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信報選股的一些意見


以下就是信報的一篇高手寫出來的選二三線股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057


以上的介紹略過不提,只說其中方法有甚麼問題:


1.預測P/B < 1  


P/B最重要是Book Value的質素,如果是一些地產股、炒股的股票,主要的資產為地產或是股票,有利息、股息等的收入,若有流通性的話,亦可以賣出。這是一項生資產,也可能可以計算價值。


但是如果工業股的話,固定資產可能一部機器,如果你不懂弄的話,這只是一部昂貴的廢鐵,價值可能是固定資產的幾十分之一。在存貨及應收帳款方面,也可能是你的眼光問題,也可能是你的問題,導致這些東西不具備帳面上的價值,如果要折算的話,要先用「證券分析」的計算方法,打一個折扣。


 


2.總負債╱總資產 < 20%


這個我倒沒甚麼異議,但是若是工業股的話,尚要留意應付款情況及銀行貸款是否合符正常營業額比例,這比例約在20%-40%之間,太少太多也許真是特殊情況。


3. 股息率> 5%


股息通常按股價及盈利派發,所以有高有低。如果是按股價發的話,就需要留意這家公司是不是為了迎合基金需要才派發股息。如果是按盈利派發的話,這隻股大多都不會差到哪兒去,甚至大股東可能持股多於法定限制(即暗手持股),但需要留神公司的盈利是否是波動,但如果大股東成日出來的話,隻股的留神價值要打一點折扣。

要決定一家公司是否會派息,最重要都是先留意其現金情況,以及盈利及派息、以及股價的聯動。

4. 成交額>100萬


這個是白痴理論,成交少的話,即代表持股人意向一致,不肯做買賣。在一般的老實股方面,低價成交少的話,基本上是無甚風險,會符合一般小資金的人的要求。買得大的話,就需要計算成交比例佔流通股本比例,如果比例在低極的話,價格也橫行爭持,反而是一個購入機會。股價炒高到合理價格,自然成交增加,這時的股票反而不值得買入。


這條是五條選股準則最無用的一條,應忽略。


5. 10天移動平均線高於50天平均線

但需要留意的話,平均線是不適合小幅上落的市況,低位橫行等的情況,會令這條理論失準,故10天移動線高於50天移動線不代表強勢,有時會跌進走勢陷阱,這條都是不對的條件,也可以忽略。


我倒覺得有些非量化及其他的因素要加入


1. 管理層質素:這條真是最重要,這個大股東是否喜歡玩財技,亂發股票,如何發達的,壞的例子真是多得很,之前略Blog都講得太多,不贅。


2. 股權集中度:如股權不集中(大股東持股最少有大約40%),大多數都是太濕,且或有一些古惑,有些公司盈利好、Balance Sheet唔錯,但只要是股權不集中,也許都要考慮一下,這是否真的一隻好股,如197、682等等。


3. 橫行時間:如一隻股確實是好的話,到了多年低位會橫行超過半年至一年,如跌破低位的話,斬掉虧損不會太多,破高位的話,賺錢會有幾倍。


4. 現金和股價關係:除了民企及不知名會計師樓核數,現金和股價有背離,加上有一定盈利的話,都應該留意。


5. 股息及盈利持續增長: 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懂。


至於他們選出來的股,以下的網站有我的意見。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0721


97=信得過4哥就買,又有現金,又有公路,好過報紙講那些公路股。
122=私有化ed
171=炒股,盈利波動,不太可靠。
338=炒股,盈利波動,短期盈利應看好
404=有注資概念,本業有增長概念,派息尚可
406=盤數太亂,有現金,但不多
581=目前未有大動作,但是鋼價有回升跡象,看圖尚可,但要忍悶。
751=家電下鄉、管理層不錯、有分拆概念,輸面不大。
752=現金看來很多,但其他應付款不成比例,盈利有倒退風險
840=盤數太假
874=王老吉權利快收回,盈利有望大增。
1882=同震雄同業,情況如何,大家可想。
2000=現金情況不錯,銷售會增加,圖也不錯,但升幅已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59

i-monet邱永漢4大倍升股之意見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3616#p1307258

大廢柴:


不過江西銅己經16元,太貴了,中國稀土才1元多。"
"亨泰現在差不多4毫子,是其他股票的十分之一,4毫子的股票跟4蚊的股票,當然是4毫子!如果今年底前升至1元即升了1倍,若升到2元就4倍。大約明年6月,它的景像將會不一樣。"


greatsoup:


他好像不知道市值 = 股份數目x股價,個記者又照單全收,真好。如果用市值來說,是更加震撼,但是他的腦子就是想不到這一點。

606真是正路,又是發盈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017_C.pdf

但855,我今日看完<<財經>,發覺這些水企根本人事成本太高,根本不賺錢。

197,這麼好賺,又這樣多現金,為何大股東為何要集資?在15仙供股時不包銷?


769 在 2003年7月19日的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521


「稀土概念」令人眼花繚亂

現在所能知道的是,為使蔣泉龍的企業順利上市,從保薦人—會計師—律師—承銷商,各個環節都有在各自領域名頭極大的中介機構,簡直就是一個豪華兵團。

這些幕後資本玩家成功打造了一個令香港投資者陌生而新鮮的「稀土概念」,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後,蔣泉龍的宜興新威(後更名「中國稀土」)得以在香港主板上市,叩開了中國民企赴香港上市的大門。

行家不信蔣泉龍是「魔手」

有媒體稱蔣泉龍為「資本魔手」。而據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蔣除非是超級資本天才,否則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能力。

蔣的「資本魔手」的高超之處在於:作為一家當年並非特別顯眼的稀土企業,可以有如此眾多的資本高人相助上市,並一舉找準誘人的股市概念,從而成為被熱捧的 對象;中國稀土原屬戴帽鄉鎮企業,但經過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轉換而順利蛻變成一家大股東在BVI註冊成立的公司,同時,蔣和家人仍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業內人士認為,如此複雜的資本運作,不可能是蔣的資本魔手,而是蔣背後的「魔手」。中國稀土是否會為這隻魔手曾經留下的痕跡付出沉重代價呢?這或許正是中國稀土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522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 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 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 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 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 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 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 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 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 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 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 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 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

-----------------------------------------------


這家公司經常以投資來掩蓋,幾乎年年有新業務或收購,投資額億億聲,這家公司近來又在現金充裕時集資?
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 ... C%E5%B0%8B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479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695_C.pdf
生意做14億,營運所用現金應不多於4億,有7億幾現金,加上抵押存款有1億幾,即有8億多現金,較去年增加1億多,應可應付經營需要。

但去年竟然短期貸款增加之餘,又有長期貸款,有這麼多的現金,又要去借款,那它的現金情況是否真實?

最奇怪的是,營業額下降,應收款及存貨竟然上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69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681_C.pdf

今年又要上新項目,投資2億多,但公司有7億多可用現金,應可應付需要,但後來又批股集資1.95億,有這麼多錢,投資又是它可以應付的,為何要集資,來攤薄自己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44

讀者及本人之意見-中聯石油化工(346)


今日有數位留言者發出留言,其中一位「煤礦不值48億」兄稱:

許生上周在河南、青海、内蒙考察,重點是評估煤礦價值。


http://www.sunpec.com/new86.htm


根據原協議,若估值不到48億,可取消收購。


最早協議爲景将煤礦以3億現金+2.99億股0346+其他方式賣給許。


按今天公告,其他方式可能爲ck之股份。


今日景以1.5億現金+金礦換回煤礦。


最終實際交易爲:

許:1.5億現金+2.99億股0346

景:金礦


中聯石化:3億股購股權(成本0.9)=合營煤炭公司利潤。



猜測:許幫助景解現金之急,以及相關煤礦運營權。本人猜測而已。


------------------------------


但其中不解就是每年2億,連續10年利潤何來,產量何來,營業額何來。


另外景先生為何像水魚一樣,把這樣好賺的東西1億多就賣掉,又肯拿金礦出來換回大部分權利,許先生又肯把原值48億(?)的東西去換一個金礦?


另外,景先生為何肯以90仙取3億股認股權,為何認股價不能低一點,來賺一點錢,難度他看長線?


-----------------------------


鱷兄稱:


終於讓我想出點解感覺不協調。

1. 中聯石化和景戰彬成立合營公司,以從事煤炭貿易和運輸,投資總金額為2億元人民幣。做生意的事,本來賺蝕難料,更何況這是一間仍未成立的公司,景戰彬卻要 保證保證合營公司每年的煤炭貿易量不少於600萬噸,每年的銷售總額不低於40億元人民幣,每年的稅後純利潤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而他換來的是3億股購股 權,認購價是0.9港元。中聯石化停牌前股價是0.67港元,對options有認識的人應該知道,out-of-money的options是不大值錢 的景戰彬保證中聯石化最多一年就可回本,以後9年就是白賺,得到的隻是一年期不大值錢的購股權,這個交易完全不符等價交換原則,點解景戰彬要與中聯石化 合作?

2. 中聯石化曾經批評21世紀經濟報導失實,並指出「中美能源作為煤礦控股集團不會直接地進行煤炭的生產和銷售,中美能源所有的煤炭產銷均由同一法人的河南桂 圓實業有限公司及其相關的五家項目公司和其所屬五個煤礦進行」。


所謂的同一法人是否指景戰彬?景戰彬與中聯石化合作成立合營公司,會否與自己的河南桂圓實 業打對台?
http://www.sunpec.com/new81.htm

3. 有一項資料可以參考。今年有一隻新股秦發(00866),號稱是中國最大民營煤炭供應商,它的營業額有多少呢?


在招股書p.221,「本集團煤炭產品銷售 量由二零零六年的約720萬噸增長約11.1%至二零零七年的約800萬噸及於二零零八年下降約21.3%至約630萬噸。」

在最近的中期業績,「於截至 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本集團的煤炭貿易總量約為1,550,000噸。」行業概覽p.85,「於民營煤炭經營企業中,包括本集團在內的中國十大 民營煤炭經營企業約佔3,070萬噸,或分別佔二零零八年中國民營煤炭經營企業煤炭貿易量及煤炭貿易總量的約5.9% 及1.8%。」


秦發在二零零八年中國十大民營煤炭經營企業的煤炭貿易量市場佔有率是21%,排第二的市場佔有率是14%。將景戰彬保證的條款,與中國最大 民營煤炭供應商秦發比較,目標會否過於進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9/00866_572056/CWP120.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9/00866_572056/CWP113.pdf


-----------------------------------------------------------------------


我覺得秦發去年獲利已經是2億(不計特殊利潤),今年上半年只是小賺。


他賣同樣的礦,但噸量較少,今年保證利潤是2億,是否這樣好賺?


----------------------------------------------------------------------


至於筆者終於想到這些1.5億為何這樣巧合,但以下是推測,不可相信:


景先生持股4.99%,減持是不用披露的,現時那批股票有2.99億股,以現時股價70仙,該批股票約值2.1億。
如國美電器(493)的例子,這批股票實用於減持之用。那1.5億人民幣就是拋出那批股票的價值,剩下的景先生可自留。

然後景先生把這筆錢給回許先生,許先生又把這貸款轉回中聯石化,
中聯石化又把它投入合營公司,又為景先生所用。

綜而言之,許先生有賣股這筆錢的擁有權,
但使用權是在景先生身上。
一個很合算的買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8

建造界意見 左丁山


2009-01-05  AD





 

建 造W係建造業的具領導地位人物,佢與大公司總裁建造H,再加埋建造T一齊在世貿中心會所請食飯,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為乜呀?建造W話佢哋素來低調,只 做不說,況且平時行家各有各忙,互相競爭投標,為搶生意及追工程而忙個不休,邊度會有時間搵左丁山之流坐埋吃飯吖。不過現在係二十一世紀喇噃,好多不同聲 音日日在媒體出現,好似代替咗佢哋發言咁,如果佢哋再唔出聲,好容易俾人誤會一啲活躍專業人士嘅聲音就代表咗佢哋,故此都試吓粉墨登場,與媒體朋友會面。

編 輯L問佢哋,市場消息話十大基建上馬,建造業會出現嚴重人手不足情況,實情如何?建造H答話,建築工人要登記註冊,名單上有二十九萬人,但實際上開工嘅大 約有十一萬人。咦,失業率咪好嚴重?建造H講:「又唔係嘅,其實過往十年,全港公共工程、私人工程嘅合約價值由千零億元跌至五百幾億元一年,好多工人已經 流失咗,譬如轉行做的士,老嘅或索性退休,明年開始有大工程展開嘅話,可能有轉行工人回流,故此暫時我哋唔驚有工人短缺。」

 

建 造W補充,建築工人比較年紀大,中位數年齡係四十幾歲,過五十歲者十分普遍,佢擔心呢行後繼無人,建造業訓練局已開班訓練急需工人,譬如炮王訓練班,反應 非常好,有幾百人參加,但又係四十歲左右嘅,真正年青人,即八十後,對加入建造業嘅興趣比較低。無他者,呢行係勞動工作,戶外勞動多,唔肯捱之人,好難做 落去。我哋問:係唔係人工低,無晉升機會呢?三位仁兄都話一至萬二銀一個月唔難搵啫,炮王起碼有日薪過千,未來幾年應該不愁,但之後十年呢?建造W話: 「冇人敢預測嘅啫,我哋已經好過新加坡好多o架嘞,譬如高鐵上馬後又有其他工程接上嘅話,呢行會有五六年好景嘅!」講起高鐵就十分敏感,有人問及公盟方 案,建造W與建造H都話佢哋同意工程師學會嘅報告,認為公盟方案低估造價,低估收地之困難,低估環評報告帶來之延長時間與成本,如果再傾兩三年嘅話,成本 必定更高,好唔實際。簡單啲講,佢哋建造界一致認為高鐵應該及早興建,不應再拖,佢哋嘅公司未必投到標,但對整個建造業關係重大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5

回assd:關於御泰中彩(555)的意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5380


assd:
湯財兄,最近見到555御泰中彩跌到$0.82,但睇番業績似乎唔錯,Weiilington 基金又增持,好想入d撈底,不過今日出左單消息,美銀悉售6億8千多萬股比子公司AMD,場外交易及不披露作價,為什麼美銀要咁做?係咪想用子公司走貨?


greatsoup:


1. 我一直覺得基金增持是唔使理,你不用看人如何玩,你知道自己如何玩就可以了,基金只是引人買貨,經常都是這樣,為何要加入這個原因呢。

你應該問大股東為何要推介給基金賺錢這樣益他們,如果好賺,為何不自己買曬,要給基金入股?

2.
業績是增長了,但P/E也有15倍,以增長來看,其實都唔錯,但我對他們的背景非常沒信心,老闆是搞金融財技起家的,之後才買這個博彩業務,他那隻155 都是唔太正經,我對此股有保留。


3. 下次不要用aastocks好吧,用港交所披露系統好嗎,還有可不可以在論壇問,這隻股我談了很多次,我覺得這隻股真是信不過,市值又大,為何不買一些可 靠的,靠做實業的股票。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NoticeSSList.aspx?sa2=ns&sid=10089300&corpn=REXLot+Holdings+Ltd.&corpndisp=%b1s%ae%f5%a4%a4%b1m%b1%b1%aa%d1%a6%b3%ad%ad%a4%bd%a5q&sd=13/03/2009&ed=01/05/2010&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06%2f05%2f2010&sc=555&src=MAIN&lang=ZH

4. 他們只是互相買賣,不是子公司,走唔走貨我唔太知,應該是美銀賺了錢(成本以10多仙至30仙不等,現時價格至少有幾倍可賺),或其他原因,套取盈利吧。

5. 為何你經常買這些表面數據漂亮,但實際不是太有價值,或本身有內傷的股票,你是看哪兒買的,我真想知道?8058、555和82都是有一些問題,為何不自己試試找找看,很多股都好過這些啊。

6.大股東本身持股這樣少,由超過70%,慢慢降至現時水平,又不太肯派息,你不覺得非常奇怪的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8

個人意見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454





經濟及投資

  • 股市方面,中國及美國股市都率先破左今年嘅底,而港股郤相對上仲未穿 底,可能是港股偏強;亦都可以是農行上市,有人托住;又或者托指數洗股仔。點都好,市場係唔會長時間錯價,咁跌法一定係有負面嘅嘢而我等散戶未知嘅。所 以,下星期會不計價清倉,首先係弱勢股(汽車、出口相關),至於公用同內需,會再看情況。
  • 再細看近日下跌股份,內需相關,尤其醫藥開始 變弱,係未穩定嘅情況下買入都係挨價多;而公用股郤靠穩,反映市場並非一面倒悲觀,而是為資金尋找出路。
  • 匯市方面,美元跌,歐元、日 元、瑞朗升,估計是避險資金流入(日元、瑞朗)及平淡倉行為。
  • 債市方面,十年美價息率跌穿三厘,利率曲線變平坦,市場認為通脹風險減 低,經濟增長放緩。
  • 商品,連最強嘅金價都下跌,即資金已全面退出商品投資。
  • 經濟方面,歐洲被主權債務纏身;美國出嘅 經濟數據都顯示出增長係無政府支持下族緩,有雙底衰退風險;中國郤要冷郤經濟及作經濟轉型,令三頭車拉動變為一頭車拉動,但郤出現有心無力嘅表現;全球進 入失去領頭羊嘅局面。


總括嚟講,資金從高風險資產退出,泊入所謂嘅低風險資產;而經濟前景不明朗因素體現在股 市上。我嘅睇去/意見:

  • 一句話,尊重市場。正如上面說出,股市可能一時間錯價,但少有長時間錯價。A股嘅不振及美 股穿底可能反映出經濟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好。
  • 股市不振,息率似有還無下,資金如何處理?有的認為可以買樓,我郤認為可以不動或是買入 人幣,安全性郤比投資樓市高。
  • 趁跌市下找出下一領導股(大跌下跌少少/倒升、大跌市升得更多)或滄海遺珠


政 治

我是一個不太理政治嘅人,但近日政改郤有少少意見想發表。今次政改,民主黨提出方案受中方接納兼在立法會通過後,被泛民 指出賣民主,當中所用嘅言語及行動令我對香港前途睇得比之前更淡。




第一,今日社會分歧越來越大,一 方容不下另一方,沒有所謂嘅妥協,要封殺對立者。尤其是年青人,作為一名政治冷感嘅八十後,我都明白他們所不滿嘅地方,但是否要做出咁激嘅行動呢?每一代 都有佢地嘅難處,成功同失敗嘅分別郤在於態度,是積極、消極、或是激進?無可否認,今日社會是少了很多機會,但一無準備下,掌握者能有幾多呢?




第 二,有破壞無建設。泛民口頭所說嘅終極普選只有目的地,郤連計劃都沒有提出;需知道要達到目標,最基本是要有一套全盤計劃,一步一步逐少去實現,現在郤要 一步到位,有否想過香港能承受得了嗎?試想若全民選特首,候選人是誰呢?佢地有無能力去服眾?有無能有去領導香港發展得更好?




第 三,太多資源消耗在各種爭論中,變相經濟發展停頓,甚至是倒退;競爭者郤在後頭追上,有的甚至在前頭越拋越遠;再不醒覺及沈迷昔日輝煌日子中,我想不出五 年,香港會鄰為中央眼中嘅鷄肋。




政改通過了,而泛民在立法會沒有話事權下,何不反過來進入游戲去爭 取更多話事權,做一些政績給大眾看,而唔係只懂鬧事郤沒有建樹呢?同一時間,為了全民普選去培育下一代,到條件成熟(更多民眾基礎,有接班人/領導者等) 才去爭取所要。




真想看到八九十年代香港齊心嘅現象重現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69

炒家風險大,用家反而可以考慮?──「潮流樓評家」的意見(2010/08/07)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938


由於個別熱門屋苑如太古城、美孚等創出接近九七年高峰的成交價,一片「回到九七」之聲甚喧塵上,摸貨短炒成交逐漸出現,據講還有所謂「摸上摸」、「摸上摸上摸」。而九七年傳出有所謂「十八摸」,當然不是《鹿鼎記》內韋小寶所講的妓院歌調。所謂「摸貨」,是指確認人(confirmor)持有的單位,在物業買賣雙方簽訂買賣合約後,原買方可找尋另一買家(sub-purchaser)承接單位,到正式成交時(即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原買家需確認承接者的身份,一般稱為確認人。摸就是mor的發音。 

不熟悉炒樓操作的讀者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筆者就用拍拖結婚為比喻:某一對男女拍拖時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必嫁必娶?),甚至隆重其事搞個訂婚儀式,那麼他日結緍又是否必定此男此女,而非「情人結婚了,新娘/郎不是我」呢?還是「生雞拜堂」呢?


二手市場的臨時買賣合約有時會加上「必買必賣」條款,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確 認成交,然後還有一段時期後才簽契及支付尾數。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原買家與上手業主之間的事,但在樓市暢旺炒家活躍時,就會出現所謂「特長成交期」。原買家 固然是有心去炒,爭取更多時間來空手套利,對於賣方來說,特長成交期增加交易的風險,尤其是摸上摸,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因交不出錢或其他原因,在市況逆轉時 就有機會「斷纜」而交易告吹。


所謂等價交換,賣方的風險不是白冒的,因為炒家睇好後市,而願意出比市價為高 的價格,換取長成交期,以爭取空手套利的時間。以價論價,同一單位用家一般是爭不過炒家的,因為後者更願意冒風險而出高價。此所以筆者說市淡宜買市旺宜 賣,是從用家的角度考慮,市旺時用家就要與更多炒家爭逐,而且要吃資訊不平衡的虧。


對於炒家來說剛好相反,市淡成交少時是絕對不宜出手的,價格平一點又如何,如果找不到交易對手,實力不足或過度擴充的話隨時周轉不靈。筆者曾分析黎汝遠先生在力寶中心一役寧願壯士斷臂,無謂輸掉機會成本,這才是炒家之道──無機可投,不如蝕多少等下一鋪。


筆者之所以長篇大論講述炒家與用家之別,是因為最近不只一次看到有多人說現水平的樓價炒家風險大,反而用家睇長線可以考慮入市。發表類似意見者明顯是不明白炒樓的運作以及用家的利害關係。


正因為用家將持有物業是以年計甚至以十年計,購入水平的高低就比炒家重要,網上流傳睇足幾年樓都未能決定的「鬼故」,以筆者觀之,就不明白樓市低潮時不買,何以偏偏要在熱火朝天時人有我有參上一腳?用家較長的持貨期,並不表示他們應該在現階段入市,以便坐貨坐足幾年。


真正的炒家當然不需要聽取大教授,大經濟學家的意見,時機一現及時而出,入貨價略為偏高又如何,反正吃的是短期的時勢,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老編小魚兄經常拿所謂「潮流散戶」開玩笑,筆者暫時未看到有沒有「潮流炒樓戶」,卻看到有些「潮流樓評家」。


有人問:「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5%10%15%或更多?」。筆者的答案是:「2009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1,090,600個,2010年七月份有12,957宗住宅交易,以年率計,是14.28%。」對於住公屋的七十多萬個家庭,以及那接近一百萬個不買不賣的家庭來說,樓價高低是無關宏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31

小弟對超大現代農業(682)的十點意見

前幾日有位網友在文庫提出了對超大的意見:

Have you really studied Chaoda's business? Why you always publish such a post again and again, mentioning something happend almost 10 years ago? I noted this is not your first time.

Have you done any serious investigation on the high profit margin ratio?The profit margin of similar agricultural compan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also as high as over 50%, and the profit margin for China Green (904) is also around (904). In fact, the profit margin Chaoda enjoys a gross margin of more than 65% for two reasons:

1) the national average gross margin for profitable farmers is already above 50%, but highly subject to climate risk (i.e. at the mercy of the weather). But Chaoda can effectively mitigate the risk, thanks to its land areas scattered all over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and

2) Chaoda captures an additional 15% gross margin by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entitlement of tax exemption gra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ot only explains the almost 0% tax rate, but also proves its the market leader in the industry (the so called Dragon Head Enterprise).

But of course, you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of some adverse factors like right issues and investment in non-core busines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But I think at the current price, it has priced in these factors and in fact vastly undervalued.

小弟的回覆如下:

1. 關於超大的研究我沒多研究過,但它屬福建股的一群,本已不太可信,所以我就會抱懷疑的角度走看,但不排除,他在吸入大量資金後,能成功發展到他的經營模式,由初頭假假地變成真,如果想看嚴謹的研究,請參看巴黎先生的文章。不過我略看報表後,就仍抱懷疑態度原因如下。

2.  據2009年12月報表,的生物資產19.99億,假設每一件農作物價值1元,即是19.99億個或以上的農作物,幾位核數師能否在兩三個月內(應該 只是一個半月,因為要出初步數字大約半個月,要兩個月內出到業績,大約只有一個半月時間)看過全部34個基地,合共19.99億個農作物的地方?

3. 物業、廠房及設備,在半年間增加25億多,但是田地數目沒有多大增加,對營業額也沒多大幫助,用在哪兒?

4. 公司手上現金達30多億,但是以其60多億銷售規模及佔75%內銷現款現貨,只有25%外銷業務,有1至3個月的數期,估計資金需要約在4億間,況且其盈 利達20-30億,基本上可以以盈利得來的現金去擴張,但是卻要不停借錢及發行新股集資,又不停從事一些無謂的證券投資如投資中國礦業((340,前
廣信企業、創富生物科技)的股權,可見他們有賺錢的需要。並且按(2)的推算, 投入不知去了哪兒,這問題一直都為各方人士質疑,不是我懷疑的。

5. 根據核數師的定義,「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包括銀行及手頭現金、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之活期存款,以及短期及流動性高而原到期日為三個月或以下之投資,而該等投 資可隨時兌換成可知數額之現金。」,但他手上大部分現金均為短期銀行存款,根據2009年年報,他們手上這項存款大約有17億元,還超過日常的現金,但為 何不善加利用,還要大舉配股集資?此外,為甚麼要留下三個月以下的投資這個尾巴,是否有intangible cash的存在?

6. 正如你所稱,他在多省有大量農地面積,造成風險分散。但是人員方面呢,他好像說是連農民一起收購,從個體式生產至集體式生產,無論如何都要訓練他們從事新 股技能,不然會造成質素參差,導致品牌價值有所影響,但是他們的農地這樣分散,還要不停地擴張,又如何能夠有效地管理?

7. 大股東為何不停地減持股票,如果他看好公司的話,為何要不停減持股票?那他套現的錢去了哪?這肯定他有不少外業投資,大老闆分心外業,如何能確保做得好?

8. 正如(5),之前大股東話不會批股,如果批股就會如何如何,但在贖回可換股債後,又去批新股,詳請請看此文
內附留言,所以小弟認為他的誠信亦會有疑問,為何我要購入這家大股東沒有誠信的公司?這亦反映了(3)的問題,就是它們的現金問題。

9. 上市了大約十年,公司換了幾位核數師,現在的核數師是No-Big 4的均富,以他這樣的規模,一定的Big 4的獵物,況且錢他們有很多,盈利也很高,用間靚的核數師,貴一點也沒有問題,為何要省這些錢?

10. 他們手上現金充裕,但派息一向偏低,並沒有固定漸進的派息政策,非常奇怪,一家正常的公司,不會有這樣的派息政策,除非其盈利本身就是不穩定加現金不足支持,但其手上現金及盈利均非常強勁,應無此現象。

你能解答到這些問題,並取得答案,只是解答到小弟的疑團,並可作為備用選擇之一,但他派息偏低,暫不符我的選股標準,所以小弟還是不會投資了。

延伸閱讀:

1. 2009年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7/LTN20091027041_C.pdf

2. 2010年中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29/LTN20100329312_C.pdf

3. 巴黎先生的研究: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959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030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063

4. 馬沙筆記: 淺談超大現代

http://charblogger.blogspot.com/2006/10/blog-post_23.html

此外,蔡東豪的舊文早有提及,因版權關係我就不多轉載了,有機會會找到貼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79

1973年建築業鉅子梁振邦提出的5點意見

 

1973年2月15日,鑑於當年股市熾熱,且有大量暗箱的情況出現,這位從事建築業的梁振邦先生在香港專科市場演講中,對當時的股市提出5點意見,在此列出其意見如下:

1. 停止拍地,政府負責增建房屋

他 認為推高股價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某部分上市公司成功籌集資金,使得他們資金充裕,所以他們能以高價搶地,甚至有部分人士指出如果某部分人士不和他們合作,就 會故使他們以高價搶得地皮云云,就算降低拍賣價及付款方法也無補於事。他們高價搶得地皮後,股價就上升,導致有人以高價購得股票,導致損失,且建出來的物 業價格就會相應提升,使一般市民負擔不來,導致社會不穩。

故此,他認為政府應停止拍地,把所有屋宇改由政府興建,價格則由成本加上部分利潤而定,如此樓價則會大幅下降,亦安定民生,增加庫房收入。如果政府人士不足,私人公司可以承接該等工程。

2. 政府應多發行公共事業股票

他指出政府應該以高息多發行公共事業股票,計劃愈大愈好,越多越妙,並以資金多興建基建如水塘、跑道、住屋、廠房、天橋、行人隧道等,因為公共股票較少可操縱消息,如此即可避免投資者被愚弄,亦可以改變現時股票需要達百多年才能回本之弊。

3. 明令禁止股票市場人士作出損害公司行為

他在演講中講到,應禁止股票市場人士禁止擔任董事、並禁止內幕交易、甚至關連交易中低賣高買的行為,以達致他們暴利的目的,他認為,如此即像沙蟹中股票看不清底牌一樣,但是管理層可以看到股民的底牌,如此看來,投資者不輸才怪。

4. 上市公司購買資產估值工作應由政府處理

他提出,財政司(即現時的「財政司司長」)委任小組調查重估實際之估值供股民參考,這可杜絕部分因利益關係作出的估值師報告過分提高股值,以欺騙投資者的情況出現,但因為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假如市民仍願以十元購入一隻只值二角錢既舊且壞雞蛋,則無話可說。」

當年他更提及當年股票的情況,「一間虧蝕中而且沒有遠景和實際地權利益的股票,卻以龐大數字號召上市,實使人迷惘感概」。

5. 交易所負責人應對投資者負責

他對此有三個建議,第一為交易所負責人應解釋每日上市公司股價變化之理由,第二為交易所主席應提高透明度,且每年輪選,避免久任主席及權力過份集中。第三為四會應合而為一,使市價更為劃一,股市不會受旁門左道摧殘,且在互相監管下,不容易作弊或貪污受賄。

在看完他的說話後,現在我逐點給予一些評論。

1. 關於他提及的停止拍地,多興建類似居屋公營房屋,這是一項干擾市場的行為,況且上市公司高價購地是私人選擇,公司後來無論高低價售出物業導致獲利或虧損, 只是管理層的眼光的問題,股價上升下降已反映一切,如果以高價投資就是指他們不理性,要禁止投地,已和他第3點指出香港是自由市場,已是互相矛盾。

況且如果高價賣地,庫房收入增加,使政府可增加財源去作更多長遠的計劃,現時犧牲這個機會,把全部地皮改為公營建議,只能低價賣屋,未能盡情釋放土地的價值,會導致庫房流失更多。

何況,如不再推出地皮,導致物業供應斷層,樓價豈不是升幅更大,更多人買不起物業?何況不再拍賣,政府減少了一項收入,且要付出資金為未來物業投建,資金需求更大,政府如何平衡預算?

政府稅基一向狹窄,主要都是在薪俸稅和利得稅,如果增加該兩項稅款,只會使商業經營抑制,商人為減少稅項,導致瞞稅情況出現,收入下降,使得政府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為政府當年沒有興建出售房屋的經驗,加上他提出可委任私營處理事項,故此在由此在權力集中於政府、配套不相符及沒有廉政公署的情況之下,將會滋生嚴重貪污的情況,將會較當年由私人建屋的情況更壞。

但是,如果任由物業價格上升,將會導致市民耗盡一生積蓄,亦不能購屋,這會導致社會不穩,我是非常認同,但不一定是政府停止拍地可以解決到的,政府在此處應扮演的是輔助的角色,不是主導的角色。

在數年後,他的建議演生成為公共居屋的計劃,以居屋補貼公屋,興建廉租的商場以方便廉租屋住戶低價購物,是一個良好的設計,可以為廉租屋建立資金來源,亦可保護社會上有流動階梯,亦可利用居屋來協調住宅供應,避免房價過高,以導致社會問題出現。

2. 關於他第2點建議,我想請問當年電力及煤氣已由私人經營,只剩下水務由政府經營,他的建議是否把其他業務國有化? 這又違反了第3點自由市場的原則了。

況且要派高息,先要有盈利來源,水務本身不能賺錢,橋樑、隧道、開發大嶼山投資資金龐大,且長時期未能回本,又如何確認高息呢?

況且,公營機構效率降低,且管理人員並不是產權的擁有者,會導致大量利益不相稱的問題出現,如果規模大了,會變成私人王國,造成大量暗箱操作,以自己利益置於公司利益之上的情形出現,導致庫房資金流失。

這和他之前講的「因為公共股票較少可操縱消息,如此即可避免投資者被愚弄,亦可以改變現時股票需要達百多年才能回本之弊」,似乎只是轉變了另一個模式。

如果你想起1和2的建議,又想起他做甚麼,自己覺得他在這兩點上完全是把公司和自己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上,所以幾乎只能部分接納,甚至完全不接納。

3. 其實這些東西一早應該有,因為這能避免管理層耗用公司資財的情況出現。現在上市規則亦已經有相關的關聯交易的細則出現,但仍是不能防止部分大股東出術的行為出現,但我明白他們只是不懂上市公司的原理吧。

如果他們能製造多年的盈利的話,將會較他們賺一時之利更好,如果以當年100倍P/E計算,只要他們持有10%的股權,製造多1元的盈利,將會多10元的財富,豈不是更好?所以節省公司開支,把開支多歸入自己,會有好處的。

但是他們知道這原理,也要這樣做,多數也是自己財務處理失敗導致的問題所致,但是如果是後者,我們為何要購買他們的股票?

4. 我認為到現在這問題仍未能完全杜絕,亦建議政府儘快實行類似的制度,就算財政司司長、證監會不能做,也應該給一個有足夠持股量的股東可以委任自己的估值師,自由為該資產進行估值,如估值過高,股東可召開股東大會,推翻收購。

5. 第一個交易簡直是不能接受,有時升跌哪能有原因呢,只能使上市公司發佈資料要及時讓公眾得悉,就已經是良好的制度。

至於第二及第三個提議,其實絕對不錯的建議,且是可以實行的。但是第二個建議要到1987年股災時,承著主席李福兆被控受賄,才能真正處理交易所是獨立王國的現象。

至於第三項,在1974年7月已經開始,但至1986年才正式合併,詳情可參考維基百科「香港證券及期貨交易史」。

總的來說,這位梁先生所談的東西,雖不乏擲地有聲之言,但是亦可以看見當年一部分人士對市場的不瞭解,亦摻雜了私人利益,不過第4點到現在仍適用,所以仍有一定價值,值得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1

中電加電費的意見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3.html

中電 (002) 與電能 (006 前港燈) 都跟政府簽定了利潤管制計劃, 即她們的利潤是保證在總投資成本的9.99%, 如果不足這個百分比, 就有權申請加電費, 而政府都不能阻止。

其實這是公平的, 合約就是合約, 政府要香港電力系統穩定及質素高, 就走這一條路, 香港發展多年, 又是世界金融中心, 如果電力系統像海潚後的日本, 或者像幾年前美國一樣大停電, 後果如何呢?

其實很多民間團體在報章發表時都是很片面的, 又或是報章的報導很片面, 出來的結果多是在煽動市民情緒的。搞分化, 對香港不是一件好事。

記得2008年兩電需要從新簽訂電力合約, 當時最大的可能就是討論利潤管制下的百分比,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之前的利潤率是13.5%。2008年以前, 多年來港燈都是賺到盡, 但中電就在10%左右, 沒有要求加電費來賺到盡, 其實當年中電是可以申請年年加電費至利潤率達13.5%, 可是當時 CEO沒有這樣做, 她希望回饋社會, 與市民共度時艱, 實際上是希望到從簽利潤率時有多一點子彈調高一點。

可是, 細節一到立法會, 誰跟你說前因後果, 總之壓得就壓, 到最後兩電都只有9.99%的利潤率。這位女CEO因身體有病要離位, 到病癒後嘉道理家族都不許她回來, 都是因為這個利潤率的事件, 多年間都不知令家族少收多少億的股息。

其實, 今時今日, 對著一班政客同傳媒, 什麼好的舉動他們都覺得是應該的, 有禮就全收, 到你要他們回禮的時候, 就真的毛都沒有, 還要煽動民心, 甚至抺黑, 這樣的氣氛之下, 只會變相令大公司麻木不仁, 每每都想賺到盡。因為無論是否賺到盡, 都會被人說是賺到盡, 被人抺黑, 被報章寫衰, 但真的賺到盡的話, 至少有老闆賞識。

小小資料補充, 當年兩電的利潤率為13.5%, 看似非常之高, 怎會有企業被政府保證她賺13.5%呢? 其實多年前簽下的這個利潤率, 在當時經濟起飛中的香港, 實在不是那麼吸引的, 80年代銀行按揭都過20%, 放在紅簿仔都收過10%息, 要兩電投資這麼多才得13.5%, 其實不是一條好門路, 簽下這個利潤率多少有點社會責任的成份。只不過一簽下就這麼多年, 今天看上去才覺得如此吸引, 皆因今天是零息年代, 大家都不能輸打贏要。

**********************************
中電事先張揚明年加電費 團體斥漠視社會責任 憂港燈煤氣跟隨

【蘋果日報訊】公共事業機構將掀起加價潮。為九龍及新界供電的中電表示,受燃料價格大幅上升及通脹加劇,明年有加電費壓力,未來一至兩個月將與政府會商 討,料 12月公佈明年加電費幅度。民間團體批評中電坐擁過百億純利,通脹高企下仍向市民「開刀」,漠視社會責任,擔心港燈、煤氣等會跟隨加價。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