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大國企地產公司香港買殼的投資機會 張奇港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ffdf00102e33t.html
  近幾年,國內資本市場因為國家持續的房地產調控而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融資設置了很多壁壘和障礙,很多內地地產公司,特別是民企地產公司,幾乎都選擇在香港IPO。目前華僑城、保利地產、世茂等多家地產公司,都在資本市場上建立起內地和香港的雙融資平台模式。

    今年,三家國企地產公司相繼出手在香港買殼,消息公佈後,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被收購殼公司的股價大幅上漲。

 

    買殼事件回放

    2012年4月27日,招商地產海外子公司嘉瑞以每股0.50港元的代價,總斥資1.99億港元收購東力實業(HK.0978)70.18%股權。

    2012年5月14日,萬科海外子公司萬科置業(香港)與永泰地產達成協議,以約10.79億港元的價格收購永泰地產持有的重組後的南聯地產 (HK.1036)已發行股份的73.91%,收購價格相當於每股5.6197港元。根據協議,永泰地產將對其控股的南聯地產進行重組,重組後的南聯地產 將僅持有位於香港新界葵湧區麗晶中心約65.7萬平方英呎(相當於該樓面面積的63.8%)的投資物業,該物業的評估價值約11.2935億港元。

    2012年7月17日,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香港以每股0.92港元的代價,收購僑福企業(HK.0207)73.5%的股份,涉及金額3.622億港元。

    至此A股市場的「招保萬金」四大地產商除了金地集團外,都在香港有了融資平台。其實金地集團也曾為在香港買殼努力過,去年6月,金地集團海外子公司輝煌商 務擬以8.36億元收購華人置業旗下上市公司至祥置業61.96%股權,但最終買殼以失敗告終。雖然沒有買殼成功,但是金地集團成功在海外發行債券,共發 行12億元人民幣三年期無抵押優先級債券,債券的息率為9.15釐。

 

    買殼到資產重組的過程

    一般而言,從買殼成功到實施資產重組需要經過以下的流程,目前這三大地產商買殼已經經過了前四個流程,接下來就是更改上市公司的名稱和資產重組。

    根據香港《反向收購》法律規定,買方在成為擁有超過30%普通股的股東後的24個月內,累計注入資產的任一指標高於殼公司的收益、市值、資產、盈利、股本等五個測試指標中任何一條的100%,則該交易構成非常重大交易,該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請的標準來審批。

所以兩年內只能注入少量的資產,或者可以在此期間一起拿地和投資,大規模的資產注入必須等到兩年之

三大国企地产公司香港买壳的投资机会



    對買殼的分析

    我們來通過公司買殼的相關收購公告和公司網站信息來分析一下三大國企地產公司買殼的行為和未來可能的重組行為。

    第一,招商地產和中糧買的只是一個空殼,招商地產收購的東力實業之前主要從事製造、加工及銷售電子消費產品及相關配件,近年連續虧損。中糧收購的僑福企業 原來主營地產業務,但事實幾乎沒有資產,只是作為一個殼存在。而萬科收購的南聯地產保留一塊估值與收購價差不多的物業,每年約有6000多萬的租金收入。 從該方面來說,萬科收購顯得較為成功。

    第二,我們再來看一下收購主體,招商地產和萬科都是通過境外子公司來收購,收購的業務直接進入母公司的合併報表。而中糧通過中糧香港來收購,中糧香港是中 糧集團的二級子公司,同時為中糧多家香港上市公司的直接或間接主要股東。所以說中糧的收購主體層級較高,且委任的董事會成員級別較高,委任的董事會成員有 中糧地產和中糧置業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

    第三,從未來可能注入資產來看,因為招商地產和萬科的主業都包括在A股上市公司內,所以最有可能注入的就是香港子公司的業務。收購公告中有關於這兩家公司 香港子公司的經營狀況,萬科置業(香港)的總資產約70億港元,負債約61億港元,淨資產約8億港元;招商嘉瑞於中國八個城市擁有已完工的地產項目,總資 產約311億港元,負債約269億港元,淨資產約43億港元。而中糧有較多地產和酒店項目還沒有納入上市公司內,我在中糧集團官網上查到包括中糧大悅城, 三亞亞龍灣多家酒店和旅遊地產項目,凱萊酒店集團等都沒有上市。

    所以我認為最值得期待的是中糧對殼公司的資產重組和資產注入。另外中糧在香港資本運作能力也較為豐富,集團主席寧高寧在調任中糧集團前的華潤公司,華潤在香港擁有多家上市公司且其中三家為恆指成分股。

 

    之前買殼的案例

    我們接著來看一下國企地產公司買殼後資產重組的案例。殼公司在被國企收購後,該公司就變為紅籌股。紅籌股是指在境外註冊,在境外上市,35%以上股份由央企持有的公司。去年,多家民企被爆造假上市、粉飾財務報表,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而紅籌股和國企股一樣,能夠讓投資者比較放心。所以當一家公司搖身變成紅籌股之後,特別是如果收購的大股東實力比較強的話,就該公司就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

    保利置業(HK.0119)是成功的買殼上市的案例,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早在1993年2月就收購了其55%的股權,但對其重組發生在2007年底。在置換 出除地產外的其他業務後,以6.10港元的價格向保利集團發行了2.35億股,以總計14.33億港元的代價收購了深圳保利的全部股份。從此公司主營業務集中於地產,並進入了快速成長的道路,2011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40億人民幣。

    華僑城亞洲(HK.3366)目前來看則是不太成功的案例,後續應該繼續整合和重組。華僑城亞洲原名華力控股,主要從事紙包裝業務。公司在2007年10 月開始向房地產業務轉型,通過多次收購或者增資母公司資產,現持有成都華僑城51%的股權,華僑城上海置業50.5%的股權,西安華僑城25%的股權,還 有歷史遺留的紙包裝業務。我認為該公司重組不夠徹底,第一,公司通過四次定向增發總共融資11.6億港元,其他收購或者增資的資金來源都依靠股東貸款,截 止2012年6月,公司賬面有約100億港元的關聯人士貸款。第二,主營業務包括地產和紙包裝,應該盡快出售紙包裝業務。第三,公司只是持有地產項目公司 的多數股權,雖然合併了銷售收入,但是淨利潤中約一半是少數股東權益。

 

    在港上市的優勢

    在香港上市,特別是以紅籌方式在香港上市後,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就會非常便利。可以通過配股、定向增發等進行股本融資,也可以通過發行優先票據,債券等進行 債務融資。而紅籌地產公司的債務融資成本遠低於民營地產公司,同時公司規模越大融資成本越低。舉個例子,華潤置地債券融資的年息低於5%,而恆大地產的年 息超過10%,規模再小點的民企地產公司的年息達到13%。而在該等債券進入二級市場後,紅籌地產的債券價格一般都會高於面值,而其他地產公司幾乎都低於 面值。

 

    從8月上旬到目前為止的僅一個月時間,這三個公司的股價已大幅飆升,南聯地產漲幅超過200%,僑福企業漲幅達到150%,而東力實業漲幅也有50%。且 很大的漲幅發生在我寫該篇文章的一週內,7月底我曾在南匯營業部培訓的時候推薦過,但現在不建議投資者追高。我認為在之後資產重組的時候股價還會大幅波 動。

    這周國藥集團下屬公司中國藥材公司收購盈天醫藥(HK.0570)約51%的股份,中國藥材公司是國藥集團整合現代中藥的平台,所以這次不僅是收購,未來還有收購母公司資產的預期。中國藥材公司年收入超過50億人民幣。目前收購還未完成,或許又是一個比較大的投資機會。

    (寫於9月12日,載於東方贏家)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0

也談「城鎮化」 張奇港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ffdf00102e9ye.html

「城鎮化」是中國新一屆政府打的一張牌,第一、主要解決城鄉經濟發展和收入巨大差異,從而解決潛在社會矛盾;第二、扭轉中國目前經濟結構,逐漸從以投資為主導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以消費為主,投資為輔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我們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對股市相關行業影響和城鎮化的風險。

首先,城鎮化需要解決保障耕地和土地流轉的問題。耕地是為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目前中國農業其實效率比較低,以人工作業為主,城鎮化的目的就是增加機器作業,提供農業現代化,使得部分從事農業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工業和服務業的用工。土地流轉涉及土地動遷補償、土地集約經營的利潤再分配等內容。我認為利好從事農業機械現代化的公司。

其次,城鎮化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部分城鄉居民養老及醫療待遇差的問題。城鎮化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在保障農業供給的基礎上,各地都會引入工業及產業集群,城鄉居民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來提高收入,從而增加消費支出。我認為利好基礎消費品公司及保險、醫藥、旅遊航空等公司。

再次,城鎮化免不了會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會拉動對基礎原材料,如鋼鐵、有色金屬及建材的消耗,但是由於這些產業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增加的消耗也只能減輕產能過剩問題,對相關上市公司的影響可能和各區域行業的產能分佈有較大關係。

然後,談談城鎮化和房地產的關係。我看到很多文章都寫到城鎮化直接利好房地產,我認為還需要具體分析,城鎮化的一個特徵是城鄉居民房屋動拆遷,統一建造小區安置,提高了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所以我認為在城鎮化的初期,由於城鄉居民已經改善了居住環境,會減少商品房的購買,假如他們的子女在一二線城市工作,他們由於獲得了動遷收益及收入水平,他們有更大的經濟能力幫子女在一二線城市置業,所以在城鎮化的初期,對一二線城市的住宅會有增大的需求,而三四線城市的住宅會供大於求。在城鎮化的後期,由於城鎮化引入工業或者產業集群,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也有更好的工作待遇,這時會吸引一二線城市的人去這些地方工作和生活,這時才有可能減輕三四線市場住宅供大於求的局面。總的來說,城鎮化政策利好土地儲備主要位在一二線城市的地產公司。

最後,談一下城鎮化的風險。中國國土廣袤,各區域各層級政府對城鎮化的理解可能有差異,會導致城鎮化政策的落實執行會有誤差。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66

上海大型國企集體缺席國際資本市場盛宴 張奇港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ffdf00102eapd.html

初看題目確實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實際上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我所說的國際資本市場主要指香港市場,因為香港市場是中國國企上市融資的主要目的地。我並不是說在香港市場上沒有上海國企的身影,而是上海國企並沒有很好地利用香港市場。

首先,我們羅列一下在香港市場上市的上海國企。其中H股主要有上海醫藥、上海電氣、東方航空、上海石化、海通證券,從名單來看,清一色的都是A+H的公司,而且絕大部分H股都是在A股以後再發行H股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替代在A股市場的再融資,因為A股市場多少有大額融資恐懼症。紅籌股更少,主要就一家上海實業,這是流行在各省市在香港市場設立窗口企業的產物,之後就只有一家被上海實業收購的破產地產公司,就數量來看真的少得可憐。其實香港市場的開放性和不計較上市前的財務狀況等因素,可以使得一些初創公司能很好的利用上市融資做大做強。其中上海還是有個別代表性的公司,就是以復旦大學為北京的上海復旦和復旦張江,這兩家是香港創業板H股的高價股,業績和估值都得到香港機構認可的公司,假如這兩家公司如果是紅籌的話,我相信發展會更好。

其次我們來一下其他上海主要國企,如上海寶鋼、上海汽車、上海港務等公司都沒有選擇在香港市場上市,為什麼?我現在想通了,因為上海有上海交易所,上海交易所為了打造國內主板市場,利用行政方式強制留下了所有上海大型國企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這就是政績。但是國內資產市場不市場化,低效率,過度行政化,導致了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大型國企沒有得到很好的估值和低廉的融資成本。我相信假如寶鋼,上汽在香港市場上市,股價和市值一定會比A股的高。而且香港最近幾年的融資成本都很低,比如大型國企在香港發行債券的年利率都不超過3%,比國內融資成本低一半以上。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為什麼紅籌上市更好。因為H股受到香港和中國證監會的雙重監管,比如再融資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審批通過,而紅籌股只受到香港證監會的監管,香港市場監管比較市場化,所以紅籌上市能更好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的各種便利。其中我認為做的最好的是北京的國企,當中的原因當然有北京無交易所的因素,北京的國企在香港國企中佔了很大比例,我們這裡不談那些大型央企,比如北京控股、首鋼、同仁堂都在香港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多數為紅籌股,比如北京控股除了自身為紅籌股外,還收購了多家殼公司,然後重組和收購,比如北控水務、北京發展等,這些公司股價表現非常良好,同仁堂在香港有H股同仁堂科技,紅籌股同仁堂國藥,股價一直在創新高。當然,這些國企的高管都很好的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也增加了自身的資產。

最後,我想說,為了上海更好的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放手讓上海的國企去國際資本市場闖蕩。利用市場化的機制,通過收購兼併,分拆上市等把公司做大做強。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3

飛毛腿(HK.1399)電話調研簡報 張奇港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ffdf00102ece2.html

飛毛腿(HK.1399)主營手機鋰離子電池。公司是國內主要的手機電池生產商。

1、過去幾年由於智能手機崛起,公司的經營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智能手機一般不換電池,而用移動充電器進行充電。對公司的品牌功能手機電池的銷售造成很大的障礙。公司在品牌手機電池銷售渠道上積壓了非常多的電池,對經銷商生產了很大的影響,並進一步影響了公司其他產品的銷售。所以公司在12年開始回收經銷商積壓的電池,並減值,造成12年公司巨虧。公司回收電池持續到今年上半年。

2、而且公司錯誤的在08年收購了超力通,對公司過去幾年的業績造成很大影響。公司收購超力通花費2.45億人民幣,但收購完的第二年超力通就達不到預期利潤,所以公司實際收購代價約為1.68億人民幣,並從2009年開始連續減值,到12年累計減值1.24億人民幣,公司計劃今年全部減值完畢,未來公司打算不再使用超力通品牌,並計劃出售。

3、但是公司在積極轉型,逐漸轉型為手機電池的代工廠商。從今年上半年的代工收入大幅增長近一倍至6.55億人民幣,當期實現淨利潤4800萬人民幣。公司代工手機電池產能為5000萬塊,目前滿負荷運作。公司生產的電池被用於2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公司代工的五大客戶銷售佔比約為75%,分別為小米、華為、中興、松下和TCL。公司計劃進入三星的供應鏈,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將獲得資格,公司計劃為三星再擴張產能。

4、公司在品牌電池繼續保留,除了還有部分品牌手機電池銷售外,公司積極推進品牌移動充電器的銷售,並在今年上半年取得大幅增長。

5、公司還進行上游鋰電電芯的生產,公司控股的徳鴻電芯廠從深圳搬到東莞後,產能增長1倍至4000萬隻。電芯除了部分自用外,也對外銷售。公司用於代工電池的電芯基本都是從日本三洋進口,公司也計劃在福州再建設電芯廠進行高端電芯的生產,並聘請了三洋的顧問。

6、公司在鋰電池的其他運用方面,比如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持續進行研發,目前有部分產品在試用。

7、由於公司未來兩年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代工業務,通過比較我認為公司代工業務的毛利率、淨利潤率水平比較合理以及代工業務客戶的真實性比較容易跟蹤,所以我認為雖然公司是福建的,但是公司的業績還是真實有效的。

8、公司今年下半年會對超力通和應收賬款進行攤銷,所以還會影響公司今年的利潤水平。預計今年大幅減虧或者微利。通過連續兩年的大幅攤銷和撥備,為公司明年的輕裝上陣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代工業務將會為明年的業績貢獻近億的利潤。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