/30,也不是0.407元呢。

雖然文章推論不正確,但我認同其他原理,如果供股的話,拿貨應該趁早賣出,但我認為今次有供股權,不如早早賣掉供股權獲利更好。

inv168 rookie先生的意見值得參考,並以此作結:

if you have betted less than $ 50k or if this stock accounts for less than 20% of your portfolio share...SELL it at open. don't look back except the price you bought and re-examine the main reason you bought this for.

take that $$$ loss as one of your biggest LESSON in your invest history. to make it more heart-pounding...print the trade record out and stick it to your desk as a PAINFUL REMINDER.

if you have betted more than that...reduce half and go for rights. hope for the best and assume it you have lost 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2

關於生果日報首都創投(2324)文章的補充

今日看完生果日報引述Webb先生文章關於 首都創投(2324,前德泰大中華)及朗力福(8037)的報導,覺得還有一些不足,謹此補充如下:

1. David Webb列出 5大張紙,詳細道出丘忠航與朗力福和首都創投之間的關係。

筆者在星期日已經用Chrome打印出此文章,發覺只有3頁,可能用了不同的瀏覽器,所以頁數有偏差吧。

2. 除股權上有密切關係外, Webb亦指出,朗力福主席張鴻,原來於 03年曾協助首都創投上市,張鴻當時為國泰君安銷售部副總裁。此外,朗力福獨立非執董陳慧殷來自首都創投持 30%權益的 CNI Bullion,任職銷售部董事,其獨立性亦受到質疑。

可能David Webb 不懂太多中文和生果日報不懂查年報,補充少量資料如下:

1. 張鴻

如果細心留意投資一周明報的訪問,你就明白了:

這篇報導所講發行可換股債券的上市公司,經小弟細心查找後,發覺有兩家公司適合,但這兩家公司不是因集資發行可換股債券,主要因為在這堆公司發行可換股債券收購發行的。作為Webb提及這堆公司的主席之一,為何要歪曲事實,記者又不作小心查證?

另外,那本周刊還有幾篇報導訪問他本人,每一篇都是見到這名人士不停誇大事實,更有一篇在6月11日的報導唱衰David Webb,請自行參考這些報導。

今次到筆者懷疑他們,當在5月17日的時候,朗力福把首都創投股權增持至9.12%,觸發全購,但並無作出任何表示,在接受訪問的時候,那人已經是該公司主席,是否當時已經接到David Webb的查詢,導致要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先給他打毒針,以減少這些東西發生的時候,減低對他們的傷害?

另外,這本雜誌不停地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在基本上完全站不住腳,訪問的人物是我極欽佩的股市人物,為甚麼? 

2. CNI Bullion

如果生果日報肯花心機尋找年報資料,可以得悉到這公司的中文名稱是中國北方金銀業有限公司。

然後順藤摸瓜,又找到這些東西:

 

然後又找到些類似名稱的東西

 我相信也不用解釋甚麼吧,可以見到這些機構的獨立性有多高。

另外Webb的文章有很多值得留意的東西,因時間所限,不能解釋更多,稍後我會把它全部翻譯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91

回憶那些曾經擁有的股票 <系列文章> 同福客棧 licen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tys.html

 

A:投資也要靠運氣

 

買入

 

A的買入是基於一系列錯誤或者至少是片面的假設。

 

第一個片面的假設是:加油站是一個賺錢的行當。

 

如果按照今天的認識水平,我應該能夠明 白:加油站賺錢或者不賺錢,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它是加油站,而是因為加油站背後的油品壟斷。對於價值產生的原因,我一直相信:壟斷創造價值!離開油品的民營 加油站最多也只是一個路標;而離開民營加油站的煉油企業,卻依然是壟斷的煉油企業。

 

另外一個錯誤的假設是我對於權益比例的 計算錯誤:我錯誤地將上市公司對某項資產的部分權益計算為全部權益,從而極大地增加了公司的資產價值。按照今天的標準,這樣的錯誤我應該會比較少犯,至少 我希望自己會比較少犯。但對於一個閱讀財務報表還不夠熟練的新手而言,這也應該也算是有情可原吧。

 

無論如何,基於以上的這些假設,作為「價值投資者」的我終於發現了一家兼具「美好發展」和「低估價格」的上市公司。機會千載難逢,我鼓起勇氣買入了A。

 

上漲

 

我相信大多數人買入股票之後都會很在乎股票價格的短期變化:如果價格升高,那一定「證明」了自己的正確判斷和果斷決策;而如果價格降低,我想那種滋味恐怕只有自己才能體會。買股票賺錢的人感覺都差不多,而買股票虧錢的人感覺卻各有不同。

 

於是,由於A在買入隨後的某天突然就漲停了,我開始覺得興奮而驚奇。興奮是因為才買入的股票沒幾天就漲停,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驚奇卻是因為漲停的原因是股票分紅。如果分紅也成為一個刺激漲停的利好的話,這個市場也太驚奇了吧。

 

在那之後的多年中,我還陸續看到了更多 光怪陸離的景象:當一家公司轉增或者送股的時候,股價大漲,大家告訴我這是因為投資者都相信這只股票會重新站上除權之前的價格!如果這還不算奇蹟,那最新 的故事是由於前晚一家上市公司出現在了眾所周知的電視台上的眾所周知的電視目中,導致了其股票第二天的大漲。。。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基於我僅有的專業知識,我原則上認為除 權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只是一個會計遊戲,對其經營基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促進意義。相反,我覺得除權其實還為大家造成了新的困擾:每當我翻看企業以往的會計報 表的時候,我需要記得做一些除法,以便理解企業的收入和盈利其實是在增加,而不是在降低。當然,我相信這樣的小眾問題只會影響到真正閱讀企業財務報表的投 資者,而這樣的投資者確實不多。

 

很多人都認為做一個價值投資很簡單,而且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學會。事實上我卻認為,價值投資的理念根植於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沒有被植入價值投資的基因,一個人是很難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即使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對待價值投資也很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

 

簡單地說:如果你理解價值投資,那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如果你不理解價值投資,那幾乎就是一輩子的事情。

 

當「價值投資者」已經風光不再,甚至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的時候,我依然堅信自己是一個傳統的「價值投資者」,而且也願意繼續做一個傳統的「價值投資者」。但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想法並不會干擾市場先生的看法,市場依然我行我素,而我卻只能落寞地站在原地。

 

下跌

 

後來,A的價格跌了,而且跌地很厲害,而我認為這是對我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考驗。當我在A的價格降低之後,沒有賣出A,而是繼續又買入了一些A,我相信這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決定。

 

當大家都在賣出的時候,仍然堅持買入,這不僅需要正確的判斷,更需要個人的堅持。由此我也總結出了如下的道理:真實交易和模擬交易是沒有比較基礎的,原因包括交易層面,更包括心理層面。

 

當你假設你有100萬,然後全部在某日的收盤價買入了一大堆股票的時候,技術上你很可能沒有投資的100萬,而且你也幾乎不可能在那個價位買那麼多的股票。當然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

 

如果是想像當中的100萬,你可以輕鬆地進行任何你希望進行的交易,因為即使後來你發現你錯了,你失去的也僅僅只是你想像的財富和你真實的時間。

 

但如果是你真實的100萬,當你在考慮投資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你所做的每一個決策,無論對錯與否,都將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真實收益,而這種影響是不可逆的。基於此,你需要完全承受這種巨大的心理壓力。

 

人一旦承擔了心理壓力,表現就會受到影響。我們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已經無數次感受到了運動員由於心理壓力而影響自己的表現。事實上股市就是賽場,你我都是運動員。對於觀眾,要不就跳下場參加比賽,要不還是老老實實繼續觀看比賽吧。

 

賣出

 

再後來,A的價格又上漲了。

 

雖然很徒勞,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在努力研 究股票上漲和下跌的原因:有人認為是莊家在操控,也有人認為是某種數學的、物理的或者生物的規律,當然更多的人認為這其實就是賭博。無論別人怎麼看,我認 為這一次的上漲是因為A將要獲得的一筆補償款。基於這個假設,我認為當補償款全部收到之後,A的價格上漲將停止。於是我按照補償款的進度,在股價的不斷上 升過程中,分批賣出了A。

 

大約7個月的時間,我完成了我持有A的投資道路。

 

總結

 

今天,當我重新翻閱A的K線圖時,我發現我當時最後一批賣出A的價格,到今天都仍然沒有被超越,但我真的只能將這個「賣在最高點」解釋為純粹的運氣。

 

如果需要為A的投資做一個總結,我想說的是:賺錢的時候,除了認為自己能力強之外,更重要的很可能是運氣好。

 

B:聽消息過山車之旅

 

買入

 

「每當我看到天邊的綠洲,就會想起『東方-奇諾瓦』。」在我的小時候,這可是很有名的廣告語。即使到了今天,雖然這個品牌已經不知所終,但這句廣告語依然藏在我的記憶深處。當然,我其實想說的是:每當我聽到有人談起聽消息買股票,我就會想起B的故事。

 

B的買入,完全是因為一個消息。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聽到了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消息說B將會有個重要利好,肯定會漲。基於這樣的一個消息,我開始了對於B的研究。

 

經過基本面分析,我認為B屬於普通製造業,業務相當普通。雖然公司資產負債表結構非常穩健,但利潤相當有限,基本看不到短期內利潤突然增加的可能。對於股價,我認為B目前的利潤不足以支撐目前的股價。如果需要給出一個估值,我估算大約是當時價格的50%,也就是0.5X。

 

由於B的財務結構非常穩健,經營也比較穩定,所以我認為B在短期內經營嚴重惡化的可能性不大。出於好奇和無聊,我試著在第二天的集合競價階段買入了非常少量的B。當成交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我將會開啟我的聽消息過山車之旅。

 

上漲

 

買入B之後,確實聽到了B的一個似是而非的信息披露,而B的股價在短暫下跌之後也確實開始了上漲,我的過山車之旅正式啟程。

 

對於聽消息買入股票的人而言,最大的問 題不在於消息本身準確與否(只需要一段時間就可以判斷),最大的問題在於你很難再次聽到針對同一個股票應該賣出的消息。當然,如果你真得可能獲得這種信 息,那估計你早晚也會遇到問題;但如果沒有這種消息,那股票什麼時候才能賣呢?+10%?+50%?還是+100%?沒有人能夠回到這個問題。

 

隨著B的價格不斷上漲(其間大盤也在漲),B的價格上漲很快超過了50%,我本著價格肯定還會漲的想法,繼續坐著B的過山車,看著B像火箭發射一樣扶搖直上。

 

下跌

 

當B的價格上漲到大約2X的時候,價格開始掉頭往下(其間大盤也在跌),下降速度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當B的價格相繼跌過1.5X、1X、甚至0.8X時,我開始有點急了。由於我對B合理價格的判斷大約在0.5X,所以雖然很急,我也只能繼續坐著過山車一頭紮進虧損的水裡。

 

B的價格最終跌到了0.5X附近,轉而企穩和上升(其實大盤也企穩上升)。由於沒有太多的安全邊際,我也沒有打算買入更多的B。經過了這種「上上下下的享受」,我想:是應該考慮什麼時候賣出B了。

 

賣出

 

經過了無數的中間過程,我最終在大約1.5X的價格賣掉了B,結束了我長達兩年的聽消息過山車之旅。雖然投資收益率看起來很高,但因為投入的資金實在太少,所以絕對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不是基於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以及對自己判斷的自信心,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往往很難在投資上下重手。所以真正在投資中賺大錢的人,往往都具有非凡的判斷力和自信心。

 

總結

 

每次我和別人討論聽消息買股票這個話題的時候,我都會講講這個故事。但聽完之後,大多數人都會說:「下次如果真有消息,記得告訴我一下!」

 

無論別人怎麼想,我都已經決定遠離這種過山車式的生活。

 

 

C: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

 

買入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我發現了C。

無論是從收入、利潤還是員工數的角度來看,C都是一家很小、很小的公司。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公司估價都很貴。但由於一個季節性的原因,讓C看起來不是很貴,所以我開始了對C的研究。

C所從事的是服務業,而且主要是面向海外的服務業。以我對於中國地緣政治的理解,我認為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C未來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即使考慮到這個季節性的原因,C的價格仍然很高。在我不斷調高自己的估值體系之後,才能容納C這樣的股票。

很多投資者都在股市暴跌之後批評投資分析員不負責任的漫天估價。但在一個前無古人、後面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看見來者的大牛市當中,如果分析員不調整自己的估價體系,他(或者她)能寫出來分析報告嗎?畢竟,對他們而言,寫推薦報告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真正需要反省的,是那些根據報告買入股票的人。當然,我這種「罪惡」的想法,會讓那些連報告都不看就買入的人情何以堪呢?

最終,我以一個我今天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估值,買入了少量的C。畢竟,一個好股票如果只是價格太高的話,可以先買一點,等價格降低的事後再買入更多。

經過一段時期的反覆波動,最終C的價格出現了稍微顯著的下跌,以便我能夠以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更多的C。如果只看那一小段行情,我應該也算是「抄底」吧。

事實上,我從來都不認為有人能夠輕鬆地「抄底」和「逃頂」,尤其是同時完成「抄底」和「逃頂」。對於普通人而言,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就算真的能夠偶爾碰到,那也並不能說明什麼。反之,如果投資者追求的就是這個,那我覺得真還不如到賭場好好地賭一把。

 

下跌

在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反覆波動後,我在C上已經開始有所收益了。事實上,我當時所持有的每隻股票在賬面上都是盈利的,我又不由自主地開始自鳴得意了。但當我看著我長長的股票清單時,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持有的股票數量太多了。

當幾乎所有股票的價格都在快速下跌的時候,我認為這是對我心理承受能力的又一次考驗。我隱約地意識到,也許我的估值體系出問題了,因為我根本不可能有信心拿出這麼多的資金按照我的估值體系買入股票。

從此之後,伴隨著股票價格的不斷下跌,我開始不斷地下調自己的估值體系,而不是堅持之前的估值體系繼續買入股票。

持有多少隻數量是多,多少隻數量是少,我相信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持有不同的資金量,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的經驗是:當你持有的所有股票你都能自己進行管理,而且無論是何種增持還是何種減持你都能從容處理的時候,你所持有的股票數量就剛剛合適。

如果是種莊稼,我相信經過一季之後,大多數人都能很容易就能判斷出自己的能力,但在股市當中,我認為至少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漲跌週期,有悟性的人才能稍微明白少許。而更多的人,很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辦法理解。

 

上漲

事實上,在此後C價格不斷下跌的過程中,我根本就沒有買入C;在隨後C價格回升的過程中,我也沒有買入C。事後諸葛地看來,我當時的確是錯過了買入C的時機,但事實上我當時錯過的又何止是C一隻股票。

股市和滑雪有幾分相似:上坡總是太過緩慢,而下坡卻往往太過迅速。

終於,股市開始逐漸但緩慢地上漲。而我也準備逐漸地賣掉C,以便減少自己的持股數量。

 

賣出

最終,我以稍微虧損的價格分批賣出了所有的C,也順便告別了那場大跌。

雖然我仍然相信C是一隻好股票,但按照我更新之後的估值體系,C的價格還是太貴了。不同的人賺不同的錢,賺你應該賺的,而不是那些本不屬於你的。

 

總結

當我再次翻看C的K線圖時,我發現在我賣出C之後,C的價格經歷了一番大漲,即使是到今天,C的價格也遠遠高於我當時最後一批賣出的價格。與最高價相比,我當時的賣出價只能算是在山底,但我並不後悔。

到了今天,如果需要在一隻股票和一個估值體系之間做一個選擇,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堅持我的估值體系,而賣出那個不符合估值體系的股票,管它身後長勢如潮。


 

 

D:好股票為什麼不賺錢
買入和賣出

無論是投資還是投機,我們常常喜歡做的一件事情都是購買「便宜」的股票。就我所知,「便宜」股票包括兩類:

第一類「便宜」的股票是絕對價格較低的股票。幾年以前,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買某某股票,因為便宜,菜場買斤小菜的錢都超過股價了。」當時,還有一個響亮的口號── 「消滅n元股」。

 

第二類「便宜」的股票是PE很低的股票。最近大家常說:「PE才20幾倍,真便宜」。
事實上,我基本不會受到股票絕對價格的困擾。研究過港股的人都會明白:股票的絕對價格並不說明什麼:絕對價格低並非真便宜,而絕對價格高也並非真貴。

 

但在,低PE股票在過去的幾年中卻經常困擾我:曾經的很多股票都是由於低PE而買入,現金不足而賣出。獲得非常有限的收益甚至是虧損的同時,浪費了我無數的時間。

 

上漲和下跌
價值投資其實包括兩類價值實現方式:一類是「價值發現」,另一類是「價值恢復」。

「價值發現」是指真正發現了不為大家所知的價值。一個美妙的故事是:發現一些價值巨大,而又不為大家所知的公司,經過了足夠長的時間,其價值最終體現出來。

 

「價值發現」固然美妙,但事實上「價值發現」也是非常艱難的。試想一下:對於一個上市公司,一個普通投資者能夠比公司管理層和分析員更加理解公司的價值,這談何容易?

 

當然,這並不是否定「價值發現」,而是想說明真正的「價值發現」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當看得足夠遠時,投資者對於價值的判斷會出現明顯的分歧。

 

所以,中期而言,價值投資更加常見的實現方式是「價值恢復」,也就是雖然大家都明白其價值所在,但在某些時點由於某些原因,股票價格和其價值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偏離,或者說出現了「安全邊際」。
事實上,對於低PE股票,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價值發現」,那就需要以極低的價格買入,以便獲得足夠的「安 全邊際」以實現最終的獲利。但在實際的交易環境下,即使對於這類股票,想要在極低地價格買入也是很不容易的。而更為困難的是,能夠買入這些股票的時點,往 往也是能夠買入其他更好股票的時點。基於此,低PE股票其實是價值投資應該儘量避免的領域,雖然這些股票都是好股票。

 

總結
當我重新翻看這類低PE股票K線圖的時候,我發現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股票的最高價格只比我的賣出價格略高或者持平。直到今天。雖然我都依然相信這些股票是好股票,但我可能已經不會再次買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