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评论(4条) * 分享给好友 * 收藏 * 打印 * 给作者留言 请在此处写下您对该文记者的建议或留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8/HTML_QC81VFM35N9H.html


 

堪培拉不吹东风。

中铝接棒者熊维平,没有等到6月15日这个最后审查结果的日子,即被告知,“一切结束了”。

“在过去几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以最灵活、最务实的态度,希望就‘怎么调整’达到一个结果。但是很明显,最终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中铝海外控股公司总裁王文福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王文福此刻也远在堪培拉。

6月3日那天,作为肖亚庆这项中铝重要“遗产”的继承者们,在堪培拉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三天前,中铝的海外交易团队已经远赴澳大利亚急速协调。

来自市场的压力早在一个月前就跌宕起伏,但在6月1日抵达堪培拉之后,中铝的海外交易团队仍把最大的希望和努力放在政府公关上,毕竟对于这笔交易的最大障碍在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这是被蒙上政治因素的最后较量地带。

最后各方选择了“侥幸”。

“ 此时,力拓董事长不得不行使他的尽职责任,因为在反对意见声音太大的时候,他不能将此扔给政府。”一位本次交易直接利益相关方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最后 的胜出方人士,6月5日这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点破说,“毕竟,矿业公司也是在政府眼皮底下做事,他也知道澳洲政府很为难,希望此事最好只停留于企业 行为。双方都有一点侥幸。”

三方的“侥幸”需要一个解决方案,即重新回到商业逻辑的框架内。

“最近两三天,JP摩根基金等力拓主要股东,也开始公开反对这个交易。JP摩根还是此次交易中铝的财务顾问之一。”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也获悉,熊维平之所以飞往澳大利亚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杜立石在与股东沟通过程中太过侧重“虚心倾听”、而“解释、说服”太少。

“中铝逐渐意识到,单靠力拓不行。中铝前往澳洲努力,主要是跟政府层面的沟通,也间接通过其它途径做些解释,表示愿意进行一些调整。”他说。

但一切还是结束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关于商业框架的较量还并不被外界所详知。本报记者经多方采访,解开了其中的核心谜团。

中铝的底线

在交易的最后时刻,力拓提出的新交易修改方案超出了中铝的底线。

“对我们来说,从一个公司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出发,肯定有自己的底线。当触及我们利益底线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接受和低头。”中铝海外控股公司总裁王文福说。作为中铝海外投资机构的总裁,王文福也是代表中铝与澳方进行谈判沟通的主力之一。

中铝的底线是什么,力拓的算盘又是什么,这是过去一个月这宗195亿美元交易案的谜底。

5月下旬,中铝调整的底线开始流传。“股权不低于15%、不放弃力拓一些核心矿产权益。”在这个前提下,中铝可以接受部分修改建议。

但力拓的部分大股东依旧对于中铝这一“可能的让步”表示不满。

其在英国的一个主要股东匿名表态称:“中铝目前所做的事,方向正确,但我不知道是否足够。”该股东认为,该交易计划还需做出更多修改,“已有让步不足以减轻投资者顾虑。”

不过,对于“15%股权”为中铝调整底线的问题,王文福在5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上述流言进行证伪:“不是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很明显,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底线问题,他们不能解决。而他们的要求,我们认为太高、太不合理了。”王文福告诉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从可靠消息渠道获知,双方关于争夺的底线,在于“铁矿石的营销权益”。

前述中铝内部人士也表示,中铝此前对交易条款的调整,目标正是为了满足力拓“不影响资源定价”的要求,“包括修改产品营销、市场决策等条款”。

中铝海外收购团队的一个高层的下面这句话,透露了中铝的底线秘密。他说,“我们不是捡垃圾的公司。”

来自中铝的核心消息显示,力拓要求修改的条款,涉及的资产调整已经突破了中铝的底线了。

在 2月12日双方公布的交易方案中,除了72亿用于购买力拓可转债外,另外的的123亿美元,将用于购买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和铝的最优秀资产的少数股 权,并围绕这三项业务分别组建三家合资销售公司。届时双方各占50%的股权,负责合资项目的产品销售。中铝将依据投资比例拥有相应的董事会席位。

“合资公司隐含的意味,是中铝的发言权和利益更大一些。”作为中铝这次的主要竞争对手,前述利益相关方知情人士5月6日告诉本报记者。

黄雀在后:中铝力拓交易案的漏洞

谁策动了对中铝底线的突破?似乎可以从这桩失败交易的赢家中寻找答案。

“对于现在的力拓来说,中铝与必和必拓两个方案相较,肯定是后者更好。”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当时力拓是没有办法融到钱,但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DI又站上了4000点,此前可是跌到700点以下的。”

在6月5日两拓签订的非约束性协议中,力拓与必和必拓以各自50%的股权持有合资公司,承担西澳铁矿石业务目前与未来的所有资产及负债。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于5日的公司声明中表示“非常高兴”:“该合资公司将世界级的铁矿石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员组合在一起,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双方预计,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净现值将超过100 亿美元。该合资公司将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必和必拓与力拓分别通过各自的营销及运输网络出售均等数量的铁矿石。

为了使双方在该合资公司中股权对等,必和必拓将在协议生效后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以将其在该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5%提升至50%。

但无论力拓还是必和必拓,仍需要寻找中铝交易方案的漏洞。

在2月12日的交易案中,中铝和力拓双方还将组建三个战略合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各合资企业,中铝将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以确保公司在所有合资企业履行管理职责。

但 或许正是这些交易细节上留下的联想,让力拓的股东们表示疑虑。“如合作委员会怎么定?议事规则如何?这都是外界还看不到的。这种不透明给人想像和施展的空 间很多,模糊性很大,使得最关注的人都开始猜测,中铝可能会在营销方面施加影响,改变潜在的营销格局和游戏规则。”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政府公关之外,无论是力拓的高层还是必和必拓,都找到了以下的疑虑,作为挟持中铝修改条款的武器。

“营销格局对于矿商来说非常重要,西方企业希望,那些市场化的东西能被固化。但他们也知道,中国在追求买方话语权上意愿比较强烈。矿商不希望冒险让现有结构受到任何的潜移默化。”前述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如是解释。

对于必和必拓来说,这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一笔交易。

三方最后30天的角力

交易方案上的漏洞,还需要市场配合。

是调整方案,还是坚持原计划?中铝力拓交易案留下的这最后30天的谜团,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竞购的难得鲜活案例。

第一个重大节点发生在5月5日。当天,力拓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首度突破70澳元(约合52.24美元),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价也升至30英镑(约合45.41美元),超过中铝购买可转换债券的首批行权价(每股45美元)。

在中铝此前宣布的注资方案中,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A、B两部分可转换债券,分别以每股45美元和每股60美元的价格,转换为力拓的普通股。同时还可以享受9%的年息。

一直质疑力拓“为何不向现有股东配股”的声音,此刻显得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一位专注于澳中的能源投资的交易人士反问记者:“换一个角度站在力拓的股东立场上,市场跌到了最低点,你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却要考虑把一部分公司卖掉,你愿意吗?”

这时,一个折中消息从英国传出:力拓或将原计划给中铝的3%-4%的可转债,转而出售给其他股东,从而将中铝的持股比例限制到15%之内。

中铝对此以沉默回应这一传闻。

这时另一个熟悉的角色也正在5月悄然登场。

“事实上,必和必拓和力拓正式洽谈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中铝当然知道此事。”中铝海外交易团队一高层告诉本报记者,“只是必和必拓没有在媒体或者其它场合多言,它选择了直接下手。”

5月14日是另一个时间点。“这天前后,必和必拓与力拓就达成了初步协议,除了组建合资公司,力拓配股时,必和必拓也希望能大量认购。”中铝得知之后,开始被迫加速调整和沟通。

5月21日,《悉尼先驱晨报》一则消息称,中铝准备“放弃部分销售条款及获得力拓30%铁矿石产量的合同”,“愿意删除部分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在新合资企业任命人员的权利”。

对此,王文福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猜测太多,我都不知道从何而来。但实际上,都是不确切的。”

传闻漫天飞舞之下,力拓新任董事长杜立石(Jan du Plessis)在5月期间密集接洽英国、澳大利亚各大股东。

配股是否跟进:中铝的下一步难题

虽然中铝最后获得了1.95亿美元,相当于中铝力拓交易案值1%的分手费,但是留给中铝的棘手难题并未就此结束。

6月5日发给本报记者的公告中,远在堪培拉的熊维平的表态,“我们对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熊维平也进一步表示,“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中铝公司作为力拓集团最大的单一股东,注意到了力拓集团计划实施配股融资并拟与必和必拓集团在西澳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建立合资企业的公告,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事态的发展,即包括了力拓与中铝分手后,转而寻求配股后的情势。

“比如力拓152亿美元配股,就是个摆在中铝面前的难题。如果不跟的话,作为单一大股东的地位就会被稀释,但跟的话,现在这个股价又在升高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中铝的交易对象力拓,目前还拥有另一个敏感的身份,即中澳铁矿石谈判桌上的“急先锋”。

5 月26日起,力拓已先后与新日铁、韩国浦项制铁、中国台湾以及其它亚洲地区的钢厂,就2009新一财年的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在2008年的基础上,粉矿 价格(占中国进口量的80%)只降32.95%。把坚持“降幅不应低于40%”的中钢协和中国钢企,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本报记者邓瑶、鲍晖春对本文亦 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81

珠江船務(560)評論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com/2009/08/560.html


這隻股我之前有買過,在79仙購入,1.19(除息前沽出),但我手上就有一本年報,為此我想說否些補充。

今年盈利下降的原因,是在於合營公司盈利減少、利息收入減少及稅務支出增加所致。

之前公司作了這三項收購,投資額約2億元,是未計算進去,所以要扣回這2億元,公司有8億股,即約25仙,再扣派息的3仙,即要扣28仙,現金折合即44仙。

近來,廣東省的小企業倒閉的頗嚴重,故此項內貿會受到一定打擊,但是公司收購的幾項資產,卻有部分可帶來即時貢獻,故估計大致持平。

至於合營公司的公路業務方面,因為綠色通道(運送菜等公司免公路費)的計劃、加上雪災及擴建的影響,在2008年開始,公路的貢獻,每年回報會少約1,000萬,今年業績已反映出來。但是擴建後,流量有所提升,對盈利有所貢獻。

近年油價上升,對公司運輸業務造成壓力,帶來利潤下降,但近月油價下降不少,這對公司盈利有助。

財務收入方面,因公司有大量現金,故有大量利息收入,每年帶來貢獻約2,000萬,今年降至1,300萬,未來利息下降,此項收入會降低。

因利息及股息稅增加,所以未來的稅務支出亦會增加,本年已增約400萬,所以亦對公司盈利構成壓力。

綜合而言,其實公司是甚具潛質,扣除現金後P/E約8倍,加上母公司的支持,下年應該應有約10%的增長,所以1.25元的價格實是有所低估,但水位應不多,派息也不太吸引(約4%),這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2

買者無責成風氣 評論股票唔易做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573

近月往返中國考察頻繁, 真的很吃不消。偶爾半夜醒來, 究竟身處寧波或是上海, 一時三刻也不一定想得起來。時近年底, 持倉水準減低, 著眼是明年投資及經營部署。與同事商談, 得到的共識, 股評人圈子的生態, 在未來的2-3年甚至更短的時間, 有可能會出現頗大的變化。

坊間部份股民, 對於投資建議的邏輯如下: 只要提供資料的一方, 資料並非百分百確當, 而股民據此以真金白銀押注, 不幸有失時, 視作誤導,錯不在己, 而在提供資料或建議的一方。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 股評人寫任何股評前, 務必打醒十二分精神, 萬一有手民之誤, 例如NAV折讓是50%, 手快快寫成60% 讀者因而有實際損失, 條數點計先? 小本經營的眾評論員, 萬一不幸惹上官非, 真的「唔死都一身孱」。


看到此, 有人或會批評自己小題大做、上綱上線。在此, 想分享一段<<史記. 商君列傳>>關於商鞅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 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以法治國。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秦國國力因而大盛, 佔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


商鞅因此在秦國國內聲威日濃, 連太子虔犯了新法,也被判處劓刑。但榮境有時而盡, 秦孝公去世, 太子即位, 立時向商鞅報復。商鞅逃亡, 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商君長長地歎息說:「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出處。


重點是: 如果股市有違法的事, 務請政府嚴查, 但忌走向另一極端。股民自己以血汗錢下注, 無論如何總不能抱著「嗱嗱嗱. 你話好嘅啦, 我跟你嘅啦」的心態行動。巴菲特也有看錯時, 何況我等等而下之之輩? 怎能不經思考, 就跟別人的推介? 看一個陌生人的文章, 就將血汗錢義無反顧的押下去。這種行為和思考模式, 難道真的毫無問題?


萬一杞人憂天成真, 不幸「買者無責」變成「公理」時, 我輩評論員的出路, 不難想像。每日在中環出入, 仍然有大量聽從銀行投資建議輸錢的苦主, 聚集在銀行門口幫銀行「打醮」。甚麼人最有毅力? 答案是被人「所害」輸大錢的人。「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寫中依舊無獎, 寫錯風險暴升, 值博率大幅下降, 應早日另籌對策。或許要在文章前加入幾千字的免責聲明? 或許整篇文章不含任何冧巴, 像賭「字花」一樣等讀者自行差度文章的推介是那? 或是仿效諸葛亮建言劉琦, 「上不至天, 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吾之耳」在密室中交收冧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19

才庫(550)業績評論(更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1/LTN2009091136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23/LTN20100223382_C.pdf


星期六會還債,等等。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139


我現在覺得起碼個六先夠。

下半年業績其實是超好,下半年賺了5,800萬,以簡單計算,下年全年應賺1.16億,每股38.6仙,增長約45%,P/E只是4倍不到,以6倍P/E計最少值2.1元。

這隻股現時是我組合中最大的股票,佔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1

五星級評論家 蔡東豪

2010-03-25  NM





兒童心理學是一門深奧學問,即使 是天天見着,一同生活的兒子,我也不敢說自己了解他的內心世界。某日兒子跟我說︰「我想做一個Food Critic。」他懂得「Critic」的讀音,我已喜出望外;他沒可能了解「Critic」的意義吧。小朋友幻想自己長大後做不同職業,十分正常,本欄 讀者或許記得我的兒子不久前想當指揮家和消防員,這些職業小朋友容易理解,但何來「Food Critic」?

有一日我找到答案。我陪兒 子看他近日至愛的Pixar動畫《五星級大鼠》(Ratatouille),其中一個角色是食評家Anton。Anton外表冷酷,性格深沉,老氣橫秋, 怎看也不討好。我在想為何兒子會喜愛這角色時,在電影尾聲看到Anton的一段獨白,這段獨白把我攝着。兒子可能覺得我很怪,為什麼不斷重複一看再看,原 因是我要把獨白的每一個字寫下來。這段獨白我不敢翻譯,這是原文︰

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probably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defense of the new.

The world is often unkind to new talent, new creations, the new needs friends.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ly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have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s about fine cooking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for Chef G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more humble origins than those of the genius now cooking at Gusteau's, who is, in this critic's opinion, nothing less than the finest chef in France. I will be returning to Gusteau's soon, hungry for more.

 

過去幾年,每星期讀林沛理的評論文章,每篇都要慢慢咀 嚼,對評論這門學問開始有皮毛認識,可肯定自己欠缺評論「評論」的能力。在極速資訊的網絡年代,我們要面對的難題,是資訊太多,但資訊的質素參差。太快和 太多的資訊造成人云亦云,令人不加思索,不再重視建基於事實和知識的評論,謬誤很快變成真理。

評論當然有它的價值,但評論家須時時刻刻面對 的難題,是應怎自處。Anton獨白中的一句︰「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最令評論家入心入肺。評論家很容易墮入一個虛榮空間,遠離謙卑,以為世界上最欠缺的就是由他寫的一篇評論。

我曾以寫評 論為職業,過去一段不短時間以評論為興趣,可能撞板次數多,對評論家應怎自處有一點體會。我不時警剔自己,自己在媒體擁有一片發聲園地,是一種榮幸,評論 家評論之餘須懂得感恩,這園地來得不易,代表着園地主人和受眾的默許。評論家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高或太低,須確保自己的文字有分量,同時也不可高估自己文字 的分量。

怎樣成為一個對得住自己和他人的評論家,除了要看《五星級大鼠》和讀林沛理的文章,我推介一本小說 ── Jay Rayner的《The Apologist》(美國版書名是《Eating Crow》)。Rayner是英國《觀察家報》的食評家,這本小說的主角也是食評家 ── 不可一世的巴錫 (Marc Basset)。故事開始是一間餐廳老闆在焗爐自殺,焗爐門外貼着一篇巴錫寫的食評。餐廳老闆的死令巴錫覺悟,他的文字殺死了一個人,他向餐廳老闆的遺孀 道歉。遺孀原諒了巴錫,而他在道歉過程中得到無限快感。他開始向身邊的人道歉,為他過去犯的錯道歉。

巴錫愈道歉愈起勁,他的道歉能力受賞 識,被聯合國聘為首席道歉者,辦公室名稱是UN Office of Apology and Reconciliation,從納粹大屠殺到越戰到奴隸歷史,由巴錫代表全世界去道歉 ……。我只說了這故事的一半。

我建議所有評論家有 空的話應讀這本小說,檢討自己之同時,順帶幽這世界(包括自己)一默。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 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2

評論要誇 操盤要實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42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Listen to the market, not to the people(聆聽市場,而非眾人)”是自己長期掛在辦公室的格言之一。能否貫徹執行,會是投資投機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

近日一位股壇前輩,表示恒指有逾七成機會,下試萬七點。一周下來,恒指卻已上升近千點。美國的名基金經理Barton Biggs(巴頓碧斯)也是同一命運,七月初看淡美股,至今S&P 500指數輾轉升近一成。

當然,一兩次戰役中失敗,絕對是微不足道,強如索羅斯(George Soros)般的殿堂級操盤手,也不可能百戰百勝。列出兩位前輩看錯市,是希望大家明白,專家的意見可以參考,但絕非不可逾越的聖諭。真正出擊之時,唯一不會錯的,只有市場。

聆聽市場的聲音,另一優勢是可以看到別人忽略之處。大部 份的評論,會集中在已發生的事情。例如壞消息浮現,股價大瀉,極為引人注目,當然會有很多評論跟進。相反,利淡因素連環來襲,股價卻應跌不跌,其實市場在 暗示強勢,相當值得留意。但由於故事乏味,全不刺激,所以評論會相對冷清。之前內房股在政策連環出招下,表現仍優於大市,到市況逆轉,立即成為反攻先鋒, 就是一例。

此外,要留意評論員或分析員,與交易員的目標和心態,其 實並不相符。評論員、分析員的取向,多是重名多於利,尤其是講看法無須成本,所以多數人會講一個又遠又大的預期,因為一旦成真,就可揚名立萬;就是錯了, 也沒人會逐字記存。錯一次無所謂,中一次就變大師,就像買期權,橫豎不用付錢,當然是買一旦中了,就贏十倍的期權。問題是投資者的目標,與交易員較相似: 利字先行,看錯就沒回報;看對了,但抵受不了波動,坐不牢也沒回報,所以要求嚴格很多。交易員要聽評論、分析,可要非常小心,才可以配合自己的手法操作。

兩位前輩的看法,最後會否實現,暫時仍是未知之數。但如果因聽評論,而使短線操作由贏變輸,就十分不值。投資投機,還是尊重市場之聲,較為上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46

独立财经评论人士评点国美内战:黄光裕家族拉票最后冲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9/4MMDAwMDE5NjY4Mg.html

在长时间沉默的关注后,有“股坛长毛”之称的香港独立财经评论员David Webb发表了一份题为《Take the GM out of GOME》的文章,结果这份“各打三十大板”的报告却被双方都看成是支持自己的有利证据。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这份报告中David Webb一方面表态支持以陈晓为代表的现有管理层留任,同时反对大股东提交的二位执行董事人选,一方面又反对国美电器董事局酝酿的增发计划,并且反对贝恩投资的三位非执行董事在转股前进入董事局。

其实对于已经将桌面上牌基本用完的国美电器对弈双方来说,现在是一个敏感的时期,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投资关系团队将在9月10日结束近20天的海外路演回到国内,而贝恩投资的股东大会前转股的承诺依然等待兑现,黄光裕家族则将继续寻找自己的同盟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方矛盾公开化后曾两度增持的摩根大通9月2日第一次选择了减持套现1.4亿港元,其持股比例从9.05%下降到8.64%,而同时大摩则继续增持,其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7.96%。

消息人士9月8日告诉本报记者,“除了黄光裕的私人法律代表邹晓春将到香港与机构沟通外,黄光裕家族的长期证券合作伙伴大福证券和溢利证券依然将扮演重要的拉票角色。”

在贝恩投资转股后,黄光裕家族依然有继续增持的机会,但是找到更多的隐形同盟军才是其确保胜出的关键,然而股权比例过于集中在机构手中给黄光裕家族与同盟军的增持制造了麻烦。

刺黄

除 了加固与两家券商的合作外,黄光裕家族一直在通过中间人来与部分内地的富豪接触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其中打出的“老板牌”,黄光裕家族将目前国美的内讧描 绘成职业经理人对老板的造反,而且很可能成为其他私人企业职业经理人效仿的对象,所以希望其他对职业经理人心存芥蒂的老板来出资帮助危难中的黄光裕家族。

黄光裕家族的代表表示,“过去一周的确有很多内地的私人老板,以及国资背景的公司通过中间机构表达了购买国美电器股票并支持大股东的态度,但是具体有没有达成合作协议还不清楚。”

在 黄光裕家族加速拉拢同盟军的同时,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管理团队依然在美国进行最后的几场路演,这次国美电器史上最长的路演发生在特别股东大会前有着特殊的 意义,而国美电器管理层抛出的9月新开160家门店,签署300亿元订单等利好消息也被外界赋予了增加获胜砝码的涵义。

而9月7日David Webb的文章也成为国美电器董事局反击大股东一方的利器,国美电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David Webb在香港资本市场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们一直在等待他发出声音,现在他发出的声音显然是对现有管理层和董事局的肯定。”

David Webb为港交所独立董事,目前运作两只基金,其每年元旦向股民推荐一只股票,使股民获利,每天写一篇独立财经评论。

David Webb的文章中指出,“你希望董事候选人是由一名被定罪的囚犯任命,抑或是已小有成绩的现任董事,以及和你利益一致的其他股东呢?”“我觉得可笑的是,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前主席及大股东才终于掉过头来反对一般授权的提议。”

的确在今年5月的特别股东大会上,虽然两位联席股东Shinning Crown及Shine Group否决了贝恩投资提交的三位非执行董事人选,以及董事回购股权的授权,但是却对董事局增发的一般授权投了赞成票。

对此Webb指出,国美今年5月周年股东大会上已有26.9%股东投票反对一般授权,如果大股东也反对,则有77.5%股东反对,一般授权根本就不会通过,但是大股东现在却要提出反对增发,主要是因为其利益受到了威胁。

对此黄光裕家族的代表不置可否,而且否决了大股东对增发投赞成票的说法,不过他表示,“其实Webb作为独立评论员,其整体文章并非全部对大股东不利,其也认可了一些大股东提出的权利,只不过其言论被国美电器管理层利用了。”

对于董事局酝酿的增发Webb同样反对,对此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这是他个人一直坚持的观点,并非针对国美电器。”

Webb的文章中指出,增发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如果国美有集资需要,应考虑供股,若需引入特定策略投资者,可于未来再寻求股东批准。

这位国美人士还表示,“现在媒体关注的主要是舆情对比,但是舆情与投票者是几乎完全没有交集的群体,所以舆情的不利不会影响到国美电器管理层胜利的信心。”

刺陈

值得注意的是,David Webb的文章对国美电器管理层和贝恩投资也表达了不满,其中陈晓等管理层同贝恩投资在转股前就派驻三位非执行董事成为Webb批评的重点,在他看来贝恩 投资转股后再派驻三位非执行董事并无不妥,但是在持股比例只有0.2%的情况下就派驻三位非执行董事显然不好。

对此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当时在贝恩投资看来,在大股东股权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贝恩投资要确保投资安全就必须在董事局有所体现,这样的条件并不苛刻。”

此 外,Webb还对陈晓等提出的“黄光裕被拘造成国美与银行和供应商合作受阻,陷入资金链断裂危险”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其文章指出,2009年6月安永会计 师事务所独立调查报告曾指出,自2008年12月底以来,国美财务或经营状况无任何重大不利变动,已获主要供应商及银行支持,这显然与陈晓的表态矛盾。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国美电器于2009年6月公布安永的调查表示,并无发现资金或资产挪用,亦不认为股份回购有问题,但在今年8月5日晩又突然表示就回购向黄光裕提出起诉,并指控黄光裕侵害股东权益,这样又出现前后矛盾,陈晓肯定有其中一次欺骗投资者。

对于Webb的指责,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当时安永的报告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包括2008年12月与供应商签署的200亿元大单,都是危机公关的内容,现在看来这些公关是起到了效果。”

在国美电器的这场内乱中,国美电器被竞争对手超越,国美电器非上市部分盈利情况不佳等此前隐藏的消息都在双方的口水战中显露出来,而且随着双方对抗的加剧,可能会有更多的国美电器内幕消息被披露,国美电器陷入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揭丑大战中。

黄光裕的同盟军

港 交所的股权披露记录显示,黄光裕全资持有的子公司ShinningCrown 8月24日、25日、30日及31日,分别以均价2.409港元、2.418港元、2.209港元以及2.275港元的价格增持了1.05亿、1905 万、3160万以及1.4545亿股,总投入达到6.66亿港元,其持股比例已经达到30.22%。

而黄光裕、杜鹃夫妇透过ShinningCrown、Shine Group、Smart Captain 以及万盛源资产等公司,合共持有国美电器35.96%的股权,这已经是在不触动收购要约豁免条款情况下黄光裕家族最大的增持上限。

值 得注意的是,在这四次增持中黄光裕家族都是通过溢利证券、大福证券在香港的户口来操作的,其中8月24日和25日先后增持1.05亿股及1905万股,而 联交所中央结算系统资料发现,存放国美电器股份第3位的溢利证券,这两日分别增加1.054亿股及1945万股国美股份。

而国美电器大股东 8月30日和31日的增持则主要通过大福证券来完成的,显然这两家券商与黄光裕家族关系颇为密切,有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几年黄光裕家族在香港的很多 资本动作都是通过这两家券商来进行的,其中2008年1月-2月的多次大规模回购也是通过这两家公司来进行的。”

上述人士表示,“上次回购 已经将黄光裕家族拉入了一场新的官司,这次黄光裕再次与这两家券商合作,其可能面临新的麻烦,如果真的像市场传闻的黄光裕家族通过中间人来拉拢内地富豪, 希望他们买入国美股份,参与特别股东大会投票,其中更开出20厘年息的回报,那么黄光裕家族将面临新的指控,因为这违背了香港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记者了解到,这两家券商曾经多次被香港证监会谴责,其中1997年10月香港证监会就对溢利证券的两位违规操作的董事给出了处分,而2008年初黄光裕的回购也让溢利证券受到了牵涉。

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依然与黄光裕家族合作的券商和机构并不多,显然接下来如果大股东继续增持,这两家券商依然是具体的操作者。”

按照目前已发行的股份计算,贝恩转股后将会获得扩大股本后的股权的9.76%,而黄光裕将会被摊薄至32.47%——这意味着黄光裕届时还可以自由地提升其股权至34.47%而不触发并购,显然不排除在9月28日前黄光裕家族再次增持的可能。

不 过国美电器一位高管表示,“这场股权争夺战让部分公众股东选择暂时离场避险,这给了大股东增持的机会,但是国美电器目前只有不到5%的股权在散户手中,从 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并没有任何一家机构通过场外交易的方式出售股份给大股东,所以未来大股东继续增持的难度在加大。”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这场拉锯战已经让双方有些精疲力竭,但目前没有一方有绝对获胜的把握,显然在桌面上的牌用完后,双方存在桌底下交易甚至达成妥协的可能性。”

不过双方都表示不太可能达成妥协,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虽然一切都有可能,但事情到了今天的局面,9月28日的对决已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06

[转载]评论:理性看待民生银行再融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8qy.html

评论:理性看待民生银行再融资
2011年01月26日03: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贺元   


 
   1月7日,民生银行发布了再融资公告:将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不超过47亿股新股。投资者对此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在二十日交易均价的基础上打九折;二是泛海和健特在之前减持获利,现在又低价买进。这些问题不妨理性看待。

    首先,非公开发行在二十日交易均价的基础上打九折,“这么便宜的价格我也会买”,这是很多中小投资者的说法。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作为一个投资者,拿出几十 亿元的真金白银购买股票,至少三年内不能出售,不太可能愿意按照当前的市价进行购买。与其那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随时可以出手卖掉,并不 会因为股票被锁定而当面对新的投资机会时束手无策,也不会因为股价上涨到高点无法卖出而错失套现获利的机会,这就是流动性的价值。

    非公开发行的投资者按照1月7日之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九折进行购买,看起来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真正的交易完成要等差不多半年,到那时民生银行的股价是 高是低没有人清楚。从这一点来看,参与非公开发行的股东也承担了股价下行的风险——在中移动入股浦发已经看到,协议签订之日,按照前20个交易日均价打九 折,看起来很优惠,到了协议执行日,这个九折的价格13.75元已经超过了1月21日的市价12.75元整整1元,按照这个标准来说,非公开发行的投资者 吃亏了。

    在一些人士看来,民生银行在股价处于历史低点的时候进行增发,有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之嫌。但是股价只能是市场说了算,到底何时是最低点没有人能够清楚。有机 构投资者认为,随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整个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银行估值水平在历史新低的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走低,甚至不排除某些银行的股价跌破 净资产的情况出现。

    据了解,民生银行前几大股东中,并非每家都愿意参与非公开发行,其中既有巨额资金的压力,也有锁定期的压力,或者认为九折的价格相对于锁定期而言并不便宜。

    其次,有中小投资者质疑泛海和健特此次参与非公开发行的动机,指责泛海和健特此前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获利行为。的确,2007年12月到2008年1月, 泛海集团两次卖掉了将近2.9亿股民生银行股票,占到了当时民生银行股份的2%;2009年上半年,上海健特卖掉了民生银行5.78亿股。

    民生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很多人在关注泛海和健特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同时,并没有去关注他们所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持有期。泛海是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曾 在2006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启动的非公开发行中再次出资参与,到2007年12月,泛海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时间已将近12年,在此期间从未有过出让或者出 售行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属于长期持有了。而上海健特自2003年从万通集团手中购入民生银行股票,到2009年上半年卖掉部分股票,持有期也超过了 5年。

    对于出售动机,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讲得很清楚:2007年底,泛海集团遇到了资金危机,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为了维持运营,只能忍痛卖掉部分民生银行的股票自救。至于上海健特,当时出售民生银行股票的均价,甚至低于除权之后的此次非公开发行价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5

才庫(0550)評論及分拆解讀(1)

(1) 業績發佈後的事

3日前(2月24日),才庫(550)公佈了一份有驚喜的業績,並 連特別股息派發10仙,全年派息13仙,較2009年大增一倍,為淡市的好消息,導致第二天股價一度大升70%,至3.9元,並在下午停牌,收報3.4 元。

當日下午,公司宣佈已於 2011年1月17日提交A1 Form,分拆其印刷業務上市,估計為持股82%的匯星印刷,為於2009年分拆先傳媒(Cinderella Media Group) 失敗後, 第二次分拆本身業務上市。

次日股價下跌約10%, 至3.06元。

(2) 博客及雜誌的評論

2月25日, 據筆者所知,分別有三個博客,包括紅猴股評clcheung派得好發表 了評論,次日imoney的吳家順亦有談及此股,但各人均有不足及錯誤之處,作為最早分析此股的博客之一,我有一些對他們的評論及 更正。

1 紅猴股評

其評論如下:

「不過,當中才庫(550)實的部分多少頗難判斷,所以風險較高。才庫(550)剛公佈去年業績,每股盈利由$0.26升至$0.51,為多年來一大突破, 主因中國航機雜誌廣告收入大增,公司亦香港的「Recruit」雜誌則七年來首錄盈利,並剛重新在特選港鐵站內派發;匯星印刷更在向美國市場付運書籍方面 位列第七。

形勢大好,但存暗湧,「於2010年11月,先傳媒與中國南方航空之合約重續多五年。集團在過去兩年成功與航空公司客戶重續合 約之比率達100%。本集團已詳盡分析風險與回報,確保此業務模式仍然穩健並且在商業上可行。為了成功續約,集團須提高與航空公司的利潤分享安排。因此, 先傳媒對本集團之利潤貢獻或會在不久將來略減,惟先傳媒仍然是一項擁有穩定現金流的穩健業務。」

若信核數師香港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公 司盈利大升水份不多,其他收入多了1,400萬,當中銷售廢紙及副產品之收益便多賺1,000萬;應收帳增長合理,惟押金因括根據航機雜誌業務之相關協議 而已向航空公司支付之按金增加了8,700萬。

最特別是主席劉竹堅於年報表明「我們留意到公司股份過去交投淡靜,與集團的業績並不相稱。 為此,管理層正與投資顧問著手研究提升股份價值,預期可於不久將來宣佈計劃詳情。集團正積極物色可以增加本集團價值的收購目標。」明顯有心想炒高股價,怪 不得公佈業績後已急不及待公佈有關分拆印刷業務的計劃。

才庫(550)前天公佈業績,昨天以大成文大幅上升,今天回肚,收$3.06,PE為6,亦是股價多年所處PE水平,因公司「著手研究提升股份價 值」,筆者假設估值PE提升至8,股價可見$4.06。派息比率維持25%低水平,但以現價計息率仍有4%以上。」

他的評論已算不錯,但並無深入多研究多幾年業績,筆者認為可改進之處如下:

i. 印刷業務2010下半年盈利較去年2009年下半年倒退:

該公司的印刷業務於2005年開始,據往績來為,每年的營業額除2008年經濟較差外,下半年營業額較上半年多20%,盈利則佔超昶60%之外,其實下半年的營業額一般至少較上半年多50%以上,盈利可能是佔全年的絕大部分。

但是2010年,印刷業務下半年的營業額只多30%,貢獻僅為全年的57%,為多年來的下限,2010年下半年的貢獻4,176.4萬,亦較2009年4,621萬倒退9.7%,為多年來的第一次,估計主要為因為上半年稱「集團的利潤率持續下滑,中國政府規定勞工成本須有超過20%的增幅,對於聘用員工的規則實施更嚴格的限制,以及紙張和其他成本全線上漲,其中以貨運成本的升幅最為明顯,另一方面,本集團卻無法將成本轉嫁給客戶。」所致,所以他趁現時問題未這樣明顯之時分拆,實是明智之舉。

ii  不同業務的影響

公司有兩項業務: 分別是印刷及航空雜誌,航空雜誌業務屬於高增長及盈利主要來源,只是因下年一次性的問題倒退,未來仍會保持良好的成長性,故應有較高估值。但是印刷行業屬於工業,競爭激烈,獲利不穩定,故此應值較低估值,故此我會於下文重新估值。

iii 息率

其實今年派息有特別息,但計及派息比率持續下降,在現金水平持續變差下,加上擴張需要資金,經常盈利可能倒退下,未來派息可能變為正常,故4%的息率不太保險。

2 clcheung

他的評論如下:

「# 0550才庫,俾佢呃晒 …. ! 上次管理層主動唱淡,震死咗可唔可以叫賠錢 ?

上半年是這樣說:航機雜誌業務之利潤貢獻將於二零一 一年受到重大打擊。首先,其中一份合約將於二零一零年年底屆滿,雖然管理層對續約之成數感到樂觀,但目前的營運環境預示續約時集團的利潤率將會明 顯下降。其次,目前有跡象顯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此可能會打擊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奢華產品供應商的廣告開支。

現在是這樣說: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先傳媒與中國南方航空之合約重續多五年。 集團在過去兩年成功與航空公司客戶重續合約之比率達100%。本集團已詳盡分析風險與回報,確保此業務模式仍然穩健並且在商業上可行。為了成功續約,集團須 提高與航空公司的利潤分享安排。因此,先傳媒對本集團之利潤貢獻或會在不久將來略減,惟先傳媒仍然是一項擁有穩定現金流 的穩健業務。集團在積極發掘中港兩地傳媒行業的收購商機,務求減少對航機雜誌界別的倚賴。憑藉集團在中國行之有效之銷售網絡以及在國內傳媒行業的聯繫,管 理層對集團的成功發展感到樂觀。

我們留意到公司股份過去交投淡靜,與集團的業績並不 相稱。為此,管理層正與投資顧問著手研究提升股份價值,預期可於不久將來宣佈計劃詳情。集團正積極物色可以增加本集團價值的收購目標。

真係俾佢吹脹 ! 」

我也有相同看法,我認為管理層上半年過分看淡不是壞事,但是導致別人有錯誤看法,應該指正,但大股東於約1.4元增持,應告訴你他的看法如何。

3 派得好

「全年營業額升65%, 下半年比起上半年收入多出1.2億; 全年毛利3.2億, 下半年毛利比起上半年多出近6千萬; 銷售費用微增而行政成本不變, 導致純利勁升超過8成至1.57億, 下半年純利比起上半年亦增近4千5百萬, 單單係下半年賺既1億已經多過上年度全年純利, 表現非常突出. 老實講我之前冇深入研究過呢間公司, 早幾日用白痴方法推算全年純利1.1億可能過於草率及武斷, 但我相信每股賺$0.50都好大可能遠超市場預期.

應收帳大增但多出來的絕大部份都係來自同南航簽新約既按金, 而應收帳總體增幅同營業額增幅相若. 因乜解究又要借多5千幾萬呢? 純粹個人估計, 應付帳不升反減, 即係有D數要即找冇得拖, 難怪會有短期週轉壓力, 短債多左幾千萬都算講得通.

下半年派息$0.065+特別股息$0.035, 再加埋中期股息$0.03, 即係全年計每股賺$0.50而派$0.13, 派息率26%. 好老實講, 呢間公司越賺越多錢但派息率就越搞越低, 管理層都開到口話唔滿意股價表現, 遲下會有新搞作, 但我諗你不如穩定番個派息率會更加實際. 其實呢度真係有小小疑問, 何解佢唔可以派高D息呢? 

另外搞鬼之處係上半年管理層仲大肆唱淡, 但新出爐呢份報告入面管理層已經改哂口風話對前景感到樂觀並充滿信心, 如果套用相反理論, 即係下期業績又會轉差? 

姑且唔理咁多野, 單計EPS $0.5, 現價 $2.20 即P/E 4.4倍, 派息$0.13即股息率5.9%, 算係好抵架喇, 即是話如果你唔介意佢派息率連年遞減 (又或者搏佢將來派息率見底回升), 唔介意佢核數師係均富的話, 都可以諗下買佢, 但聽日可能開市已經MARK高左十幾個%了.」

其實同clcheung看法差不多,但有幾點可評論:
i. 借錢的原因:
其實因為他近年的增加印刷業務,不斷要增加機器,提升出版量,加上購紙應需要預付資金或快些付錢,但客戶付款慢,提升週轉資金,導致資金緊張所致。

ii. 派息少的原因
正如之前所稱,都是印刷業務需要資金的問題,導致派息要減少。

iii. 盈利倒退
在兩項主要業務均有倒退的危機下,其實應該業績會倒退,但分拆的印刷業務應該導致有出售業務盈利,估計業績還不致太難看,下文會有評論。

4 吳家順

他好像只看了那份業績公告,沒有去查證一下之前的公告及招股書,竟稱航空廣告業務於8年內第一次盈利。

其實,公告是指出《Recruit》雜誌「自二零零三年以來首次錄得營業虧損後,此部門於二零一零年恢復獲利。」,據我所查證2004年年報2007年轉主板的招股書,其實公司早已於2003年獲利,早已歸類為廣告業務的航空廣告業務早已於2004年賺錢,並成為主要盈利來源,所以我看到這處都沒有看下去了。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7

【記者評論】雅虎還得繼續找「救世主」

http://overseas.caing.com/2011-04-16/100249059.html

現任CEO巴茨沒能為雅虎找到一條明確的出路。對於希望雅虎重新崛起的股東們來說,對巴茨的耐心已經差不多用完了

  【財新網】(記者 何華峰)這週三和週四,雅虎在美國開例行的董事會。市場傳言,董事會可能會定下來,2013年,現任CEO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的合同到期後,不會與她續約。改由雅虎的新董事、Akamai總裁大衛·肯尼(David Kenny)出任這一職位。

  如果我們盤點一下過去兩年巴茨的工作,不難看出,這種傳言多半是真的,董事會留給巴茨的時間已經不多。

  關鍵是,巴茨沒能為雅虎找到一條明確的出路。對於希望雅虎重新崛起的股東們來說,對巴茨的耐心已經差不多用完了。

  兩年前,61歲的「硅谷女皇」巴茨接替楊致遠,出任雅虎CEO。兩年間,她的主要精力放在雅虎瘦身上,讓其更專注於主業。

  她向雅虎臃腫的機構開戰,果斷地數次裁員,還賣掉了一大堆雅虎過去收購的企業。據媒體統計,當年雅虎買這些企業時,花了48億美元。

  她還把搜索業務外包給了微軟,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於內容。

  巴茨幹了這些髒活累活,但對股東來說,卻不夠。

  去年11月,雅虎的月訪問人數被Facebook超過,在美國的排名從第二位滑落到第三位。第一名是谷歌。

  去年,雅虎的收入僅增長2%。

  目前,雅虎的市值是220億美元,與她接手時並無區別,甚至還有所下降。這還考慮到雅虎持有日本雅虎35%股權,還持有阿里巴巴40%的股權,這些投資是值錢的。

  去年,巴茨錯過對團購網站Groupon和地圖商FourSquare的收購,受到批評。

  巴茨在上任時意氣風發,但在過去兩年中,媒體,股東,公司對她的壓力日漸變大。去年,她被評為「高薪低效CEO」,十多名高管相繼失望而去。

  今年初,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巴茨說,自己的成果要到2013年才會顯現,但這樣的辯護顯得蒼白。

  雅虎賬上還有35億美元的現金,如果能做一次非常成功的收購,也許未來還有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看,巴茨可能只是一任過渡的CEO,她為下一任打了基礎,但自己恐怕享受不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