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谈话]20090710-26聊天内容摘录。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ei3h.html

(以下片段均取自别人,本人整理。请别以为投资依据。学习第一!)
偶是个对于风险极度厌恶的筒子 17倍以上谢绝买进  高速股可能面临一次重大价值重估  很有可能从10倍PE干到25倍PE  当然是俺的感觉  重演当年钢铁股的故事  当然这需要高速股业绩超预期  所以  不够成任何投资投机建议  但向着高端的方向投去是大猫们的一惯作派 俺现在压力非常大  包括看贴子的筒子也包括俺在内  很苦恼  那种状态维持了近1个月  非常的苦恼  就看俺能不能禁受的住这个考验 这个不是一般的要命  但愿  高诉行业的股票市赢率水平25倍左右时  成为许多新基金的必配品种 现在很多高速PB才2倍不到  很多分红率超过当年利润的50%  市盈率按去年的业绩很多低于17倍
这样简单的常识 
很多筒子看不明白去追随热点  我是没搞不明白  要知道我国在为全球搞制造  在为拉动内需搞建设  为此是少不了多拉快跑  背景不同  估值怎么能跟发达国家一样呢  从上半年公布的流量看  景气度也不差  总之俺是极不喜欢追热点  现在市场的热点 必须要在几个月之前布局 大猫之道前瞻性是首位  不要在乎它现在涨不   专候价值略夺者蜂拥而致... 俺可能损失一个月二个月的时间  俺相信后市大幅拉升的机会依然不小  如今新鸡鸡还在发  一般而言  大势见顶一定是在鸡鸡停发的2-3个月后  还有银行  很多也不到17倍  拿600269计 10倍=9.4 17倍=15.98 20倍=18.88 25倍=23.5 不要说不可能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有很多媒体筒子拿大猫王亚伟说事  其实焦点还是常识问题  2元-5元的大国资控股的ST股  本来就是很了不起的投资标的 道理很简单  按17倍计  2元只需0.12/股业绩对应 5元只需0.29/股业绩对业绩对应  20元的绩优股需对应1.2/股  50元的绩优股需对应3/股  谁难谁易一目了然 还谈啥? 国家最近搞汽车类似家电下乡工程  以旧换新  上半年汽车销量首超美国  难道这些车都长翅膀了  不要搞自下而上选股  那样你会踩地雷滴  成渝的回归  将颠覆前期所有主流估值视点  牢牢把握政策面红利  酒照喝 舞照跳 做一个快乐的赌徒 当然只赌大概率事  别搞的最后一脸茫然无可奈何的说  我靠  超预期啊  没想到! 西方最近在做什么? 我国最近又在做什么 将来可能做什么? 美国有很多世界500强 美国每天也有世界1000强倒闭破产 我国可能吗? 暂还不可能的要保八  俺觉得现在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就是僵化地去与国际水平比  人家关你屁事啊!要全面分析  没必要做恐慌者的恐慌者  所以 俺第一眼看准的高速  肯定是市场错了  所以上来就抢了  这样简单的常识  就是没人信 在经济发展上政府最近对内需消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也是个大发展的方向  基本不受调控影响  尽管你买起来比较踏实  因为这个就给一个高市盈率比如PE40-50  可以躺着睡觉  俺认为这是一个很赔钱的理念  实际上就公司的盈利能力来讲  消费类未必是最突出的  比如国家靠税收调等  比如可选品种多等  何况是高估后买进  制胜法宝  理所当然  先低估后成长  你上高速付费就是消费   难道是逃费? 在目前这一轮经济增长期 国家的政策调结构 就是要力求内需消费有个大增长  一定要高过工业的增长  否则怎么保八  另做为税费对冲  国家肯定要在消费这一块提税  去优惠工业保工业的增长 例如烟税酒税油税  未来会有资源从价税改革等等 目的是什么 是冲击原有三大产业结构 不是打压 是冲击 中石油(857.HK)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制造商,居中国企业500强首位。今年4月底,美国著名投资家巴非特旗下的投资公司在每股1.6港元附近 买入13%的中石油H股,该股昨日收报2.45港元,流通市值435亿港元。如果按照公司估计,能够实现全年平均油价为每桶26美元,则相当于目前该股的 市盈率在7倍左右。 鲁泰A是中国山东棉纺织制造商,07年7月底,法国著名投资家巴非特二代旗下的投资公司在每股27元附近买入,该股昨日收报26.8元,流通市值226亿元。目前该股的市盈率在65倍左右。 要拿年薪  别干民工干的事  天天捞小钱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性格一定是天生的  上市公司也一样 大猫巴菲特在招聘接班人的条件中的  要独立思考,情绪稳定  对人性和机构的行为特点有敏锐的洞察力  不就是要考察性格嘛  特点=性格 假如把股票市场看成一个行业的话  相信你会越来越敬畏  这个行业内的逻辑不是一般的强 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总是一个从低端需求向高端需求升级的过程  也可把其看成周期升级  如此才会有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行业景气的延伸  可以简单用四个字概括 衣食住行 否则  大家都光PP到处跑还谈什么发展? 投资界  流行的赌马而非马道  俺认为是错的  选准了  最怕乱动 俺早就不以市场为关注焦点了  越跌只能说明越有价值  该说的都说过了  赣粤高速还有12亿等着圈   华夏银行三大股东砸进去100多亿真金白银   谁都不是傻瓜  都是有定价权的  都是生意兴隆的  都是有专一渠道的 急啥  不差钱 都属于从低端需求向高端需求升级的公司  当然  能赚钱的股不是靠钱堆出来的  靠钱堆出来的最终会砸回原地   那是要靠业绩支撑的  俺的标准  每股收益*17=XX  有定价权的  生意兴隆的 有专一渠道的 高了放弃 低了就买  谁敢把它们干到25倍俺就卖一半 谁感把它们干到32倍俺就全卖 基本常识告诉俺们你有定价权你才可能将巨额债务玩成未来的属于你的资产  比如老发展玩的  比如老美玩的 今生今世让筒子们  最后悔的事就是持有华夏银行了 吴董=稳健 吴董手下一位小花猫说的好 草长的再好还是草  永远长不成大树  不错 华夏现在的股价是市场预期最坏银行 但别忘了 每家公司都有快速发展期  相当于银行业的韦大猫 有人说今年的主线是通胀和复苏  玩市梦率  还是请独立思考  不要与常识作对  总之眼光放远一点 挣你能看懂的银子  否则再牛还是一地鸡毛 别望了优等生诅咒  这个世界有差生靠作弊赢了一时 但赢不了很久 只要给一定的时间跨度 在中国除了银行高速核电  偶还真看不出来啥是高端  风电? 新能源?高科技?最终又是一地鸡毛  大猫们笑的难过啊 对有色的炒法  俺的看法 是按资源含量定价 只可怜 最后落的一地鸡 俺有个哥们90万最后成5.8万   不过最近回来不少 银行呢 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概念 按债务含量 不信走着瞧 榜样还是老美 老美   很快会给花旗等银行80倍市盈率 玩短线请关注月涨幅第一  或创历史新高的  最好做一个软化  但高收益必然面对高风险 怎么控制好其中的关系 自已作主 最终静态目标位是总资产/总股本  中国如今银行业总资产72万亿  很快要突破百万亿了  超级大国梦  很快就要实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1

奧普(477)電話留言摘錄


(1)


在此先對這位IR主管說句對不起,因為在接到你的電話的時候,剛剛又接到別人的工作的電話,所以要處理一下,間接打斷你的說話,覺得對你不太敬重,真的要說句對不起,讓你在後來接到通話後接到電話後教導了我應該如何處理,謝謝。


然後再謝謝的是,我這麼麻煩,你還打電話給我,還解釋得非常客氣和仔細,我更感覺不安,所以這位IR的態度真是非常專業,我自愧不如,所以還要誇他一下。


(2)


我最後真的找了一部手機和一張卡給他打來。今日下午要求的時候,他真是打了一個電話來,向我解釋公司近來發生的事,我的刨冬瓜真是好刨冬,所以奧普的公關如覺得有問題,請來信指正。味皇兄聲稱的東西,不再重覆,只補充沒提過的要點如下:


1. 他們聲稱閒置資金如用掉的話,每年有約20%的回報,這三四年沒用過的話,沒有了很多投資機會,少賺了很多錢。


2. 他稱公司有個研究部,負責對投資計劃做調研,以合理地使用閒置資金,但是據我估計,人數應該不多。


3. 如不用的錢用作派息,除了味皇兄談過來信內聲稱他們的限制外,還多了一項股息稅,費錢不少。


4. 我又問他們這麼多錢,為何不私有化? 他說,原來去年4-5月間,股價跌到幾毛錢的時候,有打算買回其他主要股東的股權,錢都準備好,但是後來股價回升,打消了。


5. 我問番派息率方面,他說他們分紅已較一般公司高,他稱98%公司盈利都用作派息,加上今次使用資金不影響營運現金流,加上資金尚稱充裕,應該可維持派息政策。


6. 關於該項目方面,他不停聲稱地價便宜,並是以旅遊、地產等項目去報批的,就算是這樣,但我忘了位置多大,國土局那邊又審批了沒有,沒有這些,如何批地?  他更稱,如果有懷疑,可以安排帶小弟去看看,但是我拒絕了他好意。


這些東西,如果不親身去看,難以得知,安排過的東西,難以信服。


7. 地產項目方面,他聲稱地方政府不會打壓房地產,原因請找近來支持的言論吧,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


8. 合作方方面,我說他沒有很大的實力,問他們資金方面問題,他好像欲言又止,說合作方和該地方政府很熟,又說他們有很多人員調研過。


9. 最後,我建議他在半年報或稍後發公告談清楚這件事的其他事情,他好像答應了我,稍後在半年報談清楚。


10. 關於近期銷售,他聲稱今年1-4月表現不錯(估計都是當月15日出上月報表),是有增長,但是近來打壓房地產,會有一些影響。


(3)


照他所說,上半年估計業績不錯,看來要等埋半年報才知道真實的情況。但他這樣做,原本就是想增持的,現在我就算不減持,也不會增加手上的股票。


再次感謝奧普投資者關係的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47

投資是一門生意(摘錄)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xwv.html

 

生意邏輯

     第一眼:「生意」這個詞兒,我覺得比「商業」這個詞兒來得更貼切,生生不息之意。生意的本質就是現在投入100元本錢,未來能有多少生生不息的收益率。每個人做生意,都是先要想辦法搞懂它,對不對的另說,覺得看懂了,即是定性。接下來是盤算這個生意值多少,投多少,未來收益率多少,如何避免不賠老本,自己心裡要有個數,即是定量。

     不過,定性花的功夫佔絕大數時間,看懂一個生意需要很深的功夫,「功夫」的潛台詞就是不容易練成的功力,如果看錯了,就賠錢,沒什麼話講。定量花的功夫其實很少,對報表熟悉的話,有的十分鐘就就搞定了,小學生加減乘除的算術題。

     

第一眼:林園近期在沉寂了四年後高調,我倒是非常認可。可能有些不同的是「牛市初期」的說法,我不搞「牛市」和「熊市」的研究。我認為牛熊都是事後才知道的事情,牛熊唯一的作用是給予投資者非常態的機會,如果牛市來了,是提前給你一個兌現收益的機會。熊市的話,又提前再給你一個難得買便宜貨的機會。人類發明的股市在這個角度上看是很有趣的,同樣一家企業,牛的時候貴的不得了,熊的時候又便宜的不得了。

     

目前的「瘦子」,在我自己能力圈內,有高端技術含量的裝備製造業,消費行業裡的家電連鎖,以及與改變世界手機、電腦消費習慣關聯的生意,它們目前的現金儲備和經營現金流、負債水平符合估值要求。有色金屬行業目前還不夠瘦,再瘦個20%-30%,那身材就讓人心動了,會動手。

    金融股有意思,這幾年折了一批人的腰。業績倒非常好,成長性簡直令歐美銀行大佬羨慕嫉妒恨,市盈率一直創新低,不斷地給你便宜貨,分紅率超過定期存款,想去市場融資補充資金,想融多少融多少,那怕昨天說不能再融,因為都不好意思了,後天又來融了。如果根據投資定量計算,買銀行股是筆好生意。但定性我就不知怎麼去定。因為一直不懂,所以也沒投資過,只是做過套利,我想它們不會總被呆在便宜的地方,前提是通漲局面被控制住了。

 

資產配置

    第一眼:做投資,最核心的是資金管理,而且不要融資借錢,這是紀律。如果2007年四季度沒有從股市配置出現金,2008年的那個寒冷的冬季會白白錯過,目前的資產總值肯定是完全兩樣的。

 

所謂資產配置,就是股票和現金分配比例的問題,目的是為了應對股市出現的極端情況,不單是股票,現金也是一種投資,在熊市便宜貨出來的時候沒有現金買東西是不令人愉快的。

    具體分配方式為:長期部位+套利部位+現金,比例是變動的,主要是因為套利引起的比例變動,長期部位基本上是不動的,除非出現極端熱的情況。

    個人經驗,80%倉位即視為滿倉,20%現金是為應對極端冷情況的。誰再高明,也高明不過明天,股市數年間不定期會出現極端恐慌時候,老股民都有經歷過幾回的滋味,而且以後還會反生下去。

目前我是接近80%,至於極端冷20%現金能否用得上,我也不知道。我們不預測,包括是不是牛市來了、熊市來了,我們是應對,出現什麼情況,就怎麼應對。

   目前市場一部分人似乎還有一個誤區,認為這幾年增長率是30%,那麼可以給30PE,我認為這是錯誤的。不是說如果連續幾年增長率30%,不可以給30PE,前提條件這個未來增長率要確定下來才可以,而商業世界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

 

投資不需要勇氣

   

第一眼:確實有一些說法,比 如價值投資者「難在被懷疑被恥笑時候的堅持、自信與淡定」,「難在逆勢而為的理性、清醒與忍耐」,我不認可這些。投資價值的人,因為看到了物超所值,就買 了,不是逆市,到認為是順勢呢,做生意的人,好的東西進貨越便宜不是越好嗎。純粹的生意行為,和別人怎麼看沒什麼關係吧,看到便宜的好東西買了,需要忍耐 堅持才搞得定嗎?不過清醒倒是要的,不清醒會做糊塗事。諸如此類一些心靈雞湯式的語言,覺得難免有內心拔高自己的情節,但和投資是無關的,投資就是投資。

    第一眼:一塊錢買十塊錢的東西,需要商業能力,任何事情都需要專業的功夫,生意眼光是一種功夫。 人類的每一樣專業,都是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成就一種功夫。天賦和努力,缺一不可。雖然商業不需要高智商,但它是另一種天賦。當它賣一塊錢的時候,你知道它值 十塊錢,事前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做到的,不需要勇氣,用勇氣去做的,恐怕不是那個東西,心裡沒底嘛,做不到的,勇氣還不如透明的空氣。


 

第一眼股市的「生意經」

----股市就是做生意、做買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生意的,如果你在這方面一點天資都沒有,那麼你還做點別的,不要粘這個東西,遠離火災、遠離毒品、遠離股票。

----貿易、實業投資、做股票,完全一樣,都是做生意。生意永遠就一個理兒,做最賺錢的買賣,長期堅持做下去。好生意現金流每日如涓涓細流,慢慢匯成江河。做好買賣要有耐心,只要這個買賣的經營沒有變化,就做下去。

----不會做生意,就不會做股票。做生意,講究的是劃不划算,人本能的都是想做最賺錢的生意,那麼在股市裡,誰最賺錢?就是最賺錢的企業,我們做它們的股東,就做了最賺錢的生意。

----生意從來都是獨門的生意最賺錢。我們賺的不是股價,賺的是企業,股價高低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意義的,持有的人反正不買也不賣。東西若值錢,市場早晚會出價,早晚而已,這也是持有的秘訣。

-----做事謀事需要安靜的耐心,無比繁榮的網絡,每天如潮般的市場評述、感悟、預測新鮮出爐,人不太可能每天都靠擠壓靈感來謀事,這不過是思維陷阱。

----整個人類的行當中,最瘋狂的行當就是預測證券市場的趨勢和波動,市場實際是有強大智能的,對待眼花繚亂的圖表分析、量能主力分析,它有足夠的智慧防止觀察者捕捉它的下一步行動,它總是向觀察者未知的方向變異。

----個生意值多少錢,關鍵看它未來持續的賺錢能力,存續期間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內在價值是估計值,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大致的價值區間。

----個 優秀的商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具有把複雜的生意分解成一些基本要素的訣竅,能掌握這個訣竅的人做大生意很容易,沒這個掌握訣竅能力的人很難;一個優秀的投資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具有把複雜的市場分解成一些基本要素的訣竅,能有掌握訣竅能力的人很容易,沒有掌握訣竅能力的人很難;而一個具備掌握商業訣竅能力的 人,可能比別人更擁有掌握投資訣竅的能力。

----證券市場實際不是傳統商業投資的那個投資,是理財去的地方,理財投資的參照物是什麼,是存款利率、債券利率,幾乎所有的人都談安全邊際,什麼是安全邊際?內部收益率一定是高於債券利率,這是最起碼的邊際之一。

----投資是企業的結果,而非會計結果。

----市場很聰明,儘管市場是由大眾組成的一個由聰明人發明的金錢遊戲的生態系統,但它顯然比所有的成員都高明的多,一個人有什麼弱點,市場絕對會在哪個弱點上發起強大攻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2

視股票為店舖(摘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xxa.html

購買產業,住宅不如店舖。住 宅是出租給窮人——沒有能力自置產業的人。租屋居住是一種消費行為,削弱了租戶的財力,故不易起租,收不到租金的情況也經常出現,使屋主煩惱不已;店舖是 出租給有錢人,他們利用你的店舖做生意,是一種創造財富的行為。如果租戶生意興隆的話,加租不是問題,收不到租金的情況也較少出現,屋主較少煩惱。

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地點至為重要,生意一旦做旺,租戶不會輕易搬遷,更何況改租別店需花大筆裝修費。對住宅租戶來說,地點較不重要,所以,若租金過高,租戶就可能易地為良,故屋主不敢隨便提高住宅租金。是的,購買店舖收租是良好的投資。

問題是在過去兩年中,產業價值暴漲,尤其是地點優良的店舖,漲幅高達50100%,租金卻沒有作正比例的上升,導致回酬率下降。兩三年前,地點不錯的店舖,毛租金回酬率高達8%,現在已下降至5%左右。從回酬的角度看,買店舖出租已逐漸失去吸引力。產業投資的回酬來自租金收入和產業增值,租金收入欠理想,而在產業大幅度上升之後,增值的幅度也不樂觀。(與中國非常相似

 

股息收入

你會購買沒有租金的店舖嗎?我相信腳踏實地的投資者不會買租不出去的店舖。

試想將大筆資金投注在沒有入息的資產,生活變得捉襟見肘,即使將來能賺到大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一向強調股息的重要性。如果有穩定的股息收入的話,我們可以把股票視為店舖,股息視為租金,這樣才可以長期收藏,就好像長期持有店舖一樣。由於股票投資風險比產業投資高,所以,股息收入理應高過店舖租金回酬率,才算合理。

我的想法是定期存款比店舖更安全,所以店舖回酬率應高過定存才合理,定存利率為3%,店舖租金回酬率要5%以上才值得投資(未扣稅及費用)。而店舖既然比股票安全,則股息回酬率(D/Y,通常稱為週息率)應比店舖租金回酬率更高才算合理。如果店舖租金毛回酬率為5%是可以被接受的話,則股票週息率應比定存利率高一倍——6%以上才值得投資(指淨股息收益)。(非常嚴格的安全邊際,遵守這個方法,不賺錢都難)

股息的穩定性也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因素,股息波動太大的股票也不夠資格被視為店舖。

 

業務「安全性」

如果一家公司派發合理及穩定的股息,業務與財務穩固,而又有適度的成長,買進之後,就可以視為店舖,長期持有,視股息為租金,視股價上升為產業增值。

假設你退休前最後一個月的收入為1萬令吉。

如果你由初投職場時就鎖定十二隻股票,長期累積,並把股息重新投資下去(現在開始有些公司以新股代替現金為股息),到退休時,每隻股票每年付給你1萬令吉的淨股息,你可以視為一個月的收入。

十二隻股票每年每隻發給你1萬令吉,等於你每個月都有1萬令吉的固定收入,你人是退休了,但收入並沒有退休,你就可以過著高素質的晚年生活。


 

第一步

週息率(D/Y)最好比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高1倍。目前定存利率為3%多,你所買的視為店舖的股票,週息率(股息回酬率)最好高過6%

過去股價高昂,不容易找到週息率高過6%的好股,經過這一輪的暴跌,週息率已大大的提高,只要你用心篩選,你不難找到週息率高過6%的好股。

最理想的方法,是買進現在派息率較低,但將來派息率將提高的股票,長期持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速遠(Zhulian),假如你在3年前以每股1令吉買進的話,那時每年派發12仙的股息,去年以31發紅股後,每股投資成本降至75仙,該公司仍維持每年派息12仙,週息率升至16%。如果你在熊市中,趁價低廉時買進有派高息潛能的股票,長期持有,將來也可能享受到高股息回酬。利直南(DKSH)就有此潛能。

 

第二步

你所買進的高股息股,還必須有適度的成長潛能。股息高,但公司沒有成長,股票不會增值,股息即使再高,也得不償失。高股息和成長,其實並沒有衝突。

實際上,只有有適度成長的公司,才有可能保持派發高股息。

有些人只注重成長,不注重股息,等於是購買沒有租金的店舖,店舖也很難增值。高股息的公司,即使成長比較緩慢,股價也有可能高企,安利和健力士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步

最好購買風險較低的企業股票。假如你翻查過去30年上市公司紀錄的話,你會發現幾乎從來沒有一家種植公司陷困,所以種植股是值得考慮的對象,但必須購買有成長潛能的種植股(未成熟油棕面積大及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的種植公司)。

當然,每一類股票都可找到好股,只要你肯下功夫研究,一定有收穫。

 

第四步

最好用股息買進更多同一隻股票,以加速複利增長率。

 

第五步

假如你每個月投資500令吉,如果你所買的股票,股息加資本增值,平均每年取得複利增長12%的話,10年後,你將擁有115019令吉的身家,每年可以收到超過1萬令吉的股息。你可以將這只股票視為一間小小的店舖。

假如你有守紀律的精神,加上信心和耐心,同時把你每年從公司所取得的花紅也投資進去的話,你要在退休時擁有12間此類店舖,絕對是可以實現的夢想。

這一輪的股市暴跌,使許多追高的投資者蒙受重大虧損,這是很不幸的。但是,機會是隱藏在危機中,對於反向投資者來說,這正是低價買進好股的良機。

沒有人知道股市何時到底,作為價值投資者,我們應以價值為投資標準。我認為週息率如果在8%以上,本益比不超過6倍,股價等於淨有形資產,而業務穩定的股票,都值得購買。

如果你具備以上3個條件-有信心、耐心,又有守紀律的精神,你就有可能把股票視為店舖的夢想,化為事實。

  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3

《怎樣選擇成長股》摘錄 潘潘_坚持价值投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5x.html

   《怎樣選擇成長股》看完了,感覺可讀性不如《聰明的投資者》。

 

    《怎樣選擇成長股》最出名的就是閒聊法和15條投資原則,這些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不介紹。書中有些觸動的片段摘錄如下:

 

    費雪:決定一隻股票價格過高還是便低的不是當年的收益率,而且未來幾年的收益率。(潘潘按:未來幾年的收益率誰又能準確地預測到?應該是未來幾年的預期收益率,現在銀行股就是如此!)

 

    費雪:大公司需要從外部招聘執行官是一個失敗的信號。

 

    費雪談利潤率:如果兩家公司的運營成本都上升2%,而且都沒辦法提高價格,那麼利潤率為1%的公司將因為虧損而淘汰,而利潤率為10%的另一家公司,成本的增加只會導致利潤減少五分之一。

 

    費雪:如果利潤或者投資回報率太過引人注目,反而會產生危險,因為各種各樣的公司不可能經得起在不同尋常的蜜罐中獲得的誘惑。相反,只要利潤率比實力最接近的競爭對手高出2%或者3%,就足以成為相當出色的投資對象。(潘潘按:格力的答投資者問中有類似的說法,淨利潤率不是越高越好,太高了容易引來大量的競爭對手,就像現在的房地產行業。)

 

    費雪:觀點相反,但要正確。當你的投資思想和整體趨勢相反時,你必須非常非常確信自己是正確的。

 

    費雪:不要認為一隻股票的市盈率高,必然表示收益的進一步增長已經反映在了價格上。(潘潘按:費雪解釋這段 話時,虛擬了一個XYZ公司,最近30年業績優異,PE一直是20~30倍,幾乎是道瓊斯指數中股票平均市盈率的兩倍。XYZ公司預計5年後的公司收益將 增長一倍,而根據資料,這一預期看上去是可信的。相當多的投資者認為該股票的價格是一般股票的兩倍,並且5年後收益才能翻倍,那麼目前的價格已經反映了未 來的收益,他們確信股票的價格被高估了。費雪說到,這些投資者很有可能是錯的,因為他們假設該股票5年後的市盈率等於道瓊斯指數的平均市盈率,而該公司近 30年業績優異,一定有其內在因素,很有可能該公司5年後的市盈率仍然是普通股票的兩倍,就像以前那樣。我認為費雪的這個觀點值得思考!《怎样选择成长股》摘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7

微博投資感悟摘錄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0xw3l.html

【關於投資的思考和方法】

將簡單的事情搞的非常複雜的,是學者;將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的,是專家。但投資者卻正相反,一方面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並排除雜音。另一方面又需要 具備對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這個簡單化不是說情況掌握粗糙,而是從眾多不確定性中提煉出重要且確定性強的因素,並構成最終的「邏輯支點」。

 

一個企業投資人的腦袋是與炒股愛好者不同的。後者的腦袋裡出現的是價格,漲跌,版塊,資金流,消息,別人的看法等等。而前者的腦袋裡出現的是內在價值,生 意的本質,競爭優勢,確定性,風險機會比,資金配置以及市場的情緒傾向等等。這2者之間溝通的困難程度,是遠大於不同語言之間的差別的。

 

在選擇一個長期投資對象時,考慮到「餅」的兩個方面是必要的。首先是這個餅是否正在被某種因素驅動著不斷的做大,另一個是這個餅的吃法是否也被某種因素驅 動而趨向於集中。另一方面,即使餅很難再大幅做大,但集中度正在大幅加強的,往往遠遠勝過餅正在迅速做大,但是餅的分配卻依然雜亂的對象。

 

股市弱者的一個典型特徵是:經常都在判斷,對很多事情都在判斷,且不說判斷的成功率,最關鍵的是其中99%的判斷無論對錯其實都是很不重要的,更要命的是 判斷與行為經常分離;而投資強者的特徵正相反:只對那些極其關鍵重要的事情進行判斷,對於判斷總是很審慎,但一旦認定就堅定執行除非判斷的基準改變。

 

企業的真實發展評估起碼是以年的單位來衡量的。但是太習慣「炒股時間」後就往往難以忍受「企業時間」了,因為前者是以日為單位,甚至是以分時為單位來被觀 測的。進入「企業時間」不是一個簡單的「不看盤」,而是以企業分析和企業投資思維為前提的,否則即便閉上眼睛也不是投資,而是鴕鳥政策罷了。

 

在投資上做的時間越長,就越感到投資本質上是被動的。我們總想更主動一些,做的更完美一些,卻反而因此把加法最終做成減法。試圖千變萬化是費力不討好的, 守拙並不斷重複有效的東西,坦然平靜的接受這種被動性,可能是必然而遲早的。投資初期需要很多折騰(學習摸索),投資成熟期也許不折騰就是最好的。

 

最近溜了圈較熱門的節能環保明星企業,總體感覺就是:行業前途遠大的不少,企業生意特性優秀的不多。節能環保企業很多都是大訂單模式,產品+技術服務特 徵,這種模式再有較多的資本性支出那麼總資產周轉率將必然低。所以更值得關注的,在於哪個企業的具有明顯高的利潤率,以及支持其穩固的原因是什麼。

 

我經常被問到,有沒有什麼辦法來評估自己對企業的認識程度?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看了一大圈,發現你的認識基本上停留在市場的普遍認識層面上,基本上你就是 市場一致性認知中的一份子,那麼你就要小心一些了。這是符合邏輯的:我們不必比大眾更寬廣,但必須比大眾更深刻前瞻,否則就很難成為最後的贏家。

 

研究企業既是折磨也是享受。那過程有點兒像偵探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來尋找真兇。最像的地方就是思維方式和尊重證據,一個好的偵探一定有一個犯罪天才的腦 袋,而一個好的企業分析師也必然需要一個出色的企業家的思維能力。幸運的是,企業家不但要想到更要做到,而我們實際上只需要判斷「好不好」就夠了。

 

要麼努力做一個智者,要麼就簡單的死認一個道理,這兩種情況都比較容易在股市裡有所成就,但肯定也是股市中最少的,因為前者太難後者太沒勁。最多的還是普 通聰明人,一直試圖當滑頭,一直盯著一些表象做研究,一直以後視鏡的方式來總結。普通聰明人奉獻著股市中最具有戲劇性的故事,可惜一直沒有片酬。

 

從我研究觀察的企業而言,能夠持有個1,2年的感覺並不是很稀少,但能夠有信心持有5年以上甚至更久的,真的非常稀缺。前者往往屬於素質還不錯,行業正好 給力類型的;而後者則屬於真正在一個長期向好的行業中,樹立起了非常強大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且管理也非常優異的企業。只有後者才配享有經常性溢價。

 

2010年7月我寫下《未來醫藥投資將回歸高風險面目》,強調切勿以為醫藥是閉著眼睛投資的「安全港」。在接近半年的雞犬升天后,恐怕未來的浪淘沙將難以 避免。醫藥行業的研究必須立足於長期競爭力構建,而不是「業績釋放期+消息靈通」,否則就會出現類似沃華醫藥那樣的09年彪悍而後雪崩性潰敗的結局。

 

讀一本書,往往真正有用的只有幾句話;看一個企業,往往最核心的就是幾個問題;做一筆投資,往往最關鍵的也就是幾個因果關係。就像看書要學會從薄讀到厚再 從厚讀到薄,看企業思考投資,也應該培養從大量信息中抓主要矛盾的能力,也就是我談的「邏輯支點」。學會過濾信息,有時候與找到信息一樣重要。

 

無形資產遠不是會計概念中商譽包含的那點兒玩意。它應該包括所有對自己組織經營有重大影響,但又未以有形資產形式體現,同時競爭對手又難以簡單模仿的東 西,凡是滿足上述三個條件都應該納入無形資產的範疇。比如,公司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是不是無形資產?比如公司以產業鏈形式締造的壁壘算不算?

 

我一直覺得,以下3個問題能想清楚的,就算是入了投資的門了:第一,為什麼長期來看證券市場指數總是長期向上的?第二,為什麼每一輪大牛市中最最耀眼而萬 眾矚目的那群股票,在下一輪牛市中大多黯然失色?第三,為什麼幾乎所有投資上最有成就的大師都異口同聲的告誡不要預測市場和頻繁交易?

 

【關於投資的自我修養】

股市的垃圾時間,正是學習和研究企業的黃金時間。一點一滴的積累,自然對於企業以及某些行業的認識更加深刻,也自然更加容易把握到投資的良好時機。實際 上,魔法時刻的把握,就是從垃圾時間的投入積累開始的。所有垃圾時間悠哉游哉或者懶得下功夫的人,也必將一次次的看著別人收穫魔法時刻而望洋興嘆。

 

投資上「硬知識」的掌握是容易的,肯學就行。「軟能力」的修養就比較困難,比如總是感覺與大眾觀點一致比較安全,無法思考長遠的問題,在股價走勢與自己的 企業認知上出現背離的時候莫名的懊惱和徬徨等。巴菲特走到今天,硬知識比他更出色的恐怕並不稀少,但軟能力才是他拉開與其它人層次的關鍵所在。

 

巴菲特是樂觀還是悲觀?我也不知道——他總是對於美國(也包括中國)的前景有無比的信心,但是對於具體的投資出手卻又謹慎再謹慎。所以很奇特的現象發生 了:巴菲特即被人嘲笑過於樂觀,又被人嘲笑過於謹慎——其實,這些人根本沒明白什麼叫「平衡感」,什麼叫「辯證中庸」。一句話,還沒明白什麼叫投資

 

當一個人開始覺得自己看市場「很準」,有某種預測市場的「天賦」的時候,這個人就開始為自己的大敗埋下種子了;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預測市場波動是徒勞的時 候,他的投資意識就開始覺醒了;當一個人決策時放棄「一定會怎樣」而拾起「風險機會比」的時候,他的投資就得到一次昇華了。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叫規律;有成立的可能性也有不成立可能性的,叫概率。比如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規律,而對波動幅度以及價值的度量的準確性只能是概率。投資,是在規律的指引下,提升獲勝的概率。而不是去充當先知或者就概率性結果硬湊其必然性原因。

 

未經磨礪的散戶與高素質投資者在市場上的對抗,與阿富汗游擊隊同美軍的對抗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有「代差」的。最終勝出的少數投資者的錢與其說是賺來的, 不如說是失敗者送來的。在證券市場中,成功不需要巧取豪奪,但需要拉開與普遍炒股者在思維境界與專業技能上的「代差」,這應該是終身努力只所在。

 

歷史慷慨而公平的地方在於,現在的我們每個人都面臨一條「長長的濕滑的雪道」;但命運必然分野的地方在於,有的人會「滾雪球」而有的人卻只會被「滑倒」——有沒有雪道,決定權不再自己;學會滾雪球還是不斷被滑倒,這個可就是自己決定了...

 

投資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先聚焦再發散又再次收斂的過程。先聚焦是指針對投資大原則集中的歸納和抽象,在此之上的發散則是具體方法論以及各種基礎知識的學習歷 練,而最後的再收斂則是對所學的各種知識原理等融會貫通並提煉出思維的主次關係及辯證融合的過程。第一步要緣分,第二步要勤奮,第三步要悟性。

 

證券投資存在著有趣的「很專業的跑偏」現象。比如每天早上都要開例會研究國內外最新經濟政治動態,每月都在為下一個月的「版塊機會」絞盡腦汁。如果一個投 資敏感到了每天的政策和經濟變動都要操心的地步了,總是出現啥過勞死也就不讓人奇怪了。有趣的是,這種跑偏往往還成了「專業素養」的代名詞。

 

現代金融業的發達以及各方利益共謀下的合力,為投資者提供了空前的交易便利性和資訊覆蓋度。但是這種技術層面的進步並未使得大眾在證券市場中的黯然結局與 幾十年前相比有任何改觀。相反,觸手可及的交易按鈕和全方位轟炸的「財經要聞」,只讓絕大多數人在傳統的「恐懼與貪婪」之外,又新加了「焦躁」。

 

在投資的世界裡,分歧是絕對的,共識是相對的。分歧產生美,共識反而製造太多的慘案。分歧本身並不說明任何問題,重要的在於各種分歧下的邏輯提供了哪些參 考和思辨。對於一項重大的投資而言,儘量尋找分歧是一個必備的工作。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分歧過於激烈,而是市場的共識已經高的無以復加。

 

投資的世界其實是一個遠比職場更加「公平」的世界。這裡沒有職場中對特定學歷、資歷、社會資源、甚至特定外形及性別年齡的制約。但事情總是辯證的,職場的 「高門檻」導致了進入的不易和進入後的相對穩定。而證券投資的低門檻和本質上的必然是少數獲勝原理,卻也導致了公平背後更加慘烈的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0

微博投資感悟摘錄(二)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0yh5p.html

燦爛而股神輩出的行情裡,不會有人把嚴肅的投資原則當回事兒。只有在淒風慘雨和足夠的時間跨度背景下,投資這2個字的意義才會顯現。毫無疑問現在開罵、沮 喪、後悔、恐慌都是絕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問問自己,是不是就總是與絕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保持步調一致的?很遺憾,這就是大部分麻煩的根源。

 

更麻煩的是什麼呢?就是刻意的去標新立異,試圖就是與大眾走反方向,一樣可能摔的鼻青臉腫。因為這本質上又成了一種博弈而已。凡是試圖跨過企業分析,繞過 對生意的理解,跳過對風險機會比的認知的種種方法,我認為長期來看都很難靠譜。而靠譜的又從來靠的不是靈機一動,而是長期積累的自然而然的反應。

 

那麼投資的壁壘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這種靠譜的路線必然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光是懂得方向還不行,還得努力的去學習和拓展自己的商業認知力;光是知識素養夠了 也不行,還得耐得住寂寞受得誘惑,要知行合一;既要現實(安全邊際)又要有思想的穿透力(前瞻性),最後能不是注定少數人獲勝的遊戲嗎?

 

大家都喜歡說市場是無效的,但有資格說這話的投資者,必須具備足夠有效的判斷力,否則你與市場一樣是無效的。驗證這種「有效能力」的幾個簡單指標:第一, 很清楚市場整體處於風險和機會的哪個區域;第二,對於企業的認知有明顯超越市場普遍理解水平的能力;第三,掌握不同類型企業的正確的估值原理。

 

綠大地勾結外部「財務專家」進行財務造假案件對於投資人有很好的借鑑意義:首先普通投資者單純從財務角度來確保投資安全是相當不靠譜的,有天然的障礙和弱 勢;另外,對於企業重大經營行為持高度的辨識力和敏感度是相當關鍵的。千萬不要忽視背離商業邏輯和難以解釋的行為,否則水落石出時早已一片狼藉。

 

有一種觀點認為千里馬太難找,還是普通好馬比較現實。我個人認為言之有理,但是細琢磨又不然:難以識別的原因恰恰是因為還不夠優秀,而不是足夠優秀。是從 一大群人裡一眼找到姚明容易,還是找幾個180cm的容易?另外「必須找千里馬」的比較關鍵2個原因,第一就是市場往往把很多馬都按千里馬定價了,這時只 找匹好馬是遠遠不夠的;第二,千里馬即使不千里,有五百里也算是及格。十里馬再打個折扣還剩多少?

 

我不知道有幾個人有同感,現在的市場(11年8月)其實挺嚇人的。高成長概念,不知道還能撐1年還是半年,但是我知道撐得越久,買單的價格就會越恐怖。成長型投資,如果只是抓大家都看到了業績爆發的股票,那麼這個世界上早沒有窮人了...

 

當一個行業普遍擁有高溢價的時候,其隱含的意思是這些企業都將勝出,這很荒謬。大部分的企業在這種時刻的賣出都是合理的。畢竟其未來更大的市值,是要建立 在競爭不確定性的基礎上,而當前的溢價過高卻是現實的。只有未來優勢型企業,其已經具備但遠未充分揮發的內在價值特性才具有穿越週期的持有意義。

 

未來優勢至少包含幾個意思:第一,其行業發展的大環境的態勢越來越明確有利;第二,企業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鮮明而牢靠,對手難以模仿;第三,企業的盈利 能力(業務結構以及權益收益率態勢的演變)在行業態勢和競爭優勢的保護下,將越來越進入一個盈利能力不斷加強的上升大周期。

 

安全邊際究竟是什麼?是很低的pe?還是很高的增長率?都不是。安全邊際是對於一筆生意的商業價值和發展前景的程度、確定性以評估和打折的過程。價值程度 越高、確定性越高、打折程度越高的,潛在投資價值越高。危險在於,市場往往過高的估計了價值程度,忽略了遠期競爭的不確定性,並草率的給予高溢價。

 

如果以一個5年的週期來回顧,我們通常發現帶來回報最大的往往就是那麼2,3筆的投資,而剩下的大量的交易在回報貢獻率上基本上是打醬油的。但正是這些打 醬油的非核心回報投資,卻佔用了整個投資研究精力中的80%。真正足夠重要的投資良機,可能「一輩子20個孔」確實用不完。

 

我對於週期股的投資沒有什麼成功的經驗,也想不出什麼有效的判斷方式(那種滿大街流傳的方法就不重複了)。我能理解的,就是如果能判斷有些週期企業大概率 可以再超越之前的經營高峰,而現在確實夠蕭條跌的也真夠狠,那麼就拿著等吧,除此之外還有啥好辦法?我對週期企業最大的心得就是,事實總比你想像的更複 雜。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戰勝市場的投資方法?因為市場的偏好和偶然性是無窮盡的,但是每個人的能力圈卻總是有限的。那為什麼價值投 資又具有穿越時間週期的可持續的有效性呢?因為不管市場的偶然性多麼不可窮盡,其建立在企業內在價值和溢價機理的必然性終會反映在價格上。

 

人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比如,如果你是想搏點擊率,那麼你一定要預測市場,而且預測的越細越好(君不見,博客中排名最靠前的不但要預測市場,甚至要預測到未 來幾分鐘^^);如果你想博出名,那麼就一定要罵市場罵管理層,而且最好是情緒飽滿充沛。但如果你只不過想通過投資獲取財富,那麼最好別做傻事兒。

 

蘇寧對未來10年設定了宏偉的藍圖,其中對於易購的押寶尤為突出(目標3000億,當前幾十億的規模,複合增長率目標驚人;而相對實體店3600億的目 標,2010年已經740多億的增長就較為平緩了)。蘇寧與京東的對比,驗證了「舊壟斷者總是害怕破壞性創新,從而為新一輪競爭展開提供條件」的商業現 象。

 

戰略不是所謂的「高調喊出目標」。清晰的戰略必須回答:環境是怎樣的?「我」的情況和特點是什麼?我的目標該是什麼?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必須做什麼?這4個 問題直接的邏輯嚴密性,以及假設的合理性,以及依據的事實證據,是判斷戰略可行性的關鍵。企業如此,其實個人投資者又何嘗不需要回答這些呢?

 

投資不是打官司,要證據確鑿才能如何如何。在企業分析中,太多時候其實並不能得出什麼清晰的結論,但「沒有結論本身就是一種結論」。投資不過是找自己能夠 看懂的東西,排除掉一些看不清或者明顯存在重大疑慮的東西。投資千萬不要搞成大專辯論賽,為了維持某種立場而作無意義的辯論,那入戲就有點兒深。

 

自從我提出一個「低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投資思路以來,發現近來被提及的越來越頻繁,居然也開始出現濫用的趨向了。很多人並不仔細推敲這一思路的實質所 在,而是根據字面意思進行簡單的「自我解釋」。這並不是孤立現象,其實對於很多投資思路,都存在類似的不求甚解,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就很糟糕了

 

關於巴菲特、格雷厄姆過時的說法也不是這10年8年的新鮮事兒了,太多人只是讀2本書觸及到表面,就以為理解了思想的實質。正因為這種論調會毫無疑問的一 直延續和重複,所以價值投資者的機會才會一直延續。我提一個問題,請問:把一個值10塊錢的東西6塊錢買入,然後20塊錢賣出,這種行為什麼時候會過時?

 

投資,真的不需要上什麼商學院課程、考什麼證券執業執照啥的。最好的教科書早就寫好了到處都買得到,最棒的商業案例就在公開資料裡。最需要鍛鍊的是相信常識,保持理智和獨立思考,學會從商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了這個,就能在市場裡做出對的反應。

 

我相信一句話:局面決定選擇。很多問題沒有基本前提之前,都是偽命題。比如,學會享受生活不要太拚命對不對?很難說,對生活基本安定和有一定基礎的人可能 對,對一窮二白又很想改變命運的就未必對。大多數的東西,要放在一定的環境、目標裡,「選擇」也不是一個絕對意義的對錯,而只是得失的衡量而已。

 

每當市場出現某種極端態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看出現的各種言論(甚至專門回頭去找特定時期的東西來看^^),因為那短短的一刻濃縮的人性精華是如此深刻。 比。如市場每遇大跌,都會出現《十問某某某》一類的鏗鏘檄文。其實什麼時候這些朋友能夠抽出精力來寫個《五問我自己》,就是其昇華的一刻了。

 

哪五問呢?一,世界上有哪個證券市場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獲利的?二,為什麼同樣的市場環境下有那麼多人可以成功呢?都是權貴?三,那麼我憑什麼在一個注定少 數人獲勝的市場中獲利呢?四,誰規定了任何時候這個市場都應該能獲利?五,就憑自己在一直在市場中的所作所為,能成功的話,那還有天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1

微博投資感悟摘錄(三)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06xr.html

不確定性既可能是敵人也可以是朋友,區別只在於:你選擇什麼時候與其握手。當價格已經給出足夠的折扣以反映這種不確定性時,其可能會是友善的朋友;而當不確定性隱藏在高昂的價格和樂觀的預期背後的時候,就可能是致命的殺手。

 

投資者可以基於基本面對市場會如何預期進行判斷,但即使判斷準確了,這個預期所導致的市場走勢的時機和力度可能依然遠遠超出你的所料。這事實上證明了,要 想精確的對市場預測是多麼的困難——即使他依據於一大堆的被證明正確的判斷。因為如果市場的波動是盤大菜,那麼「事實」只是其中的作料之一而已。

 

上午看了一個投資人討論世界經濟、貨幣格局的宏觀大作,洋洋灑灑言之成理,氣派非凡。但看完後只有一個感覺:這傢伙想說什麼?說了半天又怎麼制定投資計劃 並落實到具體的投資標的呢?如果這氣象萬千的大報告中有那麼1,2個猜測和判斷是錯誤的,又會導致結論多大面積的調整呢?這是在做論文還是投資呢?

 

在對事物的認知上,智商並不重要(當然得正常)。認知的分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思維方式和視角。比如評價一件事物,在多大的範圍內來評價?比較的基準是什 麼?由誰的視角來論述?都是造成分歧的主要因素。100%的黑和白的事情是極少的,所以要「正確」真的很簡單,要「客觀」則變得很難很難。

 

現場調研有無必要?籠統的講,能到現場看看當然是沒壞處的。不過缺乏經驗的投資者可能由於諸如企業管理者人格魅力、亮點資料(比如國家領導人視察)或者一 些片面印象(員工態度、辦公環境)等反而形成主觀上的偏見。總之,在缺乏對公司生意本質,以及未來經營主要矛盾認知的時候,「現場」並不解決問題。

 

另一種問題是所謂產品調研,跑幾個商場聊聊天查查出廠日期,招呼網友一起記錄出貨情況,買一堆同類產品請幾個朋友評判,找個「業內人士」問問什麼的。但這 些「用功」要注意2個問題:第一,樣本有限性的誤導;第二,在生意和企業整體的分析上出現謬誤,這些細節層面再用功也無濟於事。

 

以前中國有2個世界:真實的一個,新聞聯播裡一個。後來有了微博,就成了:真實的一個,新聞聯播的一個,微博的又一個。當你需要心理撫慰的時候就看看新聞 聯播,當你忿世嫉俗的時候就看看微博,當你需要吃喝拉撒的時候就回到真實。這就像任何一個公司總是真實的一個,券商報告裡一個,淘股吧裡一個。

 

聰明人最愛犯的錯誤第一是高估自己,第二個是不肯努力。因為聰明,所以總是能找到捷徑並嘗到甜頭,所以越來越難以正確的評估自己和踏實下來,最後聰明人的 期望值會越來越高,並為了這種期望值做出越來越偏離自己能力的事情。所以,所有的高估,都是從自己開始的。不是真正的聰明人的最大風險是....以為自己 是個聰明人。

 

有些所謂的「清算價值」或者「資產變現價值」,就像我們的身體器官一樣,看著好像在器官交易市場裡能賣個不錯的價錢,就算在街上裸奔也是個富翁了。但實際上這些「價值」永遠也沒法變現,其意義只陷於yy,以此作為投資的一個假設條件是很搞笑的。

 

有朋友提到真清算的時候就有用了,當然,但是不盡然。真走到清算那一步的時候,早先的所謂「資產價值」很可能化為烏有---設想一下,如果古越龍山真到了 清算基酒的時候,說明黃酒行業也玩完了,那時的基酒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趁火打劫是人類天性。就像死刑執行現場後的器官摘除,沒見過討價還價的。

 

環境的變化是絕對的,那麼投資人到底是該「以變應變」還是「以不變應變」?那要看怎麼定義「變」了。如果指的是投資最根本的依據,也就是「價值」,那麼任 何環境的改變都不會動搖這個根基,完全可「不變」;如果指的是價值已經發生偏差,或者環境提供了更有利的價值標的,那麼「變」可能更理性。

 

名牌是在「知道」的層次,而品牌則必須達到「選擇」的力度。無法對用戶產生強大心理傾向性,並且讓客戶在與同類產品比較中產生某種遠超過簡單「價格競爭」 因素的,都無法歸入品牌級別(比如單純靠便宜取勝)。名牌可以通過金錢投資建立,但品牌必須根植於某種牢靠的心理和價值認同感,也因此彌足珍貴。

 

我們總是容易過於關注結果或者目標,而容易忽略達到結果和目標所必須的努力過程和方法的正確性。這就很像一顆大樹,總是幻想那誘人的果實出現,卻不去思考和行動讓自己真正茁壯起來。其實,最重要的不是預測什麼時候開花結果,而是確保自己能一直在生長。

 

美國的醫療狀況是中國情況的另一面,就是投入過多而效費比極低。其醫療支出佔gdp的比重高達15%,以全世界1半的醫療支出供養20分之一的人口,而醫 保覆蓋率和醫療質量還在發達國家中墊底。這種市場環境由於選票的因素不太可能大變,但又已不堪重負。敏感的人會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

 

(11年10月10日)幾年前,重慶啤酒的情況還可稱之為「低風險高不確定性」,到現在則演繹成了提前支付頭等艙機票買預期的典型。而且,不知道是否能往 返...又比如廣晟有色曾經90多倍的PB---預期真是個黃金指,點到哪裡就能脫離地球引力。可惜,真能離開大氣層的宇宙飛船總是稀少的,更多的不過是 刺激的雲霄飛車而已。

 

對於高端白酒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大多數的分析都集中在產量的天花板以及提價能力上,但是作為世界上行政成本最大和單位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一高端酒主要 消費對象的市場潛力還有多大的彈性餘地?或者真的普通民眾開始喝高端白酒?最近五糧液高層的訪談中提出未來業績要看十二五的規劃,很有意思。

 

下手重倉前的3個自問題:第一,未來1年在中性條件預估下有無獲得40%收益率的機會?第二,如果價值實現的時間推遲,其預期收益的吸引力會持續放大嗎 (也就是其收益潛力不是基於一個特定的時間窗口)?第三,如果買入後繼續下跌,那麼再跌20%時的價格能否讓我有欣喜若狂的感覺?

 

收益率40%是種冗餘,實際上無論是業績釋放還是市場定價稍微哆嗦一下就20%了,這個吸引力都沒有至少不是上佳的「時機(雖然也許是上佳「對象」)」。 價值實現如果依賴於某個特定的時機(比如1年內必須政府上調價格),則一旦錯誤就無餘地。下跌的收益吸引力幅度則是反向的一種推導。

 

投資說到底,研究的無非是「對象」與「時機」兩大方面。持對象不可知論的,通常是時機投資者,只不過其中可能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持時機不可知論的,則主要是成長型企業投資者。但成熟的投資人,應該不走極端,時機和對象不是截然排斥,而只不過是有所側重而已。

 

好的投資模式的5個標準:第一,能賺錢是硬道理;第二,在長期的各種環境的考驗中總顯示出可持續可複製性;第三,成功的關鍵因素掌握在自己這裡,而不是某 種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第四,能保持健康、舒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不為賺錢折損生活品質;第五,任何情況下都能避免被推倒重來的小概率事件。

 

一直以來我就認為,做投資的人是最沒資格抱怨的。我們的收益率遠勝很多實業,但我們沒有提供就業,沒有產出什麼改善生活的產品,甚至沒有上繳什麼賦稅。所 以做投資的人最應該有感恩的心,如果有幸在投資上獲得成功一定應該記得回饋社會。應該記得,在自己成為時代寵兒的時候,一些人卻在被時代遺忘。

 

普通股民:死了也不賣;文藝股民:世界的宏觀經濟及政治形式是這樣滴...;2B股民:今天的走勢正如我昨天預料的一樣。

 

看一個公司有時候與看一個投資者相似,就是在順境中能有很好的表現當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在低迷的大環境中,在大多數同業者都苦惱困頓的時期內表現如何? 因為這才是其「不同尋常」的證明。這種結果靠的不是「靈機一動」,而是厚積薄發;靠的不是「抓個好項目」,而戰略的視野與執行的堅韌不拔。

 

人們往往津津樂道於某企業或者投資者靚麗的業績表現,但卻忽略了這一表現所依託的環境到底是怎樣的?一些業績爆發的企業或者投資人,如果其業績的基礎不過 是大環境上的某種高景氣度的結果或者僅是較短週期內的一種概率勝出現象,那麼就要思考其可持續性有多高?而這恰恰是估值的關鍵因素。

 

(11年10月13日)大跌中,要學會看到金子正在閃光;大漲中,要審視下自己的所得是真的物有所值還是拜Mr.Maket的亢奮所致?前陣子的下跌不值 得恐慌,因為好東西確實具有了增持的吸引力。最近2天的反彈也不值得欣喜,因為明明大把的牛皮股還在天上飄著,後面的故事依然曲折。好吧,我承認自己是打 小就擅長唱反調的慣犯...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和恐懼時貪婪,靠的並不是勇氣,而是理智。就像段永平說的,一個值10塊錢的東西你3塊錢買,需要勇氣嗎?需要的是評估其真實價值的能力 和理智。評估的前提,是放下偏見,尋找資料,展開邏輯,抓住對象的主要矛盾和本質性問題,並在恰當定性的基礎上去謹慎定量。

 

有感於知識和智慧的差別。知識是可以傳授的,而智慧只能啟迪;知識的天花板取決於智商和受教育機會,而智慧的天花板取決於太多說不清的東西;知識能讓人具 有更高的能力,而智慧卻更讓人認識到侷限性;知識是規矩和死板的,而智慧卻是靈動而不拘一格的;知識是投資的起點,智慧卻可能決定了投資的終點。

 

投資的風險是什麼?我想包含3個層面。第一,是在根本不理解什麼才是投資,並以近乎「技能裸體」的方式進入這個市場;第二,是無法理解風險的本質在於不確 定性,而它只能降低卻無法杜絕;第三,是忘記了投資本身一定是需要承擔風險的。這與第二條並不矛盾,而是風險與機會的關係不是固化的而是動態的。

 

由於溢價比較基準的不同,以及企業業績和經營態勢的不同步性。同一個企業往往會呈現PB與PE狀態的不同組合模式,而不同組合背後往往對於未來的投資收益 分佈態勢有直接的關聯,反應了深刻的投資內涵及風險機會邏輯。我個人認為,對於這種現象的理解深度和應用能力,直接體現了該投資人的基本投資層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2

微薄投資感悟摘錄(四)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2dd5.html

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評估對證券投資理解程度的方法:就是現在對「a股10年不漲」最憤憤不平最覺得不可思議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他,因為說明他基本不懂證券 投資也不瞭解投資史。也許他是個耿直的好人,也許是個善於炒作的高手,但一定不是投資上值得信賴的人。注意,這與單純批評市場監管問題是兩碼事兒。

 

看市場時腦子裡起碼要有2條線:一條是價值線,一條是價格線。就像地球圍著太陽的走勢誕生了「春夏秋冬」,價格線圍繞價值線的複雜波動也產生了「低估、合 理、高估」等狀態。投資思考的核心第一是對企業價值線的未來走向進行評估,第二就是對2條線「當前偏離度」對未來收益率的影響進行評估。

 

有朋友問我花多少時間讀財報,我說很少。因為第一能讓我進入財報分析的公司就極少,如果不是從商業屬性上和競爭優勢上有突出吸引力,我為啥要看他的詳細報 表呢?第二我偏好的公司都屬於業務簡單財務結構也不複雜的為多,一般不會異常複雜。總之,我是個儘量免除不必要麻煩的傢伙,從小就是。

 

那時間都用在哪裡了呢?一,觀察分析其生意的特性,思考行業格局及企業競爭壁壘在哪裡;二,從整體上考慮投資它的關鍵邏輯和前提,以及這些因素的牢靠度及 變化性;三,查閱企業行業的相關資料及重要數據加深認識;四,持續觀察重要財務指標的變化和背後的意義;五,排查財務上和經營上的重大疑點。

 

人類不具有知識和閱歷的基因繼承,所以同一個社會中誰可以更成功往往取決於其學習能力。除了最基本的共同教育外,誰更善於站在前人的高度上思考而規避已經 總結出來的教訓,可能是非常關鍵的。至少在證券投資領域,屢教不改和對前人教訓的視若無睹,是一批批的Mr.70%誕生的根本原因。

 

投資時的一種錯誤的下意識是認為企業老總是知道企業命運的,由此總喜歡站在揣測其行為和心理的角度來決策。實際上他們雖然在具體運營和行業理解上遠勝普通 投資人,但其實遠談不上掌控了競爭中的一切要素。與其做他們的蛔蟲,不如回到商業的本質來看問題——有時「不在此山中」也是一種優勢。

 

有學者曾對財富100強企業在過去50年的增長挫折案例進行了分析統計,結果表明87%的失敗都是管理層的可控因素導致的,其中戰略失誤佔到70%。最主 要的失誤來自於「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優勢」和「創新失效」。可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競爭環境的變化,即使在最優秀的企業家群體中也不是個小概率事件。

 

市現率(現金流淨額與市值比)是一個極少被提到的視角,但是我喜歡這個指標。在這個視角下,一些貌似並不便宜的企業以更具價值(現金流創造力)的形式體現 出來,而另一些業績爆發中動態pe貌似很低的企業則顯示出驚人的經營風險--畢竟,生意的最終目的是真實的現金,而不是會計意義上的利潤。

 

其實在估值中,不存在什麼「金指標」。好的企業(註:應改為好的「投資標的」)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越用多種角度的估值方式來審視,它就似乎越能體現出性價比所在。而不靠譜的企業正好相反,在某1個估值指標上可能極其誘人,但是越是多角度衡量(也包括時間段的選取)就越能發現風險迅速擴大。多視角估值,是投資能力的一個分界線。

 

最不要怕的,就是誰都躲不過的系統性大恐慌。因為它就像女人鬧小脾氣,來得快去的也快。最怕的就是基本面逆轉型的方向性下跌,因為那就像女人愛上了別人,離你只會越來越遠而不再回頭。

 

【關於風險的等級】:投資者提前比市場認識到了某個重大風險,危險最低;投資者和市場在風險認知上沒有大差別,但是價格已經對風險作出了很大的補充則危險 較低;投資者與市場都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則危險很大;市場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到風險而投資者自己還茫然不知,面臨的危險最大。

 

雖然我從不認為股市只有1種賺錢辦法,但確實認為方法是分高下的:【上乘武功】收益率高風險低,天天不緊張,生活好心情,站著把錢賺了;【中乘武功】收益 率也很好,但天天操碎了心,日日過勞,一旦停下就不知道該如何賺錢了;【下乘武功】操賣白粉的心,賺賣麵粉的錢。收益率分佈完全隨機漫步。

 

在很多書裡發現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出現,一直到現在還在進行的一種努力,就是試圖構建某種自動找到大牛股及優秀企業的神奇模型。模型種類涉及財務模型的,有 技術指標模型的,甚至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條件配置的。我一直很疑惑的是:這路對不對倒先另說,就這份挑戰前無古人成就的信心又來自哪裡呢?

 

窗外大霧瀰漫,熟悉的建築物都變得模糊不清甚至蹤跡難尋。這不就像當前的市場?激烈的下跌就像大霧遮住了我們的視線。但投資者應該明白,該在的建築物還在 那裡,「消失」不過是視覺上的一種暫時現象。同樣,企業的長期內在價值並不會被短期恐慌的下跌所折損。該怕的是,那大廈原本就是海市蜃樓。

 

最近2年從珠寶到豬肉,全都在狂漲,只有股票不漲。但大家都忽略了,這些東西里只有企業(當然是優秀的)是可能持續長期創造更多現金的!歷史已經證明,而 且必將再次證明「長期來看優秀企業的股權是世界上跑贏通脹的最佳武器」。我相信,20年後人們如果有一次穿越的機會,他們會希望回到今天。

 

在有些時候,人是需要點兒「盲目的堅信」這種東西的。特別是當我們通過理性的思考後慎重選擇了一個方向,但是這個預期中的變化卻就是不來,等到死也不來。 往往這個時候我們灰心喪氣,然後說服自己「真的錯了」。結果就在你放棄且無法回頭的剎那,你期待已久的變化以更猛烈的方式到來了。

 

投資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先聚焦再發散又再次收斂的過程。先聚焦是指針對投資大原則集中的歸納和抽象,在此之上的發散則是具體方法論以及各種基礎知識的學習歷 練,而最後的再收斂則是對所學的各種知識原理等融會貫通並提煉出思維的主次關係及辯證融合的過程。第一步要緣分,第二步要勤奮,第三步要悟性。

 

【巴菲特投資IBM的另類啟示】:原因分析啥的滿大街都是就不囉嗦了。我只想說從他投資比亞迪再到BNSF鐵路運營商,乃至於現在的IBM。給我的最大啟 示就是:我們完全有機會買到比股神看中的更好的企業!雖然簡單類比並不完全貼切,但如果你說實在找不到比它們更有投資價值的中國企業,我覺得趁早別做了 吧。

 

【醫藥企業分析要點】:一,瞄準在重磅病症可能產生重磅產品的企業;二,別當假行家鑽藥學的獨特性,而要站在企業經營的普遍性規律看問題;三,為了前條的 可靠,企業必須有足夠歷史可供遵循分析;四,領導層的素質起決定性作用,要學會識人;五,別光看最長的板,要命的往往來自最短的那塊。

 

反過來講醫藥投資上的大坑都是這麼來的:自己當假行家或者迷信假行家,試圖從藥學專業性角度來「研究」,而不是仔細推敲企業在基本素質和完成目標的基本條 件上的能力,以及行事特點是否符合優秀企業普遍特徵。再有就是只看優點,對明顯的短板視而不見,為了激動人心的成長概念支付高昂價格。

 

對企業家的識別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充分的資料和面談的機會也一樣。對企業家的認識,如果沒有自身對於企業經營管理甚至是行業特徵的一些認知,沒 有「從細微見真實」以及對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是很容易浮在表面上的。投資就是如此「既簡單又困難」的工作。識人,說白了不如說是自己層次的映射了。

 

《論語.子罕》孔子說:可與之共學(可能一起學習相同的東西),未可與適道(但可能卻不是同路人);可與之適道(可能是同路人),未可與立(卻未必都堅韌 不拔);可與立(可能一樣堅韌不拔),未可與權(卻又未必都懂得靈活的權變運用)。——想想看,與投資的某些道理有沒有一點兒想通?

 

自92年到2010年,每年所有a股股票中,正漲幅的股票佔比低於20%的有94,01,02,08這4年(現在有了第五個)。佔比高於20%低於30% 的,有95,03,04,05,10這5年。餘下年份正漲幅股票佔比都高於50%。正漲幅佔比最小的與最高的年份的過渡非常不平滑。

 

市場經過了大約15%左右的指數反彈之後(11年11月3日),我們發現重新回到了老樣子:真正很優秀的企業根本就沒怎麼跌,價格完全不便宜;真正很便宜 的企業,基本都面臨遠未解除的巨大不確定性;被市場炒作的概念型企業還是在天上飄著。這說明,短中期來看超額收益的基礎基本不存在,之前隱藏的風險點隨時 可能再次發酵。

 

【接上】這種尷尬的局面不打破,很難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行情。對於優秀的企業,不得不以耐心來時間換空間;對於被市場大幅殺跌的群體,認真在其中尋找被誤判死刑的珍珠,可能是現在最高價值的行為;對於被爆炒的故事大王,「長期持有」就是最好的自殺工具。

 

昨日開盤(11年12月20日)時候看了下,證監會分類的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的前十大市值企業,其市值之和恰好等於五糧液的1310億;醫藥製造業的前十大 市值企業總市值2300億略高於茅台的2100億。用2個酒廠,就可以買下中國最具有競爭力和實力的20個it軟件集成企業+醫藥製造企業,很有趣的對 比。

 

證監會數據截至2011年7月底,滬深交易所股票賬戶1.62億戶,有效賬戶大約是1.37億戶,證券投資者規模達到7000萬人。1.4億不到的有效賬 戶中有9200萬戶為2007年以後開立的賬戶(大約4500萬人),佔有效賬戶67%。也許上輪大牛市中進場的散戶依然要經過刻骨銘心的「風險教育」, 真正意義的大行情才會到來。

 

早餐時(11年12月15日)看新聞,黃金商人說道黃金飾品生意時候,再次出現一個很熟悉的詞:「剛性需求」---剛性需求會支撐黃金價格堅挺的。以前樓市是這臭德行,現在黃金也玩這個了?啥投資屬性濃重的東西一旦出現扯淡的「剛性需求」論,就離玩完不太遠了。

 

有句歌詞唱「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某種意義上說,這很像我們認知事物時面對的窘境:真正困難的不是「正確」,而是「客觀、全面」。 「事實」有時就像碎片飄飛在各處,拼成一個完整的結論並不簡單。即使是絕對的真理,也未必是唯一的真理,可大多數人只願選擇一個,然後崇拜。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德性】「日本市場的波動過大,且缺乏必要信息(60年代末《金融分析師》)」--之後日本進入20年的超級牛市;「股票已死,這是無 法挽回的定局(1979年商業週刊)」--80年美國進入超級大牛市;「順勢才是關鍵,學學吧,巴菲特(99年12月華爾街日報)」--納斯達克進入最後 的沖頂。

 

鄧普頓在看待具備較好投資環境的國家的特點時,談到以下幾點: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意味著加強儲蓄、且本幣可能較為穩定或者預期升值),且國家所背負的債務 不超過其GDP的25%。另外,這個國家應具有更為開放的特性,更傾向自由市場特徵。此外,也以60年代日本為例談到勤奮工作和節儉的美德的重要性。

 

【小概率,大概率】做投資某種意義上說是在尋求超額收益的「小概率事件」。但「概率小」不是因為投資真的毫無規律呈現收益率的完全隨機波動,而是因為市場 裡真正「願意去做+懂得去做正確的事」的人始終將是稀缺的分子。所以投資成功的小概率在「正確的人」身上事實上恰恰是某種「大概率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3

郭浩在2009年6月超大(0682)配股情況摘錄

前兩日,內幕交易審裁處發出了一份超大現代(682)配股內幕交易案的報告。在報告中,公司主席郭浩及財務總監陳志寶雖被認定是相關人士,亦披露了一些敏感資訊,但在交易中他們並無獲益,故因此脫罪。

但是基金經理George Stairs被認定在配股前知道此敏感訊息,繼而以高價出售股權,不久又以在配售低價補回股份,以減少基金及自己的損失,被裁定內幕交易罪名成立,但罰則尚未公佈。

雖然他們當時持超大現代股票價值大約138萬美元(第42段,報告第21頁),但罰款因為賣出股票的價值大約都是價值約200萬左右,減少損失也只是幾十萬,相信都是罰款約100萬了事,對這基金來說應該都是九牛一毛。

但是今日,我不想說這案的詳情,但這間公司在配售的情況都幾奇怪,我只是引錄報告的英文,如果大家有興趣我會把它翻成中文的。

1. 2009年2月的配售
For his part, Mr Kwok Ho said that he had been persuaded into making the agreements by Mr Zhang Hua Qiao Joe (「Mr Joe Zhang」) of UBS. He knew him as an analyst at UBS who, after having left their employment, had recently returned to UBS. He had been persuaded that the very fact of being able to achieve a placement in a difficult market would be to Chaoda's benefit.

His concerns and misgivings about the lock-up provision had been assuaged by the provision to him, at his request, of a letter on the letterhead of UBS dated 23 February 2009, marked 『Keep in strict confidence' signed by Mr Mark Williams and Mr Joe Zhang. The letter confirmed that UBS had the discretionary power to give a written waiver of the lock-up provision, as stipulated in clause 8 of the placing agreement.

配股條文: 「本公司亦已向配售代理承諾,於完成配售起計90日這段期間內,除發行認購股份、任何根據於認購日行使現行僱員股份認購權及可換股債券持有人行使其兌換權,而將會發行或授予的新股份,以及其他在配售協議中載述之例外情況,或獲得配售代理事先同意外,本公司將不會發行任何新股份。」

2. 2009年4月的配售失敗
Mr Kwok Ho said that while he was working with the four investment banks on the proposed placement in April 2009 Mr Joe Zhang of UBS, having learned of that development, had approached him offering to become involved in the proposed placement, saying that UBS was prepared to take 50% of the size of the placement. Prior to that, it had not occurred to him to contact UBS in respect of a waiver of the lock-up provision in the February 2009 placement.

 .... In response, he was advised by UBS that the waiver of a lock-up that had been publicly announced in the placement was a serious matter and it was necessary that the shareholders be given inform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that Chaoda faced. He asked that the terms set out in the draft letter be reduced in size.   ...

Mr Kwok Ho said of the proposed April 2009 placement that he had wanted a placement price of $5.00 per share with a size of the proceeds of the placement of $200 - $250 million. However, the four investment banks that were working on his behalf, including Merrill Lynch, had come back to him with a price for the placement shares in the range $4.50 to $4.70. Also, they had suggested to him a size of placement in the range $150 - $200 million. Both size and price were reasons for his determining not to proceed with the proposedplacement in April 2009. He told his bankers, 「We are not going ahead with the placement.」...

In the event,「when the market sentiment wasn't good」 he decided not to proceed with the
placement.

3. 為何要錢?
Chaoda set out changes said to have occurred in its position since the February placement.Although Chaoda had funds in RMB in the Mainland, there were difficulties in remitting money out of the PRC. Further, although Chaoda had told UBS in February 2009 that it had enough funds to meet the redemption of the convertible bond in May 2009 at that time it had received no indication of the level of bond redemptions. Now, notice had been received. Finally, Chaoda explained that other financing possibilities were not practicable.
...

On 8 May 2009, Chaoda announced that on 7 May 2009 it had repaid $1,422 million due in respect of a convertible bond. Mr Kwok Ho testified that following the decision announced on 29 April 2009 not to proceed with the placement of Chaoda shares he had embarked on urgent efforts to arrange for the availability of money to make the repayment of the convertible bond as it fell due. He returned to the Mainland to do so. One difficulty he encountered was the fact of the week-long holiday following 1 May 2009. In the event, he had managed to borrow $500 million.

(按: 公司話自己有錢,但內地難調錢來香港,點解要回內地借錢,一樣都是調來香港,點解前者困難,後者會唔困難? 唔通他用大飛運落來? )

4.  郭浩對配售時對基金路演的問題的看法
Mr Kwok Ho explained repeatedly how he had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vestors in the conference calls. If he was asked directly if Chaoda planned to launch a placement, he would respond with what he described as the 「standard  answer」, namely 「Up to today, the company has made no decision to do a placement.」

If the investor had pressed with further questions, he would respond that if market sentiment was good, and permitted the launch of a placement, the company would consider doing so.

.... . However, some of the investors had pressed for more detail, in which circumstances he had responded by saying that if market sentiment allowed the financing to be done, 「the amount to be raised an the price would be similar to April. Also included was what those monies would be used for if there was such financing is going to happen.」

(按: 講真即是亂噏,他需要錢你就信,唔信就唔好買囉。但根據報告,好多分析報告都按老闆所言作個財務的預測,使人信以為真,咁即是信唔好信你的報告呢? 講到底又信心問題。)

5. 2009年6月配售最後兩日
Mr Kwok Ho said that he told Mr Rodney Tsang that the conference calls had been 「Quite good. The atmosphere was quite good.」 By that he said that he meant that the atmosphere between the parties have been quite light-hearted, jokes had been exchanged. The investors had been happ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what had been discussed. He did not say  that he had told investors that there would be a placement; that placement shares would be priced at $5.00 per share and the size of the placement would be $200 - $250 million.

...That had prompted a reply from one of the investors, to the effect that they would consider participating in the placement, 「because they didn't want their share to be diluted.」 He had told
Mr Rodney Tsang of that at the midnight meeting...

Tsang advised his colleague Mr Allan Wong that, having opened at $5.50, theprice of Chaoda's shares had dropped to $5.25. ...

 Mr Kwok Ho said that he could not remember if Mr Rodney Tsang had come to his offices on the morning of 16 June 2009. He did not recall a discussion about the share price, nor was he paying attention to it at that time. He accepted that he did mention to Mr Rodney Tsang in effect that he wanted to do the plac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At a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Chaoda at 5 p.m. on 17 June 2009, at which Mr Kwok Ho and Mr Andy Chan were in attendance, it was resolved that Chaoda enter into a placing agreement with joint placing agents for the placement on a 「best efforts basis」 of up to 388 million new shares of the company at HK$4.60 per share. Mr Kwok Ho identified his signatures on the placing agreement, dated 17 June 2009.

(按: 初頭5蚊都要,跌了4%,配售價就減8%,真是太好啦。)

總結來講,你信唔信間公司有無財務調度的問題,正如郭先生同基金討論的情況,就看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