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學人:Facebook面臨隱私和壟斷等危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3/zNNDE1XzM5OTEzNw.html

導語: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Facebook擁有眾多優勢,但仍然面臨隱私和壟斷等潛在危機。

以下為文章全文:

規模龐大

一 切都始於一個玩笑。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把哈佛同學的照片放到網上,讓觀眾們評價誰更性感。8年後,Facebook成了全球最炙手可熱的企業之一。2月1日,這家社交網 絡宣佈將以75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啟動IPO(首次公開招股)。這是簡直不可思議:投資者竟然相信,這家由一個27歲的毛頭小子掌管的創業公司, 比全球最大飛機製造商波音更值錢。他們瘋了嗎?

未必。Facebook很快就將吸引10億用戶,也就是全球1/7的人口。去年,該公司實 現收入37億美元,實現淨利潤10億美元。這遠不足以支撐它的估值。但仍有很多理由相信,Facebook經得起這種炒作,因為它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 駕馭人們古老的天性。人類天生喜歡社交,而Facebook則簡化了這種活動。在網上,沒有人害羞。無論是年輕人、出門在外的人,還是終日忙碌的人,都發 現Facebook是一個高效的溝通渠道。你可以通過筆記本或智能手機使用它。無論是躺在床上,排隊等公交車,或是假裝工作時,都可以接入這項服務。你可 以在上面尋找老朋友,結交新朋友,共享照片,組織聚會,並分享對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新片的看法。

隨著越來越多 的人加入Facebook,它的吸引力也在與日俱增。它幫助用戶接觸到更大的圈子。如果不用Facebook,會被他人排斥。正是這種強大的反饋回路 (feedback loop)把Facebook打造成很多國家最大的社交網絡。全球網民每上網7分鐘,就有1分鐘花在Facebook上。在一些富裕國家,它的增長可能已 經放緩——考慮到已然十分龐大的規模,這並不奇怪。儘管中國上不了Facebook,但它在巴西和印度等龐大的新興市場仍然增速迅猛。

三大優勢

1000億美元的估值肯定不便宜,但還有更值錢的科技巨頭:谷歌(微博)的市值為1900億美元,微軟(微博)為2500億美元,蘋果則達到4250億美元。而Facebook的商業前景則非常廣闊,原因有三:

首 先,Facebook對用戶瞭如指掌。它還在不斷調整,以便挖掘更多信息。例如,最新推出的「時間線」(Timeline)資料界面就鼓勵用戶創建一個在 線生活檔案庫。該公司通過挖掘數據來瞭解用戶的偏好,然後發布吸引眼球的精準廣告。它去年超越雅虎,成為美國在線顯示廣告市場的領導者。

其 次,Facebook是最強大的社交營銷平台。很少有什麼推銷口號能比好友的推薦更有說服力,所以Facebook上多達數十億的互動關係如今已經影響到 方方面面,從購買音樂到政治投票,可謂無所不包。與青少年一樣,企業也發現,如果不上Facebook,他們就落伍了。社交商務剛剛起步,但據博斯管理諮 詢公司(Booz & Company)測算,去年通過這一渠道銷售的產品總額已經達到50億美元。

最後,Facebook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在線密碼。由於很多人都用真名註冊了Facebook,其他公司也開始使用Facebook賬號作為認證用戶的方式。它甚至創建了自己的在線貨幣,Facebook Credit。

擔憂猶存

這 是Facebook的優勢,但還有兩件事情值得擔憂。首先是從創業公司向行業巨頭轉變過程中所遭遇的管理挑戰。Facebook只有3200名員工,從賬 面資產來看,很多人都已經成為百萬富翁。由於公司上市後會催生一大批靜靜等待股票變現的員工,導致他們不思進取,這或許可以解釋扎克伯格為什麼一再推遲上 市計劃。

在上市融資數十億美元後,Facebook還將吸引更多用戶,並增加更多服務。它已經推出了一款電子郵件服務,並說服數百萬第三 方網站添加了方便Facebook用戶分享內容的按鈕和鏈接。它今後難免還會增加網絡搜索功能,加大與谷歌的競爭,後者已經將旗下Google+社交網絡 的信息包含到搜索引擎中。

谷歌已經實現了從普及到盈利的跨越,當它開始著眼新的收入來源時,Facebook仍然僅僅依靠顯示廣告創收, 這很危險。而在吸引用戶和從用戶身上搾取價值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Facebook最大的資產就是用戶數據,然而,要將這些數據變成真金白銀卻不可避免 地會引發隱私擔憂。多數用戶都不知道Facebook究竟對他們瞭解多少。如果他們開始感覺Facebook濫用他們的信任,就會棄用這款服務。

更多危機

這 還催生了其他的擔憂,而擔憂的對象也不僅限於投資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經迫使Facebook每兩年提交一份外部報告,對其隱私政策和措施 進行審計。我們一直都認為,如果Facebook、谷歌和其他網絡巨頭能夠將默認設置從允許蒐集信息改為禁止蒐集信息,讓用戶自主決定是否為他們提供數 據,情況將會更好。

除此之外,還有反壟斷問題。科技行業向來不喜歡壟斷者。一方面,它創造競爭者的速度快於其他任何行業。(還記得 AltaVista或是MySpace嗎?)另一方面,網絡效應卻有助於塑造壟斷。沒有哪個社交網絡能與Facebook相提並論,而它很快就將具備買下 競爭對手的財力。很多企業別無選擇,只能與Facebook交易,有些企業已經表達了對Facebook的不滿。

目前來看,讓 Facebook自由發展或許更加合理。只要有更好的選擇,它的用戶就會流失,而它與谷歌的戰爭也才剛剛開始。無論它們中哪一家採取掠奪性的經營方式,都 將遭到懲罰。但正如微軟曾經面臨的分拆危機一樣,新興網絡巨頭肯定也會遭遇類似的境況。谷歌很快就將面臨歐洲監管者的調查,Facebook可能也將步其 後塵。雖然電影已經拍完,但Facebook的真實故事似乎更加引人入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48

《經濟學人》:上市公司的沉淪

http://news.imeigu.com/a/1337671261231.html

導讀:最新一期《經濟學人》5月18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上市公司的沉淪》。上市公司是資本主義發展 的源動力,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僅創造了大量財富,而且它還是社會創新的源泉,而如今嚴格、苛刻的監管措施阻礙了上市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退市或者 根本不上市。

就在本期《經濟學人》出版之際,Facebook已經成功上市。它將創造股票發行的歷史之最,這家社交網絡巨頭希望從投資者手中籌集到1000億美 元左右的資金。這一新聞引發了很多疑問:從它值不值這麼多錢?到它下一步將走向何方?但是最有意思的就是Facebook讓我們瞭解了上市公司的現狀。

乍看起來,一切正常。19世紀中葉,為了給工業時代的巨頭們提供資金,人們發明了上市公司制度。如今Facebook也加入了微軟(微博)和谷歌(微博)的行列,這證明即使在互聯網時代上市公司也可以演繹同樣的傳奇,要知道並不是所有19世紀的發明都能如此永葆青春。

但是仔細分析,事情遠非這麼簡單。Facebook的年輕創始人扎克伯格一直儘可能拖延上市的時間,不僅是因為很多上市公司的領導給他的建議。扎克 伯格如此孤注一擲是因為美國法律規定:不管是否上市,股東人數超過一定數量的公司都要公佈季報。就像谷歌以前一樣,Facebook的治理結構更像是一傢 俬人企業而不是上市公司:比如扎克伯格控制著絕大部分的表決權。

過去十幾年裡,上市公司的數量急速減少,自1997年以來,美國減少了38%,而英國減少了48%。1980-2000年期間,美國股市IPO的數 量為平均每年311家,而2001-2011年期間則降為99家。上市前,年收入不到5000萬美元的小公司所受衝擊更大,1980-2000年期間,平 均每年有165家小公司準備啟動IPO,而2001-2009年則降為30家。

Facebook的成功可能會給IPO市場帶來短暫的繁榮,因為許多公司會跟風效仿,但是這並不能改變長期的下降趨勢。

扎克伯格很快就要有麻煩了。自從2001年安然公司倒閉以來,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就越來越嚴。大公司的領導不斷抱怨,挑剔的監管者和苛刻的基金經理讓 他們無法關注公司的長期增長。股東也非常憤怒,在上市公司裡,他們的利益很少能和經理人們同步,這些經理人經常在商業擴張和奢侈的特權上浪費巨額經費。通 常股東都是分散的,他們無法監管在位的管理者,而試圖通過給經理人股份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宣告失敗。

而與此同時,其他企業形式正蓬勃發展。曾經將企業上市一度是每個CEO的夢想,而如今人們對私有化津津樂道,比如漢堡王、博姿還有其他數不清的知名 企業。國營企業也開始復興,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通訊公司是中國移動(微博),最成功的港口運營商是迪拜世界,增長最快的航空公司是阿聯酋航空公司,而最大的 13家石油公司也是國營企業。

不可否認,萎靡不振的股票市場確實是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他形式的企業已經解決了一度困擾它們的結構性弱點:無法獲取資金?風險投資家和受益於各 種稅收優惠的私募基金有的是錢,更不要說還有像SecondMarket這樣私營公司股票交易市場,2008年以來這個市場已經換手了大約10億美元的股 份;承擔有限責任?合夥人不需要再承擔全部責任,企業想要多少個合夥人就可以有多少個;沒有職業經理人?那些在哈佛商學院畢業生扎堆的公司或者國有大企業 裡任職的經理人,家族企業同樣可以僱傭他們,而且不再只是用來充門面。

這一切有問題麼?企業組織形式增加是好事情,多樣性才能保障生態系統的強健,但是人們仍有理由對繁榮了150年的組織形式的衰落表示擔憂。

首先,上市公司是創新和創造就業的核心。企業家之所以拚命工作、風險投資家之所以願意承擔極大的風險,就是希望公司上市以後大撈一把。IPO為初創 企業提供了資金,它們可以借此僱傭新員工,還可以打破既有市場的壟斷。如果這新初創公司被出售給老企業,就絕對不可能出現創造性的破壞,試想一下初出茅廬 的蘋果或者谷歌被IBM(微博)收購會怎樣。

其次,上市公司更加透明。他們必須發佈季報,召開股東大會,對付分析師並且用比較公開的方式管理自己,而私營企業和家族企業卻相反,它們的運作都非常隱秘。

第三,上市公司給了普通民眾機會,他們可以直接投資資本主義最重要的財富創造機器。整個20世紀,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以及共同基金的激增使得股權迅速 擴張。但是如今大眾資本主義節節敗退,更少的IPO意味著普通人投資下一個谷歌的機會也更少。私募基金的興起以及私營股權市場的擴張將投資的權利再次交到 了一小撮特權投資者手中。

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改變思想,尤其是那些給西方上市公司制定規則的政治家,他們總是覺得從長遠考慮,商業人士最終都會選擇上市。但是如今很多公司為了避免各種繁文縟節開始退市或者乾脆不上市。結果是更多商業活動在私下裡進行,富有的圈內人開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19世紀,上市公司鋪設了鐵路,後來他們還讓世界充滿了汽車、電視機和電腦。它們讓商業活動變得透明,給小投資者帶來了機會。因為上市公司向普通人 出售股票,所以同其他企業組織相比,決策者就可以執行更加嚴格的監管,可如此嚴格的監管開始讓企業家擔憂上市公司的未來。一直以來上市公司都是資本主義的 火車頭,政府不應該讓它脫軌。(鹿城/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0

經濟學人:巴菲特成功秘訣新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733

如果投資者能夠利用時光隧道回到1976年,他們應該買什麼股票?對於美國人來說,答案是明顯的: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最高的並不是科技股,而是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伯克希爾的投資表現比所有至今仍倖存下來的同期的共同基金都要好。

一些學者已經把巴菲特看作是統計學上的異常。其他學者只是簡單地讚賞其選股的高超技巧,並認為這不可複製的。但紐約大學和AQR資本管理公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看起來發現了巴菲特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要瞭解巴菲特的成功必須從一些基本投資理論開始。學術界把特定股票價格對整體經濟波動的敏感性定義為貝塔(beta)。如果一支股票股價的波動比市 場來的大(比如說,上證指數上漲5%,某股卻上漲了10%),那該股票就被認為有「高beta值」。如果某股的波動比市場來的小,那就是「低beta 值」。這個投資模型說明,投資者需要更高回報率來抵消承擔更多波動(更高的風險)。

這個模型的問題是,長期來看,事實將發生變化。風險調整後,低beta值的股票可能表現更好。在一份相關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理論上是可以利用這個市場異常,買入低beta的股票,並通過借貸提高回報率(專業術語叫槓桿化資產配置)。

但這個市場異常之所以存在,可能就是因為大部分投資者不能或不願意使用這個投資策略。養老金計劃和共同基金受到限制,不能借貸。所以他們只能通過另 一個辦法提高他們投資配置的回報率:購買高beta值的股票。結果是,共同基金資產配置的平均波動比市場還要大。同時,因為他們忽略了低beta值的股 票,所以價格也被低估。

巴菲特就很好地利用了這個市場異常。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喜歡購買那些高質量公司的股票,特別是當這些股票不走運地暫時性走低的時候(比如說20世紀 80年代,可口可樂受到新可樂飲料上市的衝擊;還有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通用電氣公司)。巴菲特曾經表示:「以合理價格買入好公司股票,比以很好的價格 買入普通公司股票更有意義。」他的操作也明確表現了其對高波動行業股票的態度,比如說科技股——他不能確定一家這樣的公司是否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如果沒有槓桿,巴菲特的投資回報率不會這麼驚人。據研究人員估計,伯克希爾的平均槓桿率為1.6倍,這大幅提升了公司的回報率。更為可觀的是,伯克希爾的信貸成本很低——它債務的信用評級在1989年到2009年都為3A——最高一級。

大家都低估了伯克希爾通過其保險和再保險業務提供的槓桿——這兩項業務提供了公司1/3的融資金額。保險公司能夠提前收取保費,而賠付是之後的事 情;這實際上就是借用了保險購買者的資金。如果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不足(高風險才能有高回報),這將是個昂貴的經營模式。多虧了保險業務的盈利能力,伯克 希爾從保險渠道獲得的信貸平均利率只有2.2%,比美國政府同期的平均短期融資成本還要低3%。

保險業務也令伯克希爾的資金更為穩定。正如很多房地產開發商過去發現的,當貸款者失去信心,依賴信貸放大回報率的模式可以是致命的。而保險資金的長期性保護巴菲特順利度過了20世紀90年代這個艱難時期——那時伯克希爾股票一直跑輸市場。

作者發現,低beta值的資產配置和槓桿這兩大因素能很好地解釋了巴菲特實現的驚人回報率。當然,想要複製這麼長期的良好投資表現,不是說出來這麼簡單的。作者認為,巴菲特知道這個投資模式,並在半個世紀前就把它用於實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87

當前位置:首頁>> 電子商務>>《經濟學人》封面:阿里巴巴,世界最大的事情 《經濟學人》封面:阿里巴巴,世界最大的事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741.html

時間回到1999年,那時戴珊整晚都在馬云的家裡收發郵件,回答來自美國買家的問題,但是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小姑娘。戴珊是阿里巴巴18個創始人之一。雖然當時由教師馬云創辦貿易信息網站阿里巴巴剛剛起步,這家網站已經將一些中國的小生產企業和潛在的買家連接起來,戴珊服務的這些海外買家也在其中。這間公司的員工都是馬云的朋友和學生,每個月領550元的微薄薪水。

但那時的馬云已經有了很大的夢想。早在1999年,他就說:「美國人擅長硬件和系統,但是在信息和軟件上面,我們的腦子跟他們的一樣靈光。有一天雅虎的股票會跌,eBay的股票會漲。或許等eBay的股票漲了,阿里巴巴的股票也會漲。」

图片1
從那以後,阿里巴巴漸漸開始引領中國的互聯網零售。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阿里巴巴從最早的B2B業務進入到讓企業直接向消費者進行銷售的B2C業務(比如天貓)以及會員個人之間的交易的C2C業務(淘寶網)。去年,淘寶網和天貓實現了11,000億的交易額,高於亞馬遜和eBay交易量總和。
图片2
這家在馬云的舊公寓裡創立起來的公司目前有24,000名員工,總部位於杭州。戴珊目前是阿里巴巴集團副CPO。幾年前阿里巴巴開始盈利。截止2012年9月30日財政年度,阿里巴巴的利潤達到4億8千5百萬美元,總收入為41億美元。

在最近期的一次重組中,阿里巴巴將旗下業務拆分成25個事業部。今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新CEO陸兆禧將正式上任,馬云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市場規則

與1999年相比,有一點沒有變:阿里巴巴集團仍未上市。但是這一狀態將不會持續太久。外界將25個事業部的重組認為是為IPO做準備,集團的大部分業務將通過此次IPO上市。與雅虎的股票回購交易意味著如果IPO可以儘早進行,阿里巴巴就可以盡快買回雅虎手中剩餘的股權,從而結束這段風雨飄搖的關係。雖然最終的時間表仍然未知,但當被問到IPO時,馬云說:「我們準備好了。」

分析師預測阿里巴巴IPO時的價值將在550億美元和1200億美元之間。騰訊目前的市值是620億美元,比Facebook略低。科技諮詢公司Marbridge的Mark Natkin表示,阿里巴巴將輕鬆超過騰訊,因為「他們的業務在中國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雖然估值的上限意味著阿里巴巴的市盈率非常高,但是如果投資者認為公司仍具有高成長性,這一高市盈率對他們來說就是合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亞馬遜就是一家類似的公司。雖然亞馬遜的市值高達1170億美元,但公司仍未盈利。況且,阿里巴巴還將為那些垂涎中國蒸蒸日上的互聯網經濟的投資者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平台。

當然也有一些警示。阿里巴巴集團的B2B業務於2007年在香港上市,但是最終被私有化。Facebook的IPO也在提醒人們提高對互聯網股票的警惕。但是很多人認為,阿里巴巴將會不同。「阿里巴巴IPO會比Facebook大很多。」中國互聯網資深觀察人士Bill Bishop說。馬云也同意這一說法。雖然他只說阿里巴巴IPO將會「非常非常大」,但當被問到Facebook時,他忍俊不禁:「我們的收入和利潤會為自己說話。」(Facebook2012年最後1個季度的收入是16億美元。)

國際諮詢公司麥肯錫的高級合夥人Gordon Orr認為一個健康的IPO估值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他說如果阿里巴巴可以保持目前的市場領導地位,並且強力進入金融、供應鏈管理以及其他服務領域,「阿里巴巴將在5年內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阿里巴巴旗下平台上的年交易額將有望超過1萬億美元。」

這些是通過阿里巴巴平台達成交易的金額而不是阿里巴巴的銷售額。智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最新報告發現,在美國,消費者在獨立的自營零售商上的購物金額佔到在線零售總額的76%。但是在中國這裡比例只有10%。剩下的90%是通過讓買賣雙方自由交易的在線集市完成。阿里巴巴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這個規模離不開馬云最早的兩個洞察。

第一,中國人精打細算。因此,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基礎服務對買賣雙方免費開放,公司從在線廣告和其他增值服務中掙錢,比如網店裝修等。淘寶網上超過600萬的賣家構成一個熙熙攘攘的虛擬空間。很多賣家認為花錢把自己的店舖弄得好看些,投一些在線廣告可以幫助他們脫穎而出。

第二, 很多中國人不願意相信陌生人。所以,阿里巴巴推出工具來促進買賣雙方的信任。比如通過第三方認證機構對賣家進行驗證。賣家需支付驗證的費用。另外一個就是支付寶。與PayPal不同,買家先將錢付給支付寶,由支付寶進行保管。賣家也因此相信他們將最終收到貨款。支付寶處理的交易中有一半來自於阿里巴巴的平台。非阿里巴巴的業務部分增長迅速。

阿里巴巴的市場領導地位為其帶來了優勢。在西方,消費者通常是通過Google搜索商品,然後通過一個鏈接,通常情況下是廣告連接,進入到零售商的網站,或者是亞馬遜。這些廣告是Google的收入來源。在中國,淘寶的規模意味著它完全可以對搜索引擎比如Google和百度進行屏蔽。淘寶能這麼做的原因是消費者多半最終還是會到淘寶上來。這樣一來,淘寶上的廣告價值就更高,也搶走了搜索引擎很大一塊收入。

這只是集市模式比自營模式好的一個原因。買家越多,賣家就會越多。賣家多了,就會有更多的買家來買,不管是全在線的噹噹和京東還是擁有線下實體店的蘇寧和國美,淘寶的模式讓國外和國內的競爭對手感到頭疼。

網絡女裝品牌7格格的聯合創始人在開網店前曾經嘗試開過實體店,但是沒有成功。之後,他們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開店,且取得了成功。公司曾一天花10萬元投放廣告,配合競價排名以及特別的推廣活動。去年,7格格的銷售額超過了3.5億人民幣。

消費洪流

國際品牌,如阿迪達斯、三星等仍持續在天貓上進行投入。有的品牌將天貓作為中國的獨家網絡銷售渠道,其他的則同時擁有自己的網站和天貓店舖。迪斯尼的Günther Hake表示,迪斯尼對於在天貓上投放廣告和銷售商品的結果很滿意。迪斯尼在上海的主題公園將在兩年內開園,他預計商品銷量將增加10倍。類似的現象將在天貓持續上演。

當然阿里巴巴也未必都能得償所願。騰訊成立了單獨的電子商務業務。騰訊拍拍是淘寶網的直接競爭對手,而最近收購的易迅網則與天貓成為競爭對手。Marbridge的Natkin認為,騰訊是阿里巴巴潛在的競爭對手,因為騰訊的其他業務,如遊戲,會對電商業務提供很好的資金支持。阿里巴巴或許需要進行更多的投資來維持市場領導地位。這也許也解釋了阿里巴巴為什麼要融資80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CFO蔡崇信稱,大部分的借款會用來以更好的條件償還之前的債務,剩下的大約30億美元將用於收購。

图片3
要說公司的前景怎麼樣?他們的前景很好,一定程度上僅僅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根據麥肯錫的報告顯示,從2003年起,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每年以120%的速度增長。並且,今年中國的網絡零售額將會超過美國,達到2830億美金,約佔零售消費品總額的7%(摩根士丹利數據,見表三)。中國的網購人數正在迅速飆升,三年內翻了一番多。並且,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2012年中國的網絡滲透率是43%,遠低於經濟發達國家的70%或更高。同時,中國網民中的網購消費者比例也低於其他國家。

麥肯錫預測,隨著更多的非網購互聯網用戶開始在線購物,以及更多的中國非互聯網用戶開始使用網絡,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將在2020年達到4200億至6500億之間。馬云說,中國線下零售業的不發達將導致中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比在發達國家更快,走得更遠;他說,在發達國家,電子商務只是「甜品」,而在中國,它是主菜。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已經超越了當地的商場所能提供的貨品。

中國經濟增長性質的改變,給阿里巴巴提供了新的可能。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的Peter Williamson認為,阿里巴巴最初的B2B業務平台之所以能蓬勃發展的原因,是平台幫賣家和買家解決了信息缺乏及搜索成本高的關鍵性問題,這個完美的定位,使得阿里巴巴從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第一次浪潮中獲得收益。現在,阿里巴巴已經為進入下一次浪潮做好了準備。「中國消費者的崛起、中國遊客、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等等,這些都將提供很多新的機會」他說。

但是,阿里巴巴還打算做更多,而不是僅僅隨波於中國經濟的增長。公司的戰略之一,就是利用在電子商務中積累的數據擴展至新的領域。「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使用數據的心態」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王堅說。阿里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指出,在金融領域,數據可以給公司帶來很多優勢。

三年前,阿里巴巴開始以平台上積累的交易數據為依據,為網商提供小額貸款(平均貸款額為8000美金)。蔡崇信稱,2012年公司的累計貸款額為6億美金,到2013年底,累計貸款額將達到20億美金;不良貸款率低於2%。他指出「我們的主要貸款對象,是那些大銀行完全不會考慮的企業」。公司也在將貸款轉化為產品出售給投資者。公司的金融業務種類也在不斷擴大,為個人提供貸款、擴展至保險業務,比如前不久宣佈的,與騰訊和平安保險成立合資公司。

另一個增長的機會,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手機的銷售額從2010年的2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2年的530億元,佔電子商務消費總額的4%左右。一家致力於服務這個市場的企業,很可能會成為這個市場的強有力的競爭者。馬云最近調集了一大批工程師轉公司的移動部門。王堅說,「移動是一個新的遊戲,我們還沒有什麼優勢」,但他認為估計別人也還沒有。

走出國門,有機會也有風險。但阿里巴巴毫不掩飾他們走向世界的願望。但那些能讓他們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因素,未必走出去也好用。比如說,支付寶,在銀行和信貸服務更加完善的國家,可能就沒有什麼優勢了。這種沒有倉庫及其他有形資產的平台式公司,還沒能在除了中國的海外市場,證明自己的模式是一個成功的模式。

其最有前途的海外市場,將是低信任度、銀行業不發達的新興經濟體的市場—比如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中國先驅企業,如電信業巨頭華為,開拓過的國外市場。在這些國家,做一個零售平台,而不是做一個零售商,可能更加成功;但這也不是確定的事。並且,在中國以外,還有類似於亞馬遜、eBay這種強勁的競爭對手。

這些競爭對手所擁有的一個優勢,就是他們提供的商品的可靠性。當然,這不全是阿里巴巴的問題,中國是有製造和銷售假貨的歷史的,淘寶上的賣家們也不例外。

直到去年底,淘寶才從美國政府的「惡名市場」名單中摘除。這也反應了阿里巴巴在打擊假貨上做出的努力,包括跟跨國公司的合作,以及跟美國電影協會的合作。但一些通過天貓銷售自己商品的西方品牌還抱怨,在淘寶上銷售假貨仍然太容易了。比如,能很快的在淘寶上搜索到僅賣12美金的Manolo Blahniks。麥肯錫的Orr講述了一個中國的製鞋商,通過淘寶和天貓上的多家店,與那些販賣未經授權或者假冒的貨品的賣家競爭,而很多賣家又都是在該製造商的供應鏈內進行採購。 「淘寶還沒能改變在中國的買賣假冒偽劣的傳統」 他說,如果想成為全球性的具體,她必須做更多的「清潔」工作。

除了要解決老問題,還有新的難題要克服:高層的權力分享。馬云並沒有離開公司,他將留任董事局主席一職。但是從集團CEO的崗位上退下來顯然會有改變一些事情。微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Bill Gates當年作出類似的決定時,微軟已經是一家成功的全球大公司和上市企業。在中國以外瞭解阿里巴巴的人還不多,就算知道的人最關心的也是這位充滿活力的創始人。

這一變化其實一早就已經在阿里巴巴的計劃之中。在三年前一次鮮為人知的討論中,阿里巴巴將公司的最高管理層制變為合夥人制的結構。蔡崇信說這一決定就是為了確保最高管理層的持續性和順利交接。當被問到這樣的合夥制在公司上市之後是否還會持續時,蔡崇信很快舉了高盛的例子。作為一家上市投資銀行,高盛保持了一套緊密的合夥制結構。博思艾倫諮詢公司的Edward Tse認為這樣的合夥制(博思艾倫也是合夥制公司)無法依賴規章制度和自上而下的管理進行快速決策。對於價值觀的共識尤為重要。

改變中國,改變世界

阿里巴巴將企業文化看的很重。對於包括誠信和團隊合作在內的價值觀的考核佔到了業績考核的50%。馬云將花1/3的時間管理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少數備受尊重的中國企業家之一,馬云將價值觀推廣到企業之外。他認為阿里巴巴要改善人類的生活,要比Google 的「不作惡」更進一步,是「做好事」。 2年前,當阿里巴巴發現個別銷售人員有欺詐行為時,B2B 的CEO 和COO為此引咎辭職。

阿里巴巴有望繼續成長。就算不成長,阿里巴巴建立起來的關於建立信任、促進經濟向消費轉型、以及推動零售產業整體效率的影響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惠及整個中國。任何公司如果能夠超越阿里巴巴,那是因為它在一基礎上繼續發展,而不是去顛覆。這也是為什麼哈佛大學中國商業專家William Kirby稱阿里巴巴為一家具有變革性的公司——「一家對中國經濟貢獻比大多數國有企業都要多的民營企業。」

附文:

阿里巴巴現象

如果各項政策放手支持阿里巴巴發展,這個中國電子商務巨頭將會創造巨大財富。

中國在逐步向世界最大經濟體邁進的同時,也在超越另外一個里程碑。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正在趕超美國,而在這個市場中佔有主導地位的公司就是阿里巴巴集團,根據若干衡量標準,它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

去年,阿里巴巴旗下兩個平台的總交易額突破人民幣1.1萬億人民幣(1,700億美元),超過eBay和亞馬遜兩家公司的交易總額。阿里巴巴將有望成為全世界第一家一年可處理1萬億美元交易的電子商務公司(請參閱此文)。儘管已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許多中國以外的人們對這個巨擎的崛起仍鮮有耳聞。

這一切將發生改變。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曾是英文老師的馬云,在不久前宣佈於今年五月將CEO一職交棒給一位值得信賴的員工陸兆禧。

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我們依然期待這家公司會在不久之後公佈首次公開招股的細節,這將是繼上一年Facebook上市之後最受關注的IPO計劃,說不定規模更大。Facebook上市時的估值為1,040億美元(之後其市值一路下滑到630億美元),而對阿里巴巴的估值預計介於550億美元至1,200億美元上下。

這個IPO計劃將會讓全世界都注意到阿里巴巴的驚人崛起,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足以讓你密切關注這家公司。其中一點就是公司未來的增長潛力,如果阿里巴巴可以避免發生Facebook那樣的慘劇,幾年之後,它便將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傲居全球榜首的蘋果現估值約為4,200億美元,而2009年時卻僅為900億美元)。另外一個原因是,隨著阿里巴巴不斷擴張進入新的市場,它絕對具有改變中國的能力.

揚子江的鱷魚

迄今為止,阿里巴巴的故事算是較為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讓我們對如何在中國獲得競爭優勢這一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馬先生曾說過,「eBay是海裡的一條鯊魚,可我是揚子江裡的鱷魚。如果我們在海裡交戰,我會輸,但如果我們在江裡對峙,我穩贏。」這位為人熟知的揚子江裡的鱷魚,在1999年創立了以B2B業務為主的公司Alibaba.com,為中國的製造商和海外買家搭建了溝通的橋樑。阿里巴巴成立的另一家公司,淘寶,是與eBay類似的C2C網站,擁有近10億件商品,已成為全球瀏覽量最高的20大網站之一。天貓,阿里巴巴旗下較為年輕的一家B2C網站(類似亞馬遜),讓中國的中產消費者可以買到全球各大品牌,比如迪斯尼和Levi's等。

阿里巴巴還可以成長的更快。在2020年之前,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預計會超過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法國市場規模的總和。儘管並不是要挑戰亞馬遜州美國的地位,但阿里巴巴正憑藉幫助海外華人購物和開始新興市場來逐步拓展國際市場。支付寶,則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功不可沒,這個網上支付系統是以第三方擔保交易為基礎(即買家對商品滿意之後,款項才會由支付寶轉給賣家)。在法治相對薄弱的社會,這種支付方式能夠有效地建立信任。

阿里巴巴尚未完全利用的資源恐怕要數客戶數據了。在中國,阿里巴巴旗下平台所產生的快遞包裹量佔到全國總量的60%以上。這家公司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中國中產階級以及數百萬中國商家的消費習慣和信譽。阿里金融已然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小微信貸公司,而且現在正計劃將借貸範圍由微小企業擴大至普通消費者。實際上,它正在用一些細小的改革來推進中國金融政策在面對小微企業時的靈活度。中國的大型國有銀行習慣於將低成本的資金貸給國有企業,而忽略了其他有需要的人。阿里金融還將保險產品引入他的平台,這樣的創新之舉時有發生

因此,阿里巴巴是現實主義政策的最佳實踐者,這家業務廣泛的私有企業比中國的國有企業更有效率。阿里巴巴旗下的平台集中了600多萬賣家,而它所有的努力,都極大地推動了效率低下的零售及物流產業的生產力。此外,跟其他公司相比,阿里巴巴更多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由投資驅動型轉變為消費推動型。

無限風光在險峰

整體看來,風光無限好,但即便是這只揚子江裡的鱷魚,也有可能碰到無法避免的風險,有三件事情或許會讓阿里巴巴偏離軌道。

最明顯的一點是有可能因成功得意忘形而導致失敗。要效仿一位退位的、有著奪目光環的創始人CEO,絕非易事。根據中國不高的水準來看,阿里巴巴在企業管理方面做出了不錯的成績,但仍然需要更加透明。在成為上市公司之後,阿里巴巴必須要面對這類事情,對產品也是一樣,需要有透明度。就中國的標準而言,阿里巴巴在打假方面已付出了很多努力,最近美國政府也對淘寶這方面的工作和貢獻公開表示讚許。但是,淘寶上還是有一些假冒商品。在中國,製造假貨是一個存在了20多年的社會現象,但淘寶必須更加努力。

除了公司管理之外,還有第二個風險,那就是外國政府將可能壓制阿里巴巴。海外各界常帶著懷疑的目光審視中國公司的行蹤:對資源渴望的國有企業在非洲已遭受打擊(請參閱此文);在北美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因財務醜聞而被懲罰;而中國的電信巨頭華為,則被美國國會議員視為敵人。如果阿里巴巴也陷入類似的境況,結局會很悲哀,不過阿里巴巴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並不算密切。

最後,阿里巴巴未來面對的最大威脅是國內市場。與亞馬遜和eBay一樣,阿里巴巴需受到反壟斷機構的監管,但中國的政策的不斷變化也會讓企業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就無端折斷翅膀的話,這會是個錯誤的決定。阿里巴巴有潛力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並正在塑造一個更好的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89

經濟學人:油價進入三位數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86

隨著美國頁岩革命的成功,眼前的景像已成為:扒開地球的表面,碳氫化合物噴湧而出的機會似乎日益加大。上個月EIA發佈了最新的全球頁岩氣總量的評估。全球頁岩氣儲量達到7299萬億立方英呎,比2011年估測總量增加了10%。同時對頁岩油儲量的估測為3450億桶,全球石油儲量隨即亦增加了10%。

對於稍微瞭解經濟學原理的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好消息,意味著油價將變的便宜。但經濟學人對此撰文稱:恰恰相反,油價不降反升。

經濟學人認為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沙特為首的OPEC的價格干預,以及全球其他地區新增頁岩儲量不盡人意等因素決定著油價進入三位數時代。

中東地區的動盪引發了供給衝擊,而這也是近期能源價格波動顯著的最根本原因。利比亞2011年爆發內戰使得全球原油市場出現供應緊缺問題,隨後的阿拉伯之春將影響推到了頂點。由於市場上原油供應吃緊,布倫特原油的每桶價格達到127美元。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總體而言新興市場對能源的需求仍非常旺盛,即使小規模的供應中斷也會造成重大影響。

去年,沙特阿拉伯提高了石油產量,以此抵消伊朗遭遇制裁後引發的石油出口量下滑。此後,利比亞原油重回市場,北美的頁岩油供應量至少每天增 加100萬桶,沙特將每日石油產量削減了70萬桶。這些削減措施以及今年年初Manifa油田的投產都意味著,備用產能正在增加。這也使得石油市場似乎已經將中東的政治風險拋之腦後。諮詢顧問公司Energy Aspects曾表示稱,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水平極低。但是伊朗核問題、敘利亞的內戰,伊拉剋日益增多的暴力事件及近期埃及政變表明,中東地區大量風險仍然存在。

其次,沙特阿拉伯對石油價格起著決定性作用。沙特石油部長認為當前每桶100美元的油價是合理的。一方面世界經濟似乎能夠承受這一價位,另一方面可以為沙特提供用來安撫不安定人群的必需收入。如果油價下滑嚴重,以沙特為主導的OPEC則將會做出更多行動阻止油價下行。

頁岩革命雖然席捲全球,但是新的供應來源,除了美國之外,巴西、哈薩克斯坦和伊拉克的新增頁岩儲量皆令人失望。而已開始進行勘探和開採的國家中,似乎也只有美國獨享頁岩繁榮。

除此之外,原意大利Eni集團戰略負責人,哈佛教授Leonardo Maugeri曾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稱,原油價格若保持在每桶75美元以上,至2017年美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但他強調目前頁岩開採成本依然偏高,隨著國際原油價格起伏開採前景或遜於預期。

Maugeri認為,

頁岩開採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是單口井開採量呈遞減趨勢。這也就是說,石油公司需要不停的開新井。這意味著公司需要維持高頻率的鑽孔才可保證原油增產。這也造成了和世界其他產油國相比,美國頁岩生產成本較高,尤其是和中東相比。如果石油價格從今天每桶97美元大幅下降的話,從成本考慮許多石油公司則將放棄頁岩開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33

經濟學人:低價廠商聯發科是如何成為「連續顛覆者」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07.html

以下為騰訊科技編譯的文章節選:

中國台灣在全球IT市場的名聲有些自相矛盾:島上確實有數量眾多的IT公司,而且每年台灣生產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全球市場上佔有很重的份額;但台灣本土的企業裡面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卻實在少的可憐。全球PC市場的大部分電腦都是由廣達(Quanta)、緯創資通(Wistron)等不為人所熟知的台灣公司製造,然後貼上戴爾、惠普或者聯想的商標銷往世界各地。很多消費者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處理器也很有可能是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生產的,而觸屏顯示器則可能是來自宸鴻科技(TPK)。如果你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是中國大陸的牌子,那很有可能處理器芯片是聯發科(MediaTek)設計的。

2011年,聯發科才進軍智能手機芯片市場,那一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中有1000萬部使用了聯發科的產品。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中有1.1億部使用了聯發科生產的芯片。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聯發科智能手機芯片的銷售數量增長了10倍。而2013年,使用聯發科芯片的智能手機有望增長到2億部。除了智能手機之外,還有1500萬到2000萬部平板電腦將會採用聯發科的芯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芯片的營收有望為聯發科貢獻40%到50%的收益。2013年前7個月,聯發科營收同比增長35%,達到705億元新台幣(約合2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聯發科的利潤增幅超過了60%。聯發科的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蔡明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未來的三到五年裡,聯發科有信心成為全球智能手機芯片市場最主要的兩大供應商之一。

實際上蔡明介對未來的預測是有根據的。美國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斯圖爾特·羅賓森(Stuart Robinson)指出,聯發科現在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供應商,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到10%,略低於蘋果和三星,而智能手機處理器行業的領跑者高通佔據了近50%的市場份額,優勢非常明顯。

除了製造芯片之外,聯發科還提供「參考設計」(reference designs),該服務集成了各種驅動和其他軟件,以便針對智能手機的其他零部件進行優化,使之與芯片緊密配合。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顧大為表示,客戶可以利用參考設計實現基本的功能、然後增加其他功能,比如整合3D屏幕或優質音效等。他還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聯發科負責供應牛肉,而「參考設計」則負責做菜。

很多不為西方所熟知的中國手機製造商都是聯發科的重要客戶,比如步步高、金立、OPPO和小米等。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國產智能手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所佔的份額從25%飆升到了70%,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規模也擴大了五倍。除了中國市場之外,聯發科的芯片市場還拓展到了亞洲、中東、非洲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西方市場的份額也在不斷擴大。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聯發科是如何在智能手機芯片市場開疆拓土成就快速發展的成功模式的呢?

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認為,聯發科採取的是以前一直堅持的「低價易用」策略:將技術簡化實用,這也為自己和客戶降低了進入門檻。

聯發科創立於1997年,最初只是專門生產CD-ROM光驅控制器。之後,聯發科設計了一款僅需一個芯片的系統。台灣其他的生產廠家紛紛採納了該系統,甚至像東芝、索尼這樣的大企業向聯發科跟進。2000年,聯發科在光驅控制器市場的份額超過了50%,徹底顛覆了被日本公司控制市場的局面。由此可見,蔡明介對於《創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的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追捧,完全在意料之中。

成功之後,聯發科進軍DVD和電視機芯片市場,2004年聯發科又開始為功能手機提供芯片。2010年,採用聯發科芯片的功能手機超過了5億部。通過與中國經濟型手機製造商建立的密切合作關係,聯發科又迅速進入了智能手機行業。

低價策略是聯發科在市場上戰無不勝的強大利器。在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無法享受發達國家運營商提供的補貼,也買不起昂貴的手機。但蔡明介和顧大為認為低價手機並不意味著低端,他們為能夠向消費者提供價格低廉卻又設計先進的手機而感到自豪。上個月,聯發科發佈了一款新的芯片,該芯片價格並不昂貴,但採用了ARM最先進的技術。現在全球絕大部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芯片都採用了英國ARM公司的技術。

雖然有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但聯發科也面臨著很多的挑戰。上海展訊(Spreadtrum)正和聯科發展開激烈的競爭,高通也已經意識到了來自聯發科的威脅。高通同樣出售設計參考,以幫助中國企業加速採用高通處理器的設備。蔡明介或許無法把行業老大高通拉下馬,但他正帶領聯發科崛起,並日益成為高通最強勁的競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00

經濟學人:中國「鬼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266

中國房價能永久上漲,至少樂觀派是這麼認為的。他們指出,中國正經歷史上最大的城市化進程,大批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移民都需要住房。而數量日益增長的中產階級所居住的房屋大多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他們同樣急切地盼望搬進夢想的居所。這導致過去的十年中國房產業以驚人速度蓬勃發展。

經濟學人發佈的圖來看,似乎房地產「美好時代」仍在延續。據華爾街見聞報導,中國10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中,65城環比上漲,69城同比上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房價同比漲幅均超20%。

資金流向何方?

即便這些跡象表明房地產業的健康水平,但一些房地產大佬卻越發感到不安。萬科董事長王石認為,現在地產業處於泡沫之中。而地產巨頭大連萬達集團已進軍娛樂業,中國新晉首富、董事長王健林承認,國內部分地區正經歷房地產泡沫,不過他認為那些都是「可控的」。香港大亨李嘉誠長期看多中國經濟,但最近也開始出售名下的大陸資產。

中國房價問題其實並不在於房價高得離譜的城市;這些城市房價可能還將上漲。各地人湧入北京或上海買房,這促使當地房價同曼哈頓和倫敦市中心房價一樣富有彈性。事實上,旨在嚴控投機行為的政策也人為地壓低了大城市的房屋需求。

繼北京之後,上海、深圳最近也出台政策要求購置第二套房的居民首付比例不得少於房價的70%。在北京銷售第二套房需繳納20%的資本利得稅。報導稱,經常有擁有兩套房的夫妻為了避稅而離婚。

不過,在類似於遼寧營口產業基地等地區,房產需求看起來就不那麼強勁了。成排成列的房屋空置,街上寥寥數人;售樓員宣稱諸如可口可樂、中石油等大型企業將在附近建立廠房。當地政府發起此項目意圖作為未來經濟活動中心,但未來卻「遙遙無期」。即便官媒新華社也對此表示質疑:除了幾盞路燈和偶爾經過的車輛,基地儼然一片漆黑。

諸如營口沿海基地,許多在大城市周邊興建的房產也都開始呈現「鬼城」趨勢。評級機構穆迪稱,大量新房供應都湧向小城市,且這一趨勢還在繼續。《人民日報》近期嚴厲譴責類似的建設屬於「對資源的極大浪費」。然而官方數據顯示,來自12個省份中的144座城市計劃新建200座衛星城。

事實上新房的庫存正在飆升。諮詢公司GaveKal發佈的數據顯示,經歷了過去十年的不足供給,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向「結構性供給過剩」轉變。去年竣工的房屋面積升至11億平方米,較2008年前的數字接近翻番。聯博基金(AllianceBernstein)同樣對房屋建設速度超過房屋銷售速度感到擔憂。這導致越來越多接近於完工,卻賣不出去的樓宇堆積在那裡。

更糟的是,銷售數據似乎具有誤導性。研究公司J Capital的Anne Stevenson-Yang表示,新房中有很大一部分並非是由個人買入的,而是由地方政府、銀行和國企購買。而比例具體是多少?不得而知。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點在於負債纍纍的房地產開發商。聯博基金分析師認為,中國房地產業處於十年來債務最重的階段,這就使得房地產行業有高度的下行風險。一旦中國經濟不景氣、房產銷售下滑,那麼房價可能陷入下跌的惡性循環中。

問題在於,中國房地產大亨們的錢將投向何處?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關於中國開發商海外投資或併購海外企業的報導。

不過,即便是悲觀主義者也不會預期災難即刻會到來。Stevenson-Yang表示,地產泡沫至多可能要5年才會破裂,屆時房價將從目前水平下跌40%。而更為樂觀的人則堅信,價格飛漲的小城市房價破裂不會損傷全國經濟。但不得不說,那些從中國房產市場繁榮中獲益最多的人,已經開始尋求其他投資機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75

《經濟學人》:貝萊德的崛起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9/56999.html

如果問陰謀論者是誰主宰著世界,他們可能會說是全球性銀行,比如花旗銀行、美國銀行以及摩根大通銀行;他們也可能認為是石油巨頭,比如埃克森美孚和殼牌石油;他們還可能提到控制著數十億人口的日用消費品製造商:蘋果公司、麥當勞或者是雀巢公司。

貝萊德集團很可能不會上榜,這家投資管理公司在金融圈外很少被提及,但它卻是上述所有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貝萊德集團幾乎持有美國甚至全球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事實上它是皮爾森集團最大的股東,進而也是《經濟學人》的最大股東)。它的觸角還延伸到了企業債券、主權債券、商品期貨以及對沖基金等。貝萊德集團直接控制的資產規模達4.1萬億美元(幾乎是所有PE機構和對沖基金公司資產之和),另外通過它的交易平台阿拉丁管理著11萬億美元的資產,這一切讓貝萊德集團輕鬆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者。

1988年在拉里-芬克的領導下,一群華爾街金融家成立了貝萊德集團,這家公司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提供「被動型」的投資產品,比如追蹤標準普爾500這樣大盤指數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s),這些產品是傳統基金的廉價替代品,通常傳統基金更多的幫助資金經理而不是客戶致富(儘管貝萊德集團也發行了很多傳統基金)。這塊業務仍在持續快速的增長,在一個規模決定一切的行業裡,貝萊德集團憑藉其iShares品牌成為了最大的競爭者。貝萊德集團的客戶既包括阿拉伯主權投資基金,也包括普通投資者,它為這些客戶節省了數十億美元的佣金。

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其積極管理型投資組合的風險控制。最初貝萊德集團是抵押擔保債券的主要投資者,然而由於準確判斷了這些債券的風險,它不但沒有在雷曼兄弟破產後接受政府援助,還給美國政府及其他機構支招,就如何在2008年最黑暗的時刻保持金融體系正常運轉提供建議,在危機後期,它更是趁機從一些處境艱難的金融機構手中獲得了利潤豐厚的資金管理部門。

與很多接受政府幫助而興旺的銀行不同,貝萊德集團的成功更加當之無愧,這家公司注重細節並為客戶提供了價值。然而當納稅人花費數十億美元援助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後,一家25歲的公司成長的這麼快又這麼大不可避免的會觸動他們的神經。美國監管者因此將貝萊德集團和它的一些競爭對手指定為「系統性重要」,這個標籤意味著它們將接受更加嚴格的監管。

如果監管者是要避免危機重演的話,那麼他們選錯了對象。對於銀行,貸款和存款在資產負債表上分別對應著資產和負債,但和它們不同,貝萊德集團只是幫助別人管理資金,它只是代表他人管理著其控制的投資,儘管因此有了很大的影響力,但是貝萊德集團即不會保留利潤也不會遭受損失。資產稍有貶值就可能對銀行造成致命影響,但貝萊德集團卻可以把任何資金缺口問題都轉嫁給它的客戶,同時也可以抵禦更大的衝擊。事實上對於焦頭爛額的賣家而言,有人以便宜的價格接手它們的資產是好事,一個不舉債的資產管理公司只會穩定而不是擾亂市場。

對於不但希望避免上一次危機重演,還希望找出未來系統性風險根源的監管者而言,貝萊德提出了另一個更加微妙的議題,它與買賣決策的制定方式相關而與資產所有權無關。阿拉丁交易平台管理著150萬億美元的資產,其規模大約是全球所有股票、債券和貸款價值的7%,因此世界上許多大型基金公司都通過,至少部分通過貝萊德集團來瞭解全球金融市場。大約17000名銀行、保險公司、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交易員要依賴貝萊德集團的分析模型來指導投資。

這是對貝萊德集團精心開發的風險管理模型的褒獎,但同時也令其難堪。健康市場的一個原則就是眾多參與者根據自己的分析對資產的價格得出不同的結論,然後由這些意見彙集成單一價格,並最終確定資產的價值。不管是政治上、自然界還是市場裡,由一種思想控制的生態系統都是不健康的,這種金融領域的集體思維正是引發繁榮(每一個人都想買同樣的東西)和蕭條(所有人都急著出手)的癥結所在。雖然阿拉丁只給客戶提供投資建議而不為他們做決策,但是它不可避免的會影響人們對市場風險的思考。

引發上一場危機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個隱藏在眾多原因背後,那就是投資者停止認真思考他們所購買的資產。比如很多人過於迷信評級機構,而它們向投資者保證美國的次級貸款絕對不會違約。貝萊德集團的模型無疑比2008年穆迪公司和標準普爾發佈的要強,但是如果太多投資者依賴某一模型,市場的波動將會更大。

這也許不是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因為它有自我約束機制:追隨貝萊德集團的資金越多,看空這家公司的資金也就越多。真正危險的是投資者,如果依賴貝萊德集團分析的人越多,如果它判斷正確,那麼投資者獲得收益就越少,而如果判斷錯誤,則投資者遭受的損失就越多,而終有一天這種情況會發生。到那時,貝萊德集團專注於控制風險的風格才會被推崇,如果它的同行在2008年之前就採取同樣的措施,那麼之後五年的很多混亂都可以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22

經濟學人:9張圖看懂2013年全球經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260

回顧2013年,全球經濟經歷了不少大事件,但總體而言,世界經濟向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儘管這種復甦仍然稍顯緩慢。在2014即將到來的時候,經濟學人通過9張圖表,總結了這一年最重要的變化。

1,全球主要股指紛紛上揚。下圖四條曲線分別為:日經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歐洲Stoxx50指數以及富時100指數。

2,為充分利用超低利率的有利條件,2013年全球企業的發債規模有可能創造歷史記錄。圖片中深藍色為美國企業的發債量,寶藍色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發債總量。

3,隨著經濟重回增長以及債務赤字的下降,市場對發達國家債務危機進一步深化的擔憂減弱。下圖五條曲線中,左起從上至下分別為代表希臘、英國、法國、日本和美國的預算赤字與GDP的比率。

4,儘管經濟向好,但大多數發達國家的GDP與危機前差不了多少,尤其是在與中國對比的時候。下圖為這6年來中國、美國、日本和歐元區GDP的變化情況。

5,在就業方面,大多數發達國家中已就業的勞動年齡人口所佔的比重仍然低於峰值。下圖的紅點代表為德國、英國、美國、愛爾蘭、西班牙和希臘今年二季度的就業率,藍點代表各國在2007-2008年的峰值水平。

6,世界各國銀行業監管趨嚴,這使得銀行要為金融危機期間的不當行為付出越來越高的代價。下圖為銀行支付的與美國抵押貸款活動相關的罰金數額增長情況,單位為百億美元。

7,這些銀行必須符合更加嚴厲的監管規則,達到更嚴苛的資本要求。因此,銀行只能以削減信貸來應對監管。下圖為美國、英國和歐元區小企業的貸款數量與GDP的佔比。

8,2013年全世界的央行幾乎都在實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繼續印錢然後大規模購債,希望能夠拉低長期利率,同時維持短期利率處於零附近。下圖是日本、英國和美國的央行資產與GDP的佔比。

9,當美聯儲在今年五月提到縮減QE的時候,伯南克的一句話引發了新興市場貨幣的「大潰敗」,投資者紛紛抽出資金尋求發達經濟體更高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42

經濟學人:當前時代和一戰前驚人相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304

經濟學人指出,如今的國際形勢和100年前一戰前夕非常相似:1、世界格局相似,有一個超級強國和一個崛起中的大國;2、全球民族主義情緒漸增;3、經濟上存在自滿情緒。文章最後還指出兩個預防重蹈覆轍的措施。雖然一些觀點可能略有偏頗,但文章提出的問題卻值得我們反思和警醒。以下為原文編譯,見聞略有刪節: 一個世紀前的今天,大多數西方人都熱切期待著即將到來的2014年。自從滑鐵盧戰役之後,歐洲大陸已經一百年沒有大的戰亂。盡管仍有些區域性爭端,但整個歐洲大陸一片歌舞升平。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將世界連接到一起,比如電話、蒸汽輪船、火車等等。凱恩斯是這樣描述當時生活狀態:一個理想的倫敦人,早上起來先在床上悠然地喝一口茶,然後在家里購買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品,就像人們如今在亞馬遜上購物一樣。 然而,就在短短一年之內,全世界都被拖入一場最可怕的戰爭,900萬人因此喪生。技術從朋友變成了大規模屠殺的工具。戰後,全球各國紛紛以鄰為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0年的大蕭條時期。 一個世紀前的這場災難,罪魁禍首是德國。該國一直想找個理由稱霸歐洲。但自滿也難辭其咎。無論在倫敦還是巴黎,許多人都認為英國和德國相互之間是僅次於美國的貿易夥伴,從經濟上沒有理由開啟戰端。 今昔角色對比 人類總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由於一個世紀前的可怕教訓,今天領導人們不太可能再陷入那樣的戰爭。而且核武器的制衡也大大降低了開戰的可能性。 但現在和歷史的相似性仍然值得憂慮。美國就是當年的英國,一個以全球安全為己任的超級大國。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扮演德國的角色,一個略帶民族主義、軍事力量漸增的強大新興經濟體。日本就像是昔日的法國,是美國的盟友但影響力正在下降。但情況也不完全相同——中國缺乏對領土的野心,美國的國防支出也遠超過大英帝國。 這還不算。如今和1914年最令人擔憂的相似之處在於自滿。兩個時期的商人們都很像:都忙於掙錢而忽略了一些貿易的基礎問題。政客們正在采取民族主義政策,這和一個世紀前一樣。中國掀起了反日的情緒,以此來掩蓋改革中的國內矛盾。安倍晉三也出於同樣的理由掀起了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印度明年可能會選舉莫迪(Narendra Modi)作為總理,他是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拒絕向2002年對穆斯林的屠殺道歉。他有可能開啟與巴基斯坦的核爭端。普京一直樂於看到敘利亞爭端。歐盟正面臨著自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民族主義情緒。 如何防止重蹈覆轍 有兩個預防措施可以幫助避免沖突。第一是建立一個將潛在危險最小化的機制。沒有人知道朝鮮危機一旦爆發會發生什麽,但中國和美國應該消除芥蒂共同防患於未然。 第二個使全球更加安全的措施是美國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盡管與伊朗達成了歷史性協議,但奧巴馬仍然從中東撤了出來,這也說明奧巴馬不願意向敘利亞開戰。他在將中國、印度、印尼、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納入全球體系中做的努力也很不夠。這是缺乏抱負,也是無視歷史的表現。由於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和軟實力,美國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處理一些跨區域恐怖主義和政治形勢變化的時候。除非美國盡到一個全球秩序領導者和維護者的責任,否則我們就會縱容一些地區性強權欺淩弱小鄰國。 全球目前的各種威脅都還不會導致1914年那樣的慘劇。但是,無論是由於種族、宗教還是部族沖突,瘋狂往往會催生出理性的自我利益的膨脹,而正是這一點導致了最終的大屠殺。所以,自滿是要不得的。這就是一個世紀前的悲劇給我們留下的教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