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智與感性!終於買了匯豐(5) 紅猴股評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8/12/8-dec-2008-5.html

究竟投資股票,需要理智還是感性?理智的投資者,牛市時賺得較少,熊市時亦蝕得較少!感性的投資者,牛市時賺得較多,熊市時亦蝕得較多!筆者的傾向算是理 智投資者,但資訊泛濫下,理智亦經常會受到考驗,作出感性的行為,或可稱為非理性行為。但是作出非理性行為亦未必是錯,因股市難測,有誰知道自己理性的分 析是對還是錯?

那麼,若能牛市時感性,熊市時理性,豈非賺盡?事實上,談何容易?筆者會嘗試以理性為主,但有時會作出感性的行為,雖冒的風險大了一點,但目的自然是更佳的回報!

有投資者問為什麼筆者先前沽清人民幣,其後人民幣便顯著下挫。筆者答不到真正原因,亦不是什麼預測準確,當時是感覺要沽,這感覺有可能源自人民幣已停滯了一段時間,更大的其實是筆者的十多年投資經驗!

於 投資道上過份理性其實需要很高道行,是頗辛苦的,筆者自問道行未夠,有時亦會放縱一下,以感性決定買賣。所以不少投資者反映筆者的投資組合回報,尤以經歷 金融海嘯後仍然不錯,但變化多端很難根隨!但筆者需重申寫這Blog的目的是分享投資心法及正確投資態度,登出投資組合只是用來證實筆者的投資心法是對或 是錯,是參考性質,從沒叫大家根隨!其實大家亦不應根隨任何人投資,而需參考各家大成融合成自己一套投資哲學,去作出屬於自己的投資決定!

好像廣告創作,最重要不是得到什麼大獎,不是受到萬千稱讚,而是要令廣告客户生意顯著上升,才會有更多廣告客户幫襯!投資一樣,就是分析技巧講到天花龍鳳,深受歡迎,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還是投資回報理想與否!可惜很多投資者仍是本末倒置!


筆 者定期審視各種股票,過往半年往往徒勞無功,選不上有幾隻可於現價投資,只因筆者的理性使自己定下的投資門檻太高。但筆者最近的感性(投資經驗?)告訴自 己要開始買點貨,所以昨天提到「忽然想買些二三線股」,而今天亦於早上付諸行動,還終於買了筆者數年來未買過的匯豐(5)!另外,筆者重開中線投資組合, 買入了金蝶國際(268)、昆明機床(300)及中海石油化學(3983),暫時會撥出10%資金於此。


筆者的投資組合更新如下,以現值計,長線投資佔59%,中線投資暫佔4%,現金仍達37%。長線投資的成本相等恒19,000點。

事實上,今天恒指及國指一舉升破50天平均線,為今年5月以來的首次,雖尚待確認,但氣勢良好;最近日元再升至先前高位卻未觸發新一輪拆倉潮,拆倉活動似暫時收斂。

跌 了這麼多,跌了這麼久,什麼壞消息已變得痲木,預期下年經濟更差亦人所共知,只是大家不知差到那個地步罷!投資氣氛亦暫時轉好,但經濟低迷兼不明朗因素還 多下,市場的理智還是大於感性,今次縱是一次不錯反彈,亦需步步為營,不斷審視形勢變化,考慮善價而沽。於經濟不景這客觀大前提下,不要想得太理想,感性 的反彈過後,理智還有可能要大市再試低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82

富士康危機後 五小時感性告白實錄郭台銘:第一次有不如歸去的念頭

2010-6-14  今周刊 





富士康深圳廠區員工跳樓自殺事件 一波接一波,郭台銘為了應付創業以來最大的危機,每天只睡四小時,可說是心力交瘁。面對各界的批評聲浪,郭台銘一直選擇沉默,藉著一年一度的股東會,郭台 銘面對股東大吐苦水,尋求溫暖的慰藉。

撰文.謝富旭、羅弘旭

受到大陸廠員工一連串自殺事件影響,今年鴻海股東 會是歷年來最受外界與媒體關注的一次。鴻海土城總部前,不僅停滿台灣各大新聞台派出的SNG轉播車,近百名勞工團體成員也到場抗議。然而,在鎂光燈的聚焦 下,台灣﹁電子代工業強人﹂卻收斂起霸氣,展現罕見的虛心受教身段,讓台灣社會感受到很不一樣的郭台銘。

今年股東會,鴻海小股東發言踴躍, 尤其是關心鴻海宣布大陸基層員工大加薪後,對公司獲利與股價的衝擊。以往,若面對言不及義的小股東,郭台銘總是不假辭色地厲聲呵斥。不過,今年的股東會, 言不及義的小股東仍不少,但郭台銘卻神情認真地一一傾聽,即使發言時限鈴聲響起也不打斷,讓股東們暢所欲言。

甚至當鴻海員工向郭台銘報告, 勞工團體在大門口燒金紙抗議,他也刻意壓抑怒氣,語氣平和地向現場股東徵詢:「他們這樣做,如果媒體大肆報導,會不會影響鴻海股價?」「如果會的話,要不 要乾脆請他們進來會場表達意見?」郭台銘的提議雖然在部分股東的反對下作罷,但他卻交代下屬要「善待」抗議者,提供點心與飲水。

郭台銘「變 了」,或許有人會質疑他這種「變」,是為了挽回鴻海企業形象的一場秀。不過,即使這是一場「秀」,卻也顯露出﹁強人﹂迫切想重新凝聚鴻海員工向心力,以及 扭轉鴻海困局的強烈動機。郭台銘的「變」,會不會成為鴻海集團啟動新一輪企業改造的契機,透過以下郭台銘在股東會的第一人稱「內心告白」,或許可理出頭 緒:

談自殺危機

官方調查結果﹁無關工作﹂昨天(指股東會前一天,即六月七日)我晚上十點才回到台灣,不過,昨天卻是這些日子 以來我睡得最好的一天,我睡了六個小時。今天我一早起床,就開始讀股東會的相關文件。為了處理這個事件(指大陸廠員工自殺事件),過去一個多月來,平均我 每天只睡四小時。

這十二例員工自殺事件,喪失了寶貴的生命令人惋惜,我自己是背了十二個十字架,願意承擔沒有管理周全的瑕疵,對我個人的衝 擊也很大。創業這麼久以來,從沒有像這次一樣,讓我一度興起「不如歸去」(指退出經營)的念頭。

但這次事件,讓我學到很多,歷練很多,在這 次危機中,我學到人生最寶貴的經驗,就是當大陸經濟結構改變的過程中,我沒有很細微的去關注這件事。因此,也開始思考鴻海未來十年的發展道路該如何走。

大 陸政府派了一支兩百人的調查團,到我們深圳的工廠調查。結果,調查團發現,這些員工自殺與工作無關,所以我今天能回來開股東會。

即使如此, 我也不是沒責任,我最大的責任在於,在出現第二次或第三次(自殺)時,我們就要趕緊進行危機處理,但我卻拖到第六跳才驚覺事態嚴重。但這時媒體已經大幅報 導,推波助瀾,造成了五月密集的自殺事件。

為了防止員工跳樓自殺,我們十天內,在深圳廠區鋪設了一百萬平方米的安全網,買到整個深圳的繩子 都缺貨了,就是要盡可能防止意外發生。第六跳後接下來的十三天中,媒體不斷攻擊我,那段時間,我無法回台灣,我女兒打預防針不舒服,隔著電話跟我哭了三十 分鐘,我也只能在電話的另一邊聽她哭。

談加薪效應

掛保證不影響明年獲利

你問我為 什麼富士康調整這麼多,應該說,這是合理的價位,是符合深圳當地的消費水準和生活水準的價位。我相信,一名具有熟練技巧的作業員,底薪從二千元(人民幣, 下同)起跳不過分。事實上,很多富士康的資深員工與技師薪水早就遠高於二千元。

富士康加薪效應,可能造成全國效應,新聞已經開始報導。生產 線工人一定會比價,我們也願意找到更優秀的員工,如果其他企業不願意調價,我們也沒有辦法。但我們反而可以挑選更好、更穩定的員工,員工不會因為別的廠加 薪五十元就跳槽,有一群穩定工作的員工,凝聚向心力,生產效率反而會更好。

因為我們做一個經營者,要維持股東、員工和客戶之間的利益,這三 角的平衡要如何做得好,是一大挑戰。

薪資調整,絕對不是只有我們一家,物價、通貨膨脹一定會上漲,這是整個經濟現象,鴻海只不過在經濟現象 的引爆點上,受到比較多的關注而已。

我們認為加薪會影響單一季度的獲利,但加薪從今年十月一日開始調整,在這之後的二個季度會受一些影響, 但如果從明年全年度獲利來看,我們有信心不會受影響。

第四季目前看來不錯,如果有足夠員工和零組件(物料來源),加薪效應會否造成負面影響 還難說,但明年上半年不是電子業旺季,會有影響,但下半年可以彌補回來,全年到底影響如何?要看訂單。這樣的調整,中長期絕對是有利,短期三到六個月的轉 換期會有些影響。

我們要強調,我們不是﹁血汗工廠﹂,那你會問,不是﹁血汗工廠﹂,為什麼要轉型?

我要解釋,我們現在有很多 單純、單調,而且附加價值不大的工作,把這些工作用自動化機器來取代,這是我們的強項,我們有很多的工廠,都可以做到無人化的工廠。

未來鴻 海的發展,關於需要勞力,短期無法完成自動化生產的工作,會遷移到大陸中西部,生活水準比較低的地方。

剩下在深圳部分,我們會趕快發展無人 化、效率化的工廠,減少單純附加價值不高的工作,用設備來取代人工。

未來鴻海員工人數不會急遽擴充,甚至可能會減少,但產值和營業額會持續 成長,我們工作的人數從量的成長,會變成質的提升,比如說基層的員工,未來都會操作機械設備與軟體,這也會讓員工的附加價值提高。

我不會、 也不想為鴻海股價抱屈。有部分股東為我訂出了一個「股價不回二○○元,不能退休」的目標,我只能說,我會盡我最大能力。

談鴻 海未來

工廠轉市場 中國仍是重點我前些日子對外資說,現在鴻海遭遇到一點小小的危機,你們卻一直賣鴻海的股票,實在沒有義氣。鴻海是大型權值股,股票很好脫手,當股東需要錢 應急時,鴻海可以當成你的提款機;如果你因為現在鴻海遭遇到一點小困難就賣鴻海股票,我只能說,如果你判斷錯誤的話,真的很可惜。

中國要從 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的市場,除了工廠這塊我們絕對不會放棄之外,鴻海還會從百分之百外銷轉為一半內銷、一半外銷。

我們會替我們的客戶,到中 國一、二級的城市開賣場或五、六級的城市開店鋪,工作滿五年的員工,我們會訓練員工回家鄉創業,提供二十萬元人民幣的創業貸款和十八萬元的裝修經費。過去 鴻海百分之百產品外銷,隨著中國結構的調整,將變成外銷和內銷並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6

尹衍樑入股 棉花田照樣賺感性錢

2012-03-26  TCW




當人們對食品安全越重視時,一場 生機飲食連鎖通路大戰,也悄悄開打。

三月初,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宣告跨足生機飲食通路,在中天生技董事長路孔明的牽線下,出資近兩億元,取得該產業第三大業者棉花田的四分之一股權。

棉花田在一九九四年由翁湘淳創立,○八年中天生技以每股四十元、八千萬元購併,並由中天生技旗下子公司合一生機園一○○%控股。

最近棉花田剛完成增資,資本額從一億九千萬元擴大至三億九千萬元,中天生技持股降至七二%,尹衍樑持有二五%股權,其餘則由棉花田內部任職滿一年以上的員 工認股,增資目的是為拓展門市。

雖然四年前中天生技購併棉花田,卻讓創辦人翁湘淳留任棉花田董事長,從老闆變成員工,繼續帶領棉花田。翁湘淳是個感性的人,領導全憑個人風格,既不看數 字,也不談營運目標,只對員工說:「內在可以創造外在,你給出什麼,就會回來什麼。」

不看數字,聚焦服務改由後台監控經營績效

相反的,路孔明對數字非常敏感,經營中天生技講究績效、以數據掛帥。中天生技購併棉花田之後,路孔明發現,棉花田是「完全沒有數字概念」的店,強調情感、 服務、體驗式行銷等經營,跟中天生技的管理文化迥然不同。

翁湘淳走感性分享與關懷服務路線,碰上理性且講求效率的路孔明,撞擊出一套生機飲食通路的新管理模式。這套模式前後花了長達八、九個月的磨合期。

在棉花田工作超過十八年的營運部協理羅彩文指出,翁湘淳過去對分店的管理全憑信任,店裡從來沒有盤點,也沒有銷售報表,更從未對店長訂定業績目標。

中天生技入主後,企圖為棉花田引進一套講求數字和績效的管理模式,一度引發內部文化衝突,中天生技進駐的財務部人員和棉花田店員為了盤點存貨、核對數字, 經常熬夜工作到隔天凌晨一點;由於員工還未適應新的電腦化結帳系統,也曾短暫造成來客數下降。羅彩文說,雖然員工們花了不少時間去適應,但當時離職率卻是 零。

逐漸,棉花田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後台資訊系統,用來監督經營績效,即前台的銷售端仍維持原來的服務特色,店長看不到每天的銷售數字,也無須忙著追趕業績目 標,只須專注於服務。

至於監督經營績效的事,就交由後台的總公司來負責,包括採購、稽核、促銷成效等數字化管理。對於營收不佳的店,總公司則會派專案小組到門市進行輔導,協助 改善店面擺設、加強課程及活動內容,或員工特訓等。

不拚促銷,控制存貨年增二十二家店都賺錢

棉花田不為店長訂業績,但每間店照樣賺錢,看似很玄,路孔明解釋,生機飲食是一種透過服務和分享慢慢培養出來的生活態度,如果店長太重視業績,就會想盡辦 法促銷,造成服務品質下降,結果容易適得其反。

羅彩文指出,雖然店長和員工看不到業績數字,卻能利用系統紀錄的會員資料掌握消費習慣和趨勢,協助客人購物,從而提升服務品質。

有了這套後台資訊系統,棉花田在過去一年快速展店,從原本經營十多年只開二十家店,一年間就擴充了一倍、二十二家店,增至四十二家店,而且全部賺錢,來客 數也在一年內成長一倍,並且成功把存貨盤虧(編按:盤虧指實物比正確的帳面紀錄少)降為零。能夠達到零盤虧,是因為透過系統可以即時掌握產品的有效期限, 把隔夜的蔬果直接做成現煮餐點販售,或當作免費教學的食材。

挑戰龍頭,往南拓點拚今年上興櫃、攻大陸

目前棉花田的據點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台北地區和桃園,遠遠落後兩大生機通路競爭對手──擁有九十五家店的聖德科斯、八十家店的里仁,原因是過去棉花田專注 於直營,以小規模經營來維持服務品質,未開放加盟,在中天生技購併前,僅七家店的規模。

中天生技剛接手時,路孔明提出棉花田力拚市場老大版圖的構想,結果馬上被翁湘淳「糾正」,表示棉花田不跟別人競逐。不過,隨著棉花田增資、展店,挑戰龍頭 的目標不言而喻。下一步,它打算走出大台北,往中南部拓展,今年上半年預計展店至六十間,之後將開放獨立經營的生機小店加盟,目標是年底達到一百家,並計 畫進軍大陸。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指出,生機飲食有別於一般連鎖通路,屬於「細水長流型」,須花時間培養客戶信任及認同度,棉花田透過直營站穩腳步,未來快 速展店後,如何維持整體品質是後續挑戰。

棉花田計畫今年內申請登錄興櫃,明年上市掛牌。目前棉花田年營業額約六億元,在完成百店擴點後,業界估算今年營業額將倍增,挑戰十二億元,直逼前兩大。可 以預見,在第三大急起直追下,生機飲食連鎖店戰火將越燒越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0

女性領導者該重理性思考或感性溝通?

2012-6-11 TCW




延續上期的女性領導管理議題,專 長於女性領導研究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米其林領導與人力資源教席教授李秀娟,本期與全球造紙機龍頭德國福伊特造紙(Voith Paper)亞洲區總裁暨首席執行長劉明明對談,女性領導者到底該複製男性領導理性路線,強調邏輯分析、紀律、果決,或該以感性領導,發揮溝通、協調與細 膩的特質?但若選後者,又該如何迴避顯得「示弱」的問題?

劉明明目前是福伊特全球三十多位高階主管唯一的女性,在一片強調邏輯數據分析的男性領導的工業領域,扛起福伊特集團一九%的營收,她建議福伊特將技術和設 計權下放到中國,在金融海嘯時加碼投資,二○○八年至二○一一年,福伊特造紙在她帶領下,亞洲區營收由三億歐元成長到十一億歐元,成長二.七倍。

骨子裡剛,手段可柔避免公開場合正面衝突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米其林領導與人力資源教席教授李秀娟問(以下簡稱李):我的研究發現,男女領導者都須有相同的領導能力,不同的是,會有不同的領導風格, 男性偏向理性、果斷、魄力,女性則以情感、溝通、細膩見長,造紙機業是個非常偏向男性的領導文化,你覺得該融入或者開創自己的風格?

福伊特造紙亞洲區總裁暨首席執行長劉明明答(以下簡稱劉):你講到重點,這個行業裡頭女性特少,工業機器製造行業是個比較保守的行業,很多是在德國而且是 家族性企業,重工業,你必須tough(強勢)、樸實、帶領性強,這點我覺得骨子都是一樣的,但因為你是女性,表現形式可以不一樣的。比方說我遇到 conflict(衝突)的時候,我就很沉(著)。

開完會有意見不一致,我肯定不在公開場合強勢。

比方說我們美國、歐洲、亞洲這三個大區,每個月有單獨管理團隊會議,我在裡面提了幾個關鍵問題點,第一個必須降低成本,一聽到降低成本他們就不太接受;第 二,在國內(指中國)我建議re-design(重新設計),一般他們就把總部的設計直接拿過來用,我特別強調客製化,不然你花一大筆錢(把設備)送到這 邊來結果賣不出去,怎麼行?

我這幫團隊都是老外,(但)德國過來(專家)他就是不做(客製化),所以我想降低國外專家比例,用在地人,自然跟他們會有牴觸。他們層級雖然比我低,在這個時候我還是以柔為主,在會上我就不說了。

等每年我兩次時間談論一些比較重要課題(全球會議)時,我就會要求我總部的財務總監與大老闆過來,因為財務總監會支持cost(指降低成本)。

我會跟大老闆單獨談,我(會)告訴他,為什麼你在中國要給客製化設計的(理由)。未來,中國會引領全球需求,一定會cover(客製化的成本),反饋到歐洲和美國,這樣就不會是我一個人面對(團隊),不會起太大衝突。

處理衝突時,女性會更smart(聰慧),而且更有忍耐性,但我不會放棄,我等了一年、兩年,我會咬著這觀點做事。

李:這是與男性領導的差異之處,男性會直接衝撞或者據理力爭,女性比較感性和細膩,懂得收放,站在對方角度,找不同的方法處理衝突,就像是你在說服大老闆的方式,但是如果是很急迫性的問題,就沒辦法這樣了吧?

劉:這種歷練的轉變需要花時間的,你要教育你的團隊,否則你硬跟他幹,他也不幹,但有的時候你不能花時間討論,特別是(產品)質量與交期問題。

我們最近剛完成一個案子,原來答應客戶(交期)十二個月,但是沒協調好,要延遲交期了,我這麼一看不行,這時候就不行慢慢商量,他們(指部屬)本來要解 釋,我就說,你不要解釋,不要說客戶不接受,我都不接受,像這種情況我no discussion(沒得商量),這個時候我相當tough。

但是,我知道我這樣做,他們不會有爭議,因我在幫他想辦法,但有的時候,理念有不同,你就得花時間。

李:所以這是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在這個極端的時候,你就得當機立斷,但是有些長期理念,如果他不埋單的話,你可能會退下去,用比較迂迴的方式進行,不過,難處也在,女性在領導上常以一種迂迴、緩和的方式,但是會不會讓人家有「示弱」的感覺?

劉:退一步海闊天空,我覺得在這個行業,可能你得有風格,但是也得要有妥協的能力,任何事比方說十件大事,抓著幾件主要的事,其他我都可以讓,但這幾件大事我絕對不能讓,就像處理人際關係一樣,你處處都拔尖(指都要勝利)怎麼行?

李:女性的韌性非常高,立場上堅持相信的東西,手段上可以soft(柔)一些,這是所謂的剛柔並濟,不過雖然柔,女性持續力很強,抱著「我相信這件事情,就是要做」(的念頭)理想性高,男性在事業的驅動力則是追求權力。

相信直覺,敢於假設決策不一定只能看數據

劉:就像是二○○八年金融危機也是,大家都在撤的時候,我(告訴德國上司)說,這是要上(加碼投資),大家都在撤,你一定要有逆向思維,如果人人都在做的事你也在做,那你就僅僅是follow up(跟隨)別人的尾巴,怎麼會出頭呢?

李:這聽起來很直覺式的想法,當然確實可能為公司帶來新契機,但也可能會被其他人認為太無所根據,太感性而不理性,你怎麼說服他們?

劉:德國人很理性的,很邏輯性。(我告訴他們)正常(經濟成長)應該是這樣子的(在紙上畫出緩緩上升曲線),但中國政府的刺激方案,拿出人民幣四兆(元) 往上拉,當時我跟你講,我直覺是政府會拉,但這是違反規律的,它拉不久,會慢慢慢慢掉下去,但是我得在這點(指需求因為政府政策急升時)抓住機會,然後等 你(需求)下來的時候,吃得半飽了,再慢慢消化。

當時中國占(福伊特全球營收)份額就不少了,約三億(歐元),現在是十一億歐元。

李:你非常(有)前瞻性,女性領導通常在前瞻性會弱於男性,因為前瞻性本身要敢,要大膽假設。

女性領導她想得到(願景),不過她會有點戰戰兢兢,不太敢冒險,沒有信心說This is what I want(這是我要的),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差別。

我看到成功的女性領導,她都是有前瞻性,當然,這有七○%是靠經驗和過去的數據為基礎,加上直覺和想像,最重要是她比較敢。

劉:我同意老師的看法,我在這家公司十三年了,男性偏向會以看得見的資料數據分析做決策,但很多變革都是在事情沒有很清楚的時候得做出選擇,這時候女性的 直覺就很有用。所謂直覺,是感覺人和人接觸就有的化學反應,接觸出來的感覺,錯不了事,而且我做策略靈活得多、會適度調整,男性就是太單一了,女性的多面 性強很多。

女強人不必扮強女人軍事化管理現已不適用

李:過去在領導力上,都認為女生就算當CEO,要表現得跟男性一樣就是鐵娘子,才能夠在理性為主的男性領導中生存,就是必須做強女人(強勢領導)非女強人(發揮溝通協調特質的領導),你認為呢?

劉:這一定行不通了,你想這些新員工,都是八○年代、九○年後(出生),你那一套誰理你啊,大不了我辭職回家啃老去了。現在重視多元化知識,我們這裡有德國、英國人,還有好些菲律賓和香港人,人家受教育跟你都不一樣,就是你那方式(軍事化管理),他也不舒服。

李: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領導風格,就過去要求你要很tough,要什麼就是什麼,但在多元化下,單一、軍事化的管理,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正好顯現女性領導可剛、可柔、可進、可出的可貴。

【延伸閱讀】名師觀點 換位思考力強,是女性談判優勢

越來越多女性登上CEO,我稱之為ShEO。她們有3項擅長點:第一為善商,在管理時,她重視人性需求和人文關懷,成為推動企業成長深層的原動力;第二為 韌商,對於環境變化或不合理待遇承受能力高;第三為情商,與別人相處能力與換位思考的能力強。所以在談判上,女性進行交易和轉換的能力往往超越男性。

但是遇到的挑戰也在於,由於身兼社會上不同角色,社會也強調女性在當好CEO之前最好也是個好母親。另一個挑戰在於前瞻性不足,並非她沒看到趨勢未來,我 看到很多的女性,她之所以沒有辦法晉升主管,碰到的瓶頸是因為她不夠堅持去推動理想,只要突破這2點,在越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下,女性當家也許會是潮流。

社會給予ShEO更高的標準和壓力,我建議把握的原則是「要像女人,但是不能太女人」,能學習男性的鎮靜與邏輯思維,又保持女性的溫柔和親和力,這是女性領導者最大優勢。

口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米其林領導與人力資源教席教授李秀娟

【延伸閱讀】三分之二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來自中國

中國女富豪興起!2011年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排行榜,全球28位10億美元身價的白手起家女性中,18位來自中國,約占2/3。

【延伸閱讀】三分之二男性主管不喜歡被女上司管

ShEO難為!《哈佛商業評論》調查1,000名男女性發現,有2/3男性主管與1/5女性主管認為,有女上司心理上會覺得不舒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0

領導八○後 該走感性管理或訴求理性?

2012-7-23  TCW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將領導力分 Hard Power(硬性管理力量)與Soft Power(軟性管理力量),前者建立在「理性」的獎酬機制之上,後者則是以「感性」為主調,重視同理心、覺察力等管理者特質。隨著跨入職場的年輕世代, 來自物質不虞匱乏的年代,不易只靠有形獎酬激勵其工作表現,感性管理的議題,也越來越受到管理學界重視。

全球最大的速食連鎖餐廳麥當勞,七成服務人員是以學生為主的「八○後」(編按:指一九八○年之後出生)、甚至是「九○後」的計時員工。

曾擔任北京、上海麥當勞總經理,以及麥當勞中國首席人資長,去年底來台接任台灣麥當勞總裁的陳麒亦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期待被認同,渴望被感性管理,但需求 面卻十分理性,領導者如何洞悉被領導者需求,是平衡理性與感性管理的關鍵。以下是陳麒亦與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的對談摘要。

好人不代表是好老闆!對事不對人,表現差就要講明白

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問(以下簡稱李):麥當勞管理的很多對象都是年輕人,你又待過香港、大陸和台灣等兩岸三地,身為一個女性領導人,在扮演領導人角色時,先想到理性管理還是感性層面因素?

台灣麥當勞總裁陳麒亦答(以下簡稱陳):感性管理很好,好人容易做,但是好人不代表是一個好老闆。當一個員工工作表現不好的時候,理智上你一定要跟他講, 讓他明白工作表現是不合格的,或很需要改進,但若是選擇不溝通,或是溝通時語帶保留、模糊,希望對方能了解我在講什麼的那種,對我來講就是感情的因素,這 時候需要的,是針對事不是針對人的理性,雖然在講話時,我有可能傷到你的面子。

我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先小人後君子」,把壞的東西先放在檯面上,之後再想怎麼去manage(管理),但這過程中你很難分別出來,到底哪一部分是理性還是感性,也無法說出理想比例,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

帶人不像管工廠零件!把激勵變文化,投資回報會更大

李:領導人能考量到個別需求,進行感性管理固然很好,但麥當勞員工動輒以萬計,要運作感性管理,如何衡量時間成本?

陳:人員管理當然有它一定的SOP(標準作業流程),但服務業不是開工廠,也不是生產零件的地方,講到人,還要想怎麼激勵他、教導他做得更好,我們相信, 一旦對「內部顧客(指員工)」好,內部顧客就會對我的「外部顧客(指消費者)」好,但這種的精神要靠人、靠時間去傳達,員工不會百分百自己去執行,畢竟它 是人性的,一定存在差異。

我同意這樣做,管理成本很高,主管都要面對那麼多人,處理他們的感受,執行面難度是很大的,但若它形成公司的一個文化,這個管理思維就會一個傳一個,做得好,投資回報其實很大。

李:從你的管理經驗,一個台北二十歲的年輕人,和一個上海二十歲的年輕人,期待被理性或感性管理的方式對待,是一樣的嗎?

陳:不一樣。中國有兩個事情造成他們這代人很不一樣,一是文革,文化大革命把一些很傳統的東西都消滅掉了﹔二是社會急速發展,尤其今天上海的年輕人,可能 接觸的東西跟台灣不一樣,(社會變化)速度比香港還快,但因社會發展過於速成,人才需求量大,你覺得他們那邊不好用的人,他們會自己覺得棒得不得了,自誇 程度像是從哪個外星球來的,但那邊的小朋友就是這樣。台灣的年輕人,你說他好,他則會很客氣的跟你說謝謝。

管理中國年輕一代職場的人,你兩方面(理性和感性管理)花的精力要更多,他feel good(自我感覺良好)所以更需要感性,但因為還要他買帳、願意相信你,所以也要給他理智上的酬賞,才能達到同樣的管理結果。

李:未來中國做管理,得把感性和理性同時做大,會不會更難兼顧效率?

陳:我舉個例子,在台灣要辭退一個人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但在中國要辭退一個人,你只要跟他明說,他會很快就說,「好!沒問題!」不太需要處理他的情緒,因為他自我感覺很好,你不用我,我可以去另外一個地方。

草莓族不是不能吃苦!有潛力就給挑戰,他會更賣命做

五年前在中國,你還可以聽到年輕人在一個公司待三到五年,現在平均是兩到三年,因為每家公司願意給人才的工資都很高,今天你炒他,他還會很感謝你,所以我才說兩邊是不能比的,存在不同的情境因素。

李:很多人用「看起來很好看,但一碰就爛」的「草莓族」,形容台灣八○後這群年輕人,麥當勞做培訓時,如何回應這群人的感性需求?

陳:我們這一輩的管理者,卡在一個很尷尬的世代,我們和我們長輩的差異比較小,但,我們和下一代的差異太大,也還在尋找那個差異是什麼,以前的父母哪裡會為孩子讀書而去讀書?父母的定義、吃苦的定義都不一樣了,但是不一定表示他們不願意吃苦,可能還比我們更吃苦耐勞。

特別當你相信他是有才能、具備潛力的,一定要給他challenge(挑戰),給他做他認為不能做的事情,他會賣命的去做,做的速度一定比我們還要快,因 為他們很多方法,是我們沒有使用過的,上網、去臉書問啊,我們以前認為去問人很丟臉,現在不是,他們的工作方式、生活習慣跟我們這一代已經很不一樣了,我 看到當他們在拚搏的過程中,是很賣命的。

李:所以,八○後這群年輕人,也不是不理性,只是他們理性的邏輯和根據可能和我們不一樣,管理者需要進一步知道他們的邏輯是什麼,這樣才能進行理性或感性管理。

管理方式必須跟著變!越理解他們的價值,溝通越容易

陳:我那天在台北東區,問一個在麥當勞打工的二十多歲年輕人,你以後願望是什麼,他回答當公務員,我就問他,為什麼要做公務員,他說公務員穩定。聊天的過 程當中你會發現他們的motivation(動機)很不一樣。說實在,我二十歲的時候你問我做什麼,我天天在換天天在變。

所以當我們管理八○後、九○後的年輕人,無論感性也好、理性也好,都不能套用我們的習慣去理解,然而,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他們,這個管理原則卻是從來沒變過,越了解他們,就越能溝通,距離也會拉近。

正如人們想要生活越來越好,這個基本原則也從來沒有變過,只是你要知道他需要的是什麼?例如我們這個世代定義出國旅遊很重要,但對現在很多小朋友來說,可能常常在玩,出國對他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李:做為管理者,你覺得他們(年輕人)比上一代更感性,還是更理性?

陳:我覺得其實是更理性的。

以前我們老闆講的,我們就會跟著做,不用知道原因就去跟了,這是感性,不是理性。現在的年輕人他們也會跟,但會先要求主管,用理性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當你跟他講原因,他一旦同意他就會做,而且願意做得更好,他們在價值觀的管理是很自我掌控的,很在乎自己的價值和信念。

不管是談理性或感性管理,最重要的還是《孫子兵法》講的「知己知彼」,知道自己要什麼,對方要什麼,才能找到那個平衡點,管理基本原則沒變,但套進去的東 西和方式,一直隨著時代在改變。可以確定的是,管理的複雜性遠比以往更複雜,無論是環境和文化因素,今天員工的選擇性多了,邏輯跟思維也變動得更厲害。

以麥當勞人才培訓為例,從前是很內部的,只要麥當勞的人教麥當勞,傳承下去就好,但現在是大量找外面的人來教麥當勞,而且方式要很不一樣。雖然這樣很辛苦,但還是得改變,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未來會演變成怎樣,到我退休的時候,一定又完全不一樣。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告訴他們為什麼,比該怎麼做重要

人沒有絕對的理性,也沒有絕對的感性,管理也是一樣,純理性或純感性的管理都會出問題,但在看待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時,管理者通常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以為所謂的兩者平衡就是50比50,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平衡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就像雜技演員拿著一個平衡桿走鋼索,為什麼需要平衡桿呢?因為情境是一直在變的,突然間右邊來了一陣風,他要把更多桿子的重量往右邊傾斜;如果左邊來了一陣狂風,可能就要把90%重量都往左邊移。

麥當勞的培訓系統,對人員原本就有3個E的評估機制:Education(教育)、Experience(經驗)、Exposure(暴露,指透過特殊經 歷建立的視野),管理「八○後」、「九○後」也是架構在此之上。上海年輕人接受很多教育,但可能因為被比較的經驗缺乏,所以,容易表現出過度自信;台灣年 輕人則在物質充裕的環境成長,需要得到的是視野能被擴展,這都是管理者在進行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時,決定把平衡桿往哪一端移動的重要參數。

麥當勞的經驗也提醒了傳統的管理者,八○後員工要的並不是拍拍肩膀說幾句鼓勵話的感性管理,而是除了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的know-how,更重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know-why。這一點也是多數管理者在談感性管理時,容易忽略的盲點。

口述:政大商學院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

【延伸閱讀】80%台灣麥當勞16至30歲員工 是一線服務人員台灣麥當勞超過1萬名員工,年齡在16至30歲的年輕人,有80%是第一線服務人員。

【延伸閱讀】台灣麥當勞計時人員 離職率從70%降至60%2010年起,台灣麥當勞推動人員價值主張,讓員工擁有夥伴關係的工作情誼,計時人員離職率從70%降至今年的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35

財務智商(11):感性消費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1004

現代社會,對大部份香港人來說,物質從來不缺。消費時「買」定「唔買」,取決的許多時是主觀的喜惡,多於實際用途。最明顯的例子,是家裡充斥不少衣服,但我們還是會因應潮流,心情或新鮮感等理由而添置新衣。

為方便行文起見,小弟將這種以個人感受角度為大前提的消費模式統稱為感性消費。

然則,感性消費與買樓又有何關係呢?

關鍵在於,對絕大部份人來說,在一生中買樓的次數都有限。因一時衝動買左件唔會著的衫或袋,損失有限。然因一時之喜惡而買錯樓,則可以相當大鑊。

在筆者常去的一個討論區中,大部份版友看事物的價值,都偏向用純客觀角度去分析,如樓、女友/老婆、生仔、工作、消費習慣以至嗜好之餘此類。

但咁樣唔代表版友(或自己)都係冷血無情或孤寒成性,只看數字而唔顧自己需要及喜好。

我認為呢種思考方法的價值係能夠更有效咁助我地判斷出「感性」的代價。

用一個版友舉的例子,一個人本來喜愛清靜,喜歡住村屋,但同時想保值/享受地鐵沿線交通方便的好處,此時往往不知如何抉擇。

200萬預算,可以買到700呎的村屋,而同樣200萬,可以在市區買一個400多呎的細單位。

如果以一個客觀角度去分析,佢會識得預計若干年後市區(商業價值)有較大機會升值,say250萬,而村屋就好大機會原地踏步。

分析過後,佢會有一個「合理預期」,即放棄潛在升值50萬以換黎自己的喜好及大d的居住面積,而如果到最後佢都係決定揀村屋,我相信未來佢後悔而dum春的機會一定會細過單純因自己喜好而下決定。

你可能心諗,挑,到最尾咪又係揀村屋,有乜分別?

分別在於,97時好多人唔識分析,單純感性地覺得深井個青馬大橋全海景好鬼正,
「應該」會升值,結果用多幾百萬的溢價去買入「心頭好」,到今時今日都離家鄉一大截。

要一再強調的是,小弟認為只要果個人清楚知道自己做緊乜,能力又負擔得起,
佢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消費以至做人模式,無話邊種行為模式一定好d。

即係話,好似以上的深井的例子,假設小弟身家有三幾千個,用幾百個買間全海景單位當渡假屋,都係piece of cake,就算買完跌到得番1,000蚊呎都無所謂,因為我由此至終當佢係消費品。但事實上,買樓對好多人來說,可能一生人中只有一兩次的機會,因此一句「I’m lovin’ it」而忽略客觀條件的考慮,無疑係相當容易將自己陷入險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4

【小社交】她理財創始人車勇:10萬用戶女性理財社區誕生記,如何抓住感性人群的理財需求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5/145472.html

i黑馬註:據數據統計,女性掌管著家庭70%的支出,她們不但是家庭消費的主力,也是投資的總管,遺憾的是現在的理財社區都太過於“男性化”(例如股吧,雪球等當下流行的理財社區),完全沒有顧及女性人群的理財心理與需求。

她理財就在正確的跑道上,專註於女性的理財社區,理解女性偏好低風險,樂於聽取大眾意見等特性,目前已經積累了10萬用戶。
 

\她理財的創始人車勇,原來也是做媒體的,2000年就進入《互聯網周刊》,一直做到總編的職位,後來走上了創業之路。她理財算是車勇第二次創業,他還曾在2006年創立過我用網,一個技術主導型網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服務器和相應的定制、收藏、和主題分享服務的平臺。

車勇創立她理財是在2012年時的想法,當時在華創資本,和同事聊起金融服務行業。國外有一個Learnvest(美國當時的女性理財網站,後轉型為理財規劃網站)很火,受此啟發,2012年,車勇開始招兵買馬。搭建自己的團隊。因此,她理財算是華創資本內部孵化的項目。

在車勇看來,女性理財是區別與男性,有其特定屬性的。

首先,女性風險偏好較低,保障第一,收益第二;

第二,女性理財更多是為了怎樣達到生活目標,而不是單純地積累財富;

第三,樂於聽取專家意見,常常跟隨親朋好友進行相同的投資或理財活動,願意委托理財,而男性更傾向於獨立判斷;

第四,女性往往擁有家庭的消費和投資決策權。同時,基本上無論男性女性,都更希望理財能夠簡單易懂,而不是被專業術語拒之門外。而且,理財的女性往往更加獨立、生活態度積極樂觀、更有責任感、言語中表現出健康的正能量。所以,如果能讓女性用戶們更好地學習理財,並相互分享和鼓勵,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萬事開頭難,整個2012年,她理財都是在不斷試錯中度過的。這一年,車勇帶著團隊盲目做了太多事情,缺乏驗證,嚴重失焦。因此,第一個1萬用戶來的異常艱難。直到去年,通過強化理財日誌,把其他各種功能折疊隱藏,再加上余額寶們啟蒙大眾理財意識的東風,終於才將社區推進入了一個明顯的上升通道,獲得第一個10萬用戶的速度快了很多。

她理財的用戶大多是22-35歲的職場女性。由於所處的生活階段和自身財富的逐漸積累,理財越來越成為她們的剛需。她們想要理財,但是由於資金和知識的門檻,不知道從何下手。

除了在社區里學習和分享理財知識與經驗,她們特別需要專業可靠的咨詢服務。而傳統的金融機構,對於這些資產有限人群是基本忽視的。余額寶帶來了一些改變,但還遠遠不夠。理財是一種複雜需求,涉及到收支安排、財務保障、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諸多方面。每個人有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活目標,在財務上,都需要妥善的綜合安排。這些,不是通過購買一兩款多少收益率(風險不詳)的產品就能解決的。

於是從去年開始至今,她理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發了國內首創的在線理財規劃服務——“好規劃”,通過互聯網和智能算法,為想理財但感覺無從下手的年輕奮鬥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理財規劃和資產配置方案,並以個性化的咨詢服務持續與用戶產生互動。為此她理財以六位數資金購買了“guihua.com”的獨立域名。

在線下,做一份理財規劃的成本在千元以上,而且找不到熟人還做不了,做出來還看不懂,解釋權在理財師(其實是銷售經理)手中。而在好規劃里個人的財務規劃是可以免費完成的。

目前她理財主要在做兩個業務,這似乎有悖於所謂的“專註”原則。但車勇覺得事情不能這麽教條地去看。對於服務業的互聯網化來說,“社區+服務”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和支持。在公司的使命和願景層面上保持專註就可以了。

在理財領域,從社區到服務是一個自然的延伸。不管是做女性理財社區還是互聯網財富管理,在垂直領域,深度決定一切,必須切入到垂直行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形成閉環。單純的社區,變現始終是讓人頭疼的事,說是行業難題也不為過,那是因為離行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太遠了。

因此,她理財目前的商業閉環可以簡單闡述為:搭建她理財社區,積累和沈澱用戶,建立好規劃,為用戶提供財務規劃模型。後期通過為用戶推薦相應的理財產品從中收取一定的費用。

做了這兩年多,也因著華創資本的資金支持,她理財一直堅持一個“慢公司”的節奏,耐心地打造產品和服務,耐心建立壁壘,耐心組建起現在這樣金融和互聯網融合的一流團隊;不要虛榮指標,不依賴流量生存,目前她理財平臺上產生的理財內容已經引起其他平臺關註,並且已經有一些平臺提出轉載合作需求。

車勇說:“我們做不了快速成功的事,太多的人擁擠在快速成功的路上。我們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團隊互信,日拱一卒,我們看得清楚腳下的路。”

社區類型:女性興趣社區

創始人:車勇

上線時間:2012年8月

所在地區:北京

團隊人數:48人

融資狀況:華創天使投資

她理財無疑抓住了理財人群中的一個分支——女性,圍繞女性理財人群為她們提供需求,形成社群。只研究一個人群快速為她們提供服務,總是容易成功的。她理財是【小社交】的成功實踐者之一。

附【小社交】系列開篇:《小社交時代開啟:“秘密”們的風口 》

1995年的MSN,1999年的OICQ,2004年的Facebook,再加上其後的Myspace、人人......從90年代末一直到2010年之前,互聯網一直處於大型社交網絡平臺越快速發展時期。

但從近兩年開始,整個互聯網世界以矽谷為起點,刮起了一道"小社交"風潮。私密社交應用PATH用戶數超過2000萬,估值10億美金;Facebook花費10億美元收購照片社交應用Instagram;“閱後即焚”應用Snapchat拒絕了Facebook和Google高達30億美金的收購邀約;知識問答社區Qura估值9億美金......

大型社交網絡平臺越來越傻?

互聯網一直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網民越來越多,大型社交網絡逐漸處於過載的狀態,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如今有10億用戶,QQ有8億用戶。

大型社交網平臺上,一個人的人際網絡逐漸會變得冗雜,很難區分邊界,逐漸失去真實的群體感。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自己屬於各種不同的群體:文學愛好者,程序猿,動漫愛好者,旅行愛好者,父母等等。

但現在的大型社交網絡已經大到讓人感覺“虛無”的狀態,人們上社交網絡是為了維護真實的社交關系,或者尋找自己需要的社交關系,但是龐大的社交網平臺上,上億人產生的信息太過泛濫,無始無終——信息爆炸了。每個人想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時,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亦或是說他們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時,信息早已經被信息的汪洋淹沒。

美國實時數據分析平臺Spinnakr市場負責人Rishon吐槽說:

“作為一個市場營銷人員,Facebook 和 Twitter 是我工作的必要成分,而且它們現在的影響力依然很大。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想要的是一個更加人性化的東西。我渴望互聯網原本所提倡的互動和關註。毫無疑問網絡帶給我們巨大的溝通能量,但我們為什麽要把它浪費在刷彼此生活瑣碎的更新上?”

社交網絡的分叉路已經出現。要麽大而不倒,要麽小而美——而對於做社交網絡的創業者們,機會就是小而美。

在我接觸的幾個案例中,已經有很多創業者在小而美的社交網絡領域開始嘗試,他們的做法總結起來就是:把大型社交網絡中冗雜的關系和信息,按自己的設計的標簽抽離出來,然後按這個標簽去設計產品,以滿足相應人群的需求。

而其中的關鍵點,便在於對社交標簽的抽取能力,以及後續對這個標簽化社交需求的滿足能力。

以下是一些我接觸過的案例。

社交標簽化之:場景?

秘密、tataUFO、被窩音樂、知乎......

被窩音樂是去年黑馬大賽決賽的八強選手,當時周鴻祎、閻焱評價被窩音樂時說:“雖然我們老人看不懂,但是90後的需求很奇妙,只要產品被人喜歡就有前途”。

被窩音樂的創始人DK,在創造被窩音樂時,設想的場景是一個人窩在被窩里看文字聽音樂,大家一起UGC文字,選音樂,互相溫暖對方。

同樣的,秘密、知乎也是把社交中的場景抽離出來,專門做成一款社交產品。秘密預設的場景是大家在一個圈子里,不知道誰是誰的情況下說秘密(吐槽),知乎是把專業知識分享的場景抽離出來,用問答的形式呈現。

而起源於北大清華兩所大學的約會應用tataUFO,則是在每晚十點推薦一個約會對象給用戶。

對於場景的設定,可以強烈的刺激用戶的社交行為,以及行動力。非常容易聚集目某方面社交需求強烈的用戶。

社交標簽化之:興趣?

面包旅行、高手、Blued......

高手的創始人袁帥說:“小社交是一種必然,大社交體系是無法滿足大多數用戶細分訴求的。特別是對於目的性極強的90後來說,他們天生更喜歡精準化社交的東西”。袁帥參與了今年黑馬大賽TMT賽,他創造的高手APP是“基於興趣的碎片時間知識分享應用”,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分享各種知識,以及找到同興趣中具備領域知識的達人。

面包旅行更為精準,切入的是“旅遊”這個興趣標簽。面包旅行僅僅運營一年就聚集了超過千萬的旅行愛好者,這里面的潛力也是巨大的,在上面銷售的旅遊產品經常被一搶而空。

當然,還有"同性戀"為興趣的社區Blued,以及積累了百萬級用戶。他們在兩個月前才獲得千萬級別投資,目前估值1億美金。小社交往往會比大社交更容易實現貨幣化,而社交標簽化的“社會職能”模式中,這點更明顯。

社交標簽化之:社會職能?

寶寶樹、極客學院、辣媽幫、CSDN、Segmentfault、愛敗媽媽......

業內人士向i黑馬透露,辣媽幫垂直社區,雖然只有百萬級的用戶,但營收規模已經能達到千萬級。而CSDN、極客學院、Segmentfault等以程序員為主的社區,也已經獲得不錯的現金流。

用簡單的每個用戶價值估算,小社交的商業價值也遠遠高於大社交平臺。新浪微博上市之後,市值約在40億美金左右波動,擁有5億用戶,而簡單的平均下來,每個用戶價值約在8~10美元左右。Twitter擁有7億用戶,市值220億美金左右,每個用戶價值30美元左右。Facebook每個用戶價值150美元。

讓我們來看看小社交應用們。中國同性戀社交Blued用戶百萬,估值一億,每個用戶價值100美元。Facebook花費10億收購Instagram時,Instagram用戶為3000萬,每個用戶價值300美金。

也就是說,無論中國美國,小社交比起大社交,每個用戶的價值至少會高一倍以上。這並不難理解,因為小社交更加精準化,用戶的行動力也更強。

社交標簽化之:XXX?

大社交中有若幹標簽,都可以抽離出來做各種小社交應用,關鍵是看抽取的水準,和實現這個社交標簽的能力。我見過最奇葩的社交應用標簽是“胡子”,上面的用戶都是胡子愛好者,交流各種關於胡子的信息。當然,實踐成功。這個細分社交應用的用戶粘性和貨幣化能力都是極強的......

其實騰訊系社交產品和微博已經告訴我們,大而不倒的巨型社交網絡會走向1.流量入口;2.營銷工具。而對於精準廣告、電商化以及O2O來說,小社交才是最好的工具。

作者:劉惜墨

來源:i黑馬,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61

野蠻人再次入侵 郁亮感性發聲期待“萬億大萬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792.html

野蠻人再次入侵 郁亮感性發聲期待“萬億大萬科”

一財網 吳斯丹 2015-12-10 14:52:00

在萬科奔向萬億市值的路途中,新業務發展紛繁複雜,就連郁亮也曾坦言未來無法預料,操盤難度足以可見一斑。缺乏實業操盤經驗的險資不會不明白這一點,他們需要萬科管理層的支持。

萬科(000002.SZ)股權爭奪白熱化,面對敵友難分的寶能系、安邦系,萬科管理層何去何從?此前一直緘默的萬科總裁郁亮終於發聲了。

12月10日上午,郁亮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寫道:“25年前的今天我加入萬科,從此與這家時代的企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回首一路走來的種種,那些曾經的艱難、喜悅、挑戰、成就,都是生命中最溫暖的記憶。感謝王石主席,感謝萬科,感謝堅定支持我們的客戶、股東和合作夥伴,共同的價值觀讓我們始終在一起。生命是一場永不停歇的馬拉松,面對新起點、新征程,期待著與大家砥礪奮進,同舟共濟,奔向萬億大萬科!”

從表面上看,郁亮作為萬科元老對公司與社會各界表示感恩、暢想未來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但結合當前的股權危機,郁亮選擇在此時表態,意味深長。

仔細分析這段話,郁亮主要向外界傳遞了兩層信息。一是萬科有今天的成就是仰賴股東的支持,無論股東如何變化,希望都能與萬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同舟共濟。二是萬科未來要實現萬億市值宏圖,為股東許諾一個看得見的未來。

這更像是一種隔空喊話。在過去幾十年中,萬科的股權一直處於分散狀態,前第一大股東華潤也一直以一種不幹預的姿態默默分享著公司發展紅利,萬科管理層則扮演著這家公司的主導角色。如今,寶能系也好,安邦系也罷,要想駕馭萬科管理層難度不小。

而在萬科奔向萬億市值的路途中,新業務發展紛繁複雜,就連郁亮也曾坦言未來無法預料,操盤難度足以可見一斑。缺乏實業操盤經驗的險資不會不明白這一點,他們需要萬科管理層的支持。

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郁亮的表態釋放出了拉票的信號。在紛繁複雜的股權爭奪中,雖然寶能系已憑借20%股權躍升第一大股東,安邦也持了5%股權,但更多的權利還握在中小投資者手中。

郁亮還特意為這段話配上了三張與萬科創始人、董事會主席王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合照:一張是萬科創立初期,一張是攀登雪山,一張是萬科B股轉H股成功之際。

一個是萬科的創始人與精神領袖,一個是萬科現在的掌舵人,郁亮將三張合影放在一起,或許是想告訴外界:萬科管理層一直是擰成一股繩,在面對侵擾時將同仇敵愾。

而王石早在12月8日也通過朋友圈發聲:“88年萬科股改時,老王就放棄了股權,表明了對財富的態度,也表明了和團隊一起做職業經理人,把萬科打造成現代優秀企業的自信。既然放棄了股權,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誰想成為或實際成為萬科的大股東,就不是管理層能左右的。但能做到的是為全體股東創造財富,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產品,為社會承擔責任並捍衛尊重自然、尊重人類的價值觀和萬科文化。”

兩位大佬的表態,有底氣,也有無奈。在資本大鱷面前,萬科管理層能做的還會更多嗎?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36

「父後」150天,廖鎮漢感性告白父子情 每天照舊準備茶與報紙、問祕書一句「董事長今天好嗎?」

2015-10-26  TCW

微風信義將於11月5日正式開幕, 這個費時八年的新據點,對廖家父子意義非凡, 一路在父親廖偉志嚴厲要求下挺進的廖鎮漢,此刻心中悲喜交加, 歷經父後150天,這位將掌控240億元百貨版圖的新舵手心中有何感懷?

晚上八點鐘的台北信義區,燈火輝煌,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小資女、學生漫步信義計畫區香堤大道,就在華納威秀、ATT 4 FUN與新光三越A9、A11之間,這裡是全世界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一級戰場」。最晚進駐此區的微風集團,下個月將開幕第二個據點「微風信義」,這個百貨新地標籌畫八年過程中,充滿微風新當家廖鎮漢與父親廖偉志的心血及記憶。

八年來,廖鎮漢最常與父親廖偉志一起做的事,就是晚餐後一起散步在信義區這條香堤大道,父子倆聊聊一路以來的奮鬥心路,聊聊微風未來願景或是家族私事。

父子同步的協奏曲,在今年五月劃上休止符,廖偉志擋不住病魔,因肺腺癌過世。六月分父親的告別式上,廖鎮漢一句:「您說的,我都記得。您沒說的,我都懂了!」父親的遺願,早已經刻進腦海裡。

現在應該可以稱你為董事長了吧?「不用、不用,一切如常,還是叫我常董就好。」談起百貨產業,廖鎮漢說「變」是唯一不變的準則;而面對父親逝世,他則是守著「不變」,一切如常、一切沒變,彷彿父親不曾離開。

父親剛走時,廖鎮漢有長達一個多月時間都待在家裡辦公,他說,以前總是和父親兩人一起出門,乍然之間無法適應,就把同事找來家裡開會。月餘過去,他踏進辦公室的第一天,父親的祕書來問,她該做什麼?老董事長的辦公室怎麼辦?

他要祕書「一切照舊」,每天進辦公室照舊開電腦、泡茶、給董事長買報紙,然後照樣替董事長讀報、劃重點,就像父親仍在一般。每當廖鎮漢經過父親的辦公室,看到祕書,還會順口問:「董事長今天好嗎?」

盼父後一切照舊

職銜不願變成董事長

「我們連結度很深,所以沒有動的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他的辦公室也跟以往一模一樣,我不準備要變!」廖鎮漢淡淡地說。

各界揣測,廖鎮漢也許會由常董變董事長,他搖搖頭表示,一切如昨,職銜不做任何變動。職稱不變、生活不改,就好像心中支柱永在,唯一差別在於心境。

廖鎮漢說,以前公事不論大小,決策都有父親一起商議,他只要對父親一個人負責;現在什麼事情都要想更多,得扛起對家人以及微風集團逾一萬名員工的責任。

即將開幕的微風信義,與才開一年的松高店,對廖偉志、廖鎮漢意義非凡。當年,廖鎮漢在SOGO獨霸忠孝商圈、大力抵制之下,各界一片看衰中,微風成功突圍;十四年後,微風再度挑戰強敵盤據的信義區,時移事遷,時空已然不同,微風也已非當日的吳下阿蒙。

如今,一年連開松高、信義兩店,商圈內的新光三越、BELLAVITA莫不嚴陣以待。尤其明年起,微風松高店、信義店擁有完整年度業績,兩個據點預計將貢 獻八十億元業績,集團整體業績也將一舉墊高到二四○億元,「明年微風將進入豐收年。」廖鎮漢這麼說,這是廖偉志生前期待看到的榮光。

新據點中,松高店主打年輕快時尚,而籌畫八年的信義店,有父親和他共同擘畫的夢想,「我們將把微風廣場的精品精髓搬過來。」其中,為了媽媽林美瑛引進的美 國家具家飾品牌Crate & Barrel,打造地下一樓五百坪銷售空間;為了喜愛水晶燈的妹妹廖曉喬,耗費三萬三千顆施華洛世奇水晶,製作全球獨家的水晶燈,將照亮微風信義一樓大 廳;為了老婆孫芸芸,引進她喜愛、出現於熱銷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中的英國內衣品牌Agent Provocateur。

在四十五樓將成立的「丸本陣」日式餐廳則象徵著父親的武士道精神,賣的是Shabu shabu(鍋物)與懷石料理,都是父親愛吃的日式料理,店內還將為父親留一個永遠的位子。

微風做餐飲一向很「專」,微風信義這一次號召了二十家餐廳齊聚一堂,「是前所未見。」廖鎮漢自信地說。

經營餐飲眼光精準

明年貢獻七十二億元營收

其中,首次登台的香港點心名店「點點心台灣」營銷總監錢文儀,是廖鎮漢的子弟兵,曾在微風擔任公關的她,回憶有次周末上班,遇到廖鎮漢,當廖得知錢文儀二 十九歲後,告訴她:「這是人生的轉捩點,你還有一次失敗的機會。」這句話給了她創業的勇氣,取得點點心代理權後,更回頭與老東家合作。

微風信義四樓規畫了一整層、十六家餐廳,第一個簽約的是犇鐵板燒。董事長楊欣選擇這裡,作為進軍百貨通路的第一個據點,「其他百貨公司也 有邀約,但都希望我們調降餐點價格,以平價進駐美食街,而微風信義可以維持我們的品牌定位。」餐飲,是微風集團僅次於精品的第二大業種,廖鎮漢眼光精準, 締造微風台北車站的改造奇蹟,自有品牌丸壽司、上海茶樓也多獲好評。他說,明年集團業績預估二四○億元中,餐飲占比近三成,將為集團帶入七十二億元營收。

原本廖鎮漢規劃將自有餐飲品牌獨立IPO,隨著實力成長,「目前沒有資金需求」,IPO計畫已暫緩執行。

認識廖鎮漢的人,不論是員工還是朋友,都異口同聲地說他「超認真」,時時刻刻關注著產業動態。妹妹廖曉喬更直言「哥哥是個工作狂」、「之前每天都跟父親聊到半夜兩三點,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珍惜員工激進建議

「以前這是我對我爸講的」錢文儀任公關期間,常晚上收到廖鎮漢傳來國外的DM,期許微風DM能學習優點、不斷改進。有一次在美國看到肉片的油花、紋理也能布置櫃位,便分享給楊欣,因此犇鐵板燒本店與信義店都採此策略。

廖鎮漢不只樂於分享經驗,「他點子很多,且不會給人遙不可及的感覺。」錢文儀回想在微風工作期間,每周公關與藝人經紀團隊開會,總是從頭笑到尾,因為廖鎮 漢覺得,既然這是「點子大會」,就該輕輕鬆鬆暢所欲言。而廖鎮漢的手機裡有超過二十個LINE的群組,員工可隨時與他直接溝通。他說,每天員工LINE來 的這些小事情,很可能「會變成公司未來的動力」。

為了微風下一個十年,他大力聘用年輕的幹部,至少招募十五名高階儲備幹部,這群年輕人有時會提出比較激進的建議,「這些建議是我在資深員工中聽不到的」。比方說,儘管公司規定處理一件公文不能超過兩天,他們則揭露,規定是規定,「公文到我們手上,都過了好幾天,競爭力早就沒了。」聽到這些話,廖鎮漢說:「以前這是我對我爸講的;現在換他們來提醒我了。」廖鎮漢正在儲備微風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戰力。

與父並肩散步這條路

成就微風信義布局

從微風信義步行到微風松高,不用五分鐘,但客層完全不同。微風松高附近有影城、夜店,客層年輕,所以讓H&M落腳於此;微風信義,則是承襲精品風格,將帶進本館的時尚精品元素,鎖定高端消費人口。

信義區住了快八年,這裡處處有廖鎮漢陪伴父親散步、父子並肩而行的記憶。

如今散步的理由消失了,廖鎮漢把屬於這條路的記憶定格,他想起在父親最後的那段日子,父子獨處時,兩人講了許多心裡話,父親不再那麼嚴厲,偶爾透露對人生的眷戀與感觸,一向強悍的強人父親,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告訴他:下輩子,還要與他再當父子。

言談至此,不捨的情緒迴盪空氣中,訪談悄然暫停三分鐘。

父後一百五十天,微風信義亮麗開幕之時,廖鎮漢當家的微風怎麼走下一步,格外令人期待。這位百貨的創新者要帶著這艘大船,航向老船長念念不忘的事業新大陸。

撰文 / 許秀惠、林惟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3

又雞婆又感性 你不知道的葉俊榮 接掌「天下第一部」 林全讚他全才 游錫堃誇不怕苦

2016-05-23 TWM

台大法律系教授葉俊榮重返政壇,接掌「天下第一部」內政部, 他生性浪漫,卻又有著務實的執行力,被行政院長林全稱為「全才」; 然而為何他總是奮不顧身,又傻又雞婆地承擔所有的責任?

有人說,投入政壇的學者都是傻瓜,放著清白的知識分子不當,硬要鑽進魚龍混雜的臭汙泥裡;按這種說法,在蔡英文政府擔任內政部長的葉俊榮,不只是傻,簡直是傻到家了,他不但勇闖官場,而且還連入兩次,著實膽大包天。

而且葉俊榮不只傻,還很雞婆。台大法律學院門口有棵老樟樹,據說,有一次這棵樟樹長偏了,葉俊榮竟然廣發信函,行政人員及教授人手一份,裡頭一字一句苦口婆心,傾訴著「救樟樹」的訴求,當時行政人員收到資深教授的郵件,哪個不是心慌意亂?葉俊榮對此笑說,傳言太過,「我只是關心周遭生態。」38歲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他卻放棄學界大好前途,踏入政壇說葉俊榮又傻又雞婆是有根據的,他求學過程順遂,一路從建中、台大念到美國耶魯大學,一九八八年回台後,立刻在學界發光發熱。那個年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一生只能領一次(二○○○年後改為一生可領三次),葉俊榮年紀輕輕就因為嚴謹扎實的學術成果,在一九九七年雀屏中選,學界前程一片大好,那年他不過三十八歲。

然而,專攻《憲法》、《環境法》的葉俊榮,一九九三年在宜蘭縣「環保大憲章」活動,認識了游錫堃,○二年,他決定接受游錫堃邀約,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一幹就幹了四年。學界有學界的晉升管道,葉俊榮這麼一走,等於放棄了自己在學界累積的聲望。

那為什麼要走?自然就是雞婆了,畢竟「改革」、「實踐」一直是葉俊榮信念的核心,不傻怎麼能改革體制?不雞婆又怎麼能宣揚信念?

當年在政界,葉俊榮堪稱最忙的政務委員之一,不但起草《資訊公開法》、《行政程序法》、《科技基本法》等重要法案,還推動政府改造及永續發展等議題。

○四年改任研考會主委,更推動電子化政府、風險管理機制,還主導政府組織改造。

游錫堃談到葉俊榮直誇:「第一,他法學素養很高;第二,他頭腦冷靜清楚;第三他不怕吃苦、要求完美;第四他抱持著進步的價值觀。」加上嫻熟政府機關,游錫堃原本希望他能擔任內政部長,可惜未果,否則早在十年前,他就是「天下第一大部」之首。

研究與本土政治、經濟習習相關他說:想讓國際看見台灣憲政經驗談到這段往事,葉俊榮笑說:「我認為當時我不該去內政部。我是政務委員,站在行政院角度,必須超然!」他有點靦腆地繼續說:「我認為我做了好多事,我做的事,並不只是單純技術性服務,我在那個時代某種程度引導了『施政的氣質』,政治策略技巧不是全部,必須有那種『你是來做事』的氣質!」然而政壇水深,明槍易擋,暗箭難防。○七年,藍綠對立鬥得兇,已經回到學校的葉俊榮被當時總統陳水扁提名大法官,在立院卻慘遭國親兩黨封殺。葉俊榮沒有在官場一路高歌猛進,回到學界後,他也不算好過。

一方面他要在學術上重起爐灶,再打江山;另一方面,學院派系間誤解也深。學界和政界,說不像是不像,說像卻也挺像,學界甚至傳出耳語,指他為爭法律學院院長寶座,與其他教授鬧得很不愉快。

事實上,葉俊榮確實曾參選院長,但他多數是因資歷、能力被眾人推舉。他的學生、現任台大教授的張文貞談到此事坦言:「葉俊榮是英美派,在法律學院是少數派。」在法界,台灣多尊德、日主流,葉俊榮雖資深,但他對院長位置相當淡然,他笑說:「這跟派系無關,其實我真的參選只有一次。」張文貞說:「他只是很希望傳達理念。」對權位並不眷戀。

葉俊榮在研究上的理念也與台灣息息相關,他希望從本土政治、經濟各方面處境觀察台灣憲政發展歷程,呈現出台灣獨特的樣貌,「我希望讓國際上看到,台灣憲政經驗、民主議程和活絡的市民社會。」葉俊榮回到學界後,鎮日埋頭苦幹。張文貞說:「他非常資深,每個周六、日卻還是把自己關在研究室裡,非常刻苦!」他終於又一次站上學術的高峰。

從○六年到一六年,葉俊榮整整拚了十年,他的研究終於有了成果,世界知名的牛津Hart出版社,日前出版他的新書《台灣憲法:脈絡分析》(《Constitution of Taiwan : a context analysis》)。

這本書出版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在於,牛津Hart出版社之前也出版了《中國憲法:脈絡分析》),由於政治、市場考量,Hart一度不願出版《台灣憲法》。葉俊榮花了很大功夫說服出版商,才讓此書順利問世,他驕傲地說:「台灣從日治的《明治憲法》到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憲法》,逐漸擺脫文本束縛,漸進修改,加上大法官解釋,終於賦予《憲法》新生命,促成民主轉型,這是憲政奇蹟!」然而葉俊榮再度犯了「又傻又雞婆」的毛病,張文貞說:「就學術上,如今應該是他要收割的時候。」但葉俊榮卻再度離開學界,接受了行政院長林全的邀約。張文貞無奈笑說:「他在學術上的努力正要開花結果,他卻願意放棄一切,把開拓的結果留給我們。」前車之鑑猶在,他竟然又義無反顧說放就放。

接? 不接? 內心小劇場翻騰ㄧ句「這是台灣的機會」,說服自己五二○就職典禮前一天,葉俊榮仍依循過去十年的老習慣,準時到台大研究室報到。即將上任,他不見焦慮,只是一派從容在辦公桌和沙發椅間來回,花整天時間與訪客對談,早做好就職的心理準備。

在他決定接下內政部長大位前,內心早就上演過幾百齣小劇場,「你們很難想像我在紐約旅館跟自己辯論,我問我自己,我為什麼不接受?也問自己,為什麼要承擔?」他笑說:「我好像有一種『使命感』。這一次是台灣的機會,不是蔡英文、林全或民進黨的機會,這是台灣的機會,不能搞砸!我心中最重要的不是這個官位,而是這個事情是什麼,我很認真考慮『內政部部長』到底可以做什麼?」「內政部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是一個『人親土親』的單位,是關心人們最基本需求的部會。」葉俊榮認為內政部雖然事務龐雜,但一切以人為出發,「不論是治安、新移民,我們都有讓人民感覺到放心、安全以及尊嚴的責任。」另一方面,他也強調:「要對我們生存的土地,展現真正的關懷。」葉俊榮表示,他會先實踐「國土三法」,再解決「住居」問題。

他跳脫框架解決住居問題

「社會宅要蓋,也要潮得讓人認同」蔡英文選舉時保證八年會興建二十萬戶社會住宅,但葉俊榮認為,除了速度,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礎。「先有好的國土規畫、住居政策,最後才透過政府部門投入提供社會住宅。我們不只是蓋房子的人!」他認為,不只是蓋,蓋出來的房子也不能讓年輕人覺得丟臉,「我們不可能奢侈,但至少像Uniqlo、Zara,要是『潮』的,要讓人有認同!」他的想法跳脫了公務系統既往的邏輯。

葉俊榮的研究室,幾乎就是暗示他信念的圖示。研究室中,兩側都擺了書架,它們倚著牆延伸到最底的窗戶。右側的書架是學校統一採購的制式家具,上頭堆滿了書;左側是手工打造的柳安木書架,除了書,還多了木製貓頭鷹等其他雕刻品。

「右邊是學校採購的,它其實是三合板,也不是很堅固,進來還有一點甲醛,這就是公家部門!但對不起,我不服輸,旁邊的書架都是我自己動手做的,買的都是回收木料,沒花多少錢,但它有哏!」比起總是「公事公辦」的官員、只談冷冰冰數字的法匠、制式簡陋的架子,葉俊榮和他手作的書架顯然多了分人味。

葉俊榮從小手巧,對木工、木雕很有心得,家中屏風、架上活靈活現的貓頭鷹,都是他一刻一劃的心血。

說著,他陷入思索,想著自己與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之間的關係。他關心公共事務,但比起典型政客,多了點人味;燒得一手好菜,更善於煮咖啡,散發一身「人文氣質」。

「我很幸運,在許多地方都曾接受過洗禮。」他出生在萬華,在板橋長大,思緒回到了那段成長過程:「高中時,我每天騎腳踏車到建國中學,每天要穿越華江橋。」華江橋正巧聯結著台北市跟當時的台北縣,「都市計畫凌亂,以前的祖厝磚房被拆,鄰居不見了,廟也拆了。」滿腔的情感,似乎在他心中激盪起來,「我現在住在文山區,有時看到天空老鷹飛過,鷹影和叫聲總讓我心中悸動……。」聽他這麼說,忽然能更理解一點他說的話。

一個瘋狂又浪漫的理想主義者,改革,正式展開……豔陽正好,葉俊榮走出室外,鼻樑上的變色眼鏡因為陽光顏色轉深,遺傳自父親的烏黑頭髮最近剪短了些,下顎的小髭鬚卻是全白的,「我爸爸幾年前走了,當時我頭髮理得更短,像平頭,再講這個我會……」,他擺出個哭臉。

閒聊間,葉俊榮目光一掃,見到了正要回家的打掃阿姨,開心地拉住她說個不停。阿姨也感慨地說:「老師,你這樣去內政部,都不會來了喔?」葉俊榮開朗地大笑:「會啦!會啦!」轉頭接著說:「我最喜歡跟他們講話!我們社會應該要更公平,人和土地都是。」葉俊榮突然感性得不像個內政部長,更像個有血有肉的人,像個老師。

突然發現,原來那些聰明人反而是政客、是法匠,而葉俊榮這個異類,心裡可能抱持著更崇高的價值,正因為他是個雞婆到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又是個傻到家的瘋狂實踐派。

撰文 / 陳亭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