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三板再啟造富機器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5755&time=2011-03-12&cl=115&page=all

新三板全面擴容即將啟動,是否會重現新一輪的監管腐敗、PE腐敗、券商腐敗?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被稱為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1號工程」的新三板市場,全國「兩會」後將正式啟動。

  3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表示,新三板市場的相關制度已經到位,將擇機推出,退出機制改革也將逐步推出。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國務院九部委已經就新三板相關規則文件會簽完畢,新規則有望在「兩會」之後正式公佈,新三板將按新規正式開始運行。

  市場預熱再次被啟動。最樂觀的預測是,「兩會」後新三板將在原有中關村科技園區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84家高新科技園區推廣。「估計試點期間,能有百家高新企業掛牌新三板,兩三批後,這一數量很快會漲至1000家。」西部證券新三板業務部總經理程曉明說。

  新三板擴容槍響,二級市場新三板板塊開始「搶跑」。2月23日,開發區板塊高舉高打,板塊平均上漲8.36%,海泰發展 (600082.SH)、東湖高新(600133.SH)、張江高科(600895.SH)、蘇州高新(600736.SH)強勢漲停,南京高科 (600064.SH)、中炬高新(600872.SH)分別大漲6.50%和6.34%,排名板塊末尾的大港股份(002077.SZ)漲幅也達 5.68%。

  毫無疑問,新三板概念股已成為2011年A股第一概念板塊。2月份開市至今,開發區板塊累計平均漲幅28.73%,成為A股最牛板塊。

  業界期待的是,新三板制度層面的三大突破即將成行:將對具備一定條件的個人投資者開放;發行上市將採用註冊制;引進做市商制度。

  不過,此「註冊制」有名無實,實際仍由證監會發出「備案函」,和審批制並無二致;而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則必將「活躍市場」,帶來如創業板一樣的風險與「機會」。做市商制度是券商的「福音」,但同時也是對監管體系的巨大考驗。

  另有消息稱,北京市有關方面已提交關於設立新三板證券交易所的報告。未來新三板交易有望從深圳中小板獨立至北京,與此同時,天津、重慶等地亦希望將新三板交易所設在各自地盤。

  「這是一個場外市場,也是pre創業板的市場,更是風險最高的市場。」某券商投行人士說,「所有制度設計都應長遠考慮,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問題。」

  新的造富機器即將啟動,各路英豪磨刀霍霍。新的監管體制能否真正捨棄審批大權?新三板造富過程中,會否出現新一輪的監管腐敗、PE腐敗、券商腐敗等市場痼疾?新三板,將會許資本市場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擴容槍響

  三板有老三板和新三板之分。歷史上曾被清理的原法人股交易系統STAQ、NET的掛牌公司和退市公司的股份報價轉讓俗稱「老三板」;2006年 起,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試點,俗稱「新三板」。新三板主要採取協商配對的方式進行成交。

  截至目前,有81家中關村科技園區公司在代辦系統掛牌報價轉讓,共有44家主辦券商參與新三板。

  在中關村試點近五年來,新三板一直存在許多問題,如公司質量難以提升、審批效率不高、交投清淡、融資功能形同虛設等。大部分參與新三板業務的證券公司始終未能獲得盈利,大型證券公司參與熱情不高。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證監局局長江連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三板擴容正穩妥推進,規則制度設計已初步完成,將在報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發佈實施。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目前九部委已經就新三板相關制度安排會簽完畢,推出時點尚未最後敲定。

  數位券商業人士透露,新三板的擴容籌備工作已於去年底基本完成,目前各方條件均已比較成熟。多數市場人士預計「兩會」後可能正式推出。

  南京證券北京投行總部總經理尚文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新三板制度出台後,將由各園區正式上報擬掛牌企業申報材料,開始遴選園區。「如一切順利,首批擴容企業有望於下半年正式登陸新三板市場。」

  據透露,三板擴大試點工作正在加速啟動,試點範圍將從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分批擴大到全國84個高新技術園區。首批可能納入5家-15家園區。每家園區掛牌企業或在10家左右。

  1月13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部署2011年證券期貨監管重點工作時表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範圍擴大工作,加快建立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此後,以蘇州高新、中關村(000931.SZ)為首的概念股紛紛坐上直升機。

  二級市場之外,新三板增資潮亦悄然推進。來自深交所披露的關於新三板相關信息顯示,包括凱英信業(430032.OC)、諾思蘭德 (430047.OC)、中海陽(430065.OC)等7家新三板公司相繼發佈定向增資方案。而據Wind統計,從2006年新三板開板到2010年 底,五年之內,僅有11家掛牌公司完成增發。

  新的利益版圖正在鋪就,一場造富神話亟待開幕。

放行個人投資

  從目前業界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新三板在制度上有突破。其中,新三板最小交易單位將由原先的3萬股降至1000股,為中小投資者的參與降低門檻。 業界人士分析,新三板市場對個人投資者會實施適當性管理的標準,可能會借鑑創業板、股指期貨的合格投資者標準,參照「股齡不低於2年,資金不少於50萬 元」擬定。

  對此,證監會相關官員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有關問題時表示,「投資者可以進,但遵循什麼適當性制度,尚未確定。」

  在國外成熟市場,與中國新三板市場類同的是場外櫃檯市場,這類市場的投資主體是熟悉當地企業的中小投資者,因為國外的櫃檯交易是分散在各個地區的,並非一個全國性的市場,同時掛牌轉讓的公司,普遍規模也較小,業績平淡,因此大型機構並不參與交易。

  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不可能在各地設立大量櫃檯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也將集中交易。

  根據2009年7月《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報價轉讓試點辦法》,新三板市場只允許機構投資者參與,除了原已在代辦系統持有股份的投資者可以繼續買賣所持品種,不允許新的個人投資者加入。

  從法律上講,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因此新三板試點五年來,在非上市公眾公司問題上沒有任何突破,目前是股東達到199人就停牌。這是影響新三板交易活躍的一個硬傷。天津股權交易所更是乾脆將一手設定為掛牌公司股權的1/200。

  西南證券場外交易市場部總經理周到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證券業協會多次與券商、基金等機構進行溝通和討論。目前,管理層和市場各方已經取得共識,三板市場將向合格的個人投資者開閘放行。

  「最終可能會在國務院批覆的新三板整體方案中特別說明一下,把超過200人的問題解決。」尚文彥說。

註冊制虛實

  用註冊制取代備案制,被認為是新三板擴容改革中最重要的突破。

  所謂的註冊制,實際是一種發行證券公司的強制財務公開制度。該制度以美國證券法為代表,要求發行證券的公司提供關於證券發行本身以及同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統一公佈在招股說明書中,向社會公眾公開。

  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光超律師表示,註冊制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讓企業不必經過核准就能較為便捷地進入市場,同時由市場而不是監管部門承擔企業資質的風險。

  目前新三板掛牌實行的是備案制,即由主辦券商進行盡職調查和推薦,中國證券業協會實施自律性管理。

  光大證券創新融資部副總馬建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券業協會對新三板公司進行備案管理,顯然缺乏法律依據。」他認為,將新三板的發行審 核權上收到中國證監會是比較合理的安排,而且實行註冊制可以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融資的准入便利,也可為將來的主板和創業板實行註冊制積累經驗。

  不過,業內人士並不看好新三板未來的註冊制監管。

  根據目前規則,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的企業,無需經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只需通過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備案,即可掛牌交易。

  即便如此,獲得「備案函」仍非易事。2010年下半年,某家券商上報的所有新三板企業,均未獲得備案函。「相當於全被斃掉了。」一位券商場外業務部人士透露。

  由此,多位接受採訪的券業人士對未來的註冊制放鬆審核並不抱期待。根據新三板制度框架,未來的備案權將由中國證券業協會轉至中國證監會。「備案也好,註冊也好。由證監會管,只會更嚴,不會更鬆。」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無論是三板市場還是創業板市場,穩定還是第一位的,不能因為公司質量問題引發社會問題,因此證監會必然嚴格審查。「不管誰坐到這個位子上,都會選擇嚴管。」這位人士強調。

  備受監管層呵護的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嚴格審批的惡果——巨大的市場投機與炒作、大量腐敗行為、投資者絲毫沒有風險意識。市場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要廢除審批制,實行真正的註冊制。

  如果未來新三板的上市審批工作仍然遵循舊例,由監管層為投資者把關,這個市場將重現創業板、中小板開板之初的畸形景象。

爭奪審核權

  既然是有名無實的註冊制,必將帶來巨大的權力。目前證監會內部到底由哪個部門來牽頭管理新三板的註冊審批工作尚未明確,各部門明爭暗鬥,話題異常敏感。包括非上市公眾公司部(下稱非公部)和市場監管部都在積極參與,但究竟誰掌進門卡仍難定奪。

  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於2008年設立。根據中編辦的批覆,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將主要承擔以下職責:擬定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不上市股票的規 則、實施細則;審核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不上市股票的申報材料並監管其發行活動;核准以公開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請;擬定公開發行不上市股份有限 公司的信息披露規則、實施細則並對信息披露情況進行監管;負責非法發行證券和非法證券經營活動的認定、查處及相關組織協調工作等。

  2009年,為準備即將推出的創業板,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將工作重點從以打擊非法證券活動為主轉到以創業板、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為主上。

  當年4月,情況陡然生變。隨著創業板相關政策出台完畢,證監會成立「創業板發行審核辦公室」(下稱創業板發審辦),該部門並行於發行部、非公部 等,作為獨立的業務部門,專司創業板企業的發審。此舉意味著長期以來業內認定的創業板監管審核由非公部負責的監管架構已經轉移。

  此番新三板審核權是否重蹈當年創業板之路,仍不得而知。

  上海一位券商負責人介紹,目前所輔導的新三板公司需經過兩道關口方可進入掛牌程序。「監管方面,在經過地方有權部門出具的試點函之後。我們還要反饋兩次,即協會一審之後,再通過證監會非公部的二審才可以。」

  不過,接近證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新三板審核有望歸於市場部。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歐陽澤華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即將推出的場外市場將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巨大平 台。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做大做強,使自身逐步具備進入資本市場的條件。歐陽澤華於2010年由市場部轉任上市部。「我們相信國家將在政策和產業 方面放寬對民營企業的准入條件。特別是在相關稅收配套等方面。」歐陽澤華透露。

做市商利弊

  對於券商而言,做市商制度的推出讓新三板充滿了誘惑。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有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融合了場外交易和場內交易優點。通俗地說,做市商承擔做市所需資金,可以隨時 應付任何買賣,並活躍市場。買賣雙方不必等到對方出現,只要由做市商出面,承擔另一方責任,交易即可進行。因此,做市商保證了市場進行不間斷的交易活動, 即使市場處於低谷也一樣。

  根據規則,「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後,每家掛牌公司可以選定兩家以上有做市資格的主辦券商擔任做市商。做市商將向市場提供雙向報價,投資者根據報價選擇是否與做市商成交,投資者委託不直接配對成交,報價最小單位也將被拆分為1000股/手。

  根據證券業協會和證監會草擬的《關於場外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實施方案》,擬放行先期參與新三板市場的21家券商進入首批做市商。

  這份指引對做市商的制度設計相當細化。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瞭解,參考台灣經驗和場外市場公司的股本規模的情況,做市商初始須取得一部分股 份作為庫存,這部分股份可來自於掛牌前股東的協議轉讓,在豁免禁售義務前提下,還可以來自於定向增發。初始取得的股份不得少於掛牌公司股份的1%或50萬 股。開始兩年內做市商每月月均庫存不低於3萬股。做市商可以進行T+0回轉交易,而投資者則不允許。做市商買賣價差不得超過10%。如公司退市或者破產, 主辦券商要遭受一定懲罰。

  做市商制度最大受益者是券商。以美國經驗看,做市商業務的利潤一般佔券商全部業務利潤的40%-60%。因此,新三板市場實行做市商制度以後, 做市商業務將成為券商新的盈利點。基於此,各券商近期緊急備戰,搶人才、挖客戶、跑園區,紛紛成立場外市場業務部,搶佔新三板蛋糕。

  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在其研究報告中測算,僅做市商制度就能為券商行業帶來100億元左右的價差收入。報告甚至認為隨著「新三板」業務和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的逐漸鬆綁,飽受「佣金戰」拖累的券商板塊投資價值已經顯現,今年有望跑贏大市。

  不過,做市商制度最明顯的漏洞和缺陷也在於,如何避免做市商大量囤積股票「坐莊」獲利?如何避免做市商本身、或做市商之間因各種原因,做出既損害買方利益又損害賣方利益,最終破壞新三板市場發展的行為發生?

  「券商持倉限額從3%到10%,當天可以超過,第二天必須恢復。這樣設計使做市商不敢隨便拉高或壓低股價。我拉高之後,大家都來找我賣出,我第 二天還原到10%的時候誰來接盤?這樣損失就大了。」程曉明說,「做市商的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引導估值的合理,像創業板那樣的泡沫是不可持續的。」

  程曉明預計,今後規模較大的公司還可能會增加做市商的家數,而做市商的增加會顯著縮小價差。

  南京證券尚文彥表示,新三板擴容初期,做市商制度的風險相對比較大,主要在於,掛牌公司的質量及券商自身的監管體系。「券商是否能承擔報價風險,券商和很多公司之間做市,如何避免聯手報價而對散戶利益造成侵害。」

嚴格轉板審查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選擇直接排隊上市抑或是先登陸新三板,後者的誘惑更大,因為可能存在的快速轉板機制將大幅加快登陸主板或創業板的速度。

  中關村股份報價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情況統計顯示,目前從新三板公司成功轉板的企業已經有世紀瑞爾(300150.SZ)、北陸藥業(300016.SZ)、久其軟件(002279.SZ)三家,還有13家公司已經明確表示準備轉板。

  根據當下規則,從股份轉讓系統轉到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視同新股上市,也要經歷嚴格的審查程序,惟一的便利就是排隊上可能有所照顧。

  「轉板審查一定要嚴格,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說,「一旦轉板成功,原三板公司的所有股東,都將作為原始股東分享IPO盛宴,其投資將會產生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巨額回報。」

  業內人士表示,「新三板」是中小板、創業板的上市資源「孵化器」與「蓄水池」,一些公司之所以選擇到「新三板」掛牌,就是希望有機會到滬深A股上市,尤其是到創業板上市。

  誘惑的背後,轉板渠道不暢,也是無法繞開的難題。這也是多數新三板企業對轉板既垂涎又生畏之處。

  目前新三板企業只能通過IPO的方式首次公開發行並在場內市場上市,IPO的條件不但與其他企業無異,且法律上,比普通公司上市多一道摘牌程序。此間風險令多數公司慎對轉板。

  「也就是說,這邊已經摘了,那邊沒有通過發審委審核。未來有可能兩邊落空。」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0

價值鏈分析: 「新三板」為什麼這麼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9/5MMDAwMDIzNzA5MQ.html

最近有某國內PE界大佬告訴我,他們非常關注「新三板」的進程,已經安排系統地去各個園區掃蕩那些新三板擬上市企業了。還是他們一貫的 打法,從後往前做,即先看資本市場會上哪些企業,再去向這些企業投資。傳統的做法是從前往後做,即先找到有成長價值的企業去投資,成長到一定程度再送去資 本市場。

於是我又找我熟悉的兩個園區的朋友聊了聊,發現他們也都一樣激動而忙碌著。這兩家園區已經是首批試點園區裡的了,現在忙活的主要是 篩選新三板候選企業名單,爭取首批新三板企業裡能多上幾家。於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他們又介紹我去看了兩家候選名單裡的企業,企業老闆也儼然馬上要上市的 樣子,私募股權融資開出來的價格比那些真正Pre-IPO項目的P/E倍數還要高(因為利潤太低了嘛)。

於是我又四處找相關人員打聽了一下,發現一起忙活這事兒的好像還有各地地方證監局、政府、券商等等。總之,一片熱鬧非凡的樣子。後來又聽說,這事兒去年年底就開始熱起來了,我這已經算後知後覺的了,真得趕快「覺醒」了。

於是,我又找了點資料來研究,試圖瞭解一下這所謂「新三板」到底與「老三板」有哪些不同,使得「三板」這個原來沒什麼人關注的市場一下子變得火熱了?我嘗試著從兩個方面來看看新三板:新三板價值鏈和新三板的規則體系。

值鏈上各關聯方利益分析

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

看一下新三板價值鏈上的關聯方,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新三板還沒正式推出就那麼火爆了。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看。

首 先,大政府,本來想把創業板打造成中國NASDAQ,沒想到最終成了小小板,一堆做銅做鐵的阿貓阿狗公司通過各種各樣的「運作」,成功登陸「創業板」,然 後就開始出現業績下滑、虧損、高管離職套現等等,這樣的「創業板」自然不能讓群眾滿意地接受為中國NASDAQ。那麼,多層次資本市場始終差一塊呀,於是 「三板」就被用來重新梳妝打扮了,可見,是政績驅動的。

小政府呢,一方面也是政績驅動,主要來自於自己轄區內的上市公司數量這個指標,似乎 越多上市就表示經濟抓得越好。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為轄區內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著想,認為上新三板就可以融到資了。其實,上了新三板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上市」還很難說,而且,如果三板沒「新」好,還會跟老三板一樣,能否融到資就更不好保證了。

企業可能也是抱著和小政府類似的想法,把新三板前景想得很樂觀。另外,很多企業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新三板Pre-IPO企業」的新身份先融一大筆PE資本,要沒有新三板,哪會有投資者青睞啊,即使有人肯投,也出不了現在這個價啊。

PE/VC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為那些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Pre-IPO項目打得頭破血流呢,往早期一點投吧,上市週期太長,基金投資人(LP)等不及啊。正為剛募的幾十億基金犯愁呢,一下子有了新的投資標的和退出通路,自然不遺餘力地添柴加火了。

券商也面臨和PE類似的競爭,從投行的角度來說,新三板也是增加了一塊新的業務,而且,聽說還要券商承擔做市商的角色,那就更有賺錢的想像空間了。

最 後到三板的投資者,就要分兩類了,一種是主動型的炒家,他們其實非常明白這場遊戲其中的奧妙,但是既然有這麼多利益方推動和熱捧,又頂著「中國 NASDAQ」的光環,那未來的新三板一定比創業板還火爆啊,而且盤子更小更容易炒,那就跟著起鬨吧。另一種是被動性的散戶(或者叫非專業)投資者,他們 是真的以為新三板將來會上一批高成長的好企業,投資他們可以分享到業績飛速增長帶來的高回報,他們滿懷期待。

可以看出,整個新三板的價值鏈 上大部分都是確定受益者。政府,無論大小,只要任期內開板成功並不爆裂,政績就立馬體現出來了。至於以後有問題,那就是下一屆去擦屁股的事了;企業,能圈 到錢;PE,本來就是做差價的,只要上市成功了就行;券商投行,收服務費的,只賺不賠;專業炒家,也是做差價,肯定有辦法不做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最後為 新三板的不成熟不完善買單的就只有那些散戶投資者,但他們又滿懷期待。因此, 新三板之所以在還沒開甚至連細則都沒出來的情況下就如此火爆,就是因為它價值鏈上所有的相關方都堅定地相信新三板將是一塊新的造富板,並且相信自己能在此 過程中搶到一塊或幾塊金。他們大多數人在創業板的過程中已經搶過一遍了,並且已經搶到金子了,無非是想按同樣的路數去新三板再搶一遍。

但是,真的是人人都能搶到金子嗎?看看開板才兩年的創業板吧,從剛開始的火爆和天價發行到今天的新股破發和指數下挫,總得有人買單吧?

當心「三板」成了「舢板」!

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新三板備受期待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傳說主管部門要對老三板的規則做大幅度的改進,從而會吸引更加多的優秀企業和資本。因為細則還沒正式發佈,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但就媒體上的一些報導來看,還是始終有一些疑惑和憂慮。

首先,關於上市流程,到底是審核制還是備案制? 如果是審核制,那會不會又搞成一個「微微板」?如果是備案制,到底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發行節奏?對中小板和創業板會產生怎樣的衝擊?怎麼來控制?

其次,怎樣設置投資者的門檻?中國的現狀就是如果只有機構參與,市場就不會活躍。如果允許散戶參與,散戶又會成為炒家的魚肉。怎麼去規範和監管市場?特別是針對那些作為做市商的券商,某些券商在資本市場發展初期的做莊惡行還歷歷在目,可別讓「做市」變成了「做莊」。

還有,據說吸引優秀企業的一個重要規則是在新三板掛牌後達到一定要求可以直接轉創業板或中小板。那麼,如果備案制上的新三板企業最後轉板了,是不是就會讓審核週期漫長而且不確定的創業板失去了對企業的吸引力呢?

最後的疑問,除了規則本身之外,還是要回歸到對規則的執行上,即監管部門對市場和市場參與者的監管上。創業板出現的一系列監管缺位和權力尋租問題,怎樣避免在新三板上再一次開演?

新 三板應該是個美好的東西,寄託了真正的創業家對中國NASDAQ的期望,也寄託了百姓投資者對分享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成長的期望。但是,期望不是狂熱,也 不要用期望來包裝狂熱,更不能在狂熱中趁亂攫取。新三板的時機是否成熟?規則是否合理?體制是否到位?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 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有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之。別讓「三板」成了「舢板」。

(作者係資深PE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7

新三板難成場外市場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13/100379469_all.html

 在高層的直接關注下,新三板的發展預期再次明朗。不過從當前的推進方向看,新三板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場外市場。

  2012年4月5日,中國證監會強調,場外市場是今年的工作重點,而對於場外市場的構建方式,首次提出由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分層構建」。

  證監會表示,將籌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服務範圍擴大到暫不具備公開發行上市條件的成長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

  此前,「武夷山會議」和「廈門會議」已就新三板的制度建設和技術性問題進行討論,券商們則明顯感受到此次新三板啟動是「動真格了」。

  「新三板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場外市場,有待討論,因為看上去更像一個創業板補充版本。」一位資本市場資深人士對此表示。

  接近監管層的消息稱,新三板將在北京設立獨立交易所。

  此前已經有消息透露,湖南證監局局長楊曉嘉擬任新三板交易所理事長,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則將擔任新三板交易所總經理一職。

獨立交易所

  三板有老三板和新三板之分。

  原法人股交易系統STAQ、NET的掛牌公司和退市公司的股份報價轉讓俗稱老三板;2006年起,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試點,俗稱新三板。新三板主要採取協商配對的方式進行成交。

  2011年1月,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在一個大學講座上表示,多層次市場要從「形似」到「神似」,關鍵在於內在制度的建設,重點是債券市場和場外市場的建設。

  場外市場建設就此成為2011年資本市場的「1號工程」。當時的指導思想就是擴容,即在全國84家高新技術園區,推廣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試點經驗,科技園區概念股當時也在二級市場乘勢上揚。

  2011年關於新三板擴大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將分兩步積極穩妥推進。首先允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具備條件的未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公開轉讓,待機制運行穩定後,再將市場服務範圍擴大到全國具備條件的股份有限公司。

  不過,這一全國鋪開的思路在今年發生了轉變。

  有參與籌建交易所人士透露,關於在京設立新三板交易所事宜,監管層已討論多時。

  「所謂獨立交易所就是把現在放在深交所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挪回北京。」知情人士表示。

  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是一個以證券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的契約為基礎,依託證券交易所和中央登記公司的技術系統和證券公司的服務網絡,以代理買賣掛牌公司股份為核心業務的股份轉讓平台。目前,中國證券業協會委託深圳證券交易所對股份轉讓行為進行實時監控。

  「這次的政策提法與以前大為不同,以往一直提擴容,這次是做大中關村。邊改革,邊擴容,中關村今年年內,先從100家做到二三百家,這期間各種制度改革都會出來。」光大證券創新融資部副總經理馬建功這樣描述此次新三板政策。

  證監會明確提出將在總結中關村公司股份轉讓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重點籌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將資本市場服務範圍擴大到暫不具備公開發行上市條件的成長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掛牌公司將納入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

  「這個提法比較含糊,沒有明確表示出中關村這個全國性市場與各地產業園區的關係。至於怎樣分步走,也沒有明確。」上述人士認為。

偽場外市場

  「集中管理的市場其實不是場外市場。」一位熟悉境外資本市場的人士直言。他認為,關於新三板的最新政策解讀,仍然沒有明確新三板和場外市場的定義。「如果是全國性的、統一審批、統一監管、擁有統一交易系統的市場,就不能夠稱之為場外市場。」

  「在交易所集中交易,由證監會某個部門監管、審批上市,公開信息披露,降低企業業績要求,那不還是最初設想中的創業板市場?」這位人士說。

  早在創業板開板不久,即有資本市場分析研究人士指出創業板「太高端」,完全缺乏創業板的增長性,可以稱之為「小主板」,並提出是否另起爐灶,為中小高成長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據這位人士介紹,在美國,NASDAQ不是場外市場,而境外的成熟市場也從來沒有三板一說。

  美國的OTCBB市場並不是一個組織有序的集中市場,而是各地分散的市場,實現聯網報價。OTCBB市場在自由化發展一段時間後,才逐漸引入部分監管機制。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做一個創業板補充市場,還是創建一個實實在在的場外市場。」他表示。

  場外櫃檯市場的投資主體應該是熟悉當地企業的中小投資者,因為國外的櫃檯交易是分散在各個地區的,並非一個全國性的市場,同時掛牌轉讓的公司,普遍規模也較小,業績平淡,因此大型機構並不參與交易。

  而正在建立的新三板市場則希望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

  證監會稱,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投資者群體不盡相同。由於場外市場實行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並且採用議價轉讓方式,公司更希望與企業具有產業 和市場關聯的產業資本及股權投資基金進入;中關村試點中,參與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自然人主要是公司高管、核心技術人員和發起人股東。

  「如果新三板的全國市場統一交易、統一監管,可以說就成為了一個創業板的補充。這顯然並沒有滿足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要求,因為並沒有完善場外市場。」上述熟悉新三板政策的人士表示。

  他認為,由於中小企業發展需要平台融資,而一對一的產權交易在規模增長後,的確不太方便,需要一個真正能夠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的場外市場。

  謝庚在前述論壇上表示,2005年至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已「形似」多層次資本市場,如果達到「神似」,場外市場必不可少。但他同時也回顧了中國場外市場的發展和一些地方性質的探索,如號稱「中原NASDAQ」的河南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引起的混亂。

  市場也普遍認為,中國市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可能在各地設立大量櫃檯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也將集中交易。

  謝庚曾經提出,場外市場的首要功能不能定位於「融資」,應該是「提供股權流動渠道」和「價格發現」。通過發展場外市場,為不能進入交易所的公司 提供一個股權流通的平台,為風險資本提供一個退出通道,同時,通過場外市場的價格發現,提高這些公司的財務信息「公信力」,為企業做股權抵押貸款等其他形 式的融資提供評估依據。

  他表示,場外市場的最終功能應該是「改變企業的融資環境」,最終實現發行和上市分離,企業在完成股票發行後可以選擇去哪裡上市,實現多層次、多元化安排。

  「真正的場外市場必須有。」前述人士表示。

建章立制

  「轉板制度正在研究,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畢竟審核制度仍然存在。」馬建功表示。他認為,轉板制度的推出具有長期性,在證監會的統一監管下,程序可能會相對簡單。

  他同時指出,快速轉板的具體障礙在於法律。「多一道摘牌的程序,風險在於這邊摘了,那邊沒有通過發審委。」馬建功認為。

  西部證券新三板業務部總經理程曉明則直言:「我們自己估計,轉板制度永遠也推不出來。」

  除了轉板制度,做市商制度、合格投資者等問題也備受業內關注。

  程曉明表示,這次的新三板推動將是擴大中關村與制度改革同時進行、同時操作。

  試點中暴露出來的三板市場的問題也為業界所關注。中關村試點六年以來,公司質量難以提升、審批效率不高、交投清淡、融資功能形同虛設等問題一直存在。

  中關村試點六年來,企業定向增資金額僅有17.10億元,且企業單次融資規模幾千萬元;場外市場活躍度遠不及場內市場,從中關村公司股份轉讓試點情況看,2011年1月1日至今,成交金額只有7.32億元,平均換手率3.4%,而同時期場內市場換手率超過230%。

  程曉明表示,做市商制度很重要。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做市商業務的利潤一般佔券商全部業務利潤的40%-60%,做市商業務將成為券商新的盈利點。

  「場外市場規模小、定價難,做市商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可以活躍市場,另外還可以平抑風險。如果政策允許,我們也會啟用這個制度。」上海股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張云峰表示。

  做市商「坐莊」也一直為業界所關注。對此,西南證券場外交易市場部總經理周到表示:「新三板很難做到內幕交易。因為做市商制度不是一家,可以做市,必須兩家以上,不可能串通。」

  馬建功透露,最新的操作制度要求新三板企業上市落實主辦、副主辦券商,且副主辦券商與發行企業的註冊地不能一樣,這樣就避免了很多虛假包裝的情況。目前新三板的規則是主辦券商喪失資格後,副主辦券商再頂上,新政策將加大職責,主辦、副主辦券商將同時承擔責任。

  馬建功同時表示,此次新三板政策將會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並且可能會探討一個非公開發行或者小額公開發行,或者小額非公開發行,可以由券商自主向客戶配售。「這是一個比主板和創業板更市場化的手段。對券商吸引客戶有一定的作用。」他表示。

  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的企業,理論上無需經過證監會審批,只需通過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備案,即可掛牌交易。但獲得「備案函」並不容易,被「槍斃」的項目比例頗高。業內人士對放鬆審核乃至實施註冊制並不抱有很大期待。

  此外,目前新三板企業股東不能超過200人,改革後會突破200人的限制,成為公眾非上市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19

新三板的前世今生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101890.html

開始,只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票賬戶,就可以參與新三板的買賣。2007年,個人投資者參與新三板交易被叫停,只有機構賬戶才能繼續進行交易。

今年9月7日,新三板擴大試點啟動儀式在位於北京金融街附近的全國政協禮堂舉行。中國證監會和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四省市的分管領導分別講話,整個儀式進行了半個小時。比起過去中小板和創業板,場面低調許多。

新三板擴容的低調啟動背後,是業界對其的不斷爭議。儘管2004年中國證監會已經明確將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上議程,新三板也被認為是多層次市場的 重要一環,但由於中小板、創業板一路走來,高門檻、高發行價和市場資源過度集中到少數公司的問題一直被詬病,這些問題也給新三板的推進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各地場外市場建設曾經出現的混亂局面,也使得管理層在推進新三板時非常慎重。證監會希望將新三板建設成為全國性的場外市場,與地方性的場外市 場形成高低搭配,共同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但是二者之間的界限究竟如何劃分,各自使用怎樣的監管尺度,直到目前仍未有定論。

更直接的掣肘因素則來自於低迷的資本市場。新三板很難對股市資金造成分流,但由於市場信心過於脆弱,監管層也不得不考慮新三板擴容的心理影響。

所有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一個折中方案的出台。新三板僅僅新增了三個試點園區,而不是擴大到全國範圍;交易規則也沿用中關村時代的老規則體系,其中的許多制度安排已經顯得過於保守。

歷時六年,新三板建設仍然處於爬行當中,但是正如一位券商場外市場部負責人所言:「好歹是生出來了。」通過六年量變的積累,如今新三板掛牌公司已經近140家,一旦制度規則突破200人股東限制,其發展潛力就不能小覷。

流動性「陷阱」

場外市場的歷史實際上要比滬深股票交易所更早。雖然後者成為主流,但是由於審批制的存在,上市公司一直是稀缺資源。相比於數量有限的上市公司,有股權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數量十分巨大,因此市場分層勢在必行。

新三板是相對於「老三板」而言的,後者是一個為退市股票提供報價轉讓的市場,2006年深交所在承接「中關村非上市股份公司代辦股份轉讓」平台維護工作時,利用了老三板的系統。新三板的俗稱便沿用了下來。

一開始,只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票賬戶,就可以參與新三板的買賣。當時又恰逢牛市啟動,因此新三板公司剛開始著實火了一把。

2007年,個人投資者參與新三板交易被叫停,只有機構賬戶才能繼續進行交易。這樣的措施旨在防止當時的炒作之風蔓延到新三板,同時也是對個人投資 者的一種保護。但是失去交易活躍的個人賬戶之後,新三板的報價轉讓日益萎縮。以至於近兩年來,大多數掛牌公司鮮有交易,個別轉讓的交易真實性也值得懷疑。

試點六年來,新三板僅完成445筆交易,總成交金額不足4億元。流動性的嚴重不足也影響了新三板的定價能力,不利於融資和PE/VC機構的退出。代辦券商對此也多有怨言,一些相關業務的負責人在各種場合呼籲推出做市商制度。

但在根本上,新三板流動性的不足緣於其股東人數的限制。在這個板塊掛牌的公司屬於「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東人數不得超過200人。如果其股東人數要超過200人,則只能選擇在滬深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

2006年,在中關村園區進行新三板試點的同時,證監會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非上市公眾公司部,準備將股東超過200人,但是不在交易所上市的公眾公司納入監管範疇。同時,公眾公司部也在加緊制定有關的監管辦法。但是這部證監會內部法規一直到6年後才正式發佈。

今年7月,《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正式發佈,允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性場外市場突破股東人數200人的限制。但是由於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新三板擴容後並沒有馬上利用新的政策。

事實上,證監會擬建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正式名稱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目前新三板的管理雖然已經從深交所轉移到證券業協會,但仍然是一個過渡期的架構。對於何時真正過渡到一個全國性場外市場,監管層沒有給出一個時間表,但正在推進制度規則的研究。

「穩中求進,以穩為主。」在被問及新三板擴大試點的節奏時,新三板籌備小組的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說。

分層設計

與地方性場外市場的關係,也一直是新三板建設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2011年之前,證監會對地方性場外市場持有保留意見,原因在於歷史上這些市場曾經出現過監管缺失、風險失控的問題。

就在2010年,一家號稱「河南納斯達克」的股權交易所在鄭州開展,但是不到一個月即被叫停。去年,國務院發佈38號文對交易場所進行清理整頓,要求各地金融辦加強對包括股權交易所在內的交易場所加強監管和風險監控,嚴禁連續交易、做市商和拆細份額等類證券交易的行為。

但今年以來,證監會對於地方場外市場的態度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冷淡轉為積極引導。多位證監會高層實地調研了重慶、上海等地的區域性場外市場,將其作為全國性市場的有益補充予以規範和支持。

不過,區域性的場外市場仍然不能超過200人股東的紅線。這一方面是出於防範系統風險的考慮,另一方面,也給全國性市場預留了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80

資本市場最後的制度性盛宴 新三板重來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896

2006年誕生的新三板,搖身一變,將承擔起「上市預備板」的功能,隨著種種壁壘的打破,資本市場將迎來最後的制度性機會。

北風凜冽的北京嚴冬,未讓從南國深圳而來的銀樺投資執行合夥人陳海勇感到寒意,相反他有一絲興奮。

2012年12月末,在中關村附近的酒店,他和數十位PE同行參加一場「新三板」企業的路演,路演的企業一一登台,當然也包括他入股的「北京信諾達」,一家做集成電路測試系統研發的初創公司。

可能是因為專業性太強,可能是缺乏面對投資人的經驗,台上「信諾達」的高管略顯「幼稚」,他沒有一個勁地對投資人「畫餅」忽悠,反而坦陳自家公司在技術上和國外同行的差距。

事實上,這家成立6年的小公司2012年剛實現盈利,2013年已確定的訂單可保證當年的銷售收入將有大幅增長。新一年裡,這家「明日之星」在「新三板」掛牌在即,當然這也意味著陳海勇一年的投入回報不菲。

「新三板」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俗稱。相對於滬深股票市場,「新三板」被定位為全國性的場外市場,為規模更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流轉和定向融資服務。

這次路演結束半個月之後,2013年1月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的三個配套指引,這意味著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開始向證監會報備。同時,總部設在北京金融街的「新三板」交易所也將全面修訂各項制度規則,以做好準備接納非上市公眾公司掛牌;而其覆蓋範圍也將在目前的4個國家級高新園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從證監會到交易所,整套制度規則的改變表明以往的框架被打破了:掛牌公司的股東人數突破200人,這意味著進場的人多了,錢也自然多了,市場規模和流動性將陡然上升。

在敏銳的投資人眼中,資本市場上最後的盛宴已經開席。


5年後的萬億市場

未來5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將突破5000家,總市值突破10000億元,年交易量約4000億元。

2006年,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股份公司開始利用深交所三板市場的物理系統開展報價轉讓業務。這就是俗稱「新三板」的全國性場外市場的雛形。只不過,此時的新三板侷限在北京中關村園區的緣故,它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市場。掛牌企業普遍規模很小,市場嚴重缺乏流動性,進而定價和融資功能也很難談得上發達。

在中關村試點階段,一家典型的新三板掛牌公司的淨利潤在四五百萬左右,且波動性很大。由於公司規模太小、股東人數有限、交易不能拆細,加上個人投資者不能參與,新三板的成交很不活躍。有些掛牌公司的交易甚至是在掛牌當天走個形式,掛牌後連續數月甚至半年鮮有換手。

但這些問題隨著新三板的重新定義即將獲得解決,最新的情況是,一旦在交易制度上更接近於A股市場,同時打通兩個市場之間的轉板銜接機制,新三板的前景可能會超出不少人的想像。

2012年年末,華泰證券在一份《投資新三板,時也勢也》的報告中樂觀地預測,「按照園區擴容速度、企業掛牌速度、平均市值、換手率等假設,未來5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將突破5000家,總市值突破10000億元,年交易量約4000億元。」目前,深市和滬市的總市值在20萬億左右。

投行圈早已聞風而動,各種跡象表明,證監會有意讓新三板承擔「上市預備板」的功能,擬上市企業先選擇在新三板掛牌,通過一段時間的信息披露即可提高規範運作水平,也可通過市場檢驗自己的經營能力,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如果這一設想落實,新三板將具備「上市準備板」的功能。

事實上,眼下,證監會正在嚴厲排查882家IPO申報企業的財務質量,一批出現業績下滑的企業也可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轉到新三板。如此一來,新三板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意義將大大超出從前。

金元證券場外市場部總經理陳永飛是新三板的積極鼓吹者,他也是圈內知名的活躍人物。「將來你看的新三板,一定會有一批從IPO的長隊裡面退下來的企業。」陳永飛說。

陳永飛預測這些「退而求其次」的企業淨利潤規模至少在三四千萬,新三板存量的企業規模較小,兩者拉平,那麼將來一家典型的新三板公司,淨利潤水平應該在千萬水平。

它們中的一些或許在一段時間的「準備期」之後,重新向IPO發起衝擊;而另一些,或許留在新三板更合適——畢竟這個市場沒有A股市場那麼多嚴苛的要求,投資者對企業業績波動的容忍度也更高。

從新三板轉向主板,這樣的「銜接」打通並不困難。新三板運營平台的一位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隨著證監會將信息披露質量作為監管重心,新三板與滬深證券市場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基本要求也將是一致的。能在新三板掛牌且規範運作的公司,也更容易通過證監會的IPO發行審核。

「發行核准的標準是統一的,不可能專門為某一些公司開特例。但是新三板掛牌的公司已經在監管部門備案,其IPO的發審可以在程序上設置特別的通道。這在證監會其他行政許可中也有很多的實踐,比如公司債對於優質的上市公司就有綠色通道,審核速度很快。」上述人士說。

在交易方面,新三板的活躍度也將得到加強。除了引入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允許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個人直接參與之外,證監會已經表態將引入做市商機制。未來新三板市場很有可能出現部分熱門股交投活躍度明顯提高的結構性現象。這種流動性特徵符合場外市場的一般規律。

事實上,2012年8月,新三板的試點從北京中關村園區擴大到上海、天津和武漢的國家級高新園區。

而第二批納入掛牌的園區也在緊鑼密鼓地選拔中,試點範圍將分批擴大到全國八十餘個高新技術園區及蘇州工業園區。據介紹,在廣東、江蘇、吉林三個省中就有廣州、佛山、深圳、中山、南京、蘇州、長春等數家高新園區遞交了進入新三板的試點申請。

對於遭遇IPO冰封的882家企業來說,2012年是漫長的一年,但是新三板卻好似冰川下湧動的暗河。

監管層寄望於新三板既能紓解主板上市排隊的壓力,又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老問題,看起來投資者和監管層一拍即合。陳海勇這樣的PE主打「新三板」概念的投資機構則希望在其中淘金。

創業板南橘北枳

創業板因為「三高」問題廣受詬病。

在投資圈中,眼下的氛圍活像2009年初創業板推出前夕,「這是A股市場的最後製度性機會」,類似主題的推薦會頻繁上演。

陳海勇的第一桶金本質上也來自創業板,2006年他在新三板設立初期投資了世紀瑞爾,2010年底這家公司在創業板IPO,陳海勇所持股權實現數倍收益。

「當年的好時光讓人懷念」,2009年創業板推出後,催生了一大批高估值的上市公司,也創造了Pre-IPO的盛宴——在企業上市前入股,「臨門踢上一腳」,然後坐等上市後數倍的回報。

監管層曾對創業板寄予很大希望,2009年推出創業板的同時,新一輪的發行制度改革也一併啟動,其主要內容是放棄對發行價格的窗口指導,以此實現更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但此後,二級市場對新股的爆炒卻提前到了一級市場,參與詢價的買方機構競相報出高價,直接推高了創業板公司的發行市盈率。

「這麼多企業在業績最好的時候,以這麼高的估值發行,將來一定會出問題。」深交所一位副總經理2011年初在參加全國證監系統工作過會議期間對南方週末說。一語成讖,2012年,滿三年的創業板已經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候。

三年來創業板貢獻了A股超過4成的IPO,融資2000億元。一些創業板公司動輒發行市盈率七八十倍,2010年底上市的新研股份甚至達到了150倍。

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的重要一環,創業板的誕生沒能為在實業上苦苦摸索尋求資本雨露滋潤的高成長性企業送來融資及時雨,反而因為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募資額的「三高」問題淪為企業和PE的造假圈錢工具。

創業板非理性的高估值反映了市場主體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不成熟。在中國,買方機構也有強烈的散戶特徵,一級市場對新股的爆炒與二級市場打新的邏輯無甚差別。另一方面,市場誠信缺失,懲戒機制不完善,企業和中介機構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強烈的造假動機。屢屢出現的財務造假醜聞成了高估值以外,另一個衝擊創業板制度體系的嚴重威脅。

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架構中,創業板的處境也不無尷尬。這個板塊原本設定了明顯低於主板的兩套財務門檻,以彰顯創業板市場服務創業型企業的靈活性。但從實踐來看,滿足最近兩年淨利潤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的企業大量存在。而核准制的存在意味著這些企業必須排隊候審,因此中介機構只會優中選優,拔尖推薦那些條件更好的企業。

這在最開始的兩年尤其明顯。由於保薦代表人不夠用,有的企業甚至需要用乾股賄賂保代,以此獲得他們手中的簽字權,或者換句話說就是上市的「通道」。國信證券的謝風華案和招商證券的李黎明案都肇始於此。

企業擠破頭要上市,上市的實質性門檻自然是水漲船高。淨利潤三四千萬是起碼的條件,超過五六千萬才能獲得大券商的青睞。而如果淨利潤能夠過億,按照50倍發行市盈率、對外發行四分之一新股和2%的承銷費率計算,券商將獲得2500萬元的承銷毛收入。這樣的公司才是搶手的香餑餑。如此一來,淨利潤一兩千萬左右的企業幾乎沒有向證監會遞交材料的機會,除非在利潤上做手腳。

深交所曾寄望於創業板公司的高成長能夠彌合高估值,然而以製造業為主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卻讓這樣的希望落空了。2012年隨著宏觀經濟週期的整體加速下行,創業板公司業績下滑尤為劇烈。2011年之前,創業板的擬上市公司是從「權貴資本」到草根PE共同追逐的對象,如今卻成了燙手的山芋。

創業板逐漸失去了最初的光環,它與中小板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剩下的區別僅有具體審核部門的不同和規則上的細微差異。對於企業而言,在中小板上市抑或在創業板上市,並無實質性的差別。

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糟糕的市場。一些上市公司炒作自己的股票,一些PE和公司高管頻繁套現,甚至有的公司業績徹底虛構。而在此中,一些保薦人,一家家會計師事務所形同虛設。

創業板的問題似乎積重難返,而唯一的辦法只有發展一個與主板和創業板相銜接的新的市場板塊——全國性的場外市場,以及層次更低的區域性市場。

對監管者而言,新三板是發展全國性場外市場的最佳選擇,但它在過去6年間與股票市場的距離太大,與地方上的櫃檯市場差別又太小。它需要縮短與前者的距離,並與後者拉開差距——在理想的狀態下,三個市場將形成梯度均勻,且彼此銜接的架構。

新三板,新玩法

要將圈子的資源集中起來。

雖然陳海勇的發家本質源於創業板,但對著新三板的新蛋糕,要吃到這塊蛋糕,他相信一定是一種新玩法。

一家典型的新三板公司一年的淨利潤只有四五百萬,而創業板實質性的進入門檻已經在五千萬淨利潤以上。在陳海勇看來,投資這些公司更多依靠投資本身的技術含量,而不是那些投資以外的關係和交易。

他說:「現在大多數『臨門一腳』的PE並不適合投資新三板,或者說他們如果把創業板那套搬過來的話有很大的風險。」

券商也在躍躍欲試,金元證券陳永飛和同事們正在準備「信諾達」在新三板掛牌的材料。由於監管政策上的限制,證券公司尚不能以直投的方式投資新三板掛牌公司。但是如果能從場外市場這個階段就開始跟蹤企業,券商未來可能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本質上,這也是一種風險投資。

而2012年12月底新三板公司的集中路演,也是陳永飛的主意。陳永飛的活躍絕不限於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善於把這個圈子裡的所有資源集中起來。這場路演的觀眾和講者不僅是投資者和企業,還有來自科技園區、公共服務機構、商業銀行的人士,甚至是其他券商的同行——在市場的初創期,聚集人氣的重要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同行是冤家」的顧慮。

陳海勇這樣的專業新三板投資者,是陳永飛天然的合作夥伴。券商的新三板推薦費收入微乎其微,勉強能夠收回成本。掛牌企業未來的股份轉讓和定向融資才是潛在的利潤來源。比起盲目推薦很難有增長潛力和融資能力的企業,陳海勇手中那些已經甄選過一遍的項目看起來會更有前途。

隨著創業板和中小板高估值時代的逝去,陳海勇清楚靠企業轉板IPO實現盈利將變得越來越困難。他所投資的另一家新三板企業中海陽由於行業不景氣,在2012年9月撤回了IPO申請。他需要為自己的投資尋找新的退出方式,而這種渠道正是新三板自身的轉交易功能。

在這其中,券商需要尋求和A股市場截然不同的運作方式。與A股市場成交活躍顯著不同的是,新三板的流動性不足,交易都更依賴於券商的中介服務。然而國內券商做A股的承銷時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寫招股書和通過核准上,定價和銷售能力十分薄弱。新三板淡化了行政審核,重頭在銷售。企業要定向發行,股東要轉讓,都需要券商幫助銷售。「跑證監會」不再重要,撮合買賣雙方才是核心能力。

無論如何,新三板會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它既是冒險家的淘金場,也或許會成為中國股市的一片試驗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4

新三板VS地方股權市場 誰是資本市場未來十年的主角?

http://www.infzm.com/content/87921

新三板一落地,就受到眾多近親兄弟的圍剿。

在它和地方場外交易市場的這場競爭中,究竟誰能成為真正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結論尚待觀察。

2013年1月16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牌,宣告著「新三板」正式成立。運營該系統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被市場慣稱為「北交所」,作為全國性的交易所,它與上交所、深交所同是「銜玉而生」,但與滬深交易所不同,從一落地,北交所就面臨眾多「近親」兄弟的「圍剿」。

區域市場大戰

在這場競爭中,企業家們是直接受惠者,去哪裡掛牌融資,他們貨比三家,反覆權衡。

相比低迷的A股市場,2012年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熱火朝天。除了1月16日,新三板正式掛牌這個全國場外市場建設的標誌性事件外,地方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速度也令人吃驚。

很明顯,一個發達的場外交易市場,不僅能滿足當地企業的融資需求,更能吸引各路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為當地發展供血。因此,各地都盡力拚搶,天津、重慶、武漢、廣州等無不希望把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留在本地。

另一方面,新三板的定位是解決高新科技園區內企業上市問題,而國內中小企業數量超過5000萬家,市場蛋糕巨大,誰都想分一杯羹,這自然為地方股權交易市場留下了生存空間。

「我們想融資,也想通過一個平台來親近市場,為以後上市做準備,但非高新園區企業的身份限制了我們去新三板的可能。區域股交中心成為了最佳選項。」在上海股交中心掛牌的一家本地企業高管表示。

截至2013年1月中旬,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由126家迅速增至199家。

各地也都在大干快上,在地方場外交易市場方面,成立最早的天津股權交易所,其規模已位居眾區域性市場首位,累計掛牌企業數量已達247家,2012年增加的掛牌企業數量達到118家,目前,該交易中心總市值達到230.37億元。

同樣「老牌」的重慶股份轉讓中心成績也不俗。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中心掛牌企業達到90家,總市值96.33億元,託管公司達到422家。

目前,各個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工作重心已不侷限於當地企業資源,他們正急於將觸手伸向其他地區。

在這場企業資源「爭奪戰」中,股權交易所吆喝在前,地方政府則為其撐腰在後。而如何與地方政府建立緊密聯繫,成為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獲取資源的關鍵。

據瞭解,上海為吸引中小企業到上海股權託管登記中心掛牌,對掛牌成功的企業給予150萬元的補貼,部分掛牌企業還可進一步享受區一級的財政補貼。重慶也對掛牌企業補助一半的掛牌費用。

而在這場競爭中,企業家們是直接受惠者,去哪裡掛牌融資,他們貨比三家,反覆權衡。

2012年12月20日,江蘇藝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掛牌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重慶OTC),這是重慶OTC首家掛牌的市外企業,也是重慶OTC第69家掛牌企業。

藝彩股份董事長趙春方表示,再比較天津等OTC市場,最終選擇了重慶。

南方週末接觸了江蘇一家製造企業,他們也有掛牌計劃。但對於到底去哪個交易所掛牌卻一直難以決定。

「如果我們去與政府有合作關係的交易所掛牌,不僅可以在各項掛牌手續上走綠色通道,還將獲得參照上市企業標準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對現階段企業發展來說,政府的扶植是最重要的。」該江蘇企業總經理說。

誰能勝出?

目前來看,兩個市場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新三板宣告成立,讓這場全國股權託管中心的冠軍之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相比新三板,地方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優勢明顯,交易本身是面向所有有意進入資本市場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只要其符合相關條件即可掛牌,不受區域、行業的限制,而新三板只是面向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

2013年1月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的三個配套指引,這意味著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開始向證監會報備。

從證監會到交易所,新三板迎來了整套制度規則的改變,以往的框架被打破了:掛牌公司的股東人數突破200人,這意味著進場的人多了,錢也自然多了,市場規模和流動性將陡然上升。

「過去只有滬深交易所的公眾公司股東才能突破200人,如今新三板突破這個限制,去新三板掛牌就相當於上市了。」上海張江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高管的心態已經反映出了目前新三板似乎在競爭中略勝一籌。

由此,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也被定位成略低於新三板的一個市場。但是,這種定位,並未讓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競爭停止。

「新三板與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從服務手段、服務對象和上市基本條件都是一致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是一種競爭關係。」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云峰說。

在張云峰眼裡,新三板如同CCTV,上海股交中心如同東方衛視,前者由中央管,他們由地方管。但受眾群體一致。CCTV有天然優勢、有資源,名氣大,但是也不能排除東方衛視在某些節目上超過CCTV。

目前來看,兩個市場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融資效率方面,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正在探索更多和更靈活的融資方式。而對新三板來說,做市商制度短期內難以成行,如果增加市場流動性,則是未來新三板管理細則最值得期待的變化。

不過,北交所總經理謝庚(曾任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表示:「新三板擴容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將中關村試點擴大到88個全國性的高新技術園區;第二步是取消區域限制,全國的股份公司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

但市場人士認為,在轉板機制沒有推出來之前,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暗中較量無法避免。

據瞭解,上海股交中心計劃在2013年上半年推出「第二平台」,功能包括嚴格買者自負條件下的股權交易、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對接、中小企業重組購併的信息發佈,同時還將嘗試LP(有限合夥人)份額轉讓交易,以及適時推出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的轉讓交易等。

掘金之旅

誰能先行一步,誰就是下一個十年的主角。

可以肯定的,新三板和各地股權交易所的競爭加劇背後,注定是一場稀缺資源的爭奪戰。

「誰能在這個市場中先行一步,誰就能是中國資本市場下一個十年的主角。」江蘇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門高管認為。

現在,中國資本市場各個主體已加入這場掘金之旅。

2012年8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其子公司上證所信息網絡公司的名義,參股了新設立的浙江股權交易中心,且並列第二大股東。而在此之前,上交所還參股了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

「這是一個極具前景和誘惑力的市場。」一上述券商高管表示,「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的上交所已經『低調』太長時間,現在的IPO市場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它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從一個角度來說,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傍上交易所這個『大款』,其活動的空間也非常大。」

此外,在這輪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擴張潮中,券商也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券商曾一度被排除在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之外,但2012年9月,證監會下發《關於規範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指導意見(試行)》(簡稱「指導意見」)之後,情況出現逆轉。

2012年9月至今,已有十餘家券商宣佈將入股各地股權交易中心。

浙商證券和財通證券各持有浙江股權中心10%的股份。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安信證券各持前海股權中心30%、25%和20%的股份。

此外,興業證券作為並列第一大股東,參與了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建設,並負責「中心」經營管理;廣發證券、海通證券、齊魯證券、長江證券、方正證券、西部證券等也相繼參與了當地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7

如何擁有引爆用戶貢獻內容的三板斧,不讓社區變為死亡之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052.html

【導讀】如果沒有用戶貢獻內容那平台就像死亡之城,毫無生機。創業公司要想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就必須緊緊抓住內容創造者,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

昨天的案例《對話王珂:PC是流量為王,手機是產品為王》,引發了不少人關於移動互聯網打法的吐槽。有刀友說:他說的的,1/3是干貨,1/3是錯的,1/3他自己也不知道是錯的。 宗旨,這是你不得不看的三句移動互聯網的狠話:1、手機不是試驗田,而是PK主戰場。2、凡是不以用戶體驗出發的手機APP都會成為耍流氓行為。3、移動電商的最大痛點是用戶的個性化難題,商戶的流量魔咒難題,不要考慮淘寶封殺與否,而要考慮能否深度搞定用戶與否!你夠狠嗎?

今天說說UGC。用戶貢獻內容(UGC)一直是個燙手山芋,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網易的跟帖文化,唱吧的分享極致。當然更多的是失敗案例,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坑裡,運營難度和壓力太大。但是,一個社區如果沒有UGC也是死亡之城。

如何引爆UGC的能量?看到一個國外一個創業顧問的經驗,很給力,能很好的回答這三個疑問,就擁有了引爆UGC能量的3板斧:

1、比起現有的平台,你的產品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能讓用戶更好地創造內容?

2、平台上產生這些內容之後,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篩選內容機制?

3、除了自我表達外,平台上還有沒有別的激勵?

=======活躍之城的分割線

像Dribbble/Instagram/Vine等創意類內容平台都採用典型的UGC模式,但怎樣才能打造一個比較良好的用戶貢獻內容的系統引擎?Sangeet Paul Choudary是專欄作家,也當過一些創業公司的顧問,他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用戶貢獻內容那平台就像死亡之城,毫無生機。內容創造者則是平台上很重要的角色,創業公司要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就需要做好三件事:1. 弄清楚這個平台上的內容創造者的動機是什麼; 2. 製作一套體系和規則去迎合這樣的動機,給他們激勵;3. 儘可能地擴大內容貢獻者的數量。

從產品角度看,以下就是可幫助形成平台式思考的六個維度:

一、你的產品是只有工具還是只有社區,還是兩者皆有?或者說,你是提供易用的工具還是為這些內容創造者帶來觀眾?(是Tools還是Pipe?)

Tools: 如果工具好用的話,可降低生產內容的門檻,可幫助好作品的產生。比如 Instagram 就讓照片拍攝和處理變得簡單很多,而像 Vimeo 則為用戶提供了存儲高質量視頻的服務。

Pipe: 有些平台為內容創造者提供渠道,幫他們找到受眾。比如 Dribbble 上就匯聚了大量的設計師,大家就可互相瀏覽作品並討論。

Tools+Pipe: 最有競爭力的平台可能就是那些既提供工具也形成社區的。比如 Instagram 在提供好用濾鏡的同時也有了圖片為主的社交網絡,這也讓 Instagram 取勝了過去只提供工具而沒有社區的應用Hipstamatic。而最近 Hipstamatic 也推出復興之作Oggl,也是 Tools+pipe 模式,你可調用社區裡其他用戶的濾鏡來用於自己的照片。

在唱吧之前也有一些「手機 KTV」類的應用,但它們就是單純的工具,並沒有社區。做 Tools+Pipe 的唱吧的成長性就比其他玩家要好得多。

二、 比起現有的平台,你的產品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能讓用戶更好地創造內容?

網絡服務的切換成本是相對較低的,用戶不會死認一個選擇。在這種情形下,能降低內容生產門檻的平台會更具吸引力。比如 Twitter 的模式就在降低內容生產門檻,現在發推的人比寫博客的人要高出好幾個量級。

Twitter 不僅是提供了易用的工具,它還在幫這些內容創造者找來觀眾,也就 Tools+pipe 的形式。Instagram 也是類似的。

三、平台上產生這些內容之後,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篩選內容機制?

在平台產出內容之後,內容策展和篩選就該發揮作用,畢竟你需要區分出哪些是很水的內容而哪些是干貨。一般內容篩選和策展有以下三種模式,而規模化的平台普遍都把這三種方式綜合利用:

靠算法:這種就是靠一定的規則和算法去做內容策展,比如所謂的熱門排行。但它也會給下面將提到的社會化策展和編輯推薦這兩種方式特定的權重。

社會化策展:這是現在幾乎所有平台都在使用的。平台會提供工具,讓用戶可以參與到內容篩選的過程中,比如可以轉發、標記、Like、贊以及投票等等。內容列表則是更深一層的內容策展,它可找到內容間的串線,比如知乎的收藏夾或是豆瓣裡的豆列。

編輯精選:雖然大家都希望整個系統能夠自動有序地運轉。但在產品早期,平台沒有太多內容貢獻者,整個系統沒跑起來,編輯力量是重要組成,承擔助推器的角色。

四、熱點榜有無清晰的規則,是否大家都有平等的機會登上熱榜?

在你開啟這個平台之前,最先要瞭解的就是用戶產生內容的動機。自我表達和曝光通常都是動機之一。但是,一個平台也得有策展和篩選機制去區分優質和平庸的內容,並且登上熱榜會帶來更大的曝光度。在這兩個因素存在的情況下,你得讓用戶知道這其中的規則是什麼,給大家平等的機會。

就像很多站長都會研究 SEO,為的就是能在搜索結果裡排個 」 好名次 「。但如果某個搜索體系裡它沒有明確規則的話,那用戶會對此困惑並不會再花時間去研究它。類似熱門榜裡就是呈現 」 獲得轉發最多 」 的內容就算是比較明確的規則。

五、除了自我表達外,平台上還有沒有別的激勵?

雖然說自我表達以及在平台上收穫社會資本 (如粉絲) 已經是很大的激勵,但是,如果一個平台還能提供其他的激勵那它就會更有競爭力。比如說創意設計類社區不少,但下面兩個就很有自己鮮明特色和競爭力:

Threadless: (內容貢獻者的)自我表達+(圍觀用戶的)社會化策展+潛在金錢收益。(它是一個T恤設計社區。如果你的圖案得票最高的話,就可把它印製成t恤並出售和參與分成。當然它現在的業務範圍已經擴展到別的商品類別了。)

Dribbble: 自我表達+社會化策展+可接觸到高質量的工作機會

六、 你能不能把普通用戶也轉化為內容創造者?

90-9-1 法則說明了內容貢獻者總是佔用戶群體裡的很小一部分。但是智能手機和產品體制設定其實都是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內容貢獻的有利因素。

一個可持續可規模化的平台它在早期就是要努力地找到那些內容貢獻者,有了內容之後會吸引 」 普通圍觀用戶 「。一旦這群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後,就得有重要的一步,即儘可能把這群人裡的一部分也轉換為內容貢獻者。如此下來才能有良性循環。

但話說回來,受眾和內容貢獻者間也是有雞 – 雞蛋問題。如果沒有聚集受眾,平台上用戶缺少交互,用戶貢獻內容的慾望也會變小。社區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做起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17

新三板「催淚彈」:投行大打人員爭奪戰 創投隔岸觀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02.html

擴容備戰:跑馬圈地

9月11日,一名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近日,主要券商收到監管層指示,要求其將目前四個園區外的企業材料盡快準備好,該過內核的先過內核。

這被業內認為是即將擴容的最新信號。

「過內核後,如果過內核報告期內不超過兩個月應該能報了。」上述做新三板業務較多的會計師說。

擴容在即,各券商也在抓緊時間跑馬圈地。

一家投資公司人士稱,繼6月17號在南京市玄武區攜手徐莊軟件園以及東吳證券開始新三板培訓的第一棒以來,過去3個月他們已經在北京、大連、天津各園區攜手券商給企業做了多場培訓,最近將在江寧區領導的支持下攜手大通證券給南京的企業做培訓。

9月10日,在惠州市新三板宣講會現場,擬登陸新三板的7家企業代表,分別與長江、國信、廣州證券簽約。

宣講的背後,其實是各券商加緊儲備項目。

「在有些園區,必須提前好久預約,否則根本排不上號。」一北方券商的新三板負責人表示。他把現階段稱為「整個市場的宣講發動階段」。

2012年下半年至今,一邊是IPO暫停,另一邊新三板利好政策不斷,不少券商殺回新三板市場,與中小券商進行爭奪。

據悉,中信證券企業融資服務部為打造新三板業務正在大力招兵買馬,從總部到終端營業部、各分公司都成立對口部門從事新三板業務。例如在湖北,就與當地券商展開人才和項目的競爭。

而對於中小型券商來說,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尚未開放的園區。

長三角一券商新三板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已經開放的四個園區搶項目已經比較困難,比如武漢,已經不再作為他們宣講的主戰場,他們把項目儲備的重點放在西安、河南、廣東、東北等。

「我們的服務能力有限,不可能覆蓋全國,所以我初步的思路是以本省為中心,向周圍省市延伸,哪些作為重點區域還在考察階段,」前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稱,「這是我的初步思路,還沒有成形。」

北方一中小型券商新三板部門人士的思路也是抓住核心優勢區域。「我們喜歡的是一個地方多拿幾家這種模式,基本上堅持北方市場為主、南方市場兼顧的定位,而不是花精力到處拓展區域,我們做不過來,」他說,「很邊緣的園區就不去了,重點還是北京、天津、東北全境、重慶、河南全境、山東、河北,我們最近也在成都、西安找項目。」

整個市場的空間巨大,但核心區域的競爭隨著擴容時間表的明確已日趨激烈。

不僅是證券公司,連日來股轉公司各部門負責人輾轉各地不斷參加新三板制度培訓和動員工作。

9月4日,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表示,目前公司正著手與五大國有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企業未來將得到來自各大銀行的授信。

雖然培訓和動員工作密集,「勸說」企業上新三板也容易一些,但券商仍然困惑的是,拿不準擴容後的審核標準。「企業的資質還是沒有太大變化,我們有點害怕各個營業部推薦的企業良莠不齊。擴容後的審核標準還是拿不準,如果大家都能上的話,市場定位有點模糊。」南方一家券商新三板人士稱。

上述長三角券商新三板負責人則擔心擴容後券商的適應能力。「擴容後,市場太大了,前期的人手準備都是問題。」

而券商場外市場部已經開始公開招兵買馬,金元證券、西部證券、國信證券、宏源證券、華創證券、華西證券、招商證券、國金證券、方正證券、國都證券紛紛發佈招聘信息。

掛牌成本賬:規範成本大

「券商在各地開宣講會,就是在教育與輔助當地企業,讓他們瞭解新三板好處」,上海潤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佑強解釋。

不少新三板業務團隊認為,許多企業是短視的。「他們會想上板後能否立即得到一些好處。」

但是,上板意味著規範。

「每年賺百萬的企業,若要真心規範,管理較為麻煩,稅收與社保是這群中小企業頭疼的問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營業收入」,深圳一名私募人士表示。

據多名新三板業務人士透露,上板後,有的企業補交數百萬稅,有的甚至補交千萬稅收。

除去規範成本外,其他成本並不高。

據一名湖南券商新三板團隊的律師介紹,在輔導上板時,備案費3萬元、委託備案費1萬元、券商改制與推薦費70-100萬元、會計師審計費25-35萬元、律師費15-30萬元。

光大證券公開資料則顯示,其新三板推薦費在90-120萬。

而當地政府為鼓勵上板,均有補貼方案,基本上能與中介費「抵消」。

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補貼在90-140萬元、上海張江高新區在企業掛牌成功後補貼160萬元、天津濱海區補貼100萬元、武漢東湖區補貼掛牌成功者至少175萬元。

除此以外,還有18個園區公佈了補貼政策,其中大連高新區補貼最多,高達290萬元,其中,政府與高新區分別補貼140萬和150萬,分簽約、改制、掛牌三個階段補貼。

不過,華南一名新三板業務人士表示,有些政府開的是空頭支票。「我接觸過一個案例,政府補貼是分階段給的,在改制階段,政府設定了期限,但有的企業股改需要較長時間,一旦超出補貼有效期,企業只能自己掏銀子了,這種情況下企業怨言很大。」

該人士告訴記者,「因此我們券商定價的時候,也會考慮政府補貼的情況,儘量讓企業少負擔成本。」

當企業上板後,還要給股轉公司繳費。據資料顯示,掛牌初費中,總股本在2千萬股以下的企業,交3萬元;股本在2千萬-5千萬股之間的,交5萬元;股本在5千萬-1億股間的,交8萬元;股本在1億以上的,交10萬元。在以後每年的掛牌年費中,費用根據股本大小,分別為2萬元/年、3萬元/年、4 萬元/年、5萬元/年。

除此以外,企業每年還要支付券商持續督導費5-10萬/年,信息披露費每年1萬元,股份登記費每年1千元,分紅手續費為(紅股面值+現金股利)×0.035%,每年100元的名冊登記費。

交投尙不活躍

然而,在花九牛二虎之力規範後,上板後的好處,並不是立竿見影。

據上海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洪波表示,目前新三板交投並不活躍,原因有多種。例如,公司的股份按照規定有一定的限售期;有公司達到股份出讓條件,但有心理價位,暫時不想轉讓出去;新三板相關配套制度還在完善,機構投資者對新三板還有瞭解的過程。

於去年上板的一家北京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目前暫時沒有感受到紅利」,對其而言,比較有吸引力的是信用貸款。

據悉,銀行與股轉公司簽約,上板的企業信譽度有一定程度提高。例如,今年5月17日掛牌的風格信息,已在8月16日通過董事會決議,擬向交通銀行上海康橋支行申請1000萬元授信額度,向中國銀行上海田林路支行申請500萬授信額度。

而在融資方面,理財週報記者從今年新掛牌的企業中瞭解到,只有個別企業有融資動作。如今年7月1日掛牌的天房科技,8月30日在股東大會上通過《關於使用天津市房地產開發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投資天房智能城市物聯網社區綜合服務平台項目的議案》。據悉,該公司債已在8月5日完成簿記建檔工作,本期債券最終發行規模7億元,票面利率為5.88%。

王佑強律師表示,融資舉動還要視公司定位決定,「有些企業認為盤子還沒有做大,會考慮到未來股份的價格成倍放大,同時考慮公司所處的行業前景」。

一名上海券商人士表示,其去年參與掛牌的三家公司中,融資規模都比較大,「我們主要做的是優質項目,所以融資成績較為理想」。

一名做投融資平台的人士則告訴記者,能否融資,還要看公司所在的行業前景、公司產品是否創新、商業模式與運營模式是否吸引人、融資方案是否有風險。

市場認可的過渡期

「現在還是一個市場認可的階段,從」券商找項目」到」項目找券商」的過渡期」,上述湖南律師分析。

張洪波律師則表示,其已經在受理多家新三板項目,都是高新園區外的項目,「從受理情況來看,企業考慮到將來新三板門檻可能會越來越高,所以搶佔時機。」

有華南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券商未來在挑選項目的時候,一定會把門檻提高,例如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規模,價格也一定上漲。」

上述投融資平台人士對新三板企業融資狀況則較為憂慮,「新三板宣傳力度還不夠,風投與企業沒有更深的溝通渠道,他們不瞭解企業的融資需求,信息不流通、不對稱。」

但前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宣傳力度不夠的原因,主要在於新三板基礎還不紮實。「首先是規範,其次要有數量。當投資者看到有大量規範的、有成長性的企業,就會參與進來。現在風投主要在觀望階段,因為可選擇的太少了。」

其一再強調「規範」問題。「如果發現有很多企業存在造假現象,這對新三板有很大的損害。這塊沒有真正的監管機構,只靠管理機構是不夠的。」

「我希望擴容,有更多的企業上板,交投會更活躍,但我的建議是,不要擴得太快,要盯緊規範問題,前期不抓緊,後期就麻煩了」,此私募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16

【新三板】中環系統黎宏:新三板擴容,可以並購上創業板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5/57142.html

黎宏是天津開發區中環系統電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13年10月,中環系統成功掛牌新三板。2013年12月14日,在《創業家》&i黑馬新三板沙龍現場。他分享了自己上新三板的心得體會。他希望別的創業公司老總在申請新三板掛牌前,一定要重視細節,比如如何選擇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機構。他還向I黑馬表達了自己對新三板擴容的看法:新三板擴容是大勢所趨。我也是剛剛聽說下午(國務院)已經宣布擴容到全國了。要不說我幸運呢,本來覺得自己慢了,計劃4月份就過了,6月份就掛牌,結果三個多月以後,我才上的。以後(要上新三板)肯定要排隊,補貼不會像現在這麽多,(所以上新三板)越早越好。(《創業家》&i黑馬註: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券商手上的排隊上新三板的企業數已經超過2000家。)為什麽上新三板,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很多做企業的人都是這麽想的:你想想,我現在剛剛幾千萬(收入),如果要幹到3個億,我得幹到猴年馬月,所以我想找到幾個合作者,他們也想上市,這樣三家(企業)財務報表合在一起,一起去創業板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之後,就可以在新三板的體系下,合法合規地做並購了。在新三板上做並購,流程規範透明,而且有退出機制,不容易起糾紛。現在擴容了,我的並購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是好事。(《創業家》&i黑馬註:除了黎宏的這種在新三板體系內的並購模式外,還有新三板企業並購非三板企業的情況。因為目前新三板的平均市盈率是20倍,假設有一家企業的凈利潤是1000萬,那麽它的估值就是2億。現在有一家企業線下是 500萬的凈利潤,由於線下市盈率是5到8倍,那麽它的估值就是4000萬元,這個時候,新三板企業往往可以通過換股,分文不花地去並購非三板企業的優質資產,而非三板企業的經營者本著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往往也願意通過股權置換完成並購。這個時候,三板企業的凈利潤是1500萬,估值變成了3億元,所有股東手握的股權價值也水漲船高了。不過,相比於新三板市場的積極並購暢想,證監會的並購重組監管規則還在制定中――參看《新三板擴容,證監會是怎麽想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35

點客信息黃夢: 上新三板就是為了曲線救國上主板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5/57140.html

口述 點客信息創始人黃夢上海點客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註於大中型企業移動應用開發的技術公司。它成立於2008年,總部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2012年12月,它成為上海張江第五家上新三板的企業。公司創始人 黑馬營學員黃夢向《創業家》&i黑馬網記者講述了點客信息上新三板的過程。新三板企業是有統一代碼的。我印象很深,我們上新三板沒幾天,突然有代理商打電話過來說,聽說你們上新三板了。我們就問,你怎麽知道的?看到你們(股票代碼)了,就要這個效果嘛!上新三板好處有很多。首先,我們的信用等級提高了(獲得了銀行1500萬的授信),容易拿到貸款。如果我們沒有在新三板掛牌,去銀行貸款非常麻煩,(要求)抵押物什麽的;上去之後,信用等級提升,經過挑選,我們接受了招行1500萬的授信,我們還沒用。另外,上板對融資還是有用的,得到的關註更多了,很多創投機構找過來。此外,我們是做2B(企業級)業務的,上板後,客戶招標、招聘等各方面,好處還是很明顯的。上了新三板我們公司更規範了,但因為我們公司以前也算比較規範,所以感受不深,有些創業公司,(原來)本身的管理比較粗放,可能會覺得比較難過。我們上新三板,園區直接補了160萬元,但有一些間接成本(卻沒法補)。比如說,我們原來有一些政府的稅收獎勵,為了確保上新三板萬無一失,我們遷到上海張江核心園區。核心區大企業比較多,我們的體量比較小,結果沒有算好,發現稅收的優惠完全沒有了,(因為)這個一年損失還是不少的。還有一些隱形的成本,比如說公司規範化了,社保方面可能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不過員工的體驗提升了。公司高管層為了上板,精力牽扯太多。因為這個東西很慎重,各方面必須按合規性的方向去做,導致企業的增長放緩。好在上板後,我們的增長又恢複了,而且更快。 公司上板後,今年的營收比去年增長一倍以上,今年公司營收估計能做到7000-8000萬元。另外,上新三板前後的心態是不一樣的。上板前,我們是比較穩健的,(股權)價格要得比較高;但報上之後,我又要求規模,(可以允許股權)價格低一點,銷售策略再激進一點。新三板也是有鎖定期的,解禁後有交易。我們上板後,很多私人投資者都打聽,要買嘛,據說市盈率基本上都是20倍,可能會更高。我們想先上新三板,然後把公司規模做大,到時候再想辦法轉板。站在企業的角度,你想上創業板也不太可能,排隊太長了。做海外(上市),覺得不劃算。 所以我們上新三板就兩個目的:第一,公司能上一個臺階;另外想搏一搏,如果有轉板機制,就是曲線救國嘛!我一點也不擔心新三板擴張到全國去(反而歡迎),這個東西我早做準備嘛!創業板當年也是這樣,剛開始很多企業,包括很多券商不看重這個東西,現在要上創業板就很難了。新三板也是這樣,早上有先發優勢。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