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大型國企集體缺席國際資本市場盛宴 張奇港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4ffdf00102eapd.html

初看題目確實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實際上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我所說的國際資本市場主要指香港市場,因為香港市場是中國國企上市融資的主要目的地。我並不是說在香港市場上沒有上海國企的身影,而是上海國企並沒有很好地利用香港市場。

首先,我們羅列一下在香港市場上市的上海國企。其中H股主要有上海醫藥、上海電氣、東方航空、上海石化、海通證券,從名單來看,清一色的都是A+H的公司,而且絕大部分H股都是在A股以後再發行H股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替代在A股市場的再融資,因為A股市場多少有大額融資恐懼症。紅籌股更少,主要就一家上海實業,這是流行在各省市在香港市場設立窗口企業的產物,之後就只有一家被上海實業收購的破產地產公司,就數量來看真的少得可憐。其實香港市場的開放性和不計較上市前的財務狀況等因素,可以使得一些初創公司能很好的利用上市融資做大做強。其中上海還是有個別代表性的公司,就是以復旦大學為北京的上海復旦和復旦張江,這兩家是香港創業板H股的高價股,業績和估值都得到香港機構認可的公司,假如這兩家公司如果是紅籌的話,我相信發展會更好。

其次我們來一下其他上海主要國企,如上海寶鋼、上海汽車、上海港務等公司都沒有選擇在香港市場上市,為什麼?我現在想通了,因為上海有上海交易所,上海交易所為了打造國內主板市場,利用行政方式強制留下了所有上海大型國企在上海交易所上市,這就是政績。但是國內資產市場不市場化,低效率,過度行政化,導致了在國內市場上市的大型國企沒有得到很好的估值和低廉的融資成本。我相信假如寶鋼,上汽在香港市場上市,股價和市值一定會比A股的高。而且香港最近幾年的融資成本都很低,比如大型國企在香港發行債券的年利率都不超過3%,比國內融資成本低一半以上。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為什麼紅籌上市更好。因為H股受到香港和中國證監會的雙重監管,比如再融資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審批通過,而紅籌股只受到香港證監會的監管,香港市場監管比較市場化,所以紅籌上市能更好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的各種便利。其中我認為做的最好的是北京的國企,當中的原因當然有北京無交易所的因素,北京的國企在香港國企中佔了很大比例,我們這裡不談那些大型央企,比如北京控股、首鋼、同仁堂都在香港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多數為紅籌股,比如北京控股除了自身為紅籌股外,還收購了多家殼公司,然後重組和收購,比如北控水務、北京發展等,這些公司股價表現非常良好,同仁堂在香港有H股同仁堂科技,紅籌股同仁堂國藥,股價一直在創新高。當然,這些國企的高管都很好的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也增加了自身的資產。

最後,我想說,為了上海更好的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放手讓上海的國企去國際資本市場闖蕩。利用市場化的機制,通過收購兼併,分拆上市等把公司做大做強。

(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