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搶年輕創業家 台灣門檻卻比星國高4倍

2014-12-29 TCW 全世界正掀起一場爭搶人才的戰爭,台灣,已找好戰鬥位置並定出戰略嗎? 先看全球的國會現場,所有人都忙著通過各種人才有關的法令。 美國,參眾兩院正有五個關於「創業簽證」(Startup Visa)的法律提案待審,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示,要吸引留學生留在美國創業。 過去,美國五百大企業裡有四成的創辦人是移民出身。但去年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的報告卻指出,美國外籍人士新創的企業家數正在減少。北邊的加拿大、南邊的智利,正等著接收因難以取得美國國籍而出走的外國創業家。 以色列,媒體口中的「新創企業之國」。新興公司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數量是全歐洲的加總,它廣納全球猶太裔移民(移民來源多達七十餘國)的開放政策,被認為是創業蓬勃關鍵。十一月,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評論,以色列對非猶太裔的外國工作者審查流程太囉嗦,它的經濟部長立刻跳出來說,將放寬法令,並要推出「創業簽證」。 台灣要搶人才必須面對的第一件事:大家搶的人才樣貌,已經跟你想得很不一樣。 改變一:搶白領也要搶年輕創業家 現在,全世界最想搶的人才,不是技術勞工,不是高額投資移民或專業白領。而是,年輕創業者。 創業人才是各國要發展網路經濟必須的條件。這群人跟技術勞工不同,他們可以創造人才磁吸效應,並且讓創意經濟氛圍擴散。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研究說,移民新創的公司,比本地新公司創造就業的比率還更高。 改變二:法規鬆綁才能引菁英進來 第二個必知觀念:法規,是拿來吸引人,而非「框架」他們的。 台灣現在有進步,但,卻只是一小步。 今年八月,行政院核定通過國發會提出的「創業拔萃方案」。 原本,政府規定能聘外國人的企業,年營業額須達一千萬元以上,「這些法令是設給製造業、硬體公司的思考,但新創公司最需要人才的時候,就是最燒錢時候,」應用軟體公司Woomoo(五木一子)創辦人林坤佑說。 林坤佑對這條法規很有感觸。他在兩年半前創辦這家公司,成為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第一個投資的台灣軟體公司。「做App不是把東西放上網路就可以,還要找不同的外國人幫你打進不同的外國市場,」他原先曾想聘馬來西亞籍的留學生,幫他經營馬國市場,卻受限公司營業額規定,只好作罷。 現在,政府對創新企業稍微鬆開營收限制。但相較新加坡對創業移民的最低資本門檻只要新台幣一百二十萬,我們仍要求六百萬元以上,台灣的門檻比新加坡高四倍。 改變三:善用臨近中國的跳板優勢 台灣須理解的第三件事是,搶人才是跟時間賽跑。現在,正是台灣最好時機。因為很多國際人才,想把台灣當作進中國的跳板。 台灣新創公司Gogolook去年被Line的韓國母公司收購,原營運長邱彥錡轉任集團旗下Camp Mobile總經理,這家七、八人規模的公司正準備展身手,他說「我們碰到很多外國生想來台實習,台灣卻沒這種簽證(編按:不符我國觀光或工作簽證規定)。」 邱彥錡說,許多外國學生看上中國市場,對到台灣實習很有興趣,而台灣人正缺乏好的國際性舞台。文化同質性不高的人才能激盪出好點子,「這個制度限制了創意的發生,國際都在搶人才,台灣卻在擋人才進來,」他說。 軟體公司PicCollage在台灣也有類似處境。相較新加坡、歐洲等國沒有「移民監」,美籍台灣人陳慶梅五年前與夥伴來台創業,就苦於須連續五年、每年連續在台住滿一百八十三天的規定,讓想取得永久居留證,又必須經常跨國工作的她,為了「算日子」頭痛不已。 負責協調各部會人才政策的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解釋,勞動部擔心開放外國人實習,可能被利用引進藍領勞工,「許多外國人或外國雇主抱怨的政策,源自防弊心態,」她說,「轉型期間,不可諱言,有些法規仍停在過去思維。」 人才最敏感,他們,是不願意留在對他們處處提防的土地。 我們可以評論政府法令太過時,但是民間呢?大家對於人才的討論與態度是什麼?如果人們一直將眼光放在,外來人才將跟大家搶工作機會的點上,而不願意開放、管理,設法跟他們一起創造雙贏的大餅。那麼,整個台灣,是很難有大破大立的改變。 二○一六年,台灣工作人力數量正式進入衰退期。我們已經沒有時間與籌碼,用曖昧不清的法令去處理人才策略。台灣,必須拿出一個態度來! 【延伸閱讀】法規框架多,台灣吸才力道輸星國—台灣與新加坡外國人才政策比較 ■ 創業簽證 》新加坡:有「小額資金創業計畫」,21-55歲、投資約新台幣120萬元、營業滿2年可獲永久居留權 》台灣:無「創業簽證」(門檻高),投資移民須600萬元以上 ■ 永久居留權 》新加坡:僅年齡、學歷門檻,永久居留計畫:21-45歲、大專以上學歷之特定國家(含台灣)技術人才 》台灣:須特殊貢獻或創造就業(條件嚴),例如投資1,500萬元以上且創造5人以上就業滿3年 ■ 企業雇用外國人 》新加坡:無限制、無配額,受雇外國人具大學學歷,或具5年特殊專業經驗 》台灣:投資額、資本額有下限(限制多)創新企業:創投投資逾200萬元、已登錄櫃買中心創櫃板等條件其他企業:資本額500萬元、3年平均營收1,000萬以上等 ■ 留學生就業 》新加坡:無限制,畢業後可留下工作、申請永久居留權 》台灣:有薪資、名額限制(認定嚴),平均月薪須逾3.8萬元、今年實施,限額2,000名 註:表內項目係從相關法規舉出其要者整理: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23

警訊1:獲利創新高,卻比大盤跌更深 四張圖 揭露台灣金融未爆彈

2016-01-18  TCW

一月四日,即將轉戰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最後一次以主委身分主持新春記者會。他在會中指出,金控二○一四年整體獲利創新高,達到五千四百二十八億元,二○一五年全年預估可達五千四百五十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儘管金控獲利亮眼,但金融類股指數的走勢卻背道而馳。二○一五年十一月以來一路走跌,一月十一日更失守九百點大關,跌到二○○九年十月金融海嘯期間水準。

股市,是基本面的先行指標,台灣金控股獲利迭創新高之際,股價卻來到相對低點,暗示了一件事:金融業可能還有更多你未曾想過,卻是一觸即發的未爆彈,讓投資人卻步,背後最大的隱憂就是來自人民幣貶值風暴。

未爆彈1 衍生商品虧損,銀行OBU今年獲利估跌雙位數

金融股的震央,就是來自與人民幣匯率息息相關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相關業務。

二〇一五年八月,人民幣出現一波暴跌,國內銀行為了TRF違約風險提高,替客戶代墊、擬上繳給上手銀行的「存出準備金」增加逾一千九百億元,約等同當年度 銀行獲利(二千九百七十二億元)的六四%。雖然銀行局對外強調,近期國銀真正為了TRF等複雜高風險商品相關而提列的準備金已降至一千億元以下。但,這風 險恐怕是低估了。

惠譽信評曾在二〇一五年底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若人民幣重貶一〇%,銷售TRF的銀行損失將達七百九十億元。換算後,約占二〇一五年全體銀行獲利近三成。

惠譽發布此報告時,人民幣匯價約為一美元兌六.四元,以此計算,人民幣若重貶一〇%、跌到一美元兌七元,整體銀行損失可能超乎預期。

一月十一日,台灣第二大消費金融銀行台新金,股價大跌五%,因為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出現稅後四億六千萬元虧損。台新金控財務長林維俊坦言,由於人民幣貶勢超 乎預期,有鑑於客戶操作TRF失利的風險升溫,公司增提十五億元準備金,才會侵蝕當月獲利。但台新金因為此商品而虧損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曾銘宗指出,國銀銷售TRF商品的對象,不少是人在國外的海外分行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客戶,銀行追繳不易。更糟的是,部分國銀承作該商品,未要求客戶擔保品,一旦客戶違約,銀行連可拍賣的資產都沒有。

某些銀行的做法則是,變相把客戶的虧損轉變成借貸。比方說,倘若客戶因為TRF已虧損一千萬元,無力負荷,銀行告知客戶,可轉換為一筆一千萬元的借款,後續逐漸償還。

但不管何種方式,對銀行來說都可能釀成像過去連動債風波悲劇,留下沉重呆帳。開發金控副總經理張立人觀察,由於金管會針對TRF祭出多項緊縮措施,加上不 少客戶蒙受虧損,對其心生反厭,某些銀行已決定少做,甚至不做,這將成為二〇一六年銀行業獲利注定比二〇一五年下滑的關鍵原因之一。

由於購買TRF的客戶以中小企業台商居多,為了調度便利資金,多數國銀將帳目掛在OBU,讓OBU對銀行的獲利貢獻直線上升,二〇一五年已占近三成,故人民幣貶值而重創TRF業務,勢必拖累OBU獲利銳減。

據統計,OBU二〇一五年前三季稅前盈餘年減一三.二%,十一月又減少七.八%。業界預估,今年整年度可能出現雙位數跌幅,主要因為中國頻降息,國銀大陸分行利差空間縮減,以及衍生性商品業務持續縮水的雙重打擊。

未爆彈2 銀行對中國曝險,占全體金融業七成

過去,中國企業金融市場曾是國內銀行業的新藍海,但現在卻可能成了銀行業的新惡夢。

近年來,中國企業經營不善,湧現違 約、倒閉潮的新聞屢見不鮮,隨著中國景氣疑慮重重,人民幣貶值趨勢轉強,也拖累眾多舉辦陸企聯貸案的台資銀行,壞帳風險迅速升溫。

從二〇一四年上半年,中國旭光高新企業倒帳,九家台資銀行共借出一億一千萬美元;同年下半年爆出福建索力倒帳,包括六家國銀在內的金融機構共借款六千萬美元。

二〇一五年,七家國銀辦理八千二百萬美元聯貸案的中國漢能集團傳出營運危機後,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忠旺,十五家國銀參與其聯貸案,總金額合計逾二億六千七百萬美元,遠高於先前任何一家倒帳的陸企,也讓銀行圈戒慎恐懼。

根據主辦銀行說法,雖然這些聯貸案某些目前仍繳息正常,但多數都已打入呆帳。至今中國經濟遲遲不見曙光,新一波的陸企倒帳危機恐怕還會持續引爆,也代表國銀的打呆壓力將只增不減。

其實,對中國放款及資金拆借等業務只是冰山一角,國銀對中國的整體曝險額度,才是最大的深水炸彈。

按規定,本國銀行對中國的曝險金額,不得超過淨值的一倍(即一〇〇%)。二〇一五年第三季,銀行對中國曝險雖占淨值比重為六二%,看似與第二季持平,但絕 對金額卻節節高升,目前已高達一兆九千七百億元(含本國銀行的寶島債),占金融三業(銀行、保險和投信)在中國總曝險金額的七成以上。

其次,在三十九家銀行中,有多達六成、共二十五家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重提高,而且有三家的曝險比重多達八〇%以上。

以授信業務而言,在台灣早就被殺成一片紅海,平均利率在二%以下。反觀中國,前幾年,倘若談得好,三%到四%不成問題,利差相對誘人,也使國內銀行將中國視為不可不去的新綠洲。

如今風向反轉,中國多次降息,不僅壓縮利差空間,更讓主管機關和業者繃緊神經的是,提供聯貸的中國企業倒閉頻傳,高曝險」反成大地雷,而且殺傷力還會擴大至何種程度,難以估算。

金管會數據顯示,二〇一四年國銀的中國地區分行獲利共新台幣五十二億元,二〇一五年前十一月則約二十五億元。但光是中國忠旺一案,一旦真的發生危機,還款 困難,十五家參貸的台資銀行必須賠付約九十億元,等於前年加去年全體國銀在中國賺到的錢悉數吐出後還不夠,更何況未來不知還有多少陸企會讓這個黑洞再度擴 大。

未爆彈3 保險業淨值大縮水,海外投資不透明成隱憂

如果你以為,台灣金融產業的壽險股不賣人民幣商品、不對中國企業放款就沒事,那可就錯了。

新光人壽就是人民幣貶值蝴蝶效應下的受害者。

由於中國經濟趨緩、導致原物料價格大跌,讓原物料大國巴西出口衰退,新光人壽投資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目前未實現虧損達到五十億元。

壽險業投資布局全球,但按規定,淨利不需計入投資部位的未實現虧損,反而成了台灣金融產業裡的隱形炸彈。最令人吃驚的,就是台灣的金控獲利王富邦金。

富邦金二〇一五年全年稅後淨利超過六百三十六億元,每股盈餘達六.二二元,雙創歷史新高,但股價卻從二〇一五年五月最高點的六十八元,一路走跌至一六年一月的三十九元,幾乎半年內市值蒸發逾二千七百億元。

問題,就藏在富邦人壽的財報中。二〇一五年前三季,富邦人壽淨利多達五百八十一億元,每股盈餘為五.六八元,看似亮麗,但卻因為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編按:長期持有、可供未來出售的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出現四百多億元未實現虧損,使其淨值已縮水逾五百億元。

國泰人壽狀況也相去不遠,淨值看似微增,但帳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也害淨值下滑逾兩百億元。這就是為何兩大壽險金控看似獲利頻創新高,股價卻一蹶不振。

保險業對中國的曝險額度超過六千億元是一大隱憂外,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表示,全球經濟情勢詭譎難測,對金融業面言,才是最大的黑天鵝。

事實上,由於中國經濟問題演變為慢性的全球危機,海外投資部位越大或操作越積極的壽險,越可能受傷,再加上不會揭露在稅後獲利上,反而最容易成為未爆彈。

「今年市場的波動,不會比去年小,」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昭廷坦言,今年的操作策略將持續謹慎保守,除了尋覓價格被錯殺的優質標的外,也力求在動盪中持盈保泰。

統一投顧更提出警告:對外,股、債、匯市詭譎多變,對內則有總統大選的千擾,再加上壽險公司帳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部位普遍呈現末實現損失,預期二〇一六年投資收益將不如二〇一五年,恐拖累整體壽險業獲利衰退二%。

透視三顆金融業的未爆彈後,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金融產業會成為人民幣大貶值、中國經濟走緩下的台灣第一波受災戶了。

撰文者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00

自由職業靈活度高?賺得卻比20年前少

在“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隨著“打零工”為生的自由職業者群體愈加壯大,他們的薪酬是不是也跟得上快速變化的時代?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The Resolution Foundation)日前發布報告稱,英國自由職業者數量自2001~2002年已經增加了45%,但這一群體當前的周平均工資反而下降了,甚至低於20年前。

報告將這一現狀歸咎於低工資工作的增多以及金融危機帶來的工資標準下調。同時自由職業者常常缺少與企業間的正式合同,一些雇主或平臺便利用這一漏洞克扣相關福利乃至薪資。

工資不升反降

10月初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對“零工經濟”進行研究。報告指出,對當下的許多求職者來說,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與每月的固定工資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據統計結果表明,目前在美國和歐洲約有2000萬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自由職業收入。決議基金會的經濟分析師也指出,目前每7個英國人里就有1個零工,總數量高達約500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包括了建築工人。

“打零工”這一形式使得工作者可以選擇雇主、工作時間及內容。對於許多年輕人,或是無法保證長時間連續工作的人群來說,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同時他們還可以選擇更優的薪酬待遇。

然而,現實卻沒有這麽美好。根據決議基金會的報告,在2014~2015財年中,這一群體的周平均工資只有240英鎊,而在1994~1995財年中,這一數額為300英鎊。2015年英國整體周平均工資為460英鎊。

決議基金會認為,當前的零工經濟群體薪酬低於20年前工資水平的這一現狀一定程度上與當下自由職業整體環境有關。

目前,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選擇從事低工資工作。正如麥肯錫報告中所體現的,許多“打零工者”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迫於生計,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對於工作內容、時間、薪酬的選擇是有限的。同時這些自由職業者也更多轉為了臨時打工者,這一群體的工作時間也有所下降。

這些因素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就已經開始影響工資水平,不過,全球金融震蕩帶來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到2013~2014財年,這一群體的周平均工資甚至一度下降到100英鎊。盡管近兩年來經濟回暖,但遺留下來的影響仍然不可小覷。

權利沒有保障

決議基金會的這一報告發布時間相當微妙。此前“零工經濟”引發關註,而近日兩名在Uber平臺提供打車服務的司機與Uber之間的糾紛裁決也將公布。

這兩名司機控訴Uber平臺克扣其待遇,不提供帶薪病假及帶薪休假。而Uber方則表示這兩人為自由職業者,不享受這些待遇。

目前在全英國有超過4萬人通過這一平臺“打零工”,因此該案的裁決結果將大大影響Uber自身的經營。另外,英國還有許多類似的雇傭關系。此前外賣送餐平臺Deliveroo的送餐員也對該平臺的薪資結算方式進行了抗議,該平臺更是遭到了英國商務部的批評。因此,對於平臺與自由職業者關系及權利義務的認定會對整個“零工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

自由職業者與雇主的關系到底應該如何界定、可以享受哪些福利待遇,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先例也較為缺乏。

有鑒於此,英國商務部發言人此前也表示,政府一直致力於使所有英國人都能從經濟發展中受益,“國家最低生活工資標準的提出已經使得百萬工人薪資上漲,而首相則明確表態勞動力市場必須支持、保護所有工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